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挫折教育的定义范文

挫折教育的定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挫折教育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挫折教育的定义

第1篇:挫折教育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抗挫能力;培养

所谓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障碍。而抗挫能力是指个人在遇到挫折时,能顺利地克服挫折带来的消极心理状态的能力。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社会也在快速进步。与之相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也提出了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只要求这些人才只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素质,还要求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要求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愈加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据优势,才能更好更快的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时代的要求。但是当前社会面临的现状却正好与之相反,物质生活的富裕充足带来的却是更多的人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身体素质和其他综合素质却不尽如人意。这种状况在当前的年青一代中表现的更加明显,独生子女的比例日益增大,家庭的娇惯纵容,父母教育方式方法的不适当,加之青年一代社会经验不足,容易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导致了一些学生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中学时期是学生走向心里成熟期阶段,然而激烈的学业竞争,沉重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的不协调等,都是导致学生的心态发生变化的不利因素,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身观树立。此时,作为家长或者学校,就需要做好心理教育和指导工作,给予他们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否则对于这些学生而言将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其以后的成长。由此可见,这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我们对当前学生的抵御挫折的能力的高度重视。当前我们提倡素质教育,锻炼和提升学生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抵抗挫折的能力就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在所有的教学课程中,体育教学是与这一题中之义最契合的课程。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充分的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由此可见体育教学对学生“抗挫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抗挫折能力培养的作用

1.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标准的最新定义。这一定义是有别于以往的健康定义的,它定义了一种全新的健康教育观念。这种新的观念促使我们将关注的重心更多的放在了对“身”与“心”的关系的思考上。通过实践证明,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锻炼不仅仅能够作用于身体,使得体魄更加强健,增强抵抗力,还可以作用于心理层面。通过体育教学,从事体育活动或者参加体育锻炼,可以磨练人们良好的精神意志品质。因为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是长期性的,只有长期的坚持才能有所成效。而在体育教学和竞赛中也常常会有各种困难,这些都需要学生付出努力去克服和战胜。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就是对学生意志力的磨练,胜利也常常取决于“在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2. 学校体育除了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条件锻炼和培养意志力之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因为体育运动的另外一大特点就是竞技性。竞技体育强调“更高、更快、更强”的运动精神,作为运动者对于目标都有迫切的意愿去完成,此即所谓的“求胜心切”。因此,对于学校开展体育教育,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主观积极性,通过运动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一旦学生都具备这样的精神素质,那么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任何挫折和困难,也不会成为障碍,而是成为磨砺自身的磨刀石。

抗挫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造成目前学生抗挫折能力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原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一)个人原因

主要表现为心理素质差、没有自信心、承受挫折能力差等方面。试想,一个人遇事总是紧张,害怕失败,什么也不敢去做,不敢去想,那他还能做好什么事情呢?如果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人,他会积极主动地把困难一一化解开来。

(二) 家庭原因

独生子女在当代学生中的比例日益增加,他们从小被家长极度地“呵护”着,形成了孩子长期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主动出面帮助解决,而不是及时给予他们心理抚慰,交给他们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走出挫折带来的困扰,这些都让孩子失去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理解。由于缺乏处理问题的经验,面对挫折时就会束手足无策,从而产生抑郁、苦闷、恐惧等心理问题。

(三)社会原因

社会的快速发展,为青少年提供了优越的物质生活环境,降低了遇到挫折的机会和意识;沉迷电子游戏,导致对生命对社会的冷漠;丰富的媒体宣传的负面影响;学校缺乏必要的心理干预机制等因素,都是影响中学生抗挫能力差的原因。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加强抗挫能力的培养

学生抗挫能力低弱是社会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也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作为体育教育更应首当其冲。笔者认为,教育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

(一) 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许多学生对于挫折的认知其实是存在偏差的,因此在面对挫折时往往表现的不够理智,采取的行为措施也不正确。因此,我们需要在体育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认识挫折,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挫折观。正确的挫折观,会帮助学生更好的面对困难,不畏惧困难,反而是迎难而上,把挫折当作进步的阶石、成功的起点,从而不断取得进步。

(二)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战胜挫折的方法

挫折人人都会遇到,教师应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使他们懂得:美好生活来自艰辛的付出,在人生的道路上出现一些坎坷,这都是难以避免的。“自古英雄多磨难!”司马迁在遭受宫刑的挫折中写下了光照千秋的《史记》;贝多芬同聋疾的抗争中写出了动人心弦的《命运交响曲》;张海迪身残志坚,心胸坦荡,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1. 对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

顽强的意志品质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具备坚韧不拔意志的人能够积极地面对任何苦难,能够自我鼓励,从挫折和失败中找到走向成功的道路。体育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意志品质的磨砺和锻炼,从而培养学生具备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坚韧不拔精神,积极面对挫折和困难。

2.对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

无论是在体育教学中还是学生自己从事的课外锻炼,竞技体育的特性都将会给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竞技体育所倡导的积极向上精神、坚持不懈精神等,在无形中会对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具有增益效果,更容易让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对挫折、胜利和各种压力的正确认知能力

体育活动的乐趣之一就是胜负结果,胜利者将会享受到欢呼的掌声,失败者将会品尝失败的泪水。如果能够正确的引导胜负之后导致的情绪,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只要能够正确对待,对于学生而言都是极大的锻炼和成长。

4. 培养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

体育运动更多的时候是一个是双方的或集体的活动,于是这势必要求学生在从事体育活动的时候得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快速的融入团队,进而为团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锻炼,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评判一个人是否具有优良的心理素质的条件之一就是是否具备良好的抗挫能力。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具备良好的抗挫能力,那么就能更好的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和逆境,迎难而上,直至取得成功。因此,认真研究挫折并掌握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并通过教育教学来教会学生如何面对挫折,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能够有利于学生时代的成长,对其未来的人生道路也有积极的影响。而要实现这一点,不仅是每一位教师需要做好的,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作者单位:1.河北省保定市财贸学校;2.保定学院)

参考文献

第2篇:挫折教育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 挫折教育 兴趣课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1]早在很多年前我国的很多学者就已经提出了“挫折教育”这一观点,很多幼儿园进行了各种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在变,教育环境在变,教育理念在变,施教者在变,受教者更是在变。怎样让老观点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依然放光彩,使得经典的挫折教育在兴趣课堂中发挥作用并更好的实施,本文中笔者将就这个问题展开浅析。

一、再析挫折教育

所谓“挫折”是指挫败、受阻挠、失意、失利的意思。在心理学中,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消极的情绪反应。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因人而异。挫折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挫折,专指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的时候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广义的挫折,泛指一切能够引起人们紧张,造成疲劳过度和心理变化的刺激性事件。

幼儿挫折教育是挫折教育的一个分支,它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让幼儿充分感受和体验挫折。充分感受和体验挫折是挫折教育的基础,目的在于情感的培养。正确认识和理解挫折是挫折教育的关键,目的在于认知的发展。孩子思维还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具体形象的,幼儿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挫折能让他们直观地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从而对挫折有初步的认识。而对于挫折的理解,需要成人的启发,让幼儿逐步认识到挫折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在通过强化,形成记忆条件性反射,当幼儿再遇到相似的挫折情境时,便会不自觉地采用有效的方法来克服困难。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反应方式,幼儿应付挫折的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只有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正确认识和理解挫折,才能培养出他们不怕挫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帮助幼儿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教给幼儿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是挫折教育的归宿。

二、兴趣课堂的定义

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以需要为基础。需要有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兴趣基于精神需要(如对科学、文化知识等)。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秘。兴趣又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认识,也就不会对它有情感,因而不会对它有兴趣。反之,认识越深刻,情感越炽烈,兴趣也就会越浓厚。

兴趣课堂指以受教者的兴趣为出发点及落脚点而设计组织的新型课堂模式。培养幼儿的兴趣是引导幼儿学习动机中的最积极、最活跃、最现实的心理因素。幼儿的思维还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具体形象的,幼儿的亲身感受和体验更能让他们直观地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因此幼儿往往对生活中易见的事物更感兴趣,对于这方面的学习内容也就更容易接受。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是枯燥的,没有营养的;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必然会扼杀幼儿探求真理的欲望。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设计教学内容及方法,准备教学用具,组织课堂教学,才能让幼儿真正的融入到教学之中。

三、幼儿挫折教育升华幼儿园兴趣课堂

兴趣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以幼儿的兴趣为中心的,很多人认为,在兴趣课堂中,孩子的兴趣即课堂的全部。其实不然,完美的兴趣课堂依然需要很多优秀教学理念的铺垫与支持。只有在各种已有的优秀教学理念与兴趣课堂进行有机整合后,我们的课堂模式才能真正的达到与时俱进。就幼儿挫折教育于幼儿园兴趣课堂的作用而言,其作用便不可小觑。

(一)挫折教育能有效促进兴趣课堂中幼儿的社会化进程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挫折承受力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衡量尺度。挫折教育可使幼儿园兴趣课堂的受教者不仅仅停留在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然后简单的得到答案这个层面上,而是产生去挑战,敢于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从而通过自己的努力最后寻得真理。以兴趣为出发点,再加上挫折教育的引导,对幼儿的社会化发展必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挫折教育有利于兴趣课堂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从小受长辈的宠爱,生活条件优越,成长道路一帆风顺,加上新旧教育观念冲突调整阶段下教育方法的试验摸索的弊端,使很多孩子的心理变得异常脆弱,经不起任何风浪。教育从小做起。对幼儿的教育可以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所以在新型的兴趣课堂教育模式下,依然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的十分必要的。

幼儿的情感、意志、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性格、气质等方面,这些所谓的非智力因素都是决定孩子们是否成才的重要条件。兴趣课堂中以兴趣出发点,关注幼儿的兴趣。但大多数幼儿往往很容易放弃对他来说很难办到的事,从而失去兴趣。这时,挫折教育便可存在于引导幼儿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

四、幼儿挫折教育在兴趣课堂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幼儿挫折教育作为经典的教学理论,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已在全国各级各类幼儿园中都经过重重的探索研究,效果卓著。但新的教学形势下,又不免有些出现了新的问题。

(一)新形势下许多教师对幼儿挫折教育重视不够

作为多年前提出的教学理论,挫折教育渐渐淡出大家的视线。很多教师不再重视幼儿园日常教育过程中的挫折教育,转而研究当今比较热门的教研项目。同时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挫折教育是没有必要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挫折,可以无师自通,自己解决。也有一部分教师是由于害怕心理,不敢开展挫折教育,害怕孩子遭受挫折后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或者怕孩子在进行挫折教育情景中受伤而无法向家长交代。甚至一些教师不知道进行挫折教育从哪里入手。各种原因,使他们逐渐放弃了挫折教育的实施。

第3篇:挫折教育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抗挫折;正思维教育

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说,人总要面对各种挑战、挫折,只有能够应对各种困难或挫折才能成熟,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如果只是顺风顺水,不遇到一点困难,那等待他的很有可能是被社会淘汰。

一、相关概念的内涵

在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中,挫折既是一种情绪状态,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遭遇到无法逾越的困难障碍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消极的情绪反应和情绪体验;又是一种心理状态,指个体的动机行为受到阻碍或干扰,达不到预定目标时所产生的沮丧、失意的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挫折是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青少年的挫折主要表现在青春期中学习与生活压力的挫折、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挫折、以及人际交往愿景的挫折等几方面。

正思维是一种正向的、积极的、面向目标的、力图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它是区别于悲观的、消极的、或与达成某个目标及解决某个问题无关的思维活动。它不是主张多角度、全面地思考,反对单向、片面地思考问题的“反向思维”或“逆向思维”,而是相对于“阴暗的、消极的、悲观的、偏离主题的”阳光思维,是一种优化的思维教育方法。

“挫折教育”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我们对此是这样理解的,它是指利用学生遇到的各种挫折,教育学生具有正确地面对困难的勇气、坚定战胜困难的决心、找出应对困难的办法的一种教育模式。

二、对青少年抗挫折教育的刻不容缓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步落实,目前青少年中多数已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宠爱有加,不仅给他们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有的甚至于发展成为溺爱,什么都替他们做好,使他们无忧无虑,成为家庭的“皇帝”“公主”,一个个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依赖心理,“顺利时恃宠而骄,逆境时不知所措”。心理学家对青少年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现在的青少年心理承受力普遍极差,对待很小的挫折反应极其强烈,甚至出现病态心理,情势不容乐观。当前,有关青少年不能面对挫折的各种报道不时见于媒体,社会上对此也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所有这些表明,加强青少年的抗挫折教育刻不容缓。

三、正思维挫折教育的相关思维论

1.自我超越挫折教育思维。有形有相的东西终归于毁灭,要实现真正的不朽,就要超越自我这个有限的存在。中国先哲将“道”作为超越一切有形有相的永恒存在,但这个道又不是高不可攀,它有情有信、有目标、有追求。理想人格的获得就在于与“道”自觉、自然而然地合一,从中得到真正的精神享受,即有目标不怕失败,有追求不去强求。有得有失,得失并存,欣然接受现实,改变能改变的。

2.情感体验挫折教育思维。中国人很注重情感体验层次上的意象思维,个人的情感需要、评价和态度在思维和处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利用成功人士的先进典型事迹对青少年进行正面疏导和教育。

3.躬身践履挫折教育思维。挫折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们抗挫折的承受力,这个过程要通过知识积累和躬身践履才能达到。因此,伴随挫折教育的理念,自然形成一种切身践履挫折教育的思维,对青少年的挫折教育至关重要。这就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个体只有通过躬身实践,才能增强抵抗挫折的免疫力。否则,像赵括、马谡之流,根本谈不上成功。

第4篇:挫折教育的定义范文

       自杀不仅是对自身肌体和生命的摧毁,而且无形中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障碍。我们熟知的一些名人,如亚里士多德跳海自杀、海明威开枪自杀、川端康成卧轨自杀、顾城引颈自杀到2015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一位大学生的跳楼自杀等等,这频频的自杀事件无疑使“生存或者死亡,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再次成为热议。随着大学生自杀人数的不断增加,我们必须勇于正视这一社会问题,并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法降低自杀率,塑造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 

一、自杀的理论研究 

自杀是现代社会人类十大死因之一,全世界每年有将近100万人因自杀而死亡,平均每40秒就有一例自杀者身亡,超过四分之一的自杀死亡人数来自中国,而中国自杀数据显示:15—34岁的青壮年人群中,自杀在死亡原因中排第一位,大学生群体正处于这一年龄段的黄金时期。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大学生自杀”为关键词,搜索到了82085条结果,以“生命教育”为关键词搜索也有将近3100000条结果,面对这样的数字,我们除了惊叹的同时,更应该引起的是一种警觉意识和防御行动。 

从国内外对自杀的研究来看,学者们普遍认为自杀是心理、社会和生物等诸因素相互作用之下而形成的一种结果,是导致自杀的危险因素、保护因素与自身素质互动的一种产物,是一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自杀研究道路上堪称里程碑的是法国社会学家E·Durkheim的专著《自杀论》,这本书第一次系统、科学地对自杀现象和理论问题进行专门论述和探讨,对自杀下了一个定义,认为“自杀是指受害者本人在明知其后果之下,直接或间接的经由积极或消极的行动所导致的死亡事件”。①在随后的研究中,不同研究领域中的学者们都分别从各自研究点出发对自杀进行不同的概念阐释,如心理学家主要从强调行为者心理上的自主性及行为上的目的和功能是为了解决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一角度来对自杀进行定义,认为自杀是代表任何主动以结束自己生命来解决现存问题的行为;精神病学家等人认为自杀行为是“指人们用不同的方式夺去自己的生命,强调自杀行为的致死性,是对自杀行为的一种客观描述”。《不列颠百科全书》将自杀定义为“蓄意或者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综上所述,虽然学界对自杀的定义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和看法,但是我们可以总结得出自杀一般都具备两个条件,即一是结束自己生命的意向;二是结束自己生命的活动。 

根据自杀造成的结果,国际上通常将自杀分为三类:成功自杀、自杀未遂及自杀意念。首先,成功自杀是我们大部分人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自杀,这一自杀造成的结果是自杀者身亡,即自己杀死了自己;其次,自杀未遂是指自杀者已经下定决心要自杀,但是由于某种客观原因如抢救等未能成功自杀或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同情及威胁他人而自损但并非有自杀意向;最后,自杀意念是指有自杀的想法且主动愿意去死的,但是未付诸行动,这种分类体系中,自杀意念是最难以确定和无法证实的。 

法国社会学家E·Durkheim基于社会整合与社会失范理论模型,提出了四种类型的自杀,他认为只有当个体与社会团体或者是个体与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出现了障碍或产生了离异或隔阂的情况下,个体才会产生自杀现象。这四种基本类型的自杀分别是:失范性自杀、利他性自杀、利己型自杀和宿命性自杀。第一类,失范性自杀,起因于个体的行为失去了规范,个人与社会的固有关系被破环,个体失去了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失去了与社会、他人的一种联系,进而产生了极度的惶恐和困惑心理,这种自杀往往由于突发事件的产生,如个体失去工作、亲人死亡或失恋,深陷痛苦中而难以自拔,情绪失控而导致。第二类,利他性自杀,其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规范的要求,出于为了某种主义的实现或为了整个团体竭尽忠诚而选择舍弃自己生命的行为,例如疾病缠身的老人为避免连累家人或社会而选择的自杀。在他们的心里认为自杀是唯一正确的选择。第三种,利己型自杀,这类自杀是社会上最多数的自杀类型,这类人群由于与社会脱节,缺乏社会和集体的支持,表现出了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以个人的发展和感受为中心,当产生了严重的孤独、空虚和生存不幸的感觉时,就选择自行结束生命。这种行为只考虑到了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了给家人和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违背了中国传统孝道精神。第四种,宿命性自杀,是与失范性自杀相反的一种自杀类型,因为这种自杀多产生于社会对某部分人群的过度压抑与管理。如囚徒在狱中自杀等。

       我国学者把自杀分为情绪型自杀和理智型自杀两种,前者进程比较迅速,发展期短,后者是自身经过长期的评价和体验,进行充分判断和推理,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的行为,可见相比于迪尔凯姆的自杀分类,我国学者的分类比较笼统。 

二、自杀的伦理道德之争 

自杀是个社会问题,在雅克·蒂洛和基思·克拉斯曼合著的《伦理学与生活》一书中提到:“一个人可能犯下的最恶劣的道德罪过是结束自己的生命”②。在这本书中讨论了自杀合乎道德和自杀不道德两种对立的观点。前者认为自杀合乎道德的理由是基于伦理利己主义和个人自由原则基础上的判断,强调只有自杀者本人才清楚活下去和结束自己的生命哪个才能带给自己满足、美好和和谐,他自己享有对生命和身体的决定权,有自己对生命价值的判断。而后者认为自杀不道德的理由是认为所有企图自杀或实际自杀的人都是非理性的,或者是精神或情感混乱的人。这种观点的代表性说法是:“任何精神正常者都不会自杀”③。这一理由进一步指出,由于自杀决不是理性行为,因而只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 

针对自杀不合乎道德有来自宗教方面的原因,因为无论何种宗教几乎都反对自杀,它们认为只有神或上帝才有权决定生命的诞辰和结束。D·卡拉汉在《堕胎:法律、选择和道德》一书中提到:“预先假定上帝是生与死的最初动因,直接干预自然界和人类事务。这不仅是在神学上是可疑的,而且还会在直接关心人的生命方面,掩盖人们界定术语、做出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必要性。此外,说上帝是生命权利的本源,这在神学上是无甚异议。”④另一个支持自杀不合乎道德的理由是“多米诺理由”,这一理由持有者认为若允许自杀,那么其他形式的凶杀便会接踵而至,造成多米诺现象的出现。而认为自杀不合乎道德的最有力的理由是公正理由,因为自杀者给身后活着的人造成了许多不公平的困难。 

笔者认为在这一问题的伦理道德之争上,自杀不合乎道德更能体现“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人的本质属性,同时,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层面来分析,自杀这一社会行为违背了中华孝道精神的基本要求。我国的孝文化要求每一个华夏子女都应该做到“养亲、敬亲,顺亲、谏亲,爱己、显亲”,《孝经·开宗明义章》指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⑤可见孝文化认为子女的身体是父母的馈赠,子女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能随意毁伤。《礼记·祭义》也记载:“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⑥也指出了生命是对父母血脉的传承,子女应该爱护自己,保全自己的身体,这既是对父母尽孝,又是对生命的敬畏。 

三、大学生自杀成因分析 

首先,社会环境的变化带给大学生的影响。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多元化的影响,人们的社会思想由一元价值观转向多元价值观,进而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和人们的情绪、情感的急剧变化。在如此大的社会压力下,大学生面对多变的市场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一时间实现不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社会脱轨,导致心理压力过大,难免走向极端。 

其次,来自家庭的影响。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我国的家庭结构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由联合家庭向核心家庭、主干家庭的转变,迫于生活压力,大多数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更多得投入到了物质方面而忽视了对孩子精神和心理方面的关心。另外一方面是现代观念的更新,一些父母为了更好地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选择了离婚,使得一部分孩子从小就成了单亲家庭的孩子,生活在缺少父爱或母爱的不完整家庭中,得不到充足的亲情,没有家庭的归属感,对他们心理上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产生了自卑心理和逃避心理。 

再次,来自高校的影响。来到大学校园,意味着开始踏上社会生活的第一步,而高校得培养方式是以自主学习为主,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有些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知道一门心思学习,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或课外活动,导致脱离学校生活、集体生活,久而久之,产生了孤僻的心理,易出现失范型和利己性自杀。 

最后,受个体的影响。大学生抗挫能力比较差,笔者曾在《挫折心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文中着重研究了大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及大学生挫折心理的表现,其中挫折认知的偏差和过度沉浸在挫折自我情境中,是大学生自杀的一大成因,这些挫折可能来自于友情、爱情,也可能来自于学业压力、家庭压力等。当他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没有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而是消极避世,寻求自我解脱,走向轻生的道路。 

四、缓解自杀的对策分析 

为了引起大家对自杀这一社会问题的重视和关注,自2003年起,每年的9月10日被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今年的主题是“伸出援手,挽救生命”,而高校作为大学生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义不容辞地要承担起这一社会责任。通过对自杀原因的解读,高校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自杀的防御工作。 

(一)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它对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有着非常不可或缺的价值,对于每一个学生对人生的追求和定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的一个基本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和目标的具体体现,直接关系到最终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在在社会转型期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在原有基础上更加完善,具体为: 

(1)加强挫折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同时,要不断加强其对挫折的认知和应对能力。要引导其正确地对待和认识挫折,并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积极为其创造挫折情景,提高其抗挫能力、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2)加强生命教育。在陈万柏、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法制观、道德观这五大内容,面对大学生自杀这一社会问题,我们应不断补充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重视对大学生的生命观教育、生存观教育,并把中华孝道精神同生命教育紧密联合,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加强恋爱观教育。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据调查也有部分学生因失恋而选择自杀,因此学校要积极设置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爱情的本质以及在大学期间谈恋爱的利与弊,要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每个人都有恋爱自由,要学会尊重他人人格、尊重他人选择的权利,如果被对方拒绝时要理智对待和处理,决不能纠缠不休或是采取报复。 

(二)丰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 

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也就是把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在高校课堂上,我们要运用新媒体这一载体通过多种教学工具来强化学生对生命观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在平时的心理辅导活动中积极创办相关活动,引导其心理健康发展。 

第5篇:挫折教育的定义范文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其中蕴含的哲理即为挫折教育:这句话的前一部分为挫折本身,后一部分即为挫折教育的理想效果,达到“增益其所不能”。挫折教育是一类提高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培养学生对受挫折的恢复能力的教育。在社会压力剧增的今天,对中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由于课程的独特性,体育教学已逐渐成为中小学生接受“挫折教育”的重要阵地。

什么是挫折及“挫折教育”?综合多种定义都有两种基本含义:一种是阻碍个体机动性的情境,是一种既成事实;另一种是指个体受阻碍后所引起的情绪反应,是一种有机体的情绪状态。无论哪种情境状态,都不是“挫折教育”所想进行的教育,而是为学生创设上述情境,使学生从中获得挫折体验,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战胜挫折,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挫折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有的来源于外界,有的来源于学生个体本身,但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五大类:社会因素、生理因素、自然因素、心理因素和所从事活动本身特点的因素。对于学生所遇的挫折,往往要从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针对不同的产生原因进行相应的积极引导。其实“挫折教育”就是对学生容忍、承受挫折的生理反应和心理素质的锻炼和培养。在这个教育过程中教师除了关注挫折本身,更应该去关心学生在受到挫折后产生什么响应及以何种态度对待挫折,并传递给学生应付挫折的正确理念,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克服挫折,最终达到锤炼心智的目的。

1. 是“挫折”还是“对挫折的响应”。有机体对挫折的反应无非两种:当个体活动过程遭受挫折的情况下,挫折情境可以激发人的生理潜能处于应激状态,从而产生非常态的能量以解决当前问题,具体表现为遭受挫折过程中人的意志增强,意志得到锻炼;反之,更多人因为受挫折而导致人格偏离正轨,以致影响事业的成功。挫折教育不应该注重挫折本身,而应着眼于学生对挫折情境的响应,在一定的指导下,应对挫折情境免于身心受到伤害的心理素质培养,这才是“挫折教育”的真谛。

而现今大多数的挫折教育是体验式的挫折教育,更多的是注重于挫折情境本身,而缺乏对学生进行应对挫折能力的指导。打一个比方:在中长跑的教学中,“过极限”的过程很痛苦,只要松一口气停下来就前功尽弃了,这个过程中,教会学生一种坚持,体会坚持过后的成功感,才是“挫折教育”所需要的效果。

2. “个体”还是“整体”。即使有正确引导的挫折情境设置,也难以在体育课程中得以实现挫折教育。主要是因为中学生心智不甚成熟,在个体间承受挫折的能力差异较大。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复杂的,难以从挫折承受力的原因对学生进行分类教学,常见的个体主观原因有:个体抱负、期望值、个体人生阅历、个体特有的认识结构及先天禀赋等。

而教师在授课时,必然采取班级集体授课的形式,面对数十名学生,如何选择挫折的普遍适应性,如何在挫折情境中设置刺激的强度和量的问题等,都使得挫折教育较难在体育教学中实现。

3. 挫折控制点的问题。挫折情境的设置中,要关注如何能使学生在体验挫折情境的同时又不超出其生理和心理所控制的点,同时又能激发潜能进行自我重建,最终突破挫折情境而免受挫折情境的消极影响。

4. “积极跨越”还是“消极应对”。挫折教育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跨越障碍所获得的成功体验,从而培养中学生直面挫折,用于跨越或放弃的品质。在有意识地设置挫折情境教育活动中,就不得不考虑如何来回避挫折情境给学生,尤其是品格尚不健全的初中生带来的不良影响。

第6篇:挫折教育的定义范文

中学生数学课堂挫折教育素质培养当前,我们国家面临在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所以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只有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每一名教师普遍感受到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体味到“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压力,要想在竞争中获胜,我们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提升学生课题素养。

挫折教育是培养学生正视挫折,承受挫折和克服挫折能力的教育,是关于意志品质的教育,它是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当今许多发达国家教育的共同课题。21世纪的世界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而我国要在21世纪的上半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没有全国人民特别是肩负跨世纪建设重任的青少年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斗志是不行的。而这种精神和毅力是从挫折和磨难中提炼出来的。挫折教育是一种使学生受益终身的教育,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挫折教育,注重素质的培养,是必要和重要的,应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

一、运用数学史料,提高学生对挫折的认识

数学的发展,凝聚了古今中外无数数学家不懈的追求和探索。从数的产生到无理数的发现,从解析几何的发明到微积分的问世,从非欧几何的发现到计算机的产生,无论是某个概念的建立,还是某种理论的产生,每一道难关的攻克,都是从无数次失败中取得成功的。可以说,数学的发展史就是科学家们不断战胜挫折的奋斗史,没有挫折,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大数学家欧拉,28岁时就瞎了右眼,接着,左眼也视力衰退直到完全失明。不久,住室和他的研究成果又彼得堡大火付之一炬,打击一个接一个,但他没有倒下,完全失明后的17年中,他凭着惊人的记忆力和顽强无比的毅力,口述了几十本专著和约400篇论文。

通过数学史的教育,要使学生懂得: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前进道路上的挫折总是难以避免的。成功当然是好事,但挫折未必就无益。挫折具有二重性,它既可能产生破坏力,使人一蹶不振,也可以产生再生力,使人从错误和失败中得到教训,变得更坚强、更成熟。正如英国心理学家布朗所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任何阻碍,即将永远保持其满足和平庸的状态。”挫折还可以产生自我张力,即容忍、谦让,不因受到挫折灰心丧气,而是变得更冷静,更有耐受力。因此,要教育学生辩证地看待挫折,把挫折看成锻炼自己的好机会,就能将挫折变成再生力,坏事就可以变成好事。

二、暴露思维过程,教给学生战胜挫折的方法

数学的发展和数学家们走过的道路是充满挫折的,每一个命题的发现和证明,常常是凭着数学家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挫折和战胜挫折的方法。但课本却不能把这些都编写进去,只能按“定义、公理、定理、例题”的模式编写,直截了当地给出结果,而隐去了数学家们曲折的探索、归纳、猜想、发现的过程。如果教师只讲正确的方法,忽视歧路的剖析,在课堂上总是一猜就中,一选就准,一证就对,一用就灵,那学生看到的只能是一个魔术师的表演,学生一遇到挫折就会束手无策,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思维过程的暴露。一要讲述数学家们的思维过程,二要讲清教师的思维过程。对例题和习题的解答,教师要时时处处暴露真实的思维过程,努力揭示方法的思考选择过程,特别是要重视歧路的剖析。有时教师不仿学学大数学家富克斯的做法,在课堂上把自己置于“险境”,开设“即席答题”课,对学生提出的难题“现想现推”,给学生一个机会,看看老师最初的解题设想是怎样碰壁的,更看看遇到挫折后,老师是怎样调整自己的解题方案,逐步寻找到正确的对策而战胜挫折的,从而教给学生正视挫折、战胜挫折的方法。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

知识的获取,素质的提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锲而不舍地追求才能完成。虽然成功能给人带来满足和愉快,但一贯成功对学生是不利的,容易使学生滋长骄傲情绪和兴趣降低。特别是有些好胜心强,易骄傲自满的学生,有时他们沉浸于自我欣赏,偶尔取得成功,也会错误地认为是自己拥有超群能力的证据,而盲目骄傲。一旦受挫,他们又容易变为自我怀疑和信心不足。因此,有必要使学生经历一定的挫折,以锻炼其意志和正确对待失败的态度以及处理失败的能力――即抗挫能力。

第7篇:挫折教育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幼儿 挫折教育 现状 策略

“没有经历过饥饿的人,不知道什么叫温饱;没有经历过寒冷的人,不知道什么叫温暖;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不知道什么叫幸福。”[1]在近些年中,经常发生因为幼儿受到家长批评而离家出走,因为对班主任的批评无法接受就放弃读书,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而放弃自己的生命,因为一点小事而与同学产生冲突等等。暂且抛开环境、家长的自身素质、家长的教育方法等外因不谈,很值得人注意的还是内因:幼儿自身的抗挫折的能力。随着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幼儿全面的发展也逐渐得到家长的重视,而培养幼儿的抗挫折能力也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主旋律,但是,仍有许多家长对幼儿的生活大包大揽,不给幼儿动手的机会,在家里幼儿备受呵护和疼爱,在这种生活中的幼儿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处处以自己的喜好来衡量、处理事情,总以为事事应该顺他们的心,不允许自我意愿得不到实现,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会产生过激的心理及行为反应。

在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提出:要尊重和满足孩子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的自立、自理的尝试;作为父母与老师,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我服务的尝试。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2]幼儿承受挫折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幼儿心理健康,而且关系到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幼儿承受挫折能力的提高,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也会相应得到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幼儿承受挫折能力的培养对幼儿自己、家庭、社会都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在当今社会竞争力越来越大,面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幼儿需要自信积极的应对各种挑战,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赢得成功。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挫折就是指人们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在追求达到特定目标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和消极的情绪反抗。

幼儿挫折教育有很多的说法,也没有非常具体的定义,在我所参考和查阅的文献中,发现被引用最多的是以下两种:

一种是,幼儿挫折教育是指有意识的利用或创设一些困境,教孩子独自去面对,去战胜,让孩子在困难中经受磨练、摆脱困境,从而提高挫折承受力,培养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3]

另一种是,幼儿挫折教育是指在科学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幼儿事业发展和教育的要求,利用或创设某种情境,提出某种难题,启发和促使幼儿动脑、动手来解决问题,使他们乐于尝试,勇于克服困难,敢于经受挫折的习惯,从而引导幼儿逐步摆脱依赖,形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4]

我比较赞同第二种说法,对于幼儿来说承受挫折能力的培养是幼儿期重要的任务。幼儿承受挫折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责任感、自信心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对于幼儿今后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但是在对幼儿创设某种情境,提出某种难题都应该是在科学教育思想指导下来进行的。挫折的过大、过多,不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有时还会打击幼儿做事的积极性,所以培养幼儿挫折能力时要在科学的教育指导思想进行。

1.幼儿挫折教育的现状分析

1.1家长对挫折教育认识程度方面存在问题的分析

有的家长不赞同进行挫折教育,不愿有意让幼儿吃苦。有的家长配合不了学校的挫折教育,甚至可能出现在学校培养出了挫折感,回家之后又被家长给扼杀了,让幼儿抗挫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1.2家长教育的行为表现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家长的教育行为对幼儿挫折教育的培养有不利的表现。在家中父母代替幼儿解决难题,幼儿就不可能对挫折有充分的体验和感受,长久以后,必然会使幼儿形成畏难和依赖的心理。但也有一部家长会有意识的锻炼幼儿,让幼儿去直接体验挫折带来的痛苦、难过的感受,从而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磨砺战胜困难的意志。

有少数家庭中,成人的管教态度不一致,成人对幼儿的教养都有自己的方法和立场,在管教幼儿的问题上产生冲突或各行其路,这样会弄的幼儿大惑不解,会不知道怎么做是对的。

1.3家长教育态度存在问题的分析

有的家长不鼓励幼儿,做一些家务,在日常生活中缺少让幼儿体会做事的乐趣。幼儿不做事就不会产生挫折。

当幼儿做错的时候家长不是教他正确的解决方法,而是不让幼儿动手,这样扼制了幼儿体验挫折的机会,打击了幼儿克服挫折的信心,这样他在以后遇到不会或做错的时候就不会有要克服它的心理了。渐渐的幼儿就会失去抗挫折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幼儿需要什么都无条件的满足他,这样会让幼儿产生不管他要什么都会很顺利的得到,一旦他们得不到的时候,就会表现的非常脆弱。而在表中也发现有少部分的家长从不鼓励幼儿,不管幼儿做的怎么样,都不鼓励。这样会使幼儿没有继续探索新事物、迎接新挑战的动力。

1.4幼儿心里承受与抗挫折能力的表现存在的分析

如果长期没有得到正确对待和适当解决,就会阻碍幼儿健康的成长,产生不健康的心理。

根据调查发现,幼儿心理承受与抗挫折能力与家中主要教育者有极大的关系,尤其是在老人和保姆教育过程中幼儿的抗挫折的能力更差。保姆由于知识缺乏,看问题比较肤浅和片面,纵容包庇幼儿的缺点和错误,而祖父母因为年老,对孙子、孙女特别疼爱,甚至多数对幼儿出现溺爱的现象,对幼儿听之任之,这中现象非常不利于幼儿的发展。

从以上比较的结果得出,幼儿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对他自己有很大的帮助,他们会愿意去尝试新的事物,去迎接挑战,去勇敢的面对困难,克服困难。

经过了解家长的态度知道,也有些家长注意到了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只是没有更深入的去了解和执行。一些家长认为幼儿期间不应该让他们体会失败不顺,有什么都会满足幼儿,认为自己年轻的时候受了那么多的苦,现在就不应该让幼儿在受那些苦,以后再培养也不迟,认为这不会影响幼儿的正常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等。没有更深的理解,认为在以后幼儿自己就会知道怎么面对,但是不知道,抗挫折教育也是要在幼儿期进行教育的。不要让从小就没有承受挫折的思想准备。而且适当的挫折教育可促进幼儿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得到好的发展。在幼儿小的时候,给他们一个犯错误的机会,因为幼儿是在犯错、认错、知错、改错中成长起来的。

二、培养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家长都比较重视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但由于缺乏一些方式方法,导致幼儿在某些方面发展的较差。因此针对幼儿抗挫折能力的现状,提下面重点讨论有利于培养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几点建议:

1.家长改变观念,增强培养幼儿抗挫折能力的意识

1.1利用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现实的生活中,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所以利用生活中的自然产生的挫折情境,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自然情境因为具有真实性,能使幼儿充分地体验挫折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对挫折的思考和领悟会更成熟。如:幼儿跌倒了,家长不要立即去扶,要鼓励幼儿自己爬起来,这就是一种简单而实际的磨练。

1.2引导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

让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家长应该纠正自己的观念,从幼儿吃饭、穿衣等方面大胆的放手,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凡是幼儿自己能够想到的,就应该让他自己想,遵循这样的原则,一定可以培养其独立的思考能力。培养幼儿自己决定的能力。家长应该注意创造机会,在家中营造民主的氛围,给幼儿自主决策的权力,培养幼儿自主选择和作决定的能力。

1.3通过创设困难情境进行挫折教育。

当幼儿面临困难时,我们首先要让幼儿直观地的了解事物的发展过程,逐步从反复的体验中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从而真切地感受到要做好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困难,成功的喜悦恰恰来自于问题的解决。幼儿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由于得到了不断强化,他们的心理过程就会逐步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从而产生一种稳定的、积极向上心态。幼儿在接触外界事物和学习知识时,的确离不开成人的帮助,但如果这种帮助变成了代替,久而久之,幼儿就会缺乏克服困难的心理体验。一旦受到挫折而达不到预期目标就会产生畏惧依赖的情绪,造成学习障碍。有意识的让幼儿尝一些苦头,会使幼儿的意志得到更好的磨练。

2.家长掌握挫折教育的方法和行为

2.1活动竞赛的方法,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比扣扣子,叠衣服、整理玩具、做好事等等形式,用表格进行统计,记录一个礼拜或一个月幼儿可以获胜多少次等,可以每天固定今天比赛什么项目。过一个月或三、四月进行一次统计,然后进行奖励。奖励可以设为满足幼儿的某种合理的要求。这样可以激发幼儿自动手的兴趣。也可以从中促进幼儿与父母的互动。长时间就会慢慢的培养出幼儿抗挫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2.2家长给幼儿树立正确的榜样。幼儿是最喜欢模仿的,也很容易受到暗示。在幼儿的眼中父母是非常高大,无所不能的,成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的表现出来的态度,对幼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家里出了什么事,不要表现出一副天塌下的感觉,家长表现的着急、消极的情绪在不知不觉影响着幼儿,久而久之的幼儿就会很敏感,稍有不如意就会很委屈。要提高幼儿的挫折承受力,家长自己就要冷静、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通过父母对待挫折的态度、反应、行为等方面对幼儿进行慢慢的影响。在这样的榜样示范影响下,幼儿就会树立信心,努力克服困难,在他们一次次的尝试中,就会增加幼儿克服挫折的勇气。

2.3社会、家园同步进行

社会、家园同步,共同进行幼儿挫折教育幼儿挫折教育势在必行,但单凭社会、家庭或幼儿园单方面的实施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的。作为家长应高度认识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的重要性,不仅要积极配合教育结构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而且还要在家里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时机来培养幼儿坚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同时家长要抓住日常生活的契机随时对幼儿进行教育,增强幼儿抵御挫折的能力。社会最强大的莫过于他的舆论力量,借助于此,传递一些与挫折教育相关的知识、经验,引起家长和教师的足够重视,以正确的观点来指导挫折教育活动,形成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这样一来,我们的幼儿一定会有更加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去接受生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卢勤.《告诉幼儿,你真棒!》[M]长江文艺出版社

[2]吕开鹤.幼儿挫折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 2010(2)

[3]姜霞.浅谈幼儿挫折教育[J]成才之路 2008(21)

[4]陆卫宏.让“X”成为螺旋桨 [J]金色年华(下) 2010(7)

[5]姚玉芳.挫折:孩子成长必需的“营养素”[J]教育科研论坛2010(12)

[6]张晓茹.浅议幼儿挫折教育[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黑龙江2001(2) [7]崔院珍.给孩子一点挫折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0(1)

[8]孙丽娜.挫折教育应从幼儿抓起[J]出国与就业 2011(4)

[9]晏海燕.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的尝试[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08(2)

[10]王俊玲.加强对幼儿的挫折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6(6)

[11]张超.家庭教育中幼儿挫折教育研究[J]绥化学院教育系2011(15)

[12]朱雪云.论幼儿挫折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7)

第8篇:挫折教育的定义范文

一、早期阅读教育

阅读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早期阅读的定义很宽泛,既包括孩子和父母共同阅读一本书,也包括听成人讲故事,指认图片、诵读儿歌以及相关的语言游戏。早期阅读对孩子影响非常大,所以对孩子进行早期阅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早期阅读教育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尽早进入知识的海洋,开阔孩子的视野,启迪孩子的智慧,陶冶孩子的情操,而且能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早期阅读教育重在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心态,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帮助幼儿掌握阅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二、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创设某种情景,提出某些难题,让幼儿通过动手动脑来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出一种不怕困难、坚韧不拔和顽强进取的坚强意志。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使其经历一些挫折,受到一些磨练,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行,必然有利于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现在不少家长和教师都认为,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要尽可能使他们少遇到困难,最好是不遇到困难。一旦出现困难就包办代替,这使得孩子独自面对困难时就手足无措,无法完成任务。因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要把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放手让孩子去独自面对一些问题,教育孩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困难,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三、安全教育

幼儿安全意识并非与生俱来,一些安全意识的产生或是安全知识的获得,往往是伴随着孩子们的哭泣声从“实践”中而来,即所谓吃一堑长一智。这无疑会给我们的幼教工作带来消极影响和被动。在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的基础上,不仅要让孩子懂得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做了有危险,还应让幼儿懂得当危险发生后,该如何去处理不安全问题。如何教给幼儿必要的安全知识,如何提高幼儿的安全防范能力,消除安全隐患等。笔者认为,应该开展安全教育活动,运用多种有效手段,强化安全教育氛围,并模拟些安全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习。

四、责任教育

责任教育是指个体通过有目的有计划践行某种责任,体现个体价值,并在体现个体价值的过程中影响自己的思想行为的教育活动。由于幼儿刚刚踏进这个全新的世界,身心发展才开始起步,必须依靠其他人来认识世界。责任教育作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主题,理应从娃娃抓起。加强责任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自主意识,为以后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加强责任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五、独立教育

第9篇:挫折教育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 团体行为训练 小学生 挫折教育

近些年来,许多新闻报道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存在着普遍的抗挫折能力较差的现象,许多大学生因为不适应大学生活而辍学回家,不少中小学学生在夏令营表现出意志薄弱的现象。这都说明了青少年不能很好地适应激烈的社会生活,无法承受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

社会和教育学者们也被这些现象不断地警示着,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要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1]对于青少年如何进行挫折教育,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这是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迫切问题。特别是新世纪的新一代,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专家、教师、教育工作者意识到,让孩子在富裕的物质环境中并不能确保他们健康地成长,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培养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责任。

挫折教育心理行为训练的理论与研究在我国目前处于发展时期,大多数研究针对大学生,关于小学生的研究很少,同时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可操作性。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的状况,可以把挫折教育引进小学校园,提高小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其全面发展。

一、挫折与挫折教育

“挫折”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日常生活中的含义,泛指人们的行为受阻、事情进展不顺利,含有阻挠、受挫、失败之意。二是行为科学中的含义,指人们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得个人需要和动机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2]《心理学大词典》对“挫折”是这样解释的:挫折是在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朱智贤,1989)。[3]本文所讲的挫折是指有目的的团体训练活动过程中的个体,当遇到障碍时,个人活动不能完成、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

教育者有意识地设置和利用挫折情境,通过技能和知识的训练,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正视挫折、预防挫折,增强其对挫折承受能力的教育叫挫折教育(抗挫折教育或磨难教育)。[4]挫折教育的任务是使广大青少年具备必要的能力和知识,在心理上增强免疫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个体学会效仿某些策略和新的行为,会发挥巨大的潜能,形成适当的应变能力,从而使正常成长中的障碍被排除。目前,挫折教育在中小学蓬勃开展,方兴未艾。本文中的挫折教育是指教育者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通过团体训练,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正视挫折,增强对挫折承受力的教育。

二、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许多调查研究表明,在青少年这一群体中存在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平均检测率大多在20%左右,个别更高。[5]一方面,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并不是很乐观,大多数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不能克服困难和沉着冷静地思考问题,也不能独立解决问题,而是消极回避,这往往使他们产生悲观、失望等负性情绪。青少年对挫折不能进行恰当的归因,进一步恶化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另一方面,青少年抗挫能力不强这一心理问题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这给竞争日益激烈的学校教育造成了极大的挑战和困难。因此,要想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必须重视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在人生的各个发展阶段中,青少年时期是个“多事之秋”,心理学家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心理断乳期”、“危机期”、“矛盾期”、“冲突期”……在此阶段个体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究其原因:第一,青少年自身的生长发育趋于成熟,这加剧了其心理的变化。青少年时期是第二个身体发育高峰期,由于各种生理机能的成熟和变化,会产生很多的心理问题,缺乏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的青少年难以适应这种快速变化所带来的困难和问题,经常在矛盾中挣扎。第二,青少年的成人感逐渐增强,此时的能力具有闭锁性的特点。他们在与师长产生距离感的同时又渴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第三,学校、家庭不良的教育方式很有可能加剧他们的心理问题。如师长过高的期望和学习压力使青少年承受着超负荷心理负担,再加上家庭和学校对青少年溺爱性的教育方式,使原本脆弱的独生子女更加弱不禁风。第四,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知识经济所带来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对青少年的素质要求变得更高,这也是青少年步入社会前所面临的激烈竞争。这一系列的压力使青少年本来就不稳定的心理出现失衡,从而导致青少年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消除这些问题,轻则出现冷漠、逆反、偏执,产生挫败感和孤独感,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重则产生逃避、自弃和破坏等极端行为。[6]

现代人面临社会上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品德、能力、体质,而且要具备一定的抗挫折能力,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来提高抗挫折能力。顺境中成长的人就像温室里的花朵,遇到困境只会脆弱,所以经历一些挫折是一个人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但是经历过多的挫折又会使人失去锐气。每个人承受挫折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需要挖掘它并通过训练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7]人的抗挫折能力与年龄的增长有一定的关系,但重要的是他有应对挫折的经历。遇到小的挫折能战胜它,增强抗挫折能力,丰富抗挫折经验。所以,经常经历小挫折往往能经得起大挫折的考验。而从没经历挫折的人,往往一次挫折就可能使其萎靡不振。没有一定数量的挫折磨炼,人的意志不会增强,个性不会成熟,潜能不会显现。

三、团体行为训练在培养挫折能力中的作用

(一)什么是团体心理行为训练

团体心理辅导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内地开展,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团体行为训练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许多研究者认为,它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提高应激源(刺激物)的强度,引发应激状态,使身体的生理、心理应激反应达到极限水平,而后再运用认知训练、暗示训练和放松技术等对生理、心理的潜在力量加以调节,以达到新的生理、心理适应状态,并通过一定情境下反复的主观体验、经验积累,建立起适应模型,借以提高生理和心理功能。也适用于正常健康人。在学校教育中,团体心理行为训练是一种有效地促进学生成长的方法,包括放松训练、自信训练、情绪表达训练、打招呼训练等。[8]

(二)团体心理行为训练对小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团体心理行为训练不仅仅重视个人成长,其目标是帮助成员学习新的行为,改变不适应的行为,并通过练习使新行为得到巩固。针对目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年龄特点,进行团体训练以提高抗挫折能力比较有效。团体心理行为训练能让他们从中寻找快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通过与其他成员交流沟通,学习如何认识挫折并解决挫折问题的能力;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归属感与接纳感,从而更有安全感,更有信心面对生活的挑战。

团体行为训练对增强抗挫折能力起到以上作用,其原因有很多。首先,团体心理行为训练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帮助学生肯定自我,实现自我愿望,使他们学会用合理的想法代替不合理观念,调整情绪状态,建立积极乐观的情绪,自我体验的肯定性需要得到满足,大大激发他们强烈的自我效能感。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其次,在小团体训练中,可以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最后,团体心理行为训练为学生建立积极的替代性经验。当看到一个各方面都比自己强的同学也失败后学生会减轻自己的挫败感,会认为失败有时避免不了。

参考文献:

[1]赵坤明.“挫折教育”与“挫折承受力教育”诘难[J].中国教育学刊,1999-08-25.

[2]吕英,冯永刚.新时期中学生挫折教育刍议[J].教育探索,2003,9.

[3]陈志成.公务员挫折的类型及其原因探析[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VOL25,(1).

[4]任咏.战胜挫折 走向成功.新(党建版)[J].2006,22.

[5]何力平.试论转型时期的道德冲突与道德困惑[J].理论与改革,1999,(4),1.

[6]朱小蔓,其东.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J].教育研究,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