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艺术活动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感知4以内的数量
——小班数学活动
王庆寄 221003
活动目标:
1、练习手口一致地点数1、2、3、4让幼儿了解最后一个数代表所数物体的总数。
2、会按数取物或按物取数,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大树、小鸟、长颈鹿、小狐狸、小熊的电脑课件。
(图片、幻灯片、展示仪均可)
2、小鸟、小狐狸、小熊,长颈鹿头饰若干。
3、木珠,糖纸若干
活动过程:
1、小朋友用食指点数并回答以下问题;
师:今天森林里的大数爷爷要过100岁的生日啦!请来了许多小动物,你们看都有谁呀?(小鸟、长颈鹿、小狐狸、小熊)
1)有几只小鸟(点数)
2)有几只长颈鹿
3)有几只小狐狸
4)有几只小熊
2、游戏
:包糖
1)把木珠当糖,做包糖游戏
师:请每个小朋友包4颗糖送给大树爷爷,祝贺树爷爷生日快乐。(包好以后放在桌子上,请幼儿相互点数)。
3、音乐游戏:
幼儿带上头饰配上数字卡表演唱歌(生日快乐歌)。
可交换头饰,游戏重新开始。
活动延伸:
一、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民俗活动内容
选择适合在幼儿园开展的民俗活动内容是开展艺术课程的首要任务。教师要精心筛选出优秀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正面反映生活的、具有民族特点又适合幼儿学习的民俗内容作为活动素材,并遵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原则。
1.“云和板龙”
正月舞龙是云和民俗活动的一大亮点,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云和的“龙”和其他许多地方的“布龙”不同,不是用布制作的,而是用板凳、竹篾、纸等材料制作成的板凳龙,分“纸板凳龙”和“插花板龙”两种。
2.“舞狮”
云和正月的民俗节目还有“舞狮”,用意是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狮子通常由两人合作表演,一人站立舞狮头,另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
3.包山花鼓戏
云和包山花鼓戏是在安徽“凤阳花鼓”的基础上,经历代艺人的嫁接创新衍变而来的,是一种介于民间歌舞、曲艺和小戏之间的艺术形式,自成一体,长期以来在浙南山区一带享有盛名。
二、根据选择的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
1.设计和创新民俗艺术活动课程。
以促进幼儿的多元发展为目标,根据选定的民俗内容设计活动课程,注意开发同一民俗内容的教育价值,将某个民俗内容作为系列活动,采取纵向螺旋式的教学形式,加强各教学活动的纵向联系,让幼儿循序渐进地了解、学习某种民俗艺术形式的操作过程并尝试创作作品。如以“云和板龙”为主要内容的大班主题活动,有音乐、舞蹈动作、道具、服装等多种艺术元素,教师可以根据以上内容,设计以下活动课程:说唱欣赏“美丽的龙传说”、绘画活动“画龙”、手工活动“制作龙头”、舞蹈活动“舞龙”。幼儿通过亲手操作、亲历创作作品的方式感知、理解、体验,从中丰富“云和板龙”的相关经验。
有些民俗活动随意性较为突出。如包山花鼓戏是云和的人民群众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主要依靠口传心授,民间相传,这不仅给我们搜集整理民俗艺术作品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民俗艺术作品本身内在的构成也往往变化无常。花鼓戏音乐中的唱腔音域跨度大、舞蹈动作难度大,幼儿难以掌握,这给教师编排教学计划、制定教学方案带来一定的工作难度和工作强度。只有创新和改编花鼓戏中的内容和戏词,把花鼓戏中的方言改成普通话,才能让幼儿听懂并易学。
2.设置特色民俗艺术活动区域
设置特色民俗艺术活动区域,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创设的活动区有美术区、音乐区、表演区。在投放材料时,我们既考虑到民间艺术特色,又考虑到本园的特色和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美术区,我们投放了颜料、画笔、木棍、彩色纸、彩带、碎布头等材料,让幼儿通过画、剪、贴等进行简单的工艺操作,在这里,幼儿已渐渐流露出对民俗活动的迷恋,并尽情地享受民俗艺术美的熏陶。在音乐区和表演区,我们摆放了锣、鼓、服装、扇子等道具,播放民乐,引导幼儿大胆运用道具进行表演。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动手尝试,加强观察指导。丰富的材料和开放、自由的活动环境为幼儿提供了更多学习和参与的机会。
3.创设富有民俗气息的艺术环境
为了让幼儿感受、理解民俗艺术中的美,我们为幼儿创设富有民俗艺术特色的视觉空间环境,营造了浓郁的艺术氛围,加强幼儿美的视觉感受,培养幼儿对美的敏感性,引发幼儿对美的向往。如利用走廊楼梯等墙面或过道展示师生艺术作品、民俗艺术介绍、园内民俗艺术活动剪影等;各班富有特色的民俗艺术区域设置和园内民俗艺术专用室的开辟为幼儿提供了更广的学习空间;在活动室的墙壁上装饰五彩缤纷、形态万千的各种龙和狮子形象,在墙柱上挂了龙头、灯笼等,让幼儿在环境中对民俗艺术增强了认识,增加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还培养了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4.全园性亲子民俗艺术活动展示
民俗艺术活动展示可以作为幼儿园特色传统项目,如元宵舞龙节、亲子小戏院。家长和幼儿身穿绚丽多彩的服装,用自己亲手制作的“板龙”“狮子”进行舞龙舞狮表演,唱包山花鼓戏、做游戏等,共同享受着民俗艺术活动带来的快乐。
5.收集民俗活动设计方案和案例
提供了有效的教育资源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既要有陕西的民族文化特色,又不能盲目照搬民间艺术形式和内容。教师要根据幼儿教育的客观规律和不同阶段的幼儿特征,挖掘民间艺术中适合幼儿教育的内容。根据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人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与安全需要之后,才会有社会需要,包括对家(国家、集体)的归属感、家乡的自豪感和文化的认同感,而恰恰民间艺术能够很好支撑这种情感。通过对幼儿的渗透教育,使幼儿在学前阶段、在与玩伴的交往中,取得他人的尊重,使其更产生自信心,形成积极的人生观,获得社会需求。学前阶段是幼儿感官功能的发育期,在此期间,对幼儿进行不断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训练和教育渗透,可以有效的完善感知觉的发育。陕西民间艺术的形式多样,有的具有强烈的视觉观赏性、有的具有悦耳的听觉悠扬性,有的具有趣味的把玩性。让幼儿在感官发育期接触陕西民间艺术,不仅吸引其对教育内容的注意力,也能锻炼其观察力、联想力、表达力的协调发展。
二、陕西民间艺术在“园本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在学前教育实践中,我们遵循幼教规律,结合当前阶段的幼儿特点,选取适宜的民间艺术形式,设置切合实际的教育目标,设计具备操作性的教学方案和内容。
(一)创设特色的幼儿园环境:可依据幼儿园教师空间布局,选取有特色的民间文化创设。例如,可将不同楼层布置成不同艺术形式的室外环境,将一层走廊布置成色彩斑斓的农民画展示区,将二层布置成巧夺天工的剪纸展示区,将三层布置成展示民间泥塑的特色区等等。让每层的每个艺术主角自己去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自己讲述自己的艺术魅力,展示自己的艺术形象。让孩子们生活在传统民间艺术的视觉海洋中,处处离不开艺术的提示,萌发对美的初步感受。
(二)设计特色的教学活动方案:活动方案的设计可利用陕西地域的民族文化资源,对现有的教学活动做有效的改编和合理的拓展,使其更能传达陕西地域美的特色。如在美术教学活动《认识颜色》这一章节中,活动巧妙通过对陕西民间艺术-马勺的绘制,对原有的教学活动做了合理改编,让幼儿绘制了《家乡的马勺》,增进了幼儿对马勺文化的了解,激发了孩子们的绘画的兴趣和对家乡文化自豪感,完成了预定的活动目标的同时,大大提升了自己绘画的自信心,修改后的活动设计也更加传达陕西民间文化的艺术魅力;如在《吼秦腔》单元时,教师边播放秦腔艺术家表演秦腔的视频资料,变示范唱秦腔,同时孩子们学会秦腔个别名段的唱词,并试着用“吼”的方式唱出个别词句,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秦腔,同时也认识了自己家乡的国粹;如在《玩泥巴》活动中带领孩子们捏制兵马俑、在“艺术展演”活动中播放皮影戏、在《我是小导游》活动中让孩子介绍钟楼、大雁塔等。在活动过程中,应建立师幼的互动关系。教师应把幼儿的需要放在首位,密切关注他们的对该活动的反应和态度。教师和幼儿之间应是相互支持和合作的关系,教师引导,幼儿配合;教师正确示范,幼儿积极展示自我的良性互动关系。同时,教师之间应开放互评,积极听取不同意见,反复研讨每一项活动的意义和过程,明确该课程的优缺点、教育价值和内涵。
(三)举办特色的艺术主题月活动为能更集中的开展陕西民间艺术教育,园本课程可开设主题教育月活动。通过组织幼儿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环大雁塔一日游、参观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听“青曲社”讲陕西方言相声;举办摄影展活动《我的家乡-陕西》;文艺表演《舞蹈—陕西娃娃》、《兵马战阵》;亲子活动《我们一家在钟楼》等活动,让孩子们“看”“听”“游”中,认识陕西和陕西的地域特色文化,促进了幼儿整体和谐的发展。
(四)开设特色的户外活动:民间体育游戏是在以前民间流传的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传统少儿活动,及趣味性和健身性与一体。孩子们经常参加民间体育游戏活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及意志品质形成,培养其民间体育活动兴趣。幼儿园园本课程可以把陕西民间游戏“丢沙包”、“跳房子”、“抓子”“滚铁环”、“跳皮筋”等民间艺术活动经过优化,有机地融入晨区活动、户外活动里。通过过对民间体育游戏的适当改编、形式创新、内容整合,创设幼儿园传统游戏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可以丰富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的内容,也极大的丰富了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
关键词:经典艺术;时尚文化;园本课程
幼儿期的儿童好奇心强,喜欢鲜艳、艳丽的色彩,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色彩感知能力,可以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欣赏水平,引起幼儿愉快的体验,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审美素质。我们开展了系列活动,具体做法如下:
一、与经典艺术对话,重视美术与历史的传承
1.抽象画欣赏和幼儿的畅怀交谈
在抽象大师中,波洛克的作画方式非常独特,在画布上随意泼溅颜料作画是他的特色,作品都是完成后再想象起名的,这和幼儿的绘画思维方式是完全融合的,所以我们以此为切入点,帮助幼儿解读大师的作品,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畅谈。
2.国画欣赏和幼儿的个性化表现
在引导幼儿欣赏国画时,我选用了齐白石先生的作品,他的作品“雅俗共赏”是他胜于其他画家的标志,特别是晚年作品中经常看到的极细笔的草虫和极粗放的花叶相结合,有争夺蚯蚓的小鸡、在荷叶上休息的蜻蜓等,非常具有童趣。我们让幼儿认真地观看,在临摹的基础上,突破了墨色单一模式,增加了红、黄、绿等色彩,让幼儿大胆表现红花绿叶,当一幅幅彩色国画呈现在我们面前时,虽然笨拙,但表达了幼稚的童心,幼儿的个性跃然纸上。
3.剪纸艺术和幼儿的特长发展
剪纸是民间艺术的一种,是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却“难精”的民间技艺。在幼儿园活动中,我们从简单的窗花入手,训练幼儿的美感,了解剪纸的基本方法,让幼儿在不断的练习中熟能生巧。
二、与时尚文化的对话,强调美术与生活的联系
1.漫画欣赏
优秀的漫画作品,能让幼儿在视觉上得到美的享受,体验不同于经典艺术与民间艺术的流行艺术特色,开阔视野,感受社会多元文化发展的时代气息。让幼儿与流行的视觉文化对话,促进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漫画风趣的表现手法和幼儿的思维有着相似之处,如,拟人、夸张等,符合幼儿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以其和幼儿认知的近距离而被幼儿接纳并喜欢。优秀的漫画作品同时能在内容、表现含义、欣赏方法等方面培养幼儿合作、分享、包容、理解等方面的良好品质和行为。
2.时装欣赏
时装表演是一种立体的美,是表达个性的基本元素之一,通过欣赏各种各样由废品做成的服装可说是别具一格。如,由光盘、包装袋、纸盒、布条做成的服装让幼儿大开眼界,幼儿从中学会了时装的合理搭配,审美能力进一步提高,当各种由幼儿和家长合力做出的环保服装出现在大班幼儿毕业典礼上,夸张的舞台服装造型提升了幼儿的感性知觉,幼儿兴趣高涨。
3.彩绘欣赏
彩绘是时尚艺术的一个领域,将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引入幼儿美术活动,从而为幼儿自由表达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我们从手形变变变入手,引发幼儿想象出由手形变出的各类物体,如,树、膀蟹、恐龙、天鹅、老鹰等。再引导幼儿在手上进行彩绘活动,当幼儿能单独完成作品时,我们启发他们和同伴合作变出更新颖的物体,如,长长的毛毛虫、老鹰捉小鸡……这样一来,幼儿对色彩的应用与表达更加准确,更加大胆,更加个性化。
三、与园本课程文化的对话,加强美术与社会的联系
长汀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湖南凤凰一起被国际友人路易・艾黎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山城之一”。它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在幼儿园我们开展了《爱我家乡》的园本课程系列活动,结合当时的热点开展美术活动,先带着幼儿去参观店头街和兆征路。回园后观看录像进行线描写生、色彩写生、剪纸、拓印等活动来表现古城的美。还让幼儿参与到“名城建设我设计”的活动中来,让幼儿理会叔叔阿姨设计的一江两岸图,组织幼儿讨论:假如你是小小设计师,你要如何让我们长汀更美。请你画一画。幼儿画出了未来的长汀图《游乐城我最爱》《水上气球》《我设计的城门》等,表达了幼儿想要一个美而好玩的长汀的愿望。
关键词:满族民间艺术;美术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381-01
艺术是孩子表达情感的方法之一,他表现了孩子的个性和对生活的感受。满族文化艺术具有独特的生活情趣,代表着满族民众的审美思想,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具有艺术性,趣味性,创造性的特色,是幼儿园美术活动的良好素材。我们应该弘扬民间艺术,振奋民族精神,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萌发幼儿感受满族民间艺术的能力,启迪幼儿创造民间艺术美的情趣。下面,谈谈满族民间艺术资源在我园美术活动中的利用。
一、认识满族历史,了解满族文化
参观满族博物馆,让幼儿知道满族的形成与发展。满族是一个即善于学习,又善于创造的民族,由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族部落后形成的。满族的服饰充满着浓郁的东北民族特点和民族性格的神韵,衣服有精致的缝绣图案,妇女戴头饰,穿木质鞋跟的绣花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更显高贵和尊严。满族人民勇敢顽强,从小就练骑射。满族人擅长剪纸,缝绣,歌舞,雕塑,皮影,书画等。
二、创设环境 整合资源
积极创设具有满族民间艺术的环境氛围,提供丰富的材料,能够充分满足幼儿探索,创造,表达的欲望。让幼儿在自由,愉快,平等,尊重的情绪下表现自我,展示自我,从而达到审美与创作同步发展的完美意境。
1、创设具有满族民间艺术气息的整体环境。幼儿园室内外进行了改装,重新画了墙体画,修建了长廊,假山。凉亭等。当你走进幼儿园,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满族风味。感受到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满族民间艺术氛围。装饰在走廊墙壁上有剪纸,刺绣,玉雕,满族游戏,满族服饰,孩子的农民画等。美术室棚顶模仿古代皇宫图案描绘的彩图,墙壁上有剪纸,农民画,国画,布艺等供幼儿欣赏,还有家长和老师搜集来的枕头顶,荷包,肚兜兜,虎枕,虎鞋,根雕,玉雕,陶泥等。幼儿置身于艺术美的环境中,得到美的熏陶。
2、创设幼儿积极参与的操作环境。充足的操作材料是幼儿欣赏创作的前提和保障。在绘画区,老师投放了油画棒,水粉,素描纸,记号笔,水粉笔,国画颜料,水墨画工具等,让孩子通过模仿满族服饰,自己设计一种新的满族服饰。我们开展了“漂亮的满族服饰”服装展,孩子们设计出了大量不同的满族服装,颜色艳丽,美观大方,一幅幅民族生活的生动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儿童绘画有着充满童趣的天性和强烈的表现冲动,随意性很强,喜怒哀乐跃然纸上,一张儿童画的产生,是儿童真实思想的写照,是儿童思维活动过程的记录,他们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自然界的一花一木,都是他们探索的目标,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心,绘画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时甚至是当成一种游戏,把各种色彩作为一种媒介,尽情地挥洒。
在创意区,老师投放了各种颜色的布料和各种彩纸,以及剪刀,毛根,彩条,针线,胶水,双面胶,水粉,油画棒等材料,供幼儿剪裁和制作服装用,家长也参与活动中,在幼儿和家长的精心设计下,经过加工,制作出新的服装。我们开展了“时装秀”活动,请来了家长,老师参观点评。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到满族服饰的起源于演变过程。一方面让幼儿欣赏到高贵典雅的满族服饰美,另一方面,让幼儿尽情地体验美,表现美。在老师和家长的配合下,一件件满族服饰,穿在了孩子的身上,那种喜悦和自豪展现在孩子的脸上,我们不得不为之赞叹,那些小设计师们的创意是超乎我们想象的,孩子们充分体验到创造的快乐。通过这些活动,激发了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幼儿对家乡的热爱情感,养成了自信,勇敢,协作,勇于创新的良好品德。
3、寓满族民间艺术活动与美工活动中。幼儿的知识是在操作和探索中通过自身的活动获得的。我们家乡的剪纸,陶艺,根雕,玉雕,农民画,小工艺品等都深深的吸引着孩子,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乐趣,不但可以了解满族人民的聪明才智,还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从而给孩子以启迪,以美感。
剪纸,撕纸活动都是孩子们所喜爱的,当孩子们把自己剪的窗花贴在玻璃上的时候,那种喜悦和兴奋更是让人体会到艺术的价值。
我们家乡的玉雕更是让孩子引以自豪的艺术,孩子们以石代玉设计了很多玉雕图案,在孩子们欣赏和设计过程中,他们对艺术的追求和鉴赏力更强了。
孩子们用废玉片拼画,用大茧壳,松树塔,核桃,木板,纸板等制作小玩具,这些材料可塑性强,可以千变万化,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意愿,一物多玩,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创造力。
农民画是我们家乡的一大特色,我让孩子们搜集有关农村的素材,体现家乡美,然后用多媒体展示让幼儿欣赏。孩子们欣赏到了炊烟袅袅的农家院,起伏的山峦,清清的小溪,高高的大树,山涧鸟鸣,广阔的田野,绿油油的庄稼,波浪起伏的麦田,农民的辛勤耕作,还有可爱的小猫,会看家的小狗,牛羊等等。这些美丽的景色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这些为素材,加之农民画的特色,孩子们画出了一幅幅贴近生活的图画,描述了农村的生活气息,体现了孩子们心中的美好,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情感,孩子们画好后,讲给大家听,有的编成了小故事。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和升华。
孩子们被一幅幅,一件件用民间特有的材料制作的作品和小玩具所吸引,他们尽情地享受民间艺术的熏陶,民间艺术的瑰宝在孩子的心中大放光彩,艺术的美扎根于孩子的心中。
三、丰富创意,促进发展
关键词:甘肃民间 手工活动 运用
一、创设艺术环境,激发幼儿创作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尊重每一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宽松的艺术环境有利于激发幼儿创作热情。为了促使幼儿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进行泥塑活动,我们可以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充满趣味的学习环境。比如,我园结合十二五课题研究,每学期开学初都根据季节变化,因地制宜整体创设室内外环境,注重营造浓厚的民间艺术文化氛围,从不同的角度向幼儿展现甘肃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此外,我园还对主题墙、室内外环境,房顶吊饰、走廊、门窗及各游戏区域等进行精心布置,使幼儿园到处洋溢着浓厚的民间艺术文化气息。
二、以用实践活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尊重幼儿在能力、经验、发展水平、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要根据幼儿发展水平的不同,为幼儿提供可操作性的环境,还要提供不同的操作材料和创作平台,这样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与爱好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泥工操作活动,教师再引导幼儿在自身原有水平上进行大胆的操作和尝试,以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一)将民间泥塑活动运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为了让泥塑活动能够充分运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设计了整套的整合课程,把其他领域的课程和泥塑活动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如在我园十二五课题的结题汇报课《会说话的泥巴》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巧妙地将语言和泥工整合,让幼儿根据自己创作的泥塑内容,大胆讲述自己的作品,用彩泥的形式把丰富多彩的内容展现在瓦片上。鲜艳的彩泥映衬在黑黑的瓦片上,无论是色彩,还是造型,都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受,整个活动非常成功,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自信心也得到了培养,真正实现了玩中学、学中玩。
为了让全园幼儿积极参与泥塑活动,我们在“六一”期间,组织全园幼儿进行泥塑比赛活动,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展开想象的翅膀,变成一个个小小的设计师。我们让幼儿体验了不同的泥塑,有平面的、立体的、还有利用辅助材料装饰而成的表现形式。在孩子们灵巧的手指下,一幅幅独特而精美、富有个性与家乡色彩的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
(二)将民间泥塑运用在区域活动中
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有限的集体活动时间里是不现实的,我们采取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以及区域活动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形式,目的是为了给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以区域活动来弥补课堂上出现的遗憾。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有更多机会和条件自主地了解、接触各种材料。所以我们在区域游戏中设置了泥工区,为幼儿提供了自由发挥、表现的机会和空间。在这里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个别指导。
幼儿创作泥塑的灵感大多来自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因此在幼儿创作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幼儿把他们生活中最熟悉、最有趣的事物作为创作活动的内容,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那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幼儿,我们应引导他们充分发挥想象,把自己独特的想法用泥塑表现出来,展示出来。必要时让家长参与,同幼儿合作完成作品,让大家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这样的区域游戏满足了不同个性、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造型需要和愿望。在充分享受着泥塑带来的快乐的同时,幼儿手指的灵活性、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三)将民间泥塑运用在自主性游戏活动中
教师要认真开展好自主性游戏活动,让泥塑在自主性游戏中得到运用和发挥。我园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在自主性游戏中设立和泥塑有关的主题游戏,请幼儿设计和策划游戏内容和材料。如在“民间食品加工厂”活动中,幼儿用彩泥加工制作了各种民间点心、糕点、小吃,有“黄天元的糕团”“糖果”等。幼儿在制作这些食品时,不仅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对甘肃的民间小吃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自主性游戏活动中,我们根据幼儿的需要,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作用,让幼儿自己设计游戏,如在游戏中,“面包店”的厨师可以自由设计新的点心和面包,发挥想象设计形状。游戏中幼儿共同协商、出谋划策,在相互交谈和交流中社会性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三、以积极的评价促进幼儿长远发展
一、环境创设中艺术性、教育性有机结合
民间艺术教育环境应具有突出的艺术性,保证幼儿在积极美好的环境中受到熏陶,从而激发感受美、体验美的能力和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我们注重形式和色彩的结合,创设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民间艺术教育环境。因此,我们在色彩上较多利用红、绿、黄等对比色,或将这些颜色组成大色块的图案;在形式上通常利用剪纸、撕纸、染纸、迷宫、中国结等形式的作品表现主题内容,突出展现民间艺术的魅力所在。幼儿园的环境应为幼儿所喜爱、理解并接纳。我们在设计民间艺术教育环境时,在注重艺术性的同时,尽可能地增加其童趣性,以真正引起幼儿的共鸣,唤起幼儿参与的愿望。我园班级和专用活动室环境的人物形象基本上是以儿童化为主,采用夸张的形象、幼儿喜爱的方式增强画面的视觉效果。使艺术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渗透。如:壁画走廊中的《孙悟空》、《京剧脸谱》等。
二、环境创设中科学性、童趣性相结合
幼儿园的环境应为幼儿所喜爱、理解并接纳。我们在设计民间艺术教育环境时,尽可能地增加其童趣性,以真正引起幼儿的共鸣,唤起幼儿参与的愿望。我园班级和专用活动室环境的所有人物形象基本上是以儿童画为主,采用夸张的形象、幼儿喜爱的方式增强画面的视觉效果。例如教师在班级设计环境时尽可能采用艺术化、情趣化的娃娃体样式。如:壁画走廊中的《孙悟空》、《京剧脸谱》等。提供适宜、适度的各类材料;提供足够的、开放的时间、空间,支持、引发幼儿主动参与环境创设。
我园民间艺术环境创设在注重童趣性的同时还十分注重科学性,保证将最真实、准确的民间艺术教育信息传递给幼儿。如,在民间艺术专用活动室的染坊中,我们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研磨染料、逐步扎染的过程,用照相机拍下来然后冲出照片布置在展版上,让幼儿清楚、生动地了解到最原始的扎染工艺,使幼儿对扎染艺术有一个全面、客观、科学的认识。
三、环境创设中课程内容与民间艺术相互结合
《纲要》指出:“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创设主题背景墙时,我们及时把一些民间艺术方面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到教学课程背景中,在富有民俗文化特色的育人环境过程中创建了让孩子们乐而忘返的小天地。走进班级,也很容易捕捉到课程内容与民俗文化的相互渗透。班内环境不论从色彩还是主题内容都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来设计的,更多的体现家长的参与。如小班的主题《快乐大家庭》让刚入园的孩子感觉到幼儿园如同家庭的温暖,孩子们随时都可以从墙壁上摘下自己喜欢的虎头布娃娃;中班主题《小树叶找妈妈》墙壁上用废旧的凉席等材料制作出动感的各种树,引发孩子自发探索树的秘密;大班的主题《京剧大世界》用不同材料制作出的多种脸谱,展现出戏剧国粹的风采。好多材料都是家长和老师共同提供的,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家长也直接参与了,环境的教育直接渗透给家长,为以后主题的扩展、家长的参与奠定了基础。
四、环境创设中内外环境的结合
一、优化育人环境,拓宽艺术视野
近年来,各地区幼儿园都十分重视发挥包括民间艺术元素在内的环境教育作用,让幼儿充分与环境对话、互动、融合,在无声的环境中接受民间艺术的熏陶,感受和发现民间艺术的真、善、美。
1.让环境“凸显”特色。利用民间艺术元素来创设环境,并非越多越好,也不是简单的大拼盘。要在民间艺术中,精心选择、撷取与办园文化和环境完美融合、与当地民间艺术传承相得益彰、与幼儿生活和情感体验息息相关的地方艺术元素,才能实现环境育人的最优化。如,我园地处闽南,通过精心设计“闽南好地方”主题艺术大厅,重点凸显闽南古民居那燕尾脊和红砖瓦的特色,选择寓意美好愿望的花鸟、图腾装饰的图案,惟妙惟肖地呈现闽南建筑精致、实用、美观的历史文化,让幼儿在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中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启迪。在院落内展示一幅幅体现劳动情景的农民画,那艳丽的色调和夸张的表现手法,深深吸引着幼儿驻足观赏,此时无声胜有声,他们兴趣十足地观察与述说画中的故事,促其在交流与想象中拓宽艺术的视野。
2.让环境“走近”幼儿。民间艺术在幼儿园的传承,其前提不仅是幼儿能感受、易理解,还要感兴趣、可参与,这样才能唤起幼儿的共鸣,激发其尝试创作的热情。我们把楼道改建为艺术长廊,让幼儿自由徜徉在富有艺术气息的印染吧、陶艺吧、石头吧中……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如创设竹艺吧,让幼儿挖掘竹子的妙用,探索竹叶、竹片、竹根、竹条的不同艺术表现,发展幼儿的多元智能。在陶艺吧里,让幼儿与陶土精灵互动,发展他们的感知力和创造力,传承家乡优秀的古陶瓷文化。在石头吧里,喜欢绘画的幼儿把它当立体画纸,描绘出生动质朴的石头画;喜欢音乐的幼儿,把它当成有趣的乐器,敲打出原生态的自然之声;喜欢建构的则把它当成多彩的积木,搭建别致的石头屋……幼儿融入于趣味无穷的生态环境里,经过拼贴、制作有趣的艺术品,大胆地运用色彩、线条、图形等符号凸显个性,勾勒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童真世界。
3.让幼儿“创造”环境。幼儿园的艺术环境创设要发挥其隐性教育作用,就必须将环境创设与主题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让环境成为传递教育信息、表达师生创意的舞台。如,在大班开展《闽南建筑》主题活动,幼儿通过收集整理“我知道的闽南建筑”“我喜欢的红砖民居”“家乡有名的古厝”等,并用自己的作品来布置主题环境,他们感到乐趣无穷。在陶艺塑造时,幼儿用泥巴创造性地做出了许多自己喜欢的东西,有小鱼、小鸟、帽子、风车、飞机等,还把它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让一件件作品“开口说话”,既做到创意无极限,又进一步展示、丰富了环境本身。环境创设还可结合传统节日,如“春节”临近了,引导幼儿运用剪窗花、做灯笼、印年画等民间艺术手法,师生齐动手,把“闽南好地方”主题大厅打扮得更有年味,更显童趣,更具民俗特色,进一步促进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
二、融入活动课程,提高认知能力
要选择与幼儿日常生活相接近的、具有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教育内容,把传承民间艺术纳入幼儿园课程,纳入领域活动及主题进程中,对幼儿进行民间艺术启蒙教育,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
1.让一日生活融入课程。教师如何把民间艺术内容有机渗透在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是一项需要取舍的智慧。让民间艺术教育活动层次化、生活化,才能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整体的民间艺术熏陶。如晨间接待时间,在播放儿童歌曲时逐步渗透民乐欣赏,让幼儿慢慢接受、喜欢优美的民间音乐;进餐前的等待过程中,在念诵儿歌中加入闽南童谣、答嘴鼓,让幼儿在朗朗上口的吟诵中更多了解闽南风土人情;饭后散步时,带着幼儿走进艺术长廊,观赏版画、印染、泥塑、剪纸等工艺品,感受神奇的民间艺术;午睡前,既给幼儿讲述轻松愉快的寓言故事,也适当穿插苏颂等闽台人物故事;午睡后可让民间音乐伴随着幼儿起床、穿衣,真正做到一日活动皆是教育、皆是课程。
2.在领域和主题活动中深化课程。民间艺术教育要产生更大的教育效果,不仅要把其融入领域和主题活动之中,还要积极探索利用主题活动来不断深化课程。因为只有随着主题的深入开展,才能更有利于启发和引导幼儿了解民间艺术的表现方式,提升幼儿对民间艺术的理解、欣赏和再创作水平。如:大班主题活动“闽南高甲戏”,若仅用介绍、欣赏、模仿等形式来感知是远远不够的,还可通过设计制作系列人物的服装、表演道具,尝试开展戏剧游戏等,满足幼儿的自我表现和探索创新。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根据主题教育活动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带领幼儿走进芗剧团、民间曲艺博物馆去参观,走入艺术品生产车间去体验……有趣的民间艺术主题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不仅使幼儿学习的时间、空间、材料、背景得以大幅度的拓展,也使幼儿在社会环境的学习、欣赏和体验中,获得情感、态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和谐发展。
三、推进民间游戏,激发创新思维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主要方式,将优秀的民间传统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资源,不仅能加深幼儿对乡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而且使教育过程更具情境性,更能提升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
1.利用民间艺术资源创造性开展游戏活动。如,在开展“漂亮的民族服装”游戏活动前,教师为幼儿展示各种各样的服装秀,特别是观赏北京奥运会颁奖典礼,礼仪小姐穿着蓝色和白色互相辉映、素雅清秀的青花瓷礼服,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感知理解的过程中,不可过多地关注款式的丰富和层次的多样,而是注重引导幼儿观察服饰的线条、颜色之美,让幼儿有意识地感受民族服装的艺术魅力。通过交流与分享,启发幼儿思考怎样的图案搭配才是美,怎样的色彩搭配最具特色。然后,教师提供海报、包装纸、旧报纸、购物袋等材料,引导幼儿大胆地运用色彩、线条、图形等符号,通过裁剪、拼贴自己动手制作各种民族服装。幼儿设计了一整套青花瓷、中国红以及水墨系列的民族服装,用剪纸、灯笼和刺绣来表现中国红的热烈,用代表吉祥的花卉、鱼鸟表现出青花瓷的淡雅,用浓淡不一的花鸟山水表现出水墨服饰的韵味,他们巧用独具风格的民间艺术元素,勾勒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童真世界。在“漂亮的民族服装”表演游戏中,当他们穿上自制的体现民间艺术的服饰,其思维更加开放,表情更加自信,表演更加无拘无束,不断推进游戏的内涵发展。
2.在民间传统游戏中寻找多元的教育契机。深入挖掘民间游戏本身所蕴藏的丰富元素,不仅有利于提高幼儿的个性体验,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也能使一次游戏呈现多元化的教育效果。如,车鼓弄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俗歌舞艺术,它说唱合一、动作朴实、易学易演的风格深受闽南人喜爱。其独特的道具是蒲扇,游戏中幼儿对蒲扇表演的动作特别感兴趣,并在分组活动中逐步发现了问题———如何让各组使用的蒲扇有特色易分辨?让手中的蒲扇变得更漂亮?教师引导幼儿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独具特色的蒲扇,使车鼓弄的表演更加生动有趣。幼儿在做做玩玩的游戏中,从蒲扇的色彩及装饰效果进一步联想到中国龙,他们自发地把蒲扇首尾相连接成一条长龙,继而生成了表演舞龙的新游戏。这简易的蒲扇长龙引发了幼儿的无限创意,教师适机提供各种龙的造型图案供幼儿欣赏,于是幼儿运用了更多材料,制作出精巧的龙头、龙尾、草帽龙、簸箕龙、布龙……那别具特色的中国龙出现在户外活动、早操、表演游戏及艺术长廊,幼儿乐此不疲,百玩不厌。民间游戏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我们要注意遴选、改良适合幼儿发展的民间游戏,让幼儿在参与游戏、享受游戏、拓展游戏的过程中,体验着合作与成功的喜悦,也促进其创新思维及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四、挖掘家长资源,共促幼儿发展
民间艺术的启蒙教育是一种直接、有效、有趣、发展的学习情景,要充分挖掘家长中的民间艺术资源,整合社区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力求让家长与教师共同参与,同步教育,更好地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全面协调发展。
1.幼儿园应充分发挥家长的职业资源优势。邀请有经验的家长参与民间艺术“助教”,使教育手段凸显多元化。让具有不同的职业特点和专业特长的家长走进课堂,可拓展幼儿的学习领域。如:请就职于文化馆的家长走入班级,告诉幼儿家乡的礼仪、民俗,并引导幼儿欣赏高甲戏、歌仔戏、木偶戏等优秀剧种,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请巧手奶奶来园展示用小麦秆或者玉米皮编织艺术品,当看着这些简单的材料瞬间编成箩筐、草帽、小狗、小鹿等美不胜收的工艺品时,幼儿的掌声及欢呼声此起彼伏;还有家长把收藏的《老鼠嫁女》《三个和尚》《十二生肖》等民间剪纸作品让幼儿欣赏、讲故事,帮助幼儿了解丰富的民间传说……家长助教,不仅深化幼儿对民间艺术的理解,也为幼儿园课程注入一股新鲜的力量,更让幼儿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力。
关键词:民间艺术教育;幼儿;作用;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更多的人开始崇尚外来的、现代的文化和艺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民间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吸取外来文化的同时,通过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来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文化艺术,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一、幼儿民间艺术教育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或在劳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艺术,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民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意思是说,民间艺术是植根于劳动和劳动者的。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是在民间艺术的众多门类中筛选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与幼儿日常生活相接近的、具有乡土气息的能为幼儿所接受的民间艺术教育内容。如:民间文学(童谣与童话、神话、寓言故事、谚语与谜语等),民间音乐(歌曲、舞蹈、乐曲等);民间美术(绘画、年画、手工、刺绣、剪纸、泥塑等),都可以用在幼儿各类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民间艺术启蒙教育。
二、民间艺术教育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作用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间艺术作为其间一支瑰丽奇异,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活力,它产于自然,内容丰富多彩。在幼儿园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是为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的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尊心,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的兴趣、情感和审美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
1.提高幼儿的民族意识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他是反映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感受以及爱憎,他以丰富的内容对人们进行道德文化的教育。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特别是民间文学,它记载着中国历史上很多英雄人物,例如:“郑成功、屈原、岳飞”等民间文学绚丽多姿的内容像一股股甘泉滋润着幼儿的心田。在幼儿园里进行民间文学欣赏教学活动中,不但让幼儿了解了“屈原、岳飞”等一个个民族英雄的故事,同时也激发了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2.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
民间艺术教育不仅让幼儿了解了民间艺术初步的风格形式,扩大了艺术修养的视野,而且在进行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中,孩子们对音乐、剪纸、画画等知识技能有所提高,更萌发了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初步的感受意境美、形式美的能力。
在音乐活动中我们应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审美特点的经典音乐作品,例如《小兔子乖乖》《我的好妈妈》等。幼儿的审美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等特点,他们只对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事物产生兴趣、萌生美感。在水墨画的活动中,引导幼儿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审美活动,掌握美的规律,表现美的艺术。
3.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中指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东西,不去学校里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鼓励独立工作--创造。”因此老师要给幼儿自由的空间,让幼儿去大胆地做,大胆地想,创新的潜能才能够得到发展。例如:在进行民间陶艺活动时,孩子们用泥巴创造性地做出了许多自己喜欢的东西,有的还把它编成故事来讲,想像力非常丰富;在美工区角活动中,他们用玉米皮编出许多“小鞋垫”、“小花”、“小鱼”等自己喜欢的作品。由此可见,民间艺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想像和创造空间。
三、民间艺术教育在幼儿园的应用
民间艺术以活生生的感性形态存在于时空之中,能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构想,给幼儿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在我们身边有不少可供开发与利用的教育资源,虽然民间艺术形式资源丰富,但是可以在幼儿园使用的民间艺术活动内容较少,而且比较零散。许多幼儿园也有一些涉及民间艺术的活动,但都没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可供幼儿园借鉴的资料也少之又少,更使人忧心的是,民间艺术教育资源用于发展幼儿健全人格方面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就这些问题而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
幼儿园民间艺术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民间艺术教育设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幼儿学习的活动,是班级集体或小组性的学习活动。例如我在实习看到的一节课《陶瓷艺术》,以“美丽的陶艺”为主题活动,通过收集各种各样的陶艺品、交流与讨论有关陶艺的知识、参观并调查陶艺品的制作过程、尝试动手制作等一系列活动,激发幼儿对陶艺的兴趣和热爱,使幼儿对中国陶艺有较全面的感知和理解。
2.丰富多彩的区角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幼儿的知识是在操作与探索中通过自身的活动获得。现在的许多幼儿园都开有区角活动区,区角是一个没有局限的地方,幼儿可以在里面尽情的活动。现在幼儿园里的区角活动有很多种,如游戏区、美工区、表演区、图书区等一些活动区域。
在游戏区,可以运用家长、教师收集大量的民间玩具放进游戏区,并且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安全因素等进行整理。例如陀螺、沙袋、风车、木板、降落伞、冰棒棍等适合游戏的材料。这些材料可塑性强,可以千变万化,来源于一代又一代有的生活,所以深受孩子的喜爱,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可以一物多玩,充分发挥了孩子的创造力。在美术区可以放进橡皮泥、彩色纸、彩带、碎布头和大量的农村自然材料,让幼儿通过画、剪、贴等进行简单的工艺操作,在这里进行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让孩子渐渐流露出对民间艺术的迷恋,在活动过程中让幼儿尽情的享受民间艺术美的熏陶。
3.融入幼儿一日生活当中一日生活皆教育,幼儿园的生活环节也是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老师应该把民间艺术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使幼儿在每天的幼儿园生活活动中,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民间艺术,让民间艺术教育更加生活化。例如在幼儿入园时,播放一些琅琅上口的民间艺术童谣以及婉转流利的民间艺术儿歌等给幼儿欣赏,让幼儿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幼儿园;饭后散步时给幼儿讲述民间故事;午睡后,民间音乐伴随着幼儿起床、穿衣……课间操时让幼儿在民乐、民歌的伴奏下做韵律操、武术操等。让民间艺术教育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情景化、生活化。
民间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是中国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娱乐性强,内容丰富,具有游戏性、趣味性、教育性等,深受幼儿喜爱,且能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因此让幼儿学习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以及智慧潜能,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幼儿良好个性品格的形成,增长了幼儿对祖国家乡及周围人的积极情感,让幼儿的心灵得到和谐
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玉兰、蔺江如、张赤华、刘娟,走进民间艺术世界—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研究[G].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张淑妮.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开发与运用.河南幼教.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