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科技成果范文

体育科技成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科技成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科技成果

第1篇:体育科技成果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行动领域;学习领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3-0135-02

引 言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近五年来教育部与财政部共同推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课程建设的起点是课程体系的构建。目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方法在各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笔者曾赴德国手工业技能发展中心学习“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开发,通过对德国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学习和研究,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如何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本文通过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机械类专业如何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一、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概念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来源于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在德国被叫做“行动导向课程”,它是德国职业教育特别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所应用的教学课程体系。2003年我国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引入这种教学课程体系,但我们采用的不是“行动导向课程”这个名称,而把它叫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亦称“学习领域课程”),其实两者指的是同一种课程模式,只不过叫“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更能阐释课程的本质,更有利于我国教育工作者理解。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主旨思想是“让学生有机会经历完整工作过程、获得与实际工作过程有紧密联系的带有经验性质的工作过程知识”。而这种课程体系不再划分理论课和实践课,取而代之的是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学习领域课程。在学习领域课程中,学科体系知识的系统性被打破,学生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习内容载体,从工作的完整性角度来获取知识和技能,形成专业职业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很好地解决了高职工科专业课程体系中长期存在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的现象,符合高质量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自教育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以来,在很多高职院校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应用。

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一)职业领域分析

在职业领域分析阶段,主要任务是找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核心就业岗位,包括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和毕业5-8年后的拓展岗位。本文职业领域分析主要采用毕业生反馈、企业实地调研的方法进行。通过调研分析,总结出本专业的核心就业岗位见表1。

(二)行动领域(action field)分析

在总结出核心就业岗位的基础上,进行行动领域分析,主要任务是对核心就业岗位所从事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采用的主要途径是企业调研和召开企业与行业专家研讨会。通过认真的调研和反复的研讨,归纳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三个核心就业岗位所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21个。将这些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类整理,总结出本专业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主要从事的12个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转化行动领域见图1。

(三)学习领域(learning field)课程构建

总结出行动领域之后就可以进行学习领域课程的构建了。在构建学习领域时充分考虑到本专业学生培养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和岗位职业资格要求,并结合学校的具体软硬件条件,通过教学论的加工将12个行动领域转化为10个学习领域,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见图2。这10个学习领域就构成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然后我们必须将些课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课程的难易程度进行排序,确定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和课时数。

三、机械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建立在本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的教学模式。这种课程体系抛弃了原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课程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显著特点。在此课程体系中找不到纯理论性的课程和纯实践性的课程,每个学习领域课程都是以具体的项目为载体,通过学生对项目的准备和完成让学生既学习到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学习到相应的实践技能。

(二)每门学习领域课程至少涵盖职业岗位的一项工作

学习领域课程一般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每门课程都至少可以涵盖职业岗位中的一项工作。例如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零件的数控加工与工艺》课程,它主要学习数控加工中数车、数铣的工艺知识、编程知识和操作技术,学生学习这门课后可以完成数控车削、数控铣削两个工种的任务。实际上学生学完这一门课程相当于可以胜任两项工作。

(三)学习领域课程中的许多知识不具有学科完整性

由于本专业课程主要以项目为载体,所以在课程中的知识一般是为项目所服务的,许多知识不具有学科完整性。例如《零件的机械加工与工艺》课程,它的学习内容涵盖了车、铣、钳三个工种的操作和刀具与夹具、材料与热处理等相关理论知识。课程中所学到的刀具和材料的内容不再是系统化的完整知识,而只是相关项目所涉及到的部分知识。

四、结 语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虽然构建完成,但课程体系中的每一门课程的建设都需要经过深入的调研和思索,各门课程之间的课程边界划分,课程采用哪种方式建设、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应该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而定,没有也不应该有统一的模式。所以课程体系构建只是为课程建设搭建了一个框架,具体课程的建设才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孙 兵.中德高职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对比研究 [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第2篇:体育科技成果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就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为主导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在理论研究上和实践应用上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分析。

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形成特色鲜明的高职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是重要的载体。办学特色正是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来实现的。近几年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为主导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在理论研究上和实践应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系统化课程体系是根据产品、项目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后,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重在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为例,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可在各IT企业、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类外资企业、电力、电信、汽车、房地产、金融、保险、税务、教育、科研等各个行业从事计算机网络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也可从事各类网站的建设与管理、网页制作、网络应用软件的开发等工作。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与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即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必须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组建、网站设计与开发及网络应用软件开发三个方向的工作过程相联系。

首先,通过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群,其次,进行相应模块的行动领域(行动领域是按典型工作过程能力要求进行归纳总结的结果,体现的是现实的工作岗位能力目标.是完成目前工作岗位的要求)分析,即具体工作过程的分析;再次,根据行动领域确定相应模块的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即专业课程体系。是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分析,最终由行动领域转化而来,它的教学目标要求既源于岗位工作能力要求,同时又高于之);最后,创建具体的学习情境——教学项目。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注重工学结合、“双证”课程的融合。

通过市场调研与毕业生访谈,我们确定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三个核心岗位:网络管理员、网页设计师和.NET开发人员。上述三个岗位的从业人员可参加国家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获得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网页设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要进行行动领域分析,必须先了解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和在职人员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任务以及他们的职业发展历程,以进一步明确网络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向,从而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一个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描述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包括计划、实施和评估整个行动过程,反映了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对.net开发人员、网络管理员、网页设计师这几类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进行凋研.汇总每个岗位的工作任务。

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方法、对象、成果相似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类,确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主要典型工作任务及子任务,进一步分析技术人员或工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能过归纳,可划分出网络技术专业的行动领域,进一步划分出相对应的学习领域。根据职业能力目标,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将知识点、技能点组织起来,形成主干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对于某些学习领域可以相应的划分为各个学习情境,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工作,进而掌握知识和技能。学习情境由一些任务或项目作为载体,老师应该对实际的工作情境非常熟悉才能完成相应工作。因此,要做企业情境分析:了解职业能力;收集工作任务和项目;了解企业生产对象、流程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作岗位的变动.应深入到工作岗位的细节,考虑潜在的因素。以《局域网网络组建》学习领域为例,我们通过分析,将其划分为三个子情境。分别为:办公室局域网组建、中小型公司局域网组建、校园网组建。

确定学习情境以后。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比较重要的就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选取的时候一定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本文推荐以行动为导向的六步教学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教学时,可以采用“车间教学”的组织形式,分大班为若干“班组”。让学生作为准员工。体会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以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降低班级人数多造成的管理困难。而小组工作方式则能锻炼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和责任心,不仅达到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更加强化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在评估时,要注意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仿真与现场相结合,结果与过程相结合,专业成绩与能力评估相结合等。

总而言之.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灵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我院要继续加大课程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带动专业建设。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形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确定学术带头人。

第3篇:体育科技成果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生产科技化程度越来越高,需要大量技能型、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很有必要寻找一些途径,培养技能型人才,改革旧有的教学观念,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为学生的技能训练提供必要的平台。

目前,主要有“订单式”、“2+1式”“工学交替式”、“全方位合作式”、“校企双向介入式”、“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式”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数职业院校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可归类为“以职业发展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该类别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出发,倾向于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通过“能力递进式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首岗胜任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展・赛・证・室”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是对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化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展・赛・证・室”载体支撑的课程体系的理论依据与内涵

“展・赛・证・室”载体支撑的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情境学习理论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教师指导下的、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 指导者、 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设理念提倡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就业导向为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的前提,以校企合作为课程开发的关键,以行业企业提供或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为课程开发的依据,科学准确地找出本专业的职业岗位群和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这些典型工作任务所具备的职业能力, 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行动领域的归纳;再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递进规律,整合知识与技能,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创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不再是对学科体系专业分类的简单复制,而是对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共同知识、技能和能力进行科学编码,课程体系中的每一门课程均体现了其所对应职业工作任务的完整工作过程,均按照在专业中功能和地位有层次的分担了本专业的职业能力目标。

“展・赛・证・室”载体支撑的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就是结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特点和自身特色,对“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设立学习情境,模糊“学习”与“工作”的界线,从“展”――专业展、课程作业展,“赛”――专业比赛与技能竞赛,“证”――职业资格证,“室”――项目工作室等多种载体立足,推行多项措施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具体课程实践的作法是课程定期举办“课程作业展”和参加专业展览,实现了“以展促学、以展促教”的目标;课程与各类专业赛事对接,实现课堂作业与参赛作品的二合一,达到了“以赛促练,以赛促竞”的目标。课程与职业资格证考证捆绑,实施“课程成绩=考证成绩”的新型评价体系;以工作室为平台,“将企业项目带入课堂,将企业项目伸延课后”,真正实现了教学服务社会的教学目标。

“展・赛・证・室”载体支撑的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强调 了“情境”(载体) 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

“展・赛・证・室”载体支撑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1.体系化开发专业课程

在本课程体系开发中主要围绕以下指导思想:一是强调专业学习的目的是掌握“合理利用专业知识技能独立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二是强调教学设计的核心是“让学生有机会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三是强调教学内容的重点是“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带有一定经验性质的工作过程知识和技能”。本课程体系开发的主要目的是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企业岗位需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政校企行多方联动,搭建职业环境平台,实施系统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开发,有效地对课程的结构、内容、比例和总体课时作系统的安排、调整、更新和改造。开发路径为:行业企业调研工作任务分析(形成能力标准和工作领域)课程结构开发(实现工作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化)课程内容开发(形成学习领域的课程标准)教材模式开发(形成教材)教学过程分析(形成学习结果)。

2.“展・赛・证・室”载体下的项目课程改革

项目课程的特征要求项目课程要围绕工作任务学习的需要,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进行组织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学是与一定的真实的社会环境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而情境的设计与工程环境的选取一直是制约项目化课程改革的重大难题之一,“展・赛・证・室”载体下的课程体系改革模糊“学习”与“工作”的界线,选取“展”――专业展、课程作业展,“赛”――专业比赛与技能竞赛,“证”――职业资格证,“室”――项目工作室作为载体,“构建一个新体系,提供一个新方式,做出一个新尝试”。 通过“展・赛・证・室”载体的衔接,有效地开展职业环境载体下的实践型情境项目教学,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1)建立课程教学与作品展示相捆绑的机制:课程定期举办“课程作业展”,学生作品择优推荐参加国内知名专业展览,加强学习交流交互,拓宽课程视角视界,实现了“以展促学、以展促教”的目标。目前很多高校的实践类课程教学中采用封闭式教学方法相当普遍,各课程之间缺少交流,各年级学生之间缺少交流,甚至同一课程之间缺少交流,跨专业或跨学科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个封闭式教学环境,封闭性的备课、封闭性的教学,带来的是教学内容的大量重叠,学生对课程内容兴趣不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通过改革,明确在教学中建立课程教学与作品展示相捆绑的机制,强化学生展览,以搭建学生的展览展示就交流的平台。

(2)建立培优工程机制:课程教学中“拓展模块”的训练项目以各类专业赛事对接,实现课堂作业与参赛作品的二合一,在大赛中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检验了学生的专业水平,达到了“以赛促练,以赛促竞”的目标。通过改革,以实战实训为核心,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素养教学,突出能力强化训练,通过作业、方案、手绘的快速表现、磨笔等系列培训,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快速完成方案设计的能力,增强应变能力;分时段举办技能才艺大比拼,开展手绘大赛、家居设计大赛等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口才、技能、沟通等综合素质。并建立培优工程机制,筛选出优秀的学生,重点进行培养,推荐其参加省级以上相关竞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学院在社会及行业内的美誉度。

(3)建立课程教学与考证相捆绑机制:实施“课程成绩=考证成绩”的新型评价体系,加强学生考证,采取考证与课程捆绑教学模式。随着国家对考证的不断规范和完善,证书也会与持证者的素质和能力成对应关系,资格证书成为求职者的“敲门砖”。因此,考证使高职生在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之间找到了有效平衡点,有着积极的意义,它能让高职生为自己的将来加上一个厚重的“砝码”,使高职生适应多重性的就业形势的需要;而与课程相捆绑之后,能够更好对考证进行监控及管理。

(4)建立工作室机制:以工作室为平台,与企业对接设计项目,“将企业项目带入课堂,将企业项目伸延课后”,师生在教学互动过程中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真正实现了教学服务社会的教学目标。通过工作室,使教学过程具有真实的职业氛围,大量引进企业真实项目进行项目化教学,部分实训课程聘用企业专家担任实训辅导老师,实训基地运行制度健全,在承接相关对应企业项目的同时,不断开拓社会实践制作业务,通过项目制作,锻炼和提高师生的项目策划、设计和制作能力,实现教学与项目开发更紧密结合,为中山产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人才培养。

结语

高职课程既要体现职业性,又要体现高等性,如何实现二者的融合,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它侧重于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的逻辑性和完整性。根据情境学习理论,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情境,而高职教育的情境主要是职业环境。构建工作过程 的“展・赛・证・室”课程体系,就是在探索“展・赛・证・室”等职业环境平台的嵌入建构,这将加大了对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面,丰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环境下课程体系的内涵,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成为课程体系改革和人才培养改革研究的有益补充。

(作者单位: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第4篇:体育科技成果范文

关键词: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 教学改革 经验 不足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即《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是土木建筑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随着建筑行业的迅猛持续发展,对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该课程的实践性较强,课堂教学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培养学生的计量与计价实践应用技能。

一、背景分析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建设发展欣欣向荣,带动了工程造价咨询业的快速发展,对建筑工程计量计价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多,同样对相关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从2003年起全国开始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改革了传统的定额计价方法,使得《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课程内容也发生了重大变革。江苏省于2004年4月开始推行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

由于全国各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导致各地区的定额计价表内容不同,这就导致该课程的教材编写存在局限性。比如黑龙江的编者编写的工程计量计价教材以黑龙江省的定额计价表为基础进行编制。因此教师在选择教材、讲授课程时就应注意此问题。

江苏省对省内造价咨询人员进行编审资格管理,取得这个资格必须参加两年一次的全省工程造价编审资格考试。考试的内容与传统教材的内容又有很大区别。这使得学生学习完教材以后,还要参加考试培训才能掌握全省工程造价编审资格考试的内容。学校教学内容与社会化考试严重脱节。

二、教学试点

鉴于以上情况,笔者拟对目前教学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以提高《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效果。

2007年秋,笔者承担工民建专业052班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具体如下:

1.确定教学内容,挑选教材。

众所周知,教材的选择好坏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的成功与否。目前,市场上的预算教材以江苏省计价表为基础的很少,适合将来参加造价编审资格考试的教材几乎没有。笔者在授课时,针对造价编审资格考试的内容和题型,选择了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工程估价》和2007年造价编审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工程造价基本理论》这两本作为教材,并补充了近几年编审资格考试中重复率较高的理论知识和案例计算,将这些内容重新加以整理和组织,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

2.引入工作页,改变传统教学主体。

学期初,笔者听了关于德国职业教育中工作页的介绍,深有感触。目前,国内大量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仍然是以教师授课、学生听讲为主,很少真正实现以学生充当教学主体。笔者尝试将工作页引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中,在设计各章节工作页时,适当增加学生自我学习部分。学生在找寻知识和信息的时候,不知不觉中记住了部分知识和信息,在授课过程中,能跟上教学进度,与教师进行互动。

3.案例教学为主,与实际工作结合。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案例教学内容比较多,引起其计算工作量较多。但其案例部分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准备计算器,勤于计算。由于教学试点班级为中职班,学生数学基础较薄弱,笔者花了很多时间反复强调《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重要性,才调动起部分学生主动计算的积极性。教学中,笔者以工程实例出发,选用实际工作所用表格分析讲解,力求做到学以致用。

4.分组教学,培养团队意识。

工民建052班共29人,笔者将其分为5个学习小组。每组挑选一位学习认真的学生为组长,要求这位组长在自己掌握所授知识后,带动组员共同学习,共同探讨,特别是带动后进同学,这增加了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团队意识。

5.改革考核形式。

课程授课伊始,首先讲授本课程的理论部分知识,配合各种题型的习题。该部分知识点讲述完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复习,马上进行本课程的理论知识考试,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后阶段讲述江苏省计价表及其案例应用部分,对于学生的评价,结合平时案例作业时的表现和课堂答辩表现,综合给出。这样,避免了“一次考试失利,导致最终成绩落后”的局面。况且,单凭一次闭卷考试无法考核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试点结论

通过课程教学和学生的考核成绩以及师生之间的交谈,笔者总结出如下一些经验:1.培养了大部分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和热情。2.学生熟悉了造价编审资格考试内容和形式,对造价编审资格考试不再“惧怕”,提高了考证热情。3.学生分组学习,互帮互助,增加了同学友谊,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4.使学生基本掌握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内容知识,达到了既定教学目标。

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需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逐渐完善:1.缺乏适用教材,急需开发新的校本教材。2.试点学生的文化课基础知识和建筑工程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给《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效果打了折扣。3.工作页设计不甚合理,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尽量使学生有兴趣地完成工作页,并提前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利用各种资源完成前期工作。4.分组教学时,要选择既好学又擅组织的学生,真正发挥团队的作用,尽量使团队中每个学生都能学到所授知识。5.加强师资建设,鼓励更多的教师参加江苏省造价编审资格考试和全国造价工程师考试,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不但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知识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课程教学效果。

总之,随着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和计价模式的深入改革,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不断进行丰富和完善。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强调工程造价理论的系统性和工程造价计价办法的应用性,结合社会实际需要,认真组织落实好教学工作,并且要注重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力争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建设工程需要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彭德红.搞好《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的思考[J].基建优化,2005年8月,第26卷第4期,第82-84页.

第5篇:体育科技成果范文

(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摘 要:国防教育课程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培养大学生国防观念与国防知识的主要阵地。文章从高校开设国防教育课程的意义出发,分析了当前高校国防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国防教育课程设置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国防教育;高校;课程设置;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7-0067-02

收稿日期:2014-10-08

作者简介:陈光铭(1988—),男,河南新乡人,黑龙江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对高校在校生进行国防教育,国防的强弱对一个国家安全来说至关重要。高校开设这种课程一般只是通过简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讲解,学生不能从根本上真正了解国防教育的意义之所在。在现阶段,各高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开学初期的军训,开设军事理论课程,各种形式国防知识的宣传,参观部队和部队训练场。理论和实践结合才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然而,部分高校不能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

一、国防教育课程开设的意义

大学生是中国未来国防事业的缔造者,他们应承担起保卫国家安全的重任及祖国繁荣富强的责任与义务。一个国家的国防强弱标志着这个国家的实力强弱,国防安全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前提条件。高校开设国防教育课程的目的即让大学生了解国防知识,树立国防意识,坚定保家卫国的信念。

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这一关乎国家兴衰成败的重要的战略任务,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国防教育工作,尤其是针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各级各类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或者在有关课程中增加国防教育的内容。军事机关应当协助学校开展国防教育。”国家教育部、总参谋长部、总政治部联合颁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大纲》指出:“军事训练要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门必修课,训练成绩计入大学生档案。”

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是大学生了解国防、认识国防的主要阵地,大学生可以通过这门课程了解到更多关于国防的知识和理论,使自己对国防有更加系统的了解,掌握军事技能,形成更加系统的国防观念。高校开设国防教育军事理论课,对普及国防知识可以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高校国防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除高等军事院校外,按照教育部教育大纲规定,普通高等学校也必须开设国防教育课程及军事训练课程。但是在课程开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高校不重视,开课学时少,教材各式各样,没有统一的大纲教程等。

(一)课时少,学校不够重视

许多高校没有理解开设国防教育课程的深切含义,虽然开设了国防教育理论课、军事训练课及军事参观课等一系列课程或活动,但是效果不佳。课时少是很多高校存在的问题,大多院校是开学军训两周,然后开设一门军事理论课安排18或36课时。课时相对较少。部分院校把这门课程当成任务来完成,不会像专业课那样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缺乏大纲教程,教材不统一,与实践脱离

虽然我国各个高校都相继按照要求开设了国防教育相关课程,但是,现行的教育大纲没有统一的教材,各高校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参差不齐,军事理论体系缺乏统一,教授的内容比较零散,给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国防教育理论造成困扰。

在开设国防教育课程的高校中,部分高校只注重课堂军事理论学习,没有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这种现象在普通高校十分常见,很多高校表示没有时间、缺乏场地,学生太多不好组织等。

(三)师资队伍薄弱,实践经验不足

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程,就必须安排教师来教授这门课程,都聘请军队文职人员任教显然不现实,因此,就会由一些非军事人员的教师来补充这方面的师资力量,但是他们很多都缺乏军队的实践经验,只能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而不能讲授实践经验。目前,我国高校讲授国防教育课的教师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数量偏低,并且从事国防教育教学的专职教师学历层次与其他学科相比差距较大,教师学历偏低且经验不足,科研成果也比较少。

《中国国防报》记者2000年对我国西南地区部分高校进行问卷调查统计部分高校武装部人员职称,高校25所,高校武装部人员140人,其中专职教师大专以下学历占64.30%,本科学历为32.1%,硕士学历仅占3.5%,暂无博士学历。其职称评定情况见表2。

三、解决国防教育课程设置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下在国防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的解决对策。

(一)提高对国防教育的认识,适当增加课时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保家卫国的坚定理想。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高校要起到引导的作用,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考核,对国防教育课程重视程度应与专业课相当,适当增加学分的比重,考核合格方可得到学分。

安排适当的时间,增加适当的课时,大学一般都是四个学年,可以把国防教育课程分为几部分开设,即必修课、选修课及自学课程,并且把课程的内容也分几个部分开设,军事技能训练课、军事理论课、活动课等,课程学时分布在三个学年六学期开设,增加学分比重。

(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国家应该制定关于国防教育的大纲教程,形成统一的国防教育思想体系,让学生掌握更加系统的国防知识。教材的编写要更加贴近实际,来源于现实,不能脱离现实。

课程设置不能仅限于教材,高校开设国防教育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参加实践,不能只在课堂中学习基本理论。例如,可以安排参观部队,参观军事训练等,还可以安排学生到部队实训,这样既能让学生增加亲身体会的机会,也能对学生的思想直到更深入的触动作用。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依据国外经验,加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就必须加强高校与军队的联系,让军队来帮助和指导高校完成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稳定的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加强培养优秀的教师或者聘任一些优秀的学者讲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高校可以直接聘任军人来兼职教授该课程,让军队为高校培养一批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这样能更好地做到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另外,高校还可以从其他渠道聘请一些优秀的专业人员来补充国防教育的师资力量,一是可以从军事院校任教的退役军人中选聘;二是可以在军事高校中选拔优秀的国防教育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三是从校内外选聘一些与军事学相关的教师。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开设国防教育理论课对树立大学生国防意识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和献身国防之志。国防教育对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普及国防知识尤其是针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理论课程的开设,能够有效地促进全民国防意识的提高。本文提到了几个问题是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的、较典型的,此外还有很多问题待有识之士提出和解决。

参考文献:

[1]刘文炳,林清泉,池有忠.试论相对和平时期普通高校研究生的国防教育[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2]何庆文,康玉唐.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设置与保障[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

[3]张正明,李科,问鸿滨.高校国防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

[4]朱芳转.高师院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改革探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高校建设,2010,(9).

[5]毛芳才.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高教论坛,2006,(6).

第6篇:体育科技成果范文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弊端明显地突现出来。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于反映现代科学、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的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于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和不良影响,说明了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

1.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把课程改革建立在脑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基础上,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

2.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养成道德在历史上一度是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至今也仍然是学校教育肩负的重任。特别是当今全球化、网络化发展迅速的情况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难度都加大加重了。

3.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长期以来,课程整合的理想和学科割裂的现实困扰着中小学教育教学。世界不可能按照一个整体来进行传授、学习或探索,对世界进行分解和分化加以认识是必然的选择。

4.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趋势:中小学学术科目在追求学科体系结构完整性和纯洁性方面的误区,使我国课程总体上脱离生活和实践的倾向仍然很严重。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实际之间的联系,使它们更有效的融合起来,增添时代的特征和新的活力。

5.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课程个性化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因材施教的问题。课程个性化的时代内涵就是要利用新技术带来的的可能和机遇,为各种不同特色的学校和特点鲜明的学生开发和提供相适应的课程和教材,以促进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

6.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日益向学校教育领域渗透的局面,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使学校教育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应该清楚,现行教育方式或课堂教学方式并不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它本身也是通过变革和发展而确立的,它适应的是以纸张为载体的印刷时代的要求。今天正在变化的信息网络时代会把我们带到什么样的方向?值得我们深思。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在学校教育中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社会性、价值观、创造性:不容忽视的是,我们的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了本门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忽视了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这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2.现行的课程体系以学科知识为核心,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强调不同学科的独立性:科目过多,忽视了科学、艺术和道德之间的联系,忽视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性和关联性。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很多现象和问题是无法用一个学科知识去解释、去探究的。

3.学生学习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我国目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突出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缺乏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机会。

4.在教育评价上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过于强调对结果的评价,忽视了对过程评价或者说对过程评价不够;评价技术方法倾向于单一的量化评价,忽视了定性评价,或者干脆就以考试代替了评价。

5.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强调统一,忽视了地方在课程管理与开发中的作用:国家课程一统天下,对学校的积极性重视不够,教师缺乏参与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权利和机会,难以调动各方面参与课程的积极性,难以适应不同地方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四、解决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途径

我们必须坚持改革的目标不动摇,在主客观两方面为课改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要保证与新一轮课改相适应,必须改革现行的管理模式,特别是学校的管理模式。学校课程设置丰富多彩,教材版本精彩纷呈,学生选择自主多样,学生学习成绩和发展能力的评价不再单一,教师教学将通过课堂、多种活动、鼓励学生质疑等多种方式来完成。让学生更多地走出校门,往往会发生意想不到的结果。我们必须认真思考走向开放、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后学校新的管理方式、方法和途径。

五、小结

虽然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不完全决定于基础教育,但基础教育对培植民族创新能力的作用却是不可替代的。在社会发展中,处于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地位的基础教育在支持国家科学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怎样估计都不过分。

第7篇:体育科技成果范文

一、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建设中考核体系的构建理念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决定了课程的考核体系也要围绕“基于工作过程”这一理念进行变革,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考核,而不是仅仅在期末针对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在新的考核体系中要突出技能的考核,突出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突出理论应用于实践过程的考核。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考核体系,就是对工作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考核标准,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行考核。考核由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两大部分构成,过程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70%,而期末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重视学习的整个过程,而不是认为只要到期末突击一下就可以过关。过程考核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对以下三方面的能力进行考核。

(一)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考核,考核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实现。

第一,对学生接受任务的能力进行考核。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任务要求是完成任务的首要条件,只有准确领会任务要求,才能着手对任务进行分析、解决。通过学生的书面表达或者口头表达来判断学生接受任务的能力,从而进行级别评定。每当一个任务下达之后,都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解读任务要求,同时要求学生书面表达对任务的理解。老师有意识地选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记录学生的表现。在整门课程完成的过程中,老师要对所有学生的口头表达有记录。通过学生的书面表达及老师记录的口头表达综合给出学生接受任务能力的评价。

第二,对学生分析任务的能力进行考核。学生能够围绕任务要求进行有效分析,确定完成任务的基本思路是完成任务最重要的环节。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对分析任务的能力进行科学的考核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对学生进行提问,通过观察学生的回答,判断学生分析任务的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具体操作时,可以对一组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自由发言,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听取学生的表述,以及针对某一点进行深究提问,就可以判定学生分析任务的能力处于哪一个级别,从而给出评价。

第三,对学生实施任务的能力进行考核。学生能够按照确定的工作思路逐一落实、认真实施工作思路中的每一个环节是任务成功的关键因素。判定学生实施任务的能力等级需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并且适时提出问题,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给出成绩。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头展开,老师穿梭于各个小组之间,观察小组成员的表现并且适时地提出某个问题让某个学生回答,记录学生的表现,综合给出学生实施任务能力的评价。

第四,对学生完善任务的能力进行考核。学生能够在完成任务要求的基础上,运用发展式的思维对任务做出进一步的完善是任务的最终目的。这项能力只能是少部分学生具备,所以在评定时只需要针对少部分学生进行即可。评价的方法比较灵活,既可以通过他们自行实施完成自己的想法,又可以只表达他们的设想,这要看时间是否允许。

以上四个方面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全程跟踪,给出评价的不仅是指导老师,还有学生本人及小组组长,三者的评价占有不同的权重。

(二)对学生的社会能力进行考核。

学生是否能够与客户和团队成员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协作、是否具备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过硬的素质是完成任务的重要保障。这项能力的考核旨在让学生学会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环境。具体操作模式主要是通过老师的观察、与学生的交流以及听取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实现。在整门课程完成的过程中,哪个学生在社会能力方面的表现如何基本能够如实记录,能够给出一个客观的评价,同时给出评价的还有学生本人及小组组长,三者的评价占有不同的权重。

(三)对学生的方法能力进行考核。

学生是否能够以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否能够从个案中找到共性,寻找规律、是否能够理论指导实践则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指标。这项能力的考核旨在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的表达自己,如何在工作环境中自主学习。具体操作模式主要是通过老师的提问、观察、与学生的交流,以及学生完成的书面材料进行综合评价。在整门课程完成的过程中,哪个学生在方法能力方面的表现如何基本能够如实记录,能够给出一个客观的评价,同时给出评价的还有学生本人及小组组长,三者的评价占有不同的权重。

二、如何将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考核体系方案

如何将考核理念落到实处,转化为可操作的考核体系方案则需要结合课程实际情况,进行可操作性论证并且经过实践应用才能完成。以《基于PLC的电气控制及应用》课程为例,其考核体系方案的确定经过了课程组成员的可操作性论证,其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核主体和各项所占权重都进行了细致的考量,广泛征求了行业专家和学生的意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实践应用,在此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运用过程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全程考核,效果良好。过程考核形成的综合评价结果占这门课程总成绩的70%。期末考核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考试成绩占这门课程总成绩的30%。经过两个学期的实践,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重视整个学习过程;尤其在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第8篇:体育科技成果范文

Abstract: The model of "dual-system" education in Germany, in the teaching entities' aespect, the subject is enterprise, and the helper is school. In teaching content's aespect, practice is the main body, and the theory is helper. While the order education in China, the subject is enterprise too, which oriented by employment, based on the skills and ability standard. This shows that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Chinese and Germany based on working process. When carry out personnel training scheme, the "Inclusiveness" of curriculum system has become the inevitable problem.

关键词: 高职教育;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包容性”特征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working process;curriculum system;"Inclusiveness" character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293-02

0引言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指青少年在完成初中阶段学业后,既在职业学校接受专业理论和文化知识教育,又在工厂企业接受专业实践和职业技能训练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教学主体以企业为主、以学校为辅,教学内容以实践为主、以理论为辅。因此,凡是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约有1/3的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专业理论和文化知识,约有2/3的时间在工厂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和职业技能培训。这就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基本特色。

中国“订单式”职业教育模式,是指以企业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依托、以能力为本位,校企双方共同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即“订单”),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在中国“订单式”职业教育模式下,企业需要定期指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为学生授课,需要提供设备和场地安排学生实训或顶岗实习。学校也需要依托企业引进行业的技术标准,并根据企业提出的培养规格和课程标准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可见,中国“订单式”教育也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模式。

1基于工作过程的“包容性”课程体系的内在特征

1.1 课程定位的宽泛性从国外职业院校的课程定位来看,有的将课程定位为“技术兴趣”,也有的将课程定位为“实践兴趣”。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其课程定位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与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相关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课程定位的宽泛性,实际上是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认知特征,并将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到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其中:职业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具备在未来职业岗位上所应有的观察能力、交流能力、思维能力、整合能力和实践能力;职业素养,要求学生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等方面,必须具备与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任职要求而直接相关的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

1.2 课程设计的多元性课程设计的多元性,应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现场的相互结合,为智能多元化的学生群体创造出大家都能适应的学习情境。因此,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应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与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在课程内容编排上,应以真实工作过程为依据,按照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等教学形式。

1.3 课程内容的渗透性渗透性,是指一种界于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之间的学习过程。在中国“订单式”职业教育模式下,教师仅仅是各项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协调者。也就是说,理论教学应根据课程内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并善于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实践教学应通过具有操作性的职业技能训练,帮助学生验证、补充、强化和拓展理论知识。通过所开设课程教学内容的相互渗透,用来拓展学生的知识信息、构建立体的知识结构。

1.4 课程实施的开放性课程实施的开放性,是指开放课堂教学空间,即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实行全方位开放。

开放教学内容,这是拓展学生学习空间的需要。每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一般表现形式是教材,而教材也仅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纸质载体。任课教师只有把握好课程定位的宽泛性,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做到:既依靠教材,也不依赖教材;既超越教材,也不脱离教材。

开放教学方式,这是张扬学生个性空间的需要。任课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等教学方式,以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兴致、灵感、知识和经验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之中。

1.5 课程评价的社会性课程评价,既有诊断性评价和水平性评价,也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一般来说,诊断性评价强调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控力,水平性评价强调课程教学质量的区分度。而形成性评价是动态的非测试性的过程评价,终结性评价是静态的测试性的量化评价。因此,高职院校除了按学校的综合量化考核成绩作为评价依据以外,还可以按行业的技能评价标准进行项目测试,或者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进行综合评价。

2基于工作过程的“包容性”课程体系的AB组合

笔者试图以高职院校商科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等专业作为主体专业(简称“A”专业),视与其相近的“市场营销(国际营销)”、“物流管理(国际物流管理)”等专业作为客体专业(简称“B”专业),并按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指南的要求,将AB专业所开设的主干课程有所选择地包容在某一主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通过AB专业有关主干课程的组合式教学,不仅可以实现AB专业相关课程内容的互相渗透,而且也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职业领域和拓宽学生的择业路径。

3基于工作过程的“包容性”课程体系的架构图示

4结语

从基于工作过程的“包容性”课程体系的架构图示可见:商品或劳务的国际贸易、国际营销或国际物流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相互交融地形成了国际间的商流和物流。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国际间的商流和物流需要融会贯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而这些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则是由“包容性”课程体系所决定的。因此说,企业工作过程是架构“包容性”课程体系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文涓.浅析德国的“双元制”与我国的“校企合作”[J].教育学术月刊,2008,(2).

第9篇:体育科技成果范文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高职;课程评价体系;工业分析

【Abstract】Curriculum reform to work process-oriented needs to have a scientific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 as a basis Higher 《industrial analysis》course evaluation system building should be combined to their professional features along with the main line of integrated vocational skills assessment. Finally, a full program evaluation system was built with chemical test workers for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were integrated into the curriculum evaluation.

【Key words】Based on the work process; Vocational; Course Evaluation System; Proximate analysis

分析检验技术,在现代化工行业及企业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因此《工业分析》课程也成为各类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主干课程。课程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状况的主要方式,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尺度之一。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引导作用,不同的评价形式和方法也反映着不同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工业分析》传统的评价模式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就是让学生完成卷面的填空、选择、判断、计算等题目的笔试,一部分是相应的实验课程的成绩。这种将理论与实践分离的评价模式,使学生不能自觉的将理论与实践融合起来,造成了所学知识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脱节,不能适应企业对分析检验岗位人才需求,更不符合高职生的成长规律。我们必须重新构建一套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切实可行的《工业分析》课程评价体系。

1 《工业分析》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依据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课程在改革中,首先是系统分析了分析检验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按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设计要求,课程内容与要求的确定充分考虑了化学检验工职业资格标准的相关要求。课程内容选取与序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遵循学习由易到难渐进的原则,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在丰富的项目载体库中选取难易程度不同,梯度渐进的项目组合,设计了《工业分析》学习领域的教学情境,依次为煤质分析、工业碳酸钠分析、工业污水分析、工业苯甲酸鉴定、对乙酰氨基酚成分分析、白酒成分分析、石油产品分析等7个学习情境,共17个子任务,其中实训课时占总课时数的60%。

为保证教学效果,《工业分析》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全过程在实验室进行。所谓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将专业理论课与实习、实训课进行组合教学,它不仅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直接沟通和联系,而且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程要求学生完成每个学习情境中的工作任务,去掌握融合于实践行动中的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将分析检验职业工作中所需要的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工作要求等要素融入课程学习与工作的全过程,在本课程学习结束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为此,本课题组将过程考核融入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中,将分析检验工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融入课程最终评价中,建立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建立分模块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每个课程模块既考核学生所学的知识,又考核学生掌握的技能及学习态度。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职业资格鉴定普通考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2 《工业分析》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

《工业分析》课程评价体系的最终考核成绩由2部分组成,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占40%七个学习情境的教学过程评价的综合占60%。其中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包括理论成绩(50%)和操作成绩(50%)。每个学习情境的成绩包括学生自评、互评(10%),实训操作过程考核(40%)以及期末闭卷考试(50%)。教师评价由操作过程评价、讨论过程评价、团队合作评价和理论考试组成。每个课程模块既考核学生所学的知识,也考核学生掌握的技能及学习态度、职业素养。图1为《工业分析》课程评价体系构建。

3 《工业分析》课程评价体系的实施过程――以《工业污水中铬离子含量测定》教学项目为例

一个合理的、科学的课程考核体系必须要有良好的操作性,要求在公正、全面、科学地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有效评价的同时尽量不要加重学生的负担。《工业分析》课程评价体系采用过程评价、终结评价及成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过程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 操作过程中的记录、实训过程的表现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评价,终结评价是指在实训结束前进行一次操作考核,成果评价主要是指对实训过程记录及实训报告的质量进行评价。

笔者以课程中《学习情境三 工业污水分析》中《子任务一 工业污水中总铬测定》的项目单元教学为例,展示评价体系的实施过程。《工业污水中总铬测定》教学过程是按照项目教学法的六步法来完成的,分为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表1)。具体教学过程见表2。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为3-4人为一组,每组下发《工业污水中总铬的测定》评分标准表格,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填写相应的评价。

4 《工业分析》课程评价体系的特点

4.1 对学生工作态度进行评价

工作态度评价采用过程评价方式进行,评价主体有教师和学生组成。教师主要评价学生的出勤情况及规章制度的遵循情况,采用扣分工作态度进行相应扣分处理。对于学生在实训期间的认真度、责任度、努力程度等表现有同组其他成员填写表2完成。

4.2 对学生思考能力进行评价

思考过程是学生上课过程中主观的思想过程,教师并不能直接获得,表2的评价过程使教师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并且督促学生主动思考。

4.3 对学生动手能力进行评价

动手能力的评价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成绩在上课的操作环节中

有教师按照小组的表现进行小组捆绑式打分,主要依据是各小组过程记录单的质量、教师对现场的观察及学生连续动作的记录、操作顺序及动作的规范性。由于课时有限,教师没法对每位同学的每个操作动作进行考核,我们采用小组内互评。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打分、完成评价。

工作任务名称: 自评人: ___月____日

4.4 “课证融通”得到最终评价结果

将分析检验工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融入课程最终评价中,建立了真正体现职业能力的课程考核标准。

工作任务名称: 互评人: ___月____日

5 结语

职业能力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和特点。传统的课程考核和评价方法单一,难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精神,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非真正的能力培养成效。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评价体系中以教学项目为考核单元、以行为过程考核为主线,将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自我评价、职业素质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从而科学、客观、公正地全面评价学生。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5).

[2]谢旭阳.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J].科学咨询,2009(11).

[3]吴雨龙.多元化教学方法提升高职课程教学质量:以《精细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教学为例[J].广西轻工业,2009(6).

[4]王厚德,路光友.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生产实习改革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07,5:52-57.

[5]刘庆文.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12(4):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