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数学微课堂范文

初中数学微课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数学微课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数学微课堂

第1篇:初中数学微课堂范文

1微课以及智慧课堂概述

1.1微课的概念及其特征

微课主要是指以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实际学习需要为主要依据,借助信息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制作和播放精简的教学短视频的教学方法,而且,这些教学短视频的应用范围并不局限于课堂教学环节,还可以延伸到课前预习环节以及课后复习巩固环节。微课的特征主要包括教学时间较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以及传播途径更广等几个方面,首先,微课的教学时间较短,是因为微课的开展主要是以相应的教学短视频为载体,而制作这些教学短视频时不仅会对教学内容进行浓缩,还摒弃了很多不必要的讲述环节,令教学短视频的时长通常在10分钟左右,使得微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具有教学时间更短这一特点。其次,教学重点更为突出是微课最为核心的特征之一,教师开展微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教材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针对性讲解,并通过对关键问题的剖析,帮助学生更好的突破数学知识理解障碍,从而实现学生数学知识理解程度以及学习质量的提升。第三,微课的传播途径更广,主要是因为教学短视频主要是以数字化形式存在,而且微课的实施是以网络为主要途径,一方面学生们可以借助手机以及电脑等多种设备对微课内容进行了解和学习,另一方面微课的开展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间以及空间的制约,学生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借助教学短时间进行学习。

1.2智慧课堂概念

智慧课堂是对智慧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应用,是在为学生们构建更加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的基础上,借助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设备等先进教学辅助手段,开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智慧课堂更加重视学生课堂主体作用的发挥,提倡让学生由原本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和了解知识,使学生们更加清晰、深入的理解和感悟知识的产生过程,并通过教师的语言引导和适当指点,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和思维活跃性,从而在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智慧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教师应从自身教学观念的转变入手,充分认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践行素质教育理念以及加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从而更好的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主观能动性以及教学活动配合程度,促进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以及素质能力培养成效的提升。其次,智慧课堂的实施除了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以及学习情况给与更多的关注,还需要教师给与学生及时的引导和指点,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以及拓展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第三,智慧课堂的构建和实施需要教师深入研究及合理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教学方法,比如,提高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效性,以及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开展微课教学活动等,通过多层面、立体化的教学体系,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记忆学习内容,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和发展。

2基于微课构建初中数学智慧课堂的意义

2.1有助于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丰富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

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以及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可以帮助数学教师从网络中获取更多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素材,通过将其合理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既可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和补充,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数学教师获取更多的优秀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灵感,可以帮助数学教师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实现课堂教学活动系统性和实效性的提升,也可以帮助数学教师将教学活动合理延伸到课外,并借助具有较强内在联系以及延续性的教学内容,将不同时间段的教学活动进行串联,从而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水平的提升。

2.2有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传统的以应试成绩为核心目标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了以教师讲解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对学生数学学科综合能力的提升方式,也是以大量的数学题练习为主,虽然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初中数学教材知识点的记忆牢固程度,并提高学生对相关类型数学题的解答能力,但对学生的数学思维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较为有限。而借助微课促进初中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一方面更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另一方面还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究,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以及更多的层面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和应用,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3有助于教学资源的合理调配

初中数学教学中借助微课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调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微课的合理运用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初中数学教学所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还可以帮助初中数学教师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教学模式,并对相关优质教学素材进行更好的整合以及利用;其二,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合理应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以及学习主动性,还可以在课余时间为学生的复习以及知识巩固提供有效的帮助,既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质量和效率,也有助于实现相关教学资源的重复利用。

3初中数学微课应用存在的问题

3.1部分初中数学教师自身教学观念方面的影响

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和以往教学成果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不重视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这些数学教师认为传统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也是他们更为熟悉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环节依然在延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并偶尔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抽出一部分课时对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进行锻炼和提升,而微课通常是以代替板书等等形式出现的课堂教学环节,这种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对于部分数学天赋以及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素质能力培养效果,但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其核心素养培养作用较为有限。

3.2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对微课的理解和认识较为片面

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对微课及其使用方法的理解不够深入、全面,导致他们在规划和使用微课时总会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之处,这是影响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以及微课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很多初中数学教师错误的认为微课与课件等同,只是在内容呈现形式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很多数学教师在制作微课内容时只是简单的将课件转化为视频的形式,使得微课的真正作用难以得到切实发挥;其二,还有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存在微课内容选择不合理等问题,微课内容并没有围绕教材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针对性讲解,而是将课堂教学活动完整的录制成视频并提供给学生们,一方面会难以充分发挥微课应有的优势,另一方面也会对微课的实效性产生较大影响。

3.3学生自身的制约因素

学生自身存在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数学学习兴趣较低以及学习能力较弱等几个方面,其原因主要是初中数学教材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特点,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再加上除了需要对数学基础知识进行记忆以外,还需要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数学问题,使得部分学生很难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这一现象在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群体中尤为突出,长此以往会令部分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抗拒等负面情绪,哪怕数学教师提供了大量的优质微课等学习资料,也难以真正调动学生数学学困生的自我提升意识,这也是影响初中数学微课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4微课在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中的应用策略

4.1在课前导入环节利用微课提升学生探究兴趣

由于初中数学知识普遍具有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等特点,使得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往往会显得较为枯燥、沉闷,这会对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以及思维活跃性带来一定的影响,如果数学教师在课前导入环节合理利用微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参与主动性,也是提升学生课堂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整式》教学时,这一课是学生们接触和学习“代数”知识的初始阶段,也是后续根式、函数等初中数学知识的基础。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环节利用微课,对本课需要学习的教材主题以更加直观、精简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课堂教学核心内容以及调动学生的课堂探究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课堂学习重点,使学生们能够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以及最大限度的确保学生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课堂重点以及难点内容的学习上。

4.2利用微课对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剖析

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重点以及难点内容进行深度剖析,降低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难度,并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和效率,是微课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重要应用形式之一,既可以将学生们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数学知识以更加具体、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效果,还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图形的旋转》一课时,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们通过对图形旋转基本性质的理解,初步学习几何中图形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一课的教学难点主要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探索和清晰理解图形旋转的性质。由于初中生普遍存在空间想象能力较弱等情况,使得很多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时常出现思维较为混乱以及把握不住关键点等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数学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们展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旋转现象的视频,并引导学生对视频中旋转现象的特点进行观察、总结、记录和叙述,然后数学教师将教材中对旋转的定义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们将刚刚各自对图形旋转的总结与旋转定义进行对比,再为学生们详细讲解旋转中心、旋转角以及对应点等图形旋转要素,最后为学生们播放归纳了图形旋转这一章节重点内容的微课视频,让学生们更加系统的回顾课堂学习内容,并要求学生们将微课视频观看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互动环节通过教师的解疑以及师生之间的探讨予以解决。这种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方法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以及图形想象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课堂学习内容,并帮助学生梳理相关知识点结构,除此之外,课堂教学所用的微课视频还能用于学生的课后复习以及知识巩固环节,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后复习质量,还可以实现相关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

4.3借助微课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是初中数学智慧课堂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数学教师较为重视和头疼的教学任务,不仅需要学生能够更加透彻了解教材知识点,还需要学生能够对相关知识进行联想和运用。而微课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可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适当丰富与补充,不仅可以降低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难度,还可以让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记忆教材知识点,对学生抽象思维等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一章节时,这一课主要囊括了割线、切线的概念以及切线相关定理等知识点,数学教师在备课环节可以在网络中搜集优秀教师对圆的切线的拓展讲解视频,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学习环节展示给学生们,微课视频的内容形式通常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流程,数学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们播放微课视频中的提出问题部分,给与学生们一定的时间进行自主思考和解答,然后再播放后续的问题分析以及解决内容,并要求学生们根据视频中的讲解对各自的分析思路进行对比,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锻炼。

4.4借助微课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延伸

微课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主要是指提高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学习质量和效率,这主要是利用了微课教学时间更为灵活以及不受地域限制等特点,其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将微课合理运用于学生的课前预习环节,不仅可以让学生借助微课视频对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总结课前预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目的性,实现学生课堂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其二,将微课运用于学生的寒暑假自学活动当中,放假期间数学教师往往难以及时为学生进行数学疑难问题的讲解,为了保证学生的数学知识记忆效果,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搜集或制作锻炼数学思维、巩固基础知识以及拓展练习等不同主题的微课视频,将微课视频上传到qq群等网络平台供学生自主下载和学习,并要求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将各自的自学情况以及疑问通过网络平台发送给数学教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梳理和巩固已学数学知识,还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良好自学习惯等素质能力的培养。

5总结

第2篇:初中数学微课堂范文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谁放弃这块阵地,就意味着谁将退出这场无声的战争,就意味着你是教学职业的失败者”。新课程改革走到今天,新型的教育理念不断地渗入,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呈现眼前,可有一个问题始终还是处于教育最主要的位置,那就是我们的课堂到底该给学生什么?面对我们的学生和学校数学教学的实际,我不断地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做法,致力于优化我们的数学常规课堂教学,以保证在课堂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同时更加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一、引入力求精彩

一节课的开始就好像一场电影的开场,能不能用一种方式将学生游离在外的心思尽快地收回到课堂上,能不能用一个问题让学生的思绪很快就进入数学学习的状态,这个问题成为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的开始。因此,我们的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从数学知识的本质出发,营造一种现实而吸引力的学习背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打通课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寻找最佳“组合点”。对于几何教学来说,直观的动画演示则成为教学优化更有效的途径。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为了体现这种特殊关系,同时让学生在直观中体验菱形概念的形成过程,我改变了教材原本设计的导入活动,运用“几何画板”设计了一个从平行四边形菱形的变化过程(即让平行四边形一组邻边从不相等变成相等的过程)。同时,在变化前复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白色粉笔板书),再引导学生在这个变化过程中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变化的元素以及元素变化的条件,自然形成菱形的概念――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这样,不仅给学生创造了一个熟悉的、复习旧知的环境,减少了学生对新知学习的陌生感,也让学生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的过程中经历菱形概念形成的过程;在生动、直观、形象地呈现问题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自然引入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可谓一举多得。

二、练习务求有效

精彩问题的呈现只是课堂优化的开始,我们还要关注数学课堂教学的中间过程,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而数学定理的推导、数学例题的讲解、数学练习的运用作为数学常规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内容,它们的教学处理将成为我们的数学课堂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1、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定理的探索和发现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课堂要由单纯地传授知识的殿堂转为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数学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灵活处理例题的教学,让例题发挥最好的示范作用。

教材例题反映了相关数学理论的本质,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是学生理解知识点,掌握知识点,运用知识点的典型示范。所以,在我们实际教学中,不能只是将其作为习题进行讲解,而是要给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中得到一些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对于一些特殊的例题(比如难题),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调整教材的教学顺序,或铺垫问题,或改编问题,或拓展问题,从而促使我们的学生在例题的学习中熟悉知识,获得方法,提升能力。

3、合理运用练习,提高数学知识运用、巩固的效率。作为一堂数学课,学和练是分不开的。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和巩固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基本活动形式。课堂练习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要使课堂练习做到适度、高效,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就必须精心设计好每堂课的练习。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很多习题的编排顺序不合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教材习题进行适当的处理和整合。而在几何教学中,一种最好的习题演练方式,就是将一些教材中的题目进行整合,改编成“问题串”的形式来呈现,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又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教师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同时也使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问题中得到了解决一系列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一题多变、多解的能力。

三、不断反思归纳

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反思是人心对自身活动的注意和知觉,是知识的来源之一;人通过反思活动可以获得相关的观念,如知觉、思维、怀疑、信仰的观念等。因而,在我们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不间断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对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归纳思想方法、积累解题经验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例如:

1、实践探究反思:眼见不一定为实,数学命题的正确性要通过说理来实现;未知问题要转化为已知问题来寻找解决办法;相通的问题要学会用类比的方法来获取解决的途径。

2、例题教学反思:在菱形中求线段和角度的基本思想方法是通过转化,将菱形问题转变为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借助于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相关线段和角度。

3、“问题串”习题演练反思:这类问题的本质――借助于全等三角形构造边、角相等的条件,从而引申出下面相同或不同的数学结论。

4、知识整理阶段反思:

数学日记

课题______日期_____

今天的课堂中____,我经历了,学会了____。

对自己最满意的是____,仍需再努力的是____。

仍困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篇:初中数学微课堂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堂效率;数学教学;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到来,素质教育成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素质教育主要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来实现的,所以,教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精心设计课堂内容,让素质教育在我们数学教学的课堂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如何才能进行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一直是我们一线教师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犹如一道闪电,使我们眼前一亮,让我们意识到,只有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促使高效的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可以帮助学生减轻思想包袱,使我们数学教学的课堂充满欢声笑语,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活起来。数学改革目标明确指出:“数学课应该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看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是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授受式学习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中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数学课堂气氛。因此,在我们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授课内容设计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必须体现自主、合作、探索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科学的解决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笔者结合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要营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氛围,必须注意以下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精彩开场,营造氛围 ;二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三是让实验走进我们数学教学的课堂;四是科学的对学生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一、精彩开场,营造氛围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们在讲授每一个新知识的初始阶段,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快乐地进入学习数学的状态,成为“乐之者”。例如:在授课“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以设计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抢答比赛,一提到比赛,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课堂气氛一张活跃起来了。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不再停留于抽象的层次上。通过游戏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为导入新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并且在学生思维活跃之下,课堂教学效果提升非常明显。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好处就是教学内容贴近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数学再不是空穴来风,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数学知识,学生们往往都兴趣很浓厚,例如:给学生讲解身份证号码中的学问和楼房门牌号是如何编辑,在这些问题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兴致很高,提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了讨论交流最终全班归纳出了最佳方案,这节课的学习因为密切联系生活他们觉得很有意义,对他们今后生活工作也会有很大的启发和益处。这样的学习,学生很容易产生浓厚兴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参与研究讨论,有时相互争论很激烈。因此研究我们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是调节课堂气氛的一种有效方法。

三、让实验走进我们数学教学的课堂

初一学生刚刚从小学向中学过度,对新的生活坏境和学习坏境充满好奇心,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好动。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应该设计一些动手的教学活动,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让学生自制一些立方体、圆柱、圆锥、棱锥等模型,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使他们知道了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并且也了解这几种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的特征,对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章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在动手做实验或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通过相互探讨,分工合作,教师从旁进行指导,促进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这样的课堂教学十分轻松,学生们在做中学到了丰富的知识,锻炼了动手能力,课堂中师生一起动手气氛非常融洽。

四、科学的对学生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在我们数学教学的课堂中,我们要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及时的给予科学的评价。对于学生的进步,那怕是微乎其微的成功,教师都要及时的给予评价。赞扬是学生内心深处渴望,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都可以使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满足,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增强了,他们学习会更加努力,期待教师的下一次的赞扬。所以在我们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些正面的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通过数学学习,都能感觉到数学带给他的快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数学教学课堂氛围是在教学中逐步升华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工作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每个数学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多管齐下,共同努力,相信数学课堂氛围会提高的,我们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必将充满朝气与活力,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也一定能大为提高。

参考文献:

[1]梁生龙.有效的提问,能够活跃数学课堂的教学氛围[J].赤子(上中旬),2015年02期.

[2]郑丽年.高中数学课堂评价的现状[J].中学数学月刊,2013年02期.

[3]马锦雨.关于新课程下初中生数学学习评价探讨[J].中学时代,2014年21期.

[4]谢颖.对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认识与思考[J].学园,2014年28期

[5]张丰.试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0,(6):42-45

第4篇:初中数学微课堂范文

关键词观念 理念 方法

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目前,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化,每个教师都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笔者根据自己上课的体会和多次听课掌握的情况,呈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前存在的一些现状,对其进行简要分析,并试图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1、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教师要意识到数学素质教育的建设是一项深刻的教育思想改革,是一场科学意义的范式革命,主要表现在:

(1)数学是“泵”,不是“过滤器”,数学教育的功能必须从作为筛选手段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数学”教育。

(2)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数学应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和一门应用技术而存在,数学必须联系日常生活实际,而不是脱离生活的“纯数学”,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2、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情感交流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要善于抓住积极因素,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探索。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充满喜悦,学习的需要得以实现。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力,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以讲为主,学生以听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传授学生不会的知识,高效优质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使课堂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的和途径,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动脑、动手、动口,进行观察、实验、阅读、思考,主动地研究问题,学会知识。

3、转变师生关系观念。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甚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定者,而且往往是真理的化身,绝对的权威。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服从者。而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师生关系首先应该是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师生应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丰富完善。

4、做好教师“导”的工作。

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教师要创设有效的情境,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在提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是怎么想的,学生能不能回答。同时,素质教育也呼唤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方面也有所创新。在数学教学实践中,采取的措施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结合实际指导学法。具体做法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好的教师不在于教数学,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学生才能真正学好数学。在情境中学数学中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对象感兴趣,那么有浓厚的兴趣所构成的兴奋的精神状态,就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从而学好数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既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要启发、诱导学生大胆实践,积极实践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学改革深化的一个特点,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研究。情感教学的核心,是控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使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和谐统一,使学生处于最佳状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有一个适宜的情境。

第5篇:初中数学微课堂范文

新课标对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做了明确的规定,特别强调要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并运用数学课本上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我们更要注意让学生掌握好数学生活化的程度,让学生的生活中有数学,数学课中充满知识。两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我觉得,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生活化”,实现“数学化”,把“生活化”与“数学化”融合在一起,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努力。

一、借助“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数感

生活经验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上知识的认识,让他们认识到数学是实用的。比如,在学习“6-10各数的认识”这一课中,当学生认识了6-10这些数字后,我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积极寻找可以让学生巩固这些知识的方法。因此,我让学生找一找这些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这些数的认识与理解。比如,让学生数一数家里有几口人、有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学生很快就对这些数字有了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学习效果很好。相反,如果只是局限在课堂上的话,那么学生就只会把这些数字当成生硬的数字,效果就不会那么理想。但是当学生认识到课堂下有许多事物可以用数字来表示,就会对这些数字有一个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从课堂上自然而然地延申到课下。那样学生就会感觉到数学和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结合在了一起。

二、在数学味中感受生活味

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数学学习中得到的方法、技能、知识应用于实践,在课外可以增加学生社会调查等实践作业,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遇到数学问题,会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知识来解决,自然而然地就提高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比如,当学生学习完圆柱和圆锥的知识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有什么东西是圆柱形的,有什么东西是圆锥形的,圆柱的体积为什么是圆锥的体积的三倍。比如,打谷场里的圆锥形粮食堆。用自己同底等高学过的圆锥体积的计算方式来计算粮食的体积。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让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得到运用。

三、在生活味中提炼数学味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它是对生活中的知识的提炼。当我们把生活化的内容以多种方式呈现给学生时,要迅速地抽取有用的数学信息,把生情境转化为数学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进而解决数学问题。如在教学“克与千克”时,借助生活,通过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比一比,提炼出数学知识,建立一克与一千克的概念。

四、面向生活,采集数学问题

应用题是检验学生能否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部分,通过这个部分,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我们现在的课堂上有些题目却不符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比如,常见的排水问题,一个水池开进水管10小时可以把水灌满,开排水管12小时可以把水排完,如果两个水管一起开,多长时间能把水管灌满?其实,这个题目根本不符合节水的理念和环保的特征,我们完全可以换一个题目。学生接触到的大千世界非常广阔,除了课堂上,还有校园里、超市中、菜市场等等很多地方。这些地方都遍布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在这些地方把一些数学问题信手拈来,让学生既复习了课本知识,又解决了生活难题,真正地把数学和生活结合在了一起。当然,把数学课堂和生活良好地相结合需要教师敏锐的观察力、巧妙的结合力和高度的总结力,这样才会让学生学得津津有味,觉得真实可信。通过生活数学采集,可以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探索精神、科学精神、理性精神得到培养,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通俗易懂的授课方式是学生都喜闻乐见的,让生活中的元素注入数学课有利于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的参与性,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能舍本逐末,忘记了把课堂生活化的初衷。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数学也同样如此。我们强调的是数学传授方式的生活化,绝不是格调上的下降。数学的平民化不代表它缺乏知识气息。生活化教学方式的注入是为了让学生借助生活的平台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把“数学化”和“生活化”结合在一起,学生在生活中会不知不觉地运用数学课上的思维去认识和处理生活中的问题,眼光独特,思维缜密,逻辑清晰。“生活化”是方式,“数学化”是目的,通俗易懂的生活化便于让我们达到思维缜密的数学化。只有把生活化和数学化有机融合在一起,才能让数学充满生活气息,才能让生活充满数学理念。

在统一“生活味”与“数学味”的同时,教师要学会思考,从“生活经验”出发而非从“生活情境”出发。数学生活化的关键在于构建数学问题与学生生活经验背景的联系,而不是简单地介入。不要因为关注“生活味”而忽略了“数学化“过程,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要追求“生活化”,都能追求“生活化”。

第6篇:初中数学微课堂范文

一、合作教学的特征

合作教学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恰当的组织和有效的调控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个人自学”、“小组合作”、“班级合作”为基本教学形式,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互动,积极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1.合作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合作教学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积极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角”,教师起“主导”“导演”作用。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自主探索学习,获取知识,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合作教学――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

在合作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沿着前人研究、探索数学问题的路子去思维、动脑、动口、动手,亲自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这样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学会怎样学习。这种方法的学习远远比被动地接受老师讲解要深刻得多,而且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3.合作教学――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

在合作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形成了双向反馈的模式。教师能从合作过程中充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针对认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点拨、引导,使学生顺利地合作学习,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合作教学的实施策略

1.营造课堂上良好的合作气氛

在合作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当然不民主的环境下,创造力也有表现,那仅是限于少数,而且不能充分发挥其天才,但如果要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看法,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解放感”、“轻松感”。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形成大胆提出问题,畅所欲言,集思广益,逐步形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功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合作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影响课堂合作的气氛和效果。如设计学习问题坡度太陡,知识过于复杂、难度高,学生接受不了,无法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问题的设计应难度适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分散难点。使学生在每一课的学习中,有一定知识坡度和难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2.合作教学课堂活动的操作

合作教学课堂活动操作的主要环节有:引、读、议、练、结。

(1)引: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认真研究每节课的引入,创设情境。采用问题提出、设问引思、复旧引新等手法,为新课的导入铺路搭桥。“引”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读:教师给出阅读提纲,为学生自学定标定向,让学生根据提纲阅读教材或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阅读教材的重点、难点,或者由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后,再由学生阅读教材,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在阅读时,要求学生对书中概念、定理、公式、法则、性质等,一定要边看边思,反复推敲,顺着导读提纲的思路,弄清知识的提出、发展和形成过程,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对自学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小组同学可以小声议论,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教师必须来回巡视,指导学生阅读,了解阅读效果,掌握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不足之处。

(3)议:对各小组自学存在困惑不解的问题以及新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回答,要针对疑惑的实质给以必要的“点拨”,让学生调整自己的认识思路,让全班学生合作议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探究,取长补短,通过再思、再议达到“通”的境地,解惑释疑。对积极发言的学生予以表扬,对有独到见解的给予肯定、鼓励。这样,既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培养了学生表达问题、展开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4)练:这环节的目的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题,突出解题的思路和思想方法,突出在练习过程所出现的难点、疑点,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共同议论,后由教师提问或学生板演的形式促进全班合作学习,创造性解决问题。

(5)结: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巩固深化所学知识。课堂小结也应师生合作参与进行。先让学生谈学习体会、学习心得,谈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再予以“画龙点睛”。学生之间交流自身学习的体会,往往能击中知识和方法的关键点,更易于被同伴接受,起到教师单独小结不能达到的功效。同时也体现师生合作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以上环节并非机械操作,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而定,突出重点,合理调换环节顺序和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保证合作教学顺利进行。如单元复习课应以议、练、结为主;概念课则以读、议为主;练习课则以议、练为主。

3.强化人际互动,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课堂合作教学包含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教师与学生小组的双向交往,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等多种交流形式。生生互动占据了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因此重视小组内部与小组之间相互作用,使学生群体建立起一种互助合作关系,增加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要做法是:

第7篇:初中数学微课堂范文

关键词:积极氛围 活跃课堂 积极主动

一、积极氛围的提出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逻辑性的学科,所以,大多数数学课堂都是呆板沉闷,毫无生气的,这就无形中给了学生一种心理压力,使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劲儿来,总感觉昏昏欲睡。所以,这时候教师就有必要活跃课堂气氛,营造出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来,使课堂变得活跃,学生也学得有劲儿。

二、如何营造积极氛围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一起创设应用情景,积极参与课堂以营造积极氛围。这样便能使学生自主调动自己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深入地理解问题。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针对初中生的情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数学题。教师设计的开放性数学题应该更加生活化、社会化。因为毕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于生活和造福社会,所以把开放性的数学题与生活、社会挂钩是有必要的。教师设计的开放性问题可以取材于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以及社会热点问题,这样学生可能就更感兴趣了。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虽然每个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角度和看法可能会不一致,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学习本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教师还可以在上课前多讲一些数学家们的有趣故事,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对数学家崇拜的同时能够提起精神,集中注意力,学习数学家们的思维方式,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且能够为自己增加动力。

三、有动力,才积极

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把学生死死地捆在教科书上,让学生死记那些他们认为很枯燥的东西。这样学生就会没有学习动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规律尽可能选他们乐于接受的、有价值的数学内容为题材编应用题。如教师可以在生活中找数学的原型,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不是在“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是在 “做数学”。如果教师只是按照教科书上的内容生搬硬套地教给学生,那么学生对那些枯燥的知识点、问题肯定不感兴趣。所以,教师在生活中找原型,并加以改变,这样学生就会对这种“新颖”的东西感兴趣,才会有去学习的动力。另外,教师可以适当地实行“奖惩”教育模式。通过奖惩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一直是一种效率极高的方式,心理研究表明:奖励能够激发学生的原始动力,就好比是“激素”。

四、创设积极氛围是自主探索的条件

环境能影响人的主观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学习更是如此。试想,在一种消极的氛围下,一个学生能够学到什么呢,在消极的氛围下,学生就会得过且过,破罐子破摔,认为学无所值,就会对学习敷衍了事,更不会体会到自主探索学习的乐趣,而把学习作为一种受罪来抵触,也就会对学习失去动力。而在一种积极氛围下,学生就会被这种积极向上的氛围所感染,把自己沉浸在这种氛围里并享受。那么,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就会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而“态度决定高度”,学生就会觉得学有所值,就有了动力,就会自主探索,勤于钻研,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来享受。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他就能把这件事做好,即我们通常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呢?很多学校和教师通过实践表明,课堂情景的创设绝对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教师通过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的原型来创设课堂情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的情绪,点燃学生的激情,培养学生的兴趣,提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力,创建一种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而不是感受到学习的枯燥。

生搬硬套的课堂模式是效率最低、效果最差、费力不讨好的一种教育模式。活跃的课堂才是教师和学生最需要的课堂。课堂活跃了,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思维才会活跃,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才能探索创新。

学习不应该被看成对于教师所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因此,我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要学得主动轻松,才算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一位教授认为:“数学并不枯燥,是我们把它教枯燥了。不能再让孩子学得那么痛苦,要把数学的美丽还给他们。”而我认为,把数学的魅力还给学生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而这种乐趣体现在课堂上的话就必须要有一种积极活跃的氛围,体现在自主学习上的话就要求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对已解决的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我们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第8篇:初中数学微课堂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结尾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028

在新课程背景下,不少教师十分重视新课的导入,教学过程也组织得有条不紊,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井然有序,但课堂结尾却草草收场.究其原因,要么是结尾设计不合理,缺乏深度 ;要么是结尾虽然作了精心设计,但课堂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甚至有些教师拖堂进行总结,这些现状直接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效果.为此,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结尾的设计进行简要探讨.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结尾的主要作用

1.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并使之系统化.

在一堂课的结尾之际,通过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纲领性地、简明扼要地梳理、概括,使学生明确本课时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并能使新知识、新方法牢固地注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使之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体会到掌握新知识的喜悦.

2.促进知识的拓展、延伸和迁移,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准备.

在课堂教学结尾时,提出与本节和后续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对活跃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能力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结尾的形式

1.总结式结尾.

将本课内容简明扼要且有条理地归纳总结,指出重点、难点,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结尾形式,称之为“总结式结尾”.如“中心对称图形”小结时,本节应掌握:①中心对称的有关概念;②应用中心对称图形,解决有关问题;③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性质及中心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的区别与联系;④ 判别一个图形是否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方法.通过归纳与总结,能使学生理清知识结构,能够系统地掌握本节所学知识.

2.呼应式结尾.

新课伊始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课尾利用本课时所学的知识,解决课始问题,这样的情境串联设计,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这就是“呼应式结尾”.例如,教学“垂径定理”时,课始提出我国古代建筑赵州桥的主桥拱跨度为37.4米,拱高为7.2米,设置悬念:“谁能求出赵州桥主桥拱的半径?” 主体部分讲垂径定理及其初步应用,结尾我作了如下设计:①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画出数学图形,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②学生尝试应用“垂径定理”及“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模型,求主桥拱的半径.③教师点评,归纳、小结方法,师生共同给出实际问题答案. 这样的课堂结尾,前后呼应,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既突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巩固了新知,又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探究式结尾.

在课堂结束时,留下问题,让学生去探究,既能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深层次的理解,又能开拓学生的视野.例如,在“菱形”一课结尾时,我设计了如下探究活动:“一个内角是72°的菱形的分割”(1)在菱形ABCD中,∠A=72°.请设计三种不同的分法,将菱形ABCD分割成四个三角形,使得每个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画图工具不限,要求画出分割线段;标出所得三角形内角的度数;不要求写出画法和证明;只要有一条分割线段位置不同,就认为是两种不同的分法.(2)你能把上述菱形分成四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有多少种分法?试一试!这样的课堂结尾设计,从课内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的活动探究,使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获取新知,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

4.衔接式结尾.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些内容前后紧密相连,教师可在结尾时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急于求知下节课的内容,使这节课的结尾成为下节课的开始,让教学内容前后衔接,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结尾形式称为“衔接式结尾”.比如:在教学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时,写出一个系数十分“麻烦”的一元二次方程: 2014x2+998x-2015=0,让学生判别根的情况,并要求学生求其两根的平方和,学生最初的想法是直接求根,然后计算,但系数之繁使他们为难.进而指出,下节课还有系数更加繁复的一元二次方程,也要求根的平方和,这种结尾给学生一种暗示:不能硬算,需要寻求新的关系.这就为下节课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做了铺垫,同时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

第9篇:初中数学微课堂范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095-01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创见性的思维,它是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一种体现,是智力水平中最可贵的一种思维品质。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时候,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推行素质教育,其目的就是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构成学生整体素质的因素很多,但其核心与本质是创新教育。当今社会已进入一个知识竞争和科技竞争的时代,培养适应时代的科技人才成了当务之急。

创造是应用创新思维,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推理、分析,最后组合出新的有价值的东西。对学生而言,虽然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某些发现并不处于科学研究的最前列或是前人已经发现的成果,但对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却是十分有意义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能够敢于突破前人的旧框框,突破自己的老一套,使自己从保守封闭、万事拘谨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即俗话所说的:先解放了自己、才能解放他人。展开独立思考,进行创造性思维,经常考虑问题的新解答、新方法、新结论。教师则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精心设计好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情景与课堂结构。

所谓创造兴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初中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

一、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说会有创造。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在观察之前,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可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将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先将圆柱沿底面平分割成8等份,对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学生则观察割拼过程。这时可以启发学生想象:“把它平分成很多很多等份,这样拼成的图形将会怎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总结:“将会无限趋近于长方体,并且最终会得到一个长方体。”

然后再及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个长方体,并把它与圆柱体进行比较,提问:“这个长方体的哪部分与圆柱体相同?”因为模型的不同,所以学生会很快回答出来:“底面积与高。”这样引导观察,使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数学想象能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

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三、鼓励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不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课堂教学还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这样使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有利于各层次的学生参与,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诱发学生思维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