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造性思维的显著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等学校;引导;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256-02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一日千里。科学技术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较量。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和总结,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方法,还可培养能力,激活思维,使学习进入一个新境界。创造力是指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个性倾向,是两种心理素质的综合体。创造力是人类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工作的心理基础,是创造型人才的关键性特征。近年来,世界各国都把开发学生创造力作为教育改革的目标。从20世纪80年代起,特别是在“科技兴国”战略提出以后,我国也逐步加强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研究,并以此作为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突破口,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实证性研究还不多,教学中也缺少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自然学科尤为如此。问题至少有三个:(1)创造力的培养;(2)自然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3)进行创造力培养对教学质量、学业成绩的影响。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试验如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心理测量和教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心理测量包括:智力测验、创造性思维测验、创造性倾向测验;教学实验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进行。
1.实验对象
根据学业成绩和智力水平相当的原则,从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二年级5个教学班中抽出(1)班为实验班,(2)班为对照班。实验班共32人(其中男15人、女17人),平均智商为109.32,创造性思维90.40,创造性倾向为120.36,一年级期末自然考试平均成绩为67.94分;对照班共30人(其中男15人、女15人),平均智商为112.26,创造性思维为93.45,创造性倾向为112.74,一年级期末自然考试平均成绩为70.25分。智商、创造性思维、学业成绩,对照班略高于实验班;创造性倾向,实验班略高于对照班。两班平均年龄均为20.30岁。实验周期为三年。
2.测试方法
(1)工具:智力测验用《瑞文智力测验图册》,创造性思维测验用《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创造性倾向测验用《威廉斯创造性倾向测验量表》,自然学业成绩以校期末统考成绩代替。(2)步骤:以教学班为单位,用团体施测的方式,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同时进行上述各项测验。测验后,先根据规则或常模手工评出每个学生的IQ和TTCT成绩,按评分要求评出每个学生创造倾向和学业成绩,然后全部输人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3)时间:前测在一年级开学后进行,后测在四年级毕业前一个月进行。
3.教学策略
运用猜测、激疑存疑、问题解决、定式打破、指导发现、实验观测等12种创造性教学方法,对照班则不系统运用这些方法。(2)实验班每周一节的第二课堂活动课改上(1)实验班的自然教学,在依据现行教材认真传授自然知识技能的同时,自觉地运用发散提问、延迟评价、集体讨论、思路揭示、结果预测、多向求解、快速创造性思维训练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或实验操作,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联想、想象、类比、推理、发散、转化等创造性心理活动,培养学生独立灵活地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兴趣和习惯,对照班仍上常规的第二课堂活动课。(3)实验班不论是自然课的课堂教学,还是创造性思维训练课,都要十分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倾向的培养,因此,都要贯彻如下9条教学原则:全面全体原则、主体主导原则、求异求优原则、启发探索原则、实践操作原则、民主和谐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成功激励原则和积极评价原则。
二、结果与分析
1.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TTCT总成绩前、后测比较。三年的教学实验有效地促进了实验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2.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TTCT (词汇)前、后测成绩比较。三年的教学实验有效地促进了实验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的发展,使其显著或非常显著地超过了对照班。
3.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TTCT(表达)前、后测成绩比较。创造力培养的实验,使实验班学生的表达创造性思维发展明显地快于对照班学生。
4.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创造性倾向前、后测成绩比较。经过三年的教学实验,实验班比对照班学生的创造性倾向进步较快,两者的总分由“差异显著”提高到“差异非常显著”,实验班学生创造性倾向的总体水平在两班学生同时发展的基础上速度高于对照班。实验班学生冒险性、挑战性和想象性的后测成绩比前测有了较大提高。
5.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自然成绩前、后测比较。经过3年的教学实验,两班学生各项成绩均出现了显著变化。总分、基础知识分、能力技巧分实验班均十分显著地超过了对照班,志趣表现虽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但亦比前测超过了许多。这说明,创造性教学实验促进了实验班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其发展速度明显地超过了对照班学生。
6.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智商比较。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智力水平,在实验开始时是对照班略高于实验班,但无显著差异;实验结束时情况正好相反,实验班显著高于对照班。
三、结论
1.创造力能通过教学加以培养,创造性倾向的培养比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效果来得缓慢一些。
2.自然教学能培养学生创造力,但这一命题只有在实施创造性教学策略的条件下才能成立。不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学生的创造力就不可能自发地发展。现行的某些以应试为目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约束甚至扼杀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的。
3.创造力的发展有助于提高自然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国英.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J].河北高教研究,2004,(4):28-29.
[2] 黄海燕.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4,(6):94-95.
[3] 张秦中.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
Leading the student developing their creativity in studying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G Biao
(Harbin commerce university,Harbin 150076,China)
摘 要:音乐具有无语性和不具象性,因此在欣赏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创造性思维。而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创造性的发挥,不仅决定对音乐审美的直接感受,并且还能够不断培养听者精神和音乐创造力。音乐欣赏者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常常会运用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集合性思维以及发散性思维等思维能力,在欣赏音乐这一多元一体的审美机制中,不断提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欣赏;审美;内涵
一、创造性思维的多元内涵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创新思维,具体表现在人处理事件的时候采取的高级精神活动,创造性思维体现人类在社会上有价值的思维成果,能够帮助人们从事科学探索,探知未知领域,不断推进社会发展。
创造性思维的显著特征是其多样性和复杂性,虽然各个学术界对创新性思维的定义有些许差异,但从总体上来说,都存在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创造性思维具有多元化的结果内含,在开展不同活动时,运用的创造性思维也不尽相同。第二,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种高级思维方式。拿音乐欣赏举例,创新性思维是将听觉和感知相结合,欣赏者在大脑中思考形象,当欣赏者的欣赏水平提升到理性阶段时,有需要有逻辑思维的参与。
创作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灵感的产生具有独创性、模糊性、突发性和偶然性。而茅塞顿开就是灵感成熟的一种标志,因此,灵感思维也称为顿悟思维。在创造性思维模式中,灵感思维是一种思维能力的集中爆发和体现,起着无限的推动作用。很多作曲家在创作音乐歌曲的时候,常常会不经意间在脑海中响起具有特殊魅力的旋律,这就是顿悟思维的集中体现,因此,在顿悟思维中,创新占据极大的成分。同时,在音乐欣赏中,灵感思维也是广泛存在的,主要体现在让欣赏者超越对音乐的思考,产生顿悟的感觉。
因为创造性思维除了具有上述的特色外,从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感情和生活的体验。如果欣赏主体不具有丰富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那么就难以展开生活的联想,难以从理解性和创造性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音乐,这体现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特征。
二、音乐欣赏既需要发散性思维也需要集合性思维
在进行音乐欣赏的时候,欣赏者通过感受音乐激发内在的情感,从而展开对音乐的联想和想象,这表现出文学艺术欣赏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同时体现着音乐审美的内涵,虽然音乐欣赏的对象没有具体的形象,但是这种不确定性更增添了音乐欣赏的魅力。同时,在这种联想中,欣赏者也具有形象创造能力,能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由此开展联想和创作。
在音乐欣赏中,如果单单产生发散性思维是不够的。发散性思维要和集合性思维相结合,才能够真正完成音乐欣赏从情感欣赏到理性接触的过程。在实践教学中,将《打字机之歌》播放给从未接触过的中小学生欣赏,并让他们在纸上写下自身的感悟,结果具有多种答案。有的学生认为是风驰自行车的铃声,有的人认为是抓小偷,还有的人认为是零件加工厂的工人在做工。对于这首歌曲熟悉的学生的答案都是打字机。因此,我们可以发现,通过音乐欣赏,学生的想象能力被极大地激发,虽然结果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通过多次理解和欣赏,必将提升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
三、音乐欣赏既需要形象思维也需要逻辑思维
和众多的艺术审美活动一样,音乐欣赏必须从直观的感觉出发,让欣赏者在音乐中开展联想和想象,并且通过这些思维模式,逐渐靠近形象思维。和其他的艺术欣赏相比,音乐欣赏是通过韵律和节奏,激发欣赏者的情感。比如兴德米特观察听众对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不同反映那样:有一部分人认为这首歌是一首骂人的诙谐曲,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此章充满着压抑的情感。这就表现出音乐欣赏的不确定性和思维的发散性。同时说明欣赏者自身在情感体验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通用技术 高中生 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平台
一堂普通的通用技术理论课。结构与设计,常见结构的认识。我将案例分析里面的“鹰眼与导弹跟踪系统”拓展到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的体育赛事里面的“鹰眼”,同学们很兴奋,说到哪个运动员挑战“鹰眼”成功等等。一周后,有同学拿给我一份详尽的“鹰眼”原理文档,还配有详尽的图片说明,说是几个同学一起整理的,这份材料让我这个老师收益匪浅。这件事情让我重新审视发散性思维在中学生阶段的培养,学生能主动地通过结构去搜寻更多的相关知识,这其实就是发散性思维的一种锻炼。当然通用技术课程还有很多可以锻炼这种思维方式的内容。
通用技术课程在高中阶段的开设,对于高中生的全面发展有很多的好处,这里只就对高中生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谈一些自己的感受。
通用技术课程是本轮课程改革新增设的学科,通用技术课程目标是这样定位的:立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通过对基础的、宽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的学习,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这样的定位确实诱人,它突破了应试教育的框架,要让学生了解高考学科以外的知识,真正要让学生全面发展,是向素质教育迈进了重要一步。
新课改的实施,特别是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在我看来,是我国的基础教育也在向发达国家对于学生素质教育方面进行靠近。但是要深入了解通用技术课程对高中生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培养的作用,首先要从课程的受众――也就是我们的高中生入手。
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智力水平接近成人高峰状态。注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较长时间地注意与自己兴趣有关的事物,并能分配注意。观察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性、全面性,但欠精确。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为主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但时常需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思维活跃,经常提出问题,能独立地判断是非善恶,不轻信别人的结论,爱评论和争论,希望独立地解决问题,但往往会以点概面,比较偏激。
2.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形成各种心境。憧憬未来,常对活动充满热情,易振奋、易波动,也会感情用事,有时会出现盲目的狂热和急躁,以致不计后果的冲动;遇到挫折会有种种消极情绪。由于思维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其感情具有文饰性,内心世界活跃,而且情感的外部表现常与内心体验不一致。
3.意志动机的主动性、目的性增强,能掌握自己的行为。在处事的信心度、果断性、自制性方面有发展,调节力较初中有提高。
4.兴趣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性格特征趋向稳定、成熟,外显与内向类型明显。可性格的可塑性仍较大,旧的不良性格特征可能被改塑,新的不良性格特征可能还会产生。
5.动机层次提高,对社会各方面的关心程度增强,有一定的评价能力并逐渐转化为决定自己行为的动机,体现了各自的价值取向。但对权利的需求多于对自身的义务、责任和实际行动的需求。
6.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要求别人了
解、理解和尊重自己。自我评价比初中充实、客观,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要求。但也会出现自我与社会的冲突,有的学生自尊心过强,自我中心突出,一遇挫折就会转化为自卑。
7.交友热情高,迫切需要情感力量和参加不同类型的群体活动,随着不同群体性质的影响,高中学生的个性出现不同的发展方向。
8.对异性关注上升,在公开场合转向文饰、内隐,但又有显示欲,希望引起异性好感。在一定条件下,少数学生出现对异性较为隐定的情感,进而发展到恋爱。如处理不好,影响学习和个性发展。
9.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初
中增强,但由于社会经验和认识的局限,辨别力不如成人,出现求知欲强与识别力有限之间的矛盾。
10.对职业的选择出现较为理性的思考,由幻想期进入预备期,能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社会价值取向以及切身利益的需求,选择具体职业和层次,并对毕业前夕的学习动机、态度、行为和学习水平产生影响。
以上这些高中生心理特点说明在高中阶段是人生学习的黄金时代,当然也是培养人的思维方式的黄金时代。高度的智力水平,敏捷的思维,对知识的无限渴望,兴趣的拓展,这些都已经为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问:那到底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什么是发散性思维?为什么通用技术才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优秀平台呢,其他课程成为不了这个平台吗?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取得,往往要经过多次的挫折之后才能取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至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则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它无现成的思维方法、程序可循,可以海阔天空地发挥想象力。首先,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其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再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为实践活动开辟新的局面。此外,创造性思维的成功,又可以反馈激励人们去进一步进行创造性思维。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是: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例如,风筝的用途可以“发散”出:放到空中去玩,测量风向,传递军事情报,作联络暗号,当射击靶子。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好方法,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通过上述关于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来,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很多关联,其实发散思维是重要的创造性思维。但是在独立的应用领域又有着各种思维方式的优势。于是我们也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这两种思维的培养对于人终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我们也看到这两种思维的锻炼是需要付出巨大的脑力劳动的。那么通用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中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这时我就要先回答刚才的第三个问题“为什么通用技术才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优秀平台呢,其他课程成为不了这个平台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通用技术?我们认为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广大高中生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到要受益终身的思维方法,而不是具体的实施办法,具体的实施办法要在以后进一步教育中体现,比如说上了大学选择相应的专业进行深入的学习。当然其他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也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但我认为不如通用技术这个平台来的纯粹,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将所有的精力放在思维方式的培养上,而不用去考虑其他的一些因素。
最后,我赞同顾建军教授所说的“技术的学习过程应是主动建构知识,不断拓展能力的过程。”人一生要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是一定要建立在稳定成熟的思维方式之上的。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应该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和学生一起培养关注生活、勤于思考的意识,从身边司空见惯而又“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去分析、去思考、去发现、去捕捉、去给自己的想象和创意挖掘灵感,时时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这个过程是老师与学生充分互动的一个过程,让我们通过这个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优秀平台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培养更好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顾建军著.《理解与实践通用技术新课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2]郑和钧,邓京华著.《高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期.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
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智力的磨刀石。”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数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又是数学思维的品质。创造性思维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之外,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求异性、变通性和独创性。这里的“独创”,不只是看创造的结果,主要是看思维活动是否有创造性态度。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思维品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十几年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创设思维情境,诱发学生的创造欲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境。所以,精心设计数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亚里士多德曾精辟地阐述:“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数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起的,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2启迪直觉思维,培养创造机智
任何创造过程,都要经历由直觉思维得出猜想,假设,再由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实验,证明猜想、假设是正确的。直觉思维是指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的约束,对于事物的一种迅速的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也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知。布鲁纳指出:直觉思维的特点是缺少清晰的确定步骤。它倾向于首先就一下子以对整个问题的理解为基础进行思维,获得答案(这个答案可能对或错),而意识不到他赖以求答案的过程。许多科学发现,都是由科学家们一时的直觉得出猜想、假设,然后再由科学家们自己或几代人,经过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懈的努力研究而得以证明。如有名的“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等等。因此,要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就必须培养好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而直觉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应予以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直觉猜想不要随便扼杀,而应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说出由直觉得出的结论。
3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任何一个富有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集中、发散、再集中、再发散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数学教学中忽视任何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错误的。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寻求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富于联想,思路宽阔,善于分解组合和引申推广,善于采用各种变通方法。发散思维具有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对造就一代开拓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典型例题的解题教学及解题训练,尤其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及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达到使学生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目的。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发散思维,实现和提高思维的流畅性。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解题思路。使不同的知识得以综合运用,并能从多种解法的对比中优选最佳解法,总结解题规律,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使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增强。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转向机智及思维的应变性,实现提高发散思维的变通性。把习题通过变换条件,变换结论,变换命题等,使之变为更有价值,有新意的新问题,从而应用更多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获得“一题多练”“一题多得”的效果。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随问题的不断变换,不断解决而得到不断提高,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敏捷性和应变性,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多题归一,培养学生的思维收敛性。任何一个创造过程,都是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优秀结合。因此,收敛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收敛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而多题归一的训练,则是培养收敛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很多数学习题,虽然题型各异,研究对象不同,但问题的实质相同,若能对这些“型异质同”或“型近质同”的问题归类分析,抓共同的本质特征,掌握解答此类问题的规律,就能弄通一题而旁通一批,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摆脱“题海”的束缚。动手能力,举例说明,教学内容有图形拼组的课程,其中有关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在讲解概念后,结合课课堂所学内容,给出一系列的动手型的例题:(1)剪一个长方方形;(2)利用长方形纸做笔筒;通过这种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堂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动手能力,对学生综合的培养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4结语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应尽力体现在思维情境的创设、启发性问题的提出、学生创造性思维兴奋点的捕捉等方面。通过导趣、导思、导法,使学生多动、多猜想、多发现、多“创造”,用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培养出一代具有创造精神的学生。
参考文献
但是,现行的美术教育大部分还是我行我素,在教学中重点还是放在技法的训练上,在训练上又以模仿到逼真的程度为最终目的。一味地模仿,把模仿当做最终的结果而不是创作的过程,导致出现在目前美术教学中,多年沉积起来并且日益显著老化的现象――缺乏思想性的手艺式的传授与创造手段的一元化教学趋势。学生在整个“教”与“学”的环节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缺乏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教”与“训练”的意义雷同。训练可以培训出技能,但创造性是无法教出来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研究自我实现中,系统地研究了创造力问题。他发现:创造力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特殊天才的创造力”,二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从马斯洛所坚信的“所有的人生而具有心理发展的潜能和需要”看,美术教学的双方都具有自我实现的创造力的潜能和需要,只要师生共同努力,人们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就能不断发挥。美国心理学家、美术教育学家罗恩菲尔德认为:技术脱离了个人的表现,技术便只是手艺而已,因为技术是个人的表现工具。所有最好的技术便是最易于使个体发挥创造性的媒介。美术训练中的工具、材料、技法为学生提供了很大的选择余地。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性格、爱好、特长去选择运用。找到适合于自我表现的契机,在美术教学中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就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但是创造性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东西,它不像表象事物那样简单,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和一定的外部条件,它是靠引导和培养出来的。看看每年的高考美术加试,加试内容大部分是素描头像与色彩静物。素描头像,只要背好,就能考高分,这也促使出版商、小开本的头像大量上市,色彩方面也如此。这样的高分跟创造力、创新意识的培养简直是风牛马不相及。因此更新传统陈旧的教育观念、吸收先进的理念、方法等等。创造力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养成,更主要的是靠横向方面、众多学科的共同参与,共同组合一个合适的外部环境。
为此,通过学习、研究各美术院校教学改革的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尝试:
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道德品质的教育。艺术是纯化人的心灵的,我国许多著名的艺术家他们热爱生活,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使其作品才能具有高雅的艺术品味。他们对待艺术的严肃和执着的态度以及对艺术的献身的精神,都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学习榜样。今天我们处在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培养科学的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以及学习前人的优秀艺术品质,才能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一个正确地立足点,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激情。
其次,注重创作主体――将学生的气质,心理特征与现代美术表现类型的结合,是国外现代心理的介入美术教育的一些新观念和新的教育实践方式,虽然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无疑有助于我们拓宽思路、激活思维,并摆脱长期以来纯粹依赖于感性的教育方法。“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观念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美术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学会审美,学会创造。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勇于创造。而教师对学生要善于加以引导,通过创作美术作品,或评价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师的名作,或参观艺术宝殿,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积极创作。它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去学习,使学生能够学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获得新的感受和快乐,能为自己未来提供更多的自我设计和选择空间,为自己将来发展打下一些有意义的基础。因此,学校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逐步养成美术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再次,重视文化教育,扩大知识领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奠定扎实的文化基础。长期以来,美术专业的学生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较为严重,因而美术专业学生相对普通专业学生来说,文化素质偏低,知识面较窄,以致在较高层次和阶段上的发展就显得后劲不足,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教育学生涉猎各种知识,扩宽知识面,提高文化素质,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语道破了作为一个艺术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尤其是当今高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更需要具有广博学识的艺术家。我们的美术教学也必须适应现代生活和时展的需要,并以此开展我们的美术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们除了原有的素描、色彩、图案、工艺等课程外,还要引导他们尽可能地摄取各种知识,研究各学科给美术领域带来的影响。比如,文学、戏剧、电影、影视广告、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业设计等的研究,借以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头脑,提高人文素质,提升审美知觉,建立审美判断,发展审美思维,发挥审美创造,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创造是美术的生命,创新是美术的灵魂。美术教学使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是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美术教育工作者应立足现实,瞻望未来,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把美术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塑造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以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 初中美术教学 创造性 培养策略
一、创造性的内涵及特征
创造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一种特别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主体对已经存在的事物的属性、内涵、组成、构造和性质等不满意,然后在头脑中对已知事物进行加工,对其进行改造和革新。创造性是一种革新实物的能力,是一种新颖的思想或者方法,具有一定的价值。
创造性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积极的求异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创造性思维属于一种求异思维。这个特征贯穿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始终;第二,思维的非逻辑性。有的学者认为,非逻辑性在创造性形成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非逻辑性指的是直觉的、富有想象力的思维过程;第三,思维的兼容互补性。创造性思维的形式过程并不是一种简单、孤立的思维形式的活动,而是交织各种思维活动形式的相互作用的思维整体过程;第四,思维进程的跃迁性。它突出表现在灵感直觉思维的创造活动中。对思维的主体而言,它只抓住事物深刻的整体本质,获得思维的结果,而对思维具体过程的细节、步骤、阶段等却“一无所知,恍然若无”,呈现出迅速的跳跃性的特征;第五,内容的价值性。有学者认为,创造性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新颖性,无论创造性的成果是独创还是创造,其本质是要探究个体创造出来的成果是否具有新颖性,包括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在这些方面没有价值的创造都不属于创造性思维的范畴。
二、学生创造性的形成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沃拉斯(J.Wallas)于1945年在《思考的艺术》(The Art of Thought)一书中指出,任何创造性活动都要包括准备、孕育、明朗和验证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各自不同的操作内容及目标。
(一)准备。在准备阶段,试图解决问题的群体企图认识事物的属性和特征,并努力用一些专业的术语表达。首先,从观念和思想的发展开始,有外界存在的真实事物引起学生各方面的分散想象,让学生的想象自由发展,然后根据问题解决的需要,进行具体的思考准备,但不能被具体的情景限制。根据具体的问题,摒弃一些不合理的观念,提取一些有用的想法和观念,为问题或者事物的发展做好准备。
(二)孕育。第二阶段是孕育阶段,它出现在准备与最后阶段之间。孕育在其性质和持续时间上变化很大。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因人和事物而定,需要的时间从几分钟到几个月再到几年不等。这是一个顿悟的过程,可能一直钻研于问题而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但在问题被放置后得到重新关注时,却可能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至少有一些解决问题的想法。有创造能力的思想家的证言中充满关于孕育的说明。数学家、发明家、诗人、科学家、艺术家都证实了,当他们理发、洗澡、听音乐或散步甚至做梦时,出乎意料地解决了这个或那个问题,其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任何对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分析只限于个人报告他想的是什么,这种分析可能是不充分的。有许多事情可能发生,而本人却没有任何有意识的经验。
(三)明朗。第三个典型的阶段是明朗阶段,该阶段是解决问题者经过孕育阶段后,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突然产生一种显而易见的知觉、情感和情绪激动,它一出现就不同于别的许多经验,它是突然的、完整的和强烈的,M1常常会用“闪光般”一类字眼表述该阶段的心理体验。这时,思维者往往会突然喊出“是这样的”、“当然如此”、“哈!没错儿”等。在这个阶段中,人们往往产生一个误区,认为只要问题得到了解决,就无需继续关注。其实,这种明确的经验是否正确还有待验证。
(四)验证。验证是最后的阶段。脑子里迸发的新颖的观点,针对问题提出的可能办法,必须验证可行性和效果。如果假设成立,问题就解决了;如果不成立,则整个创造性思维活动必须重新开始。
三、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策略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教学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因为主体的感知、思维、想象、体验、内化过程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不具有真实活动,教学就不能成功。“教育不是一个告之和被告之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和建构性的过程”。因此,在创造性思维教学中,要实现学生思维发展的目的,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学模式和相关策略的选择、实施和运用都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在美术教学中,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与文本对话,从而主动地建构知识、发展思维,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创造性的思想只有经过语言表述的外化才能内化。思维要实现内化,就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参与教学,在活动中实现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主体性是创造性教学模式的一个基本特征。
(二)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创造性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围绕教学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搜集与问题解决有关的信息,分析具体的问题情境,结合问题处理搜集到的信息,在分析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美术教育教学活动要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换句话说,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要以问题为起点,并以问题的创造性解决和发现新的问题为目的。学生探究性的培养离不开问题的解决,这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和重要条件。作为创造性思维教学的模式或创造性教学模式,在其构建以至运作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必然要体现问题探究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注重学生的合作性。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是创造性发展的基石。在这一精神的感召下,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探索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新模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教师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教师具有不可冒犯性,教师的行为具有绝对正确性,学生是被动接受的机器,甚至有学者把教育比做罐头的加工厂,这种师生关系的不平等和专制,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通过教育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进程。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师生必须树立合作观念。教师要实现和学生的平等对话,就要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表述新思想、新观点,探寻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教师应作为学生最好的学习伙伴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共同探究,互学互动。这样学生才会真正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近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鼓舞,从而创造性地学习、研究和探索,毫无顾忌地大胆猜测、想象,大胆推断和提出结论,在不断发现和探究的过程中,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合作不仅是师生之间的合作,还包括生生之间的合作。研究和实践均表明,合作学习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增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因此,合作性是创造性教学模式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参考文献:
[1]韩琴.课堂互动对学生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黄小金.借助创造性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3:283-285.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思维;培养
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人的创造力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指具有推陈出新的思维,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与以往不同的、独树一帜的思想方法措施。对于教师来讲,要从本质上解决这种状况,就要在教学中打破思维定势,把思维的触角伸向教学中各个方面。教师在做这方面工作时,也要督促学生积极配合,共同完成教学计划,达到这一目的。
一、发掘教材中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因素
教材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主要材料,是进行语言训练的主要依据。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许多思维因素,可直接用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充分利用教材,发掘教材中有利于提高语言水平和发展学生思S的因素。注意引导学生推敲课文的语句,启发他们把握作者的思路,促使学生对文章的各种材料、各层意思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例如《科利亚的木匣》一文中,讲妈妈挖出箱子和科利亚挖不到匣子两个自然段,在理解时可引导学生对比着进行分折。妈妈的话强调了一点:算术有用――数数挖坑――易找到。科利亚虽然也依照妈妈的做法行事,结果却相反。数数挖坑――找不到――算术不管事,问题出在哪里?这里记录了科利亚的思维过程,得到的便是“这里一定有原因”的判断。科利亚经过自己的思考,终于找出了问题的症结。从中能够看出他非常善于动脑筋,善于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就能受到作者在文章中渗透的思维训练。
二、鼓励质疑
我国宋朝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益,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上进。”这话很有道理。读书无疑,是不善于思考的表现。常有疑点问题才能常有思考,有疑好问才能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要引导他们逐步将问题提到点子上,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要在学生敢于思考乐于思考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引导的方法,一是鼓励问题提得好的学生,说说好在哪里,是怎样想到这个问题的。二是指导学生围绕重点,围绕中心来思考问题,发现问题。遇事好问,勇于探索,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对事物进行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质疑,这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好奇心促进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思考和探索,善于提出研究性问题,从中获得了必要的知识技能。
三、运用比较,启发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以假设能解决一个问题有好几种好的方法为基础的,从不同的方向寻求真理的过程,这就要求必须涉及推测、想象、创造等方向。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常常是从求异开始的。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哥白尼确立日心说都是求异思维结出的硕果。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求异的习惯,就能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不断拓展新的思维空间,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
四、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小学语文创新教育要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创新才能,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具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五、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的左右脑协同活动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右脑主要处理语言信息,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脑主要主管形象记忆、图形识别和运动、音乐舞蹈等活动。从创造性思维产生的过程来看,在创造性的“火花”产生期间,主要是右脑在发挥作用。但要将创造性的“火花”加以分析和整理,就必须依赖于左脑的抽象思维。可见,创造性思维是左右脑协同活动的结果。而以前的语文教学以课堂上的注入、分析,到课后的“题海式”的作业,使学生更多的偏重于左脑的使用训练,往往忽略了右脑功能的开发。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设法激发学生思维兴趣,使他们产生思维动力的良好的情感环境。教师在教学中,情感的投入、方法的选择、教具的准备、内容的准备等,就是让学生保持新鲜的感觉和新异的刺激。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思维活动,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标新立异的观点。
六、在问题情境中培养,注重启发引导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离开了思维活动,任何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而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法中,“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抓住教材中的疑点、异点、插图、引文、注释等,灵活驾驭,扩充延伸,合理想象质疑,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启发,巧妙地展开讨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自由活跃的状态之中,使课堂教学氛围充满活力和激情,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在求异、求奇、求深中寻找灵感,点燃创造的火花。
创造性思维来自生活与现实的需要,它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产生,并为现实生活和实践服务。教师应把课堂中的语文教学向课堂外延伸,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活动中实践,在自然中领悟,从而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延伸。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教学 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142-01
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创造力。那么教学中应该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呢?
一 教师的教学应具有创造性
课程改革的第一点是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出新的要求,即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上来,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学的能手,所以要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必须改变观念,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
1.树立数学教学的新理念
数学教师应转变自身的角色意识,努力成为“平等的首席”。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我讲你听”、“我教你学”,学生处在被动的状态,师道尊严使学生的个性不能得以展现,学生的潜能得不到挖掘,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遏制。教师应成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激活”二字上,抓住学生思维特点,巧妙设疑,通过讨论、辨析,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2.营造新型的课堂氛围
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轻松,有利于发挥极大的学习潜能。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态度、情感是影响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动机、启发创造性思维的有利因素。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与消极取向,首先来自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建立一种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与心理趋向。同时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尽量减少对他们无谓的限制,给他们自由的表现机会、宽松的环境,发展创造性思维。
二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课堂设计如何?学生学习兴趣怎样?教师引导如何?是鼓励还是遏制学生创造力?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发的成功与否、效果如何的关键因素,而这些因素完成质量最主要的还是在课堂,而课堂的关键是理解、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下面结合苏科版教材、围绕课堂教学来探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手段:
1.善于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设计、创设问题的情境去诱发学生某种创新的动机,使其表现出创新的意向和愿望,这是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如一块三角形的玻璃被打碎成两片,要到商店配成一块同样大小的三角形玻璃,是否将两块都带去?如只带一块,那么应带哪一块?为什么?这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例。问题一经提出,同学们都兴奋不已,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课堂讨论激烈,学生们各抒己见。此时,老师自然导入“全等三角形”课题。这样,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兴趣,达到了主动学习数学的作用。
2.教会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学思关系,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个关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
3.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第一,流畅性是发散思维的第一层次,即培养学生的思维速度,使其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枚举较多的解决问题方案,探索较多的可能性。
第二,变通性是较多层次的发散特征,即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考虑问题的良好品质。
第三,新颖性是发散思维的最高层次,也是求异的本质所在。即培养学生大胆突破常规,敢于创新的创造精神。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还应优化教学过程,为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有利条件,所以教师应使整个教学过程更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因势利导,富有启发性,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
参考文献
[1]方国才.怎样教得精彩[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途径
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ought),它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现如今的社会是高速发展的社会,是需要创新性人才的社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性思维已经是各大高校都在主抓的问题,体育教学也不能例外。本文就高职学校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可以帮助这项工作的进行。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特点
1、思维的独立性
做为高职学校的学生,其心理基本趋于成熟,思维较在高中时有了很好的发展,拥有了良好的独立性。他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在是以前“只取不想”的方式了,他们有了自己的主见,对于知识的获取有自己的价值取向。这个时期的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已经达到了多角度的程度,他们的思维变得灵活了,懂得变通了,对于知识的渴求欲也增加了,不但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对于新鲜事物或思想的适应力也逐步增加。
2、情感的丰富性
现在的高职学生们都表现出开放、大胆、好奇心重、冲动、独立、自尊、追求时尚以及具有非常强烈的国家荣誉感和自豪感等性格。其中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嫉恶如仇,有强烈的民族意识,用时下的话讲就是“愤青”。此时的学生们的心理状态也是极不稳定的,他们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但因为其心理上的未完全成熟,也会导致情绪极其容易失控。
3、富有想象力
这时的学生也是富有很强的想象力的,他们会憧憬自己美好的未来,想象以后的生活。学生们也会想象很多新鲜的东西,比如新的词语、新的游戏、新的生活方式等。但对于大多数学生都会想象他们以后的生活,而且想象一般过于社会化与功利化。
4、富有创造性
此时的学生们的思维具有了很大的发散性,他们的脑袋中往往都会有着很多新鲜的和稀奇的想法。学生们会表现的极富创造性,他们在面对难题时往往会做出一些出人意料但却有效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且由于他们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的增强,他们也会在接触中学着去创造一些新的东西。
二、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路径
1、改变方法,学而后教
过去的教育方式就是以老师作为教育的主体,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但是面对如今多变的社会状况,这种过去方法的弊端就凸显出来了。如果想要培养出的学生能够适应纷繁多变的社会,就必须要培养他们的自主创造性思维。应该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采取“学而后教”的方式,先让学生们自己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学生们就会发现自己存在的各种问题,老师再通过逐个讲解、分类讲解或让学生们自己思考,自己解决的方式告诉学生如何改正自身的不足。这样就使教育的主体由老师转换为了学生,发挥学生们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去解决问题,使得学生们深入了解体育项目的规则、动作以及技巧,并使学生发挥创造力,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动作和技巧。
2、改变方式,民主平等
改变以往课堂上“老师至上”的教学方式,要营造一种民主的学习气氛。可以让学生们对教学内容的方式、方法、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疑问,敢于对老师提出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独创的训练方式和假设。老师还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对于学生们一些与常规动作不相符的动作要给予接纳,对学生们的一些不正确的见解也要给予理解。培养学生们敢说、敢做和敢想的精神。通过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们的独立创新思维。
3、老法新用,自主创新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们的体魄和合作精神,往往会在教学过程中会进行几种游戏,例如:两人三足、投石过溪、夹球赛跑、接力跳马等,这些方法都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们的体能和合作精神。在现代教学过程中老的方式可以施用,但要老法新用。在组织学生们进行这些活动时要注意,只为学生们讲解活动的方法和目的,至于如何去完成就要靠学生们自己的想法。抛弃以前的旧规则,让学生们自己去想,想法后就去做,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就会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缺点在哪里,适不适合自己。这样就把学生从知识的学习者变为了创造者,通过对体育运动方式的创新,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
4、组织活动,鼓励创新
学校作为知识传播的机构,它的作用要比老师更大。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的工作,学校也要建立相关的政策。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体育活动,比如校内比赛、校外比赛以及观看相关比赛等。通过比赛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们对体育中所学习的方法、技巧和知识深化理解,也可以使学生们自己去创新和合作,通过自己的方式赢得比赛,这样就使学生们知道了创新的好处,也使学生们品尝了胜利的滋味,为他们以后步入社会,积极进取打下基础。
5、物质奖励,激励创新
学校在组织学生们进行各种体育活动时也要对学生们进行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比如:足球比赛的获胜者奖励足球、篮球比赛的获胜者奖励篮球、奖励相关比赛的门票、全校通报奖励等等。这样做可以使学生们对于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有更深入的体会,也使得他们了解自身的不足。通过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为他们提供动力,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们创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