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理老人的常识范文

护理老人的常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老人的常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护理老人的常识

第1篇:护理老人的常识范文

一、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模式在OECD国家的兴起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深入发展,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高(如图1所示),世界银行最新数据显示,2000年所有的OECD国家老年人口都超过了10%。20世纪90年代,在许多欧洲国家,独居情况占了所有家庭的1/4,在丹麦甚至达到了45%②。根据OECD官网预测,2050年OECD国家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将会由2010年的4%增长到10%以上,超过60%的75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疾病等因素需要长期护理服务;在长期福利服务支出方面,2010年OECD国家的GDP的1.56%专门用于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支出。如果将私人支出考虑在内,那么这一比例将提高0.67%,而且比重随着老年人增多还在不断增加③。总的来看,失能、高龄老人的增多以及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支出的比重和成本居高不下等困境严重制约了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的发展。因此,如何缓解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造成的巨大压力,降低护理服务低成本,提高护理服务供给的效率,实现护理服务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便成为各国政府思考的重要议题。总的来看,主要OECD国家的老年人护理服务制度经历了“去机构化”的历程,并正在“走向社区和家庭之间权衡,以便形成最优的照料模式,以最小的社会成本为老年人提供最优质的照料服务”④。 

1. 去机构化的兴起 

20世纪50年代以前,英国主要实行的是机构养老,“院舍化”护理模式的护理质量非常低下,甚至出现了很多“非人性化”的虐待老人的案例,因此引起了西方社会的反思。“去院舍化”运动主张老年人应该重新回到家庭和社区,从而接受更好的养老服务。20世纪70年代以后,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去机构化”的呼声和行动开始席卷英国的养老服务事业,社区照护在实践层面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社区照护”(care in community)(Bayley,1973)成为许多老年人的选择⑤。在美国,1957年制定的 《社区精神保健法》正式拉开了美国去机构化政策的帷幕。无论障碍的种类和程度如何,把以前在医院及大型机构中接受不适当服务的保护对象转移到社区,以社区为中心提供各种精神、社会康复服务的社区精神保健成为普遍方式⑥。在北欧,许多国家开始大力推进社区养老,社区照护服务的功能和范围都开始不断扩大,例如丹麦成为了第一个社区护理服务的比例超过机构服务的国家,瑞典的居家照护服务供给数量也在20世纪80年代末达到峰值。 

2. 就地养老 

就地养老(aging in place)理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涵盖了社区护理和机构护理,这种养老模式以家庭或社区为依托,二者在最大程度上寻求力量的平衡,共同提供多元化的护理服务。在日本,由于传统的家庭观念比较强,因此就地养老侧重于以家庭为依托,社区主要提供服务设施和人力,帮助家庭护理、康复、保健一体化。例如,日本一个“综合社区服务”的模式已被引入公众长期护理保险(LTCI)系统,帮助就地养老,日本2005年修订的LTCI法增加了很多规定,以帮助社区居民更好地实现就地养老,包括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普遍支持中心以及建立一站式家居照顾服务小团体客户和小规模住宅护理设施等社区养老服务被引入LTCI程序{7}。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社区服务和管理体制比较健全,因此老年人虽然也生活在家庭中,但更多地依靠社区来提供社会化的服务。 

3. 由社区照护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面临严重的福利危机,“在社区照护”开始转向“由社区照护”(care by community)。政府开始引进社会资金,人们可以从私人和志愿部门购买老年人照护服务,政府不直接承担照顾老年人的责任,而是通过提供各种支持性的服务方式,在这种模式下老年人的直接照护场所开始转战到家庭之中。社区照护已经成为一种应对危机、节省照护支出、应对照护费用昂贵的管理方法,最终演变成家庭照护{8}。在这一时期,许多国家开始建立商业性的长期护理保险,社会化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开始在很多国家推广开来。回归家庭和社区,通过市场化的改革路径,减轻政府的责任,成为一种务实的选择,多元化的主体开始正式参与到养老服务中来。

二、OECD国家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模式的经验 

OECD国家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建设方面起步较早、发展水平较高,在加强多元主体交流和协作,整合正式护理资源和非正式护理资源,提高老年人护理服务资源效率和质量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1. 通过立法引导老年人护理服务资源回流社区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OECD国家就先后通过立法的形式开展了制度化的长期护理实践。例如以色列、奥地利、德国、英国、韩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先后出台了长期护理保障的相关法律,这些法律明确了国家和社会应当承担起对失能、失独等老年人群的照护责任,应当整合家庭、社区、社会资源为老年人提供连贯生命过程的照护。而社区恰恰是连接家庭、政府、社会的纽带,因此,大力发展社区照护成为各国长期护理服务建设的重要内容。 

日本2003年修订的长期护理保险法通过增加长期护理机构中使用者的住宿费来降低机构照护的比重,引导老年人的护理服务需求由机构供给向社区转移,通过减少机构服务高于社区服务的补助来鼓励老年人使用社区照护⑨。2000年英国出台了《照护标准法》,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不断充实社区照护的力量,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加强各方合作和筹资的照护基金结构,形成了以社区为基础的混合福利经济供给模式。1988年以色列《社区长期照护法》促使原来分散的和单独预算的服务项目成了法律授权的全民福利制度,增加了居家照护组织提供的资源量。1994年奥地利《联邦长期照护津贴法》加大了对社区和家庭照护津贴的补助力度,通过建立居家照护津贴制度来遏制护理费用的过快增长。 

2. 通过资源整合提高了老年人护理服务的水平 

(1)社区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连续性水平的提高 

老年人的需求多元化决定了长期护理服务的提供必须要有多个主体、多种设施参与,以社区为基础能够有效地连接各个服务提供者,构建一体化的、连续性的服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削减福利支出,英国等福利国家开始引导非营利组织、社会服务部门、医疗服务部门参与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使得老年人护理服务的部分责任转向私人和志愿部门,实现了护理服务资源供给的多元化。目前,英国的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主体之间正朝着“不断协调、互动的方向发展,呈现出既分权又整合的发展趋势,不是一味地强调民营化引入市场机制,而是向着强调质量、绩效以及最佳价值的方向发展,强调建立社会正义与政府绩效混合式的社会服务体系”⑩。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供给来源的多元化扩展了长期护理服务的内容和范围,提高到了护理服务的连续性和全面性,使得服务过程的每个“结点”都有相关主体的参与,加之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和协同,极大地提高了照护服务一体化的水平,老年人在社区内就可以享受到其需要的各种需求,而不需要再去其他机构、医院接受相关服务。 

(2)社区“医养结合”水平的提高 

“医养结合”实现了急性护理和长期护理的一体化,有利于避免照护资源的浪费,实现护理服务资源的最优配置。美国的PACE方案是医养结合的典型项目,该方案是美国政府专门针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实施的医疗项目,其整合了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的财务资源,提供完整的医疗和长期照护服务,包括门诊、住院、保健、社区和机构照护,能够使这些体弱多病的老人可以居住在自己的社区里,保持尽可能的健康的同时使他们能保持一种独立、有尊严、有质量的生活{11}。丹麦建立了完善的护理预警系统,政府和医院通过签订合同,成立专门的老年医疗服务组织,对居住在家里的老年人实行追踪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英国的CART(社区康复小组)和法国的CLICs等机构有效地推动了一站式医疗和照护服务。在美国,社区护理服务随着医疗护理程度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类型,依据自理程度的不同,美国的养老社区包括独立居住社区、协助护理社区、特殊护理社区、活跃长者社区、持续照护养老社区等,不同的社区提供服务的内容和层次不一样。老年人可以随着年龄的增加、体质的变化、精神状况的不同选择适合自己实际状况的社区居住。目前,全美共有1 900处持续护理退休社区(CCRC社区),但82%为非盈利性组织所有,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从传统养老院转型而来的。对于盈利性的养老社区运营商来说,生活协助型社区的占比通常在50%以上,而CCRC社区占比一般不到10%{12}。在日本,社区提供的是综合化的护理服务,一个“综合社区服务”的模式已被引入公众长期护理保险(LTCI)系统。 

3. 通过标准化建设和质量监督提高了老年人护理服务的质量 

(1)社区护理的标准化建设 

目前,OECD国家长期护理服务的标准化主要体现在长期护理服务需求评定的标准化和提供的服务内容的标准化两个方面。通过对护理服务的需求者进行相关的资格评估,并根据相应的评估标准来提供相对应的服务,能够发挥出护理服务资源最大效用。在澳大利亚,由政府资助、卫生部指导,全国先后组建了200个老年照护评估团队,通过对老年人医疗、社会、心理等方面的综合评估,向老人及护理者推荐适合的护理服务机构或项目,也可根据需要直接把老人转诊到合适的居家或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或者建议中止、改变护理方式等{13}。此外,如表1所示,在护理服务给付方面,OECD国家实现了严格的标准化,奥地利、加拿大、芬兰、法国、德国等国家都通过制定法律的方式对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标准制定主体、标准监测主体等进行了有效的制度安排,同时规范化的长期护理服务的标准框架体系等被制定用来对社区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进行评定,每一个环节都有专门的政府部门或第三方部门进行标准化的评定,这样的管理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社区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质量。 

(2)社区护理服务的质量监督 

1997年,美国联邦政府设立了长期护理保险的标准,明确了商业护理保险的覆盖范围,并要求保险补助必须达到相应的标准,社区护理服务适用于商业护理保险的也不例外。在德国,照护基金会是长期护理保险的管理机构,该机构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机构,负责包括社区在内的照护服务的质量监督和评估;此外,长期照护保险法设立了一个分别代表联邦政府、州政府、长期照护基金委员会、卧床和非机构照护提供者组织的联邦长期照护委员会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各项事物进行监督{14}。在日本,长期护理服务的运营和管理具体有市、町、村负责,中央政府设定了长期照护服务的价格和数量,并决定了每一个级别的长期护理服务的机构数量,护理保险审查委员会对相关资格进行认定,国民健康保险团体联合会对居家照护的服务设施进行审查。此外,日本还建立了照护人员资格认证制度,第三方评估体系也正在建设之中。在德国,健康社会和消费者保护部对长期护理服务的事务进行监督,同时接受消费者的投诉等。如表2所示,主要OECD国家在照护服务提供主体方面具有严格的要求,照护服务的供给主体必须通过相关资格的鉴定或者必须在相关部门实行登记,政府和专业组织是社区护理服务标准的制定主体,服务提供者需要接受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监督,社会保险给付的项目也都需要提前或者强制检查协议是否符合相关的规定。

三、OECD国家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模式的启示 

结合发达国家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典型经验和做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就是要以社区为基础构建综合化、一体化的护理服务体系。社区综合化护理服务体系的特点是“在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中充分发挥政府的统领性、群众的主体性以及社会的协同性作用。它以社区养老机构为支撑点,将辖区内的家庭养老、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等形式整合在社区这个平台上,为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精神慰藉、心理健康等综合而全面的养老服务,努力以最小的成本,解决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的养老服务问题”{15}。 

1. 以社区为基础构建多层次的护理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存在的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护理资源供给的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在“钱紧”、“人少”、“资源少”三个方面,随着失能老人、孤寡老人、高龄老人的增多,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存量”也越来越多,因此我国现阶段的长期护理服务需求最急迫的任务在于最大限度地弥补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历史欠账,实现“应护尽护”。 

(1)以社区为平台构建综合化、多层次护理服务内容体系 

从筹资来源来看,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模式包括救助式的长期护理服务模式、保险式长期护理服务模式、商业长期护理服务模式。以社区为基础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是综合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它能够有效综合机构服务、家庭服务、社会服务。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多层次照护服务体系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多层次的救助式、保险式、商业式的长期护理服务,具体来说就是要提高救助式、保险式、商业式的护理服务的内容的范围,从而提高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供给量。首先,要提高社区救助式护理服务的水平,政府要提高护理服务的补贴额度,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志愿者参与社区护理服务等;其次,尽快出台长期护理保险法,有效地把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资源的引向社区;最后,目前我国很多商业长期护理保险项目主要应用于医院护理服务和机构护理服务,社区和家庭护理服务的产品和适用范围则很少,因此,加大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在社区的转换和应用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2)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多元化社区护理服务供给体系 

在主要的OECD国家,人口老龄化使得政府产生了严重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负担,为了有效地削减政府的福利开支,政府开始重视福利供给的市场化、私有化,通过政策引导志愿部门参与到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中去。结合我国“社区护理服务供给总量不足”的现状,同样需要实现护理服务供给的市场化,尽管近些年来各级政府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例如2012年以来国务院、民政部先后出台了《民政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实施意见》(民发〔2012〕129号)、《商务部、民政部关于香港、澳门服务提供者在内地举办营利性养老机构和残疾人机构服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商资函〔2013〕67号)、《鼓励外国投资者在华设立营利性养老机构从事养老服务》(民发[2014] 第81号)等文件鼓励民间资本、国外资本进入养老服务行业,但总体来说,目前这项工作更多的只是停留在政策层面,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社区供给体系还需要在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的基础上,消除阻碍社会资本、外国资本进入社区护理服务的障碍,通过以社区为平台整合各种资源,解决好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领域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单位分割、部门分割、行业分割等问题,实现社区服务供给的综合化、一体化。 

2. 以社区为基础构建“医护结合”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1)以社区为基础整合医疗护理和社会照护资源 

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复杂性决定了长期护理服务内容供给的多元性、多层次性,老年人在社区照护既需要提供做饭、换衣、洗澡等生活照料服务,也需要专业的医疗护理、康复以及精神慰藉等多种服务。然而,我国目前的社区护理服务水平偏低,社区提供的主要是一些基本的生活照料服务,而专业的医疗护理则不得不去医院和专业的护理机构,这不仅增加了护理的成本,更给老年人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相对来说,以社区为平台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然而由于部门分割以及各类型机构在价值观、经济效益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无形中加大了整合的难度。以社区为平台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就是要整合医院、护理机构的功能,解决医疗体制和护理体制的分离问题,需要加强卫生部门的功能整合,打破传统的利益束缚。具体来说,首先要加大医疗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合作,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公立医院建立与医疗部门整合的服务体系,例如建立医生和专业护士定期、定点进入社区的服务机制,加强社区护理和医院护理的定期交流。其次,应当整合急性护理和长期护理的衔接机制,医院在急性护理完成后的长期护理服务需要社区和医院共同承担。 

(2)以社区为平台的“一站式”护理服务 

所谓社区“一站式”护理服务首先是指老年人能够在社区享受到自己所需的绝大部分护理服务,包括生活照料服务、医疗护理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等;如图2所示,老年人进入社区照护中心后,能够接受完整的护理服务程序,包括资格评估、护理等级评定、护理内容提供、护理程度动态监测,护理服务的退出等。社区一体化的老年人护理服务体系构建,一方面需要加强社区服务标准化建设,完善护理服务进入和退出机制,加强社区护理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同时加大护理服务的质量监管;另一方面,就是要实现医院护理、家庭照护、社区护理的一体化,加强三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实现三者在护理服务内容方面的有效衔接,提高急性护理、日常生活照料、康复服务的规范化和一体化水平。 

第2篇:护理老人的常识范文

【关健词】: 慢性病;社区;护理

Nurse Experience in community for elderly chronic disease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nurse for elderly chronic diseases. Methods: 60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were taken with routine care, health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care. Results: after nurse, the scores for elderly patients had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P

[Key words]: chronic diseases; community; nurse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结构的凸显,老年人口的医疗保健等工作已经成为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而且亟待解决,而社区护理是目前社会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1]。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全力发展老年慢性病的护理干预已成为护理工作者的一大工作中心。本文对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6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全方位一体化的护理工作,受到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好评,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6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男35例,女25例,年龄68岁-79岁。60例病例多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6例,糖尿病43例,高血压37例,脑梗塞后遗症5例。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护理

我院成立社区护理小组(医生、护士各8人),义务对本社区的60例六十岁以上老人的基本情况(年龄、家庭情况、心理、经济、患病、医疗情况等)做相关调查并对其进行常规体检。由我院的护理部及门诊部全称监控。为患有慢性病的老年患者建立医疗健康档案,为了更好的为患者更好的服务和检测,制定统一表格。我院全科医生及护士每周一、三、五到居委会为社区老人进行义诊,对老年人的常见慢性病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理疗。义诊的范围非常广泛,主要针对高血压(37例)及糖尿病(43例)患者进行病情检查、用药及饮食等进行指导。针对上门服务的老人进行特殊护理,建立相应的护理记录档案等,通过对患者的具体情况的检查,制定针对性强的护理措施和护理计划等(不能住院的老年患者换药、褥疮护理、注射等,对脑部受损有后遗症的老年患者,辅助进行康复性的锻炼及指导)

1.2.2 心理护理

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对有心理障碍的老年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结合老年人的知识、性格等)。对由于疾病、自然衰老的老年人产生的由于、烦躁、焦虑的症状,我们应为其介绍一些疾病治疗的新的技术等,引导他们对战胜疾病的信心,并鼓励老人到相应的活动中心去锻炼,提高自身的体质,配合医生的治疗。

1.2.3 健康教育

将所有老年慢性病患者集中进行健康教育讲座,每周一次,详细介绍合理健康的饮食习惯和方法,预防疾病的保健知识以及对于突发心脑血管事件的急救常识等。由于老年患者的视力和听力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因此,可采用幻灯、图片等方式,用简单易懂的通俗语言对相关的科普知识进行阐述。此外,护理人员应定期一对一对老年进行随访,并留下联系方式,方便老年患者身体出现不适时可以及时得到相关的救助。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老年患者进行护理半年后,评价老年患者护理前后的量表评分变化情况如抑郁自评量表(SD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生活质量评分量表(QOL)等,并统计护理前后患者遵医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P

2、结果

2. 1 护理前后量表评分情况

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后,老年患者的SDS、ADL、SDSS评分等较护理前出现明显的下降,而QOL评分较护理前增高,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注:同干预前比较,*P

2. 2 护理前后患者的遵医情况

护理前,规律服药、功能锻炼、定期检查的患者人数分别为24例(40.0%)、18例(30.0%)、26例(43.3%),护理后,人数分别为42例(70.0%)、35例(58.3%)、47例(78.3%),护理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目前,由于国内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口已逐步进入老龄化趋势,而这也成为国内目前十分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老年人往往并发各种慢性疾病,而有限的医疗资源常常难以满足老年患者的需求,而且大部分的慢性病多需要长期的调理[2],因此,采取适当的措施以满足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开展社区老年慢性病的护理措施,通过全方位的健康宣教和科普知识的普及等,使老年患者充分了解相应的保健常识[3],往往可以有效达到以上的目标,从而促进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缓解。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相应的护理措施之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SDS、ADL、SDSS以及QOL评分等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P

总之,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护理干预措施,从基本的常规护理做起,并予以心理方面的干预,同时积极进行健康保健知识的宣教,从根本上改变老年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使老人逐渐形成良好的健康和保健意识,从而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曾传菊, 社区老年慢性病护理干预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2,5(2B):47-48.

[2] 陈绪新,罗红.社区老年慢性病及其家庭护理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2009,23(7B):1869-1871.

[3] 张莹莹,张新宇,老年人慢性病的社区护理干预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3):119-121.

第3篇:护理老人的常识范文

8年前,张景兰的家婆、78岁高龄的杨英娣老人,因高血压引发中风,左侧半身偏瘫,卧床不起,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加上又患有老年痴呆症和肥胖症,老人体重达到80多公斤。护理好老人成了张景兰最繁重的一件事。尽管张景兰身材瘦小,体力不支,但她仍以顽强的毅力和耐心,承担起照料家婆的重任。为了全身心地照料老人,她辞去了厂里待遇优厚的工作。为了让家婆能有一个舒适良好的环境,她和丈夫商量,为家婆买来新床和躺椅、轮椅。一日三餐帮家婆做可口的菜和稀软的饭、面条等。饭菜做好后,她总是先一口一口喂给老人吃完后,自己再吃饭。无论寒冬盛夏,她天天早上给老人洗脸;晚上给老人洗脚,倒屎、倒尿。热天帮老人洗澡;冷天为老人开好电热毯,盖好被子,每天晚上都要起床看一两次老人,她从未有过怨言。即使农忙双抢最繁忙的日子里,她都竭力保证老人餐餐按时吃上可口的饭菜。

近几年,张景兰家种了西瓜。每年5月初西瓜上市,张景兰夫妇要到县城卖西瓜。她放心不下家婆,怕她再有意外,就请人帮着照看老人。卖完西瓜就赶紧回家。有时回娘家,尽管有丈夫在家照顾,但她还是不放心,只在娘家吃过中饭就赶回来。特别是近两年来,老人完全卧床了。有时大便困难,拉不出,张景兰就用手帮老人掏。有时老人一天拉几次大小便在身上,衣服、被子又脏又臭,她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换,一件件洗。到了冬天或下雨天,换洗下来的衣被总是一二十件。邻居见了都说,张景兰实在是一个难得的好媳妇。

为了减轻家婆久病卧床的痛苦,张景兰每天都要为老人推背按摩一两个小时,直到老人安然入睡。在她的精心护理下,老人瘫痪8年从没有得褥疮,没有瘦下去。

在照顾瘫痪家婆的同时,张景兰还承担着沉重的家务和农活。家里种了5亩多责任田,丈夫前几年当生产队长,要忙队里的事和农户的生产,顾不上自己的家。因此,每年春播、栽西瓜、卖西瓜、收早稻、栽晚稻、栽油菜等重活也要张景兰做一大半。她总是默默无言,全力做好,从不拖丈夫的后腿,把家庭生活和农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从不埋怨丈夫半句。

第4篇:护理老人的常识范文

#骨折发生率高的部位依次为腕部、髋部、脊柱

#75岁以上者股骨颈骨折未经手术治疗的,不愈合率高达34%~41%

在我的从医生涯中,有两件事一直让我难以忘怀。我曾治疗过一位91岁的股骨颈骨折的老人,他是那样地乐观,惟一的要求就是手术治疗,因为"我要活到100岁,不想躺在床上度过余生"。检查后发现,老人有心律失常,为此,我们在心内科大夫的配合下,做了仔细的手术前准备。手术很成功,手术后两星期,老人就从病床上走了下来。出院那天,他走得很远还向我不断地挥手,我从心底里祝愿他长命百岁。还有一位78岁的老人,也是股骨颈骨折,身体状况适合手术治疗,但他不愿意,觉得手术风险太大,就是治好了也没几天好活,坚决要求回家保守治疗,再加上家属也不支持手术治疗,我们也无可奈何。由于条件所限,又缺乏护理常识,病人回家后一个月,因并发症而死亡,让人扼腕痛惜!

上述截然相反的两个例子告诉人们,手术治疗确实能够提高骨折老人的生活质量。然而,生活中还有为数不少的骨折老人认为,手术要伤筋动骨,危险性太大,保守治疗就是时间长些,一样能达到目的。他们躺在床上做牵引,可这一躺,少则一个月,多则数个月。殊不知,由于长期非生理性卧床,首先会导致呼吸、循环系统功能紊乱,最后可能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外,老年人髋部骨折后,还可引发坠积性肺炎、关节僵硬、泌尿系感染和结石、下肢深静脉血栓。由于身体局部受压,很容易产生褥疮(即压迫性溃疡),如不及时治愈,就会引起继发性感染等,从而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再者,老年人由于修复功能减退,要让股骨颈自然愈合相当困难。据统计,75岁以上者股骨颈骨折不愈合率高达34%~41%。可见,保守治疗非但不能保证骨折愈合,弄得不好还会让人送命。

第5篇:护理老人的常识范文

老龄人口扩容,养老人才告急

目前,我国城市失能老人占老龄人口总数的比例约为14%,农村则高达20%,一般情况下,三个老人需要一个护理员,以此计算,我国急需1000万的养老服务人员,但目前全国所有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只有22万,符合资格的仅2万,巨大的人才缺口赫然在目。

南京一家民营医院下属的养老院曾公开招聘管理和护理人员,均要求有养老院、老年护理机构相关从业经验。招聘信息近两个月,管理职位应聘者寥寥无几,而护理岗位更是几乎无人问津。“不愁没人入院,只愁没人干活”,成为困扰众多养老机构的一道难题。

全国老龄委预计,未来20年中国将进入老龄化高峰,“未富先老”成为中国社会亟需破解的难题之一。而目前的老年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既缺乏专业的管理公司,又缺乏大批专业的护理员。如养老护理员,全国只有2万-3万人,而实际需求接近上千万人。

老年人群不断扩容,使得养老、托老服务的需求难题破解乏力。以上海为例,该市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逾367万,占户籍人口的25.7%;80岁以上高龄老人为67万,占户籍人口的4.7%。即使将现有的近11万张养老机构床位全部提供给高龄老人,仍有约85%的高龄老人必须留在家中养老,特别是中心城区养老机构均出现“一床难求”的现象。如此庞大的老龄人队伍,使我国的养老事业面临严峻挑战,养老问题已经从单纯的家庭问题逐渐发展成为社会问题。为此,不少地方政府都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养老院,然而巨大的养老专业人才缺口,却拖住了养老院服务质量的后腿。

有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持证

率为57.4%,其中社会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持证率仅为43.5%。大多数养老服务机构没有配备临床护理、老年心理学、法律咨询、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业人员,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要。在南京,全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93万,而216家养老机构中工作人员2000多人,一半以上的工作人员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大都是从周边地区过来的护工,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仅占44%,且待遇不高、工作辛苦,不但人才难招,流动率也一直居高不下。

当前,我国社会养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护理人员通常以下岗、失业和进城务工人员为主,他们大都能够吃苦耐劳,但却不善于与老人沟通交流;二是服务技能和专业知识欠缺。他们大都只具备一般的服务技能和护理常识,无法承担起对患重病卧床老人的专业治疗和服务;三是缺乏老年心理学、老年医学等常识。面对老年心理障碍引起的老年突发病症,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技术处理和心理安慰;四是养老业内缺乏专业管理和医学人才。由于人手有限,养老机构不能针对老年人特长、兴趣、爱好和自理能力,实行分类指导管理和开设具有专业性的理疗、护理等服务功能。

行业期盼高素质人才加盟

面对养老机构缺乏高素质人才的现状,我国的养老事业需要有一批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轻人参与进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养老事业已经不再只是过去所谓的一些“敬老院”,不再只是意味着能干一些脏活和累活,更多的是需要有精神文化的介入,需要有很多新思想的注入。

结合养老机构的一些现实需求,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老年福利服务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刘蕴华说:“现在很多老人也都希望能够看到一些新的东西。比如,到了纪念日,他们就要唱歌,这样就需要有年轻人来教他们唱歌和跳舞。另外在护理方面,有一些新的调养、健身器械,尤其是一些国外进口的设备,其说明书都是英文的,老人根本看不懂,这就需要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专业人员给予指导。在香港,800多家养老院有600多家是私营的,这些养老院的经营者大多都是从海外留学回来的高素质人才,由他们掌管的养老院普遍搞得很好。”

人才外流阻碍行业壮大

养老事业发展到今天,急需大量具有专业水平的服务与管理人才,养老业人才发展机遇日渐看好。近年来,很多综合性大学也都开设了社会工作和社会学专业,每年都会培养出一大批的专业人才,但却鲜有大学生自愿到养老机构工作。

2005年,南京应天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江苏省第一个与老年人服务有关的专业――“老年服务与管理”。然而三年后,该专业的毕业生中仅有两人到养老机构就业,其他人全都改了行。张桂霞和王雷,就是该专业“硕果仅存”的首批毕业生。王雷说:“当初选择这个专业,是考虑毕业后有可能到民政部门从事老龄事业管理工作的,于是没多想就报了名,而毕业后要去养老院工作自己却从没想过。一些人应聘到了民办养老院,虽然专业对口,但每月工资只有七八百元。这份工资与护工几乎一样,甚至还不如一名保姆。”而在张桂霞看来,让同学们失望的不光是待遇,还有世俗的眼光。首先,是一些民营养老院负责人,把毕业生当成了护工,仅安排他们给老人洗澡、洗脚,甚至是清理排泄物等活计,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一点都派不上用场,在工作岗位上根本看不到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其次,就是世俗观念,人们习惯上将服务业

看成低人一等的职业,一提到养老院,就是伺候老人吃喝拉撒睡的工作,不该是由年轻人来干。于是很多同学宁可改行另谋出路。

据了解,“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主要有老年膳食与营养、老年护理与保健、老年心理咨询与治疗、老年美容与服饰、老年活动组织与策划等等,几乎涵盖了有关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位职业技术专家曾说,他们之所以在全省率先设这个专业,就是因为看到了养老业的人才缺口很大,其实,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护理工,而是技术管理型人才。这些学生毕业后可充实到社区、敬老院、老年公寓、社会福利院、老年旅行社、老年产业公司等单位,从而提升老年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重视从养老机构中培养人才

需求市场一片红火,可专业人才却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有关人士分析认为,目前我国民营养老机构大多都在刚起步的状态,还处于市场探索阶段,运作机制上还不成熟。同时,由于资金有限,加上养老机构的福利性质,注定其是微利行业,想要达到高薪目前还不太现实。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卫认为,从大的方向上来看,高校开设老年服务专业是很有前瞻性的,但由于目前国内的养老机构还处于数量少、层次低的雏形状态,要推动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弥补我国养老业人才缺口,光靠学校培养还不够,必须重视养老机构从业人才队伍的自身挖掘和培养。

一是选送培育一批具有养老护理专业知识的人才队伍。在现有养老机构从业人员中,挑选年龄轻、身体好、爱岗位、肯学习、能吃苦、善奉献的青年骨干,选送到院校学习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医学等专科,提高他们的专业化知识和专业化技能,弥补养老业内文化知识肤浅、专业人才匮乏的现状。

二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组织培训。现有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经费、人才等保障不足的实际困难,在选送少数从业人员到院校深造的同时,应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和经营状况,因地制宜开设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的培训。从院校邀请学者、教授到本单位授课,帮助从业人员提高服务本领和专业技能,弥补专业上的不足。

第6篇:护理老人的常识范文

    1.1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衰老是生命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解剖上的退行性变化,导致老年人在生理上功能上出现许多障碍和病变。主要表现为活动能力的降低,听力、视力的减弱,记忆力和意志的减退;机体免疫功能衰退,抵抗力下降;营养吸收力降低;内环境平衡能力减弱,适应能力差,因而容易患病,患病后又容易合并感染,一旦患病,病程长,恢复慢,疗效差,易反复等。

    1.2 呼吸系统的变化:老年人呼吸肌萎缩论社区老年护理的模式,胸廓变形,变硬,顺应性降低;呼吸频率及深度受限;呼吸道粘膜和肌纤维萎缩;呼吸道管腔扩大,无效腔增加;肺组织萎缩,毛细血管减少,肺泡变薄,弹性减退,肺泡扩张,易形成老年性肺气肿。

    1.3 循环系统的变化:人到老年,即使在健康状况下,心脏组织也产生明显的退行性变化。如心肌纤维减少,脂肪组织增加。这些都使得心肌J顷应性和收缩效率降低,功能明显减退,容易发生心力衰竭。心血管系统的普遍改变是血管弹性纤维减少,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变硬和管腔变窄,导致器官血流量减少。故易引起老年人血压增高,心肌缺血。

    1.4 神经系统的改变:脑细胞逐渐萎缩,大脑体缩小,脑重减轻,脑窄,脑沟宽,脑室和蛛网膜下腔扩大,脑脊液增多,脑血管发生程度不同的硬化,血流量减少,脑组织内营养物质的合量和代谢水平降低,氧供应不足,出现记忆力减退,视力和听力减弱,反应迟钝及运动不准确等功能衰退的表现。

    1.5 空腔脏器的老化:胃肠平滑肌萎缩,弹力减退,韧带松驰,容易发生胃下垂,食道憩室等。胃肠粘膜萎缩,消化腺分泌减少,蠕动减弱,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由于平滑肌纤维萎缩,器官或管腔变小,如膀胱变小,老年人夜尿量增加。

    1.6 实质脏器的老化:肝、肾、胰、牌等均因萎缩,结缔组织增生,导致机能减退。由于肾循环血管硬化狭窄,老年人肾血流量减少,使肾清除率下降。同时肾小管退变,使分泌和重吸收功能减退,对电解质的排泄减少,调节水盐平衡功能降低。肝脏缩小,血流量减少,发生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

    胰脂肪酶分泌减少,常引起脂肪吸收延迟。

    1.7 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变化: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在性腺表现十分明显,到了老年男性功能减退,生殖能力随之减弱并最终丧失。女性性激素分泌减少,不仅影响生殖功能,还易引起骨组织代谢私 血管等方面的改变。如骨质疏松,易骨折,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增加,引发冠心病等。在老年,各种类型的淋巴细胞数量比例失调和活动改变,使机体防御感染的能力减弱,自身稳定功能紊乱和免疫监视功能减退。因此老年人易受到细菌、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率也较高。

    2 老年人的心理状态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衰退,导致机体调节功能不足,抗病能力减退,适应力下降,心理状态也随着老年人特有的变化而出现异常。

    2.1 惶恐遗弃感:每一位老年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经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工作岗位上担负一定的职务,一旦离开工作岗位,会因年老失去地位而感到空虚和被遗弃。

    子孙不孝,家庭不和睦,生病后住院担心花钱多,怕疼痛,怕失去生活能力,尤其是一些诊断不明确,治疗效果不显着的疾病,更易使他们产生I皇恐感。

    2.2 孤独寂寞感:孤独寂寞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心理特征 .有些老年人由于神经抑制高于兴奋,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中生活。但是当他们离开工作岗位时,则往往着有所失,子女成家立业,各奔东西,加之亲朋亡故,更加孤独寂寞,忧心忡忡。特别是生病离开家的住进医院周围都是陌生人,这样病人自然产生孤独寂寞。如有的病人住大病室时和别人交流一多,情绪开始稳定,一般状态较好。

    2.3 焦虑抑郁感:老年人爱操心,他们既关心儿孙的进步成长,对有些年青人的生活习惯又看不惯,管不了,只觉得自已年龄大了,力不从心,不中用了,因而焦虑不安。当有病时,这种心理更为明显,常担心自己的健康。往往因一些小事发脾气,性格孤僻、固执,不易与人合作,不能自制。特别是生病后少言寡语,对外界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有的饮泣不语,还有的白暴自弃,放弃治疗,甚至出现轻生念头。

    2.4 多疑、哕嗦,自卑感:由于存在自卑心理,别人说话时,总怀疑是议论自己。子女们因工作忙,不能及时看望,问寒问暖,使老人就以为儿女冷落他们,常因一些小事生气,流泪。甚至悲愤而轻生。另外由于老年人的记忆力下降,遇事好唠叨,使年青人讨厌他们,更加重了老年人的悲观情绪。

    3 社区老年护理的模式

    社区老年护理是以老年人为主体,从老年人身心、社会、文化的需要出发,去考虑他的健康问题及护理措施,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让老年人及其照顾者共同参与护理活动,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适时给老年人及其照顾者以护理知识技能的教育及监督指导,而不是让老年人被动接受护理,从而避免心理上产生“无用”

    的压力,由于老年人及其照顾者的参与,使老年人出院回归社会后仍能获得连续的自我护理及家人的护理。社区老年护理重在强化个体自我照顾能力,在尽可能保持个人独立及自尊的情况下提供协助,适时给予全补偿、部分补偿的护理服务。社区护理的目标是:延缓衰老及恶化,增强自我照顾能力,支持濒死病人并保持其舒适及尊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4 社区老年护理的优点

    4.1 有针对性提供护理服务确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一切从老年患者的机要出发,护理人员有足够的时间贴近患者,使护理观察变被动为主动。老年人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如何全方位地护理老年人,提高其生活质量,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状况对护理是一个挑战。进入老年期后,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下降,同时面临退休、丧偶、慢性病折磨、身体功能下降、经济状况改变等人生大事,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孤独等心理问题,使得老年人的心理状况更为复杂。保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对护理也是一个挑战。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老年疾病有其自身的特点:发病率高、慢性病多。因此,长寿之后如何促进其保持良好的健康功能是今后面临的重大挑战。临终关怀是护理老年人安详、尊严、无憾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站。我国的经济状况、传统的文化思想及医务人员长期形成的道德价值观与发展临终关怀有着强烈的冲击。护理人员不可避免面临伦理的挑战:尊重生命;关注护理而非治疗;注重生命质量;尊重死亡是一个自然过程,不加速也不延迟死亡;协助病人安静地、有尊严地死去,去者能善终,留者能 . 4.2 老年人对方便,廉价,优质社区护理的需求老年人身体功能衰退,患病几率较大,一旦患病都是比较严重;社区少数低保贫困人口,生活困难,其卫生健康问题理应受到政府和社会关注。慢性病患者、心理疾病,先天性疾病患者等重点关护患者,他们除了接受医院的治疗外,还需要社区护理的安慰和帮助服务。因此老年人应成为社区护理服务的重点对象。社区护士在给予这类患者必须的治疗和护理,让患者配合治疗,减少疾病恢复时间和经费外,可以安排一些活动促进社区老年人健康,具体体现在组织社区老人开展一些全面健身的有益活动以及一些卫生保健常识上。

    4.3 社区老年人的心理护理4.3.1 离退休综合征指职工在离退休以后出现的适应障碍l。主要表现为坐卧不安、行为重复、犹豫不决、不知所措,偶尔出现强迫性定向行走,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而容易做错事;由于情绪的改变而易急躁和发脾气,对任何事情都不满或不快;易回忆或叙述以往的经历;有的老人因不能客观地评价事物甚至发生偏见;有的老人情绪忧郁,以至引起失眠、多梦、心悸、阵发性全身过热等。这种现象对于平时工作繁忙、事业心强、争强好胜的老人尤其明显,无心理准备退休的老人表现较重。据报告,因离退休引起情绪失落感的占75 .针对离退休综合征老年人的特点,社会要给予离退休老年人更多的关注。家庭要关心和尊重离退休老年人的生活权益,鼓励老年人适当参加老年协会或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参与社会义务工作,做些老年人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儿孙分忧解愁,使家庭和睦。定期进行检查,及早发现急、慢性疾病的发生。

    4.3.2 空巢综合征空巢是指无子女或子女成人后相继离开家庭,形成老年人独守空巢的特点,特别是老人单身家庭。

    由于社会文化的变迁,家庭结构向小型化转变,人们的家庭观念淡薄及工作调动、住房紧张等原因,使年轻人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在一起。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常偷偷哭泣,顾影自怜。针对社会单身老人越来越多,他们最易患空巢综合征的特点,无论社会,还是家庭都应该多关心单身老人。作为子女,应尽量与老人一起生活或经常回家探视。鼓励老人参加老年协会或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在那里结识多些朋友。

    4.3.3 脑衰弱综合征脑衰弱综合征的表现有:疲乏,整日精疲力竭、脑力和体力活动均极易疲劳,头晕、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不易入睡、睡眠不安稳等。有些老年人及其亲属认为脑衰弱是人类衰老的自然规律,不予重视;而另一些病人则过度紧张,产生焦虑、疑病症。脑衰弱综合征老人的社区护理,应认真观察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关心老年人,鼓励老年人适当参加老年协会或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参加一些温和的室外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向病人讲解要重视脑衰弱综合征,但不可要过度,以免产生焦虑疑病症,四处求医,补药不离身。

第7篇:护理老人的常识范文

老年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方法,充分协助老年人解决生活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使老年人度过一个安乐祥和的晚年,也泛指社会上一切有利于增进老年人适宜生活的社会服务活动。 

护理本科学制为四年,根据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培养掌握护理学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从事临床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根据就业领域的不同,可在医疗卫生保健、高级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等领域工作。本文所提的老年护理一般是指在养老机构中,专门为老年人进行护理的医学人才。 

在这种特定的服务领域下,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的医学和护理常识,还有必要了解老年社会工作的相关知识,这也对护理专业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将老年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以及专业知识融入护理专业教学,可以拓宽护理专业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使学生在就业中更具有竞争力。 

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 

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方向)的服务对象是老年人,旨在服务老年的过程中,为老年人提供更专业、更系统、医务水平更高的护理。以老年人的健康为中心、全心全意为老年人服务的观念与老年社会工作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不谋而合。老年社会工作同样以老年人为中心,不单围绕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服务,更多地以解决老年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为目标。两者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是统一且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三、助人自助的服务目的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基本精神和重要目的,旨在表达帮助案主(服务对象)恢复生活和工作能力,并最终使其重新投入生活当中。老年社会工作的服务目的就是帮助老年人提高自身的“抗老”能力,学会自己调节自身心理及生理的变化。在老年护理过程中,不论是高超的医术水平还是高质量的医务护理,都只能解决老年人的生理问题,而在老年人面对自身患病的事实时,老人的心理变化及心理重建需要老年社会工作的相关知识及科学的操作方法。 

四、科学规范的工作方法 

在闡述老年社会工作方法之前,引入“文化养老”这个概念。“文化养老”是一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关怀的养老方式。“文化养老”其核心是文化先行,养老应该以养心、养德为基础,使老人获得精神慰藉。在中国的传统中,文化和养老关系十分密切。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文化总结出了“积谷防饥,养儿防老”的生活经验。然而,在当代社会中,不管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还是机构养老,老年人对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物质与精神的需求越来越大。以上三种传统的养老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这时候文化养老就有其存在的意义。为了使文化养老模式顺利展开,相应的服务方法必须随之提升。老年社会工作在老年服务中,坚持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平等公正的专业价值观,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老年人解决困难。这其中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是科学规范的工作方法,具体有老年个案工作方法、老年小组工作方法、老年社区工作方法等。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分析问题,合理整合社会资源,采取科学的方式为之服务。 

五、老年社会工作与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方向)的关系 

老年社会工作与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方向)是两个不同门类的科学,也是独立的两个专业,在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方向)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引入老年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方法,更有效地辅助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方向)的教学,使其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快达到培养目标。 

综上所述,结合老年社会工作在价值观念、服务目的、工作方法等方面的优势,本文建议将这些优势结合到护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在老年社会工作尚未普及与完善的今天,这种推广和结合将会帮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工作技能,适应全新的护理工作需求。 

参考文献: 

[1]唐晓英.传统文化视阈下我国社区文化养老方式探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5-47. 

第8篇:护理老人的常识范文

一、早期:强化记忆

主要表现:记忆力越来越差,工作能力下降,学习新知识困难,生活中易闹矛盾。

初起病人表现为近事遗忘,而对久远的旧事却记忆犹新。所以,常给人记性不坏的错觉。但生活中,常找不到自己的东西,怀疑别人错拿了或偷了,为此与别人争吵。做家务常丢三拉四,烧菜重复加盐,烧饭忘记加水或烧焦。外出易迷路,不知归途。买东西钱款常出错。

此期病人相当于8~12岁的少儿,病人有独立生活的基本能力,若能给予合理有序的提醒安排,尚不需帮助和。如家里置块书写板或便条纸,在醒目之处写上需记之事,以免病人遗忘。物品分类固定安放,方便病人寻找。外出时,让病人带上写有家庭联系人姓名、地址、电话的卡片,以便在其迷路时可及时取得联系。不要让病人办理经济款额较大的事情,即使是小额的购物款,也要将钱物向他重复交待清楚。此外,好记性不如勤笔头,让病人随身备好纸笔,遇事勤记下,购物用笔算。

二、中期:确保安全

主要表现:容易出现混乱状态,不认识他人和自己,不懂季节变更,情绪幼稚化,生活尚能自理。

由于记忆障碍由近期向远期发展,病人对许多基本生活常识都遗忘无存,不知道自己的姓名、年龄和住址,不认识至亲好友,不懂得春夏秋冬之别,也不会根据冷暖更替衣着,以致日常生活乱了套,情绪也变得幼稚不稳定。

此期病人相当于5~7岁的儿童,若不给予帮助,就无法生存。虽然病人进食、大小便、穿衣尚能自理,但如何选择恰当的、符合季节的服饰,却要帮助。由于常识的丧失,病人缺乏合理的判断,不能预计自己的行为后果,情绪又容易激惹冲动,不能自我保护,常会做出越轨危险之事,所以,保证安全尤为重要。如果条件许可,应为病人安排一个独立固定、简单安全的生活区。该范围除放置生活必需品之外,绝不要有可能危及他人或自身安全的物品,如电源插座、煤气开关、刀剪、铁棒、火柴、玻璃、有毒药物等。此外,家人要时时将病人置于可观察的视线范围之内,使其安全得到保障。

三、晚期:言传身教

主要表现:维持基本生活的简单功能在逐日衰退,任何事都需要指导和。

此期病人相当于2~3岁的幼儿,吃饭穿衣、洗脸沐浴、大小便等都需要指导或。为了减缓病人生活能力的衰退速度和保持其肢体关节的活动功能,家属应该尽最大努力,指导训练病人自理个人生活,不要缺乏耐心,嫌烦贪快,简单地包办。凡病人有能力去独立完成的,要允许其有充分的时间去完成。由于病人注意力集中困难,持续时间短,总要花较长的时间,才能把晨起的穿衣理床、洗脸刷牙、梳头整发等事干完,家属不要催促或责难,这会挫伤病人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其产生无用感,以后则不愿再动手。这样,功能的衰退丧失就会加快。

在病人自己动手做事时,要多给予支持和协助。当操作有误、顺序杂乱时,可用简短明确的言语指明应该做什么,怎样做。做一步,教一步,不要一古脑儿把整个过程都告诉他,病人接受不了,也记不住。若口说病人仍不能理解,家属可作示范,让病人步步模仿,这样就容易掌握。平时对病人有所要求时,家属也应明确地告知,不要拐弯抹角,更不要用抽象含糊的语言来表达,使病人无法领悟。如天热,病人穿得太多,就明确说天太热了,脱掉件衣服。不必问热不热,是否要脱件衣服,更不要用“你穿这么多衣服要中暑了”来暗示你的要求。

四、末期:温情抚慰

主要表现:除了残留部分本能要求外,一切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丧失殆尽。

此期病人相当于婴儿,无法自行进食、控制大小便、言语表达、回避危险、自我保护,甚至退缩呈胎儿样,终日蜷卧在床上,与周围环境断绝接触。

此时,家属不仅要给病人全面的生活照顾,定时喂食,督促大小便,预防褥疮,个人卫生工作等,还要注意与病人保持经常性的接触交往,建立起非言语的沟通,以及时、准确地了解病人的需求。不要将病人长时间单独关置一室,不闻不问。尽管病人丧失了言语表达的能力,无法交谈,但如能经常陪坐其旁,忆旧述新,讲讲街头巷尾、左邻右舍的人情轶事和社会新闻,即使病人并不能完全理解,也能感到倍受关怀。同时,家属要利用抚摸、按揉等身体接触来传达感情,使病人感到温暖。

第9篇:护理老人的常识范文

【关键词】老年患者;护理干预;抑郁状态;基层医院

作者单位:250309 济南市长清区万德中心卫生院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大,老年患者越来越多,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1]。老年患者抑郁状态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加上老年人“空巢”现象,不少老年人有抑郁和孤独感,基层医院的老年人患轻中度抑郁较常见[2]。但由于基层医院仍缺乏充足的专业护理人员,给护理干预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故制定适合基层医院的老年患者抑郁状态护理干预方法有很大的必要性,本临床研究根据部分基层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性的老年患者抑郁状态护理干预方法,并对120例老年患者抑郁状态患者进行护理干预3个月,对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抑郁症状进行HAMD评分,分析比较,研究护理干预对老年患者抑郁状态患者康复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20例,其中男56例,女64例,平均年龄(69.45±4.98)岁,均为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济南市长清区万德中心卫生院老年患者抑郁状态调查中发现病例,120例患者均为内科患者,其中心血管病54例,脑血管病47例,其他内科疾病19例。在本研究调查中120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处于轻中度抑郁,均排除脑外伤后精神障碍、脑肿瘤后精神障碍、甲状腺功能减退、恶性肿瘤及药物性抑郁症。对120例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护理干预,干预前后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

1.2 方法 大部分老年患者抑郁状态患者都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兴趣减退、语言减少、不喜沟通,护理人员和基层医院工作人员应积极和患者沟通,鼓励患者表达内心的感受、需求、顾虑和恐惧,表示理解和接受,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和疏导,消除患者思想顾虑,改善患者的心境,鼓励患者进行正常的生活与交往[3]。同时,争取其他老人以及家属的支持,避免对患者的歧视,多与患者进行正常的交往,多和患者一起生活与活动,培养患者正常的人格,培养更多的生活兴趣。轻、中度抑郁状态患者尽可能给予自我照顾机会,尊重患者、不引起患者反感为原则。鼓励患者自理的行为、提高患者的自信心。消除患者与其他人的隔阂,消除患者的孤独感,培养患者的生活兴趣和生活能力,同时,让患者了解社会,关心社会,让患者能“发挥余热”,让他们觉得“老有所用”,减少他们的社会剥夺感、绝望感和自卑感。

对护理干预前患者的抑郁症状进行HAMD评分(包括总分和因子分),根据基层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性的老年患者抑郁状态护理干预方案,对所有病例进行护理干预,3个月后再对患者的抑郁症状进行HAMD评分(包括总分和因子分),对患者抑郁症状的总分和各因子分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护理干预的价值[4]。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以P

2 结果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抑郁症状的比较,患者抑郁症状的HAMD总分、焦虑/躯体化、认识障碍、阻滞、睡眠障碍、绝望感的因子分在护理干预前后的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进程加快,现在倡导健康的老年生活。做好老年患者抑郁状态的治疗护理工作,尤其是心理护理,早期康复治疗,对提高老年抑郁状态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疾病的发展,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具有重要的意义[5]。老年患者抑郁状态是一组以情感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老年人生命的疾病,研究显示,老年患者抑郁状态的不良后果主要有社会剥夺、孤独感、生活质量差、残疾、认知减退、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躯体状况差、自杀和自杀未遂及死亡率增加等[6]。

老年患者抑郁状态是基层医院老人的常见病,但由于基层医院仍缺乏充足的专业护理人员,给护理干预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本研究根据部分基层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性的老年患者抑郁状态护理干预方法,并对120例老年患者抑郁状态患者进行护理干预3个月,对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抑郁症状进行分析比较,研究表明,120例中,护理干预前后患者抑郁症状的比较,患者抑郁症状的HAMD总分、焦虑/躯体化、认识障碍、阻滞、睡眠障碍、绝望感的因子分在护理干预前后的差异有显著性(P

基层医院的环境要求整洁、干净、温馨。老年患者抑郁状态患者需要和其他老人、护理人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一起活动,一起娱乐,互相沟通,以消除孤独感,改善情绪低落和焦虑症状,改善患者的人格,提高生活的兴趣[7]。同时,患者也需要幽静的休息和生活环境,以消除紧张感,让身体和精神得到充分的放松。所以,基层医院需要有完善的活动区和休息区,让患者有良好的休息和活动空间,让患者有“老有所养”的满足感,消除患者的社会剥夺感和孤独感。

照料者长期面对患病的家人,难免有心理问题,感到身心疲惫,产生焦躁、对抗心理、无法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护理人员应理解照料者心理状况,给予必要精神支持。因此加强进行老年抑郁状态症常识的宣传教育,让照料者认识到老年抑郁状态症是一种渐进性以记忆障碍、认知障碍、人格改变为特征的脑退行性疾病。帮助照料者学会判断病情,教会其自我放松的方法,传授心理应对技巧以缓解心理压力[8]。根据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以提高照料者的心理素质和护理技巧。

在基层医院开展老年患者抑郁状态护理的专项学习,指导患者学习抑郁症的相关知识[9],让患者了解抑郁症的病因、病情、病程,治疗和康复的过程,提高患者对抑郁症的认识,提高患者的自知力,指导患者学会调节情绪、自我减压、减少自责、避免悲观失望的方法,增强学习和生活能力,争取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信任和配合,增强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10]。

加强生活护理老年患者抑郁状态患者常常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睡眠质量较差,对这类患者要特别照顾好生活起居,了解患者的生活需求,保证生活用品、饮用水、药品的正常供应,督促患者按时吃饭、服药,指导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力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11]。

总之,在基层医院,护理干预对老年患者抑郁状态的康复有一定的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蔡佩丽,陈凡.护理干预对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的影响.当代医学,2012,18(17):111-112.

[2] 陈仁云,罗汝琴.脑卒中后抑郁与神经功能缺损关系的研究.中国民康医学,2008,20(9):876-877.

[3] 杨玉平.老年患者脑卒中后不同时期抑郁程度及护理对策.黑龙江医药,2012,25(2):322-323.

[4] 王世忠,杨向东,朱秀琳.老年抑郁症及相关问题.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1(9):1372-1374.

[5] 邢凤梅,田喜凤,陈长香,等.离退休老年抑郁症状及相关因素分析.护士进修杂志,2004,19(2):114-115.

[6] 那崇坤,.老年性抑郁症的护理干预.护士进修杂志,2005,20(8):765-766.

[7] 罗鹏,廖涛,伍文彬,等. 轻度认知障碍与抑郁情绪相关性探讨.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5):1824-1825.

[8] 陈秀梅,张惠阳.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干预.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1):77-78.

[9] 庞洪梅.老年抑郁状态症的预防和社区护理.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3):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