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验室管理及制度范文

实验室管理及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验室管理及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验室管理及制度

第1篇:实验室管理及制度范文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目前,分子生物学飞速发展,分子生物学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已深入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一些常用的技术,如基因组DNA的分离纯化,质粒DNA的抽提及纯化,RNA的提取,PCR扩增,Southern blot等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强有力工具,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后,这些实验操作技术都涉及到氯仿、DEPC、同位素等有毒有害或具放射性的物质,对环境和人身安全也造成巨大的威胁。因此,弄清这些有害有毒物质的作用,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建立良好的制度和处理,保证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成为真正的科研阵地。

1 完善实验室安全制度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是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所,化学试剂种类繁多且成分复杂。如果处理不好、管理不善,就会对实验人员和环境造成危害。因此,应加强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对不同的化学品进行分类专人专管,对易燃、剧毒物品应有领用管理办法,签定安全责任书,确保做到责任到人。同时,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的购买、运输、储存和使用的监督管理,使实验室的安全工作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此外,分子生物学实验中。经常要用到整只动物或动物的部分组织器官进行实验,因此,建立健全实验动物的临时饲喂、管理和死后处理制度,对动物的食物、排泄物及毛发及时进行处理,对动物的抓咬、逃逸等也应有严格的管理规定和制度。

2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提高实验队伍的业务素质。不仅让实验员会操作各种仪器,还必须熟悉实验室各种试剂的性能、毒性、防护等。加强对实验员人员的管理和安全教育。使实验人员养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如进入细胞培养宣前更衣、戴帽、换拖鞋;进入同位素室先穿铅衣,戴上一次性手套,再用盖革计数器将可能污染的物品全部检查一遍,确保没有放射源的情况下开始动手实验;实验中有氯仿、四氯化碳等有毒的挥发性气体,必须在通风柜里进行操作等。实验内容设计要尽量选择无公害、低做实验,实验残液、残渣要少、要可回收,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3 实验室合理设计和布局

实验室的布局是实验室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对实验室应进行合理布局,划分专用的功能区,规定人员物品行走路线、进、出通道控制等。同时,确保实验动物不能逃逸,非实验室动物(野鼠、昆虫等)不能进入,实验室内仪器的摆放要既合理又方便操作。对实验室废液应根据其性质选择适宜的有明显标记的容器和存放地点,密闭保存。放射性同位素室布局在人员活动较少、较偏的房间内,并由专人负责管理。核酸电泳时要用到溴化乙锭(Ethidium Bromide,EB)进行染色,因此,电泳室要布局在相对偏僻且方便的单间内。进行电泳操作时,要防止EB扩散,一只手戴一次性手套,接触EB区,另一只手接触非EB的器皿如微波炉、电泳仪、冰箱等。

4 各种废物的处理

4.1实验耗材和生物材料的处理:实验中废弃的吸头、Epp-endorf管、手套、试管等定期灭菌后,深埋;废弃的玻璃制品和金属物品应使用专用容器分类收集,统一回收处理。实验废弃的生物活性实验材料特别是细胞和微生物必须及时灭活和消毒处理,实验动物尸体或器官需及时进行妥善处置,按要求消毒,统一送有关部门集中焚烧处理。实验内容设计过程中要尽量选择无公害、低毒性药品做实验,实验残液、残渣要少,要便于回收,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4.2放射性物质的处理: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具有灵敏、简便和廉价等优点,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应用普遍,但由于放射性同位素的辐射会给人体造成损伤,如果使用不当或操作不规范,会造成环境污染,甚至损伤人员。在进行同位素操作时一定要注意个人防护,包括使用隔离、专用衣帽手套及防护背心、挡板等。对放射性同位素的污染进行安全性教育,实行责任到人的做法,对放射性物质统一保管、集中存放、集中处理的做法。在定购同位素时,根据需要量进行订购。α-31p半衰期为14.5天,在southern blotting应用较广,是危害较大的放射性物质。DNA杂交时,在探针标记、洗膜等几个阶段都涉及同位素。对含α-31p固体废物,放入铁皮箱10个半衰期(约半年)后埋到指定的地点:对于含α-31p浓度较高的液体废物(如首次洗膜液),在厚实的朔料桶放置8个半衰期后倒入专用的下水道;含α-31p浓度较低的液体废物(如二、三次洗膜液),则直接倒入专用的下水道。

4.3常见的有毒物质的处理:溴化乙锭、Trizol、丙烯酰氨、DEPC、甲酰氨等毒性高、环境危害大的物质,分类收集后统一处理。

4.3.1 EB(Ethidiunl bromide,溴化乙锭):EB是一种强烈诱变剂并有中度毒性,应戴手套操作,对于含有EB的溶液也不应直接倒下水道,用后妥善净化处理:EB含量大干0.5μg/ml溶液先用水将EB浓度稀释至0.5μg/ml以下,每100ml溶液加入100mg活性碳。不时轻轻摇荡混匀,室温放置1小时,滤纸过滤将活性碳与滤纸密封在塑料袋中作为有害废物丢弃。或用专用一次性染料清除袋(Gene有限公司)吸附过夜,再焚烧袋子即可。EB接触物,如抹布、枪头等埋入地下。

4.3.2 Trizol:提取组织和细胞RNA的一种重要试剂,在提取RNA时一定要在通风进行。如皮肤接触Trizol,请立即用大量去垢剂和水冲洗,废液埋入地下。

4.3.3 DEPC(Diethylprocarbonate,二乙基焦碳酸酯):RNA酶的强抑制剂,一种潜在的致癌物质。操作时戴口罩。在通风橱中进行。沾到手上立即冲洗,废液通过废液道排泄。

4.3.4 CHCl3(ChIoroform,氯仿):常用于DNA和RNA提取,对皮肤、眼睛、黏膜和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和腐蚀性,易损害肝和肾。操作时戴手套在通风橱里进行,废液收集后埋入地下。

4.3.5 Acrylamide(丙烯酰胺):DNA测序、SSR及蛋白质分离等技术中作电泳支持物,具神经毒性,聚合后毒性消失。操作时戴手套在通风橱内进行,聚合后的聚丙烯酰胺凝胶没有毒性,可随普通垃圾一起扔掉,千万不要倒入下水道。

4.3.6 DMSO(二甲亚砜):是一种既溶于水又溶于有机溶剂的非质子极性溶剂,常用作细胞的冻存液和配制AS。皮肤沾上之后用大量的水洗及1%~5%稀氨水洗涤。

第2篇:实验室管理及制度范文

对消费者而言,GMF是新生而敏感的事物,供应链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极大地制约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而标识管理制度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最为基本和常见的手段,也是较为有效的手段。已有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接受者是否认可标识信息受到标识本身和标识信息来源的可信度两个属性的影响[11-12]。因此,除了消费者对标识本身的信任程度影响其购买意愿之外,消费者是否信任标识来源,即对政府管理的信任度,也是影响其购买意愿的因素之一。由于GMF是一个新兴产品,现阶段大多数消费者对其还不甚了解。消费者对其的接受程度不仅是对技术本身所可能带来风险的反应,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也会对消费者是否接受这项新产品产生重要影响[13],冯良宣等研究也表明,消费者对政府管理能力信任程度的提高会显著增强消费者对GMF的购买意愿[14],据此,本研究先提出如下两个假设:H1:消费者对GMF标识的信任程度影响其购买意愿。H2:消费者对政府标识管理信任度影响其GMF购买意愿。据张传统研究表明,消费者对信息的关注度显著影响其购买决策[15],标识是通过将商品的内在特性与外在提示相统一,将商品的信任特征转化为商品的搜索特征[11],从而解决GMF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消费者对GMF标识的关注程度会影响其购买行为,因此,本研究提出第三个假设:H3:消费者对GMF标识关注度影响其GMF购买意愿。根据上述分析,本研究以消费者对GMF标识的信任度、对政府标识管理信任度和消费者对GMF标识关注度3个因素为切入点,将消费者对GMF购买意愿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标识管理制度对消费者GMF购买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模型。

2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2.1数据来源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武汉市消费者。首先,根据相关统计公式确定样本容量为n,n=Z2×p(1-p)e2,其中,e为容许的抽样误差(本次调查取5%);p为总体成数(本次调查取0.5);Z为标准化正态变量,为保证准确度,本次调查置信度选用95%,对应Z值为1.96,计算得到样本容量约为385。结合以往的调研经验,考虑到调查的回收率和有效率,本次调查扩充了一定的样本量,最终确定样本量为416。随后,为了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本研究运用SPSS17.0对武汉市各个区按照人口密度、人均GDP等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将武汉市13个区分为4个层,然后,在各层选择了2个大型购物广场或超市做为调查地点,采用偶遇抽样的方式在每个点抽样调查了52个城市消费者,共发放问卷数416份。由于面谈式调查质量比较高、回收情况较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97份。就样本分布来看,性别方面,被调查者的性别比例分布较为合理,男女比例分布为48.9%、51.1%。从年龄结构上来看,样本所涵盖的年龄范围比较广泛,但主要以18~39岁的中青年为主,占到了总体的75.5%,中老年群体比例仅为20.8%,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老年人体质较差,不方便外出购物,从而导致了样本年龄结构分布不均。从受教育程度的分布来看,被调查者主要是以本科或大专为主,其次是高中、技校或中专类,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10.5%,比例最低的是小学及以下学历的,这与武汉市作为省会城市,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各种大专院校广泛分布,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有关。从个人月收入来看,被调查者中收入在1001~2000元的占23.5%,2001~3000的占24.5%,3001~5000元的占21.4%,而月收入达到5001元以上的仅占总体的11.9%,1000元以下的消费者占18.7%。专业分布上,被调查者所学专业也较为广泛,涉及农业、食品、生物工程的为23.8%,医科所占比例较小,其余的理科、工科、文科分布较为均匀。

2.2变量选取与赋值

根据前述构建的研究模型,并结合本次调查的实际情况,本研究通过设计问题“在价格相同的情况下,在GMF与非GMF之间进行选择,您会选择什么?”来测量消费者对GMF的购买意愿。由消费者在“非转基因食品”、“无所谓”、“转基因食品”3个选项中进行选择。3个选项分别赋值为1、2、3,即赋值越高,表明消费者对GMF的购买意愿越强。消费者对GMF标识的信任度通过直接询问获得,由消费者在“完全不相信”、“基本不相信”、“一般”、“比较相信”和“很相信”5个选项中进行选择,5个选项分别赋值1、2、3、4、5,即赋值越高消费者对GMF标识的信任度越高。结合目前关于GMF安全问题的争论,消费者对政府标识管理能力的信任度用消费者对政府颁发GMF安全证书的评价来测量,越是认为草率的即对政府管理能力越是不信任,越是认为谨慎的则表明其对政府管理能力越信任。而标识的关注度则用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是否常看成分说明来测量,越是常看的则表明其对标识的关注度越高。

3调查结果分析

3.1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

现阶段,消费者对GMF的认知度较低,普遍缺乏客观、准确的认识,仇焕广等2002年对我国东部5省11个城市调查之后发现,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居民听说过GMF,但是对转基因技术和食品的知识了解较少[16]。此外,再加上GMF争论引发的不确定性影响,消费者对GMF的态度还是十分小心谨慎。本次调查结果也表明,明确表示愿意购买GMF的消费者仅占3.5%,而倾向于购买非GMF的消费者达59%,远远超过愿意购买GMF的消费者比例,只有28.8%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会在意所购食品是否为转基因。究其原因是消费者比较介意转基因成分,调查结果显示,当消费者知道自己购买的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时,仅有0.9%的消费者明确表示会购买更多,5.7%的消费者会选择继续购买且购买数量不变;另外还有16.8%会继续购买,但购买数量会有所减少;而马上停止购买的消费者达25.6%,超过会继续购买的消费者比例,大多数消费者抱着一种不太确定的态度,表示尝试以后才会做出选择。因为介意转基因成分,再加之为了维护自己的消费知情权和选择权,大多数消费者都希望对GMF加贴标识以区别于传统食品。本次调查发现,84.3%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加贴GMF标识以区分于传统食品,而认为不需要的仅为3.4%,另外还有12.3%的被调查者认为无所谓。进一步调查发现,标识在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4.3%的被调查者表示在以往的食品购买经历中每次都会查看成分说明,另外还有36.9%的被调查者表示经常查看。尽管消费者对标识的关注程度较高,但其对政府标识管理能力的信任度并不高,虽有49.1%的消费者一致认为政府颁发的GMF安全证书是比较慎重的,但是,仍有33%的被调查者认为颁发转基因水稻、玉米安全生产应用证书是比较草率的。因此,为了更好地维护自己消费权益,86%的被调查者认为国家对于GMF不仅需要加贴标识,而且需要采取强制性标识管理制度。

3.2标识管理制度对消费者

GMF购买意愿的影响通过上述分析发现消费者对GMF的购买意愿不高,但对标识管理期望非常强烈,这可能是因为绝大多数消费者对GMF的安全问题有所顾虑,期望通过标识选购以规避风险。本研究首先采用偏相关分析探究转基因标识管理制度与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主要探究消费者对GMF标识信任度和对政府标识管理信任度以及标识关注度对其购买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消费者对政府关于转基因标识管理的信任度越高,其对GMF的购买意愿越高,相关系数为0.158,在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这是因为政府公信力能够在公众GMF购买态度的形成与转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公信力能够显著降低公众对GMF的风险感知[17]。Moon等也认为公众对一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不仅受到技术本身所可能带来风险的影响,使用和管理这项技术的一切行为规范都可能影响公众是否接受这项新技术[18],因此,消费者对转基因标识管理的信任程度会影响其购买意愿。此外,仇焕广通过严格的计量经济模型也验证了消费者对政府公关管理能力信任度的提高会显著提高消费者对GMF的接受程度[13]。故让消费者了解政府在GMF安全等方面的管理措施,增加他们对GMF的信心和认可度,对于提升消费者对GMF购买意愿有重要的作用。第二,消费者对GMF标识的关注度越高,其购买意愿也越高,相关系数为0.107,在5%的水平上显著。由于GMF具有信任品特性,消费者在短期之内并不能确定食用GMF是否会对其身体健康产生威胁,因此,充分利用转基因标识,能更好地帮助消费者规避GMF潜在风险,满足他们对GMF安全管理的期望。这也符合Hicks消费者剩余形式的经济学原理,即在假定其他条件均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对食品质量信息的关注度越高,搜寻到质量高、信度高的信息对提高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就越大[11]。本研究以GMF购买意愿为因变量,以消费者对GMF标识的信任度、对政府标识管理信任度和消费者对标识关注度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表3)。结果表明消费者对政府标识管理信任度、消费者对标识关注度显著影响消费者对GMF的购买意愿,而消费者对GMF标识的信任度对其购买意愿的影响不显著。这与相关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

4结论

第3篇:实验室管理及制度范文

关键词证券经纪人制度实施策略

从2001年开始,我国证券业大力推行国外流行的证券经纪人制度,以试图改善国内市场对客户服务的质量,但是制度实施以来,各大券商纷纷惨败,特别第一个推出此制度的大鹏证券非但没有提高公司的业绩,反而目前已经破产,这种在国外证券市场非常成熟的一种制度在我国实施起来如何是这样状况呢?

1国内影响和制约证券经纪人制度实施的因素

从2001年以来,中国券商在推广经纪人制度上进行了不懈地探索和努力,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种种原因,影响和制约“经纪人制度”发展的因素依然有很多。剥开事件的表面,行业性的经纪人营销模式的失败必然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1.1战略规划不明确

纵观中国券商的发展,在经纪业务方面,多数是以营业部为前沿,无论是最初的赠送礼品或是后来的经纪人制度均是由营业部首先发起,当形成一定规模后总部相应部门方才着手“规划”,普遍欠缺系统的策划。

技术主导业务是证券经纪业务多年来的发展形式,在信息技术应用与业务发展之间,券商更多的是被技术牵着鼻子走,战略规划根本无从谈起。在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方面,每一次的技术创新都会首先受到证券业的关注,只要在系统扩容和方便交易上有可行性,券商便会不惜代价地应用,并且迅速普及。随着竞争加剧,越来越多的技术创新带来的是越来越少的客户、高昂的运行成本、客户(特别是核心客户)流动的加剧,技术投入的边际效益每况愈下。券商对技术盲目依赖的极致是对call-center的热衷。由于call-center在一定程度上与券商原有的电话委托交易系统具有相通性,迅速得到券商以及技术供应商的认同。从纯技术的角度来看,国内的call-center系统与国外并无二至,然而在实际应用上却有着致命的缺陷。call-center的核心在于其人工坐席向客户提供的专业化信息咨询,其背后是一个由投资理财专家组成的研发团队,而国内券商根本就不具备这一能力,虽然有智能应答,也有人工坐席,能提供给客户的却不过是粗线条的股评而已,因为政策的原因,即使是提供股评也不能带有肯定性的字眼。由于服务内容的缺乏,国内券商的call-center纷纷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另外,虽然很多券商将建立市场营销体系,推广经纪人制度作为自己的“战略转型”方案,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两者在营销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只是销售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并不能改变中国券商不具备证券业专业技能、无核心产品、无个性化差别服务的现状。这样的状态就如同一个电视机生产企业不能生产电视,既使有完善的销售渠道、有精彩的电视节目,那又有什么用呢?

在进行营销转型时,券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很少有券商真正进行市场定位,因而出现全国券商步调一致说“转型”的场面。券商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客户的需求则是无止境的,因此进行市场细分,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选定目标市场、发现市场机会,根据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营销策略是券商有效利用资源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1.2组织架构上的缺陷

券商现有的组织架构大多采用事业部制,以业务为单元划分的事业部是独立的利润中心,由于不同的事业部的服务对象存在着利益冲突,通过事业部之间的“防火墙”保证了经营上的公正性,有效地避免了风险在不同事业部之间的扩散,但是这样一来也造成了券商三个主营业务的分离。由于受政策影响,证券经纪业务产品单一、创新范围小、业务形态固化,完全依靠交易通道的垄断优势维持经营,而承销业务和自营业务的分离,使券商很难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

此外,以职能线、产品线为主导,以地区线为辅助的模式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产品分割、职能分割、地区分割的问题。由于各级部门之间利益的相对而言独立性,而管理者又以利润来衡量各部门的业绩,极易使各部门产生本位主义,忽视长远的整体利益,从而影响各项方案的实施。为了协调这一矛盾,又不得不多设置一些诸如管理总部一类的中间管理层次和中层管理人员,不仅增大了管理成本,也使券商的中间管理层膨胀,损害了组织的运作效率。

从券商管理体制角度来看,事业部之下的区域管理总部体制是一种混合的内部组织结构体制,一方面,证券公司的组织结构采取事业部制的管理体制,以不同的业务为划分标准,采取“纵向”管理;另一方面,设立区域性管理总部采取“横向”管理。在实际运作中,这种混合的体制存在着一些问题。此外,券商在转型时多生硬地将营业部的市场营销体系与运营保障体系分开,使前后台工作反复交叉,造成了大量的问题。

1.3以短期目标为主的考评方式

由于经纪业务收入是券商的主要收入来源,所以对营业部的考核多数是以利润指标来衡量,对短期利润的过分强调使营业部很难着眼于长远来谈发展。营销是一个漫长而坚苦的过程,一个营销体系的建设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而券商在进行经纪人营销模式建设时显然缺乏严谨的定位和论证,回报的长期性和考核的短期性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1.4“经纪人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经纪人制度大多是由一批券商的总部各部门人员组成项目小组负责制度的建立,其最大的弊端在于在设计阶段时容易成为设计者的项目,没有考虑到作为最终执行者的营业部的实际情况,使项目脱离实际。而目前,现实就是在营业部极度缺乏营销管理人员和管理经验的情况下,参照国内保险经纪人制度和国外证券经纪人制度建立起来的经纪人制度根本就无法执行。

2解决问题的相应策略

2.1战略性营销规划

(1)市场调研。首先,券商必须进行市场调研,系统地、有目的地收集与其经营活动有关的各类资料,并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分析研究,以助于真正地了解市场。目前,券商最迫切需要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市场调研。客户调研:客户的交易习惯、服务需求、经济状况、交易动机及其他客户基础资料。服务流程调研:调查各业务流程中的服务质量,以改进营销过程中的各种服务。市场需求调研:从客户的角度出发,了解客户真正的需求。

(2)进行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事实上,券商一直都在进行自身市场准确定位的努力,希望通过市场和客户的细分来形成自身的经营特色。无论怎么的市场定位,都必须进行市场和客户的细分,必须明确公司的利润将从什么样的客户身上来以及怎样来。从国外券商的经纪业务发展模式来看,券商根据利润来源而进行的市场定位可走如下几条路:①扩大基础量。以较低的收费水平赚取利润,只向客户提供最基本的服务。这个基础量包括客户量、资金量和交易量;②高度专业化。选定优质客户群体,按照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专业服务,收取不同的服务费用,赚取比较高的利润。这些需求包括不同层次的专业咨询、专业投资理财顾问等;③只提供交易通道。除交易通道外不提供其他任何附加值服务,以极低的价格吸引众多中小客户,赚取超低水平的利润。网上经纪公司即属于这种类型。

2.2调整组织结构

券商的组织架构创新应包括转变盈利方式、优化盈利结构、开拓新的盈利来源、控制成本和提高管理水平等诸手段。在经纪人制度建设方面,设立独立于原有营业部网络之外的营销体系是最佳解决方案。

全国性的券商应考虑按一定的地理位置将国内市场划分为数个大区,建立大区一级的销售经理制度,由大区经理负责在区域内以每个营业部配备一个销售小组为标准,与原营业部合作,进行产品销售、创新业务推进、区域性投资银行和财务顾问等业务,以实现营业部的营销、服务和综合业务拓展的两个平台功能;建立畅通的研究所、经纪业务总部、营业部、客户之间的服务流程,以及多通道的咨询产品发送流程。

2.3平衡计分卡

绩效评估对于新制度的执行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券商的转型实践中,正是由于以短期利润为考核目标而阻碍了其实施,多数券商的绩效考核还处在“量化考核与目标考核阶段”,而平衡计分卡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指标之间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展现组织的战略轨迹,实现绩效考核——绩效改进以及战略实施——战略修正的目标。平衡计分卡中每一项指标都是一系列因果关系中的一环,通过它们把相关部门的目标同组织的战略联系在一起;而“驱动关系”一方面是指计分卡的各方面指标必须代表业绩结果与业绩驱动因素双重涵义,另一方面计分卡本身必须是包含业绩结果与业绩驱动因素双重指标的绩效考核系统。之所以称此方法为“平衡”计分卡,是因为这种方法通过财务与非财务考核手段之间的相互补充“平衡”,不仅使绩效考核的地位上升到组织的战略层面,使之成为组织战略的实施工具,同时也是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之间、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之间、指标的前馈指导与后馈控制之间、组织的短期增长与长期发展之间、组织的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之间寻求“平衡”的基础上完成的绩效考核与战略实施过程。

2.4经纪人制度的实施

随着市场的发展,经纪人必将成为券商销售网络中的绝对主角,谁掌握了销售渠道谁就拥有了未来。无论市场怎样发展,客户始终是券商生存发展的根基,经纪人才是客户来源的保证,经纪人在券商中的地位必须得到肯定,经纪人队伍的建设必须成为券商工作中的重点。在经纪人制度中,经纪人是金字塔的塔基,只有塔基稳定了,金字塔才能往上搭建。

由营业部直接经营客户的年代很快就会过去,作为现有利润中心的证券营业部,转型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随着我国证券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结轨,制度的创新是必然的,因此,各券商应强化“变革”、“危机”意识,形成“客户导向”、“流程导向”、“团队合作”,以先进可行的策略完成其制度的创新,提高整个证券业经纪业务的竞争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晓求.海外证券市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美]弗兰克.J,法博齐.资本市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第4篇:实验室管理及制度范文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 财务管理模式 研究

为了更好的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在2007年颁布了新会计制度。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为推动财务工作的发展和引领国内的会计准则走上国际两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虽然有助于推动财务管理工作往标准化与规范化方向发展,也有助于提高财务核算工作的质量与准确度,但财务管理模式本身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应积极进行创新,努力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与质量,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一、新会计制度给财务管理带来的影响

(一)对财务管理的目标产生影响

以往的会计理论表示,利润最大化与价值最大化是财务管理工作最主要的目标。但如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新会计制度提出财务管理工作应将价值最大化作为主要目标,并提出应实行研发费用资本化等等,由此可以看出,新会计制度会对财务管理目标产生影响。

(二)对财务管理的理念产生影响

新会计制度将价值最大化规定为财务管理最主要的目标,这必然会对财务管理的相关理念产生影响。新会计制度不仅明确规定了财务报表、分部报告以及财务报告的内容与形式,还对职工的工资待遇、福利与补贴做出了协调,以便对价值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另外,新会计制度还对各单位自身的财务状况提高了重视,在引导各单位努力提升自身价值的同时还要多多关注实际的经济增长情况,使得以往的财务管理相关理念发生了转变。

(三)对财务的风险管理产生影响

新会计制度通过确定财务资产为减值所准备的计提、转回以及股价中可转换债券的损失来对各个单位的财务风险进行了有效的预防和管理。另外,在新会计制度的影响下,房地产投资、债务重组等项目将公允价值运用到了会计制度当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的会计制度往国际化趋势发展。将公允价值运用到财务管理当中会使得账面利润不断增加,从而出现超分配现象,增加财务管理工作的风险。

二、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发展的对策

(一)对现有财务管理部门进行完善

大部分单位内都有一个单独的部门来负责财务管理,这个部门一般不会具备太多职能。但面对如今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趋势,要提高管理效率,就需要对自身的财务资产实行分层管理,将财务管理的工作分担到所有部门。因此,每一个部门都需要对新会计制度有所掌握,并在此基础上实施财务管理,确保财务管理的每个环节都井然有序。在实施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应对资金的流向提高重视,确保资金是在新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合理的流通,以便将财务管理模式的最大价值充分发挥出来。通过对财务管理的部门加以完善有助于将生产与投资引向更为规范的方向,充分发挥出优势,推动财务管理工作进入良性循环,为社会带来更客观的利益。

(二)提升财务管理人员专业能力

新会计制度对单位内负责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相关人员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技术,积极创新财务管理的方法。应对管理人员加强培养,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增强其工作能力,确保每一个部门都能认真贯彻和落实新会计制度,还应全面分析内部的情况与可能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培训课程,并鼓励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到培训当中,促进管理人员及时更新自身观念,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正确认识财务管理,建立预算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工作应由单位内各个部门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但大部分单位内的员工没有对财务管理形成正确的认识,因此,领导应引导员工转变自身的陈旧观念,让单位员工正确掌握新会计制度,并意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在单位内开展系统化的财务管理工作。

除此之外,各单位还应全面了解自身的实际发展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为全面管理内部资金提供保障。建立健全的预算管理制度有助于减少不合理投资与支出,对资源和流动资金进行合理控制,提高资金的使用率,从而推动财务管理工作更好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财务管理来说,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能够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有助于推动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进程。在新会计制度的影响下,财务管理模式不断明确了自身的管理目标,并提高了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但各个单位不应满足于现状,还应积极追求技术上的创新,推动新会计制度下的财务管理模式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舒.新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4,(15).

[2] 张奇.新会计制度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探析[J].进出口经理人,2014,(S1).

[3]韦梅桂,韦梅珍.浅谈新会计制度背景下的财务管理模式[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22).

[4]焦卫锋.新常态下应如何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建设简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6,(16) .

[5]张青春.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及其防控措施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 2016,(16) .

第5篇:实验室管理及制度范文

【关键词】道路施工;病害防治;处理措施

道路建设是一项保证人们安全的基础性建设,为社会主义经济时代带来了强有力的交通支持,道路施工中的病害防治始终是事故发生后才采取的措施。对于施工建设,应该以预防为主,防治为辅。在施工中应尽量避免设计缺陷和施工带来的危害,防患于未然,减少后面的防治工作,以此来减轻不必要的工作负担,只有尽量避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人民的安全才能得以保障。

1.道路施工中的病害表现和成因

1.1道路病害含义:道路施工病害是概述性病害,是路面整体结构或组成病害,一般情况下,对道路的正常使用不会产生影响,但当其病害达到一定程度时,也可能无法承受车辆荷载。另一方面是功能性病害,导致原因是道路的不平整,坑坑洼洼等原因造成的,使预期的施工路段使用年限下降,完善的使用功能遭到破坏。在道路施工,常见的病害形式种类是多种形式的。

1.2病害的表现类型以及成因:

病害表现如下所述:常见病害主要包括:波浪、 泛油、 滑溜、 坑槽、 裂缝、啃边,松散等,这些病害具有严重性和普遍性,给予其特别的探讨重视,制定相应的病毒处理措施十分必要。

1.3在施工过程中,导致路面以上原因主要有四点原因导致

1.3.1设计不科学

施工设计者在资料收集时不完善,没有考虑到地表和内部结构的构造,设计图误差有可能与实际较大。由于判断的失误,施工方在施工后不能发现问题,遇到雨天或者不可抗拒自然灾害时施工路段问题凸显,水不断渗入,导致水泥和混合物长时间受到冲刷,由于路面强度不够,进而出现地表裂缝现象。

1.3.2操作不规范

道路施工中施工人员操作不规范。没有按照图纸计划实施,在操作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的,另外由于施工方管理不善,没有在规定的技术程序上施工或者偷工减料。

施工指标不达标,材料不达标

施工方在建设道路过程中为按照原有图纸进行施工操作,对材料的质量未有高标准的要求,由于在道路建设中混凝土是主要材料,混凝土的自身特性亦会导致裂缝等病害的产生。混凝土裂缝主要包括表面裂缝、 贯穿裂缝、 深层裂缝三种类型。在空气中混凝土硬结时体积缩小的现象被称作混凝土收缩。在不受外力时, 混凝土会自发变形, 当受到外部约束时又在其自身内部形成拉应力, 导致混凝土的开裂, 实际中引起混凝土裂缝出现的因素主要有水分和温度等。

施工方控制不严格,路面指标不达标

施工方由于对材料关未严格把控,导致材料混合占比不协调。特别是沥青的混合占比不达标。机器设备与材料不匹配,结果沥青实际使用中没有发挥最大功效,地面出面宽厚不一,下沉,强度不足和坑玩的现象。虽然国家强烈要求,但仍有施工方为了敢工期进度,以次充好,降低材料成本,最后道路的使用寿命短于实际预估的年限。

2.道路施工中的处理措施

2.1合理化管理,科学施工

道路施工现象参差不齐,要从根本上杜绝不合理化施工现象的发生。严格要求施工方按照设计施工,路基的参数要根据实际勘测的结果为实际施工数。管理者要加强管理,防止施工中出现路面塌陷,渗水严重现象,导致道路寿命减少。对用作路基的土, 应加强土质的鉴别和性能测试 ,膨胀土 注意区分其类别。另外 ,还要加强路基施工管理 , 对填方路基 , 确保分层回填 , 分层碾压 , 提高软基处理的施工质量 ,严格控制半刚性基层施工碾压时的含水量 , 并强化施工单位自检和监理检查工作,保证达到要求的压实度。

2.2严格监督路面施工,加强材料的合理化管理

严格监督施工,对材料管理必须形成一套施工法规,如有重大违规操作对管理者诉诸法律。选择先进的机器设备和道路施工原材料,保证首道程序的科学化。采用合理化,规范化,一致化和科学化的施工策略。沥青和混凝土的选择上重点筛查,使用寿命时间长采取高标准的混合手段,交通路面的前期投资成正比,在后期道路养路上面可适当减少投资。地面层与层的隔离,材料的使用要最大化的合理化,防止产生路面积水,渗水,坑洼。

维护新老道路的管理,科学改造。

新老道路都采取科学化管理。新道路要注重后期的保养和维护,让道路使用年限延长。这里特别注重是老道路的改造方面,由于是旧的道路,经过自然侵蚀,路面沉积和路面厚度变狭小,这时需要添加沥青、混凝土等材料到旧的施工路段,使表面得到增强。如路段耗损严重,可采取特殊手段进行修复,混凝度配合钢筋都可以使用,在后期养护阶段可以节省资源。对于路面断裂,脱空可以采取重新加固措施,路的抗滑能力和平整度提高,使病害不能影响到桥路正常使用。

结语

综上所述,国家的科技在进步,在对待道路施工带来的病害会进行合理化的治理。如何防治,如何管理,如何维护成为三大问题。只要我们在实际施工中管理得当,严格要求,注重施工原材料,所有的道路危害都是可以有效预防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未来经济发展道路上,相信我国的交通道路日新月异,在新的环境下越来越完善,科学。

参考文献:

[1] 王秋环,袁平万萍 浅析道路施工中的病害处理[J] 应有科学, 2010, (8).

[2] 才福旺,韩勇. 浅谈桥面维修改造过程中施工控制要点[J]. 科技与企业. 2012(08)

第6篇:实验室管理及制度范文

关键词:移动电子商务;市场监督;多维机制

一、移动电子商务市场的概况

(一)移动电子商务市场的定义

移动电子商务是指依靠收集、掌上电脑等无线终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一种商务活动,完成商务活动中的交易、支付等所需过程均通过移动终端。

(二)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移动电子商务到目前为止经历了三次革新。第一次是移动电子商务的出现,表现为以短信为基础,开展查询、收费等业务。这种方式的电子商务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响应速度太慢,因此很难满足大部分商贸的需求。第二次是在WAP出现之后,移动终端(主要是手机)可以访问WAP网页,实现了实时查询,这是第一代所不能做到的,但是这一访问技术不够便捷灵活,还存在巨大的安全漏洞,也逐渐被革新取代。第三次革新就是在SOA架构基础上,通过结合3G网络技术、智能移动手机等多种技术的移动商务,这就是目前我们广泛使用的通过手机APP完成的查询、支付、反馈商务活动。

(三)移动电子商务市场的分类

目前,根据市场主体,大概可以将移动电子商务市场分为无线网络服务、系统平台、应用平台和应用服务四类。无线网络服务是中国移动、联通、电信等通信运营商,系统平台是移动终端的系统,如安卓、ios等,应用平台即传统的电商平台,如商城、社交网络等,而应用服务则是数量最为众多的APP终端服务。

(四)移动电子商务市场特点

移动电子商务市场发展到第三代,相比之前已经覆盖了几乎所有的人群和所有的行业,其影响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涵盖的信息量也是十分巨大,并且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使用,移动终端也越来越智能。这就意味着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未来发展前景也会越来越广阔。

二、电子商务市场的监督管理多维机制

(一)电子商务市场的监督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随之带来的不只是经济上的发展、使用上的便利,同时还有很多亟待解决和加以预防的问题。1.安全性受到挑战互联网的可连接性强同时也带来了众多安全方面的隐患,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这些端口非法传播不良信息,盗取用户隐私,窃取用户财产,并且将这些信息进行收集散布,侵犯到用户的个人隐私和个人财产安全。而在使用过程中,用户又不可避免的需要使用到这些信息,这就对使用的安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方便用户使用的前提下又能够最大程度的组织不法分子的从数据库中窃取信息,这就需要有关部门的有效监管能够跟上。2.内容的积极性需要核查在第一代移动电子商务运维模式下,对于有害垃圾信息,在汇总和传送阶段,可以直接将其屏蔽或者删除,在到达用户终端时的信息能够保持准确健康,能够完全阻断不良信息的传播。而到了第三代,交互性的提高,传播空间变得更加宽广,管理的难度也在加大,这些垃圾信息的传播会危害社会安全,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十分需要建立一个监管的体系,来控制这些不良信息对社会大众造成不良影响。我国对于这种移动电子商务的监管还非常薄弱,一方面由于市场的自由性,监管存在不便利之处,另一方面,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再者,由于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足,这也使得我国监管采用的一些手段是比较落后低效的。种种因素使得市场监管还需要更加完善,来保障用户的利益和安全。

(二)电子商务市场监管的几种类型

纵观全球的电子商务市场,市场监管主要可以划分成三种类型。第一,不把经营一方当作特殊主体进行监管,但是针对电子商务本身进行专门立法。比如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菲律宾、印度等国,就是颁布了一些的法律法案,来对交易的进行了规则制定,但是政府却尽可能的不进行干预,而是依赖市场的自我调节对经营者进行无形克制。一旦发生问题,通过消费者协会和各种自发组织进行调节教育,对于其他的出格行为上报法院制裁。第二,经营一方设立专门的法规监管,同时也对电子商务或电子交易专门立法。比如韩国、英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就在对电子商务做出管控要求之外,还设立了一系列的法规,来规范经营一方的合理合法性。通过立法来对经营主体的资质进行了审查,确保经营主体有合格的条件来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并且对于交易活动中的种种情况负责。第三,完全不区分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和非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全部按照某一法律法规进行管控和约束。如瑞士、日本等,这些国家按照电子商务平台的完成的整个过程对每个环节进行规定,严格审查各个服务点。

(三)国内外监管机制的差异

1.国外的监管机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电子商务监管体系具有显著的特点。首先,这些地区的政府没有设立专门的管控机构,而是将警察局、税务局、法院等部门机构进行资源整合;第二,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把电子商务经营个人的监管放在较为重要的位置,有着非常强大的信用审查体系,通过信用来控制市场行为,而很少去对市场准入门槛进行特别规定;最后,对于在市场中出现的违法行为,是“零容忍”的态度,对于这些行为的制裁十分严格,起到了一定震慑作用。国外对电子商务市场的治理主要依靠行业自律的原则,一方面政府出台明确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通过市场的力量使电子商务市场发展不断优化,如美国的Apple、Google、Facebook等公司在自由竞争推动了移动电子商务的良性发展。同时,第三方主体在网络安全和企业身份、信用等级的认证等方面促进了电子商务的行业自律。2.国内的监管机制国内的电子商务监管模式主要是通过法律法规和行业自律来实现。200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是我国商业行为立法的开始,2005年以后,各种法律法规也不断出台,并且根据电子商务的发展进行了不断修订。立法立规是我国对市场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移动电子商务的运营平台发生转移,很难再通过运营商来监管整个市场,因此,监管的中心逐渐下放到各个互联网平台,采用了层级管理制度,电子商务平台对其所运营的各个业务进行规范监管,这样一来尽管在整体上得到了一定的管控,但是对于下一层级的具体内容却无法继续深入,因此还是会有很多垃圾信息的存在得不到及时的清理。行业自律也是重要的管理机制之一。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就是各个系统平台的审查,一些应用商店对所上架的应用进行审查,将一些不良应用排除在外,这要求这些应用平台能最大程度上保持公正自律,不因为一时的利益就放宽要求,让不良应用进入市场,进行传播。

三、针对管理机制的建议

(一)完善前期的市场法律法规

1.借鉴国外优秀的立法经验,完善法律条款。在我国现有的法律条文基础上,对法律法规进行细化要求,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法律条文,结合我国的国情,对现有的法律进行完善和重编写,使立法更加完善、具体。同时还可以借鉴立法的过程,推进立法机构的工作效率,确保所有行为都有法可依。2.加强监管力度,规范审核标准。在电子商务的各个环节设立监管机构,加大监管力度,实时监控调整,建立完备的体系。对应用商城、移动终端、传播途径进行审核,提高规定准入门槛,建立完备的检测认证标准,及时更新监管信息,防止经营主体通过软件升级等修改信息,编著不良信息。

(二)加强经营主体的自律

良好的市场需要经营主体的自我约束。加强经营主体的自律,不只是要求对经营一方的自律,更有用户方的自我约束。1.提高用户自身对市场监督的积极性。移动电子商务最核心的还是用户,用户是连接经营者和监管部门的一条纽带,经营者需要根据用户需求来进行推广,监管部门也需要根据用户反馈来调整监管措施。用户在市场监督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发现市场监管漏洞的重要来源,加强沟通,能够让市场监管更加完善。2.大力培育与扶持社会化专业化第三方机构。第三方机构在监管环节中是重要的辅助,他们如果担负起市场监管的责任感,不仅能够减轻政府监管负担,更更能够帮助确立完善的市场监管体系。他们由于第三方监管的身份,也容易为用户接受,与经营方和用户的沟通会更顺畅。3.建设移动电子商务的信用环境。明确信用在移动交易中的重要地位,鼓励个体和平台进行信用认证,同时加强信用审查制度,防止假信用的出现,树立群体对于信用交易的认可,并且自觉维护信用建设。在信用环境下的交易会更加便捷,也更加安全。4.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移动电子商务市场是在一定的平台上建立起来的,那么对于这些基础平台的建设和管控则更为重要,加强这个基础平台的社会责任感,让这个基础的运营商担负起旗帜作用,保障源头的公正透明,传播优秀的文化,并能够为市场负责。

(三)对各个环节的进行审查和管控

除了上述的对基础平台的和交易个体的约束之外,也要防范一些不良竞争导致的不良信息,因此对各个环节的审查和管控是尤其不能放松的。特别是应用商城的审核和管控,所上架的应用是否包含不良信息,程序是否盗用用户隐私,是否存在不良广告等等,均应该纳入审查范围,应用的每一次更新也不可以放松审查,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证市场的安全性和公平性。

(四)设立市场管控底线

1.保障公平竞争市场竞争是不可消除的,要想使市场能够持续发展,在管控之内,鼓励市场多样化发展,鼓励良性竞争,丰富市场内容,消除垄断,不仅能够带来更高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电子商务的不断改进和优化。2.确保安全底线市场安全是市场监管的最后底线。它包括用户的信息安全,经营主体的经营安全,基础平台的通信安全等众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用户的信息安全。移动电子商务企业获取了大量的用户隐私信息,用于开展盈利性的商业分析,一方面为用户提供了个性化的便捷的商业服务,促进了移动电子商务市场的繁荣与发展;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巨大的用户信息安全隐患。用户信息安全的保护,不仅需要市场本身来强化经营主体的对用户信息安全的保护,更需要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力度,来对用户信息安全提供保障。

四、结语

移动电子商务市场在发展的同时,监管也是我们值得注意的重要方面,完善市场管理机制,提高市场自律,未来的电子商务市场将会获得更科学、更合理、更有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龚秀芳.移动电子商务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分析[J].电子商务,2013(11).

[2]吴勇毅.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尚不成熟[J].IT时代周刊,2013(Z2).

[3]黄江玲,陈福集.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安全问题文献综述[J].知识管理论坛,2013(08).

[4]陈志刚,陈健.浅析移动电子商务产业链的整合[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03).

[5]周娇.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互联网天地,2013(05).

[6]许志远.移动智能终端发展进入窗口期带动产业深度整合[J].世界电信,2013(Z1).

[7]张晓琴.我国移动支付监管策略研究[J].时代金融,2013(03).

[8]谢剑超.流量运营,运营商须“抛弃”更多[J].通讯世界,2012(09).

[9]杜春娥,孙会.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介特点与受众分析[J].计算机与网络,2012(13).

第7篇:实验室管理及制度范文

一、仪器室由专人管理,实行管理人员负责制,无关人员,未经许可,不准进入仪器室。

二、仪器应及时请购(或领取)、验收、登帐。任何时候都要做到仪器室、学校,二级账册相符和账册实物相符。

三、仪器按分类编号,定室、定橱、定位存放,有局规范、陈列美观、整齐清洁。做好防尘、防潮、防压、防挤、防变形、防热、防晒、防磁、防震等工作。

四、一切仪器的领用、外借、归还必须通过管理人员,必须办理登记手续,并检查仪器完好情况。教师领用必须提前填写《实验使用仪器通知单》,便于准备。使用完毕,应进行清理并及时归还、注销。外单位或个人借用一律须经学校分管领导批准后,方可办理借用手续。

五、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如有损坏,应及时查明并予登记。学生实验因违章操作造成不应有的损坏,除做检讨外,并酌情赔偿。外单位或个人借用如有损坏的照价赔偿。

六、仪器要经常维护,及时保养,同时做好防锈、防腐、防尘、防霉等工作,出现故障要及时修理,报损报废仪器要严格按审批手续办理。

七、仪管员应工作调动或他原因离开学校,必须办理移交手续,移交时由教务处、总务处派人监督,既要点清数量,也要检查质量。

第8篇:实验室管理及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 知识产权 管理制度

高等院校作为实施科教兴国的重地,它所具有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和学术环境优势等决定了它必然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高等院校知识产权保护及运用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构建和实施。

1 我国高等院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总体状况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显著增强,每年都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其中相当一部分形成知识产权,成为我国知识产权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工作几乎涵盖知识产权的各个领域,既具有广泛性又具有特殊性,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的管理体系,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专利权的管理,(2)著作权的管理;(3)校名、校标以及有关的各种服务标记等无形资产使用权的管理,(4)非专利科技成果权的管理。

我国高等院校知识产权管理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高等院校知识产权管理的过程,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创造热情,使他们主动、积极地从事知识创新活动,产生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最终形成知识创新、保护智力成果和实施知识产权的良好的法律环境,以及合理的运行机制及完备的工作体系。

为了更有效地做好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我国已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有关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工作的法律、法规,1999年4月教育部以部长令的形式颁布了《高等院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在《规定》中对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工作的任务与职责、知识产权的归属、管理机构、奖酬与扶持以及法律责任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使高等院校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有章可循。2004年,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要求,加快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全面提高高等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育部与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技[2004]4号)。其中专门指出:从战略高度认识和开展知识产权工作,加强知识产权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建设,全面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和保护高等院校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加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促进专利技术的保护和实施等。

随着我国专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高等院校的专利申请量逐年增长。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全国高等院校共申请专利10.086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6.7606万件,占申请总量的67%;全国高等院校的专利授权量为4.4997万件,其中发明专利2.1570万件,占授权总量的47.9%。2001年至2006年高等院校专利申请量为7.5911万件,占之前历年高等院校总申请量的75.3%;获授权专利3.0021万件,占之前历年高等院校总授权量的66.7%。自2003年以来,高等院校年专利申请均超过了万件,2006年高等院校专利申请超过了2万件,并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仅2006年和2007年,全国高等院校的专利申请量就分别达到了2.2950万件和3.2680万件。

2 青海省知识产权现状分析

青海省知识产权事业历经20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建立起知识产权地方法规、规章和政策体系,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逐步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未建立科技奖励制度,懂得专利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

据青海省知识产权局统计数字显示,自1985年4月至2008年12月青海省共有3644项专利申请,其中非职务发明创造2454项,职务发明创造1190项:共1853项专利获批准授权,其中非职务发明创造1228项,职务发明创造625项。据最新的调查数据,2008年1月到12月一年中,青海省共有431项专利申请,其中非职务发明创造273项,职务发明创造158项,共228项专利获批准授权,其中非职务发明创造101项,职务发明创造127项。

3 青海省高等院校知识产权现状分析

结合青海省高等教育及青海省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工作统计实际情况,本课题组成员分组对青海大学校本部直属系及校机关单位、青海大学财经学院,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青海大学医学院、青海大学农林科学研究院、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研究院、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进行了关于“青海省高等院校中教学、科研及行政管理人员知识产权认知程度调查问卷”的随机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1份。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56.25%的被调查者一般了解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内容,42.5%的被调查者只是听说过而已,而仅有1.25%的被调查者自认为相当了解知识产权知识。而通过计算赋值,得分在60%以上的问卷只有4份,只占被调查人群的5%。

现将被调查者分为教学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兼职人员等四类,从这四类人员的得分情况来对问卷进行分析,从而反应实际情况。

通过表2至表5可以看出在所有的教学人员中最低分值为11分,最高分值为33分,加权算术平均数为23.55分,在所有的行政管理人员中最低分值为15分,最高分值为36分,加权算术平均数为24.2分,在所有的科研人员中,最低分值为17分,最高分值为35分,加权算术平均数为25.5分;在所有的兼职人员中,最低分值为1.9分,最高分值为32分,加权算术平均数为26.56分。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在高等院校中,教学人员对知识产权的认知程度非常的低,存在两极分化现象,集中趋势明显行政管理人员对知识产权的认知程度呈梯形状态,但整体掌握状态比教学人员稍高;科研人员对知识产权的认知程度较前两类人员要高些,但整体掌握状态一般;虽然兼职人员的个人得分没有超过60%,但整体集中趋势较明显,平均分最高,因此,对知识产权的认知程度较前三类人员要高些,对知识产权的整体掌握状态较好。

同时,将问卷按照分值比例划分进行比较分析,莫统计结果为:及格问卷共有四份,分值为36、33、33、35,其中

教学人员1人、行政管理人员2人,科研人员1人,分值在22~32区间的被调查者共有52人,加权算术平均数为26.44分,分值在22分以下的被调查者共有24人,加权算术平均数为17.83分。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在所有被调查者中,30%的被调查者的得分在问卷分值的40%以下,65%的被调查者的得分在问卷分值的40%~59%之间,只有5%的被调查者得分达到问卷分值的60%以上。综上所述,青海省高等院校教职员工中,对知识产权的认知程度及掌握程度较差,其中科研及行政管理人员水平比教学人员稍高。

4 青海省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工作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青海省高等院校知识产权的认知程度调查及访谈进行分析,现将青海省高等院校在知识产权工作中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总结如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整体淡薄,全员重视程度不够,高等院校知识产权教育体制中对教职员工的培训不够,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中介机构和人才少,转化渠道不畅通,管理工作混乱,职务作品、非职务作品区分模糊,知识产权流失严重,知识产权缺乏法律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保护不够等。具体分析如下:

(1)知识产权认知程度普遍较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整体较为淡薄。青海省三所高等院校对知识产权的管理仅局限于其各自科技处隶属管理,管理较为粗放。

(2)缺乏专职机构。我国高等院校中设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很少,因此,当出现知识产权的纠纷、侵权时,学校缺乏必要的维护能力。

(3)管理职能不完善,管理脱节。大多数高等院校的知识产权管理一般由学校行政管理部门代管,主要负责科技成果的鉴定,登记,报奖等工作,很少涉及著作权、商标权、技术转让等方面的管理,从体制上缺乏必要的管理职能。同时管理存在脱节的问题,管成果的不管推广,管推广的不负责成果出处,管专利的不管转让,没有一个部门全面掌握学校的知识产权情况。在组织机制上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和漏洞,形成知识产权的流失暗道,如有价值的成果被埋没、成果多头转让,职务成果被私自转让等。

(4)缺乏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虽然很多高等院校制定了科研成果、科研计划,科研经费等科研管理条例,但却很少有高等院校制定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条例。对青海省三所高等院校的调查显示,虽然三所高等院校均制定了相关的管理规章,但都欠完善。尤其对于职务作品、非职务作品区分模糊,把职务发明成果变为个人的非职务发明成果,颠倒了科技成果所有权的归属。

5 健全和完善青海省高等院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建议

第9篇:实验室管理及制度范文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财务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8-0000-02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经济迅速腾飞,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逐渐增强,这一切都离不开会计制度的全面发展所提供的不竭动力支持,在未来,会计制度所显示出的优越性更加明显。2007年的新会计制度不但促进了财务管理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也增强了财务核算信息的质量以及准确性。在此背景下,如何基于新会计制度进一步创新财务管理模式,就成了摆在各个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新会计制度及其影响概述

会计制度是针对会计工作所制定的规范及法则,具体在商业活动中,对所有商业往来及其财务交易的账务施行分类、登录、归总,而后再进行分析、核对和结果上报的制度。一般来讲,在适用原则的基础上,会计制度通常具有多种会计制度条令,共同维护着各个组织机构的财务管理运行。目前,基于此发展出的新会计制度不但能够支持财务核算,还可以精确反应各机构的运营状况、财务信息以及资产运转等,指导各机构的未来运营方向与发展。

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与执行,各企业单位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新会计制度内的各项会计准则逐渐贴近相关国际标准,二者逐渐接轨,这就给我国的众多企业带来了更多前所未有的机遇,为各个相关企业的成长与成熟营造出一个积极健康的发展空间,为我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二,新会计制度更加倾向于重视以及全面保护企业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多项新会计准则都涉及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相关具体财务信息情况,为了更加有效地保证企业的投资者更加准确与全方位地了解相关企业的具体盈利情况以及经营发展前景,新会计制度要求相关企业做到使其相关财务信息体现出公开性与透明性,从而不断保证企业的长久发展,同时进一步保障投资者利益,促进投资者的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

第三,新会计准则进一步发展并完善了企业管理者的财务管理观念。由于这一新制度更加重视立即价值的最大化实现,针对财务管理制定出更为具体的标准以为其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因此企业管理者就亟需转变财务管理观念,以企业运行实际为基础,具体分析相关财务管理的信息,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第四,新会计制度促进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多元化。显而易见,新会计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对相关企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造成了巨大冲击。这不但要求管理者提高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能力,更要从根本上创新财务管理工作,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的多元化。

二、新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财务管理观念落后

目前,很多企业的部分财会工作者综合素质没有达到新会计制度执行所要求的水平,他们的专业能力与素质水平不能达到新会计制度的要求,并且他们的财务管理观念也较为落后,不能够根据企业实际的财务运行状况,有效地分析现状、并且针对企业的未来财务管理与运行进行有效地预见,以促进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在新会计制度中,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已成为财务管理的首要任务,同时也规定了其他比较科学先进的财务管理制度。然而由于企业财务管理观念落后,使得这些先进制度不能得以有效利用与实施。

(二)财务管理模式不统一

我国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都表现出较为分散、不统一的特点,这就必然会给新会计制度的制定与顺利实施带来各种各样的困难。由于信息化水平较低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的沟通不畅等原因,某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与其子公司的相关财务可能会长期处于分开管理的状态,因此,这种财务管理情况就在不同程度上分散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权限。而长此以往,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众多问题就会逐渐累计,一旦这些问题都爆发出来,就必然会给企业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带来巨大的隐患,甚至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阻碍企业的良好发展步伐。

(三)原有财务管理模式陈旧

与新会计制度相比,目前大部分企业所采用的财务管理模式都相对比较陈旧、不足够科学化,存在许多地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够充分满足当今各企业激烈竞争环境下各个企业的进一步生存与发展。例如,一方面,有些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素质与能力相对不足、其管理思想也不够科学,而企业自身也没有科学地把财务管理归入到整个现代企业管理的体系当中来;另一方面,有些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为一体,这就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比较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等一系列的企业财务问题。

(四)财务管理预警机制不健全

当下,我国很多企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财务管理预警机制不健全、漏洞频出状况,这就导致企业财务管理会经常出现一些不必要的财务问题。而对于某些情形较为严重的恶性财务事件,部分相关企业并不能在问题发生之前对其进行有效地预警与干预,而只能在这些财务事件爆发之后,才能通过某些应急措施加以补救,未能做到未雨绸缪。若是补救的不及时或者补救方法不得当,那就很有可能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阻碍企业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壮大。由此来看,新会计制度下,亟需建立与健全各企业的财务管理预警机制,以防患于未然。

三、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

(一)及时更新财务管理理念

企业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必须不断更新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与管理理念,采用多样化的途径与方法以全面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新时期针对以往会计制度的各种弊端,新会计制度已应运而生,因此要想是企业取得更加长久地发展并逐渐成长壮大,各个企业就要依据新会计制度所设置的各项具体规定与要求,在企业内部积极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新模式,进一步认识到科学的财务管理工作对整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相关企业的财务工作者一定要深入、自觉地学习新会计制度,采用多种途径使新会计制度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相结合,以更好地提升企业整体实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量。不断提升自身财务管理能力,把新会计制度的各项要求切实应用到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提高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监控能力、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科学化。

(二)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体系

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是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前提以及重要保障。首先,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那么简单的,需要在其制定以及实施的具体过程中,通过各方面力量逐渐地加以完善,保证各级财务管理目标的有效实现。其次,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一定要保持以企业实际的财务运营状况与特点为基础,制定出的财务管理体系要与企业的其他相关体系想切合,能够不断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科学化、切实提升财务管理体系的可行性。再次,财务管理人员把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科学且适当的分类,以科学理论观念为依据,层次化分解财务管理目标。最后,相关企业也可以根据其自身的实际运营状况,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企业财务内审制度,并逐渐优化并完善企业的内部财务监督制度,为企业的财务管理与健康发展做出进一步的保障。

(三)设置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

作为各个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行动指南,具体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设置和实施是与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的。进入新世纪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迅速提高,国内外的企业经济竞争也日益强烈。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的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也逐渐摆脱弊端、走向科学化,并且随着新会计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其对财务管理模式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因此,要想取得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就必须结合新会计制度的发展要求,采取适当的科学战略,科学制定更为合理、有效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同时提升相关财务管理工作人的能力与素质及其他资源与技术,由此更好地促进企业整个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推动企业的茁壮成长。

(四)提升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与能力

财会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能力不但关系到各个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同时也是决定新会计制度是否能够落实到企业工作实处、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因此,要想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以及提升整个企业的持久竞争力,就必须采取多种途径来全面提升相关财会人员的素质与能力。首先,要切实从根本上改变财会工作人员的传统财务管理理念,使其思想与观念跟上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促进其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建立,只有创新的思想才会产生创新的制度。其次,积极通过各种科学的措施来促进相关财务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例如,企业可以开展定期的财务管理培训活动、组织相关人员的研究与讨论等,促使工作人员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最后,实行适当的针对财务会计人员的考核制度,同时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把企业被动的工作提升转化为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的积极追求。

综上所述,新会计制度的制定与实行不但能够为我国企业的全面发展起到调整以及优化的巨大促进作用,还能够为我国企业融入世界市场与经济竞争中提供更多的力量支持。基于此,随着新时期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化的不断提升,各个企业需要创新自身的各项管理模式,尤其是财务管理模式,必须以其自身的发展状态为基础,以新会计制度为全新的标准与管理依据,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大力创新财务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与成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