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范文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第1篇: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范文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海洋?济发展快速,在整体经济增长中处于重要位置,已经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经济增长点。[1]《“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中将海洋旅游经济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党的十对建设海洋强国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海洋旅游经济的开发是实现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方式,也是象山融入长三角经济区的战略方向。

二、象山海洋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象山海洋旅游经济因区位条件优越性、渔文化多样性和海洋资源多元化的优势而得到发展。《宁波日报》数据显示,象山2016年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全年接待游客1962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1868亿元,同比增长101%和147%。[2]

(一)港湾旅游资源丰富

象山地处浙江省沿海的中间地段、长三角经济区南面,三面环海,位于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3]全县海岸线长925公里,建有象山港、石浦港两个港湾,具有独特的港湾资源。象山位处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区域中极具海洋旅游特色的地区,充分利用港湾资源,将港景、礁景、山景等自然景观融于一体。

(二)海岛旅游资源充足

海岛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众多海岛因自然景观优美、气候宜人,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象山拥有的大小岛礁数占整个宁波的80%以上、浙江的214%,在全省居首位。海岛大多毗近大陆,尤其南田、高塘、檀头山等10余个岛屿,每个岛的旅游资源都各具特色,吸引着长三角地区的游客。

(三)渔文化旅游资源独特

象山渔文化是象山人在长期耕海牧渔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具有内涵深远和历史悠久的特点。[4]象山的养生丹文化、海防文化以及商贾文化一并构成了极富象山特色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

象山海洋经济发展迅速,但问题也同样突出:(1)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当地独特的渔文化资源。象山的海洋旅游产品单一,主要形式为自然景观,导致游客难以对渔文化产生共鸣,无法吸引回头客。(2)旅游产品同质性较高。由于周边县市存在海洋旅游资源相似、游客来源重叠、位置相邻等问题,导致象山与周边县市旅游资源同质化开发、项目互相模仿等现象严重,从而大大地制约了象山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对象山海洋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与展望

象山发展海洋旅游经济,面临诸多困境,为应对时势,必须开发特色旅游文化产品,优化旅游空间结构,完善渔文化产业特色。根据当前经济条件与实际考察,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给出以下几点发展建议:

(一)开发特色旅游文化产品

特色旅游文化产品依托于当地特殊的渔文化来发展。象山可创造文化体验特色产品,随着象山的“四全四特”工程推进,通过“联动发展、合力兴旅”的氛围营造,利用具有石浦渔港特色的传统滨海小镇及其古街老巷,发展具有渔文化特色的传统渔家文化产品,打造传统海洋民俗艺术街区。[5]

(二)优化旅游空间结构

象山海岛总数占据最多,凝聚“海、港、岛、渔”等综合优势,应在充分整合海洋旅游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松兰山旅游度假区和石浦渔港古城,让长三角的游客感受别样的旅游;体验石浦渔港古城和松兰山旅游度假区的独特格局,令游客流连忘返。

第2篇: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英美国家;唐山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8.136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177-02

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的概念最早由英国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又叫创意工业、创造性产业或创意经济等。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则是与文化相关的创意产业,是新兴的无边界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和支柱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产业代表,是文化与创意等多行业的聚合。

目前,已形成的唐山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传统民间产业、主题公园和会展产业及动漫产业等。总体来说,唐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比较稳固的,在悠久的文化历史基础之上,唐山市的文化产业部门制订了详细的规划,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投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速度仍然较慢,行之有效的举措仍然有限,相关产业人才缺口很大,可以走出唐山走向世界的有影响力的产业也很少。

英美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很多成功的经验。英国是首个提出创意产业概念及发展创意产业的国家,2008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17%, 相关从业人员达200万人。美国的创意产业被界定为以创意为中心的版权产业和以艺术为中心的创意产业。因此,美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以版权业和艺术业最为突出。2008年,美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25%。

因此,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仍然需要学习发达国家尤其是英美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

1 英美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特点

文化创意产业已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新兴产业,英美两国是创意产业的典范国家。尽管英美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不同,但是两个国家都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两国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1.1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依靠政府的扶持

英美国家政府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法律配套和技术发展等方面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完善稳定的环境。英国政府成立了由文化事业牵头、政府相关部门组成的创意产业工作组,从而对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工作进行跨部门协调。美国政府也制订了非常具体的社区推动和协调方案,有的部门专门开发了网页,为当地人民提供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信息。可见,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1.2 文化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

英美国家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是植根于不同的文化理念和资源之中的。英美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充分开发和利用了文化资源,彰显了文化品位和价值,弘扬了国家的文化产业。英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文化的多样性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土壤。随着传统工业的衰退,文化引导着英国走向新的辉煌。美国的文化一直传承着自由主义的传统,强调文化市场化。美国政府也认为文化也是一种产品,需要规划和保护,因此,美国政府注重遵循文化创意产业的自身发展规律并实施开放、优惠的政策。

1.3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商业化运作

在英美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都成功建立了市场商业化运作模式,进而形成创意产业链条并逐步国际化。走出国门进而走向世界也是英美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途径。英国充分挖掘了格拉斯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了著名的艺术馆、美术馆和知名的艺术团体,并最终将格拉斯成功地推向了全世界。美国迪士尼公司创造的米老鼠和唐老鸭的卡通形象,从影视业进入玩具和服装产业,形成了强大的市场产业链。此外,米老鼠和唐老鸭的卡通形象及迪士尼品牌也遍布世界许多国家,成为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代表。

1.4 注重创意人才的培养

英美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创意人才可以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英美国家注重创意人才的培养,建立了完善的创意人才培养机构和培养体系。两国的创意人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英国有超过200万人的创意人才,而美国有超过270万人的创意人才。2008年英国了“新经济下创意英国的新人才”战略报告,强调要激发每个人的创意才能,打造一流的创意产业。报告确定了26条详细行动计划和相应目标。其中第一条目标就是从儿童教育开始,强调人才始于儿童的重要性。

2 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唐山是一座工业历史悠久的城市,形成了依托资源的钢铁、建材、机械和陶瓷等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工业化城市面临转型的压力,唐山也处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时期。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成为唐山资源转型的首选产业。目前,唐山正逐步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结合工业遗存和相关建筑挖掘工业文化资源,建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或基地,如河北省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1898启新水泥工业园和开滦国家矿山公园等。这些文化创意产业是利用工业遗产保护和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的产物。总体来说,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备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政策支持。自2009年,唐山市的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已经达到9.8万人,占全市所有从业人员比重的2.3%,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文化创意产业也成为了唐山市科学发展的助推器。但是,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仍有瓶颈,主要问题如下。

2.1 文化产业意识淡薄

唐山现有的大多数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单位和个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不够,不能很好地把握其性质、特点和规律。相关部门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路也不够清晰,缺乏对市场规律的了解和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缺乏有效的指导。

2.2 市场化驱动力不够强劲

文化创意产业的商业化和市场化是其发展的动力。唐山的文化创意产业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在通过产品开发,建立全球销售网络、宣传促销和捆绑销售等方面仍有很大的空间。

2.3 缺乏创意人才

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缺乏有影响力的人才和领军人物,而既通晓文化创意产业又擅长管理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优秀创意人才的缺乏导致对文化资源的挖掘深度不够,精品创意产业匮乏。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唐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而借鉴英美国家的经验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3 基于英美经验发展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的途径与对策

3.1 充分挖掘唐山市本土文化资源并形成创意产业链

在漫长的唐山文化发展过程中,唐山市的3种民间艺术形式皮影、评戏和大鼓已经成为影响广泛的文艺形式。唐山利用工业遗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步伐也在加快,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唐山市应充分利用本土文化底蕴,把握发展优势,形成特色发展道路。通过合理和有效的资源配置,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选定突破口形成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之后,再利用其辐射和带动作用,逐步实现整个唐山市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是单一的,而是需要多产业的支持、多种技能的配合和各创意主体的合作共赢。因此,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形成至关重要。例如,唐山利用本土的陶瓷文化建立的陶瓷文化产业园需要由创意主体、生产主体、销售主体、传播主体和消费主体构成的支柱主体,从而形成一个和谐共生的产业链,相关联的产业包括新闻出版、网络文化、电子信息技术等。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及链条的形成必将实现产业聚集,从而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3.2 引进和培养创意人才

创意产业的主要构成要素不仅是资源和资本,还包括个人的智慧、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富有创意的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许多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面临的共同问题。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最缺乏的就是人才。要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做到人才先行。

唐山市政府应积极对传统的产业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等制度,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资质的认证管理。政府要把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培训系统纳入人才战略,突破传统做法,实现最大程度的创意人才聚集,并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此外,政府还要认识到创意人才的培养无法速成,依赖于群体整体素质和创造力的逐步提升。英美国家创意人才的培养始于学校,唐山市政府也应将创意人才的培养与教学机制结合,尤其是与当地高校结合,为培养适合本地特色的创意人才打下基础。

3.3 跨文化交流扩大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力

唐山的国际交流日益增多,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召开也表明唐山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在这样的环境下,唐山市的文化创意产业也会走向国际,凸显其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要走向国际就离不开文化翻译尤其是语用翻译。文化创意产业的翻译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实现的,语用翻译中文化语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唐山市的文化创意产业与唐山本土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相关。要让不同国家的人们了解唐山市的文化创意产业,翻译人员就必须将唐山市的文化渗透到翻译中,形成文化语境,翻译策略中的解释是实现文化可译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关于开滦煤矿的介绍中“开滦,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煤矿企业,坚持‘内挖外扩’的方针,通过对唐山老区资源挖潜,走出去到内蒙古、新疆、山西,国外加拿大等地区开发资源,获得资源量115亿吨,形成了‘五大区域’‘七大战略基地’的煤炭生产格局”这段话,其中的“内挖外扩”“五大区域”和“七大战略基地”的翻译都需要相关的文化语境,译者要将其中的“内和外”、“五”以及“七”分别解释并译出,才能实现翻译的目的。

此外,在文化创意产业翻译中,“文化”是一个关键词。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不同的语言表达之间存在着文化空缺现象,翻译人员在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翻译工作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文化的介入作用,既要抓住词的对应关系,又要将词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充分表达出来。如在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关于女娲燃煤炼石补天的介绍中的文化典故“女娲补天”就需要翻译人员去解释和传递。通过实现唐山与国外的跨文化交流可以提升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陈伟.唐山市发展文化创意的建议与设想[J].燕赵论坛,2009(6):193-196.

[2]朱华晟.国外创意产业研究动态及对我国的启示[J].商业研究,2008(3):9-14.

第3篇: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0-0111-05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是我国当代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一类新形态,是指以某一主导文化产业为核心,吸引大量彼此产业联系密切的创意产业、创意工作者及相关服务机构在某一特定的文化地理空间范围内集聚,形成相对集中的区域集合体的一种业态现象。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既有经验表明: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有助于整合产业生产要素,实现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能降低产业发展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鉴于此,自2004年起,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成为我国诸多省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十一五”期间文化部先后命名了两批共4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四批共204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那么,时至今日,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到底处于怎样的一个状况,有哪些不足又亟待作出改进呢?下面笔者试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作出一定程度的解答。

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态势

从总体上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已初显成效,但仍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形态。就文化创意产业要素、资源的空间整合形态而言,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主要存有三种类型:文化创意产业带、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其中文化创意产业带是依托一定的自然生态资源或人文生态资源,政府将一些创意园区或创意企业集合起来以形成点状密集、面状辐射、线状延伸的文化创意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消费和流通一体化的带状走廊,如上海徐汇滨江文化创意产业带、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带、苏州河创意产业带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由政府规划的一个空间有限和具有明显地理区域,且文化创意产业和设施都高度集中的地方。这些园区主要是由文化创意企业和一些自己经营或自由创作的创意个体集合组成,如杭州和达文化创意园、泰州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国光华文化创意园、羊城创意产业园等。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主要是依托龙头企业拉动效应,牵动整个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分工和集聚,进而带动文化产业增长。如上海张江创意产业基地、河北东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新疆“7坊街”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这三种形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来完成集群的,市场在其中的导向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它们与真正成熟的产业集群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这种集群式发展具有一定的单一性和主观性,不能完全满足文化消费的市场需求,它们与“集群”本身需要达到的经济目的、需要实现的杠杆效益、需要获得的资本回报尚存在差距。

2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格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与我国主要经济区的空间分布紧密相关,也与该区域的原有产业基础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六大创意产业集群。首都创意产业集群以北京为核心,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其在创意产业中的地位是其他城市无法替代的,已经形成文艺演出、广播影视、古玩艺术品交易等优势行业;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的上海是该地区的龙头城市,带动杭州、苏州、南京的工业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广告策划等行业迅速发展;珠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的广州、深圳是我国创意产业基地的聚集区,广告、影视、印刷、动漫等行业走在国内前列,滇海创意产业集群的昆明、丽江、三亚,在影视、服装等行业比较有特色;渝川陕创意产业集群的重庆、成都、西安的创意产业主要是网络动漫游戏产业等;中部创意产业集群以湖南长沙为代表,其电视广播产业已形成独特的创意产业链。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目前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格局尚处于区域集聚的低水平发展阶段,没能打破行政区、经济区的界限,突破行业、部门和所有制的制约瓶颈形成生态集聚。

3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作用。尽管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还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但由集群发展带来的集聚效应已日益凸显。首先,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不足1000亿元,迅速提升到了2004年的2440亿元、2006年的5123亿元、2008年的7630亿元和2009年的8400亿元,年均增幅达到百分之二十几,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幅。普华永道国际会计公司在《全球娱乐和媒体业展望:2009—2013》中公布的数据表明:中国近年来的全球文化产业市场份额增速较快,排名逐步上升,目前已位列美、日、德、英之后,世界排名第五。而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有关文件,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全球所有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中速度最快,也是目前规模最大的。[1](P202)我国文化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由此亦有了较大提升,一些演艺企业的创意品牌已享誉国际,常演不衰,如《时空之旅》、音乐剧《蝶》等。其次,它有力地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性和创新性决定了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有助于在与其相关的传统产业中深植文化因子,帮助相关传统产业切入到全球产业链的高端,迅速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如我国景德镇陶瓷创意产业集群和绍兴县纺织业创意产业集群就是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现经济转型的典型代表。目前景德镇的陶瓷业和绍兴的纺织业都已走出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困境,正迈向国内乃至国际创意的尖端。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新世纪以来,我国开始步入科特勒所说的“感性消费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一切产品都可以成为内容的载体,由创意给人带来独特体验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包括汽车、建筑、服装、食品等在内的大量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都需要注入创意内容以提升其产品的附加值。这样的时代呼唤能向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提供巨大能量的文化与创意经济价值和服务的产业集群。于是顺应时势所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开始迅速发展起来,集群效果也已经初步显现,但同时其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业已暴露出来,这些问题正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健康成长。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制度规范困境。目前,我国文化创意集群发展存在“一哄而起”、“各方逐利难调”的状况,缺乏相应完善的政策对之加以良好地规范。有调查发现:我国西部诸多县市,在当地经济欠发达、地方财力比较有限的情况下,仅凭当地领导意愿,盲目发展动漫游戏产业园区,结果因脱离当地的文化资源和具体条件而难以实施。[1](P205)而在我国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虽然政府口头上大力提倡支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但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缺位”与“越位”并有,公共服务不够,土地、房屋、税收等配套政策迟迟未能出台并加以落实,结果导致园区相关方争相逐利,各自为政,创意园区难为为继。如北京大山子798文化艺术区,因成功地混合了工业建筑和新艺术空间而成为颇有盛名的文化创意园区,但随着其集聚效应的提升,该园区成为各大房地产商凯觎的对象,该园区的地产租价迅速飙升,使得许多创意企业和艺术家因负担不起持续高涨的房租而纷纷退出。

2资源利用困境。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产业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同质化竞争比较普遍。拿动漫产业来说,目前挂国家牌的动漫产业基地有近50个,其中有文化部命名的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还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科技部等命名的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国家动漫创意产业基地园区和人才培养与研发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等6种园区,而在地方省市这种多头管理、多处挂牌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如江苏南京就几乎每个区都有自己的动漫产业园。这种同质化竞争使得产业资源被分散使用,资源利用率相对下降,而由此建立的创意企业多半显得小而弱,难以形成集聚效应。二是文化资源的粗放式开发现象严重。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在发展文化创意集群过程中是按照工业文明的标准和价值尺度来进行的,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对传统文化资源和当代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采取简单粗放式的文化开发方式,忽视传统文化资源和当代民族文化资源的生态价值和精神价值,结果导致一些无形或有形的文化资源招致毁灭性打击并快速消失。如新疆锡伯族人大代表富春丽,就曾公开批评:“我们建立了民族风俗博物馆、发展民俗文化和特色旅游,但是忽略了民族文化的本质是语言和文字,我们的锡伯族语言正在慢慢消失。”三是产业链缺乏有机整合。目前我国大部分创意园区存在着上、中、下游布局不平衡的现象。创意产业集群内部的上游内容原创及开发、中游创意产品的生产与包装、下游创意产品的营销、传播、消费、延伸开发等大多处于互相独立、各自为政的发展状态,这也就使得这些创意园区难以推出优质的核心产品,缺乏打入海内外市场的能力,造成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3人才支撑困境。目前,我国的文化创意人才严重匮乏,不论是人才总量还是人才结构都远不能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首先,从数量上来看,有数据统计显示,我国文化创意类人才存在着很大的缺口,就拿数字艺术产业而言,大约需要40多万的数字艺术创意人才,但目前实际从业人员仅有3万余人。其次,从结构上来看,有数据统计显示,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复制模仿型人才多,高端原创型人才少;加工型人才多,高端经营管理型人才少;单一技术型人才多,高端复合型人才少;人员结构比例中高、中、低技术人员呈金字塔形结构排列,存在严重的人才结构性需求矛盾。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复合型的文化创意专业人才和国际性的文化创意人才是目前中国最为紧缺四类文化创意人才,这四种人才的开发与培养将是中国未来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而造成这四种人才缺乏的原因,主要是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历史较短,长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创意人才培养方面未形成规模,且缺乏科学性与专业性。

4市场开发困境。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赖以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动力。因此,进行市场开发,不断提升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量是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之举。但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以中小企业居多,尚属“幼稚产业”、“幼稚经济”,这类产业的市场开发往往具有多变性和高风险性的特点,从而也增添了这类产业市场开发的困难。具体来说,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投融资不足。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尚属新兴业态,新兴产业的市场开发往往要比已有传统产业的市场开发更具不确定性,因此,需要更多的资金准备,没有足够的资金准备,在初期发展阶段,新兴产业往往很难在既有市场结构下打开缺口,占据一席之地。然而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渠道并不多,难以融到充足的市场开发资金,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企业的市场开发融资中,有70%是通过政府注入和向银行借贷完成的,有20%是通过获得风险投资或者股权投资实现了融资,只有10%的企业是从上市渠道获得了资金。这种以政府和银行投资注入为主,投资主体相对单一的融资格局显然是不利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开发的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创意市场立法不完善。由于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和服务是以“信息符号”为载体来提供,具有生产和服务的意识形态性、便捷性和即时性的特点,这使得它的市场开发具有不可预测的特点,而当前这个行业又缺乏规范的行业标准和公约,行业立法相对滞后,缺少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和专业评估公司,这就使得这个行业的市场开发难以获得“准信”,且难以有序进行。三是内容原创力不够,缺乏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产品。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目的,是要提高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海内外市场的占有率。但是我国已有的一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所推出的一些文化产品和服务缺乏原创性,且“入心”不够,缺乏市场占有力。如深圳环球数码媒体有限公司曾历时3年,汇聚100多位艺术家,总投资高达13亿元的中国首部全三维数字动画魔幻电影《魔比斯环》,票房收入竟不足500万元。

三、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

集群发展的策略探讨 “十二五”规划的五年,将是我国和平崛起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动相互叠加的五年,也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通过集聚发展,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规模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迎势而上,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突破既有困境,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又快又好地发展。这也就要求我们当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加快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的法规体系。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电影条例》、《演出市场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再加上其他各种行政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法律框架背景,这也使得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做到有法可依。但由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起步较晚,发展水平较低,因此,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一套专门支撑和规范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法规体系,这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了更好地支撑和规范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以及协调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内部各方的利益,当前需要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立法工作:一是要着力于制定能总揽全局、关照各方、驾驭大势的权威性文化产业大法如《文化产业促进法》;二是要着力于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三是着力于完善有关创意产业财政投入保障和预决算比例的立法;四是要着力于完善新兴媒体、网络监管方面的立法;五要着力于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与企业、部门与部门之间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法定等等。另外,我们还要对我国现有的文化产业政策作出调整,加大政策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倾斜度,进一步细化在税收、土地、工商等方面的优惠条件。如在税收方面,我们需进一步扩展免税政策和税利返还政策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项目的覆盖范围;在土地方面,我们要出台相关政策以支持文化创意园区的企业和机构以划拨、竞拍等多种方式取得必需的土地;在工商管理方面,我们要建立政府绿色通道,适度下调文化创意园区的工商注册登记门槛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在福利方面,我们要给予创意园区职工子女就近上学的优惠政策等等。

2着力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布局。如前所述,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在区域布局上存在同质化、不均衡发展等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产业资源的大量浪费、流失,制约着创意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了优化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区域布局,当前我们须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大力创建特色创意集群,避免同质化竞争。这一方面,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创意园区、基地的建制和管理体制,避免同一类创意园区、基地,多部门挂牌的现象泛滥;另一方面,在进行创意园区、基地规划时,要注意依托当地优势资源,扬长避短,放大特色,从而形成比较竞争优势,如“十一五”时期建成的江西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河南焦作太极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等就是很好的典型。二是要科学开发,创意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推动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这一方面要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规划和管理,避免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简单开发既有乡土文化资源;另一方面要建立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对接扶助机制,建立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资源共享平台,以推动欠发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实现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协同平衡发展。

3积极拓展产业集群发展的融资渠道。目前,我国创意产业集群发展主要是依靠政府的资金注入,投资主体相对单一,融资瓶颈日益凸显,不利于长远发展,因此,我们应在继续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时,注重引导社会投资、银行贷款筹资、民间资本投资、上市融资等,以建构起较为完善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为此,当前,我们亟须在以下一些方面作出努力:一是要加快立法以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建设进行捐赠;二是要尽快建立公信度高、服务效率高的文化产权评估公司,以此推动重点领域的文化创意企业进行股权融资,特别是推动同质文化创意园区、基地实现跨区并购重组;三是要完善授信模式,加强和改进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发展的金融服务,建立健全有利于金融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发展的配套机制;四是可以仿照英、美等国,采取发行彩票和倡导志愿者行动的办法来筹措创意园区、基地发展资金和节省创意园区、基地的内源资金等等。

4努力构建产业集群发展的人才规模培养机制。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集群发展之后,对创意人才的需求特别巨大,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上形成规模发展的态势,多管齐下,兼收并蓄。具体说,一是要发挥好高等院校的主渠道作用。这就要求高等院校须首先解决好学科理论与实际应用衔接的问题,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学科建制,将文化创意产业学科教育与实际的就业岗位需求紧密挂钩起来;其次要变革和创新高等院校培育创意人才的方式和手段,从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到具体的师生互动以及专业实践都要增强创意性、复合性和应用性。二是要鼓励和引导各地方的研究所、社科院等学术研究机构相互之间及与国外一些学术研究机构互动、互助、互促,实现优势资源互补,联合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的创意产业设计、管理和经营人才。三是要注重创意人才的引进、激励和再培训。为此,我们应开辟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走以关系(朋友、亲戚、师生)引人、以项目(提供才能展示舞台)引人、以赛事引人的路子,采取公开招聘、兼职、短期聘用、项目合作、咨询、讲学、开办工作室、创作室等多种形式,争取引进一批国际一流的海外高端创意人才;对已经在创意园区从业的人才,应当定期定制地对之实施再培训,以不断提升他们的创意水平和个人综合能力。另外,政府和创意园区应相互配合建立创意人才激励机制,对于优秀创意人才在保险、住房、晋升、奖励等方面给予倾斜和优惠,以留住人才。

5推动建立产业集群发展的活力有序市场体系。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升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内生动力。因此,构建一个开放有序、充满活力的消费市场体系,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诉求。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要着力扩大民众对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需求量,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创造充满活力和前景的市场空间。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贴补、奖励等多种方式引导和刺激民众对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要着力营造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来改善民众的文化消费环境;要增强文化创意产品内容的原创力和吸引力,打造多样的创意文化精品,满足不同民众群体的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国内文化市场体系,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创造一个开放有序的市场空间。这就要求我们要调整政府职能,实现由行政权力配置文化资源向以市场为主要手段配置文化资源转变;要加强规划工作,以规划完善文化市场布局,健全文化市场功能,形成文化市场合力,促进区域文化市场体系形成;要加强政策研究和政策制定工作,以政策打破文化市场、行业壁垒和地区、部门封锁,以政策引导和支持文化市场健康发展。[3]

第4篇: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范文

中国约有13.75亿人口,吃穿住行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有13亿人口,再大的问题除以13亿都是小问题。城乡一体化工作开展后,实现了农民向市民转变。没有了“农民”这个名词,这不意味着城市能容纳所有的流入人口。流入人口的急速增长,增加了城市就业压力、教育资源压力。原本压力大的城市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城市的生活压力远比农村大,城市的生活节奏远比农村快,城市的生活成本远比农村高,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不意味着经济收入的提高。征地后失去土地的农民有了市民的待遇,同时需要承受市民的压力。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容易造成摩擦性或结构性失业。农村打架斗殴时有发生,生存环境使人堪忧。合理的人员流动能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1.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农业经济发展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能促进市场经济发展,还能促进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农业经济属于第一产业。农业发展养活了约13.75亿人口,促进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等。最近受关注的经济作物备受人们青睐,经过检疫检验合格后的经济作物远销海内外。近几年开发的农家乐更是给市场经济增添新的活力。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了“脱贫致富”项目。传统农业产品销售只能通过政府采购。脱贫致富之后,村里修建了出村的公路,架设了电网,搭建了电商平台,增设了技术支持站。在政府的帮扶下,农业实现了多元化发展,市场实现了多种经济制共存。2.农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农业经济发展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能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程度,还能促进社会稳定。农业经济发展关键在人。农村人口大部分文化程度不高,收入不稳定且经济收入不高。农村治安问题一直是受关注的问题。农村经济的繁荣可以解决农民选择外出务工后农村土地的荒废,农村劳动力缺少的问题。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了“惠农”项目。合理的人员流动促进社会稳定。近年国家实行惠农政策,在资金方面给予了农村发展支持,在技术方面给予了农民技术支持。农民的发展得到了有力的保障。只有农民收入稳定了、经济收入提高了、素质提高了,农村治安问题才得到妥善解决。

二、农业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农村教育资源不够、质量不高是农村教育工作者一直考虑的问题。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基础设施不完善是一直困扰农村教育工作者的难题。大学生面临找工作的压力。农村经济发展不仅能吸引大学生到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去,而且能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古语云:“人才强国、科教兴国”。农村教育工作者只有把好经济发展的脉,才能留的住人才。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教育资源提高和儿童健康成长。1.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能缓解城市压力,还能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农村教育基础差、底子薄,人员素质普遍不高。每年大学生面临找工作的压力。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但提供实现个人理想的工作,而且能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了“引进来、走出去”项目。农业经济发展能够实现更多的孩子接受义务教育,实现更多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教育从娃娃抓起,从教育上解决农村教育差、底子薄的问题,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发展。2.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儿童健康成长。农业经济发展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能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还能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农村经济条件差,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儿童的饮食环境和饮食条件。农业经济发展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饮食条件,改善农村饮食环境,实现更多的儿童吃上和城市儿童一样经过检疫检验合格的、营养的、卫生的、健康的一日三餐。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了“希望工程”项目,能够实现更多的农村儿童健康成长。健康从娃娃抓起,从饮食上解决农村儿童营养不良、体质下降的问题,提高农村儿童体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三、农业经济发展是居民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吃的好不好,吃的健不健康等等,直接关系到居民的身体健康。中医强调“民以食为天,药补不如食补”。食物中蕴含着各种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居民在健康方面不注意,缺少营养均衡的意识,不能做到合理膳食。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能改善居民健康状况,而且能降低疾病发生概率。1.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居民合理膳食。农业经济发展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能促进市场经济发展,还能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农村人口大部分收入不稳定且收入不高,每年的收入仅够维持生计,一日三餐不能保证。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能提高农民收入还能降低物价。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了“扶贫”项目,能够实现增加农民收入,能够实现农村人口每人都能保证一人三餐,提高农民身体素质,促进居民合理膳食。只有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合理膳食,才能做到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实现改善居民健康状况的目标。2.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居民营养均衡。农业经济发展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能促进市场经济发展,还能促进居民营养均衡。大部分农村人口饮食结构不合理,没有做到荤素搭配,缺乏专业的营养师指导。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能促进居民营养均衡,而且能降低疾病发生概率。农业发展实现了“中国好谷物”项目,能够实现居民营养均衡,做到荤素搭配,指导居民饮食结构合理,降低疾病发生概率。农业不同于工业和服务业,农业经济怎样又快又好的发展,怎样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怎样促进现代化文明都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发展方向上选择适合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落脚点。

作者:罗琼 单位: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居民养老保险事业管理局

参考文献:

[1]周萍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J].特区经济,2006(12):138-139.

[2]石人炳.我国人口变动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人口研究,2003(1):55-60.

第5篇: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地域文化;区域经济发展;探讨;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044-01

文化在人类不断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信息载体的角色,它是人类发展的缩影。长期以来,由于生活在辽阔的中华大地的人们处于不同地域,而且各个地域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民俗风情习惯、历史发展的历程不同,导致了各个地区的经济、政治发展状况各具特色。这些使得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逐渐形成了他们自己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因此,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和研究不仅有利于促进该地区的文化、经济的发展,更能够全面推动该地区的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反过来,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后又能够促进区域文化的发展。这是因为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各项经济活动都已经被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变成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传统自然、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的一项社会活动。这种新型“文化经济”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经济发展的面貌,提高了生产力。这表明和文化的结合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文章就地域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起到重要作用进行了探讨。

一、地域文化的概念和特征

(一)地域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概念社会学上是指人们在长期适应社会环境中所积累的必然产物。由于不相同的地域人群面对的是不同的地理环境,因而不同地区相比有较大的文化差异,就是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在一定的地域内的社会习俗、历史遗存、文化状态、生产生活方式等等的不断积累,地域文化就随之而形成。正是由于地域文化有着明显的地域性,再加上中华民族经历了上千年的漫长的发展历史,这些都造就了地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它也呈多样性和独立性,比如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就存在着许多不同风格的地域文化,像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等;在内容上不仅广泛,而且能够相互渗透和包容,具体表现为不同地域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都与众不同。

(二)地域文化的特征

地域文化作为一种人类发展史上的文化现象,它必然要受到自然环境、文化交流、行政区划等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在表现形式上可能会展现多样性,但是在本质内容上应该是保持一致的;这是因为它是民族文化中精神价值的体现载体,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的内涵,故而它能够赋予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群体一个不同于其它文化环境下的特殊意义。这些从地域性文化的三个明显的特征就能够反映出来。首先是地域文化具有漫长演化史和深厚留存性,能够在文化上留下历史的痕迹,与其它地域的文化有着较大的区别;其次,地域文化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它仅仅是局限在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之内,对外来文化有着较强的抗拒性;最后,地域文化具有较弱的规范性,在内容的发展上不具备足够的自觉性,这是因为它是一种比较自然的文化形态。

二、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政治经济学中,经济被定义为基础,文化则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因此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在现实中,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定义为一种人类特有的文化活动;反过来,文化又可以渗透到经济活动中,起到推进剂的作用。那么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又从哪些方面能够体现呢?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着地域的文化发展,其次是地域文化反过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作用。

(一)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着地域的文化发展

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地域的文化发展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一方面,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是基础,它对地域的文化的发展水平起到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区域的经济发展的过程还与地域的文化发展的结构、类型、性质息息相关。以山东省的齐鲁文化为例,近年来随着山东省的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产品供给都有大量的资金的注入,这就为山东省的地域文化发展打下了夯实的物质基础,使得山东省的地域文化的不断趋于结构复杂化、类型多样化,这些都进一步强化了齐鲁文化。

(二)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地域文化反过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要具备良好的地域文化环境,这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必要前提;其次是要有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这就会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譬如山东的泰安就利用自身的文化遗产来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了该地区的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最后是要根据具体类型的地域文化,倡导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例如山东的齐、鲁文化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把发展地域经济和建设地域文化结合起来,努力让地域文化不断地融入到经济建设中去,这样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这对社会的全面进步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明,经济是一个地区的发展,将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才,使其互相作用互相帮扶,那么我国的经济发展就可以一步一个台阶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高文香.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职业圈,2007(14):16-17.

第6篇: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范文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3--01

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其繁荣强大的源动力。新农村建设中,群众文化起到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群众文化可以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提高生活品味,同时还可以形成比较完善的文化氛围。本文主要论述了群众文化在农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叙述了具体的实施策略。

一、群众文化在农村建设的现实作用

群众文化对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快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推动农村经济的跨越式进步。因此农村文化建设可谓是势在必行,这其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即从思想上提高农民意识,提升其对农村建设的热情,促使我国农村建设获得良好的群众基础,农村建设以农民需求作为基本出发点,这样农民才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参与农村建设。就现状而言,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正以可喜的成绩不断推进,文化资源可谓是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在某种程度上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由此可以看出,群众文化建设实施具有现实作用,它不仅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较大,而且其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演变成新兴行业,它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带动市场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二、群众文化在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策略分析

(一)提升农民文化素养

农民文化素质由于其受教育水平有限而难以得到有效提升,这也导致农民对很多事物的认识有失偏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成为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的重点,旨在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民文化水平,树立良好的文化意识。农村文化建设的受众群体主要是农民,因此在举办相应活动时,相关人员必须以农民作为基本出发点,开展文化活动,让农民从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引领他们积极参与其中,完善文化知识学习。例如:乡政府可以利用农民闲暇时间举办文化活动,比如扭秧歌、跳舞等形式,也可以从农民中发掘题材,进而编写文化活动,并积极邀请农民参与其中,这样可以将表演更具真实性,让农民感受到故事就在身边,他们在表演过程中其文化素养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由于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并且都是极具代表性的风俗,在当地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农民对其了解较深,因而乐于投身于文化活动,这些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如戏剧表演、地方音乐等。例如:在杂技之乡吴桥,无论老少都会杂技,当地政府组织当地农民以杂技为主要表演项目,开展文化活动,并在杂技表演融入现代文化元素,让农民受益匪浅,同时也丰富农民生活,提升农民文化素养。

(二)农村文明发生质的改变

多年来,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对于新技术未能得到有效利用,而对于科技新知识缺乏认识,最终导致农村经济一直处于落后状态。伴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建设也逐渐引起政府的重视,要想提高农村经济必须从改变农民文化开始,农村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其自身具有特色文化,促使农民精神生活有所保障。农村建设离不开文化的推动,因此农村群众文化必须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发展,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获得良好的效果,并以此作为载体推动农村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农村文明能够实现质的飞跃。在农村文明建设中,环境教育非常重要,它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民,同时也是群众文化发挥最大效用的一种方式。农民在一个相对良好的氛围中能够使自身文化水平有很大的提升,使其在以下几方面得到提升,如生活、观念、意识等,提升其审美意识。群众文化的不断发展壮大,促使这种文化载体不断延伸,对农民群众的影响是积极的,充满着正能量,让农民思想意识有所提升,不再是愚昧无知,体验社会发展对他们生活的影响,从内心真正意识到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以文化促和谐,以文化促发展。

(三)利于地域文化融合,传承地方文化

农村群众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其主要原因在于传承与发展,多年来,农村群众文化在经济发展中不断发挥自身的功能性作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只有充分利用农村群众文化,才会使其在不断发展中逐渐完善。农村文化资源丰富,可以对其进行综合利用,并邀请群众参与,将农村文化与以下方面有效结合,包含教育、农业以及旅游,这样可以在某种意义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将文化与经济进行有效结合。农村文化的有效开展,促进了文化产业形成,它是以市场为依托,起到社会导向作用,群众文化性质不断发生改变,由公益化逐渐步入市场化,提升其文化价值,促使文化产业发展步入正轨。近年来,旅游业的兴起为农村文化提供了发展契机,很多农村借助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塑造地域品牌。例如:农家乐就是农村文化经济发展的一种形式,并且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效果,收益与口碑双丰收。

第7篇: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范文

(一)人文经济强调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人文经济的本质是既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通过价值规律配置资源和生产力、通过价格信号协调供求关系、通过竞争机制分配国民收入,又要建立保护人权、尊重人格、实行民主、保护生态环境、效率与公平协调、技术与人性兼顾的人文主义机制和环境。在当代社会,市场经济比较符合经济生活自身的规律,也比较符合人的实际的行为动机和行为制约,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建构。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民主,不是由哪个领导、部门或哪个个人、国家所圈定的经济发展形式,而是按市场需要和供求关系运行的。那种把市场经济当作人文精神失落的起因是不合乎事实的。

人文经济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并寻求对市场经济的超越。对待环境,人文经济不以牺牲环境、生态和人的生命健康为代价,而是追求经济建设及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提高和生态多样性的发展;人文经济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其维护市场经济基本制度,实现产权清晰化、财产共有化、管理科学化,促进自由竞争;对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其核心目标是建立现代人文企业,企业管理的中心既不是利润也不是资本,而是人,企业力图建立以人为核心的人文企业文化,倡导道德、关怀、仁爱、合作。但人文经济不是人治经济,它是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法治经济,强调竞争、效率和社会民主、法治、公平并重,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和共同发展。

(二)人文经济的自然属性

人文经济追求人的本性和自然性的回归。人文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的一种现代形式。它的个体性表现在以“人”为经济生活的中心,提倡人性解放、个性自由、尊重人权,发挥人的灵性、本性和创造力;它的社会性表现在追求把国家建设成为民本人道、仁爱互助、公平共富的幸福的“大家”。它强调从天人合一、物我和谐的宇宙观出发,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以及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的关系,其追求社会的和谐、统一;人文经济坚决反对异化现象,反对物质、技术、权力对人的异化,反对人的大众化、功利化和标准化,反对专制主义、和教条主义对人的摧残,提倡人道经济、公平社会。对待市场经济,人文经济反思商品经济二律背反问题,针对所揭示的异化现象,即因为物质文明丰富了人也就开始物化的问题,一方面坚持商品经济促进了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寻找解决负面效应的办法,提出通过人文经济的创建来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深刻地指出金钱不能代替价值,科学技术不产生伦理道德,工具理性不能取代价值理性。

对于人文经济思想,我国古代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早有论述。孔子所说的“致中和”、道家主张的“合异以为同”、董中舒宣扬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的“天人合一”等,以及老庄哲学,如:“物物而不物于物”、“法天贵真”、“不以物挫志”的主张,其反对“丧己于物”、“以物易其性”、“以身殉利”、“见利而轻亡其身”,反对“人为物役,心为形使”的卓越见解,都饱含朴素的人文经济的哲学思想和对人文经济所强调的自然性的憧憬。

(三)人文经济是对知识经济的发展

人文经济把人的发展作为经济的第一要素,其目标是建立效率与人性、技术与人格、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以人为中心的崭新的经济形式。所以,可以预测,在知识经济之后人类应当会进入人文经济的新时代,人文经济才是真正的“新经济”。知识经济强调的仍然是客体知识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的主体一人,虽然知识的载体是人,似乎尊重知识就是尊重人,但知识主要是客体化的网络、信息、软件等,人格、人性被客体化,这与人文价值往往是背道而驰的。人文经济从人的本体来探讨经济的发展,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人的自我完善来追求经济的成长。

人文经济是对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知识经济大大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要摆脱贫穷,更要大力发展知识经济。从人类经济模式的发展趋势来看,知识经济只是一个过程,而尊重人性和人文价值的人文经济才是未来世界经济的主流。

(四)人文经济因势利导的现实意义

由于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其经济、社会、环境不平衡发展的情况严峻,比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致使环境污染严重、能耗居高不下造成经济结构不合理,同时,一些弱势群体的权利受到严重的损害。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改革前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16,而到了20世纪初,我国的基尼系数则上升到了0.452。时至今日,情况未见好转,这种利益结构令人担忧。贫富差距的加大,是造成各阶层间矛盾的主要原因,这种包含着不满和愤怒的“嫉妒”已经成为破坏社会稳定的催化剂,如不迅速加以扭转,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人文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央政府及时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而人文经济就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经济模式。它强调“全面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协调发展”、“以民生为中心”、“以人为目的”,改变物质文明畸形发展、社会不公日益加剧、环境生态濒于崩溃、道德信用陷入危机的现状。人文经济对创建尊重生命、提升人民的幸福感、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克服异化现象、纠正物质的畸形发展、深化人性化的改革、培养公民道德和政府责任感、打造“善治”政府、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如何创建人文经济发展模式

应该说人文经济是一个理想的经济模式,它不是遥不可及的乌托邦,而是现实的参照系,其为现实经济形式提供一个人文化的标准。笔者认为,从现在起,人文经济就应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主导增长模式,特别是在当前的形势下,应该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摒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战略思想

当前,我国一些部门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使现实发展中出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不协调问题,以及存在着分配不公、地区差异扩大、腐败、社会道德水准下降等严重问题。依据科学发展理论,我国在解决各项改革、发展任务时,既要讲发展的序列性,又要讲整体性和协调性。经济发展具有首要地位,但它又是社会整体发展的部分,它的发展也需要从社会其他系统中输入能量,必须进行人文调适。要特别注意因急于求成而造成的经济失误,吸取建国以来几次因冒进而造成的国民经济大挫折的教训,破除经济建设中浮躁心态和某些官员追求短期政绩效应而产生的危险行政行为。

(二)当前人文经济模式发展的指导思想

人文经济追求民本人道、人行解放、个性自由、物我和谐、公平正义的经济发展,它不是寻找世外桃源的理想国,而是强调以“人”为经济发展中心。这就要求我国发展人文经济必须从国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根本,走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需要构成威胁,在发展中,实现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能量互补。要处理好人文经济发展中人文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既要确保经济建设在各项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心地位,只有如此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更要坚持以人为本,因为我们发展生产归根结底是服务于人,使其得到自由和全面发展。笔者认为,人的发展体现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构成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对于未来的经济发展,创造经济奇迹的可能不再是资本和土地,也不是单纯的劳动力,而是知识和人素质的提高。

(三)充分发挥文化在人文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经济发展中文化要素(信仰、态度、知识、技术、文化理念等)的增多,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质的转变;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增加,意味着物质资源消耗的减少;人文价值取向渗透到经济发展之中,意味着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进步;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相融合,意味着劳动者素质的全面发展;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意味着人类资源观的根本性转变。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上说,发展文化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就是把科学发展观真正地落到了实处。人文经济系统中充满了文化因素,其内容构成不仅有科学、技术等智力因素,还有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文化艺术、娱乐休闲等精神因素,其不仅包含科学精神,还体现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尤其突出了人文精神、观念文化作为生产力要素的价值。如今,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观逐渐渗透到经济发展领域,精神、智力因素与自然资源、经济资本一样都成为生产力中的组成要素,信用文化、经济伦理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效能越来越突出,文化附加值成为物质产品价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的人力资本对经济竞争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人文经济的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文化因素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四)着重处理好当前经济和社会中制约人文经济发展的迫切问题

一是环境保护问题。花大力气处理环境污染问题,加强环保立法和执法力度,努力节约资源、治理污染、改善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逐步推行EDP(绿色GDP)、MDP等指标考核体系,重新衡量和评价经济发展。二是防止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维护社会稳定。要进一步重视“三农”问题,做好失地农民的安置工作;有效开展扶贫工作,在“加速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做好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使农村人口逐步向城市流动;做好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减少下岗失业,提高工资待遇,健全社会保险,保障劳工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体现“人文中国”。三是纠正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过程中过度的市场行为。这需要重新定位政府在公共福利领域的责任和作用,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事业,根本扭转“读书难、看病怕”的社会现象,体现政府的人文关怀精神。四是逐步夯实人文经济的法治和民主基础。积极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全民法律意识,不断推动社会的高度法制化,提倡遵守国际“游戏规则”;积极发展民主政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将人本、人道和民主、法制等现念结合起来,为人文经济建设打下坚实的民主和法治基础。

(五)关注人文产业的兴起

由于高技术生产力的加速度发展,知识经济已经开始向后知识经济过渡。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消费得到满足,并有了较多的闲暇时间和财力时,按照需要层次理论,精神生活消费即对于人文产品的消费就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当高技术产品生产过剩,知识经济的边际效益呈下降趋势,而人文产品和人文附加值的效益呈上升趋势时,人文经济将逐步取代知识经济成为主导经济模式。正如上文所说的,后知识经济是人文经济,人文经济趋势将对价值观及工作、生活方式,对投资方向和经营理念,对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政策,对综合国力和人类前途产生深刻和持久的影响。从现在起,中国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人才培养就应开始向人文化过渡。

人文经济在当代的具体形式包括人文产业以及(产品和服务中的)人文附加值两大领域。人文产业涉及艺术、旅游、娱乐、体育、心理咨询等以精神生活和身心健康为主要对象的产业(所涉及的物质手段居于从属地位或价值比重较小)。人文附加值涉及工艺美术设计、工业设计、饮食、服装、花卉、建筑、时尚潮流、民族文化,等等。用管理成本的方法来分析,人文附加值还涉及道德、法制、价值观念、企业文化、历史文化等等。由人文产业和人文附加值带动的经济,可以看作是目前社会中的具体的形式。可以看出人文经济是小风险和资源垄断经济,是文化密集型经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高技术产品的竞争力难以在近期内稳操胜券,但中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人文经济在中国具有比较优势,将大有可为。

[摘要]文章从人文经济的定义和其自然属性入手,分析得出人文经济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是对知识经济的发展从而得出具有的一定的现实意义的观点,并提出了创建人文经济模式的新思路。即要摒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战略思想,从我国国情出发,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引领下,充分发挥文化在人文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着重处理好当前经济和社会中制约人文经济发展的迫切问题,关注人文产业的兴起,使中国逐步走上人文经济发展之路。

第8篇: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航空港;临空经济;文化创意产业;城市群品牌传播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5-0030-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新经济和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城市发展实现了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在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创意(创新)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各城市经济、文化正在迎来新的发展空间和态势,城市经济、文化也正在走向融合的道路,融合也形成着新时代城市的新面貌。

1 航空港、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品牌传播的关系

首先,以机场为核心形成的临空经济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以航空运输为主的临空经济具有一种内在自我增强机制的聚集效应。这种产业集聚效应体现在临空经济的发展将带动相关产业的调整,最终形成以临空经济产业为主导、产业多元化、集聚化发展的独特经济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就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临空经济产业体系,创造出一个以航空、数字化、全球化和时间价值为基础的全新的经济竞争体系。这一体系的实现,必将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新模式。其次,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是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随着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重要性的日益增强,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许多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拥有的巨大的文化附加值不仅对城市的品牌形象塑造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更能够使城市品牌资产增值,进而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利益,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加入到城市建设中。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和加快城市运转机制更加灵活,增强城市的产业集聚和扩散功能。

在当前临空经济、文化创意产业和城市品牌发展的优势互动态势下(图1),依托临空经济产业的集聚效应,将文化创意思维植入到城市的品牌建设中,把文化创意产业引入城市品牌传播中,文化创意产业对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功能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城市品牌形象。因此,依托郑州航空港,构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模式、运用创新的城市品牌传播理念、构建和实施科学创兴的城市品牌传播系统,是当前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2 郑州航空港经济与中原城市群品牌传播的关系

在国家大力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背景下,河南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中坚力量,呼唤新的经济增长模式。2013年3月7日,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实验区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开启了我省以郑州机场为核心打造的“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的新篇章。而“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作为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引擎和国家内陆开放高地,未来将是一个宜居、生态、绿色、环保等为一体的“新都市”。在这个过程中,将河南厚重的文化资源与特色经济模式——临空经济相结合,把郑州建成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基地和中原经济区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心城市,其三者的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郑州临空经济的形成高端的、具有示范效应的经济模式。临空经济的高端性势必加快河南经济产业结构的高端化升级,成为郑州乃至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支撑之一,必将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及城市品牌的传播。其次,以河南省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出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对河南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区域竞争力的增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探索适用于郑州经济发展现状与未来潜力的文化创意产业模式,对郑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有重要意义,对提升郑州城市的软实力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最后,只有依托郑州航空港文化创意产业,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品牌传播系统,才能提升郑州作为河南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影响力,引领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将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发展融入全球城市体系和价值链中,实现中原经济区与我国各大城市群经济区的对接,以更有效地参与经济竞争。

3 郑州航空港、文化创意产业与中原城市品牌传播

的互动模式

本文研究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狭隘的城市品牌思路与构建模式,全方面探寻城市品牌形象与塑造的模式,从临空经济、文化创意产业、品牌论多方视角出发,系统理顺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区城市品牌传播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互动关系,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品牌传播系统。

①积极探索临空经济、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品牌传播三者的互动关系和发展路径。21世纪以来,中国临空经济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从国内外实践看,临空经济区以空港为核心,集中在空港6~20 km的范围内,或在空港交通走廊沿线15 min的车程范围内,与空港形成相互关联、相关依存、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换句话说,临空经济的驱动力来自机场、区域经济两个方面。因此,依托郑州航空港的航空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和中原区域经济的发展将共同推动河南临空经济的发展。

随着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城市品牌的内涵也日益丰富。当我们把城市当作品牌来经营的时候,必须找到其依托点。全球化时代,世界各个城市都在积极打造个性却有着独特魅力的城市品牌,而文化创意产业则成为城市品牌打造重要的依托点。文化创意产业对城市品牌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创意产业在整体结构上的支持,二是文化创意产业内部元素的促进。越来越多的城市倾向于借助自身文化特色的符号和元素进行品牌塑造,这些符号或元素恰恰可以依托文化创意产业被推广。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创意产业甚至成为依托创意产业而生的城市的灵魂。城市品牌的塑造与传播模式已被学者广泛研究,但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角度进行的研究较少。因而,一个依托文化创意产业的城市品牌塑造模式呼之欲出。

②探究当前临空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及依托郑州航空港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空间。作为一种高端的产业形态,临空经济必须依托厚实的产业基础。以郑州为主导的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势头强劲。从全国的城市布局出发,在京津以南、武汉以北、西安以东和济南以西这一大范围内,迫切需要一个可以带动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城市群,这就为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见图2)。一方面,中原城市群的经济、文化资源丰富,城市间相互呼应,形成的资源互动优势,为临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与临空经济的聚集效应相似的是,文化创意产业也具有强大的产业聚集效应。临空经济与创意产业的双重集聚效应因地理上的接近性使生产率和创新利益得到放大,这将降低交易费用、有利于信息创造和传播,产生巨大的规模效应。

③依托郑州航空港文化创意产业,构建中原城市群品牌传播系统。现代城市的发展表明,文化创意产业切实有助于城市品牌竞争力的增强。文化创意产业凭借其强大的创造性激发城市活力。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力对城市品牌竞争力的凸显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是城市品牌竞争力的精髓,未来城市的发展取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未来,郑州城市品牌的传播方式必将由单纯的资源投入转向创意投入,两者的互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城市品牌的塑造、传播与形象提升必须从文化创意产业中吸取灵感。以文化再生、文化经营为主要功能的文化创意产业是城市品牌个性塑造的灵感源泉。文化创意产业以创新性的手段把现存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经营资源,把文化创意融入技术、产品、市场相关的各行各业中,从创新创意到产业形成全过程推动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是城市品牌塑造、传播的主要手段。以文化艺术、创意设计、传媒产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创意产业学院为代表的五大类创意产业都能促进城市品牌的传播,例如以城市形象宣传片来提升城市品牌,效果显著。

4 结 语

本文研究构建依托郑州航空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城市品牌传播系统,从河南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出发,结合中原文化资源的先天优势,依托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实验区的建设,将文化创意产业纳入到城市品牌传播中,构建和发展中原城市群品牌传播系统,提升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品牌力,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

参考文献:

[1] 曹允春,董磊.郑州航空港区临空高科技产业体系的构建研究[J].交通与运输,2011,(7).

[2] 韩虎山.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品牌传播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2.

[3] 侯君.文化创意产业时代的城市品牌传播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1.

第9篇: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创意 文化经济 理念 阐释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059-04

一、创意文化经济理念是文化产业崛起之源

现代文化产业是一个由创意理念为支撑的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实践和创意文化的理念支持。创意理念是现代文化产业的核心和源头,它以全新的思维方式,以创意为产品内容。利用符号意义创造产品价值,受知识产权的保障,以一种条约增长的发展新理念。完成品牌提炼、形象塑造、内涵发掘、亮点展示等一系列创意活动,为下一步的具体策划、设计、生产提供依据,为体现文化产品的唯一性、独特性和新颖性提供文化条件。

1.创意文化经济理念集中体现了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创意文化经济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特剐应该指出的是,当创意形成产业时,就能够有效克服城市土地、资源的瓶颈约束而保持持续快速的发展。因此,要推动创意产业向传统制造业进行渗透,使传统制造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向高增值行业迈进。

创意文化经济集中体现了经济的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的内在发展规律。在当夸世界经济、文化发展中,出现了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文化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所谓经济的文化化是指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文化的、信息的、乃至心理的因素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文化的经济化是指文化越来越具有经济价值,文化开始作为商品和服务进入市场;所谓文化政治经济一体化。是指国家在经济垒球化时代背景下,结合自己的国情实际。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思想。使中国从革命走向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体现出中国执政者的执政理念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

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核心竞争力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中,已经印证了创意文化对其产业的重要作用。尤其在金融危机时期,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了创意、知识、精神和道德的力量,创意与知识不仅是一种精神需求,使人愉悦心情、提升品质。更可以激发人们创造出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文化理念,甚至可以革新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甚至还可以获得某种”后发优势”,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2.创意理念是一种具有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性思考的意念。创意就是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和独立性思考的意念,是一切创新活动得以展开的前提和基础,它比一般宽泛意义上的创新更深一层,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创新或理念创新。从更深层次上讲,创意能力,就是特指一个民族的整体智力水平。个人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性思考意念的形成,也意味着整个民智的创造性理念的形成。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性思考就是原创性思维和理性思考。张光鉴在《相似论》中指出:“创造性思维就是综合运用正确的概念或通过想象和形象思维。在解决理论、实践、生活问题时在人们大脑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有价值的新思想。”

创意文化经济的实质。就是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和独立性思考在产业运行过程中各种要素相互支持、相互融合、有机产生作用的动态运用过程,其实质是以人的脑力劳动为增值手段,去挖掘财富增长的空间。2001年,英国文化、传媒和体育部定义:“创意经济是植根于个人创造性、技巧和才能之中,而当利用这些因素对知识财富进行挖掘和发挥时。就可呈现出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潜力”。联合国南南合作特设局局长周一平认为,创意经济是以传统和现代文化为基础。通过现代通讯工具为手段。在知识产权体系保护下的各个行业充分参与,个人和群体充分发挥创造力,不仅创造经济财富。还创造社会财富的新兴经济。企业要发挥创意文化的优势,必须投入大量的文化资源,包括文化的创意、知识、信息等,用心设计,让消费者接受创意文化并在体验中为之付费,因为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创意将有形的商品和无形的文化服务有机融合,赋予了商品文化要素,为消费者创造出来的高品住文化体验是令人难忘的。

3.各国政府注重对原创性和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投入。创意文化经济与创意产业的成功案例说明。只有政府从战略高度上重视创意文化经济,制定适宜的创意文化经济及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创意文化经济厦其产业才能够发展壮大。

要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使中国文化产业在未来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与市场竞争相关的体制、资金、资源、人力等一切因素必须具备之外,加大国家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和制定有关扶植政策。是一条重要的可持续发展的固本之策。创意文化经济发展理念的推出,创意文化产业在全球的蜂起。创意文化阶层的茁壮崛起,对于从制造型向创意型发展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意叉。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刻。我国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具有核心技术的产业较少的发展中大国,资源消耗大,生态平衡破坏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这就为我国未来从制造到创造的历史性飞跃和战略转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山西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大省,在文化强省建设中,以《华夏文明看山西》为主题,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平避国际摄影大展”连续成功举办,引起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成为山西走向世界、世界了解山西的一个重要平台。以晋商为主题的一批影视、舞台作品,唤起人们对山西这个曾经“海内首富”省份的记忆,也带动了山西文艺精品创作的新一轮。

二、创意文化经济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创意文化经济这一新概念,不仅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体现着以创意为基本动力的经济形态和社会组织,具有极强的相关的产业关联性。创意文化经济就是以创造性思雏和独虫性思考的意念及创意投入和创意资本化为主导的文化经济行为。囊括所有创意经济和文化经济创意化的经济活动,其发展的内在规律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动态过程,最富有现代意义。

1.创意文化经济的本质。从普遍意义上讲,在创意文化经济理论的建构中,要自觉增强学术创新的实用性与普适性,必须把广大的社会人群和生活空间纳入自己的学术创新视野。创意文化经济的真实本质,就是通过创意去捕捉满意和幸福,创造“关爱链”,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精神支持和价值观念,以促进人类发展从单纯追求以物为本的GDP(国内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向“以人为本”的

GNH(国民幸福总值:是指人们对社会提供的物质和文化条件所能满足他们需要的程度而表达出的主观评价或心理感受,一般分为微观日常生活满意度和宏观社会环境满意度两个层面)转变。在研究和探索创意文化经济中,把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国民幸福指数作为最高的理想境界。才是学术创新的真正目的和意义。

创意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捕捉潜在的市场文化消费需求,不断的长期的为人们配置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潜在的各种文化消费需求。在这个创意为王的时代,在文化成为经济的时代,文化消费成为了真正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如果能牢牢抓住市场消费的时代特征,谁就能掌握创意文化经济的主动权。

2.创意文化经济是一种综合的经济社会文化实践活动。创意文化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的一种主观能动的经济社会综合文化实践活动,在具体的文化卖践过程中,经过创意者独立性的思考和原创性思维,对创意文化经济的特,点、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有效的探索。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创意文化经济更加凸显出它的优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物质文化消费观念正在发生着变化,创意文化消费成为了人们的普遍需求。随着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产品和文化服务,已成为了这个时代的重大课题。也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文化经济增长点。创意的最大功能和作用还在于能够根据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层次和价值认同差异,有针对性地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创意文化产品和服务,不仅满足消费者的现有需求。同时还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为更多的新创意提供持续的动力。

创意文化经济是人类在文化经济实践活动中创造的更加有意义、有价值的文化生产力,更简单地说就是一种能够独立存在并持续创新的新的文化生产力。

3.想象力是创意的核心元素。创意文化经济发展中,更加强调创意者的想象力。“想象是人的创造活动的一个必要因素,”想象,或想象力,也像思维一样,属于高级认识过程,其中明显地表露出人所特有的活动性质。如果没有想象出劳动的已成结果,就不能着手进行工作。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行为的根本区别在于借助想象力产生预期结果的表象。任何劳动过程必然包括想象。它更是艺术、设计、科学、文学、音乐以及任何创造性活动的一个必要方面。“([苏]彼得罗夫斯基主编《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想象在艺术构思活动中之所以具有这样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因为想象具有在原来生活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能力。”这就需要不断加强文化实践:永远保持精神独立性。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采”。创意者的想象力是决定能否创意出更加有价值的创意文化的决定因素,马克思向来认为艺术想象力是文化生产转换为物质生产的惟一途径,是创意文化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生命力。在创意文化经济发展中,创意者的主观能动性和综合创意能力是创意文化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古令中外的文化生产和文学创作中。都体现着创意者的非凡想象力。在各种文化生产和文学创作中强调和培养创意者的想象力和综合创造能力是创意文化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创意文化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是并非易事,将创意转化成为精品力作更是不易。创意可以说是一个难以定义的概念,因为它具有了太多的维度,它无处不在,比如,文化的,艺术的,历史的,社会的,科技的,经济的,管理的,乃至个性的等等……

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件精品中不仅承栽着创意者非凡的想象力,还承栽着一种创意文化精神、理念和真善美。

三、创意文化经济是以智力为依托的经济形式

创意与智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创意应包括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因素。从历史发展看,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人借助生产资料和工具,借助一定的技术和思维能力,在与劳动对象的结合中进行的。没有生产力的生产是不存在的,而生产力必须是经过有创意的融入,才称其为生产力。

1.创意文化经济是一种高度人性化的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创意文化经济作为一种高度人性化的经济,迫切需要在创新开发中增加对文化的大力投入。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企业,在面对知识经济挑战层面上,都迫切需要大量的文化投入,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注重“以人为本”的竞争理念、高度重视员工的文化素质和创新活力已成为现代企业持续发展的文化共识。注重提高企业员工的文化创造力等于提升企业的基本资源。创意文化经济概念中涵盖着“以人为本”的文化内蕴。主要强调的是人的作用。人的创意能力永远是创意文化经济发展中的主语。创新文化经济这一新模式,把文化和人的创造力作为推动和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

创意性阶层的文化主体地位是实现创意文化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立足于创意人才培育,壮大创意阶层。创意人才是创意经济的第一生产力,把壮大创意阶层作为政策鼓励的方向,是创意文化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因为,人是创意文化生产力的主体论断,揭示了创意文化只有转化为生产力,人的文化主体地位才能真正确立。人的主体地位表现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使用者和消费者。

实践证明,创意人才是创意文化经济的第一生产力。把壮大创意经济阶层作为政策鼓励的方向,一定会为创意文化经济带来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更加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与开发。大量的所史文物资源中蕴含着丰厚的文化价值,通过创意发掘和创造出新文化价值才是创意的本质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范式的转换是改革开放、社会特型等客观条件与观念更新、理论创新等主观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是党和国家倡导和实践推动与民间自发自觉力量相互作用、相互调适的结果。中国社会价值观的这种变化。已经不是价值观的简单变化,不是价值观中的某些观念的变化,不是价值观的量变,而是价值观的质变、价值观范型的转换。这种转换,是从人的价值主体地位的失却到人的价值主体地位确立的转换:是从以伦理道德及其理想化人格为中心到以人及其生存发展和幸福为中心的转换;是从以伦理道德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换。它的致思方向、价值诉求是人更好的生存、发展,是人的幸福,它的终极指向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很显然,这种变化、转换,较之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和秩序,是一种颠覆和重构,是一种建立在对旧的价值秩序扬弃基础上的新的价值秩序的生成。

一个民族,有没有决心和能力进入创意文化经济,不仅关系自身的生死存亡,也是一个民族的基本觉悟,是一个民族自觉减轻地球负担从而减轻人类自担的大德之行。长期以来,人类社会是以牺牲生存与发展的条件来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可以说,人类社会走向创意文

化经济的过程,就是走向自身解放的过程,就是真正从自在走向自为,由必然走向自由,由自然状态进入文明状态的过程。

2.创意文化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精神资源。随着现代生产力由传统的“物质要素主导型”转向“智力要素主导型”,凝聚在物质生产力中的知识、科技、管理等文化因素,也由辅助地住上升到主导地位。从其种意义上说。现代生产力更是一种创意文化力。创意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实体和智力资源。创意文化经济有两个根本前提:一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二是文化(特别是原创性文化)的发展水平。

创意文化经济是一个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变量,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时代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中必然产生的一个新生事物。它主要以人的智力资源和现代科技为主要依托的注重文化经济相互交融并凸显出更大效应的一个新的文化经济形式。在这里要更加强调的是在创意文化经济发展中,人的智力资源是主要资源,当然其它要素也决不可或缺,比如说它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与技术和各种要素的组合,它是一个包括了更高层次上的哲学人文社会等科学的所谓的各种软硬件。如治国方略、施政纲领、管理模式、政策原则等这些软件,如果缺少了这些发展要素,就难以形成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发展体系。

3.创意人才培养和创意阶层的崛起。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创意文化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教育高度发达基础之上的。创意文化经济的发展依托于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国民创造力的发扬,人力资本“创意阶层”是创意文化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目前我国创意文化经纪人力资本还相对缺乏,创意总量、结构、素质还不能适应现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新要求。重视和发展创意文化经纪人力资本,促进创意文化经济人力资本的开发,已成为社会和业界关注的热点。现阶段创意文化人力资本是否能够切实支撑创意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优化创意文化人力资本的配置已成为创意文化经济发展的关键。创意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专业内容创意人才、文化管理人才和复合型经纪人才都必不可少。培养具有创新性的创意文化人才高等院校最有优势。高等院校输送的人才具有知识水平高,学习能力强,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点的特征。是创意人才群体的主要支柱。

原创、生产和营销三个环节应当是创意文化产业发展与构成最关键的产业链,应当培养一大批真正能够打通这三个环节的高素质的专业文化创意人才。只要有了人才,才能真正的创造出优秀的高质量的文化产品。

创意不同于创新,就在于它强调了人的创造力、人的技能、人的天赋对文化艺术和其它知识产品、智能产品的一种智慧运用。创意的来源更依赖于创意者对文化资源的理解与把握,艺术形象的定位更取决于创意者对受众文化心理和文化市场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