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职教育信息化范文

高职教育信息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职教育信息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职教育信息化

第1篇:高职教育信息化范文

在旅游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旅游高职教育也在摸索中不断发展。随着旅游业管理及设施日趋完善,对旅游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发展并形成了网络环境,使现代科学技术上的重大成果与社会人文科学上的重大成果这两个方面相互渗透融合,在教育领域就是高新技术与现代学习理论结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由此促进了教学模式改革,形成了现代教育技术。[1]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培养适应市场及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旅游人才,就是高职旅游教育侧重的目标和方向,因此旅游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

一、旅游高职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分析

目前,信息化进程突飞猛进,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老师接受教育,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来获取知识。笔者对信息技术在旅游高职教育培养中的影响进行调研、分析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游教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导游专业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特别是网络教学和三通道立体环幕硬件平台的应用,使导游专业课程在创新教育中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为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必将很好地解决旅游教育人才培养与现实旅游人才市场需求错位问题.同时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锻炼成长为极富竞争力和创造力的跨世纪旅游行业的人才。

(二)教学方法应用。信息化在旅游高职教育中的应用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现代信息技术将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模拟实践学习环境。通过视频、动画、声音、文字等多重载体,对于演示、参观、操作的过程和经过动画设计出来的想象效果,均能巧妙而简易地实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虚拟实验和仿真,大多数课程的实践环节,在教师的多媒体教学中,可以边讲解理论知识边演示操作步骤,指导学生或让学生自己动手。学生既能学到必要的理论知识,又能掌握操作既能,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考核方面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了考核模式,在模拟导游教学中,三通道立体环幕硬件平台系统的应用除了支持教学功能外,还提供针对学生的考核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关闭三维教学动画的配音,学生即可根据画面内容或采用虚拟漫游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模拟讲解景点信息。系统同时可以录制学生的操作过程及声音,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录像来评估学生的成绩,并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学生自己也可以通过观看自己考试操作的回放来分析自身缺点和不足,更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讲解。[2]

二、旅游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原则

旅游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普遍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数据共享原则。教学管理系统应实现不同系统功能之间的数据共享,为其它管理系统预留接口,如可在学校管理平台上实现数据共享,同时采用数据库加密的方式来保护数据共享;(二)标准化与一致性原则。标准的制定参考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标准在系统内采用统一的命名规则,学生信息、教师信息、课程信息、资源信息等都实行统一的唯一性命名,对应的信息仅在一处进行定义,在需要的地方进行引用;(三)开放性原则。教学管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对教学管理系统的功能与要求在不断增加,要求教学管理系统也能增加相应的功能模块,方便实现二次开发和应用。目前高等院校采用教学管理系统已经实现了学生信息教师信息课程信息教学计划授课信息教材信息成绩信息评教信息的共享,具有网上登录与查询成绩,个人信息查询与修改选课网上评教教学任务下达网上排课统计分析学籍管理学生课堂考勤系统考试考务管理等常用教学管理功能,一些开发更加完善的教学管理系统还整合了试题库与网络考试系统、网络作业与答疑系统网络教学辅导平台(远程教学)快速决策系统等教学辅助软件,将教学管理从有限时间空间和地点的办公室延伸到无限的网络空间,教学管理的效率得以大大地提高。

三、进一步实现旅游高职教育信息化的对策研究

(一)建立立体化教学模式。所谓旅游管理专业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理念、教学嚣掭,辍持以入秀本,泼学生为主薄,集成旅游管理课程教学资源,形成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训教学、网络教学的全方位、多层次和网络化的教学新模式。

(二)开发旅游高职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型专业,旅游学科也是一个交叉的新型学科,在教学资源上也体现出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纸质教学资源外,在信息化环境下还有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的课件、教学录像,以及现代化的模拟旅游实训室,

第2篇:高职教育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013-02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中指出:以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加快促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国家教育管理、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努力形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机遇和崭新课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悄然带动了教育革命,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大批量地涌现出来,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改革。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人们越来越准确的意识到,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只有随着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才更能持续的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优质教育的持久性发展。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强调“工学结合”和“就业导向”这要求高职教师既要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又要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所有这一切在信息时代是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二、信息化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不同于以往的教师专业发展,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它面向教育信息化。张传燧,王中华(2007)指出教育信息化包括六个方面: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与培训;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教育信息产业化和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建设。以教育信息化为龙头,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新内涵和新特点,相应地,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也应做出适切性调整。曹立明(2013)认为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应包括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素质体系上的变化,具体来说就是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的知识体系主要涵盖学科专业知识、专业实践知识以及信息化技术知识;能力体系主要涵盖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科技研究能力、基础实践能力以及信息管理能力;素质体系主要包括教师对高职教育的认同和信仰、所从事专业的专业素养、与职业资格相对应的职业素养以及与时俱进的信息素养等。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特性和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特性。

三、信息化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顾小清(2004)研究发现,目前多数的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多是短期的或者说期望短期见效的。这些项目实际上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没有产生真正的影响,至少是没有显见的影响。这不能不说是给培训者带来“受挫感”的体验。曹建霞(2008)通过问卷调查指出,信息化环境已经初步显示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技术的发展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便利,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荣誉感,促进了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意识,使教师实现不断的自我调整和“更新”,将自我发展纳入职业生涯。但是在调查的过程中她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大多数人对信息化时代自己的职业规划不甚清晰,有人希望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个支持本学科的网上教学平台。有些老师甚至选择回避,沉默或者寥寥数语带过。这说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随之而来的新要求新标准,很多老师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四、信息化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对策

唐国华(2005)从职业规律的角度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可以通过横向晋升、内部交流、团队建设、职业道路引导等措施来促进信息化下教师的专业发展。金鑫(2009)从制度层面探究了政府在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平台效应,建议建立并完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提高高职教师的专业待遇,赋予教师更多的自和责任,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保证教师参与教育变革,为高职教师创建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并且促使各项政策制度不断地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以及完善化。曹立明(2013)提出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树立现代信息化职业教育理念;加强基于“双师型”的教师专业培训;开展基于现代信息基础的教学与科研;组建基于网络合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以及推进信息化环境下的数字教学资源建设。

除此之外,很多研究者还利用信息化的一个或某个方面来探讨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例如王英让(2012)等以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虚拟学习社区在教育教学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王丽(2008)的基于教育博客的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还有针对专门学科进行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如戴炜栋,王雪梅(2011)的信息化环境中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路径研究,阐释了信息化环境中培养外语教师专业能力不断发展的信息以及通信技术素养的不断提高。研究发现,教师们对于信息在专业发展中的运用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理解和认同,反映出教师在信息技术整合的整体观念方面具有个体性和差异性,这与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对专业发展的认识和投入,对技术的兴趣和知识等因素都有很大关系。

五、小结

第3篇:高职教育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a)-0149-02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的产生,使得人们对信息的采集、传播、处理和利用的速度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实现了全球化的信息交互与共享。在这种大背景下,人们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于此同时,在校园内,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同样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学生能用来获取知识的手段愈加丰富,且获取知识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这对高职院校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挑战。如何让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能够顺应当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潮流,并积极利用这股发展潮流带来的资源发展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是每个高职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1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要求

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对高职院校提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要求。所谓教育信息化,就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的信息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1]。在纲要中,对于如何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详细列出了三方面要点:(1)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2)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3)构建国家教育管理系统。这三点分别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开发和管理制度建设上做出了具体的指导方针。

2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通过对各高职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调查得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目前各院校已经建立起校园网,覆盖教学楼、学生宿舍、教师办公室、图书馆等校园内各处。教室内配备了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基本普及了多媒体教学,并且开始建立了录播教室。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上,建立了数字化校园平台、网络教学资源中心以及共享资源展示中心这些平台。教师用专有账号,就可以登录这些平台,不但能进行基本的邮件收发、课表查询、成绩的录入、评课等,而且可以利用课件检索、课件上传、课件分享等分门别类地进行课程资源建设。在管理制度建立上,已经形成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管理体系,逐步开展了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并组织了信息化教学大赛等。

但目前就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来说,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

2.1 硬件设备建设情况

齐备的硬件条件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一大优势,也是必要条件。在硬件环境建设上,虽然各高职院校已经在教室内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建立了计算机机房,也在校园各处覆盖了校园网,但是网络的管理维护有待进一步加强,网络速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而一些建设造价更高、使用要求更高的信息化设备如电子白板、微格教室、录播系统等,各院校配备的并不多,且能熟练使用的教师也不多,这些设备系统的使用还并不普及。

2.2 教育资源建设情况

教育信息化不仅表现为教学设备上的优化,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在各高职院校的官方网站上,就目前建立的如数字化校园平台、网络教学资源中心以及共享资源展示中心这些课程资源平台来说,一方面,课程资源比较有限,以本院校的课程资源居多,且覆盖的专业不够全面,还有少部分课程建设时间较早,内容更新不够及时,并不合适新的课程要求。另一方面,有些课程资源平台上缺少师生交流的板块,学生无法对课程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并且教师无法据此进行相应地调整。

2.3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师是教育的最终实现者。对于教育信息化而言,除了有良好的政策扶持、完善的设备辅助之外,教师们具备的信息化技术运用能力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虽然高职教师们对教育信息化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但目前其实行信息化教学的表现并不理想。

一些高职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理解不够深刻,不能完全区别信息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不同,把两者混为一谈。容易单纯认为,信息化教学是一种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形式,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的课本、粉笔、黑板置换成Powerpoint、电脑、投影仪这些软件和电子设备。但却忽略了教育信息化所带来的教学资源整合、共享、交换的优势作用。

大部分教师已经基本掌握了Word、Excel、Powerpoint等Office软件处理文档或制作教学课件;会使用QQ等通讯工具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文件的共享;能熟练掌握英特网搜索功能搜索资料。但教师们对于这些工具掌握的程度参差不齐,比如,多数教师虽能使用Excel的基本表格功能,但如果涉及到宏、制图等复杂一些的操作,掌握的人数就减少很多。再者,类似于图形图像工具Photoshop、视频编辑工具Imovie、Fas软件或者三维动画制作软件,这些操作相对复杂、但是可以大幅提高编辑和制作教学素材水准的软件,教师中掌握的人数平均不到10%[2]。这些信息技术掌握上的欠缺,往往使教师在课件制作上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课件制作的质量不高;另一方面,制作课件本身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第4篇:高职教育信息化范文

1 学生职业能力内涵

职业能力指的是从业者在劳动中顺利从事和完成某一社会职务的工作任务、承担职业责任的能力。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即专业与非专业的综合能力。专业能力指的是高校生在专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能力。高职教育的重点在于技能培养,专业课教学必须以培养高校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主,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就是当前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一种有效的办学模式。而非专业能力比较宽泛,对于高职教育来讲,高职学生的非专业能力是每一位高校生都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而非高校某一专业所特有的,学习发展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社会责任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都属于非专业能力的范畴。现阶段,我国的高职教育主要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因此非专业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非专业能力事关人的工作和生活,非专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高职教育期间也是高校生世界观和人生观初步成型的阶段,非专业能力教育是高校生步入社会以后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前提,对于其社会实践能力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教育应该将非专业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教育一视同仁。

2 信息化教育环境下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信息化教育是基于现代教学手段,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教育资源,改革教学方法,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创新型教学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快了现代化进程,高校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推行教育信息化是高校教育适应现代社会的必然选择。高职教育推行信息化教学模式,有助于转变教学模式、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能够顺利与社会对接的高素质、专业化的社会人才。

2.1 专业内容的前瞻性

高职院校应该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深入市场调研,根据社会需求设计专业内容。现阶段,随着高职信息化教育的不断延伸,数字化资源已比比皆是。前沿的空间信息资源大大丰富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专业课程的设计提供了可选性。作为专业课讲师,要善于学习,擅用各类信息资源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时刻以前沿信息资源充实自我,这样才能为高职学生提供全面、时新的专业知识,促使其自主探究,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2.2 情商开发的多样性

教育资源的多样化和信息化教学的普及,为我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供了诸多便利。心理学教师可以利用广博的空间资源,探索出一种有效的途径解决高校生心理问题;通过QQ、MSN等信息化交流平台与全世界优秀的心理辅导师建立联系,从交流中汲取知识;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与同龄人、心理咨询师自由交流心理方面的问题,向其寻求帮助,还可以阅读与自己心境相符的文学知识来排解复杂的心绪,通过适时的沟通和交流释放学习压力,进而找到一种与自身特点相符的应对挫折的方法途径。

2.3 创新能力的可开发性

第5篇:高职教育信息化范文

我国高职教育在新的发展征程上,要健康持续发展,必须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一根本,高职教育战线上的教师必须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把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升提上议事日程。高职院校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在教学工作中仅仅靠热情、责任还不够,必须要有正确而先进的教学理念。当前,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顺应这一变化我们必须革新传统教学理念,确立新的教学信息化理念,增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自觉意识。文章以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为例,立足其教学信息化建设视角,就教师教学信息化理念的理性确立予以粗浅探索。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信息化;信息技术;教学理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0引言

一位负责的教师,不一定是优秀的教师。一位有知识的教师也不一定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教师是否受学生欢迎,很大程度上要看其在教学工作中的表现及其对学生的作用效果。经调查发现,当前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越发感觉到“力不从心”,自认在课堂教学中很卖劲,但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注意力的聚焦程度并不高,课堂上玩手机的不乏其人,教学目标时常不能很好达成。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其表观原因在于教学实施中近乎习惯化的传统教学方式与行为,其深层原因却在于支配习惯化教学行为方式的教学思维习惯。这种教学思维习惯已被固化,从本质上没有脱离依托粉笔、黑板、教材、嘴巴的讲授式教学观念,有时即便有所“更新”,也只是动动枝节,并无实质性突破,教师仍就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角与中心,学生成了配角或被边缘化。当今,随互联网的普及、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不可避免要受到信息社会的影响,他们在享受信息技术成果的同时自身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自然会得到提升。在信息化水平日益提升的社会环境中接受熏陶洗礼的大学生,有着与以往工业化时期大学生不同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行为方式与习惯。面对新时期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以改造学生主观世界、塑造学生灵魂、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健全学生人格为己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来讲,必须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彻底走出以往讲授式、填鸭式“一厢情愿”传统教学思维樊篱,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理论有机融合,在行动实践中不断改造传统教学理念,通过教学行动在润泽学生心灵的同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信息化理念水平。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不断增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情感,课堂上才可能更好地把注意力聚焦在教师主导的课堂学习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高职人才培养系统工程中的功能地位才可能更好彰显。因此,当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加强自我修炼,在自觉行动中确立科学的教学信息化理念就尤其显得重要而紧迫。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行动中确立科学的教学信息化理念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确立科学的教学信息化理念,有必要在全面学习、反思整合内化、对教学实践深度反思调整加固三方面多下功夫。

1.1在全面学习中确立科学的教学信息化理念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信息化建设需要教学信息化理论作指导,这种理论不是书本上静态的理论,也不是他人主观世界中内隐的理论,而是其教学信息化建设主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主观世界中内隐的教学信息化理念。它来源于外在的教学信息化理论,包括书本、网络及其它新媒体、信息技术专家学者等承载的有关教学信息化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教学信息化理论得以确立的前提和基础,若没有或缺少这些前提与基础,其教学信息化理念的确立就无异于成了空中楼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首先要加强对教学信息化理论知识的学习。一方面,要深入学习教育政策法规。教育政策法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指路明灯,在其教学信息化理念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建立健全其教学信息化理念体系必须加强有关教育政策法规内容学习。比如,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学习有关教育方面的系列讲话精神,学习《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法规文件。另一方面,要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教学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确立与建构教学信息化理念也离不开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比如,学习教育学、职业教育原理、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教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论、认知心理学等课程方面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以此丰富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为整合信息化元素以确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信息化理念准备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第三,深入学习掌握信息技术。教学信息化促进教学现代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点即在于把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活动中,改进其传统教学方法手段,以信息化教学取代纯说教式教学。教学方法手段的革命,以教学理念的革命为先导。无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教学信息化理念建构涵养过程中,必须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训练。信息技术涵盖的内容宽泛,在学习过程中既不能浮光掠影,也无需面面俱到,择其基础的、前沿的、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信息化建设最为关联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与技能予以重点学习。一是要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会熟练操作计算机,熟练使用基本的计算机软件,具备网络基本知识的掌握与网络环境的维护保养。二是学习新媒体技术。主要以手机、电脑为终端的微博、微信、QQ、短信等新媒体在教学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学习新媒体技术不仅要学习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在操作上下功夫,熟练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

1.2在反思整合内化中确立科学的教学信息化理念

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与训练,要将外在于己的知识技能融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并上升到理念高度并正确指挥教学信息化建设实践,有一个反思整合内化的过程。孔子曾提倡学习要多加思考,否则,“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过程中要思考,学习之后又要进行反思。学习反思包括对学习内容的反思和学习过程本身的反思。对学习内容的反思不仅要对系列学习内容逐一进行再思考,还要将各部分内容贯通起来予以整体思考、寻找联系并序化整合,同时也要将其纳入已有知识经验系统予以同化。比如,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有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原理、大学生学习心理特点、现代信息技术等系列学习内容之间并非孤立,在对其单一思考基础上进行贯通思考予以整合聚焦形成概念化认识,并同化于已有知识经验系统或对已有知识经验系统进行顺应改造,学习内容才可能真正内化,形成具有信息化新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理念。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反思也不可少,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元认知,不仅可以加深对学习内容本身的理解消化,对学习过程中的时间分配、学习场所的选择、学习思维习惯及有关学习行为等方面情况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有助于扬长补短,不断改进学习方式,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从而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信息化理念系统注入良好学习方式、学习行为、学习习惯方面元素,丰富其教学信息化理念内涵。

1.3在教学实践深度反思调整加固中确立科学的教学信息化理念

任何一种新质教学理念取代传统教学理念都有一个巩固的过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教学信息化理念的形成亦不例外。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过程进行深度反思,不失为巩固其课程教学信息化理念的一种好方式。教学信息化理念存在的价值在于指导教学实践,服务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其自身的合理性、科学性及其存在价值的生命力状况在指导服务教学实践过程中得到检验,其指导服务教学实践的效果即是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来反观指导支配教学实践活动的教学中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信息化理念,进而在肯定的基础上予以调整修正完善,或使之在思想体系中进一步明朗化留下深刻印痕进而起到加固作用。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予以深度反思的过程,就是将教学实践与教学信息化理念有机结合的过程,也是在辩证统一的过程中促进教学信息化理念不断步入科学轨道并在教学思想体系中扎根留痕的过程。

2结语

任何思想观念一经形成,要改变就有难度。正因为如此,包括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内的教学人员,要让自己在教学生涯中不落伍,始终能以与学生学习认知特点、课程实际相契合的教学行为方式组织教学,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促进更多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必须加强教学思想改造,将教育教学理论、学科课程理论和网络信息技术有机融合,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头脑,确立科学的教学信息化理念。这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将教学信息化建设落到实处、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生拥有幸福美好人生的必由之路。

作者:丁志强 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丁志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导航[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7.

[2]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10.

[3]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2.

第6篇:高职教育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 改革策略

一、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背景和教学现状

当今社会要求学生能够迅速适应岗位需求,“外语技能型”人才在就业市场上颇受青睐。因此,高职院校外语教学应迅速调整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2000年10月,教育部高教司颁布了《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和“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基本原则,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同时在2008年对《基本要求》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基本要求》主要内容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交际技能、学习策略、跨文化交际、职业技能。然而,目前,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普遍存在课程定位不明确,教师仅借助于传统的课本和教参材料,简单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过于注重讲解分析基础词汇和语法,把课堂过多的时间放在了学单词和翻译课文上。从而导致高职高专公共英语的实用性无法体现,学生无法有效地将课内所学的英语运用到将来岗位中,从而未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

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当今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使教育思想、观念、模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

如何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利用电脑和网络技术,有效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成为广大一线教师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我们需要及时转变高职英语教师观念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实现协作学习与情境化教学,充分开发和利用网络技术,推进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

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信息化的基本理念

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教育教学的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和英语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以信息化推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任务型教学为手段,优化教育教学方式,拓宽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材多媒体化,多样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等等都是教育信息化的主要表现。

三、以信息化推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策略

3.1教学手段多媒体化,多样化和优化。

推行现代先进教育技术,PPT在各种辅助教育工具中操作最为简单易行。也是广大教师使用的一种教学辅助工具。许多教学内容应用PPT以后可以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知识内容。鼓励教师上课用多媒体好处在于:可以图文并茂,图像、视频并用讲课丰富多彩;可以点击链接与网络连接延伸学习,大大拓展上课空间。教学手段不仅要多媒体化,还要多样化和优化,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优化、创新后的新的教学手段在实施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非常重要,只有完成了教材手段的多媒体化,多样化,优化之后,才能很好地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这是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第一步。

3.2 拓宽信息化教学资源

信息化教学资源是狭义的定义,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数字化素材课件、数字化教学材料、网络课程和各种认知、情感和交流工具。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由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人们对他的理解各不相同,会出现大量不同层次不同属性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资源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是教师自己制作,二是各种渠道购买、收集或加工别人的教学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所用。互联网成为教师收集教学资源的一个重要来源,但教师要结合学生情况,筛选、整理和过滤,把有价值的教学信息资源,供学生课堂教学使用。

3.3 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与手段设计课堂教学

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国际互联网已深入日常工作生活中,在教学中为许多教师提供了足不出户获取各种教学素材的便利手段,学会利用网络进行教学设计,是教师具有的基本素质,并且要求教师对于不同类型信息化教学资源要采取不同的手段处理以更好的设计课堂教学。信息化教学是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为特征的,其主要教学模式不同于课件的讲授、辅导、模拟演示,而是探究型学习、资源型学习、合作型学习。从目前国内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情况来看,特别是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存在许多片面性,一讲到计算机辅助教育似乎就是开发课件。其实,课件只是信息化教育系统的一个构件,一个完整的信息化教育系统除了课件外,还需要一个强大的学习管理系统,并需要利用多种信息工具和大量的信息资源作为教学支撑。

4 结语

在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化无处不在,给我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带来巨大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专门指出了信息化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强化教师信息化技术水平,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作为一名高职英语教师,理应秉承这一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提高自身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能力,将信息化技术手段科学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岗位技术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刘颖,郭伟光,冯超.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 2009(3).

第7篇:高职教育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食品理化检验与分析;信息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132075

1 前言

为了切实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文件精神,推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在专业教学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实践,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提高高职教育教学效率、效果和教学质量,推进信息化教学模式实践迫在眉睫。

高职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指根据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的支持,构建友好的教学平台,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再现企业岗位工作过程,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信息化教学模式继承和发展传统教学的成熟经验,并且结合了高科技手段,因此在高职专业课教学中具有相对的优越性。

本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对高职食品类专业的《食品理化检验与分析》课程进行了信息化教学模式设计的实践,介绍信息技术再现岗位工作场景,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具体应用。对高职专业教学中节约投入,避免浪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 教学内容的分析与整合

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类专业“食品理化检验与分析”课程采用的教材是由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年面向全国公开出版发行的高职教材《食品理化检验与分析》,该教材是院“国家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改革成果之一。“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是该教材中学习情境八的第1个工作任务。该工作任务的试剂种类繁多、实验标准规范、实验条件严格、操作过程复杂。传统教学中,难于再现食品中还原糖测定的真实工作过程,学生也更难以通过一次实验达到教学目的而得到正确的检验分析结果,因此教学内容抽象,还原糖测定的反复实验次数较多,浪费严重,给学生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带来了一定难度。为此,在授课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工作标准、教学过程与岗位实验操作过程等加以整合,依托学院网络教学平台、flas与教学视频等多种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过程,通过虚拟场景的教学设计,呈现实际工作岗位中食品还原糖测定的过程,对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掌握,减少实验过程的盲目性和实验教学的抽象性,节约耗材,顺利完成测定项目,内化和熟化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实验效率和效果有一定的适宜性和针对性。

3 设计理念与构思

“食品理化检验与分析”课程在高职一年级第2学期开设,在此之前,学生已初步学习了碳水化合物的一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学习能力,专业学习过程中反映出学生们对实验兴趣较为浓厚,喜欢动手操作,也培养了对未来工作的向往。但是,学习兴趣不高、抽象思维能力差、空间想象能力和计算能力较弱、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缺乏等,是高职院校普招学生的共同特点。而且他们的化学基础薄弱,对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较弱,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意识不强,对专业和未来岗位工作了解不够。

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力求构建一个集岗位技能熟化功能、知识验证功能、学习效果评测功能、实时互动交流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依次来启发学生思考、带领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实践,实现做中教与做中学的有机结合。

在此环境下,通过运用直观演示、行动导向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通过丰富实用的数字化网络资源、真实直观的教学视频、身临其境的岗位实证、形象生动的动画演示与多元立体评价体系的应用,实现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科学评价及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机结合。

该教学设计将做中教与做中学有机结合,通过教师引领和指导教会学生实验方法;学生通过学习,手脑并用掌握实验技能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4 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充分研究课程标准、岗位职业标准的基础上,依据学生认知规律与职业发展水平,岗位技能成长规律与知识技能内化规律,综合素养形成与职业标准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3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

4.1 知识与能力目标

4.1.1 理解还原糖的概念、测定意义及测定方法;

4.1.2 能正确配制和标定斐林试剂;

4.1.3 熟悉样品预处理的方法和各环节的注意事项;

4.1.4 掌握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的原理和操作技能。

4.2 过程与方法目标

4.2.1 学生经历实验准备、实验、收集与分析实验数据的具体过程,从中学会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方法;

4.2.2 使学生学会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问题。

4.3 情感与态度目标

4.3.1 激发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4.3.2 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4.3.3 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5 教学重点和难点

5.1 教学重点

5.1.1 掌握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的基本原理(教师讲解,辅之于flas演示)。

5.1.2 熟悉实验操作流程及实验注意事项(学生观看企业测定还原糖录像视频,操作练习)。

5.1.3 掌握斐林试剂的标定方法(观看视频,合作试验)。

5.2 教学难点

5.2.1 掌握滴定终点的确定(flas演示及教师操作演示);

5.2.2 理解并掌握还原糖溶液浓度、滴定速度、加热时间及热源稳定程度等对测定精密度的影响(展示企业规范,操作验证);

5.2.3 滴定技能的掌握,注意平行测定时溶液消耗体积应不超过0.1mL(合作试验,强化技能)。

6 教学过程设计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专业技能形成规律,以还原糖测定为主线,采用分组学习的形式,将4学时的教学活动依次设计为创设情境10min,确定任务15min,实施任务150min,考核评价15min,知识拓展10min 5个环节。

6.1 创设情境

为了让学生理解食品中还原糖的检测意义,结合现代年轻人爱上网、对新闻事件比较敏感的特点,以2则网上公布的因糖果中还原糖项目在抽查中不合格造成的影响为背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创设课程情境:小陈是某脱水蔬菜厂的食品检验员,主要从事食品质量检测工作。其中,还原糖含量是脱水胡萝卜粒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出厂的必检项目之一。小陈的工作就是根据国家关于还原糖的检验标准测定脱水胡萝卜粒中还原糖的含量,并将检验结果与产品质量标准进行比较,最后出具检验报告。同时,教师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什么是还原糖;结合你身边的例子说说测定还原糖的意义。

由情境和问题入手,导入新课内容。

6.2 确定任务

通过情境分析,确定本节课的工作任务是在学校的食品检验实训室进行“脱水胡萝卜粒中还原糖的测定”,同时给学生分发工作(学习)任务单和资讯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脱水胡萝卜粒中还原糖的测定”工作任务由样品处理、斐林试剂的标定、样品预测、样品测定4个子任务组成,由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和上网查询,认真理解教师提出的问题及工作(学习)任务。

6.3 实施任务

在资讯引导、个人学习的基础上,由每位学生做出本次工作任务的计划,并通过小组充分讨论后,以实施单的形式制定出小组最佳实施方案,由此进入到任务的实施阶段。

相关研究表明:在接受新信息时,人所获取的信息中记忆的25%通过视觉完成,听觉占到15%,但是,如果我们将听觉与视觉结合,那么能够记忆的内容可以达到65%,因此,为了让学生了解本工作任务的流程和技能要求,将一则还原糖测定的实验动画呈现给学生,营造生动形象的实验场景,增加直观感受。实验动画主要由4个部分构成,学生可以通过点击相关提示完成实验模拟操作,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实验的盲目性,为学生实施后续检测做好铺垫。

同时,由教师提出自学引导题:

在样品处理时,能不能用铜盐作为澄清剂,为什么;

碱性酒石酸铜甲液和乙液的贮存方法怎样,为什么;

滴定为什么必须在沸腾条件下进行;

样品溶液预测的目的是什么,请解释说明;

说说影响测定结果的主要操作因素都有哪些;

然后让每位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后续的检测训练。

在子任务1样品处理实验前,给学生展示一组样品处理照片,告知学生样品处理步骤,将一段来自企业检验人员进行脱水高丽菜样品处理的流程录像视频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样品处理有更加直观的了解,由各小组学生动手合作处理样品练习。

子任务2斐林试剂的标定是本次教学的重点,以多媒体课件讲解实验原理,让学生熟悉实验试剂的种类与发生的化学反应,向学生呈现具体操作的教学视频和企业岗位检测视频,讲解其中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动手操作练习。

子任务3和子任务4是本教学单元的难点。为了化解难点,学生在实验前,引导学生认真观看教师在检测过程中的一段教学视频,并讲解检测中的关键点和与上一子任务的区别,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操作要点和规范,然后各小组合作检测练习,顺利完成实验,实现操作技能的提升。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和还原糖测定规范内化,进而形成学生还原糖测定的专业行动,在合作实验中完成了重点难点内容的学习和关键技术技能的掌握。

实验结束后,再次带领学生回顾提出的问题,在总结实验过程的基础上,提醒学生深入思考,给出满意的答案。

教师以flas案例的形式,归纳总结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错误操作,让学生讨论、判断、说明产生错误的原因,以此加深对操作规范的掌握,强化了实验教学效果。

6.4 考核评价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中的练习与考试系统,对学生还原糖测定实验情况进行测试。通过个人评价、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形成本教学单元的操作的技术技能及知识内容掌握情况的综合评价。此外,本人利用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中的答疑讨论区,为学生及时解答疑难问题,并利用QQ班级学习群、电子邮件、微信等网络通信工具,拓宽教师答疑、师与生、生与生交流的渠道,摆脱传统教学模式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充分调动学生参加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一个具有实时互动交流功能的学习环境。

6.5 知识拓展

根据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掌握的评测结果,为培养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迁移能力和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此环节给出拓展性学习材料,并突出拓展性思考问题,起到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提高和拓展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对复杂实验的适应能力。

此外,将本教学单元的各个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及时上传至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学生在课外可以利用闲暇时间点击观看完成课后复习及巩固所学。

7 教学反思与提升

“脱水胡萝卜粒中还原糖的测定”工作任务的实施,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利用了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多元学习环境,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通过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多种直观教学手段,使抽象、晦涩、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动画、视频、影像、虚拟场景等信息化手段使这部分内容变得形象、直观、可视,从而化解了教学难点,突出了教学重点,实现了教学目标。

本教学设计的实施,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热情,增强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意识,学生在掌握还原糖测定的原理和技能的同时,也历练了学生的岗位工作品质,增强了安全意识。本教学设计的实施也是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以及专业技能传授的综合检验,突出了岗位能力培养的思想,保证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而且对高职专业教学中节约投入,避免浪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会起到借鉴作用。

本教学设计获得了201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课程教案获得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3年全国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教学研究成果”教案类作品大赛的三等奖。

参考文献

[1] 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 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性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4(2):4-7.

[4] 周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方案[J].科技信息,2008(1):198-200.

第8篇:高职教育信息化范文

江苏省 高职 《篮球》 信息化 启示

进人21世纪,随着江苏省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全力推行,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机遇。进入“十二五”,江苏高等职业教育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情况、新特点:事业发展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办学条件与办学规模相适应,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基本形成,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优质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因此,如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现代信息技术是改造职业教育传统教学模式的不二选择,要以现代信息技术带动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20)》,教育部举办了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3年来,评选了一批优秀作品,提高了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和教师信息化能力。同时通过大赛,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课程的深度融合,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

综观大赛中的作品中没有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为此,给职业院校的体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的严峻的问题――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否需要信息化?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定属性,学生不仅要学习健康和运动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特殊的技术、技能。因此,术科课程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术科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针对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信息化建设的缺失,我们从《篮球》内容着手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1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篮球》内容信息化模块构建概况

1.1历史沿革

关于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国家前期没有颁发课程指导纲要。前3年的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我们参照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后两年的大专阶段,我们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参照《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考核标准与办法(试行)》(高职高专)的要求,各自编制教学大纲。由于中专第三年指导纲要中没有安排,出现了课程衔接的断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顺利实施。

其中的《篮球》内容,多年来,一直以普修为主。依据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有关篮球的要求和郑厚成主编的《体育与健康》(南方版)的教材内容,组织授课,培养了一些基层篮球骨干。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开始启动,为了满足广大学生需求,结合2010年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2010~2011第一学期开始,对高职三年级开设了篮球专项选修课,经过一轮实践,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为了进一步适应教学的需要,我们也借鉴了高校篮球精品课程建设的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教学团队;修订高职篮球专项选修教学大纲;整合教学内容;制作了教学课件,收集了教学视频。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更加深入,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实施,打乱了原本的学校教学计划和进程,同时也给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了新问题――教学摆脱地域间界限。我们根据

教学信息化具有网络、主体、信息三大技术特征,我们构建了篮球信息化教学平台。

1.2指导思想与《篮球》信息化建设目标

1.2.1指导思想

鲁昕部长讲话中指出:“多渠道提高各专业学生的通用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数字化学习能力和综合信息素养”。在此指导下,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篮球》内容,以坚持树立创新观念、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强师资队伍信息化能力培养、教学与科研互动、培养社会技能型紧缺创新人才为指导思想,明确课程信息化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方向。

1.2.2《篮球》信息化建设目标

《篮球》信息化建设目标,通过篮球教学内容与信息化的建构,丰富篮球学习主题的信息量,开发和超越篮球信息化教学的虚拟价值,更新学生的认识结构,实现知识、经验、价值的重组,提升篮球教学在同一时空向整体发展的水平。

1.3取得的成果

自《篮球》教学信息化平台开放以来,全校有200余人通过注册使用,受到学生广泛欢迎。通过学习,学生喜爱校本《篮球》教材内容,认为教学模式独特,学习方法灵活、学习素材丰富,考核内容全面,教学实践性、针对性、实用性强,尤其阶段性实习的学生也通过平台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2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篮球》信息化模块构建的启示

目前,我省体育与健康课程长期以来主要划一的课堂为教学形式,以技术为教学内容,以提高专项技能为目标,教学过程训练化程度较高。一方面,这种课程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另一方面,局限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不能完成职业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关于《篮球》的教学目标和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高职《篮球》通过信息化建设,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效益为准则,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篮球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教师信息化能力、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评价管理机制和网络建设等方面加强建设。

2.1开发综合化课程是高职《篮球》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加强课程内容和结构体系建设,整合优势课程资源,提高课程综合化是当代课程发展的趋势。传统的高职《篮球》教学,着重传授专项技术的学习和5人制篮球战术的介绍,突出的是项目的专业性和竞技性。由于各学校硬件差异、课时的限定和教师自身水平的限制,大部分的教学仅限于基本技术的训练和随意性的教学比赛,学生迫切想学习的战术内容因多种原因无法获得,导致普及性、大众化程度不高,使得教学效益低下。

高职《篮球》在内容体系和知识结构上,打破了以提高技术为主的传统模式。内容以5人、3人制篮球运动为主,结合街头篮球、篮球球游戏等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内容结构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内容注重对篮球球文化的认识和传播,对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的理解与简单学习,对开展小型篮球竞赛的组织方法等方面的学习;实践课内容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自主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流能力等;强调战术配合学习和多组织对抗性游戏或比赛。形成了具有高职特色的《篮球》内容知识结构。

2.2建设一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是高职《篮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教学环境是完成教学任务、实施教学方案的重要保障。教学环境指软环境和硬环境。软环境方面指校本主题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内容的整合,主题知识库的建设,教学团队的能力提升;硬环境方面指:校园信息化网络的建设,篮球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构建,篮球教学所需硬件的完善等。

高职《篮球》信息化教学环境中,首先,是《篮球》知识库的建设。它是从高职学生的特点出发,围绕《篮球》学习内容这一主题,以不同时空相关信息知识形成的一个“网状结构”。《篮球》知识库的内容包括:篮球理论类知识;篮球术科教学;篮球实践经验;篮球情报、书刊、资料和文件;篮球信息资源导引的相关信息网站(NBA、CBA官方网站等等)。其次,是组织学习《篮球》知识库的内容。第一步,是信息传播。这里的信息是教师按照事先规划好的教学模块中的教学单元,认真进行教学设计,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其中教学设计要以流程图形式呈现与资源最前位置,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第二步,是信息交流。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网络虚拟空间与教师、同学进行适时的信息交流,这样可以促进学生间掌握信息的流动,扩大和丰富篮球学习的信息量和各种认识。

2.3打造一流的信息化师资团队是高职《篮球》教学效益提高的根本

在建设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篮球》信息化平台过程中,体育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决定其质量的品质。首先,要树立信息化理念。主要体现在教师能从体育学科角度,具有积极的获取信息的态度,有探索教学或科研信息的意识,并且能够通过指导学生信息化教学平台的使用,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建设高职《篮球》信息化教学平台过程中,教材提供给我们的资料极少:仅有一部分简介内容,因此要完成课程指导纲要的目标,就必须自己从各方面、多渠道收集资料,同时也指导学生学会自主收集资料,否则难以完成。其次,具有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利用等方面的能力。譬如,教师在收集了篮球的各种信息后,按照理论、技术、战术或按文字、多媒体文件分门别类,并经过自己的整合或分解,准确应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并为学生的课后提供保障的能力。在我们的实践中,获取了大量教学视频,而我们只需要通过剪辑、编辑精确地置入教学流程的合理接点,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我们《篮球》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中,组建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培养了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提升了教师团队的信息化素养,为高职《篮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

3结束语

高职《篮球》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应结合职业教育特点以及课程特色,组成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具有较高信息化素养的教学团队,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积极拓展教学的时空,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设计,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体现以人为本教育观和素质教育思想,实现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高职《篮球》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科研与实践,着手建设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信息化教学平台,以完成当今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顾坤华,赵惠莉.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社会协同发展[J].高校教育管理,2013,(3).

[2]龚晖.教学信息化亟需解决的三大问题[N].中国教育报,2013-1-23(11).

[3]车明朝.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

第9篇:高职教育信息化范文

一、教育价值的界定

1、价值的含义。作为哲学术语的价值,在时空领域里,它表示物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供求关系,或人赋予物有用性的社会存在。人类生活在今天的社会里不仅是为了生活,而且要生活得更加美好,生活得更加富有价值。教育是达到人生最高目标,实现人生最高价值的一个基础工程。所以教育问题受哲学价值论的支配与价值问题密切相关。

2、化学教育价值。(1)化学教育中的内蕴价值,它讨论社会对化学教育的需要或蓝图规划问题,化学教育应该在学生身上实现哪些价值,即化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教什么”。(2)化学教育的功能价值,它讨论怎样的教学活动才具有教育上的价值,即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才能使学生有效地获得化学教育中的内蕴价值。从化学教育的整体过程看,化学教育实践有活动目标和活动手段需要研究,所以必然包括化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和价值目标实现的基本策略这两个价值子系统。

以上的化学教育价值分类只具有相对性,不应该绝对化。因为价值是客观的,是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供需关系中产生的,因而价值应是主观需要和客观可能的辩证统一。在化学教育活动中,应根据化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水平,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结构。

二、我国现行高中化学新教材的价值取向分析

1、我国传统的化学教育观。就高中化学而言,我国传统的化学教育观认为:化学教育是培养具有化学专长的人才,仅关心提高课程内容的理论水平,和化学学科知识技能的传授,而不考虑大多数人提高化学素质的需要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致使大多数人学了化学用不上或不会用。他们缺乏化学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不了解化学与社会、化学与材料、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生命科学等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