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科体育和体育教学的差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 优化教学 实践
学校阶段的体育教学已经成为人的综合发展教育的一个必要环节与组成部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上都愈发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与重视。然而,受到传统的、历史的或者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大家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存在程度上的差别,目前不少社会群体对于校园内体育教育的本质、教学目的、教育的价值观与教学的最后质量等方面的认识水平仍然处于比较低的社会意识的层面上。初中阶段学校在实施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受各种条件的制约也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体育教学现状与解决方案
1.初中学校体育工作现状
校园内的体育观念陈旧、落后。体育学科的教学拥有其他学科教育不具备的功能,不仅能够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智育与美育,还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体育学科的教育功能十分广泛,并且蕴含相关的社会价值。然而,很多人觉得体育课就是大家一起玩玩跳跳、消磨时间,这种看法是不科学的。体育观念的滞后,对初中体育教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阻碍,我们呼吁改变对体育学科的看法,认识到通过体育教学可以提高全民综合素质。
在初中阶段学校还未形成正式的体育教学的管理体系,学校领导还没有将体育工作放在全校教育工作计划的显要位置。
将体育教学同体育竞技看成是一致的。很多人对体育教学效果的评价都带有片面的观点,他们通常觉得教学效果好就是指一个人或者说一个单位在相关的比赛中获胜,得到好成绩。然而,他们忽视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可以说,体育教育与体育竞赛存在着联系,但是两者又存在区别。联系是都能够锻炼人的意志,增强体质,推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是有组织、有目标、有意识的一种活动,能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推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区别是体育教学活动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道德情感,强化人的意志的教育工作,在此过程中教会学生科学的体育知识、锻炼技能与运动技术等。
2.改进要求
学校领导与体育教师务必加大对体育学科的关注度,要与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保持密切的联系,从多个角度和侧面加强体育教育的宣传,指出体育事业的教育功能与存在的社会价值。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从多个渠道推进体育社会化事业,培养全社会公民主动参与、积极实践的意识。
我们应当将体育教学工作加入到学校系统工作的评估中去,摆脱传统做法中以升学率来单纯评价学校的有欠科学的理念。在校园内强化体育教学的规章制度建设,让初中体育工作不断向现代化、科学化与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发现与培养各个学校单位中体育教学的模范或典型,在全社会树立好榜样,明确体育教育的方向,指明初中体育教学的目标,从而构建和谐美好的体育学习环境。
在校园内进行体育教育的基本形式和重要途径就是开展体育课,体育学科是学校教学内容中的必修科目。体育教师要做好体育课堂的教学工作,引导学生更加系统、科学地学习体育教学大纲里所要求的专业知识、体育技术,锻炼技能,加强体育运动,增强自身体质。同时,从中对学生灌输思想道德与意志品质的教育,力求让学生达到身心的全面、自由发展。
二、体育教学的优化
要实现学校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合理选择教育形式与方法,花费较少的时间与精力,取得较佳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因地制宜,联系学生实际,努力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充分激发学生的体育积极性。与学生建立合作型的师生关系,指导学生掌握主动型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开展体育锻炼,从而掌握体育基础知识、锻炼技术与运动技能。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生长发育特征,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实事求是,遵循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优化初中体育教育的内容和过程,让学生在身体正常发育的过程中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三、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发展体育事业
1.在教学优化的实质与要求的基础上,我根据多年在农村初中的教学研究,觉得要对初中体育教学进行优化,必须结合实践,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贯彻落实先进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改进学校的体育教育思想,转变学校的体育教育理念,尊重教学的客观规律,服务于全体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努力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社会主义社会培育四有公民,为城市与农村建设培养一批批建设人才,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输送栋梁之材。
2.研究初中阶段体育教学的客观规律,探究适应初中学校发展的先进教学模式,促进初中阶段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要探究现阶段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的进步发展对初中阶段的体育学科提出的教育要求,找寻合适的教学方法与途径,让体育教学能够逐步适应社会各层面发展的需要。
3.立足于当前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特征,正确制定初中阶段体育教学的大纲,合理选择体育教材。体育教师要探究中学阶段体育教学大纲与体育教材规定的任务与目标,遵循正确的教学原则,运用合理的途径与方法开展教学工作。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我们都要更加关注与重视体育事业,通过各种方法与途径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达到初中体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体育教学;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17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112
一、中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中学生的体质呈现出了逐年下降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我们从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健康第一的理念和体育教学实践严重脱节,未能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思想,影响了中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具体来说:影响中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种。
(一)教学体制因素
目前我国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传统教学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家长、教师和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长春市87中学的体育课程设置的频率为每周两节,一节课的是时间为45分钟,体育课程的课时比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的体育锻炼,而且很多文化课程强占了体育课程的时间,再加上三分之二的体育课程为理论教学,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为课外活动,因此,学生得不到充足的体育锻炼,会对体育课产生一种厌烦心理。
(二)学生心理影响因素
通常来说,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比其他学科更高,笔者对一汽七中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喜欢体育课的学生占据总数的88.3%,不喜欢体育课的学生只有11.7%,而且,很多学生不喜欢体育理论课程,更多偏向体育活动。但是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则表现出一种反感,因为教师更偏重于理论,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比较少,久而久之,打击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热情。所以,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使他们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
(三)想象和现实的差距造成的失望
学生在幼年期间做游戏的体验和对周围人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印象形成了他们最初的对于体育课的概念,使得他们往往认为体育课就是“玩”。但现实中的体育课程与学生印象中的体育课是有很大差别的,如果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就会使这种落差加大,学生会对体育课感到生疏和失望,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同时,由于条件现状和某些传统教学理论的偏差,在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重复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新策略
(一)加强中学生对体育课重要性的认识
体育课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影响了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教师应让学生加强对体育课重要性的认识,理解体育课理论知识,并结合体育实践,使他们感受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和心理的好处。
(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兴趣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喜好或关切的情绪,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在学生主观意识上来讲,体育课是他们是感兴趣的课程,学生即便练习得满头大汗也不觉得累,甚至不愿下课,但是也有学生会逐渐感到失望,这样就会造成学生的学习情绪不高,直接影响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的身体也得不到有效锻炼。
兴趣对每门课的学习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课也不例外,学生对体育锻炼是否有兴趣将直接影响他们对体育课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成绩。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方式单一,抑制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再次唤起他们的兴趣是很难的。教师可以通过体育游戏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体育游戏内容丰富,具有突出的趣味性和教育性,对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掌握动作技能和增进身心健康有积极作用。此外,教师要注重搞好体育课外活动,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喜欢的项目。教师还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举办不同项目的比赛,增加比赛的次数,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而且丰富的活动项目可以让学生继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三)改善学校的运动场地、器材设施
完善的体育运动场地、器材和设施对激发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有积极作用,也是体育教师上好体育课必不可少的条件。硬件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法宝,也是体育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点之一。有的学生对未知的器材充满兴趣,有的学生对已经掌握的体育器材有兴趣,想通过进一步锻炼提升自身能力。因此,体育教师要对学校现有的运动场地和器材进行改造和深入加工,以建立真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体育教学实际的场地。
关键词:培养学生;体育课;原因;兴趣
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如何直接关系体育课的教学效果。所以通过体育教学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乃至爱好,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参加体育运动的乐趣,是奠定学生终身参加体育的前提。
1、影响中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的原因分析
体育本是一个来自于游戏,发展于游戏的学科,体对育课受到学生的喜爱本是一个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许多学生在接触了一段体育课后,就显示出对体育的厌学”现象,而且这种现象越是在高年级就越明显,尤其对女学生。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不喜欢体育课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1.1目前体育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低水平重复”
在相当多的学校体育课上,体育教师表现在教学方法的单一性、简单性、形式化、成人化,大多是因教学内容多、学生人数多、教学时间少、场地器材不足,指导思想陈旧所造成的。但是有些因素我们很难改变,有些因素是直得研究。如有些教师在教法选用上有忽视甚至是无视学生的问题。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个别教师把教法变成惩罚学生的手段,由于教学方法的偏颇和生硬,使学生体会不到他们应该体会到的乐趣,相反尝尽失改的苦涩,必然导至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结果。
1.2身体形态与技能方面的原因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之间在两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区别:一是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差别显而易见,即可以在当场显示技能差别。一个动作做得好坏,一个动作学会没有、学得怎么样,可以立即展现在全体同学面前。而其他学科因是头脑中的知识,当场的学习效果别人并不知道,因此体育课中又即时又直接的评价会使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感到自卑;二是在集体项目中,学生之间的技能是要相互配合运用的,而其他学科很少存在学生的学习效果的相互配合问题。因此,差生在体现这种技能的配合体育比赛中容易受到排斥,自信心容易受到伤害,这是体育教学中造成一些“学困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2、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培养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如何解决学生的厌学行为,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教学质量。树立终身健身的思想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2.1思想上转变中学生对体育的态度
目前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忽视体育锻炼重要性的现象,以至不少叙述认为只要文化成绩好,体育成绩及格就行了,而且女同学普遍存在着怕脏、怕累、怕晒、怕出汗、害羞、胆小,以及生理周期等等的厌学行为。以上这些现象都使得许多学生对体育缺乏认识,对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存在严重的厌学思想。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重视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2.2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教学
根据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有意注意时间短、兴奋过程和无意注意占优势、好强、好竞争、爱表现自己等。同时,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变化也是不同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组织教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注意力在课的前半部达到高峰,意志力在课的中后部达到高峰,情绪则在课的后半部达到高峰。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把新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有利于学生对新教材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在课的后半部分则应安排一些游戏性较强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要做主教材和辅助教材的搭配,尤其抓住主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组织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好强、好竞争、爱表现自己的特点,在课上多组织教学比赛,在结束部分可让动作做的好的学生进行表演,让他们充分在同学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2.3根据中学体育课的特点组织教学
根据中学生体育课的特点组织教学,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的各种练习,使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课的特点,行之有效地组织教学。 抓好体育课堂常规的组织教学。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集合整队、服装、精神状态、组织纪律、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2.4改变传统的教授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注重教师来教,学生只是单一的模仿学习,缺乏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教的过程。我认为新的教授方式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也参与到教的过程,让学生在相互教相互学的过程中,学会思考,真正理解所学动作的结构及技术要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进友谊,培养团结合作意识。
2.5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兴趣爱好、接受能力、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及考评中教师都应区别对待、因人而异。如:在侧腾越的教学过程中,素质好胆量大的学生,掌握动作快,动作质量也不错;而那些质差、胆量小、相对较胖的学生,总是躲在别的同学后面或站在一旁观看。此时教师应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对素质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动作质量。
摘 要 近些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新课程标准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各界也对教育给予了厚望。在现实初中体育考试制改革下,新教师如何适应新的教学改革,如何改变自己,对新教师提出了更大的要求。如何积极应对新形势下的基础教育改革,重视和加强创新学习,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也是我们新教师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育 问题 对策
一、学校体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的、传统的和主观的原因,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程度深浅不一,对学校体育的本质观、目的观、价值观和质量观的认识,目前仍还处在较低水平的社会意识层次上。
(一)学校体育观念的落后
体育学科的教学特点是:有德育、智育、美育、身体锻炼与增强体质的教育功能,人们认为体育就是跳跳蹦蹦、玩耍,而没有从提高全民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观念的滞后,极大地阻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
(二)忽视学校体育的功能
广大城镇因城乡的差别“望子成龙”心切,为考取高一级学校取得铁饭碗为目标,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不重视。这些陈旧的观念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新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智育第一”、“分数第一”、“升学第一”,忽视了“身体第一”。由于受这种观念的制约,给学校体育的决策、管理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阻力,因此很难发挥学校体育的各种训练和作用。
(三)体育游戏安排混乱,缺乏针对性
在初中阶段进行的体育教学,就是为学生提供的可以有效增强体质和熟练运用各项技能的一项内容。但是由于反复的进行,就会导致学生对安排的游戏内容感到单调、乏味。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选择体育游戏时,往往会忽略体育教学的特定规律,也不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和需求,从而造成了游戏的组织混乱以及时间分配的不合理等问题。而大部分教师一味的强调教学气氛,将大部分时间都用来与学生进行游戏。但是这样的教学却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基础—— 通过游戏为教学载体来促使学生学会某项技能,可见这样的安排缺乏针对性,只是在表面上对学生进行教学,不能较好地完成初中体育教学的目标。
二、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不管是哪一个学科的学习,只有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发挥出来。所以进行创新体育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日常的初中体育教学工作当中,体育教师可以针对男女生不同的身体条件和生理条件开展不同的体育内容,让学生自己选择,提供越多的选择,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越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主动教学,所谓的学生主动教学,就是允许学生参与到体育课程的设计当中来,学生喜欢做哪些体育项目,体育教师就在合理的情况下尽量地满足,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这样学生可以享受到创新教学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也更愿意接受体育教育。
(二)丰富教学模式,促进课堂多样化发展
传统的体育课堂都是教师按照大纲要求,传授学生体育技能,学习理论知识。再加上教师的方法枯燥方法,久而久之,一些学生就开始产生厌倦的倾向,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实际上,体育教学的目的,无非是让学生在学到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够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再结合体育室外室内相结合的课堂形式,我们有很多丰富的课堂载体都可以使用,不仅能达到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目的,还能锻炼和培养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恰当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近些年来,多媒体已经成为了教学当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并且其应用规模越来越广泛。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可以使体育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教学的效果也会更好。体育教育不仅是教授体育技能的学科,还要对体育文化进行传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改变体育课一味地进行体育训练的现状,使学生得到舒缓身心的机会,不必一直进行体力消耗大的体育活动。
(四)重视游戏和竞赛的体育教学方法
多采用竞赛和游戏的初中体育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体育教学的创新性,因为游戏和竞赛可以促进学生脑部的思维潜能的开发。体育本来就是充满竞争力的一项运动,所以,竞赛教学法顺理成章地可以作为一种体育教学方法被应用到现实的教学工作当中。
在目前的初中体育教学工作当中,还存在着体育教学成效不高的问题,所以,要想在体育教学当中灌输创新理念,在初中体育课上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练习,就必须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敢于创新,丰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就必须抓住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在课堂上做到丰富多样,将学习和乐趣进行有机的结合,将学生带入积极的课堂氛围中,在快乐的氛围里学习体育知识的同时,身体和心理健康都得到较好的锻炼和发展。体育教师一定要对创新理念进行深入的研究,改变自己形象,转变教师形象,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等等,以此来成功地在初中体育教学当中运用和灌输创新理念,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大幅度地提高。
参考文献:
[1] 胡宗列.体育教学中教师动作示范的有效应用[J].华人时刊(中旬刊).2011(12).
【关键词】体育;核心素养;途径
2014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之中”。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贯彻落实到学校体育教学之中,本文针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
1 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
随着我国学术界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研究的逐步深入,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逐渐明晰。概括的讲,学生的核心素养,指的是涉及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学生个体适应未来社会,实现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由于每个学科的特点和性质不同,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具体到体育学科而言,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具体包括: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以及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三个主要部分。本文在研究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与方法这一问题时,就是从这三方面进行探讨的。
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2.1 学生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主要围绕学生的体育兴趣来开展,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喜欢体育运动,热爱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体育品格则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比如: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团队精神、吃苦耐劳、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等均属于体育品格的范畴。
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如下问题:一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比如:在开展趣味性和娱乐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在挑战类项目的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在集体合作类运动项目教学中则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二是,结合学生身心特点,选择适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比如:针对中学生采用竞赛法比较合适,而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则采用情境教学法更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2.2 学生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培养学生专项运动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等三个主要方面。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应注意如下问题:一是明确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W生提出了不同的运动能力培养目标,因此,要确保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能力的有效培养,必须首先要注意明确培养的目标,并根据培养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二是构建家校联动的机制,通过学校和家庭之间的配合来切实促进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
2.3 学生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培养
培养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和促进健康的行为养成。学生健康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健康行为的养成是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强化练习、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
培养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一是要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健康知识。比如:在篮球传接球技术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向学生介绍篮球运动中手指挫伤的预防知识,让学生了解如何才能够避免手指挫伤问题的出现;在开展正式的练习之前任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检查场地器材的安全性,让学生了解哪些问题是导致运动伤害的潜在风险以及如何排除等等;二是,在学校情况允许的前提下,应专门开设健康教育课程,以此来促进学生对健康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学生健康行为的良好培养。
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下,帮助学生培养其核心素养,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深化,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改革行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素质教育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长期的体育实践表明,通过体育教学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懂得健身与打好身体素质的基本知识,而且还能塑造学生的行为、品质、个性、情感、兴趣,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与团结协作、勇敢顽强、热爱集体、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还能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观察能力、争取胜利的信心和勇气,以及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这与运动学校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培养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长远目标完全一致。
二、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环节
1、教育观念和教学指导思想要更新。体育学科教育目标的全面性转变,要从过去以教师单纯“教”“灌”为主的方法体系与观念,转向在教师指导、启发下的教法和学生“以学为主”的学法设计上来。在方法主体性上,由过去的学生跟着练,转向学生“以自主练”为主;由过去“育体、练身”为主的方法,扩展为同时“启智、求知、调心、育人”的多样化方法体系。由简单的“一刀切”的方法手段,向促使学生在已有水平上都有所发展的方向迈进,使学生的一般发展、共同发展与特殊发展、差别发展相结合,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2、体育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目标的需要,并注重科学性、时代性、基础性、全面性与民族性。要从多元化、发展性的教学目标出发,从体育教学的生物、社会、教育、心理、方法论等功能出发,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宝库中,去优选体育教材,汇制教学内容。
3、在体育教学设计上,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锻炼、激发学习智慧与能力的角度,来考虑和设计教学过程。要从重视教材内容的逻辑联系为主,转向以学生认识体育教材内容的规律特点为主来安排教学环节与步骤。要从过去的较统一死板的规范体育课结构模式,向较为多样化、灵活化、人格化的方向转变,而不是千课一律、千人一面的结构模式。
三、素质教育的特色及对体育教学的要求
1.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的这一特色要求体育教学也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要求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提出、内容的选择、考核标准的制定,都必须适应全体学生体育学习的实际,满足全体学生的不同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2、全面性。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学校体育教学应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质和思想品德、文化素养。在选择教材上应从全面性和发展性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全面需要。还要考虑不同年龄的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处理好普及与提高,全面与重点等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046-02
高校,是学生迈出校门、走入社会的关键时期。在高校营造优良的德育氛围,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学生可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所获取信息的来源也是五花八门。思想较之以往更加具有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奔涌而来。这固然有利于学生眼界的开阔、视野的拓展,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学生会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各类信息中负面影响的冲击,造成心理取向扭曲、责任感淡薄、个人主义增强、集体意识薄弱、团结协作观念差、心理素质极差等问题。体育,有别于其他学科,具有极强的组织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征,并且体育学科也贯彻了一个学生从接受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这段学习生活的始终。体育,可谓是对学生在学生生涯中进行德育教育最好的载体之一,是学生亲身感受德育教育的良好平台。但是长期以来,体育教师过多地重视体育基本技术的训练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一些学生对体育的内涵也没有充分认识,认为体育活动只是强身健体而己,却不知体育是一个能将智慧、体质、意志和精神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德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关乎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高校人才培养方针。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以上海市体育课程中的德育教育为研究对象,进行体育课程中德育要素探究实验,了解在高校体育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体育课程所能习得的德育内容具体有哪些方面。
2.研究方法。①文献分析法,根据研究需要,在《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龙源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网站与数据库上对与体育课程德育教育相关文献数据进行阅读和整理,为本文的分析、研究和论证提供理论依据。②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上海市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对不同体育课程项目中不同层面的德育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体育课程中所包含的德育要素。③深度访谈法,通过邮件沟通,面谈,召开体育与德育一体化学术会议等方式,对体育学科及德育方面的专家、常年从事体育教学的体育老师以及上海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访谈,征求其对于体育课程中进行德育教育所包含内容的想法和意见。
二、研究结果
1.高校体育与德育一体化研究现状。①目前,国内关于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以中小学为重点,高校体育德育研究较少。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体育教学中实施道德教育的意义、特点、途径和方法,均是从微观视角进行研究。给予当前学校现状的调查研究不多,理论与实践脱节,进行实证研究的报导甚少。②国内文献中,重复性研究较多,文章论述较简单,并且多偏向于思想品德教育,研究视角较狭窄。③相关研究成果多发表于《职业学院学报》、《音体美》、《教书育》等杂志,体育类刊物集中在《体育教》、《体育师友》等刊物上,核心期刊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可见其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④通过文献分析发现,有关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研究还不够深入、全面,还没有专家、学者对此进行长期、系统地研究。并且,致力于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学者们通常关注体育课程理念、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对于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研究相对重视不足。⑤国外目前对于体育课程德育教育的开展,着力点在于推进TPSR(Teaching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个人社会责任模式在体育课堂中的应用。通过TPSR模式课程设计与实施,除了培养学生运动技能与表现能力,也借此发展青少年的团结、努力、尊重、关怀他人等德育方面的能力,并期望学生能够将此类能力转移至体育课堂之外的家庭与社会环境。
2.高校体育与德育一体化课程德育要素。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数据,及对境内外多位专家、教师访谈后的评价和意见,借鉴TPSR个人社会责任模式,确定高校体育与德育一体化课程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德育要素,即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觉;努力参与;自我导向;帮助他人;领导行为。
3.高校体育与德育一体化课程包含德育要素及其在教学中的体现。①尊重他人权利和感觉,有多位资深专家与教师提及,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具体体现在,课堂中没有人是被排除在外的。教师公平分组,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例如,篮球课堂中,适当改变篮球规则,在投篮前每一位组员都要先触到球后才能投篮,从而让一些基础稍差的同学也可以参与其中。而学生,会主动思考,积极与同学、老师沟通交流,也会融入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比赛中礼貌谦让,队友失误也不会去指责他人;而当自己发生失误时,能够积极主动承担责任并道歉,与队友、裁判、老师理性沟通等,这些都是学生达到了尊重他人权利和感觉这一层面德育要求的体系。②努力参与,体育课程的实践性要求了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到其中,才能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不断努力练习,才会有收获。努力参与即提高学生的内在动机,让学生能够努力探索、积极面对新的挑战。课前积极准备;练习时坚持不懈、态度积极,即使技术不佳也不会放弃,努力提高自身水平,不打混摸鱼;有提高自己技术水准的欲望,内心积极主动要求学习;课堂中难度较大的素质练习也认真完成。能够做到这些层面的学生,当他们面对困境时,同样能够表现出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坚持到底的毅力,迎难而上,挑战自我;遇到问题会主动寻求解决方案;课堂上积极配合教师指令,会主动说明他人,注重团队的合作与个人参与度;并且积极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交流,勇于面对新挑战。③自我导向,自我导向即学生能做到教师监督与否无差别。在没有教师监督、督促的情况下,自发自主地练习,最初教师可给予学生一定的安排和指导,学生掌握后可自主地安排学习计划和内容。并且,学生要能够自发抵抗来自外界环境不良因素的诱惑和干扰。达到这一德育层级的学生,能在课前自发积极做准备;按老师要求做练习,不受他人影响;给自己设立合适的目标确实执行;课下也会积极主动查阅资料,坚持练习;会主动寻找高水平的同学学习;与同学之间有良性的竞争;遇到困难坚持不放弃。④帮助他人,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关怀、帮助同伴,与同伴分析心得体会。例如,学生在进行长跑、身体素质训练等难度较大的练习时会给他人鼓励,会主动指导帮助其他同学;会主动给予内心的同学帮助。这些学生普遍具有敏锐的视察力,较强的体育模仿能力;队友的动作不规范会提示;在比赛中,无论优势劣势,都会激励队友,给队友信心,比如眼神的鼓励、肯定的动作、言语激励等,会给予同学安慰。⑤领导行为,具有领导行为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表现出团队合作,具有一定的威信与内在的号召力。他们通常有着较高的自我要求;能够在老师下达指令后主动召集同学;尊重老师,恪守课堂常规,遵守课堂礼仪;有负责担当的心、能主动承担责任;会主动带队做操,喊口令;与同学、队友之间关系良好;课堂比赛中了解队员情况,能指挥队员,安排队员位置,致力于团队合作;能够在无形中带动其他人,调动他人的积极性;比赛中出现逆境时能出面担负起带动大家的责任;课下同样会主动练习,参与社团活动等,主动为别人服务;以身作则,能服众;能够与同学、队友良好地沟通。
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两者统一于培养人的活动当中,存在于教育的整体结构之中,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技能教学和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是统一的、相互作用的,德育教育为完成体育技能教学,增强体质提供了保证;反过来,通过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在增强体质的过程中,也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大学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定型前最后的成长阶段,是人格养成的最重要阶段。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是许多高校正在全力推进的,旨在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道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要正确摆正它的位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体育学科在进行德育教育中有区别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要根据体育学科的特性和学生学习的特点,有选择有意识的进行德育教育。思想教育必须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必须注意通过各种教育手段,长期不懈地渗透德育教育,切不可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只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收到卓有成效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小明.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赵方.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3).
[3]金光善.浅谈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4,(6).
一、体育中考的基本内容
体育中考是通过统一测试的形式对初中毕业生作出体质评价的一种统一测评的模式,主要测试学生的运动成绩和现阶段的身高、肺活量、体重等基本状况。其中主要包含的运动项目有立定跳远、跳绳、长跑、掷实心球等,其中对于男女的要求有所差别,另外,对于不同的地方采用的考试项目也会有所不同,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
将体育纳入中学考试项目,不能片面地只追求中考考试的体育成绩,其主要目的和作用是促进我们中学生的健康发展,让学生不仅要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去不断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培养体育爱好,在体育锻炼中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从而更好地面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
二、体育中考对初中体育教学的影响
1.加强体育教学的重视
在过去的中学体育教学中,广大家长和老师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忽视对其体育兴趣的培养,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没有将体育教学落实到实际中,对于学生来说,体育课的存在只是名副其实的,因此,对其的成长影响也是可想而知的。随着体育纳入中考项目,体育教学得到学校的重视,增加了体育经费投入,积极添设体育设施,满足学生的体育活动的基本需要;同时对教师产生了一定的压力,作为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对教学的重视,并且不断提高对于学生的要求,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而对于中学生来说,体育成绩直接与毕业入学考试挂钩,因此,中学生积极进行体育训练和锻炼,从而将体育落实到实践活动中,对自身的学习和发展产生积极的
影响。
2.转变体育教学的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现今,生活节奏较快,升学压力较大,我们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就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不足,锻炼的时间和强度都不够。而我们的体育课程教学自身也存在一些教学方面的问题。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是一门技能实践性的课程,在于学生体能的增强,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和个人行为态度等方面的改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体质的训练,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体育锻炼。此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于学生技能的培养,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技能,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技巧,从而得到能力上的提高和成绩上的进步;同时,还要从心理上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转变学生关于体育的一些想法和心理误区,让学生能够克服困难,学会积极主动地去参与锻炼和实践。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进行相应的体育教学活动,不能够片面地只是追求体育考试的项目,要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提高。
3.促进中学生能力的提高
1.因城乡的差别,“望子成龙”心切,为考取高一级学校取得铁饭碗为目标,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不重视。
这些陈旧的观念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新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智育第一”、“分数第一”、“升学第一”。据调查了解,社会上很多家长,崇拜体育明星,但是却不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认为搞体育“出息不大”或“没出息”。由于受这种观念的制约,给学校体育的决策、管理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阻力,因此很难发挥学校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作用。
2.学校体育观念的落后。
体育学科的教学特点是:有德育、智育、美育、身体锻炼与增强体质的教育功能,其他学科只能具备前三方面的功能,不具备后一个功能。体育具有多功能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不少人,包括相当一部分领导者,认为体育就是跳跳蹦蹦、玩玩乐乐,而没有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观念的滞后,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3.把体育教学与竞技体育混为一谈。
人们往往认为一个单位,一个人在体育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就是体育效果好,而对体育教学的质量问题不十分重视。当然,体育教学与竞技运动有联系,但也有区别。共同点都是为了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不同点是,体育教学主要是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竞技运动,主要是通过训练和比赛,提高运动成绩。体育教学和竞技比赛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概念不同,目的任务也不同,只不过体育比赛容易见到效果,由于这种功利主义的片面认识,往往导致注重比赛,忽视了学校体育教学。
4.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体系没有形成,体育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规划中没有充分体现。
组织机构流于形式,乡镇中小学表现尤为突出,对于体育教师、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建设、体育教学等的要求仍处于目标模糊和“放羊式”的管理方式,缺乏宏观目标和微观管理意识,农村学校体育系列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5.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小学主要分布在县城及乡村学校,发展城镇和农村学校体育是整个体育工作的重点。
目前事实恰恰相反,我国广大农村学校财力不足,体育教师奇缺,同时因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专业思想不巩固,从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结构来看,业务素质普遍较低,专业毕业的体育教师极少,很多是兼职或代课教师,对制定各种体育计划和如何上好体育课都有一定差距,更谈不上改革创新。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给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阻力和消极因素。
二、解决现实问题
1.加强对体育价值的舆论宣传,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大张旗鼓宣传,提高全社会公民体育意识。
使每个公民真正了解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体育教学与训练,促进人体结构和肌肉完美发展,增强体质,促进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情感、情操和审美观念,从而培养社会的合格人才。 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同社会各届人士和家长密切联系、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多侧面不断地宣传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体育的社会价值,加速推进体育社会化的进程,使全体公民有积极参与的意识。
2.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使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的价值具有终身效益。
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发展战略,真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对体育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是解决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蓬勃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加强对学生体育具有社会功能和价值意义的教育,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心理定势,几十年之后,他们将分布在社会的各条战线和做了家长,这对增强整个社会体育意识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意义是深远的,是一项迫切的教育任务和长远之计。
3.加强监督职能:
⑴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要“曝光。”⑵群众对领导重视体育的态度及落实的措施进行评价。⑶学校体育工作列入督导检要内容,依据国家“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赏罚分明。
4.体育工作列入学校全面工作的评估条件
克服单纯以升学评价学校的不良倾向,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规章制度建设,使农村学校体育逐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不断发现和培养乡、村、联中体育工作的先进典型,树立榜样,使得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
5.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⑴动员鼓励中学生积极报考体育院校,不断充实教育队伍,增加数量,提高质量,积蓄后备力量。⑵建立县、乡、村三级辅导站,定时定点辅导,建立乡村联系点制度,努力提高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体育教师工作水平。⑶加强专职兼职体育教师们的培训、函授、进修和观摩学习等,提高思想觉悟和思想境界,提高文化素质,掌握体育专业理论及相邻学科的基础知识,如美学、音乐、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熟练的技术、技能,建立知识的立体结构,就能从各个学科体系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融化到体育工作的实践中去,使教学和业余训练不断地创新和发展。⑷关心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生活,稳定教师队伍,正确对待体育教师的待遇、地位、荣誉、使用等,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工作。
6.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注意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
具体措施是:⑴学校挤一点 ,上级拨一点,学生适当筹一点,争取社会赞助一点,从几个方面解决。⑵土法上马,土洋结合,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自制为主,提供教学和业余训练的必备条件。
三、优化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通过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体育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因而搞好体育教学,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根本保证,是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 当代学校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指选择最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方式,使师生耗费最少时间和精力而收到最佳效果。最优化要求全面考虑教学和教育的规律、原则、形式、方法、现有条件及所教班级和个别学生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使教学教育过程能按既定标准发挥最有效的作用。最优化不是某种特别的教学方法或方式,而是教师在按教学规律和原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教育过程,自觉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具体条件下课堂教学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 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培养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努力做到德、智、体有机结合、全面发展。转变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从单向教学目标向多项目标转化;从单纯生物观向生物、心理、教育、社会观转化;从注重局部教材教法的效益向注重整体效益转化;从单调体育向愉快体育转化;从微观的体育教学管理向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方向转化,使体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2.主体性原则。
体育教学的内容,要紧密联系中学实际、因地制宜,使学生有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过去的从属型的师生关系向合作型转化,从被动型的学习方式向主动型的学习方式转化,把过去的“要我学”、“要我练”变成“我要学”、“我要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基本技能。
3.普遍性与指导性原则。
优化教学内容与过程,要符合农村中学的实际,所获得的效果要对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工作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所以在选择方法与手段上,要有针对性,实效性,简单易学,锻炼效果好,课堂练习密度合理,运动量适宜,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4.完善人体全面发展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