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精神的特征范文

创新精神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精神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精神的特征

第1篇:创新精神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大学精神;创新精神;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4)22-0008-02[ZW(N]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13ZD025)“大学精神与学生发展关系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芦雪晨(1987―),女,河南焦作人,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苗希婷(1987―),女,河南商丘人,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王洁玉(1989―),女,山西介休人,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

党的十报告通篇闪耀创新的思想光辉,其中55次出现“创新”一词,报告中指出了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等。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创新精神。

一、大学精神与创新精神[HTSS]

(一)大学精神

现代大学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一些城市。在当时神学专制的背景下,大学突破教会对教育的垄断,要求自治,提倡学术自由,形成了最初的大学精神。文艺复兴时期,大学精神在重视人性与主张平等自由的大背景之下得到进一步发扬,西方大学从教学与科研实践中得到了进步的经验。进入近代以来,大学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发展日趋综合化。开创了大学精神在中国高校的实践,他在北大进行教育改革,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的办学方针,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精神深入人心。

精神是一种深层次相对稳定的实质所在,是人们进行心理及文化活动的支柱。大学精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大学在长时间内形成并将继续发展,能反映大学历史文化传统、特征面貌的一种精神状态和为大学所有成员内心所认同的价值。大学精神是大学的本质所在,是大学的灵魂,也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石。

(二)创新精神

经过多年的发展,大学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主要包含六方面的本质特征,分别是:创新精神、批判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自由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其中创新精神使大学能在整个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的地位,是大学发展的生命力,也是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

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一种既定的方式继承,然后发展下去。教育本身就是保留文化的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是人类社会先进经验得以继承并发展的关键环节。大学的教育通过对各种文化进行筛选、整理,从而确定教育的内容,实现文化的再生。大学的创新精神,一是体现在科学研究方面,它鼓励在科学的领域不断开拓,取得大量有价值的、突破性的成果,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发明家;二是体现在社会发展方面,大学通过新观念、新制度、新思想改造社会并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三是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它把为祖国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作为自己的最根本任务[1];四是体现在大学自身方面,一批批教育家、学者等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大学理念,改变大学的发展模式,完善大学制度,努力使大学成为时代精神的体现者和引领者。

二、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关系[HTSS]

大学文化,指在大学这一特定的社会空间内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师生及员工不断传承并形成的共同认同的大学价值观念,以及这些价值观念在物质和观念形态上的具体化。大学文化体现了一所大学最具特色、最富有典型意义、最明显的学校精神和品牌。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大学精神在大学文化建设当中起着主导的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大学文化主要包括大学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2]。其中,精神文化即大学精神的培育是深层次的大学文化,是大学内在的理性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灵魂、精髓和核心,是建设大学文化的终极目标。

(二)大学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表现形式

大学文化建设所进行的种种活动,都成为大学精神的重要依托和有效载体。大学文化建设是对大学精神的倡导,是对大学精神的实践。如果没有大学文化建设,只谈大学精神,是理想主义,是虚幻而不切合实际的。

(三)大学精神是对大学文化的提炼和升华

大学精神犹如一根主线贯穿在大学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引领大学文化建设的发展。缺乏大学精神的指导和支撑,大学文化建设就会散乱,只能是低层次的,没有系统性和继承性。大学精神隐含在大学文化建设之中,它不仅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质和根本,也是大学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

三、加强大学创新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HTSS]

(一)重视大学文化载体建设

大学文化建设的载体,即大学文化的外在表现形态、理念展示与建设大学文化的所有方法和途径的总和。在构建大学文化的过程中,要依托不同的载体,主要包括校园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人文景观建设。

校园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校园首先应具有整洁、幽雅、和谐的环境,其次要有完备齐全的图书情报资料、科学仪器设备和健全的文体活动设施,这样才能服务于广大师生的各种活动,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学校的文化氛围。

大学的校史、校徽、校训、校歌、文体活动等特色人文景观,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校园文化建设最重要的部分。学校的创立、发展总会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优秀学者和人物的出现,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和获得荣誉,是校园本身发生的变化。校徽、校训、校歌及各种校庆活动等也会随着学校的历史发展而逐渐成为学校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并积淀为成为重要的精神文化遗产。校徽就是一所大学的标志,让人一望即知;校训则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此外,文体活动在弘扬大学文化中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大学校园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文化组织形式。

(二)以创新精神提升大学文化品位

钱学森在一次谈话里提到“中国大学缺乏创新精神”,大学在加强文化建设时应重视创新精神的体现,也就是说每个学校都有其个性化色彩,避免千校一面。例如大学的校训,不少大学的校训极为相似,“求实”“创新”“团结”“勤奋”“博学”等成为大学校训的核心关键词。据不完全统计,在112所“211”大学的校训中,“求实”出现了30次,“创新”出现了28次,“团结”出现了18次,“勤奋”出现了16次,“博学”出现了13次。其中有41所大学的校训中出现了这5个关键词中的任何一个或者更多[3]。学校要办出特色,不单单指教学和办学上有特色,在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建设上也应该独具特色。

大学文化建设要有创新精神,可以从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创新、资源获取方式及服务方式创新等多方面着手。在现代大学中,传统的学生群体性的文体活动,如舞会、文艺晚会、歌曲大赛、体育比赛等,已经难以达到吸引更多师生参与的效果,以创意取胜是目前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总体思路。有了开阔的思路还要确定鲜明的主题,必须改变过去传统的活动方案式,而应提倡“主题活动”式。所谓主题活动,是指围绕着一个鲜明的主题,提出所有要解决的相关课题,运用多种多样的手段去解决问题,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整体效应。在新时期,我们既要加快大学文化的市场化进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又要大力发展各类文化市场,努力获取各类资源。同时,应加强大学之间的联系,尤其是与当地文化艺术团体的联系,不断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位。

参考文献:

[1]刘宝存.何谓大学精神[J].高教探索,2001(3).

第2篇:创新精神的特征范文

一、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内容

1.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数学兴趣是学生一种力图接近、探究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习数学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也是推进学生创造性活动的动力因素。

2.注重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

数学教学既是一种数学知识的传授活动,也是数学思维的训练活动。传统的数学教学偏重于前者,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成为接受数学知识的容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3.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方面。其中数学能力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含了创新技能的基本内容。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1.教师观念的更新是先决条件,教师的创新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

教育本身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教学原则。其次,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2、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要使这条主渠道顺利畅通,必须变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为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数学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采用科学探究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模式,如尝试――发现型,自学――探究型,引导――探索型等;必须改革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为指导思想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如尝试指导法、引导发现法、纲要信号法、自学辅导法等。

3.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数学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数学竞赛、数学兴趣小组、数学专题讲座、数学问题研讨、社会问题调查等。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1.创新是坚实基础知识的升华和飞跃

在大谈特谈创新的同时,一定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忽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创新是想出新的方法,建立新理论的活动。但创新又是从模仿和具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开始。在数学课上没有定义、公理、定理做保障,学生在解题时不可能突然出现灵感火花,得出巧妙的证法。因此,创造性思维与坚实的基础知识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第3篇:创新精神的特征范文

一、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创新?简言之,创新就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产生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活动,其根本特征是变革、进步和超越。从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创新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核心之所在,是人的本质力量发挥的最高表现,有了创新,才有了人对现实的不断超越。从人的生命发展的历程来看,创新是人的最有价值的生命活动形式,他推动着人从现有的生命水平向着更高的生命水平发展,有了创新,才会有人对生命的不断超越。所以,创新既是人对世界现实水平的超越,又是人对现有生命水平的超越。

创新不仅可以从社会意义上来考察,也可以从个体意义上来考察。所谓个体意义上的创新,就是指个人以一种探究的态度产生出个体水平上的新的经验,其新与不新的评价不是以社会规定的标准来进行的。个体创新是人人皆可有的行为与经验,但其创新活动不一定得到社会的承认,而只是他们自己才感到是有价值的新经验。显然,小学创新教育活动中的创新,从学生主体的角度看,主要指的应是个人意义上的创新,即小学生在自身的心理水平上去造出一些“前所未有”的东西,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在多数时候都并不直接显示出社会意义上的创新价值。其教育的宗旨是在于让小学生从创新的教育走向创新的人生。

据此,我们认为,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的教育。所谓创新人才应该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两个相关的层面。其中创新精神主要由创新意识(包括创新需要、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新体验、创新理想等内容)、创新品质(包括独立性、坚持性、批判性、挑战性、进取性、合作性等个性特征)构成。创新能力则包括人的创新感知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内容。从两者的关系来看,创新精神是影响创新能力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和主观条件,而创新能力的提高则是丰富创新精神的最有力的理性支持。在实践过程中,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呈现出一种互动的态势。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

创新教育的内涵还可以用四个“不是”和四个“是”来予以更进一步的表述,即: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单纯训练学生发明创造的技巧的教育,而是一种全方位的改造教育过程和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培养少数尖子学生的英才教育,而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只重结果上的创新特征的教育,而是一种即重结果更重过程上的创新特征的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以挖掘个体某项能力为价值目标的教育,而是一种要从个体的心智世界中源源不绝地诱导出一些提供最佳创意的人格特征的教育。

二、小学创新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

从创新教育的构建来看,小学创新教育活动应被作为一项完整的系统工作来加以对待,即必须通过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及校园文化等诸多要素,进行较为深刻的变革,从而在整体上形成一种在过程和结果上都具有创新特征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并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日渐形成一套具有固定行为特征的教育表达方式。贯穿创新教育过程构建的主线应该是:通过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指导思想,切切实实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逐步改变现行小学教育过程中压抑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内容和形式,渐趋形成解放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过程结构,探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规律以及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的教育影响在教和学两方面的具体行为表现。从而减少现行学校中“无爱好、无特长、无创造性和无个性”学生的存在,最终促使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的 提高。为此,教育活动的开展应充分遵循下述教育原则:

1.主体参与性原则

该原则是指教师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育措施条件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充分发展而选择和设计的,同时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育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提倡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做工作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做集体的主人,以主人的姿态投入到教育过程之中。

2.整体发展性原则

该原则是指教师要把学生的成长发展看成是一个生命整体的成长发展,这个整体有一种内在的和谐性,它表现为能力的多样统一性、身心生长的有序性。而人的非整体性的发展,其最直接的不良后果就是导致创新能力的呆滞,更有可能造成一种人格的不健全。

3.协同创新原则

该原则是指把教的创新和学的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学科创新和活动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校内创新和校外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统一起来。

4.民主个性化原则

该原则是指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要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 ,使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起来。民主的教育环境是挖掘小学生创新潜能的最重要的客观环境。

5.实践探究性原则

该原则是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要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使学生具有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不断扶植和加深学生成为发现者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第4篇:创新精神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企业精神 特征 作用 培养

企业精神是现代意识与企业个性相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每个企业都有各具特色的企业精神,它往往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形式加以概括,通常通过厂歌、厂训、厂规、厂徽等形式形象的表达出来。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企业精神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被全体员工认可的、能够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志情感和思想境界,其能够反映企业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观念,企业精神是和现代企业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一、企业精神的基本特征

1.企业精神是一种精英意识。作为现代企业必须具有先进的生产技术作为企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硬件设施,拥有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作为企业家必须正确企业定位,必须制定合理的企业发展战略,必须结合企业的特点制定适应企业的规章制度,必须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各类人才,而这一切都是企业家经营理念的反映,是企业家价值理念的反映。企业精神的形成和培育从一方面看也是企业家自身价值的实现和自身品质的体现。从此层面讲,企业精神是精英意识的集中体现。

2.企业精神是一种群体意识。企业精神是全体员工共同拥有、普遍掌握的理念,只有当一种精神成为企业内部的一种群体意识时,才可认作是企业精神。企业的绩效不仅取决于它自身有一种独特的、具有生命力的企业精神,而且还取决于这种企业精神在企业内部的普及程度,取决于是否具有群体性。企业精神能让员工们自觉的为核心价值理念服务。从此层面讲,企业精神就是一个群体精神。

3.企业精神是稳定性和动态性的统一。企业精神一旦确立,就相对稳定,但这种稳定并不意味着它就一成不变了,它还是要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企业精神是对员工中存在的现代生产意识、竞争意识、文明意识、道德意识以及企业理想、目标、思想都具有稳定性。但同时,形势又不允许企业以一个固定的标准为目标,竞争的激化、时空的变迁、技术的飞跃、观念的更新、企业的重组,都要求企业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反应,这就反映出企业精神的动态性。稳定性和动态性的统一,使企业精神不断趋于完善。

4.企业精神是独创性和创新性的统一。每个企业的企业精神都应有自己的特色和创造精神,这样才能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生产活动具有针对性,让企业精神充分发挥它的统帅作用。企业财富的源泉蕴藏在企业员工的创新精神中,企业家的创新体现在它的战略决策上,中层管理人员的创新体现在他怎样调动下属的劳动热情上,工人的创新体现在他对操作的改进、自我管理的自觉性上。任何企业的成功,无不是其创新精神的结果,因而从企业发展的未来看,独创和创新精神应当成为每个企业的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

二、企业精神的作用

1.凝聚作用。企业的形成过程,就是企业员工的思维模式形成过程。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系统的规章制度把“社会人”培养为“企业人”,形成全体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从内心认识企业文化,认知企业灵魂,从而化为企业员工自身的内动力,形成企业合力。企业精神可以起到凝聚员工力量、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2.激励作用。企业精神作为软文化,在形成以后,发挥着软约束的作用。企业精神能够激发员工和企业家的创造激情,同时还能激发员工的内在潜能,使内在潜能在最大程度上获得发挥。企业精神以尊重人的价值为着眼点,是以文化形式激发人的积极性的管理模式,其能够对企业员工产生激励和鼓舞,让企业员工树立起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

3.协调作用。企业精神强调关心人、帮助人、尊重人、理解人和信任人,尊重个性差异,,是协调各种矛盾问题的有力的剂。企业精神成为大家调适心态、调整行为、调节关系的准绳和标准,从而可以较为顺利地创造出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化氛围,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三、企业精神的培养

企业精神的是一个长期的系统过程,并且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培养企业精神需要多方面的合力,同时需不断努力,长期坚持不懈,才能使企业精神发挥应有的作用。

1.企业家。企业家在企业精神的培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家是企业经济发展的带头人,是富有创新精神的开拓性人物。企业家应注重自身形象,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用较强的影响力带领企业员工不断进取,开拓创新,同舟共济,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要以自己的战略眼光、价值观念、精神面貌和表率作用,在人格、能力、作风、情感等方面成为员工的榜样,增强企业员工的信心和优越感。企业家应成为企业精神的倡导者、培育者,同时还应该是发扬企业精神的典范。

2.企业员工。企业员工是企业的生力军,是企业员工是企业精神的实践者、丰富者和发展者,要以生产经营为中心,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多种形式,对企业各类人员进行技术、业务、政治理论以及文化素质的培训,把现代企业精神渗透到各种教育活动之中。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企业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体作用,树立生产经营中的典型代表,不断强化企业精神,

3.先进文化。先进文化是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形成的基础。必须正确处理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使二者相得益彰,相互发展,相互促进。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先进文化又为企业文化的发展提供平台,在企业的发展中,我们应将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

总之,企业精神是现代企业的标志之一,现代企业必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有特色的企业精神,从而才能真正在市场经济中形成自己的品牌,才能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第5篇:创新精神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创新 有效性

一、前言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对通用技术这门课程是这样描述的:“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手脑并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增进学生的文化理解,提高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针对这个要求,我们毫无疑问对此门课程要进行创新。要创新就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创新精神

(一)创新精神概念

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范畴,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创新意志,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例如:不满足已有的知识,不断追求新知;不满足现有的生活生产方式、方法、工具、材料、物品,根据实际需要或新的情况.不断进行创造和革新;不墨守成规,敢于打破原有框框,探索新的规律,新的方法;不迷信书本、权威,敢于根据事实和自己的思考,同书本和权威质疑;不盲目效仿别人, 不人云亦云,唯书唯上,坚持独立思考,说自己的话,走自己的路;不喜欢一般化,追求新颖、独特、异想天开、与众不同;不僵化、呆板,灵活地应用已有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等等都是创新精神的具体表现。

(二)在通用技术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可行性分析

1.从教学的主体上看,中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与好胜心,好奇心与好胜心既是获取知识的源动力,又是创新的源动力,这是开展创新精神培养的“ 物质”基础。中学阶段的学生喜欢与众不同,喜欢标新立异,他们敢于怀疑,喜欢争论,这为创新精神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大力开展创新精神培养。

2.从教学的内容上看,通用技术课很多知识都十分贴近人们的生活,很“通用”,很实用,这就既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知识的平台,也为教师提供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平台。例如《人机关系》这一节中,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高效、健康、舒适、安全。舒适以学生坐的椅子为例,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椅子的舒适度,然后加以改进。安全让学生从身边找起,有的学生找到了鞋底防滑纹,有的学生找到了楼梯上防滑线,还有的找到了防护窗……。在通用技术课教学中,类似的例子很多。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创新的好处和乐处,从达到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的作用。

3.通用技术科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可操作性强。可以作为课外活动素材的内容,除了课本上的便携式小凳子的制作、台灯的设计、桥梁制作等之外,日常生活中的也很多用品,小到铅笔、纸币筒,牙签盒,大到家居装饰设计、家具设计等往往存在可以改进的地方,都可以作为课外活动素材,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

(三)培养创新精神遵循的原则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则,才能减小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融入学生的思想之中。

1.学生主体性原则。通用技术教学的最重要特点是强调学生的技术探究和试验,所以学生必须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即教师要力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尽量多地让亲身参与探究和试验,教师的角色应定位在“合作者”、“指导者”的身份上,鼓励学生创新,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最终结晶成创新精神。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如果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

2.独特性原则。创新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具有新颖的、与众不同的独创性思维。它除了具有一般思维的特征之外,还有最突出的两点:新颖性和独创性。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独特的、首创的见解。例如,在书定工具这一神机妙算例分析时,在我给学生展开讨论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套指笔的设想,一个多星期后,那位学生真的制作了两支套指笔,他制用的套指笔可以帮助那些手指有缺陷的人仕书定,对于正常人,则可以减轻长时间书写造成的手指疲劳。

3.求异性原则。培养创新思维不仅要培养聚合性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寻找出新的具有独创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表现为求异性的特点。例如在学生讨论“绿色”技术时,就有学生提出假设,如果能制造能光合作用的“绿色人”就可以大减少人类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物就顺势引导学生讨论设想“绿色人”是怎样的人,学生就滔滔不绝在讨论开,有学生说,皮肤绿色能光合作用,有学生说,头发绿色能光合作用……

4.灵活性原则。灵活性又叫发散性或变通性。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引导学生依据信息,广开思路,充分想象,科学猜测,为达到某一目标寻找出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这就必然表现出“灵活性”的特点。例如在制定便携式小凳子的方案时,我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搜集信息之后,展开“头脑风暴”活动,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设想,提出了符合设计要求的多种材料、结构、连接方式。

5.综合性原则。创造性思维即具有发散性又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学生为解决某一问题而提出多个方案之后,既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多个方案进行交叉对比,综合分析,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多个方案跟别人的方案进行交叉对比,综合分析,最后选出最佳方案。在提出了便携式小凳子多个方案之后,我又是组织学生比较各方案的拆装简易性、稳固性、携带的方便性等,最后筛选出三个方案。

三、结束语

上面所说是我的一点经验总结,创新课程不是一月,一年形成的,它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不断的努力,通过教学反思不断的进步。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知识面扩大,思路便宽,思考问题周密,学习主动性强,后劲足。让通过学生学习通用技术课,不但不会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反而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第6篇:创新精神的特征范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精神一、增进对创新精神的理解

1.对创新的理解

谈到创新,常常有一种高不可攀,望尘莫及之感,其实,这是认识上的差异。创新,其实质是创造性,按照马斯洛的说法,创造性可以分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两种。前者是天才、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特殊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这可以产生出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事物。后者是指开发人的可能性、自我的潜在能力这一意义上的创造性。这是谁都具有的,对于旁人也许不是新的,虽然没有公益价值,但能产生出他自身特有的个性活动的创造性。当一个人对某一活动领域中的经验达到精深的地步,他便有可能从后者过渡到前才。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的一份报告——“学会生存”,作为这样的申述:“人们愈益要求教育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创造潜能解放出来。”同时,它警告说:“教育是具有着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这就是说教育教学工作既可以发展、促成,又可以阻止、妨碍人的创造精神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致力于研究如何根据客观规律,来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2.对创新精神的认识

创新之效,人人皆知。然而,创新毕竟有一定的难度。就小学生来说难度更大。因此,对于小学生更应注重培养其创新精神。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会致力于发展自已的才能和创造潜力,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那么,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又如何具体地表现出来,一般有:冒险性,甘冒危险;于承担困难的工作,有时过分困难的工作;渴望优越;不满,发现缺陷;有情绪感受性;不怕被人看成是“怪人”;好奇心强等。

概括地说,心扉开放,总想开拓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和对于外部世界的体验,在某种场合,他不拘泥于细微小节和既存事物,而凭直觉抓住意义,对不存在的事物感兴趣。对非合理的事物、无秩序的东西是宽容的,他所感兴趣的不是单纯明快的事物,而是复杂的、标准不明的事物。不屈于压力,不因循守旧,思考和行动有独立性。具有自信,讨嫌妥协,不介意他人的想法。好奇心强,敢于冒险,不满于现状。

鉴于上述认识,这样使抽象的“精神”转化为具体的“行为”,从而以利于寻求对小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二、把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

对学龄少儿来讲,学校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是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阵地,自然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那么,如何使之落到实处呢?这就应该把创新精神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把创新精神的具体表现落实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来加以培养。

1.在新知的导入中,培养好奇

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导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众所周知,兴趣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由于接触离奇的情境,肯深入思索事物的奥妙,能把握特殊的微象观察它。例如,教“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教师说:请同学们报出一个数,老师能马上断定它能不能被3整除。一试,果真如此,学生一下子就觉得很奇怪、很有趣,急于追根究底,对此会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会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类似这样的问题很多,如教“圆的周长”,叫学生测量周长和直径的长度,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操作后发现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这正符合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所发现的圆周率。

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学生的好奇心会不断增强。然而,好奇心往往来自于由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这势必带有很大的局限性,现代人类发展观是追求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使更多的问题来源于学生。

2.在新知的探索中,培养学生好问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因此,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何事、何地、何人、何时、何如、何去,乃至几何。好问,需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以及培养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如教学“梯形面积”,有学生提出:梯形的面积=(a+b)h÷2,三角形的面积=ah÷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同一种公式学生的提问其实已创造出一种新法则:“任何规则的平面图形的面积,都等于上、下两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由此可见,由好奇到好问,由好问到好想象,正是创新的美妙前奏。开拓学生知识领域,使学生有广博的知识,就便于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的飞跃。正如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所说:“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

3.在新知的获取时,培养学生敢疑

“老师说过的”,“老师是这样说的”,这是小学生在家长面前常常使用的话。很显然,小学生年龄小,经验不足,他们的认识还处于很低的水平,因此,教育学生不要迷信课本、教师等“权威”,而要用自己的脑子去反思,内化成自己的真知。当然,“疑”不是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而是从不同方位照射,透视问题的全部。如有低年级的学生对加法的运算方法的“低位加起”生疑,“高位加起行吗?”其实从速算的角度来看,的确从高位加起要比从低位加起来得简便,只是从低位起比从高位起在进位的处理上来得容易一点。

生疑的方法很多,可以从正面、反面、侧面等不同视角发现疑点,科学家牛顿正是从反面对苹果落地生疑而发现万有引力。

4.在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敢为。这里的问题,不是指常规问题,如课本中的习题;而是指一个人面临着某种他所不认识的东西,面对于这种东西,他又不能仅仅应用某种典范的解法去解答的问题。因为一个问题一旦可以使用以前学会的算法轻易地解答出来,那么它就不再被认为是一个问题了。

敢为,即冒险精神。如教学“平均数问题”。问题一:5个同学的身高分别是:132厘米、131厘米、135厘米、129厘米、128厘米,求他们的平均身高。通常的解法用“总身高÷5”。有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的计算,用“130+5÷5”求得。这显然是学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问题二:假如你是一个水利员,在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要修一条平均深度为1.5米的河道,该怎样施工一般学生都这样想:尽可能使每处的深度为1.5米。却有学生说:靠海的一头深一点,靠山的一头浅一点,这样便于排水。因为平均深度为1.5米,不一定处处一样深。

第7篇:创新精神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 创新精神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广大小学科学教师应当高度重视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转变,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制定能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求的教学计划,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热情,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强独立思考能力和开创性精神的现代化人才。

1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创新精神培养原则

1.1以学生为主体

小学科学教学应当把学生摆在教学-学习关系中的主导位置上,确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小学科学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分析、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日常行为特点,发掘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的科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要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切忌用成人的眼光和世俗的看法打击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1.2用启发代替灌输

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以填鸭式为主,将枯燥的理论和知识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小学科学教师应当坚决摒弃这种过时、落后的教学方法,用提问、情境设置、多媒体教学手段等导课方式将教学内容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还可在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法,启发学生用已知的知识去探索未知的科学世界,全面调动学生的创新潜能。

1.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小学科学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科学理论知识,还应当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当在教学大纲的框架下,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实践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科学理论,并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科学理论应用技能。同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实验活动,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2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创新精神培养方法

2.1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培养创新精神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小学科学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和兴趣爱好选择内容和课题,通过科学实验、探究分析等方式研究事物的各种现象、属性、规律等,在活动和思考中养成勇于创新、勤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发展适合自己的创新方向,为今后的科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讲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一单元《和动物交朋友》中的《身边的动物》时,教师可让学生自行挑选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动物,对这种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进行描述,针对这种动物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让其他同学帮助解答,并展开讨论。然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每位学生提到的动物进行分类,说出各种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全面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2.2积极拓展教学资源

在小学科学教学大纲的框架下,教师可在日常生活实践、课外阅读材料、互联网媒体等渠道中拓展教学资源,对课本教材予以补充,让学生利用从课本中学到的科学知识对来自其他渠道的科学现象、科学原理进行思考、解答和创新,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对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三单元《资源保护与环境危机》中的《水污染及其防治》进行讲解时,教师可先播放一段全球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相关课题的关注,然后让学生对视频中的污染现象进行归纳,并简要分析污染原因和所带来的危害。在对课本知识内容进行深入讲解之后,教师可再放出一张两伊战争后,由于原油泄漏污染海面,导致白天鹅变成黑天鹅的图片,并让学生分析如何解决石油污染海洋资源的问题,通过对课外资源的利用,充分拓展科学教学的内容和手段,帮助学生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3广泛开展课外活动

小学科学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制定与之相符合、相联系的课外活动,如实验、讨论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充分、深入地掌握课本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思考、讨论、创新,发展出新知识、新体验,养成积极思考、积极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认识更多的生物》中的其中一课是《制作植物标本》,教师可组织学生在自然环境中拾取各种不同植物的落叶、落花、种子、果实等,布置学生通过书籍或网络手段寻找不同植物、不同部位的标本制作方法,并将采集的植物制作成标本。标本制作完成后,教师可让学生总结各类植物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植物的花、叶、果实、种子各有什么特性,使学生在动脑与动手的充分结合中全面掌握植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通过积极的思考和探索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教学必须把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努力拓展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深入分析和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需求,将科学理论知识教学与日常生活实践活动进行有机融合,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帮助学生养成勇于创新、勤于创新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 王增敏.谈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教育教学论坛,2011(34):69-70.

[2] 卢华.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策略[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2):91-92.

第8篇:创新精神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精神;主体性;经验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寓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

1 引疑激趣,诱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决。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1.1 以悬念激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进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兴趣油然而生。

1.2 以情境激趣。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草原》第一自然段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澜的草原景色,这是作者对草原无比热爱的直观因素。上课时,教师可以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草原的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2 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拔。如教学《穷人》时,我们就可以先“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续编。而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们则可采用同样的方法改写这篇课文。这样,学生写得灵活多样,富有创新。在改写、续写等训练中,学生不但初步学会了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充实,而且正在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事实证明,从“扶”着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

3 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马踏飞燕》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4 积极评估,鼓励创新

第9篇:创新精神的特征范文

班主任学生创新精神管理班级,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它不仅需要爱心、耐心与细心,也需要创造,因为你面对的是几十个充满创造力的孩子。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们的问题似乎也越发多了,而社会也要求我们教育出充满创造力,有个性的学生。因此,我们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也应富于创造性。

一、创新精神的内涵

创新精神,是一个对创造性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它是创造性人格的动力因素。从心理角度分析,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性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的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从具体内容上看,创新精神应包括:求新求异精神;求真求是即探求事物内在规律的精神;奋斗拼搏献身事业精神。

二、班主任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发挥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依靠三个方面的工作,传授科学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上个世纪以来的教育进程看,50年代及其以前偏重科学知识的传授,60年代至80年代强调智能的培养,80年代以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到了最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何种程度,能否为社会作出创造性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班主任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因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往往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紧密联系着,与学生的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紧密相连。而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起骨干作用。

三、创新精神的培养

班主任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德育为首,充分发挥德育的教育

所谓德育的教育,实际上是指德育在完成教人做人的总目标和支持智、体、美诸育具体任务的完成这两个方面的实际作用。

首先,班主任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入手,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创造动机。真正的创造者也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者,没有道德品质的人的创造发明往往会危害社会。这是有众多事例可以证明的。

其次,以培养科学世界观入手,使学生具备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就不可能有科学的方法论。没有科学的方法论,创造发明就无从谈起。班主任要认真仔细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且一定要身体力行,做科学世界观的楷模。

再次,从明确学习目的性教育入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勇气。学习的目的是应用知识,创造新知识。班主任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要多指导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要举一反三,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鼓励学生在敢于标新立异,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不怕失败,不怕冷嘲热讽,有开拓进取的精神。要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教育学生对待学习要充满自信,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自信心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是一切创造者所共有的人格特征。

2.教师要营造和谐氛围,使学生参与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而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有利于解放学生思想,活跃学生思维,使其创新精神得以发挥。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继承人类已经创造出的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勇于突破成规,勇于对现有知识质疑,挑战旧的学术体系,在发现和创新知识方面敢于独辟蹊径。要打破“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的观念,倡导勤思、善问的良好学风。教师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对待学生的质疑,不要怕被学生问倒,而扼杀学生质疑的优秀品质。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老师对学生提出“三个欢迎”和“三个允许”的开放政策:欢迎质疑、争辩和发表意见,允许出错,改正和保留意见。这些民主的教学思想,都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3.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

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

4.要改善教学评价标准

传统教学评价偏向以课本知识为唯一标准,往往要求十分细碎,偏重速度和熟练,很少鼓励创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评价要鼓励拔尖,鼓励专长,鼓励创见。对有创新的学生要提出表扬,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班风乃至校风,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5.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入手,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它突出表现在创造活动中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治力四个方面。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也应围绕这四个方面进行。班主任对形式创新精神的培养,除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外,还应“导之以行”。通过组织诸如“团队活动”“主题班会”“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为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教育学生,磨练学生意志。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