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治理的对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矿山企业;矿区开采;破坏现状;环境整治;解决对策
一、矿山环境保护的目的分析介绍
采矿与选矿过程中生成的有毒有害气体、废水、废石和粉尘等物质以及噪声和振动等因素,不仅直接影响作业环境的工作条件,而且会对整个矿区乃至周围的大气、水质和土壤等造成危害。废石堆、尾矿库、贮水池和露天矿边坡的崩落,地下采空区内的岩石塌陷以及爆破形成的飞石和冲击波都直接威胁着矿区附近人员的安全。露天矿中大量废石的堆积,多种装备的安设,以及污水与烟尘的排放,还可能有碍矿区景观。
二、矿产开采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在矿山建设和资源开采过程中,由于剥除矿体表层土壤,直接破坏了地表植被,加之新产生的废石、废渣、尾煤等松散废气物也易发生流失,加速和扩大了自然因素所引起的土壤破坏和岩石侵蚀,造成水土流失。
2.侵占土地和水均衡遭受破坏
矿产资源开采活动都不可避免地需要占用一定的面积来修筑道路、固定井架、建立贮矿场及建设必须的生活设施,以保障矿山开采的顺利进行。据统计,正常情况下每个矿井口占地面积大约0.2km2,甚至更多。矿山建设免不了要征用土地、砍伐森林,直接破坏植被、农作物及野生动物栖息地,导致绿地面积缩减。由于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矿坑需要疏干排水,导致区域性地下水水位下降,从而破坏了整个地表水地下水均衡系统,造成大面积疏干漏斗、泉水干枯、水资源逐步枯竭以及河水流断、地表水入渗塌陷坑灌入地下等问题,影响矿山生态环境平衡。
3.废水、废气、废渣污染
矿山附近地表水体常常作为废水、废渣的排放场地。由于现在的地方矿采处于暴利时期,业主多数建有焦化厂生产焦炭,产生的气体全部排放。炼焦、矸石山自燃、矿层自燃不仅排放大量CO、CO2和H2S气体,而且还有一定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环境,危害生命。
4.影响矿山景观环境
矿产资源开采直接导致矿山景观环境的破坏主要有自然保护区、地质遗迹、风景名胜区等。其产生的原因是剥土、开采、爆破、弃土等。例如由于剥弃土直接造成矿山景观环境恶化,土地荒芜,地形地貌发生变化,改变原有景观,基岩矿渣,房屋倒塌,路断桥裂,洼地积水,粉尘飞扬,矿区呈现一片荒凉景象。
三、治理矿山环境的有效解决对策
1.建立矿山环境保护准入制度
在严格审查矿山开采方案的同时,注重对矿山环境影响报告、环境保护和恢复工程计划的审查;对未按规定如期足额缴纳保证金的不予登记发证;有效控制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确因审批不当,造成的矿山环境污染和破坏,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和恶劣影响的,追究有关人员及领导的民事、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
2.理顺矿山环境管理体制
合理有效的矿山环境管理体制是矿山环境恢复的基础和保证,通过对国外矿山环境管理模式的分析,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明确我国的矿山环境管理工作模式、职能分工,以确保矿山环境保护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
3.经济手段和激励措施
国家应加大资金投入,设立矿山环境防治专项基金,形成多渠道的资金筹集体系。对新建矿山实行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对老旧废矿山的治理可以应用矿山环境治理基金,对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对矿地复垦和矿山周围环境要素恢复的问题上,贯彻“谁开发,谁恢复;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并对环境保护义务履行较好的企业给予税费上的优惠政策,以调动矿山企业进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的积极性。
4.建立企业自身的环境保护机制
建立“矿业公司环境管理系统”,由矿山企业管理层对矿山环境管理作出全面的承诺,并把对矿山环境管理的承诺落实到组织战略和日常规划的运作中,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在矿山企业内部建立环境目标评估程序和决策模式,鼓励企业发扬主人翁精神,对自身的环境保护行为进行评价和反思,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治理矿山环境,恢复矿山环境生态系统。
总结:解决矿山环境综合治理问题,必须明确指导思想,积极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延伸相对资源产业链;全天实行矿山生态经济管理,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矿产品综合开发;要把矿山环境保护纳入企业的决策管理,以矿山环境恢复补偿机制的建立为核心,层层落实责任制,使政府、矿山企业切实承担起矿山环境保护的责任,实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促进我国矿业持续发展,提高我国资源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高连和 金融生态,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新辩【J】.生态经济,2006(3):95—99.
2.沈渭寿,曹学章,等.矿区生态破坏与生态重建[M].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4,9.
关键词:乡村环境 治理变化 存在问题 完善对策
面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迅速开展,我国乡村地区在实际发展中,受经济社会及改革开放的影响,其自然环境、内部构造以及相关组织形态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些改变在推动乡村发展的同时,还给乡村治理带了许多问题。在此,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对乡村质量环境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及完善途径,做以下简要分析:
一、当前我国乡村治理环境发生的变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治理环境发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与传统的乡村社会相比,现今的乡村社会已经被彻底重塑,在弥补传统乡村社会中存在的不足时,还进一步推动了乡村社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的变化中,第一,乡村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大量务工人员的外出,对乡村人口的整体结构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第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乡村日常生活中,家电的普及,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第三,随着网络信息的迅速发展及道路交通的不断改善,乡村居民与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在缩小城乡经济收入的同时,还拉近了城乡居民之间的联系。其次,除了乡村社会发生重塑外,针对我国乡村治理环境发生的变化,还体现在乡镇政权上。受乡村整体变化的影响,导致乡镇政权处理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尤其是乡镇政权自身建设中,受相关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乡镇政权不完善,直接影响该地的发展。
二、乡村治理环境变化带来的问题
(一)乡村社会新增了一些不和谐因素
作为当前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重塑在附着社会整体发展趋势的同时,还跟上了社会发展步伐。但在实际应用中,随着乡村重塑的大力开展,所引发的不和谐因素也逐渐浮现,首先,人口问题。面对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导致乡村地区的人口结构多为老人、妇女及儿童。其次,养老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在人口流动的影响下,导致大量空巢现象出现,在影响社会和谐的同时,还极大阻碍了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再次,留守儿童问题。2006年,我国农民工子女有2300万是留守儿童,现在也没有减少。由于父母在外打工,使很多孩子在受教育期间多跟没有教育能力的爷爷奶奶在一起,造成了很多问题。最后,村民自治能力难以提高。现在的很多村委会,很难找到能很好胜任村组干部的人才,很多自治组织常常被家族或乡村混混控制着。
(二)乡镇政权治理能力衰退
结合当前我国乡村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导致乡镇政权在实际实施中,引发了许多问题,首先,乡镇地区自主能力非常小。一般来讲,只要涉及到乡村工作,各级政府都要在乡镇落实,且每项工作在开展时,需要经过投票,一旦出现问题,则无法依据实际状况进行灵活应对,导致该项工作处于瘫痪状况。其次,在乡镇政府办公中,面对大量的债务,对乡镇政府的信用造成了恶劣影响;甚至在情况严重时,导致讨债冲突的发生。最后,一些乡镇党委政府在开展工作时,没有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本着“民不举官不究”的工作态度,导致许多该及时制止的事情发生,如:违法建房、葬坟等问题。
(三)国家统筹城乡工作的阻力增大
在当前开展的城乡统筹活动中,其核心目标在于广大农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第一时间分享到国家现代化、工业化的发展成果,在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喜悦时,还能第一时间了解党和政府颁布的优惠政策。但在实际运行中,受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受教育水平的影响,这些工作在实际开展中,仍会遇到一定的阻碍。
三、完善乡村治理环境的对策
针对当前乡村治理环境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乡镇政府结合着本地的实际发展状况,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在推动乡村发展的同时,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而在其实际完善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策略:首先,在开展环境治理工作时,相关部门应积极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在提高村民环保意识的同时,使其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各个环节中。从而将环保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确保乡村环境得到良好的改善。其次,针对乡村治理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在对其采取措施时,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在规范环境治理的同时,还能有效的提高环境治理的效果,为乡村地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再次,在乡村环境治理中,要想从根本上取得好的治理效果,并非一朝一夕、一人两人就能做到的,它需要村民的积极参与及乡镇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在环境治理中有据可循,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同时,还能推动乡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在开展乡村环境治理活动时,需要相关人员结合着该地环境的实际状况,制定出与之相符的环境治理制度,并将其落实到环境治理的各个环节中,在确保环境治理顺利进行的同时,还能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以此来达到预定的治理效果。
总结: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乡村地区在治理环境时,要想取得好的治理效果,其核心因素在于采取与之相符的治理措施,并在开展过程中调动村民的环保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乡村治理环境的效果,才能进一步推动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房正宏.乡村治理:精英与政府间的博弈[J].学术界,2011,(11).
[2邓大才.中国乡村治理研究的传统及新的尝试[J].学习与探索,2012,(01).
关键词:企业改制 环境管理 现状及对策
1.企业加强环境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企业实施环境管理,是我国尽早获取环境标志以及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由于环境标志制度的实行,使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因此,各企业均想获取这一标志,以促进企业自身的经济发展。其次,是绿色消费的发展要求。随着环保观念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在购买商品时,不仅关注起的价格及质量,还关注其对环境的影响。
2.企业改制中环境管理的现状分析
2.1组织结构的不合理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虚拟组织日益发展。根据网络化、数字化以及信息革命的改革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应转向开放型的网状结构以及扁平化的结构发展。然而,我国部分企业仍采用以往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进行管理,如企业领导者与全体员工的关系、企业各部门的关系以及企业与政府、顾客间的关系等,这些均是金字塔组织结构难以协调及实施的。对此,组织结构的合理调整,决定了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顺利实施。
2.2环境管理方式的缺陷及环境治理水平低
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在实施环境管理的过程中,仍采用以往环境污染治理的模式,也就是“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模式,这一模式造成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企业仅在符合国家规定的基础上将污染物进行排放,忽略了污染物排放后的环境质量。这种治理模式,均注重末端的治理,却忽视了生产过程中各流程的污染防控问题,忽视其所生产出的产品造成的环境问题,企业环境管理的水平不高。部分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工艺设备较为落后,技术水平及节能指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环境治理水平低。
2.3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滞后
近些年来,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以资源无价为主,认为企业的经营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不可兼得,从而将促进企业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相对立,造成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无法贯彻落实。与此同时,在多数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中,企业的经营目标仍以增加产品数量为前提,忽略产品的质量及利益。甚至少数企业认为,企业应注重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无关紧要。这些均体现了企业经营理念的滞后。
3.企业改制中环境管理的应对策略
3.1环境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及深化,要求企业加强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环境管理是企业各项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及深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极其重要。加强企业的环境管理,利于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企业应合理使用资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对此,将环境管理融入到企业的管理中,构建完善的环境管理机构,制定合理有效的环境管理机制,在企业的日常生产中尽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不断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及回收率,有效避免污染事故的发生,促使企业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2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
首先,做好环境监测,认真分析企业环境污染及防治的状况。设立专门的监测区,对企业的环保设备进行监测,认真分析及研究环境的监测数据,准确掌握企业环境污染情况的首要资料,消除污染事故发生的隐患。其次,加强企业环保设备的管理工作,努力作到分工及分区的承包管理,各区的管理人员应经常检查及考核自身所管理的环保设备,及时解决出现的环境问题,或者签发治理通知单,如期整改,确保环保设备的有序运行。最后,严格管理企业的环保制度,逐步改善企业的环境质量,制定相应的环保经济责任制。
3.3实施合理有效的环境会计制度
环境会计是企业有效开展环境管理工作的有力保障,有利于企业环保目标的顺利实现。通过分析及测量环保投资及其获取的经济效益,使企业管理者作出利于企业执行环保义务及实现财务业绩目标的决策。
3.4加强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越加激烈,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应及时掌握相关技术及市场信息,并在企业内部中准确传递及处理,逐步完善企业的信息管理体系。近些年来,由于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及个性化、市场竞争越加激烈、创新要求不断增多、市场信息反馈的时间越加紧迫以及产品寿命越加短暂等,企业要想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应对市场进行详细划分,生产具有个性化的产品,以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从而适应市场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能有效缩短生产周期,生产更多个性化产品,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减少环境污染等,对此,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改革以及信息技术的逐渐成熟,企业应加强信息化建设,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及配套设施,加强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有效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从而减少企业的环境污染。
4.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环境管理工作的不到位以及环境管理的水平不高等,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对此,企业在开展环境管理的过程中,唯有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以上加强企业信息化的建设、环境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以及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等措施,有效促进企业环境管理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蒋斓.谈企业之环境管理方法[J].魅力中国,2009,(22).
[2]程娇.我国中小企业环境管理的驱动力模型研究[D].宁波大学,2011.
关键词:环境检测;环境治理;促进性引言
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要做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在治理环境的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环境检测,随着环保概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重视环境检测,国家环保单位也提升了企业环境评估报告的标准,这就使得环境检测慢慢的被重视起来。环境检测是利用相关技术对环境进行检测后,通过数据分析和对比合理进行环境治理。
1.环境检测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对环境进行检测有两个关键点需要进行注意,一是对样品进行收集,在对样品进行收集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周围的环境情况来进行收集,在进行收集的过程中要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让样品的收集变得更加合理。二就是要把环境检测当成环境管理的一种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环境质量进行掌控,才能针对环境管理现状来制定合理的环境管理措施,让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环境检测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上:(1)环境质量评估环境检测功能体系的建设能够确保现有环境特点和数据信息能够有效体现,确保在后续工作开展环境中具备良性延伸依据的同时,能够依据完善的环境手段为后续城市经济建设功能提供良好和完善的规范制定标准,同时为后续生态自然与经济体系的协调提供良好的审核平台,环境检测职能能够确定相应区域环境内部条件,从而依据动态信息的有效获取确定实际质量问题和关键节点,以此作为参照数据为后续治理职能提供完善的管理参照同时,更能够确保环境治理工作准确有效,这样可以更快更高效的发现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对症下药,解决环境破坏问题。(2)环境监测环境检测体系的有效构建,能够针对地域环境进行整体协调,同时更能够依据相应数据的实时条件确定地区条件,以便为环境变化提供完善的参照同时,能够为企业功能体系的发展提供审核前提,从而确保经济体系与生态体系能够处于平衡。
2.环境检测在环境治理中的促进性作用
环境检测对于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主要包含了制定环境管理标准,控制污染源排放,排污统计以及征收排污费和辅助环境管理等方面。(1)促进行业水平提升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一个时生了实质性的变革,将传统以人工为主的生产运作模式转变为以科技、先进设备运作为主的生产模式,将21世纪发展成为科技时代,高新技术时代。在这一时代中,环境检测设备作为高新技术产品,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不断向着科学化、现代化、高效化方向发展,不断促进环境治理设备趋于科学化,大大提高了环境治理工作的科学化与高效化。环境检测依托于各种检测技术与相关实验器材,为了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检测行为规范性,提高检测数据精度,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不断对环境检测与治理设备进行改良创新,在继承传统设备优势基础上积极研发新的功能,克服传统设备局限。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再加上相关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使得环境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为环境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2)促进环境治理管理工作更积极环境检测工作的贯彻能够确保实际管理工作具备有效的数据基础,利用相应信息条件确定实际环境污染状况,以便后续工作开展过程中具备完善的统筹条件,从而真正将可持续化的概念与现有城市经济建设环境相融合,并确保实际功能构建目标的积极性满足发展要求,为后续环境污染的有效处理和工业环境的功能分析提供扎实基础,真正将生态平衡与城市经济建设的理念相协调,并为后续自然灾害现象埋下扎实且完善的维护基础,促进整体环境检测职能的社会积极性。其次,在落实环境检测工作中,应当秉承以现代企业经济管理需求为核心展开工作,确定实际工业污染物排放满足有效分析的条件同时,基于有效和完善的分析条件确定生态环境的影响。这样才能够真正基于环境检测工作基于环境管理多元化的协调优势,并在后续工作环境中提供稳定的数据管理条件,促进多元化的服务环境能够被贯彻。(3)促进环境治理监测工作更完善在环境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人们的环保意识也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通过环境检测技术手段与方法的应用,可以获知充分的环境检测数据指标,科学全面的评估企业的实际排放情况以及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企业的污染种类进行确定,判断国家规定标准下企业实际的“三废”排放情况,实时监测,在环境治理工作中做好监测,随时发现问题反映出来,使得环境治理更为高效。(4)促进环境治理技术的提高环境检测使用各种先进性技术获取数据并分析,结合数据更要展开科学合理化分析探讨,将各方面知识内容系统结合起来,针对环境中污染因子成分进行准确检测,随后展开定量定性分析工作。在此期间需注意一点便是在进行样本选择时应尽可能保证科学合理性,做好样本保存处理操作,并且定量定性检测分析时也要做好数据处理。现阶段,先进检测技术已逐渐被广泛应用到环境检测工作中去,进而不但能有效提高环境检测结果准确性,还能进一步加快环境治理工作效率,为环境治理取得更好的效果提供了充足技术保障。(5)促进环境治理科学性的提高由上文可知,当前环境检测技术手段是越来越多样,逐渐实现了全天候、自动化检测目标。以下展开详细阐述,以往环境检测大多都是针对某一区域开展的,所采用的检测技术相对落后,且检测科学性无法保证,再加上外界因素的影响,都容易使环境检测效率和质量大幅度下降。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检测技术手段也得到了创新性突破,开始逐渐向自动化检测方向过渡转变,并且检测得到的数据信息还实现了全网络化,在此基础上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可充分保证检测报告编制的科学合理性,准确找出环境检测动态信息,对检测人员自身行为起到严格约束规范,从而可为环境治理科学性创造良好条件,将环境检测的作用在环境治理中体现出来。
结语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治理;促进作用
1、环境检测在环境治理中的任务及目的
1.1研究性
环境检测的研究性主要体现在环境检测项目的研究价值。通常情况下,采取专业性项目评估及研究都属于特定的环境z测技术应用范围,在实际的环境检测研究过程中需要遵循科学的研究原则,采取统一标准的研究方法。
1.2监督性
环境监测通常情况下都需要进行定期项目环境检测和分析,长期的环境检测可以从中准确地总结出环境污染的实际状况及污染程度,从而以此为依据制定出合理的预防和环境治理方案。环境检测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对企业排放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及排放方式、污染物中所含有的具体成分进行监督。总体的环境评估可以划分为多个内容,需要对各环节进行综合管理分析。环境检测的监督性主要通过对长期的固定污染源监控,获得动态有效的综合性分析结果,防止因固定时间和特殊因素影响下的短期监视结果误差,由此也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研究价值更高的环境检测结果。
1.3目的
环境检测工作开展的目的是为环境治理工作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通过环境的保护,保护生态平衡、稳定发展。环境检测根据具体目的分为四类:评议目的的环境检测、咨询目的的环境检测、考核验证目的的环境检测和污染事故的环境检测。前三种环境检测具有很大的相似度。如果环境检测是为了咨询、评议等目的,那么检测工作的侧重点是对环境各方面资料的收集,记录环境相关的数据,从而制定环境保护的相关措施。而考核验证是在这两者基础上的进一步应用,是对该地区环境是否适合建立某项目作出评价。而污染事故的环境检测,则需要环境检测人员对污染区域进行观察,确立污染源、影响范围,进而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2、环境检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
2.1检测人为污染
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人为污染,尤其是开展工农业活动中所排放的各类废物,还有社会大众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物等,这些废弃物质给自然生态所造成的污染是不言而喻的。例如,一些生产企业为盲目追求高利润,完全不顾环境的破坏,大肆排放废气、废水等;一些污水处理企业的日检能力偏低,污水处理水平不高;农事活动中使用的话费、农药以及养殖废水未充分处理便任意排放,则加剧了水体污染。实施环境检测要将重点放到检测人为因素的污染上,检测前就要编制系统周密的检测方案,依照方案分布进行,以保证人为污染治理的有序性。
2.2检测系统的智能化
近些年来,随着环境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在检测技术方面收获了可喜的成就,已构筑了一套规范化环境检测系统,可实时检测本区域环境的每个领域,达到智能化检测的效果。随着检测系统的日臻完善和更新换代,检测质量也受到业内人士的进一步认可,整体推进了环境检测水平的提高。
2.3为环境治理提供有价值的决策
随着检测技术的创新,环境检测已实现了自动化、全天候。以往由于我国环检技术的相对落后,只能取某一片点位检测,无法全面整体地检测,环境检测极易受到来自各方因素的限制,使检测效率大打折扣。随着前沿技术的推新,环境检测迎来了自动检测的新时期,检测数据从采集、处理再到传送均已完全计算机化,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实现了检测报告的编制,可有效捕捉环境检测的动态,为环境的治理提供了大量可靠的决策依据。
2.4环境检测设备日渐科学化
环境检测主管部门积极加强资金投入,努力研发先进、可靠的检测设备,且性能优异,为大幅提高检测效率提供了准备条件。在过去,运用环境检测技术出来的数据基本是靠人工来计算分析,效率十分低下。随着检测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新设备已能完成数据一体化的处理和控制,切实避免了繁琐化的人工计算,在提升检测应用效率的同时,为环境检测的整体质量打下了牢靠的技术基础。
2.5分地域对待性
环境检测通常可划分为区域环境检测和企业区环境检测,由于所处地域的差异,环境污染也有所不同。从这个角度看,必须对各类环境污染源有所区分、区别对待。通过对不同地域的环境实施分别检测,可依照本区的突出环境问题有侧重地执行防范措施,以增强该区的环境问题预防能力。然而,在实际检测中必须要分清主次,特别要对污染性强的污染源展开重点检测,整体提升环境问题的预防水平。
2.6检测精确度的提高为有效的环境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环境检测在利用技术手段的同时,还离不开分析。结合多学科理论知识,以化学的方法科学分析出所检污染因子的实际含量,进而得到定量及定性的分析。首先要合理选取样品,接着处理和存放样品,然后定量或定性检测,最后完成数据的处理。当前检测分析较常用的化学方法有容量分析法、色谱分析法、仪器分析法和电化学分析法等。最前沿的检测技术已运用到水污染检测中,打破了水深度和颜色等条件的限制,通过高速分析,在一瞬间即可获得权威检测结果,极大地提高了检测的精确度。
结束语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环境问题的治理迫在眉睫,要认清形势,积极更新和改进环境检测技术,在现有的条件下积极利用检测技术为环境治理服务,以准确地确认污染指数、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及时锁定并处理对环境的危害性较大的污染物,为整体环境的改善和环境治理的顺利开展提供重要前提和技术基础,实现人与生态的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协调。
【参考文献】:
[1]李慧,王旭,张志磊,罗佳,肖晶,杜安奎.环境检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作用[J].化工管理,2014,03:210.
[2]庄小青.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分析[J].低碳世界,2014,11:5-6.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跨国公司;环境产业
作者简介:龚清华(1977—),女,湖北武汉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在读博士,武汉工程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6.0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13-03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和能源危机。在此背景下,人类开始反省原有的发展模式。世界各国纷纷开始重视能源和环境问题,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已经逐渐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环境产业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甚至被列为支柱产业。我国环境产业发展较晚,仍属朝阳产业。我国应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突破口,引导FDI投向环境产业,借助外商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带来的先进技术、机器设备和管理经验等,大力发展环境产业。
一、对外直接投资对环境有益的理论分析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清洁生产技术和市场效率的提高等好处,对东道国的环境是有益的。
(一)污染晕轮效应(Pollution halo)
Kevub Grey和Duncan Brank(2002)提出的污染晕轮效应认为: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由于在国内面对更为严格的环境规制,拥有更先进的清洁技术和环境管理制度,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产生技术扩散和外溢效应,会把更新更清洁的技术和环境管理体系传播到东道国,为东道国企业采用相似的管理技术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也进一步推动了内资企业实施先进的环境管理体系。同时,跨国公司很容易受到来自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及消费者等各种渠道的压力的影响,基于跨国公司具备提高效率和传播知识的资源条件,以及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对外直接投资会提高东道国的产业环境标准,帮助发展环境产业。
污染晕轮效应是支持对外直接投资能够产生环境正效应的解释性理论。国外的一些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相关研究。Eskeland 和Harrison 在对墨西哥、摩洛哥和委内瑞拉等国的研究表明,对外直接投资能够使东道国降低能耗和使用清洁能源,并且会促进经济增长, 从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资源用于环境保护。在一些部门, 特别是在能源部门, 通过节能型技术的扩散, 大大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了东道国的能源利用效率, 确实存在污染光晕现象。
(二)环境标准竞优理论(Race to the top)
环境标准竞优理论认为FDI会促进环境标准的提高。东道国恰当的环境规制可以激发被管制的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创新,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东道国环境规制越强,跨国公司的环保水平就越高,溢出效应也就越强。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还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其绿色消费理念传输给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和消费者。同时,东道国由于有比较完善的环境政策,可以选择在一些污染密集的领域拒绝或限制对外直接投资的进入,而在另外一些环保有益的领域允许一些类型的对外直接投资进入,以促进本国环境产业的发展。
(三)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认为:生产的内部化是克服国际业务交易成本、规避国外市场风险和政府导致的市场扭曲等市场缺陷的有效方式。随着各国政府和消费者越来越关注环境友好产品(EPPs),跨国公司能够生产和提供此类产品成为重要的所有权优势。在环保方面拥有比较优势的跨国公司为防止由于市场交易导致环保技术扩散,从而削弱自身的竞争力,就会直接投资东道国进行内部化生产。内部化理论强调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产生溢出效应,向发展中国家传播先进的环境管理机制;通过与供应商和转包商的合作,加快转移清洁生产方式,以便更有效率地利用资源,对改善东道国的环境产生正面影响。
二、环境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环境产业的作用
(一)环境产业的定义
环境产业作为新技术创新的动力与新的生产力增长点,对整个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被视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国际上,根据OECD和欧盟统计局给出的定义,环境产业(Environmental Industry)是指为环境中水、空气和土壤的破坏,以及有关废弃物、噪声和生态系统问题提供测量、防治、限制,使之最小化或得到纠正的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它包括能够使污染排放和原材料消耗量最小化的清洁生产技术和产品,同时也包括那些与资源管理、资源开采和自然灾害有关的活动。
我国环境产业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慢,对环境产业的理解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内涵。1990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公布的《关于积极发展环保产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我国对环境产业的定义。随后经过了几次修改和补充。目前普遍使用的是2004年我国环保总局对环境产业的定义。环境产业指为国民经济结构中为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恢复、有效利用资源、满足人民环境需求,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品和服务支持的产业。它不仅包括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及废物处理等方面提品与技术服务的狭义内涵,还包括涉及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对环境友好的技术与产品、节能技术、生态设计及与环境相关的服务等。
(二)环境产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全球环境市场预计达5500亿美元。其中,发达国家占90%(美国、日本和欧盟占85%)。环境产业在1996—2000年增长了14%。许多分析师预测环境产业将继续增长。环境市场上最重要的部门包括水污染治理、废水管理及空气污染控制部门。发达国家环境产业饱和度高,市场增长缓慢,为3—5%;今后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增长较快,预计年增长率达12%。 能源产品将成为市场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
我国环境产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一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的萌芽阶段。我国还没有提出环境保护的概念,环境产业的概念也不存在。不过,我国在重工业城市已经开展了废水、废气及废渣的治理工作,并在机械、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开始从国外引进环保生产技术与设备,以满足各行业对环保设备的需求。同时,我国开始自行生产和研究小批量的废水处理设备,噪声控制设备等,并有一定成果。二是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的初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我国提出了环境保护的概念,并多次开展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将环境保护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阐述了发展环境产业的必要性,并相继建立了环境法规体系和环境政策体系,如198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等。此外,环境投资渠道增加,环境投资力度加大,都推动了我国环境产业的产生和发展。三是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的发展阶段。被发达国家称作“朝阳产业”的环境产业越来越受到我国政府和人民的重视,并将其发展作为我国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十大对策之一。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推动环境产业迈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随着环保执法力度和污染治理投资力度的加大,以及全国性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环境产业领域不断拓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效益逐渐提高,环境产业逐渐成为热门产业。
从产业规模来看,从事环境产业的企事业单位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2000多个增加到2006年的12500个。从环境企业数量增加的角度可以表明环境行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目前从我国环境产业结构来看,主要分为环境保护产品、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服务、清洁产品4个领域。我国环境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沿长江以及中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具有环境产业地区性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这反应了我国环境产业发展的快慢与各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紧密相关。今后,我国的环保工作要致力于实现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并重和同步;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等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国家进一步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规模,为我国的环境产业创造良好的市场前景和新的发展机遇。环境产业将成为解决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和物质基础,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环境产业的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增长,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外商企业在投资过程中给我国带来先进的机器设备和管理经验,促进了我国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改善了我国的经营管理机制。
首先,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会伴随环境标准的国际化,这有助于我国环境产业学习和制定较严格的环境标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产品规模、科技含量、集约化程度、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国家比都有很大差距,所制定的环境标准比较低,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过程中会受到我国政府的关注。目前,我国越来越关注跨国公司在华的环境污染问题,对跨国公司的违规行为进行曝光,并将那些高污染及不负责的跨国公司拒之门外,因此跨国公司选择执行全球统一的环境标准会比较有效率。当跨国公司在我国选用全球统一的环境标准时,就有助于我国的环境产品和服务行业学习和相应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
其次,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会对我国的环保技术会产生正的溢出效应。具体而言,当我国企业雇佣跨国公司原来的员工,特别是接受过公司环保技术培训的员工时,就相当于获取了我国无法提供的环保专业技术知识和正溢出效应;跨国公司的严格质量要求和技术培训的提供在一定程度上等于帮助我国上游企业改进了环保技术效率,对供应商也产生了溢出效应。
最后,跨国公司还可以通过直接投资我国环境产业推动环境友好技术的扩散。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市场时需要克服许多障碍,比如,对我国市场、规制机构和本地风俗的不熟悉。一般认为,技术优势是跨国公司在面对当地竞争者的最大竞争力所在,在环保技术方面也是如此。我国的环境产业正处于产业成长期,在环境技术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跨国公司投资我国的环境产业会达到双赢的局面。
三、合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发展我国环境产业的对策
环境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但是我国的环境产业还处于产业成长期,与发达国家相比比较落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发展环境产业有着促进作用。所有我们要以合理引导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契机,大力发展我国环境产业。
(一)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投向我国环境产业
在国际上,通常东道国会对外国投资环境产业采取鼓励措施。例如,希腊规定外资项目若能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就可获得额外的15%的补贴;日本对外国公司引进环保设施也给予政府补贴,日本开发银行对于节约能源和防止污染的外国投资提供低息贷款。目前,这类鼓励措施被更多国家的投资法所采纳。
我国可以学习和借鉴这些国家的做法,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对外商直接投资投向我国环境产业。比如,我国可以通过金融、财政、管理等方面的措施鼓励外商投资环境产业。目前我国正在通过外资政策的修订与完善,以资源集约、产出效益和环境效应为标准引导外资流向,推动我国环境产业的发展。首先,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不但取消了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而且明确规定企业从事环境保护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并对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和节能节水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减免。其次,《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确定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如新技术、新设备,能够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综合利用资源和再生资源以及防治环境污染等项目。再次,为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引导外资企业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积极防治工业污染,国家经贸委组织编制《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已相继于1999年、2003年和2006年公布了3批具体的清洁生产技术。
总之,我国应通过制定与外商直接投资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其加大技术转移的力度,积极引导跨国公司投资我国环境产业。
(二)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加大对外商直接投资环境管理力度
我国的环境标准、法规与资本流出国不统一,而且执行偏差比较大。近年来,我国虽然颁布了很多环境标准,但总体上讲还很不完善,与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还制定了不少环保法规,但是我国环保法规对违法者的处罚比较轻。在这种情形下,为了避免跨国公司在环境管理方面使用双重标准,在我国执行与母国不同的环境标准,造成环境污染隐患,我国应在外商投资领域制定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在立法方面,制定统一规范外商投资环境管理的条例;在外资法、涉外经济合同法中加强环境保护要求,鼓励外商采取高于我国环境标准的母国标准;在环境执法方面,应加强环境执法机构建设,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三)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发展我国环境产业
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对大力发展我国环境产业非常重要。第一,加强与跨国公司在环保项目方面的合作。我国可以在一批环境治理的工程和资源有效综合利用项目上,如在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垃圾无公害处理、危险废物处理、长江上游污染防治等项目上,积极展开与跨国公司的合作。第二,加强与跨国公司在环境技术方面的合作。我国要大力发展环境产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环保友好设备和技术,鼓励与跨国公司在节能环保汽车、清洁煤技术及大型环保装备等方面展开合作。第三,加强与跨国公司在环保能力方面的合作。我国可与跨国公司共同开展中外环保人员培训、政策研究等工作,提高环保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加强与国外环境科研人员进行环境学术交流,积极探索共同解决环境问题。
(四)提高公众保护环境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发展环境产业,公众是永恒的推动力。首先,要让社会公众关注环境,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我国可以利用发行出版物或发动民间环保组织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培养公众的绿色消费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在购买产品时不仅考虑到自身利益,也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拒绝有害环境的产品、服务和消费方式。其次,要让社会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我国有关环境法规部门应该在相关法律法规中目前规定社会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的权利,并在机制上为公众创造参与环境保护的条件和渠道,使其能够自觉参与和监督跨国公司履行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五)注重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公平的竞争环境。我国应认真履行加入WTO后的承诺,对外商投资在环境保护方面给予国民待遇,加强其知识产权的保护。这将大大改善外商投资我国环境产业的环境,而且还有利于外商投资与环境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陆亚琴.外国直接投资在东道国的环境效应研究综述[J].思想战线,2009,(01).
[2] 李延勇.跨国公司环境效应的理论解析[J].国际贸易, 2007,(02).
[3] 任丽娟.我国利用FDI项目中的环境保护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7,(02).
【关键词】焦虑;心理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523-01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能够直接获得清晰的高分辩率的支气管影像,可将药物直接用于局部病灶,使患者和家属对病情治疗效果有个清楚和直观的了解。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术前和术中的恐惧和焦虑心理是患者心理行为异常的一个主要应急源,患者情绪变化直接影响术中操作和术后的恢复。结合我院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200例接受纤支管镜检查的患者术前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及时消除患者焦虑、恐惧的不良情绪,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动配合接受检查和治疗,术后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收集资料对象是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份期间200例接受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和治疗的患者,年龄在18-65岁之间(平均年龄39.2+3.2岁),其中男性:113人,女性:87人,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者80例,占40%,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101例,占51%,其他占9%。既往无特殊疾病史。
1.2 方法:术前通过交谈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术前相关知识、注意事项等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同时还要对患者做此项检查治疗的认知情况、感受、心理需求评估及生命体征监测,汇总评估资料后针对性给予心理干预措施。
2.结果
2.1 患者如存在焦虑等不良情绪可造成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等异常的心理反应,常表现为烦躁、推脱、无法与医护人员很好的配合。在调查人数中存在心率加快113例,占58%,烦躁者有25例,占13%,情绪异常不配合者有11例,占0.5%。
2.2 在观察对象中有113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率加快,经仔细询问得知主要原因是害怕疼痛、担心术中不适感、恶心、呕吐、担心出血、对气道的损伤、担心麻醉和操作意外等。
3.讨论
焦虑的情绪,是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这种情绪可以由许多原因引起,如不及时排解可逐渐加重。但是如果及时评估和掌握引起焦虑的原因,及时进行有效疏导,可改变患者的认知、感受和行为,就可以减轻患者焦虑的情绪,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检查治疗和操作。
3.1 引起焦虑的原因多数患者担心通过进一步检查确诊诊断,对今后的生活缺乏信心,担心疾病的预后,操作中对气道的损伤尤为担心,术后的疼痛、进食和发声情况,在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再加上缺乏相关的医学知识,对即将接受的检查和治疗过程及术后情况不了解都是引起焦虑的原因。
3.2 护理干预:
3.2.1 术前在与患者交流时护士态度诚恳,详细告诉患者检查前需要配合做的准备工作(禁食时间、术前针的使用等),耐心倾听患者的感受,向患者介绍操作医生,操作步骤和缓解不适感的方法,耐心解释患者的疑问,帮助他们消除顾虑,正确认识疾病及此项检查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能积极配合操作。
3.2.2 针对术前患者的反复提问和担忧要耐心倾听、解释,有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和消除患者的顾虑和担心,使患者正确面对检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医护人员应尽量给予她们更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增加其安全感和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3.2.3 当患者进入检查室时候,工作人员要特别注意个人情绪和言语,通过平和的言语与患者交流沟通而感染患者,为患者摆放舒适,逐步让患者放松情绪,配合操作者接受检查和治疗。
3.2.4 检查室的室内布局合理、环境整洁、检查床位平整舒适,室内整体色调柔和有助于减轻患者心理压力,使患者心情放松,改善焦虑情绪,以平静的心态接受检查和治疗。
3.2.5 术中辅助护士根据操作进程和患者的反应,在将进入气道狭窄部位提前叮嘱患者做吞咽动作、屏气或深呼吸,导管顺利通过,减轻患者不适感,在刷检和灌洗操作时尽可能为患者摆合适,使患者在接受治疗同时通过屏幕可清晰观看全过程,也起到了放松情绪配合检查治疗的良好效果。
3.2.6 术后在留床观察期间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出现有恶心干呕症状时,及时指导患者做深呼吸以缓解不适感,尽早及时发现患者出现的不适,及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保健和护理知识,帮助她门减轻和消除不良反应。住院患者做好与住院科室的交接班的工作,科室工作人员需要连续观察患者的反应并指导如何调节,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改善患者不适感。
护理人员通过做纤维气管镜检查者术前交流评估获得的患者不同心理需求资料,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减轻和消除心理顾虑,改善心理状态,增强检查治疗的信心,提高依从性,在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的工作实施中,护士要注意自身形象和专业素养,理解患者,尊重患者,把握沟通方式,采用诚恳言语,态度真诚,采取个性化的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才能达到预期的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起到了药物难于取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景彤.妇科患者术前焦虑的护理对策.天津护理,2006,2:28.
[2] 唐敏.前列腺手术后膀胱痉挛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中国实用医药,2007,4:10.
【关键词】燃煤锅炉;大气污染;治理对策;SO2
0.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人口对资源的消耗也越来越大。目前我国资源组成仍是以煤炭为主,生产生活大量依赖传统的煤炭资源,给大气环境带来了十分严重的污染。煤炭资源利用最多的是燃煤电厂和燃煤锅炉,煤炭在燃烧过程中供给能量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其中,硫氧化物可以造成大面积的酸雨危害,而碳氧化物会产生温室效应使全球大气变暖。如何更好的处理能源供给与环境保护之间的问题,以成为现在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1.燃煤锅炉大气污染概况
据统计,我国燃煤发电厂每年煤炭消耗总量为4亿吨,SO2气体和烟尘的年排放量分别为800万吨、2000多万吨。我国燃煤锅炉每年消耗煤炭总量逾3亿吨,SO2气体和烟尘的年排放量分别为580万吨和600万吨。在全国SO2年排放总量中,燃煤发电厂占总量的40%,燃煤锅炉占总量的28%,其SO2气体排放总量仅次于燃煤发电厂。燃煤锅炉分布广泛且相对分散,常应用在城市工业生产和居民供暖中,这使得它对城市空气环境的污染远比燃煤发电厂严重,因此燃煤锅炉是城市大气污染的最主要污染源,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我国今后主要能源仍然以煤炭为主,预测到2015年为17.9亿吨标准煤,2040年为37.5亿吨标准煤,这就加剧燃煤锅炉燃烧排放的SO2等污染物,对大气环境产生巨大的污染,极大的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因此,严格控制燃煤锅炉SO2等废气排放,遏制燃煤锅炉大气污染,是我国环保工作的重点内容。
2.燃煤锅炉大气污染的治理技术
2.1喷雾干燥脱硫技术
该技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向脱硫塔中喷入碳酸钙乳液及氢氧化钙,借助烟气的热量使水分得以蒸发,废气中的二氧化硫与钙质脱硫剂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石膏,从而达到对空气的治理效果。具有脱硫性质的喷雾干燥塔与布袋除尘器或静电除尘器进行有机结合而完成对废气的脱硫,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废气净化技术。该技术在日常的空气治理中已得到了一定的运用。
2.2脱硫灰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
脱硫灰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是运用脱硫剂的化学效应,对废气进行脱硫,其脱硫效果明显。该法具有脱硫效率高、投资少、占地面积小的优点,通常与静电除尘器进行配套使用,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但该技术的缺点是低温状态下容易出现结露堵塞现象,而且还伴有压降大的问题,目前该技术尚未成熟。
2.3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
近年来,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在我国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其中,氮氧化物燃烧技术又分为浓淡燃烧技术及分级燃烧技术。目前在我国的锅炉用煤中多采用高灰分、低挥发份或是低热量的次等煤,其燃烧的效率较低,容易留有残渣。故此,在我国对煤粉燃烧技术加以改进需要在稳燃的环境下进行,保证氮氧化物的低排放。
2.4除尘脱硫一体化技术
我国自行研发的拥有自主产权的简易湿法脱硫除尘一体净化技术,目前已得到广泛的运用。该项技术有很多种类,但多数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湿法除尘器的基础之上的,该项技术的开发与我国的国情发展相适应。该技术优点为除尘、脱硫效率高,操作简单,投资小,收益高,且可对水膜除尘器进行改造运用,节省投资,多适应于中小型锅炉废气的净化。
3.燃煤锅炉大气污染治理对策
3.1研发新型能源替代煤炭
能源可分为一次能源(初级能源)、二次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目前,全球经济发展都依赖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我国是煤炭生产大国,但同样也是能源消费大国,虽然采取“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等方式来缓解地区的用煤紧张,但煤炭资源分布的不合理,对环境造成一种无形的负担。因此,需要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代替传统能源。目前世界上发展较快的清洁能源主要有地热能、风能、太阳能、氢能、核能、生物能、天然气等。
3.2利用洁净煤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洁净煤技术是在煤炭开发利用的全过程中,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与提高利用效率的加工、燃烧、转化及污染控制等新技术。主要包括:煤炭洗运、加工、转化、先进发电技术,烟气净化等。首先,限制高硫煤的开采和使用。我国低硫煤的储量非常少,不能长期、广泛的使用,只能通过限制高硫煤开采,总体上不会影响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平衡。其次,可以通过煤炭洗选加工脱除黄铁矿中50%~70%的硫,燃烧中实现炉内脱除固硫,烟气净化脱硫等。
3.3对燃煤锅炉大气污染实行治理责任制
对待锅炉大气污染,可以实行治理责任制度,严格实施谁管理就由谁来负责、谁污染就由谁来治理的要求,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需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具有的义务与责任,掌握好责任实施的力度,展开积极的治理工作,确保治理以后的大气质量满足国家标准。对于那些具有燃煤锅炉的单位与企业,需要承担起治理大气污染的责任,相关的管理单位需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对那些进行违规运行的企业采取惩处。环境保护部门需要提高自身管理以及监督的水平,认真地执行自己所具有的督查任务,严肃处理妨碍环保监察部门执法的行为。相关部门应该各司其职,同心协力,齐抓大气污染预防与处理工作,确保其得到顺利的开展与实施,进而实现治理大气污染的目的。
环境保护部门需要加强治理责任制度的实施力度,严格执法,加强大气污染的检查以及整治力度,对使用锅炉设备的相关企业进行检查以及督促工作,将工作的进展向有关领导进行及时的汇报。与此同时,还需要制定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制度,并且将其实施落实,保证锅炉大气污染治理的开展。
3.4综合治理燃煤锅炉大气污染
(1)对于燃煤锅炉,尤其是小容量的燃煤工业锅炉,优先燃烧清洁燃料,从源头上控制燃料燃烧产生的SO2和烟尘等。
(2)淘汰小锅炉,采用工业固硫型煤,应用水煤浆技术,循环流化床洁净燃烧技术和烟气脱硫技术。
(3)对于20t/h以上的燃煤锅炉,安装烟气脱硫装置。
(4)相关科研单位、高校以及企业之间要互相合作,对燃煤锅炉大气污染进行技术性控制,提高具有节能、高效功能的新型燃煤工业锅炉设备的研发进度。
4.结语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了解到,燃煤锅炉的使用是导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最近几年,我们国家在治理大气污染的过程中,已经具有了很多丰富的经验技术,但是由于现在我国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因此,我们还需要对燃煤锅炉大气污染治理这方面进行深入地分析与研究,进而改善我国大气污染现象。
【参考文献】
[1]郝晓丽.燃煤锅炉大气污染治理对策浅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7).
[2]张静,张育婵等.燃煤锅炉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烟气脱硝技术探讨[J].能源与环境,2010(2).
关键词:县级 质量管理 数据 环境管理
周生贤局长指出,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要做到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做到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和及时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满足环境管理需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是环境监测工作的生命线,数据可靠是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基本要求,为了实现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目标,必须全面加强监测数据质量监督与管理[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监测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是保证监测数据满足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要求的重要措施,是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执法和科研等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的根本前提。可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在环境监测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县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1.质量管理工作的现状
江苏省环境监测系统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展计量认证工作,在90年代后期又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与国际接轨的需要,适应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实验室认可工作。目前江苏省内的环境监测站全部通过计量认证,省市级的监测站全部通过实验室认可,部分县级监测站通过了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促进了我国环境监测质量体系建设,管理从单一、简单的规章制度管理模式,逐步发展到全面、系统的质量体系建设,将原本单一、独立的环节性质量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包括组织机构、工作程序、人员、职责、资源和信息等在内的、全程序控制的、并具有自我监督和自我完善功能的管理体系,有效地提高了质量管理水平[2]。
2.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放松、意识淡漠
部分监测站通过计量认证或实验室认可的评审后,存在放松的思想,认为已经通过了评审就可以少抓、甚至不用抓质量管理了,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体系文件未根据实际工作及时修订,经常出现实际工作与体系要求脱节,造成日常监测工作中不能严格遵循质量管理要求,建立体系和执行体系两张皮,体系形同虚设,质量管理缺乏预见性,不能积极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些工作人员、甚至管理层人员没有树立“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是环境监测生命线”的质量意识,忽视监测质量管理,致使质量管理体系不能持续改进、不断完善。
2.2技术力量薄弱
技术力量薄弱,人员流动性大是县级环境监测站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监测能力建设不断加强,监测领域不断拓展,环境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基层环境监测人员身兼数职,疲于应对,加之缺乏系统的质量教育培训,大部分县级监测站只有几个人接受过市级以上的正规质量管理培训,质量管理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不高,不能及时掌握新技术、新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制约了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2.3现场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缺陷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实验室内已经形成了科学、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如密码样、平行样、加标样、全程序空白样、室内空白样、标准样控制、能力验证、实验室比对、质控图控制等,而现场监测工作环境复杂,人为影响因素较多,各个现场千差万别,现场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滞后,存在漏洞和缺陷,制约着监测数据准确性的提高。
二、加强县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1.领导带动、全员参加、共同提高
领导要带头学习领会准则,组织全体人员不断进行准则的宣贯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学习,全面理解和执行准则,强化质量体系的运行管理。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准则都已经陆续改进和换版,只有持续、深入地学习、宣贯,提高全员的质量管理意识,才能更好地掌握准则的精神,搞好全面质量管理。
2.强化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
管理体系覆盖了环境监测工作的所有环节和工作运行的全部要素。要强化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加强内审工作和管理评审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纠正措施、落实改进措施、补充预防措施,从而使管理体系达到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
3.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全员综合业务素质
质量管理工作关联到监测工作的全过程,监测点位的布设、采样、样品运输、检测、数据处理、审核、综合评价、报告报表以及后勤保障等每一环节都不能忽视质量管理,任何环节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业务水平、工作能力都影响着工作质量,要通过岗前培训、技能培训、继续教育、专题进修等渠道搞好全员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和工作使命感,自觉参与到质量管理工作中去,使质量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4.强化质量管理人员能力水平,全面搞好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人员的技术能力、业务管理水平、综合业务素质等直接决定了质量管理水平。试想一下,一个能力不强、素质不高、业务水平差的人员,甚至连基本的技术方法、原理都搞不清楚,他怎么去监督和管理,怎么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质量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监测业务知识、熟悉各种标准、规范、技术方法,还要掌握其它学科的知识,如管理学、心理学、计量学、物理学等,才能更好地搞好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另外,质量管理人员更需要加强对准则的学习和领会,吃透准则的精神,掌握准则的精髓,才能做好监督管理,全面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5.加强现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全面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现场监测工作中客观的、主观的影响因素较多,对布点和采样等现场监测影响较大,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严重影响数据的准确性。现场监测工作中应该强化监测点位、采样时间、频次的管理,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确保现场监测仪器设备完好、计量合格;开展现场监测的现场平行样、全程序空白样等质量控制;加强现场监测人员的业务培训,要掌握相应的基础理论、现场监测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气象学、物理学、化学、流体动力学等繁多的专业学科知识,确保监测布点、样品采集、样品固定、保存和运输等现场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现场监测对数据准确性的影响。
三、结语
县级环境监测站是环境监测系统的基层单位,全面加强环境监测全面质量管理对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公正、准确是十分必要的,能够全力提升基层环境监测整体水平,提供准确可靠的环境监测预警数据、信息,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