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范文

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

第1篇: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范文

1 优化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要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在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出现的变化,就要优化培养目标,就要明确教学的目的要求。优化了培养目标,明确了教学目的要求,才能找到可行的教学方案,课堂教学才能抓住主要矛盾,评价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才有依据。如果不优化培养目标,课堂教学没有明确目的,教学就会畸形发展,因此,就应从认真学习教学大纲着手,优化落实培养目标,依据教学大纲,准备把握知识系统和每节教学内容和基础知识的要求,能力培养的要求,思想教育的要求。备课时在不脱离教学大纲的前提下,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明确哪些知识要求学生能够识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理解掌握。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哪些能力,传授哪些知识,对学生进行哪些政治思想教育。提高我们依据大纲要求进行教学的自觉性,减少课堂教学的盲目性,成绩考查的随意性,使课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2 优化教学设计

在教师水平,学生基础和教学目的既定的情况下,合理化的教学设计师上好课的前提。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树立向课内要质量的正确观点,扭转向课外要质量的倾向。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师必须熟知学科内容并绰绰有余,这就要求我们做到讲今天的内容要想到昨天学的内容和明天要学的内容,要为学生继续学习新知识奠定一个坚实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必须正确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可把握每节课新授内容的知识特点提出具有思考价值和思维坡度适宜的问题对学生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预作准备,这样才有可能准确教学目标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科学的安排课堂的各个环节。

3 优化时间结构

优化课教学,时间安排必须合理,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注意特点,要注意时间结构安排的科学性,非重点教学内容安排的时间较多,提问的指向性不明造成时间的浪费,所以要想优化课堂教学必须优化时间结构,注意个教学环节时间安排的科学性,使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注意特点相吻合,授课尽可能把新授内容放在学生的有效记忆时间内完成,从时间上保证新课的特点。

4 优化教学方法

第2篇: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6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课堂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首先就是要理解"课堂教学设计",对于这一概念通常的理解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教学的内容以及将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手段等进行的规划,使之更加具有系统性。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设计都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但是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就根本没有可能提高教学的质量。[1]所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也是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必须采用的教学方式之一。然而,我国当前小学数学课堂设计的还存在着众多的问题,比如信息堆积、静态知识梳理、学生被工具化等问题。这是制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应当尽量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实现"文本理解"、"动态思维历程"、"学生主体性回归"。以下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从"信息堆积"向"文本理解"转变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堆积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信息堆积通常是指在处理掌握的信息时不遵守任何结构的对信息进行处理。按照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现状,教师对小学数学使用的教材所记载的内容进行处理一般有两个过程,第一,对教材中的信息进行全面的认识,第二,对于教材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处理,以此为根据来让每个学生都能顺利的接受所学的知识,在这两个阶段中以第二个阶段为主。但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第二阶段进行信息处理显得无序且无结构,只是将一些教材中的信息进行没有目的的堆积,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是没有多大益处的。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信息堆积的问题主要就是数学教师在对教材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时没有充分重视教材内容所包含的思想和目的,没有区分的将所有内容都交给学生,更没有任何逻辑性,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造成教学过程的混乱和无序,最终造成学生只能靠机械记忆来维持会做题的基本表现。[2]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教师应当转变认识,就是说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进行文本理解。其实,教材所记载的内容也可以说是一种编者的思想和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对教材进行理解,就是与编者进行交流最终达成与编者的"视域融合"。因此,教师要做好文本理解方面的工作,切实认识课本的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现"视学生为工具"向"学生主体性回归"的转变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广泛存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上就是"满堂灌",在教学和学习中采用的方法是老师教课,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教学效果非常不好,尤其是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不能准确掌握这一知识时,老师可能已经讲到下一个知识点了,所以学生基本上没有任何的主动性。这种教学方式让老师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情况,造成老师的不负责任,教学成为了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责任心下降。

针对这一弊病,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并采取措施予以改进,其中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设计的主体,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学生如何作为一个主体那?其在课堂教学设计的主体地位是如何实现的那?表现形式有如何是我们应当重点探讨的。笔者认为学生的主体性主要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让学生推动教学的进行,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比如在教学中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提前理解,让其参与到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主动去解答,或者采用趣味教学等方式。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设计方法,但是无论如何设计,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都应当从教学方式、手段、语言等多个方面进行设计和考虑,以此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

三、实现从"静态知识梳理"到"动态思维历程"的转变

还应当注意到,所有的教材知识都是简单的、静态的知识结构,很多小学数学老师认为,只要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就是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而不去关注另外的一些内容,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的是不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应当重点做到引导学生创新,提高思维能力,举一反三。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所有的方面,采用更加有利的教学手段,比如采用,问答的方式或者游戏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另一个方面就是教师要懂得与学生交流。小学生还处于朦胧阶段,其对一些问题,社会环境的认识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教师要通过交谈等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想法,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疏导和教学。[3]同时鼓励学生努力去做一些有困难的事情,勇于挑战,开阔视野。总之,在课堂教学设计时不仅要对静态的知识进行梳理,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

参考文献

[1]阎亚军:《论教师权威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载《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第9期

[2]沈建:《体验性:学生主体参与的一个重要维度》,载《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第10期

第3篇: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范文

英语阅读技能作为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是高中英语教学的核心部分,在高中英语测试中也占有较大的比重。《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高中英语课程应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发展的需要,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然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似乎难以满足新课标对高中生英语运用能力的要求。因此,就目前的英语阅读教学课堂教学而言,本文结合其教学模式的实际现状,全面而客观的分析阅读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与弊端,并针对其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全面系统且有建设性的课堂英语阅读教学方案。

1.高中英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现状

现阶段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现状普遍不容乐观,尤其在中小城镇农和村地区,由于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的限制,学生的阅读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其阅读水平难以实现新课标对高中英语阅读能力的要求。而课堂英语阅读教学是能够引导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发展的有效指导途径,但多数地区的英语课堂阅读教学难以实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益作用,致使多数学生达不到英语测试对英语阅读水平的标准。下文从高中教师水平,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模式等影响课堂英语阅读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具体分析了阅读课堂教学的现状。本文将课堂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简要归纳为以下两种情况:

1.1忽视课堂教学阅读策略的指导,缺乏英语阅读教学相关技能

在部分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多数高中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专业技能方面仍与新课标要求下的高中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尚存差距。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策略上的忽视和认识上的模糊主要表现在在日常的英语阅读课堂,部分教师直接在阅读课堂上使用阅读理解试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练习,通过简单的校对答案,提示问题答案的出处,完成阅读课堂的教学任务。这种简单且缺乏阅读过程引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而言只是一种缺少反思与提高的自我练习,这种简单的阅读教学模式对学生阅读习惯与阅读思维的培养失去了启发意义,教师也没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指导者的作用。

1.2对课堂阅读教学策略认识失误,阅读教学方式传统

绝大多数地区,包括城市,教师对阅读教学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传统英语的教学方式。阅读教学的方式是自下而上,及通过对篇章的生词、语法和句法的分析帮助学生达到对文章内容的认识,这种微观的阅读讲解法,忽视了培养学生掌握应有的知识结构、阅读策略以及假设、预言与推断等能力。其次,传统的阅读教学,阅读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英语知识点分析,其课堂的整个过程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只是知识的灌输者,对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思维变化没有清晰的把握和认识,从而阻碍了学生整体阅读水平的发展。

2.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课堂组织

针对上述提到的目前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存在的两种主要现状,本文结合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环境,从对阅读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利用,教师的阅读教学策略,课堂阅读教学的组织等多层次、多维度的视角帮助高中英语教师提供有效的课堂阅读教学组织方案。

为确保阅读教学效果的有效实现,教师作为阅读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应该充分而周密的计划整个课堂阅读教学的各个阶段,包括阅读课堂前的准备,课堂阅读教学的组织,以及学生课后阅读任务的安排等。课堂阅读教学只是整个阅读教学计划的一部分,有效的课堂阅读教学组织离不开教师课前的准备,与课后学生的巩固和反思。因此,本文针对阅读教学的三个阶段的实施策略,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以期达到有效的课堂阅读教学。

2.1阅读课前的准备工作

有效的课堂阅读教学需要教师精心的课前准备。其准备工作的主要部分便是阅读材料的选择。为促进高中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应该有一套规范的标准,根据新课标对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要求和高考考试大纲的规定,教师为帮助学生实现阅读能力和考试成绩的双重提高,而新课标与考试大纲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存在诸多相同之处,因此,筛选的阅读材料在阅读长度,难度系数,题材,体裁等方面要与新课标对阅读要求的标准相契合。以期帮助学生在日常阅读练习中培养对相似阅读材料的熟悉程度。

2.2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组织

根据图是理论,阅读的过程是一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互交替阅读的过程。即通过自上而下的跳读和略读在头脑中对阅读的材料形成总体的印象和图示,通过精读段落、句子这种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和头脑中形成的图示进行对照和不断的验证,这种泛读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式可以帮助读者在不断的推测和验证的过程中快速领悟篇章的主旨大意,分析推测细节要点。因此,在阅读课堂的教学,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对阅读材料的初步感知阶段:首先,教师可以引入阅读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学生的思想碰撞和交流,帮助学生形成与阅读材料相关的背景知识;其次,介绍部分的关键词;然后初步帮助学生弄清文章主旨,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关于练习方式和题型可以设置选择题、正误判断题、连线题和问答题等方式考察细节题,主旨大意题,推断题,态度观点题等。

对语言知识点进行综合教授:在阅读语境中教授短语和词汇,包括单词的读音,拼写,意义,词性,用法,功能和构词;对阅读材料中的重难点句子进行讲解,包括语法结构,句子的功能与用法;帮助学生分析段落的结构与主题。通过有点及线到面的语言知识教授,为学生打下坚固的语言知识基础。

帮助学生对阅读的材料进行综合理解:教师通过对语言知识点的讲解和对阅读材料题材和体裁的分析指导学生综合深入地理解课文;通过组织学生练习、讨论与交流对课文进行综合深入的理解;在讨论、交流与复述课文中发展表达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与交际意识,提升人文素养。

2.3阅读教学活动的课后安排:

在课堂教学后,教师应该布置与课堂阅读材料相关的练习任务,例如,通过延伸学生课后的读写练习,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阅读技巧,扩大相关题材的词汇量,利用写作练习培养学生对相关文体和题材的写作模仿能力。

第4篇: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范文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取舍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教过,也听过不少的课堂教学,笔者深刻感受到不少课堂教学往往出现两种极端;要么生怕顾此失彼,只得面面俱到,从而淹没重点;要么唯恐主次不分,只能以偏概全,从而缺失应有系统。此二者所直接导致的影响有二,一是不同程度地制约、阻碍着课堂教学效能的正常发挥与完整实现;二是使数学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不时觉得左右为难,在课堂教学中付出很多却收效甚微。

如何解决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这一难题,笔者认为教师应学会“科学取舍”,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堂好的课堂教学究竟哪些该取、哪些该舍,下面用具体教学案例谈谈笔者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做法。

一、紧扣目标,“取”“舍”让课堂教学内容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只要抓住了目标,围绕目标展开教学,就会让课堂化繁为简,教师少费口舌,学生也少绕圈子。抓住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就会使教学内容的选择更趋合理。

1.“取”数学概念本质属性,“舍”数学概念表面特征。

如人教版《三角形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最典型的是三角形“高”的教学过程。因为三角形高的概念,学生比较难掌握,所以笔者在教学三角形高的认识时,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结果汇总,把三角形的高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看教材文字理解,二是尝试画,三是解读画的结果。三个层次紧密相连,层层推进。看教材文字是字面理解,属第一层面;尝试画,则是检查对文字理解程度,是第二层面;解读画的结果,才是评判学生思维是否清晰的关键。然而,在这个环节中,笔者没有直接说出结果,而是完全把评判的权力交给学生,由学生对不同结果进行讨论解读,然后达成对“高”的概念的正确理解,这是基于学生认知“高”的概念本质属性后引导学生判断分析的过程。当然在这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呈现给学生作业和问题设计也要取舍得当,紧扣“高”概念本质属性,层层深入。

2.“取”教学重难点,“舍”教学无关细节。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整堂课的主线,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部分。对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如何突破的具体构想,是教师备课的细节之处,着力之处。正确把握住活动重难点就能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使得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譬如认识平面图形一般是通过对“边”和“角”的研究过程完成的,三角形的认识也不例外。笔者在《三角形的认识》课堂教学中,从找是不是三角形的图形开始,呈现一个图形的边是弯的、一个图形有四条边、一个图形边没有封闭,引导学生从“边”的角度思考三角形的特征及意义。在解答“同样是三角形,又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时,诱导学生从“角”和“边”的角度进行判断与分析,学生很自然地答:“有的三角形有直角,有的三角形没有直角”,“有的三角形的边是相等的,有的三角形边都不相等”。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边”的角度来认识分类,所以,笔者引导:我们这节课想请你按边的不同来分分类,你想怎么分?本节课,既让学生掌握认识图形的一般方法,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二、立足课堂,“取”“舍”让课堂教学方法更具实效

所有的“教”都是为了“学”,教学方法的实质是教学生学的方法。教学的方法尽管千变万化,但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恰当取舍,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落到实处,让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1.“取”直观感知,“舍”抽象讲解。

几何部分中的概念及有关知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接受,要突破这些难点,教学中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用形象、鲜明的直观教学手段,强化感知,突破难点。由于学生自己动手,直观教学,对所学内容,容易接受,记忆深刻,并通过教具、学具的应用,实际事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所学知识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从感知经表象到认知,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笔者在《圆周角》的课堂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直观教学圆内接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教学片断如下: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探究圆内接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一般要从哪些方面入手?然后让学生打开《几何画板》,动手任意画O和O的内接四边形ABCD。量出可测量的所有值(圆的半径和四边形的边,内角,对角线,周长,面积),并观察这些量之间的关系。再然后改变圆的半径大小,观察这些量有无变化?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移动四边形的一个顶点,这些量有无变化?某些关系有无变化?移动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呢?移动三个顶点呢?最后,让学生用命题的形式表述刚才的实验得出来的结论。

这样的直观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完整而深刻的印象,理解了圆内接四边形的概念和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结合《几何画板》的使用导出了圆内接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用几何画板动态的特点,观察、归纳和猜想圆内接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同时学生也逐步学会应用这种方法探究其他的数学问题,提高数学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2.“取”发现学习,“舍”接受学习。

心理学研究发现,发现学习效率比接受学习的效率低,却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与创新的意识。鉴于初中学生的身心与教学内容特点,发现学习应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过程。

对此,笔者在教学《圆周角》中圆的内接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等时,均没有直接教给学生,而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而获得。在关于圆的内接四边形性质课堂教学的引出,笔者没有像教材那样直接给出定理,然后证明;而是利用《几何画板》采取了让学生动手画一画、量一量的方式,使学生通过对直观图形的观察归纳和猜想,自己发现结论,并用命题的形式表述结论。关于圆内接四边形性质的证明,没有采用教师给学生演示定理证明,而是引导学生证明猜想,并做了进一步完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一方面,使数学不再是一门单调枯燥、高度抽象的学科,通过提供生动活泼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多角度、快节奏地认识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几何画板对数学活动过程的展示,对数学细节问题的处理可以使学生体验到用运动的观点研究图形的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发现学习给解决问题带来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3.“取”有效练习设计,“舍”无效机械训练。

一堂课45分钟,时间有限,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练习的有效效果,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练习,突出重点。因此每节数学课都不要贪多求全,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在关键地方、难点和重点处下工夫,设计练习,让学生练得有实效。这就需要教师学会“取”有效的练习设计,摒弃单一、枯燥、重复甚至毫无效果的机械训练。例如,笔者在《圆周角》中圆的内接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教学中呈现练习:已知O和O'相交于A,B两点,经过A,B两点分别作直线CD和EF,CD交O,O'于C,D,EF交O,O'于E,F,连接CE,AB,DF,问:当CD和EF满足怎样的条件时,四边形CEDF是怎样的特殊四边形?并证明所得的结论。

三、把握教材,“取”“舍”让课程资源更高效

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间是课堂教学中一个比较突出的实践矛盾,这一矛盾使许多数学课堂没有焕发出应的有光彩和活力。任何一节课,都要有两个核心问题,即“教什么”和“怎么教”。我们通常在“怎么教”这一问题上努力钻研,忙于学习和讨论自己课堂上的行为、技巧、方式和方法等,结果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效果却不佳,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忽视了“教什么”这一问题。只有充分认识到每一堂课应该教什么,我们才有可能深入地探究怎么教。

1.“取”生成资源,“舍”预设资源,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课堂的高效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它更应该是学生思维的完善与能力的提高。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教学效果呢?源于学生,高于学生的课堂生成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一种相当有效的策略。笔者在《三角形的认识》一课“高”的概念教学中,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笔者本来预设了很多关于高的认识内容资源,但后来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讨论交流的结果很有价值,灵活舍弃预设好的资源,决定使用课堂师生互动生成的资源,有效地突破了本节知识的难点。

2.“取”信息技术可呈现抽象对象直观资源,“舍”在黑板上抽象演绎。

传统的几何教学中的教具运用,并不能使抽象的几何概念真正的形象化、具体化。而利用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能够看见一个动态的图形空间结构,真正把学生引入数形的世界。笔者在《圆周角》教学中就使用了几何画板,给学生直观地展现动态的几何图形,成功地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教师合理地取舍资源,使教学重点和难点在高效课堂中得到突破。

总之,“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对教学内容的取舍,还是教学方法的取舍,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最有价值”的知识,获得最大限度的成长,发展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史宁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师学习指导初中数学.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

[2]张金良.开展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若干实践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3.

[3]孔凡哲.上好课有效技能[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5篇: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小学数学教学永恒的话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出,是针对课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低效、甚至无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必然反思和回应。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低效,主要源于认识层面的不到位和课堂实施的低效运作两个方面,这是我们在追求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所应竭力避免的。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从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和有效实施两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

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是获得有效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一要正确解读教材,二要全面把握学生,三要有良好的目标意识。

1.正确解读教材

首先,我们要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领域的编排线索,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中来审视,才能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弄清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其次,在细节上应学会推敲,应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语。我们一直倡导“深入浅出”,“深入”是“浅出”的前提,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

2.全面把握学生

建构主义理论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认识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数学教学的重要前提。关于这一点,尽管在小学数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在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把握较准,而对他们的生活经验积累等认识模糊、把握不透,尤其对他们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认知风格等更是知之甚少,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命脉。对此,我们曾提出通过“数学日记”和“师生非教学性对话”等形式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进教师对学生全方位的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有良好的目标意识

目标意识也是影响有效数学课堂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的思考有三:一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应从观念、态度上慎重对待教学目标的制订,做到教学前心中有谱。二是目标的制订要具体可行,且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不同方面,尤其要体现出教师对于数学教育的独特理解与准确把握,如果仅是教学参考书的复制,不写也罢。三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心中有目标,时时以预设的目标为指针或参照物,观照目标的真实达成度,并对教学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控,不断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目标行进。

二、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是获得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一要创设教学有效情境,二要组织教学有效活动,三要促进教学有效生成。

1.创设教学有效情境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对于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对此,数学课程标准中已有具体要求,这里不再复述。情境的创设应该为教学服务,教学内容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十分自然地找到现实原型,并且现实原型的引入确实也能有效地增进、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此时的生活情境就是合适的、有价值的;如果教学内容本身没有明确的现实原型,并且从数学知识本身引入反而会更直接、更清晰,此时,就没有必要为生活而生活、为童话而童话,直接从数学旧知引入又未尝不可,或许还可收到开门见山、简捷明了的效果,大大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问题情境只要能使儿童产生认知的“不平衡”,引起他们的思维冲突,就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就会使教学过程始终在动态平衡中前进,就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问题”可以来自数学系统外部,即现实生活;也可以来自数学知识内部,处理得当,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2.组织教学有效活动

作为对课堂教学最直接的规划,是要考虑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把计划付诸实施。我们不能随意否定过去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且也适应当前教学实际的观念、模式,应该对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内在原理进行认真研究,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识的一般规律出发,选择恰当的形式来组织和展开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显然,“不能单纯依赖”并不表示完全不要,适度的模仿与记忆仍然是合理的,也是必需的。因此,如何科学、审慎地反思传统教学中的方法、理念,并以一种传承、扬弃的理性态度对待它们,在课程改革不断往纵深推进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3.促进教学有效生成

第6篇: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职物理教学;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理论指导多媒体技术与中职物理教学的有效整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创造条件,实现课堂教学高效化。

一、灵活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有效的课堂教学首先必须创设适宜的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信息技术环境下灵活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创设丰富多彩的探究情境,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多媒体展示出来的变化莫测的实验现象叹为观止,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例如:在讲“电源电动势”有关问题时,由于本小节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对其兴趣不浓,尤其是对于非静电力以及电动势是表征电源特性的物理量难以理解,这时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模拟水流和电流类似的形成过程,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再结合受力分析对非静电力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样把实验与动画结合起来,通过类似创设课堂探究情景,使学生容易更接受,同时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中职学生的特点是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比较薄弱,面对这样的教学实际情况,教师需要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手段,灵活处理教材,将课堂教学重难点通过运用图、声、色等有机整合,有效突破重难点,实现高效课堂。比如:学习“分子运动理论”时,通过课堂演示实验观察布朗运动非常困难,以往的做法是通过显微镜观察,教师调节好后,学生轮流观察,这样实验现象不够明显,又耗费时间。为此,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与课堂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学生既可以通过课件直接感受,也可以通过显微镜近距离观察,通过这样的“真实情节”,让学生理解更为深刻,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因此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与传统课堂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有时更能模拟常规教学手段难以完成的演示实验,从而将复杂化为简单,抽象变得直观、形象,为突破教学难点提供了有效途径。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出知识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反映客观物质基本规律的学科,蕴含许多抽象物理规律,有些必须通过物理实验揭示出来,给学生直观的感知后,才能形成表象,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这就要求物理教学必须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将学生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与现象形象地展示出来,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仅仅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得出:“若水平部分摩擦力为零时,物体将永远不停地运动下去。”学生对这样的结论很难理解,假如通过运用多媒体展示几种不同的情况并分别用图例说明,当出现摩擦力为零的情况时,小球会匀速运动下去,这样的实验现象明显、直观,从而通过物理过程的直观展示,学生会很容易接受这样的结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适当增大课堂信息容量,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尽管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但在学习上的潜力可以充分挖掘,所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适当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例如,在学习“楞次定律”时,仅仅将教材的有关内容学习完成显然是不够的,这时需要借助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补充适当的课外例子和必要的课堂练习,将多媒体作为显示工具后,就可避免在课堂内书写大量的板书,节省时间,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尤其是在综合复习课时,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类似的问题在同一板块进行比较分析,既扩大的课堂的容量,同时也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实现高效课堂。

多媒体辅助教学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它与传统课堂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更加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教学过程更具有合理性,让中职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更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发展。

第7篇: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生命线;充满活力;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语文课堂教学能否充满生气活力,阅读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构建充满活力语文课堂,能够有效地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提高教学效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主体的地位一直占据课堂教学。问题提出,分析课文,讲解课文,让学生围绕自己的教学思路转,终究是以“自己”中心,把自己的思路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重复往返的 “口若悬河”的教学模式,学生直听得“天昏地暗”。语文教学如此的“精彩”,试问原因何在,其问题在于老师主体地位没有改变,教学策略没有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以老师为中心”的的观念没有改变。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沟通,都是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完成,让阅读教学充满活力,是老师课堂教学延续的情感线,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线。

一、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古人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优秀课堂教学要有“源头活水”。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应在语文教学中引进“活水”,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的,教学思路设计上力求创新,把握课堂上“活力”,达到教与学和谐交流,把学生教“活”。“活”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必要保证。教师要利用其优势因势利导,就不能引导学生深刻地感受美,激起他们强烈的探求欲。创设适合每节课的教学情境,营造出艺术教学氛围,及时捕捉学生兴趣的激情点,良好的开端是教学成功的一半。

二、开展丰富多彩阅读活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在内心深处都渴望自己是发现者、探索者,这将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索新知,才能训练学生的灵活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读写水平。在学习《鲁滨孙河流记》一课时,引导学生带着 “鲁滨孙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为什么能战胜种种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问题,去朗读去感悟课文,自主阅读,自主探究,从课文中找出能够表现鲁滨孙的顽强生存的语句。学生自主性地阅读,边读边理解重点内容,读后小组相互交流讨论,大胆发表在自己的的体会与见解,体现着与自然抗争的生存勇士的快乐。让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使课堂教学氛围“活”跃起来 。这样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不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的阅读感悟进一步得到升华。

三、发挥学生自我表现能力,让学生在自主中学习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感悟,鼓励学生以自己理解感悟去表演读,生成新的感悟,获得新的启发。在教学《狼和鹿的故事》时,引导学生以“凯巴伯森林居民为了保护鹿群,而大量捕杀狼”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进一步理解感悟,把人们对鹿的喜爱,对狼的痛恨,进行对比,深刻领会和认识自然界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不能违反自然规律,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会产生无法想象的严重后果,让学生自己体会领悟,去思考,让他们在课堂里充分张扬个性,全身心投入阅读学习中,同时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激起了阅读兴趣和阅读愿望,这样体现了人文精神。

四、注重学生的“创新阅读”,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阅读的过程是学生求知的过程,教学注重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阅读的再创造。“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指导学生突破课文情景,把思维的领域扩展到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和想象力。去感受和想象作者人生的“心理体验”,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感悟文章语言中的内涵。让学生主动的去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充分发挥想象。使他们觉得学习语文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明白美的东西来源于生活本身,生活中处处是美,教育学生好好享受生活所带来的“美”。

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与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点拨学生的学习思路,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启发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口、动脑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教师要给学生树立一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思想个性的教育平台,让学生学习得到激励,得到鼓舞,这样的课堂才能充满活力,充满创造,个性化阅读才能充分展现出来。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中让阅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要让每个学生在“读中思索”,在“读中领悟”,从阅读中得到体验和感受。阅读教学是学生与老师的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沟通,都是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完成,让阅读教学充满活力,是老师课堂教学延续的情感线,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在课前只要用心研读文本,把握文本的精髓,设计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细心聆听学生的每一次朗读和发自内心感言,给予适当的激励评价;在课外,充分利用阅读引导学生,相信的语文教学的生命线—充满活力的阅读,将会语文课堂教学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名师教育艺术

第8篇: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范文

一、要充分认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以教科书为主要蓝本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它包括学生、教师、教材三个基本要素。只有在充分了解和运用这三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受众,了解学生应该从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学科基础、内在需要等方面展开。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应该具备三个“力”:即亲和力、学力和驾驭力。“亲和力”主要指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对话,理解与包容等;“学力”主要指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及其水平,一个美术教师的“学力”应反映在美术专业知识、人文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及实践习得知识等方面。“驾驭力”指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与管理能力。对教材的理解与掌握则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包括教材的定位与编写思路、知识体系与逻辑线索、学习要点与提示、学习材料与方法、学习过程与评价、范例等等。因此,作为一个美术教师充实自己、了解学生、熟悉教材是顺利实施教学的前提和保障,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教学流程、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

二、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所应达成的学习任务。它区别于美术课程总目标,也区别于各学龄段的阶段目标,它更强调单位时间内的效益。同时,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因此,制订教学目标应该具体而准确,并且具有可检测性。

制订课堂教学目标应考虑三个层面: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但并非是课程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以文字的形式把教学目标确定下来,把握“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过程、行为结果”四个因素。此外,制定教学目标还应考虑不同学习领域,美术学习中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不同学习领域,有其不同的目标取向,还要充分考虑不同学习内容。在同一学习领域下的不同学习单元、学习内容其目标也是不一样的,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及学生的可接受性。

三、课堂上要多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才会是有效的课堂,为此,教师就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学中,课前要让学生初步感知要教学的主题内容,让学生在精心准备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每一点成功与满足。比如,在学习《实用又美观的生活用品》这节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带一件生活用品实物或图片。一上课,先请学生以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生活用品为例说出喜欢它的理由(从功能、造型、色彩等方面),导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接下来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图例,师生共同分析,学生发表意见,教师做提示和归纳:我们日常生活的用品应该是实用的,同时又是美观的。日用产品不仅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也使我们在使用时感到舒适和愉快,很自然地给人以美的感受,这就是设计者的目标和任务。我们应该学会在生活中观察和分析接触到的工业产品,认识设计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提高我们的审美感受能力。此外,我们还可以以引导比较促进参与,比较是指对相关的艺术作品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的地方,以便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理解、观察和剖析。在求同比较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求异比较,其教学效果更为明显,印象更为深刻、理解更为全面。当然,在进行比较时,要注意作品之间有无可比性、比较价值的大与小、比较方法的多样化等问题。要作有明确目的的比较,教师不应以简单的讲解来取代学生的比较体验过程。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分析,学生基本了解了美术作品表现性创作的方法的概念,并能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加以正确的反映。这些比较方法的灵活运用。经过反复的比较,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四、课堂上要让师生形成互动

师生互动主要是指在教师的启发、激励与引导下,学生主动与教师进行语言交流、思维碰撞,进而到达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这节课时,教师先导课:劳动创造世界。劳动,是古今中外许多画家经常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不同时代的画家通过劳动题材所表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优秀的作品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它不是简单的停留在对劳动的描绘上,而是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情节,通过精心设计的构图和人物形象的深入刻画、环境气氛的渲染等艺术手段,表达出画家对所描绘对象的独特感受,并能引发观赏者的许多联想和深深的思索,以至对其创造的艺术形象久久不能忘怀。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锻炼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五、要注重有效地评价

有效地评价是有效教学的保障。当学生的作业完成后,他们最期待的就是教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利用这个有利时机,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评价一定要有针对性,体现本节课所要求的和新学习的要点。为了更有效地提高作业质量,教师可将每次作业成绩及时登记到班级名单上,便于老师及时反馈。

六、要注重有效的教学延展

第9篇: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范文

1、高效的数学课堂要理解教材意图,在把握数学本质上下功夫

“高效的数学课堂”要让教师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又要关注过程与方法目标,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要把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另外还要充分挖掘蕴含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发挥新教材优势,丰富教材内涵,以便用好、用活教材,只有对教材有了深入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上才能挥洒自如。

纵观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能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与它相似或相同的旧知与经验,如:比的基本性质,它与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在本质上有相似之处,是原有认识结构中几个方面的知识与经验的重新组合;被乘数或乘数中间或末尾有O的乘法,它是被乘数、乘数中间或末尾没有O的一种特例,它在概括水平上低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旧知,其生长点为原有的乘法计算法则;又如:圆柱的体积,它是在学习长、正方体体积后,通过把圆柱切拼推导得出,是集约化处理后得出的一种特例。因此,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我们应把握住知识的“本源性”内涵。两位数乘整十数,其本质即为两位数乘几个十,如果从竖式来考虑,还是原有的计算方法,从这一生长点入手,就很容易抓住新旧知识的共同原理和本质。

2、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课堂教学中多是以教师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低,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要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充分发挥其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教师要充分了解并尊重学生,在课堂内容和教学任务设置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小学数学通分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如何比较分数大小不知所措,这时教师不能简单地给学生灌输概念知识,可以通过其他一些方法引导学生。比如,可以通过画图法等比较形象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展现,教师在黑板上画两条一样长的线段,把其中一条平均分成9份,表示出它的4份,把另一条线段平均分成7份,表示出它的3份,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法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这种方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通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应用现代教育手段,点燃课堂趣味亮点

新课程要求我们“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现代教育技术形声结合,声画并茂,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优化教学过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思路变得开阔,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我们用flash设计一些新颖动画课件,演绎引领做角、玩角、变角等一系列递进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对动画的观察,从认识静态的角过渡到了认识动态的角,并在这个动态变化中体会、理解、认识了广义的角。在此基础上课件再出示两个一样大的角(角1的边长一些,角2的边短一些),让学生猜想这两个角的大小。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有的说角1大,有的说一样大。然后,教师课件演示把两个角移动在一起正好重合。这就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画面清晰,直观动感,趣味横生,学生看得仔细,想得认真,既获得了正确、清晰的概念,又能充分感知到知识的形成过程,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4、挖掘教材生活因素,重视数学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