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术教育的含义范文

美术教育的含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教育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术教育的含义

第1篇:美术教育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学科整合 高中美术教育 艺术涵养

现代教育不仅是对知识的传授,还是对于“精神”思想的传播,是“教”与“育”的结合。美术教育是一门技巧与精神思想并重的教育类型,美术绘画的技能基础教学以及人文艺术鉴赏教学二者统一于现代美术教育的整体内涵之中,共同构成了美术教学的基础。在高中美术教育中,我们除了要培养学生在绘画方面的能力,包括绘画技巧、色彩搭配等,还需要培养学生美术鉴赏的能力。进行美术鉴赏需要强化学生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尤其是人文素质以及艺术内涵感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平行学科之中寻找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知识与教育方式,即整合各学科优势,让学生积累足够的人文知识,了解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我、美术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美术创造性。

一、高中美术艺术涵养教育与学科整合的重要性

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学生人文思想、提高其思想内涵的主要学科,美术教育并不是独立地存在于教育体系之中的,它与社会生活以及其他学科之间都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联系。高中美术教育是一个沉淀学生艺术涵养与知识的途径,在形成学生独特的艺术特质和社会评价过程中,加强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合作将会帮助学生改变在传统教育中学科封闭的现状,打破知识的壁垒,从而真正成为艺术领域的全才。当前,我国高中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艺术涵养积累以及人文素质教育缺失严重,教育过程过分地强调学科本位主义,完全忽视了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致使各学科之间的资源浪费情况严重,学生精通于某一方面的知识,但是却仅能有限地了解其横向与纵深方面的知识。美术教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人为地割裂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却使高中美术教育成为了“残缺”的体系,学生艺术品质的不完整,最终却削弱了美术教学的效果。当前,社会对于美术人才的需求是全面的,对美术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各方面素质之间互相融合与支持,除了要求有高超的技术与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涵养与人文素质。高中美术教育需要艺术内涵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支撑,在课堂教学中,美术知识也与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和融合,许多美术知识需要对生活的理解,同时也需要对历史背景的了解,美术创作是对相关学科知识的一种整合与重组,只有具备了多学科知识的美术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丰富艺术涵养的人才。

二、加强高中美术艺术涵养教育的措施

现代教育强调优势资源的整合,这也是未来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我国高中美术教育要改变传统独立、封闭的教育模式,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艺术涵养。对此,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从情境出发,打破学科之间的知识壁垒,丰富学生的知识储量。目前我国高中美术教育多以学生的单方面学习为主,即主攻美术技巧学习,而对于文化课程的学习则较为滞后,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较为缺乏。为打破这种现状,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以其他学科的真实情境敦促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学习。

2.从心理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对于从多角度艺术知识学习的兴趣。高中学生大多处于青少年阶段,其心理活动十分丰富,想象力空间巨大,因而其潜力也十分巨大,为了激发学生对于美术艺术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完全可以从学生心理特点方面入手,利用其对典故、故事等的好奇心,来激发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学习兴趣。

3.从实践出发,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各学科知识的具体运用。实践是强化学生认知最有效的途径,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课外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打开想象力,将各学科的知识实际应用于美术创作之中。高中美术教师可以利用数学、物理等逻辑学科知识来分析画作的比列,通过对中外历史知识的了解,增加对画作派别之间的认知,并在实际创作中,以模仿实践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从而加深对于名家作品的理解,提升自己的艺术涵养与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第2篇:美术教育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生活;美术;启迪在高中美术的教育中要融入生活元素,使学生在贴近生活的同时学到知识,让他们真正理解“美术源于生活”的含义。高中美术教育在整个高中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的一生中都有深刻的影响。所以,在生活中学习美术、感知美术显得尤为重要。

一、生活启迪美术

生活对于美术有着点点滴滴、牵连不断的恩惠,美术的发展就是抽象化了的生活史。从古代开始的简易抽象的美术到现在的各种美术作品,都承受着生活的恩惠,无数的美都是在生活中被发现,然后通过艺术家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如果没有生活的启发,又怎会有如此多的美术作品问世?由此再来看高中美术教育,更应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载体,用生活启迪学生,给学生展现一种更加易于理解的美术教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美术,学习美术,才是生活对于美术的最大意义。

二、美术装点生活

美术,关于美的艺术,人们总是更钟爱美的事物,美术能装点生活也是被绝大部分人认同的,这也可以说是美术之于生活的意义吧。在高中美术教育中,也要对此加以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美术、掌握美术的技巧,为生活描绘一幅美丽的画卷,对于自己是多么重要。高中美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修养,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工作、学习都是一种无形的助力,通过学习美术为自己未来的生活创造出更美的浪花。美术教育与生活共生,创造出的是更加美好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成果。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加入生活的特色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使他们以较为直白简明的方式接受教学内容。其实,在整个高中美术的学习中,如果做到了与生活的真正融合,我想,不光是学生,老师们往往也能获益良多。高中美术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融合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了更直接的意义,从生活中走出的高中美术教育必然更加辉煌。

第3篇:美术教育的含义范文

“兴、观、群、怨”出自《论语・阳货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杨伯峻解释如下:“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研究诗?读诗,可以培养联想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锻炼合群性,可以学得讽刺的方法。近呢,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呢,可以用来服事君上;而且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他将“兴、观、群、怨”理解为“培养联想力、提高观察力、锻炼合群性、学得讽刺的方法”。这里所提到的“兴、观、群、怨”正是可借鉴的美术教育方向。

“兴、观、群、怨”的含义与美术教育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呢?

一、美术教育中的“兴”――自我表达功能

《钦定四库全书》之《论语集解义疏・卷九》中,(魏)何晏引用孔安国的注解“引譬连类”,(梁)皇侃认为,“兴”谓譬喻也,言若能学诗,诗可令人能为譬喻也;朱熹《四书集注》中解释为“感发志意”。春秋之时有“赋诗言志”的风气,学诗,可以令人“感发”、“志意”,学会表达自我,并且能做到触类旁通,“引譬连类”。以罗恩菲德为代表的儿童中心主义美术教育中,对儿童创造力、自我表达的关注正是“兴”的表现。不仅在美术创作中应该关注“兴”,在审美欣赏中,也应该关注“兴”的功能。例如要理解(明)徐渭作品的美感,就必须理解徐渭作品中纵情挥洒的狂草般的笔法,理解其中“英雄失路,托足无门”(明 袁宏道《徐文长传》)的悲愤与历劫不磨的旺盛生命力,在《墨葡萄图》中,徐渭正是借已瘪的葡萄与点点泪痕般的墨叶,表达题款中“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愤懑之情。在审美欣赏中,只有理解了直抒胸臆的“兴”、理解笔墨形象与内心情感的“譬喻”,才能理解“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的境界。

二、美术教育的“观”――现实主义理念

“观”,(魏)何晏引用郑玄的注解“观风俗之盛衰”。(梁)皇侃认为,可以观者,诗有诸国之风,风俗盛衰可以观览而知之也。朱熹谓之为“考见得失”。引申到审美当中,美术作品能表现当时的风俗盛衰,能记录其时代特征。这与美术教育中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主义观念相呼应。首先,美术创作能反映当时的“风俗盛衰”;其次,审美欣赏与当时的民生社稷、社会风尚结合,进入到作品真实的情境中去体会,对作品的领悟更加透彻。如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全景式构图,展现出北宋年间都城汴梁清明时节的风貌,有原野、河流、城楼、街港、桥梁、舟车、官府宅第、茅棚村舍、小摊、酒肆、茶馆、点心铺等,有仕、农、商、 医、卜、僧、道、吏、妇女、儿童、缆夫等人物,有驴、马,牛、骆驼等牲畜,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船、拉车、乘轿、骑马等情景。我们从中不仅可以领略到宋代汴京郊野风光、繁华热闹的街道景象,还能了解当时的商业贸易、运输、手工业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可以了解清明时节踏青、插戴杨柳枝、扫墓的风俗。

三、美术教育的“群”――主体交往功能

“群”的解释,(魏)何晏引用孔安国的注解“群居相切磋”;(梁)皇侃认为诗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朋友之道可以群居也;朱熹认为,群是“和而不流”之意。对于审美来说,“群”即是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无论是美术创作还是审美欣赏,只有通过交流达成共识,才能“是朋友之道可以群居”,但这种“群居”中又蕴含着“和而不流”,既有共识,又不忘表现自我风格,勿流于大众,失去自我。这正是当代美术教育所提倡的主体交往行为,通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艺术家和观众之间、教师学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交流思想与理念,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如2007年2月中国美术馆《美国艺术三百年》展中,菲里克斯・冈萨雷兹・托里斯展示了作品《无题》(见图1)。由无数个用玻璃纸独立包装的黑杆甘草糖堆在地面组成,理想重量700磅(318公斤),观众可以随意取走糖果。到3月,糖果变少了(见图2)。在美术馆的留言薄上,观众的反响不一,有人写“有点苦味”,有人写“开始不敢吃,以为是艺术品,后来越来越少,却不舍得吃了”,还有人大发感叹:“面对这些糖,有人敢吃;有人不敢;有人心里想吃,却装作不想;有人想吃就吃……人生百态”。在这里,观众和美术家的互动,促成了美术作品的完成。

四、美术教育的“怨”――批判性认识社会生活

“怨”的解释,(魏)何晏引用孔安国注解“怨刺上政”;(梁)皇侃认为诗可以怨刺,讽谏之法,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可以怨也;朱熹认为是“怨而不怒”。美术创作表现可以是对时政、社会现象、环境危机、个体认同等的批判;同样,审美欣赏也要关注美术作品的“怨刺上政”含义。“怨”正是对应着当代美术教育中批判性认识人类社会、本土文化、个体自我。如美国观念艺术家芭芭拉・克鲁格(Barbara Kruger)创作于1982年的作品《你已非你》(You Are Not Yourself),仿效平常的广告语言与方式,将这些口号式的语言以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她将黑白摄影作品与印刷文本相结合,描绘了一个似玻璃镜般破碎的女性形象,在人物形象的周围辅以文字“you are not yourself”(为何我们不是我们自己?)之问题,当然还包含对文化、对传统女性作用的质疑。此外,克鲁格常常选用红色、白色等反差很大的色彩,设计了许多招贴画、T恤衫和购物袋,以大众和政治为主题,引发人们深入的思考。再如,2008年8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蔡国强“我要相信”作品展,其中的作品《为外星人作的计划草图――再燃烽火台》,美术家借古代用来传递紧急军事情报的烽火台,表达对人类环境破坏、文明危机的深思,烽火台的再燃向人们传达人类环境紧急状况的警示信号。这些“怨刺讽谏之法”,在今天的美术创作和审美欣赏中随处可见,真可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第4篇:美术教育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艺术教育;绘画艺术治疗;心理压力

1引言

绘画艺术治疗这一构念,最近十几年在西方心理学界大为流行,也逐渐为我国心理学家重视。时至今日该疗法的应用逐渐扩展到对智残问题儿童的帮助、大学生抑郁症的治疗及学校的心理咨询等,并且在解决情绪冲突以及洞悉心理问题方面有着独到之处,其形式与美术教育存在相似性。作为一种以心理学和艺术理论为基础的心理疗法,绘画艺术治疗为当今美术教育提供了新的见解。

2绘画艺术治疗简介

2.1绘画艺术治疗的含义

绘画艺术治疗是指以绘画技法与材料为媒介,用艺术创作的意象以及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和患者对作品的反馈,来剖析与了解对象的发展、兴趣、能力、人格等心理活动,让来访者产生自由联想来稳定和调节情绪,在追求艺术审美的过程中治愈心理疾病的方法。对绘画艺术治疗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绘画艺术治疗以绘画为中介;(2)绘画艺术治疗以艺术理论和心理学为哲学基础;(3)绘画艺术治疗中涉及三种要素:治疗师、来访者和艺术作品;(4)绘画艺术治疗的最终结果是要解决心理问题、调节情绪冲突、完善人格等。

2.2绘画艺术治疗的产生与发展

绘画艺术治疗有着漫长的过去,却只有短暂的历史。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正式开展学术研究。绘画艺术治疗被承认为法定专业的历史也不过才短短数十年时间。在西方,现代绘画艺术治疗萌芽于20世纪初期。医生利用病患的绘画来分析其心理及精神状态。其真正的成长则受到心理学家弗洛伊德(Freud)和荣格(Jung)的影响,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精神病治疗运动。到上世纪40年代,玛格丽特•南姆伯格(Margarete•Namberg)才真正建立起了运用艺术的表现力作为治疗模式的绘画艺术治疗体系。直至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上世纪60年代初期间,确立了艺术治疗的独特专业地位。如今,绘画艺术治疗的专业体系正在蓬勃发展。除美国以外,其他欧美发达国家,如英国,加拿大,德国等国也均有艺术治疗的专业培训课程和证照制度。目前国际艺术治疗师组织拥有来自全球65个国家的会员,并且艺术治疗是在不少国家是政府认可的心理卫生专业人员之一。

3绘画艺术治疗的可行性分析与理论依据

3.1大脑功能的单侧化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W•斯佩里的一项裂脑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具有功能分裂化的特点,即人类大脑的左右半球各有其独特的功能。从功能上来说,左脑接受来自人体右侧的感觉信息,如触觉、视觉等,并控制人体右侧的动作;右脑半球则接受来自人体左侧的感觉信息,并控制人体左侧的动作行为。左脑负责进行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而右脑主管图像化的知觉,负责进行具象思维、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

3.2大脑功能的单侧化与绘画能力

大脑两半球由胼胝体相连,通过胼胝体来传递左右大脑半球的信息。学者们在对脑伤患者的研究中发现,某些特定功能的丧失与大脑的某些区域损伤密切相关。多项与绘画能力有关的大脑功能的研究发现,对物体细节的知觉是由大脑的左半球主控的,而对物体轮廓的知觉是大脑右半球控制的。这种对大脑两个半球的依赖可以在脑半球损伤的个体的绘画中观察到。大脑右半球损伤的个体倾向于忽略画面的整体轮廓,而能够将局部的细节画得完好。大脑左半球损伤的个体倾向于画出整体轮廓完好的物体,却难以胜任细节的刻画。绘画或者其他创造性的活动是在大脑两半球的协调合作才能完成。

4传统美术教育与绘画艺术治疗的区别与契合

4.1什么是美术教育

“美育”这一概念是由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来的。他是德国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美学思想深受康德的影响。在《美育书简》中席勒极力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理想,完美,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人。西方近代关于“美育”理论的发展,对20世纪初的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中国近代教育家更是大力提倡“美育”。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认为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美术具有审美认识,审美教育,审美娱乐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重要特点,使美术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在“美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中,“美术教育”这一概念,从狭义上讲,美术教育是对于培养美术家或专业美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从广义上讲,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他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专业的美术工作者。广义的美术教育强调普及美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美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情趣。

4.2传统美术教育与绘画艺术治疗的区别

美术教育与绘画艺术治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从表现形式上看,绘画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极为相似。两者运用的艺术材料、绘画的创作过程以及教师与治疗师所用的语言都存在极大的相似性。而绘画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的最根本也是最大的区别是绘画艺术治疗师与治疗对象的内心体验。绘画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有重叠的部分,但并不是完全重合。在绘画艺术治疗中,治疗过程也是帮助对象发展其创造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绘画艺术治疗的治疗师的角色是辅助者,而作为美术教育的一部分,美术教师则是教授学生绘画技巧的角色。也就是说,绘画艺术治疗师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绘画技术本身,而是借助绘画这一工具来帮助治疗对象,绘画是一种表达自我情感的工具。绘画艺术治疗师通过来访者的画与来访者进行心灵沟通,或者借助画使来访者认识自己。技术娴熟的绘画艺术治疗师熟知在特定心理发展阶段在绘画中呈现出的艺术特征,并能借此对来访者的异常心理状况作出诊断,从而帮助其成长。绘画艺术治疗的初衷并不在于绘画技术的学习,这正是绘画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最本质的区别。

4.3传统美术教育与绘画艺术治疗的契合

20世纪艺术治疗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艾迪丝•克莱玛(EdithKramer)在给众多儿童进行治疗的实践经验中,确立了新的艺术治疗的观念。她认为,艺术创作活动本身就具备心理治疗的效用;绘画艺术治疗借助艺术的环境,能帮助个体宣泄存在于潜意识中的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个体心理不会抗拒,并且这种宣泄途径是安全的。她的学说为绘画艺术治疗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并为绘画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的契合提供了作为支撑点的理论基础。

5绘画艺术治疗在美术教育中应用的意义

5.1推行校园艺术治疗的意义

中学时期正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发时期。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son)认为,青少年这个阶段的最主要的发展是角色形成(identityformation),适应能力良好者能自我肯定,找到自己的定位;反之,则会有角色混淆的现象。青春期的孩子焦躁敏感。大部分的青少年能够在长久的尝试中慢慢适应角色的专换,安然度过这一时期。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在寻找自我角色认同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逐年增加的中学辍学与少年犯罪比率正来自于此。在与敏感的青少年的沟通方面,绘画艺术治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人类的思维大多是视觉性的。人类主要通过眼睛获取信息。“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恰恰也证明了人们通常更加信任视觉信息。其次,在青春期这一敏感时期,青少年阶段较其他年龄阶段更在意其形象与行为,他们不愿意让别人看到“不完美”的自己。绘画这种无声的表达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青少年宣泄存在于潜意识中的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促进其自我意识的健全成长。

5.2教育取向绘画艺术治疗的要点

现今的中学美术教育倾向于强调作品完成的重要性,忽略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艺术态度的发展。学生被要求严格按程序参与一系列艺术互动,如按时交出作品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创作的思考、情感以及对艺术的灵性与知觉就很可能被忽略。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绘画艺术治疗能担当做教师和学生彼此之间沟通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自身自觉的成为学习的主体。青少年在中学阶段对艺术的兴趣会影响其日后对艺术的态度。教育取向的绘画艺术治疗在施行过程中,必须避免完全以作品为主的评价方式,发展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创造性。

5.3教育取向绘画艺术治疗的实际操作

美术教育取向的绘画艺术治疗要做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育目标的重心就应当转移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交沟通能力、观察识别能力、想象能力及提高学生自我认同感。那么,面对一个全新的挑战,教育取向的绘画艺术治疗教学设计就需考虑到以下内容:(1)学生数量及个体差异。在美术教育取向的绘画艺术治疗中,学生需要以小团体的方式来展开互动式的绘画学习,并且考虑学生特质。(2)适宜的艺术环境。常言道:居移气,养移体。不需要繁杂的数据,不需要长篇累牍的理论。在心灵沟通的同时,艺术活动与艺术环境也在潜移默化的培养着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改变着他们的审美情趣。(3)及时评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避免将带有明显价值取向的判断标准附加于学生身上。(4)师生互动也是绘画艺术治疗所常用的方式方法。师生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建立起心灵联系。要实现师生互动的美术教学活动,可以采取情感策略。针对该年龄段学生特殊的心理结构,游戏等课前暖身活动可以有效降低其心理防卫,增强集体意识。同时,在课堂上举行各种美术创作的体验与分享活动。这些都是绘画艺术治疗在美术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应用。将绘画艺术治疗的方法运用于美术教育的各个方面,对完善学生的人格、健全他们的身心起重要的作用。(5)培养专业的教育艺术治疗师资是美术教育与绘画艺术治疗结合的必要条件。绘画艺术治疗涵盖了诸多学科理论对心理的探索,特别是与心理治疗理论技术有着深切的联系。因此,当绘画艺术治疗师将“艺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提供给治疗对象的时候,需要掌握相当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鼓励美术教师与特教教师协同合作,相互监督与扶持。这是有效应对现阶段美术教育与绘画艺术治疗相结合发展的权宜之计。

参考文献:

[1]闫俊,崔玉华.一次集体绘画治疗尝试.中国临床康复,第7卷第30期.

[2]何静,蒋明全.绘画艺术治疗在中国发展的介绍,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02.

[3]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凤凰出版社,2010-10.

[4]陆雅青.艺术治疗:绘画诠释:从美术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0.

[5]刘中华.浅谈绘画艺术治疗在义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艺术教育.中国文化报社,2007.01.

[6]魏源.国外绘画心理治疗的应用性研究回顾.中国临床康复,2004-27.

[7].艺术治疗———促进孤残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社会福利,2007.06.

[8]陶琳瑾.绘画治疗与学校心理咨询:一种新视野下的整合效应.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17.

[9]孟沛欣.艺术疗法———超越言语的交流.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02.

第5篇:美术教育的含义范文

    (一)课堂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社区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在美术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实现课堂性与开放性的统一。社区教育由于针对群体年龄、程度不一,因此在课堂上传授美术基础知识是必要的,课堂学习也是社区教育管理的体现,统一制定的培训课程和固定的时间地点,便于社区居民自发地参与学习,自觉地遵守美术培训的制度要求。艺术源于生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观念,强调教育离不开生活,美术教育更是和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社区居民有着更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阅历,他们对审美的认知和美术修养更能激发其对美术的热爱和切实的感受。因此,社区美术教育还要走出课堂,到生活中、自然里去感受艺术文化。如带领社区居民外出学习、写生等活动有利于居民锻炼身心,以达到社区教育的本质目的。

    (二)适合社区居民美术认知程度参加社区美术培训班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其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设计培训课程时要遵守因人施教的原则,为社区居民设置适合其认知和接受程度的美术课程。一开始可以通过生动的美术作品、结合生活的美术历史和案例来启发社区居民对艺术的向往,以探视居民对中国现代美术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从而更多地了解居民心理需求。社区居民中,有些人对民俗文化很了解,甚至是民族美术文化一脉相传的继承人,可以请他们担任教师,既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也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另外,在教学内容上也要进行艺术种类和内容上的甄别。现在美术文化发展空前繁荣,一些前卫、鲜活的艺术文化充斥着人的眼睛。由于接受人群的限制,社区教育需在美术专类和表现内容中选取适合社区居民文化和经历的内容进行教学。比如,需要过强体力活动及刺激的内容不适合老年人学习,应尽量挑选表现美好自然、和谐生活的主题,有利于美化生活的美术活动,回避沉闷的色彩和忧郁的艺术题材。

    (三)寓教于乐寓教于乐的“乐”有愉悦身心的含义,在教学训练过程中更多注重的是“乐”,重视快乐的活动高于单纯教育意义。社区教育既要满足社区成员教育的要求,又要满足其“乐生”的需求。美术活动有利于锻炼身心,使人心旷神怡,很适合在社区教育中开展。在教学中应侧重兴趣培养,注重动手活动,让社区居民在美术培训中体会到美术本身的魅力和带给人精神上愉悦的享受。

    二、开展社区美术教育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美术吸引力社区美术教育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生活质量,陶冶情操。为此,应通过展会、美术馆以及网络等多种渠道大力宣传艺术文化,普及美术知识,努力营造社区美术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社区教育是涉及教育和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一项系统工程,尤其需要政府加强统筹领导和综合协调,把社区美术教育变成对外开放的平台,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以及发挥社区公民个人和社会团体自治积极性、有效地组织开展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要从经济、社会与人相互协调的角度出发,把发展社区美术教育作为优化社区环境的重要举措,形成各部门领导配合,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局面。政府部门应采取切实措施,认真组织社区开展各种各样的美术活动,加强对社区美术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三)建立有效的社区美术教育管理体制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推动社区美术教育发展的必要前提。第一,明确社区美术教育管理制度。要制定社区美术教育各项管理规章和工作制度,将社区美术教育发展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运行的轨道,明确美术教育组织和居民个人在社区美术教育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规范其行为。第二,形成社区教育实体为主、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美术教育运行机制。社区要利用各种题材和形式的美术教育、文化资源,联合各种社会力量,举办社区美术培训机构,并发挥其组织、协调等作用。

    (四)整合社区美术教育资源促进学校与社区的双向开放和互相衔接,社区内的图书馆、美术馆、文化站等设施设备,要向社区居民有序开放,同时结合各社区的实际情况,建设一些美术培训和艺术文化欣赏等学习基地。定期组织居民收集有关家乡的风光民俗图片、故事等,通过整理筛选制作多媒体投影或是短片,将家乡发展的标志性街道、建筑等的一些图片打印出来用于课堂教学,让他们在观看中意识到自己家乡的美丽以及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深化审美情感,激发爱国爱乡热情。

第6篇:美术教育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育 信息化 对策研究

一、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范畴及特征

自从美国传播和技术协会(AECT)于1972年正式提出教育技术的概念后,教育技术的内涵不断得到扩充和优化,并逐渐形成了创造性学习的概念体系,促使教育过程向着以学为主,并且注重能力培养的方向发展。教育信息化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充分融合了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化音视频技术及信息处理技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学习空间。

1.教育信息化具有系统性特征。一方面,教育信息化是实体教育资源和虚拟空间的有机结合,实体教育资源的分类、收藏及传播是由一个个相互独立的系统(如图书馆等)来完成,而教育信息化将具有系统性的实体资料再现于虚拟的网络空间,是一个系统性再现的过程。另一方面,信息化技术处理和表述,其本身也具有严密的科学体系及规律,也是一个系统化的体系。

2.教育信息化具有创新性特征。教育信息化是对传统经典学习理论的挑战,经典的学习理论主要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像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以及杜威的建构说等,教育信息化打破了传统的哲学思辨的学习思维方式,形成了更加开放、互动共享的体系,求知的方式也由接受式为主转向探究式为主。

3.教育信息化具有经济性特征。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将实体空间的教育资源进行信息化处理,构建跨区域、跨学科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因此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十分方便地找到所需的资料,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及人力成本,对于学校等教育机构来说,也是一次投资,长久受益。目前欧美高校比较流行校际图书资源共享体系或联盟就是一个例证。

二、美术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及趋势

1.美术教育资源信息化进程加快

传统的美术作品(或资源)大多数收藏于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个人收藏机构或个人家庭,普通美术教育机构获取大量的美术资源相对困难。国外一些高等美术教育机构为提高教育声誉、改善教育条件,往往是靠建设校内美术馆和资料室,并且尽可能多地收藏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这大大增加了教学成本。随着网上图书馆、博物馆的兴起,美术资源的信息化已势在必行,一是信息处理技术日趋成熟,图像扫描、编辑、传输和存储等技术完全能够满足需要,文本处理的常用软件及格式也具有较好的通用性;二是网络共享体系初步形成。国内外许多高校都构架了图书馆联盟,一些高校可与几十家甚至几百家的高校、博物馆、图书馆共享资源,网络检索、交流和学习十分普及;三是美术作品的创作方式不断创新。多媒体现代装置、光影设计等新的艺术形式层出不穷,不仅在形式和内容上已被大众接受,而且在技术层面更易于网络化传播。

2.美术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加速

美术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图像信息资源占主导地位,在信息资源的获取方面,一是间接方法,可以通过互联网采取免费或付费的方式,从相应的专业数据库获取,对于一些有特殊要求的数字图像,需事先签署协议,才能取得使用权;二是直接方法,采用扫描仪、数码照相机和专业绘图软件制取图像,间接获取的数字图像一般来源于专业机构,一般质量较高,类别广泛,是当前美术教学的重要渠道。而直接方法得到的图像能够有效展示个性化特色,可以更好地弥补间接方法的不足。

在信息资源的展示方面,大多采取多媒体课件教学方式。美术教育的课件一般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个性化特征,形成表达清晰、系统、连贯的教学体系,美术课件中除了有文字处理及表达外,更多的是以插图来演示,因此在所采用的软件工具中,除了大量使用powerpoint处理系统外,还会利用视频、专业绘图及flas等专业的处理工具,这对课件的创作资源、素材准备、内容制作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来讲,只有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效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提升美术教育资源信息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1.提升美术教育信息化的师资水平

师资水平是决定美术教育信息化成功与否的关键,一要积极引进高端复合型人才,将具有信息技术专业背景、具有美术教育基础,并且熟悉现代教育理论的教师吸引到美术教育体系中;二是要引导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加强信息技术学习,特别是要提高师范类的美术专业学生信息化等级的要求;三是要鼓励专业教师主动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推动教学方式创新。

2.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一是确保有效通讯,促进校园网内美术教育相关的系科和工作室的有效连接,实现任意时间、地点、人员的无障碍上网;二是动态改造校园网,注重升级改造,实现与中国教育网等网络系统的互联互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探索先进的宽带上网方式;三是加快智能化终端系统的普及应用,积极探索新型的美术教育方法,实现美术基本素质训练与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的同步。

3.提升美术教育资源信息化开发水平

首先,要构建并完善美术信息资源数据库,对于不涉及教学机密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美术资源,应尽可能将其转化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实行适应美术教学的分类编码处理;其次,要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著名博物馆、美术馆、高等院校的数字化美术资料,形成国际资源共享联盟,实现教学体系与国际接轨;三是创新美术资源开发应用公共平台,组建由专业美术教师、信息技术开发专家、高级管理人才组成的开发团队,逐步形成开放式的教学管理体系。

4.提升美术教育信息化的标准化水平

美术教育特别是美术创作一般比较注重个性化特征,比较侧重个人风格,相对而言,美术的信息化教育更加注重标准化程序,因此信息教育将更加强调将个性包含于共性之中,这里的共性指的是信息化的管理、开发和应用环境。实现美术信息教育的标准化至少有三层含义:一是要确保信息技术应用的标准化,二是要确保操作管理体系的规范化,三是要确保美术资源管理的系统化。

结语

第7篇:美术教育的含义范文

应该可以说,人文精神在高等美术教育中具有显著的地位,其对于美术教育全面系统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推动人们的个性发展。目前很多高校生的个人综合素质非常高,其继续一定的时间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弥补自身的缺陷。其关键性的表现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入手分析:首先是人文精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美术教育的个性化发展。在一些高校中,因为不同学生受到来自于自身因素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其每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内涵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其必须找到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在这样的契机下,人文精神就正好应运而生,其主要的核心本质就是充分的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其利用对人个性化发展的尊重,可以让不同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自身的学习模式。

其次人文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协助高校老师更好的实施个性化教学,尽管当前很多高校老师自身拥有大量的知识以及教学经验,不过因为其长期以来都是进行美术教育方面的工作,对于美术教育也具有自己单独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老师们会将自身的经验具体的实践运用到美术教学过程中。虽然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美术教学的发展,不过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这些教学方法也存在自身的不足和缺陷,也很难达到目前高校学生以及社会的预期目标。如果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美术教学的话,那么这样不但能够让美术老师在传授自身经验的同时,也有助于改进和汲取其他一些良好的教学手段和思想。再其次人文精神的融入,可以有助于推动美术教育模式的全面进步,随着综合素质教育脚步的不断加快,目前一些高校美术教育也开始不断的对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反思和研究,最终让美术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因此把人文精神同高校美术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可以最终实现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模式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一般情况下,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尊重个性,它非常鼓励高校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这同时为很多美术教育老师提供了一定模式的参考,为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方式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人文精神可以将美的定义进行具体的明确。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美都是处在不断的追求过程中,其实不同的人对于美的定义都存在各自的见解。在美术教育中,美也具有不同的表现意义。通俗的来说,人文精神对于美其实类似于起到一种助推效果,其可以有效的协助高校学生以及教师在没有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对美进行个性化的定义,这样就使得美的表现方式也存在多样化。人文精神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打破了传统高等美术教育的束缚,汲取了更多良好的知识,定义出丰富美的展现方式[2]。

二、高校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必须得到不断提高

当前,高校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强化必须成为其工作的重点来抓,很多人觉得高校美术教育非常注重美术专业知识以及相关实践的学习,但是却很少将学生在美术理论中感知的美术创作情感的体验以及审美意识重点关注,所以高校美术教育在向学生传授一定技能的同时,必须要相应的将美术中的文化以及人文精神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以此来提升学生审美的综合能力。在传统美术教学的实践课堂教学过程中,还主要都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要模式,但是却很少让学生参与到整个过程中,仅仅只是重视技能,却没有将文化内涵引入其中。很多高校的学生对于社会学,自然科学等其他相关的综合文化知识了解非常浅薄,另外还有很多美术课基础理论老师以及专业课教师存在轻视文化精神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在目前社会经济快速的变化发展形势下,一些美术教师根本就没有将注意力放在教学实践中,只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进行其他方面的活动。另外高校美术教育也必须营造出良好的文化环境,人文精神在文学诗歌中,在历史地理等其他方面都大量出现。当前不同学科同美术教育的关联性非常低,整个社会并没有构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因此人文精神的形成也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和酝酿,必须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分析[3]。

三、结语

第8篇:美术教育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

在初中美术教育之中融入生活化元素,可以使初中美术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美术,更好地掌握美术知识。

一、走出课堂感受自然与生活

农村地区风景优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感受自然,在自然环境中寻找和发现美,进而逐渐培养他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生写生时,组织他们到操场中画出自己学校中的建筑,学生通过对熟悉建筑物的观察更容易形成兴趣。又如,可以开展一些户外活动,让学生直接与大自然进行接触,在感知美的过程中创造美。由于美育的有效实施是以感受的方式进行的,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和景色、造型结构与色彩背景,都包含美的因素和诱人的魅力,组织学生参与户外写生,可以使他们在欣赏自然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当学生以自己的热情绘制出满意的图画时,便会受到很大的鼓舞,从而树立美术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二、回归生活中的具象事物

家居和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在回归生活的具象事物时,就可以考虑到以家居为内容的课堂设计。从色彩的搭配、布置到生活用品的摆放,都可以基于学生实际,让学生对周边事物蕴含的美感产生兴趣,从而探索其中包含的审美因素,帮助学生提高生活品位,调动学生的激情,追求更佳的生活品质。所以,在美术教育中开展家居布置教学,首先就需要让学生对于家具的尺度和房间的平面尺度有所了解,明确美化与使用功能之间的关系,同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解决问题。色彩的搭配可以帮助学生判断生活中的美,实现整体色调的和谐搭配。对于生活用品的设计则可以让学生感受生活,了解设计中包含的各种元素,以此提升审美情趣,关注丰富多彩的生活,勇于创造。因此,在初中美术教育中,无论是家居设计,还是生活用品设计抑或色彩搭配,都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准切入点,基于学生的切身体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所学的东西就是自己身边真实存在的,这样在学生的脑海之中就会有一个大致的知识结构,对于其理解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三、回归生活经验

回归生活经验,可以安排“菜园中的盛会”活动。很多学生虽然吃过蔬菜,但往往不了解蔬菜的特点,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也没有太多的机会可以仔细观察,所以,针对此设计也就无从下手。只有理解生活,才能理解美的含义。所以,教师可以提前要求学生去菜市场体验一下,如有机会可以直接前往菜地采摘。在买菜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到新鲜蔬菜的形状、颜色和大小,可以触碰到菜叶本身的纹理,进而产生直观的体验。当再回到教室进行设计的时候,学生就可以积累的经验作为基础,合理而大胆地设计。如,生菜可以设计成为人物的裙子,而胡萝卜可以制作为躯体,土豆可以设计为脸部。总之,学生只要能够发挥创造力,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各种动物和人物。在拥有一定的基础经验之后,学生会激发对于蔬菜的喜爱之情,也会提升他们对初中美术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四、寓教于学生日常家庭生活

家庭美术教育是在长年累月的生活中开展的教育。在美术知识中融入生活物品与生活事件,这样回归日常的教学模式无疑比通过书本欣赏图画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学生一致认为,只有存在于生活当中、能够让自己亲身体验的知识,才会更加真实,也更容易理解。如,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美术知识设计自己的卧室,在学生亲自动手装饰自己的卧室的过程中,家长可以从旁指导,给予可行性的建议。可以让学生自行思考设计,让其在面对困难时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样才能充分释放学生的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独立判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可以满足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需求为命题,让其接触到更多的美术知识,学会解决困难,同时懂得怎样创造。家长需要给学生指明方向,可以给予学生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其凭借自己的创造力独立解决问题。只有如此,才不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约束,同时可以激发其创新思想,从而产生各式各样具有鲜明特色的作品,取得良好的美术教学效果。总之,生活化的美术教育本身就存在巨大的优势,可以拉近学生与美术教育的距离,帮助学生增强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创造灵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不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记忆力。当然,生活化的美术教育还应该顺应新课标的需求。实践证明,美术教育的生活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主张生活化教学,成为初中美术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许菁.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实施方式探讨.美术教育研究,2015(8).

第9篇:美术教育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 : 职业中学 美术教育 素质教育

美术课在中学是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美术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不可缺少的环境。我们的教育方针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美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和情趣,对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起推动和促进作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中国基础教育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对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改革日新月异,创新教育逐步进入课堂,然而,并不是每个地方美术教育工作都能顺利进行。像苏北地区尤其是职业中学,因为交通不便,经济建设相对于苏南地区比较落后,思想还停留在升学改变命运上,所以现实中往往难以开展正常的美术教育工作。

目前,职业中学在全国素质教育的带领下出现一些良好的现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许多学校领悟到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意识到美术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领域中不是孤立的,它与各科之间相互交融与渗透,形成多面互动的关系,但还存在种种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美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及其工作的全面开展。

学校往往不重视美术课的开展,给美术课的定义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副科”,有的职业中学甚至根本不开设美术课,即使开设也就是在中职一年级开设。他们认为应该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语数外和其他专业课等主课上,美术课只是一个装饰,甚至认为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而主课就不一样,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对口高考升学率,升学率直接决定一个学校的生存,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形式的逼迫下,美术课的地位一直居下不上。

其次,因为职业学校往往不重视美术课的开展,导致学生把大量精力放在文化课和专业课上,他们以为美术课就是“照葫芦画瓢”,只知道照书画或者老师在黑板上画什么他们画什么,根本不知道美术包罗万象,教授他们用泥塑、木雕、石刻,利用身边的废弃材料制作工艺品等都会让他们感到惊奇,更别说让他们独立创新。他们的大部分作业是临摹完成,已经习惯照抄别人的模式,习惯性思维占据学生的脑海。因此,当设题让他们创造时,学生会说:“这怎么画?”“老师,我们可以照着书本画吗?”美术的造型艺术,是没有声音,亦没有文字的艺术,不论是对作品的欣赏还是对美术语言的掌握,都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和领悟,这样才能懂得作品的含义或者某种技能的要领。

再次,具有美术专业修养的教师,学校只是让其充当门面而已。学校的不重视和学生的漠不关心,影响美术教师对这美术教育的教学态度,备课不详细,上课时如果学生要求做其他作业也听之任之,每节课不能传授知识要点给学生。这就使得学生缺少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尤其当他们看到美术鉴赏中的人体绘画作品如《亚当和夏娃》、《花神》等,就会发出不和谐的声音,容易把美当做丑,把丑当做美。

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的。因为人们人生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逐步得到、逐步增强。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各人对美的内涵却大相径庭,审美的情趣和品位更因人而异,甚至相距千里。要提高审美素养能力,就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没的体验。因此,我建议职业学校的不同年级都应该开设美术课,而且学校应该非常重视美术课的开展。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成绩本来就不理想,学习也不积极主动,家长让孩子上学主要是让他们学习一门技能,对于美术课需要的材料更是不会购买,认为美术课可有可无,美术老师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加大了美术课顺利进行的难度。

以上的种种原因,皆因美术课不受重视,我想,只要加强美术教育的设施和建设,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学校领导再重视,美术教师尽心尽责地对待所教学科,严格要求学生和引导学生多方面、多途径地认识美术,这样职业中学的美术地位自然就上升。职业学校一旦重视美术课的开展,肯定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美的创造,不仅让学生学会怎样去欣赏美、鉴赏美,更重要的让学生学会感受美、创造美。

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教师要随时随地主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描绘生活、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生活的本质与交流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绘画创作,而且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都有重要的作用。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对学生的美术教育,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力度,从事美术教育的教学工作者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新教育的希望在老师,我国政府应该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并落实到农村,壮大美育工作队伍,转变职业美术教育观念,健全美术教育管理机制,加强美术教学设施和器材配备的工作,保证艺术教育顺利进行,这样才能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审美水平,激起人们追求美、热爱美、创造美的愿望,以先进的美育观念教育全人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