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验室标准化管理制度范文

实验室标准化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验室标准化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验室标准化管理制度

第1篇:实验室标准化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管理;定义;意义;推行标准化;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的铁路建设工作飞跃发展,修建了许多的新铁路,其中包括很多的高速铁路项目。纵观这几年的铁路建设,我们成功与失败并存,在建设规模、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取得了成功,但一些管理、技术上的不成熟,使我们铁路建设工作在安全、质量上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加以改正。

09年,铁道部为了提升整个铁路建设系统的管理水平,推进铁路标准化管理,出台了铁建设〔2009〕154号《关于推进铁路标准化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在此,笔者结合该文件,浅析下铁路项目标准化管理。

1 标准化管理的意义

1.铁路标准化管理是铁路建设发展的趋势

铁路建设属于建筑业,建筑业的发展趋势是工业化,而工业化的核心就是标准化生产。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通过设计标准化、体系化,构配件和部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机械化,组织管理标准化等手段,采取类似现代工业大生产的方式来修建铁路,并使整个行业成为一个完整配套的工业生产体系。

2.推进标准化管理是提高铁路建设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当前铁路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质量和安全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质量通病仍然存在,安全管理薄弱环节较多,集中反映出管理基础工作薄弱,必须按照科学管理的理论和工业化的要求,推进标准化管理,提高建设水平。

3.标准化管理可显著提升项目工作效率

标准化建设对人的责任能力和责任意识进行了强化,增强了参建人员的压力感和复命意识。标准化管理可以使得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多样性降低,使得工作变得简单化,使组织内的工作更加有序,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4.标准化管理可以确保项目持续成功

标准化管理的施行,规范了项目部的各项管理工作,使项目部不因临时性组织造成管理松散,使各人的职责及工作流程更加明晰,从而可使新来的人员也能较快地投入到工作中;同时管理标准化可以将团队成员的努力统一起来,保证项目成功。

2 如何推进铁路标准化管理工作

标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四个标准化”:管理制度标准化、人员配备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实施标准化管理途径是,通过构建结构清晰、职责分明、内容稳定的管理体系,形成实施有标准、操作有程序、过程有控制、结果有考核的管理制度;形成工作内容具体化、定量化,有明确检查内容和检查方法的工作标准;建立岗位设置满足管理要求,人员素质满足岗位要求的工作团队。

1.管理制度标准化

管理制度标准化是标准化管理的前提,管理必须先从建章立制入手。

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中,做好制度建设工作,并切实抓好落实,在使用中不断改进。项目管理制度要具体、量化、细化,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人员配备标准化

项目管理要“以人为本”,人员素质决定了施工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人员配备标准化就是根据工作岗位要求配备具有相应技能、能力、知识以及协调能力的人员,实现岗位设置满足管理要求,人员素质满足岗位要求,使项目管理机构满足施工需要,实现“有事必有岗,有岗必有人,有人必有责,有责必有果”的管理要求。

根据铁路要求,配置“九大员”,并有计划的做好人员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

3.现场管理标准化

建设项目现场管理是各种管理要素的集合,是实现建设目标的载体。现场标准化管理主要目的是总结建设项目现场管理的经验和教训,组织研究提出科学合理现场管理模式,提高现场管理效率,减少临时工程的投资。

从施工现场布置、现场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环境保护、机械设备管理、材料管理、技术管理、实验室管理、文明施工等方面实现现场管理标准化。其主要实施内容:

现场管理标准化,是标准化管理最直观的体现。做好现场管理标准化工作,不仅可以提升企业信用评价等级,同时可以提升企业形象,有益于企业市场开发。

4.过程控制标准化

过程控制标准化是将现场标准化管理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通过标准化对施工实施全过程管理。过程管理标准化就是按照“六位一体”管理要求,将过程控制工作具体化、定量化,形成过程管理工作标准,按照工作标准实施过程管理,具体体现在各种制度办法的过程实施执行。

主要内容包括:质量管理体系及质量控制标准(各项检查制度)、安全管理体系及安全管理标准、工期控制标准(计划管理)、成本管理标准(动态成本管理)、环保管理标准、技术创新标准,各项过程控制记录:检验批,分部、分项验收记录,隐蔽工程检查证,试验资料如钢筋、混凝土试件合格报告,各种记录如混凝土灌注记录、预应力张拉记录、测量记录等,会议既要,往来文件、联系单、通知、函,工程日志等。

3 推进铁路项目标准化管理,应注意哪些问题

1.思想观念上重视不足,使标准化管理流于形式;

标准化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其推进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应重视其巨大意义,对其认识不能流于表面,不能认为它只是一个应付检查的形式,使标准化建设流于形式,而不把它作为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的方法。

2.标准化管理与工程进度的冲突;

过程标准化管理,要求我们施工过程中,各工序要几近工业化标准,对质量要求很严格。如果我们的施工水平达不到标准化要求,势必限制到我们的工程进度。因此,我们必须要提高我们施工水平,而且必须从项目开始时,开始抓起,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现场督促,做好详细的技术交底和作业指导,在项目开始、工程进展不快时打好基础,避免其施工水平达不到标准化要求,限制工程进度。

4 结语

推行标准化管理工作,应将其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全面、全力推广,不单单局限于铁路项目,应将其优点推广到其他类型建设项目。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项目规模越来越大,我们更应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推行标准化管理,使标准成为习惯、习惯符合标准、结果达到标准,全面提升企业项目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第2篇:实验室标准化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环保实验室;管理

高职院校必须以“应用”为主旨来教学,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向实用技能转化,使得学生成为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要培养出这种类型的学生,就需要在实训、实验方面多下功夫,这就体现了校内实验室的重要性。[1] 作为一名环保实训指导老师,环保实验室包括化学分析实验室和工程应用实验室。要想真正将环保实验室高效、安全地利用起来,就需要对环保实验室的管理进行研究。[2]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关于高职院校化学实验室管理的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目前,较多高职院校的化学实验室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比如,任课教师与实验专职教师没有很好地沟通,实验通知单下达不及时,导致学生在做实验时缺东少西,浪费时间;化学试剂没有明细账单,没有用专门的试剂柜分类存放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实验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如《实验室使用(开放)登记制度》《实验准备通知单》等,具体实施方法有建立化学药品清单和购买台账,包括名称、数量、存放地点等,并要在试剂柜配专锁,钥匙由专职实验老师保管;学生在进实验室做实验前,任课教师至少提前一周给实验专职教师下达实验准备通知单,让实验老师有充足的时间来准备,提高课堂实验的效率。

二、实验室资源的合理分配

在现有资源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根据课程的需要,将环保实验室按功能进行分类,可分为水处理实训室、大气实训室、环境监察实训室、分析天平室、分析监测实训室、大型仪器实训室、室内环境检测实训室等。每个实验室都配专职人员负责,将仪器设备按照实验室类型分类放置,合理规划。

三、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和更新

环保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有很多,要求学生在使用时登记,并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根据使用说明书对仪器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并对有故障的仪器设备及时请专人维修或报废,使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随时保持正常。部分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很快,为了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需要对这些仪器及时更新,更新后需请专人给实验专职老师进行培训,培训完成后再由实验老师指导学生使用。

四、实验室安全管理

实验室安全是重中之重,只有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验才能顺利进行。要做好实验室安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管理:①对环保实训室而言,分析化学实验室中是否存在各种危险性因素,如是否包含有害物质、是否有辐射源、消防设备是否充足、职业健康安全程序是否执行到位、标准化管理有无缺陷等,并制定相关文件,管控各种危险性因素;②不同的化学药品需要配置相应的MSDS,并派专人保管,对化学废液、废气、废瓶等进行合理处理;③制定事故应急程序。分别针对易挥发或易燃物品溢出事故、化学药品与人体大面积接触事故、火灾等制定应急处理程序,并对事故进行总结报告并存档;④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的制定,如个人防护具的佩戴、压缩气体的使用、钢瓶的放置、加热加压设备的使用与保养等;⑤对新进实验教师进行安全培训,培训系统包括安全文化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并进行考核;⑥对学生开设相关专业课,使其在学习基础专业知识同时系统地了解并掌握好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标准化文件,严格要求学生在实验室实践操作过程遵从安全操作程序,使安全管理体系更好地得以运行实施;⑦在安全体制的运行中,定期地对安全工作进行检查,检测体制管理的不足与不当,对体制进行修订和完善。

五、学生管理

制定《学生实验守则》,让学生在做实验时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如进实验室需穿实验服,在实验室不许嬉戏打闹和吃东西,对实验室设备的使用、赔偿等做明确规定。

总之,实验室管理需要不断有新思维、新发现。在日常管理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使实验室管理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六平.关于当前实验室管理及实验教学中若干问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01).

第3篇:实验室标准化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工程管理、标准化

Abstract: through the project definition of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project implementation the meaning of th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project management and realize the formation of standardization discussed, clear 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 is to promote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the enterprise and deal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effective means.

Keywords: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tandardization

中图分类号:TL37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在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和效益的基础上,项目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生存。随着建筑市场的空前繁荣,企业的市场规模必将不断扩大,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跨度和生产链,势必要相应延长。不断扩大企业规模科学的管理模式,有效的支持,就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实施项目管理的规范化是一个实际的管理办法。

一、什么是项目标准化管理

标准化是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订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项目管理的标准化是指以项目管理的做法和经验,复制管理,项目管理,以实现从粗放型管理模块相同或相似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模式转型的成功。

二、实施项目标准化管理有何意义

(1)通过标准化管理,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程序化,模糊问题具体化,分散的问题集成化,成功的方法重复化,实现工程建设各阶段项目管理工作的有机衔接,整体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为又好又快实施大规模建设任务提供保障。

(2)通过总结项目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有利于不断丰富和创新项目管理方法和企业管理水平。

(3)通过对项目管理经验在最大范围内的复制和推广,可以搭建起项目管理的资源共享平台。

(4)通过在每个管理模块内制定相对固定统一的现场管理制度、人员配备标准、现场管理规范和过程控制要求等,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管理资源,减少管理成本。

(5)通过推行统一的作业标准和施工工艺,可以有效避免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通病和安全死角,为建设精品工程和安全工程提供了保障。

(6)通过对项目管理中的各种制约因素进行预前规划和防控。可以有效减少各种风险,避免重蹈覆辙。

(7)通过建立标准的岗位责任制和目标考核机制,便于对员工进行统一的绩效考量。

三、项目标准化管理如何形成

3.1总结经验和教训

通过对项目管理经验的总结,把成功的经验变为量化的管理标准,使之有效地被执行和检查考核;把失败的教训,经过分析后制定相应的预防或纠正措施,使之成为今后工作的指南。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以作为项目管理案例在所有项目中进行学习。

3.2现场实验和试点

将项目管理方方面面的标准,放到施工现场进行实验和试点,检验其合理性和可行性,成熟可靠、经济适用的方可作为标准在一定范围内复制和推广,否则要到下一个循环重新实验。标准要从实践中来,最终要到实践中去。

四、项目管理标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4.1管理制度标准化

管理制度的标准化,目的在于通过建章立制,使各项工作程序清晰、有章可循、责任明确、奖罚分明。作为企业集团的派出性机构,项目经理部制订的制度应当结合业主的要求和企业的管理特点,以系统、全面、综合为主,幅射管理的各个层面和环节,而直接承担施工任务的作业层则要以简洁、实用、统一为原则,直接面对操作人员。

4.2人员配备标准化

人员配备标准化,目的在于解决管理技术人员能力素质与大规模建设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要做到人员配置的标准化,应当满足3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科学设置机构和岗位,满足管理要求;二是合理配备人员,并且明确每个人的工作职责;三是通过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人员的素质。

4.3现场管理标准化

现场管理标准化,关键在于明确工作标准,把现场管理工作内容具体化和定量化。主要包括8个方面的内容:制订文明工地建设工作标准、劳务用工管理标准、工地实验室建设标准、内业资料管理标准、编制作业指导书、打造样板工程、建立检查制度和现场管理的定期分析制度。

五、项目标准化管理的实施

5.1在管理制度标准化方面

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和业主的要求,主要从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作业标准3个层次构建管理制度体系。各项标准在不同单位、不同项目的相同专业、相同工种、相同工序等层面可复制,持续运用。

5.2在人员配备标准化方面

(1)明确责任,细化工作职责

除明确各级主要管理人员和各部门的职责外,还对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进行了明确和细化,形成了清晰的岗位责任体系。做到以工作内容确定岗位职责,以工作内容确定岗位数量,以标准制度确定工作流程。

(2)强化培训,提高专业素质

以突出针对性、时效性和实用性为原则,建立全员的分类培训机制。针对工程特点和管理要求,项目主要管理人员要进行全方位的专业知识培训,项目全体作业人员要进行全过程的岗位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特殊工种和重要岗位必须持证上岗。

5.3在现场管理标准化方面

(1)抓好现场文化建设

重点对项目的临建设施、标示标牌、机械设备颜色和标示、全线管理和作业人员服装、迎检准备工作以及汇报材料的格式和主要内容等进行统一和规范。

(2)打造样板工程

以建设精品放心工程为核心,采取典型引路的办法,通过以点带面,实现质量创优、安全创效。

(3)规范用工模式转自项目管理者联盟

取消“包工头”,组建“架子队”选用内部管理、技术人员为架子队队长,从具备相关资质的劳务企业中遴选符合要求的作业人员,通过适当改造,采用“架子队”的用工模式。

5.4在过程控制标准化方面

(1)落实责任、强化约束

建立健全目标体系、责任体系、分级控制体系和考核评比体系,层层分解责任、量化目标;通过制订详细完善的制度体系,约束作业人员行为;以详细分解的计划为指导,定人、定期、定岗、定责、定点,进行考核评比,严格兑现奖罚,确保施工过程有效受控。

(2)推行“菜单式”过程管理模式

以不同专业操作细则为标准,实施作业过程逐级检查签认制度,落实终端责任制。项目经理部对各个工序、各种作业过程的检查签认表格进行统一,建立定期收集、存档、建立台账制度,并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和考评。

(3)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目标考核

要以质量、安全、环保、节点工期、现场管理5个方面为重点,采取定期考核和日常考核相结合,全面考核与单项考核互为补充的方式,对各工区项目部进行了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目标考核管理。同时,必须定期对标准化的内容进行评审和更新,保证标准化的内容不断得到改进。

结束语:

实现项目管理标准化,是企业实施规模扩张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项目管理标准化也是企业管理标准化的一个根本基础。管理是否形成标准化,管理标准是否日益提高并且得到贯彻,将对建筑施工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占据领先并保持领先,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曹海斌;标准化管理在发电设备维修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学位论文] 硕士2006

[2]王静;浅析大型系统工程的标准化管理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2005

[3]GB/T12366.1《综合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综台体规划编制方法》.

第4篇:实验室标准化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食品 实验室 建设 管理

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识码:A

实验室不仅是现代高等院校教学的组成部分和科研的载体,而且也是高职院校重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实践性教育环节。①②相对于食品专业,除了学习书本理论部分,更重要的应该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这就完全依托于食品类实验室,也就加快促使了食品类实验室的建设与改革。本文阐述了现代食品类实验室存在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一些为了食品类实验室建设的相关建议。

1 现代食品类实验室存在的现状及问题

1.1 实验教学的关注程度不够

在过去,各院校都对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都不是很重视,认为是比较简单的教学活动,从而会导致师生对实验室的教学的认知度和主动参与度的下降。虽然,当代实验设备不断更新发展,食品相关技术也日益提高,但在食品类实验室的设备更新却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导致某些食品新技术得不到在教学方面的落实,学生进入企业时对相应新技术也就比较陌生。当前,为了满足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各类院校也投入了一定的财力和人力用于实验室建设,但改革力度还是不大,实验项目的更新率不高。

1.2 实验室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目前,从管理体制的规范化、标准化角度看,很多高校的食品实验室管理体制都存在不足,不够健全。③例如:有些高校不是很清楚国家教育局颁布的相关高校实验室条例,导致食品实验室相关教学没有按照这些规定设置完成。另外,高校的食品实验室的用途过于单一,资源的利用率也就较低,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1.3 实验教学内容落后

实验教学主要是满足直观教学和巩固知识的需求。尽管教材不断更新,但实验内容基本上还是沿用原来的教学内容体系,难以跟上科学技术更新的步伐。另外,实验教学的主要标准不清楚,学生只是在有限的时间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实验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发挥学生自主动手创新能力和训练实验技能的作用。

1.4 实验室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实验室工作常被认为是一种辅工作,实验人员整体素质要求不高。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院校都把人才强校作为学校发展的要务,都在采取积极的措施提高师资水平,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强化师资队伍。然而,有关实验教学工作人员的培训以及工作条件的改善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导致实验员的积极性难以调动。

2 食品类实验室的建设思考

2.1 强化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在企业要求发展技术型高素质人才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需对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的培训进一步加强,进而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会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关注。当前,为了满足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各高校需进一步加大投入的财力和人力用于实验室建设,进行有效高效的改革,不断更新实验项目,这样也有利于教学的改革。当代,某些国家的教学模式还是值得我们一些高职院校学习和借鉴的,比如德国的“双元制”(即注重校企合作)、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即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验基地的建设),而“教学工厂”就明显突出了实验室的重要性。

2.2 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严格按照国家教育局有关高校实验室条例建设实验室,按照食品要把实验室的常规管理制度做到规范化和科学化,建立实验室的相关制度,做到有规可守,有章可循,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做好实验室资源的共享,同时做好实验室资源需求的协调与管理。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让食品企业的精英到实验室进行现场教学,使学生零距离体验了实践生产,同时也充分利用了实验室的资源。

2.3 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目前,某些院校食品专业实验课只给出了学时,没有固定的上课时间。应规范实验教学时间,结合高校情况进行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应紧跟科技发展不断更新,加强实验教材的建设,紧跟学科发展动态,尽可能地引入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另外,根据当地食品行业的发展情况,相关的食品类实验内容要明显突出与强化。教学手段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比如有些食品类的实验就需要很长时间,学生在规定时间是很难完成的,尤其是一些设计性实验,从学生自己找资料设计到最后动手实验完成,就需要很长时间来完成,所以如果有条件的实验室可以适当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实验教师只负责指导和监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过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

2.4 加强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

建立起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结构相对合理,富有团结协作精神,热爱实验室工作,能熟练掌握现代实验技术,独立担负起实验教学课程的实验队伍。为了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素质,首先,严格要求他们具有高级职称或者中级职称,初级职称人员的配备比例要适当,还要具备实验工作的相应学历、知识和经验;④其次,积极提倡爱岗敬业,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岗位职责明确,采用工作考核和技术评聘的竞争机制,高效稳步地发展队伍;最后,要不断培训实验室工作人员,多参加相关专业的培训,做到与社会、科技同步。另外,通过“谁能干谁得分”的模式合理进编、规范考核等方式来增强实验工作人员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从提高实验教学的整体质量与业务水平。

3 总结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投入的加大、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会越来越受关注和重视,并将与教学、科研处于同等重要。因此,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随着现代食品行业发展,这就要求作为食品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者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做起,掌握前言知识,做好实践和创新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地投入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中,把管理工作推向一个新高度,培养出动手能力强、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注释

① 马凌云,赵亮.高职高专食品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思考[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9):157-158.

② 刘金莲,廖建良,宋冠华,等.对农学类和生物类实验室建设管理的几点看法[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1331-11332.

第5篇:实验室标准化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实训基地 管理 实践

0 引言

随着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各高职院校的教育呈现日益增长的发展,尤其是各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的建设也迅速发展起来。实训基地各方面也得到较大提高,如设备数量、师资结构、专业布局,还有功能布局上都有所提高。但是如何改革完善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探索先进的高职实训基地管理模式已经成为改善基地建设管理方法的一个重要课题,所以只有完善实施方案,才能实现实训基地的最大功效的发挥。

1 实训基地的建设任务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形成一批教育改革力度大、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1.1 实训室建设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示范性建设的推进,新建和扩建了一批实训(实验)室,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基地培训,为了培养出国家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就要更好的建设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紧缺的高素质和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因此就需要高校把此项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加大专项建设经费的投入,购买好各门类的设备以此来进行培训。实训室建设包括实训室新建、现有实训室设施维护与完善以及实训室软环境建设。实训室新建包括自主研发新建实训室、校企共建实训室和企业捐赠实训室。以我院为例,电控技术实训室由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自主设计研发,购买元器件,最终完成了25面铣床电控柜的安装调试,应用于教学,整个过程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为我院教师提供了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更为学院节省了成本,该实训室被评为省级重点实训室。我院欧姆龙自动化实训室由我校与欧姆龙公司合建,企业提供设备,我校提供场所、实验台,建成了我院独具特色的、配置精良的一流实训室。我院还与咸阳市供电局合作,将企业闲置的设备,以捐赠的形式用于我院供用电专业的教学,建成了我院供配电实训室。我院基础实训(实验)室已基本建成,目前正在筹建机器人实训室等专业实训室。新建与扩建实训基地是实训基地管理任务的重要内容。

1.2 实训师资队伍建设 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是不容忽视的。高层次的实训基地离不开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学院实训基地是学院对外的窗口,常有兄弟院校参观学习,领导调研视察,企业职工培训、比武,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代表了学院的层次与高度,对提高学院的知名度和社会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如今我国的教育都呈现的是注重理论而不重视实践的授课方式,所以很多同学走出学校后,并不能很快的掌握实际动手能力。所以在社会上的评价不高,因此就需要理论结合实践来授课的新模式,这样能把基地的优势发挥出来。

2 实训基地管理

2.1 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包括设备的日常维护与检修、设备的使用与报修和设备外借等管理。我院实训基地每个实训(实验)室安排有专职或兼职管理员,负责实训(实验)室的日常维护和卫生工作。管理好实训基地设备是实训基地管理的首要任务。我院的实训基地分为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训室,由教研室和实训中心双重管理,教研室负责课程安排,实训中心负责对设备维护进行管理,实训中心人员具有教师和管理员双重身份,这样就避免了教师只管上课,而设备无人维护的现象。见图1。

2.2 人员管理 企业管理人员,无论是安全生产还是工艺规程和劳动纪律等监督方面都是要实行制度化管理模式,这是企业管理员工的一个重要手段的制度化,这样既能完善管理制度又能提高生产能力。企业为了加强实训制度的建设,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引进企业文化,营造职业氛围。在岗位设置上通过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各方面的制度建设力度。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参与实训,以此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培训。同时实训基地也重视了在教学、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品牌意识等方面的内涵建设,尽量做到实习教学、仪器设备等各项管理科学化、人性化。我院实训基地人员由兼职实验员和专职实验员组成。专职实验员教学任务重点是实践课程,而兼职实验员既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也承担理论教学,兼职人员考核由实训基地管理中心和教研室主任共同完成。这样安排更加灵活,随着实训基地的发展可及时调整人员。我院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就把管理员的薪酬收入和管理业绩挂钩,多劳多得,以此拉开收入的档次。还可以带动社会上有专业知识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到基地参与管理,这样既能提高管理实训基地的水平又能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参与实践锻炼,实现互惠互利原则。为了能让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有勤工俭学的途径,还能让学生参与到基地管理中来,这样也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2.3 实训教学管理 广义实训教学管理包括学生日常实训教学、学生技能鉴定考证和中职教师培训以及企业职工培训等。实训基地管理中心进行监控、督导,开学初配合教学办督促各任课教师完成实训课程教学计划的制定工作,并在学期中期抽查教案、考勤册、成绩册等教学资料并存档。实训基地管理中心统一了考勤册、实训报告封面等教学资料的格式,制定了实训基地管理制度,规范了实训教学管理,构建了高职实训基地标准化管理体系。为了实训基地在培养高科技人才中的优势和作用能更好的发挥,就需要考虑建立开放式制度,将原有的封闭式管理变为开放式管理模式。这也是实训中心将来发展的一大趋势,所以就需要经过各方的讨论和审核。还可根据校内教学安排情况,利用教学空档时间向社会开放,统一组织对外有偿服务,增加实体收入,积累资金,以更新改造实验、实训基地设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共享,促进产教研结合,提高设备利用率。

2.4 引入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 为了更好的构建高职实训基地标准化管理体系,就要引入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实训基地进行有效地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分为16个实训管理要素,如实训中心人员管理、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设备采购、设备维修、实训基地建设与规划、实训基地开放与合作、环境与安全、文件资料管理、职业技能鉴定、内部审核、纠正与预防措施等。

3 总结

为了完善实训中心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就要提高实训中心在学院各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实践教学模式,这样彼此才能建立信誉度,而且基地实训工作的规章制度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以此为学院最高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实现学院基地教学质量管理活动,达到提高实训工作的效率,以此节约成本和开支。为了营造学院良好的管理环境,加强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就要确保提高基地的教育质量和如何解决诸多问题的管理机制,这样才能够确保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诗伟,陈斗雪等.高职实训基地标准化管理体系及要素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10):134-136.

[2]周天沛,代洪.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创新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162-163.

[3]靳宇,刘京华,吴栩.基于工业文化概念的实训基地可视化管理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4):101-104.

[4]徐淑芝.高职院校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管理机制研究[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5(3):59-61.

第6篇:实验室标准化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科学管理  延伸服务  体会

        1  统一思想,增强意识

        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是保证安全输血提高供血服务的需要。工作人员必须转变思想,充分认识到加强供血库建设和进行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供血库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还要深刻认识输血工作的责任和目的,输血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受血者的生命安危,提高工作人员质量意识,科学化、规范化供血库管理,才能保障输血安全。

        2  强化制度,落实责任

        2.1 供血库的制度和职责  制度和职责是规范输血行为和强化标准运作的重要部分。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能有效保障供血库工作质量,保障输血安全,避免差错的发生,依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河南省医疗机构血库(供血库)基本标准》,我市供血库制定了科学严谨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包括血液出入库交叉配血,值班交班临床用血,实验室管理和安全,感染控制设备管理,人员培训和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共28项为供血库标准化管理提供了充分保障。

        2.2 中心血站的督导  建立中心血站与各供血库密切的业务督导关系。中心血站抽调业务骨干,实行一对一帮扶。在进行业务指导的同时,促进供血库严格按照规范化建设标准进行设置布局和技术操作,加快供血库规范化建设和发展步伐。 

        2.3 卫生局的检查和验收  市卫生局每年组织省内外输血管理专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站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河南省医疗机构血库(供血库)基本标准》要求,对供血库人员配备、制度职责、设备设施、业务技术、工作质量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检查,对不足提出整改措施,监督落实。并做好迎接全省质量管理督导检查。

        3  建全体系,规范操作

        3.1 质量管理体系  首先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标准、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做好血液质量检查记录。贮存血液冰箱温控记录等标准化操作程序和各项质量规范。通过制度,明确责任和职责。并制定出全市统一供血库质量体系文件,使每个工作人员不仅要做好发血工作,又要做好血液质量管理和监督职能工作,实现从质量检查向质量保证到质量管理的工作方式转变。

3.1.1 质量程序  建立科学严谨的质量程序,确保各项工作的标准化操作。汇集所有相关质量工作,制定科学、标准的工作程序,以规范供血库各项与受血者和供血者相关的质量活动,确保结论的准确和规范。

        3.1.2 作业指导书  针对每一项技术操作,制定标准的操作程序。包括设备、环境、保管、存放、试验、记录等。

        3.1.3 记录  建立全面覆盖供血库质量活动的质量记录,清晰而详细的记录各项质量活动。

        3.2 计算机管理网络体系  计算机网络管理已被广泛用于输血管理,更多便利、快捷、准确而详尽的管理被融入网络。如我市供血库通过计算机管理网络增加血液发放的“二级交付、三级管理”,即中心血站通过指纹识别系统将血液发放给供血库,供血库通过指纹识别系统将血液发放给使用科室或辖区其他具有输血医疗资质的医疗机构,从而加强了输血管理的力度。

第7篇:实验室标准化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卫生检验初探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253-02

乌审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是本中心开展疾病控制、卫生防疫业务提供检测技术支持的部门,工作范围涉及疾病预防、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劳动与职业卫生、水质及涉水产品、医疗卫生用品及健康相关产品、卫生突发事件等的检验检测。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我们整合了各检验检测实验室成立了“嘉兴市卫生检验检测中心”,2003年通过了国家计量认证,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我们将按照“公正、科学、准确、满意”的质量方针,以向社会大众与各企事业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检验技术服务。

1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与服务宗旨

1.1建立健全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持续有效运行,以期达到国内同类实验室先进水平。

1.2坚持质量第一,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操作,检验工作中恪守客观、独立、公正、诚实的原则,确保量值统一,数据准确,杜绝数据、结论性差错,其它差错率低于1%。

1.3坚定不移地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贯彻执行“客户第一,质量第一、科学公正、准确可靠、方便客户、优质高效”的方针,客户满意率达98%以上。

2服务承诺

2.1行为公正:本中心检验人员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对所有客户一视同仁,检验过程和检验质量不受任何来自商业、财政等方面的干扰及其它内部、外部的行政干预,确保检验行为的公正性。

2.2方法科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按标准、规范、规程检测,选用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确保检测的科学性。

2.3结果准确:严格遵守检验操作规程,精心操作,认真记录,严格审核,杜绝数据及结论性差错,最低限度减少其它差错,确保结果准确,报告无误。

2.4报告及时:严格按照本中心规定的时限,保证在规定的时限内发出报告。特殊情况,双方协商确定。

2.5收费合理:严格执行收费标准,作到收费规范合理,对有附加要求的检测项目,与客户协商收费。

2.6客户满意:以热情的态度,文明的形象,向社会各界提供科学公正的优质服务,对出具的检验结果负责,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保证检测结果的公正性、可靠性。因检验质量给客户造成损失的,承担责责任。对客户的投诉及时受理,认真调查,客观分析,明确责任,严格处理,并在5日内作出令客户满意的答复。

3主要职能

3.1开展食品、药品、生活饮用水及涉水产品、劳动卫生相关产品、化妆品、消杀灭产品、农药产品等健康相关产品及实验动物产品的监测检验。

3.2开展职业危害因素、居住生活环境、公共场所及洁净环境等环境监测。

3.3开展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场所卫生学评价及健康相关产品卫生学评价工作。

3.4开展对营养性疾病、职业病、放射病、学生常见病、人畜共患病、小动物疾病等的防治。

3.5组织实施对食物中毒、环境污染、核辐射伤害、职业性中毒、人畜共患病等突发事件的处理。

3.6参与制定相关卫生法规、规划及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等。

3.7全省技术指导、业务培训。

4投标要求

投标资格要求为本次项目投标人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投标人必须满足投标资格要求中的所有条款,并按照相关规定递交资格证明文件,未按要求递交的投标人,其投标将被拒绝。

4.1投标人应具备《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条件。

4.2在中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具备独立法人资格。

4.3企业须具备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医药、轻工、电子行业专业设计甲级资质和建筑装饰设计专项甲级资质。

4.4近3年内承担过类似洁净实验室的业绩至少2个(含2个),提供合同和用户反馈意见。

4.5企业拟派设计负责人须具备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证书。

4.6注册资金不少于人民币400万元,具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健全的组织机构、完善的管理制度,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体系。

5检测服务范围

5.1食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容器、包装材料、水及涉水产品、化妆品、消毒剂、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及洁净厂房(室)、灭鼠杀虫产品等的卫生学检测、安全性毒理学试验及功能学试验。

5.2公共场所、居住环境、作业环境的卫生监测、公共场所及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

5.3预防性健康检查。

5.4卫生突发事件的原因调查。

5.5传染病检测、HIV确认实验。

以上详见认可的检测能力范围。

6受理服务科室

6.1质量控制科:直接受理健康相关产品(食品、化妆品、消毒产品、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等)、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及洁净厂房(室)、生物媒介等检测及卫生学评价,公共场所、饮食店及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监测和评价。

6.2预防医学门诊部:受理预防性健康检查。

第8篇:实验室标准化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速公路;施工安全;管理问题

安全管理是指在施工过程中,以安全为主要目标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其主要是指在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定的前提下,施工单位为了避免事故发生所制定的相关管理措施以及管理方案。加强安全管理在施工过程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它直接关系着诸多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一、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施工安全管理问题薄弱

随着时代的发展,施工难度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部分施工企业的领导在思想上不能提高认识、适应不了科学发展观的各种要求,出现了许多诸如安全责任主体责任感不强、管理工作不到位等问题,部分企业仍是过多重视经济效益忽视安全生产,对安全制度的落实同样存在问题,诸多的安全隐患存在,直接影响着施工安全管理的实施。

(二)施工安全设施不够完善

施工安全设施直接关系着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责任重大。现阶段在施工单位所有的施工安全设施方面通常存在安全设备不够完善的问题,在施工现场中所包含的设施中动态的安全设施较少、电子安全设施存在一定的不足、带声响警示功能的安全设施较少、专门适用于高速公路的设施不够完善,这些设施对于保证施工顺利进行有着很大的作用,稍有忽视便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三)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现阶段建筑行业中专业从事安全生产管理的人员并不是特别的多,并且大多都是处于兼职的状态,持有专业安全管理员证书的人较少,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对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如果不加以重视的话许多安全隐患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及时的规避,最终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因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也需要加以提高。

二、对高速公路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建立健全安全保障体系

在施工过程中建立起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也是至关重要的,其中要包括对各级项目经理、工程师、安全员、质检员、施工员等人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把相关责任落实给个人,做到有权利、有责任;另外还要包括各部门如工程部、施工部、采购部、仓库、实验室等相关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保障体系需要用制度进行约束,对于高速公路的安全管理工作更是需要完善的制度,无论是经费使用管理、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安全生产事故报告、相关专业人员上岗管理、生产事故应急等哪个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让施工现场做到有章可依,把施工过程中的风险降到最低,充分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保证施工质量以及施工进度。

(二)推进施工标准化管理

首先,在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要将安全生产例会标准化,要每隔15天开展一次安全生产会议,总结半个月安全生产工作的同时也要对下半个月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出相应的规划和安排;其次,要对危险源的辨别以及风险的评估进行标准化管理,负责相关工作的安全环保部门要及时的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以及危险进行识别,对规避风险的注意事项进行制度化落实,将相关工作落实到实处;最后,对于安全生产的检查工作也要进行标准化的制度完善以及实施,在日常巡查的过程中要保证有专职的安全员对所负责的工作内容安全现状以及有可能存在的隐患进行检查并且记录、汇报。

(三)加大安全教育培训力度

首先,在安全教育的过程中要保证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是持证上岗,必须是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才能够负责相关工作,施工安全员要有安全员的从业资格证书、质检员要有质检员行业从业资格证书,这是对相关专业人员的最基础要求;其次,要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安全培训,作为高速公路建设单位要承担起安全培训的责任,重视各方、各级、各类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对于负责相关工作的领导以及项目负责人要进行重点的教育,明确其责任以及义务;对于专职安全员要重点教育其工作标准以及工作素质;对于一线作业人员要重点进行技能教育,这直接关系着一线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因而需要加以重视。安全教育工作要做到全面、全员都要进行深入的教育,安全知识教育的开展对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至关重要,需要在工作过程中认真抓好,尤其是高速公路的施工多受季节、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相关部门要针对此类情况对工作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安全教育,防止因为疏忽而造成的损失、产生的意外事故,让相关工作人员都掌握应具备的安全知识技能,保护好自身安全的同时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去。

(四)改善安全生产环境

安全生产环境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着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开展,因而需要进一步的改善环境。在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对于安全管理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在保证生产质量生产效率的同时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严格落实施工中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工作,保证工作人员的基本安全,同时要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增强设备的安全系数,确保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安全,从根本上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对于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也要加以重视,施工人员的饮食起居直接关系着其工作状态,对于安全管理的影响也非常大,因而相关部门对于工作人员的居住环境、饮食条件都要有所顾及,以此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高速公路的安全管理工作事关重大,在施工过程中任何安全隐患都会影响施工的进度以及质量,同时也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存在威胁,因而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安全工作进行科学的管理,以此保证施工效率。

参考文献:

[1]焦庆丰.高速公路路面中修养护施工安全管理[J].交通世界,2017,(Z2):198-199+223.

第9篇:实验室标准化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674 [文献标识码]A

高校资产属于国有(公共)资产,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国家、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以各种形式投资形成的资产;二是高校自身发展积累所形成的资产。其中,高校固定资产是高校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高校会计制度》(1998)将高校固定资产界定为两种设备资产,一是单位价值500元以上的一般设备,二是单位价值800元以上的专用设备,并且二者的使用期限达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本文对高校固定资产在高校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进行简要介绍,并在列举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创新管理对策,以期为提高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给予借鉴。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发展现状

1. 高校固定资产迅速增长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近年来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相关支持政策促进了我国高教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的资产总量也随之迅速增长,教学科研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与此同时,对教育事业重视和扶持的相关政策也促进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010-2011年高等教育稳步发展,2011年7月数据显示,全国各类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总规模达到310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723所,比上年增加34所。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资源相对不足的现象也随之产生,因而,社会对高校的各种设施条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0年全国高校设备总值比2000年增长了近4倍,达1540亿元。因此可以看出,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和扶持下,高校的固定资产在迅速增长。

2. 高校固定资产种类多,来源广

由于高校的学科种类繁多,培养的人才及科学研究的需求差异对高校固定资产的用途、种类、型号、规格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高校经费的不断增长,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也趋于多元化,除了“211”、“985”等国家拨款的专项经费外,其他各种横向、纵向的经费来源也非常广泛。资金来源的复杂现状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健全的制度管理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仍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模式,即大都采用多个部门分头管理的方法,并没有建立起一套针对当前多来源、多种类的固定资产的创新管理方法。由此造成一些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权力分散、职责不清,管理失控,尤其是在固定资产的维修和改良、报废处理以及日常维护等环节缺乏统一调度安排和完善的制度等问题。因此,亟需一种健全的创新管理模式对高校的固定资产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2. 缺乏对固定资产购置环节的有效控制

高校固定资产的购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要保证购置账目的清晰。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却普遍存在档案不健全、账实不符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在固定资产预算环节高度重视固定资产经费的控制与分配,而忽视了现有固定资产存量的分配问题,因而对既有固定资产存量情况缺乏必要的登记备案和整理,从而导致一些高校重复购置固定资产或者购置无用资产的情况时有发生。

3. 固定资产管理手段落后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高校在管理固定资产的过程中也引入了信息化管理,但由于现有的信息化管理软件多侧重于统计功能和数据化处理,而对业务流程的控制设计存在缺失,影响了高校中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如,由于缺乏公用系统,各个单位独立运行,不能实现正常的信息流通和共享等,严重影响了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

4. 缺乏统一的固定资产管理协调机构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对固定资产实行归口管理,也就是后勤部门主要管理房屋、家具、建筑物等固定资产,设备管理部门主要管理各种仪器设备,图书馆则主要管理各类图书杂志,财务部门则负责各类固定资产的价值合算。而上述职能部门分别由不同的校领导分管。这种多头管理的模式虽然对某一领域较为有效,但是从整个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角度来看,因缺乏统一领导和沟通协调而导致整体效率低下。

5. 管理者观念落后

由于高校的主要职能是教学和科研,又属于事业单位,因此与盈利单位相比,部分高校对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关领导把主要精力都集中于教学和科研,而忽视了固定资产管理,尤其是一些固定资产管理相关人员并非专业出身,管理意识淡薄,观念和方法陈旧,导致固定资产管理效率低下。

三、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实施创新协同管理模式的对策建议

管理创新是对固有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和完善,包括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制度的创新、管理组织的创新以及管理资源的配置创新等。从上述对高校固定资产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环境的变化,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的状况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并随之出现了很多新的管理问题。因此,基于现状和问题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是解决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关键。

1. 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源于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理念,是建立在常规管理基础上以最大信度建设管理所占用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的管理方式。精细化管理主要是实行各就其位管理,即通过明确的岗位职责分配,界定清晰的各部门职责,并将职责细分至每个部门、岗位和个人。实施精细化管理是提高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方式。

2. 标准化管理

标准化管理主要包括技术标准化管理和管理标准化管理,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管理标准化,指的是为实现总体目标而规定的各方面的经营管理活动和管理业务都按照具体标准进行。标准化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制定明确的目标;二是建立以管理标准为核心的标准体系;三是运用多种标准化形式将目标推进。

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运用标准化管理体系建立统一的资产管理机构,对所有的固定资产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的管理体制。高校可以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委员会,并增设固定资产管理处,在此基础上,由学校的设备处、后勤处、图书馆、基建处等多个部门实行归口管理。各部门使用专人专职对固定资产实物和价值实行双重管理。标准化管理是对精细化管理的一个必要补充和完善,精细化管理是从横向的角度创新固定资产管理模式,而标准化管理则是从纵向的角度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各部门统一的标准化管理,通过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创新管理提高资产的管理效率,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

3. 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是借助现代化工具和手段实现对现有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科学有效管理。信息化管理一方面能够直接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通过对组织的重组和变革,重新设计和优化业务流程,使内部各部门信息传输流畅,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信息化管理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有效控制和管理,在新的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建立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管理。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物联网技术可以运用到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中,实现基于物联网的资产管理系统。信息化管理过程主要有三个流程,第一个流程主要是运用RFID技术。以高校的设备管理为例,每个设备物品贴上RFID电子标签,并在每个安装地点也设立电子标识,对每个设备设立电子标识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自动识别、获取实物信息和自动定位的目的。采用这种方式对高校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可以解决贵重资产的安保问题,并能够有效提高固定资产的清查效率以及准确率。第二流程主要是运用电子代码EPC。以采购固定资产为实例,高校在采购固定资产的过程中要选择使用电子代码EPC技术的设备等产品,从而建立产品PML信息服务器,这样的产品能够提供实时信息服务,方便高校对固定资产进行高效管理。因此,高校在购买固定资产的过程中应该检查产品的RFID电子标签,以实现固定资产后期的信息化管理。第三个流程是高校在购置回固定资产后要建立智能校园体系,在前两个阶段实现了固定资产的管理体系开发应用后,也为后续的技术环节和管理模式奠定了基础。高校应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人员和各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化管理的相关培训,使管理人员观念更新并接受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基于信息技术的管理使资产管理将不再是一个独立系统,与精细化管理和标准化管理相结合,真正实现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创新。

4. 多种管理模式的协同运用

在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中,精细化管理、标准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作为管理创新模式分别能够在固定资产管理的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本文重要强调的是三种管理模式的协同效应。从前述分析可以看出,精细化管理主要是对各部门资产管理的一种创新,标准化管理主要是对由上而下的统一管理的一种创新,信息化管理则是对管理手段的一种创新。而高校的资产管理是分层次、统一化的管理,通过信息化管理加强精细化管理和标准化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因此,实现三种管理模式的协同是高校固定资产实现管理创新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能够快速提高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效率的重要举措。精细化管理、标准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是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管理模式,高校应以创新的理念引进和改善原有的管理模式,通过多种管理创新方式的协同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同时,多种管理创新模式的协同同样也可以应用到其他资产的管理领域,从而加强高校的资产管理效率和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 高惠玲,梁军,郭万喜,唐岚,李晓林. 实施精细化管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359-363.

[2] 张海静.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创新探索[J].宁波大学学报,2011,33(2):65-67.

[3] . 高校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体系亟待完善[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1,9(2):126-128.

[4] 邱灼雄.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8):192-197.

[5] 王淑娟.高校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网络管理初探[J].新西部,2010(12):145-146.

[6] 李健生. 浅析高校固定资产的校园网络化管理[J].经济师,2011(1):145.

[7] 高蕾. 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33(2):185-186.

[8] 张甫香,陈焕娣,甘朝晖. 网络环境下高校固定资产信息管理平台创新[J]. 财会通讯,2011(6):49-51.

[9] 黄海涛. 基于网络化平台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构建[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10):16-17.

[10] 庄越华,曾小丽. 关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财经界,2011(6):105.

作者简介:辛颖(1970- ),女,汉族,山东曹县人,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