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科融合课堂范文

学科融合课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科融合课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科融合课堂

第1篇:学科融合课堂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智慧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027-001

一、两种课堂教学信息化应用现状与问题

【案例一】《IP地址及管理》是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2.2节的内容,以下是两堂不同的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形态:

传统课堂:1、导入:“IP地址”概念的理解,学生是一张白纸来到课堂。2、讲授:确定“IP地址”分类。3、总结:学生阅读课本,老师总结IP地址目前管理方式和现状。4、学生活动:完成课堂练习,评价学生掌握情况。

翻转课堂:1、自主学习微课课件,学生以探究者的角色进入学习场。2、活动:进行IP地址点名等。3、反思微课学习的问题:如二进制的转换等,是最关键环节:关注遇到的困难,解决的过程。4、知识的获得:IP地址的最值、分类、分配、管理,情感和态度的实现:我国IP地址短缺的现状和原因。

对比这两种课堂可以看出:传统课堂的主导者基本上还是老师,学习这样的知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兴趣不大;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难度很大,知识是被动接受的。而翻转课堂上学生有浓厚的兴趣,能深刻、牢固地掌握知识。

【案例二】场景一:高一3班的张同学是一名思维跳跃性强,涉猎广泛,具有独特见解,但他却容易紧张,好不容易鼓起勇气举手却总是说不清楚,于是我说:“好的,我们先来听听其他同学的说法。”但是,他坐下后就没有再举手。

场景二:学生纷纷举手:“老师我知道”、“老师我来说”;高一8班的禹姓同学,很兴奋的来告诉我“老师我发现一种二进制换算法,你看5201314,我是这么算的……”学生探究的自主性完全释放。

不难看出传统教学中没有一种方式是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随时交流自我见解,学生在互动中表现比较消极被动。课堂上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教等都是由教师设计、实施和监控,久而久之,学生就很少有主动向教师提问、驳斥别人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讨论自己关注的话题的习惯。而信息技术介入优化教学环节,实现了差异化的分层教学、协同学习,学习评价的多元性、过程性和多样性充分体现,很多学习薄弱的学生也能全情投入,也更自信,学习效能得以提高。

二、“深度融合”的What、Why、How

What?何谓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国际上有很多系统的研究,美国也了《改变美国教育:技术使学习更强大》新规划,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更是放弃传统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说法。深度融合是“融合”和“深度”两个概念的组合。如果将课程整合比喻成“金镶玉”式的教育,信息技术往往用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形象化工具,其弊端是只见技术不见人,很难使课堂教学有实质性突破;深度融合则可以比喻成“合金金属”式的教育,目的是各系统要素实现相对保持的比较稳定和持久的平衡状态,乃至成为一种常态。

Why?信息技术与教学何以能深度融合?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问题的解决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希望和可能,更有吸引力、更强大的学习经验,更加丰富、个性化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资源,更加真实、有意义、持续而有效的学习评估已成为可能。

How?信息技术与教学不断融合,落脚点在课堂。如何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智慧课堂? 以微课程为特征的翻转课堂核心价值是“基于学、指向学、引导学、促进学”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是以“微课”为突破口,从优化课堂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出发,思考如何整体设计和系统推进翻转课堂教学。

三、构建“适合学生的智慧课堂”的思考

什么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智慧课堂呢?乌申斯基说过:“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适合学生的智慧课堂不仅包括教师教学的智慧,学生学习的智慧,更要让信息技术发挥出应有的智慧。

思考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

考虑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从“以生为本”和学生主体层面,关注教育公平和个性化,否则,“因材施教”、“关心每一个学生”,则会沦为空谈。

思考二:适合学生发展的系统观

好的课堂能够引导、促进学生主动而有效地发展。翻转课堂翻转的不仅是教与学的顺序,事实上更重要的是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例如《IP地址及管理》微课设计成模拟《档案》栏目,设疑探究的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显性知识进行类化、消化,也便于学生对知识形成个性化、具体化和操作性的认知、体验、理解与感悟。

思考三: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在教育评价目的、功能方面,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很显然,“适合学生的教学”需要有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作为支撑和保障,要以“改进与发展”为评价导向,注重形成性评价和成长性评价。例如借助于网络教学平台,积分和等级功能等,融合成统一信息化教学资源,指导、学习、评价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

思考四:适合学生发展的文化氛围

第2篇:学科融合课堂范文

一、整合资源,形成片库

把接收下来的远程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分门别类,首先进行学科整理,将其分为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科学等各个学科,然后将课堂实录、课件、科学纪录片再逐层分类,使教师利用起来更加方便。学校花大力气,在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投入一部分资金购买了大量空白光盘、DVD机、电视机、电脑等,有了这些设备我们缺少的就是教育教学的资源,所以学校成立了远程教育领导小组,由学校的校长兼书记主抓,教学副校长亲自抓,远程教育教师任管理员,把优秀的教育教学内容刻录成光盘,现在我们的VCD、DVD教学光盘已经达到几百盘,初步满足了各学科教育教学的需求,这就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使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内容深入到基层的每位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与生活之中。

二、利用资源,事半功倍

为了使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真正地落实到位,学校制定了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教学制度与管理制度,要求每个班级除了每周一节的远程教育资源课以外,可以随时到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上课,观看和利用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内容与设备,这样就提高了我校的资源利用率。如:“形势教育大课堂”的接收、收看等,使广大教师学生坐在教室中,就了解到了国家的日新月异和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使师生受到了教育,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的同时,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做到了有计划、有目的、有落实、见成效,如:远程教育教研教改制度、农远资源教师培训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使学校的远程教育有章可寻,步入了正轨。

三、评价资源,共同进步

每位教师在利用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之前必须亲自观看一遍,将其写入电子教案当中,然后再有选择地、适时地、有效地利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与班级学生共同分享优秀教育资源的独特艺术魅力。授课结束以后,还要利用课余的时间或是班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进行调查反馈,找出优缺点,使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为广大师生服好务,成为教师、学生的良师益友。

四、反馈资源,初见成效

每周五的下午三、四节课为教师讨论和反馈的时间,教师把一周以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心得、体会及时地说出来,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利用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内容。如教师提出的:“部分内容不太适合农村小学实际的教育教学,不能做到因地置疑、因材施教。”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展开了讨论,多数教师认为:有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现阶段我国的基础教育还很薄弱,城乡的教育发展也很不平衡,但是我们不能说人家的资源不好,也不能说教育教学方法不切合实际,这让我们知道了差距,从而鼓足干劲,只有这样才能迎头赶上,才能逐步缩小差距,进而使比较薄弱的学生也能接受全新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之所以我们有了充分的认识,才使远程教育教学资源成为教师提高和发展的推进剂,通过几年来的探索与学习,有很大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观,教学成绩有了提高,自身的能力也加强了,这些都源于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功劳,现在我们的教师已经离不开她了,因为她已成为教师和学生的真正朋友了。

五、组织学习,拓宽思路

第3篇:学科融合课堂范文

一、融古诗词于数学教学之中——万紫千红总是春

数学课堂常给学生的印象大多是枯燥,乏味,抽象,不像物理的实验生动,不像语文的意境深远,不像英语的互动活泼,满堂的A、B、C、D、加、减、乘、除。如何调节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欣赏数学美?若结合教学内容巧妙的运用一些古诗词,会使学生耳目一新,课堂变得别有一番风味,学生学得津津乐道,并学而后思、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颇有裨益。

1.借诗巧记

有时在数学教学中引入一些古诗词、典故等,可以巧妙、快速地识记一些枯燥生涩的公式和数字,往往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融洽师生感情。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和面积时,利用谐音的古诗记住圆周率π的小数点后30位数字的:从前,有一个爱喝酒的私塾先生,为了有空溜出去喝酒,就常常留一些刁难人的题目让学生做。有一回他酒瘾又犯了,便只好故伎重演,后来他想了个办法:“山巅一寺一壶酒(3.14159),尔乐苦煞吾(26535),把酒吃(897),酒杀尔(932),杀不死(384),遛尔遛死(6264),扇扇刮(338),扇尔吃酒(3279)。”在课堂上,学生们摇头晃脑的学着古人诵读诗歌的样子陶醉其中。这样的课堂教学,将数学概念和公式形象化、生动化,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有利于学生学习与记忆,也给数学教学带来无限生机和魅力。

2.以诗巧导

根据数学课堂所要教学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衔接语文学科蕴含的课程资源,巧妙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巧妙借用高鼎的《春居》巧设疑问,学生头脑中生动鲜活的形象再次被激活,学习气氛极其浓烈。“儿童散学归来早,母亲叫我帮种桃。一棵苹果一株桃。果园周长四千米,间隔五米全栽到。挥汗如雨心欣慰,却想各自有多少?”刚看到首句,学生大概想到古诗中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那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已发出会心的微笑,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想解决问题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到这是数学学习中的植树问题,考虑到这是植树问题中的哪一种类型题,课堂气氛既积极热烈而又轻松活泼,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3.寓诗讲解

在教学三视图时,引用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讲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时,引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第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描写的是两个“点”,第二句“一行白鹭上青天”,描写的是“一条线”,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描写的是一个“面”,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一个“空间体”。正是由于这首诗概括了几何的四个基本要素,才构造出了一幅完整的画卷,创设出了一种难以言表的美妙意境。当然,还有很多,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中,适当引入,拓展数学课堂,使学生耳目一新,突破数学课堂的单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4.用诗激励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认为“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进行数学实践活动时,也可以用诗词来激励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操作。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中“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出示这一结论,而是提问: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大都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时,教师引用宋代大诗人陆游曾说过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要想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有自己亲自动手才知道。)教师给出三根小棒,让学生试着围一个三角形,通过尝试,学生发现围不成三角形。那三根小棒的长度应有怎样的关系才能围成三角形呢?接着,教师给出9厘米、6厘米、5厘米、3厘米的四根小棒,让学生任选3根小棒围一围,看一看,选择哪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通过操作,学生发现,只有当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时,才能围成三角形。至此,很自然地得出了“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并且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

二、融成语故事于数学教学之中——真情实境扣心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适当的成语,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理解程度更深刻,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更优化。

【例1】二年级下学期的《认识方向》一课时,教材通过先复习在学习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引入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这样学生认识的方向达到了八个。教师提示道:“在我们语文课当中有一个成语叫‘四面八方’,在语文上的解释是四周。那你知道这个成语在数学上的解释吗?”学生们一下子兴趣来了,又反应快的学生马上意识到“八方”就是指: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但“四面”呢?“谁记得在一年级时我们先学习了哪四个面?”马上就有学生想到是:前、后、左、右四个面。教师小结道:“数学是与语文有着紧密联系的吧?今天我们已经把四面八方学完了,你能够理解为什么语文上把‘四面八方’解释为四周了吧?”学生纷纷点头。

【例2】在教学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时,从“朝三暮四”这个成语典故引入,这个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一个老人每天给猴子8颗栗子,早4颗,晚也4颗,后来日子过得不怎么充裕,老人就改成每天给猴子栗子早3颗,晚4颗,猴子觉得早上怎么变少了,就跟老人讨价还价,于是老人就改成了早4颗,晚3颗,结果猴子听了早上没有变,很高兴地接受了改变结果。学生们听了都感到很好笑,笑猴子太笨了,于是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3加4和4加3不是一样的结果吗?从而引入到加法交换律中“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能深刻地体会到知识的重难点,比较能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原理。

【例3】教学“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中,以一个“僧多粥少”的成语引入,让学生探讨下这个成语说明了一种怎么样的现象。在数学上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呢?在学生经历探究,验证这一结论后,再回到课前谈话中的“僧多粥少”这个成语。很多学生马上想到为什么分母越大分数值反而越小的道理。成语的引入,让学生耳目一新,感到数学的很多知识还可以与语文联系起来,借用成语加以形象化,具体化。

【例4】在教学这样一道数学题时:一个小马虎,在计算一个加法题时把十位上的9看成了6,把个位上的5看成了8,结果和为456。请问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多少?学生在做好后,以一个“将计就计”“将错就错”的成语概括此类题目的解决方法。既形象又生动,何乐而不为呢?

【例5】教学《长度单位》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区分开各种长度单位,设计了一段这样的教学情境:

师:成语“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意思谁能说说?

生:开始只相差一点点,结果却相差千里。形容刚开始只是小小的失误,最终导致巨大的差错。

师:请同学们自己找一些能表示失误的成语,让大家用数学的眼光体会两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利用各种资料兴致勃勃找出了一些成语,在小组内讨论,并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生1:一失足成千古恨”——“一和千”。

生2:“千差万错” ——“千和万”。

师:那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同样形容失误,“毫厘”和“一、千、万”这些数字有什么不一样?

生3:“毫厘”是长度单位。

生4:“毫厘”是相邻的长度单位。

……

教者加以总结:“我们在填长度单位或者其他单位时,一定要注意思考,了解实际情况,不要造成不必要的失误。”通过让学生找成语、用成语的教学,让学生意识到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及其单位要理解意思,防止失误,造成笑话。

三、数学与童话故事的有效沟通——淡妆浓抹总相宜

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的学科的兴趣。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恰当的在教学中创设童话故事,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动力。

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一课时,可设计这样一个故事引入:从前,在美丽的东海边上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有一年,他们从4月1日起开始打鱼,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订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要休息一天。年轻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要休息一天。”有一位远路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看他们,同时想享受一次新鲜美味的“鱼宴”。可他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去才能同时碰到他俩,同学们,你们会帮他选一选吗?这样导入,引人入胜。因为故事童话等都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让他们参与其中进行思索、探究,“打破砂锅问到底”。把传说故事融合在数学之中,学生在故事的交流中也就接触了数学,感知数学的存在,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世界的密切联系。数学原来不那么单调、枯燥,语文的优美的故事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再如在教学《可能和一定》一课时创设这样的情境:夜深了,猴妈妈呜呜呜地一直哭,怎么回事呢?原来小猴不见了。动物们知道了都赶紧帮忙找。找啊找啊,终于在一口井里找到了。动物们纷纷想办法:大象伸出了长鼻子;小熊找来了一根树藤;猴妈妈和猴爸爸扛了一根长长的竹竿,到底谁能把小猴救出呢?学生们发现这和以往的确定值不一样,需要不同的假设,不同的假设所引发的结果又不一样,学生纷纷陷入激烈的讨论当中,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对可能和一定的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

四、数学与儿歌成语的完美结合——童趣盎然意正浓

儿歌是儿童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师编写儿歌时既要符合教学要求,能突出数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又要体现儿歌的特点,使之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用简练的语言文字(数字)表述教学要求和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用欢欣愉快的歌词代替了单调枯燥的概念,在欢快的歌声中进一步加强了对知识、技能的认识。

如教学“射线和角”时,设计让学生编唱一首儿歌:

头儿尖尖一个角/小于九十叫锐角,等于九十叫直角/大于九十什么角?是钝角/千万不要太大了,两边一直变平角/绕过一圈成周角,切记切记别忘了!

学生通过学唱这首儿歌,很快便掌握了这些角的特征,在欢声笑语中,他们发现数学原来还可以这样学。

再如复习百分数、分数的区别及其相关的问题解决时引用以下儿歌:

百分数,百分率,又叫百分比/只表示一个数是另一数的百分之几/分母全部是100写法要牢记/百分数和小数,互化有规律/小数添上百分号小数点向右移/百分数去掉百分号小数点向左移/百分数和分率,应用同一理/读一读想一想谁和谁来比/百分数分数应用题/关键确定单位一/看着分量找分率,一一对应是规律/单位一量若已知,就求它的几分之几或几倍/单位一量若未知,就列方程去分析/已知条件换成数,未知条件换字母,找齐相关代数式,连接起来读一读。

这样使一些相关的数学概念能很好地加以理解和区分,从而有助于他们对概念的掌握与运用,如果采用传统的“告诉式”的教学方法,过于平铺直叙,学生对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学习兴趣得不到提高。而短小精悍的儿歌能把较为繁琐的内容浓缩总结为几句话,一些重要的策略方法全部囊括其中,不仅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对知识的进一步的消化和巩固,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摒弃学科“门户之见”,渗透兼容、互补合作。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数学知识的“生长点”或“延伸点”,沟通学科内尤其是学科间的知识联系,融入文学素养,不断汲取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焕发更为生动的活力,拓宽学生的思维,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学生也能更好地领略数学的丰富多彩。

第4篇:学科融合课堂范文

关键词:地方文化资源;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融合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融合地方文化资源是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能够充分体现地方教育特色,促进当地人才的培养、文化的发展以及经济发展。小学阶段帮助学生在课堂中了解到地方文化资源,可以增强学生对于地方文化的认同,进而产生对于地方文化的热爱之情。地方文化资源包含很多种,如当地的好人好事、红色经典故事、特色水果种植等。这种融合地方文化资源的小学美术教学更加贴合学生生活实际,也更加具有针对性。

一、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融合地方文化资源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美术课堂改革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试教育理念被素质教育理念所取代,小学美术课堂的各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术课堂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画画的技巧,还要关注文化知识的传承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结合文化与学生的生活是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在教育改革中提出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地方文化资源就是美术课堂的重要文化资源,做好文化资源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融合,有利于促进美术课堂改革的发展。在地方文化资源中,其实包含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物质财富等,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文化的多元性,还能够极大丰富美术课程资源。

(二)有利于地方文化资源的继承和发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风俗等,这就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随着社会的变迁,很多当地宝贵的文化资源被人们遗忘。为了进一步保护地方文化资源,必须要从教育入手,通过教育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当地文化的特色和魅力,进而认同当地的文化。此外,在小学阶段进行当地文化的普及是重要也是必要的,可以帮助小学生明确自己在地方文化资源发展中的责任和义务,进而更加自觉地参与到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中去,也为地方文化资源的创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在进行美术教学中,单纯依靠统一的教科书很难来贴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毕竟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生活习俗等文化氛围有所不同。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进行作画知识的讲解,则会引起学生的厌烦,进而降低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将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融入地方文化资源,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体验相联系,加深了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印象,同时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融合地方文化资源可以最大程度地充实课堂内容,让学生接触到更加多元化的学习内容,不仅是对教科书的补充,更是对学生认知的一种补充,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发展小学美术课堂融合地方文化资源对于美术教师的能力是一种考查。在这个过程中,美术教师需要合理选择融合的文化资源,同时对于如何融合,以及整合课堂教学方向、效果都要进行一个合理的把控。在课堂融合地方文化资源的同时,教师的能力也能够得到锻炼,对于教师来说也能够促进自身的发展。

(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是学习的好时候,进行地方文化资源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学生的认知,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能够扩充其文化认知。此外,融合地方文化资源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学生学习也会更有积极性,最终学习效果也会更加突出。同时,在参与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也能够得到提高。

二、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融合地方文化资源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限一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不具备整合地方文化资源的能力,在文化资源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存在细节把握上的不足,对于学生学习地方文化资源不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具体来说,第一,在资料搜集方面存在问题,对于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并不深入,进而影响到学生对于地方文化资源的理解。第二,不能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考虑到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其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是有限的,一些深奥的理论知识难以掌握也在情理之中。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时,需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学习层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文化教学资源。第三,在课堂教学时表现力不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自己的情绪感染到学生,进而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部分教师可能自身对于地方文化资源的认知不足,在课堂教学时常常采取常规化的教学方法,难以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1]。

(二)课程时间较短部分学校设置的小学美术课程时间较短,影响了教师教学进度的安排。一些美术教师考虑到课程时间有限,常常删减掉一些重要的地方文化资源授课内容,进而影响到小学生学习地方文化资源的效果。另外,一些相应的美术活动或者美术兴趣小组并没有开展起来,进而影响美术教学的整体效果。

三、关于融合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

(一)注重地方红色文化的融合红色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其中包含了宝贵的精神品质。对于小学生来说,接触红色文化可以增强其对历史的了解,增强自身的爱国热情。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也要有意识涉及地方红色文化,地方红色文化并不是抽象化的知识,可以具体到红色道路、红色标志等细节内容。如教师可以通过一个故事来激发学生对于红色历史、文化的兴趣,进而通过让小学生画出来的方法来将红色文化具体化[2]。

(二)注重与地方种植资源的结合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特色的农作物,在进行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农作物,如桃树、苹果树等,进而画出自己心中的树木。当小学生进行作品创作时,首先需要进行细致的观察。这种与地方种植资源的结合可以为学生进行创造观察提供便利条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进一步发现自己身边事物的特色,进而通过画笔展现出来。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对于地方的一些特色农作物也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三)结合当地的好人好事好人好事的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良好的品质,以榜样为力量来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对于是非的认知,还能够激励学生向榜样进行学习。结合当地好人好事,可以让小学生明白自己身边就有很多榜样,进而明白榜样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四)让学生动起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融入地方文化资源不仅要让地方文化资源进入到小学美术课堂,还需要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例如,一些美术教学活动的策划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听取学生的意见,甚至将一些简单的美术教学活动交给学生进行策划。美术课堂教学不仅要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更要提升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学水平。另外,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走出去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到去参与一些实践活动,更加贴近当地文化生活。

(五)尊重当地的文化资源不同地区的文化资源并不相同,在进行文化资源开发时需要明确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在开发中尽量贴合实际需求,从而充分发挥当地文化的特色。同时,合理借鉴其他地区文化资源开发策略,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不能照搬,而是要结合地方文化资源,尊重地方文化资源,从而进行创新应用。

(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学科融合的一种表现。在进行小学美术教学时,教师要注重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文化资源融合时更要注重这种不同学科文化知识的碰撞,进而从更加新颖的角度,去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的内涵,实现地方文化资源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这个过程就是尊重整体性原则的表现,也是见证小学美术教师能力的一个过程[3]。

(七)合理选择教学的内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融合地方文化资源,需要教师做好把关,将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文化资源做好导入。对于小学生来说,其能力水平有限,对于一些深奥的地方文化资源可能并不能较好地理解,需要教师进行更加通俗直白地讲解。在教学内容选择时,教师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的认知能力,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学资源条件的限制也要进行考虑。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需要进行各方面因素的整合,最终才能形成一个较为合理的教学框架[4]。

(八)提高对于地方文化资源的认知提高学生对于地方文化资源的认知,教师要先提高对地方文化资源的认知。第一,教师要尽可能全面地掌握地方文化资源的有关数据资料,深入了解之后转化成更加通俗直白的内容来向学生进行讲述。第二,要提高自身对于地方文化的认同感,以自己的情绪来带动学生的情绪,进而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

第5篇:学科融合课堂范文

【关键词】 英语学习 戏剧化教学法 拓展活动

戏剧化教学法是一种场景化(contextualized)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以“学以致用”为目的,锻炼学生在假设的日常生活情景使用中学习语言,即“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在西方已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在国外的汉语教育中,戏剧化教学法也越来越受重视。

1. 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内容涉及到单词、课文、对话、语法等,另外还有一些小组练习、课堂游戏等新颖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戏剧化教学法,教师可以把这些创新的手段发挥的更加有效。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1.1夸张表演

教师在利用戏剧化教学法时,可以采用夸张的肢体动作、语言吸引注意。如果把这种表演置于一定的情境之下,对学生的记忆很有帮助。例如,在学习字母表时,教师可以创设集中虚拟的环境:字母聚会。在教学生们字母读音和书写过程中,让一名或两名同学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把字母表演出来。此外,在学习“dog,duck,chicken,tiger,cat,monkey”时,可以创造动物园的环境,教师在教每个动物时,自己扮演,并且用夸张的声音模仿动物的叫声说出单词。

1.2角色扮演

教材中的对话占很大比例。为了让学生理解对话的含义,教师可以创设出对话发生的情景,将对话的内容和学生一起表演出来。在表演过程中,进行句法剖析、整句朗读,在学生掌握之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角色扮演,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了解对话内容,也学习了语法。此外,有些前后联系紧密的单元,教师还可以专门利用一节课进行角色扮演,贯通整个单元的内容。

1.3场景游戏

与其他课堂游戏不同,场景游戏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具体场景中如何使用。场景游戏和角色扮演有相似之处,但是在具体实际教学中,比角色扮演更加灵活多变,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自己设计。比如:在学习不同城市的天气时,可以利用背景图片、声音和服装,让学生记忆深刻。教师在黑板上写出“snowy,sunny,rainy”,准备好棉衣、扇子、雨伞等物品和学生进行互动。或者用多媒体播放出狂风大作、雪花纷飞的的情景,让学生说出“It’s snowy today”。

2. 拓展活动

利用戏剧化教学法的理念举办的拓展活动,指的是在课外时间组织的和英语有关的活动,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更加自然的情境中使用英语,了解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和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拓展活动应主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依据,形式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2.1问卷调查

比如用英语在同学之间调查来学校所乘交通工具,喜爱的水果、动物、颜色,周末都干了些什么等。在这些调查中,教师可以协助学生设计问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相互提问,问“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What color do you like? What did you do last Sunday?”等问题,这样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

2.2短剧表演

根据初中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对课文中涉及到的短剧进行表演。此外,还可以把课文的内容打乱,组成无数个一问一答的小对话,让学生任意抽取两组对话,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联系到一起。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对话的理解和运用。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寻找一些英语教学的卡通片,让学生模仿。

2.3沉浸式活动

事实证明,学习语言最好的方法是沉浸在语言所使用的环境中,但是由于目前的设备、技术、师资等原因的限制,使学生完全沉浸于英语的环境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协助的沉浸式活动就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获得对英语最直观的认识。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部英语对白的电影,在电影中出现学生容易理解的对话、句子时,教师应适时提出解释,并让学生反复模仿。

2.4集体活动

比如在学习信的写法时,让学生假装外国朋友,互为笔友,相互通信。教师可以充当邮局的角色,如果一个同学的地址书写方法正确,就把信发出。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使他们掌握地址的写法。此外,还可以举办辩论赛,手抄报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兴趣,使他们在英语学习中得到快乐。

[1] 何延凌. 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深化英语教学改革[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6).

[2] 庞维国. 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 华东师范大学报, 2002(2).

第6篇:学科融合课堂范文

数学新课标提出数学课程应该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实现新课程目标。必需抓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发挥教师作用引导学生感受数学文化,体验数学学习乐趣、增强学习自信心。

数学学习在学生中始终是难以叩开的大门,多少学子未能取得满意的成果。其实并非他们学不懂,而是因数学学习感到吃力,打击了自己的自信心,产生畏惧感、厌学的心理。究其原因,他们都会归结在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灵活的应用性,是枯燥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的确,数学的本质是那样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他们只认识到数学学科其中的一面,没有感受到它的另一面,数学的思想美、技巧美、对称美、推理美、建模美、应用美、语言美、数学史美等。

针对怎样更好的将数学文化融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沉浸在数学文化的殿堂,笔者就其中数学史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做一些探讨。

一、学习国外教育经验,用好用活阅读教材

当前,许多教师和学生不重视,甚至也不看阅读教材,认为没用没有知识,其实不然。国外,例如美国的教材和老师,很重视数学史,在教材中常常大幅数学家的照片,冠以每章内容之前,在教材数学史知识紧扣教学内容。老师常常使用数学史的内容作为一章或一节的引入材料。这样通过对历史的数学研究,激励立志于数学研究的后来者,懂得现在数学的真正意义,和对数学的真正理解,暗示将来数学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方针,开拓同学学习数学的眼界。

二、根据教材特点,适当选择数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突出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文化的内涵不仅表现在知识本身,还寓于它的历史。将数学史引入课堂,比如讲述符合的历史,介绍某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的艰辛历程,介绍数学家的名言和故事等。通过多种途径欣赏古今中外的数学史料。祖冲之、阿基米德、高斯、加罗华等等数学大师应该成为学生们经常讨论和崇拜的人物。家少学生听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哥德巴赫猜想等等,虽然学生可能还不太懂,但是,有很多的思想方法在其中,通过数学史的学习,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些数学思想。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激发他们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和求知欲。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能否道理谁都明白。我们也知道在数学教学中更重要的是注意方法教学:学生举一反三关键就在于是否掌握了其中的思想方法。如果我们教条地把一种思想方法灌输给学生,他们未必能接受,而数学史中隐含了很多的数学思想方法,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将前人的思想方法介绍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这些执教者不断的学结。使学生能直观地接受。

另外,还应吃透教材精神,采取多种新式,增强教学效果。

把数学史融入日常教学,进行思想教育,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的知识内容,还要努力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并采取多种形式,形象生动地进行教学。

例如,二次函数章节有道例题,是通过计算赵州桥桥拱的半径,使学生掌握垂径定理及其推理的应用,这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历史名胜的好机会。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可以用ppt演示赵州桥的图片,从不同的角度向学生们展示这造型奇特、气势雄伟的赵州桥。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这是赵州桥,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隋代大业年间(公元605~618),整个桥身是圆弧的一段,长50多米,宽9米多。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37米宽的河面上。这样巨型的跨度,在当时是首屈一指。而更显示其先进技术的,还增加了洪水季节桥下的过水面积,四个小孔可以辅助宣泄洪水,减轻了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种设计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创造了敞肩拱的新式桥型,使拱桥的建造技术达到了一个新水平,是综合运用包括数学在内的多种科学知识的典范。下面我们就来算一算拱桥的半径••••••”这样引导,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著名的历史名胜,提高艺术的鉴赏,并且使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

三、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史的教学中

把数学史融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不一定要全部由教师在讲台上说,也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其中,这样不仅学生的兴趣更浓厚,亲身体验的经验也更不易忘记。

比如以“化圆为方”问题为素材,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操作,并且还能和信息技术相结合。1、学生利用网络查阅“化圆为方”问题,了解“化圆为方”提出的背景,并理解什么是“化圆为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网络,不仅能查阅到“化圆为方”问题,而且还可以了解相关的“三大几何作图问题”。2、学生分组,通过动手实验体验平面几何“尺规作图”的魅力。由于历史上对“化圆为方”问题的记录过于分散,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还不能从文字中了解到究竟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最终问题解决没有。对于这样一个只需要很简单的平面几何知识就可读懂的数学问题,入手很低且结论并没有明确给出,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思考和动手探索的愿望。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多数学生在读懂了问题之后,总有一种心理上的期望――这个问题应该很容易解决啊!看似平凡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呢?认识上的冲突,使得他们不会急于查看数学史上对此问题的解决过程,而是自己动手起来。学生凭借在初中时学过的欧氏平面几何知识,在总是“差一点儿”的动手过程中,思维被充分激起。3、通过网络阅读,了解“化圆为方”问题的解决历程。深入了解每一种“解决办法”的数学思想,重视大师的思维。学生在自己动手不能,而又无法证明的情况下,带着对问题的怀疑与好奇系统地了解。

第7篇:学科融合课堂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融合模式

物理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可以说没有实验,就没有物理学科的发展,因此,长期以来,各阶段的物理教学都十分重视实验教学。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也不例外,对于实验教学也给于了非常的重视,从实验设备的购置、实验指导教师的培训等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初中物理课堂却普遍存在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总是不能有效的衔接,很多教师都认为理论是理论,实验是实验,实验只能是对于理论课的一种辅助,通过实验课,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理论知识。而对于如何通过实验发现问题,并将问题反馈到理论教学中,进一步充实理论教学,则关注的比较少。实际上,对于物理学科来说,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促进发展的,缺一不可。理论为实验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指导和知识基础,而实验则可以有效验证和发现理论中的问题,为推动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升华提供参考和实践。本文拟通过对初中物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之间的融合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有效促进物理理论讲授与实验教学之间的融合,为构建初中高效物理课堂提供基础。

一、加强课堂讲授中实验知识的融入,促进学生理论与实验结合的意识形成

物理实验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发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往很多教师讲课就是针对课堂知识开展,基本上在理论课堂上不涉及实验的内容,导致学生在上实验课的时候还是一脸茫然,不知道物理实验是干什么的。实际上,理论课的目的主要是要给学生奠定知识基础,包括既定的知识基础,同时也要加强实验部分需要的知识基础。而且,由于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以后,对于实验缺乏足够的认识,教师不单单要为学生奠定实验课程需要的知识基础,还要更加明确的指给学生这部分知识在实验的过程中有什么用处,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学生了解实验与理论之间的关系。比如,在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之前,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充分的讲解音调、音色、频率等声音要素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预先就对声学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外,教师需要着重的强调出音调与频率在声音中的关系和区别,并告诉学生以后我们就要针对这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做实验,课下学生们要自己先加深一下了解和认识。

二、完善实验课堂开展模式,进一步提高实验课堂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反馈

新课程改革所使用的新教材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对于物理课程来说,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眼见不如手动,只有在实验中学习,同学们的才智和创造力才能得以发挥,学会探究性学习,能够使大家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而不是停留在被观察物理现象的表象上,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不断品尝“发现”与“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探究的乐趣,从而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实验课堂不单单是学生做完实验,写个实验报告就算结束了,这仅仅是完成了实验课程最表层的工作。而实际上,我们需要从实验课堂中挖掘出更多的价值,尤其是关于实验过程如何反馈到理论讲授中来的问题。比如在学习“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这个实验后,教师除了让学生写实验报告以外,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启发,让他们思考从这个沸腾中温度不变的问题还能引申出什么样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不变?在什么情况下水的沸点才能变化?最终经过汇总,将此类问题带到课堂上去,在这里找到答案或者进一步向教师寻求答案,以此来丰富课堂讲授。

三、进一步深化物理教学模式改革,尝试理论实验同步开设

以往的很多教师在物理讲授课的课堂上,基本上都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现在有了多媒体,很多教师开始用多媒体教学。但调查发现,很多教师的多媒体教学不过就是把教案换到PPT上放给学生,没什么新意。而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就是演示实验过程,让学生模仿,最后撰写报告。二者毫无联系,这也是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的重要原因。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尤其是通过利用现在的多媒体,把一些实验教学就直接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或者直接把实验课堂上的一些比较典型的演示实验搬到理论讲授的课堂上,边理论、边实践,这样更能提高教学效率。另外,要着力加强理论将手中与实验内容相关度的情景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情景中真实的感受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强化实验意识。比如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物理情景、运用实验设计物理情景、利用已有知识设计物理情景、重现物理学史设计物理情景、由高科技热点话题设计物理情景、用小故事、小魔术、小幽默设计物理情景等。这样可以更好的在理论课堂上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提供铺垫,让学生都更加踊跃的参与到实验中去。

物理学科,在整个初中教学体系中,很多人都认为比较难学,甚至连物理课的任课教师自己都这么认为。很多公式、定理、计算学生掌握起来困难,教师教起来也感觉吃力,所以,成了初中物理课堂上学习的难题。而通过实验可以有效的解决物理教学中很多抽象概念教学难的问题,让学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概念。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推进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这样可以更加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物理理论讲授的认识。当然,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要想改进必然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物理教师更加深刻的领会理论与实验之间的关系,深入改革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模式,加速二者的融合,最终才能真正有效的把初中物理理论与实验教学融合起来,为构建高效的初中物理课堂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松波.初中物理实验操作技能考评方式初探[J]. 成功(教育),2011(7)

[2]张锋.实验让初中物理课堂更精彩[J]. 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2011(10)

第8篇:学科融合课堂范文

【关键词】第二课堂 专业教学 深度融合 财会素质技能节

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形成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要和学生个人特长发展为切入点,以把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2010年版《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框架》和中注协《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指出了为实现胜任能力[1],职业会计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第一课堂按照人才培养计划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教学学时有限,只能向学生讲授该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对于会计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而以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竞赛、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为内容的第二课堂则成为最具有挖掘潜力和活力的地方。两个课堂若能深度融合、良性互动,则第一课堂的教学成效能够得到巩固和深化,第二课堂的活动内涵和品质也能够得到提升。本文结合河北金融学院会计系财会素质技能节的实践,探索第二课堂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

一、第二课堂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营造浓厚的专业氛围

第一课堂包括实验课程主要以教师为主导,由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进程,可能导致学生对教师过于依赖,学习缺乏自主性,自觉培养实践技能意识薄弱。学生从第二课堂专业素养培养模块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参与,使学生课下也沐浴在浓厚的学科氛围里,接受专业知识的熏陶。第二课堂活动带有竞赛性质,有助于激发学生勤奋学习,产生激励作用。

(二)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提升第二课堂活动内涵

财经类专业实验教学资源课外时间的开放程度不高,实验设备闲置率高,教学方式上仍是集中的课堂操作,学生的实验教学与课外活动缺乏有机结合。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更多集中在文体活动方面,与学科和专业相关的活动内容体现较少,往往缺少专业特点和内涵,导致一些学生简单地将第二课堂理解为只是纯粹的娱乐活动。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开辟专业素养培养模块,开展旨在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理解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拓宽专业视野的专业技能赛事、讲座、论坛等形式的系列活动,补充、延伸第一课堂的教学,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传授什么,课后配合活动就搞什么”,学生选择更多元化,极大巩固和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

二、第二课堂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

财会素质技能节每年一届,每一届历时两个学期,设计的项目贯穿了1—4四个年级。在新生入学初期通过《我的第二课堂》讲座为新生详细讲解在校期间,从基础专业技能到高级专业技能,每学期配合第一课堂教学计划开展的第二课堂财会素质技能节活动,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自己学业规划,每学期有选择、有计划地进行参加。

一年级:学业指导、点钞技能讲座、点钞大赛、小键盘录入大赛、手工账(初级)大赛以及寒暑假财会专业调研等;二年级:手工账大赛(中级)、中财会计知识擂台、财会大讲堂、ERP应用技能比赛、学术讲座以及寒暑假财会专业调研等;三年级:ERP模拟经营大赛、财务论坛、审计案例分析会以及学术讲座等;四年级:注册会计师知识讲座、就业指导、创业之星大赛、专家讲堂以及纳税申报讲座等。

(一)时间安排上保持连贯性

财会素质技能节使学生四年大学实践教学不断线,保证学生从进校开始,就能够接受由浅入深的实践训练,从基本技能到专业素养训练再到综合创新能力锻炼,逐步开展点钞大赛、手工账大赛(初级组、中级组)、ERP应用技能大赛、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财会知识擂台赛和专家讲堂等一系列赛事和讲座,使同学们了解专业发展前沿,培养综合素质。

(二)项目设置上强调配合性

第二课堂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体现在紧密配合第一课堂教学进度上,如:基础会计学是大一新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内容以熟悉会计方法和了解企业基本业务为重点。财会素质技能节中手工账大赛(初级)安排的竞赛内容就涵盖了基础会计学课程中从凭证到账簿再到会计报表的账务处理流程,并且在竞赛时间上安排在学期末,学生刚好完成了理论课的学习,通过实际动手增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一年级的活动主要以认知企业、认知会计、操作性和验证性比赛为主,主要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二年级为配合第一课堂教学计划中的中级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开展以财会大讲堂、中财会计知识擂台、ERP应用技能比赛等为主的课程综合类赛事和讲座,三年级以涉及多门课程和多种技能的专业综合性比赛为主,例如ERP模拟经营大赛、审计案例分析会等,训练学生运用会计专业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提升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四年级主要是跨专业综合性实践和岗位需要技能培训,例如创业之星大赛、纳税申报讲座等。经过不断地积累经验和充实调整,财会素质技能节逐渐成为了会计系第二课堂的品牌活动。

(三)活动方式上讲究多样性

第一届主要是竞赛类的项目,譬如点钞大赛、ERP模拟经营大赛等,第二届增加了财务论坛、财会大讲堂等,第三届又增加了审计案例分析会、创业之星大赛。第一课堂,课时有限,以“一对多”的讲授法作为主要教学方式,而第二课堂活动方式多样,有个体参赛形式、团体形式、跨专业以及跨院系组队形式等。

(四)能力培养上注重职业胜任能力的锻炼

在第一课堂的教学计划中,学生学习了许多关于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但其偏重于理论传授和考核。在专业基本理论和核心知识学习中教师虽然也会融合会计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的教育,但效果有限。为实现胜任能力,职业会计师应具备沟通与协调能力、系统分析能力、逻辑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管理和监督能力、决策能力等职业技能。为了培养学生上述技能、价值观与职业道德与态度,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构建了多种需要团队形式完成的项目,团队项目需要其成员之间相互沟通和协作,学生或者是某个团队的组织者、管理者,或者是执行者、参与者,自己的能动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在参与活动过程中锻炼组织协调、团队合作、沟通决策能力。并且在队员构成上包括了管理系、经贸系、金融系和信管系等学生,文、理、工科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也为会计专业学生开阔思维提供有益帮助。

三、进一步开展第二课堂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的思考

对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与专业教学活动结合的模式,无论是问卷调查结果,还是专业技能大赛中的统计分析,都证明了新模式在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中效果显著。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我国很多高校将第二课堂活动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学分制管理[2],在制度上予以了一定的保障。但是学分的分配、计算、评判等缺乏统一的制度安排和评价方式。第一、二课堂相互争夺时间、对象、实验室资源的现象也日益严重,无奈之下的选择是首先保证第一课堂。再有,第二课堂教育培养任务主要由高校共青团组织和辅导员等学工队伍组织实施[3],几十人要完成数万学生的第二课堂教育,力量薄弱,而且学生管理部门与教学部门存在脱节、各行其是的情况。此外,专业教师参加和指导第二课堂活动是活动顺利开展和取得实效的重要条件[4],现实情况是专业教师指导第二课堂活动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参与行为,相应的劳动报酬、教学设置等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和协调,导致第二课堂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第二课堂是学生发展特长、施展才华、锻炼能力的重要平台,更应该成为学生第一课堂所学知识检验、巩固和深化的阵地。

参考文献

[1]周宏,张巍,宗文龙,杨霁.企业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与会计人才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2007(04):83-89.

[2]成瑶.高校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8.

[3]池昭梅,周知,刘燕菊.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第二课堂建设思考——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J] .财会通讯,2012(10):44.

第9篇:学科融合课堂范文

一、创设良好的语境

1.英语化课堂。学生学习英语缺乏语言环境。作为新课程理念的实施者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英语化的课堂,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让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刚开始用英语授课时,学生听不懂,我作适当解释,讲完英语后再紧跟着翻译出来,并且给学生一定的反应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慢慢能听懂我的问候、提问,并能做出简单的回应,逐渐能够顺畅地听懂、交流、提升,在无形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就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增强了自信心,也为英语课程目标的达成奠定了基础。

2.英语在生活中的运用。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能有效地应用于生活,服务于将来的社会交往,为了很好地巩固课上所学知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我在校园中遇见学生总会用最简单的语句打招呼:“How are you? Nice to meet you!”“What day is it today?”“What is weather like today?”“Are you happy?”等平时英语交际会话,提高学生的对话水平,时间长了,学生有时会主动和我或自己的同伴用英语会话,学生渐渐养成了用英语进行简单交际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和平台

英语学习须用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一定情境中学生会忘我投入。我在教学My Family一单元时,让学生把自己的全家照拿来,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即兴编排对话, 讲述家庭发生的有趣故事。学生热情高涨,踊跃上台介绍自己的照片,很愉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另外,在每节课教学之前,班里都会提前布置一名同学准备一个简短的英语小故事或小幽默等,在课上进行讲述表演,台下的同学认真听,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且为每位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在教学中我还利用板报、手抄报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三、努力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

1.运用造型可爱、色彩鲜艳的图片教学。小学生的直观想象思维非常活跃,他们对造型可爱、色彩鲜艳的图片非常感兴趣。于是我用大量的时间制作搜集各种教学图片。如利用学生熟悉的卡通人物、漫画等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踊跃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这样学生不但学得快、记得牢,还丰富了学生英语学习的趣味性。

2.充分利用游戏教学。在教学中加入适当的游戏,能使师生更好地互动,而不是教师唱独角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化难为易,减轻学生的负担。如在教学介词“in,on,under,beside”时我让学生参与到游戏中,利用手里的物品练习这几个介词。在教学“我的朋友”一单元时,我会请一名学生用英语说出同伴的外貌特征然后让其他的学生猜,学生兴趣高涨,这样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做到了寓教于乐,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欢快成长,有效地提高了英语教学质量。

3.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说的兴趣。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是学生喜爱的课堂教学形式。有的口语交际课在进行教学时用人或实物体现不出气氛,就需要制作多媒体软件来帮助完成。这样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到新鲜、轻松,从而使学生更加喜欢英语课。

4.充分利用身体语言。为了让学生尽快地接受新知识,无论是单词还是句型教学,我经常会加入一些夸张的动作。如教有关动物的单词 “rabbit,dog,tiger,duck,chicken”时,我会做出动物的动作,并且加上声音让学生猜,增强学生对这些单词的记忆。教“sad”时,我会做出伤心的表情而且声音低沉,教“happy”时我会做出手舞足蹈的动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两个单词。这样教师以丰富的体态语言、面部表情与声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了课堂,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四、努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爱心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一定要爱学生,关心学生,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教师同时应该把爱寓于教学之中,通过自己的语音、动作、表情、姿态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到亲切、温馨、幸福的情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细心、耐心地关心和爱护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和情感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这时教师要学会包容,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用自己亲切的微笑友善地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教师要多用信任的眼光和语气激励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让教师的鼓励成为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

五、使用恰如其分的评价

一个人最大的满足莫过于获得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恰当的评价,既是对学生学习的指正,也是肯定,学生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对学生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的路还很漫长,以上只是我在英语教学中的一点摸索,我还将继续探索学习以不断充实我的小学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1] 英语课程标准.

[2] 英语教育辅导报:小学英语教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