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术的分类与方法范文

美术的分类与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的分类与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术的分类与方法

第1篇:美术的分类与方法范文

一、美术分类教学作用

所谓分类教学就是学生的基础水平差异大,对于美术基础不同的学生施分类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较好地解决对美术产生畏惧心理以及对自己的画画水平有自卑心理问题,从而达到总体教学目标。

二、美术分类教学实施

(一)学生层次分类

在中学开学的第一堂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各自取题交一份作业,可以通过这份作业来了解学生大致的绘画水平。然后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更加准确地掌握学生对于绘画的热爱程度以及他们对于未来发展的规划。美术基础好,而且在美术方面有一定天赋,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作为A类学生,视为优等类;美术基础好而且在美术方面有一定天赋的,但成绩一般的学生可以作为B类学生,视为重点培养类;美术基础一般,成绩好的学生可以作为C类学生,主要用美术来陶冶情操,鼓励他们在美术方面有所发展;美术基础差、成绩一般的学生作为D类学生,主要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目标层次分类

按照美术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并且以不同类的学生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使教学目标层次化,即分为所有学生都能达到中等层次,对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达到较高层次。具体来说,对于D类学生,只要求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美术知识;对于B、C类学生来说,他们不仅要掌握好基本的美术知识,还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美术技能;而对于A类的学生来说,要充分发挥出他们潜在的美术天赋,还要对其思维的创造力进行培养。

(三)教学层次分类

教师在设计教学中注意倾斜度,开始“小步子慢速度”有助于学困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然后逐步放开,增加一些综合性、灵活性的问题,最后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讨论解决。根据不同的分类层次可以把学生的课桌按区域划分,让学生自己布置课桌的排列。对于所有学生都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要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进行讲解,识记性的知识只要让学生听懂即可。这样的时间占整个教学过程五分之一左右。要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差异分类教学,通常采取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来对美术专业知识进行讲解,讲解占所有教学时间的二分之一即可。剩下的时间就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来完成作业,通常只是教师选择一个主题,由学生进行自由地发挥。

(四)作业层次分类

作业布置只有层次分类,才能满足基础知识不同、智力因素各异的每类学生。对D类学生布置作业分量要少、难度要低,以模仿性、基础性,娱乐性为主,完成课堂作业即可,以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B、C类学生要求在老师设定主题的前提下,可以在课堂上多完成一份与本课主题相关联的作业,主要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对A类学生可以布置稍有难度和深度的课外作业,增强作业的开放性,在释放兴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复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要鼓励中等生和学困生做较高层次的作业,创设取得成功的机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

第2篇:美术的分类与方法范文

近年来,人们对民艺的关注随着“民俗热”、“民间美术热”、“回归寻根热”的社会思潮而此起彼伏,一些有关介绍评介民艺现象、民艺作品、民间艺人的文章和画册不断涌现。人们从约定俗成的民间美术研究中发现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做了大量收集、整理等资料性的基础工作,全国相继成立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和“中国民间美术学会”,各地也成立了名目繁多的民艺研究所、陈列室及专业研究团体等机构,全国范围内的民间艺术和民间美术博览会、研讨会,艺人展演活动层出不穷,可见人们对民艺的重视程度。但是,在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却带给我们许多思考,人们在关注民间美术现象的同时,对民艺的基础理论却缺乏足够的重视,如何从学术方面完善民艺学科的研究,似乎有些受冷落。如此看来,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学术问题,应该加强民艺学的学科建设。如同其它学科的建立一样,民艺学需要从基础研究入手,通过发现、发掘、考察、调研、采风及个案分析、分类研究、专题研究等多种形式,从而进入民艺学理论的广泛学术领域。在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学科建设历程中,我国几代学者付出了艰辛,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发表和出版了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和论文,目前提出建立民艺学的学科问题,应该说已具备一定的学术基础。

(一)民艺与民艺学的内涵

严格意义上的民艺学,既不等于艺术学,也不是民俗学或其它学科的附属,但又具有相关这些学科的“艺术”和“民俗”及其它成分,应是一门独立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人文科学。虽然民艺学的研究对象以民间美术为主体,但我们为什么不沿袭现在习惯使用的“民间美术”或“民间工艺”之称谓,其目的就在于增强“民间美术”的文化及生活内涵,强化它的社会学意义,不作单纯的狭义解释。人们在过去的研究中,往往从艺术本体着眼,而忽视了民艺学的“民”之内涵和“艺”之特征。如果我们按美术的概念来解释民间美术,往往限制在形象、形态、形制方面而不能超越,作为民艺学意义的民间美术的存在,反而失去了它自身的特征。也就是说,“民艺”的概念更能充分概括作为文化形态、社会形态和生活形态的“民间美术”,更贴近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概念。研究民艺当然仍然离不开民间美术和民间文化及民俗生活各个方面,所以我们提倡用多学科的视野,建立民艺学的学科体系。

“民艺”,按字面训诂,“民”可解释为“民间”、“民众”、“平民”、“人民”;“艺”可解释为“艺术”、“技艺”、“手艺”、“工艺”。从“民艺”一词字面的直接解释,其内涵与一些约定俗成的名词相接近,但与民艺的定义并不能直接划等号。“民艺”可以理解为“民间艺术”、“民俗艺术”、“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文艺”、“民间技艺”、“民间手艺”、“民众艺术”等等。但是我们所研究民艺学之“民艺”,并不是这些字组的缩写,从某种意义上又融合了它们的内涵,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民艺更贴近“民众艺术”,从民俗学的角度侧重“民俗艺术”,从艺术学和工艺科学的角度更体现“民间美术”、“民间工艺”和“民间技艺”的特征。可见民艺是跨多学科的一门科学,它的内涵与外延是建立在多学科研究之上的,单纯从字面字义上确定其民艺的概念是不严谨的。

早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民艺运动的倡导者柳宗悦,把民艺解释为“民众的工艺”。现代日本学术界一般把民艺、民俗、民具作为三个学科并列,民艺是“民众艺术”(Folkart)的略称,或作为“民间工艺”(Folkcraft),民间手工艺(Folkhandicraft)。柳宗悦曾在其代表著作《工艺文化》一书中明确阐述了民艺的性质和界限,将民艺与贵族工艺、个人工艺相对立,他列举了民艺五个方面的特征:(一)为一般民众的生活而制作的器物;(二)迄今为止以实用为第一目的而制作的;(三)为了满足众多的需要而大量准备着的;(四)生产的宗旨是价廉物美;(五)作者是工匠。按此限定,日本对民艺概念的理解及研究,其范围比中国民间工艺还要小,与我们所涉及的民艺学研究范围相对比较只是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

在欧美等国家,对民艺的研究侧重传统形态的民俗艺术、民族艺术和现代形态的通俗艺术诸门类,一些学者更注重采用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学及现象学等学科来探究民艺的人文特质。英国学者阿伦·邓狄斯(AlanDundes)将民间艺术列入民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国民俗学家班尼(ChaHotteSopniBurne)也将民间工艺列入重要学术地位,但却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我国对民艺的关注最初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民俗界,当时由钟敬文先生等一些民俗学家在“歌谣周刊”等刊物发表一些有关“民间图画”的文章,但只限于民俗现象中的民艺品类,由于研究方向的差异,没有将民艺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提出来。20世纪40、5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受到空前重视的时期,由于历史原因和政治需要,民间文化与大众的、通俗的、普及的宣传手段相互联系在一起,民间文艺似乎占据了文艺的正统地位。相继提出了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美术等称谓,但并没有从学术地位上将这些学科给予确立。在同时期的学术界,我国一些从事民俗研究、美术研究、工艺美术研究的学者,已经开始重视作为具有学术价值民间文化的民艺研究,民艺和民间美术学科的创立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从理论上确立,张道一先生曾在“中国民艺学理论研讨会”发表了《中国民艺学发想》这篇具有民艺理论建设性的论文,第一次比较全面地提出民艺学科建设问题,并从民艺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宗旨及民艺的分类、成就、比较研究和研究方法等六个方面明确了它的学科构成。他指出:“民艺学侧重于研究艺术的发生和发展同劳动群众的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种种特点和规律。一般来讲,历史上的民艺现象多是与民俗相联系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民艺已经离开了民间风俗而独立发展。”①张道一先生不主张把民艺学划入民俗学的研究范围,提出应建立中国式的民艺学体系。他主张研究民艺不一定先从定义出发,关键在立论上要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本论文的宗旨也体现了这个原则。

(二)民艺的分类

民艺的分类大致有三个方面:其一是艺术性的;其二是民俗性的;其三是生活性的。我们一般采用艺术学和民俗学的分类方法,或给以综合。显然,民艺的学科特征就显得有些淡化,对民艺学的研究缺乏其针对性,所以说,民艺的分类应是民艺学所涉及的重要课题之一。

广义的艺术分类包括美术、音乐、戏剧、舞蹈、曲艺、电影等,狭义的艺术即指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和书法,如果简单的冠以“民间”来解释民间美术,即为民间绘画、民间雕塑、民间建筑、民间工艺,而作为民艺的民间美术所涉及的内容、观念、品类、特征又远远超过了这些分类的内涵,我们之所以不沿用约定俗成的“民间美术”的概念也在于此。因为在分类方面往往造成概念的生硬套用,例如,民间绘画有塑作的成分,民间雕塑又多以绘画装饰,它们无法严格的区分,也就谈不上分类。西方的艺术分类形式,有其科学性,但只限于他们的艺术形式,对中国民艺的确无法概括,也就是说,西方的艺术分类是以艺术形式区别的,而中国的民艺则更体现出艺术的内涵、民俗的过程和生活的体验,所以它们之间有着分类方向上的区别。如果按民俗学的分类形式,往往以民俗事象中的艺术品类为依据,形成了简单的礼仪民艺、节令民艺、生产民艺等以民俗活动为主体的形式,没有脱离民俗学自身的范围,带有较强的附属性。如何将艺术学、民俗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分类形式提炼出来,重新打破组合,按民艺所具有文化性、艺术性、生活性、民俗性的规律加以有序分类,应是民艺学所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否则将有碍于研究的深入。

当然,学科的分类既是对一个方面的主观规定,有其局限性。民艺学本身就带有多学科的交叉性质,如何寻找一种民艺特点的分类方法,我国一些学者根据本学科的优势,提出了一系列的分类方式和原则,为民艺学的分类奠定了基础,也是民艺分类的重要参照。

民俗学者认为:民间艺术是民俗多功能、多方面发挥作用的具体表现,民间美术作品也包含着深刻的民俗观念。张紫晨先生认为:“民间艺术是民俗的直接需要,它来源于民俗,是民俗的组成部分,它的内容和形式大多受民俗活动或民俗心理的制约,民间艺术是民俗观念的载体。”②这种观点强调从民俗意识入手研究民艺,强调民俗的题材及功用功能。

从艺术学的角度,强调造型艺术的特点,从作品的分类上,采用综合分类方法,即不严格从某一尺度,而是依据作品的性质、多寡和主次分作九个方面。张道一先生作了如下分类:③

①年画花纸(包括在春节张贴的喜庆故事画、吉祥寓意画、风俗画和用木版印刷的彩色墙纸、喜庆包装纸等);

②门神纸马(包括在春节张贴大门上的门神,居室房门上的吉祥画和民间各类木版神像、祖师像等);

③剪纸皮影(包括剪纸的窗花、喜花、门笺、鞋花、枕顶花和各路皮影);

④陶瓷器皿(包括各地的瓷器、陶器、沙器和砖陶等用品);

⑤雕刻彩塑(包括木雕、砖雕、石雕和泥塑、面塑等);

⑥印染织绣(包括蓝印花布、彩印花布和刺绣、桃花、织锦等);

⑦编结扎制(包括竹编、柳编和灯彩、风筝、纸扎等);

⑧儿童玩具(包括泥、陶、竹、木、布、纸等材料所制作的各种玩具);

⑨其他(以上八种不能概括,而很有艺术特色者。)

从生活的角度,张道一先生将其分类若干种;(一)衣饰器用;(二)环境装点;(三)节令风物;(四)人生礼仪;(五)抒情纪念;(六)儿童玩具;(七)文体用品;(八)劳动工具等。④

采用民俗事象和艺术风格作为综合分类的依据,强调民艺的人文特征的因素,从民间美术诸门类入手,注重民艺的观念、民俗的用途和艺术的样式诸多成分,使其分类更具有综合学科的特点。张道一先生又把民间美术分作三大类属。第一类是以欣赏、装饰和点缀生活环境为主;第二类是结合了民间传统仪礼和岁时节令;第三类是以日常生活实用为主。这种类分方法更贴近于作为民艺学的分类。

二民艺学的学科体系

一、民艺学的学科构成因素

我们所研究的民艺学,严格意义来讲属于中国民艺学的范畴,其学科建设才刚刚起步,一些相关的学科结构还未形成。尽管如此,仍有不少的学者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通过收集民艺的实物资料,进行典型的个案分析,组织地域性采风活动,撰写了有关民艺品类的年画、剪纸、皮影、木偶、玩具、印染、刺绣、器用、民居等专题论文。这为民艺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具体的研究对象。

民艺学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民艺的历史、民艺的理论和民艺的采风三个方面。这是因为:其一,民艺的研究对象虽然大多是近现代的,但大多数样式、形制、内涵、用途都是传统文化生活的遗存,从历史的角度,中国民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辉煌的一页;其二,民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很多有创造性的理论,有的散见于典籍文献,更多的采用艺诀的形式在民间流传。而民艺学科的形成,对民艺学的基础理论建设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总结已有的民艺理论,从而发展作为民艺学的学科理论;其三,我们之所以把民艺采风作为学科的构成因素之一,其原因在于,民艺学所研究的对象,不是单纯的造型艺术,而是涉及到民俗过程、生活过程和生产制作过程等文化现象,对于它们的研究,必须通过民艺采风的形式,才能真正地体验民艺的精神内涵。

民艺的历史:是以民艺的发生、发展、演变作为研究对象,它可以从国家的角度、民族的角度、地域的角度、门类的角度及综合性的视野展开通史的研究,例如“世界民艺史”、“中国民间美术史”、“中国民间工艺史”、“满族民艺史”、“长江流域民艺史”、“晋南地区民艺史”、“鲁西南民艺史”等为研究对象。或以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民艺发展为线索。展开断代史的研究;如我们目前有待研究的“先秦民艺史”、“宋代民艺史”、“明清民艺史”、“近现代民艺发展史”。还可以从民艺某一门类入手,进行专业史的研究,例如“中国民间玩具史”、“中国民窑陶瓷史”、“民居发展史”、“傩戏艺术史”、“民间剪纸史”、“民间脸谱绘画史”、“民间刺绣史”、“民间皮影史”等课题。民艺的历史是对具体民艺进行历史性的分析与评介,对其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社会成因、文化传播、民族心理、审美心态及技艺手段和艺人劳作方式等相关问题,进行历史性的判断,以史证的态度和论据,总结它们之间的历史关系,以及民艺的历史地位、作用和价值。

民艺的理论:我们所指的民艺理论有两层涵义。其一,以民艺的基本概念范畴、基本原理规律以及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等作为研究对象;其二,是以民艺技术经验所形成的理论,以民间技艺品诀、典籍文献及有关民艺的理论等为研究对象。民艺的基础理论,不是研究民艺个体现象的理论,而是以民艺的历史和民艺采风的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的民艺进行高度的理论概括,为民艺研究提供最为基础的价值观念和基本方法,它应是一种方法上的工具。而民艺已经形成的理论,大多来源于民艺本身的经验总结,或出自于记录民艺思想的历史经典或艺诀,所以说这方面的资料补充了民艺基础理论之不足,一些技艺口诀,历史的史证记载都不是概念性,而是带有规律性的和综合性的经验性理论。例如先秦经典《考工记》,明代巨著《天工开物》及有关中国手工业的资料,都是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参照,一些理论的框架可以充实民艺基础理论的内容。

民艺在文化传播、经验传授、技艺交流各方面有其自身的规律,民间技艺口诀和工艺典籍中不乏有些精辟的哲理,它从另一个方面体现出民艺的理论基石,在创立民艺学基础理论框架的同时,以这种基石为基础,将对重新认识民艺更有价值。

民艺采风:是民艺研究中较为常见的研究形式,也是最基础的学术取向,我们之所以把民艺采风的形式列入学科的三大构成因素之一,这是因为,它对民艺学的构成起着比“文献研究”更广泛更贴近研究对象的作用。民艺采风的形式是民艺学家对民艺现象研究所采用的最普遍的方法之一。一般情况下,民艺采风包括对民艺现象的考察、调研、收集及专题研究,这种研究形式在目前较普遍,也是民艺史和民艺理论研究的基础补充。它为了解民艺的分类、功能、传承以及人文现象起到最具实据性的参照,对今天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是民艺学基础理论之基础。也就是说,民艺学的采风形式,是研究民众文化及产生、生活相关民艺的现象学。民艺采风即对民艺个体及事象的关注,作为一种研究形式,首要的是占有资料,分门别类的给予整理,它体现出的两种取向,其一是资料决定研究方向,其二,是研究方向确立资料的选择。前者是占有的主动,后者则表现为选择的主动。我国一些专门从事民艺与民俗、民间年画、民间玩具、民间剪纸方面的研究专家,通过多年的民间采风,收集了较系统的、全面的实物资料,并结合这些资料展开对某一专题的研究。他们从民俗的功能、区域文化、艺术风格、制作技艺等民艺人文性表征中进行比较研究,体现出对资料的占有优势,这对民艺理论研究包括对整个的中国文化艺术史的研究都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而首先确定对民艺本身的研究方向,有重点的选择利用民艺资料,有目的展开一些采风活动,将更有效地体现出资料选择的主动性。总之,民艺采风的目的是结合民艺基本理论来阐释民艺的个体现象,无论从个别或从整体出发的民艺学科研究,学者们都有一个共识,即民艺与民间文化、民俗的概念有其一致性,民艺也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经民艺的现象而透视烟波浩渺的文化可见一斑,通过民艺采风的基础研究,可以获得民艺学科的最为务实的论据,从而构建民艺学科。

二、民艺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

民艺学科是建立在相关学科之上的。这是因为,作为民艺的艺术形态和民众阶层有着双层制约,其本身就带有交叉学科性质。况且,我们所指“民”和“艺”又并非是民俗学和艺术学的合二为一的复合体,而是更趋向人文的特征和其它相关学科的多层内涵。张道一先生曾指出,“严格意义上的民艺学是一门社会科学,而带有边缘学科的性质。在它的周围,必然与社会学、民俗学、艺术学、美学和历史学、考古学、心理学等相联系,相渗透,反过来说,研究民艺学必须具备以上各学科的基本知识。”⑤

关于民艺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建立,目前存在较大的疑虑,问题不在于学术界是否愿意建立,而在于这个学科构建的基本因素是否健全。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新学科必须具备基本的概念体系和学科构成因素,否则,就要依据其它要关学科进行最为基础的理论研究。“民艺学”在我国的提出还是近十来年的事情,但作为基础研究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只不过人们一直沿用“民间美术”、“民间工艺”的概念,即使是对民间美术的研究,也只是停留在现象、分类、个案的层面,或是对一种门类的历史、题材、分类等进行系统或单一的探讨,在若干次全国性民间美术研讨会上,大家仍以介绍民艺品类为热点,或冠以现代形态的研究。而作为民艺学(或民间美术学)的学科建设缺乏应有的学术深度,这为学术界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尽早使“民艺学”在学科上得以成立,同时应该借助于有关学科补充自身之不足。

民艺学与社会学的关系:严格意义上来讲,民艺学应属社会学的学科范围,社会学(sociology)为法国社会学家孔德于1836年创造,其意义为研究社会的科学。社会学这一学科最早传入我国是在清代末年。社会学是一门以社会构成、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而民艺学的研究对象也离不开社会的各种因素,如民众的阶层、民族的差异、行帮行会组织、民艺的社会功能等与社会学密不可分。任何一个民族,处于它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都具有着形态不同的社会因素,民艺学家应从社会中汲取博大的视点。从社会的发展中,着重研究各民族的文化生活、民俗生活、精神生活的社会结构,逐步形成独立的或交叉的民艺社会学领域,以补充民艺学学科构建中社会学的有益成分。

民艺学与民俗学的关系:民俗与民艺有着天生的血缘关系,可以说它们之间是相互交叉的,由于学科的侧重点不同,或并列或兼容。民俗学与民艺学之间有着其它学科难以企及的不解之缘,民俗具有着民艺的机制,民艺具有民俗的功能,二者在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上有着共性特征。民俗学(Folklore)原意为研究文明社会古代文化残存物的一门古代学和历史学,属国际性的人文科学。现代也有学者称“文化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在欧洲出现近一个多世纪,而在我国“五四”时期才由国外引进。作为民俗对象的存在,我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民俗”概念的国家之一,但“民俗”作为学术概念出现却较晚。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用“风俗”这个词,孔子曰:“移风易俗”,古人对风俗也有解释:“上之所化为风,下之所化为俗”。也就是说“上之所化”就是上层,所传下来的一种教化性的东西,有种推广的意义,象风一样。“下之所化”即下层所接受的上层教化的东西,或是下层自我教化的东西。⑥那么民俗或风俗即是创造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的一种文化现象,而作为民艺的对象也如同民俗的传播形式一样,有其民众的广泛性。民艺学虽然不应是民俗学的附属学科,但在研究对象上有较大的共性特征,这两个学科本身就是相互依存和血肉关系。研究民艺学如不借助于民俗学的研究成果,将显得空泛,同时民艺学所研究的对象自然也就成为民俗学研究的领域,也意味着民俗学自身的发展。

民艺学与艺术学的关系:从字面来看民艺似乎属艺术学的分支,如果说我们把民艺作为一个具有交叉性和具有独立性的学科对待,那么民艺应是艺术的一个层次,而且它又跨越其它学科,它们之间不应是简单的隶属关系。但艺术学的学科构建因素为民艺学的建立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是因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民艺与民俗表现为运动的关系,民艺与艺术则表现为形象的、可视的静态关系,前者注重社会的意义,后者则体现文化的内涵。所以说,艺术学将成为民艺学在学科分类、审美对象、艺术形态等各方面的重要参照,虽然艺术学不等于民艺学,但民艺之“艺”应该具备艺术学的文化内涵。艺术学有它自身的特征性和交叉性,而民艺内涵更为复杂,两者虽然相似或相近,但都存在着共同的矛盾。如学科分类问题,学科所包含的内涵与外延问题,学科之间的并列与交叉界限等问题,这也是同类学科的研究难点。

民艺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民艺学除与上述学科有着直接的关系之外,还与哲学、科技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这是因为,民艺学作为文化的体裁,它具有着社会变异的因素,与古代文明史相关联的共性,与古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同步或有同等位置,并与历史上的哲学观点、政治主张、审美心理等多种因素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民艺学之所以同众多的学科发生着联系,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作为创物的“民”,与“物”的艺及受物者的民,是人文科学的体现,这种辩证的创造与被创造及受物者三者的关系,表明中国民艺作为造物的艺术,带有浓郁的哲理与思辩。只有弄清楚这些众多学科与民艺学之间的关系,弄清多学科的交叉点,才能有的放矢地将民艺学科构建得尽量符合科学体系,形成一个与多学科相关联而独立的学科三民艺学的研究方法

(一)民艺学研究的方法构成

如果我们把民艺学作为新兴的学科来对待,那么就必须改变以往仅仅对“民间美术”狭义的理解,把对民艺学的研究上升为学科体系来认识,并找出它们的规律性和个性特征,形成适合于研究民艺的正确方法。现代科学的成立往往是建立在方法概念之上的,“狭义的指科学研究的主体把握对象的途径、方式、手段等的总和。同时,因为这些途径、方式、手段又总是和一定的科学理论相联系,所以,理论也就具有方法意义,广义的方法概念即指科学化和理论化的实际运用。”⑦科学研究的方法按其规范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即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和专门方法。民艺学的研究,可以参照哲学的观点构建理论框架,从专门的研究上升为一般性的认识,从而把握学科研究的严谨性。我们根据张道一先生的民艺学观,将研究方法分为综合研究、分类研究、比较研究和专题研究四个方面。⑧

综合研究方法:必须以哲学的思考,勾画出民艺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从整体的角度把握学科的研究方法。民艺学是一个跨多学科的综合体,没有哲学的理论思考,就不可能了解其它学科与民艺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作为社会意义上的民艺,它是哲学的,是生活的,是文化的,也是艺术的。其民众阶层也是多元的,变化的,它既是社会的民众。历史的民众,也是作为阶级阶层的民众,其意义无法用一个概念来包括。综合研究的方法可以打破交叉学科之间的限定,将有利于民艺自身学科框架的充实和加固。另外,除对艺术本体研究之外,对民艺相关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文化承传因素、习俗因素以及民众审美心理的取向,都是综合研究所涉及和研究的课题。人文学科将促使民艺学科,不仅仅在艺术的圈子里打转转,而且向学术的深度和广度进取。也就是说,综合性的研究将打破单学科的约定俗成的戒规,使民艺学步入人文学科的领域,同时用哲学的观点提出民艺学的整体框架。

分类研究方法:目前,民艺学的基础研究仍很混乱,对分类研究课题不明确,缺乏方法的指导。我们认为分类研究的方法,首先要解决民艺整体与具体的关系,单纯解决理论思考仍不能使研究课题进一步的深入,必须加强民艺学科的分门别类的研究。如民艺的历史研究,民艺的理论研究;民艺的采风形式的研究,它们都是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分类研究方法的角度很多,一般情况下可以从纵向和横向的两个方面着手。就其分类研究对象来讲,可以分成若干个层次:“一是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整理,排比分类,写出调查报告,二是根据若干等一手资料或第二手资料,写出单项的研究论文,或侧重于某一类属,或侧重于某一地区,或侧重于某一问题;三是在高层次上作大的综合思考,探讨其原理、规律、以及其它具有共性的问题。”⑨如果我们认识到这种分类研究的必要性,也就使得有计划之分工,在学科上构建出更合理的结构。

比较研究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包括对比和类比两种基本形式,它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民艺学有着重要的参照价值。作为民间文化或民间生活而存在的民艺,无论在社会构成,艺人分工,艺术样式及风格上,都存在着可比性的对象。从历史的民艺、阶层的民艺和文化的民艺三个方面寻找出民艺和非民艺之对比,这种比较研究的方法不是高低之分,而是在本质意义上的差异研究。民艺有它朴素的风格,宫廷艺术有高贵的显现,而文人艺术则更体现雅士的风采。在我们以往的研究中,缺乏比较的方法,使之理论有些偏颇。所谓阶层的对立,艺术的分化,关键是文化比较研究之结果。日本民艺学家柳宗悦将民艺与“贵族工艺”和“个人工艺”相对称。钟敬文、张紫晨先生把文化分为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或民族基础文化。张道一先生主张,民艺在古代相对于贵族的宫廷美术,士大夫的文人美术,佛道等宗教美术而言,在现代则相对专业美术家及其创造而言。比较研究可以解决本学科难以处理的问题,培养研究者们学会用反正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研究对于民艺学在学科分类方面、学科内涵和处延的确立方面,学科与学科的比较方面,将发挥较大的作用。

专题研究方法:专题研究有两层含义,一是研究对象的专题或专门研究。如民间年画的题材研究,民间玩具的审美研究,民间戏曲脸谱研究,民间剪纸的风格研究等。二是借助于其它学科进行的专门研究。如民俗学与民间美术的关系研究,民艺的社会学内涵研究,民艺的人文特质和民艺的美学思考等研究课题或方向研究。民艺学的专题研究对象比较明确,它不象哲学、美学等学科具有抽象的概念,而是可视的或静态的或动态的形象。目前国内研究者一般采用专题研究的方法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二)民艺学研究的学术取向

关于民艺学研究的学术取向问题,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或者说研究者们更关注于民艺现象的探讨,而忽视了其它方面的学术取向,民艺学研究的学术取向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文化存在的现象研究;二是作为生活整体的过程研究,民艺区别于其它门类的民俗事象和艺术现象也在于此。简而言之,民艺既是作品,也是生活过程。例如我们对民间刺绣的研究,以往只注重它的造型语言、色彩及题材内涵,而忽视了它是作为荷包的刺绣还是作为服装饰品的刺乡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它在实用过程中,在用于民俗活动中,在与人与物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中,它已经不是我们所理解的文化意义上的刺绣,而是民间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也是民艺与纯艺术研究的区别之处。由于没有重视艺术取向的研究,所以造成了与纯艺术混同研究的现象。作为文化的民艺它体现出艺术的特征,这两种学术取向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术取向上有了明确的认识,才有利于研究的深入,有利于我们在学科建设上对民艺学的研究和把握,更明确地理解民艺的概念和内涵。

作为文化现象的民艺研究:我们在以往民艺研究中,已确立约定俗成的概念,即“民间美术”和“民间工艺”。其实对于文化现象的民艺来讲是恰如其分的,这是因为,作为文化现象的存在,民间美术(或民间艺术、民间工艺),它是最直接的,相对稳定和静止的可视形象(或现象)。作为文化而存在,它表现为符号的载体,通过形象的语言展示出一种文明的成果,它具有着形象内涵和表征的文化意义。这种研究形式首先是收集资料。进行有序列的研究或品种的分析,或功能的分类或艺术的分类。这些资料来源的形式决定了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又决定着研究的方法。因为这种学术取向所关注的是民艺现象的主体,是作为艺术作品的民艺,它的文化形态限定了民艺的来源,可以不考虑民艺的历史因素、社会因素和功能因素,是一种以审美为准则的取向。

另外,作为文化现象的民艺研究其目的在于,由艺术形态的民艺去解释生活中的民艺的个别现象。也就是说,它起到了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作用,由一种民间艺术品类去分析其它的文化内涵。例如对民间玩具的研究,研究者不仅仅把它视为具有单纯的玩耍功能,而是从儿童娱教、驱邪等作用上来解释,于是我们才知道民间玩具不仅具有玩耍的功能,还具有更深的文化含义,这样可以由儿童玩具认识到与它相关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可以从审美的角度发现创作者的审美取向和授用者的审美心态,从造型的角度、文化寓意的角度重新去审视它。

作为生活整体的民艺研究:民艺既具备艺术形态,同时又具有民众活动的内涵,在研究民艺学术取向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对作为生活整体的民艺研究。民艺是民众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人类生存的各个领域无不发生着联系,它涉及到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许多方面。诚如民间祭礼活动的神像、供品、供具;生活起居的家具用品、生产劳动中的工具;游艺活动中的面具、道具及装点生活之年画、窗花,这些都是民间生活的缩影。我们之所以把民艺看作是生活的整体,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民艺不仅是静止的艺术现象,同时也是具有生活意义的和存在意义的过程,这种过程也包括民艺的制作、操作、演示、展示等多种功能。例如,民间祭祀活动中的神像(或彩绘、木版印、雕刻、塑作)其应用意义远远超过作为艺术制作的意义,它之所以以艺术的形式出现或流传,首先是它具有着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性,其次才是艺术的作用。在祭祀民艺中的供品更是如此,一些祭典祖先的神灵的供品有的采用面塑、糖塑、食品雕刻制作的,有的则是平时百姓食用的食品,只有祭祀礼仪过程中,它才真正地显现出作为文化意义和生活意义的内涵。如果不赋予它们这种过程,它是与艺术无缘的,只是作为食品而存在。也就是说,生活的民俗过程决定着文化意义的存在。再加我们祭祀先辈的纸扎,其造型和色彩是另一个世界的写照,它象征着亡者到阴间所享用的富贵之物,它虽然是象征富贵的纸作,其象征的内涵还不仅如此,只有在隆重仪式中,将纸化为灰烬,才真正体现出纸扎这种民艺载体的真正意义。如果我们只对纸扎的形制进行研究,它只能作为纸扎材料的造型艺术而已,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民艺。总之它是以人为主体的,应该从民艺与民俗、社会与自然及人生的关系等各方面来探讨民艺的属性和意义。如果说作为文化现象的民艺所关注的是艺术本体的话,那么作为生活整体的民艺的研究,则关注人的主体性,前者注重文化的历史意义,后者是对生活的关注。这是两种不同的学术取向,是两种相辅相成的研究方法,在学科研究上可互为补充。

注释:

①张道一《美术长短录》,山东美术出版社,1992年出版。

②张紫晨《民俗与民间美术》16—18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年出版。③张道一《美术长短录》286页。

④同③

⑤张道一《中国民艺学》第156页,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9年出版。⑥同②第16页。

⑦胡有清《文艺学论纲》第12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第3篇:美术的分类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基础 绘画 美术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164—01

绘画是主要的美术门类之一,绘画是借助某种物质媒介材料在一定平面上,从线条、体面、明暗和色彩等手段,塑造具有一定内涵和意味平面视觉形象的艺术样式。这是绘画的最基本特征。绘画是一种历史悠久而且应用十分广泛的美术门类。绘画的表现题材极为广泛,从宏观到微观,从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到日常生活琐事,从千山万水到一花一草,各种时间和空间的景物都能加以表现,这就是绘画。

1、激发学生学习绘画的兴趣

(1)深入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拉进与学生的距离,了解学生的美术学习情况,根据学生不同的素质潜能来进行教学,因人而异,来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教学,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所擅长画风优势,使其掌握绘画技巧,为今后的自己艺术风格发展打好基础。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绘画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绘画的兴趣,学生才能不断进步的动力。绘画是需要静心与耐心的,但基础绘画教学需要不断的观察、描写和修改,对此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心理,不专心作画、思想抛锚等等。所以,美术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教师在教学时可讲述画家的家庭背景以及画家所经历过的故事。这样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出现精神散漫的现象。或者带领学生进行校外写生等等,来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让学生投入到绘画学习。

2、打好基础要注重临摹和写生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都是要让学生多临摹、多写生的。临摹可以提高绘画技巧,是造型技巧的重要手段;写生则是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去表达审美感受,在不断练习中进步,进而找到自己的艺术风格。其次,教师要告知学生要将临摹和写生合二为一,引导学生打好绘画基础。总之,目的就是让学生加强基本绘画训练,为日后的绘画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3、掌握绘画的学习方法

(1)注意观察整体事物。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绘画时大都只注意画面的某个局部,而忽视了整体,这是错误的观察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观察整体,提高作品的质量。

(2)布置分类作业。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2个分类作业,分别是长期作业和短期作业,短期作业可以成为长期作业的辅助,不断练习可逐步提高学生的绘画经验和技巧。

(3)做好修改工作。在基本完成绘画作品时,要做好绘画修改工作。教导学生要仔细分析,反复比较、观察整体画面效果。对不妥当的地方进行修改,最后完成作品。

4、批改作业方式

批改作业,纠正学生的错误是非常重要的。以往传统的作业批改大都是教师打个分数,写个日期就完事。这个方法太过敷衍,学生并不懂得该如何改进。我觉得在批改学生作业的时候,应写上激励的评语,告诉他好的是那些方面,不好的又是哪些方面。比如,某位同学的作品结构很好,但在画明暗关系时没表现好。评语可以这样写:你的结构掌握的非常好,但在明暗关系上仍要下功夫练习。这样的评语不仅使学生明白怎样去修改,还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最重要的是认识到练习的重要性。

第4篇:美术的分类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育;审美能力;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6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7)03―0204―02

一、审美教育与美术教育的关系

审美教育,是以美为对象,通过审美活动和审美实践有意识地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以形成人正确的审美观;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认为“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审美教育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是指人生的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正确理解、评价、创造生活中和艺术中美好、崇高的事物方面的能力,并使这种能力日臻完善而采取的一整套措施,即人生的最高境界的追求与构建,属于世界观教育。狭义的是指艺术教育,即通过各种艺术形象,深刻地打动人们的灵魂,对人们的心灵、行为和语言等施以影响的教育。

审美教与美术教育,看起来只有一字之差,甚至都可以简称为“美育”具体而言,审美教育主要培养人的审美态度,而所谓审美态度,就是对美术作品采取一种无功利,超利害的观赏态度。因而,审美教育兼具艺术(如美术、音乐、舞蹈等)教育、情感教育的色彩,又可以是应用美学理论的教学实践,既要符合美的规律。又要遵守教育规律。美术教育则专指美术教育中美术门类的教育,注重技能训练、鉴赏能力和审美趣味的培养。审美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高尚的人格和审美趣味,只有具备二者的人才能谈得上全面发展。美术教育,它包括审美形态、美感教育及艺术创造力的培养。审美形态教育主要是培养人们对自然中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和结构的鉴赏!识辨能力,它侧重于对象之客观形态的描述和认识。审美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理解诸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最终落实为某种敏锐的审美知觉、对美的欣赏和创造力,完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主动的创造精神和艺术创造能力。这是现代美术教育的基本特征。美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具有健全成熟的审美心理素质和心理结构,具有高度创造能力的人才,这也反映了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美术教育中的审美能力的重要意义

审美教育应当作为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审美教育和艺术素养的教育对于易受感染的、尚未定型的性格的形成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对美术教学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我国现在的美术教育,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教学研究和实践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整体上还存在传统的教学观念,这种“纯绘画性”的教育观念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它从根本上把丰富性、多样性、综合性的美术教育,等同于一种单一性的艺术训练,忽视了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这种观念支配下,美术教育必然会丧失其独立品性,而仅仅成为某种艺术技巧教育,而未能发挥和实现美术教育的真正功能和价值意义。

审美教育是美术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美术施教者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挖掘审美教育的因素,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确立审美教育的原则方法,把审美教育与教学活动有机地溶为一体,将审美教育纳入全方位塑造和培养具有良好素质修养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合格人才中来。加强审美教育能引导人求“真”向“善”为“美”。审美教育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它的基本价值在于满足和提高人的审美需要,完善人的精神面貌,使人的审美生活成为可能。审美素质作为一种国民素质,是一个比文化、道德等素质更高、更综合的文明进步的标志。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具有专业文化知识,有崇高理想和健全体魄,富于创造精神和相当审美素养的新型人才。审美教育和美术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担此重任。

三、美术教育中的审美能力培养的主要路径

在全面构建国民素质教育体系的今天,审美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极大的改变,审美教育实施的途径亦日趋多层次和多元化。

(一)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审美理解能力,就是在感受的基础上,把握自然事物的本质或艺术作品的内容意义的能力。审美理解能力不是生而具有的,它是有意识的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它既要求受教育者对自然和艺术的大量感性接触,又要求他有广博的学识和丰厚的生活底蕴。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使用一般的教育方式达到对一般知识的掌握;其次要用特殊方法达到对形式中之意味的理解。这两种教育方法可使学生理解各类艺术的表现技巧,理解典故和各种符号的象征意义,理解各种哲学思想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

审美“理解力”的培养是一种全面的教育,这种教育大致可以从两方而进行:一方面,运用一般教育方法达到一般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运用特殊方法达到对形式中之意味的理解。第一种教育主要达到对各种艺术的表现技巧的理解;对典故和各种符号象征意义的理解;对各个民族的深层意识、哲学思想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的理解。这两种理解力要可以通过记忆、背诵、学习、观察掌握。运用特殊教育方法达到的理解,是对形式中暗含的特殊意味的直观性理解,要培养审美主体的这种理解力,必须采取特殊教育方法,而其中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引导审美主体打破日常生活中仅仅把事物形式作为认识标签,从而迅速把它归于某一种类之中的思考习惯和分类标准,树立以自己体验和理解的内在情感模式对其分类的审美分类标准。要想获得审美理解力,关键的第一步是克服理想性思维所铺设的习惯轨道的制约,转而去把握住整体形象以及整体中部分与部分的关系,并继而用想象力和情感去统摄这个对象,达到审美理解。

(二)确立审美知觉在美术教育中核心地位

审美教育主要运用审美知觉原理进行。知觉是对事物各不同特征如形状、色彩、光线、空间、张力等要素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性把握,主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直觉力、禀赋力。审美知觉就是艺术知觉,它既是审美活动得以建立的基础,也是导向审美想象、审美认识、审美愉悦及审美创造的桥梁。美术教育的理念应是以学习绘画为媒介、以审美知觉的开发为核心、以创造力培养为最终目标的视觉训练。将审美感知能力作为美术教育的核心就意味着必须基于视觉的生理―心理机制去建立其基本的思维方式及其教育方法;进而意味着由这种方法所导致的每一个教育环节、步骤和手段都应体现为一种既能与主体思维方式相统一,又可表现为某一环节与步骤之思想的最有效的视觉化方式;最终意味着美术教育从技术能力训练向视觉思维能力培养的全面转型。

(三)培养审美主体的再创造能力

首先,是要让审美主体具有审美自由的观念和心态,认识到艺术作为审美自由高级形式的人类劳动特征,从而具有自由创造的审美意识:其次,激发审美主体的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审美情感,要不拘于一般教学原理的求异、质疑、想象的“创造性”三部曲,而认识到创造性审美情感超越日常生活的即时性和偶然性的性质,使审美主体的艺术想象在大量的基础性感知和丰富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灵感:最后,要教育学生具有超越意识,即艺术审美对于现实生活的超越。

(四)教会审美表述的方法

审美表述,是建立在历史、文化、民族、环境、政治、经济、宗教、时代及专业修养、语言运用等多方面知识上的一种综合能力。是否能对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做出高级的欣赏和全面的评价,往往就取决于这种综合能力的高低。要全面准确地评价一幅美术作品,对学生来说是困难的。可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局部到整体,由一个画种到多个画种的原则来进行表述的训练。可以从单一的技巧上来表述,可以从单纯的造型上来表述,也可以专表述线条或色彩。同时,还可以结合教学进度让学生表述。即现在学什么就锻炼表述什么。如学生正在进行色彩研究,就可尝试对美术作品进行色彩分析的表述。当学生对多个画种有了一定的了解时,就可以对各种画种的美术作品做出一定的审美评价。只要把握住审美表述能力训练的原则,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审美和表述能力,还有助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袁宝林主编.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刘克俊.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0(1).

第5篇:美术的分类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美术欣赏;分类;角度;直观形象;风格特色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253-02

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欣赏课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提升学生艺术涵养和审美情趣的一个重要过程。美术教学还是对各学科拓展探究的过程,我们要指导和帮助学生挖掘美术作品更加深层次的内涵,让学生通过欣赏拥有正确的艺术鉴赏能力。

首先,欣赏作品的分类。在教材中的美术作品鉴赏一般分为四个类别:第一类,中外历代美术作品欣赏。例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徐悲鸿的马、拉裴尔的《椅中圣母》、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等等这些现代名家作品,这些作品形式不同,风格迥异,有很高的艺术欣赏水平,是美术欣赏作品课程的大作。第二类,让年龄相当的孩子互相欣赏他们自己的优秀作品。这个年龄段孩子的作品会比较纯真浪漫,童趣浓浓,是孩子们内心世界的再现,这些美术作品孩子们会很亲切,接受并产生共鸣。第三类,佳作欣赏。每节课前教学书上都会出现一些范画插图,一般这样的插图作品都是对美学的一些概念和基本技法进行的直观展现,学生容易形象理解,对于帮助提高学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有着很好的向导作用。第四类,美术分类别欣赏。如建筑、雕塑、工艺品等。这些类别的美术作品在制作上或大气磅礴或精巧可人,有很高的艺术欣赏水平,会让人茅塞顿开,孩子们一定会兴趣浓厚。

其次,美术欣赏的角度。美术作品的欣赏,我们一般可以从画面的直观印象、作品风格、拓展内容这几个角度来指导学生们欣赏。画面的直观印象,也就是作品首先给人的视觉印象。例如人教版美术第15册波提切利的作品《春》通过对罗马神话中唤醒春天的诸神的富于想象力的描绘,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寓意画;法国画家马蒂斯的作品《舞》强烈的色彩视觉给我们带来激动与兴奋。美术欣赏的作品风格,包括构图、色彩、表现手法等主要绘画的技巧。如人教版15册美术书中笔墨情趣《兰竹册》用国画的水墨技巧,笔的干湿、浓淡、粗细、疾徐,寥寥几笔,便将兰的亭亭玉立、兰的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凡高的作品《星空》,星云与棱线宛如一条巨龙不停地蠕动着,暗绿色的柏树像一股巨形的火焰,由大地的深处向上旋冒,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回旋转动,在夜空中放射绚丽的色彩。这些不同风格的作品,对学生开阔视野、提高欣赏水平会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作品内容的相关拓展了解。这包括艺术家的生平、喜好、趣事及社会环境背景等内容。例如中国工笔画唐代周的《簪花仕女图》,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画标本型作品,能代表唐代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画中描写的是唐代当时贵族妇女的日常生活,说明唐代的社会政治比较开明,因此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才能够流传下来。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实主义人物画表现风格的开端,而以前的绘画内容大多是历史宗教人物。

再次,教师上课要注意的问题。作为老师首先要从思想上提高对美术欣赏课的重视程度,本身树立起对美术课堂足够的尊重,对所讲的作品都要有一个全面较深刻的理解。抓住中学教学的规律,课前备好课,课上板书工整,严肃认真,语言到位。保证一节课下来,学生探究兴趣浓厚,不是倦怠的。这样才是一节精彩的美术欣赏课,学生的效果也就卓有成效了。对欣赏美术作品时讲授的方法也要多样、艺术、生动,避免讲得无趣听得乏味的现象。在引导的过程中,要灵活多样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是提问和讨论,也可以是故事和悬念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还可以发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们欣赏的教学直观性和趣味性,让我们的美术课堂成为学生乐学、想听、积极主动的环境。讲授作品时要重点突出。要分析美术作品是以艺术特点还是绘画技本技能为主进行欣赏的,像静物和风景画,在欣赏时要对作品的基本技能进行介绍讲解。有些作品要对主要思想进行领悟,像《自由引导人民》这一类作品,既要了解作品的基本技能,又要了解作品的风格背景,另外在作品的选择上也要有侧重点,选择要有风格的和独特代表性的名作,让这些作品帮助学生们学习并加深对欣赏要求和名著的印象。美术作品欣赏选择时内容不要过于有深度,超出了这一年龄段学生欣赏的能力的作品,教师尽量不要选择,或简单化传授于学生,不要让学生感觉过于难,从而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欣赏那些学生容易理解的直观内容,如画面的色彩和构图等。美术欣赏课的讲授时间不要过长,时间过长会产生听觉疲劳,课堂无趣,学生厌倦,教师也可以把美术欣赏的内容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让美术欣赏和学习基本技能相结合。美术欣赏课后要有反思。及时反思可以将自己的精彩与遗憾记录下来,以便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借鉴提高,这是教育的第一手资料,所以反思是提高自己课堂教学的关键。

美术是在人们追求美的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不断提高自己和学生的的审美素质,就是对社会文明进步做出的贡献。现在教育政策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工作在教育一线的美术教师要付出更多的智慧,让艺术学科魅力四射,拓展革新,才能为我们的祖国培养出更多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我们的社会也会变得越来越美,这需要我们义务教育战线上的美术同仁们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第6篇:美术的分类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民间美术;色彩;借鉴

一、民间美术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因为在远古时期,该地域有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当时,黄河中上游地区雨水充足,日照时间适宜,四季分明,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因为有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人们开始在精神上有所追求,进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具有独特魅力的民间美术。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文化在社会底层的完整体现,反映了人们质朴的审美观念,寄托了各民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一)民间美术的概念当前,对民间美术的认识已经较为完整,有了明确的定义:“民间美术是以广大农民为主体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愉悦精神生活而创造的美术……是相对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宗教美术的一个概念。劳动群众既是民间美术的创造者也是民间美术的使用者和喜爱者。”

(二)民间美术的分类对于民间美术的分类,说法众多。邓福星在《中国民间美术全集》中依据功能学的原理,在充分考虑民间美术的艺术性、实用性、精神性的基础上把民间美术分为供奉类、宅居类、服饰类、器具类、帖饰类和游艺类。张道一将民间美术分为三大类:一是以欣赏、装饰和点缀生活环境为主之品类;二是结合民间传统礼仪和岁时节令之品类;三是以日常生活为主之品类。上述的分类方式各有各的切入点,各有各的道理,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以上分类方式只是为了方便我们在学习中进行归类研究,品类之间的划分并不绝对。不管是哪种分类方式只是相对意义的不同,没有绝对的分歧。

二、民间美术色彩在现当代油画创作中的体现

(一)民俗趣味的装饰性民间美术色彩是人们在劳动生活中为了满足生产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在创作的过程中注重色彩的装饰性。色彩的装饰性主要特点是根据作者的主观感受和画面的客观需要,在创作中表现出自由的画面效果。民间美术色彩的运用,至今延续着遵循内心感受进行创作的用色习惯,生活在农村的老百姓按照自己的喜好去认识、使用颜色。例如:河北年画中多运用大红、桃红、黄、绿、黑等色调,使用对比色、补色表现方法。在各种大面积色调的对比中形成了民间美术的装饰趣味,这种绘画的风格在日本浮世绘和日本现代绘画中都有体现。但是,这种传统的装饰性色彩并不被一些接受现代系统教育的画家所接受,甚至出现了排斥的现象。他们没有体会到正是这种不同于西方的设色方法,才能够体现东方独特色彩之美,是我们创作中的思想源泉。在现当代油画作品中,引用民间美术色彩语言的作品很多。王克举是我国杰出的油画家,他是一位浪漫、朴实而又抒情的画家,他的作品给人感觉非常清新,多是走进大自然的深处了解、开拓艺术的表现空间。他的艺术理想和艺术观念支配着他的创作思路,基于对中国油画、中国艺术当代形态的长期思考,使得他自觉地意识到中国油画不仅要向西方学习,更重要的是在中国的社会现状面前,立足于本土,在中国的深厚的民族文化之上进行探讨。王克举的作品色彩亮丽、弱化空间,注重画面的机构和色彩的搭配。这种画面风格给我们带来了有趣的装饰性的画面效果。在作品《峨庄秋色》(如图1)中装饰性被表现得非常充分:红色的屋顶、绿色的山坡和田地、蓝色的河流,屋顶规则的画面分割单纯而明快的色运用给画面带来装饰的美感。同样的感受在作品《崇礼秋韵》中也有着突出的表现,在装饰感十足的山林造型中,秋天绿色和红色形成强烈的对此,远处天空的蓝色和土地的黄色形成对比色的色彩效应,这种对比色的使用给画面带来了民族气息浓郁的装饰美感。

(二)别有趣味的夸张性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的搭配有着独到的特点,而这种用色方式有别于西方的油画色彩的搭配。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喜欢用高纯度的色彩对比以产生夸张的画面效果。这种夸张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原色的基础上,增加色彩的明度和纯度,夸张色彩的原始面貌达到满足需求的效果;第二,通过色彩的对比,产生色彩相互加强的夸张效应。这两种方法给画面带来热闹、饱满、强烈的效果,这种强烈的画面效果传达给人一种特定的画面气氛。宫立龙是我国乡土艺术的杰出代表,提到他就会感受到其作品中浓郁东北民间气息扑面而来。宫立龙的油画作品主要以东北地区农民为主要题材之一,在绘画语言方面把古典与现代,敦实的雕塑感和夸张的民间美术色彩自然融合。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作者表现的农民生活,还有作者融合其中的感悟。例如,在作品《麦浪滚滚》中(如图2),借鉴了东北二人转的服饰特色,以鲜艳的红、黄、绿为主色调。浓艳的大红大绿在画面中夸张地展现,将东北民间的乡土意味融入其中,渗透出娇艳的艳俗之美。这位女士穿着红色的背心、绿色的裤子,拿着红色的手绢,系着红色的腰带,强烈的对比色的运用,表现了人们在迎接丰收时的喜悦心情,也给人以热烈、奔放的感觉。这种夸张色彩的表现应该和宫立龙的成长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他从小生活环境贫困、内心压抑,向往美好生活,这种内心的表达在他的绘画语言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强烈浓郁的对比性中国民间美术在色彩配置上独具特色,有别于西方的绘画配色特点。它多用纯度较高的颜色搭配,比如红、绿、蓝、橙等对比色进行搭配,使颜色之间对比强烈、劲爆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民间美术作品的绘画语言是在中国独特的文化氛围中产生的,不同对比色在作品中的组合看上去热闹非凡、欢快喜庆,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年画是我国传统民间绘画形式之一,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如图3)是木版年画的代表之一,作品颜色明亮,主色调围绕红、绿、蓝、黄,强烈的对比色使画面主题鲜明,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质朴明快的艺术风格。对比色的使用在中国油画创作中随处可见。费正是油画大师董希文先生的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延续了中国油画“民族风”的绘画风格,作品中大量使用了民间美术色彩语言进行表达。其中《包饺子》(如图4)参加了第七届全国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整幅作品表现的是北方农民过年包饺子的场景。画面利用民间美术的色彩语言进行表达,对比色的使用在画面中产生了热烈、喜庆的画面气氛,这是中国民间美术的配色特点之一。画面中以红、绿对比为主,强烈的色彩对比产生了夺目的视觉冲击力,渲染了画面的气氛,形成了一种浓浓的年味儿,强化了主题。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巧妙的色彩组合,把不同大小块面的对比色块分散在画面不同位置,给人一种绚烂的色彩感受。夸张的色彩、紧凑性、形式感以及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场景都凝聚在《包饺子》之中。

(四)与众不同的象征性中国民间美术是属于社会底层的广大老百姓的美术,是劳动者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产生的。它不仅是物理学中的色彩,还与自然界的事物相连,延伸并拓展了其内在的含义,使每种色彩都有着独特的含义和指代,赋予色彩表达人们的情感诉求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能力,希望来年可以风调雨顺、谷物满仓、生活美满、人丁兴旺。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配色口诀:“红红绿绿,图个吉利”“红配黄,喜煞娘”等。可以看出鲜艳、浓郁、强烈是民间美术的色彩风格,吉祥幸福、红红火火是民间美术遵从的色彩品质,顺应了这些品质才是吉祥的、喜庆的。这种象征性色彩的表现,能直观地表达作品想传递给观赏者的含义,在油画创作中正确地使用象征性颜色,可以使我们的色彩回归原始性,增加当代油画的易读性,并通过画面的色彩来理解作者的表达意愿。提到王沂东,我们就会想到他画面中的中国红。他是我国古典油画代表画家之一,写实人物创作是他作品中的主要题材。王沂东对农村过年、婚嫁等场景印象深刻,这种喜庆的场面都少不了代表吉祥的红色。红色对于中华民族有着独特的含义,红色是吉祥喜庆的颜色,红色的灯笼、红色的对联、红色的嫁妆都象征着美好的寓意。王沂东在作品创作中不仅把红色作为一种画面效果的体现,更上升到精神的层面。中国红在画面中传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及人们积极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在作品《待嫁的女孩》(如图5)画面中,充满了丰富象征意味的中国红,红色的衣服、红花的被面,背景舞台式的处理方式,大面积的红黑对比,带来强烈的装饰感和民俗趣味。他表达的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农村生活场景,而是当前农村人们的一种思想状态及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乔晓光在1985年创作的油画《玉米地》(如图6),可谓是借鉴民间美术元素中色彩象征性的典范。画面中描绘了金黄色的玉米地、红色的瓦房、质朴的农民还有辛勤耕地的大黄牛,无论是从描绘对象的造型还是色彩,一眼就能看到民间美术色彩元素的特性。用鲜亮的金黄色描绘饱满的玉米,充满了大丰收的气氛,也象征着广大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对连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望。

(五)自由奔放的原始性色彩的原始性是中国民间美术区别于其他类型美术的主要特征。民间美术是人们发自内心、不带任何杂质表达内心想法和愿望的艺术形式。民间美术色彩在最初选择时,就是一种原始的、自发的、本能的、主观的表现,这种表现是一种生活愿望的寄托。旧社会的中国农民处在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他们中的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自己生活的小山村。在这种生活状态中,他们很少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生活在自己的小范围里。因此他们的作品是一种本能自发的、以愉悦自己身心为主要目的艺术表达。罗中立的《父亲》,是一幅让他可以载入史册的作品,在那个有着特殊背景的年代罗中立一夜走红。但是之后的一系列有着同样创作手法的作品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过多关注,促使他对作品风格不断探索。大巴山的农民生活始终是他坚持的创作主题,这个主题的选择本身就具有原始性。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谈他的题材选择,从他作品的色彩语言进行分析。罗中立在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上有着较大的变化,在作品《惊雷》中可以看出,(如图7)这一时期的罗中立已经完成了作品风格的转变,作品中主观的色彩、强烈的轮廓表现出明显的节奏感和装饰性。通过民间美术色彩的原始性,烘托出人们对自然界神秘力量的原始性敬畏。画面本身不再单纯表现农民本身,而是借助这一题材和用色技巧表现远离世俗喧嚣的原始之美。

三、如何借鉴中国民间美术色彩

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传统的民间美术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形成了一种成熟的艺术形式,在历史发展中对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乃至欧美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它犹如一股清流时刻浸染着我们的艺术家,使大家在创作时能时刻感受到新鲜的气息。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强盛,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逐渐为世界所认识,世界上有些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借鉴了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元素。例如,乔晓光在作品《玉米地》中的色彩借鉴,在王焕青的作品《贡家台的集日》中都可以找到民间美术色彩语言的踪迹。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我们要融入其中。实地的感受民间的百姓生活,体会是什么样的环境创造了民间美术。在感受中进行理性的分析,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以怎样的生活状态造就了如此的艺术形态。再把这种艺术形态放到我们的造型体系、色彩体系、艺术体系中进行理性的分析、研究理解这种状态产生的原由及基本关系。有了切身的感受,还要了解艺术的原由,使我们可以更加全面了解、理性对待,深刻体会其中内涵。这是一门综合复杂的学科,需要我们综合各方面知识的把握,它会带领我们进入一个艺术的全新高度。

(二)深入其中、抓住实质。民间美术最引人入胜的是绚烂夺目的色彩,我们在学习时要理性科学地去学习,透过强烈的色彩、淳朴的造型去发现。为什么如此简练的线条、强烈的色彩、会给我们带来巨大震撼的视觉效果和心灵触动。应透过表面的现象去探知他的制作方法、形式及背后的社会环境和人文历史条件等外在因素。中国的民间美术有着一种神秘的气息,它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来源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来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来源于我们的神话传说,来源于民间艺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造型能力。把握了这些,我们才能够真正了解民间美术的根源。对待民间美术,我们要选择其中适合我们创作思路的因素,为自己的创作之路注入新的血液。

(三)取其精华、深刻感悟。对于民间美术色彩的研究,我们首先要透彻了解其本质,能够设身处地去感受民间美术的奥秘。在惊叹前人的丰硕成果的同时,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理解并吸收其中精华,如何把我们所感受到的东西变成我们自己的感悟,这是一个内化的过程,需要我们共同去思考。

第7篇:美术的分类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导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059-01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各学科的课堂教学结构改革异彩纷呈。为了打造高效课堂,导学案作为新课改下教学活动的导学载体,广泛应用于多学科教学活动中。然而,由于传统授课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束缚及教学条件的制约,目前美术课传统教学的方式仍很突出。怎样实施新课改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呢?现行广为开展的导学活动,不乏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笔者在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积极进行实践探究,现浅谈认识。

一、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角色,发挥学案导学优势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的教学活动。导学活动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突出学生主体的情况下,针对学生实际,为学生设计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案,它的编写主体是教师,使用主体是学生,旨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如何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导学作用,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地位的认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师生交往的控制者,教学的主宰者,而学生则是随处,二者之间形成了阻隔甚至对立,使教学活动难以高效进行,更谈不上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新课革强调教师为主导性主体,学生为发展性主体,教学是主导性主体的教师与发展性主体的学生交互作用的过程,这样教师从原先的独奏者,转变为与学生一起演奏的合奏者,从知识的传递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我们只有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才能在教学中的自觉的有效的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学,既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注重美术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在教学中,发挥导学优势,有利于创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二、结合美术学科特点,针对学生实情,灵活设计导学载体

新课改下的美术课程,要求通过美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实现对学生应有的公民美术素养的培养。初中美术课程涉及领域宽,知识面广,课业内容多样,技能训练性强。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参与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尤为重要。美术学科导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应针对学生实情,灵活设计导学载体。

首先美术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地位表现在教学活动中成为参与者,因此,学习过程的设计要体现学生参与性。特别是欣赏・评述课型的课,离开了学生的参与,可能导致课堂毫无生机。不妨让学生参与到每一个环节中,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知识的分享者,讨论的组织者,结论的总结者。我在教学七上《在美术世界中遨游》一课时,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课前给学生布置搜集有关资料的任务,并从家里带来一件美术作品。我也做了充分的教具准备,收集了大量的作品图片。上课时,把准备好的作品及学生搜集到的作品都展现出来,同时通过课件展示作品图片进行欣赏,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多用讨论式和问答式组织学生自由讨论:美术有哪些门类?怎样进行美术作品的分类?你带来的作品是哪一类?用什么材料完成?讨论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解决学生如何进行美术作品欣赏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欣赏罗中立的作品《父亲》及宋代中国画《出水芙蓉》;通过分组讨论两幅作品在题材、工具材料、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区别,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作品呈现的不同艺术效果,教师再点拨进行美术作品欣赏的方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参与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欣赏能力。

其次美术导学案的学习过程设计需要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学习过程是导学案的核心部分,学习活动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导学案的质量。初中美术课型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等四类课型。根据不同课型的特点,导学案在编写上对美术学科的课型使用具有灵活性。针对不同的课型可以设计为简案和详案,比如说,造型・表现课型可以设计为简案,这类课型一般知识性学习目标不多,主要需要提供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建议,故而可以简单些。

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生学情可以设计难易不同的学习活动,甚至是以学习建议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给学生的课堂发挥创造宽松的空间,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人。

三、采用多样教学形式,开展导学活动

第8篇:美术的分类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育美术欣赏核心素养美术师范生

一、田野考察

田野考察也叫采风,是美术师范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学生可以利用与自然接触的机会进行美术欣赏活动,这种欣赏容易使人印象深刻。在考察欣赏过程中,学生可以按照题材或形式进行分类,便于记忆。具体分类如下。中国历史建筑群体类。如古园林、庭院、庙宇、祠堂等,这些建筑往往在工艺上精致,在形状上多样化,图案丰富多彩,建筑艺术中或有绘画,或有书法,或有历史典故,或有神话传说,或者儒道融于一体。它们汇集了绘画、雕塑、建筑、装饰等艺术形式,呈现了中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独特建筑艺术风格。这类历史建筑呈现出的传统人文景观,能让参观者领略到各民族富有特色的建筑风格,体会到各时期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认识先辈创造的美术文化,让参观者在赞叹的同时更加珍惜祖国的文化遗产,从而更好地继承、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现代人文景观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建筑在继承古代优秀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人们看到的公园多是湖水掩映、四面环翠;旅游度假村风景优美;乡村农家乐富有田野气息;商贸大夏外形具有现代感;文化会所流露现代文化气息;等等。现代人文景观将自然环境与现代建筑巧妙地糅合,追求“天人合一”意境,体现重视生态平衡、注重环保的意识,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美术文化的紧密联系。自然景观类。在田野考察中,自然景观是考察的重要一环。学生可利用已有的文学和美术知识,感受自然风光。这些景观可能是历代诗词名人留下名句的地方,或是历代文人墨客写意抒怀的胜景。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或许会见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美景。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当其身临其境,用自己独特的眼光欣赏美景、感悟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名篇时,就能更好地体会美的含义,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可以陶冶情操。

二、参观展览

参观美术展览是美术欣赏最直接的途径之一。美术展览的类型很多,如各类画种展览、书法展览、工艺美术展览、建筑展览、雕塑展览等,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内涵,融合美感和知识性于一体的作品,都是很好的美术欣赏对象。学生在参观博物馆时,就可以欣赏不同时期的陶器、瓷器、青铜器、漆器、玉器等,可以看到它们的出产年代、出土时间等详细的信息。如,在参观彩陶时,学生可以知道其分为半坡、庙底沟、半山等类型。其中,半坡类型彩陶的造型朴实厚重,有几何图案、人面、鱼等形象;庙底沟类型彩陶彩绘纹样以变化多样的几何图案为主,黑彩居多,兼有少数红彩;半山型则形象浑厚,造型优美。学生通过现场直观比较,能够加深对中国古代彩陶的认识。又如,学生参观一些中国书法、绘画的展览,可以了解到属于线条艺术的书法一般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了解其艺术特点;了解中国画内容一般包括人物、山水、花鸟及其艺术特点;了解书画的装裱艺术;等等。学生在现场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欣赏祖国灿烂的艺术文化,既能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可以激发自身的民族自豪感,还能够系统掌握基础美术知识。美术展览具有丰富的内容与类型,学生在欣赏作品时,每个人的感悟是不同的。当学生在美术展馆中亲眼看到课本中的真实作品时,这种直观的欣赏带来的感受是在课堂中难以获得的。学生能在直接体验美的同时,将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个人修养。

三、素材搜集

美术素材的搜集和整理过程也是一种美术欣赏的过程。如,学生可在古玩市场、废旧收购点等有意识地收集旧的邮票、年画、连环画、小人书、剪纸或旧报纸杂志的美术图片资料,按照类别、艺术风格、年代、作者等进行编列,并加上说明文字,整理成册。在收集美术素材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欣赏各种不同类型的作品,又可以加深对不同艺术类型和风格特点的认识。随着累积数量的增加、类型范围的扩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会得到锻炼,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会得到提高。

四、美术讲座

美术讲座,一般属于专题性质,由一些在美术某个方面或领域有一定研究或成就的专家负责主讲,其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对于美术师范生来说,参加这些讲座活动,倾听不同的专家对各种类型艺术的讲解,可以加深对某些美术知识的认识,了解前沿的艺术信息,也可以掌握新的美术技法等。这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艺术视野,提升艺术素养,加深对美术的认识,是一种非常好的美术欣赏活动。

第9篇:美术的分类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新思路 中学美术教学 分层教学

美术作为艺术类的一门学科,远古时代已经是人类记录生活、表达内心愿望的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美术作品不但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同时还起到缓解心理压力,放松人精神的特殊作用。因此教育界对美术教育越来越重视。虽然我国在中学时期早已经开办美术教育,然而美术教育却不能与时展同步。为了更好地开展美术教学,探索中学美术教学新思路意义重大。

一、传统美术教育的缺陷

(一)重视美术教育的力度不够

我国新课标以发展素质教育为核心,然而应试教育在我国根深蒂固,因此中学教育仍旧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中考和高考这两个升学考试依然是中学生的两大难关。由于美术考试并不列为考试之列,一提到美术教育,大多数的老师和学生都表现出了冷漠和不耐烦,这就导致了美术课常常被数理化老师给“霸占”的局面形成。另外,本来课时量极少的美术教学,由于大多数师生均不重视,展开教学时不断扰,所以上美术课时,只是白白浪费时间,学生无法学到知识。

(二)美术教育没有较强针对性

正像上文提到的那样,美术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并不在考试范围之内,然而对所有学生必须教授相同的知识点,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即对那些美术特长生来说,再对其展开基础性知识教学等于是做无用功,并没有任何效果。然而对于毫无美术根基的学生来说,断断续续、肤浅的美术教学让学生根本不知道美术老师讲的什么。通常整个学期下来,并不晓得自己到底学到了哪些美术知识。

(三)单调的教学模式

学生本身对美术学习持消极、轻视态度,再加上美术教学模式单一化,更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美术的兴趣,这成为中学美术教育前景堪忧的主因。一般美术老师在上课时是采取宣读美术教材或者采用简单的教学辅助工具教学的办法。另外,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处在美术工具极具欠缺的尴尬境地。作为有较高实践要求的美术教学,缺乏相应的专业工具,这就说明在当前初中美术教育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实践性。

二、美术教学的新思路

(一)把美术教育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相联合

在中学教学中想要在短时间内配备好设备、人员和资金不切实际,所以当前美术教学时,采用与计算机辅助教育相联合的方式则是理想选择。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其他教学方法不能比拟的优势,即有超强的交互和模拟功能。在美术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为学生构建良好的美术创作平台。在美术教学中展开构图、调色和色差等基础知识教学训练,是建立在耗费许多美术材料的基础上。然而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使学生实现无纸化训练,这为时下中学美术教学时没有充足的设备和资金前提下,开展高质量美术教学提供了可能性。例如,老师在展开《墨与彩的韵味》教学时,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把绘画的动画过程演示出来,让学生直观了解绘画水彩画的技法。首先放一段平缓的音乐,营造出轻松惬意的课堂气氛。紧接着用动画演示出画梅花的技法,把画梅花的花瓣和枝干墨色的干、湿、淡、浓等动态的变化呈现给学生,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以前用两三个课时才讲完的课程,可以用一节课就讲完,能够给学生预留更多练习时间。演示完之后,可以让学生动手去做模拟练习,在计算机上实时调色、构图使学生感受到美术所带来乐趣的同时,学习到更多美术知识。

(二)在美术教学中采取多样化的手段

当前,我国美术教学的课时数较少,为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调动起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积极性,以饱满的热情来投入到美术学习当中去,应当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有以下几种方式:开设欣赏经典作品的教学活动,以各种名家作品为依据来教授学生基础的美术知识;在美术教学中让全班学生对某类作品展开讨论,最后总结讨论结果;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对热门影视剧,并讨论其中包括的美术要素,在讨论的基础上为学生开展相关教学。比如,对当前比较热门的电视剧,如《花千骨》,把该电视剧海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放映给大家,学生就会提起兴趣上课,老师再讲授里面所包含的美术元素。在海报上的小骨如此唯美,是用哪种美术元素勾勒而成。这样学生就会知晓美术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具有相关性,这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三)实施分层、分类教学

对于有美术特长的中学生而言,应当开设高层次美术班,招聘有较高专业素质的老师来授课,这样美术生就能够吸收更多的美术知识。而对于大部分没有什么基础的中学生,应当从教授美术基础知识、提高美术认同感和增加美术热情入手。通过分层次、分类的教学方式,能够化解学的矛盾,使特长生和普通生都能够很好地投入到美术学习当中去。据调查得知,现在高中已经有了美术特长班,能够为爱好美术、底子厚的学生提供了有力保障。在特长生能够学习更高层次美术知识的同时,要重视普通班学生基础美术知识教学,即使不为了考试,也要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美术的必要性,这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在学习中提高其审美能力提供保障,因此分层次教学能满足全部学生的需求。另外,采用分层次对学校当前无法提供充足的美术教学设备、教学资金和时间是有力的缓冲。

三、结语

在我国教育机构不断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部门对于中学美术教育的重视度不断加强。我国中学美术教育正处在不断进步和发展时期,虽然没有充足的设备、专业工具、资金和师资作依托,但是我们应当开阔新思路,不断钻研出适合我国中学美术教学的新方法和途径,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和时间,就能提高中学美术教学质量,为实现素质教育增添助力。

参考文献:

[1]厉文.中学美术教学新思路探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3,(0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