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内内部控制研究现状范文

国内内部控制研究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内内部控制研究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内内部控制研究现状

第1篇:国内内部控制研究现状范文

一、我国证券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证券公司的业务特点,使得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和难以把握。我国证券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环境先天不足,一是证券公司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证券市场存在着诸多突出的问题;二是证券公司缺乏规范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难以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国际化为我国证券公司提供了广阔舞台的同时,也使其高风险的行业特征充分暴露。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动增强,证券公司将面对快速传递的全球性宏观经济风险和金融市场风险。我国证券公司起步较晚,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更晚,工作重点和注意力过分集中于如何开拓市场,扩大业务,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在证券市场不规范、投机性强,证券业法规、法制建设滞后及业务监管不力的环境中,证券公司在利益驱动下不惜进行违规操作,根本无视巨大的政策和市场风险。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出在内控制度不完善,风险意识薄弱上。

1.对风险内部控制作用的重视程度不够,风险意识不高

虽然近年来外部监管部门不断推出各项政策法规,证券公司内部也在建立健全风险内控组织和制度,以此来规范各项经营活动。但由于多数证券公司起步较晚,发展相对较快,在资本规模不断扩张的情况下,对公司的发展目标和管理理念没有跟上,因此对风险内部控制作用的重视程度不够,风险意识不高。

随着近年来证券交易佣金的下调,市场行情的持续阴跌,国外证券公司的威胁逐步逼近,各类风险对证券公司的不利影响进一步加大,证券公司风险意识不高,忽视风险内部控制管理,风险管理重视程度不足的隐患逐渐显现。加之我国证券公司业务发展空间有限,市场集中度低,众多证券公司业务雷同,提供服务缺乏差异化,在有限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证券公司数量又增长得过快,市场竞争比较激烈,使得各类风险对证券公司的影响成倍放大。

2.公司缺乏监督管理机制,内部控制执行情况不好

目前我国证券公司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了公司制的组织形式,但由于股权结构不合理,缺乏现代企业三权分立的监督管理机制,内部治理机制虚化,导致内部监督力度不够,内部控制制度得不到应有的遵守。在我国证券公司大多数是以国有资本为投资主体,吸引部分社会资本组建起来的,因此总体上属于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一股独大,董事不“懂事”的情况比较严重,且董事会对经理层缺乏有效的约束,出现少数大股东控制董事会进而操纵股东大会,使得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相互之间的分权和制衡机制不能有效运行,导致许多公司内部集所有权、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其组织结构之间存在一系列有悖于市场经济要求的问题,如上下级之间关系不顺,部门之间职责不清以及信息沟通渠道不畅等,规定的制度失去了严肃性和约束性,使得管理效率低下。

3.证券公司高管进行违规经营,资金监管力度不够

我国的证券公司起步较晚,规模普遍偏小,资本金严重不足,经营管理水平较差,在缺乏合理的融资渠道和有效法人治理结构的情况下,证券公司经营者容易利用自身优势和客户资金管理的便利,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操纵市场,违规牟利,损害了股东和投资者利益。通过对那些挪用客户保证金公司的核查发现,忽视经营风险,过度挤占挪用客户保证金,致使正常的交易结算都难以运转是其走向衰败的一个主要原因。

证券行业本身是个高风险的行业,在经营过程中,证券公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如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风险等。然而当前有些证券公司高管在对待风险态度和控制风险的方式上,意识薄弱,风险控制技术和手段相对滞后。为了追求高收益,一些公司过度冒险,将负债风险和破产风险交由股东去承担,最终导致了公司和股东利益都受到重大损失。

4.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

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侧重于事中和事后控制,而对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事前风险预测和控制较少。有些证券公司没有按照中国证监会《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的要求来建立起风险防范的三道防线,财务监督也不健全。表面上看,这些公司的会计核算工作很完整、规范,有关财务负责人也能说出条条道道,细查发现其财务管理、财务监督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有些证券公司对多年来形成的大量应收款项不跟踪,不催收,也没有提坏账准备,甚至各营业部相互之间的往来款项也多年不做清理。

综上所述,公司经营失败、违法违规经营的问题大部分可以归结到其内部控制的失缺或失效。

二、加强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内部控制的措施

1.提高对加强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中作用的认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每一个证券公司都面临着成功的挑战和失败的风险。所有的证券公司,不论其规模或结构如何,其组织的不同层次都会遭遇风险。风险的存在影响着每个证券公司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以及在市场上的声誉和形象,风险管理已成为证券公司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证券公司是否建立了完善的风险内部控制机制。

2.对内控系统进行持续监督和评价

内部控制系统需要被监督,对其合适性及其有效性进行评价。监督是由适当的人员,在适当及时的基础下,评估控制的设计和运作情况的过程。监督活动由持续监督、个别评估所组成,可确保公司内部控制持续有效的运作。持续监督活动包括:负责营运的管理层在履行日常管理活动时,取得内部控制系统持续发挥功能的资料,当营运报告、财务报告与他们所得到的资料有大偏离时,对报告或数据提出质疑。另外与外界团体的沟通,也可以验证内部信息的正确性,并能及时反映问题的所在。适当的组织机构及监督活动,可用来辨识缺失;各个职务的分离,使不同员工之间可以彼此相互检查,以防止舞弊;把信息系统所记录的资料同实际资产核对;内、外部稽核人员定期提出强化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议;培训课程、规划会议和其他会议,可把控制是否有效的重要信息反馈给管理阶层;定期要求员工陈述他们是否了解公司的行为准则,并加以遵守,对于负责业务和财务的员工,则要求他们陈述某些特定控制是否确实存在。可见,稽核监督职能并不只是证券公司稽核部门(或审计部门)的事情,稽核监督应该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

3.加强企业会计系统和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

(1)财务管理方面:证券公司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资金控制制度,建立适当的资金管理绩效考核标准;由专门部门统一进行证券公司自有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制定明确的财务制度及资金管理流程,严格执行资金调拨、运用的审批程序;禁止分支机构从事资金拆借、借贷、担保;加强费用的预算控制,严格费用报销审批程序;防范营业部违规受托理财、证券回购和为客户融资所带来的风险;建立大额资金筹集和使用的事前风险收益评估制度,重大资金的筹集、分配与运用等应进行集体决策;定期对业务部门及分支机构的现金库存管理状况、资金结算情况、银行存款和内部往来、大额款项及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跟踪检查。

(2)会计系统方面:证券公司应按照相关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建立健全证券公司的会计核算办法,会计核算应合规、及时、准确、完整,变更会计政策应经董事会批准,确保会计政策的一贯性;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加强会计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加强对负债项目的管理、大额支出的跟踪考核、重大表外项目(如担保、抵押等)的风险管理以及资产质量的监控;应完善会计信息报告体系,确保提供及时、可靠的财务信息。

4.管理层要树立风险管理观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证券公司内部控制的核心就是风险控制。对此,证券公司应该高度重视风险的防范和控制,通过设置风险控制委员会负责整体风险的控制,并下设若干专业委员会,以此实现对源于不同业务层面风险的有效控制。此外,应建立科学完善的风险管理办法,对各种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衡量和防范,并通过建立评估系统(即建立敏感的风险预替系统)和进行风险控制来预防风险的发生,以便将风险的损失降到最低。

5.增加投资主体,实现资本结构的多元化

证券公司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和分散化是证券公司完善公司治理的基础条件,股权过度集中不利于证券公司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多个投资主体的聚集使证券公司大规模筹资成为可能,从而使其有能力实现规模经济,获得规模效益和较高的经济效率。因此资本结构多元化的形成,既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同时也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结束语

第2篇:国内内部控制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信息披露;影响因素;规则研究;内控质量

随着中外公司因为虚假列报造成公司倒闭的实例的增加,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及其有效性备受质疑,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萨班斯法案出台4年后,我国分别于2006年6月5日和9月28日颁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使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再度提上日程。

一、国内文献综述

(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则研究

美国的萨班斯法案出台后,中国学术界开始了是否制定规则、强制性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讨论。周勤业、王啸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视角指出我国需构建包括披露内容、评价及审核标准在内的一整套披露规则。缪艳娟在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规则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建议借鉴英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则中的合理理念,建立一套相互衔接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则体系。杨陈敏、邵志高针对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缺乏硬性要求、格式和内容不详细、评价缺乏统一标准以及责任主体不完全到位等问题,提出通过借鉴美国经验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建议。

(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及改进研究

我国强制性披露规则出台前,除金融类上市公司外,均属自愿性披露。尽管年报中的披露位置多,内容差异大,内部控制信息的提取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形式化问题已达成共识。2006年中国版的萨班斯法案出台后,国内学者多以上交所内控指引、深交所内控指引为分析框架,以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年报为研究对象描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并提出改进意见。秦冬梅按照时间顺序分析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要求,发现2006年仅有6家上市公司按要求披露了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实意见;且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格式不一,内容简单。

(三)内部控制评价及审核研究

内部控制评价及审核是制约对外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

基于会计视角:周春喜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多层次指标体系,讨论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对内部会计控制进行综合评价,对定性指标进行定量化处理。池国华认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指引缺少对内部环境的评价,缺乏细化每一项指标的计分方法,建议将将内部环境要素纳入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之中。

基于审计视角:张龙平、朱锦余指出内部控制评价属于注册会计师的审核业务,应从内部控制评价的性质、评价标准、责任划分等方面探讨与内部控制评价相关的理论问题,为我国注册会计师相关鉴证准则的制定和实务工作提供参考。杨金、张凌云从审计视角提出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评价的十大步骤,用以评价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其弱点进行检查,并提出内部管理建议书。

(四)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以上市公司年报为依据,从内部治理、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角度进行研究。李明辉、何海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财务报告质量、公司质量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高质量的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动力高于低质量的公司,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公司披露情况好于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林斌、饶静发现内部控制资源充裕、快速成长、设立了内审部门的上市公司以及有再融资计划的公司更愿意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而上市年限长、财务状况差、组织变革程度高及发生违规的公司则不愿意披露鉴证报告。

二、国外文献综述

(一)关于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披露的研究

萨班斯法案的颁布强化了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责任,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有着重要影响。Hollis等发现上市公司在按照《萨班斯法案》404条款进行披露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组织结构的临近调整和由于不披露内部控制问题而导致较多的审计人员辞职等。Chan等通过证据表明那些按照404条款披露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的公司相对于其他公司有更多的盈余质量管理和更低的投资回报。

(二)关于内部控制报告及其影响的研究

Wilis认为公司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报告为在年报中无法提供的内容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公司可以在内部控制报告中与现有的和潜在的股东讨论公司实施的战略和公司采用的政策,从而使他们确信公司处于有效的控制之下,进而使内部控制报告增加企业价值,并且证明了良好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股价有正相关性。Hermanso通过调查显示被调查者非常认可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内部控制能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好的保证。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及未来研究展望

目前我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和内部控制报告评价方面,如何结合我国的上市公司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经验,特别是《萨班斯法案》在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性披露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从研究现状来看国外对影响因素已经有研究,但是没有形成比较公认的综合性观点,国内的研究更少。信息披露方面,现行规范中仅仅要求将审计师的评价报告上报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并未要求其公开对外披露。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审计师对内部控制评价的严肃性和不利于审计师执业水平的提高,同时影响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可信度。

参考文献:

[1]周勤业,王啸.美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发展及其借鉴[J].会计研究,2005(2)

[2]缪艳娟.英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会计研究,2007(9)

[3]杨华.浅议美国内控鉴证业务的新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财务与会计,2007(8)

[4]陈敏,邵志高.借鉴美国经验,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J].财务与会计,2008(1)

第3篇:国内内部控制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 信息披露

一、引言

上市公司披露有效的内部控制信息能够帮助企业克服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从而提高市场效率,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企业向信息使用者提供自身内部控制运行状况的信息,投资者也能从披露的信息中对公司经营情况有所了解。因此国内外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都十分重视。上海市不仅是中国第一金融中心,还是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上海地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如何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

二、上海地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

目前上海地区上市公司数量较大,2012年在沪深两市公开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共有197家,将上海地区全部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分析难度较大,所以本文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了上海地区各行业80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这80家样本涵盖了各行业的上市公司。

(一)披露的总体情况

本文分别对 2012 年上海地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披露情况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意见的披露情况进行研究。

表1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情况统计表

从表 1可以看出,虽然《上交所指引》2006 年 7 月就开始实施,较《深交所指引》早一年,但2012年沪市上市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情况并不理想。2012年沪市的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公司数比例为88.14%,而在深市主板上市的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公司数比例达到了100%。

表2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意见披露情况

表2中可以看出,指引中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意见的披露规定,在大部分样本公司中虽然得到有效的执行,但是披露水平并不高,沪市披露比例为74.58% ,深市为 66.67%,两市的合计披露比例则仅为 72.5%。综上所述,在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关规范规定中,还需要对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审计意见的披露的相关条款进行深层次的调整和完善。

(二)披露的形式

经过上文的分析发现,虽然2012年大部分上海地区上市公司都对内部控制信息进行了披露,但部分公司在进行披露时并未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有些公司仅仅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进行了披露,有些则只披露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意见。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将上海地区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控制信息披露的形式分为三种情况进行分析。即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意见同时披露、仅披露自我评价报告和仅披露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意见三种情况。表3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容统计表。

表3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容统计表

由表3可以看出,在样本公司中,已进行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公司占绝大部分,仅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公司不多,仅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意见的公司也很少,较多样本公司选择同时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意见。

三、结论

本文对上海地区上市公司2012年度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以下结论: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在上海地区上市公司中得到有效的执行。虽然深沪两市上海地区上市公司大部分都进行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但其中一部分公司的披露并未按照指引进行,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根据相关指引的要求,上市公司应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审计意见与年度报告的同时披露,但是真正按照规定披露的公司只占样本总数的70%,其他公司仅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或是只披露了会计师事务的审计意见。

参考文献:

[1]雷鸣.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财会通讯, 2011(02):99-101.

第4篇:国内内部控制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自愿性披露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3-0167-02

1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相关文献的简要回顾)

(1)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定并未得到有效的执行。

李明辉、何海和马夕奎(2003)对我国2001年1147家A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进行了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监事会必须对公司是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发表意见,但是仍然有将近1/ 4 的公司没有披露,大数公司对内控信息的披露流于形式,往往只有“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之类的简单一句话,且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动机不强。张立民、钱华和李敏仪(2003)对我国2001年75家和2002年132家A股ST上市公司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ST公司2002年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比例略高于2001年,但仍有部分公司没有披露,并有高达40%的上市公司在监事会报告中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与董事会报告中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自相矛盾,同时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关注程度在下降。这些都说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定并没有有效的执行。

(2)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只注重形式,信息含量很少。

大多数只披露了“本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或类似的话,而没有关于内部控制具体制度等内容。只有少数公司相对较为详细地披露了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其内容主要是简单提及具体项目的内部控制(李明辉,2003)。并且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愿意披露公司不足之处,李明辉2003对1147 家上市公司行了研究,其中披露了内部控制不足之处的仅有19 家(其中由董事会披露的为8 家, 监事会披露的为11 家), 比例为1.66 %。由此可见,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基本上仅仅是一种形式。。

(3)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主体方面,主要依赖于监事会报告。

我国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主要在监事会报告中披露, 而董事会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责任方面没有相关规定,蔡吉甫,2003以884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在董事会报告中自愿披露的公司只有88 家,在披露内控信息的884 家公司中的比例尚不足10 %。

(4)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容缺乏统一要求。

刘秋明(2002)对2001年核准制下实施配股的34家A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缺乏统一要求,导致了上市公司会尽可能选择对其有利的信息进行披露,而且披露形式的不统一,致使信息使用者的成本增加。

2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的原因分析

2.1 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作用认识不足

我国证券市场还很不完善,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国有 企业 改制而来,公司治理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体制的弊端造成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聘用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加之现有的高级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观念的更新速度较慢,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作用还认识不足。不少上市公司只是形式上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而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较差,因此,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积极性当然不高,大多数情况下的披露都是以满足证监会和交易所方面的要求为己任。

2.2 缺乏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法律监督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所出现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定本身存在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还缺乏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法律监督。管理当局应披露而不披露或者披露了不符合实际的内部控制评价意见时,管理当局应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如果提供了不符合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际情况的评价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我国在这些方面的规定尚处于空白阶段。不遵循规定却没有相应的法律监督规范进行惩处,会造成公司继续不披露、少披露或披露不实的内部控制信息,对投资者的决策不起任何作用。

2.3 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定本身存在缺陷

对于一般上市公司,在证监会2001 年修订的《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中,虽然规定上市公司监事会应就公司内控制度是否完善发表独立意见,但是该披露的要求仅仅限于“是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而并未要求披露公司建立的内部控制的详细信息以及监事会的评价。如果仅仅要求披露是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容易造成披露的形式化,没有任何信息含量。这不仅造成上市公司披露时无所适从,导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很不规范,更使得一些上市公司应付了事,不披露详细的信息。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主体方面,主要依赖于监事会报告,而董事会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责任方面没有相关规定。为此,我们认为,监事会并非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他们发表意见仅仅是对董事会和经理是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一种监督。建立并维持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董事会和管理当局的责任。董事会和经理对本企业的内部控制最熟悉,最有能力对其进行评估;同时,将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估结果报告给投资者,也是董事会和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的一部分,提供内部控制报告实际上是向委托者证明自己已经尽到善为管理之责。因此,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主体主要应该是董事会,监事会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所负责任的性质与董事会也有所不同。

3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改进的几点建议

首先应加强外部治理。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动机不足,而且强制性披露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要想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不可能只依靠上市公司的自愿性披露,必须要先建立起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外部监管。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明确披露方式。要求所有上市公司董事会在年度报告中披露内部控制的有关信息,同时要求监事会和独立董事或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发表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的意见。我国可以借鉴美国和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的做法,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提供详细的内部控制报告,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另外针对ST 公司可制定更加严格的规定。

(2)明确内部控制及其信息披露责任主体。董事和经理对内部控制最熟悉,最有能力进行评估,而且他们的受托责任中也包括将内部控制的评估报告结果报告给投资者。因此应突破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机械分割方式,将内部控制的责任落实到实际掌握公司权利的人身上,即董事会或管理当局。

(3)规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和格式。管理当局应当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和格式做出详细规定,以规范上市公司的披露行为。

(4)加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内部控制信息对于投资者而言是一项重要的决策依据。对于上市公司不按规定披露有关内部控制情况,包括不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虚假的信息或者隐瞒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应当予以惩处。

其次,完善内部治理加强公司内部治理和控制是提高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最有效途径。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①完善股权结构。我国上市公司中“一股独大”的现象比较普遍,作为中小股东很难对董事会和管理层形成压力,发出自己的声音。由于缺乏其他股东有效的监督,直接会影响公司的治理效率,同时也容易造成大股东侵害其他中小股东利益的事情发生。因此,完善股权结构对于提高公司治理效率,促进公司健康发展,保护投资者利益都是十分必要的。为此,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在我国发展一定的机构投资者,以机构投资者自身的专业优势及实力来强化股东的监督职能。

②完善监事会职能。我国实行的是二元制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中都设有监事会,主要负责对董事会及其成员以及经理、副经理、财务总监等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督,防止其,侵犯股东、公司及公司员工的合法权益。但是,很多监事会形同虚设,或者受到管理层的控制,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职能,近几年来上市公司层出不穷的财务舞弊案件也多少与监事会的失职不无干系。因此,完善监事会职能,应确保监事会与董事会、管理层之间具有必要的独立性,这样才能有效的行使其监督职能,为此可以引入“独立监事制度”,配合独立董事制度,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

③提高公司质量。根据信号传递理论和本文的实证结果可以知道,公司质量对内部控制的影响无论是在理论上和实践当中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另外,公司质量的优秀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有经济实力承担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所增加的成本。因此,提高公司质量是改进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主要途径。

4 结论

通过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定没有得到切实有效地执行,一方面是由于相关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定本身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另一方面还在于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动力不足。内控警钟的频频敲响显示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薄弱。鉴于内部控制信息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我们应该把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相结合,以便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1]李明辉,何海,马夕奎,唐予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与改进[J].上海会计,2003,(4).

[2]刘大贤.简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0,(4).

[3]陈关亭,张少华.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披露及其审核[J].审计研究,2003,(6).

[4]蔡吉甫.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3).

第5篇:国内内部控制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环境 会计信息质量

一、引言

内部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控制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是内部控制的前提和基础。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才能使内部控制得以顺利进行。会计信息系统置身于内部控制框架下,必然要受到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有效运行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有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内部控制环境的缺陷导致内部控制失效是当前会计信息普遍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分析当前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状况,可以发现信息失真情况较严重的企业普遍存在治理结构失效,企业文化理念的缺失或误导,人员素质特别是管理者素质的恶劣等内部控制环境方面的问题,内部控制环境缺陷所带来的问题己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难题。会计信息具有协调利益分配的功能,是利益分配、财富转移的信息基础,因而会计信息失真必然导致利益分配结果的不公平,破坏社会市场机制,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和对资本市场的信心。但是当前国内外普遍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会计信息质量状况堪忧。如何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己是刻不容缓的问题。然而,目前我国学者在讨论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时,大多强调制度的建设,强调会计人员道德的缺失,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内部控制环境的作用,没有将内部控制环境的缺陷与会计信息质量联系起来。因此,笔者将从研究内部控制环境入手,探讨内部控制环境各要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并通过我国内部控制环境的现状来分析虚假信息产生的根源,希望寻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重塑内部控制环境,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内部控制文献回顾与研究现状述评

( 一 )相关定义界定 (1)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美国的COSO委员会于1992年提出并于1994年修改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是: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运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律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是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要素构成的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我国《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中,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由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构成。(2)内部控制环境的涵义。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及前提,是公司内部影响控制制度正常运作的环境因素,是所有其他内部控制组成要素的基础,是内部控制的首要因素,各权威机构对内部控制环境是这样定义的: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在1988年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中首次定义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COSO报告中关于控制环境的定义:控制环境提供企业纪律与架构,塑造企业文化,并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是所有其他内部控制组成要素的基础。我国关于控制环境的定义:所谓控制环境是对企业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的统称。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其他控制能否实施或实施的效果。它既可增强也可削弱特定控制的有效性,反映了管理当局和董事会关于控制对公司重要性的态度。(3)内部控制环境的要素。COSO报告及《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对控制环境的描述是:控制环境主要指企业的核心人员以及这些人的个别属性和所处的工作环境,包括个人诚实正直、道德价值观与所具备的完成组织承诺的能力、董事会与稽核委员会、管理层的经营理念与营运风格、组织结构、职责划分和人力资源的政策与程序。我国理论界对控制环境的描述包括经营管理的观念、方式和风格,组织结构,董事会,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管理控制方法,内部审计,人事政策和实务,外部影响等方面。比较以上两种对内部控制环境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COSO报告及《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更加重了“人”这个因素在内部控制环境中的作用,而在其它几个方面没有重大差异。本研究认为,根据内部控制环境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可将控制环境分为五个亚环境,分别是:公司治理结构环境、公司组织结构环境、公司文化制度环境、人力资源环境和企业法律环境,这五个亚环境包含了控制环境的全部要素,即公司治理结构 (主要是董事会)、组织结构(包括组织结构和权责分派方式)、企业文化(涵盖了经营者的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组织中诚信原则和道德价值观等)、人力资源政策(影响员工的诚信、道德价值观和能力)和企业法律认知(企业内部法律环境建设)。

( 二 )研究现状述评 内部控制环境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它的研究从来不是单独进行的,人们对控制环境的研究总是与对内部控制的研究融合在一起。现有的文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文献:国外对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真正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N0.55)首次提出“内部控制结构”,认为内部控制结构由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或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个要素组成,并把控制环境定义为“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与有效的控制政策和程序的制定与实施密切相关的管理当局和董事会对控制的态度。从而第一次正式将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范畴,控制环境的研究成为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1994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Treadway)下属组织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COSO报告),认为内部控制由五个相互影响的要素构成,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与SAS.N0.55对控制环境的研究成果相比,COSO报告对控制环境的作用和影响的认识进一步深入,更加强调“人”在控制环境及内部控制中的核心地位和“软控制”的作用。他的结论得到会计界、审计界、管理界和企业界极大关注。国内有关内部控制环境的专门研究比较少。黄世忠(2001)从强化公司治理角度探讨如何完善控制环境。郑海英(2004)从控股股东与社会公众股东的权利失衡问题入手,分析了内部控制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刘静等(2005)认为,我国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缺陷,即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相互制约的法律环境;企业核心人员的个别属性无法考证,其所处的工作环境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经营管理的观念、方式和风格有待完善,上市公司中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网络环境下电子商务引发内部控制新难题。第二,内部控制环境和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研究文献:随着对内部控制环境的日益关注,人们发现内部控制环境也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原因。Treadway委员会(1987)指出,高级管理人员的状态、公司环境或财务报告编制的文化是影响财务报告诚实性的最重要因素。尽管有一套书面的规定和程序,如果管理人员的状态松散,则更有可能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现象。1993年,COSO了一项对1987年至1997年200家涉及财务报告舞弊的美国上市公司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这些舞弊通常涉及高级管理人员,大多数审计委员会一年开一次会,或根本没有审计委员会;董事会内部人任命等控制环境方面的问题。国内相关文献主要采用规范研究法。李明辉,唐予华等(2003)提出,内部控制环境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因素:管理当局的诚实性和管理哲学,是充分披露、防止故意隐藏不利消息或进行盈余操纵的保证;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的关注是防止出现虚报、漏报错误的重要方面;人力资源政策等环境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王萍等(2004)在界定内部控制环境要素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内部控制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从重塑内部控制环境入手,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国内外相关的内部控制环境文献,加深了我们队内部控制环境的理解和认识,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内部控制和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理论基础。国外已有不少文献对内部控制环境进行了研究,国内鲜有文献研究内部控制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仅有的一些也主要是简单叙述两者的关系或者是内部控制各要素间的关系,而没有进行深入地分析,对实际的指导作用有限。本文试图进行尝试以内部控制环境研究为切入点,探讨了内部控制环境各要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通过我国内部控制环境的现状来分析虚假信息产生的根源,希望寻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重塑内部控制环境,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内部控制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

( 一 )内部控制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分析 根据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要求,控制环境包括员工的诚实性和道德观、员工的胜任能力、管理当局的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组织结构、权利和责任的分配、人力资源政策和实施等。控制环境构成其他控制因素的根基,为内部控制其他方面的运作提供框架,同时为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保障。主要从内部控制环境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1)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公司治理结构是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形成的权责分配、激励与约束、权利制衡关系。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环境的最高层次,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优化管理的前提。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股东大会形同虚设、董事会缺乏独立性、监事会功能弱化等。据有关调查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中,全部为内部董事的占22.1%,半数为内部董事的占78.2%,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一人兼任的公司占47.7%。这表明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尽人意,相互制衡的机制尚未形成,从而为财务造假、会计舞弊等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行为提供机会。(2)企业组织结构方面。组织结构包括企业各个组织单位的形式与性质、相关管理职能和报告关系。它是企业计划、协调和控制经营活动的整体框架,这些职能具体表现在部门之间及各部门内部职务设置、权限划分、责任界定。组织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制约着良好内部控制环境的建立。目前,我国部分企业产权关系混乱,组织机构重叠、臃肿,不利于上、下级信息的沟通。另外,企业在组织机构设置中,比较重视纵向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而对横向间的协调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同级部门间缺乏信息沟通、协调性差。一旦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也不易被察觉,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方面。没有形成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任人唯亲,员工的考核奖惩机制不够健全。不少管理者不习惯甚至不懂应用现代管理的控制方法,对下属人员的工作不能实施科学、有效的监督和恰当的评价,难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阻碍了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实施,致使会计信息的失真不可避免。主要表现有:雇用人员时不经过严格的考核,以貌取人,随意用人,有许多是凭关系挤入公司,任人唯亲,排斥异己;不重视员工的后续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等。譬如对管理者、会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缺乏职业化系统管理,内部激励机制不够完善。(4)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我国大多数企业提出了自己的经营理念和宗旨,但与员工之间缺乏信息沟通,导致员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发展规划等缺乏认同,影响了企业凝聚力的形成。在企业内部,员工看重的是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干部看重的是建立良好的上下级关系。还有不少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培养,没有意识到企业文化的作用,管理者自身也没有起到文化倡导者、示范者的作用,企业整体的价值观出现偏差,最终导致企业的衰败。在这样的控制环境下,企业的内控制度不健全、控制程序不规范、内部机构之间沟通不到位、信息反馈渠道不畅通、违法违纪行为泛滥、控制效果差就会成为一种必然现象。(5)企业法律环境方面。企业经营者以及相关岗位员工的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环境认知不够,经营决策不考虑法律因素,甚至故意违法经营、钻法律的空子,由此引起的诉讼案件不断。同时,企业各岗位员工的不当行为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法律风险。面对国内的法律法规企业尚不能完全掌握,对于国际上的一些法律法规就更不能应对。这样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致使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得不到有效防范与治理。

( 二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优化的对策 针对上述研究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1)优化公司股权结构。主要体现两个方面:其一,积极推进国有股减持。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表现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十分严重。在这种股权制度下,实际上其他股东对公司的政策影响十分有限,抑制了其他股东参与公司决策的积极性。坚持国有股减持的方向,逐步减少国有股比例,积极稳步地实现国有股和法人股全部流通,增大其他股东的持股比例以及在公司管理中的话语权,逐渐建立大股东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制约的公司治理结构。因此,完善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关键在于改善公司股权结构。其二,应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证券市场出现了证券投资机构化的趋势。在我国,随着监管水平的提高和股票市场的不断发育完善,应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允许养老基金、共同基金和人寿保险逐步进入股市。由于机构投资者整体素质较高且资金规模很大,其进入股市必将改变现有的股权结构,对企业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2)完善企业组织结构。运行良好的组织结构,关键在于职责界定清晰、权责明确对等、结构层次分明以及沟通渠道流畅。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框架体系的逐步建立,企业的持续发展目标要求企业重新构造其组织结构,即改变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以控制为导向、层次重叠的机械式组织结构,重新构造以业务流程为中心、以顾客为导向、层次扁平的有机式组织结构,解决我国企业组织结构臃肿,官僚作风严重,企业运行效率低的问题。(3)改进人力资源政策。主要有四点:一是严格人员聘用机制。对重要岗位的人员配置和管理人员的选拔,应全面考虑其德、能、才、绩等综合素质,任人唯贤;二是建立考核机制。对员工和管理人员分别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根据考核结果决定人员的升降和去留;三是设立激励机制。根据员工的考核结果设立不同的报酬级别,员工的报酬和工作成果联系起来;四是设立员工的培训机制。多层次、多方位的加强岗位和在职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员工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同时,要强调员工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内部控制中由于人事制度的缺陷所造成的失误,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4)培育企业文化。首先,确立企业领导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其次,要将企业倡导的价值观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即企业文化的制度化。最后,要将制度转变为习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要让文化经历从理念到行动,从抽象到具体,从口头到书面的过程,要得到员工的理解和认同,转化为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准则,成为员工的习惯。(5)重视企业内部法律环境建设。第一,提高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法律意识,全面开展法制教育;第二,配备专业的法律顾问人员,若条件允许还可设置法律顾问机构,明确机构和人员在企业中的职责和地位,充分发挥他们普法维权的作用;第三,建设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备案制度。定期对发生的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的情况进行统计,对案件发生的原因、处理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完善防范措施。

四、结论

综上所述,要优化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构建强有力的、能够维护全体股东利益的董事会;完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做到职责界定清晰、权责明确对等、结构层次分明、沟通渠道流畅;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管理当局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实行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政策,确保企业员工具备和保持正直、诚实的品质与应有的专业胜任能力;加强高级管理人员的教育,使企业领导认识到保持会计信息真实性是企业领导的责任;同时也应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教育,使之不敢、不愿参与财务报告造假;最后重视企业内部法律环境的建设,提高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及员工的法律意识。企业只要做好上述工作,会计信息质量才会得到有效的提高,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才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系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11B48)及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项目“广东省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2GJ2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玉廷:《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解读》,《会计研究》2010年第5期。

[2]刘烜、马睿:《浅谈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与会计信息质量》,《财会通讯》2010年第4期。

[3]张龙平、陈作习、宋浩:《美国内部控制审计的制度变迁及其启示》,《会计研究》2009年第2期。

[4]赵爱玲:《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面临的困惑及思考》,《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5]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会计研究》2007年第10期。

[6]何多秀:《论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审计与理财》2006年第5期。

[7]刘静、李竹梅:《内部控制环境的探讨》,《会计研究》2005年第2期。

[8]徐荔:《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的探讨》,《商业研究》2004年第11期。

第6篇:国内内部控制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一、 引言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及其鉴证报告是目前国际通行的两种了解与评估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内部控制报告。这两份报告从2002年美国《会计改革与投资者保护法案》(SOX法案)404节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而获得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虽然在我国内部控制报告目前仍属于自愿披露范畴,但随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诸多法规的颁布,内部控制报告的披露已是大势所趋,并将作为常态与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共同出现。

国外对内部控制报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的一般、重要和重大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而我国学者更关注内部控制报告自愿披露的影响因素。蔡吉甫(2005)实证发现经营业绩好、财务报告质量高的上市公司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方红星等(2009)研究结果显示上市公司是否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与海外交叉上市、聘请"四大"、资产总规模、资产净利率、独立董事比例、审计意见类型相关;林斌和饶静(2009)发现内部控制资源充裕、快速成长、设置了内审部门的上市公司更愿意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张龙平等(2010)实证发现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会计盈余质量较高。上述研究较少关注报告内容、格式、程序的披露现状,极少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鉴证报告联系起来,为此,本文将对内部控制报告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对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和审计师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丰富内部控制相关理论和实务成果。

二、 内部控制报告现状调查

1. 研究设计。此次调查的目的是在从披露数量、格式与内容、鉴证程序三个维度对深沪两市2010年度内部控制报告披露情况及其联系进行研究,从而提出对管理层、事务所、监管部门的相关建议。调查对象为深市主板(485家),沪市A股主板(880家),共1 365家上市企业,调查截止日为2011年12月31日。2010年度制造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零售贸易、金融保险业、采掘业、电力煤气水生产和供应业、信息技术业、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业、传播与文化、建筑业、综合类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情况分别为472家、59家、47家、59家、19家、26家、46家、49家、29家、18家、6家、20家和42家;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披露情况分别为152家、31家、24家、21家、19家、18家、17家、15家、12家、9家、6家、5家和4家。制造业的内部控制报告的披露率最高,占52.91%,房地产行业次之,为6.61%。

2. 调查结果分析。

(1)报告数量。剔除资料不全的上市公司,调查有效样本数分别为883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及321份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披露率分别为64.69%和23.52%,总体披露情况并不理想。其中沪市披露率仅45.80%的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远低于深市98.97%。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自愿披露比例深沪两市持平,均略超过20%。此外,本文统计表明2007年~2010年深市内部控制报告披露率较高。深市自评报告的披露率四年分别为92.42%、96.93%、100%、98.97%,沪市自评报告披露率虽然低于深市,但逐年提高,分别为16.71%、40.50%、45.25%、45.80%。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深沪两市都呈现缓慢上升趋势,深市披露率分别为:9.31%、10.15%、19.79%、22.06%,沪市为12.80%、15.16%、20.57%、24.32%。由此可见,虽然上市公司为应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逐步强制的披露要求,加强了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然而内部控制鉴证属于自愿报告范畴,出于成本与效益原则考虑,不少上市公司披露的动力仍显不足。

(2)报告格式与内容。

第7篇:国内内部控制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影响因素;评价与审核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披露必要性的研究

1、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作用研究

陈关亭(2003)在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财务主管、注册会计师、监管机构及高校学者进行了专项问卷调查。经过分析后得出:回答者强烈肯定内部控制信息对企业管理的促进作用,比较肯定其对财务报告的保证作用以及提供附加信息的作用。

张先治、张晓东(2004)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考察投资者对内部控制的需求,得出结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着较强的需求,并且对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需求呈现出层次性,不同类型投资者对内部控制类型需求不同,短期投资者对内部会计控制有着强烈偏好,长期投资者对内部管理控制的需求比较强烈。

陈丽蓉、周曙光(2010)利用2008年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效率状况,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不高,内部控制效率普遍较低。他们认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披露具有明显的效率信号传递效应,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相关信息披露与监管是提高其效率的有效手段。

左田芳(2010)认为,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有利于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有利于增强管理层的责任,有利于促进公司治理的完善以及减少财务舞弊。

周曙光(2011)在对内部控制信息的需求动机研究,得出企业所有者的需求动机,在于约束管理当局的机会主义行为,检验管理当局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企业管理当局的需求动机,在于向外界传递积极的信号,以显示其工作的努力和有效性;潜在投资者的需求动机,在于降低信息的使用风险,提高其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政府监管部门的需求动机在于规范资本市场行为,协调内部控制信息的供需矛盾问题。

2、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是否对外披露的研究

蔡吉甫(2005)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受到公司盈利能力、财务报告质量以及财务状况是否异常的显著影响,即经营业绩好、财务报告质量高的上市公司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而财务状况存在异常的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动力则明显不足。

3、内部控制报告自愿性与强制性披露的研究

国内对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自愿性和强制性的研究主要有:陈艳(2010)分析了我国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度强制信息披露和自愿性信息披露有机结合,把握强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的契合点。

夏桂香,刘志祥(2012)对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自愿披露现状调查中得出:2008—2012年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披露比例大幅度提高,内控水平逐年提升,但报告披露质量呈现行业和地区差异。在“鼓励自愿”的政策指导下,是否出具有着很强的随意性,内控鉴证报告披露的持续性有待加强。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和影响因素的研究

1、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研究

杨玉凤、王火欣、曹琼(2010)利用沪市 2007年上市公司的数据,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和成本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显性成本抑制作用不显著,对隐性成本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具有综合抑制作用。

傅胜(2010)以L省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最近两年上市公司年报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进行分析,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不健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依据不统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形式不统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态度不积极、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鉴证的评价标准不明确。由此他提出要从监管者层面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从执行者层面增加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认识。

阳雪(2010)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从大多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披露的内容来看都存在重形式、轻内容、过于模式化的问题,披露质量不高,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动机也不够强。并提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需要明确披露方式、明确内部控制及其信息披露责任主体、规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和格式等建议。

2、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

方红星、孙翯(2008)对沪市非金融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及其动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监事会报告、重大事项和公司治理中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上市公司较多,详细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司较少;在海外上市、上市公司总资产规模较大、外部审计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控制人为国有和规模排名靠前的上市公司有较强的动机披露内部控制情况的信息。

宋绍清、张侠(2009)选取2006—2007年沪深两市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统计年度、公司规模、上市时间、上市地点以及年报时间等因素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有显著影响。

雷鸣(2011)基于逻辑回归分析方法,设计构建了分析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审计意见、公司经营业绩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影响显著呈正相关,被证监会出具特别处理上市公司(即ST公司)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影响显著呈负相关。

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信息和审核信息披露的现状研究

1、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评价披露的研究

仇莹(2005)提出了内部控制评价模型。模型通过对各项控制要素进行评价和分类,详细列示了内部控制的全过程。

孟强、苏本知、赫红(2008)认为内部控制的评价方法应从内部检查、外部监督、注册会计师的评价三方面进行。内部控制检查包括内部审计和控制自我评估。

赵爱玲(2009)对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与报告体系研究认为,适合我国的内部控制评价与报告框架体系应包括: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外部审计师审核鉴证、内部控制报告披露等三部分内容 。

周小燕(2010)认为应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测评指标体系。基于COSO内部控制五要素,参照《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以及《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借鉴国外Bolosan指数和南开大学CCGINK指数,构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多层次测评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选择并改进测评模型,衡量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

2、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核信息披露的研究

陈关亭、张少华(2003)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及其审核问题,经问卷调查和分析论证,认为我国应当强制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并要求注册会计师对该报告发表审核意见。

张刚、周云鹏(2004)提出为了满足投资者需求,减少信息不对称风险,企业应委托注册会计师出具针对其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期间性内部控制审核报告。因为递交验证财务报告和其它资料不存在串通和作弊及其他异常舞弊。

参考文献:

[1]陈关亭,杨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的调查研究[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07:24-25,27.

[2]张先治,张晓东.基于投资者需求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04,12:55-61.

[3]陈丽蓉,周曙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效率实证研究——基于审计师变更视角的经验证据[J].当代财经,2010,10:120-128.

[4]左田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问题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0,05:91-95.

第8篇:国内内部控制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演变

一、内部控制概述

1.内部控制的定义

内部控制是指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其以风险为导向且目的在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是因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完善的。2008 年 6 月,我国相关部门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该规范借鉴了国外流行的 COSO 报告,指出企业内部控制应该纳入五个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内部控制的涵义进行了科学的定义,强调内部控制的实施对象不仅包括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也包括经理人员和全体员工,这从法律上对企业构建全面的控制系统进行了引导。

2.内部控制的发展演变

(1)内部牵制阶段:20世纪40年代

主要任务是对责任分配以及业务流程和记录上的交叉控制。

(2)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40到70年代

在这个阶段内部控制已经划分为了两个主要部分,内部会计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内部控制的执行靠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来实现。

(3)内部控制的结构阶段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内部控制处于了结构阶段,控制环境的重要作用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和会计控制制度、控制程序整合为了一个整体,并没有对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的区分。

(4)内部控制的整合阶段

在此阶段形成了内部控制的基本框架,其两个主要层次分别是控制方法和控制机制。控制方法是内部控制的核心,控制机制是内部控制的基础。

(5)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阶段:

2004年COSO委员会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和内控风险管理的四个主要目标和八个主要因素。四个目标是报告目标、战略目标、合法目标以及经营目标。八个风险要素包括项目的识别、内部控制的环境、风险应对的能力、目标制定的方法、风险评估的策略、信息和沟通的状况、监管的状况。

3.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1)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可靠性,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

(2)有助于企业战略和目标的有效实施,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事前和事中控制。

(3)目前企业内部控制把风险管理作为了新的重点,体现了风险导向的观念。其关于风险识别、防范和应对等方面的规范,顺应了目前千变万化的社会环境对内部控制提出的新要求。

(4)内部控制的建立有益于审计工作的展开,维护资本市场健康有序进行。

二、我国内控的发展现状

从横向来看我国不同企业内部控制参差不齐,差异明显。 一般上市公司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严格制约,因此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并且执行情况较好。 相形之下,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对此不够重视,内部控制没能得到良好的贯彻,有的甚至没有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从执行效果来看,很多企业还只停留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阶段,对于实施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未能有效地进行监督和控制。从企业的重视程度来看,相当一部分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只是因为国家的法律法规有相关要求,而没有将其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结合,内部控制只是“徒有其表”。

三、关于内部控制的完善对策

1.加强内部控制实施及其重要性的培训

上至董事会、管理高层,下至基层员工均应意识到内控的重要性,不完善的内控会使企业遭受不必要的风险,而且不利于审计工作的顺利展开。

2.我国内部控制应该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内部控制的评价主要划分为两个主要形式,一方面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来完成的,另外一方面也通过企业内审完成。审计是注册会计师主要的评价方式,注册会计师通常不会对有效性发表意见;同时也不存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过程提出具体的规定。因此以上两种方式的评价方式不存在清晰的评价指标。我国的立法机构必须对企业内部控制采取深入地研究,从更全面的角度建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政策。我国政府部门应该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企业内部控制的标准,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提供有利的依据。

3.充分利用现代 IT 技术成果来加强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的发展过程中,IT技术向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IT技术在组织整个价值链中的深入应用,使组织的业务过程、管理过程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将内部控制的理论、方法与组织的管理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内部控制实践与理论殊途同归。

4.在内部控制制度中强调人的因素

在员工管理方面多融入人性化的方式,在刚性与柔性治理中寻求一种平衡。这样不仅符合我国的文化实情,而且有助于提高员工的企业忠诚感。

5.不断细化管理控制

将内控的触角深入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不留死角。

6.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对于内控的实施效果有种重大的意义

具体措施:增强董事会对内控的实施决心和执行层的执行力度,提高员工专业素养,培养极具战略远见的管理层,还可六通过董事会的明确分工和独立董事比例的增加来增强内控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骆良彬, 张白.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 会计研究, 2008, (5)

[2]张颖, 郑洪涛. 企业内部控制[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3]李铁群. 我国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理论与时间 J.注册会计师,2007,(12).

第9篇:国内内部控制研究现状范文

1.1有关企业销售收款循环错弊审计的理论界定研究

张岷胜(2010)对企业销售收款循环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企业从获取销售机会点开始,通过合同谈判签订、组织销售与发货等环节,实现收回贷款并完成合同的一系列业务。陆珏(2012)指出企业在进行销售收款循环错弊审计的过程中,应对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与沟通、监控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审计,从而降低错弊事件发生的概率。常灿(2012)将销售收款循环的流程分为三个阶段,即:从客户项目机会的发掘到合同的执行、从销售订单的建立到销售收入的确认、从开发票收款到项目关闭。

1.2有关企业销售收款循环错弊审计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戚少云(2013)以XYZ公司销售收款循环舞弊案例作为背景,分析了企业销售收款循环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内部环境控制不力、风险识别评估不得当、没有执行不相容岗位和职务分离控制、没有加强对销售收入款项的控制等。石光(2010)则以青岛H集团为例,分析了企业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将其归纳为:销售返利计算不准确、统购分销政策执行不到位、优惠促销政策执行不合理、销售退回制度执行不力。上述问题是我国民营企业在进行销售收款循环错弊审计活动的一般性反映。

1.3有关企业销售收款循环错弊审计优化对策的研究

赵成良(2010)认为:企业只有加强销售收款循环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才能够避免错弊问题的发生。同时,合理的销售收款内部控制对企业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战略目标,提升经营管理效率,维护资产安全完整性等方面,也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扈军(2013)则探究了企业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的流程与要点,指出:企业内部在进行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时,应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符合性测试包括了解企业销售与收款循环内部控制现状、测试内部审计的执行情况、审查有关凭证上内部核查的标记等;而实质性测试则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实质性测试、营业费用实质性测试、应收款项实质性测试等。他认为上述测试环节是降低销售收款循环错弊事件发生的主要策略。吴晓芸(2013)给出了房地产企业销售收款循环审计的优化建议,例如:对财务活动中风险较大的环节进行内部控制、分离不相容的职务、严格执行授权批准制度。

2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