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酒店管理课程入门知识范文

酒店管理课程入门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酒店管理课程入门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酒店管理课程入门知识

第1篇:酒店管理课程入门知识范文

关键词: 岗位技能分析 酒店客房服务与管理 课程设计

近年来,中国酒店业作为重要的旅游产业部门受到中国旅游市场发展良好环境的影响,进入高速发展和激烈竞争期。住宿作为酒店最重要的产品,其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决定了酒店的核心竞争力。客人对酒店住宿环境和服务质量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调查发现,酒店客房服务质量将决定客人对酒店形象的认知和评价。

然而,目前中国酒店客房服务人员出现“三低一高”现象,即学历低、服务水平低、职业素养低、流动率高。因此,酒店对优秀客人服务人员有迫切的需求。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对培养高水平客人服务与管理人才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相当多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对客房服务技能的教学重视不足或边缘化,客房服务与管理相关课程设计陈旧,以理论教学和简单、零散的客房服务技能为主。其培养的人才与酒店对客房服务与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脱节。酒店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的开发创新对培养与市场需求接轨的高质量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岗位能力是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和支撑,课程定位是否准确,课程内容是否符合岗位要求,技能训练是否科学、有效,教学法是否得当,都关系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质量的高低[1]。我通过对广东河源市、惠州市、东莞市多家酒店的走访调查,分析客人对住宿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在实际客房工作岗位技能分析的基础上,重新界定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运用新的课程理念,设计教学目标、任务和内容。通过新的课程开发和实践培养高技能和高素养的客房服务与管理人才。

1.酒店客房服务与管理岗位技能分析

我于2014年3至5月,对河源、惠州、东莞的6家四星级和五星级酒店进行走访和调查,分析发现当前形势下酒店业对客房服务与管理人员的能力有如下需求(见表1):

2.酒店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性质界定

在酒店岗位调查和职业技能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把《酒店客房服务与管理》定位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该课程是培养优秀客房人员的必要途径。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从事酒店服务与管理工作应具备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并考虑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知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至少达到酒店各核心部门的基层管理者水平,如领班、主管。

3.课程设计理念

3.1以行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课程,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

相对来说,酒店基层岗位的进入门槛较低,如中专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甚至初中毕业生也能从事酒店业工作。但随着行业发展,酒店业对具备良好职业道德、高技能、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需求较大,特别是对员工的职业素养(如职业道德、服务意识、服务礼仪、外语能力、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等)、职业技能(如创意开业床等)和综合素质(组织协调、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酒店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设计应该以行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关注行业发展态势和学生就业状况,使课程学习与企业岗位需要相一致,校企合作共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课程,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区别于中专教育,在酒店人才培养方面有独特优势。

课程内容的开发设计注重与时俱进,如增加酒店筹建、创意开夜床、经济型酒店管理、客房管理人员素质要求等新内容,强调学科的新理论、新知识,技能的新技术,实践中的新经验,体现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突出学生适应行业发展规律与职业变化的能力。

3.2校企深度合作,采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内容组织上,以企业的真实项目“河源假日酒店客房部世客会接待”作为课程贯穿项目。因项目规格较大,基本能涵盖课程所有内容,任课教师和学生参与过该工作,提高了该贯穿项目的可行性。课程内容既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又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和细节的锻炼。

3.3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能力培养,建立“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重新设计课程内容,完善项目单卡。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教师主导课堂、学生听的形式,转为教师引导、示范和总结归纳、学生主导课堂的形式,既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又注重理论体系的掌握。

实际操作的时候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主。本课程设置的总任务其实就是一个大项目,它贯穿整个课程,引导酒店客房部经营流程,围绕这个大项目一步步完成具体任务。任务驱动指在教学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过程,介绍、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在逐个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并逐渐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3.4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并重。

课程以学生就业和行业需求为出发点,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即以体现职业素养和就业导向为特色,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如吃苦耐劳、团结互助、服务意识、时间管理意识,等等。实践证明,客房部技能学得好,并不一定能适应客房部岗位需求,因为服务业是智力劳动和体能劳动的结合。

4.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的贯穿驱动项目为“河源假日酒店客房部世客会接待工作”。开发模式遵循“职业领域学习领域过程化情境学习项目再次开发”的基本思路,具体过程为:

4.1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针对酒店客房部工作进行分析,对教师挂职锻炼工作进行岗位分析,结合合作企业反馈意见确定学习领域。

4.2对学习领域进行归纳分析,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过程化教学情境,即将贯穿项目“河源假日酒店客房部世客会接待工作”,分成若干子项目,并对每一个教学情境进行单元教学设计。

4.3进行教学实践,从教学成效分析,认真总结,客观评估,提出修改意见,再进行下一次课程开发,从而最大限度地优化和完善过程化教学情境和教学单元设计,直到开发出适合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便于组织实施的课程内容。

5.教学目标设计和基本内容

课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以客房部工作流程为依据,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学生系统了解酒店客房部各模块运作管理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客房部服务规范和操作技能,学会处理和解决服务与管理中的一般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毕业后能胜任酒店客房部的工作。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服务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适应行业发展规律与职业变化的能力。

课程设计和开发了一系列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资源,综合贯穿项目为“河源假日酒店客房部世客会接待工作”,贯穿项目由制订世客会客房部接待方案,世客会接待前的培训,世客会接待前的服务准备,世客会接待、客房对客服务5个子项目组成,基本涵盖了酒店客房经营的主要内容。

6.结语

随着人们对酒店住宿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酒店对客房服务与管理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有了更多要求和期待。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是高档酒店最重要的人才输入基地,如果酒店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还按照传统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势必造成需求与供给的脱节。课程的建设要适应社会与行业企业不断更新与变化的人才需求,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2]。本文在调查与分析酒店客房岗位技能的基础上,基于工作过程,设计课程综合贯穿项目和子项目,对课程的性质、目标、理念、内容进行开发设计,期望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第2篇:酒店管理课程入门知识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旅游行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0-0022-0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旅游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与人才的支撑是分不开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旅游人才。近年来,我国旅游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据统计,2014年全国招收旅游管理类专业的职业院校达2000余所,在校生约72万,从人才培养的总量看,数量并不少,但不可否认,人才资源供给不平衡,职业岗位结构不合理,毕业生素质能力与企业要求不适应,新型业态人才缺口大,已成为制约旅游业转型升级和旅游业品质提升的瓶颈。因此,推动旅游职业教育的产教深度融合,建设现代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旅游人才素质和职业能力水平,办人民群众满意,学生终身受益的职业教育,已成为行业和社会共同的呼声。

一、旅游职业教育是行业的呼唤与需要,也是旅游职业院校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所在

曾经一段时间,人们认为旅游业就业准入门槛低、技术科技含量低、服务技能要求低。新的《旅游法》实施之后,一个显著的变化即在网络化的智慧旅游时代,低层次的人才已不能满足现代旅游业的需要,必须吸引更多的高技能高素质的旅游从业者,使之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队伍结构,因此,旅游业呼唤旅游院校提供行业需要的人才。怎样培养旅游企业需要的人才,既需要旅游院校主动问计于企业,也需要旅游企业行业全程参与育人过程,与学校共同把脉专业设置、课程匹配、教学设计、教学质量评估、学生就业创业帮扶等,才能确保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相对接。20多年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坚持“围绕旅游办专业,围绕旅游育人才,围绕旅游搞科研,围绕旅游强服务”的办学方向,探索具有旅游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依托行业、产学结合、接轨国际”的特色办学之路。

(一)紧紧围绕旅游行业发展需要,主动设置和调整专业

学院坚持按区域、行业需要设置专业,目前所设的27个专业,主动满足“大旅游”产业需求,以“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为线索,形成了涵盖旅游各要素、各主要业态的专业结构。及时根据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旅游新业态的发展需要调整专业(方向),比如依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要大力发展休闲乡村、老年旅游和特色旅游品的研发,学院新增设了国际邮轮乘务和老年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并调整了休闲服务与管理、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等专业方向,力求所设置的专业(方向)更具有前瞻性和引导性。

(二)积极探索政校企合作机制创新,深化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组织体系建设是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学院通过甄选优质旅游大企业,培育深度合作关系。在原有“订单班”模式基础上,逐步建立“多层面交叉互动”的政校企合作组织体系,即省级政府主管部门层面的学院发展理事会、各地市旅游部门层面的产学合作工作站、学院层面的“企业制学院”以及专业层面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并形成“政府推动、行业引领、校企联手、合作共赢”的政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主力,有筛选、有评价、有激励,深度融合的高效旅游职业教育合力机制,为工学结合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强力支持。

(三)牢牢依托区域旅游经济,强化服务能力

学院以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标准化研究基地、浙江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培训研究基地等研究机构和饭店管理、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智慧旅游等11个产业研究所为载体,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区域地市的旅游部门共同建立20个产学合作工作站,在校外搭建起了学院与地方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全面合作的平台,并通过课题研发、职业培训、送教下乡等社会服务,走出了“把知识送下去,把课题带上来”的社会服务新路子。通过校地(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产学相长,校企互哺、校地共赢”的目标,提升了教师行业能力,同时反哺教学和人才培养,也推动了学院的自身建设。

二、人民群众满意是社会的期盼与要求,也是旅游职业教育办学的目标和责任

党的十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职业教育不仅是就业创业的“谋生教育”,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成长教育”,更是整个社会的“幸福教育”。在高素质技能型旅游类人才培养中,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始终把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努力促进学院与企业、专业与职业、学生与岗位的对接,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引入第三方机构就业质量评价机制,大力推行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的“英才计划”,深入推进多元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行业需要人民群众满意学生终身受益

(一)依托“企业制学院”,建构校企共育的培养模式

学院与国内外重要旅游企业紧密合作,先后组建了“君澜学院”、“宋城学院”、“中青旅学院”等12所“企业制学院”。在企业制学院中组建订单班,如酒店管理专业“南苑班”、景区专业“宋城班”、导游专业“中青旅班”、电子商务专业“携程班”等,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增强办学活力。在“企业制学院”建设中,校企双方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调整课程设置、承担教学任务,实现教学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的“三统一”,进一步优化各具特色的“一专一品”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二)秉承“实践育人”,打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根据各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标准,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养成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导向,构建“校内外一体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一是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的交叉。即“理实一体化”课程内容实行课堂授课与技能训练交叉进行;二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的交叉融合。通过设置一定实训教学环节,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叉进行。如酒店管理专业第1学期学校理论教学与酒店认知交叉,第2、3学期学校理论教学与酒店见习交叉等等;三是实践教学中仿真性实训与生产性实训的交叉融合。各专业均安排有一定的仿真实训课时,通过“校中店”和各类项目任务驱动,实现仿真教学与生产性实训交叉结合。

此外,学院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建立了一批合作紧密、行业特色鲜明、能满足各专业学生实践要求的校外实习基地,并开展星级实习基地评审,确保学生实习质量;同时,积极拓展海外实习实训项目,为学生海外实习实训搭建良好平台,先后在日本、美国、阿联酋等多个国家建立高品质海外实习实训基地,把国际顶尖企业变为实训课堂。

(三)推行“课证融合”,探索双证融通教学模式

“双证融通”要求学生既要有“双证”,更要会“双能”。所谓“双证”,即学生在获得高等教育毕业文凭的同时, 通过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所谓“双能”,即掌握知识的能力和上岗操作的能力。学院积极推行“课证融合”,并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与相应等级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的“一体化”,真正实现高职学历教育“课证融通”模式。要培养“双能”学生同样也离不开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学院十分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 年轻教师都要进行职业能力培训, 选派他们到旅行社、高星级酒店、大型展览公司等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同时,学院每年聘请大量来自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一些重点建设专业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

三、学生终身受益是教育的本质与愿景,也是旅游职业教育的核心和任务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服务终生的教育。经过职业教育,受教育者将形成特定的职业技能,并以之作为谋生的基本手段,并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职业教育不是早期终结型的教育,它必然要求人们长期不懈地加强学习,以适应职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使人们获得了终身教育的机会。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在高素质技能型旅游类人才培养中,一切围绕学生,以生为本,坚持从教育理念创新入手,积极推动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理念的塑造,从而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强化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学院遵循“开放、多元、融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进一步开拓国际化办学渠道,并逐步形成以中澳合作为代表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以赴台交流为代表的校际交流培养模式、以赴日研修为代表的渗透学习研修模式、以赴阿实习为平台的就业导向顶岗模式、以赴美实习为平台的短期体验实践模式和以中意合作培养为路径的订单式培养实训模式等六种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学生通过选拔考核,还可以从美国、韩国、乌克兰等8个国家(地区)10多所合作院校中自主搭配选择“交换生、2+2或2+2.5专升本、预科班+插班生”等培养类型,走上各自的成才之路。

(二)注重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全面发展能力

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既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又要着眼于学生的就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服务。

结合职业教育特点,拓展学生对职业素养、职业精神、人文精神的认知,着力培育学生的诚信、责任、爱岗敬业以及学会懂做人,精专业,会做事。近年来,学院积极开展文化育人工程,营造了具有浓郁旅游特色的校园文化,创造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强化职业礼仪教育,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以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为载体,用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情操,把德智体美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又如组织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在服务基层、服务企业的实践中成长成才。

(三)广拓渠道,推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