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科护理基础知识范文

儿科护理基础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科护理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科护理基础知识

第1篇:儿科护理基础知识范文

一、儿科护理一对一分阶段目标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进行一对一分阶段目标教学法的具体操作方法是:首先是选择合适的带教老师,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带教老师的言行举止将会影响到实习护生未来的临床工作。所以带教老师一般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高度的责任心、熟练的临床技术操作能力、扎实的儿科护理理论知识基础等,选择能够在学生实习期间以身作则、喜欢带教、并具有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的中高年资质的护士担任老师,并能够在带教之前,医院组织其进行相关带教工作的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够真正任命为护生的带教老师。其次主要的带教模式是一位带教老师负责一位护生的不同实习工作,一般说来实习护生的实习周期是三个周,实习阶段分为一个周的初级责任护士阶段(主要是进行基础护理、生活护理以及专科的护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两个周的高级责任护士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护理技能,学习护理的专科、基础知识和技能,并学会与患儿及患儿家属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一对一分阶段目标教学法不仅是一位带教老师负责一位实习学生,同时还应该要根据护理相关专业的教学要求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和分阶段目标(主要是知识目标、态度目标和技能目标)教学的实施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教学,并对学生进行等级评定,一般是分为A(超过目标)、B(达到目标)、C(未达到目标)三个等级,总的带教负责老师进行教学实习环境、实习计划、注意事项、实习要求的介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带教老师的特点进行一对一的带教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实习学生进行评价和考核的方式主要是:首先是理论知识的书面考试形式进行考核,考查学生对基础护理理论知识、专科护理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其次是进行实践操作的考核,考查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以及实习的态度和素质;最后将两门考核成绩进行汇总,统计出学生的实际分数,对学生进行等级划分,同时也采用无记名的问卷方式组织学生对带教老师以及分阶段目标教学法的评价。

二、儿科护理一对一分阶段目标教学的应用效果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应用一对一的分阶段目标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带教老师在学生实习期间,按照阶段目标管理一位护生,能够保证整个带教过程完整且连贯,带教老师十分清楚护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护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实习计划的调整,进而保证整个教学阶段中,学生的学习既有明确的目标,又能够循序渐进地进行。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带教老师对学生进行互动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模式,能够促使护生逐渐掌握基本的临床病理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实习过程中能够掌握基本的工作流程。带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能够提高整个护理教学的满意程度。学生与带教老师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和具体情况进行搭配学习和教学,能够形成比较和谐的教学气氛,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热情进行学习。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不仅提高了护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整个护理教学的满意度。除此之外,一对一的分阶段目标教学法能够提高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在护生不同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带教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这样就能够不断锻炼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因此带教老师要具有丰富的教学能力和良好的护理能力,这样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带教老师的工作行为和态度来加深对护理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三、结束语

第2篇:儿科护理基础知识范文

【摘要】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突出健康教育,结合授课内容对护生进行健康教育技能的训练,既强化了护生健康教育的意识,加大了护生对本课程学习过程的参与度,又增强了学习兴趣,从而对掌握儿科护理学基础知识和儿科常见疾病知识起到了促进作用。

【关键词】儿科护理学;健康教育;技能训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护理手段已成为护理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1]。高职护理三年制专业已推行整体护理教学,在整体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必须明确其在健康教育中所承担的角色,掌握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和技能。

1. 目前临床开展健康教育中护理人员存在的不足

1.1 轻视健康教育

没有充分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对健康教育中所承担的角色不够明确,不认为自己是疾病知识的传授者,又是计划和评价者,而只是作为护理活动的执行者以及患儿的照顾者。并没有从根本上对健康教育过程充分地评估、计划、实施、评价,忽略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

1.2 专业素质的欠缺

健康教育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应用学科,需要护理人员具有比较完整、全面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在对儿科患者及其陪护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有些护士由于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的不足而导致健康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无法满足各层次及各年龄的患儿和家长的需求。

1.3 健康教育时机选择不当

在非治疗护理时间内的健康教育效果优于护理时间内的效果;疾病缓解期的健康教育效果优于发作期的效果[2]。而有些护士不分病情、不分病程、不分时间、不分家长及患儿的接受能力,采取单一介绍的形式,缺乏热情和耐心,语言生硬,使用专业术语使很多家长难以理解和掌握。

1.4 教育方法欠缺

教育内容与方法缺乏针对性,内容浮浅,方法单一,重视灌输式教育,缺少具体指导,未能因人施教,流于形式,不能与护理过程相结合,达不到健康教育的预期效果。

2. 对护生进行健康教育技能培训应结合临床实际采取有效的培训方法

2.1 转变观念

真正树立现代护理观,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是健康教育实施的前提。护理管理者要有计划、有系统、分层次进行健康教育,明确开展健康教育不仅是对患者权利的尊重,也是护士应尽的义务。

2.2 结合儿科护理学教学内容

儿科健康教育范围为儿童保健、儿科疾病知识、日常生活护理、疾病预防及护理措施等。健康教育一定要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这是护生必须掌握的原则。向护生介绍其重要性,并强调它是儿科整体化护理的重要内容,使护生从一开始学习这门课程就明确不仅要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用于护理工作,也要帮助病儿及其父母确立健康信念,养成健康行为。必须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健康教育工作者。

2.3 技能培训

2.3.1 言技能的培训

语言技能包括口头和肢体语言,是护生进行沟通的主要工具和最基本素质。但由于护生年龄小、社会经验缺乏及现有教学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与人交流时词不达意、不敢面对大众说话等现象。因此,护生语言技能训练成为了主要训练内容。可采取了以下方法进行训练。

2.3.1.1 角色扮演

教师根据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目标与内容的角色和相关情境,列出扮演的角色,并分析角色特性,征求角色扮演者。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给定的情境进行讨论、加工、思考,查阅相关资料,然后熟悉角色,进行语言设计,编写剧本,进而分配角色,进行演练。同时教师要列出未演出学生应观察的项目,以提高演出后的讨论与分享的参与感。

2.3.1.2 演讲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至少为每位护生提供1-2次演讲机会,每次3-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演讲内容和演讲者,演讲者利用课余时间自编讲稿,演讲时站在全班同学面前。教师和其他同学对其演讲时的语音、语调、节奏、用词、表情、姿势、表达能力和对知识掌握的正确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指出问题,要求在下次演讲中改进。经过训练,大多数护生的紧张状态有所缓解,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第3篇:儿科护理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妇产科 儿科 护理等

【中图分类号】R248.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0000-00

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儿科与妇产科学产生了更为密切的关系,笔者谨以临床工作积累经验浅谈体会。

护理工作的全部内容都是围绕促使病人早日康复进行的,也是它的最终目的,了解这一点是我们学习工作的前提。

首先,谈谈妇产科的护理工作,纵观一些护理方面的医疗事故和纠纷,医疗事故和纠纷常常由于以下原因:妇产科护理工作中常遇见的因社会问题引发的护患之间的矛盾。在病员中有未婚生育、超生、性病等疾病时,由于护士个人的道德观念,使其在工作中不由自主地流露出特别注意,甚至议论、嘲笑、传扬等言行。这从护士角色上分析是不正确的行为,违反了平等、为患者保密的原则,我们应当避免其发生而引起患者的消极心理,影响治疗及康复,以及引起医疗纠纷。

护理人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自己的工作:

1 妇科学

1.1 收集产妇的一般资料,对产妇的情况详细了解,包括产后身体状况、生活习惯、有无过敏等情况认真了解。

1.2 提高医护人员的自身业务素质,避免护理安全隐患:

1.2.1提高自身法律意识、风险意识。在操作之前要进行“三查七对”,可以避免例如发错口服药、接错液体、抽错血之类的错误。

1.2.2让基本功更加扎实、使护理技术错作更加熟练注重“三基”培养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及临床护理的全过程,不断完善知识体系,避免和减少因操作失败和反复操作所引起的护理投诉。

1.2.3护理操作流程的严谨化。据统计,护理工作者因护理操作不严谨而引起的护理安全问题以及导致医患纠纷占了很大的比重。护理工作者往往认为操作流程繁琐而不愿遵守,但凭个人感觉来工作而忽略“三查七对”是医疗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因为操作流程是查对制度是在长期护理工作中形成的,正确的执行才能有效预防医疗差错事故。

1.2.4 提高自身的共同技巧和口头表达能力,要求在工作中充分体现对病人的人文关怀,经常进入病房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沟通,形成良好的护患交流关系,建立双方沟通的基础。要做到有严谨的语言表达,端正的服务态度。(1)护士对患者一视同仁、平等相待、热心相助。不要一味注意其有无违反政策、道德、伦理等行为,而要重视其现在的病人角色给予热心帮助,它可以温暖患者,帮助他们战胜疾病或顺利分娩。(2)尊重患者,为其实行保护性医疗制度。尊重病人的人格和隐私,不要用患者的疾病开玩笑,以免损伤其自尊心,影响治疗及疗效。(3)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理解她们的苦楚,以融洽的护患关系进行治疗护理工作。(4)满足患者正当的要求,解决具体问题,使之安心养病。对于短期内无法解决的要耐心解释,并尽快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对于不合理的要求不要强硬粗暴地否定,要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给予解释、劝说,以免矛盾产生与升级。(5)加强卫生宣教与健康咨询。围产期保健,优生、优育宣传与指导,越来越重要。指导性病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并及时彻底地治疗疾病也是妇产科医护人员工作的一部分。加强性知识及性道德教育也成为产科护理人员新的工作任务。

要求在工作中充分体现对病人的人文关怀,经常进入病房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沟通,形成良好的护患交流关系,建立双方沟通的基础。如果有技术操作不成功时,应及时表示歉意。对于一些特殊疾病要求向患者保密的,不能透漏病情;对于病人提出的问题,不能随意说不知道,而是应当积极帮助解决。

1.3护理人员要明确自己和患者各自所充当的角色

通过组织学习《执业护士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护生的法律意识、风险意识、安全意识,使之懂法、知法、守法,确实明白在工作中存在的法律责任问题,充分认识到护理行为时刻都受到法律的制约,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事。使医护工作者能够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护士的义务包括: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义务,为患者保密的义务,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护理知识的义务,为患者排忧解难的义务,听取和反映患者意见的义务。

病人的权利包括:有得到及时医治、护理的权利,有知情同意的权利,有被告知的权利,有要求保密的权利,有监督的权利等。

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常规:护理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是防范护理差错最基本的措施。严格要求和规范医务工作者的行为,要求其严格按照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办事。定期检查、严格管理:护士长每天巡视护理安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及时的反馈,将各种医疗纠纷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对已发生的差错行为,要分析发生差错的原因,避免出现同样的问题。

1.4 不断学习护理新理念,把握好护理角色,提高与病人的交流效果

1.4.1加强语言修养,树立服务意识 语言流,是护患交流的主要形式

患者入院后,护士为使其尽快适应病人角色,接受治疗,应该通过主动介绍医院科室情况、谈心、询问等方式掌握第一手临床资料,以便更好地进行治疗护理,在语言交流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方式上,应引导患者说话,认真倾听,根据患者的谈话提问,护士不要自己侃侃而谈一大堆医学术语,使患者产生恐惧感和距离感。而当护士认真倾听患者诉说自己的病情时,她就会感到来自护士的同情和关注,继而对护士产生亲切感、信赖感。(2)方法上,要让患者说出个人感觉,避免诱导病人。不要问有或无某症状,使患者只能局限回答“有”、“没有”,而应该问“感觉怎么样”、“有什么不舒服”等。这样护士就较详细地了解了患者真实的病情现状。(3)技巧上,要注意言语适度,语速适中,通俗易懂,表达准确,增进护患关系。(4)与患者交流要注意把握“度”,对患者提出的问题,护士不能解释的或不会解答的,应向患者说明或请上级领导解答。不可不懂装懂、信口雌黄。其次,在知情、告知的基础上,对于影响患者治疗信心的病情及诊断仍应坚持保护性医疗制度。对于患者的隐私也应该给予尊重和保密。

1.4.2护士注意与病人非语言流 比如护士的目光、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都影响着病人情绪。当性病患者就诊时,护士如果用异样的目光与其接触,就会挫伤她们治病的信心,当孕妇临产时,护士能给她倒杯水、喂喂饭,或为她们擦擦汗,捶捶腰,都能使产妇感到温暖,增添信心。

护士的角色,决定了患者对护士的一言一行都是极其敏感的。护士的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都可能影响患者的心理及护患关系。

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妇产科,关系着两个人的安危。首先,要明确医患双方的职责;其次,要严格遵守各项护理规章制度,不得有一丝一毫的疏忽;再次,要创造条件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尽可能减少病人的痛苦。“多致谢、早道歉”是护理学生预防医疗纠纷发生的有效办法;这样才能确保临床护理工作质量和安全。

2 儿科学

随着现代儿科学、儿科护理事业的发展,患儿及家属期望值在不断增高,儿科护士扮演的角色及专业素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儿科护士的专业角色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儿科护士要提供“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并对每一年龄段的患儿施以发展性的照顾,。通过临床带教,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较强专业操作技能的应用型高级护理人才是未来护理的需要。

2.1 加强安全护理教育,提高法律意识

安全教育是指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中,要严格遵循护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准确无误地执行医嘱,实施护理计划,确保病人在治疗和康复中获得身心安全。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从护士第一天踏入病房就要注意安全,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务人员道德规范与实施方法》等法律知识,加强责任心,倡导慎独精神。儿科护理工作责任心重,经常面对的是不会开口说话的婴幼儿,护士的工作常在无监督下独立进行,因此,慎独的医德品质显得尤为重要,联系实际教育护士,如在给婴儿洗澡时,不严格查对手圈,以至抱错婴儿,那么护士就要应负民事或刑事责任。让她们从以往的典型事例中吸取教训,做到警钟长鸣。

2.2 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专科技能操作

重视基本知识、强调基本技能的培养是引导实习护士步入成熟的基础,是将以往所学的理论与临床有机结合的必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护士们以前在学校里学习了3~4年的基本理论知识,到临床上实习,迫切希望能够学以致用,这就需要护士前辈耐心细致的做好指导工作。我们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巩固基础知识和技能上,把每一个疾病的相关因素都给予详细的讲解,找一些临床上比较典型的病例加以解释和分析,让他们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把在临床工作中看到的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加以对照,并有一定的延续。儿科的专业性较强,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提问不断学习,这样既补充了理论知识,又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第4篇:儿科护理基础知识范文

1.1一般资料。将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学校儿科实习护生纳入研究范围,共计60名,均为女生,年龄为18-20岁,平均年龄为(18.3±0.8)岁,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名护士生,两组护生在校成绩、带教环境与带教仪器等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会干扰带教效果。1.2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带教方法。临床带教的编制过程十分严谨科学,由护理部进行指导,护士长和总带教结合儿科专科特点,并根据医院及各学校实纲中规定的要求最终编制而成。指定科室带教老师专人负责带教,严格按照临床带教路径表对护生进行临床护理带教。1.2.1第1周护士生实习第一天总带教老师应向所有护士生介绍实习环境,包括科室环境和学习生活环境,分配并介绍带教老师,详细阐释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指出实习期间的注意事项,并要求实习护士们尽快熟悉工作流程把握工作重点。之后的几天里正式开始进行日常的带教实习,带教老师需要进行示范指导,让实习生掌握专科病种,儿科用药特点等基本知识。1.2.2第2周巩固学习第一周学习内容,并进行测试考核,召开座谈会了解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问,并组织进行实践操作活动。1.2.3第3周选取疑难或典型病例,指导护生护理查房准备和小讲座准备:考核各班工作程序及专科理论知识、专科操作的掌握情况。提高学习考核难度,选取疑难病例对实习生进行示范指导,随时进行考核,不仅考核理论知识,还应考核实践的操作能力。并分配实习护生负责不同的床位进行管床,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进行改正补救,让实习护士在实践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提升自己。1.2.4第4周组织护理查房,召开小讲座;巩固总结完善前3周的实习内容,总结不足,总结收获。并对实习护士们进行终极考核。实习护士们也需填写科室带教老师评价表。1.2.5制定变异表变异主要是指带教方案讨论预期中没有考虑到的情况,这些情况的出现可能会给教学带来变化,但是这一变化也是无法避免的。因此,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应该掌握并记录突发状况,与实习护士们及时进行沟通,了解情况发展,一旦出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解决,并对情况及时记录,不断总结经验,争取做得更好。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实习生的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对各项结果进行比较。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表示为均数±标准差。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儿科护理由于患儿基本情况的特殊,且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极高,在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儿科护理的学习任务很重,尤其儿科护理在临床中面临家长期望值高,技术水平要求高,工作环境差,工作强度高等诸多不利因素,如何提高儿科护理教学水平和效果在临床护理教学中显得极为关键,临床护理实习属于儿科护理教学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帮助护生巩固知识的主要途径。在护理实习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法可以有效提升护生的操作能力。同时,多种教学法可以有效提升护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让她们真正对儿科护理这项工作产生兴趣,成为高素质的儿科护理人才。在儿科护理带教过程中,不仅要为护生讲解相关的护理基础知识,还要注意培养护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综合素质[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均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诉,临床护理路径教学法应用于儿科临床护理带教中,能够为新进实习生今后的护理工作夯实基础,值得应用。

作者:彭琼芳 单位:海南省东方市人民医

参考文献

[1]任翊.临床教学中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4:52-53.

第5篇:儿科护理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情景模拟 儿科护理 临床实践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23-02

情境模拟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模拟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我校从2009年分别在普通专科儿科护理的教学中应用情景模拟教学,主要使用角色扮演等方法,从“静态学习到动态学习”的飞跃,让学生消除学习疲劳,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现将我校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实施情景模拟教学的体会总结如下。

1 教师要经常深入临床,收集资料

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作为一名护理学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在医学和护理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发展,而护理教材更新相对滞后的情况下,更要求护理学教师在熟练掌握相应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临床实践熟悉临床护理新技术,收集一些典型临床病例,为课堂教学积累丰富的、生动的临床资料,便于进行情景设计,试想如果教师对于临床不熟悉,如何进行情景设计?从2008年开始我校要求专任教师都要进行临床实践,为进行情景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教师要有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能营造出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要善于鼓励学生表达自我等等。

2 学生要学会主动学习

情境教学法的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在情境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大胆提出各种假想。学生不管提出什么样的假想,教师都要鼓励学生讲下去,不要做任何暗示。在观察了实验结果后,可以有针对性地讨论几个同学最初的假想。情境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动起来,这就使学生在课后要查阅一些资料,学会主动学习。我校在刚开始实施情景教学时,学生也有反感情绪,他们已经适应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是最省力的,也最不用动脑子的,我们就在情景设计上创新,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慢慢的适应。

3 儿科护理情景模拟教学的具体方法

儿科护理情景模拟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种。理论教学时,老师首先介绍疾病的基础知识,讲到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时由学生分组讨论,教师以启发式和协商式的教学方式与学生互动,最后各小组总结,教师对总结发言进行分析补充。比如讲授小儿腹泻的护理时,先介绍腹泻的定义、病因、分类以及临床表现等基础理论知识,布置学生下课后分析其相应的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下次上课时各个小组讨论,并选代表进行发言。教师可根据书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深一步知识的拓展,如询问小儿腹泻脱水后的表现及如何处理等,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实验教学时,先由教师介绍基本理论知识并进行操作示教,然后根据操作内容设置临床情景,由学生扮演护士、病人等角色,周围学生观看同学表演,担任角色的同学在表演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也可以向周围同学求助,最后同学们发表感想,教师进行总结。如以婴儿腹泻的处理为临床情景,包括治疗室、模拟病房,物品包括护士服,治疗车,治疗用品。教师扮演儿科医生,两名同学扮演护士,突然接到6个月大腹泻患儿,要求两名护士进行准备工作、迎接病人、病人到来后的护理工作等,这其中就包括了与患者家属的沟通,病人的护理评价,相应的儿科检查项目如生长发育的测量,脱水程度的确定,护理措施的制定。让学生在情景中练习操作,并学会与人的沟通,模拟者可以自身总结,其他同学也可提问,并指出模拟同学在操作过程中的不当之处。使学生在学习后对于疾病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也使临床技能得到提高。

传统教学方式大多数以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难体现,而情景模拟教学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性,师生互动也增加了。此外,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而情景模拟教学刚好能弥补这一不足。通过设置不同的情景,让学生面对将来可能会遇到的临床问题和不同文化背景的病人,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学会与病人的沟通技巧,尊重病人的隐私,从而取得其信任等。这都为其将来走向实际的工作岗位提供了很好的锻炼,使得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有了提前的认知,培养了一些临床思维方式,锻炼了突发问题的临床处理能力,减轻了护生进入临床的紧张、依赖等心理应激,增强了护生的自信心。实习带教的老师也普遍反映这类学生在临床工作适应快,也容易得到病人的信任。

参考文献

第6篇:儿科护理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多元化;儿科护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20-01

教学方法影响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普及和推广,要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教学主体的教学需要,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各有优缺。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能够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成效。传统的儿科护理教学理念陈旧,仅停留在学生掌握技能的单一操作上,缺乏整体的连贯性,教学方法多以“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练习---学生回示---教师总结”为主,对操作缺乏积极探索的意识。本文主要分析了儿科护理常用的教学方法,并以问题式教学法为例,浅析了问题式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

一、多元化教学法的优势分析

1、有利于理论向实践的过渡。《护理学基础》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的课程,其中护理实验是《护理学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操作技能实验课上,在传统的教师演示的基础上配合多媒体播放,并对一些操作流程和操作演示过程进行录像,在学生课余练习时反复播放,引导学生在练习时一边观察、一边模仿,熟悉各项技能操作的特点,掌握难点,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操作中的细节,对能够提出细节改进方法的学生给予奖励,极大地鼓舞学生技能训练的积极性。

2、多元化教学法操作情景贴近真实的生活经验,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但它不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简单叠加,必须根据学科特点、教材内容、学生智力结构特点,将多种方法优化配置,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儿科护理学涉及到人体形态学、基础护理学、内外科护理学等多门课程,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把这些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护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多元智力,激发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多元化教学方法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没有相对应的教材,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大纲精心备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借助多媒体,通过图片、视频、声音,将临床的阳性体征、侵入操作全面展示给学生,将抽象复杂的理论简单化、具体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抽象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解决由于季节、病源、家长不配合等原因导致见习质量不高的问题。使用在:先心病血流动力学及心脏杂音的听诊、足月新生儿与早产儿的区别、儿科常见护理操作等教学。

2、案例分析法(CBL)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由教师提前一周备好典型病例,取得患儿家长配合。告知学生具体方法,去查找资料。学生分成四组,由四位老师分别带入病房,学生自行采集病历并给予适当指导。回示教室,学生自由讨论后选出代表做中心发言。最后老师归纳,肯定正确、剖析错误、补充遗漏,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使用在:住院患儿病史采集、小儿各系统疾病典型病例等教学。

3、情景教学法。由带教老师将学生分为4组,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患病情景,让学生分别充当患儿、医生、护士、家长等角色,在不同场景下模拟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治、护理及健康教育等场景。扮演结束后,带教老师对各组进行点评。使用在:生长发育与健康评估、小儿肺炎叩背排痰法、心肺复苏等操作和小儿各种标本留取等教学。

4、标准化病人(SP)训练法。指那些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准确表现病人的实际临床问题的正常人或病人,能发挥扮演病人,充当评估者和教师三种功能。使用在:护患交流、小儿常见病及多发病(小儿肺炎、上感、小儿腹泻)等教学。尤其在学习护生自己患过的疾病时,可以采用此法。

5、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护理程序为主线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剖析,按照护理程序把知识进行梳理,以达到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过程。它将传统的教师讲授式教学变为师生研讨式教学,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而的能力,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以问题式教学法为例,分析多元化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1、利用提问,启发学生思维。由于教师的问题是针对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而设计的,对学生的学习思维有一定导向作用,学生头脑有了疑问,才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深入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设问、质疑等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思维。例如,在讲述婴儿喂养时,先播放一段婴儿喂养录像,然后提出如下问题:正确的哺乳技巧是什么?为什么提倡母乳喂养?给婴儿喂奶的方法有几种?

2、借助提问,辨明概念,掌握发病机理。“科护理学”是护理学中重要的专业课,很多疾病发病机制复杂,难以记忆和理解,通过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提问,引导学生剖析、归纳,使学生体会到医学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连贯性,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较清晰的理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肺炎患儿出现体克并发症时,就可以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体克的分类有哪些?体克的病理生理基础是什么?肺炎体克是属于哪一类?由此导入患儿肺炎体克的发病机制,为学生理解新的知识起到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3、借助提问,了解学生学习现状。一个新知识的教学内容结束后,教师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现状,及时调控教学策略和教学节奏。例如:讲授完液体疗法后,可以列举一个脱水的病例,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液体疗法,从而决定下一步的教学步骤。

4、设置探究性问题,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教学单元结束后,教师可以设置探究性问题,让学生课后在网上和图书馆查找、收集、整理资料,写出研究报告作为作业上交。例如:在传染疾病患儿的护理讲解完毕后,可以设置如下问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猩红热等常见传染病检疫和隔离时间是多少?预防方法、治疗原则及护理要点是什么?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7篇:儿科护理基础知识范文

“三基”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三基”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医生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水平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医学教育质量评审中的重点[1]。几年来,我院一直把加强“三基”训练作为提高医学生业务素质的主要手段。在医学临床实验教学中,我们加强优化医学生的三基训练,在教学评估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具体措施报告如下。

1提高认识,明确目的

“三基”训练对每一名医学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医学现代化的今天,任何先进的检测仪器也代替不了严格的“三基”训练,“三基”训练是医学生实现从基础理论向临床实践过渡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的基础。加强对医学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对培养医学实用型人才至关重要。因此三基训练的目的,就是以训练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加强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巩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临床实习以及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指导老师的选拔与培训

选好临床指导老师,是临床“三基”训练质量的根本保证。学生学习操作技术有赖于老师规范准确的示范与指导。要提高学生的操作技术水平,就必须有相应合格的教师队伍。为此,我们依照内、外、妇、儿各科的要求,从各临床科室选拔出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基本技能,基本操作熟练的老师进行培训。首先让指导老师吃透教学大纲,精读、钻研教材,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拓展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示教时,既要条理清晰,富有逻辑性,又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过程。化难为易,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统一规范操作方法,使操作动作标准化,系统化,规范化。

3根据训练目标合理筛选内容

3.1诊断学基础体格检查部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规范、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操作方法。

3.2体检要求掌握的内容一般状态的检查、头颈部检查包括生命体征的测量、浅表淋巴结检查、眼部的检查(包括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检查、眼球震颤检查、集合反射)、咽部检查、甲状腺及气管检查等。

3.3触诊检查包括呼吸运动、语音震颤、心尖搏动触诊、心脏震颤触诊、腹壁紧张度触诊、肝脾触诊、肾脏触诊、膀胱触诊、胆囊及阑尾区的压痛及反跳痛检查等。

3.4叩诊检查包括肺部常规叩诊、肺界叩诊(上界,下界)、呼吸移动度叩诊、心界叩诊、移动性浊音叩诊、肝上、下界叩诊、胃泡鼓音区叩诊等。

3.5听诊检查肺部的规范听诊,三种正常呼吸音的听诊部位及特点。心脏听诊的部位及顺序,是否听到杂音。如何分辨第一、二心音。腹部肠鸣音、振水音、血管杂音的听诊等。

3.6神经系统的检查包括肌力、肌张力的检查。神经反射、脑膜刺激征、拉塞格征的检查。

3.7外科学总论基本技能操作部分严格按照手术操作规程要求学生进行训练,从洗手到穿衣,从一刀一剪、一针一钳、一结一线,到切开、缝合、打结,严格按照三基训练的标准训练[2]。

外科技能操作要求掌握的内容:手术人员的准备,包括洗手、穿衣、带无菌手套、消毒、铺巾及无菌原则。辨认手术器械;外科手术的基本操作,包括切开、分离、显露、止血、结扎与剪线、清创缝合与吻合。换药及基本原则。

3.8护理学基础基本技能操作部分护理学基础是临床各专科护理的基础,实践性很强。

护理基本技能操作要求掌握的内容:铺床技术,包括备用床、暂空床、麻醉床、卧床病人更换床单;生命体征的测量与绘制;保证环境的清洁与舒适:包括口腔护理、床上洗头、擦浴法、晨、晚间护理、皮肤护理法;无菌、隔离技术。鼻饲、导尿、灌肠;各种注射法;急救技术;输氧、吸痰。

3.9妇产科学基本技能操作部分要求掌握产前检查、产后出血处理、胎头吸引及助产术、正常分娩。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母乳喂养适应技术。

3.10儿科的基本技能操作部分要求掌握小儿体格测量、小儿基本体格检查方法、儿科病史采集及病历书写。

4强化三基训练的方法、考试及要求

4.1制定强化三基训练的计划,正确安排及合理分配训练的时间,优化内容,每项基本操作要和相应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相结合。

4.2将学生分组,每组20人左右,由一名教师示教、指导,配合光碟直观教学。指导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正确方法和要领,加强和巩固基本理论知识。

4.3统一命题,按标准定分,每项操作项目要求达到指标固定的标准分。

4.4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学生自己动手抽签定题,逐个“过关”的考试制度。在考试过程中要求方法正确,手法到位,结果准确,并能正确回答老师提及的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对考试不合格的学生再进行训练、纠错、补考,直至合格为止。

5“三基”训练的目标评价

临床“三基”训练的评价应尽可能体现公平、客观和全面。我们通常采取三种形式的评价,即动态性评价、终点性评价和双向评价[3]。

5.1动态性评价以“三基”训练目标为基准,观察学生训练中的学习态度,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操作的规范性等,分阶段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评价,并随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训练者,以及时修正。

5.2终点性评价学生完成一个部分或完成整个“三基”训练目标后,由指导老师对学生“三基”训练情况作一总体评定,并将动态性评价融汇其中的终点性评价。老师主要从学习态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操作技能规范程度,“三基”知识临床应用情况,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记录能力等作全面评价,同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使他们能及时了解,不断修正提高。

5.3双向式评价对“三基”训练目标评价时,采取评教评学双向反馈,由学生和老师各自对对方作出评价。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内容基本同终点性评价。而学生对带教老师的评价,主要从老师的敬业精神、职业素质、教学方法、基础理论、知识水平、技术操作水平、临床经验、表达能力及对学生的影响力等内容进行评价,通过双向式评价,使我们的临床实践技能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近年来,通过提高“三基”训练中的质量和目标评价,使我院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不断熟练,步骤规范,明显提高了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熟悉和掌握了实践操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并促使他们经常看书,理论联系实际,巩固了所学的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从临床实习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得知,许多学生很快就可以在临床老师的指导下迅速地进入临床适应期,2周后对各科的一些基本技能操作能独立完成(原来要4周左右)。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进一步加强。我校医学生临床操作技能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在实习工作中及参加工作后,受到了实习医院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

【参考文献】

[1]崔国华.强化三基训练提高业务素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1,3:281.

第8篇:儿科护理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护理干预

由于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尚未成熟,因此为护理工作造成巨大的难度。由于幼儿的弱小,家长在孩子生病后会分外的观众和焦虑,从而对于护理人员的工作要求也有较高标准。护理人员不仅要考虑幼儿的疾病护理问题,更要关注家长的情感需要,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心理特点和反应进行有针对的护理[1]。儿童患者护理方面不仅需要专业医疗常识和基础技能,更需要了解人文知识的内容,从而可以有效的应对多种家庭在护理工作中的不同需求。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存在有不安全因素的70例儿科护理案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儿38例,女患儿32例,年龄范围在2~11岁,平均年龄为(5.12±1.34)岁。其中呼吸道疾病者11例,循环系统疾病13例,消化类疾病23例,神经类疾病20例,其他疾病者3例。

1.2方法 通过对所有患儿的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处理,对其发生不安全因素的原因进行研究,计算其所占比例,同时结合患者的情况展开的护理干预方式进行总结分析。

2结果

见表1。

通过表1所示,不安全因素中患儿自身原因占总比的31.43%,医疗器械原因占总比15.71%,护理工作者原因占总比37.14%,沟通障碍原因占总比10.00%,其它原因为5.71%。

3 讨论

3.1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 在研究中发现儿科护理的不安全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3]:

3.1.1患儿原因 由于儿科护理对象为低龄患儿人群,其不成熟的心智是护理中的普遍难点,患儿对医疗干预有天然的恐惧心理,因此容易出现不配合治疗的情况出现。如果患儿是言语表达不充分者,让治疗的检查工作会更加的有难度。

3.1.2护理工作者的原因 由于部分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能做到细致和准确的规范工作标准,导致患儿的护理无法达到标准的效果,这些都对患儿造成很大的安全威胁[2]。例如在进行静脉穿刺过程中,在患儿不配合的情况下导致穿刺的受阻或危险问题等。合格的儿科护理人员除了掌握专业的护理技能和心理学基础知识,还要有严格遵纪守法,尊重护理制度和规则的意识。护理工作的核心制度为护理分级、交接班、查对、查房、会诊、危重抢救、缺陷与纠纷的报告制度等,制度内容繁多,但是也充分说明了相关制度的成熟和完善。危险因素主要集中在:①交接班中由于床头查对不仔细,导致危重型患病儿童的病情交接不细致,医嘱执行内容交代不完善或不正确,物品交接不全面部仔细等;②查对制度里,在处理医嘱内容时没有仔细正确的进行查对,出现错抄或者漏抄的问题,输液或执行单据错误,导致用药差错等;③护理者操作技术差,特别是静脉注射中出现无法应对幼儿细小血管的输液,在幼儿吵闹恐惧中无法顺利开展;④护理过程中由于没有认真对待工作内容,自由散漫,为幼儿安全造成隐患;⑤不给于全面的健康教育,导致家属和患儿都没有足够的医学常识,对于疾病的禁忌和注意事项了解不清,导致治疗过程的危险问题出现;⑥护理之中的应变能力水平低,无法及时处理护理中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家属对护理工作不信任,甚至纠纷问题。

3.1.3医疗设备原因 患者的医疗器械或设备的设置中都要考虑患儿的特殊性而有额外的设置。一般为了防止患儿跌落会装有防护栏装置;幼儿抵抗力差,要让患者有较好的卫生医疗环境,除菌要标准化,防止患儿的病菌感染;患儿没有判断性的好动,相关医疗设备要防止幼儿的干扰问题。

3.1.4沟通原因 由于患儿普遍存在年龄小,语言和表达能力弱的情况,这些都让护理人员在护理的沟通中产生障碍,因此护理过程中要特别留意患儿的生理反应和表情状态等,从而来弥补语言障碍的问题。

3.2不安全因素干预对策 对不安全因素的分析也需要结合临床实际来提出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主要内容如下:

3.2.1医护人员的定期培训工作要实在落实 实际操作中护理人员的错误往往并不是非常新的问题,而是因为护理人员不专业,基础常识和技能不完善所致。例如最为常见的问题,静脉穿刺技术的不专业,无法准确找到患儿血管进行顺利操作,穿刺多次不成功,不仅让患儿产生更大的抵触情绪,并且导致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不信任和不专业印象的产生,从而对护理服务工作造成极大的阻碍。因此不仅要进行定期的切实有效的护理培训内容安排,同时要进行相应内容的考核监督,确保相关内容得到了医护人员的内在理解并吸收,同时考核也可以加大护理人员的参与积极性。而培训的内容除了常规的技能,还需要培养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提升人员的专业性态度和对工作的热忱,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从而让护理工作质量不断提升。

3.2.2加强健康宣教 减少护患以及护理人员与患儿家属的障碍,提高交流沟通频率,传输正确的健康知识与注意事项与患儿家属。让其对患儿病症有充分的认识和理性的看待,让其积极配合护理工作的开展;也从家属中了解患儿的全面情况,及时改进护理工作,传输正确的患儿信息给医生作为治疗参考资料,促进治疗的针对有效性开展。在护患过程中,儿科护理除了患儿难以沟通外,患儿家属的工作也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建立好良好的护患信任关系,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积极配合,将使护理工作和治疗效果都得到双重保障,如果患儿家属对治疗和护理工作产生抵触和不信任的状况,一旦不规范操作就很容易导致不安全问题的引发[3]。

3.2.3提高护患沟通质量,提供良好医疗环境 定期对患儿病房环境做卫生检查,保证患者环境的清洁和无菌化管理,对床褥、空气流动等环境因素进行规范化操作,对噪音环境进行控制,避免病房环境过度的拥挤或喧闹;加强与患儿之间的沟通,减少沟通障碍,及时了解患儿的实际生理和心理状况,对患儿的护理展开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让护理水平整体产生更高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晓青基层医院儿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22):127-128.

第9篇:儿科护理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临床护理能力;培养;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儿科病人是一特殊群体的病人,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自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儿科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但近年来由于医院发展迅速,低年资护士增多,通过短期培训上岗,在临床工作中操作技能不娴熟、协作精神不强、沟通协调能力不到位等;还有的护士疏忽大意,责任心不强,不执行规章制度和护理常规,违反操作规程,观察病情不仔细,健康宣教不到位,在配药时查对不严,输液故障未及时排查等,都可能对患儿的安全构成威胁。为了尽快提高护士的业务能力满足临床护理工作要求,

2010年儿科针对本科临床护理工作的特点,对12名专科以上学历、年资在3年内的低年资护士制定了临床护理能力培养计划并组织实施,获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培养方法

1.1职业素质的培养

1.1.1爱心是赢得患儿及家属信任与尊重的前提,也是儿科护士职业素质必备条件之一,培养爱心与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儿科护士尤为重要。在新护士岗前培训中,组织专题讲座,激发爱岗激情,同时明确护士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开展“我是患儿家长”、“我为患儿和家长想到的”的演讲活动。帮助新护士建立以人为本的关爱之心,引导新护士关爱儿童,帮助她们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1.1.2培养沟通能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目前在中国特定的国情下,独生子女占多数,患儿就诊有多名家长陪伴,护理操作过程中,环境嘈杂,工作量大,护士的情绪容易急躁。有时护士只注意护理技术操作,而忽略了与患儿或家长的沟通交流,从而产生误解引发纠纷[1]。护理人员亲切诚恳的语言能给患儿家长以安慰、信任和鼓励、调动患儿家长对医护人员工作的理解,而不良语占可引起患儿家长情绪及情感上的不良反应,影响护理人员与患儿家长的关系,易引起护理纠纷的发生,护理人员语言应饱含关心、爱护、理解。作为低年资一名儿科护士,在培训计划中,首先必须参加礼仪学习,接受宾馆式服务训练,参加医德医风学习,应用规范性语言系统的学习,促使执业意识的增强。主动关心患儿,以亲切和蔼的态度赢得患儿及其家长的信任。在工作中护士要根据护理对象用简练、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其交流。在静脉穿刺时,主动与家长交谈沟通,增强家长的信任感。穿刺不成功时,及时向患儿及其家长表示歉意,做出必要的解释、安抚,取的家长的谅解和支持。正确运用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护患双方的协调性、合作性及有效性,使之取得较理想的治疗及护理效果。

2 专科知识培训

由护士长指派1名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护士担任带教老师,进行一对一指导。按照培训计划,通过小讲课、专题讲座、特殊病例的护理查房等形式,指导低年资护士重点掌握儿科专科知识、危重患儿抢救流程、病情观察要点、重点药物的使用等。每月进行专科知识理论考试。

2.1 专科操作技能的培训重点培训儿科的专科操作(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小儿静脉留置针的应用、静脉采血法及小儿吸痰、洗胃、灌肠等),要求护士掌握新生儿急救复苏台、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对侵入性操作必须经过严格考核合格者,才能在小儿上进行。每月抽考一项必须掌握的操作技能,90分为合格。不合格者由带教老师培训后补考直至合格。

2.2急救护理技术培训我科对低年资护士急救护理技术培训主要采取现场模拟培训,在模拟抢救现场中训练能提高护士心理素质,把紧张的抢救变得得心应手,有利于的急救护理操作技术正常发挥。要求护士每月必须掌握一项急救护理操作技术(包括小儿心肺复苏术、简易呼吸气囊操作、心脏电除颤、洗胃及呼吸机的使用等)

2.3观察能力的培训

儿科患者往往不能真实地描述反映病情,而病情却变化在瞬间,将患儿的表情、语言、行为和哭、叫声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以敏捷的思维和预见性的想象力,预测病情的发展动向,是儿科护士必备的重要的核心能力之一。为了培养低年资护士观察病情的能力,采用床边查房,典型病历分析讨论,让低年资护士多看、多想、多辨别,在实际工作中培养职业性的动手能力,提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果

通过院内培训基地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对低年资护士实施以上专科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培训,12名毕业3年内的低年资护士临床护理理论和操作更加规范和贴近临床,培训前需半年至1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任务,规范培训后只需要3~6个月;培训后操作考核合格率100%,优秀率达85%以上。临床综合能力、抢救配合能力明显提高。其中6名护士得到患者点名表扬,无1人发生护理差错事故,无1例护患纠纷投诉。

4 体会

在2年的规范化培养过程中,运用核心能力培养理论,从专业思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方面制订培训计划,选择护师以上职称的优秀护理人员,采用一对一带教、定期考核的方式,结合儿科临床护理特点,对低年资护师进行了规范化培训,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能上,经过严格规范化的培训,有利于低年资护士对护理工作的全面认识,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确定自己在医院工作环境中的角色,以建立起护理职业的责任感,培养他们面对患儿的细心耐心和责任心,眼勤、口勤、手勤、脚勤的工作作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据初步统计,发生差错数明显下降,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目前,这些护士既能在儿科完成专科性很强的护理和操作,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骨干。所以,通过儿科院内培训基地可以使儿科低年资护士整体素质和护理技术水平在短时间得到较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潘素玉,王柚芸.PDCA循环在儿科护生带教中的应用[J].蛇医,2008,4(8):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