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闻学概论课程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电视摄编实训,实践教学,行业对接
1.新闻学科发展非常重视实践教学
新闻学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新闻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我国许多新闻院校也在积极探索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不断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坚持“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办学理念。南京大学新闻学专业也形成了“课外实习与课堂教学并重,实践教学贯穿本科教学始终”的教学理念。
2.电视摄编实训的具体开展和实施
电视摄编实训是一套系统训练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训项目,它集电视节目策划、摄像、采访、编辑、合成于一身,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广播电视概论、电视节目策划、电视摄像、电视编辑、非线性编辑等理论、实践课程之后的总结与提高,以培养学生的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思维与实际操作技能为最终目标。
为了保障电视摄编实训的顺利进行,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许多好的举措,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综合起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教学规划和课程设计顺应实践教学的需要
考虑到新闻学科的特殊性,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新闻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相应的知识,又能掌握新闻专业基本技能,需要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大量增加实践性强的技能操作课程,把课堂教授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这需要从最初的教学规划和课程设计开始进行调整。
首先,电视摄编实训的相关课程的学时分配上,我们坚持以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主,以理论讲授为辅,在课时分配上实践环节占三分之二,理论为三分之一,把实践环节进行强调和强化。
其次,课程授课形式上,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课程交替进行。新闻理论的物化过程需要在实践操作训练中完成,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解决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使学习效果可以得到检验和巩固。
2.2教学方法的创新和突破推动实践教学的深化
电视摄编的理论课程上,鼓励老师大量采用案例教学。论文大全。所谓案例,并不是用书本上陈旧的案例来示范给学生,而是用最新的电视电影素材、热点新闻事件、近期社会现象做样本,让学生作为传媒人来进行实地分析,让学生们领悟到新闻学是一门发挥个人创造潜力的学科。
与此同时,按照课程特点,教师会引导学生展开内部竞争,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利用课堂时间或者课后作业,加强课程的横向和纵向交流。我们经常会以班级为单位,选择性地使学生观看同年级其他班级或者上几级同学的实践作品,还有一些本校学生参赛获奖电视片,加强沟通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评定他人作品的同时也对自身进行检验和调整,收到不错的效果。
2.3项目化运作全面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除了基础的校内学习,我们认为现代新闻的职业道德、岗位技能、团队精神、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等都可以在“拟媒体环境”中逐渐培养起来。在电视摄编实训体系中,我们的硬件经过长期建设,达到了课程要求,在教学中具备“拟媒体环境”的条件,学生在实践课环节采取分组教学的形式,带着“任务”学习,成立“项目组”。
在分组实践中有各有分工,一般一组为5-8人,模拟媒体的栏目化运行,由同学担任不同的实践角色,包括制片、记者、摄像、编辑、主播等,各个岗位和角色通力配合,共同完成实践练习的内容。节目流程管理方面也采取媒体常用模式,选题策划、发掘线索、前期素材获取、撰写解说串联词、演播室内容、后期编辑合成、审片修改等,教师在全流程中进行监控和指导。
2.4灵活的学生能力测评使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是至关重要的。目前高校的新闻学教学在课程评价上大多过分注重量化评价的方式,且常采用考试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多以分数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水平,这就使得课程评价过于平面化、单一化。
改革传统新闻课程以僵化的试卷形式考察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模式是必然的要求。我们对学习实行多维目标的综合评价,即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应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才能充分发挥考核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引导性作用。
我们对涉及电视摄编实训的相关科目,采取了过程评价机制,而不是单纯依靠期末卷面成绩为最终评价。这部分课程采取考察的方式进行期末成绩评定。学生的平时表现为40%的权重,主要考察课程参与度,实践环节占总评价的60%,包含所学的重点知识和要求达到的基本技能,学生在校外实践和参赛经验也考虑在内。这样的分值比例,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实践操作环节的学习状况,把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使评价更为完整、科学。
3.电视摄编实训对新闻实践教学的积极意义
3.1与媒体和行业的顺利对接
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拟演练、项目运行、行业实习等方式的综合叠加,使学生在学习期间获得行业和市场环境的真实经验,缩短了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周期,实现培养无缝隙顺应市场需求的最佳传播人才的目标。
3.2培养团队精神,注重协作沟通
团队精神强调团队内部各个成员为了团队的共同利益而紧密协作,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整体战斗力,最终实现团队目标。这不是句空话,在电视社编实训中,通过课程设计和“拟媒体环境”,学生不仅技能提升,也切实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增进同学感情,群策群力,更能体会到团体合作所带来的整体效果。
在共同学习中,“新闻洞察能力”、“新闻策划能力”、“社会调查能力”、“有效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注重品质”、“协作协调”等职业岗位能力相应地也得到了训练和培养。具有了这样的综合素质,保证了学生顺利地与现实工作情境接轨,能以更加积极、合作的态度投入到新闻工作中去。论文大全。
3.3推动校内实践基地的建立和完善
校内实践基地的建立和系统化运行是学生实训的重要保障。如果缺少真实、综合的媒体环境,就很难进行新闻学科的实践教学。论文大全。新闻学科因其职业特点,较难在校外集中实训,所以建设一个综合性的校内实践基地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电视摄编实训的深入开展,客观上推动了校内实践基地的建立,可以把学校有限的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用。在一些积累长期经验的院校,还可以把校内实践基地和商业传播结合起来,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培养了“双师”型教师,也深化了课程建设,树立了学校品牌。
综上所述,培养一个合格称职的新闻学科应用型人才,“教”和“训”需要同步进行。而电视摄编实训的有力尝试极大丰富了我们的实践性教学,这种学习模式的突破,合理分配课时,科学地处理了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关系,在加强学生技能学习的同时,拓展学生视野,加强学生团结协作,提早获得行业经验,真正做到理论够用,实践突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深化了新闻学科的实践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曾振华.“模拟职业化训练”在新闻教学中的应用.新闻大学,2009,11.
[2]郭薇薇.从电视摄编实训看新闻实践教学改革.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4).
[3]蔡雯.浅谈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与新闻人才培养.新闻实践,2004,(10).
[4]魏少华.关于构建高校新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新闻界,2005,(6).
[5]万其中,李文生.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当代教育论坛,2007,(4).
1广播电视专业理论课课堂存在的问题
1.1大多数学生对理论课认知错误,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为数不少的大学生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讲求务实,而理论是务虚的,市场经济需要的是专门人才,能掌握过硬技术就行了,理论枯燥死板,没什么用处。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更是认为,会拍会剪,懂技术就行了,不需要什么理论基础。所以上课时很多学生都热衷于扛着机器到处去抢新闻、去拍新闻。事实上,广播电视专业及广播电视新闻学是研究广播、电视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新闻信息传播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的新闻学应用专业,广播电视专业的培养要求中就提到“学生主要学习基本原理和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以及与广播电视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播音、节目主持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辑、采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可见广播电视专业对学生的要求是理论与实践并行,用广电、新闻学的基本理论打基础,树立专业意识和素养,是掌握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否则就是“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大多数的学生都意识到了广电实用技能的重要性,但是对理论却不重视。上课不听,认为理论毫无用处,与实践无关,割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而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1.2学习的性质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学习是一种紧张调动身心的活动,在这过程中,学生会感觉到累、紧张及不适,这是学习的固有属性,这就使得学生更倾向于休闲娱乐,而很少主动学习,而课堂学习又进一步加剧了一些被动性,使学生更难进入学习状态。这时候,就应该发挥教师以及教学方式的优势,但是,现今还有许多教师坚持传统教学方法,比如上广播电视新闻概论时,他们还是以书本和自己的教案为基础,死扣书本、教案,案例枯燥老旧,形式沉闷,感染不了学生,在广电这个与媒体有关的专业,很少或甚至不用新媒体呈现,有些教师最多只安排了ppt,这样的教学方式打破不了学习的消极性质,无法令学生提起兴趣,更别提提高课堂效果,这时候,就难免会有学生会开小差了。
1.3学生缺少课堂学习自,主体地位被忽视
许多课堂和教师都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人,而不是被灌输者,有些教师在上广电新闻概论的时候,总是自己“独霸”课堂,无论是理论还是案例,都使学生像是一个旁观者和被迫接受者,这样学生当然找不到在课堂上的存在感,从而对课堂失去兴趣,消极对待。理论课与实践课最大的区别在于,实践中,学生可以自己动手,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质,能激发自己的兴趣,而理论课则不然,全是概念和硬知识,使学生很难找到学习的,这时,教师如果不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不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效果将会越来越消沉,最后甚至发展到学生对老师产生看法的地步。
2影响广电专业学生课堂积极性的因素
从上面存在的几个问题,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若干影响广电专业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的因素,其中主要有以下三点。
2.1广电理论课本身的性质
上文也提到过理论课的特殊性。但广电专业相对偏于实践,所以很多学生的兴奋点在于实践,加之广电理论课自身的相关知识都能在实践中或多或少进行学习,这些因素使得广电理论课更加形同“鸡肋”。
2.2教师的自身因素及课堂影响力
这一因素是最重要的。常言道“没有笨学生,只有笨老师”,老师对学习、尤其对课堂的影响至关重要。老师对课堂的态度,老师的性格及课堂策略都至关重要。广电专业理论课作为人文社科类课程,要更加凸显人情味,老师在强调新闻的人情味和社会责任时,如果能用自身独特的方式和形式,就会极大提高课堂影响力,从而提升课堂效果。
2.3社会学环境的影响
当然,课堂效果出问题,不只是课业本身、老师甚至是学生的问题,更主要的是社会大环境的熏陶。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整体忽视理论,有些人只有在实践中碰壁后,才意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当前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们越来越现实,越来越不注重学习理论,甚至轻视理论,这大大地影响了理论课堂的学习效果,因为,毒已入心。
3提高广电专业理论课课堂学生积极性的方法
3.1利用多种手段构建丰富有趣的高效课堂
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首先要在课堂教学方法上下功夫,避免传统理论课教学的枯燥、沉闷,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固定模式,创建丰富有趣的高效课堂。对于广电专业来说,更需要利用多种手段,多种媒体形式,使课堂内容更丰富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兴趣。“高效课堂”这个词,在中学阶段就已经提出来,意在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在大学广电专业理论课中,甚至是所有大学课业中,“高效课堂”也弥足重要,它能够很好地调动各方面课堂资源,尽可能大地影响和调动学生积极性,感染学生,这在传统课堂中是没有的。学生在丰富有趣的高效课堂上,能够接触到理论的另一面,同时教师利用自己的功力和人格魅力,使得理论焕发新生。构建丰富有趣的高效课堂,关键是利用多种手段,用多种手段来表现理论课的魅力,吸引学生,这不仅仅限于用个多媒体,用个ppt就行了,这只是表面的教学工作,最主要的是广电专业老师,要会利用新闻、电影视频,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如在上广播电视新闻概论的时候,授课老师可以播放与内容相关的影片和音乐,当讲到各种电视类型及发展史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CCTV、BBC等著名媒体所制作的相关纪录片,在讲到中国电视的发展史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在历史上很重要的作品片段,在讲广电制作的理论课时,可以利用对比影片的方法来解释画幅、镜头等相关知识,讲到电台相关知识的时候也是一样,可以用几个典型的国内外电台节目,如《美国之音》和《央广之声》来说明电台节目相关的理论知识,在讲到新闻理论及新闻关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名家讲座和专题报道来提高学生注意力,可以利用主旋律音乐来烘托气氛。教师在上课前和上课间隙,也可以播放一些时下流行的歌曲和娱乐视频来调节气氛,提高学生积极性。在上到一些与广电历史和时代性有关的理论课时,教师甚至可以找出自己以前收藏或保存的相关物品,比如磁带、老式收音机等,展示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对这段知识和历史更感兴趣。广电专业理论课虽然是理论,但与实践有极大关系,教师可利用相关案例,关注和表现时下热点问题,并结合语言的组织,幽默感的把控,讲课形式的设计,来使课堂更加丰富有趣,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而不厌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积极与学生互动,提高课堂的自主性
前文提到学生的自以及学生的课堂地位对学生课堂积极性的影响。每一个人都渴望被重视,都希望在一个特定的场合中体现自己的存在感,如果在有可能或应该产生存在感的时候,没有被重视和发现,整个人就会陷入到一种消极、无生机的状态中,从而对当时环境里的任何事都不感兴趣。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地位,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要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关键就是积极与学生互动,我们在上广播电视专业理论课的时候,要会就概念和案例跟学生交流互动,走下讲台,倾听学生的话,倾听学生对这个媒体和与这个媒体相关问题的看法,让学生都重视课堂这一段时间所讨论的问题知识,让学生对这个知识发表见解。课堂讨论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它能让自完全抓在学生的手里。通过知识和案例的小组讨论,学生能融入课堂,找到存在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广电教师还可以进行随堂小训练,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参与度。比如讲到广电编辑时,可以让大家随堂写东西;讲广电的特点时,可以让同学谈谈自己与广电的小故事等。互动和课堂讨论,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3.3引导学生对理论产生重视和理解
理论是枯燥的、无味的,但这只是它表面性质的表现之一,实际上,理论在人类发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理论推动实践,有多少大事都是在优秀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成功的,就以广电专业理论来说,从事广电事业,只懂技术,不懂得广电的发展脉络、基本原理、理论体系以及现状,是很难在实践中取得成就的,只懂技术不懂理论,在广电体系里难以生存,因为广电的基本工作,比如摄影、剪辑都有一套严密的理论嵌套。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清现实,注重理论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多看一些专业类书籍,同时引导他们关注时事,关注与广电专业相关的现实事件,让他们将事实与理论相结合,更好地理解理论,体会理论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让他们理解理论,不讨厌理论,从而提高他们在理论课堂上的积极性。
4总结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良好的课堂效果是教学成功的一半,课堂效果提升的关键在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在现代这个教育环境、社会环境复杂因素日益增多的情况下,更要注重调动广电专业学生课堂积极性,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己在课堂这个教学的主阵地上乐于、勇于打好属于自己的硬仗。
作者:李杰锋 单位: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进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思考[J].电影评介,2014(18).
[2]张英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一、引入
信息时代,全民族都要提高媒介素养,从而让我们的大众都成为能积极地善用媒体、制作媒体产品、对无所不在的媒介信息有主体意志和独立思考的优质公民。媒体已经构成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环境,媒体的进步也是人类的进步。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有好也有坏,大学生成长需要优秀的精神食粮,关键是如何发挥媒介在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实现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途径或措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并对全社会公众媒介素养教育的实现提出借鉴和思考。〔1〕〔2〕
二、媒介素养的简介
(一)媒介素养概述
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3〕
媒介素养不仅包括接受媒介产品的能力,而且包括用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传播媒介的内容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养不仅是使用媒介的需要,还应该是一个现代社会公民素质的一部分.
事实上学者们对媒介素养的理解与界定往往少补了对信息的涉及,甚至有学者将媒介素养划分为微观与宏观层面,而微观层面直接取名为“媒介信息素养”,并分析了其内容。更有学者从教育视角深刻地解析了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的关系,从概念的起源层面,内涵的变迁过程、培养的实施方式的三方面对两者的差异进行了详细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明确阐述了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相互融合之趋势是明显的,并提出以教育技术为支点构建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融合之桥梁。正如学者冯延群所言:“媒介素养倾向于一种综合的文化素养,而信息素养则是一种知识管理策略。”〔4〕
(二)媒介素养”的发展现状
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与社会文化、传播科技与媒介形态关系紧密,并且反映出人们文化观念、传播模式与媒介观念的转变,社会文化与科技技术推动着传播媒介的发展。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的到来创造了全新的文化形态,网络多媒体与计算机技术则提供了崭新的传播方式,然而当人们体验数字化生存的同时,其媒介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它对当代公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对传统媒介素养的丰富和发展。不论是研究新媒介素养的理论,还是时间新媒介素养的教育,或是测评公众新媒介素养的水平,都必须建立在对当代新媒介素养的内涵发展,并构建新媒介素养的内涵体系,是当代传播与媒介研究的基础与核心工作。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高校中只有北京、上海等少数新闻院校比较早且有计划地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但多是以选修课形式开设的,如200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传播信息技术学院首开《媒介素养专业》公选课,同年10月,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创建并开通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媒介素养专业网站(.cn)。近几年,浙江、江苏、山东等地一些高校也开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选修课程。到目前为止,我国仅有中国传媒火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出版了儿本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专著和教材,如张开的《媒介素养概论》,蔡帼芬等主编的《媒介素养》,陈先元的《大众传媒素养论》,邱沛篁等主编的《媒介素质教育论集》等。同时一些新闻传播期刊和网站也登山了大量的探讨媒介素养教育的文章,高校硕、博研究生中也出现了有关专业论文,这都标志着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在逐步的深入和提高。可喜的是,2002年中国传媒大学正式成立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 2006年6月,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另外还有大量相关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个案研究出现,如调查发现,上海学生对媒介的表征和建构能力缺乏足够的判断和警惕,获取利用信息还不够积极主动,参与媒介互动和媒介内容制作的人数比例较低等方面存在着媒介素养的缺陷等。总之,社会各界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媒介素养教育各种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发展。〔5〕〔6〕
(三)“媒介素养”引发的教育思考〔7〕
1、媒介素养的现实性
现代大学生这个庞大的群体是新兴媒体的主要接触和使用者。在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未完全定型的时期,可能会受到媒体的某些误导,可能会影响到其价值、行为判断的偏颇。某大学生创作并演唱的FLASH作品《大学自习室》在高校中几乎有口皆碑,但其中展示的某些大学生形象却令人担忧;以身体组成电子邮件符号“@”,此行为艺术在社会各界也是褒贬不一现代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人的发展也越来越个性化,这些在当代大学生身上的体现尤为明显,但是如果不加以正确的认识、分析和判断等系列媒介认知教育,可能会对其媒介素养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影响。
2、媒介素养的可能性
对媒介素养教育有着重要影响的传媒认知能力的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吸引了整个青年群体,而大学生又是这个群体的主力军,可以利用手机、QQ空间、博客等传播着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媒介观念与媒介素养,可能会对社会起着负面影响,对青年群体的社会认知和媒介认知起着消极作用。
3、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大学生群体容易被新的技术、新的潮流所吸引,对于互联网上新鲜的东西有着无限的好奇和求知探索,而目前我国高校设置课程体系如新闻学、传播学、电影学、广告学等学科体系均已成熟,加上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课程的支撑,它们能为善于探索求知的学生群体提供媒介素养教育的坚实专业知识基础。
(四)“媒介素养”的培养途径
1、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确立〔8〕:目前《媒介素养概论》、《媒介素养》等专门教材已经出现,加上传媒教育课程列:广播电视学、新闻学、传播学、电影学等学科体系的诸多课程,已基本可形成独立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专业教材、专业论文和专业教学、研究人员的出现使该课程体系的开设成为可能。
2、学生参与传媒实践能力的提高〔9〕〔10〕: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世界对于青少年是具有强大诱惑力的,在媒介素养教育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要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多地给青少年创造参加传媒实践的机会。他们每天都在网上体验着信息时代的传播乐趣,但也因为意识上的薄弱和缺乏把理论知识用于实际的能力。
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确立以及其实现途径、方式的创立,对目前社会公众阶层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的实现也必将起着重要的借鉴与参考作用。
【关键词】 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广告学;教学经验
广告与新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广告对于大众媒介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约在1920~1923年,就在一些高校的报学系将广告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列入该科系的教学中。高等教育进入现代阶段以后,一些开设新闻专业的院校为了适应市场人才的需要,将广告列为正式课程进行研究和讲授。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在培养目标上与本科新闻学专业有所不同,前者更重视对技能人才性的培养。为了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广告学课程在教学上就更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要着重强调实践。笔者近几年来一直从事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广告学课程的教学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将这些经验进行总结,以供大家参考。
一、第一堂课严把思想观
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非常清楚第一堂课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第一堂课不仅是师生彼此互留“第一印象”的关键时刻,而且也是学生对该课程产生“第一印象”的关键时机。广告是一种借助于大众媒介进行传播的一种传播形式,广告一旦出去,就会对社会的文化、价值观产生重大的影响,而广告中所传达的文化、价值观正是广告从业者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的外在体现。从近几年各大新闻院校学生的就业方向来看,一部分学生最后从事了与广告相关的工作,目前在校的新闻专业的大学生日后将有可能成为广告从业者。基于此,笔者非常重视在第一堂课上与学生一起探讨广告对于社会的影响,尤其是广告对于社会的负面影响,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通过第一堂课的政治思想教育,严把思想观,为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广告的思想性打好基础,降低广告对于社会的负面影响。
二、结合广告公司操作流程设计教学计划
我国目前的广告学专业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大致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广告学基础知识,涉及广告的相关概念、分类、原则、原理、发展等;第二部分为广告实务,涉及广告运作中的流程、要素、广告创意等内容;第三部分为媒介实务,涉及广告媒体的特性、选择、组合策略等相关知识;第四部分为广告行业背景知识,涉及广告行业法律、法规、发展趋势等内容。如果完全按照教材安排来讲述,加上实践要求,需要较大的课时量才能让学生完全理解课本内容,掌握广告知识、技能。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为了保证基础课程和新闻专业课程的教学课时,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广告学课程的教学周课时在不断的被压缩。为了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笔者结合现实广告公司承接广告业务后的操作流程来安排教学计划,强调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这样既能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为学生日后迅速进入、并熟悉工作岗位和流程打好基础。
三、课堂理论与课后实践相结合
广告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仅仅有理论知识没有实际操作能力是不够的。笔者结合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广告学的课程特点,采用课堂理论、课后实践的教学方法,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保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例如:在课堂上讲完市场调查分析的理论,课后指导学生自选课题设计制作广告调查问卷,进行实际调查、分析;在讲到广告主题定位方法的时候,指导学生在前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所学usp理论、品牌形象理论、定位理论来设定自选广告的主题。
四、小组分职位实践,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由于社会、经济、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普遍表现出追求个性、自我意识强、责任心不足、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等特点。而实际广告操作并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它需要小组团队的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在一个广告服务小组中包括调研、策划、创意、媒介、sp各类人员,每一个成员都承担着相对独立的工作,但是成员之间又要互相协助才能保证广告工作顺利完成。因此在指导学生实践时,笔者会将学生5人一组进行分组,让每个同学在小组中都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自己角色应该承担的工作,遇到需要小组协作的时候又会指导学生共同完成,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例如:在问卷调查的实践环节中,要求大家共同来完成实际调查工作,最后由负责调查的同学回收问卷分析。在讲到广告创意方法头脑风暴法的时候安排小组共同召开创意会议,共同创意。
五、模拟提案比稿增强服务和竞争意识
现实中一家企业在寻找广告商广告业务时 ,往往需要几家广告公司拿出方案来比稿,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能提供优质服务的广告公司来广告业务。因此广告公司的服务意识与竞争意识对于公司的发展壮大尤为重要。作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服务意识与竞争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笔者在学期末会安排学生按小组把自己小组所做的广告方案在全班同学面前提案,由其他同学按照提案小组广告方案的完成情况分项目来给提案小组打分。以此增强学生的服务和竞争意识。
长期从事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广告学课程的教学工作,笔者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缺少实践教学基地和信息闭塞、缺乏交流。为了更好地保证广告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建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解决上述问题。
1、利用现有资源自创实践平台
目前各大高校都设有校内报纸、电视台、广播台等平台,这些平台不仅是校内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也是新闻专业学生实践新闻技能的平台。笔者建议,校报、校电视台、校广播台可以预留一些版面和时段用于广告实践操作,刊登学生的广告作品,毕竟现实中广告是媒体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2、联合校企互动发展
联合兄弟院校、所在地广告公司、媒体、广告团体,举办广告作品大赛、互动广告作品展。做到资源共享、互相学习、相互促进、拓宽眼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培爱.广告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
关键词:广告学概论 考试改革 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4.7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156
《广告学概论》作为一门课程,融合了文学、艺术学、新闻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美学等内容,它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叉边缘学科,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在于培养学生们相关广告理论素养,还要锻炼学生的广告实践能力。学生们最终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都是为广告实践服务的。因此,本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紧密围绕着应用性和实践性来展开。考试,作为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要体现出本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目前许多高校都在大力提倡应用型教育,而现行的考试制度天然带有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再加上广告学本身特有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传统的试卷考核已经不能满足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考试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切实进行考试方法的改革,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广告专业素质的提高。本文从《广告学概论》课程考核实践出发,探讨考试改革的具体方式。
1 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试卷作为考核的主要形式一直存在。学生只要熟练背诵书本和笔记上的知识点,一般都能较容易地通过考试。这种考试方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一是部分取得高分的学生有可能仅仅是背诵刻苦,实际专业素养和能力很低;二是会造成部分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考前采取突击复习以应付考试,学习效果很差。新时代迅猛发展,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他们大学学习中的重头戏。特别是在广告这个不断发展创新的学科中,创新能力、整体策划能力、文案写作能力以及媒介执行能力等都非常重要,但往往这些能力的考查是无法通过试卷来完成的。目前试卷这种考试方法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所以考试改革是必然的选择。
2 考试改革的实践
2.1 考试方式的改革
《广告学概论》这门课程虽然主要在讲广告的发展沿革以及相关理论,但是最终这门课程的目标还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实际动手能力。为了满足这个教学目标,笔者将广告策划案作为具体的考核形式,要求学生们针对一个具体的品牌做出一份完整的广告策划案,包括市场分析、消费者分析、产品分析、广告定位、广告创意、广告投放、广告预算以及广告效果监测。其实这几个组成部分都是课本中具体章节的浓缩。单纯的试卷不能收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改为策划案考核,既考虑到了知识和技能的并重以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又实现了课本知识的继承和创新。这一份完整的广告策划案考查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首先,资料搜集能力。众所周知,在进行广告策划之前,前期的市场调查分析、消费者分析以及产品分析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分析数据直接决定了后期的广告策略。学生们处在校园里,由于时间、金钱和条件限制,不可能去进行实地调查,这就要求学生们学会利用图书、期刊以及互联网来进行相应的资料搜寻。特别是市场调查,学生们由于自身能力所限,不可能对整个市场有较为宏观的把握,所以参考一些数据和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在海量的信息之中,学生要培养自己快速准确定位所要搜寻资料的能力.并且能够判断出所选内容是否适用。
其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广告策划这种考核方式给了学生们一个良好的平台,学生摆脱试卷的束缚,自由发挥,积极探索,将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在策划案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除此之外,策划案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同学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同学们不仅要提交一份完整的广告策划,还要凝练策划的内容来进行PPT展示。这不仅考验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完整的广告策划书以及PPT提案这种考核方式努力体现知识是基础、创新是目标的指导思想,把考核重心向创新能力倾斜。
最后,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所谓团队合作,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当一项工作或任务远远超出个人能力范围时,就要进行团队合作。学生们将来走向社会,会处在各种各样的团队之中,必须要拥有与别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部分。在考核过程中,笔者将全班同学分成3―4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广告策划案。由于涉及的内容较多,同学们一般都将任务分解到个人,心思缜密的同学负责资料搜索,动手能力强的同学负责PPT的制作,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进行PPT展示,至于广告创意,大多数同学采取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后确定。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同学们会遇到意见不统一,甚至想法南辕北撤的情况,也可能发生激烈的争吵。只有同学们积极沟通解决问题,才能最终完成任务。所以,广告策划的整个过程也是不断培养同学们团队合作能力的过程。
2.2 成绩评定方式的改革
一般来讲,一门课程的综合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个方面组成,其中大多数情况平时成绩的比重为20%,期末成绩的比重为80%,偶尔也会出现平时成绩的比重为30%,期末成绩的比重为70%的情况。这样的成绩评定方式缺点就是过于倾向末考成绩而忽视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监控,极易让学生产生考试前“临阵抱佛脚”的心态,整体的教学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觋,加强教学过程的动态管理,就必须对考试成绩的评定方式进行改革。经过改革后,学生的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的40%和期末成绩的60%组成。这种方式有两个方面的显著优点:一是加大了对平时教学环节的监控和考查;二是由于期末考核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团体的分数有时候不能真正反映同学们的个人水平,所以这也是一种调控分数的方式。
其中平时成绩由以下三个指标进行考核。一是考勤。这属于成绩评定的一个最基本的指标,如果同学们的出勤率不高,那么教学效果不好是必然的,所以,对同学们出勤的考查既是关系到成绩评定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保证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二是课堂表现。以往课堂中老师作为主体,向同学们讲授知识,经常出现“满堂灌”的情况。为了体现素质教育,老师就必须加强课堂中与同学们的互动,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能够真正融人,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同学们的课堂表现,无论是听讲情况还是回答问题情况,都必须要作为成绩考核的一个方面。三是作业完成情况。作业情况能够较为直观地反应同学们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效果。本课程每月仅布置一次作业,不要求同学们长篇大论,着重考查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创新发散思维。
期末成绩由同学们以小组完成的广告策划案、PPT展示以及个人总结为考核依据。其中,广告策划案占期末成绩比重的60%,主要从以下五个角度进行评定:方案框架设计、方案创意、方案可行性、内容完整性以及市场价值。在广告业界,这五个方面是衡量一个策划案是否合格的标尺,所以从这五个方面去评价同学们的策划案也较为公正和客观。PPT展示占期末成绩比重的30%,包含了制作分数与陈述得分两个方面。影响制作分数的因子为PPT的制作格式以及PPT的整体风格和效果,影响陈述得分的因子主要是陈述效果以及陈述时间的控制。学生的个人总结占期末成绩比重的10%,由同学们单独完成,对整个广告策划案完成的过程做出独立的思考。
这次考试改革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第一,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平时学习的重视。第二,学生们多方面的能力有所增强,包括资料搜集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第三,没有了死记硬背的考试压力,学生的心理负担明显减轻,能够积极主动学习,课堂融人效果也更好,教学氛围有了明显的提升。虽然考试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但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成绩评定过程中团队的因素可能会对个人造成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有的同学在团队中处于核心位置,完成的任务较多,但在分数上可能无法与其他人区分;而另外一些同学则没有任何贡献只是挂名,在分数评定中也没有办法甄别。尽管如此,仍要树立以能力和素质考核为中心的考试观念,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的课程考试考核评价体系,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把他们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蕾.论新闻传播专业的广告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人才培养的基本标准
多元知识背景成为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人才的主流。新媒体时代的重要标志是媒介融合,具有网络科技类、经济类、法学类、社会类、艺术类等专业背景,再加上广播电视专业训练的人,才是新媒体所需要的人才。其一,是工具性的知识,包括基本的写作、语言交际方面的知识和外语、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其二,是作为社会人的知识,包括与人类自身发展有关的知识;其三,是学科专业方面的知识,包括本学科专业知识、跨学科专业知识和综合交叉学科知识。因此,我们的广播电视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做相应的改革,对经济类、法学类、科技类的课程应按照时代需要进行适当引入,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应鼓励其进行相关专业的辅修。在毕业时拿到除新闻专业外的相关证书,让其具有多元化的知识背景。
多元能力成为新媒体新闻人才成长的基石。新媒体时代。对每个广播电视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它要求广播电视工作者一要学会“网络化生存”。具备高科技意识,有较高的业务技能,能熟练地运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传播技术从事采集、制作、传递广播电视信息。二要融“杂家”和“专家”于一体,唯有这样的复合型、“全天候”人才,才能适应网络化时代的需要,担负起发展广播电视事业的重任。因此,新媒体时代的广播电视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思考能力。研究创新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执行能力。对此,国内新闻教育院校的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已经有初步的相关研究。如复旦大学的童兵教授曾指出,在传媒事业性质与体制的创新巨变的大背景下,新闻传播运作也必须随之发生一系列变化。现在新闻机构对人力资源的起码要求是复合型人才,既懂新闻采编业务,又懂经营管理业务:既有较好的文化功底,又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既能完成微观层面的操作,又能从宏观上参与决策、策划,提出与实施一个较大领域或较长阶段的报道计划。
多元的意识是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新媒体时代。多元的意识是广播电视人才培养的关键。首先,大网络打破了原来的地域与行业限制,直接面向全球,因此,广播电视人才培养应有全球化意识,以适应广播电视传播的全球化竞争,培养国际化的广播电视传播人才。同时,新媒体时代的广播电视发展日新月异,其广播电视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也需要创新意识,如果以老眼光,以传统“广播电视新闻学”的观念来看这一专业,就会使专业的培养目标过于单一。学生的就业范围过于狭窄。我们应调整思维方式,树立新的传播观。从数字化时代的“现代传播媒介”角度来看这个专业,从加强学生的新闻意识、受众意识、媒介素养意识人手,完善学生面对现代传播媒介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多元的人才培养目标:新媒体的特征和发展需要决定了在此时期广播电视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有知识型、实务型、经营型、研究型四个层次。新媒体时代的一大重要特征是媒介融合。对那些关联数字媒体内容的系统服务被统称为新媒体业务,它包括电视媒体(数字电视、手机电视、IPTV),网络媒体(网站、网络电视),广播媒体(数字音频广播),平面媒体(电子出版物)等的子项业务。各项业务之间既存在融合也存在竞争。在此情况下,当前广播电视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发生了变化,主要分为知识型、实务型、经营型、研究型四个层次的目标。
首先,传统广播电视人才培养模式较侧重于与广播电视相关的知识灌输,如广播电视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采访与写作等,但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的相关业务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的知识已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紧跟当前媒体的发展趋势,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如台湾的广播电视专业教育中已加入统计学、网络营销等课程,四川外语学院的广播电视专业课程中也已加入网络传播、网页制作等课程,让学生掌握当前广播电视领域的最新知识,成为知识型人才。
其次,广播电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新媒体时代的广播电视因媒介融合的出现对我们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现在培养的广播电视人才应具有多方面的动手能力,除了传统的摄、录、采、编,还应包括对手机电视、IPTV、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的操作能力,成为实务型人才。
再次。在当前金融风暴的冲击下,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2008年11月30日,香港无线电视负责人宣布对外裁员212人。2009年第一季度,美国电视广告收入同比下降了4.8%。同时,我国的广播电视属于事业编制式,传统上重宣传,轻管理。不少广播电视单位在进行数字电视推广、自身品牌打造等经营活动中已感到力不从心,市场对广播电视经营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最后,对当前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发展的方向、特点,我们需要研究生等阶段的教育培养研究型人才。以总结经验,紧贴时代需要不断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广播电视相关理论。目前。研究人才属最高层次人才,所占比例却较小,这个格局会随着研究生教育的繁荣而改变。
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人才培养主要采用两种模式:一是学界业界合作,即高校和传媒机构联手;二是中外合作,即将本土高校和国外高校的优势力量进行整合,培养人才。首先,高校和传媒机构联手,进一步加强两者的联系。高校与媒体应建立以效益为核心的实质性合作。在制度上。高校、媒体双方应签订合作协议书,制定工作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在合作内容上,双方应充分发挥理论、实践优势,开展全方位实质性合作。如高校与媒体互聘兼职教师、研究员,到对方处讲课、讲座、办培训班,开展业务指导、合作搞科研
等。高校应充分利用媒体这一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媒体见习、实习,为媒体评议节目、合作摄制作品等。媒体为高校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实践训练机会和场所,在接纳学生实习实践的管理上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并将学生的实习成绩列入指导老师的业绩考核内容。采取轮换进修、访问方式,派记者编辑到高校深造,提高理论素养。事实上,我国广播电视教育几大名校和部分综合性高校的广播电视专业已不同程度地实现了与媒体的合作办学。如复旦大学与上海文广集团的合作,中国传媒大学与电商网的合作,四川外语学院与重庆广电集团及新浪网的合作。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从一线记者编辑中引入适合从事广播电视业务课程教学的人才,以迅速扩充广播电视师资队伍,加强广播电视教学与广播电视实践的结合。在引入师资力量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现有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可采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出国进修学习等多种方式。对担任广播电视业务课程的教师,还应该保证他们有一定的时问参与广播电视实践。
同时。积极进行中外合作,创新广播电视人才教育模式,充分开发广播电视教育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广播电视全球化竞争要求我们培养国际化的广播电视人才,而这种人才的培养,客观上需要我们与境外院校广播电视专业合作办学。引入西方国家的教育资源,同时更深人地开发国内的广播电视教育资源,通过资源的配置和整合,实现培养国际性广播电视人才的战略目标。比如可以探索与国外广播电视院校联合办学的路子,使学生获得赴国外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也接收国外学生来我国接受相应的教育。这样,我们可以更快速地引进相关的国外经典教材,引入国外师资,推行双语教学。
多元的人才培养手段:建构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教学途径与非教学途径紧密结合。在学校教育方面,我们可以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的培养模式。新媒体的出现毕竟只是传播途径和媒介的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还可能出现更新的媒体。因此,广播电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设置培养模式,本着“以人为本”的方针,构建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学科体系。在通识教育方面培养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专业人才正确的历史意识、大局意识、价值观念和丰富的人文知识。在专业教育方面,应当从广播电视新闻的专业知识结构出发,不仅要包括广播电视新闻与传播的理论和实务,还要包括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新技术,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等。市场细分化促使媒体转向专业化,专业化的媒体急需具有相应专业特长的复合型人才。随着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对各行业信息的精细细分,在广播电视新闻方面还可以开辟更细的培养方向,比如广播电视财经新闻或财经信息传播、媒介经济管理等,设置相应的课程以满足新媒体对复合型广播电视专业人才的需求。除了理论之外,由于当今媒体市场的激烈竞争,广播电视媒体要求人才能及时上手工作,独当一面,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专业人才的实验室实践和社会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创造实践的条件:一是与新媒体机构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媒体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和媒体联手培养学生的实务工作能力:二是建设具有媒介融合功能的数字化学生媒体实习平台,让学生全面体验新媒体新闻实务工作的完整过程。在职业教育方面走“优秀帮带+不定期培训”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SWOT分析;对策
一、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
随着文化产业在世界各国作为战略产业的兴起,社会上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与此相应,2003年底我国教育部批准了山东大学和云南大学进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专业招生试点。如果以华勒斯坦的学科规训制度理论来看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的话,可以看到目前全国的大学里已经如火如荼的建立起了相关的系科,甚至有的干脆就叫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开设了专门讲座和相关的课程。目前,全国已有100多所高等院校(主要是本科院校)相继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办学层次从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一直到博士一应俱全。成立了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全国高校文化产业研究与学科建设联席会,全国高校文化管理类学科建设联席会议也成功举办了七届,涌现了一些本专业的知名学者,有了刊发研究成果的专门期刊,但是还缺少学科经典著作,没有建立起图书收藏制度,因此,可以说文化产业管理这个专业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还不是很成熟。本文旨在通过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的态势分析,提出一些具体的对策,以期为推进这个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
二、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SWOT分析
笔者采用SWOT分析模型对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面临的内部优势、劣势、外部的机会、威胁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提出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对策。
1.优势(strength)分析
(1)研究对象覆盖范围广。根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印发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文化产业”分为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因此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一个具体的文化产品或者文化服务行业,如新闻、广播、电视、电影、艺术品的生产和销售等;也可以是行业层面的中观管理,如研究某一个行业协会的管理;还可以是研究整个国家的宏观管理中的文化产业政策、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地方的文化产业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研究对象广泛的覆盖范围也进一步拓宽了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例如,学生毕业后,可以去画廊、美术馆、会展公司、广播电影电视公司等处就业。
(2)研究人员的多元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多学科交叉性特点决定了其研究人员的多元性。除了高校的教师为了专业建设在研究它,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也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城市品牌的塑造和维护在通过项目招标的方式委托各级科研机构去研究它。研究人员中有文学、历史、新闻传播、法律、经济和管理等各种专业的人才,呈现了多学科的态势。他们从各自的专业视角出发研究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现象,如电影的分级制、电子出版物的版权保护、国家的文化安全等等。这其中涌现了一批专业的研究者,如熊澄宇、叶朗、陈少峰、向勇、胡惠林、李向民、欧阳友权、王育济、金元浦、万里、花建等。这种各个专业的人员对文化产业管理的共同兴趣有利于整个专业的知名度的提升和早日实现交叉学科中普遍性规律的概括总结。而且此种多元性使得学生在接触不同知识背景和学科门类的过程中有助于形成知识的融合与贯通。
2.劣势(weakness)分析
(1)人才培养方案不成熟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的调查显示:全国211和985学校中,文化产业专业的所属院系五花八门,包括经济类的、文史类的、传媒类的,还有艺术类的。【1】在教育部新版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可以看到这个专业是在管理学的门类下的一个二级学科,当前的这种专业设置是与学科归属很大程度上是不对应的。这种混乱的专业归属,一方面说明学科发展的不成熟,另一方面也说明各个学校都在依据自己的资源和能力开设课程。这也直接导致了这个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不规范,有些偏重艺术,有的偏重经管,还有的偏重历史等等不一而足。人才培养方案难以达成共识,学科理论体系不成熟,缺少成功的案例可以学习参照。课程设置上太多概论性质的课程,学时少而课程门数多导致每门课程都是浅尝则止,无法深入。
(2)经典教材缺乏
由于专业设置的时间比较短,核心课程在学科内部没有达成共识,各高校组织结构的条块分割和部门本位主义所致的本专业的师资力量单薄,加之该专业的多学科交叉性质,导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水平教材严重不足。目前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材,呈现出的基本态势就是在传统教材相互拼接的基础上在前面加上“文化”二字。比如“文化市场营销”就是在市场营销的基础上前面加上文化两个字,“文化经济学”就是在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前面加上文化两个字,读起来甚至还不如传统的市场营销或者经济学的教材通顺流畅,极大地浪费了学生的金钱和时间。
3.机会(opportunity)分析
(1)国家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重视程度增强
在教育部近日下达将于2012年上半年实施的新版本科专业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方案”中可以看到专业名称为“文化产业管理(可授管理学、艺术学学位)”的专业被划归在了“管理学”学科门类下,专业类为“工商管理类”其专业代码为110213,比照先前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原专业代码110310S,可以看出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予以了重视,已经从在少数高校试点的目录外专业提升为基本目录中布点较多、稳定性好、共识度高的专业。这其中的管理学学位尤其吸引了一批艺术类考生。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为文化产业管理这个新兴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就业领域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
就业领域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来源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国家和各地政府开始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一些文化产业园区陆续投入建设,加之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很多文化企业开始创建并获得成长。这些文化企业急需大量的策划、项目管理方面的人才,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恰巧提供了这样的人才。另一方面,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对生活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从而对会展、旅游、动漫、网络游戏、影视等方面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加,这间接引致各个文化企业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增加。
4.威胁(threat)分析
(1)各院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之间竞争激烈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虽然为同行交流提供了便利,但也造成了专业布局上的小而散的局面和激励的竞争。这其中突出的弊端是有的学校没有这样的资源和条件也盲目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一方面有的2011年刚刚开始招生,一届毕业生也没有,学生成为无辜的小白鼠,另一方面,有的学校至2011年已经停止招生,这不禁让人对已经毕业学生的素质提出质疑。
(2)相近专业的替代性强
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可以看到仅“工商管理类”中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相近的就有“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和“体育经济与管理”等三个专业,在“新闻传播学类”中也有“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与之相关。这种专业的替代性使得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面临的竞争除了同专业之间的竞争,还有来自传统专业和这种已经比较成熟的相近专业对生源的紧张争夺。
(3)社会认可度不高
虽然当前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或者方向的学校遍地开花,但是这个新兴专业的社会接受还需要时间,在目前来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社会知名度并不高,导致各个学校该专业的招生规模受限,一般招生规模为100人左右,同时由于毕业生人数少,社会影响也还没有形成。具体表现在很多文化企业根本不知道这个专业,即便一些知晓这个专业的文化企业也存在着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届生不利的用人过程中固有的社会网络问题。这些因素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对策
通过SWOT分析,对我国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未来的专业发展提出以下对策:
1.加快学科体系的建设
目前,我国已经有了刊发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研究成果的专门期刊,如:《北大文化产业评论》半年刊《文化产业导刊》。但是这两种期刊中的文章在CNKI中都难以搜寻,所以应加快数字化出版的建设以方便官学研对学科发展的研究交流。另外,在举办全国高校文化管理类学科建设联席会议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本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组织力量引进国外经典教材
在国外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已经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学科,相关的经典教材并不缺乏,而国内的教材受国内浮躁的科研习气的影响在简单的拼接和生搬硬套之外很难有什么引人入胜的精品。所以,全国高校文化产业研究与学科建设联席会应该组织治学严谨的学者大量翻译引进国外的优秀教材,这是保障教学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3. 严格专业设立的审批
在如今明确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科归属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明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立的学院归属,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文学院、哲学院、管理学院、社会发展学院等等很多学院都可以开设,没有严格限定。在办学条件上要考察相关专业近些年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是否充分的基础。
4. 注重专业的市场营销
要向国外的大学学习,积极推进我们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专业本身的营销,比如在各种媒介上积极推出品牌教师、精品课程、优秀毕业生的事迹宣传、各种社会实践单位的具体实践课程、品牌工作室、专业的学生活动等。形式可以是网络宣传片、记者的访谈视频、报纸的软文、产学研合作时宣传报道、百度贴吧等。
参考文献:
[1]陈少峰,朱嘉.中国文化产业十年[M].北京:金城出版
社,2009.10:94.
[2]李庆豪.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进展、问题与前景[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8):19-22.
摘要:在以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的对外汉语教学中,语音教学无疑是整个教学的基础和重点。由于受母语的影响,操不同语言的学生在语音上的问题也不尽相同。韩国籍学生在来华留学生中占了很大一部分。研究他们学汉语的问题,对整个对外汉语事业来说是很有价值的。本文就韩国学生为对象谈了一些关于语音教学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语音 韩国;声母 韵母 声调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2
语音是人类通过发音器官发出来的,用来进行社会交际的,有意义的声音。我们都知道,对外汉语教学的一大目标在于使学习者掌握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既然要进行交流那么清楚的发音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汉语作为一种有声调体系的语言,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也就是说,同一个音节会有不同的声调来表示不同的意义。如果学习者不注重这一点,那么可能会引起交流的障碍,导致沟通中不必要的误解。我们给“chusheng”这组音节加以不同的声调,可以表示完全不想关的意义,如“出生”、“畜生”。所以在汉语这门语言中标准的语音对交际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我们的教学中,虽然没必要去要求我们的每个教学对象都练就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但是这绝不是说我们可以对他们的语音没要求。事实上,我们应该高标准的要求他们的语音,并且把这个要求贯穿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从以往的语音教学来看,语音虽然基本上是最早地被纳入对外汉语教学中了,但是其所支配到的教学时间很短暂,仅限于低年级教学初期的前一段时间。过了这段时间语音教学就被语法等其他教学所代替。或者说过了前面一段时间,学生和老师都疲于对语音的不断重复纠正了。另一方面,我们知道发音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过来。所以在一开始,我们就要把握好语音教学。发音也不是一朝一日就能搞好的。所以,我们还要将这个事情贯穿到教学的始终。
汉语和韩语是两种不同结构的语言。我们的汉语是有声调系统的,而韩语是没有声调系统的表音文字。虽然韩国作为我们的邻邦,在语言上受汉语的影响很大,但在教学中笔者发现韩国学生在声韵母的拼合和声调的发音上都存在一些偏误。
笔者的韩国学生都是跟随父母来华的青少年。他们在这边都就读于国际学校。在学校,他们运用的主要语言是英语。这种情况反映在他们学汉语的情况上就是他们的汉语不仅受母语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很大程度上受到英语的影响。
一、声母教学
在学习声母时,笔者观察到韩国学生的偏误主要在:1,z/c/s和zh/ch/sh;2,“l”和“r”的发音上;3,将汉语拼音与英语字母读音相互混淆。
(一)、“zh”组教学
zh/ch/sh 一直以来都是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困难所在。在韩国语中,没有zh/ch /sh 的发音。可以说zh/ch /sh是韩国学生在声母中最难法的音了。由于韩国语中有与z/c/s相近的舌叶音,于是很多学生习惯于用他们语言中类似z/c/s的舌叶音来发zh/ch/sh,从而导致平翘舌不分的情况。比如:
蔬菜shūcài-sūcài生活shēnghuó-sēnghuó世界shìjiè-sìjiè
身体shēntǐ-sēntǐ多少duōshao-duōsao中国zhōngguó-zōngguó
笔者在教这部分的时候,首先是自己读给学生听,作示范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受zh/ch/sh和z/c/s这两组平翘舌之间的不同。为了让学生知道发音时的舌位,准备一个口腔模型,给他们指出发音的正确部位,并告诉他们自己发音有误是由于借助了哪些不正确的发音部位,并在模型上指出这些错误发音部位。此外,还可以借助勺子等工具,去触碰他们的发音部位,让学生对教师所说的发音部位有个更清楚真实地感悟。
(二)、卷舌音“r”和边音“l”
韩国学生的另一个声母发音难点在韵母“r”上。这是因为韩国语中没有翘舌音。由于韩国语中有一个音是介于“r”和“l”之间。所以学生很难容易将他们混淆,尤其是当“r”和“l”与韵母拼合的时候。比如:
老公lǎogōng-rǎogōng快乐kuàilè-kuàirè容易róngyì-lóngyì
在教授这两个声母的时候,我主要采用双手摸拟口腔上颚和舌头的方式,一边读一边做手型。左手掌心向下,掌心表示口腔里的上颚。右手掌心朝上,右手手指头代表舌尖。抬起右手除拇指外的四指指头,先轻触表示上颚的左手前面的部分。然后短暂停留后,右手指头立马弹开。这表示发“l”的时候舌尖抵住上齿龈,气流冲破阻碍顺势冲出。至于舌尖抵住哪个位置可以借助类似勺子的东西去触碰相应的位置,也可以借用模型来完成这一步。我认为先模型再真实地去碰触是比较有效的。
(三)、型近拼音的区分
除了上述的平翘舌问题和“r”、“l”问题以外,韩国学生的声母发音还存在混淆的情况。比如说很多学生无法正确区分“b”、“p”、“d”、“q”.这几个声母的外形都十分类似,所以学生很容易就会把他们混淆在一起。为此,我们可以借助英词汇。比如说用“baby”、“please”、“day”来辅助记忆。因为上述英语单词里,字母“b”、“p”、“d”的发音和汉语里相应形状的拼音读音很相近。由于这些学生就读于国际学校,对英语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这种方式很奏效。
二、韵母教学
(一)、“ü”母的教学
对韩国学生的韵母教学,我认为“ü”是个重难点。
首先,这是一个比较生疏的音.在韩国语和英语里都没有这个音。其次,“ü”的情况比较多。它有变形的情况,也就是说去掉头上两点的情况。去掉两点后“ü”和“u”外形就没区别了。所以很多学生都会把去掉两点的“ü”当作“u”,从而导致ju、qu、xu发音的错误。我们在这儿主要采取提醒的方式。由于“ü”不能出现在音节开头,或者说“ü”和带“ü”的韵母可以独立成音节,但是要做一些添加。也就是添加一个Y并且去掉“ü”头上的两点。综上,我们可以总结为“ü”遇到j/q/x/y就要摘下帽子。
(二)、“ou” & “ong”
韵母ou和ong的发音不到位。复韵母ou和ong的发音比较特殊。o 单独应当发[o]的音,但是在上诉两个复韵母中,o的实际发音是[u]和[u]。这一点要记住提醒学生,加以特别记忆。
三、声调教学
我认为对于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生来讲,声调是语音中最难的一部分。这也是我所接触到的韩国学生的一致看法。这个现象应当归结于韩国语自身对声调的缺乏。韩国语是一种非声调体系的语言,也就是说韩国语声调变化不会引起意义的不同。因此,对于他们来讲,声调是很让人头疼的。
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声调在汉语里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不同的声调代表不同的意义。就像在前面提到过的那样,在英语里我们的声调不同几乎不会影响交流双方的理解。但是在汉语里,我们的声调若是有所改变,那么很可能表示完全不相干的意义,导致交流障碍、误解。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学好声调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教师来说教好声调是非常必要的。
在现代汉语中,普通话的声调可以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四种类型。用赵元任先生的五度标记法来说就依次是55调、35调、214调和51调。对于韩国学生来讲,去声比较容易掌握.上升是最难的,其次是阴平和阳平.在声调的发音上,他们表现出来的问题如下:
(一)、阴平
在发阴平的时候,他们的音有些上下浮动,也就是说不平稳。在训练阴平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阴平就是声音在一个较高的区间平稳滑过.然后教师做大量的示范,学生跟着教师读.我们在一开始的时候可以读一些全都是阴平的词语,使学生加强对阴平的印象,比如:
相信、山西、飞机、清新、光辉;
租金、开花、高飞、空中、声音;
然后又读一些阴平和其它声调相结合的词语,使学生感受两种调值的不同。如:
车位、教师、归来、回国、挥手、首期
(二)、阳平
在发阳平的时候,我认为韩国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阳声的起点较高,且容易读成类似于阳平的一个声调。其实在读阳平的时候,它虽然没有像上升那样的大转折,且从其标记来看,是一直往上扬的。但是在实际的发音中,我们不妨给它一个小小的转弯。这样以来,阳平就显得标准多了。另外,我们还推崇前一部分所提到的集中读同一声调及不同声调搭配的词这样的方法。
(三)、上声
上升的特点是先降再升高。学生在这个调上的问题是降的时候不够低,回升的时候不够高就停止发音。另外,上声是一个比较多样的声调。当两个上声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要把第一个上声变成阳平;当上声在一、二、四声前面时,我们在发上声时要发一个慢慢下降的调,不用再回升。当上声在末尾的时候,我们要给与上声一个完整的214调,必须要走得非常低,再回升。在语流中,我们首先要给句子断句,然后再根据前面的规则选择如何发音。
(四)、去声
去声是非常快且往下降的一个调。在发这个调的时候,韩国学生的问题是单独念一个四声没什么问题,但是当四声出现在语流中的时候,出现的问题就是发音不够快、下不去。对此,我们也可以采取先读全是四声调的音节,加强学生对四声的认识,然后练习读四声和其他声调相结合的词语,在对比中感受其他调值和四声的区别。
四、语音课趣味性
学习语音是一个枯燥的过程.尤其是有的学生急于认字识句、进行交流,于是对语音课程有所排斥。在我的教学中,学生在学完了声母韵母后未必能写出一个个完整的音节。对于这种现象,我认为应该先安排一些关于音节的较为容易的有趣的语音教学活动。我采用的是配对法。具体如下:把声母表、韵母表、声调分别挂在黑板上,然后由老师读一个音节,请学生根据教师读的音节在三张表上边看边配出教师所读的音节,并且在配好对后自己读出该音节。我认为这种方法能巩固学生对声母韵母的认知以及对声调的辨别能力。若一开始就叫学生根据听到的默写出音节,学生会感到吃力。在刚开始,学生还不太熟悉声母表、韵母表的时候,采取这种配对方式,学生可以说在每一次配对时又去看了几遍声韵母了。
五、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的。语音教学是它的基础。因此,教师教好语音,学生学好语音是非常关键的。在这项工作中,不断的模仿和训练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同时还应当引入一些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更科学有效地学习。总之,要以技能训练为主,理论指导为辅。
参考文献
[1]文艳:韩国人汉语语音偏误研究概述及命题要点[J],现代语文2009年第7期
[2]叶南:对外汉语语音偏误研究[N],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2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