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红色教育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泸定桥;体验型产品;红色旅游产品;深度开发
一. 体验型旅游产品定义
根据不同的人对于“体验”的理解不同,对体验型旅游产品的定义也不同。陈娟等将其定义为是以具有体验特性的景观为基础,以游客的独特体验为目标,运用体验化的手段设计策划出的旅游产品。庄志民认为,旅游作为“体验”,就是一个通过用眼看、用耳听、用五官去综合感受外部世界的美妙形象,进而由表及里洞悉体悟内在意蕴的过程。起哦认为体验型旅游产品可描述为一系列可以通过用眼看、用耳听、用五官去综合感受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进而由表及里洞悉体悟其内在意蕴的旅游产品。
二. 体验型产品研究现状
国内外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也阐释着体验型产品的主流地位。《体验经济》作者派恩于1999年首先提出,体验,事实上是当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意识中产生的美好感觉。根据派恩的理论,部分学者将体验型旅游产品分为了娱乐体验型产品、教育体验型产品、逃避体验型产品和审美体验型产品。随着市场的成熟,消费者对体验型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体验设计就诞生了。谢左夫将体验设计定义为是将消费者的参与溶入设计中,是企业把服务作为舞台,把产品作为道具,环境作为布景,使消费者在商业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美好体验的过程。国内的体验型旅游产品的研究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谢彦君指出, 旅游世界最核心的要素即旅游体验,而邹统钎等也提出, “旅游的本质是一种体验活动”。那如何才能设计出符合消费者心理的旅游产品?世界著名的建筑与工业设计师黑川雅之先生称21世纪是“体现身体感官特点的设计时代”。李蔓丽认为,综合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感官体验的产品能够更好地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从多元的色彩、动听的声音、舒适的手感等方面关注和表达,使产品更具有吸引力,更直接、迅速地传递多元化的信息。许微微也指出,多元感官理论已经被运用于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多个方面,以此来满足现代人对于体验需求的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将感官的多元体验引入到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中。
三. 旅游者对于体验型红色旅游产品的诉求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红色旅游一直都是以参观游览的形式为主,旅游产品也多以博物馆的形式出现,配以音频解说、导游、文字展品等,游客在参观的过程中基本没有互动,大多是被动的学习革命历史知识,这种教育型的参观旅游很难在内心深处留下深刻的影响;从另一方面来说,旅游本身就是一种休闲放松的生活方式,旅游者选择这样一种方式来缓解各方面的压力,就是想要在旅游的过程中能够得到休闲娱乐的体验。单纯的观光式旅游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这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在开发红色旅游产品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旅游者的这一诉求,能够让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通过视觉、触觉、味觉、听觉等全方位的体验或参与,综合的理解旅游地的内涵与特色,在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感受革命先烈奉献精神的同时,达到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效果。
四. 泸定桥红色旅游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 体验型产品匮乏
就现阶段而言,泸定桥的红色旅游产品就只有包括泸定桥、飞夺泸定桥纪念碑、纪念馆等几个景点,而且都是以参观游览为主,体验型产品相当匮乏。以座落于泸定县城西南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内飞夺泸定桥纪念馆为例,该馆虽然较为全面地展示了飞夺泸定桥的惊、险、奇、绝和对中国革命所产生的重大意义,但是呈现的手段太静态,都属于是灌输式的单纯的爱国主义教育,游客的互动参与性不够。
(二) 红色主题不突出
泸定桥的红色旅游氛围并不是很浓厚,游客达到泸定桥后,很难将书本上学到的飞夺泸定桥的英勇故事和眼前的泸定桥联系起来。整个泸定县城几乎都没有能够体现泸定红色文化,并促使游客产生消费行为的刺激物。首先,泸定桥的红色文化没有能够衍生出特色红色餐饮,周边没有红色主题餐厅以及红色主题饮食;其次,泸定桥现在依托的是泸定县城发展,但是县城之内的主要宾馆都没有凸显出红色主题;从出行方面考虑,不管是公共交通工具还是泸定桥本身,都没有加入红色元素;游览、娱乐方面,除纪念馆和纪念碑等静态展示红色故事的景点外,并无其他可以参与的特色活动;最后从购物方面来说,泸定的旅游纪念品都是以土特产以及少数民族元素的产品为主,基本没有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商品。总体来说,泸定桥的红色旅游开发中,难以留给游客深刻的印象,并能迅速的引起联想和想象,从而树立起泸定红色旅游的特色形象的产品。
五. 泸定桥体验型红色旅游产品深度开发
泸定桥在旅游产品开发上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经过上述的分析,应该将感官多元体验融入到泸定桥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中来,从视觉、味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着手,全面突出红色主题,营造红色氛围,与泸定的其他特色资源相结合,开发体验型红色旅游产品。与此同时,政府等相关部门也应该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助推泸定红色旅游发展。
(一)视觉——营造红色主题视觉冲击
视觉的体验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只要是眼睛能看到的,大到整个城市的建筑风格,小到一个装饰品,都可以成为我们综合红色旅游产品开发的切入点。例如,泸定桥东岸是新城区,基础服务设施都比较齐全,可以在现有城市建筑的基础上,多加入一些红色元素,路灯可以使用复古的设计,或者是融入少数民族文化;城区内的公交车、出租车等也可以一绿色为主基调,并且打上标语,宣传泸定的红色旅游;住宿的宾馆可以是简朴风格的,使用的水杯、悬挂画像等小物品,体现红色主题;在正对泸定桥的广场上可以搭建实景表演舞台,把篝火晚会、歌舞表演等项目红色化、档次化,并逐步品牌化,使之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演出场所可以上演一些飞夺泸定桥的话剧和歌舞;开展红色主题活动、运动,如有奖问答、溜索等,让游客能够在活动中感受轻松快乐的同时,加深对红色文化的了解,给红色旅游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
(二)味觉——呈现泸定红色盛宴
旅游的六要素中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吃。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那么“吃”在旅游者的旅游过程中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游客的满意度。出门在外旅游除了要填饱肚子之外,游客更希望的是能够吃到独特的有地方特色的食物,或者是在有特色的餐厅就餐,体验不一样的“吃”。因此,在开发体验型旅游产品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游客的这一心理,利用泸定特有的樱桃、板栗、核桃等资源,为游客呈现一餐泸定红色盛宴。首先从菜品上,应该充分利用当地食材,体现绿色、生态的理念;菜式不宜过于花哨,以淳朴的表现形式为主;菜名也应体现红色主题,如樱桃甜品就可以取名为“红星闪闪”;游客在注重食物本身的同时,对于就餐的环境也会比较敏感,所以餐厅的装饰风格最好也是实用、庄重、简朴的,服务人员一律身穿绿军装,充分营造红色氛围。泸定桥东岸现有的河边休闲走廊紧邻泸定桥和大渡河,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可将这里打造成特色餐饮休闲区,将味觉的全方位体验充分的融入到泸定桥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中。
(三)触觉——开发高品质特色旅游纪念品
通过对比多个旅游景点的旅游纪念品之后,发现现阶段来说,大部分的旅游纪念品的质量并不好,很多东西做工很粗糙,实用性也不大。而触觉是人们最敏感、最真实的感觉,通过触觉,消费者能够最直接的感受到纪念品所传递的讯息。如果泸定桥的旅游纪念品能够打破常规的套路,开发高品质旅游纪念品,使其既能代表泸定桥红色旅游的形象,又拥有舒适的手感,同时还能够做到设计新颖、做工精细而且具有实用性,那么泸定桥的旅游纪念品一定能够受到游客的追捧。比如推出具有设计感的服饰、红色主题的藏族银饰、以文化进行包装的土特产品等,这些商品都既能反映出红色精神,又能体现时尚气息,比较符合现代游客的购买心理。泸定桥周边的旅游纪念品商铺比较少,而且从风格上来说并没有体现红色主题,从内容上来说,商品的丰度也不够,种类比较少,可依托泸定桥东岸现有的旅游纪念品商铺,外改风貌,内增内容,打造泸定特色旅游纪念品购物街区。
(四)听觉——打造红色创意旅游
听,是人类感受外界环境分方法之一,因此,要很好地宣传红色文化,传递红色精髓,就必须要好好的利用听觉这一元素。在体验型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听觉也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说生动的导游讲解。要将泸定桥的红色旅游资源生动、系统的介绍给游客,这就需要政府在加强导游队伍的建设的同时,注重高新技术的利用,引入电子导游讲解系统。而说到高新技术的引进,就可以衍生出当下旅游的另一个发展趋势,那就是创意文化产业。可将声光电等高科技元素引入泸定桥红色旅游的开展中来,利用其特有的旅游资源,开发一批视听创意产品。比如唱片工作室,为游客提供录制融入泸定当地特色风情的红色创意唱片等,这种方式既能起到宣传泸定桥红色文化的作用,形式又比较新潮,能迎合游客的消费心理。泸定桥西头属于老城区,虽然基础服务设施不够完善,但是建筑布局和风格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有特色的,因此可以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统一进行风貌改造,完善基础服务设施的配套,引入视听、摄影、民宿等创意产业,将其改造成为红色创意文化产业区。
六. 总结
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方面进行综合型旅游产品的开发,并不意味着要将各个感官明确的区分,而是以各个感官为出发点,进行综合的开发,共同营造红色旅游氛围,打造体验型红色旅游产品。当然,我们在开发红色旅游产品时也应当确保革命文化的真实性、思想性和严肃性,决不能假借旅游产业化之名、借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之名,肆意地改造、歪曲革命历史事迹和革命精神,否则,红色旅游的内涵和意义将不复存在。
参考文献:
[1] 袁继荣. 时尚型红色旅游产品开发设想[J]. 中国商贸 , 2011,(08)
[2] 方世敏, 罗茜. 打造韶山红色旅游产品的战略思考[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05)
[3] 陈娟. 体验型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 2006
现阶段,网络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且受到了大学生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并将之发展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网络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既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传递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互动需求。网络话语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思想状况,且是学生思想状况的直接反映,因此,正确认识大学生网络话语及构建合理有效的网络话语体系是首要任务,积极做好思想引导工作与主动掌握舆论导向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而言至关重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解读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于20世纪60年代将“话语”这一语言学术语归纳于文化研究领域,并定义为:有关某一特定主题以及其涉及的相关知识在某一特定历史时刻的一连串说法。从认识时期角度而言,西方葛兰西对话语权的认识早于米歇尔?福柯,他从意识形态角度对话语权进行了了解,并理解为:统治的形式与“精神和道德领导”的形式是社会集团领导作用的两种表现形式。即使理解的定义不同,但无论是米歇尔?福柯的“权利话语”还是葛兰西的“领导权”都为现今话语权概念的理解提供了帮助与参考。从新闻传播学角度而言,网络话语权的定义为:在网络媒体基础上公民对国家、社会事务与社会现象的各种理解与想法,其内容一般由“获取什么样的效果”“说什么”“怎么说”等组成,且话语权利与话语权力是网络话语权两个层面的定义。其中话语权利指的是群体或者个人的一种自由表述权利;话语权力指的是话语主体的心理状态,话语主体利用网络媒体产生较大的影响力进而约束社会行为主体,使网络舆论跟随其意愿发展。因此,网络话语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定程度上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网络话语权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它既赋予了民众权利也提出了相应的义务,即民众可以在网络民主的基础上自由的将自己所理解的权利进行表述,但是民众需要对自己表述的内容负责,也就是说为了社会融洽与平等正义,民众必须严格服从政策与法律的相关制度。此外,网络话语权的影响力还积极促进着其他方面的发展,主要包括网络舆论的有效疏导、网络环境的干净有序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也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即一方面是大学生在网络基础上将自己对国家、社会、学校事务及现象、自身的生活、学习现象的理解与想法进行自由表述;另一方面是价值观念深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大学生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迫切需求,价值观念随之传递,进而强化大学生的网络语言、行为以及校园舆论。
二、关于大学生网络话语的分析
(一)网络话语的类型
理解话语与话语权的概念、大学生网络话语的特征、类型、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网络话语权有效构建的首要任务。网络话语涉及范围较广泛,主要包括语言文字、动画、图片等内容。清华大学学院张再兴教授则认为权力型话语、解构型话语、功能型话语与交互型话语是网络话语的四个组成类型。具体来说,权力型话语包括“楼主”“版主”“大虾”“灌水”“大刀”,其中“楼主”“版主”“大虾”指的是经验较为丰富的群体,“灌水”指的是没有意义的言论,“大刀”指的是大批节减;解构型话语指的是摒弃传统社会文化与政治文化的定义,并赋予了新的定义;功能型话语则是由文本、帖子等组成;交互型话语指的是网络中部分语言的定义不仅是字面上意思,如“稀饭”,这个词在网络中可以理解为喜欢的意思。
(二)网络话语的特点
网络话语与大学生传统话语之间的特点有着较大的差异性。网络话语的特点主要有:
首先,网络话语更新速度较快。网络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新词汇的发展,且新词汇的发展呈直线上升的趋势,新词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网络话语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说,新词汇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网络话语的发展。为了与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沟通与发展相适应,我们不仅需要创建灵活多样的话语模式,而且需要积极引导网络话语。
其次,网络话语与流行文化息息相关。大学生既是社会重点培养的人才又是网络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其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传递流行文化速度快的优势进一步促进了网络话语与流行文化之间的联系。
再次,网络话语的形式较为丰富、有趣。网络话语为我们平时所接触的字词赋予了新的定义,且其定义十分有趣,如“晕”,这个词在网络中可以理解为看不懂的意思。
最后,网络主流话语的创建较为困难。网络话语没有过高的限制,在网络空间里,网络话语传播的主体可以是任何一个人,也就是说,只要你传播的网络话语受到广泛关注,你便可以成为网络中的红人。但是网络主流话语对语言运用没有一定的标准,网络话语存在零散、纷乱的特点,即信息的传播缺乏完整性与秩序性,因此网络主流话语的创建较为困难。
(三)网络话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首先,大学生网络话语的特征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沟通符号变化的主要体现,又冲击了思想政治传统话语的稳定性与规范性。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较大,既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又熏陶着他们的思想。现阶段,网络话语体系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存在差异,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缺乏了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兴趣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对大学生思想文化现象的了解与掌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良好沟通。
其次,大学生网络话语的特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建,这就对我们有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形式的充分把握、思想观念的充分掌握,以及生活状况的充分了解,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后,大学生网络话语的特征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过分重视教育者的身份,教育者往往以高高在上的身份灌输知识,且在教育内容、教育模式以及教育测试方面教育者的权利过高,即他们不会将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与想法作为考虑因素,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意愿。这种状况下,受教育者既不能发挥主导作用又丧失学习兴趣,但是网络的出现在一定程度生提升了受教育者的地位,他们开始拥有了发言权、选择权等,即平等型教育模式逐渐出现。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网络话语权的建构策略
(一)积极建立训练有素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规律性的缺乏是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关统计显示,人人网、新浪微博等是大学生最常使用的网络应用,这些网络社区的话语权较为自由,每个人都可以针对同一话题各抒己见,这就容易出现教育主题缺位的现象。因此,积极建立训练有素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网络话语权的首要任务。
(二)设计大量隐含主导意识形态的多样化网络文化产品
目前高校创建的大量红色网站没有受到学生的关注与欢迎,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去主动访问,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学逐渐形式化。红色网站的主要内容是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网络文化,但是就访问量而言,这些网络文化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生教育的需求。现代大学生都是较年轻的人群,他们所接触到的文化较为丰富,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网络话语权的构建需要了解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兴趣爱好等,进而设计出大量隐含主导意识形态的多样化网络文化产品,为大学生传播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
(三)积极开展与大学生群体的话题互动与引导
网络话语权产生于热门事件引发的话题互动中,但是话语权的构建具备主动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充分了解大学生关注的热门事件基础上制定与之相符合的话题,并积极开展与大学生群体的话语互动与引导;遇到反对意识形态的言论观念,应积极主动地表述出自己观念,并与之较量,在较量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从而使大学生自觉产生思想共识。
(四)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建构具有归属感的共同信念
使大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吸收于其意识结构中,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网络话语权构建的关键,即内在精神的重要性。隐含主导意识形态的多样化网络文化产品具备的功能主要包括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大学生形成统一意识等,当然,这类统一意识形成的主要依据是大学生的消费偏好。但是大学生精神层面的结交完全取决于具备归属感的共同信念,这种共同信念具备的时间更长久,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网络话语权构建的重要目标。
(五)依法管理网络空间,优化网络环境
新媒体背景下,话语传播与互动平台逐渐多样化,究其缘由,西方敌对势力在互联网优势的基础上以多样化方式呈现的网络文化产品,这直接影响着我国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网络话语权的构建有着不良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加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从而保障话语权平台构建的主权;依法管理网络空间,避免不良网络文化的产生。
关键词:幽默;教学幽默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81-02
1.问题的提出
教学幽默艺术"是教师在组织教学、传授知识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机敏、风趣和巧智"。尽管幽默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神奇力量早已为人所知,也使许多执教者颇感兴趣。但是要会运用幽默,达成课堂上的教学目的,轻松自如、随机潇洒地达成教学目标,这并不是人人都能办得到的。因此就需要我们研究幽默艺术的规律,掌握幽默艺术的原理,并学会将这些原理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幽默技术。本选题,通过对查阅文献的大量案例,研究教学幽默艺术的规律、原理和运用操作策略,以帮助教师运用幽默艺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借鉴和参考。
2.化学教学幽默艺术的界定
2.1 化学教学幽默艺术定义。
2.1.1 幽默定义。在中国"幽默"一词问世两千多年前。《楚辞。九章,怀沙》有"孔静幽默"之句。当时"幽默"一词指的是"寂静无声",与现代汉语中"幽默"的意义截然不同。现代汉语里的"幽默"是由林语堂自1924年5月最早从英语humour一词英译过来的。而英文humou又是从拉丁语humor转变而来的,愿意指液体,认为一个人的根本性起源于体液,所以当时只表示人得气质、性格。由于幽默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和人们对它认识的差异性,对"幽默"的定义界说,可谓众说纷纭。一般的英文词典对幽默的解释是"滑稽、可笑、有趣"。把"幽默"和"机智"列为一个词条,把一切逗笑的事物、语言、手法等,连同讽刺、插科打诨、耍贫嘴都叫幽默。《英国大百科全书》则说:"在所有受尊敬的理论中,关于幽默的最好定义或许是以下最简单的定义:幽默是任何滑稽可笑的事物。"《日本万有百科大事典》却认为:幽默和机智不同,对发笑的事物寄予同情,它凝聚着对人类,包括笑者自身那可悲性格的爱怜之情,是高级的笑、复杂的笑。我国《新华字典》说:"言辞举动表面轻松而实际含有深刻讽刺的。"《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为:"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
尽管到目前为止,对于"幽默"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幽默:"幽默是指一种行为的特性,能够引发喜悦、带来欢乐或以愉快的方式使别人获得精神上的。"
2.1.2 教学幽默定义。西南大学赵伶俐教授在《视点结构教学技术操作技术》一书中对教学幽默的定义为:是一种使教学活动在意外的倒错或矛盾中表现出某种教学意图并使学生获得轻松愉快、典雅含蓄的笑声的一种操作机智,"是教师在组织教学、传授知识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机敏、风趣和巧智"。③
2.1.3 化学教学幽默艺术定义。曾祥华在《论化学教学幽默艺术》一文中对化学教学幽默艺术定义为:"将幽默运用于化学教学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学生会心的微笑中提高化学教学艺术效果的活动。"
2.2 化学教学幽默艺术的本质。化学教学幽默艺术的本质:其"形"是幽默,而"神"则是教育;也是寓庄于谐,其外部表现是"谐",谐指教学方法或手段的"趣味性、诙谐性、生动性"给人愉悦的感受,而里面的核则是"庄","庄指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规范性、严肃性,"给人教育和启示。因为化学教学幽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或哲理,更渗透着自然科学客观的现象和规律,给人以启迪和开化,在笑声中达到化学教学的目的。真正的化学教学艺术在于把深刻或深奥的教学内容以生动而浅显的幽默形式表达出来,深人浅出。
例:人体中的化学物质(初中化学)。构成人体的水,足以装满一只容量为 45 升 的水桶;人体的脂肪,可以制造 7 条肥皂;人体中的碳,可以制造 9000 支铅笔;人体中的磷,可制 2200 根火柴;人体中的铁,可造 2 根铁钉;人体中的石灰石足够刷两个鸡棚;还有少量的镁和硫……
教师煞有介事的表情、体态、快速的言语节奏和把人体元素与一连串生活中常见事物两相比较,自然形成了一个寓知识于谐趣中的教学幽默,令学生不禁开怀一笑。"人体是由许多化学元素、化学物质组合而成的",这就是'庄';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竟然和人们常见的一些非生命物连在了一起,这便是'谐'"。
2.3 化学教学幽默艺术的特点。
2.3.1 趣味性:轻松愉悦,引人发笑 。例:在讲可溶物这个概念的时候,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笑话:一个化学家,一个物理学家和一个地质学家沿着海滩散步,忽然物理学家说他要测量一下海的深度,就跳到了海里;地质学家说他要看看海底,也随后跳了下去,化学家等了一会不见他们出现,于是得出结论:物理学家和地质学家在海水中是可溶的,就一个小的笑话,使学生感到轻松愉悦,能使学生的精力集中,注意接下来要讲的内容。
2.3.2 含蓄性: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化学教学幽默艺术所激发的笑里,有诗意的酿造、有哲理的思考,如一枚味道醇悠的橄榄,启发人们咀嚼、回味个中的滋味和魅力。其表达的"曲径通幽"和意境的"别有洞天",都使教学幽默艺术带有蕴藉隽永的含蓄。
例:在讲《水》时,就可以用下面一段话来引入。在我国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美文中,"水"作喻体的比喻句层出不穷,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君子之交淡如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倾泻在这片叶子和花上……为什么人们喜欢用水作喻体,水的组成是怎样的?那水又有哪些特点和性质呢?用诗引入,这样的表达就含蓄而隽永,启发学生去咀嚼、回味个中的滋味,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急于去探索有关水的知识。
2.3.3 启发性:品味思考,得到启示。教学幽默能把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因此教学幽默常常富于启发性,可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和想象才能会意。
例 :一位老师在讲授溴化银的分解时,老师当时就觉得溴化银分解就那么一个简单的反应,但是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巩固,他别出心裁地联系到变色眼镜为什么能变色上去?"一些明星都喜欢戴变色眼镜,就象大家都熟悉,喜欢的谢霆锋就是一个代表,为什么呢,有型很酷,当然是(笑声),变色眼镜在强光下,镜片变成暗棕色,当光线变暗时,镜片几乎变成无色透明的。变色镜为什么能变色呢?是明星使的魔法吗?难道港台明星是巫师出身?"(笑声)"原来,变色镜片是在普通玻璃中加入了适量的溴化银和氧化铜的微晶粒。当强光照射时,溴化银分解为银和溴。分解出的银的微小晶粒,使玻璃呈现暗棕色。当光线变暗时,银和溴在氧化铜的催化作用下,重新生成溴化银。于是,镜片的颜色又变浅了。原来明星他们都不是巫师"(笑声)
简单的化学原理,规律公式,在教学幽默的寥寥数语之中,给学生予幽默,给予学生启发。学生跟着老师的提示,慢慢领悟个中道理,从而得到启示。
2.3.4 美感性:和谐愉悦,审美体验。就化学教学幽默艺术整体来说,由于教师的情趣和个性互异、思维特点与表达方式不同,教学幽默的风姿也就多种多样。有大智若愚的"拙巧";也有朴实无华的"朴巧";还有荒诞不经的"怪巧",以及玲珑剔透的"智巧";甚至随机应变的"机巧",新颖别致的"新巧",独具一格的"奇巧",稚太可掬的"稚巧"等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就化学本身的美来说,比如利用化学本身蕴涵着丰富的"美"的素材来激励学生的兴趣。就好象学生们亲自动手做的实验中,能观察到各种不同的实验现象,如黑色氧化铜被氢气还原后,变成光亮红色的铜。红墨水经过木炭层后就变成无色透明的水。蓝色硫酸铜溶液与无色透明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变成蓝色沉淀。把无色的酚酞试液滴入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液变成红色等。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善于发掘和整理,并注意引导,学生们会深深感受、体验和追求化学本身之美。又如利用大自然之美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大自然是美丽的,但学生们在繁忙的学习和生活中无暇去领略其中的美。比如在传授《爱护水资源》时,先给学生放一段《生命与自然》的教学录像,让学生们从观看的录像中领略到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自然景象,也会领略到牛与田野、鱼与河流、猴群与森林、人与自然等和谐相处的美丽。从中会体验到要珍惜美丽的大自然,从而树立起关爱生命,保护生态和环境的意识,达到从"美"去启发、教育学生学习化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嘉泰 ,李俊 .化学教学艺术论[M]. 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2(5).
一、利用媒体,创设情境
利用媒体创设的情境生动、形象、逼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探究的热情。
二、利用媒体,落实目标
利用网络的有效教育资源,经过简单的加工、处理,为课堂服务,优化教学过程。通过从网上下载《赛马》的Flas演示,直观、生动地将赛马的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上台演示,边观看边用解说。不仅直观形象地再现了赛马过程,而且动手、动脑、动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拟定的教学目标得到了有效落实。
三、利用媒体,突出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有两个:(1)抓重点词语垂头丧气、轻蔑、目瞪口呆以及描写人物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2)分角色朗读第3~12自然段,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
为了突破第一个重点,我在PPT中嵌入Flas,可以自定义出场马的等级,采取了直观演示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演示、解说,加深理解。对于重点词句,以PPT红色字体出示,采用了学生朗读与直观演示、提问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突出教学重点。
为了突出“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这一教学重点,让学生以4人一小组分角色朗读3~12自然段,深刻地体会人物各自不同的神态、心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同时,“孙膑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这一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四、利用媒体,创新发展
【关键词】操作活动;准确性;恰当;感官
数学起源于人们的生产实践,起源于人们的生活需要,起源于人们创造性的劳动之中,人们对数学的认识也都是从实践开始的,但数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是一种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在形象思维阶段,又往往依靠事物或者动作行为为思维的起点,所以让学生操作物质化的实物来揭示数量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为此,操作活动成了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如何精心设计操作活动,使学生边操作、边思考,用操作促进思维,用思维指导操作,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操作材料要有准确性、全面性
操作材料是教育媒体,是帮助学生系统的构建数学知识及诱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工具,但目前许多教师对操作认识不足,对如何提供材料缺乏研究和考虑,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供材料不单是活动前的准备,还是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教育过程。
第一,操作材料要有准确性,要从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出发,把教师的教育意图和要求融进材料之中,应选择与数学概念的属性有关的物体、图片等,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提供了实物框架(只有棱、顶点),当让学生数长方体有几个面时,教室一片嘎然,学生要么不会,要么连对角线确定的面也算上,材料不能恰到适时的发挥作用,给教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第二,提供材料要有全面性,首先要注意对同一问题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完整考虑,如三角形按边分类时,让学生准备好的长15cm,8cm,11cm的小棒摆三角形,看能摆出多少形状各异的三角形,这种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它忽视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时不能构成三角形,若再准备5cm,18cm,11cm的小棒,就更完美全面了。因此,只有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才能尽可能提供全面的数学模具,从而使学生在多种材料中达到最终的学习目的。其次,要注意感知对象突出,心理学研究表明,加大感知对象与背景材料的差异,突出感知对象,对提高知觉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一般可通过颜色、形状、动态、声音和强度等方面来实现。例如: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比较的操作活动。(1)制作等底等高无色透明圆柱圆锥教具各一个,然后用红色圈把圆柱等分成三截,(2)在圆柱中盛满蓝颜色水,(3)将水分三次倒入圆锥,每一次使圆柱中的水面刚好到一道红色圈,发现圆锥刚好满了三次。这样操作由于红蓝的对比明显,感知对象突出,学生就直观清楚的看出: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二、操作方法要恰当
操作方法虽没有统一的模式要求,但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方法是不可取的。经过精心设计、合乎逻辑联系的方法,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在演示长方体表面积的操作过程中,有的教师是把表面积整体展开,得到一个组合平面图形,然后分析推导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有的教师把三组相对的面逐次撕下来,贴在黑板上,然后分析求表面积的方法。我认为以上方法不够妥当,因为无论是认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还是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都必须通过三维空间才能实现,所以演示操作活动前,应制作活动教具(可逐次展开相对两个面,又可马上复原),操作时,凭借“体”的形象,用动态演示突出感知对象,把一组对面展开,展开这组对面仍离不开“体”,学生看清楚后,马上复原“体”上。这样通过操作不仅可让学生从部分到整体综合归纳出求长方体表面积的一般方法,还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充分调动多种感官
数学知识的形成往往经历感知―表象―概念―内化的过程,而伴随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活动,将是操作―表达―抽象―概括,这就需要动脑、动手、动口,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理解大概念与小概念关系时,设计实验,用投影的办法,让学生拿着长方形课本在阳光下或灯光下照射,变换各种姿势移动课本,学生不但看到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还看到了菱形和正方形,地面上形成的各种形状有一个共同特征,都是四边形,且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因此都是平行四边形。通过动手操作,经过观察和讨论,学生思路打开,想象丰富,还发现了他所不知道的数学知识,个个感到满足和欣慰。
特别要注意发挥语言功能,具体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形成。在实践操作中,动作和动作之间,直观材料和直观材料之间,动作和直观材料之间往往都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联系,而这些联系,用动作和直观材料都是无法表示的,这就善于用恰当的语句,揭示这些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前后连贯的、合乎一定逻辑联系的思路。例如,在进行椭圆概念的教学时,可分几个步骤进行:(1)实验――获得感性知识,要求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小图钉和一定长度的细线,将细线两端固定,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所得图形是椭圆。(2)提出问题――思考讨论,①椭圆上点有何特征?②当细线长等于两定点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③当小于时,当大于时,轨迹是什么?④你能给椭圆下一个定义吗?(3)揭示本质――让学生给出定义。这样学生经历了实验、讨论、总结后,对椭圆定义的实质会掌握的很好,不会出现忽略限制条件的错误。
由此,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操作,动口陈述操作过程,动脑思考新规律,总结新结论,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学校应从学生最年幼的时候开始,就加强和发展外部感觉、视觉、听觉、触觉等,因为知觉的力量和多样性都取决于这些感觉的敏锐性的完善和发展程度。
总之,在教学中尽可能安排操作活动,尽可能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在做一做,看一看的活动中,亲身体验理解新知识,从而提高数学能力。
除此之外,要注意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结论。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要做到适时,在学生想知而想,似懂而非懂时进行,操作活动可以起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千万别成为“教师的脑,学生的手”,应做到并且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多种感官之间协同合作的目的,才能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严运华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
一、从评估与评价的对比说起,谈谈对评估草根式的理解
对儿童发展评估的研究,首先要弄清评估与评价的区别。根据对教育评估的定义,对评估与教育评价的区别,理解有三点:
1.评价是在活动中和活动后对评价对象作出的鉴别和诊断,它重视结果,相对量化。评估是在活动前或活动中进行的,评估的目的不在于鉴别,而在于导向、激励、调节,是对评估对象的一种价值期望,或者是一种鼓励、激励、智慧的预期,是对儿童需求的认同,它贯穿活动的全过程。
2.评价重视结果的量化,标准的划一。评估重视对不同的儿童要用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期望,是一种因人而异、因生而定的一种评价方式,相对比较弱化,定性而不是定量。
3.评价是细致的,评估是粗线条的。人们在对事物事件的评估过程中,或多或少或者不自觉地都会受到某些心理因素的干扰。老师在对儿童发展进行评估的过程中亦会不自觉地受一些心理因素干扰,以使对儿童的评估产生偏差,影响正确策略的实施,影响儿童的发展。
二、幼儿色彩游戏中克服儿童发展评估心理因素的干扰
幼儿园色彩游戏是一种渗透整合意识,将色彩融入艺术、语言、科学、健康、社会等领域,以游戏为教育形式的活动。它的重点是让幼儿在玩中学,引导幼儿感受色彩的魅力,大胆运用色彩表现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培养幼儿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和谐发展。那么,幼儿色彩游戏中,哪些心理因素会对我们的儿童发展评估造成干扰?
1.克服心理定势的干扰
心理定势是人们早已养成的某种心理准备状态。心理定势即思维定势,也称“惯性思维”,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也会干扰老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儿童的正确评估,以致采取不当教育策略与行为,最终不利于儿童的发展。
在一次色彩游戏“种太阳”活动中,老师引导幼儿“种”出七彩的太阳(红、橙、黄、绿、青、蓝、紫),强调五彩缤纷的太阳很漂亮。可在游戏过程中,思维特别的其其小朋友偏偏“种”了许多黑太阳。老师甲看到了,不由分说地评价:“你怎么‘种’的是黑色的太阳,黑色的太阳多难看,哪有黑色的太阳!你重新‘种’吧,记住要种漂亮的五颜六色的太阳,好吗?”其其按照老师的要求,重新“种”了几个彩色的太阳。事后老师乙问其其,为什么是黑色的太阳?其其说是和妈妈一起看到的。在和其其妈妈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到原来其其看到的所谓黑色太阳是难得的天文现象“日全食”时候的太阳。这个事件中,老师甲就受了“心理定势”心理因素对教育评估的干扰。在她的思维定势中,太阳应该是红色的或者是彩色的,其实不然。因此,在遇到特别的孩子或者特别的事情进行评估时,老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了解幼儿的思维,以避免自身思维定势对儿童评估产生的偏差,也是避免对幼儿造成心理挫伤。
2.克服角色心理的干扰
角色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也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角色”不一定是一个人,可以是内容、区别、判定方法等。角色心理是指把自己进行了角色定位的心理现象。如老师总是把自己定位在各方面都优于学生的、教授的这个层面。实际上,老师、幼儿可以互为学生,老师也可以向学生学习。
在色彩游戏“彩色的世界”活动中,幼儿透过五颜六色的玻璃纸看世界,他们看到的世界是成人望尘莫及的,也是我们成年人需要突破自我,努力学习的。透过红色的玻璃纸,成人看到的只是眼前一片红色的物体,而幼儿会看到更多我们成人看不到的东西,如,红色的鸡心、红色的蝴蝶、红色的小矮人……这时就需要老师克服角色心理,“蹲下”自己高大的身躯,感受与体验幼儿的世界。不能仅仅站在成人的位置评估儿童。
3.克服从众心理的干扰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在儿童发展评估过程中,老师亦会在整个评估队伍中受多数人的影响,把多数人的意见作为自我观点。这种心理现象,通俗地说,就是随大流。老师要努力克服“从众心理”干扰,客观评估儿童的发展。
色彩游戏“放烟火”是一次公开活动,东东被公认为搞不清色彩,大家预估他不会玩这个游戏或者玩不好这个游戏。为了追求所谓的活动效果,大家建议小尤老师不要让东东参加。但小尤老师没有“从”这个“众”,结果这个合乎东东兴趣的游戏,激发了他的能力,玩得特别好,打破了大家对东东的固有看法。因此在儿童发展评估中,要努力克服从众心理的干扰。
4.克服成见心理的干扰
成见即定见,指对人或事物所抱的固定不变的看法。建立在一定的认识和价值观的基础上,而且因为认识僵化所以才导致了成见的形成。平素积累起来的对某人某事的看法直接影响往后的评价的心理现象,就叫做“成见效应”。
色彩游戏“颜色变魔术”活动中,老师甲发现小明一组的桌子上水粉颜料弄得一塌糊涂,没有了解情况,就直接训斥小明说:“小明,是不是你搞的,我知道肯定是你弄成这样的,快去用抹布来擦干净。”小明脸上显出无辜的神情,但是没有辩解。小明平时经常惹事,老师甲对其产生了成见。此时,老师乙手拿抹布走来说:“不是小明弄的,是我在指导的时候不小心泼洒的。”老师甲显出了尴尬的神情。老师甲的这一评估行为就是受了成见心理的干扰,用老眼光看小明,用原有的看法去评价事物,这是需要我们努力克服的。
5.克服晕轮效应心理的干扰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在评估活动中很容易出现这种心理现象,将评估对象某一突出方面扩展为对评估对象的整体认识,产生以点带面的情况,即所谓爱屋及乌,一俊遮百丑, 某种程度说,它和成见心理如出一辙,不利于对幼儿客观的评估。
一、图示信息不严谨
1.第56页图3-14中的平衡关系,只是一种理论和想像,脱离实际。事实上,1个碳原子与1个氢原子的真实质量之比(或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只是约等于12∶1,何况如何得到12个氢原子和1个碳原子也是个棘手的技术难题。
2.第93页图5-4最后一张图片中的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表面产生的红色物质模糊不清。对比《化学》九年级下册(2012年10月第1版)教材第11页图8-13,图中红色物质却很清晰。
3.第130页图7-9中连接小试管的应是细软绳,若换成金属丝,密封效果不佳,但露在锥形瓶外的部分看起来很像是金属材料。
4.教科书最后所附元素周期表:粉紫色代表金属元素,黄色代表非金属元素,但右下方灰色区域代表什么元素呢,没有明确说明。对比可知,该区域是暂时没有中文名称的元素。
二、图示实验操作不完善
1.第19页图1-25中,试剂瓶瓶口应紧靠在试管口上方才好。若按教材中的方法倾倒,一定会有一些液体试剂流到试管外;第24页《习题与应用》第2、3小题中图片也有类似问题。
2.第20页图1-27中,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与试管口的距离,比第126页图6-25和第136页图7-14中距离明显要远一点。因此,距离最好保持一致。
3.第38页图2-15明显差了一幅图,加了二氧化锰后,分解速率加快,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后的复燃现象的图示应画出,否则就没有对比作用。
4.第97页讨论3氧化铜与氢气反应的图示中,螺旋状铜丝几乎刚好可以伸进试管,加热变黑后立即伸入集满H2的试管中,继续通入H2,实验过程复杂又有安全隐患。建议将试管换成集满H2的集气瓶,瓶口向下,铜丝加热变黑后立即伸入瓶内,不需继续通入H2,现象明显,操作简单,安全方便。
三、知识结构编排有些混乱
1.第76页第二段内容和第77页“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的文字中多次提到化合物,而化合物的定义要在第81页《水的组成》中才讲到,编排顺序有些混乱。
2.第94页实验5-1中,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没写,却写成镁与氧气的文字表达式,编排明显出了问题。
四、课后习题设计有待改进
1.第10页第3题的(3)小题“水变成水蒸气”是“物理变化”,描述的内容既不是物理性质,也不是化学性质,与题目要求不符。
2.第123页第1题的(7)小题“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的是 ”,据题目要求,应填“二氧化碳”。这种题目设计欠妥,易产生歧义,因为真正使石蕊溶液变红的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气体。若改成“在紫色石蕊溶液中通入 后变红色”,描述就较准确。
3.第135页练习与应用第3题第1个“?”应改成“,”;第147页练习与应用第1题(1)小题有两个“C”选项,应将其一改成“B”。
五、文字说明不清或实验操作不符合实际
1.第125页实验活动2中,提到实验用品“稀盐酸(1∶2)”,本教材其余涉及稀盐酸时都没有数字比,到底“1∶2”是水与氯化氢气体的质量比(或体积比),还是水与浓盐酸的比值关系,没有明确说明。实际上也不需知道具体浓度,建议省略。
关键词:民族特色 语言 翻译 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106-01
翻译是最重要的语言行为之一。一个正确的翻译方法能够带来对于原始文本的更精确的表达,但是错误的翻译方法永远不能获得这样的理想效果。近些年来,尽管有成千上万的翻译家专注于英汉互译的文学翻译,但很少有学者发文来特别研究英汉俗语的翻译。正因如此,本文对英汉习语的翻译进行了简单的探究。
一、习语的定义及其起源
(1)习语的定义。习语有很多的内涵意义。它大多数时是指具有特定形式并通过其固定搭配而有不同意义的一些单词组。它包括短语,格言,俚语等。通过使用几个词来表达多种不同的意义是习语的独特特征。
(2)成语的起源。习语起源于文化和历史的特殊背景下。因此,习语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以下几个方面:宗教、著名的文学作品、神话、传说、寓言、历史事件、名人轶事、习俗农业和日常生活等。 而一些起源于著名文学作品的习语大多数起源于一些文学名著中。例如:screw one’s encourage 鼓起勇气。圣经中著名的故事和有意义的片段会形成一些习语的具体形式。例如:scapegoat 替罪羊。
二、文化和翻译
(1)成语和文化。
我们生活在一个国际化的社会,跨国间的交流很有必要。所以,我们所翻译出来的习语必须服从当地的文化规则。如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说话都很一板一眼,但美国人不是。一些大量的美国习语所采用的都是相对比较自由的形式。
(2)文化与翻译。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也要考虑各地文化的不同,以更好地传递各国相关的文化。
如“红色”这个词。 有时,“红色”的中文意义和英文意义是可以相互对应的。 例如:red flag 红旗。
再介绍一下“黄色”。 黄色在英语和中文之间有很大的区别。 黄色在英语中,有胆小和蔑视的意思。 例如:
He is too yellow to undertake this task. 他难以承担这项任务。
然而,蓝色在英语中与黄色具有相同的意义,例如:blue jokes 不雅笑话。
因此,当我们想表达相同的意义时,中国和英国的文化之间的差异决定了我们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三、习语的翻译
(一) 习语翻译策略
习语翻译的本质也是万变不离其宗。当然,在翻译过程中,我们总是遇到很多障碍,因为我们所运用的语言没有表达的意思。因此,我们应该找到一些适当的方法来翻译习语,以解决我们所遇到的困难。
(二)习语的翻译手段
(1)直译法。当两种语言之间存在一些共同点时,我们需要使用“直译”来翻译成语。这些共同点是翻译的基础。它可以保持文章的主要形式,所以我们不会犯一些阻碍正常含义翻译的错误。例如:as fat as pig 胖的像猪一样。其次,我们可以准确表达本文的内涵,这可以缩小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同时,“直译”保持原文的图像力和表现力。 例如:as proud as a peacock.像孔雀一样骄傲。“直译”也有一些缺点。如果我们使用时并不了解相关的知识,我们也会犯一些错误。正如,我们不能使用“字面翻译”来翻译“白色大象”。 它没有中文所必备的具体内涵。
(2)增词法和减词法。当我们翻译成语时,我们应该增加一些单词或减少一些单词。什么是增词法?我们需要通过添加一些词语,根据句子的上下文来表达句子的意义。什么是减词法?减少不必要的话,使句子更简洁。在增词的同时我们应该服从语法规则和语义规则。但我们需要注意,不能将一些必备的词减少。在减词的同时我们应该服从语法规则和修辞规律。
四、结语
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探索习语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而且要探索民族特征之间的差异。任何翻译方法都有优点和缺点,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种合适的方式来翻译。另一方面,我们也力求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英语文化,以达到两国文化互通融合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化学教学;课堂组织;大胆质疑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045-01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教育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教学是一门艺术。在化学教学中,笔者针对学生好奇善思的个性,积极挖掘教材,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爱上化学课。
一、密切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对一名教师来说,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这样才会让学生喜欢你教的这门课程。我认为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师一走上神圣的讲坛,就应心中只有学生,让课堂教学充满激情,以和蔼的态度,用耐心、细心、诚心,笑对每一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尤其对待学困生,教师应该坚持少批评多鼓励的原则,采用课上循循善诱、课下谈心辅导的帮教方法,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快乐地投入学习中。要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广博的知识。
二、注重导课的艺术性
教师要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导入课题,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巧借故事,激发求知欲。如讲授《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一课,我先讲了一段故事:从前某国有一位使者出使到另一个国家,国王有意刁难使者,于是出了这样一个题目:“我给你一枚硬币去买东西,买回的东西要充满整个皇宫。同学们,聪明的使者买了什么?”学生积极思考,争先恐后地回答:“蜡烛!”以此引入新课。
(2)表演小魔术,引人思索。例如讲授《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一课时,我表演了一段小魔术:将一张滤纸在无色溶液中浸泡后晾干,用另外一种无色溶液在上面写“化学”两字,立刻显示红色。再将其悬挂在一杯溶液的上面,过一会儿,红色消失了。这奇特的现象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很自然被新课所吸引。
三、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
四、精心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讨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能动学习的有效方式,它有利于全体学生参加,有利于动态的集体力量的发挥,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换,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对要讨论的内容进行深入全面的思考,把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分享,并由此得出更接近科学的结论。要保证讨论的质量,教师应扮演好讨论的“导演”这一角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快乐学习。学贵于思,思缘于疑。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课堂急于找到自己读书时碰到的疑难问题的答案。我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快乐学习。
五、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实验教学鲜明生动真实,最容易引起学生的直观兴趣,有助于增强感知的积极性。对初中学生来说,实验具有特别强烈的吸引力,很少有学生在老师做实验时精神不集中。针对学生喜欢看实验、做实验,更喜欢趣味性实验这一特点,教学中我有目的地增做一些实验,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俗话说:“眼看百遍,不如手过一遍。”例如结合教材内容,指导学生在课外做家庭小实验“简易净水器”“自制汽水”“制作叶脉书签”“检验鸡蛋壳成分”等,学生积极性特别高,在实验中动手动脑,有的学生还把家庭小实验中的自制实验仪器带到课堂上,与同学共同体验实验过程。
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六、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