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通讯和多媒体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对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教育创新的重要源泉。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提供动态、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助于构造虚拟化、生动的教学环境,有助于教学活动脱离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有助于提供多元、灵活的沟通渠道,有助于促进单向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化、合作化转变,更好地支持学习协作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本项目拟从资源体系、平台开发、内容设计以及教师培训4个方面开展工作,构建创业教育学科服务体系。①建立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动静结合、与学科相融合、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体系;②组织优质专家团队,创新资源建设,提供高品质创新的课程资源;③构造基于混合课堂的网络学习环境,提供资源共享、互动交流、学习管理的功能,创设课堂教学、直播教学、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环境;④通过引入教学模式示范工程,探索先进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师研修培训,引导教师合理利用资源和平台开展教学活动。
2、资源体系建设
创业教育是一个面向大学生的广泛、系统的教学工作。创业教育的学习主体处于不同的学校、专业、不同的知识背景,创业与行业和社会经济活动紧密衔接,这导致创业所涵盖的资源非常广泛。如何促进各种资源的聚合并实现集成共享,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创业课程资源体系。在理清创业课程资源体系的基础上,构建资源聚合平台,形成共享共建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不断完善。(1)基础资源。以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创业教育教学大纲为基础,建立创业教育的核心资源,满足标准化课程建设的需要。开发完整教学资源系统,包括电子教材、微课程视频、作业、测评、题库、PPT、WIKI、讨论主题、问答、案例集等资源。(2)领域资源。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鼓励以专业为背景,发现事业机会,实现个人和团队的创业规划。要逐步积累领域创业案例,促进领域创业教育资源的发展。此外要关注不同层次学校、不同学业级别的创业机会、创业案例、创业领域的知识,构建细分的创业教育资源体系。(3)公共资源。不断收集创新资源,收集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政策、法规、文案,洞悉行业发展的脉搏、提供最新行业案例。提供丰富的创业信息,了解创业的前沿信息,提供学生实习、创业竞赛、创业辅导、创业孵化等社会化整合服务。(4)培训资源。组织优秀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建立面向教师培训的资源库。培训资源包括教师培训专用资源、教师授课资源、教学经验分享库、教学研究资源库、教师互动社区。(5)动态资源。引入师生交流共享服务,内容包括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创建的课程录像、笔记、创业计划书、学习者在学习活动和主题讨论中产生的各种数据。建立专家开发资源、教师分享资源、学生交流资源、社会参与的动态资源体系。
3、创业教育平台建设
3.1平台功能
为了开展网络创业教育,本项目团队联合企业研制了创业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创业教育平台提供了学科资源管理、教学支持工具、学习社区环境、学习活动管理等功能。系统具有动态可扩展能力,随着创业教育建设的发展,平台在资源、教学工具应用、学习活动、社会协作等方面都可按照需要扩展。创业教育平台由资源管理系统、教学工具系统、学习管理系统组成。其中:资源管理系统以学科为单位完成资源的管理、分类、检索、评估、展示等功能。教学工具系统(学习工具、协作工具、评价工具、课程开发工具)包含广泛的学科应用,如资源点播工具、直播互动工具、论坛子系统、答疑子系统、虚拟实验室、模拟实训、在线创业计划书、学科评估等工具。学习活动管理系统由人员管理、课程管理、活动管理、教学管理、成绩管理等组成,为教学提供过程控制,支持程序教学。
3.2教学环境
平台以工具系统为基础,提供4种学习环境,包括:传统课堂、直播课堂、自主学习、互动学习。①传统课堂环境。平台为传统课堂提供的工具包括电子白板、课堂互动、录播工具、课程资源播放器,教师利用资源和工具组织课堂教学;②直播课堂环境。平台为直播课堂提供的工具包括虚拟教室、录播工具、在线测评等工具,可以组织专家讲座、大型公开课等教学;③自主学习环境。平台提供视频点播、文库浏览、虚拟实验室、模拟工具、测评工具等应用,学生根据学习起点、兴趣、适应经验等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和进度来学习;④协同学习环境。平台提供社区管理、论坛系统、视频答疑室、问答系统、小组管理等工具,师生可以开展任务协作、问题研讨、在线答疑、内容分享等学习活动。平台支持课堂教学、直播教学、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4种学习环境,支持灵活的混合教学策略;支持对学习活动过程的测评,利用网络技术,师生可以得到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并对学习质量进行过程考核;平台注重收集人机互动数据,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行为,通过不断积累,最终形成学习分析资源库,发现教学规律,以达到改善教学的目的。
4、创业教育课程实践
4.1资源设计
创业课程开发过程中通过聚集一线优秀教师,聘请一些优秀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业人才组成专家小组,构建理论研究、实践教学、社会参与相结合的课程开发团队。在开发过程中,结合创业教育的特点,在课程内容开发上引入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问题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利用混合教学的思想开展教学设计。创业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坚持以人为本,课程自始至终通过讨论展开,课堂学习力求生动活泼;在学习内容与方式上采取问题导向,把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开展教学落到实处。通过资源整合与应用,将案例学习、专家意见等以微课程或插播形式加入课堂讨论,教学信息容量大、教学组织技术性特征明显,课程呈现方式多样。在《创业基础》课程内容设计中,以电视连续剧的形式引入了剧情设计,剧情以一组大学生成长经历为背景,反映了大学生的创业生活与成长经历。借助剧情的设计,以大学生的思维为背景,展现了大学生普遍的观点、问题、思维习惯,引出创业认识、创业知识、创业实践中的各种典型观点和疑惑。课程以剧情发展为主线,引导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导入,学生在对各种观点思辨和问题研讨中提高认知。课程中设计了大量微课程,向学生深入透彻地阐述创业教育的核心和知识点,在学生完成讨论后展示专家意见,并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4.2教学实施
创业教育平台涵盖3个要素:资源开发、平台支撑、教学模式。教学实施的核心是教学设计,即如何利用资源,在平台的支持下,结合师生的特点,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为此,创业教育课程专家小组,将模式示范作为项目建设的组成部分,通过教学研究专项课题,鼓励一线教师开展教学方法创新,积极总结教学经验,并开展教师研修培训。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活动设计关键是有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后教学设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平台的优势。
(1)课堂教学设计。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讨论,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观点、掌握基本方法。活动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有趣、高度参与和互动的氛围下主动地建构知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课堂面授教学包括活动准备、交流互动、总结反思3个环节。在活动准备环节,教师需要先用相关的图片、PPT或视频动画等创设一个生动的活动情境,勾勒活动所处的大背景,然后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同时提出该课堂教学活动的目标;在交流互动环节,主要以学生之间的互动为主,教师作为活动组织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引导和辅助。互动类型主要为讨论、探究、展示、竞赛和评价;在总结反思环节,课堂活动回归教师主导,围绕前面提到的问题进行剖析,与学生一起形成最佳解决方案,然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该活动中出现的知识点进行回顾和归纳;最后根据具体情况对该问题进行扩展,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或根据实际情况引入下一轮的学习活动。
(2)课后教学设计。在线学习主要包括课程公告、资源下载、教学视频、课外知识、实时协作、主题研讨、作品展示和互动评价几个模块。通过课程公告模块和电子邮件系统可以远程向学生课程通知,提醒学生做好活动准备。资源下载模块主要提供教学课件和学习工具的下载服务,方便学生补充课堂笔记和搭建必要的软件环境。教学视频模块主要供学生回顾课堂学习活动中的重点内容,加深记忆。课外知识模块主要为解决学生知识起点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与课堂所学内容相关并加以扩展的课外知识。主题研讨模块提供师生就某些主题进行离线交流的空间,主要通过论坛模式实现。实时协作模块主要为学生课堂上或课后的小组协作提供一个共享资源和在线交流的场所,通常可以借助班级群组来实现基本功能。作品展示模块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课堂活动成果或平时作业的场所,用以交流和相互学习借鉴。互动评价模块既可以进行学生内部投票选出优秀作品,又可以进行平时作业的互评,以获取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反馈。在线学习是课堂面授教学的良好支持,同时它又受课堂面授教学进度的限制,为课堂面授教学所主导,二者相辅相成,协同作用,优势互补。在线平台较适合远程进行以下的活动:资源分享和消息,让学生随时随地下载到上课课件和需要安装的软件,随时了解教师最新的课程安排以便做好下一课堂活动的准备;提供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视频,供学生回顾和复习相关知识点;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课堂上没有时间涉及的简单知识点,或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课堂以外扩展知识。而对于实时协作、作品展示和互动评价活动,可以尽量放在课堂上开展,但当班级学生人数较多或课堂时间不允许时,这些活动可以适当在线开展。
5、结语
一、社会教育资源的内涵
社会教育资源指可以用于教育活动的一切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的总和,它主要包括设施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文献资源和组织资源五方面资源类型。从宏观上,社会教育资源可分为三个方面:(1)作为研究对象的资源,包括自然、社会、自我等可供研究的内容;(2)作为指导力量的资源,包括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各界人士;(3)作为支持研究过程的信息资源和物质条件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相比学校和家庭教育资源,它在教育资源种类方面具有多样性特征,在不同地域和环境中具有差异性特征,在教育方式方面具有生活性和随意性特征。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它受社会转型、价值取向与教育思潮的影响而不断演化,随着时代变化和教育目标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标准的要求和看法也是变化与发展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的基本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满足各学科知识和文化多元化的需求。社会教育资源要提供教学所需的学术和文化信息,只有在教育资源中渗透人文教育才能实施完整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第二,承载学生有意义学习和能力发展的责任。社会创意教育资源应为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提供条件。社会教育资源要致力于形成一个非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特定空间限制的、可满足个体学习需求的、具有以责任为导向的学习资源支持的教育资源平台;第三,丰富教师专业教学和自身发展的内涵。社会创意教育资源应为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和自我完善提供支持,使教师教学、科研与学生培养形成良性的链接与互动,达到教师职业的理想境界;第四,创建具有全新教育理念和社会教育需求的环境。社会创意教育资源除了为学校教育和专门教育机构提供教育服务之外,还应具有贯彻全新教育理念、向全社会提供教育信息资源的功能,如学习社会化需求、终身学习理念、自主学习方式、继续教育机制等,构架符合信息社会学习发展需求的教育资源体系,形成符合信息社会发展的资源氛围和空间。[1]社会教育资源是一种资源形态、一种资源角度,亦是一种资源境界。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是教育资源建设的目标,它是人们基于当前的资源优化程度或状态,对未来教育资源发展的一种展望与追求,也是人们扎根于现实的努力并试图超越提高的一次尝试,是基于现实基础而建构的一种崭新的资源形态,虽然不是一蹴而就就能达到,但绝对是可望又可求的。
二、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资源建设的基本观念
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为基础媒介的新媒体环境逐渐形成。新媒体环境是一个相对的、不断延展的概念,以数字化、网络化、互动化融合化为基本特征,以内容共享、渠道汇流、媒体融合为发展趋势,具有丰富强大的功能并对位于其中的资源产生较大的影响。明确社会教育资源存在的信息环境、媒体景观的关键所在,是寻求资源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搭建教育资源平台的基础条件。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教育资源建设应充分考虑信息资源和媒体环境格局的变化,审视其对教育资源的影响,综合各方面因素得出社会教育资源建设的基本观念。
(一)教育资源质量的标准
社会教育资源质量取向既要彰显资源的教学服务功能,还需提升质量标准,从而保证优质教育的实施和社会对学生成长的期望。这要求社会教育资源建设以全新的教育质量观为指导,以质量为核心,注重内涵发展,强调提高教育资源的整体水平。而且,社会教育资源建设不能局限于教育资源的信息结构、类型和内容,还要涉及资源的组织、管理以及人文内涵和情境。另外,社会教育资源还要注重与学生认知心理相适应,强调自主学习设计,运用协作学习方式,形成有利于信息交互、情绪感召的教育资源空间。
(二)教育资源整合的取向
社会创意教育资源整合取向是使分散、分化的资源系统中各个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和谐整体的过程,是实现资源优化的内在动力。面对信息媒体的格局变化,媒体资源的数字化转型必然要求对信息资源进行重组。资源整合是资源优化和内涵式发展的有力措施,是提高资源效益和价值的最佳途径。为此,社会教育资源的建设要针对目前教育资源的实际,淡化资源的界限和区别,防止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各类资源之间要形成有机联系和有机结构。
(三)教育资源共享的取向
社会创意教育资源共享是在新媒体信息环境下,人们随时随地、任意有效地使用、共享和管理教育资源,是实现教育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教育资源共享无疑可以使分散的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将不同媒体资源进行整合,解决分散资源建设方式造成的整体资源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条块分割等一系列问题,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资源价值,促进资源合理配置,达成教育公平。
(四)教育资源服务的要求
教育资源建设应树立为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提供信息支持和服务的观念,使教育资源平等、透明地面对使用者,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社会教育资源建设尤其应当以服务为价值取向,要从理念、制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根本性转变,创设良好的教育资源条件、氛围与环境,搭建创新型教育资源平台。另外,社会教育教学应为学习者提供舒适的学习情境,畅通、亲和的信息资源检索、交互界面,有效的信息导航、信息量控制,满足各种教学/学习方式的知识信息服务。[2]
三、社会教育资源建设的关键问题
(一)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
1.有的放矢,主线突出社会教育资源建设的一条主线是数字化、网络化、交互性、多媒体概念的。由于数字技术的应用,要将以往的模拟资源形态转向数字资源形态,建立数字化教育资源系统,使广播、电视、图像、音视频、文本数据等信息统一成“0”和“1”比特流的数字化表达。这样的信息形态无本质区别,系统通融性强。信息传播系统和处理平台是网络化的、多媒体态的,使原来泾渭分明的系统结构和划分变得模糊、无区别,形成信息资源系统之间的融合,由此整合出的系统是高效的,其教育资源信息实现了全覆盖,满足了各类社会人群及各种教学模式的需求。由此构建的教育资源系统和平台具有开放、兼容、多能、灵活的特征,在教学应用中表现游刃有余,充分体现出教育资源的教学应用价值。2.软硬兼施,相得益彰社会教育资源的一个基础性问题是硬件、软件环境。硬件是指教育资源系统中所有物理化的、实体化的资源结构,软件则是指教育资源系统中所有信息、数据、指令等虚拟化资源结构。社会教育资源建设必须改变面子工程的思维,大力开展视频公开课程建设,推动应用指导与技术服务产业化相结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及区域性教育资源整合等。在新媒体环境下考虑整合问题,首先要针对已有教育资源的硬件系统和软件材料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弄清硬件系统的结构、功能是否符合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标准和要求,存在什么问题,若有问题是否可通过改造、升级等途径解决,从而构建优良的系统。优良的系统必将呈现最佳的性能,能承载符合教学需求的教育资源责任。3.错落有致,照应有序社会教育资源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内容组织和资源结构的整合。教育资源的来源渠道广、分布面大、媒体格式或平台多样、资源质量不一,存在内容混乱、不成体系、无序化等问题。教育资源建设可按照学习目标、教学模式、学科内容、学习方式、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类别、知识体系、技能培养等进行分类。按照学科特点和内容表达的适宜性组织媒体教学内容,按照不同教学模式和教学规律设计媒体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媒体资源的表现方式,按照媒体资源平台安排媒体内容结构。对逻辑性差、内容质量低、层次不清的教育资源内容予以去除,使教育资源的内容组织、体系结构、等级层次错落有致、照应有序、逻辑分明、层级递进,具有最佳的体系结构。
(二)社会教育资源的共享
1教育资源建设凸显出的问题
(1)政府各级资源库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低。目前国家级教育资源库、省市级教育资源库、区级教育资源库,各级教育资源库层出不穷,但是这些大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库虽然存储的资源数以T记,但是使用效率并不高。在学校调研的过程中,经常会向一线教师了解他们日常教学和学生学习时所使用资源的获取方式,很少有人到国家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所建设的这些资源库去查找资源,甚至许多教师都不知道这些教育资源库的存在,因而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2)建设的资源内容与应用不一致。一方面是政府教育部门在不断的进行资源建设,另一方面是一线教师没有资源可用,这说明目前建设的大量资源与老师的需求并不一致。大部分资源库的资源都是通过向教育资源公司直接购买,在资源制作的技术层面教育公司可能更有优势,但是在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上很难根据老师和学生的需求来进行。(3)资源建设严重倾向于教,学习资源不足。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更加受到关注,在这种背景的影响下,既存资源库中的大多数资源还是以辅助老师教的资源为主流,比如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试卷、题库等常见的教学资源。而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更加注重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知识的学习和建构,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但是具有这些功能的资源还是比较匮乏,难以满足实际的应用需求。(4)资源更新不及时。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资源使用的环境和场景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但是目前教育资源库普遍存在一次性购买,永不更新或者很少更新等问题。资源建设要保证资源的及时更新,建设一个优质高效的教育资源库,仅仅依靠政府的单方面投入或者一次性投入是不够的,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依靠集体的力量,将大学、中小学、教育资源公司、出版社等各种机构联合起来,进而实现全社会资源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5)其它问题。目前许多资源库的检索系统不够方便,在使用某些资源时无法准确的进行检索,为资源的使用和普及带来了很大的麻烦,除此之外还有资源可重用性问题等。
2教育资源建设趋势及思考
(1)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进一步健全。教育资源库是一个实时交互系统,可以实现双向的交流活动。从技术上要考虑到用户不仅是一个信息资源的利用者,同时也可以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因此基于平台的资源建设不但能够方便的为用户提供获取资源的通道和机会,还应该能够让资源的使用者同时成为资源的贡献者。资源建设方应该建立和不断完善资源质量的评估体系、激励表彰机制策略、激励表彰制度,鼓励多方主体积极参与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中。同时分阶段对教育资源质量和应用成效进行评估、筛选、确保优质资源共建的总体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性。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建设因为涉及到的人员和因素很多,所以在操作和实施上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在共建共享机制建立的初期,就要尽力营造良好的生态氛围,保持资源共建共享每一个环节通畅。资源共建共享虽然难度大,但是相对于其它资源建设方式,它具有更好的可持续性和活力,将成为今后资源建设的主要发展趋势。(2)资源元数据类型更加丰富。大量的资源存储在资源库中,如果没有良好的分类体系和对资源的描述信息,在使用时是很难找到所需资源的。随着使用资源的设备类型不断增多、资源的形式和使用场景更加丰富,在对资源进行描述时使用的元数据除了常规的资源格式、资源类型、学科及内容、年级、应用对象、是否收费之外,还要增加以下属性,如适用设备类型、适用教学方法、评估方法、培养的能力、交互方法等,帮助资源使用者更好的筛选适合自己的资源。(3)资源类型更加丰富,兼容性更强。教育资源的使用随着信息技术环境的变化也在发生变化,尤其是移动终端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和多种版本系统的并存,要求资源具有更好的兼容性,不仅能够在PC上使用,而且能够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上正常使用。同时技术的发展,使媒体的类型更加丰富,这些新技术的使用可以更加直观和形象的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资源的类型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素材型资源,还包括一些生成性资源,完整的课程包资源、微视频资源等。(4)教育资源的建设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或“学教并重”。建设的教育资源在促进学生的学上面要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的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5)资源建设模式的转变。为了尽快解决资源内容匮乏问题,可在一定区域内,由基层的教育行政机构(如教研室和电教站)出面组织,采取以教师建设为主、购买为辅,分步建设、各校共享的资源内容建设模式。一线教师参与资源建设工作,每个教师负责几个学习单元,几十个教师就有几百个学习单元,这样,不仅可快速系统地建设一批直接支持一线教学的优质教育资源,而且可以培养参与资源建设教师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及意识。(6)从单纯的资源到资源制作工具。教与学活动的深入开展,现存的资源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满足老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这时资源库应该提供一些使用范围较广,使用难度相对较低的工具为教师自己动手制作资源提供方便。(7)更加注重资源建设的标准。在开发技术的先进性上,要体现出现代信息技术高速传输、高速处理、智能交互等几方面的优势。标准化是指素材库中素材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建设。4 资源建设的经验与探索(1)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资源共建共享。该区启动了全区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发动全区教师参与到资源共建共享项目中来,区级层面组织教研员和骨干教师进行资源评审,组建了平台运维团队,保证平台的稳定运行及教师的顺畅使用,每个学期评选优质资源建设数量和下载数量最多的资源建设者进行表彰和奖励,不断激励教师参与到资源共建共享中来,提升教师的参与热情。(2)校级优秀资源区级共享。全区有几百所学校,各个学校在前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优秀资源。为了能充分利用区域各学校建设的资源,区级层面出面协调通过对学校给予一定补偿的方式将各个学校建设的优质资源在区级层面进行共享,尽可能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并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3)工具培训及资源评比大赛。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需要提升老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工具使用能力,因此该区每年都会组织多次信息技术工具使用培训,比如近几年该区对大量教师进行微课程培训,每年都会进行一次全区的微课程大赛评比,通过大赛的形式一方面可以提升老师信息技术工具使用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大赛评审出大量的优秀微课程资源,将这些优秀的微课程资源放在区资源平台供全区老师共享和学习。(4)系列微视频购买。该区集中购买了初高中各学科系列化视频课程,这些视频课程都是和教材知识结构相对应的重难点知识点讲解,让学生在课前课后都能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5)导学本资源建设。导学本是指依据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基本要求,以国家审定通过的中小学课本为蓝本编制的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资源及文本,包含课前、课中、课后3个环节。该区建设的导学本资源基于学业标准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对“教材”进行整体梳理,给予学生全面指导,具有系统性、整体性,为探索“以问题解决为主导”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物态载体。这些导学本资源老师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根据自己上课的要求对教学各个环节使用的资源内容进行替换和修改,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教育资源建设的现状是缺少优质资源,要改变目前资源数量多而优质资源少的现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教育资源建设是一项大工程,它需各个学科的全体教师参与进来,而不是仅仅依靠极少数人建设所有人使用,随着资源建设机制的不断行程和完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优质资源的获取不再是难题。
作者:郭文波 单位: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现状;建议
一、目前农村及偏远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在教育行业中的使用也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然而,农村及偏远地区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建设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如下:
1.学校对校园信息化教育认识不足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学校更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达到更高的目标,这说明信息化建设已逐渐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农村地区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学校及教师对教学环境信息化的要求不高。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学生的学习效率低,学校和教师对信息化教育建设认识不到位,这直接制约着信息化的发展。
2.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和师资短缺现象仍然存在
从整体上来看,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信息化教育水平较低,尤其是处于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与城市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依然很大。比如横山县许多农村中小学的现状:计算机数量少,没有专业的教师,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和师资难以满足信息化教育的需求。
3.信息化教育发展不平衡,需要调整
一般来说,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信息化教育的水平也较高。目前,就西安市学校对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以及计算机的配套设施都较为齐全,大约35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三、四年级学生以上一般能很熟练地使用电脑,而榆林乡镇以下农村中小学校拥有计算机的人均配比则远不达全国的平均水平。
4.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待加强
硬件是基础,软件是关键,应用是目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使用仍然是主要障碍。虽然目前学校和教师都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但培训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所以,许多学校认为,在完成了最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后,需要进行高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而很多山区没有能力提供高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
二、推进农村及偏远地区信息化教育的若干对策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才有可能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谋划农村信息化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在信息时代,不断地提升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至关重要。组织教师学习、参观,使他们充分认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是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是国家提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在信息化教育中,应注重运用现代化的教育媒体、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去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师资是课程设置的必要前提。因而,不断加强师资的培养,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加快信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数量足够、素质较高、适应信息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对此要采取激励政策,吸纳具有高水平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到农村学校去的同时,必须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就地取材,发挥县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师资的优势,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专职教师,并对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定期的信息技术培训。
3.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
我国一些农村及偏远地区由于计算机等基础设施的缺乏,满足于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课本加笔记”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高不可攀,从而对教育媒体望而却步,这些都不利于信息化教育的实现和普及。所以,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加大计算机基础设施投入及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两个方面。还可以回收和利用社会上许多闲置的旧计算机支援贫困地区以加快其实现信息化教育的进程。
以上则是就问题提出的相关对策。我们清晰地认识到用信息化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用教育现代化提升综合国力,是实现我国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长远大计。所以,我们要找出关键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信息化教育能够正常有序地发展,为中国未来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桂晶,黄荣怀,张进宝,江新.我国信息化教育发展的三大趋势.教育发展研究,2007(19).
【关键词】社区教育 学习资源 建设 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我国社区教育特别是城市社区教育资源在迅速发展。社区居民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但是社区教育的资源建设仍然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无法满足社区居民快速增长的多方面教育需求。
一、社区教育资源建设概述
社区教育目前已经纳入我国全民终身教育体系,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学习型社会的顶层设计内容之一。社区教育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其资源建设水平也在逐步提高。社区教育的定义,所谓社区教育就是在一定区域内(社区)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的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
社区教育资源建设,是依据社区教育的服务任务与服务对象的需求,系统地规划、选择、收集、组织管理教育资源,建立具有特定功能的课程体系的全过程。它是一定范围内的图书馆及其他机构对社区教育资源进行有计划的积累和合理布局,以满足、保障社区教育建设的需要的全部活动。
我们所讲的社区教育资源主要是指课程学习资源,社区教育资源作为一种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需要由人们去积累和建设的。当下,互联网浪潮风起云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区教育资源建设正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
二、社区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社区教育资源建设主要存在创新新弱、共享性差、建设落后性和系统性差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1、创新性弱。社区教育的学习资源大部分是从其他教育机构或者非教育机构简单照抄照搬过来的。课程资源陈旧老化,更新换代较慢。一是更新较慢,缺乏及时性、时效性的内容,更不用提创造出适合社区教育学习特点的课程资源;二是缺乏创新激励机制,经费和人力物力保障都不健全。
2、共享性差。如今很多社区居民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普遍厌学、浮躁和急功近利,致使社区居民很少能够完整地对于某个领域和专业进行系统学习。受大而全以及满堂灌等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所制作出的社区教育资源往往容量很大、时间过长。不便于居民下载,也不利于在线点播,即使找到了相关教学资源,也因其针对性不强或质量平平而丧失学习的兴趣。
3、建设落后性。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人们获取信息获取教育资源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手机、IPAD、电子阅读器等新型读书工具开始逐渐代替原来的纸质书本,新媒体和自媒体对传统纸媒体发起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社区教育学习资源越来越落后,已满足不了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
4、系统性差。当前,虽然社区教育的学习资源数量积累了一定数量,但是内容覆盖面不够宽。有些社区学校虽然开设了很多课程,但是主要集中在生活保健、休闲技艺和家庭教育上,其它的如职业技能培训、信息技术、投资理财、语言等类别的资源相对比较少。而且,目前许多社区的教育资源是各自为政,东一块西一块,缺乏系统性。
三、社区教育资源建设的相关对策
1、建立资源建设的创新激励机制
社区教育的学习资源建设不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人们长时间地去积累建设。建立合理有效的资源建设激励机制对社区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要建立激励资源建设创新的工作机制,应设立专职部门专职人员负责该项工作的评价与考核;二是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资源建设创新考核评价体系,要建立一套衡量创新成果考核评价体系;三是要健全资源建设的创新激励方式,加强对创新工作的考核奖惩兑现。
2、建立开放共享的社区教育资源体系
针对社区教育资源共享性差,缺乏趣味性,社区居民缺乏参与的积极性等问题,应加大力度开发符合社区居民实际教育需求的课程资源体系。一是要结合社区居民学习时间碎片化的特点,课程资源尽量通俗化,容量不能太大;二是要尽量加强课程资源的趣味性可学性,激发社区居民的学习积极性。
3、紧跟时代潮流,推行社区教育资源网络化
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面融入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深刻影响着全社区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新媒体已经席卷媒体市场,基本取代日薄西山的传统媒体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资源的主要手段的当下,社区教育资源建设必须与新媒体自媒体等结合起来。社区居民获取教育资源的方式方法也应与时俱进积极运用新媒体、自媒体、大数据资源。应尽早建立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的微信、微博和客户端,最大限度方便社区居民随时随地快捷获取有效的教育资源。
4、依托电大、开放大学的系统资源,构建社区教育资源系统。
用电大开放先进的办学理念统领社区教育资源建设。将电大面向成人和职业人的继续教育定位,坚持灵活、全纳、终身的基本理念,坚持面向基层、面向行业和面向农村的办学方针融入到同层次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 ,形成社区教育灵活机动的格局。
充分依托电大系统四办学模式 。系统办学是电大独特的优势,社区教育资源建设要合理利用电大独有的网络优势,把传统教学经验和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优势完美地结合,形成灵活的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实现社区教育资源的共享共建;还要利用电大分级办学的特点, 把教育资源输送到基层、农村和人口聚集区,最大限度地让广大社区居民共享社区教育资源,为更好地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服好务。
【参考文献】
[1]阿里研究院. 互联网+,从IT到DT [ 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5
[2]李彦瑾.社区教育资源建设探析[ J] ,继续教育研究 2015.11
【关键词】学前教育资源新媒体平台 建设 功能结构模块 支撑平台
一、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手段与渠道更加多样化,知识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代表新兴媒体的互联网媒体和移动终端媒体有赶超传统媒体之势,与传统媒体形态共同构成了全媒体环境,形成了信息来源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在此背景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鼓励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
二、 建设的必要性
教育资源共享一直以来是困扰学前教育发展的难题。一则由于教育机构之间在资源平台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接口;二则行政归属不同,多头管理和条块分割,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导致优质资源孤立,重复建设严重,同时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学前教育资源长期较低的利用率,也增加了资源建设方的投入风险,抑制了各类教育机构和建设者的广泛参与。“学习资源建设难以满足个性化的需要”“学习资源质量未能得到有效保证,共建共享难以落到实处”也成为学前教育资源共享的共同难题。
三、 目标用户和建设思路
平台紧紧围绕服务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这个中心,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等群体提供丰富、充实、多样的学前教育资源。构建早期教育、幼儿教育领域的幼教服务专业平台,为幼儿教育先进理念的传播、幼儿教育市场人才的供需、婴幼儿产业的推广和研发提供一个网络信息传播媒介。学前教育资源库新媒体平台针对互联网、电视、移动终端等多终端不同媒介的特征,需进行资源内容与传播渠道的整体设计,形成“多内容定制、多形态生成、多渠道、多终端适配”的全媒体资源云服务平台建设思路。
四、建设方案
学前教育资源库新媒体平台支撑幼儿园管理资源、幼儿园保教活动资源、家园共育资源三大资源库的信息承载,包含文本库(试题库、教案库等)、图片库(幼儿图片库、教师资源图片库、教学档案图片库等)、影音库(音频、视频、动画、游戏等)三大类新媒体资源库服务,建立起基于多终端适配的线上服务,包括微博、微信公众服务号、微课堂等新媒体互动新媒体资源体系的建设和使用。
(一)学前教育资源新媒体平台建设的功能结构模块设计
1.分地域、分园所、分内容等分级体系构建学前教育新媒体信息资源库核心资源数据库,适配内容权重、增删改查等灵活的管理功能;
2.学前教育移动应用等移动互联网新媒体应用开发,含IOS和Android版本;微信公众服务号,微官网服务的移动端服务;
图1 平台内容逻辑
3.构建灵活家园一体的用户角色体系,包含用户角色、用户等级、用户分组、用户的增删改查,开放平台一键登录等功能模块;
4.构建灵活的资源库新媒体应用模块:新媒体资源库、赛事模块、成长档案袋、SNS班级群组自管理模块、园所管理、课程家长自定义模块等;
5.构建标准的WEB接口:邮件接口、短信接口、支付接口、物流接口和第三开放平台接口等;
6.统计模块:用户统计、内容统计、调查分析、数据报表;
7.搜索导航模块:针对不同级别的用户,系统提供不同的搜索方式。
8.MAP地图、API接口及二维码支持,系统提供LBS地理定位(幼儿园所)接口。
(二)学前教育资源新媒体平台建设支撑平台设计
以湖南省为例,幼儿园园所数量逐年增加,幼儿园师资队伍总量持续增加。截至2013年底,入园儿童数量达到167.7万名。从以上数据可以总结出,同时考虑家长、幼师及相关服务人员,省级资源平台的用户容量需为千万级用户容量。
基于该用户群,学前教育新媒体信息资源库系统架构采用多台阿里云云主机ECS服务器加RDS数据库服务器,内容采用阿里云CDN分发。根据存储量多少和流量大小进行合理地弹性升级。系统设计采用NXAP跨平台系统架构进行部署,程序设计采用MVC和AJAX开发技术框架。
五、总结
学前教育资源新媒体平台建设对促进学前教育信息交流,提升学前教育服务质量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着坚持幼教产业链“开放”“共享”“多赢”建设原则,兼顾市场运营机制,在具备积极社会效益的基础上,也具备经济效益,为学前教育资源新媒体平台可持续性发展提供长效机制和服务保障。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育资源;精品课程;课程建设;支撑推动
教育资源是教育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源的统称。高校教育资源是高等学校拥有或者能够为其使用的,用于教育活动的组织、文化、信息以及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要素的总和。精品课程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优秀的教材为基础、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前提、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核心、以先进的教育技术为平台、以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课程体系。教育资源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其中,教育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一、人才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
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教师队伍是人才资源最集中的体现。“一
流的教师队伍”作为精品课程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一流的教师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利用精品课程建设这一契机,在推进课程建设中寻求师资队伍建设新的有效途径。
首先,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创新能力和师德风貌直接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要培养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主讲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可以说,没有名教师就没有名课程,名师是一所高校精品课程的形象代表。精品课程建设,其重要内容就是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名师,形成自己的名师团队。要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精品课程负责人应由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课程管理能力的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既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又是该课程的教师队伍、任务安排、教学研究以及课程教学资源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该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教学质量负责。
其次,教师的团队合作和梯队建设是课程教学可持续性的保证。精品课程要保持持续的高水平,就必须有高水平的课程建设师资梯队作保障。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既要重视团队合作,又要重视梯队建设,着力培养后备师资队伍,实现优质课程的教学接力。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要鼓励教师积极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管理实践、社会实践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要根据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要求,有目的、按计划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积极鼓励有较好科研背景、专业背景和较好业绩的教师上教学第一线。要在积极引进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同时,把一些年轻有为的教师派往高水平学校进修,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并要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从而保证优质课程教学的可持续性[1]。
二、教材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所用的材料,是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载体。教材的特色与创新成为精品课程特色与创新的基础,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教材建设同样对精品课程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第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内容,而教材则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材就是课本,人们常说课本乃一课之本。古人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实际上“传道、授业和解惑"都离不开教材。一门课程的一本(也可以是几本或一个系列)好教材不仅要传授本门学科的知识(授业),还应析明学理、辨明事理,并尽可能兼及为人处世和行事的道理(传道),还要能从学术研究的新动态中引发问题、分析问题和回答问题(解惑)。编写和使用优秀教材是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突出课程优势和特色的重要体现,理所当然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第二,教材建设作为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一流的教材”,要以新的教学体系为基础,内容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体现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集纸质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资源库、教学参考书等于一体,形成以纸质教材为主、电子和音像教材相托的“立体化”教学包,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三、网络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
计算机网络是自主计算机通过网络互联的集合,其最大的功能是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播,是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技术,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基础。精品课程要展示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就必须借助先进的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其一,计算机网络是精品课程的技术支撑。由于当代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创新性,传统教材已不能完全概括与反映其内容,特别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作技术支撑。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师生互相促进的作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教学技术带来的学法与教法改革,也需要计算机网络的技术支持。精品课程只有上网才能实现课程资源跨时空不间断的交流,没有计算机网络平台,没有可资利用的课程网络资源,就没有真正的精品课程。
其二,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的有效实现。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必须通过网络向所有使用者免费开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这种开放性无疑会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一场深层次革命。这就要求精品课程建设单位要大力加强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并根据不同性质的课程教学要求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精品课程还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教学辅导网站,将课程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实习指导、参考文献资料等上传到网上,以供学生自
主学习。
四、环境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力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涉及观念、师资、内容、条件、方法和手段等于一身的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环境,环境资源建设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环境需要营造,资源需要发掘。环境资源既包括“硬环境”(经费投入、图书资料、实践教学等),也包括“软环境”(教育理念、教风学风、教学管理等)。目前,尤其是课程的建设理念、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立体化”环境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一是创新的教育理念和独特的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勇于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才会有新的成绩。特色缘于创新,创新是精品课程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守持创新理念,才能形成特色效应,才能成为示范性课程。我们所讲的“精品”中的“品”,主要是指富有特色,具有辐射和示范效应,它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精品课程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衡量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和标志性成果体现出来。特色是精品课程独有的风格与不可替代的内涵,是其存在的价值和水平的体现。看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其关键是“特色”二字。因此,高校应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整合教育资源,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以创新为抓手建设精品课程,就是要发掘潜在优势,拓展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同时也要求教师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是先进的实践教学和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是精品课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热情,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高校要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实验,积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室开放,建成一批覆盖多学科、多专业的校级教学实验中心,确保整个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根据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强与行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建设一批稳定的、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要统筹教学、科研等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等活动。
三是科学的教学管理和规范的管理机制,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条件。教学管理是沟通教与学的中介。教学管理建设包括观念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精品课程建设是动态的,有一个建设过程,不是一劳永逸的。要随着知识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而发展,因而完备而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一流的教学管理”,指的是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精品课程的教学管理除了包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教学的安排、学习成绩的评定等教学环节的管理外,还包括师资队伍的配备、课程建设过程的管理、教学保证条件的建设等。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完善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保障,规章制度的执行是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而规范完整的教学档案,是科学管理的重要体现[2]。
总之,教育资源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教育资源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精品课程建设对教育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四种资源尤其对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其中,人才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教材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网络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环境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力。
[参考文献]
论文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开发并整合丰富、实用、优秀的网络教育资源,为师生提供完善的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服务平台,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师教、学生学和师生交流的方式,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教育资源建设的意义和方法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设一流教育资源。
随着多媒体技术,Internet 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教育技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有关网络环境下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的研究,必将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等教育在资源建设方面做得较好,而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在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很多学校建立的校园网由于缺乏教学信息资源,而难以发挥在教学中应有的作用与效益,造成了设备的大量闲置与浪费。教育资源的缺乏已严重制约了校园网建设的发展,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巨大障碍。网络上可供实际教育使用的资源很少,并且由于Internet上资源分散,使人感到寻找需要的教育信息犹如大海捞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使用Internet进行的有关教学活动。另外,即使网上有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但不少教师和学生缺乏必要的网络知识和技术手段,不能有效利用。
如何为广大师生提供便捷、优质的教育资源成为现代教育技术从业者的一个课题。我认为,教育资源建设主要包括内容建设和管理机制建设两个方面。要探讨资源建设,首先要摸清、找准目前教育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源开发过于追求系统化,缺乏针对性。目前资源内容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厂家批量提供。二是学科教师开发。我认为,完全由厂家提供资源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对教学缺乏支持,可用性较差;而由教师制作的资源,仅满足了个别(自身的)应用需求,难以系统化、规模化。
2.游离教材建设之外,忽视对教与学的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就是美国人刮起的“第三次浪潮”)。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效益投入就成为极其迫切的要求,再加上经济效益的驱动,就迫使多媒体教育资源的建设仅限于素材的开发.而游离于课程教材建设之外。
3.资源管理及建设思路不够开放,没有长远发展的空间。在资源管理及建设思路方面,缺乏分布式存储和城域网内资源统一管理的理念,这些问题不仅导致资源检索困难,而且导致资源维护和共享的困难,使教育教学不能适应实际需要,资源库之间无法做到资源共享和互操作。
4.彼此独立,底层技术和规范不统一。在教育资源的建设中,参与建设的主体除了学校还有急于推进本地区教育应用的教育信息技术部门,更有出于盈利目的的企业,但它们彼此独立,底层技术不统一,缺乏技术规范和有效的建设模式,资源分类和对于元数据的处理不规范。彼此之间缺乏沟通和融合,相互间不能做到优势互补,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5.库与库间不融合,造成使用不方便。这些出于不同建设主体的资源库,如果应用于同一学校,就会出现彼此独立、互不相关等问题,对使用造成极大的不便。更为严重的是,各资源管理系统之间相互冲突,无法同时使用。
二、建设一批服务教学一流资源的必要措施
1.构建网络教育资源平台。构建网络教育资源平台是本文研究的硬件设施。网络教育资源平台的构建包括两大类内容:一是建设教育教学资源网站;二是不断开发、丰富充实教育教学资源。平台的构建需要一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网络技术人才,拥有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精神。网络平台的建设既给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可以最大限度地占有资料;又让学生充分发挥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直观性作用,及时主动多渠道地获取知识,进而形成创新能力。
2.整合并管理所有教育教学资源网络课程和素材。教学资源建设是网络化课程资源开发的重点,具体从素材与网络课程两方面进行整合并管理。(1)素材:所有素材建设都必须围绕课程来进行组织,它是以课程为基本单位组织实施,统一服从网络课程建设的要求。同时素材建设必须有一个标准,这样素材才有更多的利用价值和更长的生存周期。它主要包括以下大类:媒体素材、题库、试卷素材、课件与网络课件、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等等。(2)网络课程:在网络上开设的课程。网络课程正成为远程教育体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教学资源库而言,网络课程也是一个必须在建设初期就纳入考虑的重点。 转贴于
3.建立并不断完善网络资源管理评价体系。不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信息素养,充分发挥专职计算机教师及计算机爱好者的作用,成立CAI课件开发小组。按照“分阶段、分层次、学以致用”的思路,加强对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应能力的培训。建立Internet中局域网教育信息数据库。要建立激励体制,充分调动网络信息管理员、学科资源管理员的积极主动性,及时审核,及时更新网络资源,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4.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辅助教师教育教学。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运用,网络的逐渐普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逐渐发生变化。教师要吃透《新课程标准》,贯彻教改精神,树立教育教学新理念,熟悉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辅助教师教育教学。将网络化教学与管理面向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在网站建设方面,将进一步引进技术,扩充版块,补充内容,将增加图书和电教教材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考试题库管理等办公自动系统;建立学校自己的网校进行网上辅导、网上答疑等,同时增加教师频道和家长频道内容,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开展网上师资培训,同时开办家长学校,架起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沟通桥梁,提供社区教育服务;将进一步扩充素材库,不断动态优化,提高资源的适用性、多向互动性和智能性,建成一流的教学资源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教师可根据学科教学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能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为了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必须发挥“导航”员的作用,为学生提供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搜索目录。学生可以利用网络,随时随地从网上根据教师的导航点拨,自主搜索,自主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能力。
三、结语
在现代信息技术日益蓬勃发展的今天,为了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将提出创造性建议:搭建安全高效的网络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开发并整合丰富、实用、优秀的网络教育资源,为师生提供完善的网络服务支持,有利于推行开放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实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突破,从而使教育教学更趋向互动化、自主化、人文化,进而提高整体国民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娟,杨剑英.以学科教育资源建设促进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02).
[2]陈夫义.解读高中新课程系列讲座四 资源建设与管理[J].网络科技时代,2007,(23).
[3]吴刚平.建立课程资源的良性运行机制[J].江苏教育,2009,(05).
[4]劳明宇.浅析西藏中小学课程资源建设[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09).
[5]刘洋.中小学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思考[J].中小学电教,2008,(Z1).
[6]崔玉婷.北京市高中样本校课程资源建设情况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0,(09).
关键词:军队现代远程教育 资源建设 分布式资源库
我军自2001年正式启动军队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以军队军事训练信息网为依托,以各级军事院校教学信息资源库为主要支撑,现已初步形成开放式教学网络,实现了多层次、多专业的远程函授教育和继续教育课程的开展,为部队岗位人才能力素质提高提供了有力支持。但随着军队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于岗位人员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已成为新时期军队教育界的共识,从而使构建适应我军信息化人才培养需要,满足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军队现代远程教育体系成为必然。而作为这一体系主要支撑的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其建设规模和技术手段还远远不能满足未来军队远程教育发展需要。在此,针对军队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和不足,就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规划和发展军队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一、当前军队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和不足
近年来,全军各级院校按照军队远程教育发展规划的要求,大力开展全军网络系统建设和各类教学软件开发,并已实现校园网级互联以及远程多媒体教室和网上电子阅览室等网络教学平台的运用,为军队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提供了软硬件支持。同时,院校还根据专业教学需要,在网上建立各种军事教学资源库,并通过镜像节点方式将万方、维普等地方数据库引入军校校园网,使教员和学员都可通过搜索引擎查阅所需的教学资源,这些都为军队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是,随着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军队远程教育体系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养需求,当前的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在基础支撑和技术保障方面还存在较大不足,主要体现在:
1.教学资源规模不足,利用率低下。
目前,军队远程教学资源建设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部分院校网络课程、案例库、素材库、试题库等信息资源尚未完善且数量有限,从地方引进信息资源也不多;且部分资源由于专业、岗位针对性不强,很难得到有效利用。
2.资源建设、管理缺乏统一调控机制。
军队远程教育呈体系化趋势发展,与其相对应的教育资源建设也应注重体系性、完备性,但在当前的信息资源开发过程中缺少高层次、体系化的统一指导和监管机制,有些资源开发存在随意性,重复建设现象比较普遍,不仅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而且建设质量存在良莠不齐现象,影响了远程教育教学效果。
3.技术更新滞后,高新网络技术应用程度不高。
网络多媒体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推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呈跨越式发展。而相对于国内外远程教育技术发展水平,军队远程教育技术相对滞后,尤其在网络传输和数字多媒体方面,与军外存在较大差距,这直接影响了军队现代远程教育的推广实施和受教育规模的扩展。
4.资源共享受限,借助地方技术和资源开展建设的能力不足。
我军现代远程教育主要依托军事训练信息网和校园网来开展,虽然通过军训网可以实现军内院校之间以及院校和部队之间的资源共享,但军训网与地方网物理隔绝,地方先进的技术和资源引入军队远程教育资源体系存在较大难度;同时,因军队对于信息资源保密要求高,如何与地方院校进行资源共享和借助地方资源开展建设尚存在较大问题。
二、基于分布式资源库的军队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构想
针对上述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以及军队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的不足,立足现有基础,设想出一种利用分布式操作技术的改善方案。在军事训练信息网和局域网背景下,构建以中心服务器为核心,以各分散资源库为节点,在统一数据管理机制下协作运行,并且各资源库均具有自主维护更新能力的网络资源库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针对某一专业方向或某一培训层次的远程教育培养需求,由军队远程教育管理机构统一协调规划,制定运行规范;指定专门机构负责中心服务器的建设以及资源的更新维护,并建立专门的中心资源库和资源注册中心;各节点资源库由上级通过相应规则遴选或考核方式选定,并可通过资源注册中心进行动态添加或剔除,除可选择开设对口远程教育课程的军队院校资源库外,一些地方院校或地方数据库也可以作为备选,通过镜像服务器等方式加入进来,但其资源请求的级别要受到保密规定的严格约束;各分布式资源库通过局域网(或校园网)与本地服务器连接,服务器通过军事训练信息网连接到中心服务器,形成“两级平台一站式”服务系统,各节点必须服从中心服务器的任务调度和资源配置,并及时将资源更新信息上报给中心服务器。
这种分布式资源库架构虽然存在冗余,但可以提高结点资源库的访问效率,减少中心资源库的访问压力,减轻服务器的通讯代价。
三、结束语
军队现代远程教育要得以高效、顺利实施,并在军事高技术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更长远作用,建设运行速度快、覆盖面广、资源丰富、稳定性强的教育资源系统只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基础环节。只有在总部宏观调控下,业务管理部门分类指导,形成并落实科学完善的远程教育管理机制,同时配备高素质的现代远程教育人才队伍和先进完备的网络支撑环境,才能适应军队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硬性需求,才能在此基础上开展系统性、专业性、层次性的高质量远程教育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