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呼吸道疾病预防知识范文

呼吸道疾病预防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呼吸道疾病预防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呼吸道疾病预防知识

第1篇:呼吸道疾病预防知识范文

方法:选取78例入院就诊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研究组采用整体管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对比观察两组呼吸道疾病服务中心内感染率和临床管理满意度。

结果:研究组患者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1例(2.56%),对照组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9例(23.08%),对比两组院内感染率,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意义(P

结论:社区医院采用整体管理模式效果显著,可有效预防控制呼吸道传播疾病,降低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呼吸道传播疾病管理预防控制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584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97-01

呼吸道传播疾病的路径主要有人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等,各种微生物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会引发呼吸道传染性疾病,该病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途径多等特点,一旦病发将难以控制,是一种具有极大危害的传染性疾病。目前,我国呼吸道传播疾病已成为公共卫生健康问题,广受人们关注和重视,呼吸道传播疾病暴发流行,如甲型流感、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不仅危害人们身心健康,还会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1]。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管理及预防控制呼吸道传播疾病,有助于控制疾病暴发流行,同时在患者就诊过程中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该疾病,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率,确保患者就诊安全与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本文选取78例入院就诊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整体管理模式对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预防控制效果,结果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9月~2013年3月入中心就诊的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5例男性,33例女性,年龄14~71岁。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研究组23例男性,16例女性,年龄14~70岁;对照组22例男性,17例女性,年龄16~7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

1.2方法。选取的78例就诊患者均采取一定管理措施预防控制呼吸道传播疾病,研究组患者采用整体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整体管理模式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2.1建立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尽可能结合服务中心具体情况建立完善感染管理制度,如《呼吸道传染病应急预案》《消毒隔离制度》《医务人员防护制度》等,确保制度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并充分发挥出应有作用,保证呼吸道传播疾病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2]。此外,为提高医务人员感染意识,保证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感染管理部门应做好呼吸道传播疾病防护知识宣教工作,并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其职业安全知识。

1.2.2加强感染科管理。感染科通常负责呼吸道传播疾病诊疗工作,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严格考查并科学合理的整改医疗环境,尽可能合理布局传染病区,满足传染病预防控制需求,同时明确分区与专用通道,保持良好通风与空气流通效果。为保证感染科管理的有效实施,需对该科医务人员进行培养,使其全面掌握各方面知识,如中心感染控制、流行病学、传播性疾病诊疗等。

1.2.3隔离管理。隔离管理措施主要包括:①设立独立医疗区域收治疑似呼吸道传播疾病患者,同时区分医务人员、患者、污染物运送专用通道,进出病房时医务人员与患者家属均需穿戴隔离衣与外科口罩;②对于疑似度高的呼吸道传播疾病患者,应直接转送隔离观察室进行密切观察,隔离观察期间,应保持隔离观察室门窗关闭,同时诊疗仪器必须专人专用,为免发生院内感染,非医务人员严禁进出隔离观察室,而家属则需取得医师批准并做好防护措施才能进出隔离观察室[3]。

1.2.4医务人员防护管理。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途径主要有空气、飞沫、密切接触等,高度重视医务人员呼吸道防护与粘膜保护,并采取正确措施保护其健康,有助于降低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率。诊疗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根据实际风险与标准预防原则,采用基本、加强、严密等分级防护措施,如应佩戴手套才能接触污染物品,如排泄物、血液、分泌物等,需注意的是接触非完整皮肤黏膜时更应佩戴手套;医务人员应佩戴好防护面罩、目镜、N95口罩与戴帽连体防护服等,才能接触有可能喷溅的污染物品,如血液、体液、分泌物等。隔离观察病房内外、治疗室、医师诊疗室等均需配备可快速干手的消毒剂,而且还需采取各种手卫生宣传方式,有效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并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

1.2.5患者所用物品消毒管理。合理选用消毒剂杀灭呼吸道传播疾病病原体,选用的消毒剂必须经国家批准,且有相关资质、合格。患者所用物品均采用消毒剂严格消毒,如医疗器械、仪器设备、相应物品等,而且每例患者所使用的监护仪、氧气湿化瓶等必须严禁交叉使用,同时对消毒液浓度进行实时监测,以保证达到理想消毒效果,此外定期培养各类管道细菌,并准确记录培养结果,有效加强呼吸道传播疾病诊治效果。呼吸道传播疾病患者出院后,应对其所在房间与可能污染区域进行终末消毒处理,才能提供给其他患者使用。

1.3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所有数据,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量数据以(X±S)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2结果

就诊期间,研究组患者出现1例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感染率为2.56%,对照组组出现9例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感染率为23.08%,两组呼吸道传播疾病院内感染率对比,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意义(P

3讨论

呼吸道传播疾病是一种病发后难以控制且危害极大的传染性疾病,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途径多等特点,多由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病原体引起,该传播疾病的流行特征主要有:季节性,多发于冬春季节;易传播,传播范围广泛、发病率高,尤其是未预防接种人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5]。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是呼吸道传播疾病暴发流行的环节,传染源可能是病原体携带者、患者,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飞沫、密切接触等,抵抗力低、为预防接种等为易感人群。患者若院内感染呼吸道传播疾病,不仅会危害身心健康,增加疾病痛苦,还会给原发病治疗造成严重影响。目前,呼吸道传播疾病已逐渐成为公共卫生健康问题,加强管理和预防控制该疾病,有助于控制疾病暴发流行,如甲型流感、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保障人们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做好呼吸道传播疾病相关管理与预防工作,采用有效措施改善疾病管理与预防现状,可控制疾病传播,降低中心内感染率,提高临床管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采用整体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效果显著,是降低呼吸道传播疾病中心内感染的有效措施,可有效预防控制呼吸道传播疾病,切实保障患者就诊安全与医务人员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陈利英.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预防及控制研究[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06):53-54

[2]张斌.呼吸道传染病预防与控制[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1):28-30

[3]杨秀玲.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预防控制及管理[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07):548

第2篇:呼吸道疾病预防知识范文

甲型H1N1流感与季节性流感在症状上有什么区别?

与季节性流感一样,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也各不相同。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症状与季节性流感患者的症状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腹泻和呕吐,严重者会继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现状?

2009年3月底,墨西哥开始发现流感样病例数异常增加。随后,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定这种疾病是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目前能够识别到的第一个病例在墨西哥3月17日发病,美国确诊的首例病例在3月28日发病。疾病来源尚不清楚。多个国家已经在社区中发生人际间传播,但人际间传播的难易程度尚不知晓。截至2009年6月10日,世界卫生组织有74个国家共报告了27737个病例,其中死亡141人。截至2009年6月11日,我国共报告222例患者,其中内地125例,无死亡病例。

甲型H1N1流感的传染源是什么?

甲型H1N1流感病人为主要传染源。虽然猪体内已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毒,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动物为传染源。

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后都会有哪些症状?

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后的症状与普通人流感相似,包括发热(腋温≥37.5℃)、流涕、鼻塞、咽痛、咳嗽、头痛、肌痛、乏力、呕吐和(或)腹泻。

可发生肺炎等并发症。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亦可加重。

甲型H1N1流感有哪些治疗药物?

用于流感的抗病毒药物有两类: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例如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以及金刚烷胺,例如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对从墨西哥、美国和我国患者身上所获病毒的检测表明当前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敏感,但对金刚烷胺类药物有耐药性。

甲型H1N1流感病毒会不会对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产生耐药性?

世界卫生组织及其伙伴正在监测该病毒对抗病毒药物的耐药性。

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甲型H1N1流感可起到什么作用?

迄今为止,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多数人呈现流感样症状(例如咽痛、咳嗽、流涕、发热、全身无力、头痛、关节/肌肉疼痛),大多数病人不需要抗病毒药物治疗就可康复。

抗病毒药物可减少症状并缩短病期,就像对季节性流感所起的作用一样。这些药物还可有助于预防严重疾病和死亡。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一种新病毒,只有少数感染者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过治疗。世卫组织正在与受影响国家中的公共卫生主管当局和临床医师联系并搜集关于这些药物有效程度的信息。

在什么情况下应当使用抗病毒药物?

应当根据国家大流行性流感防范计划使用抗病毒药物。有些国家的公共卫生主管当局决定作为公共卫生措施的一部分对可能患此病的患者进行治疗。

在可获得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的地方,临床医生应当根据对每个患者所面临危险的评估作出决定。还应当在个案基础上对用药的利弊进行评价。

个人是否应该服用抗病毒药物来预防这一新病毒?

只有在卫生人员建议下,才可服用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等抗病毒药物。个人不应在无医生处方的情况下自行购买药物来预防或对付这一新流感,此外,还应谨慎对待通过因特网购买抗病毒药物。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感染甲型H1N1流感?

避免接触具有流感样症状或呼吸道疾病病人;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是在咳嗽或打喷嚏后避免前往人群拥挤的场所;咳嗽或打喷嚏时注意掩盖口鼻,然后将卫生纸丢进垃圾桶;如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或发热,应及早就医。

什么是甲型H1N1流感的密切接触者?

密切接触者是指在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情况下接触传染期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人群,具体包括:诊断、治疗或护理、探视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人员;与病例共同生活或有过近距离接触的人员;或直接接触过病例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或可能暴露于病例污染的环境或物体的人员等。

在判定密切接触者,分析其感染发病的可能性时要综合考虑与病例接触时,病例是否处于传染期、病例的临床表现、与病例的接触方式、接触时所采取的防护措施,以及暴露于病例污染的环境和物体的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以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怎样做好自我保护?

・采取一般流感预防措施防止感染。

・避免与看起来身体不适和有发烧和咳嗽症状的人密切接触。

・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

・经常和彻底地用肥皂和水清洗双手。

・咳嗽和打喷嚏时用手或纸巾掩住口鼻,用过的纸巾要立即丢进垃圾桶。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包括睡眠充足,营养膳食和坚持锻炼。

正确的洗手方法?

正确的洗手方法是个人良好卫生习惯重要内容之一,能有效地防止肠道病毒的传播。在与患者接触后,触摸眼、口、鼻前,打喷嚏或咳嗽后,如厕后,戴口罩前及摘口罩后,接触公共设施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公共电话后,从外面回家后等均应及时洗手。推荐较合理的五步洗手法:湿、搓、冲、捧、擦。

・湿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搓:手心、手臂、指缝相对搓揉20秒: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搓洗手腕,交换进行。

・冲:用清水把手冲洗干净。

・捧:用清水将水龙头冲洗干净,再关闭水龙头。

・擦:用干净的毛巾/纸巾擦干或烘干机烘干。

目前有预防甲型H1N1流感感染的疫苗吗?

目前尚无预防用疫苗。我国已获得用于甲型N1N1流感疫苗生产用疫苗株。

疫苗对于控制流感大流行到底有多重要?

流感流行时,疫苗是最有价值的保护手段之一。其他防控方法还包括使用抗病毒药物,控制公共社交活动和保持个人卫生。

现有的预防季节性流感的疫苗能抵御甲型H1N1流感吗?

初步研究表明,季节性流感疫苗对甲型H1N1流感基本上无法为人们提供保护。

面对甲型H1N1流感保持良好的心态

・不轻信传言。在有关疾病的报道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不要因为报道的频繁就认为这个病多么严重。疾病的流行情况不会因为报道的频繁变得严重,有关报道数量的增多,目的是引起人们的重视。

第3篇:呼吸道疾病预防知识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分析;预防策略

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1]。为呼吸道常见病、多发病。由于高校是集体群居生活,同寝室接触密切,几十人甚至几百人集中在一起上课,通风不良或者季节变化会导致本病发病率上升。现就我院收治的大学生社区获得性肺炎49例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9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我校大学生社区获得性肺炎49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8例;年龄17~26岁,平均年龄22.5岁。排除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所有病例均无其他伴随疾病。

1.2方法 对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2006 年制定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标准[1]的我校49例大学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发病年级、发病月份、血常规异常者占比及发病部位,并分析其原因、探防治策略。

2结果

2.1我校大学生CAP发病年级分布 大一18例(36.73%),14例(28.57%),大三10例(20.41%),大四7例(14.29%)。

2.2我校大学生CAP发病月份 发病人数最多的是9月份11例,占总数的22.45%;其次是12月份9例,占总数的18.37%;3月份和11月份均有5例,占总数的10.20%;4月份和10月份均有4例,占总数的8.16%;1月份、5月份和6月份均有3例,占总数的6.12%;7月份2例,占总数的4.08%;2月份和8月份为0例。

2.3我校大学生CAP血常规异常情况 全部病例均采用三分类血球仪进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或中性粒细胞异常增高者39例,占总数的79.59%,血常规完全正常者10例,占总数的20.41%。

2.4我校大学生CAP发病部位分布 左上2例(4.08%),左下16例(32.65%),右上1例(2.04%),右中4例(8.16%),右下21例(42.86%),双侧5例(10.20%)。

3讨论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体常见的有细菌、非典型病原体、病毒,免疫受损者可发生真菌感染。细菌中常见的是肺炎链球菌(SP)、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近年来研究提示,革兰阴性杆菌检出率逐渐减少,而革兰阳性球菌显著增加[2]。患者临床表现为常见的呼吸系统非特异性症状,多数患者常认为是感冒而致临床症状加重。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诊断依据:①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②发热;③肺实变体征和( 或)闻及湿性音;④WBC>10×109/L 或

综上所述,学校各职能部门应重视新生健康知识教育,督促学生积极参加专业人员组织的疾病预防保健知识讲座,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个人卫生习惯,不熬夜、不网游、不抽烟、不酗酒,注意锻炼身体,尤其要加强耐寒锻炼,增加营养物质的摄入,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及早到医院确诊治疗。学校还要搞好公共场所的卫生,对人口密集场所要经常通风、定期消毒,减少大学生在校期间罹患社区获得性肺炎等疾病的机会,以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健康,顺利地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第4篇:呼吸道疾病预防知识范文

11月16日是第15个世界慢阻肺日,今年的主题是“科学呼吸”。由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指导,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主办,携手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10个省(市)在各地知名医院同步开展了大型慢阻肺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浙江省的现场活动由浙江省卫生计生委主办,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浙二医院承办。 浙二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李雯在为群众讲解慢阻肺相关知识

认识慢阻肺

慢阻肺是中国人群第三大杀手,每分钟导致2.5人死亡。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目前,我国已有超过4300万的慢阻肺患者,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的慢阻肺患病率高达9.9%,也就是说每10人中就约有1人患病。

慢阻肺是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肺部疾病。与气道和肺组织对烟草烟雾(吸烟和被动吸烟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空气污染、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生物燃料等)的慢性炎症反应增强有关。主要症状包括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和胸闷,还会出现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精神抑郁或焦虑等全身症状。

呼吸困难是慢阻肺最重要的症状,如果没有得到规范的治疗,生活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哪怕只是上楼、做家务,甚至连休息时都会感觉气喘费力。慢阻肺后期会出现低氧血症和高钙酸血症,可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和右心衰竭。另外,慢阻肺也常常和其他疾病合并存在,最常见的包括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肺癌、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等。

此外,慢阻肺还会增加个人和家庭的经济负担,患者每年约发生0.5~3.5次急性加重,国内研究表明,住院患者每人每次平均住院费用高达11598元。

哪些人易得慢阻肺

慢阻肺危害大且常见,但目前在我国却是严重诊断不足。调查表明,所有被诊断为慢阻肺的患者中,仅有35.1%的患者以往曾被确诊过。浙二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李雯表示,因为目前缺乏对慢阻肺危害的认识,一些患者虽有咳嗽、气短等症状,但不重视,也不及时去医院就诊,有些患者仅在病情急性加重时才到医院就诊。“事实上,如果你年龄在40岁以上,并且有慢阻肺家族史,建议大家检查肺功能,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

导致慢阻肺的高危因素主要有:

吸烟,不仅是吸烟者本身,被动吸烟也一样容易导致慢阻肺的发生。

空气污染:化学气体、烟尘明显增加时,慢阻肺急性发作显著增加。PM2.5和PM10可能与该病发生有一定关系。

生物燃料:如柴草、木头、木炭、庄稼秆和动物粪便等燃烧时的烟雾里有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有害成分。做饭时吸入的油烟是家庭主妇发生慢阻肺的重要原因。

呼吸道感染是慢阻肺发病和加剧的重要因素:病毒或细菌感染是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常见原因。儿童期重度下呼吸道感染,比如肺炎等,与成年肺功能降低及呼吸系统症状的发生有关。

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接触过久或浓度太大。

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

李雯主任表示,慢阻肺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它对该病的严重度评价、疾病进展、预后及治疗反应等均有重要意义。“应该像测量血压一样定期检测肺功能。慢阻肺患者应每半年左右到医院检查肺功能。”

大家不妨来自测一下,如果一下问题出现3个或以上回答“是”,那就应该去医院进行一次全面的肺功能检查。

是否经常咳嗽?

是否经常咳痰?

是否比同龄人更容易气短?

年龄超过40岁了吗?

现在吸烟或者曾经吸过烟?

患者要坚持科学治疗和自我管理

慢阻肺是一个进行性发展的慢性疾病,病程分为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李雯主任告诉我们,慢阻肺需要坚持长期科学药物治疗,可预防和控制症状,减少急性加重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提高运动耐力和生命质量。“有些人会担心长期使用激素产生副作用,但事实上,吸入治疗使用方便,药物可直达肺部,全身副作用小,长期规律使用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能持续控制慢阻肺的自然病程进展,控制当前症状,降低住院和死亡的未来风险。”

李雯主任表示,除了药物治疗,还需要患者做好自我管理,比如生活规律、劳逸结合、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健康饮食、戒烟,避免接触有害气体或颗粒,同时,患者还要树立治疗的信心,不要让自己压力过大。

急性加重是慢阻肺死亡和主要原因,据统计,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率为3% ~4%,病情危重需要入住重症监护室的死亡率高达11%~24%,50%的患者半年内会因病情再次加重而入院。“面对慢阻肺急性加重的来势汹汹,我们需要未雨绸缪。”李雯医师提醒广大患者: 现场活动中浙二医院专家开展义诊

把需要的药物或资料放在固定地方,以便能迅速找到。

备好医生、医院、联系人的信息,比如电话和地址。

放好用药清单、准备好所需费用。

一旦怀疑急性加重,立即就医。

第5篇:呼吸道疾病预防知识范文

【摘要】目的 探讨口腔工作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口腔工作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分析研究,制定口腔工作人员职业危险的预防措施 。结果 器械、环境、设备的污染,工作人员自我防护不足,污染的锐器损伤是口腔工作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结论 提高防护意识, 改善工作环境条件,加强器械的灭菌,设备的消毒, 规范操作规程, 是减少口腔工作人员感染和交叉感染发生的有效措施。 

【关键词】口腔工作人员;危险因素; 预防措施

疾病的发生与其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口腔工作人员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职业危险因素显得尤为突出。现就口腔工作人员工作过程中存在问题及预防措施总结如下: 

1危险因素

1.1化学因素调制银汞合金时,汞蒸气的蒸发;磨除旧充填银汞时产生的汞尘;均对环境造成污染并可经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长期吸人铅蒸气可致慢性铅中毒。甲醛甲酚、戊二醛、热凝牙托水、自凝牙托水、复方三氧化二砷、樟脑酚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和挥发性, 长期吸入或直接接触容易引起皮肤过敏和呼吸道疾病。紫外线灯空气消毒时紫外线照射到人的皮肤、眼睛会引起灼伤、眼角膜炎、红斑、皮肤过敏,分解成的臭氧能破坏呼吸道黏膜和组织[1]。

1.2生物因素医务人员在对病人近距离操作过程中,如高速牙钻机、超声洁牙机、气枪、水枪工作时引起口腔内的唾液、血液、细菌等形成气雾,气雾飘散在空气中、直接飞溅到医务人员身上、停留在物品表面,气雾中可能携带HBV、 HCV、HIV、结核、疱疹、梅毒,不慎接触病原体的剂量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感染和交叉感染。不戴手套接触梅毒患者皮肤破裂或病变创伤而导致感染[2]。手机头、洁牙头、退针扳手、洁治器工作尖装卸扳手易被污染,修复科中的印模材料、石膏模型、修复体、矫正器也可能被污染而引起感染和交叉感染。

1.3锐器损伤 口腔科使用的锐器有探针、医用针头、车针、扩大针、光滑髓针、拔髓针、刀片、缝合针、洁治器头工作尖等,病原体从被污染的锐器刺伤的伤口进入,一般发生在临床操作、器械回收、器械清洗、器械消毒过程中,人员包括医务人员和工勤人员,不戴手套增加了感染HBV、HCV、 HIV的可能性。

1.4 物理因素

1.4.1噪声高低速手机头旋转、压缩机工作、义齿的打磨均产生噪声,长期在≥85dB噪声环境下作业,可能对听觉、神经、心血管、消化系统有一定的影响,甚至造成噪声性耳聋。其人群广泛分布在口腔内科、修复科、实验室带教老师、义齿制作工人。

1.4.2光固化机的蓝光高能量短波长的蓝光可造成操作者视网膜的光化学损害,初期会出现视疲劳和复视等症状,当视网膜损伤到一定程度,将出现永久性的眼损伤。

1.5粉尘污染密闭、通风条件差易造成环境粉尘污染,口腔内科开髓时,特别是坏死、坏疽的牙齿,其产生的气雾及飞沫夹杂着大量的血液、唾液、脓液,气味难闻,对人的健康威胁更大。口腔修复科、口腔医学学生、义齿技工等接触的粉尘为塑料、石膏、合金、树脂和瓷粉等复杂、特殊的粉尘,加上产热,气味更难闻,短期内可引起鼻过敏、流泪等,长期吸入粒度2um以下占9%的瓷粉,可能引起硅肺[3]。

2防范措施

2.1加强口腔工作人员职业防范知识培训,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定期举办口腔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知识讲座及器械消毒培训, 提高工作人员对控制医院感染重要性的认识。对来诊的患者看成潜在的感染源,警惕自己的操作行为,工作时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手套及护目镜。接诊前后要认真洗手,擦手巾保证清洁干燥。

2.2保证工作环境符合卫生标准工作环境应有高速通风机,开窗通风,打磨时尽量采用吸尘、湿式作业以减少粉尘、气雾对人员的伤害,对污染的物体表面进行消毒,每日用紫外线灯空气消毒,患者的吐出物应用含消毒液的桶盛放。调银汞合金应用密闭的银汞胶囊调合机,压出的余汞要回收密封保存,对空气进行碘空气净化法以减少环境污染。使用光固化机时,应戴深色厚片眼镜,预防视网膜的光化学损害。空气、物体表面、器械、消毒水等应定期进行消毒监测,对监测中存在的不合格问题进行整改,直到符合卫生标准。

2.3口腔器械的灭菌和设备的消毒用过的器械置于含氯消毒剂中浸泡后再彻底清洗,待干燥后对耐热的器械用高温灭菌消毒,不耐热的器械用2%戊二醛浸泡消毒。手机头、洁牙头用后要继续运转30 s,使回吸入内的唾液、血液、细菌等排出, 手机头退针扳手、洁治器工作尖装卸扳手 、汞合金充填器、手机头用高温灭菌消毒;洁牙头、可见光固化器的光纤头可用酚类消毒;旋转器械中除碳钢钻针用化学蒸气消毒外,其余可用高温灭菌消毒。

2.4加强锐器伤的防护 对工勤人员、新工作人员、实习生应进行岗前培训,以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合理安排工作,勿疲劳工作,传递锐器时,勿将锐器尖端对着他人,禁止徒手将针帽戴回,以防刺伤自己, 一旦发生锐器伤,立即挤出伤口的血液, 先用肥皂水冲洗再用生理盐水冲洗, 然后用0.5%碘伏消毒伤口,若是HBV 阳性病人血液,最好在24 h 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 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4]和接种乙肝疫苗;若被爱滋病病毒污染锐器刺伤, 应在2h内服用齐多夫定和拉米夫定28天,或服用克力芝28天,当场验HIV,伤后1、3、6、12个月验HIV。口腔工作人员正确地认识职业暴露的风险并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才可确保其职业健康安全。

综上所述, 提高口腔工作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 改善工作环境条件,完善和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的各项管理制度, 才能减少感染或交叉感染的发生, 保证口腔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王国成.口腔专科门诊医务人员职业危害及预防[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6):2501.

[2]卞金有,胡德渝.预防口腔医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75—288. 

[3]姜锦,张晖,孙佳欣.口腔科粉尘污染的危害及防控措施[J].职业与健康,2011, 27(19):2256-2258. 

第6篇:呼吸道疾病预防知识范文

1.发展养猪业的思想准备、资金来源和场地选择

1.1具有成熟的思想准备:养猪与其他养殖一样,不论养殖的规模大小,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工作,要有勤劳勇敢、诚实守信和文化知识,特别是对于养猪行业的专业书籍多读,并且向养猪取得成效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耻下问,积累实际的养殖经验;很多养殖户都是从“成功――失败――成功”的经验教训中发展的,因此有金融家呼吁“投资需谨慎,融资有风险”。

1.2具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场地建设、其他设施、猪种购买、饲料配合和医药药品等等都需要一定充足的资金来源需要周转,“万事开头难”,还有随时估计不到的资金运用,都不能因为资金的临时短缺而影响一切工作的顺利发展。

1.3具有适合的场地选择:不能把场地挤在一起,不利于防疫并且造成互相传染;不能把场地建在公路、村庄和家庭院子,不利于环境空气良好、不利于安全生产保障、不利于周围居民宁静;不能把场地选择在河道附近有利于排放粪便,会把疾病疫情带到下游。

1.4具有规范的建设思路:场地的建设还是根据上级畜牧兽医部门研究设计的图纸“按图索骥”,按照规定大小决定场地、圈舍和比例,采光、通风、排水等等问题。

2.发展养猪业的品种引进、生产环节和销售途径

2.1考虑仔猪、母猪、品猪的生活习性,环境适应与否,养猪业的快速发展就要有引进外地品种的思想意识,最起码的要引进外地的种公猪,达到“优生优育”,农民朋友常言说“公猪好,好一坡;母猪好,好一窝”不是没有道理;品种猪的优点就是能够保证生产数量、保证生长质量和保证经济效益,这是不争的事实。

2.2每一个生产环节的连接、过度和发展,运输、水源、电量等等问题,“万事俱备”也不一定“只欠东风”,每一个细小环节的“断裂”都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农村偏僻、闭塞、落后,常常会遇到“极不正常”的缺水停电、道理不通和防疫不及时的“突发性”现象。

2.3饲草来源、饲料供应、储蓄水窖和专养人员,其实养殖业的“人员”十分重要,区别于“自己养殖”和“雇佣人员”或者“承包出租”,关系不一样效益不一样,有浪费、有马虎、有安全、有责任等等问题的不同区别,这种区别影响的恰好是经济效益。

2.4销售环节的问题,也是关键的一个环节,是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后一个环节,很多养殖专业人士的经验就是“别人没有的时候我有”、“别人劣质的时候我优质”、“别人以高价的时候我薄利多销”等等方式方法,“销售”是一门学问,是把产品变成经济、是把投资变成效益、是把劳动变成财富的关键所在。

3.发展养猪业的主要疾病预防、治疗和重视

3.1主要疾病:

3.1――1猪病的主要流行形式为病原体的多重感染或者混合感染,通常情况下,猪群发病的诱发因素并不是单一的病原体,而是至少两种病原体互相协同的作用,极易造成猪群的高发病率及高死亡率,具有极为严重的危害,这种情况临床很难进行有效的控制;

3.1――2在多重感染中,细菌性、病毒性和细菌性联合病毒性混合感染同时存在;

3.1――3在病毒的混合感染中较为严重的混合感染包括:猪繁殖及呼吸综合症病毒、猪瘟疫病毒、细小病毒、口蹄疫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等等多重感染;

3.1――4最为常见的混合感染为猪繁殖及呼吸综合症?猪瘟疫病毒,并且及易随时并发或者继发各种疾病。

3.2疾病症状:

3.2――1怀胎母猪、培育仔猪、育肥肉猪等等各个阶段均有呼吸道疾病问题依然存在,结膜炎、发热、呼吸困难、腹式呼吸、生长缓慢等等现象是主要的临床表现,这种情况特别严重时也能够引起死亡;

3.2――2对于这种情况要进行有必要的剖解,经过检查可以发现肺脏肉变、充血水肿、脓肿、胸膜炎、胸腔积水等等等等各种不同类型的病理变化;

3.2――3各种疾病都会引发猪免疫功能的下降或者抑制,主要有:一是繁殖性及呼吸综合症,二是圆环想病毒感染。

3.3病症危害:近年来,猪疫并不多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养猪业难度越来越大――

3.3――1直接危害养猪的生产和发展;

3.3――2对猪免疫器官及免疫细胞造成直接侵害;

3.3――3减弱猪的肌体抗病和免疫功能,降低猪的整个身体康健水平。

4.发展养猪业的疾病摸底、控制和对策

不论是规模化的养猪还是家庭式的养猪,重视、观察和预防猪疾病是实现养猪收获、收获的重要任务之一,所以特别提醒养猪户――

4.1改变猪疾病的控制观念:在传统观念的支配下,养猪的技术误区明显存在,很多人认为兽医应该控制疾病突发或者流行的主要人员,饲养管理的过程中如果精细化都不会影响到养猪疾病的发生、传染和流行,依赖性很强;可是如果在生产过程中缺乏良好的饲养管理和卫生预防措施,都能够诱发很多疾病;因此,坚持精细的饲养管理、及时消毒、及时预防,也会收到满意的效果的。

第7篇:呼吸道疾病预防知识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托老机构消毒实施人员和住院老人进行传染病发生情况个案调查。对托老机构消毒状况进行采样调研。

1.2 方法

1.2.1 个案问卷调查 对托老机构内消毒实施人员使用的消毒药物、个人防护和消毒剂刺激症状进行调查;对入住老人2004年的呼吸道传染病发生情况以及近2周内呼吸道症状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

1.2.2 实验室检测 对托老机构的环境、物体表面、餐具、便器、保温瓶塞、空调滤网、工作人员手等采样,检测其细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数、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霉菌。采样检测方法参照《托幼机构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卫生标准(DB31/8-1998)》、《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GB 15979)》。

1.2.3 评价标准 参照《托幼机构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卫生标准(DB31/8-1998)》、《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GB 15979)》、《公共场所消毒技术规范》和卫生部文件(卫监督发[2006]58号),检测合格为:空气细菌菌落总数≤2 500 cfu/m3;环境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15 cfu/cm2,大肠菌群不得检出;工作人员手表面细菌菌落总数≤300 cfu/只手,大肠菌群不得检出;餐具表面细菌菌落总数≤10 cfu/cm2,大肠菌群不得检出;织物表面细菌菌落总数≤200 cfu/cm2,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得检出,绿脓杆菌不得检出,霉菌不得检出;保温瓶瓶塞表面细菌菌落总数≤10 cfu/cm2,大肠菌群不得检出,霉菌不得检出;空调滤网和出风口表面细菌菌落总数≤100 cfu/cm2。

2 结果

2.1 空气细菌菌落总数检测情况

2004年与2005年空气细菌菌落总数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1,P<0.005)。针对空间相对比较密闭的老人寝室进行有效的开窗通风1 h后,再进行空气细菌菌落总数检测,合格率达到100.00%(表1)。

2.2 常规监测对象表面细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检测情况

对常规监测对象进行细菌菌落总数检测,按照不同年份进行分析,其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99,P<0.005);按照不同监测对象分析,其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4,P>0.500)(表2)。对常规监测对象进行大肠菌群检测,按照不同年份进行分析,其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16,P<0.005)。按照不同监测对象分析,其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8,P>0.250)(表3)。常规监测对象细菌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检测合格率近年来似有一定提高。

2.3 被褥微生物污染情况

被褥的致病微生物污染情况相对较好,均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霉菌污染,只有1名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的被褥上检出大肠菌群阳性,1名有皮肤病的老人被褥上检出绿脓杆菌阳性(表4)。

2.4 空调滤网和出风口表面细菌总数检测情况

2004年发现滤网和出风口积满了灰层。询问管理人员,得知托老机构内的工作人员对空调需清洗不知晓。共检测样品14件,合格9件,合格率为64.29%。2005年夏季再次采样时,每台空调都已经清洗,共检测样品12件,合格12件,合格率为100.00%。

2.5 保温瓶瓶塞微生物污染情况

2005年对托老机构老人使用的保温瓶瓶塞采样18件,细菌菌落总数合格8件,合格率为44.44%;大肠菌群合格15件,合格率为83.33%;霉菌合格12件,合格率为66.67%,霉菌菌落总数最高达2 780 cfu/cm2。

2.6 消毒实施人员个案调查情况

共调查了7名消毒实施人员,7人均称所在托老机构配有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但其消毒频率和消毒时间都不够规范;6人称常用含氯消毒剂和(或)过氧乙酸,但在对不同的消毒对象进行消毒时,浓度和作用时间均不够规范。所有的消毒实施人员在工作时没有专门的防护服,只有3人选择在工作时戴手套和口罩,其他没有任何防护措施。3名消毒人员在实施消毒工作时感到眼睛和鼻子的黏膜有刺激症状。2人在处理完老人的污水以后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4人有时用流动水加肥皂有时用流动水加消毒剂,1人用流动水加消毒剂洗手。7名消毒人员中4人有手部皮肤变红,角质层增厚或者变薄体征,其工作时间都在3年以上。

2.7 呼吸道传染病发生情况

共调查了32名老人,其中25人入住时间达1年以上,2004年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有15人次,感染率达60.00%。近2周内有16人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占50.00%;有6人就诊,医生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大多数老人有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胃肠道感染性疾病发生率较低。90%以上的老人能够经常开窗通风,并感到室内微小气候情况良好。

3 讨论

3.1 开窗通风,有效改善空气质量

据报道,1998年某医院老年病科80例老年患者医院

感染发生部位为呼吸道的占72.3%、胃肠道占17.0%、口腔占5.3% ,泌尿道占2.1%[1]。提示老年人最容易感染的部位为呼吸道。考虑到老年人大部分时间都在室内度过,所以保持室内良好的空气质量尤为重要。降低老年人呼吸道感染最有效的方法,除了增强老年人自身的体质外,更要降低空气中呼吸道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的含量,所以,经常性的开窗通风不失为一种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减少空气微生物密度的好方法。根据研究,有效的开窗通风(指房间空气能够流通换气)60 min,就能够有效地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3.2 加强监管指导,规范消毒隔离工作

长期以来,托老机构内的消毒隔离工作缺乏足够的监管,2002年对托老机构内床头桌面、便器坐垫、熟食盛器、餐具、营养员手、工作人员手进行采样检测时,细菌菌落总数合格率为25.00%,大肠菌群合格率为68.00%。消毒剂使用不规范,是大多数敬老院内存在的普遍问题。工作人员更是没有养成经常性消毒清洗的习惯,营养员和工作人员手的细菌菌落总数合格率分别为10.00%和18.18%,大肠菌群合格率也仅为60.00%和78.26%。随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对托老机构卫生消毒情况进行监测,并且在监测过程中,对保洁人员、护理人员等进行消毒隔离指导,托老机构内常规监测对象的常规监测指标合格率有一定的提高。但是仍低于托幼机构、医疗机构的消毒检测合格率,而且院内消毒隔离工作质量不稳定。所以对于敬老院工作人员的消毒卫生指导需要长期进行,逐步丰富他们的卫生消毒知识,提高他们的消毒技能,养成良好的消毒习惯。更有必要对托老机构工作人员进行消毒隔离理论知识的系统培训。

3.3 制定制度

托老机构应制定相应的制度,每年在冬、夏季节使用空调前,对空调滤网和出风管道必须进行必要的清洗和消毒,以便清除沉积的灰尘和滋生的细菌,防止粉尘和细菌在老人寝室和活动室内播散,导致老人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由检测结果看,老年人每天使用的热水瓶瓶塞上存在大量霉菌滋生的情况,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4 加强个人防护意识

托老机构内消毒清洗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情况比较差,而且院内消毒清洗工作大都是由外来务工人员实施,个人防护意识很薄弱,有的工作人员已经有了很明显的皮肤损害,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3.5 建议

托老机构内要建立健全可操作性的消毒隔离制度和措施,并且要有专人负责消毒清洗工作,定期对相关物品进行消毒清洗。更要注意易忽视物品的消毒清洗工作。

有关部门要做好托老机构消毒隔离工作的监管,因为经常性的检查、督导和监测,有利于促进托老机构负责人进一步认识到做好院内消毒隔离工作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组织、督促好院内消毒隔离工作的实施。托老机构要为工作人员配备好个人防护用品,防止工作人员消毒剂损害事件的发生。

托老机构负责人要进一步组织好工作人员消毒隔离理论知识的培训,不断强化消毒隔离意识,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消毒清洗操作技能,保证消毒隔离工作质量。同时,通过培训,要进一步增强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保证自身的健康。

第8篇:呼吸道疾病预防知识范文

[关键词]室内安全学生态学构建

1人类的安全健康需求企盼“室内安全生态学”诞生

1.1室内不安全不卫生因素是危害现代人类安全健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从人类告别了洞穴学会建筑房屋算起,人类以人工建筑室内作为栖身之地的室内居家文明已有上万年的历史,有史料记载的完整的室内设计活动至少也有5000多年的历史川。这期间,室内设计与装潢技术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建筑力学、艺术美学、材料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建筑学、室内装饰艺术和装饰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室内环境日益向舒适、艺术和豪华方向发展,甚至正在形成片面追求豪华程度的现代室内文化。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使现代人类生活、工作在室内的时间越来越长。据研究,现代人一生有70%一80%的时间在是室内度过的。现代建筑室内设计与装潢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宽敞、舒适、艺术的居住环境,而现代家电产品、家具及各种各样的室内工作、生活用产品为现代人类的室内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支持和便捷手段,从而使现代人类在享受水平、舒适性、艺术性和工作与生活的效能方面有了空前的提高和飞跃。然而,高科技进入现代室内环境在给人类舒适、享受、方便、美感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隐型灾难和严重的安全、健康问题。近年来,新购买的居家室内甲醛(HCHO)、氨(NH3)和苯系物(C6Ha))等有毒有害气体严重超标,许多人、许多家庭由于人住了安全质量先天低劣的住房或因时尚的室内装修而使家人身患绝症生死难测,甚至全然不知其原因所在。

例如,20__年3月,武汉市建筑材料放射性检测中心,对武汉1400个新居住户(4.2万平方米)的装修材料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实地采样检测,发现所检瓷砖、花岗岩、大理石、洗脸瓷盆、陶瓷坐便器等新型材料的放射性严重超标达24%。

北京“现代城”开发商为增进冬季施工的进度,在建筑材料和室内装饰中掺用了氨成分极强的物质,结果导致所售新房中充满氨味,致使新人住居民被迫退房退款。

20__年初春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臧晏在问诊时进行了一次因素性调查,意外发现:90%的白血病患儿家中半年至一年内均曾有过装修,而且大部分人都曾用了豪华石材和时尚型装修材料。

无独有偶,哈尔滨第一医院血液病研究所的长期临床资料更让人们震惊:该研究所10年中收治的1000多名白血病患儿中,竟有46%的孩子是因家中半年内曾进行过室内装修而染上此症!专家结论:居室装修材料中的有害物质是引发近年来儿童白血病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代装修材料中开始出现含有苯系物的倾向,包括甲苯、二甲苯等毒性物质,以胶粘剂类尤为突出。而现代临床专家研究表明,暴露于低剂量甲醛中的女性,对其会造成较大危害,主要表现为妊娠综合征、染色体异常、月经不调、呼吸道疾病。长期在甲醛环境中生活的人,可诱发鼻腔、口腔、咽喉癌,还能导致皮肤和消化道癌症,女性在怀孕时还可致畸胎;苯系物除了可对人的眼睛、嗅觉系统和皮肤造成伤害外,最具毒性的是使胚胎和血液发生改变,并直接发生癌变。国外的流行病学研究和调查表明,接触建筑材料中过量的苯毒,即使浓度很低,其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也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氡(Rn)与氡子体能引起人呼吸道癌症,已为世界所公认。另外,氡与人的脂肪有较高的亲和力,能潜入式地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神态不清,昏昏欲睡。据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1982年报告,建筑材料和建筑物是室内氡及氡子体最重要的来源。目前,我国每年约5万人因氡及其子体致肺癌而死亡。美国每年有20__~5000人因在.有氡气的室内环境而患上肺癌毙命。

20__年贵州“中天宅吉大厦”因房地产商在建筑时用了大量的煤渣砖这种被称为辐射砖的材料,氡浓度超过国家安全标准的30%,结果造成居民家中养的鱼一条又一条莫名其妙地死掉,许多入住居民终日精神不振、头晕耳鸣、昏昏欲睡。

当代电子技术一日千里,计算机和现代家电设备已成为现代室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而来的室内电磁辐射污染、微波泄露污染、噪声污染和危害等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据国内外有关资料报道,恶性肿瘤、白血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病原因与人们周围的环境辐射本底有很大关系,其发病潜伏期一般在15年以上。

据研究,许多室内观赏花卉、树种(18个科的52种植物)含有促癌物[4)。环境中促癌物可通过不同途径诱导人体内EB病毒对淋巴细胞的转化,促进由肿瘤病毒或化学致癌物质引起的肿瘤生长。

现代人居家生活中大量使用铝质炊具,结果造成老年痴呆症患者越来越多(痴呆症病人脑内铝的含量是一般人的4倍)。医学专家预言,老年痴呆症的流行与蔓延将是新世纪人类面临的新灾难,目前世界已有1000多万这种病人,在美国,老年痴呆症是仅次于心血管病、癌症及中风的第四杀手。

最近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全市20个区县200户家庭进行一项抽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22.8%的家用物品细菌污染严重。其中,牙刷最甚(50.5%重度污染),竟然每两支中就有一支严重污染。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有5.9%的牙刷受到可引起胃溃疡和胃癌的致病因子——幽门螺杆菌的污染;其次为卫生洁具(55.5%);洗衣机(27.5%);肥皂(27.1%)。家庭日常物品大肠杆菌菌群污染率为50.2%,其中以抹布最严重,阳性率高达61.8%。调查结果还表明,在一年中,家庭成员中曾发生与微生物感染有关疾

病的家庭占82.1%,除了呼吸道疾病的上升是与使用空调没有注意经常通风有关外,胃肠道疾病、皮肤病和口腔疾病的发生都与家庭居家生活中清洁卫生用品受污染有关。

1.2 人类的安全健康需要是“室内安全生态学”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需求之一,而人的安全与健康又是人类古今最关心的头等大事。当今,几乎没有任何事情能比人们关心自身的安全与健康更重要。一般的生产技术(主要是指获取物质财富的科学技术)如同一把双刃剑,通常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物质财富并提升人类的舒适、享受水平;另一方面也会导致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包括室内环境)恶化、事故与灾害发生、危及人类健康的新疾病流行和蔓延。特别在20世纪60年代后,生产技术的这种两面性表现更是令人震惊。随着各种生产技术的发展,如何认识人类活动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如何解决人类活动与自身安全的关系就成为现代人类必须认真思考的两大科学问题。由于人们科学地认识人类活动与人类生存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需要,导致了生态学的产生和快速发展;由于人们要解决人类活动与自身安全健康的问题,不得不在发展生产技术的同时相应发展自我保护的安全措施。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安全科学的研究已由零散的、部门性研究,逐渐进入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研究阶段,于是一门新的学科——安全科学技术诞生,并迅速发展成为新兴的一级学科。

同其他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一样,生态学和安全科学一级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再一次表明这样一个真理:人类社会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不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新兴学科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因此,今天,人类又迫切需要一门新的专门的科学技术,一门以室内环境和安全问题为研究对象,从安全科学技术(包括安全卫生学)和生态学的角度来审视建筑室内文明的发展过程,以安全科学、生态学原理、方法来研究、辨识现代室内环境对人类安全、健康的危害及其科学预防和治理难题,研究和探索现代室内环境安全化、绿色化规律,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从本质上预防和治理来自室内的各种危险、各种自然的或技术的危害,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最终实现让每个人都能置身于安全、舒适、绿色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推动现代可持续文明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于是,一门新的科学——室内安全生态学,便应运而生。

2室内安全生态学的概念及主要研究内容

2.1室内安全生态学的概念

室内安全生态学,简单地讲,它是一门关于室内(包括各种载人运载工具驾驶仓室、乘客仓室)安全化、无害化、舒适化和绿色化的专门学问,是一门综合运用现代安全科学技术和生态学、环境科学的原理、方法研究人类行为与室内环境;室内环境因素对人类安全健康的影响;室内环境危险辨识、预防和本质治理;现代室内及家具、家电、设备类产品安全设计、绿色设计、安全管理的新兴的交叉学科(科学技术)。其目的旨在为人们科学地营造安全、舒适、绿色、宜人的现代室内环境,最大限度地消除室内环境对人类安全、健康的不利影响,切实提高现代人生活质量,提供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

2.2室内安全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室内安全生态学所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仅涉及房屋楼宇设计、室内环境设计、室内装璜设计、装饰材料等,还涉及立法、法规、技术标准、卫生、环保、人文习惯,并涉及所有家用电器、家具、用具、陈设品、用品的设计制造和在室内的贮藏、陈示、管理等问题。笔者认为在初级研究阶段,将集中于以下方面的探讨:

(1)建筑安全设计。主要研究建筑物的安全结构、安全化建筑材料、消防设计、应急安全逃生技术等。

(2)室内安全工程学。包括居室安全学和办公室安全学。主要研究室内安全的本质、规律,实现安全的基本原理、原则和一般方法;室内安全设计、安全管理方法、室内危险源自动识别与监控报警,室内安全状态评价等。

(3)室内环境卫生学。主要研究室内环境中的化学、微生物、毒物毒理学和室内环境因素致病理论、室内安全卫生和无害化设计等问题。

(4)室内安全装璜与陈设技术。主要研究如何实现安全装修、不留任何危及人安全、健康的隐患或使装修后的室内环境不超出国内外公认的标准界限。

(5)室内安全绿化学。主要研究室内绿化植物、观赏花卉等对人类生存安全和健康的影响;植物、花卉与人的相互作用关系;使人致病植物、花卉的致病机理、条件和预防问题。

(6)宠物对人类安全健康影响学。主要研究宠物可能对人类安全健康的影响,宠物与人类疾病的互相传播,宠物因素与人类因素相互作用对诱发某些疾病的可能性及其规律等。

(7)室内安全人机学。主要研究室内人性化、宜人化设计理论与方法,包括室内噪声控制和声光设计、空间布局设计、热环境和小气候处理及家具、设备人性化设计等。

(8)室内安全、卫生标准和立法研究。主要研究适用于审理、仲裁因建筑设计、施工、装修、销售失误造成的不安全、影响人健康案件的法律法规和各种有关技术标准。如室内安全、卫生设计标准,室内装饰立法与安全卫生技术标准,家用电器、家具、用具、物品的安全、卫生设计和绿色、环保设计标准等。

3室内安全生态学的学科知识构成

任何一门新学科的产生都是建立在人类整个现有科学基础之上的,其学科知识的构成主要决定于其研究内容和目的,室内安。全生态学也不例外。根

据室内安全生态学的定义、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笔者认为,室内安全生态学主要是由“建筑室内与装饰”、“安全科学与技术”、“生态学”、“环境卫生学”、“系统科学”、“人类工效学”、“法学”、“材料科学”、“毒物毒理学”、环境艺术、动植物学等众多相关学科高度交叉、融合构成的新兴学科。其主干部分为“室内建筑与装饰”、“安全科学技术”、“生态学”、“人类工效学”和“环境卫生学”。其知识涉及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建材、装饰材料、室内设计与装饰,安全设计、安全检测与评价、人机工程学、毒物毒理学、毒物检测、环境卫生学、生态学理论、环境保护、立法、人文、管理、自动识别与监控技术、家电家具安全卫生设计技术等众多领域知识,其涉及知识领域之多难以枚举,上述所列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4 结束语

室内安全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高度综合的交叉科学,其产生和发展,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同时又高度综合的结果;它的科学体系、知识结构和学科的发展以及课程的形成,都将是非常复杂的。

室内安全生态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在今天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然,作为一个从前无的新兴学科,开始很可能难以被人理解,甚至有的学者可能会持不同观点,这都是正常的。笔者坚信,它一定会被承认并受到重视,因为它是人民大众安全与健康迫切需要的新的科学理论和知识。

受笔者知识和研究水平所限,仅对“室内安全生态学”作了一般性论述,对它的几个基本概念和主要研究方面谈了一些个人看法,仅是个人观点。笔者撰写的初衷是感到在我国,应进入系统地研

究“室内安全生态学”的阶段了。其目的旨在抛砖引玉,愿所有关心此项事业的人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共同研究和探讨“室内安全生态学”问题,加速其发展和建设,使其能尽快地为现代安全、绿色的室内设计,为人们能够享受安全、舒适、绿色、宜人的室内环境,为人们能够安全、健康、高效能地生存、工作和生活,发挥其科学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董 赤等.室内设计导学.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__:18.

2陈建辉,张田勘,刘静.别让新居因美丽变成杀手.妇女之友,20__(7):20一21.

3吴戈.现代家庭辐射知多少?.东西南北,20__(5):20~21.

4海东.52种植物上了促癌“黑名单”.北京晚报,1999.2.1(第8版).

5赵永碧.老年痴呆症正逼近我们.家庭生活指南,20__(6):48~49.

6曾广岩(摘自《重庆晚报》).可毁灭人类的20种灾祸.东西南北,20__(3):44—45.

第9篇:呼吸道疾病预防知识范文

【关键词】 特殊人群;肺结核暴发;调查分析

2010年3~4月在某看守所的羁押人员中发生了一起肺结核暴发疫情,经流行病学调查和相关的医学检测等,确认系一起在羁押人员特殊群体中发生的结核病暴发疫情。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2010年会宁县疾病控制中心结核病病例报告信息及某看守所在押人员结核病暴发疫情调查资料。

1.2 方法

1.2.1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接到疫情报告后,疾控中心结防所的专业人员在管教警察的陪同下进行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掌握了该次疫情的基本情况、首发病例,病例分布等信息。 1.2.2结核菌素(PPD)试验:对所内所有劳教人员(63人)作结核菌素(PPD)试验。于左前臂掌侧皮内注射0.1ml(5IU),分别于48~72h查验反应,硬结平均直径

1.2.3 胸透:由疾控中心自带50ma透视机到疫源地进行胸部X线透视,发现疑似病人进一步摄X光胸片。

1.2.4 痰涂片检查:对在押人员外采集痰标本,送县疾控中心痰检室作痰涂片检查。按《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2]的标准进行诊断。

1.2.5 治疗:经以上诊断共确诊活动性肺结核患者7人,痰菌阳性3人。所有患者按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3]要求进行规范化疗,实行全程督导治疗管理。有1例症状较重的建议住院治疗。对病人所在生活、工作场所进行全面消毒,保持空气流通。同时开展防治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

2 结果

2.1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某看守所现有羁押人员63人,均为男性,绝大多数集体居住,一般6―8人为一房间,上下铺居住。室内空气流通,光照良好。各羁押人员平常情况下一般无接触,但在早操、就餐时相互见面。

首发病例为一男性、29岁,康乐县人,2009年12月19日入所,入所前未作过任何体检。因咳嗽、胸痛、痰中带血于2010年3月11日诊断为Ⅲ型肺结核伴左肺空洞,痰结核杆菌检查为(+++)。

2.2 流行特征

2.2.1 时间分布:首发病例于3月4日开始出现咳嗽,胸闷、胸痛等症状,3月19日出现第二例病人,以后逐渐增加,到4月17日病例增加到7例。

2.2.2 年龄分布:患者全部为男性,发病年龄最小23岁,最大49岁。

2.3结核菌素试验(PPD):全所共做羁押人员56人,结核菌素试验阳性17人,阳性率30.3%;强阳性5例,阳性率为8.9%。

2.4 胸透:共胸透检查95人,其中管教警察32人(未发现患病者),羁押人员中发现活动性肺结核7人。陈旧性胸膜炎1例。罹患率11.1 %。

2.5 痰菌检查:63人全部做了痰菌检查,取晨痰和晚痰分别检查,其中检出结核杆菌阳性者3例。

2.6 治疗:7例肺结核病人全部登记免费治疗(执行DOTS方案),其中1例病情较重者,建议住院治疗。

3 讨论

本次疫情持续45天,共发现活动性肺结核病7例,罹患率11.1%。痰菌阳性3例,阳性率42.8%。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本次发生的肺结核疫情与以下多种因素有关:羁押人员来源复杂,涉及3个省份,7个县市。而且入所前未开展健康状况调查或传染病复查[4],存在传染源输入的隐患;羁押人员对传染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情,认为病情加重后可获取保外就医的现象;看守所里羁押人员生活、居住十分集中,人群密度高,监舍空间相对狭小,空气流通不畅,对流差,结核菌很容易通过飞沫传播,羁押人员中一旦出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极容易造成看守所结核病疫情暴发流行。因此直到患者病情严重时才被管教人员发现,且其他羁押人员主观上防病意识不强或不注意预防,造成结核病的传播;再由于看守所是个特殊基地,又值冬末春始气候较冷,宿舍内空气流通不畅通,更易传播呼吸道疾病。首发病例又是痰菌强阳性,传染性极强,自己又故意拖延病情,增强了传染他人的概率,再加上管教人员了解不全面,只重视安全,而忽视了疾病,造成传染源的传染期延长而使疫情进一步扩散和蔓延[5]。

为了有效的控制此次疫情,应采取以下措施:⑴加强政府对看守所卫生工作的领导和支持,相关部门要提高对肺结核的认识、负责看守所结核病控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落实,卫生部门做好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培训具有一定业务知识和水平的人才,专门负责此项工作;(2)加强传染病疫情的管理工作,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建立新入所人员体检、在押人员和管教警察每年一次常规健康体检制度,建立健康档案,将结核病筛查列入健康体检的项目,对在押人员中的肺结核患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3)对发现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必须全休隔离治疗2个月以上。

本次疫情从接到报告到查明原因以及采取落实相应措施,仅用4天时间,表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高。同时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促使各项控制措施落实到位,使疫情在短时期内得以控制,体现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中,领导重视、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的重要性,为今后控制类似疫情或事件积累了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 谢惠安,阳国太,林善 ,等主编.现代结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74―177.

[2] 中华医学会编.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结核病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24―29.

[3]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编.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指南〔M〕.2002: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