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临床外科医学范文

临床外科医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临床外科医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临床外科医学

第1篇:临床外科医学范文

1、基于工作过程开发授课内容

临床医学专业是医学院校的重点专业,经过实际调研笔者发现临床课课程体系存在着知识分割过细、内容陈旧、实践环节薄弱﹑课程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依据基层实际需要,参考学生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的需求增加了外科基本技能操作;突出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规范练习常用的急救治疗技术,如心肺复苏、止血、三角巾包扎、胸腹腔穿刺、导尿、吸氧等操作;对于临床中常用又难以掌握的水、电酸碱平衡紊乱编纂了教学讲义;加强了关节复位、骨折固定实用性教学内容。

2、采取专题讲座的教学模式

在96个学时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全部讲授外科学的内容,再者学生既往已经学习了系统的外科内容,如果面面俱到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学内容要选择学生实用的又难以理解的内容,我们重点开设的几个讲座是: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急腹症、神经外科新进展、血管外科、胆道结石的诊治、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乳腺疾病等,这样解决了学生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外科各类考试的难点内容。这些外科讲座以疾病为中心,综合相关各基础医学的内容,又涉及到原因、发病机制、检查、诊断及治疗等知识,并增加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使学生们既掌握了临床知识和动态又使基础知识得到系统及强化。

3、建立外科学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能摆脱时间、空间的限制,方便学生选择方便的时间随时随地学习,让学生攻克传统教学中的难点,拓宽学科知识和视野。依据调研结果,参考本科《外科学》(第7版)教材,建立的成人教育外科精品课网站,主体结构有:外科学电子教案、CAI课件、理论课程、实践操作、教学图库、外科手术视频等,有十余套外科试题、病例分析等资料,设有意见反馈和疑难解答等内容。既能弥补学生参加面授辅导的困难和不足,又提高了集中面授辅导时的教学效率。

4、强化临床思维训练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症状或体征,以临床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有关问题,层层深入。临床思维训练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贯穿于整个临床教学过程,强化了临床思维训练,培养了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将部分教学内容制定出工作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此工作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及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既掌握了外科知识又训练了临床思维能力。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5、完善教学质量测评体系

既往结课后出一套试卷进行考试,决定这一科的成绩,这样的测评模式,缺乏真实成绩评定的可信度,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教学改革后将平时出勤、课堂表现、技能操作、网上平台答题成绩、期末理论测试五部分各占20%计入总分。这种考试方式使考试变为双向性、互动性,教师评价学生的同时,学生同样也可以评价教师,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有助于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发挥考试在整体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和激励作用。通过考试的引导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着重知识的横向联系,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分析能力。

6、考查指标及评分

从学生结课后的客观成绩和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效果的主观感受两方面对改革效果进行评价。外科学期末考试分为实践和技能两部分,分别占30%和70%,两者相加即为外科结课成绩。调查两组学生对的外科教学内容及效果的主观感受,具体项目包括外科专业知识、外科技能操作能力、外科急症处理能力、临床专业知识、临床思维能力、主动学习能力,每项满分为10分。

7、统计学方法

将考试成绩及问卷结果进行整理、核对,并录入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2009级学生调查问卷结果

对167名2009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显示,授课时间和上班时间冲突(69.12%)、教学内容不符合实践工作的需求(48.56%)、教师专业水平或教学水平不足(25.75%)、考试监管不力(12.65%)4个因素位居前列。

2、两组外科学期末考试成绩比较

统计显示,实验组外科学结业成绩为(94.69±9.27)分;对照组为(87.62±10.6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3、两组学生问卷调查情况

实验组学生外科专业知识、外科临床思维能力及外科急症处理能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外科技能操作能力、临床专业知识、主动学习能力评分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均较优。3讨论临床医学专业成人本科教育对基层高端医学人才的培养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社会环境、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受众对象等方面尚存诸多不利因素,临床医学专业成人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多年来我们一直是将成人教育沿用普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仅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也不适应基层的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本研究通过对2009级学生的调研,探求临床医学专业成人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学生学情,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提高临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及再学习能力。

三、结语

第2篇:临床外科医学范文

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不断促使人们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而且推动着相关学科日趋融合。在过去的2005年,国内外心血管外科学同样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体现在心力衰竭外科、微创心脏外科及复杂先心病外科等方面。

心力衰竭外科

心衰已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由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进行的国人死因调查显示,心血管疾病是中国成人的首要死因,而在因心脏病死亡的病种中,心衰位居第三位。但目前对于心衰的外科治疗手段仍十分缺乏。随着各种常规治疗手段的普及,急重症及晚期心脏病的治疗,已经成为心血管外科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

心脏移植

作为晚期心衰治疗的最终方案――心脏移植在国内不仅移植数量明显增多,而且疗效和安全性大为提高。阜外医院报告了1年半内连续43例心脏移植病例无早期死亡的结果;北京安贞医院报告,5年内42例心脏移植术后患者早期死亡率约为2%;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报告,3年内连续21例心脏移植病例早期无死亡。由于目前国内器官移植供体还十分匮乏,所以相当部分供心需要远距离取材,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报告了22例冷缺血时间超过4小时的供心保存经验。同样由于缺乏供体,有可能无法严格按照现有的ABO血型标准,部分医院进行了跨血型心脏移植的尝试。

但国内心脏移植术后患者的随访及中远期生存状态仍有待改善。可喜的是,多数开展心脏移植的医院已开展了术后随访数据库的建设,阜外医院开展了心肌活检结合血管超声的随访研究,以提高移植术后患者远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作为心衰或外科术后的支持,心室机械辅助和体外膜肺技术已成为国内心脏中心努力发展的一个方向。阜外医院1年内连续安装体外膜肺24例,包括婴儿大动脉转位术后心室锻炼,扩张性心肌病移植前支持等;同期完成左心辅助设备安装11例,其中1例辅助后接受心脏移植,辅助的成功撤离率达62%。

细胞移植

细胞移植作为一项心衰治疗的辅助手段也得到开展。比利时Hasselt大学报告了冠脉搭桥术中直视下心肌内注射骨髓单核细胞的随机双盲研究,显示术后4个月细胞移植组心功能有更好的改善,但由于例数偏少(20例),细胞移植的有效性仍需接受更严格的临床论证。国内也有在搭桥术同时行骨髓单核细胞移植的报告,但目前在细胞移植的途径、细胞选择、移植后细胞示踪等基础研究方面还需做大量的工作,因此对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应该持十分慎重的态度。

微创心脏外科

体外循环的避免和隐蔽切口的选择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微创心脏外科学的两个标志性技术。最近几年,随着腔内介入治疗学和影像医学的发展,另外一种微创技术应运而生,即外科和介入技术同期“复合(Hybrid)”手术。其核心理念就是在一个较特殊的手术室,外科医师进行开胸术后在实时影像学指引下使用介入器械,结合其他常规心脏外科手术完成心脏病的治疗。

美国哥伦布儿童医院报告了使用Hybrid技术(开胸后双侧肺动脉捆绑+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房间隔球囊扩大术)Ⅰ期治疗29例新生儿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由于避免了体外循环,患儿术后的生存率较高。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报告了4年内200例开胸后房间隔缺损封堵的经验。阜外医院采用在实时超声的引导下于1年内实施各类Hybrid手术22例,包括新生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经右室肺动脉瓣球囊成形+体肺分流术)、合并房缺的冠心病(经房缺损封堵+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婴儿重度肺动脉瓣狭窄、多发性室间隔缺损术中封堵等。由于开胸后实施介入治疗,所以没有经皮途径对球囊和输送鞘管大小的限制,同时由于直视下操作,可以同期对合并的心脏病变进行矫治。Hybrid技术还需要临床积累更多经验。但因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体外循环,且在实时影像学的指引下可以实时评估手术疗效, 所以Hybrid技术很可能成为未来微创心脏外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向。

在上海召开的国际微创心脏外科协会冬季论坛上,阜外医院首次提出了将传统心外科技术与现代介入治疗技术融为一体的“一站式复合技术”或“开胸后复合式心脏外科”的概念,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

先天性心脏病外科

我国新生儿及复杂先心病的外科水平与国际上尚有较大差距,尤其是近年一些国外儿童中心不仅在一些如大动脉转位、右室双出口等复杂先心病的手术成功率已经接近简单先心病的水平,而且开创了胎儿心脏外科的新时代和结合介入手段的各式“复合”手术。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先心病外科也有明显的进步。

上海新华医院总结了4年内107例实施大动脉调转术患儿的冠脉解剖类型和治疗结果,指出国内患儿中合并室间隔缺损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冠脉畸形发生率高达40%,并对畸形的特点进行了描述,对我国动脉调转术的推广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阜外医院报告了4年内60例大动脉调转术的经验,同时针对国内患儿就诊晚、肺动脉压力偏高的特点,讨论了手术指征的选择。双调转术也在国内得到开展,总医院报告了7例以Senning+Rastelli术为主对矫正性大动脉转位的外科治疗。针对大动脉转位患儿存在的左室流出道狭窄和(或)肺动脉狭窄,阜外医院对常规REV和Nikaidoh术式进行改良,不仅患者可以获得完全的解剖矫治,而且为提高其远期生存质量提供了更合理的治疗手段。

合并室间隔缺损、主要体肺侧支的肺动脉闭锁的外科治疗一直是先心病外科学的难点所在。对主要体肺侧支进行融合重建肺固有动脉的UFO(unifocalization)手术被认为是此类患者为数不多的外科选择之一。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医院对82例UFO术后的患儿进行了长达20 年的随访,认为由于重建后新的肺固有动脉易于发生堵塞而且缺乏生长性,所以UFO手术可能并不能使此类患者获益。研究者指出,对此类患儿应尽早实施体肺分流术而非融合手术。由于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所以UFO手术是否有效仍有待于未来的研究验证。

右室流出道重建是先心病外科的主要内容之一,合适的血管替代材料则是流出道重建手术开展的要点。英国学者报告了经皮支持型牛颈静脉管道置入重建右室肺动脉连接的经验。阜外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院相继报告了使用完整的国产牛颈静脉管道和补片重建流出道的早期疗效,提示其有着较好的血流动力学表现,但长期疗效尚待随访研究。

瓣膜外科

瓣膜外科在我国已经日趋成熟,尤其是瓣膜置换术已经成为相当普及的外科技术。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回顾了25年内3416例单纯二尖瓣置换手术病例,患者手术死亡率约3%,20年累计生存率为86%,他们认为,合理选择手术时机,重视三尖瓣关闭不全和心律失常的处理,积极防治风湿病复发有助于改善预后。

目前对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指征和术式仍存在一定的争议,而各种非体外循环下经皮或经胸途径的二尖瓣成形技术正逐步走向临床应用。Coapsys瓣环成形系统的设计原理是通过在左室表面放置两个小垫,然后在超声引导下逐步拉紧两者之间内置于心内左室肌水平的一条坚韧的聚乙烯线,从而使二尖瓣下左室壁距离缩短,达到闭拢二尖瓣的效果。在最近公布的RESTORE-MVⅠ期临床研究中,19例患者在心脏跳动下接受了Coapsys系统二尖瓣成形和冠脉搭桥术,术后二尖瓣反流程度明显好转。

人工瓣膜的开发是推动瓣膜外科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在经皮瓣膜置换进入临床应用时候,一些学者感慨这将是心脏外科学最后一块领地丢失的开始。但这些全新可撑开式瓣膜的应用,同样给外科医师提供新的机遇。对于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病变,瑞士和美国学者已经尝试在大型动物模型上开胸后经右房或心尖途径植入可撑开式瓣膜。这些实验进展有可能对未来瓣膜外科产生深远的影响。

冠心病外科学

药物洗脱支架的临床应用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了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的再狭窄率,那么在这个支架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冠心病外科学将处于何种地位?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的学科竞争力呢?

2005年5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纽约地区6万例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疗效分析结果。结果显示,通过调整危险因素后,冠脉搭桥术后患者3年生存率仍高于支架置入术。8月份的JACC杂志上发表了2项多中心的5年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无论是阿根廷的ERACT-Ⅱ期研究(450例)还是荷兰、巴西等多国进行的ARTS研究(1205例)均表明,虽然两种术式的5年生存率无显著差异,但冠脉搭桥术具有更低的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率和血运重建率。

在冠脉搭桥术中,更多地选择动脉材料已经成为冠心病外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对非左前降支的血管病变实施了桡动脉或大隐静脉为血管材料的随机临床对照研究(561例),术后1年的血管造影结果显示桡动脉组具有更高的血管通畅率。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报告了右内乳动脉在全动脉化搭桥术后26个月的随访结果(331例),显示移植到回旋支系统的右侧乳内动脉通畅率约为94%,其结果与同期移植到左前降支的左侧内乳动脉无显著差异。

由此可见,在多支血管病变的血运重建治疗中,冠脉搭桥术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而全动脉化搭桥技术的成熟可能会使这种优势日趋明显。

其 他

阜外医院对10年内708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进行了总结,并在Stanford分型的基础上根据夹层的部位和病变程度再进行细化分型;同期对主动脉瓣叶及瓣环大致正常的主动脉根部瘤(29例)实施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替换手术(David手术),取得较好疗效。升主动脉和全弓替换后使用带膜支架的“象鼻”手术已经逐步成为一种较标准的Hybrid术式,应用于Stanford A型的夹层治疗。上海长海医院报告了使用自主开发的全弓带分叉血管支架成功进行全弓置换的病例。

第3篇:临床外科医学范文

【关键词】医学绘图;胸部外科;临床技能;胸腔闭式引流术;局部解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临床医学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出能独立、规范行医的临床医师。传统教学方式多侧重于医学理论知识,临床操作相对弱化。在这种教育现状下,探讨能提高医师临床能力的培养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医学知识特别是外科手术,是一门形象具体的实践科学[1],胸外科是外科学中专业程度较高的亚学科,对于年轻医师入门较难。在临床教学过程中,有时单凭文字描述难以清晰表达,而通过绘制局部解剖及手术简图,将周围毗邻、术中情况、操作要点等用绘图法准确地表示出来,能够加强对手术的感性认识,从而有助于年轻医师对临床操作的理解、领悟和记忆[2]。许多经典的外科学教材均配有高质量、形象准确的手术绘图,它帮助年轻的外科医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手术要点;而主刀医师亲自绘制的手术图能更形象准确地记录手术过程,个体化地描绘每个患者的疾病和手术情况,对提高手术安全性及精准性有实际意义。因此,本研究将医学绘图引入住培学员的临床能力学习中,探讨其在胸外科基础临床技能培养中的价值。

1对象与方法

1.1教学对象

连续入组2018年1月—2019年3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进行胸外科规范化培训的学员共计60名。将学员分为实验组(绘图学习组,2018年7月之前入科)和对照组(常规学习组,2018年8月之后入科)各30名。参考(表1),两组学员性别、年龄、规培年级、轮转时间等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教学方法

本研究选取胸腔闭式引流这一胸外科最基础,且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目标中要求掌握的术式为训练内容。在科室内由2名进行过研究小组培训的高年资主治医师按分组的结果施行带教。常规学习组(对照组):由带教老师按统一的幻灯讲解胸腔闭式引流术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局部解剖、适应证、禁忌证、手术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之后在临床实践中老师示范3例胸腔闭式引流,指导学员操作3例,然后进行考试评估。所有的操作均为真实患者,并取得患者的同意方可进行。绘图学习组(实验组):老师在入科后根据幻灯讲授胸腔闭式引流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要求学员课后进行绘图(主要为解剖图),包括骨性胸壁结构、侧胸壁层次结构、肋间局部解剖图、胸腔透视图等,相关的样图由老师提供。学员画完后交给老师进行批改点评。之后同样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分别示范和指导学员进行3例胸腔闭式引流操作,要求学员术后绘制手术图,参照术后胸片画出胸管内置情况,包括置管部位、方向、深度等;以及出现操作错误时老师的指导,均标注在图上。老师根据学员绘图给出指导意见及个体化的问题。

1.3操作考试评估

老师示范及指导学员自主操作各3例患者后,进行考试评估。考试对象为真实患者,均经过患者的知情同意;危重症患者、局限性气胸或胸腔内有明显粘连者排除在外。考试时带教老师在手术台旁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及突况的处理;并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学员胸腔闭式引流置管成功与否、手术时间及手术后即时患者的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尺,0~10分)。课题组根据人卫教材《中国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指南(第2版)》制定了操作细节评分表,并对学员进行整体的手术操作评分(百分制)。

1.4教学效果评估

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模式在学员出科时评估带教老师的教学效果。问卷内容包括对老师的满意度、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实习的兴趣、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临床操作能力提高及临床应变能力提高等。

1.5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通过t检验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差异,检验水平为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操作考试比较

操作考试一般在入科后的1月左右进行,两组学员进行操作考试的患者肥胖程度及闭式引流病因无统计学差异。根据(表2)可见,除术后患者疼痛评分两组相似外,实验组学员的置管成功率(93.3%vs.66.7%,P=0.021)、手术时间[(23.3±6.2)minvs.(32.6±8.3)min,P=0.002]、操作整体得分[(88.5±7.3)分vs.(72.2±9.3)分,P<0.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2.2问卷结果比较

对两组培训学员进行出科时主观问卷调查,结果提示(见表3),实验组的学员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带教方式及学习的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2.3教师对绘图带教的感受

对于整个实习过程,教师体会实验组的学员在接到课后绘图任务时均表现出新鲜感和较好的配合,能充分激发课后主观能动性,进行复习和自我学习;同时也与老师有更多的交流和互动。学员在手术操作学习过程中,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敢于动手,掌握程度明显提高。

3讨论

本研究中,我们通过近一年的带教观察,将医学绘图引入外科日常的带教活动中,拉近了师生的关系,激发了学员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临床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传统医学教育法临床操作能力基本是靠理论学习及“师徒帮带”等模式,学生具有“填鸭式”的被动学习特点[3]。随着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learning,CBL)及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学习(evidence-basedlearning,EBL)等新教学法的应用,现代医学教育正在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自我主动学习的新模式过渡[4-5]。临床技能培养亟须新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新的教学体系。作为交流的一种手段,绘图与人类文明一样古老。人类早在发明文字之前就把他们的信息留在了洞穴壁画上。而医学绘图同样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教学辅助手段。尽管现代先进的教学技术(如:幻灯投影、电脑视频等)相继出现,并有信息量大、包含内容丰富等优点,但它们提供给学员的形象画面往往一过即逝,学员是一种被动的信息输入,学习印象未必深刻;而通过自主绘图,学员的学习过程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在绘图时不断揣摩,绘完后反复观摩,图画的这种视觉“滞留性”恰恰是其他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6]。我国著名的胸心外科专家苏业璞教授曾说过:“年轻的外科医生在学习手术技术时,绘图技术是必备的基本功”。清晰的人体解剖知识是绘图的基本功,同样它也是外科医师手术操作时的基本要求。课后绘图是以临床学习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发挥绘图对学员掌握相关内容的引导作用,激发学员自主学习的动力,并将空洞的解剖知识转化为一幅幅重要的解剖图片瞬间,刻画在学员的脑海中,对学员快速进入到相关专业领域,深刻理解并掌握相关理论及操作能力有着实际意义。任何外科手术中,都包含了很多的隐性知识,它们难以用语言和文字来描述,而通过绘画这一媒介与带教老师的传授相结合,能够使更多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提高学员的学习效果和临床实践水平[7]。规范化培训学员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往往做着临床最初级、最繁重的工作,带教老师对学员的重视和培养意识不足。通过绘图学习法,学员与老师通过绘图这一媒介交流沟通,学员主观能动性强,老师指导有的放矢,能具体到一个瞬间一个步骤,学员和老师均认为效果良好。

第4篇:临床外科医学范文

关键词:问题式学习;问题导向临床医学教学模式;普外科;护理带教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院普外科接受带教学习的护生中按照5∶5的比例选择成绩为优和良的护生,共计106名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奇偶法将所选护生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3名。对照组中男3名,女50名;年龄21~23(22.2±0.8)岁;学历:本科23名,大专30名。研究组中男2名,女51名;年龄21~24(22.3±0.9)岁;学历:本科25名,大专28名。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传统护理带教模式开展护理带教工作,以教师为中心,一名教师对2~4名护生进行指导,护生跟班学习,按照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工作,先由教师进行示教,再由护生进行学习,最后由教师评价总结。

1.2.2研究组

采用问题式学习联合问题导向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开展护理带教工作,具体内容如下。

1.2.2.1带教教师资质的考核

所有开展带教工作的教师均需要持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证明,且职称要求在护师及以上,带教经验超过5年,掌握这两种教学方法,通过理论以及实践考核。

1.2.2.2教学计划的制订

普外科护理带教时间为4~8周,根据护生特点制订详细计划,明确教学任务与目标,在实习前1周发送至护生邮箱,并指导护生预先了解普外科学习任务以及相关知识等。

1.2.2.3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应用

以学习目标为依据,结合护生特点,利用查阅资料的方式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声音、图片、文字以及动画等深化护生对普外科知识的认识和了解。

1.2.2.4典型病例的选取

在护理带教工作开展之前,准备普外科的典型病例,如阑尾炎、腹股沟疝、结肠癌、胃癌等,便于护生学习和了解,并安排护生在教学期间讨论病例、分析及解决问题。

1.2.2.5临床带教

首先根据护生情况进行分组,向护生介绍普外科的规章制度、环境等,重点介绍普外科常见疾病评估方法、特点以及护理等。选择典型病例开展问题设计,提出具有启发性和实用性的问题,组织护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方式查阅资料,讨论、分析并解决问题。每周开展1次床边教学查房,指导护生进行体格检查,对护生的人文素质、沟通能力等进行培养。每月开展1次疑难病例讨论,鼓励护生提出疑问,并引导其解决问题,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最后利用多媒体汇报讨论结果,通过病例讨论的方式使护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1.3评价方法

从理论、病历书写、操作三个方面对两组护生出科成绩进行考核,三项考核满分均为100分,主要考核护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病历书写的认真程度、操作程序熟悉程度。采用自行设计的“教学方法评价表”,调查两组护生对护理带教的评价,包括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培养批判性为思维、全面掌握知识、培养团队精神、提高沟通能力6项内容,该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12~0.886,分半信度为0.71。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护生对带教模式评价等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理论、病历书写、操作考核成绩分数等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的出科考核成绩比较

在出科考核成绩上,研究组理论考核成绩、病历书写考核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生的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对带教模式的评价对比

在对护理带教模式评价上,研究组的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全面掌握知识、培养团队精神、提高沟通能力的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第5篇:临床外科医学范文

1医学留学生外科实习轮转教学的困境

1.1相互国家文化差异 来我校学习的医学留学生基本上来自于东南亚国家,而且分布几个国家各自的语言结构以及文化背景差异性很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直接的障碍就是很难寻找统一的教学模式,最为突出的是,学生的差异直接导致教学进度的差异性,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简单的说,医学是一个伦理性很强的学科,在具体的医疗过程中,可能会牵涉伦理方面的抉择,这个时候,往往决策的方向都取决于各自的文化底蕴和基本思想教育。

1.2教材的选择问题 目前各个高校对于临床医学留学生的教材的选择往往是自主选择,选择怎样的教材,对于学生的领会和接受能力,有直接的关系。虽然国内的医学教育相关的教材已经非常完善,但是,针对留学生的特征性的教材,还没有系列的。所以,在具体的实习过程中,留学生们很难找到良好的学习方式去外科实习,更加不能跟上三甲医院的日常的临床任务。因而,具体的学习还是受到很大的约束。

1.3语言交流的差异 本校的留学生大多来自印度和印度尼西亚,本身也是以英语为基本交流语言,但是他们的英语都带有很浓重的国家特色[1],在具体的教学中,如果以全英文的教学模式,可能很难适应相互的语言方式,因而出现不必要的沟通障碍,严重影响授课质量。①两国的文化背景不一致,对于很多的价值观,尤其是医学伦理学,都可能存在重大的差异,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实习过程中,不能很好的融入到具体的医疗实践当中。②医学的实习过程,其实最为重要的是与患者交流,患者的病情是我们最好的课本,如果留学生不能掌握基本的汉语基础,就很难在具体的临床实习过程中,将自己的所学通过实践巩固。

2加强实习轮转的教学探索

2.1对留学生有个全面的摸查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最需要的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增加对本校留学生的认识。绝大部分的学生来自于东南亚,部分国家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但不同于我们日常所学习的英式英语或是美式英语,往往会有浓重的地方口音,因而在彼此的交流对话中可能会出现难以理解,需要相互的磨合[2]。另外,外科轮转实习过程中,需要和患者交流,可以充分利用来自于少数印度尼西亚的留学生,他们有很好的中文基础,可以再具体的问诊过程中充当翻译。同时,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文化差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交流,彼此尊重各自的文化,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3]。

2.2加强双语教学和逐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由于在外科的实习过程中,面对的都是中国的患者,我们的官方语言还是汉语。所以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下,就需要①学生能有很好的汉语基础,以能够与患者进行基本的沟通,帮助实习知识的巩固;②也要求我们的教师队伍,在加强英语功底的同时,多和外国的专家交流,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其次,在允许的情况下,逐步开展双语教学,基本要求是将基本的汉语与教学知识相结合,以最大程度的满足留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交流。并就外科的相关基本操作,定期开展各种类型的技术操作培训以及考核,以提高外科轮转的手术技术的提高。针对教师队伍,定期对留学生带教老师举行相关的英语授课培训,制定统一的教学案例,并备课的形式,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建立完善的听课评课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向有经验的带教老师听课,学习良好的授课技巧和教学思路[4]。

3多种教学模式的探索

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基本的教学模式还是以课堂讲课为主,即以传统的教师授课传授知识的单一形式为主,意为1ecture-based learning,LBL,在此模式下,学生往往被动的接受知识的传授,教学中师生间缺乏互动,甚至是讨论的形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为了提高最佳的教学质量,需要带教老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尤其是针对外国留学生外向积极的性格, 可以以教研室的集体备课制定相关的PBL教案手册,在具体的年轻带教老师,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授课,例如CBL,PBL,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CAI)等[1],以充分调动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学习的能力,通过网络、图书馆、书籍、教科书等多途径获得所需要的医学知识。例如,在普外科胆囊炎相关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标准化病例,选定某一患者或者正常人模拟患者,以供留学生进行病史采集以及体格检查,从来完成教学任务[5]。标准化的病例,可以很好地解决了留学生由于语言的障碍不能很好的采集病史等实习任务,为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模拟环境,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途径。

4完善教学评估机制

采用多形式的评估机制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将课程过程中不定期的抽查和检验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检验的形式可机动采用口试的方式,灵活机动的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从而一定程度减轻期末考试的理论课程的压力,真正督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积极和主动[1]。

留学生的教学已经成为苏州大学医学部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学部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改革,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某种程度上促进教学师资力量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到,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的针对留学生教学的困境。通过多方面的综合探索,为了有效提高临床医学留学生的教学质量,首先需要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其次,需要让留学生在具体的外科轮转实习过程中,掌握良好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专业技能,并让临床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断加强其人文素质的提高,最终提高临床医学留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他们为今后的医学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邈,郑凯,周剑峰.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留学生全英文教学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5:80-81.

[2]涂增,何永林,徐蕾,等.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11):1036-1038.

[3]杜瑾,穆瑞锋.多元文化融合教育手段提高医学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质量[J].科教文汇,2014,1:102-102.

第6篇:临床外科医学范文

【关键词】临床医学;本科毕业学年;外科学;教学模式;问题与改进措施

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临床医学学科重要的二级学科,涉及实验外科及自然学科的基础。现代外科学的研究内容不但包括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及其他外科疾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而且还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诊疗方法的改进,外科学的范畴不断在更新变化。现代外科学体系庞大,不管在深度还是在广度均迅速发展,任何一个外科医生都不能再掌握外科学的全部知识和技能了[1]。如上所述,近年来随着外科学理论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外科学不断呈现专业化分科,学习外科学基本理论和技能对于每一位有志于做外科医生的临床医学生至关重要。然而,临床医学生由于越来越大的就业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压力,外科学课程在毕业学年的学习,特别是实践环节的学习更容易被医学生所忽视甚至放弃,这对于毕业后或研究生住院医师临床工作中的临床业务训练及思维均可产生明显影响。因此,本文针对临床医学毕业学年外科学教学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及改进措施予以探讨。

1 存在的问题

1.1 外科学教学体系不完善

大部分医学院校多重视外科学的理论教学,而轻临床实践带教,在外科实践中未带给医学生应该获得的学科知识。外科学是医学院校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阶段必修学科,通常从第3学年下学期开始学习,整个学科学习时长基本达3个学期。在临床医学本科教学的第3、4学年,外科学理论得到了良好的讲述,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系统理论认识和训练。在临床医学本科的第5学年,即毕业学年,临床实习即开始,本科生开始在医学院或综合大学附属医院等各级医院开始接受以临床医生带教的临床实践为主的学习模式。通常教学医院在外科学理论讲授中有较系统的教学计划,投入良好教学经验的教师教授外科学学科理论。然而,在临床实践学习过程中,多数教学医院未建立将理论与临床实践良好衔接的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外科学教学队伍;因临床工作繁重,也不能抽调专职带教老师讲述日常外科实践中遇到的理论知识,导致没有专业师资研究具有外科学的特色教学,更做不到对临床外科学基础理论、临床诊治的系统教育和对外科疾病相关知识的全面教学。

1.2 临床医学生毕业学年从临床实践中获得外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被忽视

外科学为多数三级甲等医院的发展重点,多数大型教学医院已达到以系统或器官为依据的外科分科,如泌尿外科、乳腺外科、肝胆胰腺外科、血管外科等外科专科,外科学的发展及细化分科对于临床医学本科生对外科学整体的认识无疑具有强大的冲击力[1]。本科外科学教学以讲述外科学基本理论和训练外科基本技能为目的。临床医学生在毕业学年,虽已完成外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学习,并通过外科学基础实验课初步得到了外科操作技术和技能的认识和培训,但多数学生对外科疾病并无立体的认识,也对外科疾病的诊治如手术原则等无清晰的概念。医学生进入外科系统各科室后不知从何开始学习和开展实践工作。相对于内科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外科学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及临床操作能力通常要求更高,学习强度也更大。临床医学生在毕业学年面临毕业后的找工作、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压力,甚至在外科等学科系统实践过程中脱离临床,放弃临床实践,从新开始毕业学年前的理论学习。

2 改进措施

2.1 制定符合毕业学年医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的教学体系

临床医学生并没有专门为其设计的实践学习及培训过程,目前的外科学临床环节也没有固定而有效的教学体系。随着规范化培训制度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临床实践带教教学较前有所好转,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临床医学本科生的临床实践积极性。通过,对临床医学本科生进行采访调查,普遍反映外科学课时压缩,教学内容节奏过快。因此,制定合适的教学进度方案,充分讲述外科学理论知识,将对医学生毕业学年掌握外科临床实践能力奠定良好基础。外科学实验课作为临床医学生的一门重要实验课程,通过良好教学可提高临床医学生的外科临床实践能力。但临床实习的医学生普遍反映外科学实验课课时安排过早,当开始临床实践时实验内容已经生疏。目前,多数医学院校外科学实验课与理论课程同步进行,虽然在校期间理论与实践进行联系有利了外科学学习,但是外科学实践更像是一门连接外科理论与临床实践的一门课程。如安排学时在毕业学年,可能更有利于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外科学知识。重视临床外科实践能带医学生的不止是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带给他们良好的外科临床思维,这些可以使医学生对外科学知识的认识更立体化,更容易达到对知识的长期记忆[2]。

2.2 加强教辅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对毕业学年临床医学生的观察、沟通及采访,发现其普遍心理是怕临床实践占用了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复习时间,而且临床见习无专业指导老师,实习带教老师教学辅导欠佳。因此,构建良好临床教学模式,提升教学人员传授外科学理论技能和培训考试经验,能增加医学生在实习工作中获得外科学知识达到临床工作能力和研究生入学水平的信心。目前,多数教学医院的中青年带教老师多数参加过研究生入学考试,为硕士以上学位获得者,有丰富的学科学习经历,有严谨的学科思维模式,有找工作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经历,对本科生的外科学培养有良好的经验和针对性。选拔具有优秀素质、德才兼备的临床带教老师,建立结构合理、团结一致的临床外科学教学队伍可将外科学理论与临床实践进行良好衔接,为临床医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对提升外科学教学水平,使医学生获取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外科学理论知识均有益处。发展外科学优秀带教师资,开展特色的外科学实践教学,建立对临床医学生知识水平及临床实践能力负责的本科生导师制,对以后的研究生升学及工作推荐进行评估评分,将有利于系统对医学生的外科学基础理论、临床诊治实践和外科疾病相关知识进行全面教育[3]。

2.3 加强外科学实验课程与临床实践精品课程建设

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临床实习是最佳获得外科学知识的学习方式。如果能在外科学理论与临床实践学习中有良好的教学衔接,使医学生能受到良好的临床实践前教育,对提高临床实践能力,提高理论知识转化能力将有较多裨益。在医学院校尚无将实践教学编纂为教学教材的内容,没有可用的临床实践教程对医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辅导,多数医学生因为无可利用的如实习手册等临床实践书目,导致在临床工作中难以掌握外科学知识重点和胜任临床实习工作。因此,建设临床实践精品课程能够帮助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掌握重要的外科学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增加在实践工作中的信心,强化理论与实践学习的结合,提高对外科学整体的学习能力。

2.4 加强人文科学教育,提升医学生学习动力

医学科学是研究人类自身生命发展变化规律和个体疾病诊疗的科学。其对人类的影响力与关注度远远高于其他学科。作为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医学高等教育,除必须使学生具备牢固的医学基本知识和扎实的临床实践技能的同时, 还要具有多种综合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外科学是一门临床医学科学,是以病人为中心展开的外科科学研究与实践,多需要对病人进行有创性操作,器官切除或重建等,不仅对病人身体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病人心理也有明确的影响。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对外科学实践学习环节至关重要。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提升临床医学生对外科学学习的热情及动力,使学生们更积极的参与到理论和实践中,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4-5]。

综上所述,相比于内科学,外科学学习更为直观和立体,一个外科疾病,在外科理论和技能支持下很快能得到验证,获得完整的认识。在临床实践环节中学习外科学知识更为直观,更为实用,记忆也更为深刻。临床医学本科生在毕业学年如能带着问题在临床中学习外科学知识,将更能深入理解研究生入学等相关考试的思路,获得更优异的成绩;完善的教学模式及优秀的带教老师可培养临床医学本科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将对以后的外科学以至于整个医学科目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孝平.绪论[M]//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

[2]陈创奇,李引,何裕隆,等.加强外科学教学管理,实施规范化标准化教学[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4):196-198.

[3]张学志,凌云阳,王观发,等.情景模拟与案例教学结合在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10):1397-1399.

第7篇:临床外科医学范文

关键词:Sandwich教学法;甲状腺外科;教学

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社会各方面对医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专门人才不仅要求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按照教学大纲来进行教学,过分依赖于教师的讲解,造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导致了学习效果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引进新的教育理念,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近年来,Sandwich教学法逐渐被应用到医学教育中[1,2]。

Sandwich教学法又叫"三明治"教学方法,其源于19世纪的英国桑德兰技术学院,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学习与实践交替进行,互相促进,形式上类似"三明治",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3]。

本文主要探讨笔者将Sandwich教学法引入甲状腺外科的临床教学中,学生提供多元模式的学习机会,为甲状腺外科的教学提供参考。长学制临床医学学生在甲状腺外科的实习要求是:在几周之内,掌握甲状腺的局部解剖结构及生理病理特点,以及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等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了解甲状腺外科的最新进展,形成一定的临床思维积累一定的临床经验。

1 Sandwich教学法的要点

下面以"甲状腺癌"为例,具体介绍Sandwich教学法应用的过程和要点。

1.1教师引导 带教的教师首先从一个兴趣点或者一个真实病例引入课堂内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最后给予解答。引入兴趣点或病例应贴近学生生活,比如临床上的真实病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顺水推舟引出教学主题[4,5]。

1.2提出学习目标 教师在引入的兴趣点或展开病例讨论的同时,提出该次课程的学习目标。例如该次课堂学习的学习目标。

1.2.1掌握甲状腺的体检方法;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和处理原则;甲状腺手术的术后并发症;甲状腺癌的病理分型和临床特点。

1.2.2熟悉甲状腺功能亢进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外科治疗原则。

1.2.3熟悉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术前准备及手术并发症的防治。

1.2.4了解甲状腺的局部解剖和手术步骤。

1.2.5了解颈部肿块的诊断方法。

随后,教师通过再一次提问:"如果你是主诊医师,在门诊发现颈部肿物的患者后,如何询问病史,如何查体,如何开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拿到结果后如何进行临床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并且依据是什么?"通过以上过程,可以让学生自发思考和自主学习来达到本次课堂的学习目标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1.3学生分组讨论学习 学生在教师引导学习之后,开始分组对甲状腺癌进行的学习和讨论,通过典型临床案例,要求学生结合病史、查体、辅助检查等方面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分析,如甲状腺肿物临床是否能触及,若能触及,需要指出肿物的部位、大小、边界、活动度、硬度等,另外患者超声检查结果如何,是否进行穿刺,选粗针还是细针穿刺,颈部淋巴结是否能触及肿大等。然后教师对每位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详细分析,指出其中的不足。临床教学要基于病例,才能使学生对甲状腺外科的相关知识有一个完整的感性认识和理性体会,增强对临床病例的综合分析能力,也就是培养临床思维。在组内讨论过程中,每名学生都要发表意见,并有专人进行记录。最后,每组派代表阐述最终结果,如有不同意见可以相互质疑、答辩,达到知识分享的目标。所以整个讨论过程不是一个人完成的,而是由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共同完成的。

1.4教师总结 在课堂的最后,教师要对先前提出的问题进行再分析,并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及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小结,例如,对甲状腺癌的相关知识进行重点教授,并提出进一步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课后思考,借此完成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次深化。对实际碰到的问题,学生在课下继续查阅资料,最终解决问题。从而形成由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完整学习的过程,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2 Sandwich教学方法的优点

Sandwich教学法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可以主动学习,从而培养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灌输教学。该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2.1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必须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知识的准备,只有通过提前预习,全面地进行文献检索,才能在课堂上对问题进行深入地讨论,才能保证Sandwich教学法的实施。

2.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 每个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发言和进行讨论,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教师还要求每一组选取一名代表,汇报该组讨论的结果,又一次锻炼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机会。

2.3促使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Sandwich教学法课堂学习形式灵活多样,要求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深入讨论时,能够较好的引导和控制课堂,合理安排时间,更好地拥有驾驭课程的能力。甲状腺外科的快速发展,要不断地将学科新进展补充到教师教案中来。

3 结论

综上,传统教学模式是以单一的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Sandwich教学法形式多样、参与感强,学生在课堂上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在反复多次的问题讨论中更加透彻深入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在甲状腺外科教学过程中采用Sandwich教学法,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静,李,骆社丹,等."三明治"教学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教育教学论坛.2014(37):64-64,65.

[2]龚烨,张浩沙强,李炳军."Sandwich"教学法在乳腺外科教学中的应用.中国卫生产业.2015.(18):37-39.

[3]陈聪颖,林琦,严忠红.Sandwich教学法在医用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大学化学.2014.29(4):20-23.

第8篇:临床外科医学范文

[关键词] 手术演示 神经外科 临床教学

外科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其特点是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法。如果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习效果,必须利用生动的教学资料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向医学生展示外科疾病的特征,以便于其掌握外科疾病的特点。由于神经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较复杂,需要扎实的神经解剖学基础及丰富的空间想象力才能掌握,如果单纯进行理论教学,必将使教学显得枯燥无味,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在教学中采用手术演示这一现场教学方法,可以直接展示颅脑外伤、颅内及椎管内肿瘤、脑血管疾病等神经外科常见病的特点及处理方法,可以将最新的手术设备及精细的器械展示给医学生,使其获得直观而深刻的印象。因此,该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明显提高学习效果。

一、重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的教学

在神经外科的理论教学中,应重点介绍神经外科解剖学基础知识、神经系统的基本生理及病理特点,疾病的发生机制、演变规律、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原则、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及可能的预后。微创外科以手术创伤小、疗效佳、患者痛苦少为特点,已成为现代外科的必然发展趋势。随着显微神经解剖学、医用材料学及计算机技术等科技的发展,神经外科手术创伤越来越小,已自显微神经外科阶段进入微创时代。在神经外科的理论教学中,既要向医学生讲述神经系统疾病的基本知识,又必须结合CT、磁共振、DSA等现代影像学科技,将现代神经外科微创理念及最新诊疗技术进展介绍给学生。神经外科的诊疗规范中有脑室穿刺、腰椎穿刺、脑血管造影等基本技能,是临床工作中重要的诊疗手段,通过录像、图片等生动的教学资料,让医学生重点了解与掌握。通过让学生学习腰椎穿刺等相对简单的技术操作,获得对基本技能的掌握,并对神经外科基本操作的精确性、复杂性及风险性有较为具体的感受。

二、手术演示病例的准备

手术演示前,应针对教学目的,精心选择病例。颅脑损伤的教学,可选择亚急诊手术如慢性硬膜下血肿、凹陷性骨折以及没有脑疝形成的硬膜外血肿等病例,术前准备时间比较充裕,病例亦较直观,有利于学生熟悉头皮、颅骨、硬脑膜血管的解剖,并对暴力致颅脑外伤的机制产生感性认识。颅内肿瘤的教学,可选择大脑凸面胶质瘤、脑膜瘤等病例,这些疾病可以充分暴露颅脑活体解剖,可以让医学生对相当于生理状态下的脑结构有深刻的印象。脊髓肿瘤的教学,应选择脊膜瘤、神经鞘瘤等脊髓髓外肿瘤,在手术进程中可以看到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脊髓蛛网膜、脊髓血管及组织等结构,使得医学生对硬脊膜外穿刺及腰椎穿刺有更加具体更加感性的认识。针对脑血管病的教学,可选择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手术及显微外科瘤颈夹闭手术,在介入手术的过程中,医学生可以详细了解脑血管的影像学表现并建立三维立体概念,在显微外科手术过程中,有助于其理解并感知脑血管及蛛网膜池的显微外科解剖,从而使得学生对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造成的病理生理变化有系统而全面的认识。

三、手术演示的现场讲解

由于大多数医学生对颅脑及脊髓的解剖知识(特别是显微解剖)缺乏系统的了解,没有经历尸体解剖的训练,对手术过程及相关应用解剖结构知之甚少。因此,在手术演示现场,应由经验丰富的医师对手术步骤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仔细讲解,教学设备最好配备大体摄像头及显微摄像头,以便于讲者从宏观方面延伸至微观方面,讲解应从手术前的准备到手术中解剖结构、病变组织的辨认,直至手术结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专科医师非常熟悉的解剖结构及手术操作步骤,也应详细地进行讲解,可以结合神经外科历史上生动的事例尽可能说明每一步操作的要点及意义。对神经外科相关的设备如手术显微镜、神经内镜、神经电生理监测、手术床、头架固定系统、神经导航等应仔细介绍,说明这些设备应用于神经外科有何好处,对手术器械如吸引器、双极电凝器、显微器械、动脉瘤夹及夹持器、脑自动牵开系统也应介绍使用要点及其优势。否则,学生们会对手术过程的印象不深刻,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四、手术演示后的教学总结

手术演示后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教师在备课时应做出教学预案,围绕教学重点,从手术中的所见所闻出发,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耐心而仔细地解释,可以结合神经外科解剖基础知识、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处理原则、手术指征、术中注意要点、围手术期处理等,引导医学生思考,从而建立对神经外科学的总体直观认识。让学生通过模拟书术记录,加深对系统知识的认识,形成记忆犹新的印象。

五、展望

神经外科学是发展最快、要求最高的医学三级学科之一,尽管其临床教学是外科学专科教学的一部分,所占课时数较少,而且大多数医学院校将神经外科学作为考查课,但是该专科与医学影像学、材料科技、人工智能科技等世界前沿科技结合最为紧密,可以让医学生感受高科技给医学带来的技术进步,激发他们树立科研和创新思维,为从事医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欧美国家,已开始应用神经外科手术模拟系统对医学生及住院医师进行教学及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也会逐步推广该系统,结合手术演示,必将为培养具备系统知识及科学创新思维的神经外科临床工作者及其他学科医师提供新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郑璐,梁平,李靖等.肝胆外科腹腔镜教学体会.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7(3):129.

第9篇:临床外科医学范文

关键词:PBL教学法 蒙医外科护理临床带教 引用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307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16-02

PBL(Problem based learn)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将以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为中心,强调以病人的疾病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从问题着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拓展知识深度和广度,提高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从而使她们成为独立的学习者[2]。

1 PBL教学法的诞生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是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该教学法的核心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强调从问题着手,学生去探索知识,并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激发学习动机,实现教学目标[1]。20世纪70年代,PBL教育模式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的认可,目前国外医学教育普遍采用该教学法。PBL之所以受到医学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大家的青睐,主要原因在于它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基础学科与临床医学的密切联系,从而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3]。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模式符合培养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改革思路,值得探索和研究这一教学法的提出使得师生的角色发生了的转变、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与实务的融合应用等方面的改变,这样的改变不仅是就学期间,更无限延长至毕业后的终身学习、逐渐地开创出教学上的新纪元。而今PBL在全球各领域的教育单位中占有一席之地,采用的领域包含医学、护理、药学、企管、法律、心理、哲学、工程教育、通识教育等。

2 PBL教学法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2.1 PBL教学法在医学领域的应用[2]。医学教育改革和从专业的方向上来讲,我们目前只能涉及医学教育的PBL问题,医学是目前大学内容最多,各个科目链接最不密切的一门学科,1990年代起,世界各地风起云涌地展开医学教育改革,全球(包括世界医学教育联盟及美国医学院联合会)之医学教改,主要是针对百年来医学教育的恒定模式以及其繁复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PBL教学法中,多余的东西就成为改革的对象。当今的医学教育改革有以下几个主流方向:①小组学习。②问题导向学习。③基础与临床课程之整合。④强化医学人文教育早日接触临床的工作。⑤学习面向基层医疗照顾及社区医疗。

2.2 PBL在我国护理学领域的借鉴。从20世纪90年代起,PBL教学法在我国护理教育中得到了尝试在我们临床护理教学中,护理教学查房时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传统护理教学查房学生一般处于被动状态,主要由带教老师进行提问,学生根据问题回答,此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护理实习生的学习要求[2]

3 PBL教学法在蒙医护理临床带教的借鉴

蒙医护理学是一门以蒙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思想,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是蒙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4]。众所周知教学的目的,是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又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2]。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保守,使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听课兴趣,更谈不上课后温习了,那么怎样提高蒙医护理学课堂教学水平,提起学生的兴趣及爱好,提高教学质量呢?笔者用PBL教学法的三个步骤来借鉴蒙医外科临床护理的带教的难题。

3.1 预备步骤:临床带教老师将精心准备的讨论问题提前一段时间周分发给学生,进行讨论准备,要求学生根据相关内容准备在讨论时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此阶段,学生需要根据提出的讨论问题,学习有关蒙医古籍背景的相关护理方面的知识,查阅有关资料文献,并与组内同学进行合作和讨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准备发言[3]。

3.2 提问讨论步骤:在课堂上或兴趣蒙医护理学的论文及相关文献/小组中进行讨论,学生先进行无领导小组讨论,以使同组学生的观点统一。然后带教老师随机挑取一位同学进行讨论问题的讲解,并对其背景知识进行陈述,允许学生补充发言;陈述完毕后,其他同学可进行提问,由该学生进行回答;其后,学生们就存在的疑问再进行无领导小组讨论。这样学生对遇到难题时,培养学生对疑难病及常见病护理能力。

3.3 点评思考步骤:通过充分的讨论结束后,教师在几分钟时间内进行点评,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反思,同时对经过讨论仍末明确的问题,作为课后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以最大程度的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学。

4 小结与展望

总之蒙医护理是蒙医学专业的重要一门课程。通过PBL临床带教法和蒙医传统教学法相结合,提高蒙医外科护理临床带教的教学水平及良好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上来,让他们在“疑”中“思”,“思”中“学”[5]。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蒙医护理学的兴趣爱好,更可以提高蒙医护理临床带教的质量,达到学生蒙医护理的临床带教实践与理论知识的提高及蒙医传统医学真正的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 霍仲厚,刘厚波.医药卫生科技查新教程[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5:5

[2] 莫海英,方亦倩.PBL联合多媒体教学法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390-392

[3] 刘丽,何欢,包世秦,等.PBL教学法在神经外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6(6):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