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孩子创造性思维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个体普遍具有的潜能,幼儿也不例外。儿童心理学研究和大量实际观察表明,儿童拥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几乎表现在他的所有的活动之中。其具有自己的独特的本质特征:
1.不受规范,不受约束,彰显个性。
幼儿处在一个心理松弛的阶段,这为获得和发挥创造力量提供了最理想的先决条件。幼儿拥有得天独厚的体验能力,兴趣广泛,在接受外界刺激后有了自己的判断和反应,这使得幼儿以好动、好奇、好问的态度对待世界。而且此时,幼儿的行为尚未以成就定向,其兴趣的发展是自发的,没有外在压力强制和规定。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自发性较强,针对性较差,借以表现的活动及领域相当广泛,几乎对他们所接触的任何东西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活动中,幼儿没有强烈的目的性,没有固定的行为模式,不受规范、习惯的约束,没有有意的“尝试”,思维空间较大,他们可以真实、自由、无修饰地表现自己的创造力。
2.创造机会 ,满足欲望 ,体验乐趣。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使儿童得到巨大的个人乐趣和满足,从而导致他们个人或社会的良好调节。对于幼儿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比他们完全靠自己创造出一些东西更令其满足了。因此,创造性思维成为儿童自我满足的巨大源泉。探索的好奇与欲望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创造性的巨大驱动力。在创造过程中,既满足了幼儿好奇的欲望,又使幼儿在自我实现的创造过程中获得愉快的体验。
二、利用一切活动形式,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建构了认知图式,这种新的图式是具有创造性的。儿童越是积极,他们的学习就会越有可能成功。因此,通过孩子感兴越的各种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也是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美术活动中,我们的目的不在于教会幼儿画成或手工做一件工艺品,也不是培养他们成为画家,而是把它当作一种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意识,创造才能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然而,幼儿不会凭空想象,我们会带领孩子投入到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大社会中,让孩子通过各种感官来感知周围的一切。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自己创作艺术作品,把创造的余地留给孩子。在评价孩子的作品时,不要片面地看画得像不像,好不好,制作得像不像,好不好,更重要的是看看这幅作品中有没有独立创造的地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或幼稚可笑的,只要有利于发展创造性思维,就应当给予表扬和鼓励。
当然音乐、舞蹈、文学、体育等活动也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可通过让孩子创编舞蹈动作,仿编儿歌内容,续编故事,一物多玩等活动来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要对幼儿的创作给予肯定与赞赏,提高幼儿创作的兴趣与热情。
三、家长转变观念,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由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常常是有意或无意地抹杀掉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使原本独具创意的孩子,变得墨守成规,循规蹈矩,应变能力差。例如轻视孩子提出的“异想天开”的问题,不信任孩子,不给孩子动手动脑的机会等等,时代在进步,家庭教育也面临着改革,作为家长应给孩子提供自由的空间,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让他们在和谐环境中享受动手动脑的乐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给幼儿足够的自由空间,如把玩具拆开再装上,缠着父母问个没完。这时候,家长应采取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多鼓励、多支持、多欣赏,俯下身子,多倾听幼儿的提问或建议,多参与他们的讨论,那么孩子就不会因为担心出错而受到批评与责骂,让他们在创造的空间自由飞翔。
四、抓住随机教育,提供培养创造思维的机会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事实证明,音乐作为一种审美艺术,它能够怡养人的性情,陶冶人的情操,甚至在某些时候亦能发挥疗治心灵创伤的作用。良好的音乐素养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亦能够引导个体获得对生命状态的美好体验。由此,音乐教育历来为教育者所认同,被加以积极实施并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是祖国的希望,重视素质教育从娃娃抓起,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创新,教育工作者亦应有自己的担当,通过方方面面的分析、研究、探索,摸准儿童教育的关键脉络,才能够激发孩子们的潜能,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帮助他们独立自由的成长。
一、儿童的心理特征——无意想象
一般来说,儿童起初想象力的产生经常是从外界刺激而引起,其想象力没有目的性,属于无意想象。如:3岁的儿童玩橡皮泥,他们不会提前想象自己要把橡皮泥捏成什么样的形状,只是在玩的过程中看到橡皮泥被自己捏成了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一个4岁的小男孩玩积木,他随意摆弄积木,当你问他这时摆了个什么东西时,他便慢条斯理地看看手中所摆积木,再回答你说:“这是一个房子。”第二天,若要求他再摆出一个和现在所摆形状一模一样的积木“房子”时,他却怎么也摆不出了。事实证明,孩子们的想象力事先是无明确目的的,是直接由外部刺激所引起,其想象的主题是易变的。
对儿童的教育应该重视对其想象力的合情合理的主体性的引导,孤立的是与非、对与错,在形成基本的价值观念的同时,潜在的是对其个性的消解。世界丰富多彩同时也矛盾广存,个体意识获得良好的激发,更使其具有创造的潜质,则须使其获得美的体验,在脑海中存留“美”的体验,这就需要广泛的知觉体验,但对于儿童来说,不可避免地要遭受时间空间上的限制,由此,教育者需要借助音乐来传递关于世界的信息,将真善美的种子埋藏于一方方希望的田野之中。
二、想象力的升华与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
马斯洛在其论著《自我实现者的创造性》中称,“创造性是每一个人生下来就有的继承特质”,他强调指出,创造性是非经验的,无法以传授的方式获得。佛洛姆也认为:“生产性是人类天生固有的”(佛洛姆,产生性的爱和生产性的思维[M].Manfor himself.1948:8。)(生产性即创造性)。由此可这样解释:创造性是个体固有的心理特征,创造性思维是群体长期的心理积淀以遗传方式在每一个体思维中的集中反映。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和有价值的作品的能力或特性,也称创造力。而最终产生创造成品的活动和现象称之为创造,它可分为真创造和类创造。真创造是创造者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产生了对人类社会而言为首开先河的、对社会有价值的成品的活动。如:蒸汽机的发明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类创造则是针对个体具有首创性,即个体最终产生了对本人而言是新的和有价值的作品的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事物的高级、复杂的思维的综合表现。人类思维分为形象、抽象思维两类,两种思维相互补充,形成综合思维能力。形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通常情况下,创造性思维是在强烈的创作动机和外部启示的激发下,以渐变或突变的形式,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在不同的方向、程度的重组而获得的独特的、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和创造性的成就。
由此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即想象力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要素,创造性思维是在想象的基础上做出真理性价值选择从而获得的对事物的全新的认识。
2、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应重视把握儿童思维活动的特征
儿童的思维活动体现为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一般情况下,儿童总是对一些形象特征鲜明的事物印象最为深刻,这一点在其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中也最能体现出来,因此,儿童的思维活动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第二,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水平与其已有的心理层面是相一致的,并且在其思维过程中是离不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及所处的生活环境,是与儿童的年龄特征相符的,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第三,伴随着儿童的成长、阅历的丰富,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水平也是逐渐增强的。
综上所述,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施教者应采用多样的方法,为孩子们的尝试、选择、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气氛,给他们以创造的激励,并为他们提供广泛使用的素材,以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努力发展他们的创造力。
与此同时,教师不仅应注重培养儿童的求同思维,也应因材施教,注重开发儿童的求异思维,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捕捉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因素,有意识地训练儿童的独创性思想。
三、音乐教育与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音乐教育的特质及其对儿童的影响
音乐教育本质在于抒发人的内心情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李斯特说:“音乐能直接表达感情的内容和深度”。德国音乐家奥尔夫说:“音乐应该同其它学科一样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音乐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和个性”。
音乐教育对于儿童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音乐教育会影响着孩子们的审美和情感的发展。在儿童的早期教育中,音乐教育包括:歌唱、打节奏、游戏、打击乐及音乐欣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儿童在音乐的熏陶和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了其审美能力,激发了其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还促进其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向往,建立了健康的审美观念,并能使儿童情绪安定、心情愉悦,从而达到美育的教育目的。
一张景色迷人的风景照片看后能使人心旷神怡,那么一首美妙动听的音乐旋律更是能够打动人心,引起人们在情绪上的波动,或高兴,或忧愁。音乐的特殊之处便在于此,能够触及人的情绪,抒发内心情感。孩子童年时期恰恰是其情感发展从初级到高级的逐步成长阶段。伴随着儿童社会交往的扩大、情感体验的丰富,音乐教育在此时可极大地促进儿童情感的健康发展,并让儿童知道如何对待真善美与假恶丑。
其次,音乐教育影响儿童听觉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发展。儿童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首先依赖于所听,儿童跟着音像资料学着聆听、欣赏、感受、表达音乐,并在学习过程中使得自己的听觉能力得以提高。孩子们通过边听,可以边模仿着唱与跳,与此同时,也逐渐记住了音乐中的旋律、歌词、动作等,在这样动手动脑的参与中,也促进了儿童记忆能力的发展。
再者,音乐教育会影响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交流能力。因为在儿童时期,孩子的思维活动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因此,其想象力是由再造想象逐步转变为独创想象的,并在音乐活动中,运用想象力进行创造。如:5岁的小孩学弹钢琴小曲《越过山坡》时,在聆听完一遍教师的示范弹奏后,便描述出了旋律线表现为先上后下,就像人们爬山一样,甚至在此基础上,还创造性地想象出帆船冲浪等。孩子想象与创造音乐的同时,也用语言说出了自己对音乐旋律的感受,与周围人分享了自己内心的体验与想法,从而加强了儿童自身的语言交流能力。
最后,音乐教育有益于儿童的身心与个性发展。如:儿童在学习打击乐的过程中,不仅满足了其天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同时,在清脆悦耳的声音、节奏中感受到了乐器所带来的愉悦感,使其身心轻松愉快,并消除了其紧张感。在这个世界上,因为我们无法找出任意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相应的,儿童的个性差异也是各不一样的。由于每个儿童个性不一,在音乐活动中,并非每个儿童都愿意参与进去,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音乐活动中进行巧妙、良好地引导。儿童通过参与音乐活动,可陶冶其情操,并在音乐舞台上找到信心,变得自信、坚强,使其产生乐观的心态,形成自尊、自立的性格,为塑造良好的人格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增强了其团队协作意识,加强了儿童之间的友谊,也提高了其对待事情的应变能力。
2、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
第一,培养兴趣是推动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尊重学生的音乐感受,让学生体验音乐的快乐。“玩”是孩子的天性,儿童的兴趣是在活动中产生的,音乐教师可将“玩”引入音乐课堂,以穿插游戏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从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音乐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利用游戏的方法来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游戏活动使儿童身体获得发展、情感得以满足。例如:一名音乐教师在给一年级的孩子们欣赏《狮子王进行曲》时,孩子们自己分配角色,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服装,表演狮王、王后、小狮子、其它小动物等角色,孩子们在游戏中更好的理解了音乐,而且把握了乐曲的结构。又如:在音乐教学中可以穿插击鼓传花、猜谜、拼图等游戏激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第二,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事物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客观信息转化为个体经验的必不可少的因素,是创意的开始。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可视化教学与实地教学,让孩子们更多地接触自然的、社会的实体、实物等,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察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曾有一名教师在他的课堂中组织了一次分类游戏的活动,选择了以下物体作为分类游戏的材料:象棋、篮球、钢笔等。要求孩子们根据分类材料的特征和性能,自己动手、动脑进行物体分类。通过教师与学生问的互动和相互启发,促使了学生的“发散型思维”,并不断产生了新的分类方法的连锁反应。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被激发起来后,往往会产生一些出人意料的结果。
第三,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在和小孩接触时,会发现孩子们总喜欢问“十万个为什么”。比如:一小孩儿见到笼子里喂养的小白兔和小灰兔,便会问身边的长辈:“小兔子只有白色和灰色吗?为什么没有花色毛绒的小兔子?”由于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解答他们的“为什么”外,更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原则,教师可设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儿童的求知欲。
例如:教师在教幼儿《爱劳动的好宝宝》这首歌曲时,教师引导幼儿为幼儿园进行大扫除,思考小朋友们能做什么(擦桌子、拖地板、擦玻璃窗等)。然后,教师再请幼儿聆听一段音乐,欣赏一遍,思考能否听着音乐进行大扫除。再请幼儿出来——爱劳动的好宝宝听音乐大扫除,自由想象动作,按音乐节奏创编大扫除动作。
第四,培养儿童的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美国心理学家Terman从1921年起就对一千五百多名超常儿童进行跟踪观察与研究,经50年的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个性与成就的关系远大于智力与成就的关系。儿童只有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创造性思维及其创造力才能得以发挥和提高。因此,为了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应精心培养儿童的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儿童只有具备良好的心境,才能真正地促使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更大程度上得到发挥。
四、总结
1.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重视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民主、安全与和谐的氛围,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消除恐惧和不安的心理,身心轻松、愉悦,从而释放出巨大的创造潜能。其次,要积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幼儿的态度更多的应是积极、鼓励、平等和宽容,尤其在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方面,教师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而应是儿童创造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使幼儿能够自由地思考、想像、选择和做出决定。
2.提供操作材料,诱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提供一些材料,让幼儿通过眼、脑、手、口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操作中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在大班语言教学《人与背景》的活动中,教师可给幼儿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如大树、草地、小山、水、各种人物和动物,要求幼儿自己设计人(动物)与背景的关系,并进行讲述。幼儿活动的气氛很浓,许多幼儿都能根据手中材料摆出众多的故事情节,并不停地讲述着,这样不但丰富了幼儿的生活,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使幼儿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3.引导积极思考,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思考是创新的基础。教师在设定让幼儿思考对象及目标时,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特点及表现手法,使幼儿在思考后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如教学古诗《小池》,教师可根据诗意制作一幅活动的幻灯投影片:画面上泉水轻柔舒缓地流着,杨柳随风摆动,湖面上倒映着它美丽的倩影,小荷刚刚露出水面,一只蜻蜓飞来,轻轻落在荷花尖上。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幼儿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幼儿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幼儿结合画面说说清新的小荷、美丽的蜻蜓……为了引发幼儿的参与意识和创造兴趣,也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教师还应鼓励幼儿根据诗意大胆想象,自己动手为古诗《小池》配画。在创作中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被激发出来了,他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大胆作画,一张张充满童稚的画面,展现了他们对诗意的理解程度。
4.开展故事创编,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在传统讲故事时,教师往往是主角,孩子只是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有关故事内容的问题。如果我们转换角色,在故事创编中,让孩子充当讲故事的主角,而教师则做孩子的听众和记录员,可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语言活动《聪明的阿凡提》教学中,在活动前,我把配套的图片贴在黑板上,立刻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他们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有的说图片是阿凡提和大官,有的说是少数民族。这节课原本设计是由我讲述、孩子们回答提问来进行这个语言活动的,可听了孩子们的议论,我立即改变了主意。我对他们说:“请大家观察图片上有什么?你认为发生了什么事情?请你把它编成一个故事,对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孩子们三五成群地讲开了,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兴致很高,气氛活跃。我还拿来纸和笔,让孩子们把自己编的故事讲给其他小朋友听。起初,我以为这个活动是看图讲述,故事的情节受到局限,孩子们的故事可能大同小异。可没想到一听,许多小朋友们讲的故事各有各的情节,各有各的特点,大出我的意料,当我把孩子们讲的故事记下来的时候,他们的脸上有掩饰不住的喜悦。
5.鼓励自主表演,拓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幼儿;创造;思维;语言;发展;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2
作为未来世界的主人,我们应从小就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而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我认为首先要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入手。在我园上上下下都在进行创新实验的同时,我也尝试在语言领域中开展了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营造宽松的环境,激发幼儿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重要条件。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有安全感和自由感的幼儿,才可能成为具有创新思维的幼儿。在语言活动中,有了宽松的心理环境,孩子才想说、愿说,从而才能感受到说的快乐。在教学中,宽松就是让孩子感到没压力、没恐惧,不过分判断孩子的对错与好坏,师生关系应是平等和谐、理解接纳、支持与鼓励的。因此,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我积极创设一个轻松、自由、愉快的心理环境,努力和幼儿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幼儿在我这里,较少听到有什么被禁止、不能做、不能说的事情,听到的多是一些表扬和鼓励的话语。如幼儿在创编故事《狼和小羊》的故事结尾时,有的说狼吃掉了小羊;有的说狼和小羊成为了好朋友;还有的说猎人打死了大灰狼,小羊得救了。幼儿各种各样的想法在这里得到理解和支持,这是在一些条条框框下所不能实现的。
二、注重有效的师幼互动,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忘记有效的师幼互动。在互动中,教师的启发引导,即提问的艺术是非常重要的。提问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孩子思维的开阔与否。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提问上。因此我们在设计提问时,首先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也就是说问题要提得活,能变则变,要考虑到幼儿发散性思维,启发幼儿思维的独特性和求异性。不要提一些封闭性的问题。如果一位教师经常同幼儿是不是这样?对不对……经常提一些不必动脑筋的问题,会抑制幼儿的创造,而且还会养成不动脑筋的坏习惯。因此,我在诗歌《摇篮》中,从生活角度、人的角度、事物的角度……等不同的角度去提问幼儿,因此幼儿就想到了:垃圾箱是垃圾宝宝的摇篮;大地是小草的摇篮;小草是小虫子的捣篮;小床是小娃娃的摇篮……
而且我们在设计提问时要考虑一些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能联想事物之间关系的问题。如:《小蝌蚪找妈妈》,我们可以这样问幼儿:“你想它还会找到谁?会怎么说?”启发幼儿既能发挥幼儿想像,又能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想像其他动物及动物特征与小蝌蚪之间的联系。我们在进行语言文学活动教学时,如果引导幼儿观察图片时,不但要问幼儿有什么?它们在干什么等,还要经常问幼儿为什么?使幼儿通过探究,在头脑中进行分散、集中、推理.对于有些有争议的问题,教师更应加以引导,鼓励幼儿发问,引导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幼儿思维的独特性和独立性。
三、追求形式上的创新,丰富幼儿创新层面
我认为,语言教学不应局限在静止中完成,注意一方面学会动态的教,即事物的横纵发展,如讲述交通工具,应从古时候的以步当车到现今快捷的飞行工具,在变化中讲述,在变化中培养幼儿的求变心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将语言教学同体育、科学、艺术等其他领域相互结合,综合运用。打破单一的模式,让幼儿在写写画画中体现创造性语言特色。
创设适合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语言的情境,为幼儿学习语言架设桥梁。创设不断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环境,让环境卫生与幼儿“对话”。我们一是为幼儿提供进行创造活动所需要的物品:简单的如一把剪刀、纸笔、有关的幼儿用书等,便于幼儿迅速捕捉自己的创造构想。二是可以利用墙饰进行专栏记载,如“今天我值日”记载了幼儿当值日生的经历和感受,是幼儿自己的故事,这样的墙饰可以激励幼儿去想、去说、去做、去画,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了幼儿的多种能力。
三、采用多种形式的语言活动,促使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利用文学作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文学作品为幼儿提供全面的语言学习机会,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包含了从理解到表达、从模仿到创造、从接受到运用的过程。文学作品中的仿编、续编、改编活动,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2.讲述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如在讲述活动《吃吃、编编、讲讲》中,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山楂饼,然后向幼儿提出问题:“这些山楂像什么?”孩子们充分展开想象,有的说象皮球,有的说象橘子等等。接着,我让幼儿咬了一口山楂,看看剩下的部分又象什么?最后,我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编一个好听的故事。在整个活动中,给予幼儿操作、交流、想象的空间,孩子们在轻松的活动中,创造力、思维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3.谈话活动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幼儿教学 创造性思维 认识 培养
创造力是创造能力的简称,由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能力组成,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但在当前的幼儿教学中,人们往往对幼儿的创造力尚认识不足,在培养幼儿创造思维方面也不够重视,进而在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教学方法上也有一定的误区,创造能力教育途径和方法需要进一步加强。《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与创造”。这些要求旗帜鲜明地阐明了现代幼儿教育所倡导的先进儿童观,表现出对传统儿童观的突破。
一、正确认识幼儿具有的创新、创造的潜能
1.在培养幼儿创造力上存在的误区
由于受到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对教育的期望延伸到了幼儿园,学校也常以分数来体现教育,用分数是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对幼儿的强化灌输知识和强制学习的做法淡化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使部分幼儿对学习产生厌学情绪,也扼杀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对幼儿创造力,人们尚没有不足够的认识,认为幼儿年纪小,处于懵懂无知的状态,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才是幼儿最大的能力和兴趣。在实践中细致观察幼儿的言行,我们会发现幼儿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经常有创新的言语或行为,而随着年纪的增大,这样富有想象力的的想法就会逐渐减少乃至消失。
2.幼儿具有创造力的科学依据
从幼儿的心理特点来看,幼儿期处在创新心理觉醒时期,对一切事物充满渴望和憧憬,他们好奇好问,不受传统习惯势力束缚,敢想、敢说、敢为,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新精神.这些都为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奠定了心理基础。如果成人能鼓励、引导幼儿的创造性,并加以不断培养和训练,使其形成创造性思维,就能为其在成长中培养创造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如何将创造性教育融入到教学中
在谈及对幼儿进行创造教育时,人们常常以为就是给孩子们讲一讲发明创造故事、搞几次小实验活动等等。这种想法和做法不能说错误,但也不能算是好的途径和方法。在幼儿创造教育上,不必刻意规定创造的环境和条件,割断幼儿的创造与真实生活的联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幼儿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将创造性教育渗透到各个环节
1.在“问题”教学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幼年期的孩子们天真无瑕,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望,遇到问题总爱问为什么。比如“人为什么要吃饭?”“小鸟会飞,人为什么不会飞?”“天空为什么会下雨?”等等。具有“问得简单”“问得有理”“问得有趣”三个特点。而作为幼儿教师,就要考虑到教育因素,不能随意而答,得认真、谨慎、科学地回答,并注意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对孩子的提问,我们应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反问法,以促其思考。如“人为什么要吃饭”这类问题,不如乘机反问,起到启发他们思维的作用。比如教师故意说:“是啊,小朋友你自己想想为什么要吃饭?”孩子一歪头:“哦!我明白了,宝宝肚子饿了就要吃饭,吃了饭就有劲,就能长高,就能变聪明。”二是设问法。活跃孩子们的思维,开阔其思路。比如“小鸟会飞,人为什么不会飞?”这类问题,如果直接回答,只给孩子一个简单的信息,就是人是不会飞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借助各种各样的飞行器具,不仅会飞,而且飞得比鸟还高、还远。因此有必要作进一步地设问:“小朋友,人们想出哪些办法能够像鸟一样在天空飞呢?”自然而然地引发孩子们进一步探求的兴趣,并懂得了飞机、滑翔机、宇宙飞船等都是人类想飞,终于能飞起来的智慧结晶,这有利于激发孩子们活跃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三是化繁为简法。对一些科学性较强的问题,考虑到孩子们的实际接受能力,应以浅显易懂的形象性语言答。如“天空为什么会响雷、下雨?”可以耐心讲给他们听:“当天空中两朵云走到一起,不小心一碰,就会发出响声,这声音就是雷声。云朵姐姐被撞疼了就会哭,她们的眼泪就是落下来的雨点。”孩子们听后点点头,像是明白了许多。采用这种方法给孩子回答,能使孩子得到提问的快乐和收获。
2.强化并鼓励幼儿创造
幼儿的创造往往是无意识的、偶然的。如幼儿把沙子放入碗中,当作米饭;把撕成长条的废纸当成面条,画出了长了脚的太阳、长着翅膀的月亮等等,这样的行为,或许孩子们只是觉得好玩,根本就没意识到他这是在创造,是在想象。教师要注意把这些创造行为与淘气、恶作剧等不良行为加以区别,并给予理解、支持和鼓励。在活动中,只要幼儿的自由探索活动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健康或不损害有用的物品,应该鼓励孩子进行反复尝试和自由创造。
3.正确评价幼儿的创造
幼儿都喜欢得到人们的肯定与表扬,因此要想提高幼儿教育的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方式。教师的评价往往会影响到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的时候要注重幼儿创造性的开发与发展。评价的方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是我们在运用的时候,都要注重评价的活动过程,不能只单单重视评价的结果。教师在实施评价教学时,要善于抓住每位幼儿自身的闪光点,特别是对于含有创新精神的“点”给予重点评价,让幼儿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幼儿大胆发表言论的意识,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育家卡伯曾指出:正是幼儿时代的幻想引发形成了以后所有的创造性活动。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时捕捉教育契机,重视幼儿的创造火花,营造宽松、自由的创造氛围,鼓励幼儿敢想、敢说、敢做,成为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启蒙者、引导者。使幼儿在丰富多采的创造性教学活动中,张扬个性,展示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智力素质和健全的身心素质,为日后成为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景焕:创造教育原理[M] ,吉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黄人松: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关键词:活动教师;诊断活动;启蒙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245-01
对与在思维上有一些稍滞的孩子,可用"你能勇敢地说了,真好!"来鼓励、强调个体间的纵向比较,而淡化群体间的横向比较,让那些滞后的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而减轻语言发展的压力,从而让所有的孩子在真正宽松的语言氛围中敢说。那么怎样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较行之有效呢?笔者作为一线的幼儿教师,认为应该选择一个与幼儿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作为突破口。比如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就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和一定的可能性。
1.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依据
1.1 从幼儿期就开始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具有重要性。幼儿自身是具有潜在创造力的,三至六岁的幼儿精神世界充满着好奇,探索和幻想,他们的思维往往不受习惯的约束,能根据问题的要求使用一种新的、非同寻常的方法去寻求答案。另外,据心理学研究测试,四岁至四岁半是发散能力的一个飞跃变化时期,这个时期对发展幼儿能力和创造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要抓紧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要让他们错过了这个重要时期。
1.2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关系。语言和思维同为智力与创造力的重要因素。首先,语言活动离不开思维,语言不是空洞的声音或字形集合,而是有确定意义的心理现象。语言的意义不是别的,正是思维的内容或结果,思维的水平,往往影响着语言的水平。语言又是思维的工具,思维之所以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念存在于词当中,抽象逻辑思维的进行或最后的结果都必须以词作为它的工具、它的承担者。所以有人把语言称为思维的最合适的"物质外壳"。
1.3 幼儿语言教育现状与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在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传统教学中,有不少好的经验,其中也不乏创造性教育,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实际上注入式多,定向思维多。在故事教学中,常见的是教师讲,幼儿听,然后提几个问题,在老师指点的范围内学习词句、记忆情节。在诗歌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是机械地让小朋友一遍一遍地读,直到能背诵为止。有些本来是属于创造性讲述范畴的课型,如续编故事、生活经验讲述等,也被束缚在教师所规定的范围里,因而限制了幼儿的思维。产生这些现象,往往是由于教师忽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幼儿积极性、创造性的特点。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幼儿思维活动的定向性,转变为多向性、变通性,为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2.营造语言活动的宽松氛围,鼓励幼儿敢说
有了宽松、愉快的气氛,孩子才想说、敢说,并且感受说的快乐。当然,宽松并不就是让幼儿随意自由发言,而是让孩子感到没有压力、不强调对错与好坏,教师要坚持"理解接纳,支持鼓励"。
2.1 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多支持、少反对;多欣赏、少讽刺;多启发引导、少消极灌输。受生活经验、词汇量和思维特点的限制,以成人的标准来说,有时幼儿的语言表达的意思不一定准确或恰当,在讲述时小班幼儿往往有些词还不会用,有的孩子就会用方言来表达。尽管这样,这时我除了引导幼儿准确地表达,还极力地鼓励与表扬幼儿,因为他们能使用语言解决问题比正确地造句更为重要。
2.2 耐心满足孩子语言交往的需要。以前在集体语言教育活动时,当有个别孩子把问题答的与教师设想的大致符合时,教师马上就此小结了,迅速进展下一个问题,这样往往容易在幼儿之间形成一个思维定势。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幼儿突破定势,激发幼儿多角度思考问题。
2.3 减轻孩子语言发展的压力。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以竞争来刺激孩子发展,比如在语言活动中,也有比比谁想得快、说得多之类的内容,结果举手的总是那么几个语言发展好的孩子,语言水平稍弱的孩子就干脆不举手了,以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老师总是表扬他们说得好"。其实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同,学习优势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要承认差异,并重视差异,不要总是一概以"说得完整"、"用词丰富"这些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孩子,而可以用不同层次的评价来对待语言水平不一的孩子。例对稍滞的孩子,可用"你能勇敢地说了,真好!"来鼓励、强调个体间的纵向比较,而淡化群体间的横向比较,让那些滞后的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而减轻语言发展的压力,从而让所有的孩子在真正宽松的语言氛围中敢说。
2.4 通过提问来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完成我们的教育目标。因此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始终坚持问题要提得"活",要尽量开阔幼儿思路,具体体现在:(1)变单一性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2)变回忆式的问题为启发式的问题;(3)变封闭式提问为开放式提问;(4)由教师提问到幼儿提问;(5)多让幼儿仿编或创编,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等。
3.教学方法与建议
3.1 上述的语言活动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其效果也是很明显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要防止幼儿的思维在模糊状态中就发散开去,以致思路不清。扩散思维是多向的,但必须符合逻辑,必须立足于一个发散点,而不是随便胡思乱想。
【关键词】高中教育 创造性思维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02-02
一、目前高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缺乏的主要原因
1.传统观念下高中教育体制束缚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扩大,高中教育资源还比较匮乏,大部分高中教育还保持一种相对保守的教育观念,且办学体制较为单一,导致高中教育处于比较封闭的状态。现代开放性办学理念和高中教育体制没有建立起来。高中招生制度、培养体系和办学管理体制依旧墨守成规,没有取得创新与进步。比如,现在大部分高中依旧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录取的唯一标准,这样的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育的公平性,却极大地扼杀了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学生的发展机会。同时,也使得学生放弃那些不利于升学的兴趣爱好。在培养和教学管理阶段,也往往以学习成绩为导向,束缚了高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应试教育阻碍高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在2009年的一项调查指出,中国儿童的数学计算能力领先大部分国家,但创造力只排在参与调查的国家的第五位。在国内,许多专家一致认为,应试教育是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罪魁祸首。应试教育的特征是考试测评、答案统一。高中学生在升学压力下,不得不循规蹈矩,反复训练考试题目,最终成为缺乏独立见解和创造性思维的“考试机器”。同时,学校为了升学率,反复强调重点抓高考;家长为了孩子能上好的大学,不断劝阻孩子放弃所有不利于考试成绩的兴趣爱好。诸如此类的种种行为都源自于应试教育,所以说应试教育是阻碍高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罪魁祸首。
3.创造性教育环境的缺失
高中学校理应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然而几乎所有的高中都不得不面对高考制度带来的巨大压力。重视考试、重视成绩和重视升学率一直是绝大部分高中的工作中心。对学生和老师的评价也是以高考成绩为依据,其评价机制极为简单,完全没有涉及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方面。而且,高中培养课程里鲜有涉及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科目,这样来说,高中教育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
4.缺少创新型教师资源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需要创新型的教师。在我国许多高中,教师的创新素质亟待提高。在传统高中教育中,教师常常是一味地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知识和方法灌输给学生,并不注重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大胆创新。此外,一些高中教师在教学上保持高度的权威,这不利于学生的积极猜测和大胆求异。所以说,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将极大地帮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提高高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措施建议
1.树立培养创造性的高中教育观念
在现在教育中,高中教学必须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育观念。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于高中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研究至关重要,同时创新性思维也是现在社会各领域人才都必须具备的素质能力。从教育管理部门到高中校长、教师乃至学生都必须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培养创造性思维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育观念,首先高中学校管理层要积极改革办学制度,将高中教育的目标由原来的重视高考转变为高考与创造性思维培养并重;其次,教师在提升自身创新素质的同时,加强教学方法的改进,使其教学方式方法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后,学生应该拓展兴趣,主动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训练,并且运用创造性思维改善学科学习方法,最终达到课程学习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相互促进。
2.建立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学制度
科学合理的教学制度能有效保证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以现代高中应当建立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学制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点实施:
第一,成立创造性思维教育领导小组,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保障。以学校领导牵头,成员包括创新型专业人员,同时吸收自然、人文、艺术、体育等各类领域专业人才,积极领导学校推行高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教育。
第二,制定创造性思维培养细则,将创造性思维培养具体化、程序化。在创造性思维教学培养过程中能有章可循,使培养计划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第三,建立合理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性思维培养。
3.营造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环境
培养高中学生创造性思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领域相互协作,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环境。首先要完善选拔评价体系,改变单一的考试成绩评价标准,引入创造性思维评价制度,为各类创造型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鼓励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如合理积极推行自主招生,不论是高中招生、还是大学招生,对于具备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各学校应该加强重视,适当降低学习成绩考核的门槛,吸纳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同时,社会企业也应当承担部分培养责任,因为创造性思维素质是现在企业所追求的,企业应当与学校合作,提供实践教学机会,积极开展创造性思维培养活动,如创新比赛,鼓励和促进高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创新性教师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至关重要,在科学的方法引导下,学生更容易提升其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高中学校应当加强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没有创新型教师就很难培养出具备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学生将来也就很难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就要加强教师队伍自身创新素质的提升,同时发展科学的创新型教育方法,保证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关键词:纸工活动; 幼儿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5-117-001
在幼儿园美术领域中,作为美术创造活动之一的纸工活动,能够充分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教师应在现代创造教育思想的引导下,通过创设开放的纸工活动环境,采用有效的教育指导策略,以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
一、具有创造性教育思想
3-6岁的幼儿求知欲强,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他们思维的定势较少,创造的火花易迸发,但也容易熄灭。因此,在幼儿纸工活动中,教师首先应具有正确的创造性教育思想,才能激发孩子的智慧,发展幼儿创造力。
1.重视对幼儿纸工创造性的认识
提起纸工活动的创造性,有些教师便摇头:那玩艺还能让幼儿去创造,太难了。它能发明一种新的折纸方法吗?就是大人也难。其实不然,孩子的创造无时不存在于它的活动之中,只要不是照抄临摹,或手把手地一点一点地做,每次活动他们都会表现出一些新的东西,或多或少地有些创造成分。那么什么样的行为和结果具有创造性呢?它的独特之处就是在于改变了物体与其功用之间的习惯性关系。我们教师指导纸工活动的关键就是重视和挖掘幼儿的这种创造性。
2.树立“过程”重于“结果”的观念
许多教师一直认为,纸工活动就是要制作出一些完美的作品来。教育学者张阳曾在《论创造教育的教育观》中指出:“现成的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方法;现成的真理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发现真理的方法;现成的认识成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类认识的自然发展过程。”由此可见,纸工活动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活动过程中幼儿学习的方法以及创造性的培养才是重要的。
二、创设开放性活动环境
美国某心理学家认为:并非唯独具有生物性因素,而且还有特定的环境因素决定着创造力的发生。因此,创设民主和谐、自由开放的纸工活动环境,能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1.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托尔斯认为:“友善与宽容的环境”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要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必须营造支持、有助于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精神环境。在纸工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给孩子一个轻松愉悦的心理空间。教师要多支持、肯定、鼓励、表扬孩子,关注孩子的每一点创造,用积极的语言引导;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营造开放自主的环境气氛,给孩子心理上以安全感。
2.提供足够的物质材料
活动材料的丰富和多变对诱发和促进幼儿创造力尤为重要。过去纸工活动中,孩子拿到的折、剪、贴等材料只是人手一份,孩子们怕剪坏,一旦剪坏东西,就没有了,就得不到应有的收获。于是孩子们不敢剪也不愿剪。但如果我们给孩子提供几份或者是更多的材料,就可以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消除了精神上的负担,他们就能够大胆试误,驰聘想象,勇于创造了。
三、利用有效性教育策略
教师指导纸工活动的策略是培养激发幼儿的创造力的关键。教师的导语是否具有启发性;活动环境是否具有开放性、启发性,活动过程是否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等等,对幼儿创造力的激发和培养至关重要。
1.为幼儿提供选择机会
对增加活动的选择性是否可以提高孩子的创造力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的美国学者认为:增加选择性能够诱发幼儿创造性的发挥,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师在开展幼儿纸工活动时,对活动的内容、方法、材料、时间、合作伙伴等,应给予孩子多种选择的机会,留给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
2.给孩子提供必要帮助
幼儿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和技能有限。在幼儿纸工活动中,应提供必要的帮助,但不过多干预。第一,为孩子提供充足的时间,确保他们完成选择的任务,获得成功的满足。第二,允许孩子多次使用某一材料或多次进行某一活动。第三,给孩子提供关键性的技术指导,保证他们能够获得创造的喜悦,避免过多地获得失败感、挫折感。
四、引导创造性思维方法
幼儿思维水平较低,认知水平、基本技能有限,常常会陷入思路狭窄的境界。因此,教师教给他们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尤其必要。
1.两种创造性思维方法
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方法。发散性思维是从多种角度去思考、探究问题,寻找多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案。集中性思维则是通过逻辑分析,按问题解决的要求筛选出一个最优化的解决方案。教师需要逐步引导幼儿分析问题,从多种角度用发散性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孩子自己的思考、讨论、尝试和验证,最终确定最佳方案,选择出最佳的解决问题途径,从而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2.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
鲁迅先生指出:“孩子是很善于想象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地面以下的景况……他想飞入天空,又想潜入地穴。”在幼儿纸工活动中,我们要善于挖掘和保护孩子的这种联想和想象。如纸工活动中给孩子欣赏范例作品时,可以引导孩子观察、思考:它像什么?还可以用什么做?激发孩子联想,充分展开想象;展示幼儿作品时,可以引导幼儿运用语言续编故事、想象情节、开展表演等,激活孩子张开自由想象翅膀,在自己的世界里翱翔,创造力由此而生。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对于孩子来说,创造力孕育在新颖奇特的幻想之中。只要彻底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技能、提高教育策略,纸工活动会成为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韦华.通过纸工活动发展幼儿创造力及审美能力的实验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1)
[2]朱仁甫.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N]光明日报,2003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造性思维 农村学生
我国的传统教育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对学生单向讲授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很好地理解、消化和应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应用型人材。这无疑对学生的发展有一定的好处,让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为今后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但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只能停留在前人基础上而无所进步。现行的教育体制则认为,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只能发挥主导作用,而不能完全代替学生的思维。江总书记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是否具有创新能力也是二十一世纪新型人才的重要标准。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依赖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可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对各方面的知识接触较多,眼界比小学开阔得多,对什么事物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而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摇篮,作为农村初中来说,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往往只局限于课本,相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知识面窄得多,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如何利用现有的条件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充分利用语文课堂,让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的愿望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作为农村的孩子来说,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阵地。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让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创新的愿望。这就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而不受教师的影响。大家知道,语文作为一门具有浓厚人文性和思维性的学科,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和看法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由于知识积累的差异、生活背景的不同,就会形成“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认识差异,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求异思维。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照本宣科,把教参的理解强硬地灌输给学生,在考试中,用既定的标准答案来衡量学生的回答,这些做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就可能枯竭。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尤其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看法。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教参上明确指出本文是寓言,主要表现愚公大智若愚的精神。可学生可能认为愚公搬家是更省事,现代移民不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如果学生有这种认识又未尝不可呢?再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于勒还是菲利普夫妇,只要理由恰当就可以了,何必追求一致呢?一般来说,对于学生的不同理解,只要基本符合事理,教师都应加以肯定,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样才能让学生保存心中那熠熠生辉的创新火花,真正培养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利用农村学生的生活体验,强调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农村学生的生活体验也是丰富多彩的,教材上有许多涉及农村题材的文章,我们要善于抓住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进行大胆的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为了创新,必须强调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没有发散思维和想象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可以说一切创造都起源于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例如,我们在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发散思维,想想自己小时候有没有与鲁迅类似的经历,有没有与鲁迅类似的体验。也可大胆想象,如果你是当时的鲁迅,你会怎样做?再如,我们教学《孤独之旅》时,我们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背景,让学生体会小主人公失学放鸭的经历,大胆想象小主人公今后的人生会怎样。当然,对于其他文学名著,我们仍然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与大胆想象。如教学《孔乙己》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联想到当今大学生中的“孔乙己”,他们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的现象。也可以大胆想象,孔乙己断腿之后会怎样。再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可让学生作假设性想象,如果遇到的是百万富翁的于勒,文章情节会怎样。通过这样的发散与想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然就会培养起来。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真正语文能力的形成就是要学以致用,真正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就是要能运用创造性思维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真正培养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得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对于农村初中来说,可以开展创作座右铭、格言征集、校园作文竞赛、手抄报比赛、校园广播等活动,这些活动简单易行,也适合农村初中开展。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以让学生真正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与途径很多,作为农村初中来说,只要我们做语文教学的有心人,适时适地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能培养出一大批敢想、敢说、敢做并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新世纪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