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综合理财规划案例分析范文

综合理财规划案例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综合理财规划案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综合理财规划案例分析

第1篇:综合理财规划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个人理财规划 高职教育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58-02

随着理财市场的逐渐成熟,很多高职高专院校把《个人理财规划》这门课纳入了金融及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作为一门实践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如何体现高职高专“职业化”的特色,理论实践并重,一直是值得授课教师思考的一个课题。笔者在多年教学中,对这门课的教学改革思路有一些体会,也摸索出一些不成熟的经验,抛砖引玉,请同行共鉴。

一、目前教学中一些不足

首先,是关于课程体系上需要改革。

目前市面上的《个人理财规划》的教科书琳琅满目,从课程体系上主要集中于两种组织结构,一是从理财规划的功能上划分模块,如现金规划、储蓄规划、消费规划、教育规划、投资规划、住房规划、养老规划等等;一是从涉及行业及理财工具划分模块,如银行产品规划、证券产品规划、保险产品规划、外汇规划等等。这两种组织结构都有合理的地方,但也都有所不足。先说第一种结构安排,这种安排方式比较符合实践中理财师为理财目标明确的客户提供服务时的思路,所以国家的理财师职业资格考试指定用书也采用了类似的体系结构。但是在教学中,几个模块虽然从功能上有所不同,但涉及的理财工具和基本计算方法都是一致的,造成大量重复。第二种结构安排是按照不同的金融行业划分结构,内容上重复比较少,也比较适合具体行业的理财现状,但不利于学生在整体上的融会贯通,往往面对实际案例感觉无从下手。

其次,教学方法也需要改进。

原有的教学模式大多采用的教师讲授的方式,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最多也就是接触一些案例。这种方式对于理论为主的课程比较适合。而对于《个人理财规划》这一类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就不太适合,学生一旦遇到现实问题,往往还是无法解决。

最后,现有考核方式也需要改革。

现在各大院校也在进行考试形式的改革,从原有试卷考试的单一方式已经形成了考试、考查相结合,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作业、报告、论文等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现有考核体系。但是对于《个人理财规划》这门课程,多数院校还是以试卷考试为主,考核的核心内容也大多落实到学生对于理财数据的计算上。但对于专业的理财规划师来说,数据的计算虽然是一项基本功,但借助理财计算器等工具以后,对计算能力的要求已经放在了次要的位置;而对于理财规划师来说,更为重要的是为客户“量身”设计理财方案的统筹能力,但对于这种统筹能力的考核,传统的考核方式基本无法体现。

基于以上几点,笔者认为,现有高职高专院校中《个人理财规划》这门课程并没有很好的体现职业特色,学生学习后也缺少和实际工作的衔接,迫切需要进行改革。

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路

1.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

我认为在《个人理财规划》的教学中,可以把教学内容组织为“财务运算基础”、“客户认知流程”和“专项规划能力”这三个部分。其中,“财务运算基础”这一部分包括在理财过程中涉及的单利复利以及年金的相关运算,并把理财计算器的使用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更贴近岗位实际操作流程。“客户认知流程”这部分包括理财规划师在实务中客户沟通、客户管理以及客户分析的整个流程。整个流程可由电话沟通、面谈沟通、信息收集和数据分析等几个模块构成,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方式,带领学生完成模拟演练。“专项规划能力”可以借鉴现有课程体系中功能模块的部分,利用案例教学,把不同家庭生命周期所面对的不同理财目标分解介绍,并从现金、投资、消费等全方面进行整体规划,培养学生为客户“量身”设计理财方案的统筹能力。

2.教学方法的改进

传统理论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合《个人理财规划》这门课程,笔者认为可以理论结合实际,摸索多渠道多层次的教学方法。总体上,教学渠道上可以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层次上包括理论学习和实践演练两个方面,同时还要结合教学体系和内容上的不同,统一安排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可以按照以下模式进行安排:

(1)“财务运算基础”部分

这一部分以课内教学为主。在原有的理论讲授基础上,对于计算方法,在原有教材中利用公式计算、查数学用表计算等方法的基础上,增加对于理财计算器的使用方法的学习和操作演练。目前,在理财规划师的工作中,对资金现值终值的运算成为了一项职业基本功,对于理财计算器的使用也是比较普遍的,增加这一部分的教学和实操演练,对于学生未来和职业的“对接”非常有利。

在训练学生计算能力的操作演练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案例数据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在看到相关数据后,能立刻反应到需要的公式,也能迅速利用理财计算器计算出答案,并且在保证速度的同时也保证准确率。在这个教学环节,可以利用“基本功大赛”、“分组竞争”、“通关达标”等课堂组织方式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2)“客户认知流程”部分

这部分的教学可以利用课堂内和课堂外相结合进行教学。

a.课堂内部分

如前所述,笔者在这一部分的课堂教学中将客户认知流程分解为电话沟通、面谈沟通、信息收集和数据分析等几个模块,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方式,结合一些相关的教学软件和计算机设备带领学生完成模拟演练。

其中对于电话沟通、面谈沟通部分,通过设置不同的情境,启发学生分角色现场模拟,完成沟通任务;信息收集部分,启发学生思考并列出需要收集的信息,再设置不同的情境,现场模拟客户信息的收集工作,最终自主完成“客户信息表”的编制、录入和管理维护等工作;数据分析部分,在掌握编制财务报表这一基本功的基础上,结合对客户家庭结构、生命周期的分析,找到关注点,重点分析相关财务指标,得出对该客户的理财分析报告。

在这一部分中,教师提供的案例需要前后贯通,即在一个统一的情境案例中通过与客户的沟通和信息收集完成“客户信息表”,在客户信息表的基础上,完成财务报表和理财分析报告。

而在理财分析报告完成后,笔者在教学中又增加了一个理财规划师再次与客户沟通的环节,这也是符合理财规划师的实际工作流程的。在这个环节中,启发学生思考客户针对理财分析报告可能会产生的各种问题以及理财规划师该如何回答。在一次课堂的情境模拟中,曾有一个学生代表客户向理财规划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我按现在的收支情况继续下去,十年后我的财务状况会怎么样呢?在现实中,人们确实是出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才产生的理财需求,这个问题非常符合理财客户的心理。后来,笔者把这个问题编入教案,并要求学生在理财分析报告中增加了对客户未来财务状况的预测和分析的部分。

b.课堂外部分

这一部分的教学可以借助校企合作单位,给学生提供观摩学习的机会。笔者所在学校曾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利用两周时间,参加了某保险公司的“客户回访”活动。当时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一组保险公司配有专业工作人员,即“师傅”,在师傅的陪同协助下,共同完成对若干公司老客户的电话、走访和调查等活动。这次活动中,这个“大学生团队”的工作表现得到了保险公司领导的高度肯定,学生也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接触了认知客户的流程,提高了与客户沟通的专业能力,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双赢。

除了以上形式,笔者还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以自己家庭为客户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和家人通过沟通,完成自己家庭的理财分析报告。通过课后作业实现对学生客户认知流程的实践演练。

(3)“专项规划能力”部分

这一部分笔者主要还是借助案例教学的方法,并且同样需要案例的前后贯通。在“客户认知流程”部分已经完成理财分析报告的案例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不同家庭所处生命周期的理财目标。在理财目标确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现金、储蓄、消费、投资、保险等方面进行综合规划,从而实现客户在生活品质(消费管理、住房需求等)、子女教育、养老或财产分配传承方面的理财目标。

这一部分的课外教学,可以组织学生向家人、朋友提供理财建议,还可以在校园内或社区中开展“理财小课堂”,让学生向周围的人们介绍理财技巧并提供理财方面的咨询。通过校外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

3.考核方法的改革

对于《个人理财规划》课程,传统的试卷考试仅能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缺失对理财规划能力的考核。笔者认为,可以采用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综合成绩来计分,考核方法不应拘泥于一次考试,考核点也应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第2篇:综合理财规划案例分析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财富、企业财富呈几何级迅猛增加。企业、个人为实现自己的财务理想与各类金融中介机构的各种投、融资活动结合起来已成燎原之势,使得公司理财同以往任何时代相比,成为各类投资大众的客观需要。面对金融理财行业对理财专业知识和理财人才的需求,国内各大高校相互效仿,竞开理财专业或与此相关的理财学课程。但是事实上,因为各个学校在教育教学计划的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及载体、教学条件、学生和课程管理等方面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公司理财课程的开设大多名不副实。

 

一、目前我国公司理财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理念存在着偏差

 

1.专业设置比较模糊。纵观我国地方高校的公司理财专业设置,大多是在原有的会计学、财务管理学、金融学、投资学等专业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许多高校只是在原有的专业课程当中嵌入几门与金融、会计、财务管理有关的课程就算已经有了公司理财专业,模糊其实质内涵,造成人才培养的趋同。导致公司理财专业的人才培养受到会计学专业基础的影响,弱化其专业地位。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目前我国地方性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一大通病是人才培养目的“高大上”,课程设置“高大上”,很少考虑高校人才供给和社会需求的现实情况。从学校供给方面看,许多学校为了吸引学生报考本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突出该专业的科研地位而根本不考虑该专业的师资状况、教学设备、实习基地。从学生供给方面看,随着高校扩招,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学生质量的普遍下降。整个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是面向基层金融机构、各类投资公司等一线客户服务岗位,熟悉各岗位业务的基本操作流程,熟知各金融理财产品和投资产品的基本特征,能针对客户熟练地进行理财规划,并具有一定的宏观经济分析能力和敏感性,具有较强的理财产品营销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课程设置问题

 

1.课程设置“高、大、上”。各个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着贪大图洋、不切实际的情况,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财务案例分析、跨国公司并购案例分析、合理避税案例等内容则比较少,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综合实训等课程基本不具备实习条件而在课程设置中少之又少;同时,各门课程的内容界定并不清晰,特别是企业财务管理与公司理财课程,内容上的简单重复问题尤为严重。

 

2.任课教师“深、专、洋”。毋庸讳言,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师来源比较单一。博士化、具有海外学习背景是入校的基本要求,有一部分博士确实具有比较开阔的视野、了解国际上比较前沿的学术动态,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很少有教师具有企业工作背景,对企业之间的资金运作以及企业和社会其他部门的工作流程不甚了解,导致其讲授内容过于重视理论、学科体系、过于重视讲授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再加上各个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日益重视科研而忽视或者说怠于考核其教学水平、教学效果,从而抑制了教师花费时间和精力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满足不同层面学生需求的理财教材比较少。目前出版的理财类教材,大多是按理财类专业的学生需求进行课程设计。事实上,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公司理财课程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教材内容设置的不合理,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理财能力的实际提升。

 

2.课程安排错位。公司理财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与经济学、管理学相关的基本知识,专业广度和深度要求都比较高。但是目前许多高校的公司理财课程一般是专业任选课。结果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没有相关专业课的知识铺垫而出现学习困难,另一方面任选课会造成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下降。另外,课时不够导致教师很难对学生进行实务方面的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3.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目前我国高校普遍推崇宽口径、多门类、少课时的课程安排和教学理念,造成的结果除了前文述及的课时不够以外,使得教师对该课程的教学存在畏难情绪。只能将该课程安排给年轻教师讲授。年轻教师理论知识全面,但教学经验不足,缺乏对各种专业知识的整合能力,因此,在讲课中往往对实际操作重视不够,倾向于理论讲解。通过我们对学生关于课堂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调查统计,学生普遍对传统的灌输式理论教学方式表示不满,对案例教学产生浓厚兴趣;对于更喜欢用哪种方式考核学生的能力,选择传统的闭卷考试的同学较少,而愿意接受实践操作考核方式的同学则达到了68.28%,反映出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期盼。

 

4.教学案例东拼西凑,代表性不强。纵观国内教材的案例教学,案例选择往往只为某一授课内容作注脚,情景设置单一,案例本身的代表性不强,碎片化的知识很难唤起读者的共鸣和认可,更遑论通过设置统揽全书、综合性很强的案例以引起学生的长久思考。

 

二、公司理财课程创新的主要思路

 

(一)课程建设方面的创新

 

公司理财的课程建设目标应该是通过对学生传授理财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财观为第一要务,净化学习目的,提升个人操守,摒弃为了能够迅速发财致富而进行学习的狭隘学习观念;同时,在公司理财的课程设置上要积极探索、兼收并蓄,吸取现代行为金融学、法律经济学、金融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的综合知识,使公司理财课程的教学活动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金融环境相互融合,构成适合现代人理财理念的创新学科;授课内容要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从理财实际出发,兼顾学生就业,为今后学生的发展提供契机。

 

(二)创新和完善教学模式

 

从培养学生公司理财的实际操作能力出发,以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企业理财实务,强化技能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意激发学生对公司理财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与教师互动。从而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施“组织教学,服务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并同步构建实施包括自学讨论、能力训练及实践实训在内的学生自主学习体系。

 

1.教师配置创新。创新性课程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配置关键是把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知识结构、不同专业岗位的专家学者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既有创新意识,又有创新能力;既有课堂学习,又有实习条件的校内校外专家学者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同时,具有丰富经验的理财专家定期到学校对学生进行指导,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创新性教材教学内容的建设。按照先进、有用和有效的原则,我们至少对五本教材(教参)内容进行消化吸收,补充课程相关内容的前沿性知识、国际国内最新研究成果及教师个人研究成果,通过“减”、“删”、“并”、“借”、“增”等手段凝练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主要依据职业能力需求,围绕岗位业务流程、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课程,以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训练项目,满足培养具有公司理财专业技术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需要。

 

3.教学模式创新。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施“组织教学、服务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并同步构建实施包括自学讨论、能力训练及实践实训在内的学生自主学习体系。采取案例引导、理论介绍、案例分析、技能训练等形式,安排相应的教、学、做一体化训练,突出了仿真性和互动性,实现工学结合;列示参考书单,鼓励学生课外多读优秀的前人作品,多加思考,并形成读书笔记。

 

4.教学方法创新。在教学方法方面,本课程要突出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特点,按照公司理财工作过程选取、运用实例,各项目、任务均以案例引入,并配以案例分析;课堂讲授,力求精练重点、难点、新知识点,采用多种形式,如讨论式、情景式的案例精讲,上机实习等,强化教、学、做一体化训练;作业多以开放式问答及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的论文作业报告、计算机文档等形式为主以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课程拟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上机操作等方式,突出仿真性和互动性,并通过自制的具有声光效果的多媒体课件和上机实习任务,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创新考核评价模式

 

1.考核形式多样化。对于日常考核,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课程组制定出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的方法,例如作业练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等,并规定出每种考核形式所占分值的比例,正是因为考核形式相对灵活,考核内容注重了学生参与的考核和学生思考与操作能力的考核,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考试的重心从记忆的考察转向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考察;日常考核与期末考核的结合使学生高度重视每次的案例分析、课堂发言、课堂讨论,提升了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2.题库建设。课程组陆续建立了20套试题,每套题都是标准化试卷,并不断地补充试题,目的是实行教考分离,主要用于期末考试。题库建设的原则是本着既要考核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程度,又要考核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和联系实际的技能水平。最终以统一的教学大纲为依据,考试采用抽题库的方式,统一要求。

第3篇:综合理财规划案例分析范文

一、实践教学对应用型本科金融人才培养的意义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越来越多具有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强,并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的金融从业人员,这些都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得以实现。

一是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金融学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定位中我们可以知道,应用型本科是需要培养贴近社会实际需要的专门人才,因此应用型金融学本科毕业生不仅仅需要基本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应用型本科金融专业教学工作不可偏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需要通过实践教学得以实现。

二是实践教学是从理论上升到实践的必由之路。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学以致用,也就是实践。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如何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是培养学生利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和培养参与到社会建设的优秀品质,并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为学生能够快速的融入社会创造条件。

三是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力的有效途径。实践教学具有广泛性和立体性的特点,这些是培养学生创新力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实践能力,创新力就无从谈起,随着金融业的高速发展,金融业对于从业人员创新力的要求更是不断提升,创新力的基础是实践能力,而实践教学恰恰是形成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四是实践教学的更深层次还在于大学生如何培养职业修养和职业行为规范的有效方式,使大学生更快的从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金融是经济之本,更注重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培养金融人才的综合素质,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所以,在应用型本科金融专业培养中,实践教学是金融学专业必要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学生必须完成本专业所要求的所有实践教学内容,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途径

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得以实现:

(一)课堂中实践教学

此类实践教学活动是在校内课堂上或校内实验室环境内,以理论解释和模拟演练为基础来进行的实践教学,其主要形式有“案例式教学”,这是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结合授课内容,选择与之相关的近期中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讨论,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当下的时事往往是学生所了解并想迫切知道原因的;另一方面,运用所学的金融理论知识去进行分析、推理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及时发现不足并对其进行弥补,提高学生们分析与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创新力,并且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这也是日后学生工作中所需要提升的方面。“课程实验教学”是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安排,根据需要对课程组织一定学时的实验内容,教师设计好既定的实验项目和要求,运用实验室的硬件和教学软件进行模拟金融交易,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等来测定学生对金融知识的把握和解决实际问题,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课堂外的实践教学

课堂外的实践教学是以提升学生职业意识、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力为主要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来得以实现:“金融模拟竞赛”,在校园内组织形式多样的金融模拟类竞赛,在学生范围内大力宣传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例如模拟炒股、模拟外汇操作、模拟期货交易等,一方面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参与金融实践的兴趣,使其对金融操作的分析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力都有所锻炼和提升,并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选拔优秀学生参加更高层次的竞赛,为学生们对外交流创造条件,增加学校的知名度,以及查找差距;通过课外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制定“投资与理财规划书”,让学生在遵循国家金融及投资方向等相关政策和法规,通过运用课堂上所学的金融类基础理论,模拟对企业、家庭或个人的投资与理财规划书,既可以增加学生的专业公文写作能力和提升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为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金融分析能力和管理理财工具的能力;举办金融热点问题辩论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锻炼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同学对金融热点问题的关注度,提高社会责任感;举办“金融知识讲座”学校或院系可邀请相关的金融监管部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以及金融专家、学者等围绕某一金融问题举办讲座,这样学生不仅能及时了解金融时事动态,掌握最新的金融知识,而且能接触到许多真实且有代表性的金融案例和数据,培养学生的金融兴趣和数据分析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实际金融工作奠定基础。

(三)校外实践教学

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金融人才,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比不可少的教育环节。校外实践教学是利用校外实习基地为平台,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现场认知实习”,组织学生到金融机构去感受金融职场氛围和环境,这种往往是在模拟环节中无法实现的,使学生从心理上更早的培养职业意识;“参观金融实务流程”,即由现场专业职场人员讲解并进行实务演示,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并全面了解金融操作的基本流程;“专业技能训练”通过设立模拟银行或模拟证券公司等,或与金融企业合作设立代培基地,对学生进行专项技能训练,例如银行柜台业务操作能力训练、保险业务操作能力训练,这种专业技能训练要根据教学需要和金融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把握。

(四)社会调查

这是学生利用校园所学的知识如何加以应用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检验方式,同学们利用寒暑假或校外实习的机会,通过实地走访调查,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提出合理化建议,这种方式有效的提高学生认识和观察社会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协调、沟通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学生步入社会进入职场进行前期锻炼。也是学生们进一步运用综合理论知识和综合职业技能,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

(五)毕业实习

这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重要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到相应的实习单位进行一段时间的实地锻炼,从事与职员一样的经营管理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也是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学校的培养模式的一次检验;同时学生与教师的参与也能帮助金融企业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利用教师的理论研究参与金融企业的课题研究和金融产品开发与营销提供理论支撑,使校企之间有一个良性的互动和交流,也为日后的教学改革和知识的更新打下基础。

(六)课题研究的参与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大基本职能,但在科研中往往学生参与较少或总是被动参与,因此高校教师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上,应结合课程内容要求和具体实际情况,选择优秀的、能力较强的学生或学生团队,尝试让其参与其中,这种实践过程比单纯的案例分析或者模拟操更具有现实感,对学生而言更加真实和具有价值意义,会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提升学生的理论功底,为日后的进一步深造学习打下基础。

三、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保障措施

实践教学能否顺利实施和达到教学的目的和效果,需要一定的保障措施,其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与应用型本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具有较高理论造诣和扎实的应用能力的师资力量,是应用型本科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知识的更新和获得渠道的多样化,金融产品和金融创新工具的日新月异,金融对经济乃至世界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并得到广泛重视的条件下,对金融专业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较高的应用能力和创新力,并能将这些传授给学生,因此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应该更多地增加实践经验,应广泛与金融机构、企业加强联系与沟通,熟悉行业的最新动态,条件允许的话,通过校企合作和学校扶持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到金融机构锻炼;同时,学校应鼓励来自金融机构、企业等各类金融机构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来学校进行实践指导,聘任兼职教师也是改善学校师资力量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途径。

(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建设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金融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管理水平也直接体现了一个应用型本科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条件,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级金融人才的有力保障,因此近些年来,国家、省市对于高校的教学基地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实践教学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完备的、有序的、真实的实践场所,包括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中校内基地着重模拟职场的场景和流程,训练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以此来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应本着目标具体化、环境职业化、管理现代化的目标设立,使实践教学基地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贴近现实;校外基地是利用社会资源,把学生放到金融企业经营、管理的第一线去学习和锻炼,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体会一个从业人员的感觉,通过职感的培养和真实的业务操作,使其知识、能力、素质在实践中得以增强和提高,进而达到社会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由于金融领域的特殊性质,往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具有较大的难度,因此需要学校积极进行多方面沟通与洽谈,努力构建互惠双赢的长期校企合作关系,使金融机构和企业成为学校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学校也要发挥自身科研能力和培养教育优势,为金融机构和企业解决现实问题和为职工进行培训,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共同建设高质量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三)制度建设

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有一系列规章制度作为保障,并严格按照制度运行,使教学得到全过程的管理和监控。为了保证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之后能够正常开展并保障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建立完善、多元和严谨的教学管理体系,并以强有力的运行机制来作为保障,把每一环节的实践教学工作都能落实到位。这主要包括:建立健全的教学文件,并以此为依据来规范各种教学行为,指导教学活动,对未达到要求的教学行为起到约束;实践程序管理,为了完成实践教学大纲中提出的教学目标和实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实践内容,应对实践操作进行规范化、模块化,使教学更加合理、有序。建立激励机制,过去长期以来,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为了适应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必须建立一套有利于实践教学体系正常运行的奖惩机制,例如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和经费划拨等教学实务上向有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和部门倾斜;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管理环节,应建立科学的考核方法,针对不同的实践阶段、形式和内容采取不同类型的考试形式,如在沿袭传统的笔试、模拟操作等常规考试形式外,还可以进行专题大作业、专题综合实践等综合型考试等多种创新形式的考试模式。

参考文献

[1]齐美东.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措施探讨[J].中国城市经济,2011(5):192-193.

[2]唐志武.地方高等院校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0(6):103-105.

[3]满雪东.浅谈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J].商业经济,2011(10):122-124.

[4]房红.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2):176-179.

第4篇:综合理财规划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经济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246-02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着眼于培养面向行业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具有一定理论基础、较强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经济法作为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其课程建设与改革工作也应紧密契合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规格,注重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特点

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生源特征,决定了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培养目标的影响

正如引言部分所描述的,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凸显“应用”的价值指向,这同样体现在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上。例如,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勇于创新、个性突出、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能够在财务管理和审计领域胜任专业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经济法课程既不能像“一本”、“二本”院校那样偏重于理论阐述,也不能像法学专业那样有严密的课程体系和多而全的课程内容。其课程目标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既引导学生了解今后在具体的经济管理工作中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又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1]。

(二)生源特质的影响

独立学院当前的生源主要来自“三本”层次,存在以下特质。(1)学习能力较为欠缺。与“一本”、“二本”相比,大部分“三本”学生对于高深理论缺乏有效的认知能力,在面对抽象的经济法理论知识时,不能很好地理解。(2)思维较为活跃,乐于实践。尽管“三本”学生对于纯粹的理论学习缺乏积极性,但是,当老师采用“做中学”教学模式时,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能够被极大地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有效地提高。例如,笔者曾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安排学生选取《合同法》中的案例分析开展课业展示。在此期间,相当一部分学生都能走上讲台,用精美的PPT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台下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到案例互动讨论中,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3)更愿意学习和自己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例如,笔者在给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讲授票据法时,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因为他们认为这些知识和今后的工作息息相关,与注册会计师、理财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考试的联系非常紧密;与此同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就非常低。

基于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特点和专业特性,笔者认为,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不能单纯注重精深的理论教学,而是应该在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学时的基础上,用更多的课时来开展实践教学。同时,课程内容的选取上也不能一味求全,而应结合学生所在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取舍,提高经济法课程教学的实效。

二、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偏离

经济法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知识解决经济管理工作中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但现实的课程教学往往偏离了这一目标。具体表现为:教师过于注重经济法理论讲授,忽视实践教学。认为只要把经济法基本理论框架灌输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将经济法概念、经济法原则适用于具体的实际工作中。然而,经济法理论与经济法的具体适用之间还存在一个转化的过程,而实际课程教学在转化方面做得不够[2]。

(二)课程体系不合理

首先,经济法课程缺乏先行性法学基础课程。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二阶段,在此之前,没有开设诸如法理学、民法学等基础课程,这使得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非常欠缺,在学习经济法课程时比较吃力。例如,因为没有学习过《民法》中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等基本知识,所以学生很难理解经济法课程中合同的效力问题。

其次,课程设置缺乏专业针对性。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涵盖面较宽,如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经管系就开设了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4个专业。经济法作为这些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往往存在教学内容面面俱到、一份教学大纲行天下的问题。没有结合具体的专业特点对课程内容做针对性的取舍,导致课程与专业的融合度不高[3]。

(三)教学模式单一

由于经济法课程的学时一般为48节左右,而庞杂的经济法课程内容涉及的法律至少有10部,也就是说教师平均4个课时就要介绍完一部部门法。一方面,教师要面对专业各异、法学基础薄弱的学生,不得不疲于匆匆讲授各部门法中的概念、原则。另一方面,由于课程理论内容繁多,在课时较少的背景下无法引入足够的案例教学,导致教学过程枯燥,学生兴趣不高。即使偶尔有一两次案例讨论,也因学生法学知识结构不完善,很难用法学理论展开分析,最终又陷入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

(四)评价体系不完善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经济法课程对学生的考核主要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为主,辅之以平时成绩。但是,经济法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闭卷考试只能考察学生对基础法律概念、法条等理论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至于运用经济法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则很难通过闭卷考试反映;平时成绩也主要由出勤和书面作业构成。故而现行的评价体系不能真实地、全面地反映学生灵活运用经济法知识能力的高低。笔者曾经在某届学生的期末考试中全部以案例的题型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考试结果为能够及格的学生寥寥无几。相比之下,在其他历届的传统闭卷考试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及格。

三、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经济法课程的主讲教师应牢固树立“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知识解决经济管理工作中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这一课程教学目标。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求理论知识的精深和全面,主要讲授核心知识点,保证学生对今后工作中常用的法学知识能懂、会用即可。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不需要过于强调学生的法学研究能力,而应更多地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1.经济法课程应采用广义经济法概念

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经济法概念,不同的学术流派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经济法课程应采用广义经济法概念开展教学。广义经济法就是调整与经济有关的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主要包括民法、商法和部门经济法。采取广义经济法概念界定的原因在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掌握规范社会经济关系的基本法律知识,其不仅包括部门经济法知识,而且包括民法、商法等知识。同时,民法的基本原理是商法、部门经济法入门的必备知识。教学实践证明,给经管类专业学生讲授经济法课程,如果仅局限于部门经济法的具体内容,往往会使法律基础薄弱的学生难以理解,导致老师的教学设计难以实现,课程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2.经济法课程体系应加强专业融合度

在课时有限的背景下,教师应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有针对性、有重点地选择教学内容。具体而言,应将课程体系分为经济法基础理论和经济法专门理论两个部分:

经济法基础理论部分包括法学的重要基础知识,以及民法、商法、部门经济法的一些基础理论。该部分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掌握最基本的经济法原理,为将来结合本专业学习经济法专题打下理论基础。

经济法专门理论部分主要讲授专门领域的经济法知识,以《合同法》和《公司法》为基本内容,其他内容则根据各专业特点和学生需要有所侧重。例如:财务管理专业可引入票据法律制度、会计法律制度等内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引入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等内容;电子商务专业可以引入现代竞争法律制度和产品质量法律制度等内容。此外,在经济法律具体内容设计方面,在做到符合专业特点的前提下,应侧重于每一专题的实用性内容。

(三)改进教学模式

1.引入贯穿式案例教学

现有的案例教学往往是理论教学和案例分析分开进行。受“三本”学生理论基础和学习能力的限制,这样的案例教学效果往往不稳定。笔者认为,应适时引入贯穿式案例教学法,即教师针对课堂教学内容精选案例,课前将案例展示给学生,随后开展理论讲授;在讲授的过程中,适时将案例中的相关问题与具体的理论知识点相联系;待理论讲授结束后,案例所涉及相关问题的答案也一目了然,教师只需做一个简短的点评即可。贯穿式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在于:一个案例始终贯穿于整个理论讲授过程中,学生可以置身于边听故事边听经济法知识的环境中,既可以避免课程的枯燥,也可以随时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涉及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贯穿式案例教学法对案例的要求更高,既强调案例案情与知识点的紧密性,又强调案例的新颖性和实时性,以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团队式课堂讨论

经济法课程作为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往往采用大班教学。例如,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的经济法课程教学班规模都在100人以上。在这样的课堂规模下,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存在较大困难。笔者曾在课堂上开展团队式课堂讨论,将学生以每组10人左右的规模分为若干团队,各团队在内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推选发言人向全班阐述本团队的观点;老师最终视发言情况给团队成员集体计分。分数这个学生心目中的“胡萝卜”不仅可以激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形成精彩的团队发言,还可以在团队之间形成有益的竞争。

3.开展学生课业展示

要改变教师的“一言堂”局面,除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台下发言外,还要鼓励他们走上讲台扮演老师的角色。笔者在讲授知识产权法的时候曾开展名为“精彩一课”的课业展示。具体过程是:首先,老师用2个课时梳理与提示本章的重要知识点;其次,组织学生在课下自由选取一个案例进行分析,要求分析过程用PPT展示;再次,遴选出PPT制作精美、案例分析充分的同学,安排他们在讲台上展示自己的案例分析,参与同学都将视情况给予平时成绩。实践证明,课业展示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锻炼学生的自我展示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教学收效较好。

4.播放经典案例视频

充分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根据教学内容选取经济与法、今日说法和法制在线等著名法制栏目中的案例视频。学生通过观看经典案例视频,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直观和形象的感受,从而加深对经济法学理论的理解。

(四)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1.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以总结性为中心、注重结果式的教育评价,受到越来越严厉的批评。斯塔费尔比姆也强调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 过程性评价是“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了解动态过程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调节,使计划、方案不断完善,以便顺利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进行的评价。它的积极意义在于,通过重视阶段性成果,初步实现了监测发展,重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经济法教学不能以一份期末考试成绩评定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更多地关注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知识理解与运用的状况,并将这一状况用平时成绩的形式记录。老师应把自己掌握的学生学习状态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完善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果。

2.改革考核方式

经济法实践性强,所以应更多地考核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建议,在考试方式上采用开卷考试;在试题内容上主要关注案例;在试题类型上,简单的案例可出为单选题和多选题,复杂的案例可出为综合性案例分析题,摒弃死记硬背型的名词解释题、简答题。

总之,经济法课程应结合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生源特质,充分考虑课程的固有特点,通过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模式以及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等手段开展教学改革,以提高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申屠,晓娟.三本院校经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以宁波大红鹰学院为例[J].中国人才,2010,(11):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