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管理的模式范文

教育管理的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管理的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管理的模式

第1篇:教育管理的模式范文

关键词: “一类模式” 彝族大学生 特殊性 教育管理

根据凉山彝区的特点,凉山彝区采取了“两类模式”双语教育并存的教育模式。两类模式”就是指“一类模式”和“二类模式”。“一类模式”是把汉语文作为一门主科开设,其余各门学科均用彝语文教学。二类模式把彝语作为一门主科开设,其余各门学科均用汉语文教学。

一、西昌学院”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概况

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地处庐山脚下琼海之滨,环境优美,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是理想的治学读书的场所。彝语言文化学院前身为彝文系,筹建于1988年,次年开始招生。1997年开始招“一类模式”学生,2007年招收了“一类模式”专科文科单独班,2008年又招收了“一类模式”专科理科单独班。从2009年开始,每年都招收两个“一类模式”专业,文理各一个。2007级一模语文班38人;2008级一模语文班49人,一模数学班28人;2009级一模语文班36人,一模数学30人;2010级一模语文班32人,一模数学30人;2011级一模语文29人,一模数学30人;2012级一模语文49人,一模数学31人。从2007年到2012年,彝语言文化学院共招收“一类模式”学生382人,二类模式学生1165人,“一类模式”学生占总学生数24.6%。“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具有学习基础较差、家庭经济困难、民族自尊心强、意气用事等特点。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的特殊性,并探索管理“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的工作方法。

二、“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的特殊性

(一)家庭经济困难。

西昌学院“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多来自喜德、昭觉、布拖、美姑、金阳等偏远山区,家庭经济困难。据调查,2007级“一类模式”语文班38人中,只有1名学生是双职工家庭,3名学生是单职工家庭,其余34名学生均为双农家庭。2008级一模数学专业的28名学生中,有3名生学生是单职工家庭,其余学生均为双农家庭。彝语言文化学院“一类模式”学生中90%都是属于双农家庭的孩子。凉山彝族生活的地区,为平均海拔2000m以上的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生态环境脆弱甚至恶劣,自然灾害频繁,耕地大部分分布在30-70度的陡坡上,不存在灌溉条件,属于“望天田”。农业生产基本是以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方式进行。主要种植荞麦、玉米、燕麦、土豆、圆根等耐寒的低产作物。目前,凉山彝区几乎还沿用者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犁、耙、锄、镰、耕牛为主要的生产工具,肩挑背扛是普遍的运输手段。因此凉山彝区的农民的收入是很低的,调查显示,2007级一模语文班的双农家庭的收入,最高的平均460元/月,最低的100元/月不到,与城里的孩子相比,相差甚远。城市里孩子一个月的消费可能是彝区孩子一年的消费。“一类模式”学生家庭的经济是很困难的,而高等教育是收费教育,“一类模式”专业的学生一年的书学费是4600元,对于家庭贫困的“一类模式”学生的家庭来说,这是一笔昂贵的开支,很多学生家里拿不出这笔钱,只有靠父母东拼西凑,还有的是靠借高利贷交学费。昂贵的学习费用给他们的衣食住行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就像是一副无形的枷锁压在他们脆弱的肩膀上,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使他们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陷入一系列的负性变化之中。贫困不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过错,但他们背负了家庭经济困难给他们带来的心理阴影,增加了“一类模式”专业学生管理的难度。

(二)汉语基础差,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

“一类模式”学生从小就生活在本民族的语言环境中,所掌握的语言就是他们的母语——彝语,从未接触过汉语。上学时选择的是“一类模式”,只把汉语文作为一门主科开设,其余各门学科均用彝语文教学,并且很多彝区教学管理指导薄弱,教学质量低,很多小学未按教学计划教学汉语文等原因,“一类模式”学生的汉语基础很差。据了解,有些“一类模式”专业的学生,小学毕业时都不会说汉语。彝语言文化学院给“一类模式”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基础汉语》课,笔者从科任老师那了解到,学生的汉语基础很差,有些学生的汉语知识可能还不及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一些很简单的成语都不知道含义。如:有位学生迟到了,没喊报告就进教室了,老师问他“尊姓大名”,学生听不懂,摇头告诉老师他不知道什么意思。笔者也给“一类模式”专业的学生上过课,经常有学生写请假条,很短的请假条错别字就好几个,语句也不通顺。汉语基础差,口头表达能力差,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上明显劣于“二类模式”学生,他们只在本民族的小圈子里交往,不愿与外学院的学生沟通交流。“一类模式”的学生因为汉语基础差,从而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容易产生自卑、封闭的心理。在日常管理和生活中思想偏激,当自身利益受挫或情感产生波动时,往往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容易造成意外事件的发生。

大学阶段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学习,也就是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基本上由自己决定的,学校和老师的要求只是辅的,大学生更多地要靠自学,而“一类模式”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很多学生课后不看书,不上图书馆。大学的课余时间是很多的,若学生缺乏自主性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就会感到无事可做,俗话说“无事生非”,这样就增加了”一类模式”学生管理的难度。

(三)热情大方,耿直,讲义气,易冲动等性格特征。

彝族是一个热情、大方、好客的民族,“一类模式”的彝族大学生从小就接受本民族的文化习俗的熏陶和影响,也就很热情、大方、好客。他们中绝大多数家庭的经济都很困难,但是再怎么困难,只要有朋友来,他们宁愿自己接下来的日子挨饿也要请朋友吃饭喝酒。但喝了酒,有些学生往往头脑发热,易冲动打架闹事,给学校和同学带来许多无法预计的安全隐患。

“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所居住的地方远离汉区,且交通不便,他们一生下,便被高山大川束缚在彝族的村寨里,不知道什么是网络,什么是游戏,有些学生甚至没使用过计算机。他们受外界的影响很少,所以很淳朴,性子很直,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都是直来直去,不会拐弯抹角,不会考虑说的话是否对他人造成不快。由于性格上的耿直,讲义气,也使他们容易冲动,意气用事,经常有“一类模式”的学生因为一时冲动,打架斗殴,或替朋友出气等而被学校处分或开除。

“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多数来自凉山彝区的偏远山区,高寒山区,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质量低,教学管理指导薄弱,中小学教师没有严格要求他们,导致他们在大学里生活散漫,时间观念不强,纪律意识差。经常有学生上课迟到,旷课;有的学生迟到了不喊报告,直接走进教室;有的学生在上课中手机响了,不向老师请假,直接拿着手机走出教室接听;有的学生老师在上面讲,他在下面说,表现得很随意。

三、“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有效的管理途径

(一)加大“一类模式”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解决他们后顾之忧。

“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经济困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造成他们心理自卑的主要因素。学生管理者应采取多种措施解决他们的学费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多数来自于偏远山区,偏远山区的农村家庭培养出一名大学生是很不容易的,他们的父母都期待他们能学成后改变家乡的面貌和家庭经济窘迫的状况。高校的领导应该积极主动地向省教育厅、国家教育部等上级部门申请减免“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的书学费。学生管理者不应该成为贫困学生学费的催交者,应当成为贫困学生学费缴纳的牵线人。通过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勤工助学、社会资助等多种有力的措施帮助他们。对家庭贫困的学生积极鼓励和支持在学校贷款,在学生日常学习中,应该给学生以诚信教育、贷款政策、贷款准备材料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贷款。对不符合贷款条件、家庭贫困的学生,应多方联系社会力量,资助学生完成学业。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条件下,多鼓励多支持学生勤工助学。如:2007级“一类模式”语文专业的一名学生,就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勤工助学,凉山州西昌市店铺的店牌要求彝汉两种文字,这名学生就利用自己彝文好的优势,做了名片,把名片发给的各广告牌公司,需要翻译就联系他。他根据店铺名字的长短收费,20元~50元,自己翻译不出来的就请教学院的老师。就这样,大学三年的生活费都是是自己挣的,大学三年他家里仅给过他500元。这名学生没有因为家庭贫困而自卑抱怨,而是振作起来,主动勤工助学为家里减轻负担。所以学生管理者们应该多鼓励贫困学生勤工助学,既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又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困难,利用专业特长锻炼自己,提高自身能力。

(二)提高“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汉语水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一类模式”的彝族大学生因为汉语基础差,口头表达能力差,从而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容易产生自卑、封闭心理。要增强“一类模式”彝族学生的自信心,首先要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彝语言文化学院开设了《基础汉语》、《现代汉语》、《普通话》等课程,但仅仅靠几门课程是不够的,还应该考虑通过更多的途径提高学生汉语水平。如,(1)“一帮一”互助学习,让汉语好的同学帮助汉语差的同学。(2)利用每周周日晚的班会,开展“普通话朗诵”、“汉语演讲比赛”、“辩论赛”、“说课”等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又提高了学生的汉语水平,并锻炼了学生的胆量。(3)班主任可以要求学生多看书,规定每个学期看几本书。通过看文学名著,或是报纸杂志,培养学生语感,学习文学常识。(4)要求学生记日记、周记、读书笔记等,锻炼文笔。久而久之,就会越写越顺。(5)对于汉语基础较差的学生,班主任应该经常找机会和学生谈话,了解学生学习汉语文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尽量给他们提供帮助。

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不再是接受知识灌输的场所,而应该是根据各方面情况完成自己的判断,进行选择性学习与探索的天地。大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在高等教育知识层次的系统教育内容框架下,有指导的自主学习。“一类模式”的彝族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我们应该努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由依赖性改变为自主性。要他们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习过程:自定学习目标,自定学习计划,自定学习时间,自定学习内容,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科学安排。第二,转变学习方式,中学学习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课堂学习获取知识;大学学习则要学会利用多种途径获取知识、锻炼能力。(1)多利用图书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自己综合素质。(2)多参加社团活动培养锻炼各项能力。彝语言文学学院有庐山文学社(彝汉双语),“诺苏文化”协会,“彝族影视文化”等社团,很适合“一类模式”学生参加,不仅能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还能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3)多利用实验室、计算机室。彝语言文化学院有彝汉英同声传译实验室、非线性音视频实验室、多功能实验室等、这些实验室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4)多参加社会实践,加强对社会的认识,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清学习与职业的关系。(5)多选听讲座报告。彝语言文化学院每学期都会邀请彝族名人,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巴莫曲布嫫,彝族著名诗人罗庆春、阿苏越尔、鲁娟等人,“长江第一女漂人”吉胡阿莎等开办讲座,拓宽学生视野,丰富民族文化知识。第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学习目的的手段。学习方法对头,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不同的课程应当根据个人学习特点,各个击破。文科注重思维的灵活,形象的感知表达;理科注重概念的清楚,思维的缜密,技巧的熟练。在实践中确定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三)优化“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性格,大胆管理,严格要求。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培养良好的性格,对大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个有自制力、主动、果断、坚毅性格的人,能够很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能够正视现实、克服困难,在工作中取得成就。相反就会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

热情、大方、直爽,讲义气、易冲动是大多数“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的性格。这样的性格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方面。这样的性格特别是在喝酒后容易冲动,做出一些不该做的事。人的性格虽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它是可变的,只要自己下决心改,就能取得明显的效果。性格的形成是受个体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影响的。有文化、有道德的人,更有理智感,更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现实生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提高“一类模式”学生的文化水平,加强道德修养,改变不良性格,让学生善于正确地自我评估,辩证地对待自己的优缺点,好的使之进一步巩固,不足的调整改善。久而久之,就能使不良性格特征得到克服和消除,良好性格特征得到培养和发展。

对“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我们要大胆管理,严格要求,该批评的批评,该表扬的表扬。处理学生的问题要做到既“严”又“快”,从而较好地教育学生。同时,教学工作者和管理者对“一类模式”学生要多关心,多鼓励。据调查,因为“一类模式”专业的学生基础差,有些老师不愿教“一类模式”专业的课程,有些老师在教学中骂学生笨、木、懒等,这样很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因而在教学和日常管理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衣着打扮、敬业精神和科学态度。其次,教师还应该健全系统的管理措施,除了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有关学生管理规定外,结合彝族大学生特点制定具体的管理措施和处罚条例。如,彝语言文化学院制定了《禁酒承诺书》、《教师值班制度》等制度,有效地控制了学生因喝酒而打架闹事的事件发生。最后,要搞好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占领学生的业余活动阵地,这样不仅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管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了解“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一类模式”学生的日常管理,可以增强“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的科学管理,为凉山彝区培养更多高质量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蒋海彬.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及民族班学生进入大学后管理的几点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9-08.

[2]艾尼瓦尔.亚森.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实践探索[J].教育理论研究,2011-12-26.

第2篇:教育管理的模式范文

1.开放教育条件下教务管理模式优化的个性特征

1.1管理复杂性

随着我国开放教育的实施规模面积的逐渐扩大化,教育系统中的教务管理模式的优化也逐渐在延伸。影响的范围也从大中城市延伸到基层。近几年来,这样的变化更大。当开放性教育进入到的飞速发展的轨道,开放性的教育教务管理也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容也坡繁琐复杂。

1.2政策严谨性

开放教育教务管理过程是十分严谨的。教务管理模式的优化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制定正确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模式。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1.3规律繁琐性

开放教育条件下的教务管理模式的优化是一个流动性极强的系统项目。其内容中的结构分配、因素对象也比较多。在整个教务管理流程中,它们都是具有相对稳定性,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比如一个开放教育高校的:招生时段、毕业时段、教务流程等。

2.开放教育条件下教务管理缺陷和不足

随着我国开放教育条件下,教育管理模式的优化处速增长的状态。但是,伴随着管理模式的逐渐升级,一些弊端和瑕疵也显现出来。

2.1管理缺陷

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所设立的开放性教育机构,有些过于简单化。尤其是分布在基层的一些教学试点的教务管理模式过于单一,教务管理的相关人员的工作也缺乏经验,更多的时候只是局限于繁杂琐事的管理,他们也只是习惯性的依从上级所传达的指示进行办事。因此,对于上述的教务管理的工作状况,加大执行力度,注重环节的严格监控都是必须的。

2.2操作缺陷

由于开放教育是一种新颖的教育模式,部门的教务管理工作者对此项工作的流程都充满着陌生感,缺乏一定的解决能力。由此在教务管理的工作中,流程工作表不能按时的开展工作,工作的中断和脱节现象常有,流程与流程之间缺乏紧密的衔接,从而大大影响了工作呢进度,降低了工作效率。

2.3系统缺陷

开放教育机构内部的教务系统是顺利实行教育管理模式的优化基础。教务信息化的内部系统包括在构建系统时群需要的软件和硬件设备,资源共享的板块和处理问题的相关设施等。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部分系统内部问题的频出也是常有的现象。因此,着重解决相关的系统问题是优化教务管理模式的根本措施。

3.开放教育条件下教务管理的政策

第一,开放教育下更新教务管理模式的优化理念,需要制定相关完善的教育教学计划。第二,开放教育条件下教务管理模式的优化需要注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构建分层化细致的教务管理体制。第一分层,在进行教务管理时,开放的教育管理机构应充分的将信息化技术充分的应用到实践中去。教务管理需将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管理手段都进行规范化的管理,提高教务的管理效率。第二分层,实现真正以班级课程为单位的管理模式,实施教务管理体制,并明确各级的职责。第三,教务管理模式的升级要从客观上正确的认识上级与基层之间的关系,加强教育内部服务的队伍建设。在开放教育条件下的教务管理的模式过程中,教务管理的实际工作和基层的教学之间的工作配合极其密切。从事教务管理的工作者一定要从本质上意识到个人与基层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将上级的教务领导者和管理者和基层的工作者形成一个完整性强、系统体制健全的开放教育管理模式,双方之间是一种相互支持和相互依赖的状态、双方发展为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4.总结语

第3篇:教育管理的模式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管理 模式

专业课教学、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是高校办学的三件大事。本文以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为视角探讨了高职院校在这两项工作中的教育管理模式。

一、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取得的进步

高职教育在我国广泛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高职教育从规模到内涵的不断发展,教育工作者在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方面也做了大量探索。

1.重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成为共识。高职院校普遍意识到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固然很重要,但对其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更重要。因为高职学生能否很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从根本上取决于他们是否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是对学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培养的重要途径,如何构建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一直是高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2.院、系两级教育管理模式不断完善。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院、系两级教育管理模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模式。它是指在学生管理中,学生工作处为学院一级管理机构,各系为二级管理机构。前者负责学生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服务,后者负责本系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在此基础上,许多高职院校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和高职培养目标不断推进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科学化进程,例如在学生管理中引入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发展性评价系统,尝试以班级和宿舍为终端的“双元制”管理体制,实施素质拓展认证制度,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等。这些举措发挥了积极作用,收到了良好效果,使院、系两级管理模式得以进一步完善。

3.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的实质是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其核心内容表现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管理的出发点与归宿;尽量满足学生正当合理的需要;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关心人,理解人,宽容人,引导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已经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普遍接受,并在不断地亲身实践。例如把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与教育管理工作结合起来;把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法结合起来;把学生教育管理的重点、难点与热点结合起来,等等[1]。

4.形成主渠道与多种辅渠道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多数高职院校都形成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渠道,注重发挥党团活动的教育功能,广泛开展群众性社团活动,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维教育体系。

二、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职院校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为提高高职办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高职教育历史短、生员结构复杂,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还面临许多难题和挑战。

1,如何做到对学生的管理宽严有度。高职学生入学成绩相对较低,在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如果宽松有余,就容易使相当一部分自立与自主性较差的学生因散漫而荒废学业;如果过于严格,又会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潜能发挥。如何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做到对学生的管理宽严有度是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2.学生教育与管理的脱节现象依然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日常管理、党团活动、社团活动、辅导员工作各自为政的现象还较为普遍。这种脱节使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日常管理的理论指导性、各种教育活动的计划性以及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究其原因,既有观念问题,如对教育与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应有的认识;也有体制问题,如相关机构设置不够合理,不便于部门之间的深层次合作。

3.继续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任重而道远。明理诚信、敬业爱岗、吃苦耐劳是高职学生应有的人格品质,而以培养这些品格为己任的高职教育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诚信缺失、官僚腐败等不良社会风气对校园教育的冲击强而有力,提高诚信教育实效性的难度可想而知。面对一直在家长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学校进行吃苦耐劳教育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又有待商榷。

三、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在长期对高职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实践中,针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一些高职院校进行了创新尝试,下面重点阐述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创新思考与实践。

1.整合教育与管理机构,推动学生教育与管理部门的深层合作。因为许多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行为自律性欠缺,所以需要更多的教育引导与组织管理。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是一项系统:1:程,需要全员参与、多部门合作。传统的部门合作形式常常是由某一主管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协助成立专项事务管理委员会,多属于松散型的合作,适合于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而要解决充满复杂性与创造性的学生的行为管理与思想教育问题,就需要各部门的合作更加紧密,以充分实现各工作部门的优势互补。比如高职院校可以将学生处、社科部、团委整合为学工部,在分工负责的基础上方便了合作,便于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统一筹划及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

2.实施教育管理学分制度。一些高职院校启动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但许多高职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高职院校还有必要帮助学生设定发展目标,以引导与保证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教育管理学分制就是以学分计量为手段,以学生必须接受的管理、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它把教育与管理的内容量化为学分,分别制定分值比例,建立学生的学分档案,并把它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重要依据。教育管理学分制包括教育学分与管理学分两部分。教育学分项目包括军训、入学教育、人文素质讲座、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诚信行为、社会实践、自律活动、技能比赛等;管理学分项目包括文明礼仪、行为规范、自我管理、违纪情况等。教育管理学分制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规划在校期间的学习与生活,从制度上保证其参加必须的教育活动,达到最基本的发展目标。

3.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形成各学期主题鲜明、相互衔接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学校根据各学期的教育重点确定主题,如行为规范、自我认知、社会认知、理想价值、职业道德、实践发展等;教学内容上,与各学期主题相一致;教学方式方法上,遵循启发性教学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式、座谈式、访谈式、报告式、案例式、情景式、表演式、辩论式、演讲式、体验式、调研式等,增强教学的科学性、趣味性、实效性;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方面,拓展教育途径,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相互支撑的三维框架;在思想道德教育考核方面,形成“平时考核、期末考核、实践考核”三结合的模式。通过深化改革,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

4.通过学生参与公寓管理的途径,培养学生的“三自”能力。

“三自”即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高职学生是战斗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需要有更强的吃苦耐劳精神,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三自”意识就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建立以“三自”为主线的项目体系是开展“三自”活动的关键,以育为主,以管为辅;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利用教师资源,放手发动学生,积极开展自我公寓管理、自律自查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参与社会实践等“三自”项目,师生共创“三自”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5,利用高职办学特色,充分挖掘社会实践资源。由于社会实践教学影响因素较多、组织过程较为复杂,许多学校长期以来都存在着实践教学覆盖面狭窄的局限性。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充分利用高职办学特色,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比如将专业实训实习基地也建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即所谓的“双基地”建设。“双基地”建设有利于体验教育,也有利于实现教学和育人的综合培养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6.丰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高职学生是未来的技术工作者。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他们更应该成为人文主义技术工作者,在自己的技术劳动中体现为社会负责的精神。因此开设人文素质选修课和人文素质讲座是各高校的通常做法。高职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形式上,可以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作为。(1)人文基础课与人文微型课并举。人文基础课是关于哲学、文学、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人文学科的基础性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大型选修课程;而人文微型课则是指与专业课紧密结合的专业文化课,是从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中分化或延伸出来的,在专业理论课与专业技能课教学中,由专业课教师完成的,面向一个系、一个班级、甚至是一个学生小组开设的微型课(必修或选修),课时的分配要独立但可以不分立 (做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教学计划内)。微型课的开设为专业课教师发挥专业优势,参与人文素质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使更多的专业教师参与到人文教育的实践中。(2)加强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指导,提高教育活动的实效性。调查显示:65.53%的学生认为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需要学校进行组织,72.12%的学生认为需要教师的引导[2]。教师可以依托其专业优势,凭借自身的兴趣和专长组建人文教育小组,这种资源利用有利于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3)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规范化与常规化建设。需要落实三项工作:一是有规划和方案,减少工作的随机性与随意性;二是注重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始终以常规化的观念指导工作的具体落实;三是把成熟的项目制度化,这是常规化的重要保证,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也具有广泛的指导性,同时常规化需要在院、系、班三个级别的系统上建立;四是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以及社会教育资源。学校可以利用学生的特长组建各种兴趣小组,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学院的教师资源是有限的,但社会的教师资源是无限的。不仅课堂教学可以外聘教师,学生的课外教育活动同样可以外聘教师。大量的人文素质教育都是在课外进行的,校外人员能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他们的辅导工作;学生也可以合理利用业余时间,使自己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通过上述工作,高职院校可以形成教育引领管理,教育融于管理,管理促进教育,管理深化教育,教育与管理互动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第4篇:教育管理的模式范文

关键词:高校远程教育 管理模式 探究

管理是社会系统有效运行的恒常要素,有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地方就有管理的参与,就会形成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模式。教育是社会系统的基本实践活动,从私塾教育、课堂教育到远程教育,都有管理活动的融入,都要求有相应的教育管理模式。本文主要探讨研究高校远程教育的管理模式。

一、高校远程教育管理模式分析

高校远程教育即网络教育,是一个新生事物,它不仅仅是建立完善信息传输系统,建好媒体、资源等就能实现,还必须有相应的支持服务系统和相应的管理机构提供这些服务支持和管理才能实施。目前,普通高校发展远程教育所采用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是套用了校内面授、函授管理模式。对于规模大、学生人数多的高校,一般采用成立“远程(网络)教育学院”的管理模式。

网络教育学院组织结构如上图所示,即在学校的领导下设立远程(网络)教育学院,由其包揽远程教育一切业务的管理模式。由远程(网络)教育学院承担从注册到日常教学管理、教务管理、学生毕业的全过程管理,实施多点交互实时教学(授课教师与多个站点学生进行交互式现场教学,多个站点学生和教师间以及各站点学生之间能进行讨论、交流等)或多点交互非实时教学(多个站点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交互式学习,多个站点学生和教师间以及各站点学生之间能进行讨论、交流,但不是现场实时的)。校外教学站主要是配合远程(网络)教育学院进行学生的日常管理、组织教学和安排考试等。确保远程教育顺利有序的开展,不断提高远程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这种管理模式的特点是远程(网络)教育学院承担了从学生入学到教学、毕业的全过程管理工作,便于统筹规划、安排,工作比较容易协调,但由于学院内部各部门是业务相对独立,各管其事的“实权”及具体办事部门,教学站要接受所有部门的工作安排和要求,容易造成多头指挥和领导,不利于教学站各项日常管理工作,降低了办事效率,使远程教育工作受影响。

普通高校的远程教育所采用另外一种管理模式是在学校统一领导下的二级学院、校外教学站两级管理模式。二级学院主要负责组织制定各专业的培养计划,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和办法,按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和教学质量监控,学生的学籍管理和发放毕业文凭等。教学站主要职责是配合二级学院进行学生管理,组织教学和安排考试等。这种管理模式的特点是二级学院内部各部门之间业务划分细致职责明确,缺点是由于涉及到二级学院以外的其他部门较多,不便统筹规划工作协调难度大,资料分散,不便研究总结,使远程教育工作受影响。

二、对高校远程教育管理的深入思考

1.高校远程教育要加强质量管理

高校远程教育能否成功,质量是关键。高校远程教育的管理模式必须要以质量为目标和出发点。从远程教育的实际运行来看,教学质量与经济利益的矛盾始终是困扰办学主要问题。现无论高校远程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还是教育技术,没有质量的教育是一定要失败的。怎样保证和提高高校远程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现在和将来的永恒主题。

2.高校远程教育要加强安全管理

Internet是一个开放的网络,安全性差,Internet的远程教育系统中必须解决开放性与安全性之问的矛盾,使系统既有良好的开放性,又有较强的安全性,防止非法入侵,防止数据被非法篡改、破坏等。对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以保证系统的安全。

3.进一步完善高校远程教育管理模式

远程教育的巨大优势为高校教育培训展开了光明的前景,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共识。但是,教育产品自动化的难点在于其传输过程。这个过程的完成不仅需要教授与学生双方的共同参与和双向交流,而且要求教学双方在个人的层次上产生一种情感的默契。这一基本事实对现行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有必要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深入的反思:高校远程教育管理模式该如何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建江,薛晓东.现代远程教育管理模式和评价体系.

[2]李向引.探析现代远程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第5篇:教育管理的模式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在不断创新教育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式。然而,从整体上看,改革仍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大学生普遍缺少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老师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方式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必须建立符合大学生发展规律、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1.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高校教育模式创新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得到了深入的发展,慢慢地与国际接轨,然而仍然残留着传统教育中的不足,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1在高校教育中太过于注重讲解课本知识。无论是哪个层次的教育都应当重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不能只重视课本知识的讲解,应当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全能型人才,这样才能够真正促进社会的进步。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把各类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出全能型人才,这样的人才才是社会所需要的。1.1.2培养策略没有落实。高校老师没有有效地贯彻有关方针,没有适当更新教育策略,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导致教学质量低下。1.1.3高校教育跟不上时代步伐。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生步入社会却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并且社会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有关专家应当高度关注这一问题[1]。

1.2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

如今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长,然而创新人才数量却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主要因素有两个:1.2.1大学生普遍都缺乏创新精神,都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2.2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大学生教育并且给予大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忽略了创新神经的培养。此外,部分高校老师教学方式死板,本身缺乏创新精神,给学生带来了不利影响。

2.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2.1建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建立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创新是一种精神状态,融入了人类强烈的问题意识与反思思维,从已经学过的知识出发去研究未知的知识。然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讲解教材知识,忽略了提高学生全方位能力,也没有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大学教育的使命就是使得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能力,给予他们创造力。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进步,知识也在日益变化着,专业化知识更是如此。大学生在高校中学习的专业知识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较大的改变,这就要求学校不仅应当重视知识的传授,还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2]。并且,高校应当高度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让他们知道应当怎样创新,提高他们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2.2实现科学化教学管理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运用科学化管理方式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所谓科学化管理其核心在于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方式。教学方式影响着教学管理的内容,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为教学刮玻璃提供了基础。比如,人事分配制度倘若鼓励老师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那么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就更加容易实现,反之就难以实现。同时教学管理工作也受到了教育质量观的影响,因此相关管理工作也成为教学质量方面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六点:第一,课程管理,包括了课程编制的全过程。第二,教学过程的监督,比如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资料等等。第三,师资管理,涉及了学术研究、人事分配等问题。第四,学生管理,学生管理工作涉及了招生等方面的内容。第五,校园设备与管理,包括了教学设备管理、科研设备管理等等。第六,校园文化管理,涉及了学术文化熏陶、校园文化建设等等。

2.3教育理念与目标的创新

教育理念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3.1提高教育策略的有效性,从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2.3.2增强对大学生的关怀,从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引导学生良好发展,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2.3.3丰富教育策略,千遍一律的教育方式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死板的教学也非常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应当提供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够培养出创新型人才[3]。2.3.4教育是日积月累的事,是需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够达到目标的,因此高校教育需要时间的延续性来使得教学质量得以保障,引导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2.3.5实现教育模式的国际化。如今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只有充分地与国际交流才能够不断取得进步,我国的教育模式才有更好的发展空间。我国的学生从受教育以来一直深受着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然而在竞争十分激烈的今时今日,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完全不能满足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才是教育的目标。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改进传统教学的不足,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结束语为社会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相关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努力、深入研究出良好的教学方案才可以真正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如今的社会日益变迁,因此教育模式也应当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的需求。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激活大学生的潜能,促进其个性的发展,提高其创新思维,为其以后更好的服务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礼明.探究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华章,2013,(22),114.

[2]蒋蕾.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J].新课程(下),2012,(11),24-25.

第6篇:教育管理的模式范文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C

作者简介:王周红(1981-),女,汉族,云南宣威人,教育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教育教学管理,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云南昆明650222

目前,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已从精细化走向了大众化,而大众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是教育管理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我们既要坚持传承下来的传统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又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创新,探究出一条以人为本的新型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以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1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现状

我国的高校教育已在短期内适应了现今大众式的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教学管理模式逐渐趋于稳定阶段。在此阶段,深化大众教育内涵,稳定大众教育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把以人为本的课题引入到教育教学管理的新模式当中已然势在必行。

1.1教育教学管理陈旧化,缺乏创新

在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模式下,教师对于学校制度严苛搬照,学生对教师的言听计从的迂腐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依然主流。在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系统下,制度的制定和推行完全依赖于上级政府和机构,很少做到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行政化”的管理制度,使得学校内的行政人员是主体,他们是教育教学理念的核心,而忽视了真正的主体人员,教师参与不了管理,学生参与不了主体,一味的重复现有的陈旧管理模式和制度,缺乏人为本身价值的创新,忽视了现代管理思想中以人为本对教育教学管理的特殊意义。

1.2学生缺少自主选择性

现如今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压力巨大。学生转专业十分困难,高考填报志愿时,学生并未对所选专业有更多了解,然而专业一但选定,转专业则十分的困难;学生选择课程不能做到自主,选择好专业,专业课程则是行政化安排,学生根本不能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往往出现逃课等尴尬的场面;学生不能自主的选择教师,一个老师的好坏往往决定着学生课堂的集中力,然而在现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下,学生往往不能自主的选择教师,都是根据学校安排的进程接受教师;严苛的考试制度成为升学和入学的令牌,成了毕业和就业的关卡,“只有好成绩”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无疑是高校教育教学以人为本新管理模式的绊脚石。

2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宏观管理体制僵化

中国的高校管理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陈旧迂腐的思想根深蒂固,宏观局面下,行政化的管理贯彻于整个教育教学领域,久而久之,宏观体制的僵化使得现如今的大众式教育教学模式缺少人文关怀,缺乏主人翁意识。

2.2教育思想观念陈旧

教育价值观念的偏差是导致人文情愫缺乏的主要原因,中国教育受到经济的影响,教育价值观念更偏向于教育的工具价值,主张教育应当以实现社会理想为最终的目的,教育必须先满足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这就导致很长一段时间教育教学成为衡量人的能力标杆,造成大学难入,就业困难局面。

2.3教学资源不足

目前我国的教育教学已经从精细化过渡到大众化,这就意味着学生数量增多,学生求知面的多样化。然而我国对于教育教学的投入力量远远跟不上学生的需求速度,师资队伍、教学管理队伍、实验场地、教材等资源,以及后勤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均不能满足需求。所以教学资源的缺失也是导致人性化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3发展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对策

3.1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教学理念

作为以人为本中的“人”既是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又是教育教学管理发展中的客体。对于人的管理始终是高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作为主客体的人不应该被动的消极的接受来自管理主体发出的各种信息,而管理主体应该从人文角度出发,充分的了解人、研究人的需求,充分满足人的合理需求的前提下,保证教育教学机制的正常运行,从而将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化其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3.2加大教育教学资源投入

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教学资源的投入是先导,教育教学资源是基础,没有基础,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就不可能得到长久的发展。因此,政府要加大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师资力量,高校也要广泛融资、吸纳人才,强化师资队伍、专业、课程、教学基本建设工作,为贯彻实施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发展打好基石。

3.3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发展理念

3.3.1关注学生的发展

在大众化教育的今天,学生无疑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关注学生的发展就应当放在首位。教育者应该因教施材,辩证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3.2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

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无视学生权利的存在将被证明是个严重的错误,学生应该在学校事务中拥有自己的发言权”。这就要求学校要给学生足够的选择空间,包括专业、课程、教师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人翁意识。

4结语

无论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进程来看,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必须将人放在发展的核心地位,通过行政者、管理者、教育主体多方面的相互合作,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真正实现当代高校教育教学的人性化,使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邓义桂.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2008.

[2]肖玲.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问题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0,(6).

[3]高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J].文教资料,2010,(9).

第7篇:教育管理的模式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发展

新时期在各大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职业教育管理工作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特点,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在教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调动职业院校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为此,各大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认清形势,积极探索和研究适合新时期学生发展的教育管理模式,大力推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和创新。

一、现阶段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职业教育不同于中学教育,对职业教育的考核是来自社会对学校毕业生的评价,职业教育关乎到一个学生的一生,因此,各大院校不能因为学生已经是成人,而忽视对学生的教育,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需要理解的是职业学生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但是现阶段在职业教育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新时期的职业院校他们在心理上与之前的大学生存在很大不同,比如,很多学生在社交生活中一方面在亲朋好友面前表现的开放活泼,另一方面在陌生人面前较为沉闷,由于他们中的多数人都是独生子女,不善于与人交流,使得性格越来越孤僻。此外,由于这些学生从小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进而表现为心理承受力不强,责任意识较弱,但是他们往往热衷于接受新事物,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喜欢寻求刺激,求新。对此职业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充分立足于现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避免使用传统的过于严格的管理方式,引起大学生的反叛心理。

(2)很多职业教育管理者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已经成人,学校应该尽量减少对学生的纪律约束,强调人性化管理。但是,在中国的教学模式下,大多数学生在中学学习过程中,业余活动时间较少,学习压力较大,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后,学校给学生营造的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很多学生会将其作为自己放松的理由,在学习上逐渐懈怠,甚至有注意很多学生在上大学过程中出现厌学、逃学的情况,所以职业教育管理工作者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特别是对新生,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特点,树立正确的教学管理方法。

二、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分析

(1)职业教育管理者应该注意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加强和改善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校之间的合并和重组越来越多,很多学校也由原来的专业型学校向综合性学校发展,为此出现了的好多学校专业多而不专,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出现脱节的情况也越来越多,毕业生的质量不高是现阶段社会对各大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普遍评价,为此,为了提高本校的学生质量,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不断改进自己的学生管理模式,对学校专业进一步划分,不断优化学校的专业设置,创设特色专业,进而提高学校专业人才的质量。此外,对于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而想调专业的学生,学校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一方面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培养他们对所学专业兴趣,另一方面则支持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此,学校应该制定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让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课堂的选择,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方式的选择上有更多的发言权,以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2)各大院校应该不断完善职业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改变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监督模式,加强国际合作,不断向更加开放,更加自主和更加民主的方向发展。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作为提高职业教学质量的重要管理体系,各大院校必须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制定多层次,系统性和全面性的教学体系不断提高大学教学质量。

(3)在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过程中,建立包括决策、执行、监督三者相结合的大学教育管理体制,让三者有效结合。在教育管理的决策层面,为了保证学校决策的科学性,应该由相关专业和学校管理人员组成决策委员会。在执行管理方面,由学校的中层管理部门组成,确保学生工作的有效性。在监督管理层面,要充分发挥全校师生的监督作用,并组织专门人员形成固定的学校监督管理委员会,对于学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这种三维一体式的教学模式,确保学校制定的决策具有更高的可实施性,并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学生的管理质量,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现阶段各大院校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中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自,针对学生学习特点的不断变化,各大职业院校的教育管理模式也应顺应时展需要,深化改革,促进教师和学生的长远发展,实现为社会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宝君. 建构“刚柔并济”的职业教育管理新模式[J]. 现代教育科学. 2009(05)

第8篇:教育管理的模式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高校 教育管理 创新研究

一、互联网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下,各个高校也都顺应时代的潮流,网络应用体现在了学校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比如说各个高校都建立了网络校园,都有自己的学校主页,让学生和家长通过网络就可以充分了解学校的各方面的管理。网络校园不仅仅创新了高校教育管理的平台和机制,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和课余文化生活增添了色彩。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的主页讨论区,进行学术知识和课外知识的讨论,并且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到学校的最新动态。学校管理者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状况,可以对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疏导,并对学校的教学管理作出及时地调整。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下使得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非常方便和高校,校园网的使用也使得高校教育管理体系走向网络化的发展形势。但是当前情况下,很多高校的其网络化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1.高校教师对学校网络的利用率不高

在互联网这一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手段也应得到相应转变,从传统的照本宣科和黑板板书的方式过度到利用互联网技术制作精美的ppt课件等教学方式。高校校园网上有很多可以让老师利用的教学资源,但是有些老师对这些资源的利用率很低,甚至不懂得去校园网上搜寻有用的教学资源,不能对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式进行及时的更新和提升,以至于上课时的教学内容有些老旧,不能和学校整体的教育管理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模式相适应。

2.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网络水平不高

利用互联网对高校进行教育管理,这就需要教育管理人员对网络要有很高的认知程度,并且教育管理人员的网络专业知识和素质都必须达到很高的水平才能与当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相适应。但是现阶段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网络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水平还不高,并且对于网络的实践性的应用不强。

虽然现阶段高校逐步在使用互联网对其教育进行管理,但是对教育管理网络化的投入并不高。一是体现在用在网络化教育管理方面的经费投入较少,其基本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投入较少,不能及时对该校的网络基础设施进行升级和更新换代,这也影响了该校的教育管理模式的提升。二是体现在一些高校专们的致力于网络教育管理的人才较少,因为缺少网络方面的专业人才,也使得这些学校在其教育管理模式上对网络得不到很好的应用。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

出现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下的一些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问题阻碍了高校的教育管理的发展,也使学生不能很好的施展自己的才能。为了使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更好地适应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因此这一部分就对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做了创新研究。

1. 增强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网络意识

高校教育管理人员要及时抓住互联网时代带给教育管理的便利,要不断增强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网络意识,充分发挥网络带来的好处和优势,将网络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不断扩大,提升其教育管理的效率。可以充分借鉴国内外高校的网络教育管理模式,吸取其他高校成功的网络教育管理经验,使自己的学校逐步形成一个优质的数字化校园网络。

2. 提升高校教师对网络的利用率

由于高校教师对于网络化的认识和授课习惯等问题,导致了高校教师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因此,高校教师就应转变教学手段,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所提供的一些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上课体验。数字化校园在学校中逐步建立,教师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和学生进行远程互动,实现和学生的随时互动,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学生也可以及时的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老师。

由于高校对建立网络化校园的资金和人才投入较少,所以网络化校园的建设并没有引起广大师生的足够重视。在互联网时代,高校要加大对网络的投入,一方面高校要从资金方面加大投入,这样才能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和升级学校的网络基础设施,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质的网络环境,提升学校的网络教育管理模式的质量;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大网络方面的人才投入,吸引更多的具有专门技术的网络教育管理者,这样能创新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不断提升网络教育管理的效率。

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带来了新的管理手段和模式,同时新时代的来临也同样带来了一些问题。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当在发展学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同时解决这些已经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创新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打造全新的数字化校园,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益处,提升教育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曹燕.网络时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机制创新[J]. 现代妇女(下旬),2014,04:132-133.

[2]蒋丽丽.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探索[J]. 新闻战线,2015,06:87-88.

第9篇:教育管理的模式范文

 

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教育围绕着要为人民服务、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方针,教育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现代社会,教育管理现代化是为适应其发展所产生的必然产物,以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教育管理的经验为基础创新的。现代教育管理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之中。笔者认为,创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现代化有以下几个改革创新模式。

 

一、要从重视学校的功能管理转到效能管理的模式

 

在早期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学校管理者通常主要是从学校功能的角度研究管理。顾名思义,就是指学校应该做什么。从学校功能划分,可分为学校的教育功能、社会服务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学校管理者的职责主要体现在学校招生、实现功能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考试、各种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学校管理等各个方面。一个大学质量评估和管理往往取决于学校的主要功能的完成。随着社会和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功能目标已不能满足于人们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而学校的效能目标成为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必然产物。

 

这就是说,学校教育管理的作用是要明白怎样做才能更好、更有效,而不是只知道应做些什么。招到学生,并不能证明学院存在的价值,有实验实训楼、教学楼,教师能够按时上课,而且教师能上好课,学生学到知识、掌握好技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办校资源的效能,减少各方面的消耗是最为重要的。现在学校中,尤其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流行的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教育评价等都以其效能的好坏大小为学校管理行为的基础,充分证明了学校效能管理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二、要从重视各职能部门管理转到整体优化管理的模式

 

高职院校早期的教育管理常常以分工制为基础作为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的重点。学校管理者要针对出现问题的职能部门,及时找出原因和解决方法。这种管理思维方式被称为“哪疼医哪”。因为这是学校组织的,所以内部分工比较细致,每个部门都相应有自己的责任与职务,各自有拥有不同的职责。例如,学校的教学主管部门,需要拥有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组织的权力,但是对于财务和人事部门,他们没有管辖权力。

 

对人员的培训、任免、招聘、考核以及晋升等的管理都统一归属于学校的人事部门,而学校财务部门只是依照财务制度对其管理的财务事宜进行管理,三个部门只是各司其职,对其之外的事务不过问。虽然这样,分管的管理模式有着专业性强和职责分明的优势,但是一旦各部门之间发生了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或利益上的冲突时,各部门通常为了自身利益,部门之间往往出现扯皮现象,就可能容易导致出现严重“内耗”现象。基于早期的教育管理存在着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弊端,学校管理者应当从重视各职能部门管理转到整体优化管理的模式上来,而现代的管理是以整体目标为依据的。

 

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要从整体利益和需求的基础上出发,如果某个部门和整体的利益产生矛盾和冲突,要以整体利益为大局,防止避免出现本位主义和小团体思想的现象。学校的各个部门都是实现整体目标的重要环节,不可或缺的,各部门之间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各个部门在学校中担任着不同地位和作用的角色。学校领导者在决策论证时,对重点单位或关键性部门就要实行优惠政策,提供较好的条件。为了从大局出发,考虑整体利益的需要,有些部门就得让步,甚至做出必要的牺牲,相关部门不能计较,服从领导。教育管理中的规划理论与方法、特色管理、对策理论与方法都是立足于整体优化的,这种教育管理理念是现代教育管理的必然结果。

 

三、要从重视对教育管理过程的行政干涉转到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教育管理,在早期的高职院校,教职工的定位都是在单纯劳动者的基础上。校领导是管理者,而教职工则是被管理者。两者之间的关系,前者指主体,后者只能是被动的。所以,管理中的指挥、控制、检查及监督作用是十分受到学校重视的,也正因此,教职工意见大,常常抵触,从而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校的发展。而现代教育管理中的治学策略是“以人为本”,教职工就是学校的主人,这样教职工们才能有责任感和主体意识。学校的不断成长和壮大都是全校人员共同努力实现的,尤其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更是如此。一个学校的成长和质量不是靠检查和控制就能实现的。

 

学校管理应明确重点,应将重点放在怎样才能挖掘和发挥教职工的工作动机、主动精神、团队精神以及创造才能的发挥上。教职工要不断自我完善,学校管理中可以通过心理引导的方法来实现,由外部激励转化成内部自我激励。学校要从重视对教育管理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为主转到以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感为主的管理模式,这种变化,实质上反映了管理主体观的变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是现代教育管理的必然产物。

 

四、要从重视对教育管理以制度管人为主转到因地制宜与灵活多变的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在教育管理当中,往往认为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管理方式就必定可以达到预想当中的效果。但是,这种线条型的思维模式和刻板的管理方式只适合用在常规的、无变化的管理当中,而不适合用在非常规管理当中。现代教育管理认为,教育是在变化着的环境中存在着的,其已经形成的秩序、稳定的状态,均会不断地被变化着的不稳定因素颠覆、破坏。作为学校中的教育管理者,他们应当能够感受到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并根据环境的变化随机应变,调节管理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管理者在常规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当中,不应被原有标准模式所束缚,而是应该准备多种方案,从固有的制度化管理中脱离出来,转变为灵活多变、因地制宜的管理模式。

 

五、要从重视教育以行政管理方法为主转到行政方式与科学手段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的早期教育管理,除了实证的方法,主要采用行政的方法,即通过将政府文件的重要文件和上级的指令及会议后的相关决定,作为一种管理行为的重要依据。职务的地位、权利的大小及各个组织间的利益关系是他们较为看重的。现当代,一些教育管理者的观点是,要坚持法制管理和行政管理的结合,这也是他们认为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任何事物并非是完美无缺的,行政手段也是有其局限性的。

 

为此,管理者要将教育现象和行政手段有机的结合,把管理方面的重点转移到以行政管理方法为主上;要把教育现象和管理行为视为科学研究的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和管理行为进行预测、评价、测量、诊断,为教育管理的决策认证和可行性分析提供科学根据。

 

六、要从重视教育为工业社会服务转到信息社会服务的管理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时代不约而至,由此,教育服务必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未来的世界是信息化世界。信息社会打破了工业社会的发展模式,引起了权力和财富分配的变化。信息社会改变了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信息社会还将对人的发展,引发出学习上的革命。

 

在信息时代,信息就是各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生命线,谁缺乏信息谁就会丧失机遇,没有信息就是贫困。由于高职院校教育上的失败,使一些人被社会所排斥(指由于学生素质低,在就业时被一些新兴的职业所排斥);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束缚了学生的发展;教育的专业化和片面性是心理失常的征兆;学生学业负责过重和学生的厌学情绪都已成为国际教育界共同的问题。

 

在未来社会里,每个人不仅能够受到教育,而且要受到最好的教育。因此,教育必须改革。高职院校教育和教育管理如何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当今社会是以信息革命为标志的时代。信息时代以“数字化”形式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教育在“数字化生存”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网络信息化,它能够把智力的“触角”伸向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迅速地反映各方面的变化,进而剖析自我、调整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学习对学生来说,不再是苦恼的事情,而是一种乐趣。每个人不仅能够受到教育,而且能够受到最好的教育。信息网络和多媒体扩大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个性化的集体教学、虚拟教学和交互式教科书也将不是幻想。只有这样的教师才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七、要从重视教育“单主模式”转到“双主模式”的新型教学管理模式

 

以“教”为中心,针对其设计并进行的教学活动。此教学活动所具有的优点是方便教师组织、管理以及控制课堂教学活动的进程,有助于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缺点是容易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无法体现出来。针对学生这种表现,我们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来指定相应的教学设计。投其所好的结果是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效提高,成绩明显改善。

 

当然,现阶段的学生自我控制力还不是很好,要求老师要注意学生的动态,做到及时监督与指导。老师要分清楚主导与指导的区别,切记不要“越权”。学生与老师都是教学的主体,不可失去平衡。这种双主模式要求我们老师明确自己的位置,平时要多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

 

虽然他们的认知能力不是很全面,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一些问题。老师不要用自己的思维模式来考虑学生。特别当今大学生的思维活跃,有些有非主流思想。老师要注意处理方式,不可采用极端的方式来压制学生。老师与学生不能分离,但是也不能相提并论。如何将积极向上的方面扩大,将消极影响缩小也成为当今高职院校衡量双师型老师的评判标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的实质是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高尚道德精神的人才,而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改革模式则对这两方面的教育目标(培养创新能力与高尚道德)的实现均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其中,尤其是高职院校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