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逻辑推理的并列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点逻辑知识,对中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王力先生曾说过:语文水平的提高,有赖于逻辑思维的提高;要紧的是教学生怎样运用思维。思维合乎规律(事理),说的话,写的文章才准确、通顺、严密,层次清楚,有说服力。如果违背思维的规律,不懂得如何运用概念,作出判断,那么我们也就很难说清楚一句话,写清一件事。为了消除语文学习中的逻辑错误,下面介绍一些中学生必需具备的逻辑知识。
逻辑的三种主要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一、概念及其有关内容介绍
概念是表示事物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词语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词语的思想内容。概念是用词语表示的。词语,包括词和短语。并不是所有的词都能够表示概念,能够表示概念的是实词。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内涵与外延的关系:一般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呈反比关系。就是说,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内涵越少,外延就越大。内涵和外延的关系就是这样,一个多,另一个必定小;一个少,另一个必定大。在科技说明文中和语言表达题中阅读时,注意概念和词语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句的含义。要正确使用概念,就必须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之间的几种关系:
全同关系(同一关系):两个概念内涵不一样,外延却一样,两个概念就呈现全同关系。如“北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包含关系(属种关系):两个相关的概念之间,一个概念的外延完全包含在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之中,而且仅仅成为另一个概念外延的一部分,则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包含关系。如“圆珠笔”和“笔”,圆珠笔包含在笔之中,是笔的一个组成部分,“圆珠笔”和“笔”是属种关系。
交叉关系: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有而且只有一部分重合,则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交叉关系。如“共青团员”和“中学生”。
反对关系:在同一个大概念下面的两个小概念,如果两个小概念的外延之和小于大概念的外延,那么,这两个小概念之间就有反对关系。如“导体”和“绝缘体”,两者的外延互相排斥,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其属概念,在两者之间还存在有“半导体”,因此它们之间是反对关系。
矛盾关系: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的外延,则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矛盾关系。如“核国家”和“无核国家”,两者的外延互相排斥,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恰恰等于其属概念(上位概念)的外延“国家”,那么这两个概念之间是矛盾关系。
注意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很有意义的,尤其是并列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列的概念,原则上应该是同一个大概念下面的小概念,大小概念并列在一起是不合逻辑的。
二、判断
在概念明确的基础上,逻辑思维训练还要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正确的判断又是合乎逻辑推理的基础。判断是对事物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判断的类型主要有:
1.单称肯定判断 ――是断定某一个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2.单称否定判断 ――是断定某一个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3.特称肯定判断――是断定一类对象中有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4.特称否定判断――是断定一类对象中有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5.全称肯定判断 ――是断定一类对象中全体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6.全称否定判断 ――是断定一类对象中全体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应注意的问题:特称判断 “有些”、“有的”所表明的逻辑性质与现代汉语中的“有些”、“有的”的语法性质是有区别的。生活中的“有些”是指“仅仅有些”。如“我们班有些学生是团员”,是指我们班仅仅有一部分学生是团员,而其他部分学生不是团员。逻辑中的“有些”是指“至少有些”。如“我们班有些学生是团
员”,是指我们班至少有些同学是团员,其他部分不清楚,也有可能全部都是。
三、推理
推理是由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有三种: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是由个别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的推理。演绎推理是由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类比推理是由个别性的前提推出个别性的结论或者由一般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的推理。这是一种前提和结论一致的推理。
“不合逻辑”语病分析
不合逻辑的句子常常表现为概念使用不恰当(用错了概念、暗中更换概念、大小概念并列使用等)、判断不合理(自相矛盾、一面与两面意思不协调、否定不当、判断当中前后的概念不能配合、主客倒置、强加因果等)、推理不正确等形式,这些主要是由于语言表达不周密而产生错误。
一、内容不符合客观真实
句子表达的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符、与事理情理相悖或过于绝对等,因有违真实性原则而不能使人信服。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
1.不合事实。
例1.(2005年北京卷)该报指出,这次会晤的主要意义,在于善意姿态、长远战略和历史方向,多于具体互惠措施的落实。 (应是“这次会晤的主要意义,在于具体互惠措施的落实,多于善意姿态、长远战略和历史方向”。与生活实际不符)
2.不合事理。就是句子表达的语意与通常的事理相悖,不能使人信服。
例2.(2007年海南、宁夏卷)为了丰富城市生活,市政公司全面规划,修建了三个文化广场,其中一个是将二十多米的深坑夷为平地而建成的。(“夷为平地”一般指把高出来的、凸出来的建筑物铲平、消除,使成为平地,不能用于“深坑”)
3.判断失真或以偏概全
例3.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成才的。(“凡是……都……”这个全称肯定判断,言过其实了,应将“凡是”改为“不少”或“大多”,删去后面的“都”字)
二、概念并列不当
1.从属关系并列不当。概念之间有种属关系,外延大的概念包含着外延小的概念,种属关系的概念不能并列。
例4.(2007年湖北卷)改革开放搞活了经济、农贸市场的货物琳琅满目,除各种应时的新鲜蔬菜外,还有肉类、水产品、鱼、虾、甲鱼、牛蛙及各种调味品。(“水产品”与“鱼”、“虾”、“甲鱼”、“牛蛙”概念之间有种属关系,不能并列在一起)
2.交叉关系并列不当。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相同,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称为交叉关系,交叉关系的概念在使用时也不能并列。
例5.他是个文学爱好者,阅读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以及外国名著。(“小说、诗歌、散文“与“外国名著”也有交叉关系,都不能并列使用)
3.非同一范畴的概念不能并列。概念从内涵上说,总有一定的意义范畴,比如“江湖河海”属于自然风物,“亭台楼榭”属于人文景观,不同范畴的概念也不能并列使用。
例6.(2006年江西卷)这家乒乓球馆设施齐全,可为乒乓球爱好者提供不同档次的球台、球拍、球衣、球鞋等乒乓器材。(“球衣、球鞋”不属于乒乓器材,非同一范畴的概念不能并列)
三、表述前后不一致
1.自相矛盾(句子前后说法矛盾)。指前面的说法与后面的说法自相矛盾,彼此冲突,它包括时间、数量、范围、动作、位置、时态等多方面矛盾。
例7.(2007年江西卷)参加这项比赛的选手平均年龄19岁,平均身高1.68米,平均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平均文化程度大专以上”有错,平均不能是约数,当然不能说“以上”。因为是指把总数按份均匀计算。可改为“文化程度均为大专以上”)
2.前后失应(一面与两面不协调、提承不一)。主要指三种情况:一是句中使用能否、是否、好坏、有没有等两面词,却没有与之呼应的词语;二是句中使用两组并列短语而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错位;三是因偷换主语而使前后不照应。
例8.(2005年浙江卷)当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的标志,而科学技术进步与否是国家富强的标志。(“与否”造成两面对一面的问题)
3.主客颠倒。主体与客体存在着主要与次要、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如果颠倒了位置就会造成关系错位,表达混乱。
例9.(2006年全国卷)这家老字号食品厂规模不大,但从毛料到加工制作都非常讲究,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倍受信赖的。(“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备受信赖的”主客颠倒,是产品备受信赖,而不能说是顾客备受信赖)
四、否定不当 (否定词之间、否定词与反问句多用)。一句话中用两个否定词,就是肯定的意思,句中出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否定词就很容易引起逻辑的混乱。
1.否定词的重复出现或多次出现造成否定失误。
例10.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无时无刻不”即“任何时候”都“忘”,句子表述刚好相反)
2.“防止”、“杜绝”、“忌”等否定词的误用造成否定失误。
例11.(2005年江苏卷)很多人利用长假出游,怎样才能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关部门对此作了相关提示。(“避免”和“不”都是否定,应改为“怎样才能使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或者“怎样才能避免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五、分句间关系不当
1.强加因果关系(复句分句间关系不成立或者不充分等)。这种语病常常出现在复句之中,分句之间本来没有因果关系,却强加因果关系。
例12:我两次看见他从这个工厂走出来,我才知道这个热心帮助病人的老人原来是个工人。(凭两次看见老人从工厂里走出来就断定他是工人,理由不充分)
2.轻重倒置(主要为复句分句位置不当)。并列复句并不是每一个分句间是并列的,递进等偏正复句更要应注意。
例13.(2007年重庆卷)当地造纸厂偷排未经处理的废水,严重污染环境,导致鱼虾绝迹,各种水生作物大量减产和绝产。(“各种水生作物大量减产和绝产”不合事理。也可以看作连词误用,将“和”改为“甚至”)
3.推理无据。推理是由已知的判断引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应该是自然而合理的,如果不合理,就会造成句子不合逻辑。
例14.(2005年北京卷)强强联合制作的大戏,让人们不仅看到了中国戏曲的整体进步,而且看到了中国戏曲在现代化问题上迈出的可喜一步。(“整体进步”与“可喜一步”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故两者之间不存在“不仅……而且”的递进关系)
六.词序不当。词语间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理顺序等)安排要合理,否则会造成句意不合逻辑。
例15.(2007年安徽卷)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农业产后经济,应当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重视农业产后经济”中的“发展和重视”应该为“重视和发展”)
“不合逻辑”是病句中辨别难度较大的类型之一。因为句子虽不合逻辑,但是结构完整,成分相互搭配,因此,有较大的迷惑性,复习时要掌握方法,不断提高辨析能力才是关键。
在语言表达题中涉及的逻辑知识――下定义
下定义,就是用简短明确的语句提示概念的内涵,即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点或本质的一种逻辑方法。用公式表示就是:
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种差”是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所独有的属性(即和其它属概念的本质的差别),“邻近属概念”是指包含被定义者的最小的属概念。
例如:民歌是直接表现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和要求愿望的、劳动人民创作的。
在这个定义中,“诗歌”是邻近属概念。“直接表现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和要求愿望的、劳动人民创作的”是民歌和其他诗歌的本质差别。即种差。
下定义要走好三个步骤。
第一步:提取“邻近属概念”。
下定义时,首先在提供的材料中找一个比种概念大一级的概念,即邻近概念。邻近概念的出现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隐含在所给材料中,要考生自己去提取或者归纳;一种是提取的属概念中没有现成的属概念,需要考生根据材料的内容自己确定属概念。
第二步:寻找种差。
就是寻找那些属于邻近属概念的信息点。要注意有些种差是由多个属性组成复杂的属性,这些属性提取时一个也不能少,否则会造成定义不严密 。
第三步:整合成单句。
整合成单句就是将被定义者、种差、属概念,用“是”、“叫”等一类连接词连结起来,,使之符合“被定义者=种差+邻近属概念”的公式。要注意这些属性组成的种差是多项定语的排列规律。确定陈述语序,合理排序。确定陈述语序时,一定要仔细分析所给种差的材料,寻找其中的陈述线索,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
例16:(2006年湖北卷)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解释“端午节”。(不超过35字)(4分)
①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
②端午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夏历五月初五这一天。
③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大多认为源于纪念投汨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④过端午节人们通常要赛龙舟,今年湖北就举行了龙舟竞赛活动,香港、澳门也派了代表队参加。
⑤过端午节时南方各省区人们通常要吃粽子,这是用箸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一种食品。
端午节是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我们可知,句子字数很多,提炼出的内容不超过35字,而且是一个单句。做此题关键是信息的提炼,由第一句可提炼出“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由第二句提炼出时间“每年的夏历五月初五”,由第三句可提炼出节日的由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由四、五两句可知纪念的方式――赛龙舟、吃粽子,然后把这些信息整合成句即可。
[答案](端午节是)我国夏历五月初五以吃棕子、赛龙舟等形式纪念屈原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
下定义时应注意:1.不能用否定;2.不能用比喻;3.不能用模糊性语言;4.不能以偏概全;5.不能以类别、形式代替概念。6.压缩语段式的要注意语序。7.不能循环论证;8.定语多(种差)要注意语序,不要出现语病;9.综合性较强,常常和压缩语段、变换句式等结合在一起考查,当与变换句式结合在一起时,先选好一个主干句式,再去操作。
在科技说明文阅读题中涉及的逻辑问题:
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对概念的理解。例如2007年全国卷1第5题C项。本题属信息阅读中的“概念理解”,关键在于要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或基本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不断创新后,而使“各个群体和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认同感和历史感,并不是“各个群体和团体”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此属张冠李戴。
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结合原文逻辑判断能力。例如2007年全国卷1第6题B项。属误解原文,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注意原文原句“不只在于”、“也不限于”、“更重要的在于”这三处准确措词。本题属信息阅读中的“内容概括表述题”,关键在于要坚持将备选项还原到原文,然后重点阅读有效文字段,仔细对照比较,寻找不同或差异。
出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错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题。有两种出题方式:①将必要条件当成充分且必要条件。例如2003年第10题的B项: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原文是说全球气候变暖后,“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但不能反过来说,因为气候变暖与“滑雪运动”、“台风袭击”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且必要条件;②条件不充分。例如2002年第10题,A、B、D项中,选项A:沙尘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过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此项推断是根据原文中“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斯塔曼海……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新西兰、法国”,但原文只是说“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过好处”,并不能推断出“将被人类所利用”的结论,条件不充分。
命题者对选项的设误从逻辑角度看主要有:
逻辑颠倒: ①把一定条件下,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终状态,当作造成这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件发生的原因或条件;②在前后时序的逻辑上颠倒。
【关 键 词】科学教学;概念教学;认知同化理论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62-03
概念学习分为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个方面:概念形成是由学生从同类事物的不同实例中发现共同的本质特征;概念同化是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学习新概念的方式。奥苏贝尔根据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三种基本的概念同化模式,即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1]因此,教师在进行概念的教学时,根据概念在知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顺序和相互关系,依据概念同化的三种模式,选择合适的方法,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客观地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达到理解和掌握概念、由浅入深地运用科学概念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上位学习模式教学
上位学习又称为“总括学习”,是指新概念相对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概念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和较广的包容面,新概念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旧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上位概念的外延较大,比较抽象,直接提出概念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和接受,借鉴实例或实验,较直观地呈现事实,从具体到抽象,形成概念。正如鲁宾斯坦所说:“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而不可能是从任何其他东西开始的。”
(一)联系生活实际事例学习概念
功率的概念对初中学生讲是比较抽象的,教师可从生活现象引入,挖土机与人在挖土,挖土机的土少而人挖的土反而多?为什么?两个工人工作相同时间,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接着,引导学生比较做功快慢,有两种方法,一是相同时间比做功多少,二是做相同功比较时间长短。这实质上是帮助学生提取储存在头脑中的感性材料,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建立上位概念。
(二)利用实验探究学习概念
质量有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位置改变而改变的属性。质量的属性相对生活中具体例子是上位概念,教师来一次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要比直接告诉他们记忆深刻得多。教师测量一个烧杯和一个装有固态碘(紫黑色)的升华管的总质量;将升华管加热使里面的固态碘变成气态碘(紫红色)后,重新放入烧杯,观察天平是否平衡,然后引导学生从以上的数据得出结论。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状态的改变而改变,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同理,教师先测橡皮泥的原始质量,再将橡皮泥捏成其他形状后放回,观察天平是否仍然平衡。得出结论,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形状的改变而改变。实践证明,利用实验探究,从具体到抽象,质量的属性上位概念顺利地得到建立。
(三)从生活经验逻辑推理学习概念
从生活经验逻辑推理学习概念,这种方法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和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对于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十分有利,但限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引入方法在初中阶段应用较少。例如,在引入功的公式时,教材上规定:功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作为教师,该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功大小计算的概念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功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假设将物体A举高1m做的功为W。教师提出问题:(1)如果力增加一倍,高度不变。(相当于同一物体举两次)学生回答:2W;(2)力不变,高度变为两米。(相当于同一物体举两次)学生回答:2W;(3)力增加一倍高度变为两米。(相当于同一物体举4次)学生回答:4W。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功和力的大小成正比和距离成正比,即W=Fs。
二、下位学习模式教学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水平较低的新概念,归属到原有认知结构中适当概念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的意义。教学中可在原有概念下引出新概念,并把新概念纳入原有概念体系,反过来对原有上位概念又做了补充和扩展。
(一) 运用例举法内化呈现概念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是碱的下位概念,我们在学习了碱通性以后,再来学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特性。教师在讲述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特性后,教师可以说,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属于碱,当然具有碱的通性。又如,教师在引出重力、压力、摩擦力、浮力概念后,可以让学生讨论、分析力的三要素。通过学生讨论,画图,无形中丰富了学生对力的感性认识,对于抽象的力概念,更形象化、直观化,使之便于理解。所以,多层面、多角度地呈现概念,为概念的顺利得出和概括创造条件。
(二)运用简化的模式图实现概念同化
如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分化都是细胞特点的下位概念,三者属并列关系。教师如果单纯地通过文字进行讲解,学生难以理解概念。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简化的模式图,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学生很容易了解细胞的行为特征。如下图,过程(一)表示细胞通过分裂使数目增多,故细胞分裂是量变的过程,刚分裂出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都相似。过程(二)表示细胞分化的过程,是在分裂的基础上,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形成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
(三)应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掌握概念
民间谚语中蕴藏着许多科学的概念知识,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一定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概念学习的作用。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这是生物的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反映了生物的变异现象;“一山不容二虎”――生物的种内斗争;“飞蛾投火”,这是生物的应激性。“一朝被蛇蛟,三年怕草绳”,这是生物的条件反射;“一方水土育一方人”,这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通过应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把学到的概念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这是帮助学生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
三、并列结合学习模式教学
要学习的新概念与原有概念并无上下位关系,但横向上同其他的概念相互作用有一定联系,或都是某一概念的下位概念,它们存在于共同的知识体系中。在完成一定知识的教学后,可以使用求同和求异方法对相邻、相对、并列的概念进行归纳整理,根据它们的相互关系组合成概念体系。
(一)运用类比的方法同化概念
类比具有启发思路,提供线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鉴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其思维活动还刚处于从形象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对于较为抽象的科学知识难以接受。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给某些知识以形象生动的类比,学生接受起来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对原子质量是初中科学基本概念教学的一个难点,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非逻辑思维能力去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用一些具体的事例进行形象类比来正确理解。如,现有四种粮食的籽粒,它们每粒种子的实际平均质量是:高梁3×10-5kg、谷子2.5×10-6kg、玉米2.5×10-4kg、小麦4.5×10-5kg,要经常书写和使用这些数字很不方便,若取一粒高粱种子实际质量的1/12(即2.5×10-6kg)作为标准,其他几种粮食种子的实际质量与这个标准相比较,就会得出一些便于书写和使用的简单比值:高梁12、谷子1、玉米100、小麦18。同样道理,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是碳原子(C―12)质量的1/12,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的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通过这种形象的类比,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有了一个形象的认识,为正确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列表对比展示概念差异
对比法就是把一些相近或关系密切的基本概念,从几个方面进行逐项的对比,从中找出异同点来,以便明确其本质特征。例如,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三种血管不同,可以从从管壁、弹性、血流速度、功能四个方面加以比较。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三种血管对比列表如下。
(三) 概念图构建概念体系
概念图能较好地展示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能让概念之间隐性的关系显性化,用概念图来构建知识网络,能更好地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各概念之间的关系及其在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3]如,在动物的生命活动的调节教学中,涉及到很多概念,有些概念属于并列存在,有些概念属于上下位关系,关系错综复杂,学生不容易理清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可以用概念图表示。
概念图既可以概括一节课的内容,又可以概括一章或几章的内容,范围大小视需要而定,引导学生自己画图找概念间的联系,有助于理清思路,理解概念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维恩图彰显概念关系
笔者发现,对概念的理解不到位,特别是对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到位,这是学生在概念学习中的最大困难。许多概念之间有包含与被包含,或者出现交集的情况,这种内容相关的概念可以用借助数学集合关系,用直观的几何图形。比如,用大小的圆圈,以及圆圈之间的从属或有部分交集的关系来表示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是并列关系,都是生存斗争概念的下位概念,它们构成了生存斗争的两种形式。竞争是属于种间斗争的下位概念,而不是种内斗争的范畴。生存斗争的维恩图可以概括为右图所示。
借助数学集合直观的图形,让学生在在运用中得到巩固和概念的深化。教师可以在完成章节知识的教学后,对那些相邻、相对、并列或从属的概念进行类比、归纳,根据它们的逻辑关系,用一定图式组成一定序列,形成概念体系。把学生感知“孤立”、“散装”的概念纳入相应的概念体系之中,让学生获得一个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新概念,又能进一步巩固深化已学概念。
(五)循环图突出概念联系
在血液循环的教学中,体循环和肺循环是血液循环概念的下位概念,它们构成了血液循环的两阶段,并且都包含了营养物质和气体两方面的交换。体循环是细胞消耗营养物质,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动脉血变成静脉血;在肺循环的过程中,血液将CO2排除,增加了氧气,把静脉血变成动脉血。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存在,在物质上互相依存,在气体交换上具有的连续性。血液循环的整个过程用循环图表示更清晰,学生容易掌握血液的变化情况。
总之,奥苏贝尔提出的这三种概念同化模式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统一在一起的。教师在采用上位学习模式教学,有时还要用到下位学习模式,甚至并列结合学习模式。所以,教师在概念教学时,应灵活应用,同时,对一些重要的科学概念,学生只有在多次循环中才加以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为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实际出发把握教材,深入研究每个概念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更好地完成科学概念教学。
注 释: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20-249.
中学生 作文能力
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调动自己的教学机智,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为宗旨,下面笔者谈几点:
一、把握思路
1.把握思路
提高阅读能力把握思路,是一种思维能力的训练。这种能力必须靠反复的阅读实践才能形成。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要踏踏实实摸清楚”。首先要把握全文的思路,其次是把握段落的思路,再次是把握句子的思路。“练就这样一项基本功,将会一辈子受用无穷”。那么,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从文章思路入手,组织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呢?
善于铺路。即根据课文思路特点,结合学生学路,采用恰当的教路,给学生铺搭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引导学生弄明白课文“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从而把握课文底蕴。
2.巧于指路
作者的思路是通过语言文字体现出来的,要使学生学会把握思路,教者要巧于揭示规律,“授之以渔”,让学生有章可循,有律可遵。各类文章思路有其内在规律,如记叙文或顺着时间顺序和空间变换的脉络发展,或顺着事件发展过程的脉络发展,或顺着作者认识过程、感情变化的脉络发展,或顺着展现人物性格各个侧面的脉络发展;说明文或顺着方位变化的脉络发展,或顺着事物发展变化和生产过程的脉络发展,或顺着不同类别、构造、功能和特征的脉络发展。讲清了各自的规律,再教给学生抓重点词语、中心句和表现方法,学生阅读分析就有了准绳,能理出每段每层思路,把握文章思维流程。
3.妙在领路
就是在学生阅读过程中,适时、适度地作指导。有两种做法:一是给样子。即学生在开始运用规律、方法阅读还处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时,需要“师傅领进门”。怎么领?现身说法,用揭示的规律、提供的方法具体分析两篇讲读课文,起示范作用,同一体裁的文章或每一单元给一次样子即可,其后就该“修行在自身”了。二是搀膀子。学生在“修行”过程中,决不会一帆风顺,当遇到坑坑洼洼的路面时,教者就要扶他一把,予以点拨,启迪其自求自得。当然,搀膀子也不是随便搀搀就可完事的,也颇有讲究。比如要把握火候――什么时候该点拨;要掌握分寸――该点拨到何种程度;要运用技巧――该用什么方法去点拨;要随机应变――解决猝不及防的问题。所有这些,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否则就难以驾轻就熟。
二、学会联想
其实,学生作文最苦恼的不是“怎样写”的问题,而是“写什么”的问题。有了丰富的材料,思维才能形成一条通畅的“路”,也就是思路得以展开。思路一旦展开,则“文思如泉涌”,作文的内容也就展开了。如此作文不是难事,而是“乐在其中”了。
展开思路的心理机制便是联想,展开联想便是展开了思维的翅膀。作文训练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联想呢?
1.纵向联想与横向联想
所谓纵向联想,也叫层递式联想,举凡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古到今,由小到大等的联想,皆属此类。如写《树木、森林、气候》,就启发学生由此联想到个人、群众、社会风气三者的辩证关系,联想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有内容,有深度。横向联想又叫并列式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呈并列关系的联想。如写《荷花》,可由题目联想起荷花的各种名称,由荷花的名称再联想起荷花的各类品种,由荷花的品种又联想起荷花的用途与品格,于是文章的基本框架就出来了。
2.感性联想和理性联想
“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就是感性联想。这种联想主要用于记叙性的作文。记叙文的基本表达方式是记叙和描写,其中描写又是附着于记叙上的。描写人物的活动、环境的变迁、情节的推移等,往往需要展开联想。其所联想的“人或事物”,可以是存在的,也可以是虚构的,但都不是作者眼前所看到的,因此这种联想必然地都带有想象的成分。如写《我爱幻想》,可指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畅想未来的方式写人记事,抒怀。至于理性联想,是“由于某个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所使用的是理性材料,即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来证明自己观点。
关键词: 思维 逻辑 翻译效果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语言被用来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语言是思维存在的物质形式。翻译并非简单的直线式的由一种语言过渡到另一种语言,这两种语言中间还有一个思维作中介,思维与逻辑是难以分割的,所谓逻辑,《现代汉语词典》(P741)为它下了一个扼要的定义:思维的规律。由此可见,翻译与逻辑之间休戚与共的关系。
“逻辑”一词在语言学习中常被直接运用。如在英语中动名词往往有其“逻辑主语”,如下句:
a.Women having the vote share political power with man.
b.Women’ s having the vote reduces men’ s political power.
a.译文:有投票权的妇女与男子分享政治上的权力。
b.译文:妇女有投票权应削弱了男子的政治权力。
b句中women’ s是名词属格,作having the vote的逻辑主语。由此可见,分辨不出动名词复合结构中的逻辑主语,翻译即不可能正确。
在英译汉实践中,逻辑问题绝不限于动名词的“逻辑主语”这一现象,逻辑推理及分析常以各种形式影响制约于翻译的效果。
一、辨析类概念(genua)和种概念(spenies)
某些词可从逻辑概念上分成种概念和类概念,翻译时需注意选词择义方面的逻辑严重性。以下译文因缺乏明晰的逻辑归纳而成拙译。
1.The cloned sheep and animal is an important break through ingenetics.
原译:克隆羊和动物是遗传的重大突破。
就逻辑概念而言,“动物”是类概念,“羊”是种概念,这两个概念是不能并列的,如此并列反映了思维的混乱。可用翻译技巧中的增词法来翻译。
改译:克隆羊和其他动物是……
2.The government hopes that all automobiles and buses will be running on alcohol by the end of the century.
原译:政府希望在本世纪末汽车和公共汽车都可由乙醇作动力。
本名选自World Topics Year Book by Don Lawson etc(1980),句中汽车和公共汽车是种概念和类概念,同上句相同。查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P93)可知:automobile: a passenger car, usually four - wheeled...mean for traveling on street or roads.
改译:轿车和公共汽车……
二、确定修饰对象
a.He bought a picture of the house which many people thought to be a replica.
b.He bought a picture of the house which many people thought to be the former apartment of Longfellow.
句子的逻辑意义告诉我们:a、b两句中黑体部分分别是which从句所修饰的先行词。
译文:a.他买了一张那房子的画,许多人认为那是件复制品。
b.他买了一张那房子的画,许多人认为那是朗费罗先前的住所。
2.Some of these causes are completely reasonable results of social needs. Others are reasonable consequences of particular advances in science being to some extent self - accelerating.
此句选自199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试题Part Ⅳ(English - Chinese Translation),答案提供的译文是:在这些原因中,有些完全是自然而然地来自社会需要。另一些则是由于科学在一定程度上自我加速而产生某些特定发展的必然结果。
按译文理解,句末黑体部分系修饰紧挨着的science的分词短语,但它没能准确传达原文精神,“自我加速”与主语“科学”似有逻辑上的矛盾,未能正确理解黑体部分为动名间的复合结构,其逻辑主语即为particular advances,因为当逻辑主语是元生命名词时用通格,不用属格,而介词短语in science是用来修饰逻辑主语的。
改译:……另一些则是由于科学的某些特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自我加速而产生的必然结果。
三、确定代词的指代
英汉相比,英语善用代词,汉语人称代词的使用率要低得多,英语指代的对象常令我国读者如雾里看花,此刻需要逻辑判断才能驱云散雾。
1.Every time they lowered a lifeline and flotation ring to him, he passed it onto another of the passengers.
原译:每次他们把救生索和救生圈抛给他,他接住后总是递给别的乘客。
此句选自第十届韩素音青年翻译竞赛参赛文(The wan in the water),句中黑体部分译成“救生索和救生圈”是不够妥当的,因为后面的“it”系单数代词,应把黑体部分理解为a lifeline with a flotation ring,即拴着浮圈的救生索,它是飞机救生时常用的一种救生索。
改译:每次他们把拴着浮圈的救生索抛给他……
2.Not every material in common engineering use can be successfully welded. Some of those even,which are described as “weldable”in standards and manufacturers’ catalogues, require particular processes.
句中those令读者大惑,它需指代上文中某一复数形式的名词,而上文却无,如果就实质作逻辑发掘就会发现:主语not every material虽是单数,却实为复数,those即指material。译文:不是每一种用于一般工程的材料都能成功地焊接。其中的某些材料,即使在一些标准中或制造厂产品目录中被列入“可焊”一类,对它们也需要特殊的方法予以焊接。
四、确定某些从旬性质的转移
英语中有些从句如定语从句,兼有状语从旬的职能,在逻辑上与主句有状语关系,说明原因、结果、目的、让步、假设等关系,翻译时应从原文字里行间发现这种关系,译出多彩多姿顺畅译文。
1.We know that a cat, whose eyes can take in many more rays of light than our eyes9 can see clearly in the night.
我们知道由于猫的眼睛比我们人的眼睛能吸收更多的光线,所以猫在黑夜也能看得很清楚。
(定语从句译为原因状语从句)
2.When both copper and sulfur are present at about 200℃,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ystem suddenly rises, even when the source of heat is removed,and the sulfur boils.
当铜和硫都处于约200℃温度时,即使移去热源,该系统的温度也会突然升高,而硫则沸腾起来了。
(时间状语从旬译为让步状语从旬)
五、理解难句
1.The 10- year study of 374both black and white adults aged 18 to 30 at the start found that those who displayed high levels of anger and hostility wore likely to develop artery calcification,a hardening of the arteries that may produce.
原译:对374名年龄在18至30岁之间的成年人(包含白人和黑人)的研究进行了10年,研究之初就发现,那些表现出较高愤怒情绪和敌意的人,更容易患上动脉钙化,即动脉硬化,这种动脉硬化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却能导致心脏疾病。
译文中认为黑体部分的修饰对象是the ten - year study,给人留下几分困惑。因为研究开始时是18 - 30岁,研究结束时则应是28岁~40岁。动脉硬化可以说是一种慢性疾病,怎能在研究之初便有结果?此逻辑思维难以让人接受,所以at the start是说明研究设计者在开始研究时所选择研究对象的年龄,故改译时应省去黑体部分。
2.His complete works,now being published for the first time,will fill more than fifty volumes.
原译:目前正在第一次出版的他的全集将超过五十卷。
译文用“正在第一次出版”修饰“全集”,逻辑不清,令读者费解,故需改变句式,用拆移法进行翻译。
六、令译文生彩
对原句作一翻深入的逻辑方面的精刻细析,往往可以得到上乘的译文。
1.He had long been hold in cordial contempt by his peers, now that contempt was no longer cordial.
译文:长期以来,他的同僚虽然看不起他,却还是对她有一些亲切感,现在只有看不起,亲切感没了。
译文根据一定的语境,将前置定语结构译成转折旬式,用表达内涵逻辑关系的连词,如“虽然”、“还是”使译文思路清晰,读来朗朗上口。
2.By the middle of the year, he warned, the soviet Union would over take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number of land-lased strategic missiles, the result of a massive Soviet effort beginning in the mid-1960s, after the Cuban fiasco, to achieve of least parity and possible superiority in nuclear weapons.
译文:他警告说,到本年中,苏联将在陆上发射的战略导弹的数量上超过美国。从六十年代中期起就大力发展导弹,在古巴事件中失败之后,力争在核武器方面至少相当或超过美国。
这是一长句,有摘入语,有表示结果的名词短语,但这个短语中有两个表示时间和一个表目的的短语,翻译时需按逻辑关系来安排顺序。另外,表结果的名词短语可转译作表原因的句子,以强化全句的严密逻辑关系,加之拆分法的运用,使译文面固一新。
改译:……因为苏联在古巴事仵中遭到失败后,从六十年代中期起就大力发展导弹,目的是为了在核武器方面至少达到同美国均等,并且力争超过美国。
3.Previously,if l had been really interested in a book, I would race from page to page, eager to know what came next. Now,I decided,I had to become a miser with words and stretch every sentence like a poor man spending his last dollar.
译文:在那以前,我要是对一本书真感兴趣,我往往一页一页拼命往下翻,急于要知道下文的究竟.现在我决定对词汇要像守财奴那样不轻易放过;也要像穷人过日子,把每个句子当做身边最后一块钱,省吃俭用,慢慢花费。
译文据原句内涵,作逻辑上的“顺水推舟”,得出增译,丰富了其原有内涵,译文更顺畅有味。
翻译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创造性劳动,除了理解语言现象外,更不能忽略原文逻辑关系的理解,要善于从原文的字里行间发现逻辑关系,解决语法关系所不能理解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陆殿均.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M].
[2]刘淑珍.论复合判断句的语言表达形式[J].逻辑,1992(10).
[3]李克兴.大学生翻译中的逻辑矛盾[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
关键词:初中物理 探究式学习 方法 培养兴趣 提高能力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160
初中物理是学生认为最难学习的课程之一。不仅初中生常常这样抱怨,就连初中物理教师们也深有同感。同时初中物理也是被认为比较重要的学科之一,关系到高中物理以及以后对物理学科的研究。学生一旦学不好,很容易会在中高考之中被拉开较大的差距。据了解,很多学生怕学物理。除智力因素外,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学生畏惧物理这门学科的重要原因。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总结,探究式学习法在教学中应运而生。它更强调学生学习方法与过程,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物理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研究能力”。可见,这种方法的本质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教授学习的方法,通过兴趣的指引,培养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达到无师自通的目的。
一、调整学习心态,培养学习兴趣
“探究式学习法”的第一个特点是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而这主要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教育学生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态去对待考试成绩,一两次的考试失败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相反这次考试的失利恰恰是让学生寻找自身的缺点,经过自己的改正与调整,下次更容易地取得更好的成绩。只有让学生树立百折不挠、不断进取的坚强意志,才能稳步地提高学习成绩。
另外,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可以通过兴趣的指引,自觉克服重重的困难,努力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积极良好的兴趣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并促进其价值观的形成。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无论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实验技能,还是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都离不开兴趣的培养。所以,在中学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兴趣是很必要的。
二、注意实验过程,加强推理总结
“探究式学习法”的第二个特点是学生通过了解自然的事物和现象,通过探究此过程而获得新知。
(一)善用演示实验来探究自然过程
要让学生明白,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中,实验是探求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有效途径。对于实验的现象和实验中的数据变化,要努力去分析,认真去思考,要透过实验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通过分析数据的变化,来总结出抽象出概念或规则,并推广到一般物理情景。因此探究实验的过程,就是就是获得新的知识的过程。
例如,初中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时,初中生会感到很抽象的。如果我们利用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即体积不同的多个对象,通过实验可以求出其密度大小,计算出他们密度是相同的,从而得出物质的属性,不受体积的影响的结论。因此,结合实验,中学生很容易理解密度概念的。
又比如在串、并联电路教学中,进行总压和分压的关系分析时,如果能够用实验来演示,让学生切身看到通过仪器的数据电压的变化,然后来分析,就容易理解这个概念了。
(二)加强逻辑推理与数学推导来探究物理学的自然过程
物理学中,很多的规则、公式都是在具体的条件下,通过对已学过的旧知识,利用严密的数学推导而得出新的结论。这恰恰是物理学中最神奇,也最难的一个方面。一般通过这些复杂的推导,能够获得很多知识和技能,主要分为两类:其中一类为逻辑推理方式,让学生能够学会公式的变化,总结推理方法;其二为思维的方式,即懂得推理的主要方向和目标。比如,在物理概念和一些常用的公式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学生熟记其表达式,更应令学生能准确地推导其过程。这样才能对物理知识记得牢固,用起来才得心应手。
三、认真教好概念,提高理论能力
“探究式学习法”的第三个特点是根据研究,能够形成科学的概念。概念是同类事物本质的属性的特性,而这里明确地点明了学习概念的重要意义。所有的学科,都要从概念开始学起,他是学科的基础,因此教师要认真教好概念。对概念的学习,要注意如下三点。
(一)正确地形成和修正概念,并且要灵活地理解概念在科学中不同的情境下的变化
通过抽取特征和总结具体例子来对概念进行修正,在学习概念过程中,不断地修改形成概念,如此反复,可以有效地推理出更加准确的概念。
(二)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我们物理学中所接触的概念往往都具有的内涵就是概念的本质和属性特征。但是一般概念都有一个应用范围,也就是概念的外延,这是概念成立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在学生学习中,要明确各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了解概念的适用范围。
(三)注意概念的同化,了解概念中的隶属关系
概念往往是相互交叉,相互补充的。在教学中注意某些概念的上、下位和并列关系,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概念,更可以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深入对概念的理解。
四、培养学生从事物理研究的能力
“探究学习”的目标是“旨在培养学生从事研究的必要的探究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该学科的主要学习方法就是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一般的自然科,都是从感性开始,逐渐向理性过度,从形象到抽象来进行认识的过程。认识论是从坚持实践到认识,再经过实践最终再认识的过程。简单讲就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其方法要有序可寻,循序渐进。对于物理教学来讲,具体就(1)观察和发现(2)实验设计(3)实验条件控制(4)实验数据测量和现象(5)数据记录(6)数据处理和解释(7)分类解释(8)推理和演算(9)规律性和规则(10)实验模型化(11)提出假说(12)假说验证等诸多环节组成。这就是真正物理学习的过程,所以笔者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刻刻渗透这种物理研究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如此不仅可以令学生更容易地学习物理知识,并且深刻了解到物理的强大的实际运用,明白物理学科的魅力,从而达到了为祖国培养未来物理研究人才的目标。
以上是便是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以培养心态、提高兴趣为基础,通过实验和推理,深入理解概念和理论知识,最终提高学生物理成绩并且培养出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经验。这种贯彻与落实是符合现代教学改革的要求的,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希望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钟祖荣.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刘晓明,迟毓凯.学习策略研究与学法指导内容的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0(1).
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可分为知识和非知识。知识包括:词汇障碍、语法障碍、背景知识障碍。非知识包括:心理障碍、阅读习惯、阅读速度、阅读技巧。
新《课标》提高了对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下面就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阅读障碍进行分析并探索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重视英语词汇和习惯用法的积累
美国语言学家Driller(1978)根据词汇统计特征指出:如果我们认得25个最常见的英文单词,平均每页纸上的词我们会认得33%;如果认得135个常用词,则为50%;如果认得2500个,则为78%;如果认得5000个,则为80%;一旦记得10000个,可达92%。可见,阅读能力的高低和词汇量的大小是分不开的,目前大部分学生的词汇量偏少,这是影响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呢?
1.构词记忆法
据估计,英语词汇有100万到120万,但大部分单词是由构词法构成的。构词法包括派生、合成和转化。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常用的前缀(un/dis/im/il /super…)、后缀(ly/less/ful/ment…)的含义及用法,就可以根据已知词猜出它的派生词,从而达到扩大词汇的目的。如前缀super有超过、超越的含义,就可以猜出supermarket(超级市场),supernatural (超自然的),superman(超人),superstar(超级明星)等词的含义。
2.联想记忆法
由一个词联想到和它有关或无关的词,如看到live(vi.生活),联想到其它词性及用法,如直播的、活的等词义。
3.广泛阅读记忆法
To read well,you need a strong vocabulary. To build a strong vocabulary,you need to read well. 这句名言道出了阅读和词汇量的关系。要有流利的阅读,就必须有丰富的词汇,大量的阅读可以丰富你的词汇。
二、牢固掌握语法知识
近年来的阅读理解短文的句式结构趋向复杂,语法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已经突显出来。如在阅读中遇到令人费解的长句、难句,就可以借助语法,对句子进行适当的分析,搞清各部分的关系,从而准确理解整句的意思。以Decision thinking is not unlike poker it often matters not only what you think,but also what others think you think and what you think they think you think为例。该句的29个词中包含了主语从句、宾语从句、并列句和破折号连接的附加说明等多种关系。其中并列句中又有复合句,复合句中又有并列句。只有把句子的成分一一理清,才能掌握其意思。
三、积累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生活知识
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一定的语言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生活知识。例如在某一年NMET的阅读理解A篇,该篇选材涉及地理,介绍了两座farthest/most distant inhabited islands,一个为Guinness Book of Records所认定的Tristan da Cunha,另一为复活岛(Easter Island)。文章中出现了较多的专有名词,对于阅读经验不足的同学会形成干扰,而对于那些对Easter Day 等背景知识了解的同学,相对就会好些。另外在C篇中,出现了书刊号,如果学生熟悉这些,就会减少好多阅读困难。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
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求学生平时多朗读,背诵精彩段落和文章,以培养语感。另外,有的同学在阅读时出声读、点读或回读,这些不良习惯都会影响阅读速度和对文章的理解。所以要使学生克服这些不良习惯,做到不回读,不声读,不点读等。只有这样,阅读速度才能加快,理解的准确率才能提高。
除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外,也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教师要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一般阅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略读(Skimming)即迅速浏览全文,抓住文章大意和主题句,明确作者的态度和意图。
2.跳读(Skipping)即快速查找某一相关信息,读时要一目十行,对不相关的内容一带而过。
3.猜测生词(Guessing the new words),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生词。如果一遇到生词就去查字典,或跳过去不看,都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这样就要猜测生词的意思。不同的语境,单词的意思也就不一样,所以要根据上下文线索和构词法等知识去猜测。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一、提取主干
打蛇要中七寸。虽然这类长句结构复杂,修饰成份繁多,但是只要我们抓住主干这个“纲”,其“目”也就自然理顺了。经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为这个句子的主干,其余都是依附于这个主干的枝叶,起修饰和说明作用的。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它所表达的中心意思和全文的中心——赞颂马克思一生的丰功伟绩是一致的,也就可以明白这一段话在全文中地位和作用,并可以理清全文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
二、梳理枝叶
主干表达的是句子的中心意思,而其枝叶则是为了更准确、更丰满、更生动地表现主干的思想内容。把它的枝叶梳理清楚,我们就可以更充分、更深入地把握该语段的意思。其方法是,先分类理清定语、状语、补语,然后逐一分析它们的作用。如:“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这一比喻是句子的状语,起了类比作用,突出了马克思这一发现的伟大历史意义。状语的提前,则对意义的伟大更进一步起了强调作用。又如:“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是插说部分,对上文“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作补充说明。而冒号以后的文字,则与“简单事实”构成复指成分,突出了对马克思这一伟大发现内容上的具体阐述。这样,我们对其修饰成份逐一梳理分析,便可慢慢解开心中的迷团。
三、抓关联词语
关键词: 《上帝也疯狂》 形式主义 蒙太奇
作为现代西方文艺理论的第一个主要流派,俄国形式主义于20世纪20年代在莫斯科和彼得堡的两个学术团体中产生,对该学派而言,在文学作品中重要的是形式、技巧和结构,而不是产生背景、内容和社会意义等。形式主义的领头人为什克洛夫斯基。俄国的形式主义文学理论产生源自于形式主义文学的批评者对“文学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思考,在对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特征探讨中,批评者们又将批评的重心置于艺术形式,从而提出了“陌生化”和“文学性”等这些基本范畴。西方出现的四个最具代表性的以现代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以文学形式为研究对象,以文学作品为关注中心的美学派别——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布拉格学派及结构主义。
一、形式主义内涵
说到形式主义,不得不提的是“形式”,俄国的形式主义者艾亨鲍乌姆曾说:“确定文学科学的特点的努力,首先在于把‘形式’宣布为研究的主要问题,把它当做某种特有的东西,即缺了它艺术就不存在的东西看待。”并且“认为文学作品特有的形式是文学科学研究的主要问题,认为组成它的所有成分作为结构成分具有形式的功能”是形式主义的基本原则。
什么是形式主义呢?这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从哲学的层面看,形式主义所处理的是文学材料与其潜能实现之间的关系,并把这个潜能实现看成文学的特性与秘密。其次,从其理论构成形态的层面看,主要是一种以文学活动中的作品为研究对象的文学理论,其主要是从文学语言的角度关注文学结构问题。
二、《上帝也疯狂》的蒙太奇手法分析
蒙太奇(montage)在法语是“剪接”的意思,但到了俄国,它被发展成一种电影中镜头组合的理论。蒙太奇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画面剪辑指由许多画面或图样并列或叠化而成的一个统一图画作品;画面合成指制作这种组合方式的艺术或过程。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不具有的含义。简要地说,蒙太奇就是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一部影片分别拍摄成许多镜头,然后蒙太奇再按照原定的构思组接起来。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手段。由此可知,蒙太奇就是将摄影机拍摄下来的镜头,按照生活逻辑,推理顺序、作者的观点倾向及其美学原则联结起来的手段。首先,它是使用摄影机的手段,然后是使用剪辑的手段。当然,电影的蒙太奇,主要是通过导演、摄影师和剪辑师的再创造实现的。电影的编剧为未来的电影设计蓝图,电影的导演在这个蓝图的基础上运用蒙太奇进行再创造,最后由摄影师运用影片的造型表现力具体体现出来。通过蒙太奇手段,电影的叙述在时间空间的运用上取得极大的自由。一个化出化入的技巧或者直接的跳入,就可以在空间上从巴黎跳到纽约或者在时间上跨过几十年。而且,通过两个不同空间的运动的并列与交叉,可以造成紧张的悬念或者表现分处两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如恋人的两地相思。不同时间的蒙太奇可以反复地描绘人物过去的心理经历与当前的内心活动之间的联系。这种时空转换的自由使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小说家表现生活的自如。蒙太奇的运用,使电影艺术家可以大大压缩或者扩延生活中实际的时间,造成所谓“电影的时间”,而不给人以违背生活中实际时间的感觉。蒙太奇这种操纵时空的能力,使电影艺术家根据他对生活的分析,撷取他认为最能阐明生活实质的,最能说明人物性格、人物关系的,乃至最能抒述艺术家自己感受的部分,组合在一起,经过分解与组合,保留下最重要的、最有启迪力的部分,省略大量无关轻重的琐碎,去提炼生活,获得最生动的叙述、最丰富的感染力。
所谓蒙太奇montage的音译,它是电影艺术最突出的形式特点,也是一种哲学理念和思维方式。“没有蒙太奇,就没有了电影。”①蒙太奇据叙事和表意两大功能,分为抒情、叙事和理性三类。《上帝也疯狂》这部电影采用了叙事(叙述)蒙太奇,下面就用叙事蒙太奇分析这部电影。
叙事蒙太奇是以展示事件、叙述情节为主旨,按照事件的发展规律、因果关系、逻辑推理、时间顺序,把不同的场面、镜头和段落连在一起的剪接组合方法。其特点则是逻辑连贯、脉络清楚、明白易懂,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引导观众理解剧情内容。②
《上帝也疯狂》采用了平行蒙太奇手法,在不同的地方同时发生了三件事情,一是,在凯的种族得到了“上帝的礼物”瓶子,开始时他们种族共同使用这个瓶子,无比快乐,可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个瓶子成了他们心中唯一不能分享的东西,突然大家都急需,原来不需要这个瓶子,现在却变成了必需的,于是为了解决内部矛盾,凯踏上了丢弃瓶子的旅程。二是,在离卡拉哈里沙漠不远处的一群现代人的生活。一群以波哈为首的被称为反政府的袭击政府要员,然后逃跑并挟持人质。三是,一个年轻的女教师凯特·汤普森小姐前去支教,安德鲁·史蒂巴把牧师派去接汤小姐,在途中他们上演了一系列笑料百出的事件。这三件事情又是彼此紧密联系、相互衬托补充的,分头叙述而又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情节结构中,即最后这三组人在一起碰面,并由凯和史蒂联合拯救了波哈挟持的人质,这就是“花开几朵,各表一枝”。
三、《上帝也疯狂》中三个形式模式
关键词:完型填空;解题思路;解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47-02
高考完形填空题是一种立意新、要求高的综合性语言测试题。它要求考生必须聚精会神地阅读全文,借助短文中剩余部分,综合运用所学的词汇、语法知识,尽可能地利用短文中的信息词、信息句去猜测、推断、理解意思,把握线索,弄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从而全面理解整篇文章。完形填空题体裁广泛,内容多样,包括科技小品、社会生活、人物传记等,涉及文化、教育、历史等各个领域。它不仅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考查对这些知识的应用,特别是对语篇能力的考查,在历届高考中它是得分率较低、难度较大的一种题型。下面具体谈谈我引导学生们解答完形填空题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一、了解命题形式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考生首先应明确该题型的考查目的——在语境中考查对语法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对语篇的整体把握能力。文章一般为约400个词的短文,有20个空,总分30分。所填单词多为连词、冠词、介词、代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它更侧重于考查英语词汇在篇章中的交际功能。它既要求考生熟练运用所掌握的常见词汇及惯用知识,更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语篇处理能力,能根据上下文线索,并结合个人所具备的各方面常识(包括话题及功能等方面的背景知识)以及逻辑推理能力等与语言运用相关的经验,做出最佳选择。
二、掌握基本的解题策略
(一)浏览全文,尤其重视首句
完形填空可以说是一种有障碍的阅读,而阅读就是要把握流动的信息。动手做题之前,应该先把整篇短文通读一遍,理解短文大意,判断文体,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内容和结构框架,找出文章的主题、大意、作者的观点、态度。浏览全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顺着文章承载的“信息流”,根据已读内容,主动预测下文的预知信息,同时对之前已获得的信息不断进行验证或修正的过程。我总是让学生在动手做题之前,先快速浏览全文,提醒他们重视文章中的连词、人名、时间之类的关键词,提取重要的信息点,不要在具体细节上花太多时间,必要时我会让学生多浏览几遍,增加对文章的熟悉程度。
浏览完全文后,我就提醒学生仔细看文章首句和每段的首句,因为文章的首句一般不设空,它是整篇文章的开端和起点,它决定了下文信息流动的方向和方式,能帮助我们预测文章的发展趋势和全文的大意和主旨。
(二)寻找重复信息,进行逻辑分析
通读全文以后,短文的意思基本清楚了,这时就可以做题了。在确定答案时,要注意利用空格前后及上下文之间的信息进行答题。其中一些空是根据语法知识、典型句式或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而设的。要做好这类题,学生需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同时要学会分析句子类型,是状语从句、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还是并列句。如果碰到个别难以敲定的选项,可以先跳过去,继续往后做,有的题目甚至要读完最后一句,答案才会豁然明了。
完形填空的考点分布,可以分为实词、虚词和重点短语。要确定一个实词考点的答案,就要看这个实词的词形在句子中的成分以及与哪些语言点发生联系。在一个句子中,各个语法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有远有近,比如主语和谓语,谓语和宾语,谓语和状语之间的关系就比较近。而谓语和定语之间的关系就比较远。解题时就可以利用语法成分之间密切的信息去寻找线索。比如,要处理一个副词的空格,就找与副词充当的状语成分密切联系的谓语。我除了引导学生利用词性和语法成分寻找重复信息外,还引导他们利用情景寻找。因为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特定人物的动作和言语都应该符合其身份特点以及当时的场景和心理状态。这样,已知信息便和未知信息通过情景密切联系起来了。
(三)瞻前顾后,前后参照,上下连贯,前后沟通
完形填空短文中前后句子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或因果,或并列,或转折,或让步,或条件等。一般说来,所选的答案只有和前后文在意义和结构上适合才是正确的。如果说瞻前顾后,前后参照是从微观角度选词填空,那么上下连贯,前后沟通则是针对那些难度较大,一时还难以确定的空格而言。它旨在通过联系上下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寻找答题线索。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填空的答案有明显的暗示,它们或是前后文中某些词的近义词或是反义词等,这时就可以利用文章的上下文和前后句,找到对选择有帮助的信息。有的时候会碰到特别难以理解和决定的题目,这时,我会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就是文章的作者,从写作的角度,考虑空格的选择。这样,换个角度去思考,往往会有新的发现。
(四)仔细斟酌,精选答案
通过对前两遍的快速阅读,同学们已对全文有了大致地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再把文章细读一遍,对空格前后句作深入分析,吃透文意,确定空格在句中的意思。这时一要注意上下文的内在联系,二要注意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三要研读细节,准确认定语境,四要发挥逻辑思维能力,挖掘文章的寓意、隐意,最后还要注意结合生活常识推断。
(五)复读全文,消除疏漏,理清逻辑,验证答案
完形填空题所选文章都堪称精品,其逻辑必是上下贯通,无懈可击的,其脉络必是自然有序,令人信服的。全部答案选定后,应再次对全文进行复读,检查上下文是否连贯,有无句子理解错误等问题。如果有游离于文章主旨之外或与整篇的逻辑相矛盾的答案,就需重新理解、修正。对平时易犯的错误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