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资源建设范文

文化资源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资源建设

第1篇:文化资源建设范文

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要积累和继承大学的历史文化,继承的前提是了解,必须对大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历史的了解。他们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相互依赖、促进,凝聚起全体师生为真理而战,凝集成文化堡垒引领社会,成为一所大学永不退色的鲜明特色。因此大学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在于大学文化,并由文化形成的代代相传的大学精神。任何历史的传承都需要载体,没有载体,历史将沦为传说,同样文化的传承如果没有载体,文化必将断层。高校档案作为记录、保存学校历史活动的物质形态的工具,比如说案卷、文件、影像资料、数字档案、网站等,作为一种特殊的大学文化载体,成为大学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见证,不同学校、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群体的政治、文化、科学活动,随着历史的大浪淘沙,均有一定的渐远渐去的淡化,而档案准确反映和客观记载了这些历史文化内容,成为我们今天了解学校历史文化、继承先辈精英精神传统的重要途径。充分重视大学文化,积极进行大学文化建设,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在新一轮的快速成长中蓬勃健康发展使大学重新确立引领社会潮流的地位,需要从精神、制度、环境等各个层面加强。但大学最欠缺的也是最应引起关注的,还是大学精神的贫乏。一所真正的大学,完整意义上的大学,不是一所培训机构,而是有着价值追求与精神内涵的心的家园。以守护精神为基本品格,是所有大学在发展中都应坚守的原则,是大学的标志和精髓。这个精神是积极倡导自由、平等、民主等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并首先身体力行地在大学的学术思想、学科建设、大学管理、大学发展规划中坚持这些原则。大学的精神文化本身不具有可保存的物质形态,要了解某一时期的高校精神文化,唯有从仅存的档案中寻求。必须通过当初形成的档案反映。某些条件下,高校档案甚至成为高校文化的唯一记载。即使是大学物质文化,如校园环境文化,我们可以从具有悠久历史的校园建筑的外观上感受历史的风格,但是要对建筑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文化创意有深刻的了解,则必须借助于档案的记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需要档案作为载体使历史的创造活动广泛传播和永久流传,高校档案作为大学文化的载体是积累和传承大学文化的主要渠道。一所大学的环境就是反映其办学水准、体现其办学思路的名片。作为大学文化最直观的表现,与追求真理、适应社会的大学理念和自由、民主的大学制度相对应,应该是规划合理、功能齐全、并且具有本校特色的大学环境。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校本传统文化,形成新时期的大学文化特色和大学精神,就需要对储存文化信息的高校档案进行加工开发,整合文化历史信息,并以某种信息加工成果的形式出现,使大学文化的历史线索更加明了,文化精髓更加突出,新文化的构建没有割断历史。

二、档案信息资源是大学优秀文化选择和传播的重要依据

一般地说,大学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文化的折射,同样会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产生一些不良的文化现象。有学者诚恳指出,当前大学文化中就出现一股庸俗化的趋势,“即大学趋向非规范、非道德、非健康、非自律,甚至偏离大学组织本质属性的不良现象”,虽然不是大学文化的主流,但也有“蔚然成风”之势,并将之概括为“官本位倾向、市侩作风、学术行为不良、犬儒现象”等四个方面[1]。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观念的变化,有些本属于优秀的大学文化也会出现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状况,需要及时加以扬弃。根据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我国大学文化建设中对高校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发扬和提高过程,并有选择和传播的任务。

三、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大学文化建设需要对历史文化的继承,需要面对地域的经济文化社会现实,还需要面对不同文化的碰撞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在大学文化建设活动中,高校档案的优势在于,它以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反映过去的大学文化活动。需要通过档案,对学校的历史有一个详细的解读,否则就会造成各校在长期积累中形成的大学文化历史的中断,大学精神传统的丢失。近年来,由于大学文化的曲扭,大学精神的丧失,一些高校发生干部违纪和违法案件。其中有些案件涉案人数之多,金额之大,影响之恶劣,可谓触目惊心。以致有人认为“高校已成腐败高发多发区”[2]。加强高校廉政已经成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大课题和刻不容缓的任务,而对腐败问题的立案查处,无一不需要基建档案、设备档案、财会档案、审计档案作为凭证。所以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厚的资源。事实上,大学中任何实际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对档案的利用。因此,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文化建设的步伐。

四、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是大学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大学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源泉,大学文化及其展示的文化魅力不是单一的,是所有优秀传统的积淀、凝练和发扬,综合形成的一种精神、一种氛围。因此,大学文化建设应体现在对大学内涵的认识和把握上,体现在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上,体现在教师队伍的治学态度和学科水平上,体现在学生群体的求学精神和科学素养上。在档案与文化的关系上,可以说,档案是文化创新的基础。这不仅表现在人们可以从档案中吸取历史文化的精髓,作用于社会意识形态,形成新的文化价值判断,也表现为人类可以在借鉴已有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大学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关键是自身特色;自身特色离开对档案这一“校本”信息资源的利用就无从谈起。立足于大学文化的继承与弘扬,立足于学校发展的未来,提炼出大学精神,才能形成文化创新,而这种创新要立足于两个维度。一是本校的历史文化要充分地挖掘整理,尤其是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名望的大师,有特色的专家学者,他们的轶闻趣事、历史典故等。这种独立的大学人格,今天只有从档案信息中挖掘了,所以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开发是大学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二是要从大学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三个不同层面的统一整体中把握。其中基础层面是物质文化,包括各种校园物质产品和自然条件;中间层面是制度文化,包括学校各种规章制度;核心层面是精神文化,包括学校价值观念及办学理念指导下形成的行为规范、群体目标及种种思想意识。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作为对档案信息的加工和重新整合,使得档案信息以新的姿态出现或者产生新的信息产品形式。在高校档案信息资源中,特别是具有一定办学历史的高校所形成的档案信息资源中,蕴涵的历史文化内容丰富,对这些档案稍加整理和编辑,便可以挖掘出新的文化内容,形成新的文化形式。因而,高校档案是高校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基础性材料。

五、建设大学档案文化需要“文化自觉”

第2篇:文化资源建设范文

论文摘要:通过对国内外服饰文化文献现状的调研,指出了目前服饰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分析了服饰文化信息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图书馆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新思路。

1.服饰文化文献研究的现状

我国服饰文化研究从开始迄今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得到一定的重视也就是近几年,虽然服饰文化的学科建设有了显著的成就,但存在着的问题也摆在我们的面前。笔者根据调研得出结论如下:

(1)服饰文化理论研究文献较少,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活动。改革开放30年来,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产业要数服饰产业,但对服饰文化理论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像对服饰本身那样重视,与某些增长很快的研究领域相比,这一专业学科研究明显处于“冷门”状态,基础理论数量暖乏,缺乏系统研究成果,发表的成果自然也很少。理论研究与整个社会服饰产业兴旺发展的景象极不协调,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服饰产业自身的蓬勃发展。

通过对“服饰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检索为“零”的结果来看,图书馆情报界对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也没得到应有的重视。也间接地说明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在此专业学科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因此,对促进服饰文化学科的级别、完善学科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方法粗糙,比较性研究较少。在对服饰文化文献检索以及服饰文化研究主题内容的调研时发现,此学科研究领域的视野狭窄、局限性以及研究方法的粗糙,导致了大多数服饰文化研究的文献都是对传统民族服饰形式进行描述性的研究,内容较单一,创新点不多。再就是,缺乏横向比较性研究,在研究视角、研究领域及研究方法上都有待扩展和改进。

2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2.1服饰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

近些年,服饰产业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当今世界的重要产业,也是近年来中国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成为我国外汇创汇的主要产业。服饰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也是我们对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必要性的论述。

2.1.1服饰文化对大众生活的影响

服饰文化在中国有着5 000年的悠久历史,从人类原始生活开始就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服饰的产生最原始最基木的作用表现在御寒和审美方面,那时服饰的实用价值体现其真正的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它以文化的方式传承于今的时候,当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中独立为一种门类的时候,它的意义不同反响。

服饰文化可以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和心里的精神诉求,显现个人的审美情趣,还具有鲜明的文化表征,可以折射出社会经济、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对时尚的不同追求,寄托着人们追随流行的情感动态。服饰文化对大众生活的影响,不论是从古至今,还是从国内到国外都是很大的。

2.1.2服饰文化在网络时代的全球化

服饰的国际化是整个世界不争的事实,西方国际服饰设计师在作品中不断导人中国服饰文化元素,带有中国独特标志的设计理念开始受到推崇。最显现中国标志的就是“中国红”和中国各民族传统的刺绣,使中国元素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感受到了中国元素更深的魅力。而对应的是18世纪风靡欧洲的洛可可风格服饰,也对东方的服饰产业有着较大的冲击。由此表明,在现今信息传播迅猛的网络时代,服饰产业也正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

2.2服饰文化学科建设发展的需求

学科的快速发展需要科研成果的支持,提高科研的效率就要学科信息资源的帮助。在服饰文化学科建设中,信息资源建设是其中重要的支持和保障因素,或者说是服饰文化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任何一个学科能够从众多学科中脱颖而出,成为重点学科,关键就是看其是否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结构梯次合理、学术层次较高的学科队伍。我国科技论文产量很大,而获得公共信息资源的渠道口前并不是很畅通,从而影响了学科的科技创新和发展。学术科研水平和信息资源建设的优劣自然就成为衡量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

(1)图书馆服饰文化信息资源需要系统化。具有信息资源系统性,才能反映学科信息资源的历史、学科的发展状况、学科的特点及规律,从而保证所收集资源具有较大的使用价值。数字信息资源应在图书馆的指导下持续不断地补充、长期积累,保持学科信息资源的连贯性、系统性,并研究这些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的边缘交错、相互渗透情况,准确反映出这些学科间相互关联、互为条件的客观规律,从而保证信息资源的实用价值。

图书馆信息资源涵盖各个学科的内容,而服饰文化信息资源是图书馆信息资源整体化、系统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服饰文化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又、渗透促进各个学科的共同发展。在《21世纪服饰文化研究》一文中,华梅提出如何研究服饰文化的问题,并再次重申“服饰研究需要跨学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认为需要从历史学、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民俗学、艺术学和美学的角度,运用相关学科的方法和手段对服饰文化进行跨学科的研究。这种跨学科研究的思想和思路无疑大大拓宽了人们的研究视野,利于人们更好地概括和探索服饰文化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关系,从更高层次把握服饰文化的研究方向。

2.3图书馆特色信息资源建设的需求

服饰文化的信息资源不仅具有其他学科信息资源的普遍特点,还有其鲜明的特点,突出表现在新颖性、时效性土。

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能够把图书馆特色馆藏推上新的高度。建设具有再创造性、新颖性、时效性、多样性、广泛性、层次性和复杂性等特点的、高质量的服饰文化特色信息资源,不仅能丰富和突出图书馆的馆藏特色,而且能提高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使图书馆成为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交流中心,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增强图书馆在文献信息服务市场竞争中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3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建设

(1)完善图书馆馆藏,有效开发馆藏,建立特色数据库。完善图书馆馆藏,有效开发馆藏,建立特色数据库是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建设卓有成效的工作。馆藏资源的丰富是图书馆开展信息资源建设的有力保障。因此,图书馆首先要扎扎实实地做好馆藏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采访、收集工作,尤其是做好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工作,这部分信息资料既补充了馆藏信息资源的不足,又蕴藏着丰富的服饰文化学科发展前沿性的信息资源。同时,努力做好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工作,与有相关服饰文化学科的高校或其他情报单位,以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起一个收集、收藏与使用的共建共享关系,建立完备的服饰文化信息资源体系,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以达到较高的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使用率。

设立特色数据库,开发深层次信息资源服务,利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技术,实现学科专业信息资源的传输网络化。此项举措不仅能突出图书馆的服务特色和馆藏,而且可以为特色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设立现代化的服务平台,为读者提供更完善的、更便捷的、更多元的检索系统,充分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率和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率,并为实现资源共享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基础。

(2)发挥网络优势,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加强网络环境下情报机构之间的合作,实现文献信息的共建共享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图书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可以弥补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不足,可以有效地避免信息资源的购置重复。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就是要充分挖掘馆藏资源,注重收集和提供服饰文化相关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要及时主动地掌握产业的经济发展、学科科研最新动向、服饰潮流动态等信息,并借鉴其他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的成功经验。

当今世界,知识信息总量的急剧增加,信息载体日益多样化,用户的信息需求量也处于迅猛增加的态势,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无法只靠自身的力量完整地收集各种知识信息载体。因此,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也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建设服饰文化信息资源,除了充分利用图书馆自身的馆藏信息资源,还要通过使用网络环境,加强情报机构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开发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实现情报机构资源共享,不仅是对图书馆特色馆藏文献的有效补充,也是深化服务层次的重要前提。

(3)开展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做好专题咨询服务。了解学科发展的动态,随时获取与掌握学科的最新知识,并具有科学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将文献进行加工、整理、综合、分析、评述,使它转化为二次、三次文献,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需求。提供优质的二次、三次文献服务,可以解决好馆藏大量价值较高的专业文献无人问津与读者为查不到资料的焦虑而抱怨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服饰文化方面的图书、期刊价格昂贵,复本量少,加之此专业用户在获取信息资源时,常常需要粘贴图片,图书、期刊很易损坏,由此,就会出现“藏与用”的问题,服饰文化信息资源数字化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同时也提高了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信息资源开发的人员应经常走访学科科研一线的骨干,及时把握学科的建设状况、学术队伍的构成状况、文献的需求状况以及本学科发展的特色与倾向,对学科发展做好学科信息资源的保障工作。另外,还要做好专题咨询服务,使特色服务提升到一定得档次,如对服饰文化的图书可以做书目、索引、文摘、题录;也可以做专题述评、动态综述、学科报告、学科总结报告等;也可编写工具书文献,如手册、指南、年鉴、百科等。

第3篇:文化资源建设范文

[关键词]知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大学班级文化

知识管理是提高组织持续竞争力的源泉,可将知识管理思想应用到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之中。知识管理并不是简单的管理概念,而是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班级文化。对于以知识为主要竞争优势来源的学校而言,如何促进知识的吸收、创造、蓄积和维持,无疑是重要的管理活动。然而知识本身具有无形性,故知识管理活动应着重在人力资源方面,因为人力资源为组织核心的战略性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者在知识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学班级文化的建立和重塑,是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关系到整个组织系统的运行和发展的系统工程。因此,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指导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建成共享型的适合于知识管理的班级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大学班级作为影响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场所,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班级文化是相对于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班级主流文化而言的,它以班内的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为主要特征,体现出一个班级特有的风格。班级文化建设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1班级缺乏凝聚力,学生缺少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班级凝聚力问题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由于大学生正处于成人化的关键时期——心理断乳期,摆脱束缚、趋于独立是其鲜明的特点。因此一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团队协作意识缺失。有些学生过分强调自我,遇到问题从自身利益出发,不考虑集体利益。对班级事务不感兴趣,不积极参加班级各项集体活动。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一项研究表明,超过15%的同学对班级不满意,对班级内同学的团结情况满意度也不高。

1.2以宿舍代替班级,忽视整体沟通的重要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实行的都是学分制,行政班级将逐步被课程班所代替,“班级”的概念将逐渐被淡化。课程班具有流动性大、人员组成不固定、在一起相互交流少等特点,而学生宿舍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具有人员相对固定、流动性不大的特征。宿舍作为大学生活的基本单元,不仅是大学生住宿的场所,也是其学习、娱乐、交流交往的重要场所。以宿舍代替班级,阻碍了大学生之间的整体沟通。

1.3班级干部的选拔、培养缺乏科学的管理知识引导

新生入学之后就要进行班委的民主选举,这个时候同学之间往往缺乏足够的了解,往往选择自己宿舍的人或者是一开始辅导员委派的临时负责人。而一个班级开始建立的班委会对整个班级氛围的建立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在开始时仅仅依靠同学们的民主选举,就会缺乏科学客观的依据。笔者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深深感受到一个新的班级班委会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班级干部的选拔过程中给予指导。

班级干部因为处于学生干部的最基层,他们的工作往往被忽视,在培养上也往往缺乏适当的方式。有些班级干部只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传声筒;有些不能正确处理好与班级同学的关系,导致缺乏工作威信;有些因未能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如果不能及时适当地引导和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影响班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甚至直接导致班级建设难以顺利开展,使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动摇。

1.4学分制条件下,班级概念淡化

学分制条件下,班级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教学管理、学风建设等工作的有效载体。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可以自主选课,自主选择学习进度,甚至跨专业、跨校区听课,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的学生不一定在同一“课堂”中学习同样的课程,出现了“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的现象,班级成员聚在一起的机会较少,班级集体成员的生活拥有了更大的可自主支配的自由空间,班级概念淡化。

2构建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模型

我们所倡导的大学班级文化模式,是从班级自我管理的角度,以班级为平台,以班级愿景、目标为出发点,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为指导,以高质量文化渗透为目的,以班级活动为载体,通过班委会的领导,充分利用班级内部协调机制,而开展的一系列班级管理活动。大学班级文化模式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

大学班级管理的目的在于对班级价值的最大限度挖掘、对班级内涵的积极拓展和对班级功能的充分发挥。班委会是班级自我管理的组织者,其作用在于通过完善自身的服务功能,协调班级各方关系,调动班级各种资源来实现班级目标。管理理念在班级管理中起着指导实践的作用,我们倡导的是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班级文化是有效地进行大学班级管理的软环境,要求班级以先进文化为共同追求,激发班级成员对班级强烈的感情投入,形成管理模式中各个要素良性互动的氛围,为班级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班级活动和班级文化是相互作用的关系。班级文化为班级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班级活动为班级文化的塑造提供了载体。

3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指导下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措施

3.1构建班集体的核心价值观,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

班级凝聚力是指班级成员在班级发展目标的引力下,自愿分担班级风险和实现既定目标的一种综合力,其实质是班级成员对班级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属感的总和。班级凝聚力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班级有较强的维持作用,可以保持班级的整体性、协调性,控制班级成员,提升成员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班级凝聚力建设首先需要关注班级价值观氛围,价值观的形成往往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完成的,任何班级都会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心理学者指出,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而形成的。班级文化中的价值认同,其实就是班级成员对其认为最能满足自己需要的文化进行选择,从而获得归属感。因此,班级文化形成的过程,可以说就是班级成员的价值观念不断完善的过程,是班级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是班级良好心理气氛形成的过程,也就是班级凝聚力形成的过程。

3.2以学风建设为中心,加强班风建设

班风是一定时期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和行为倾向,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班风建设一个突出中心就是在班级里面要建立学习氛围,一个班级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就不可能有一个好的班风;而一个好的学习氛围的形成,则是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来实现的。因此,在班风建设中,要坚持以学风建设为核心,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激励学生健康成才、主动成才。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确立目标。

3.3构建民主的班级管理机制

教育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特别是对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日益增强、思维敏捷活跃的当代大学生,引导他们进行自我管理,根本上在于培养其自我管理的能力。学生是构成班集体最主要的因素,因此,高校班集体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职责在于构建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班级管理机制。4实施效果

笔者以我校能源学院工业工程专业为例进行了此项研究,在相关领导的支持下,班主任与班委会及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有余的人力资源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运用,班级管理工作已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如下。

4.1班级凝聚力显著增强

(1)组织各种团队活动,创造全班同学接触与彼此了解的机会,增进相互间的友谊,为提高同学关心班级、热爱班级、培养集体意识奠定基础。以工业工程2009级3班为例,2010年具体活动项目包括:①举办中秋节晚会,元宵节煮元宵,端午节吃粽子等温暖活动,每逢节假日把大家召集到一起,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②组织班级篮球赛、羽毛球赛等活动,鼓励大家都有一项自己的兴趣爱好;③郊游活动,天气好的周末,大家集体到缝针山、神农山等地进行春游活动和素质拓展活动。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同学之间开始逐步了解并体验到班级团队活动的快乐,从开始的强制参加逐步过渡到自愿参加,集体意识在同学中开始得到强化。

(2)班级“五班四制”文化建设,增强了同学们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责任感。能源学院2010年12月份的班级文化建设大赛,以班级“五班四制”文化建设为主题,即班旗、班歌、班徽、班训、班风和班委会管理制度、学习文化管理制度、体育文化管理制度、宿舍文化管理制度。让各个班级的同学选出自己班级的班歌,设计出代表自己班级风格的班风,制定出班训和班风。每个班级派出代表,制作PPT,进行比赛,选择出最佳的组合,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增加了班级凝聚力和同学们的积极性。

(3)寝室文化管理取得成果。寝室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一种载体。2009年河南理工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为了迎接学校百年校庆,丰富同学们宿舍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能源学院特举办了“迎百年校庆,创和谐宿舍”有奖征文大赛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每年一度的寝室文化节也是同学们展现自己宿舍氛围的一个机会,同时给宿舍评定相应的星级,激发学生建设宿舍文化的热情。

4.2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指导班级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以工业工程2009级2班为例,针对原来班级中存在散漫、集体意识淡薄、缺乏明确的努力目标,但渴望改变现状的意识比较强烈的特点,在过去的一年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对班委和班级管理制度在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指导之下进行了改造和重塑。

(1)班委选聘和工作配置。通过对班级管理岗位进行职责和能力分析,将合适的人配置到适合的岗位上。具体表现在通过班级管理组织架构重建、工作分析,明确界定各个管理岗位的职责以及各个岗位之间的衔接关系,对每个岗位所需人员的任职资格和职责进行明确清晰的描述,同时制定明确的选聘程序,采用科学的招聘方法。包括:①通过对应聘同学申请表的分析,关注同学个人的兴趣、态度、价值观、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②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参加应聘者进行面试,根据班级工作实际情况编写基于胜任力的面试题目;③采用情境模拟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应聘者进行评价。最后选聘合适的人选负责班级管理工作。

(2)对班委的工作进行必要的指导,培养班委的管理能力。开发与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提升和积累人力资本、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辅导员和班主任负有培养班级自主管理能力的责任。由于管理经验的欠缺,班委的工作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为了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承担起班级管理的主要职责,两个方面的工作是必需的:一是放权,让同学们去组织各种活动并负责相应的管理,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加强与班委和同学的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引导与总结,让他们在总结经验与教训中成长。通过以上工作,增进了同学们的相互了解,班委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班级管理工作逐步步入正轨。

(3)把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运用到班级干部选拔的过程中。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在短时间内用以了解有关工作信息与情况的一种科学手段,在组织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分析是权责明晰的具体体现,工作分析是组织成员绩效考评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做好工作分析是每个岗位设置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为了避免班干部职责不清给班级干部带来的诸多不便,应明确班级干部工作职责,为每个班干部制定工作岗位说明书。2009级工业工程2班班长职位说明书见表1。

(4)对班干部的考核实行360度考核的办法。对于班委会成员来说,对其主要的考核目标是衡量这一学期对自己职责的履行程度,是否完成了岗位工作说明书中所要求的任务,是否实现了为同学服务的工作宗旨和工作目的。工业2007级3班为了全方位对干部考核,采用了360度考核法对班委会成员进行考核。取得了显著效果。

4.3创建学习型班级

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学习型班级是一个可以熟练获取、创造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善于修正自身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于处在大学教育阶段的同学们来说,建立学习型班级并非易事,但是一些班级通过努力,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以工业工程2009级1班为例,采取的措施及结果如下。

(1)组成各种兴趣活动小组。包括体育小组,主要负责组队参加院系组织的各种比赛和运动会以及日常体育锻炼;英语兴趣小组,负责四六级考试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播;专业兴趣小组,负责专业知识的收集、整理、讨论等;文娱兴趣小组,负责班级各种文艺活动与院系文娱活动的组织工作等;计算机兴趣小组,负责提高成员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能力,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计算机类的活动,同时负责督促大家参加计算机二级、三级考试。兴趣小组成立后,先后开展一系列活动,包括体育比赛、开展各种讲座、小组讨论等。

结果如下:①充分发挥班级中具有一定特长与兴趣的同学作用,引导每一个同学依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形成不同的人力资本类型,有利于同学毕业后的职业选择;②对活跃班级氛围,引导同学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学习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客观上有利于班级文化的建立与强化。

(2)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研究能力的提升。为了提升同学们的研究能力与专业兴趣,班主任利用星期天晚上的时间履行导师的职责,有计划地逐步推进专业指导工作。包括介绍专业市场需求情况、专业学习内容基本构架、研究的热点问题介绍等;为了教会同学进行假期调查与调查报告的撰写,班主任专门收集了相关资料,组织编写了统一的调查问卷,发放了调查报告的范文等。

(3)建立多种信息交流渠道。建立了符合同学们年龄特点的同学录网页、QQ群以及飞信群等。通过QQ传输信息,为班委会和学生之间提供了有效的网上信息交流渠道,同时所有同学又可以在此沟通,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同学生活,雅到文学历史,俗到明星八卦,这些都加强了班级成员间的沟通,增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第4篇:文化资源建设范文

一、构建“尚礼”校园环境,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过,“学校的物质基础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重要手段;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这说明校园文化建设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高尚德行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就要重视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礼”反映着人心的善良、真诚与对美好的憧憬,要让学生学礼、知礼,首先应该营造出崇尚礼仪的校园环境。在礼仪文化环境建设过程中,要努力让校园中的每一座建筑、每一面墙壁、每一条走道、每一处风景都传递出礼仪文化的真、善、美,时刻净化着他们的心灵:通过巧妙的校园环境设计,营造出更浓厚的礼仪学习氛围,如,楼宇、走廊命名、礼仪文化宣传、古今经典故事、诗词、名言警句的布置等,都可以成为礼仪教育的资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礼文化。

二、构建礼仪师资培训体系,塑造礼仪典范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个人的言行、态度、思想及品格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学校应该重视构建长效的礼仪师资培训体系。

首先,礼仪教师的任用需经过精心筛选。学校应该建立一支固定的礼仪教育团队,任教礼仪课的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师德素养,有相对丰富的礼仪教育经验与培训能力,能较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并开展丰富的礼仪活动。其次,礼仪教师培训的方式方法要有实效性。学校不但要制定礼仪教师进修制度,支持教师积极参加礼仪理论、培训实践等进修课程,还应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支持教师到外校观摩礼仪课堂、讲座、校容校貌、班级文化建设等,借鉴、吸纳先进的教育经验、方法。此外,要树立礼仪典范,宣传表彰学习。

三、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营礼仪教育网络

礼仪对学生行为的规范作用除了靠学生本身的礼仪自觉性来维持,还要靠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监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应密切与家长的联系。通过定期组织家长会、家委会、礼仪道德讲堂、亲子活动、学生成长分享会、家访等活动,搭建学校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桥梁、提高家长自身的礼仪素养,让家长重视家庭礼仪教育,及时反馈学生思想动态与行为习惯。

作为礼仪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应组建以校长为总负责人,德育副校长为组长,全体班主任与品德课教师为成员的礼仪教育团队。定期举办礼仪教育研讨会,这样才能让每位礼仪教师都能围绕校本课程实施进展与效果、学生反馈意见、提升建议等内容阐述观点,再进行集体讨论、研究改进策略;学校每学期还应邀请礼仪教育专家到校为全体师生开展礼仪讲座、技巧培训;聘请专家团队对礼仪校本课程的开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提出问题,不断改良。

当然,在礼仪文化的创设过程中,还应该努力融合校园特色,突显礼仪新风采。校园特色是校园文化的一个缩影,却又不仅仅是校园文化的简单呈现。特色的塑造就像酝酿一壶美酒,时间越久越浓郁芬芳,它不仅需要文化的积淀还要依靠深入的挖掘,而且需要大胆的创新与实践。

第5篇:文化资源建设范文

【关键词】Web;文化资源;数字化

河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光辉灿烂。史前文化、神龙文化、圣贤文化、民俗文化、武术文化等等,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加强河南省优秀文化资源的传播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互联网新技术的出现有效推动了文化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变革,是促进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在信息内容产业发展日益茁壮的今天,以数字化为手段发展文化产业,从而带动各国经济、政治和文明的发展,成为信息化社会的重要发展战略。信息与数字技术可以使传统文化资源能够以新的形式得到再现、保存和传播,展现出特有的魅力和风采。

一、国内外关于文化数字化研究的现状

伴随着技术的研究、进步和演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外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数字化技术研究和项目开展工作。

自1990年开始,美国国会图书馆推动执行“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计划”,将馆内主要历史档案资料转换为数字存储格式,包括文献、手稿、图书、音乐、照片、录音片段、影片动画等各种类型资源,旨在以数字化方式整合建国200 年来的历史文化遗产。而继“美国记忆”计划之后的“下一代互联网”(NGI)计划,力求通过大范围的科研协作,实现科研成果共享、提高科研效率;在互联网连接速率提高到今天的100倍到1000倍的基础上,还通过虚拟图书馆、虚拟实验室提高教育质量。

2008年11月20日,欧洲数字图书馆项目网站正式宣布开通服务,其对外服务名称为Europeana,即指欧洲的数字化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通过访问http://europeana.eu网站,世界各国的网络用户无论以娱乐还是以研究和工作为目的,都可以免费获取上千万条的数字化欧洲文化遗产资源。这些资料来源于欧盟27个成员国的主要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视听档案馆等文化机构,涉及欧洲所有主要语言。目前,欧洲数字图书馆走进了模式新、规模巨大、免费服务、世界竞争的新阶段,而且直观性和互动性都有所加强。

这些已建和正在建设的项目,充分利用图像、音频、视频、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等方面先进技术,对相关的文化遗产进行精确而细致地数字化,采用多种展现手段、友好的用户界面和便捷的网络环境供人们浏览、学习以及研究,积极地推动了所在国家和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播。

目前,我国文化资源数字化工作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数字图书馆、博物馆、共享工程等,均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就总体的文化资源而言,我国与国际社会在数字化理念、技术、资本和市场优势等方面形成的数字差距还在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文化资源数字化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已经列入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这表明我们已经开始从国家层面来布局文化资源数字化工作。

二、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关键技术Web服务

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数字化文化资源库的构建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利用Web服务可以实现文化资源的存储、检索和利用。基于Web的文化资源数字化共享与服务系统是一个基于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本系统的文化资源涉及史前文化资源、神龙文化资源、圣贤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武术文化资源等等。每种资源的数字化工作可以由不同的单位进行开发。这些资源所属学科类别和资源媒体格式都各有不同,存储的资源也分散到各地,因此系统设计需要满足以下目标:

1.构建“服务逻辑集中,资源存储分散”的系统架构,集成多家单位资源,提供统一的资源导航服务和资源检索服务。

2.以需求为导向:系统服务逻辑集中,资源存储分散,针对每个资源单位提供方的异构资源,结合其元数据特点,制定文化资源元数据的统一描述标准;采用分布式系统集成的体系架构,按照该元数据标准分别集成各家单位的异构资源,为用户提供统一的访问入口。

3.以资源为核心:资源分类体系可定制,资源存储内容可多重索引,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服务导航,包括多维度资源分类和多维度资源检索。从资源的内容、主题等角度建立起资源个体间(跨资源库)的隐含联系,让用户可以方便快捷的检索出自己想要的内容。

4. 针对各个资源单位提供方资源存储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开发相应的资源同步程序。尤其是文化资源数据集成模块,采用消息中间件机制及Web服务,实现异构系统之间的资源元数据同步和实体文件同步。

三、河南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文化资源数字化本身是基于社会需要而产生的,而且将随着其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发展,在今天,它有着较大的社会需求,其建设情况是评价一个社会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标志之一。河南省文化资源丰富,文化资源数字化传播存在大量需求,但目前社会上能提供的数字形式的产品或服务较少。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为把文化资源开发成为经济资源,进行大规模的信息和文化产业整合创造了条件,并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趋势。

文化资源数字化对文化产业影响十分突出。通过对传统的文化资源的整理,丰富的文化资源内容经由数字化手段创作之后可以向全世界传播展示,从而推动相关文化产业向前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是向内容产业的不断转型,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进程就成为提升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的主要趋势。文化产业的特点是民族的文化历史越长越久,文化的积累就越多,所负载的文化资源就越丰厚,现代进行产业开发能力和后劲就越大,潜力大意味着运用新技术的领域就越广阔,以为能够做大做强。河南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如果用现代最新的、成本已经大大降低的Web数字技术来开发、传播其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必将会影响文化产业的格局,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河南省的文化资源传播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韩茵.民族文化资源共享与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12.

[2]林昊.分布式 Java 应用基础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3]文化资源数字化的国家行动[EB/OL]. http:///whhm_pd/qgwhxxzygx/201301/t20130108_1018038_1.shtml

第6篇:文化资源建设范文

关键词民族类网站;少数民族文化;民族高校校园网;上网行为管理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国家高度重视保护发展少数民族文化,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号召各行各业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在“互联网+”兴起的格局下,网络和网站已然成为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CNNIC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6年12月,中国网站总数482万个,中国网页2360亿个。根据少数民族文化的形式和特色,探索开发切实适合的传播渠道和手段,使少数民族文化和新媒体互相融合迫在眉睫。紧跟中国互联网航母,大力发展民族类网站,对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意义重大。

1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形式和特点

1.1少数民族文化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

1)以博客、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这类自媒体具有普泛化、贫民化、自主化、私人化的特点,多以新闻、历史典故、艺术作品、文化、生活常识转发为主,转发和原创混杂在一起杂乱无序,有时会被热议事件引导。

2)民族类网站。其中民族类新闻版面和论坛是少数民族读者的关注重点和舆论漩涡的中心。

3)民族文化微电影。微电影或短片介于电影和电视剧之间,具“四微”特点,即“时长微、制作微、投资微、平台微”等,理所当然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播炙手可热的新宠。

4)App应用。以民族通、内蒙古民族APP为代表的民族APP应用已崭露头角,成为民族文化传播和舆论导向的新阵地。内蒙古民族APP于2016年12月正式上线,APP开发了新闻动态、政策法规、图片资讯3个板块,面向广大干部群众,权威解读党的民族宗教蒙古语文政策和民族宗教法律法规,通过APP及时传递民族宗教、蒙古语文的新动态新成绩。

1.2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特点

1)文化传播视野由乡村传播向国际传播的转变。国际传播,即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跨越民族国家界限的国际信息传播及过程,包括由外向内的传播和由内向外的传播。国际社会的民族重要事件和变化由外向内进入国内,国内少数民族有关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也传播到国际社会。

2)文化传播模式由单向传播向双向传播的转变。从广播式单向声音正逐步向互动式双向传播转变,在双向传播中我们要把握传播的有利导向,关心传播者和听众的想法和关注点。

3)文化传播观念由牧场意识向市场意识的转变。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对象逐渐从本民族转向大众,受市场驱动正把有利于市场和可能产生经济效应的民族文化传递给大众,拓展民族文化衍生品的市场。

4)传播主力由政府转变为政府、商业、教育机构三方融合。

2民族类网站的现状和特点

2.1民族类网站的现状

从第一个少数民族网站一同元藏文网至今民族类网站数量快速增长,根据2009年相关文献资料民族类网站己达600余,网站种类、主题多样化。建成的民族类网站有民族综合性网站、各族别网站、民族地区综合类网站、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网站、民族事务机构网站、民族文化教育类网站、民族学术性网站、民族研究机构网站、民族社会团体网站、民族类上网报刊、民族新闻出版机构网站、民族民间艺术网站、民族经济与企业网站、民族旅游网站、民族类论坛等。

2.2民族网站特点

网站内容丰富,民族特色鲜明。各民族在语言、文化、宗教、风俗、历史、教育等方面存在差异,民族类网站信息资源和内容也具各民族化。但各类网站内容建设不平衡,网站质量参差不齐,网站生命周期不稳定。网站生命周期尤为明显,一些民族类网站建设快、原创内容少、资源来源不稳定。

3民族高校校园网的民族特色

1)少数民族学生占主导地位。由于招生政策向民族地区倾斜,生源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以大连民族大学为例,每年招生约4700人左右,少数民族学生占60%以上,网络用户中少数民族学生占主导,目前在校生覆盖了全国56个民族和绝大部分民族地区。

2)校园网站有双语版或多语言版。中央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大学、新疆大学为代表的民族综合性大学的门户网站为中英双版,内蒙古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为代表的民族地区大学的门户网站呈现多语言版,增添了本民族语言的独立版面,呈现国际化和本民族化的网站特色。

3)图书馆有丰富的少数民族馆藏图书和电子资源。

4)用户上网行为有显著的民族特色。由于用户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高,上网行为有显著的民族特色。用户覆盖56个民族,来自全国各地,上网行为中的民族地域、民族语言、民俗等民族特征明显,新闻舆论关注也多涉及民族这一方面。

少数民族媒体要突出民族特色,由于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及居住地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在完成一般媒体作用同时,应起到一些特殊的作用。民族高校校园网在高等教育领地首当其冲,在完成普通高校信息化服务职能同时,肩负着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宣传、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使命。

4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网的建设思路

民族高校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网(以下简称民族网)建设思路包含网站定位、网站设计、资源特色和技术实现3个方面。本文暂不详述网站设计部分。

4.1民族网的定位

民族网是面向校内师生的民族类网站,也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要的举措,是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网络阵地,是师生各民族互相增进了解和交流的平台。民族网要有别于校园文化类网站,也要避免同互联网上的民族类网站雷同,既要有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和传统艺术的展示,又要对现代少数民族人物、人文地理、创业、经济、教育等多方面的追踪报道,可酌情增加本校或其他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师生的民族文化有关动态报道。

4.2网站资源特色

网站资源主要来源于3个方面:

1)优秀的民族类网站。一是对现有的600多个民族类网站进行分类后,挑选出资源质量较好的网站资源进行链接和资源交换;二是借助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接口实现定期资源搜索和关键资源内容的爬虫,建立本地民族资源库。

2)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媒体。可将传统少数民族文化内容进行平移,整合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购买或租赁非遗等经典提炼的民族文化资源成果。

3)经校园网访问的民族类信息资源的整理。即对本校少数民族学生通过校园网访问互联网资源中的民族类信息资源进行过滤、缓存、转存、聚合,资源具有大连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特征。

4.3相关技术方案

主要介绍民族网资源获取的第3个方式,即借助校园网上网行为监控系统过滤用户访问的互联网民族类资源,进行转存、聚合,主要包括数据采集、URL过滤、网页自动分类、资源存储。

1)数据采集。大连民族大学校园网出口带宽4.3G,理论上每秒有4Gbit的访问数据。数据采集系统需要配备专业的硬件采集卡、高速协议过滤处理模块、高速缓存,存储系统的硬盘要满足高速的存储需求。

2)URL过滤。URL统一资源定位符是对可以从互联网上得到的资源的位置和访问方法的一种简洁的表示,是互联网上标准资源的地址,互联网上的每个文件都有一个唯一的URL,它包含的信息指出文件的位置以及浏览器应该怎么处理它。通过训练子集建立民族类网站URL库。将用户访问的网页URL同本地URL库进行比对,若是本地URL的子集,存储该URL并对该网页资源完成抓取和分类;若用户访问的网页非本地URL子集,对网页进行民族特征抓取,决定是否丢弃。为实现快速比对,可对URL进行MD5处理,产生URL的唯一标识。

3)网页自动分类。对网页进行向量特征抓取,进行民族类网页特征比对,如满足特征将网页URL添加到本地URL库中,如不满足进行下一轮分析。W页自动分类的重点是网页特征的提取和比对,涉及网页文本分析、文本表示模型、特征提取算法等核心技术。

4)资源存储。对URL库内的网页和满足特征分析的网页进行资源缓存、分类存储,作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网的资源库。

5结论

本文在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形式和特点分析基础上,结合民族类网站发展现状和民族高校校园网的民族特色,提出了“依托民族高校校园网,建设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网”的建设新思路。

第7篇:文化资源建设范文

关键词:文化共享工程;文化资源;版权使用;问题;对策

Abstract: The cultural sharing of cultur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digital processing,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work on the Internet, had to face the problem of the use of copyrighted works. This article lists the cultural sharing project resources copyright issues exist in the building, construction of copyright for shared use some suggestions. Key words: cultural sharing project; cultural resources; copyright;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的一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标志性工程,其内容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利用覆盖全国的网络化管理和服务体系,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文化共享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对于提高公共文化资源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地方部门在申报文化共享工程项目时可以选择自主建设或购买成品,而在自主建设方式上也要阐明整合还是原创。在共享工程建设中,图书馆要对传统作品进行录入,或对拥有版权的一次文献编制题录、文摘、索引。而数字化的过程中必然涉及版权问题,如果不对数字图书馆设置法定许可制度、赋予参与共享工程的各图书馆“法定许可”权利,数字图书馆则难以开展工作。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不仅要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为全民共享,还要保障公众在文化活动中依法合理使用创新成果和信息的权利,促进创新成果的合理分享。

1、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中存在的版权问题。

文化共享工程在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和利用网络服务系统进行传播时,需要面对的版权问题主要为:数字化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

1.1文化共享工程中的数字化权

在进行海量的资源数字化建设中,版权问题是文化共享工程不可避免的首要问题。我国《关于制作数字化制品的著作权规定》第2 条就明确规定:“将已有作品制成数字化制品,无论已有作品以何种形式表现和固定,都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5 条第1 款所指的复制行为,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所称的复制行为。”在文化共享工程中,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包括将大量传统的出版文献制作成电子文档,其行为就构成了数字化复制。而此时在未经版权人许可的情况下,容易造成侵权行为。文化共享工程属于国家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其性质为公益性,对版权作品进行数字化转换是否都必须征得版权人的授权许可呢?根据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在符合“合理使用”的情况下,可以不经版权人的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对其自由地进行数字化,但要尊重作者的人身权。还有就是在符合“法定许可”的情况下,可以不经版权人的许可进行数字化使用,但应向其支付报酬。如果不符合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的要求,文化共享工程则必须获得版权人的授权许可,而并不享有特别的例外。

数字化授权的许可必须参照法定、法规执行,由于文化共享工程涉及到大部分民族民间文化的内容,在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授权上比较复杂,而有关的法律法规却并未具体涉及,处理起来仍然困难重重。

1.2文化共享工程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文化共享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利用覆盖全国的网络化管理和服务体系,通过网络信息服务方式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海量的版权作品要进入网络传播,同样也涉及到信息网络传播权,如有不慎则会侵犯版权人的专有权。《著作权法》(2001 年)第10 条明确规定了“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六条和第七条,文化共享工程的信息网络传播只能依照以上条款的要求,其主要前提是非营利性的使用,如果文化共享工程的信息使用范围超出以上规定,则必须获得相关权利人的授权许可,或者是接受权利人的赠与或者是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许可。

2、文化共享工程版权使用的几点对策

2.1提高版权意识

文化共享工程启动之初就开始重视数字文化资源的版权问题,并将其列入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方案》。方案明确规定“在遵循现有有关法律的前提下, 要尽快从运营和技术两个方面出发, 建立公正和实用的运营模式和技术平台, 为最终合法地解决数字版权保护问题提供一定的基础”。然而,文化共享工程仍然是一个不断实践和完善的进程,在其建设过程中要将妥善解决版权问题作为衡量资源有效性的先决标准, 加强队伍管理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版权意识和法律水平。

2.2 坚持多种模式并举的版权使用

文化共享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在推进过程中的知识产权要处理好四个关系:要处理好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知识产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要处理好公共资源与个人权益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之间的关系以及普惠性与限制性之间的关系。多种方式的版权使用不仅可以使文化共享工程的资源库更加丰富,还能促进其经费和资源的合理化分配。

2.2.1法定许可

法定许可使用, 是指依《著作权法》的规定, 使用者在利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时, 可以不经著作权人的许可, 但应向其支付报酬, 并尊重著作权人其他权利的制度。《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九条还专门为文化共享工程制定的法定许可, 为扶助贫困, 通过网络向农村地区提供特定的版权作品, 但是在使用作品前要提前公告拟提供的作品、作者及拟支付的报酬。自公告之日起版权人没有异议的方可提供, 并且要按公告的标准向版权人支付报酬。

2.2.2市场采购

市场采购就是在音像出版社、影视中心、电子书刊企业和版权机构等单位直接以购买的方式获取一批已取得版权的数字资源。

2.2.3委托创作

委托创作就是将部分资源的制作委托给专业机构完成,约定制作完成后的资源库版权属于文化共享工程。2013年,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对各地分中心的特色资源库建设实行了项目招标的形式,由各地报送特色资源的项目,阐明项目的特点、制作方式、制作实力以及所需经费,经过省级和文化部的专家评审通过,再由中标机构进行制作。制作完成后的资源库版权归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所有。

2.2.4接受赠与

文化共享工程可以接受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 获得著作权人的赠与,从而得到合法的版权使用权。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十二五”规划》中明确阐述了创新资源征集机制,加大对文艺院团、群艺馆、文化馆、美术馆、艺术院、博物馆等以及社会资源的征集力度,组织开展资源捐赠活动,鼓励机关事业团体、企业、个人向文化共享工程捐赠资源,探索建立资源使用效果的调查与反馈机制。

2.3建立版权集体管理制度

由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牵头,成立有关版权的中介机构或团体,集体管理相关事务,统筹办理因利用文献信息资源所产生的用户与权利之间的各种问题及其处理办法。目前,多数版权保护较发达的国家都有自己的集体管理组织。这种制度可有效地解决著作权人与用户间的利益冲突,共同管理,共同授权,有助于减少侵权现象的发生,对于权利人和利用者都是有利的。

3、结语

文化共享工程自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国家骨干通讯网络系统,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现有的各类文化信息资源,扩大网上中华文化信息资源的存储、传播和利用,实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建成互联网上的中华文化信息中心和网络中心,实现优秀文化信息通过网络为大众服务的目标。遵守版权法的长期利益将引导人们放弃使用非法版权所带来短期利益,这样才是对版权等知识产权积极的、真正的、最大范围内的保护,达到知识产权法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华.文化政策视阈下我国知识产权文化发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2).

[2]于丽英.知识产权保护与文献资源共享. 法律信息研究网,1997.

[3]叶秀明. 文化共享工程版权使用方式的比较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08(4).

[4]孙承鉴,李晓松.数字资源 社会共享—文化共享工程概述. 数字与缩微影像,2007(4).

第8篇:文化资源建设范文

无容置疑任何时代、任何地域都有儿童美术,但真正重视儿童美术并对之加以研究则应该是近代的事情。[1]山区本土文化生态资源丰富,但如何转变观念,多角度、全方位、因地制宜地整合本土资源对美术课程进行开发利用是解决山区美术教育现状的有效手段。应该从本土民间故事、文学诗体及童话、民间美术、地理地质资源等形态进行挖掘,更加有效地实施山区儿童美术教学和进行儿童美术课程(教材)建设。

一、本土文化生态性民间故事、文学诗体 及童话与儿童美术创作相结合课程尝试

鄂西北房县山区本土民间故事繁多,题材广泛。如极具代表性的野人洞、赛武当、军马铺等近30则被房县人津津乐道的民间故事和童话。加之冠以“诗祖故里”、“中华诗经城”的房县,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集者尹吉甫的故乡。在此基础上,抓住儿童对新生世界、新生事物的好奇心理,在儿童教学课程设计中,将如此丰富的民间故事和文学诗体纳入到课堂里,极度调动儿童们对于神秘色彩故事和童话的兴趣,在兴趣中引导儿童对故事中人物形象进行大胆想象并加以视觉化,搭起文学与艺术,童话与童画之间的桥梁,最大限度地激发儿童对美术创作的兴趣,提高儿童对文学形象的认知、想象能力以及对美术创作的视觉表达驾驭能力。

当然,从儿童对新生世界,对新生事物的好奇、猎奇心理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儿童美术教学中很美妙的尝试,尝试的办法也未必就此一种。还比如抓住从小孩咿咿呀呀发声学字开始,大人们习惯性会教儿童们背诵唐诗宋词这一习惯入手,让处在吐词不清,发音不正期的儿童在接触美术教学时,可以根据每个儿童所熟知的唐诗宋词作为基本蓝本,让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蓝图”,让最通俗的“诗画合一”之说法在儿童美术教学中得到验证,这未尝不是儿童美术教学中可行的尝试。

二、本土文化生态性民间美术 与儿童画创作相结合课程探索

儿童画天真、浪漫、新奇、大胆、率真,不雕琢,无拘无束,色彩鲜艳大胆,随心所欲,无透视,反自然,画面充满了儿童特有的稚拙、纯真、自然的质朴美。而民间美术作品色彩热烈、鲜艳,它稚拙的表现手法、求全求美的审美观和浪漫主义的时空观等,与儿童美术有着许多的共性,两者存在着天然的亲和力。[2]自古以来,房县(秦巴)山区的手工艺品在此聚集流通积淀,此地民间剪纸、刺绣等工艺品风貌醉人,地域特色浓艳,表现出本土地区古朴稚拙的特点。比如这里的根雕艺术不仅工艺精湛且题材上还极赋地方“野人文化”特色,全国少见。这些直观的民间美术作品、工艺品和路途石雕艺术都为儿童美术教学课程建设提供了新鲜的教材,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的慢慢遗失,这些本土性美术与工艺不仅亟待需要保护和传承,面对两种具有“通感”的绘画艺术形式和资源匮乏单一的山区教学迥势,借助民间美术开展儿童美术教学,努力挖掘儿童本身具备的民间性,把民间艺术独特的表现特征潜意识地灌输于血液中,这无疑是一举两得的教学课程探索途径。

三、本土文化生态性地理地质资源 与儿童绘画写生相结合课程实践

房县境内以地名为主的,有传奇色彩的地貌多达40余处(如秦口街、望夫山、五龙口、念情谷、宝石店、珠藏洞、锣鼓洞、穿风岩、碾子沟、天葬坟、化鱼石、马尾河等等),在儿童教学中,以语言表述地名故事的方法,将儿童带入情景,随后在课堂中提供故事情景里真实的地貌照片进行创作或者带入实地进行写生创作的实践性尝试,让儿童随时随地从事涂鸦,随时随机地从事写生活动。

美术教师应该清晰地认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及其在美术发展中的表现,大胆摒弃照本宣科的教学形式,发挥地区文化生态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天马行空”式的创新,迎合儿童“天马行空”型的思维习惯。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一方面顺应儿童的身心特征开展有效的教学,另一方面通过美术教学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3]

四、本土文化生态整合与美术课程资源建设的意义

教育改革的大浪潮下,重视本土文化生态在区域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在本土文化生态整合与美术课程设计中找到契合点,因地制宜、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本土资源为课程设计所用,促成儿童融入多种多样的感官体验。最终不仅使得美术教学节约了成本,儿童美术教育教学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这种生活化美术教学植入更易于培养儿童对绘画的兴趣,激活思维能力,利于引导儿童认同乡土文化和民间美术,唤起他们对自然、对生命、对生活的关注,全面启发儿童的心智。

综上所述,当下新媒介、新材料、新阅读习惯的多样化教育方法已经充实和拓宽了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让先祖延续下来的本土文化精华最优化地为课程资源建设服务。

【注释】

[1]尹少淳. 关于儿童美术的几个问题.美术[J],2007(06)

[2]罗珊珊. 质朴与稚拙之美――浅析民间美术与儿童美术的审美取向.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2008(04)

[3]尹少淳. 儿童美术教育的支点.美术[J],2011(06)

第9篇:文化资源建设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文化建设 共性 结合 方向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都是以企业内的员工为依托的内部管理,更要充满人文情怀、适合时展潮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企业要更加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加人性化;将企业文化建设发展更加多样化、具有时代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资源和智力上的保障,企业文化建设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方向和执行依据,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目前,很多企业已经从原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发展战略逐渐转向了更省时、省力的技术智能型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的改革同时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企业要更深入地了解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共性问题

美国人力资源学研究员表示,人力资源真正的重点和企业员工所关注的问题在于,企业组织的文化、企业文化未来的变革及企业文化内部的管理方式和制度。企业文化建设直接反应的是企业的整体形象、精神内涵及未来的发展愿景。这些都是与企业员工息息相关的,也是涉及到企业员工长远发展的切身利益的。其具体表现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例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招聘、招聘形式、选拔标准、评估原则、培训方式、奖惩制度等。以上足以说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紧密关系,二者存在共性问题。其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共性问题还表现在员工管理理念问题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在于调整企业现有的员工结构,储备企业将来有可能用到的人才,培养适应企业市场需要的人才,调整企业现有员工的整体状态问题。而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参与者与执行也是企业员工,针对企业人员的管理二者的共同点在于“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成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是企业运营的第一资源。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文化建设及企业长远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体现着企业整体的精神面貌,调动着企业员工的工作斗志。同时,再好的企业文化建设也是需要员工的继承和发展,企业员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载体,其文化的建设还需要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作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利用企业文化来制约。通过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的熏陶加强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责任意识,增强企业内所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凝聚力,使企业中所有员工形成一股力量,全力以赴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维护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更完好地运转,增强了企业综合竞争力,有利于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目标。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第一,积极向上、轻松愉悦的工作氛围是员工安心工作的前提。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最简单的表现形式就是企业整体工作氛围是积极向上、轻松愉悦的状态。让员工在工作中找到快乐,减轻工作压力和负担,化压力为动力。这样不仅提高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良好的心态决定了工作的状态,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员工的稳定性,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吸引更多优质人力资源。第二,完善的技术学习系统、奖惩分明的制度考核是员工提高工作能力的保障。为员工提供学习机会,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奖惩分明的制度考核也是企业文化建设中公平、公正原则的体现。

综上所述,企业要优化企业内的人力资源配置,从而最大化地激发现有人才的能力和潜质,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发展,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思想上的创新和执行力度。企业要想从本质上改善企业价值,适应未来发展需求,就需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在掌控好物资管理的前提下,以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为向导,从而培养更多企业需要的优质人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二者之间关系密切,权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加以调整、利用,才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参考文献

[1]赵瑜,刘昶.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促进作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