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规划设计的概念范文

绿色规划设计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规划设计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绿色规划设计的概念

第1篇:绿色规划设计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园林城市 绿色空间系统 规划设计

创建“园林城市”要求城市生态环境、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改善和提高。“园林城市”建设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行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设计。

一、创建“园林城市”需要切实有效的规划理论和方法

现行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在指导“园林城市”创建中具有局限性。

(一)“园林城市”建设规划非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所能替代。

首先,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对绿化环境研究局限在绿化用地系统,易忽视其它用地绿化环境。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相关指标均远低于世界有关组织推荐的合理指标。鉴于我国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内增避大片绿地是不可行的,为创建“园林城市”而占用郊区耕地的作法也得不偿失。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绿化空间潜力和提高绿地综合效益。其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对城市绿地作为居民主要游憩空间功能的认识不足。城区绿地的主要功能是调解城市生态环境和作为居民接触自然的游憩空间功能。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由于人口稠密,单纯生态意义的绿地几乎没有。防护绿地在现实中常常成为附近大量居民散步游憩区。

(二)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等专业应加强相互渗透、协调。城市空间规划时常出现以下现象:(1)绿化规划设计缺乏艺术文化特色和供居民游憩利用价值的植被空间;(2)囿于场地铺装图案、雕塑小品造型和建筑立面装饰设计,而缺乏环境保护规划缺少对空间机能和绿化调节效益的考虑。

(三)现有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对城市居民室外休闲生活内容、规律和活动空间的研究不够。当前,人们发展已改变原有单纯的“家庭——工作单位”式空间流动模式,并热切于走出居室、走向充满绿色和阳光的大自然——游憩、娱乐、运动和交流。加强对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相互影响机制的了解,加强对社会休闲生活与社会文化建设相互影响机制的认识,城市由物质文明观念向生态环境、精神文明观念转变的人文主义思想。

(四)城市生态理论指导城市建设的可操作性较弱。城市(市区)是物质、能量、信息交流最活跃和最开放的空间系统,人类现有的知识水平难以对其进行定量的研究把握(例如美国“第二生物圈”试验失败的结果,表明人类对生态的认识还很肤浅)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综合建设需要探索和运用具有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环境卫生、居民活动、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二、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概念的建立

我们认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沛、人与自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它具有以下涵义:

(1)可持续发展观念:“绿色”作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词、被国内外普遍认可,相对于“森林”、“田园”等提法,确切地表明了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

(2)是城市工业、商业、基础设施、交通、仓储等城市设施集中的用地空间以外的开放型用地空间。

(3)人文主义思想;绿色空间系统包括绿化、自然环境和空间内人群行为的双重意义。

(4)整体环境观念:对城市环境各种要素(物质、形式、精神)的整体综合研究。

a.物质要素——植物、阳光、空气、水、设施、人;

b.形式特征——形状、大小、规模、质量、功能;

c.精神风貌——艺术、气质、文化意韵。

(5)系统观念:相对于现行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中的“点、线、面”用地概念,针对城市空间不断立体竖向发展的态势,提出“点型、带型、场型”空间概念。并将各种类型空间作为有机联系的大系统,综合运作规划学、园林学、环境学、建筑学、生态学、行为学、社会学、美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理论知识,对城市空间进行系统研究和规划设计。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与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环保环卫规划、风貌特色规划、城市设计构成互补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列规划和环境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保环卫、人群行为、艺术特色、景观风貌等研究。其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主要内容:

(一)制定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城市空间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特色风貌等目标。借助“3S”等新技术,在定性基础上逐步高度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二)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与预测。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进行调研和趋势预测:

(1)价值观、心理需求、文化取向;

(2)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等);

(3)人群在城市绿色空间系统中流动、集散、停留时间等规律;

(4)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三)绿色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空间进行调整,形成“点型、带型、场型空间”相结合的空间系统。绿色空间包括;公共绿地、城市滨水地带、运动场、游乐园、城市广场、主要街道、大型建筑庭院、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规划要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做出定性、定量规划。

(四)绿色空间功能规划。绿色空间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散、停留、展示、分隔、交通)、和人通、文化艺术表述等各项功能。规划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认定。

(五)绿色空间系统特色风貌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控制下充分考虑绿色主要空间进行艺术风格、文化主题等方面规划。

(六)绿化规划对“点、带、场”空间进行全面的绿化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绿视率、郁闭度、叶面积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植被特征加以规划定。

第2篇:绿色规划设计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小区规划;绿色建筑;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X799文献标识码: A

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内容日益丰富,发达国家更是本身健康的理念出发,提出了小区环境的模版,在建筑学方面的提升和在心理层面的提升显然有所不同,如何打造自然和谐统一的居住环境,成为人们的最先需要。安静的日子需要和谐的范围,但是不需要单一的生活,这是现代化对于住宅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人们对于生活的需要增加了,过去的居住小区已经不能适应生活的需要,急需一种现代化的生活模式。

一、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绿色建筑技术及产品还不成熟

目前,尽管我国有部分学者对绿色建筑的研究热情非常高,但由于我国绿色建筑的推广起步较晚,相当多的设计人员并不熟悉绿色建筑的规划和设计,一批对绿色建筑处于陌生状态的专业人员采用该方案设计往往会加大工作难度,降低了他们实践绿色建筑的积极性。而且我国绿色建筑的基础研究仍是很滞后的,国内节能材料和技术还不是很成熟,使用成本高且种类不全。再加上绿色建筑的施工技术复杂,和传统建筑相比,更易产生一些工程问题,致使众多开发商丧失了尝试绿色节能建筑的兴趣。若大量采用国外的先进设备、材料和技术,虽然工艺和质量上会有所提升,但必然会导致绿色建筑造价昂贵,很多企业处于成本效益考虑便不会采用,这样也不利于绿色建筑的发展推广。

(二)建设及推广绿色建筑的手段匮乏

近年,我国的绿色建筑建设仅靠官方建筑来表率,宣传也仅限于那些公用建筑,而对于民用建筑的关注和宣传都很少。有部分官员,特别是一些地方官员和房地产开发商,当他们在实施绿色建筑面临困难和问题时,不是从长远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局部利益和短期行为出发,采取消极拖延态度。而这些官员和企业在绿色建筑发展中是占主导的,这就导致了我国绿色建筑建造的起步阶段困难重重。在当下和今后一段时间,建筑节能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通过立法的激励和推动。因为如果政府不采取政策法律上的强制手段,势必会使绿色节能建筑在我国的发展速度呈缓慢状态。

(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不完善

一般而言,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一个备受关注、跨学科的研究课题,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是发展绿色建筑强大的技术保障。当前,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完善的法律文件和成熟的技术支撑。所以在评价体系设定的开始,其制定和推广应以引导鼓励新想法、新材料和新技术为主。如由于国家没有足够的重视太阳能发电,即相关政策对其进行激励支撑,从而导致了太阳能技术在我国仍处于太阳能制热的低水平利用状态,由于没有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所以太阳能仍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推广。所以在当下,评价体系的制定应主要考察是否具有绿色建筑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否采取了适宜的生态技术措施等。待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台相关技术政策和法规,将评价重点由引导和激励转向监督和考察。

二、对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要求

(一)对道路和园路的设计

在对小区规划设计时,要注意不能让车干扰到住户居住的环境,也就是要以人为本,让人行优先,若是有条件的可以采用人车分流。道路的设计不仅要有足够的宽度,还要考虑到它的安全,从而满足安全性、方便性等要求。在园路规划上,要采用迂回曲折的形式,用来分割绿地空间,园路并不是以交通为主,而是引导居住者进入景点,因此园路在规划设计中要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二)规划设计植物

植物的种植应该根据当地的环境决定,要种植一些好维护、病虫少且对人体没有危害的植物,要做到虚实相衬,与自然相融合。在规划设计时要注意到植物的自身生长环境以及园林景观的布局要求。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在搭配时,要考虑到季节的变化。在引进植物时,率先考虑能够改变生态环境和能够适应特殊环境的植物。

(三)设计建筑小品

景观小品和园林建筑的设计能够增添人文色彩,体现小区的文化底蕴,也可以缓解居民的压力。对园林建筑的设计,比如亭子、花架等,可以采用层次错落以及回环曲折的方式来让园林景观环境变幻多端,让园林环境的外观形象多姿多彩。对园林小品的设计比如灯具、雕塑等,要简单且要突出特色,给人以无限遐想,运用园林建筑小品可以让文化艺术氛围得到充实,能够很好地反映小区特色。

(四)低碳设计方法

对进行规划设计的小区特色要进行分析,然后设计出符合此小区的景观,在设计中,若是想要节约成本并且有良好的景观效果,那么就要充分考虑到对景、借景的表现手法。在选择材料时,不要盲目的选择高科技的材料,可以将乡土材料运用到小区园林建设当中,可以突出当地的特色。尽最大可能的运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三、小区规划设计更加突出绿色节能理念应用

健康住宅也就是要求住宅达到健康与安全的目的,也就是说,设计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采用绿色节能的设计理念对住宅进行设计。绿色节能设计理念是将绿色与节能两个部分进行分析,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要求进行合理设计,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将这两个部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各个部门在设计过程中具有良好的联系性,然后再根据小区景观环境、生态环境、小区居民的对建筑节能的要求,从不同侧面凸显健康住宅小区的绿色节能理念。

(一)人本化理念

人本化理念的出现与人们不断提高的居住环境要求密切相关。传统的规划设计将人与人隔离开来,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的交往。现代住宅小区在设计时更多地从人们的现实需求出发,努力消除这种隔绝,注重为居住者提供一个更为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除此之外,住宅小区在规划设计时将各地不同的气候、地理、文化等因素充分考虑在内,力争做到冬夏都有较舒适的休息空间。

(二)生态化理念

生态化也是现代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理念。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与环境问题。在此背景下,人们开始追求更加生态与环保的居住环境,以使自己的身心获得相对愉悦的享受。生态化理念除了要强调通风、光照等因素外,还必须从整个住房环境角度进行考察,力争使整个居住区的人与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节能化理念

随着我国能源资源紧张的局势日益加剧,节能这一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也必须对节能理念加以充分运用。节能可以从多方面做起,比如在进行设计时可以配套设计一些节能型的采暖、供水设备,鉴于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设计人员还可以专门设计一些对雨水和生活污水进行综合有效利用的设备等。

(四)简约优雅的小区建筑设计

小区建筑设计中,为了实现绿色节能的目标,要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简化建筑布局设计和建筑中相关能源系统的设计,而小区绿色设计概念要求小区建筑设计要和周围建筑风格保持风格的一致性且保持良好的外形美感,从而实现建筑节能和外形美感的和谐统一。

结束语

在对城镇居住小区进行规划和设计时,要充分的利用周围的环境,巧妙的运用各种手法,让小区的园林绿化能够更加接近自然,从而改善住户的居住环境,让住户住得更加舒适。小区园林景观的设计要用心、仔细,要将景观环境和住宅建筑物完美结合起来。设计者在设计中,要不断的摸索和总结经验,从而规划出更好的小区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夏丽萍.小区园林绿化景观的规划设计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3(23).

[2]舒于,钱鑫.浅议城镇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6).

第3篇:绿色规划设计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绿色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

Abstract: People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quality requirements increasing, the green settlements growing concern to the community,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green settlements,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the four elements of its planning, combined Hefei Haitian Garden District planning in detail instructions.Keywords: green Settlements, landscape environment,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 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引言

随着近几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优美的园林绿化环境已成为居住小区最基本的要求,并且直接关系到小区的整体水平及质量,而且居住区绿地在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美化局部环境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2绿色住区内涵及其规划理念

关于“绿色住区”的概念,目前国家还没有一个规范性的释义,但学者们普遍有一个共识认为绿色住区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及现代化科学手段,合理安排和实施住区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寻求自然、住区和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它关注的是人居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创造利于人们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空间。强调能源与资源的利用,关注环境保护,采用高科技建筑节能材料和技术,实现持续高效地利用一切资源,追求最小的生态冲突和最佳资源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延长建筑寿命。绿色住区一切从居住者出发,追求自然、建筑和人文的和谐统一,是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理想居住地。其规划理念有以下几点:

2.1 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提高现代城市住宅小区的宜居性,满足人的居住、交往、购物、游憩等基本需求,突出均好性、多样性、协调性,是我们进行本住宅区规划的根本基点。小区的规划设计要服务于特定的人群,满足他们的需求。作为本小区的居住人们,青年人、小孩和老人三个年龄层次特征明显,表现出三种不同的需要特征:

(1)从居住行为心理分析,中、青年的生活节奏快,其对小区规划布局的最直接要求是节约时间,紧张工作之后能最方便迅捷到家,能方便省时地购置生活物品,并尽可能就近停车入户。

(2)儿童就近入托、就学,有充足游戏场所,有更多的接触外界的机会,能就近方便地得到家长的照顾,保证出门的方便安全。

(3)为老人提供足够的休闲、健身和集聚的空间。

除上述三者之外,现代城市生活需要更加丰富的社会化服务,需要更为完善的保安设施、信息技术设施,也需要为居民创造更多的参与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在当前的小区建设中,重视环境塑造,精心处理“人——建筑——自然”三者关系,创造具有文化内涵的居住环境的总体思想已得到普遍认同。

2.2 可持续发展

小区建设力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综合优化,按照符合地块特性、遵循建设规律、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原则,布局上体现科学、理性和文化情怀。

经济的可持续性,主要考虑开发分期建设的可能性,充分考虑分期建设的可操作性,便于前后衔接与过度,使将来施工时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做到弹性规划、有序发展,保持相对稳定性。

社会的可持续性体现在社区的社会性,即社区在满足社会需求,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公正方面起的作用。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科技的时代,同时也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时代。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将真正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社会的公正,以赋予每个居民以均等的享受生活、享受良好环境和生活设施的权利。公平性是一个社会的大课题,而均好性则是居住去所特别强调的,从规划设计的源头就注意避免社会分化和社会对立,促进社会和谐。

环境的可持续性体现在维护生态环境,节约利用土地、能源,减少污染方面起的作用, 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各种资源的消耗,提倡“4R”原则,即减少使用(reduce)、回收(recycle)、重复使用(reuse)和使用可再生资源(renewable)。

2.3 生态环境的利用和重构

小区基地现状周边生态环境要素丰富,设计中贯彻如下设计目标:高起点高标准全面综合规划、精心设计,以现状自然环境和城市景观为依托,创建空间层次丰富、环境优美舒适、交通便捷、设施齐全、具有独特文化品位、居住游憩相结合的智能化生态住宅社区。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充分利用自然地形高差,土方就地平衡。

2.4 追求绿色住区的宜居性

安全性原则:住区环境设计不仅要保证居民日常生活安全;还要考虑突况下的安全,如火灾、地震、洪水等,因此要有防灾设施和避难场所。

方便性原则:住区环境对居民提供的方便主要体现在住区的内外交通、内外系统关系、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和服务方式的便利程序上。

舒适性原则:一般应当保证居住区环境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无污染,安静无噪音,宽阔的绿地和活动空间等。

过程性原则:住区环境生态系统是不断变动的,在环境生态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这种变动性,充分考虑适应环境不断变动的环境管理问题。

3绿色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原则

3.1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是绿色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立地条件的合理利用;二是对园林植物的选择。合理利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资金投入,降低维护成本,且显得朴实无华,真切自然。自然起伏的多变地形比平面整齐的地形更令人感到轻松、温馨与浪漫,更富有诗情画意。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倡导以乡土植物为主,还可适当选取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改善住宅小区的植物种植结构。设计施工中应模拟自然生态进行布置,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

3.2 贯彻绿地景观生态网络思想

规划设计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时,应贯彻绿地景观生态网络的思想,以植物造景为主,使小区内外的绿地景观连接成网络。住宅小区内中心花园绿化、宅前屋后绿化、阳台绿化、道路绿化、特色绿化等绿色植物系统交融在一起,赋予小区绿地景观空间多样性和脉络线;小区外设置区域性绿地,成为绿地的过渡和延续,也为居民放松游憩的场所,同时形成绿色屏障,美化、净化住宅小区。

第4篇:绿色规划设计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观 住宅设计 建筑 消费者

可持续设计是将环境设计、环境意识设计和环境发展观通过实物建成环境和服务项目体系,使得建筑工程项目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住宅设计中可持续设计的目标是通过技术化、情感化的设计来彻底摆脱建筑工程项目对于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和不良效果。以住宅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建筑业经过年来持续高速的发展,不仅解决了现今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居住问题,而且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增长。近年来,房地产行业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同时也造成了大范围的环境损害和生态破坏。当我们以可持续发展观来审视现阶段存在于建筑行业中消费方式和生态意义的时候,必须要抛弃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将节约资源、减少污染、降低耗能和提高室内质量为要求的绿色生态住宅设计作为住宅建筑发展的方向。

1、可持续性住宅设计的背景

住宅的可持续性还体现在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上。住房从分配机制转为市场消费机制后,消费者对住的概念已不仅仅是能满足栖身之用即可,而更多的是要提供一种健康环保、舒适安全的生活空间。纵观现在的住宅,无论是消费者、发展商、设计师还是政府主管部门对环境的追求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营造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绿色环保型住宅已成为房地产界的共识。

2、设计控制要求

规划设计是工程建设的先导,在工程设计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一般都是将建立绿色生态型小区作为主要的控制概念和要求,并且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做到低耗能、高回报的效益。在工作要合理的安排建设项目的功能结构和布局方式,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手段全面的分析,对规划结果中所具有的各项指标都完全进行控制。

2.1、设计理念的管理控制

在规划设计阶段,要强调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原则,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些观念已得到普遍认可,无需赘述。但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和认知广度、深度的发展变化,所有这些理论和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另外需要强调的是,绿色生态住区的规划和建设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在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情况下,公众参与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市场反馈及市场杠杆等形式表现出来;同时,开发商还应在绿色生态住区理念指导下,有意识地引导社会消费意识,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2.2、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规划设计前期首先必须对建设条件中的资源进行分析,研究资源的潜在价值,对诸如土地、景观、人文等特定因素和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或保护,评估工程建设对该区域自然环境及社会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对土地的利用和评估的基本目的是要在规划前期阶段寻找到一个适合的定位,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而非过度的利用。对环境、社会人文资源的分析、评估主要包括评估项目建设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及影响,对周边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以及该地域社会各因子的影响,如人口容量的增加带来的社会配套,环境容量、城市总体交通格局的变化等。

2.3、综合规划和布局

强调规划布局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建设生态平衡。在某别墅区的规划设计当中,我们充分利用这一理念,强调建筑生态性布局,取得了良好效果(图1)。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整体布局的生态性特征。强调与外界的沟通,而非自我封闭。该方案中弧形的建筑布局使建筑与自然界很好地融合;(②建立区域内的生态平衡体系。建立阳光——水体一植被、自然——建筑——人等不同层面的梯度关系,形成良好的生态平衡;③在整体布局的基础上,将生态理念贯彻到建筑单体的设计当中。

3、建筑单体设计

3.1、以人们需求为基础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对住宅提出了新的需求。SRAS引发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思考,极大提高了对住宅健康性的关注。住宅设计应不断满足居住的新需求,除了考虑住户的生理健康,还应关注心理健康。研究表明造成心理健康障碍的原因与建筑的高度、规模、住户的密闭性、邻里的噪声有关;而良好的社区组织和社区空间设计可以鼓励邻里间的交往,是居住环境中减轻压抑感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要将居住空间环境、邻里关系对人的精神影响纳入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加以研究。另外,房地产商和设计师应对新现象、新文化、新经济引起的居住方式的改变给予更多的关注。比如小汽车的普及、丁克家庭增多、社会老年化、网络空间、新都市主义、郊区化、再城市化都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对住宅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房地产开发指出了发展方向,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3.2、了解社会发展需求

为了实现可持续性住宅的建设,各种各样的产品和技术在相继问世。然而,日本关东学院工学部建筑设备工学科教授秋元孝之认为,建立一个综合评价体系来评估住宅的可持续性同样是不容忽视的。但这些都是以办公建筑为中心的评价方法,目前在世界上以住宅为对象的评价方法还很少,这还需要各个国家的共同努力。如果综合评价的方法可以尽快完善而得到推广,可持续住宅的真正实现将指日可待。

3.3、多使用各类环保节能材料

众所周知,保持住宅的长寿命是相当有意义的。而为了延长其寿命,就常常要进行旧房改造和设备更新,从而产生一些替换下来的旧材料和建筑构件。这些废弃的材料如果能够再利用,就可以减少浪费。而石膏板只有少部分能和原材料混合适用;木材可以变成碎片却很难恢复原状。所以,需要考虑每种材料的特性,来合理地使用再生的材料和可以再生的材料。

3.4提倡住宅一次性装修到位,减少施工过程的能耗

住宅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提供给市场前应该是一种完整的产品。毛坯房的做法既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趋势,二次装修造成质量隐患、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提供成品住宅,推广住宅产业化和建筑产品运用,实现住宅装修一次到位,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

4、结语

为了营造安全、健康、舒适、环保的生活环境,人们在住宅方面的消费,将会在讲求舒适的同时,更加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同时,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也必须以绿色GDP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绿色生态的住宅小区。

参考文献

第5篇:绿色规划设计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规划设计;发展趋势;建筑;创新

现在的建筑规划设计需要进行创新,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无论是建筑行业自身技术的创新还是将其他行业的技术借鉴引用到建筑行业中来,对于建筑行业规划设计的创新都是十分重要的,其中包含的创新的因素足以带动一个行业的发展。

1、新时期建筑规划设计方法

在研究新时期建筑规划设计发展趋势之前,有必要先对建筑规划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当前常见的规划方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1补缀法

在进行旧建筑的改造的时候经常会用到补缀的办法,对于老建筑在改造的时候若是没有详细的规划,只是像补补丁一样,至会让原来的建筑失去以往的神韵并且还会加速建筑的毁坏速度。这里的对旧建筑进行补缀说的是在改造的过程中必须保持住原建筑的神韵,合理有计划的将改造融入到建筑中去。对于就得建筑中的韵味和文脉要一脉相承下来,对于原有建筑的空间结构要合理的运用。补缀是对旧的建筑进行研究之后将以往的不好的方面去掉对于旧建筑中好的部分必须进行保留,在改造的时候可以将先进的理念夹杂进去,可以让补缀后的建筑实用性更强也更加的美观,好的补缀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可以将旧的东西变旧为宝。

1.2嵌入法

根据对以往的作品的分析并结合自身设计的实践经验,可以把建筑设计用数字的概念进行表达,在建筑中嵌入的含义不同于计算机,是说建筑的中心和周围的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且达到相互呼应的结果。此处的嵌入并不是简单的把建筑直接插入到周围的环境里面去。而是要让这个建筑作为整个环境的中心,并把周围的环境和这个建筑融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环境的中心这个建筑在整个环境中起到的作用必须是领导核心的作用,如果没有了这个嵌入式的核心,整体环境做的越内容丰富越容易让人觉得迷惑看不懂。在这一片整体的功能方面,如果没有一个中心也会显得杂乱不堪。

1.3链接法

在每个区域建筑甚至是每个城市之间都是存在一定的链接关系的,此处的链接并非说的是联结。联结往往是将两个东西硬性的捆绑在一起,没有互动的效果。而链接则是互动性比较强,所有的组成部分能够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并且组成部分之间可以形成互动。一整个的建筑群可能会因为连接的存在而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建筑之间的连接都弄清楚也有利于这个区域的长足发展,只有连接清晰了,建筑进行开发的时候才会比较容易。若是处理好了链接,不但能够保证这个区域的功能,内部的调理也有利于外部的美观,链接不是仅仅存在某一个或者几个的建筑群中,而是古往今来都广泛存在的,比如说中国的故宫护城河或者苏州的园林,链接都非常的清晰错落有序。在以后的建筑的发展中,做好链接关系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不但可以确保建筑群的功能还能够让建筑更加的美观赏心悦目。

2、新时期建筑规划设计发展趋势

基于以上对当前新时期建筑规划设计中常见的方法分析可知,无论采取哪种方法,其总的发展趋势和目标都均有共通性,即生态、节能和环保。

2.1生态型建筑规划设计发展趋势

生态建筑这个概念传进我国的时间还比较短,我国对于生态建筑方面起步比较晚研究也不够、基础比较薄弱、地区之间对于生态建筑的理解差别也很大、并且关于生态建筑的体系制度也没有很好地完善,最重要的是我国绝大多数人的绿色环保意识不够,再加上我国的很多建筑都存在质量上的问题,所以生态筑在我国的发展速度很缓慢并且困难也比较多。我国想要在绿色建筑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必须提高环保意识建筑质量水平和设计水平将先进的科技运用到建筑规划设计中去。在我国各个区域之间对于绿色建筑的认识和发展程度差别很大。住宅小区绿地作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最为密切,在生态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内容。第一,生态环境功能。建筑绿地是提供光合作用的绿色再生机制;第二,休闲功能。建筑绿地为户外活动提高必要的交往场所;第三,景观文化功能。实践中,通过园林空间和植物的有效配置,提供给人民以视觉上的景观享受、文化品位上的鉴赏。生态建筑绿化规划设计过程中,绿化率应当超过40%、种植保存率和植物配置应当丰富,同时还要注重绿化系统的防尘、防晒以及降噪和水土涵养等生态功能的体现。在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突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是新时期建筑规划设计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未来发展趋势。

2.2节能型建筑规划设计发展趋势

节能型建筑规划设计发展趋势,要求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对常规能源系统进行优化配置,尤其要注意风能、太阳能以及地热等自然能源的有效利用。同时,还要引入建筑节能技术和材料,将总能源置于外墙结构保温与隔热上。对于常规能源系统而言,应当对其实施建设优化,尽可能避免因不同能源结构形式的过度重复建设而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并且充分利用现代绿色能源,为节能型建筑的规划设计提供服务。同时,还要对电力、煤炭以及燃气等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对应用方案进行优化配置,以免出现多条动力管道同时入户的现象,这样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建筑围护结构、空调以及供热系统的节能设计,至少要达到50%,如果条件比较优越,则建议采用新能源、绿色能源。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应该避免高层建筑过于密集,这样会显得特别的拥挤,选择材料的时候一些玻璃的材料比较容易造成光的污染,所以在对于高层建筑的选址和材料上有必要进行一定的控制。此外还应该控制高层建筑和周围的城市街道之间的关系,还要控制一个城市中高层建筑的整体数量。

2.3环保型建筑规划设计发展趋势

所谓环保型建筑规划设计,注意是建设能耗低、污染少以及能效高的现代建筑项目,最大限度的利用可再生资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利用量,减少对人体健康以及环境产生的不可逆性。环保型建筑规划设计,要求周边的噪音不影响该建筑的声环境,必要时要采取有效的降噪措施。在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采光、环保材料,并且注意防止光污染现象的产生。建筑室内要有充足的光照和良好的通风,着重强调满足日照要求,室内要尽量采用自然光,在室外公共场地采用节能灯具,提倡由新能源提供的绿色照明。在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最大限度地减少有无物质、垃圾的产生,多利用一些对人体无害、对环境不会产生污染的建材,比如新型墙体、防水密封以及保温隔热和装饰等材料。同时,还要以生物、复合以及轻质材料为主,以此来降低资源的耗损,减少环境污染,这也是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结语:由于社会的进步,建筑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向着更加实用环保和符合人的审美以及实际的需要发展。我们在建造建筑的时候,做好环保的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生态、节能与环保性建筑规划设计,必将成为未来我国建筑规划设计的主流趋势。

参考文献:

[1]李东明.建筑规划设计节地措施的开展研究[J].科技资讯,2008,(17).

第6篇:绿色规划设计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绿色交通;现存问题;公交优先

1 绿色交通内涵解析

绿色交通的概念起源于狭义的交通节能减排,最早可追溯至Chris Bradshaw于1994年按照各类交通工具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的交通工具排序。但郑州市发展绿色交通却不仅仅关注交通工具的污染排放,而是要达到转变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的根本目的,将绿色交通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交通领域的延伸,通过交通系统的内部整合及与外部城市发展的紧密协调,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交通”的本质是和谐的交通,包括:交通与经济的和谐,建立全体市民整体出行效率最优的“高效交通”,维持城市经济的高效运转;交通与社会的和谐,建立充分尊重社会各阶层出行需求的“公平交通”,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减少交通事故,创建“安全交通”;交通与环境的和谐,保护城市环境,减少交通污染,创建“环保交通”;交通与资源的和谐,提高资源的集约利用,促进交通节地、节能、节财,创建“低耗交通”。因此,“绿色交通”的内涵就是“高效交通、公平交通、安全交通、环保交通、低耗交通”的多维统一。

2 绿色交通现存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日益提升,机动车不断走进人们生活,汽车数量不断增加,导致交通状况出现问题:

车辆增长速度过快,而道路建设无法满足车辆快速增长的需要,造成城市早晚高峰现状的出现,车辆堵塞现象严重,同时也因为车辆数量过多造成大量机动车缺少正规停车位。

公共交通服务不到位,公共交通经常出现人满为患、公交车辆不足、车站间隔较大等问题,非常不利于发展绿色交通。

城市规划和布局不够合理,路网建设还有待完善。

行人的交通规则认识缺乏,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层出不穷。

3 解决方案

(1)高度重视交通与土地利用的整合规划,做好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交通系统要支撑城市功能和空间发展战略的实现,交通规划设计要与周边的用地性质相协调。因此,在规划中要引进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动机制。TOD 模式是实现交通与土地利用整合发展的途径与手段,既是阻止城市无序蔓延的一种可选方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土地开发模式。其核心主张是紧凑布局、混合使用的用地形态,提供良好的公共交通服务设施,提倡高强度开发以鼓励公共交通的使用;为步行及自行车交通提供良好的环境;公共设施及公共空间临近公交车站;公交车站为本地区的枢纽。无缝衔接、零距离换乘是当前综合交通发展追求的目标,交通枢纽规划设计的好坏是影响交通运输系统效率的第一因素。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应与城市交通系统紧密衔接,各种交通方式应通过交通枢纽实现一体化。好的交通枢纽必须做到物理空间一体化、运营管理一体化、信息服务一体化、票价票制一体化,从而最大程度地方便乘客,提高公共交通的分担率和服务水平,使综合交通枢纽成为环境温馨、方便舒适、有巨大吸引力的公共空间。

(2)扎扎实实落实公交优先战略,推进城市公交、自行车加步行的城市交通模式。无论是可持续交通,还是绿色交通、低碳交通,其核心本质都将是建设以公交为主导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因此,全面规划、精细设计公交系统,是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核心环节。实施公交优先应采取系统对策,公交优先的成败在于节,精细设计上要真正落实公交优先。

(3)提高道路网络建设的合理性,处理好城际交通与城市交通的衔接问题。在道路网的规划设计中,首先要强调道路性质与周边用地的协调,不同性质用地决定了道路的不同功能,进而决定了道路的横断面构成和道路交通管理方案;其次,应注重道路的级配结构和连通关系,避免左转车辆严重阻碍对向直行车流以及直行车流妨碍右转车辆进入右转专用车道等现象。

(4)强化停车设施的规划建设。提供必要的停车设施是改善交通秩序、提高交通设施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应根据规范要求和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建设必要的社会停车场。通过分析,设置适量的路边停车泊位。

(5)设置合理的交通安全设施,如:标志标线、隔离护栏等。通过不断地创新和完善交通工程的一系列设计,最大程度上利用好时空资源,不断的提高交通安全和交通效率。

4 结语

随着全球环境污染问题、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建设绿色交通势在必行,城市交通发展已将绿色交通作为重要发展目标。绿色交通是机动化社会的理想追求,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和义务。未来城市的理想模式是生态城市模式,支撑生态城市的理想交通模式是以城市公共交通为主体、自行车和步行为主要辅助交通方式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绿色交通不仅是概念,它应该成为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全体人民的共同行动。

参考文献

[1]陆化普,毛其智,李政,等.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可持续交通:理论与中国实践[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2]林卫.欧洲城市交通的经验与启示[J].城市规划,2001,25(10):56-60.

[3]陈智慧.论绿色交通与交通的可持续发展[J].现代城市研究,2003(S2):18-20.

第7篇:绿色规划设计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节能环保;生态住区;规划设计;策略

1 引言

2009年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将节能减排再次推到世界舆论的中心,能源问题受到全球范围的普遍关注,它不仅制约了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速度,同时也决定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能源高消耗的基础之上,能源的过度使用在造成城市环境污染的同时,也使城市能源供应面临严峻形势。据测算,住宅建设能耗占全国建筑总能耗的30%,其中用钢占全国用钢总量的20%,住宅用水占全国城市水资源消耗的32%。与发达国家相比,能耗是同类气候条件住宅能耗的3倍左右,钢材消耗高出10%-25%,污水处理后回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4。[1]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这种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显然不符合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生态住区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探求节能目标下的生态住区规划途径,成为当前住区规划的研究的重要课题。

2 生态住区的发展历程

2.1 生态住区的内涵和外延

以“共生”设计理念而闻名的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描绘它心目中的理想住区是与自然共生的,其本质就是一种生态住区。生态住区,亦称绿色住区、可持续住区、健康住宅、生态村等,与绿色建筑一样,并没有严格统一的定义,均是“可持续思想”在住区层面的具体实现。它是高效能的、全系统的、修复性的、可再生的、宜居的,包含了绿色建筑、绿色管理、绿色消费、绿色环境四大方面。

2.2 生态住区实践建设发展

世界上最早的生态住宅诞生于美国,1975年,道萨迪亚斯首次将生态学的理论用于阐述人类住区建设的理想模式,此后在欧洲的丹麦、瑞典、英国和法国等国家先后出现并有着较好的发展趋势。进入21世纪,一系列实践性生态住区在欧美等地逐步落成,其中较成功的有荷兰的Ecolonia小区、英国的威治世纪村(Green Millennuium Village)、瑞典的马尔默市Bo0l住宅示范区、英国的BedZED零能耗村、丹麦的Kolding小区、美国的纽约生态村、美国的亚利桑那州Civano社区、德国汉堡伯拉姆菲尔生态村等。

中国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土地、水资源和能源短缺、环境恶化的威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住宅外墙耗能是他们的4-5倍,屋顶耗能是2.5-5.5倍,外窗是1.5-2.2倍,门窗空气渗透量是3-6倍,总能耗是3-4倍,但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如何根据国情、市情,借鉴、引进国外和国内其他地区生态住宅的先进理念,发展建筑绿色和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型住宅显得迫在眉睫。现阶段,国内已陆续出现了一些富有特色的生态住宅小区,如北京北潞春绿色生态小区/恩里小区、北京峰尚、Moma、上海朗诗、大连大有恬园住宅小区、广州汇景新城,这些实践所形成的经验为我国面临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的新兴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2.3 生态住区评估要素与体系

2.3.1 国内外生态住区评估体系

生态住区其推广、规范和管理是建立在科学量化的评估体系之上的,成果主要有英国建筑研究所提出的BREEAM/ ECOHOMES、美国的LEED、日本的CASBEE体系、加拿大的GBC生态建筑评估体系等。国内2001年9月颁布的《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首次》,第一次明确了我国生态住宅的量化标准,此后的“绿色奥运建筑评价体系”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推出逐步完善了我国的评估体系,相关省市还根据地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当地的生态住区评估准则手册(如广东省的《广东省绿色住区标准》)等,它们使我国绿色建筑的评定工作有法可依,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生态住区的建设发展。

2.3.2 生态住区规划设计评估基本要素

上述各评估体系的建立大多建立在以可持续发展的居住区为评价的目标层的基础上,以“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环境负荷”、“创造健康舒适居住环境”为约束而衍生的相应指标。因此,借鉴对上述国内外关于生态住区的评估体系各要素的对比分析研究,本文认为,我国生态住区规划设计的评估要素应包括场地(主要体现在土地利用/生活配套与就业/交通方式/生态价值/景观文化价值/公共及开放空间)、建筑(建筑节能/住宅多样性)、能源(减少化石能源利用/增加新能源利用)、水资源效率及循环利用、绿色建材、废弃物循环利用、使用后评价等多个方面制定评估细则,参考这些基本要素设计符合中国特色和地域特点的生态住宅。

3 生态住区规划设计策略与机制

3.1 规划设计层面控制引导策略

针对在城市规划编制中可能引起的住区能源消耗,从发展战略层面综合考虑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各方面要素,对降低生态住区的能耗提出主要的控制指标要求,重视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和资源的合理使用,实现集约式的增长模式,体现在对当地自然资源的利用、雨水利用率、单位GDP能耗、绿色出行所占比例等方面;在建设控制层面出发,则主要从土地利用、交通、绿化、市政等方面的规划设计进行研究,由此提出相关的建设控制指标,包括居民出行特征、地块开发各项指数、土地混合使用、公共交通优先度、绿化率、热岛效应、公共设施可达程度、三废的生态处理、绿色建筑设计指引等,以此来控制指导。通过对规划建筑方案等进行客观科学的评判,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与建议,该层面强调通过对指标的制定来控制能源消耗,引导生态住区的发展,以达到住区节能的目的。

3.2 各方力量共同作用――机制设计

城市生态住区建设是一项繁杂的环境系统工程,牵扯到很多利益群体。政府、开发商、居民是与节能住宅相关利益主体。政府的作用,开发商的作为,居民的抉择对推动节能型生态住区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第一,政府作用机制;政府出台与住宅建筑节能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定新建住宅能耗评估体系,并配以经济奖励、惩罚机制,从而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下,推动住宅节能的深入进行,刺激国民经济的增长,推动相关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有利于国家长期可持续发展。

第二,开发商作用机制;开发商的行为受到政府政策和市场竞争双重因素的制约,其投资决策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在生态住区建设中他们可以通过建设节能住宅试点、研发节能产品,争取国家优惠政策,降低房屋开发成本,赢得顾客和利润。住宅产品品牌建设与创新已成为房地产企业新一轮竞争点,越来越多的房企开始意识到这样的发展趋势,纷纷投资注入“绿色住宅”市场,如万科、郎诗、万通、绿地、招商地产等,“绿色住宅”成为了“出镜率”最高的概念。

第三,居民使用者层面;绿色建设是理念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要在全社会倡导绿色建筑和绿色文化消费,居民的环保和节能观念对生态住宅的推动意义非凡,他们的行为将支持并督促房地产开发商进行节能住宅的设计开发。

4 结语

绿色已经成为新世纪住宅建设的主旋律,基于节能环保理念的生态住区规划设计研究,在传统的“功能――形态――空间”住区规划的基础上导入“资源、环境、能源”的因素,整合社会、资源能源等因素进行生态住区规划,对规划设计层面的控制引导,以兼容并蓄的态度引入相关技术的支撑,不断完善各类体制,切实将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居住区规划设计之中,推进人类在向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栗德祥 生态设计之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9年

[2]聂梅生 新世纪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必由之路[J] 建筑学报.2001,(4):4-8

[4]欧阳康,包海冷,丁明渊 住区规思想与手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9年

[5]东南大学建设与房地产研究所 《绿色建筑内涵/标准及其实施报告》

第8篇:绿色规划设计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流动空间 双景绿色 级差会所 等档次居住区 人车分流

Abstract: The planning scheme design is made to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idential quarter.

Keywords: Space flow, landscape, green, interaction place, same level residential quarter, division of traffic and pedestrians

玉渊潭棉纺小区位于北京西四环五棵松路与阜石路的交叉路口东北转角处。用地西侧为50m宽城市绿化带,南侧为30m绿化带,小区总用地面积46 000m2,总建筑面积147 000m2。本规划方案为设计竞赛一等奖方案,其特点如下:

1.规划布局和建筑群体的空间组织――自由流畅,连续而富有层次

该方案建筑布局是根据立交桥转角处的特殊地形而设计。建筑的排列依形就势,采取曲线和直线的组合,简明流畅。整个小区由五栋板楼和两栋板形塔楼组成,其中四栋板楼呈弧形沿道路放射形排列,这样既避免了平板单调,又增加了空间的流动变化以及小区的浪漫情趣。建筑的放射形排列,且将建筑设计成退台式,可满足不同的建筑日照间距要求,充分争取日照间距,同时也丰富了建筑的体形。叠落的屋面可作为空中花园。

为使小区更加安静和获得更多的沿街商业面积,小区的主入口设在东侧路上。进入小区首先是一个围合感较强的空间,向北转向小区的主庭空间,然后向建筑之间的邻里花园渗透。建筑空间连续而有层次,整个小区的建筑没有东西向建筑,所有的住户都为南向。

2.环境设计―― 体现“双景绿色小区”概念

根据业主提出的:“人、环境、大自然”规划设计主题,本设计提出“双景绿色浪漫小区”概念。即在小区的中心所形成的环境与沿四环路的50m 宽绿化带一起将小区包围与烘托。使人们既能享受小区内的优美环境,又能领略城市的景色,真正成为双景绿色浪漫小区。使居住在该小区的人们在终日繁忙之后,真正能够享受到自然、自由、舒适的生活。

小区的园林设计崇尚自然,小区环境和城市绿化带统一设计。通过自由多变的建筑空间组织和优美流畅的环境设计,巧妙地把绿化带渗透融入到小区的环境之中,使两者有机地联系成一个整体。中央绿地和楼与楼之间的“邻里花园”之间的界限尽量模糊、含蓄,增加了小区环境的流动感。住宅首层局部架空增加了建筑和环境的联系。

3.会所设计――体现“级差会所”概念

会所的设计不追求豪华,而是追求品位和特点。本方案提出“级差会所”的概念,设有主会所和分会所。目的是增加人们交往的机会和交往的层次。主会所布置在小区的中部,主要部分在地下。地上部分如两条绿色的飘带散落在草坪之上,环抱着呈“钻石形”的地下游泳池采光顶棚。整个会所如生长在草地之上。绿色飘带的侧面可为地下的房间采光。在两栋板式塔楼的顶部设计该楼的邻里会所――“太空会所”。造型如“飞行器”落于建筑之上。人们在此闲谈小饮、娱乐观景,如“世外桃源”,得到真正的休息。最北侧的板楼中部开一个巨型大洞,目的是打破长板的封闭感和单调感,增加小区的通透感。在洞的中部设计“悬空小会所”,如宇宙飞船,增加了小区的可识别性和情趣。其它单元顶部可设小型公共空间,或顶层跃层。总之,几个会所的设计极具特色,情趣盎然,浪漫无限。

4.单体及户型设计――体现“等档次居住区”概念

从目前的市场上分析以及住宅的均好性考虑,本规划采用最具人性化的板式小高层和板式高层方案。提出“等档次居住区”概念。户型设计有“变化”但不“杂”。设计有功能配备齐全合理的二室户、三室户、四室户和跃层几种户型。其中以三室户为主。

5.小区格调和建筑造型――清新明快、精致细腻

建筑造型追求简洁明快的现代风格,采取构成的手法,将体、块、板、线等元素有机组合成一个整体,加上色彩的大胆运用,最终成为一个线条流畅、色彩明快、格调清新的居住小区,与众不同,令人耳目一新。建筑细部的设计处理精致细腻,亲切宜人,耐人寻味。

6.交通组织――体现“以人为本”

内部交通的组织真正体现出对人的关怀。人车彻底分流,小区的汽车全部进入地下。车库的排列呈树枝状,使人们能够方便地到达每栋楼。

面积指标:

地上总建筑面积:129 780m2

地下总建筑面积:18 100 m2

总建筑面积:147 880 m2

容积率:2.88

建筑密度:25%

绿地率:60%

户数:674户

停车:地上 120辆

第9篇:绿色规划设计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生态学;人性化;地域化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6-0080-03

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作为城市活力与魅力之源的滨水绿地的建设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对城市滨水绿地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中的一大问题。朝阳湖位于武宁县老城区的核心地带,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和政府管理部门间的脱节,在其建设改造过程中,多采用裁弯取直、石砌护坡、高筑岸堤等方式,较少考虑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忽略了其作为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组成部分地位。本文采用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手法,应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规划设计,力图使规划设计的结果在最大限度保护环境的同时又必须满足人类景观和功能需求。

2 研究范围及概念界定

2.1研究范围

朝阳湖位于武宁县西北部,北连庐山西海,南接沙田河,本文研究范围为沿朝阳湖两岸滨水区域,占地面积27.47hm2(见图1)。

2.2概念界定

2.2.1 城市滨水绿地

城市滨水绿地是城市中的绿色生态廊道,兼具生态效益和美化功能,是一个包含水域和陆域,富含丰富的景观和生态信息的复合区域。多呈带状分布,一般位于城市河流、湖泊、海岸等水体的周围,是城市的绿色风景线。它主要包含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城市公共绿地的组成部分,具有城市公共绿地的性质和特征;二是城市范围内陆地与水域相接的滨水区的一部分;三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受城市多种因素的制约,要执行城市功能、反应城市问题、体现城市形象。

2.2.2 生态规划设计

生态规划设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其概念的阐释也是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一般包含以下一个或两个方面:(1)应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规划设计;(2)使规划设计的结果在最大限度保护环境的同时又必须满足人类景观和功能需求。

2.2.3 生态学

生态学(Ecology),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9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已经发展为“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3 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1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

传统的规划设计一般是以人的需求为前提,以功能性、艺术性以及社会文化性为原则而进行的,满足的是当代人的生理、安全、社交和自尊的需求。与传统规划设计理念相比,生态规划设计更多地考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即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也不损害子孙后展的需求。在满足近期城市发展需要的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形成一种附加于传统设计手法之上的、要求更高的设计方法。

3.1.1 保持基址的整体性与连续性

城市滨水绿地建设要站在滨水绿地之外,从整个城市绿地系统乃至整个城市系统等更高级的系统出发去研究问题。

3.1.2 遵从基址的生态环境特征,减少人为干扰与破坏

规划设计之前应该对基址进行系统的分析,考虑基址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以及野生动物等生态要素的特征,并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遵从这些生态环境特征,尽量减少人为干扰与破坏。

3.1.3 生态、景观、防洪等多功能兼顾

滨水景观的规划建设必须以系统工程为指导,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合理考虑景观、生态等需求,把滨水绿地建设成多功能兼顾的复合城市公共空间,以满足现代城市生活多样化的需求。

3.1.4 以绿为主,生态优先

规划设计应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江河岸线的自然生态群落结构,以绿化为主体,以植物造景为主体,强调以乡土树种为主,兼顾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运用天然材料,创造自然生趣的滨水景观。

3.1.5 景观结合文化,突出地方性特色

自然景观整治与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保护相结合,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利用园林景观表现手法加以表达,保持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是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它对恢复和提高滨水景观的活力,增强滨水绿地的地方特色、文化性、趣味性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

生态规划设计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为原则,以顺应基址生态环境、节约物质与能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高植物生态效益为标准。在传统设计方法的基础上以生态学设计原则和方法为指导重新分析、评价、整理和改良常规设计,如此两者循环往复,形成最终方案。

4 朝阳湖景观规划与生态设计

4.1现状

朝阳湖位于武宁县西北部,北连庐山西海,南接沙田河,朝阳湖滨水带作为老城生活组团的一部分,是武宁县人民休憩游玩的场所,定性为休闲性城市生活内河。现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4.1.1缺乏合理的规划、统一的设计,公共空间控制混乱;

4.1.2桥上布满临时建筑,阻挡景观视线;现有水体为死水,水质较差,局部河道干涸;

4.1.3岸线被桥身阻断,沿湖有不少断头路,道路与地形结合部紧密。

4.2景观规划原则与设计思路

4.2.1规划原则

4.2.1.1“自然性”原则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城市设计的最主要原则,即是在城市景观设计工作中要深入分析武宁县城的自然环境资源,意识到城市发展中人与自然生态系统息息相关,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来创造人为环境,用生态观念进行人工环境建设,真正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4.2.1.2“个性化”原则

城市景观设计的核心就是在武宁县城空间环境建设中利用自身的自然条件和文化积淀再创造,使武宁县城具有自己的特色,避免千城一面。

4.2.1.3“连续性”原则

立足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重保护武宁县城环境,合理利用历史城镇资源,以促进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

4.2.1.4“人性化”原则

以人的体验和生活经验研究武宁县城的形态和建设,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使整座城市可亲、可爱、可恋,创造出具有魅力的城市环境,从城市活动空间的数量、质量、尺度、可达性、开放性、安全性、多样性等来体现对人的关怀。

4.2.1.5“地域性”原则

文化具有地域性,不同城市也正是借此呈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魅力。文化融合在城市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空间布局之中,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相互认同,才一起构成城市特有的地域文脉。只有对武宁地域文化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和创新性地利用,才能延续地域文脉,创造出武宁特色的城市空间景观特色。

4.2.2设计思路

在传统设计方法的基础上,以生态学设计原则和方法为指导,复兴滨水空间,提升滨水吸引力,强化水体作为整体环境中的基础要素;注重岸线应作为整体环境中的积极要素及居民活动的聚集所在,植入丰富的公共生活和优质户外活动,使之成为城市活力的核心所在(见图2)。

4.2.2.1连通庐山西海、朝阳湖、沙田河水系,使朝阳湖成为城市内部流动水系;

4.2.2.2以滨水空间为纽带,沿线适当地布置一些公园绿地、林荫步道、步行街,并对适当的地点进行重点处理,放大成广场、公园,在重点地段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标志或环境小品;

4.2.2.3将与主要水道相交的河涌沿线进行改造,沿湖打造集对外展示、生活休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于一体的公共活动空间。

4.3设计策略及手法

4.3.1重塑亲切水岸形象,创造独特流程体验

提升优越生活品质,延长驳水岸线,打通朝阳湖与庐山西海及沙田河,使岸线增加并环成岛;增加湖岸可通达性,贯通人行流线,打通桥下双通道,畅游水岸与城市;突出生态地域文化,保障景观视线通畅,拆除视线障碍,设立标志性构筑物。

4.3.2传承水域生态环境,塑造山水形象

治理水域整合资源,贯通水体拆除障碍,山在城中,城在水中,山水相互呼应。充分利用场地的特殊位置和现状条件,在场地中部规划大面积水体、湿地、强化该公园在城市生态系统的作用;利用地形将驳岸完全自然化,将道路在需要时做成栈桥,人在芦苇丛、花丛、树丛中行走;充分利用乡土树种,强化生物多样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

4.3.3植入多样性公共活动,构建立体水岸空间

规划立体水岸交通,人工自然双流线,桥路水路惬意游;利用现状地形地物,坡地高差设置台地,利用四桥成三通;配置混合功能设施,多功能高度混合,以体验丰富活动。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需求层次的使用者的需求,通过对场地现状和使用者人群的分析,规划的朝阳湖两岸功能有以下几方面:

1)体育活动、休闲:以体育活动场地、器械等来满足休闲活动的需要;

2)与水相关的系列活动:满足划船、钓鱼、戏水、科普教育等活动的需要;

3)综合性活动:提供观景展览、喝茶、晨练等活动的场所和设施。

4.3.4共享滨水丰富资源,品味优质户外生活

透绿泛蓝的最大景观化,通过楔形绿带结合户外场地,引入滨水景观作为城市生活共享资源;丰富多样的日夜生活圈,打造璀璨夜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突显区位优势。

4.4 功能结构及空间布局

4.4.1 功能结构

朝阳湖滨湖绿地景观结构规划为“一轴两带五区十大景观节点”,并根据场地特色、使用者活动内容、滨湖绿地周边环境及对外交通等情况,将滨湖绿地分成对外展示、休闲生活、文化传统、自然生态、文化娱乐五大的功能区(见图3)。

4.4.2 空间布局

朝阳湖景观格局和空间格局规划为以各景观节点为珠、以休闲步道为景观轴贯穿起来的珠链式空间,并辅以水上交通串联分割形成的错落空间系列(见图4)。驳岸设计采用生态规划设计的手法,充分保证河岸与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