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处理方法范文

化学处理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处理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处理方法

第1篇:化学处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 实验室废液处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 O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工业、科研、教育等事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我们城市中的各种实验室的数量不断增加。实验室数量的增加导致排放的废液日益增多,这些废液往往含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由于目前一般的实验室基本上都没有独立的污水处理设施,造成了这些废液都未经处理就进入城市污水管网,有的甚至最后流入江河中或者渗入地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容忽视。不过,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相应环保法规的不断完善,化学实验室废水处理也已成为化学实验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关于化学实验室废水处理方法的探讨,对于保护我们生活的城市的环境有着积极的意义。

化学实验室产生废液的种类

不同工作性质的化学实验室的废液中污染物的成分不同,总体上按化学性质可分为有机化学污染物和无机化学污染物两大类。有机废液含有常用的有机溶剂、有机酸、醚类、多氯联苯、有机磷化合物、酚类、石油类、油脂类物质,有些甚至是含有剧毒的,如农药、苯并(α)芘、黄曲霉毒素、亚硝胺等;无机废水主要含有重金属、重金属络合物、酸碱、强碱、氰化物、砷化物、硫化物、卤素离子以及其他无机离子等,其中汞、砷、铅、镉、铬等重金属的毒性不仅强,且有在人体中有蓄积性。

化学实验室废液排放的现状及危害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实验室废液排放的标准,废液排放遵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为加强实验室类污染的环境监管,防止实验室类污染危害环境,损害人体健康,从2005年l月1日起,我国已将科研、监测等单位实验室按照污染源进行管理,其污染纳入环境监管范围。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很多化学实验室的废液排放的检测数据还是不够理想,如排放的废液pH值呈偏酸性或者重金属含量超标等现象还是存在。若这些废液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海,使某些有害污染物质进入水体 ,从而使水的感观性状(色、嗅、味、浊等)、物理化学性能(pH值、氧化还原电位、放射性等)、化学组成(无机组成和有机组成)、生物组成(种群、数量、形态等)和底质状况发生恶化,妨碍了天然水体的正常功能,造成对水生生物及人类生活、生产用水的不良影响。这必将对人类环境造成巨大伤害,因此亟需进行有效地处理。

3、化学实验室废液常见的处理方法

化学实验室废液处理是基础化学实验的组成部分,所以处理方法必须简单易操作,理论上讲它可以分为储存和处理两个阶段。含量较低的污染物用适当方法处理后达到排放标准的予以排放,对于高含量的物质和一些贵金属,可用一定方法浓缩、回收、变废为宝,残液可以排放。

3.1化学实验室有机废液处理方法

实验室有机废液处理方法:实验室能够自行处理的自行回收处理,不能自行处理的可定期交到环保部门统一处理。

(1)包含苯、已烷、二甲苯、甲苯、煤油、轻油、重油、油、切削油、机器油、动植物性油脂及液体和固体脂肪酸等物质的废液:对可燃性物质用焚烧法处理;对难于燃烧的物质及低浓度的废液,用溶剂萃取法或吸附法处理;对含有重金属的机油类废液,要保管好焚烧残渣。

(2)对甲醇、乙醇及醋酸之类溶剂:能被细菌作用而易于分解,可对这类溶液用大量水稀释后排放。

(3)含重金属的有机废液:将其有机质分解后做无机类废液进行处理。

(4)对有机酸或无机酸的酯类及部份有机磷化合物等容易发生水解的物质:加入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在室温或加热下进行水解,水解后若废液无毒害时,把它中和稀释后排放;如果含有有害物质时,用吸附等适当的方法加以处理。

(5)含酚废液的处理:低浓度的含酚废液可加入次氯酸钠或漂白粉煮一下,使酚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如果是高浓度的含酚废液,可通过醋酸丁酯萃取,再加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萃取,经调节pH值后进行蒸馏回收,处理后的废液排放。

(6)黄曲霉毒素:可用2.5%次氯酸钠溶液浸泡达到去毒的效果。

3.2化学实验室无机废液处理方法

化学实验室无机废液处理方法按其作用原理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由于实验室废液的无机成分简单、种类多、数量少,通常采用化学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就是利用化学反应的作用来分离,回收废液中各种形态的污染物质。以下是常见无机废液的处理法:

3.2.1.酸、碱废液。化学实验室内最常见就是酸、碱废液。一般废液常用做清洗剂。经大量水洗涮后浓度极稀,可直接排放。浓度较高的酸碱废液平时分开贮存,再中和处理。控制混合液PH值在6.58.5之间,达到排放标准。

3.2.2.汞及含汞废液。测量温度或极谱分析操作失误时,要及时清除散落的汞。用在硝酸汞的酸性溶液中浸过的薄铜片、粗铜丝收集于烧杯中,再用水覆盖。散落于地面难以收集的微小汞珠,应尽快喷上20%三氯化铁的水溶液,干后再清除干净。或撒上硫粉,使其化合成毒性较小的硫化汞后清除干净。

3.2.3.含铬废液的处理。含铬废液主要来源是电镀废水酸洗液及制备有机化合物等,一般这种废液中含有Cr3+和Cr6+两种价态的重金属,Cr6+毒性很大。可以向含铬废液中加入还原剂,如硫酸亚铁、亚酸氢钠、二氧化硫、水合肼或者废铁屑,在酸性条件下还原为CrⅢ,然后加碱如NaOH、Na2CO3等调节pH值,使Cr3+形成低毒的Cr(OH)3沉淀。反应为: Cr2O72-+6Fe2++14H+=2Cr3++6Fe3++7H2O然后加入适量碱液调节溶液的PH值,并在适当的温度下加少量的H2O2或通以空气,不断搅拌。最后将溶液中过量的Fe2+氧化为Fe3+,并以Fe(OH)2、Fe(OH)3和Cr(OH)3形式沉淀共同析出。沉淀物经脱水处理后,可得组成符合铁氧体组成的复合氧化物。沉淀经脱水干后可以用焙烧法处理,使其与煤渣一起焙烧,处理后的铬渣可填埋。

3.2.4.含银废液的回收。化学实验室的含银废液主要以AgNO3和Ag(NH3)2+等形式存在。在废液中通过HCl调节PH值,加NaCl得到沉淀,将得到的白色固体用硝酸洗涤后过滤回收。3.2.5.含氰废液的处理。浓度较低的氰化物废液可以加入NaOH调节PH值在10以上,再加入HClO充分搅拌,使有毒的CN变成无毒的CO2和N2。反应为:NaCN+NaOH+HClO=NaCNO+NaCl+H2O2NaCNO+2HClO=2CO+N2+H2+2NaCl总之,化学实验室废液未经无害化处理不能直接排放,实验室内应配备专门的稀释排放无害处理后的废液设施及场地,实验室废液应按照“在混合前尽快处理掉”和“制备人亲自负责安全处理”原则进行。通过对化学实验室废液的有效处理,可以将我们的实验室污染降到最低,以有效的保护我们的城市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第2篇:化学处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 高校化学实验室 化学废液 处理方法

高校化学实验室是学生进行化学实验,验证科学理论、训练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实验实训基地;是教师进行产学研的重要场所[1]。在实验过程中,虽然产生的废液数量少,但种类较多,且大多数是有毒、有害物质。若对其处理不当,则会带来隐患:污染大气、水体、土壤和生态环境,对环境和人体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并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然而高校实验室化学废液的处理一直是困扰政府环保部门、高校实验室管理部门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难题。对于实验室产生的化学废液,高校管理部门只依靠若干项管理制度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而是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处理办法和措施规范高校实验室废液的回收、处理及利用、加大对废液处理的力度,切实使高校实验室废液使用达到国家环保部门的排放要求。

1.高校实验室废液处理现状

一般而言,高校实验室产生的废液不管是种类还是数量都比较少,目前有许多高校为了避免产生较多的化学废液,对实验教学的内容及方式,都作了相应的改革和改进。如实验内容的更新,尽量不使用剧毒化学品进行实验;有的高校甚至出版了微型化学实验教材,尽可能减少化学试剂的用量;实验室配备了较为完善的回收废液的设施,将实验后用过的化学废液进行集中处理,或用大量自来水稀释冲洗排放[2]-[4]。处理方式主要是采用先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收集在废液桶,然后将其倒入填有石灰石的池子中,最后进行集中处理。各个高校基本上对废液的处理都有一套比较系统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但是由于废液处理的费用较高,有时处理的费用甚至高于做实验用的费用。因此出现了将实验室产生的废液随意丢弃、排放的现象,实验教师和学生缺乏安全和环保意识。

2.废液处理现状

造成实验室废液随意丢弃、排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用于废液处理的费用较高。大多数学校由于经济能力有限,在满足实验室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无法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化学废液的处理上。其次,有关领导的重视不够。长期以来高校实验室的废液排放问题未能得到有关领导的足够重视,很多高校虽然制定了废液管理制度,但没有行之有效地做出治理。在发达国家,实验室的污染问题已越来越受重视,他们已实现对实验室环境质量的24小时的连续自动监控,不允许实验室废液直接排放到下水道,而是要将这些化学废液分门别类地收集,再送到指定位置处理。最后,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学生的环保意识淡薄。

3.应采取的措施

3.1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

要彻底改变高校实验室随意排放废液的现状,首先要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监管部门要对实验室废液进行严格监管。如果将化学废液直接排入下水道,由于废液成分的不确定性及混合之后带来的潜在危险性,就会给处理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因此应尽量在实验室对废液进行分类。

3.2设立实验室专用排水系统

在日本,大学对校内排水的管理非常重视。实验室的排水系统与生活排水系统是分开的。实验室废水的排放要经过检测,符合排放标准后才能排入公共下水道。实验室产生的原废液按要求分类收集后,统一进行委托处理。一般实验废水(指除去实验原废液外实验室排出的废水)要经过设在校内的设施进行层层检测和处理,符合排放标准后才能排入公共下水道[6]。实验室专用排水系统的设立,不仅有利于对实验室废水进行处理,而且为有效监管提供了可能。

3.3增强实验室人员的责任意识

学校在废液管理方面,要加强实验员和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回收废液成为每个人的一种习惯和自觉行为;对相关政策法规进行解读和宣传,并将废液处理的相关知识纳入化学实验教材,让实验员和学生随时能够了解到废水排放的相关知识,增强师生的废液回收意识和环保意识。

3.4建立处理机制和奖惩制度

建立废液处理机制和奖惩制度,严格执行废液的申报登记、收集、运输和处置制度,加强监管部门对废液排放的监管。对高校实验室废液没有经过处理随意排放的个人或集体要施以重罚,对于虽然将废液进行了处理但仍未达标的部门也要施行一定的惩罚措施;相反,对做得好的个人或集体要重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抵制随意排放实验室废液的现象。

3.5建立技能培训机制

加强对高校实验员等相关责任人的观念知识和技能培训。高校实验室应设立专人负责废液处理这项工作,对本校各个实验室废液的收集、搬运、处理等环节进行监督。

总之,高校化学实验室废液的处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虽然数量少,但种类多,危害大,应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对所有有毒、有害的废液都必须进行有效处理后方能排放,以防止污染环境,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吕继奎.化工环保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

[2]熊花爱,高丽.高校危险化学品的管理与安全防护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08(7):148-149.

[3]徐军.实现高校化学实验绿色化[J].实验室科学,2007(5):155-157.

[4]江玉萍.浅谈高校化学实验的绿色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3):22-24.

第3篇:化学处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新课标;教学方法;科学探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初中化学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应该拥有怎样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认识活动、师生关系?教师应当树立课程目标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一、新课程环境教学下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削弱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地发表意见,使每个学生均有发展的空间,这是新课标的一个要求。因此,在教师的观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提升。但与此同时,又容易走向另一个误区:课堂上教师不敢过多地引导,生怕破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学生发表的意见,一味地被肯定、被赞扬,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显得十分浓厚,而教师的适时点拨却变得小心翼翼。课上该点拨时不敢点拨,教师缺少了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效果就打了折扣。笔者认为新课标教学,要充分体现教材的教改作用,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好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新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做到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二、新课标实验探究性增强,体现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本特征的科学,因此,化学教学也应体现这一特征,并将其作为化学教学的主模式。在化学课程改革中,化学实验的改革是关键的一部分。新课标教材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而不再硬性规定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这就给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实际上,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发挥它们的功效。由于初中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限制,没有真正发挥验证性实验的作用,容易造成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改进验证性实验,强化探索、研究性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此《标准》和“新教科书”尝试采用了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研究性实验。①增加探索性、研究性实验。体现探索的某一过程,如实验现象探索、实验结果探索、实验方法、实验方案探索等,也可以起到引导学生探究的作用。②增强验证性实验的探索性和研究性,让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自主学会探究,达到新教材的教学要求。③在“活动与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学习形式,经过学生的亲自参与,观察实验现象,从观察中得以思考与分析,达到探究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的一项全球性的重大课题。新教材中介绍了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白色垃圾、土壤以及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及其防治。并将“居室中化学污染及防治”、“生活中常见污染物和防治污染”放在选学教材中。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将环保教育渗透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当讲到涉及环保的相关知识时,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

四、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学习煤和石油时,介绍洁净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如英国农村大面积种植油菜,用植物油代替石油,美国一些科学家开发利用人体能;学习酸的通性、pH时,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如学习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后,让学生走出课堂,调查本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河水污染情况。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去获得第一手的信息,通过发现问题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并写出调查报告。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因此,教学中要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并开展自制仪器、自制实验装置评比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五、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是新课标教材的重要内容

第4篇:化学处理方法范文

1、第一种,出尾气的口用气球扎紧,然后使用气球收集起来。

2、第二种,燃烧法,将尾气使用酒精喷灯或酒精灯燃烧掉,转换成二氧化碳。

3、第三种,重复使用法,在做氧化铜和一氧化碳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连接一根导管到试管里,重复使用一氧化碳。

4、第四种,可以利用溶液吸收尾气,如硫化氢气体,使用NaOH溶液吸收。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化学处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优化;初中英语;听力教学;方法

一、注重语音教学,让学生具备必要的语音知识和词汇量

在听力学习中,语音知识是必备条件。学生的英语发音不标准,会造成单词之间的混淆;学生的辨音能力不强,就不能正确辨别语流中的语音变化(同化、强弱读、连读、省音、失去爆破等)。语音基础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听力水平的高低,所以,要打好语音基础,对语音严格把关。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听者不仅仅要辨音,同时还要领悟连贯语句中出现的生词,否则就难辨其意。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有利于信息的及时处理,进而达到理解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储藏知识,让学生有意识地去记忆词汇,为听力理解做好准备。

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的习惯,培养其预测和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

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听力技巧训练,包括语音技巧(连读、弱读、句子重音等)和理解技巧(内容检索、预测、取舍等)。其中,预测是听力技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分为听前预测、听中预测和听后预测。听前预测是通过快读题目与选项,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对话或文章的大致方向进行预测。听中预测是在听的过程中,通过起始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关键字眼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同时也包括对听前预测的修正、整理及再预测。听后预测一般是对听后仍不确定的选项或漏听内容的回顾及推理性补充。要让学生养成预测的习惯,根据题干与选项所提供的信息对应该选择的答案做出推断,充分发挥想象,快速理解材料所表达的意思。

三、将听的训练与说、读、写相结合

听、说、读、写在语言学习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将“说”、“读”、“写”也纳入“听”的训练范畴,对听力提高有促进作用。听说,是在听懂的基础上说,在说的同时发现自己所表达的与听到的之间的差别,增强听的能力,使两者相互促进。听读,即听完一两遍录音后,进行跟读。录音对句子的重读、弱读、失爆等规则表现明显,学生在跟读时,可凭所听到的内容进行揣摩,从而掌握朗读技巧,这对语感及语言感悟力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听写,即在听力课前,引导学生在进行听音记录时,对关键性的词采用首字母语或一些简图来记录语篇意义。另外,平常听写单词时要有意识地准备一些音相近的单词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力,使其更好地理解所听内容。

四、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

通过平时加快阅读速度这一习惯来达到听力水平的提高,是笔者在长期教学中悟出的方法。快速阅读意在抓住每个句子和每个段落甚至整篇文章的主要大意,不拘小节,而平时学生总感觉听力速度快而抓不住所听要点,快速阅读正好可以解决这种困难。教师应经常性让学生进行快速阅读训练,亦可先把听力材料让学生快速阅读一遍,再进行听力训练。这说明,我们的大脑获取信息拥有两条途径,一条是以眼睛为工具的阅读,一条以耳朵为工具的听力,这两种方式相辅相成,可谓殊途同归。

五、大胆猜词

在听力过程中,遇到生词或已遗忘的单词是正常现象。教师可以提前把生词展现给学生,但在没有这样机会的情况下,要鼓励学生不要放弃,应根据前文或主题内容大胆猜测词义。如:Lu Xun wrote a lot of works.在前两个词Lu Xun,wrote的带动下,能较容易地猜出works意为“著作”,而非“工作”。有时,当遇到一词多义时,根据情景可猜出该词所表达的意义。如Clinton wanted to run for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依据Clinton,president和the United States这三点信息,猜测出run为“竞选”,而非平时所理解的“跑”。遇到完全陌生的生词,也要鼓励学生不放弃。如When the old woman got to the shop,the door opened automatically.在听该句时,学生若猜测出automatically为“很快”,已很不易,已很接近真意“自动地,机械地”,这时,教师应加以鼓励,然后给出真实含义。我们所准备的听力材料中有一些生词是正常的,也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听力素质,勇于与外国人交流和沟通。但是,生词量过大也会造成“鸭子听雷”,收获甚微。因此,能否为学生挑选合适的听力材料,在听力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六、意群句子段落

意群是指句子当中意义紧密相连的群体结构。在听力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一方式来达到听力的最佳效果。由于人类在思维中获取信息要经过综合处理才传到大脑,在这一“短暂”的过程中,我们的接受速度往往不及听力材料中的朗读速度,学生总是有跟不上步伐之感,就好像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被牵着鼻子走。因此,初中的听力训练常常是在学生极被动的情况下进行,收效甚微显而易见。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就要充分利用意群,把一个句子切割成几块。换言之,在句中把每一个词所形成的点变为按意群划分形成意群点,这样,同一句子相同时间内所刺激大脑的信息点相应减少,大脑轻松接受,感觉速度不像以前那么快。如The man in the hall is singing in high spirits.在该句中,有十个单词形成十个点,若按意群划分只有四个点,即①the man;②in the hall;③is singing;④in high spirits在初中听力教学中让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是一件值得推广的方法。形成意群点听力方法之后,便是以句子形成的句子点。这时,我们的大脑所接受的是以一个个句子作为点来加以吸收。这种方式学生一旦接受,听力效果立刻见效,在听力过程中无紧迫感和追逐感,精神也自然放松。

七、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活动在听力理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的学生一听说做听力,心里就紧张,大脑一片空白,这是心理焦虑的具体表现。保持良好的心态,自觉养成好习惯,对于听力的培养十分重要。首先,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听是学好英语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加以重视。同时不否认听力理解有相当的难度,只要正视它,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是能够克服的。其次,排除干扰因素,保持良好的心态。在听力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正确对待听力中的困难和挫折。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轻松和谐的气氛,努力消除学生因害怕、担忧、反感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在听音前应放松情绪,集中精神。要竭力调整好思想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清醒的头脑。

英语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语音基础,辅以听力技巧、技能及丰富的背景知识,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训练,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6篇:化学处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探究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404-01

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是新课改的要求,是时代不断创新发展的要求。不断提升物理课堂教学平台,使学生在获得物理知识的基础上,兼备崭新的学习理念,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1.以"奇"制胜,优化物理教学课堂内容

初中学生对于事物变化充满了好奇,精彩纷呈的物理现象对学生的吸引力有着魔力的诱惑。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备案过程中,要突出表现"奇"的特点,刺激学生的心灵感官,跟随着教学内容的进行,启动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内心需求。如:在对"平均速度"、"即时速度"的课堂教学中,用设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反响。"兔子与乌龟哪个跑得快?",学生的反应自然是兔子跑得快,紧接着,教师引入众所周知的龟兔赛跑故事,提问"为什么兔子反倒会落在后面,失去了胜利权?",于是,学生们就此展开了讨论和分析,从比赛心理角度看,兔子骄傲自负,使他失去了致胜权,从物理知识的角度看,则包含了速度的原理:从某点视角来评价,兔子的即时速度大于乌龟的即时速度,但从整个赛程中的平均速度视角来评价,乌龟的速度是快于兔子的。所以,乌龟取得了胜利。

2.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在物理教学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使物理课堂教学的形象、生动性得到了施展,特别是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规律,将逻辑性的理论具体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如:采用动画模拟,展示飞机的升降力原理;对于肉眼看不见的分子热运动的物理过程,进行多媒体模拟,放慢镜头,清晰再现那稍纵即逝的物理现象,使其运动具体化。

3.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展探究式教学

人类要发展,创新性思维就是前进的动力源泉。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不但要使学生对已学习过的物理知识进行巩固,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不要墨守成规,要敢想敢干,对贴近生活的实验勇于尝试;对探讨的过程中,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与教师和同学进行知识点的共享,拉近师生情感,共同探索物理知识结构的核心内容,将学生的纵向与M向思维发挥出来,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思考范围,朝正确的科学之路前进。

4.结束语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长效地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是教师思考的重点,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倾听学生的课堂表达,不论对错,都要以鼓励的语言来激励他们,以爱心、真诚和引导,将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保障,促进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加强,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营造和谐的物理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肇丰. 试论研究性学习 [J]. 课程.教材.教法. 2000(06)

第7篇:化学处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83-01

历史学科有着其独特的学科特点,知识点繁杂并且具有过去性,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将还原过去,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在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点。因此分析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显得越发重要。本文通过分析现状并提出高效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目的在于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寓学于乐。

1.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1.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在初中的教学当中,相较于其他学科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并且历史学科的知识点十分繁杂,很多同学都觉得其枯燥无味。为使得同学们更好地投入历史的学习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点通过视频、图片、音效等多渠道进行信息传递,刺激同学的感官,把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同学们更为接受的方式进而表现出来,从而激发同学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1.2增强师生的互动性。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学习课件,创设更为生动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对历史信息进行提取,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的反复思考,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并且寻找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师生互动的不断反馈,增强师生的互动性,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1.3拓宽学生的视野。历史学科跨度较大,涉及的内容较多。由于课时及信息容量所限,教材编写较为简单而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也无法涉及各个方面。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一方面,教师在备课以及讲解过程中通过关键词的搜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课后利用信息技术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历史知识,巩固相关知识。

1.4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历史知识,还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传统教学很难具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善这一情况。如将不同时期国家的地图进行拼接比较,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等。

2.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2.1不能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虽然信息技术不断走进初中历史的课堂,并且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和产品不断更新创造,但很多老师对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较弱,不能熟练操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运用信息技术,不仅浪费教学时间,而且很难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授的内容相结合。因此若想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达到运用信息技术的最初目的,只能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

2.2盲目追求信息技术的应用。部分初中历史老师过度追求信息技术的应用,形成授课依赖。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过程中,未经过自己的加工盲目应用。在讲授的过程中,忽略了课堂氛围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主要进行多媒体的展示,将人为灌输转化为技术灌输,这样做很显然违背了信息技术进入初中历史课堂的初衷,学生在课堂上只对信息技术保留有新鲜感,对课堂教授的具体知识点并不印象更没有自己的思考。

3.在初中教学中的高效利用信息技术方法分析

3.1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目前存在传统与现代两种教学模式,只有将两者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传统教学模式是多年的教学实践的结果,教师将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通过面授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整个历史事件的过程,这是现代技术难以代替的;而现代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技术将更多的图片、视频、音频资料带入课堂,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以此增强同学的学习兴趣,这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结合,不可盲目倾向其中一种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好地课堂效果,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3.2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越来越普遍。但是师生应当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利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该技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授课内容,而不是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因此,初中历史老师在运用信息技术的时候要从教学目的角度出发,不可过分追求技术的使用,需要从教材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授课方式。

3.3教师之间的信息共享。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都蕴含着自己的一些经验和授课技巧。初中历史组的老师应定期组织有关信息技术授课的研讨会,分享各自经验形成信息共享。将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以及精品课程分享到网络上,实现网络共享,便与老师之间相互学习并且借此帮助信息技术使用不熟练的老师尽快熟悉使用方法,共同进步。

4.总结

信息技术的应用确实给初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但目前技术应用仍存在很多问题,初中历史教师需要从教学任务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实完成知识点学习,避免盲目跟从。

参考文献:

[1]安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初中历史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02:123.

[2]符广梅.刘海涛.信息技术背景下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5:135-136.

[3]徐建香.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学周刊,2015,23:116.

[4]杨春梅.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29:170.

[5]王金莹.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4:46-48.

[6]丁方.试论信息技术和初中历史学科的课程整合[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2:47.

[7]葛瑞玲.信息技术让初中历史教学锦上添花[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1:24-25.

[8]王彦艳.谈信息技术和初中历史学科的课程整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238-239.

[9]王会英.谈初中历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学周刊,2011,35:115.

[10]闫淑乔.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J].中国校外教育,2011,S1:56.

第8篇:化学处理方法范文

初中化学;方法;能力;习惯

1.抓住兴趣点,吸引学生注意力

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学生刚接触化学,老师通过一些小魔术和小实验,如“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酸碱中和滴定中指示剂颜色的改变、沉淀的生成与消失、沾有浓盐酸和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但不接触会产生白烟等,对化学实验感到有意思会,从而引起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

2.利用小故事,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情

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提出的近代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写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烧制瓷器(China中国)等,侯氏制碱法,1921年正在美国留学的侯德榜为了实现中国人自己制碱的梦想,揭开苏尔维法生产的秘密,打破洋人的封锁,发展我国的民族工业,毅然回国,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研究和改进制碱工艺上,经过5年艰苦的摸索,终于在1926年生产出合格的纯碱。为解决当时国内外市场急需纯碱,在较短的时间掌握并改进了著名的索尔维制碱法,使工艺过程缩短,而产量大增,1939年首先提出并自行设计的新的联合制碱法的连续过程,使纯碱工业和氮肥工业得到发展,这就是著名的“侯氏制碱法”。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必须注意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他们为了将来更好地为祖国工作、造福人类、成为人们尊敬的有用人才而努力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树立远大的理想,学好化学的信心和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学习的高尚爱国情操。

3.巧妙运用多种方法,加强学生记忆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何能帮助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些技巧。

分散记忆,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节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们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

联想记忆。在第十二单元课题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中,讲到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常量元素有十一种,较难记住,可以联想糖类物质(碳水化合物C、H、O)、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前四位元素(K、Ca、Na、Mg)、化肥中含有的元素(N、P、K)、胃液的主要成分(H、Cl),剩下的就只需要记住硫元素(S),重复的去掉就可以了。

谐音记忆。在讲到实验室制氧气时,制取氧气的过程是“查(装置的气密性)、装(药品)、定(固定装置)、点(点燃酒精灯)、收(收集气体)、离(把导管移出水槽)熄(熄灭酒精灯)”记为“茶、庄、定、点、收、利、息”;在讲到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操作的先后顺序可记为“一氧化碳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在记金属活动性顺序时,“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谐音记忆为“加盖那美女,身体细纤轻,统共一百斤。”在讲碱的溶解性时,除了阳离子是铵根离子、钾离子、钠离子、钡离子、钙离子的碱可溶之外,其他均不溶,这些阳离子可记为“俺家拿被盖”就这样,通过谐音记忆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4.合理布置作业,提高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

现在都在提倡教育教学的高效,对课堂高效的要达到目标提的非常明确。但是,对于化学而言,有时单靠课堂上时间是不够的,比如,小实验做‘水晶鸡蛋’让鸡蛋变成了半透明的;铁生锈,观察为了使涂有石灰浆的墙壁快点干,常在室内生个碳火盆,墙壁反而更潮湿等,都无法在课堂完成,化学学科在中考中分数占据比例较小,不布置作业,不能引起学生重视,不合理又会加重课业负担,导致学生厌学,那么,作业应该怎样布置呢?

山东的成功经验,高效课堂的五项策略中提到:课后尽可能实现“零作业”,如需布置,只布置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提升学生能力的拓展作业。针对化学学科而言,课后习题中设计的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这点课后作业中都有涉及,通过自己动手,在实验中获取知识,学生印象特别深刻,同时获取的知识不易遗忘,也从而提高了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三聚氰胺超标奶粉事件、“瘦肉精”、苏丹红鸡蛋、化学火锅事件;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土地荒漠化、水污染、白色污染、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利用,可燃冰的开发和利用,使用可降解塑料袋等等。通过学生做这些作业,不仅仅把学生从化学是一门无关紧要的学科的错误认识中走出来,而且还能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能为生活服务,又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加强了食品安全教育,因此,关注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做一个自觉抵制利用化学知识危害公民生命与健康安全的合格公民,这也是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

5.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适当应用

以多媒体技术为灵魂的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赋予传统教育新的内涵,多媒体技术服务于教学主要有以下优点: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有机结合,多种感官刺激,易于激发学生兴趣。传输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可随机调节,以及操作的可重复性,易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交互性强,有益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

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化学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适时播放,从而优化认知结构,但它又不可能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因此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多媒体和粉笔、黑板、实验仪器、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时间,切忌满堂放。在化学教学中,主要从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第四单元课题1《原子的构成》、课题3《离子》、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等节用动画形式播放,使看不见的微粒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加深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在第三单元课题4《爱护水资源》,第七单元课题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的教学中下载大量的图片,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和爱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节约用水刻不容缓;在第九单元《溶液》的教学中加入表格,溶解度曲线等,形成大容量的信息传递,对课堂的高效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第十单元酸和碱的教学中,播放了化学版的《青花瓷》,不仅使课堂气氛大为活跃,而且使学生对发生的现象记忆深刻,因此通过多媒体,改变了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学模式,使过去表达不清的信息变得显而易见,对于创设生动愉悦的学习情境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6.建立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

在复习时将课本中各部分相应的知识点按其内在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织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梳理知识结构,提炼解题策略,总结解题方法。

按初中化学课标要求,将教材分成六个知识板块进行复习:即物质的化学变化、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化学计算。并将每个版块划分成几个专题,进行逐一复习;重点知识重点复习。如: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知识、气体的制取净化和干燥,是复习中的重中之重,也是能充分体现考纲新精神的重要部分;难点部分各个击破。例如:离子共存问题,物质的检验和鉴别,除杂和分离,物质的推断等。在复习中除根据各物质相互关系形成知识网络进行系统归纳复习外,还应注重方法,我们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

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

7.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一段名言“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一天两天孩子的差距可能不大,但是孩子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那就很难再改变了,那么对于初中化学的学习应怎养成哪些好习惯呢?

会预习。养成习惯,坚持预习;了解教材所涉及的知识及相关的内容,利用网络查找不理解的物质的性质、用途、制备方法,为听课做好知识积累。

会听课。注意力高度集中,专心听课;抓住重点,大胆发言,敢于质疑,把预习中遗留的问题课堂解决。

第9篇:化学处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情境化 教学方法

一、实施情境化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具有形象意义的生动场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内容。由于种种原因,传统历史课堂教学变得越来越枯燥乏味,甚至仅剩空洞的说教,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削弱历史课的其他诸多功能。尽管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但只有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课程目标。由于历史是研究过去的课程,这种特点为在教学中展开合理想象提供了可能。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多媒体等手段有效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尽可能真实地再现历史,让教学变得更形象,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场景中学习历史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丰富想象力,培养学生应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实施情境化教学方法,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加强素质教育理念培养,充分理解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为教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二、加强历史课堂教学的文化情境建设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需要通过创新发展的教学行为来体现,包括历史教学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语言,以及围绕课堂教学内容的文化情境的创设。通过创造充满人文情趣的历史课堂教学环境,以文化背景知识为指导进行教学效果的检测与反馈,在此过程中,关键看教师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像关心现实生活一样更关注历史情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性,开展蕴含文化理念的富有创造性的历史知识系列教学实践活动,有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历史教师必须在观念上打破传统思维定势,运用现代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情境教学法。在参观历史遗址和遗迹后,在课堂上插播历史题材影视剧片断,根据实际情况制作多媒体动态课件,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强化教学效果。有效开展情境教学法的研究,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创建良好环境,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情趣盎然。教师不断改进形象化教学方法和情境化教学模式,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探索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应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创建适宜学生素质发展的课堂教学环境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创造实践过程中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探索积极性。有了具有人文情境化的和谐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就能够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发展过程中,一些教育专家指出,构建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是学生与老师平等。历史课堂教学最关键的问题是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把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师要根据自身文化修养充分利用历史知识的魅力,从心灵深处感化每一位学生,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实际情况进行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在逐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构建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新型教学环境,通过多媒体等教辅器材的使用,使过去的历史知识形象化再现。教师通过实施历史知识情境化教学,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将历史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融合起来。实现以历史知识教学为基础,有效提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真正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共同进步。教师要提高自身修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学生的具体特殊情况,关心学生,这既是数学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实现成功教学必需的,因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那些其他科目学习成绩优秀而历史成绩稍差的学生,要当做重点对象,培养其历史知识记忆能力,带动全班学生努力学习历史,共同进步,有效促进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改变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创设新型历史教学情境,因为这门学科具有历史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四、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

要培养中学生利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就要加强中学生历史知识巩固、强化、记忆和应用能力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传统教育方式以历史知识的传授为主,偏重传授学科中的固有知识,而新型教学环境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对历史课堂教学进程进行有效调控,使学生在特定历史情境中发现问题及其内在规律,从而实现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有效应用。通过构建新型历史教学环境,有效强化中学历史教学效果,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加强学生应用历史知识基础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反复练习,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树立整体教育观念,注重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和勇于创新精神的最佳阶段,是唤起创新意识的最佳时期,这一切皆利于历史知识方面创造力的启发和培养,教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一些历史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蕴含的科学问题,鼓励学生共同参与构建研究探讨性历史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情境,改变长期以来强调的“师道尊严”,努力营造和谐课堂教学气氛,实施情境化教学,让学生共同参与历史知识与相关问题的探讨,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强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秀英.谈历史情境教学法[J].学苑教育,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