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环境设计的认识和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专业理论课程的建设
完整的专业基础理论学习为学生的综合性思考能力的提升提供必要的依据,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解决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所以环境设计理论课程是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应用的基础。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既能帮助学生建立专业理论思维意识,明确环境设计专业概念,还可以实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转化,培养其表达技能,其价值就在于促进学生专业理论思维的形成,加深其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应用,要求环境设计理论课程形成本专业特有结构体系。但是,从相关调查结果来看,各院校的环境设计基础课程基本上都是不对准也方向进行区分而统一培养的。这种教学模式不适合高校在短时间内培养环境设计人才的要求,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设计专业意识。因此,笔者认为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需要将其课程体系可分为两大主要模块,即以工作室为中心的实践教学课程,以及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其中,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应当包括专业可操作性的理论课程(包括电脑制图、手绘制图、空间设计等课程),以及专业认知性的理论课程(包括建筑史论、设计色彩、设计素描、设计史论等课程)。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设计理论素质,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意向表现和抽象解析能力,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单纯描绘自然物象的学习。
1.2专业实践课程的建设
建设以工作室为中心的实践教学课程是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应用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学生进入实践课程教学阶段,本阶段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致力于解决课程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侧重实践目标的执行。从环境设计专业未来就业的调查分析中我们看出,环境设计主要包括室内设计和景观园林设计两大方向,具体涉及居室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以工作室为中心的实践项目课程体系正是依据环境设计专业对应的岗位要求,遵循本专业职业发展规律,以及相关岗位需要的核心技能来制定的,它主要围绕典型工程项目展开。首先,典型项目选择是在结合室内设计和景观园林设计两大岗位群的岗位需求,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前提下,确定具有明确主题的实际工程项目。其次,结合工程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特征将其分为已实施、正在实施、未实施的工程项目三类。
2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应用改革与创新
2.1调整课程结构,实现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
调整课程结构,实现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减少重复也是目前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的主要出路之一。在环境设计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应当结合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及课程特征,实现课程内容、结构、时间安排上的有机结合,逐步形成符合本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积极推进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顺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各种相关知识串联及互融理解的能力,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存在着很多相关联的地方。因此,课程结构顺序的调整有利于实现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使学生能够相互强化,最终灵活地运用知识,形成创造性思维,也决定了学生能否对各课程知识内容加以有效组织。为此,我们应更加关注设计类课程间的联系,尤其要准确、全面把握基础教育课程与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注重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
2.2改革与创新课程内容
针对传统环境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课程内容不能适应专业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比重不合理以及课程间内容的分离与重复等情况。因此,笔者认为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应用,首先要实现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具体来讲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充分认识到环境设计专业本身较强的应用性特征,让本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尽快适应其工作岗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以,环境设计课程内容的改革创新应根据市场需求适当的调整各专业课程比例,注重对学生未来就业能力的培养。例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将更多的时间都花在了工作中。因此,他们更希望能够在晚上走出居室去放松心情,这时候就要求环境设计能够关注对夜环境的塑造,做好亮化工程建设,为人们提供一个能够享受夜生活的环境。再如,室内照明设计作为营造氛围的最佳要素,也是环境设计需要重点研究的重要内容,市场上非常需要照明设计方面的人才,照明设计在室内外环境中引起了更多人的注意,而国内很少有院校开设这个专业。二是要结合目前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计的不合理之处,适当地减少基础课程课时,增加和细化专业拓展类课程。例如,色彩构成、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这三门课程是目前很多院校将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基础必修课程,这部分课程常分在不同学期、不同时段依次完成,在整个基础课程中占了相当大的课程量,不仅会让学生感觉该部分课程累赘重复,还会造成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不连贯的现象。所以,将这三门课压缩,整合设计为一门课,并通过一次性完成三大构成内容的教学,重新修改教学大纲,压缩整体课时,使之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需求,在避免重复教学的同时,更有利于学生综合性、系统性的掌握三大知识构成。三是增加专业选修课程,缩减技能类课程比重,在以往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选修课程一般较少,而技能类课程相对较多,从大二之后,基本以技能类课程为主,占大学整个课堂教学的三分之一课时,主要有计算机辅助设计:CAD、SketchUp、Photoshop、3dsMax,设计表现技法:马克笔、水彩手绘表现。此外,目前的环境设计课程时间安排与课时比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造成了误导,让学生错误地认为软件学习及效果图的绘制是设计师最主要具备的要素,使得他们由于理论知识不充分,设计思路狭隘,创新性不足等问题而不能在设计道路上走出自己的风采。实际上,对于设计师来说,设计思维及设计创新才是设计的灵魂,软件只是设计表现的一种工具。因此,应增加专业选修课程,减少技能课程的比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专业选修课设计要遵循学生兴趣以及当今设计界的热点和焦点,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让学生能够以一种宏观的视角来对待本专业的未来发展前途。比如在本专业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增加建筑艺术与世界名园欣赏、诗词鉴赏等人文素质教育类选修课程,以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设计人才。
2.3强化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目前,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类课程比重小是一个普遍而突出的问题,这十分不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力的发挥。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建筑速写实习、植物认知实习、外部环境测绘、工程与技术建造实践、专业基础实践、设计师业务实践等实践环节。在具体的教学中应以实践引导学生通过亲身感受来理解创作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环境设计专业的创造力与创新能力在未来就业中的重要性,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具体来讲,可以从两方面来着手:首先,将理论教学与学生的实地调研融于一体,加强实践教学体系与课堂教学体系的融合,让学生通过对现场调研发现问题,并能够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终找出相应的合理的解决措施,这种理论讲解、方案设计与实地调研互动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实现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更注重对学生设计方法、设计能力的培养,改变了传统教学单纯侧重不同空间类型设计规范和经验的传授的现象。其次,增加实践教学课程和实习学时,实现实践技能教育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教师应遵循由浅至深、循序渐进的规律,根据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环境设计课程体系,构成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为其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供依据。
3结论
从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来看,具象的、设计的以及结构等多样化的素面各自代表着不同的任务。我国目前的素描教学主要有两种,第一种就是通过具象的描绘造型来实现传统在绘画素描上的造型;第二种就是通过观察和理解等设计创造能力的培养来实现建筑以及其他设计领域的应用。
1、在素描的认识和区分上出现不明确的现象
从我国环境设计相关的教育来看,大部分的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设计素描的课程教学之中,通过具象的素描造型能力的不断提高来实现教学管理的渗透,借助造物和填充来实现素描方面的训练,最终导致了其在观念和方法上的矛盾,这就使得课程的教学与专业性的发展存在脱节的现象。在传统的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中,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实现设计师的培养,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古语注重学生的形体能力和明暗关系以及质感上的物体塑造,这就使得学生具有非常强的写实能力,并且能够准确的把握物体的明暗关系以及物体的基本形态。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在创造能力、设计能力方面的薄弱以及长期的单一性、简单的组合联系使得学生缺乏空间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而画面逼真效果以及质感的过渡追求使得学生形成了僵化性的思想,而创新性思维也受到了非常大的限制。
2、陈旧的教学模式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我国环境的设计教学过程中,设计素面成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并且代替了传统的绘画素描,这就使得其从根本上没有克服传统的营销,在教学上也实现了传统的内容与模式的沿用,通过绘画性以及艺术性的教学来实现质感以及虚实方面的重视,画面效果的过渡追求使得其设计意识以及空间观念等方面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教学目的、教学模式与环境设计专业出现特点和性质的不一致状态,这就使得学生出现思想僵化,生搬硬套的设计使得整个作品没有任何的灵气与创意。
二、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改革对策分析
1、从专业的定位以及专业的需求上来进行改革
环境设计专业在素描的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空间构造能力的提高、想象力的丰富以及设计意识和观察能力的不断提高,这就需要通过学生对于结构性、空间性以及创意性的建设来实现任务的完善,这就需要将后续的专业课程的需求作为教学的目标,实现学生在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能力的综合体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三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是对于空间的敏锐感受,也就是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学生敏锐度的提高;一方面是根据学生的情况来不断提高结构认识能力,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实践来实现学生构图能力的不断提高,进而实现感悟力的不断提高;另外一个方面是通过重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来实现学生基础专业的不断提高,实现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
2、通过教学模式以及课程设置上的改革来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
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空间探索的意识和空间的认知能力等的提高来实现动手创造能力的保证,这与其他的艺术设计专业具有非常大的区别,因此表现出非常强的针对性,这就需要通过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的有效整合来实现设置的一致性,通过复杂的删除,采取更加简单的方式才能够实现学生课程兴趣的增强以及在专业归属感上的提高。通过实践性内容的加强来实现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例如,教师可以带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空间的构造,同时还需要利用单色速写以及水墨等的形式来实现空间的快速记忆,这就使得学生摆脱传统的空间和物体的限制,通过训练来提高学生对陌生环境和空间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针对课程的特点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通过不相关的素描外延的去除来是吸纳针对性的单元设置,一方面是结构方面的素描,通过对于学生多层面和多角度的分析来实现学生结构变化、穿插规律以及衔接规律上的认识,转变传统的线条描绘方式,实现学生综合结构的把握;一方面是利用空间素描来实现学生描绘对象的要求,进而通过透视、结构以及表现上的认识来增加学生的理解,最终实现空间认识训练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通过空间创意的素描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实现学生思维的扩散与聚合,通过教学的导入以及结构、转换等联系来实现学生思维方式从传统的认知中解放出来,实现学生创意构想的激发。
三、结语
关键词:综合院校;环境设计;实践教学;改革
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说过:“环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艺术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重实效的艺术,早已被大众所瞩目的艺术。环境艺术的实践与人影响其周围环境功能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次序的能力,以及提高人类居住环境质量和装饰水平的能力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环境艺术是一个协调各门类艺术的综合体,可以说,环境艺术是一门需要通过实践实现的艺术。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迅速发展,全国有500余所学校开设了环境设计专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环境设计专业人才济济,市场对进入环境设计行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境设计师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的审美素养,更需要具备强大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经验。这就要求环境设计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实践教学意识。尽管我国环境设计教学在实践教学方面已有一定的改革基础,但仍有一些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存在注重理论教学,缺少综合性实践教学和创新型科研实践训练等问题。
一、目前综合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保守,资源配置不足
目前,我国开设环境设计专业的高校,除了几所艺术类高校外,其余基本是各类别高校。对于综合性院校、理工类院校,因为学科差别,在培养理念上与艺术类高校存在较大差异,这些院校的艺术类专业往往难以得到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教学资源配置,表现在实践教学环节,如专业考察、设计材料认识考察、施工工艺现场实习、社会实践实习等内容较为缺乏。
2.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不足
由于学科差别,教学方式方法也存在差异,综合性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教学管理沿用非艺术设计类的管理模式,因此,专业任课教师只能按照非艺术类的教学模式,注重课堂理论教学,以教材为核心展开专业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课堂讲授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乏主动学习的环境和欲望,学习兴趣不高。教师无法系统实施实践教学,学生所学只能停留在图纸的概念表达层面,与实际工程实施相去甚远,缺乏对设计实践的认识和锻炼,缺乏对社会需求的了解和对行业动态的把握,走出学校后很难在实际设计工作中独立完成任务。由于学生毕业后所做的设计与实际要求不符,在工作中需要较长的适应期,难以应对较复杂的学科交叉问题,所以其需要对施工工艺和流程再花费较长的时间重新学习,这使用人单位耗时耗力。
3.实践教学手段单一,设计项目与实际脱节
目前,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基本以调研、参观为主。对于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来说,他们设计的场地往往是他们自己不熟悉甚至没有接触过的,这种实践方式虽然可以让学生对环境设计与空间设计有较为直观的认识,但有时因为学生数量众多、场地和时间限制等原因,这种实践往往流于形式。仅仅依靠走马观花式的调研、参观,是无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某种环境类型的,这样的实践难以取得预期效果。专业设计类课程的设计项目主要由教师提供,而这种设计项目大多是假设性的,即使有一些真实的项目,也可能不在当地。因此,学生就无法深入场地展开调研工作,只能去相同类型的已建成的场地看看,学生对于设计场地的特殊性、环境的地域性等特点也无法进行实际的研究,因而后期所做的设计方案存在缺陷。
4.设计项目无法实施
设计不同于美术创作,设计在表现艺术风格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体现自身的实用功能。环境设计需要满足各空间的功能需求。前面提到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类课程以往的设计场地基本上是假设性的,这就决定了学生所做的设计方案也是假设性的,方案最终往往停留在图纸阶段,难以变为现实。学生难以理解设计的合理性、实用性等问题,就很难做出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设计方案,即使设计图纸再精美,也不能满足工程应用需求。
二、建议与对策
1.改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
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上,应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科学性。加强专业设计课程与前期基础课程的联系,层层深入,整体推进。综合性院校以往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课,课堂教学局限于教室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是纯粹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学模式单一,容易与社会实践脱节。实际上,随着社会需求和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对于环境设计这类与时俱进的应用型专业来说,更应该调整以往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理论教学也可以将课堂延伸到室外,通过实地环境体验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如,在专题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直接带学生到相应的环境中深入观察与研究,教师穿插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感受设计的空间尺度、氛围、材质和环境的影响力等。这种将现场体验与讲授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丰富教学手段
将竞赛引入课堂,用课程作业甚至毕业设计参加学科竞赛,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竞赛项目结合,了解环境设计学科的前沿发展趋势,了解设计理论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态,开阔视野。这样的课程训练更具有针对性,能够为学生完成课程作业提供动力,提高学生对完成课程作业的兴趣和积极性。另外,教师应注重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可以建立系统的双语实验教学体系,邀请国内外著名院校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来学校开展高水平的学术讲座、训练营等,让学生进行与专家面对面的交流和学习。
3.产学研结合,建立创新性训练科研平台
利用学校强大的学科和科研优势建立创新性训练科研平台。省级、校级重点实验室全时段、全方位向大学生开放,实践创新训练计划:设立国家、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鼓励学生自主提出研究课题或参加教师承担的研究课题,尽早开展学生的科研实践训练。与相关设计单位、企业共建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让学生利用假期进入企业的设计和施工部门,在企业高层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实现校企人才培养对接,使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市场实际需求得到有效衔接。
4.注重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仅需要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同时需要具有语言表达能力、谈判能力和管理能力。因此,综合性院校除了进行专业知识的教授之外,还应充分利用自身交叉学科的优势,将专业外相关理论知识的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开设相关的公选课程,引导学生涉猎课外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拓展能力。
结语
社会需要大量的环境设计人才,环境设计是涉及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专业。目前,一些综合性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存在实践教学内容不足与实践教学内容不合理的现象。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这些综合性院校应根据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特殊性,通过改善教学条件、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进行有目的的教学改革,从而培养出既有较高理论素养又具备实际设计能力的专业人才,促进环境设计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陈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时代教育,2011(1).
[2]曹田泉.艺术设计概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3]易俊.环境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设计艺术研究,2015(6).
关键词:环境设计;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绿色设计;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192-01
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提高,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各个广场小区拔地而起。这使得环境设计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迅猛的发展。各种设计方法、设计理论、设计材料层出不穷,同时在高速发展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环境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关系到人们的安全、健康、舒适等。环境设计的对象是人居住生活的各种空间环境,主体是人。因此,环境设计的中心应是“以人为本”。环境设计的“以人为本”就是要求设计师在设计中始终要考虑人的生理、心理、视觉感受等。
一、课题研究背景
环境设计的情况和现状:
目前,环境设计已在国内大范围的发展起来并初步形成了一个规模,逐渐进入一个稳定的发展时期。在这段时期,城市得到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居住条件越来越好。然而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得到不断破坏、遭到污染、受到各种各样的危害。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开始对自身所处的生产、生活、活动的环境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时代精神要求环境设计回到本源,即: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人们服务,要“以人为本”,追求深层次的精神需求。
二、“以人为本”的理论
最近,在中国的环境设计中兴起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论。“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的位置放在核心,树立人在空间中的主导地位,环境中的一景一物均以人的生理和心理感受进行设置,因而“以人为本”将是环境设计成功的基础。人的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人为制造的环境中度过,人们对空间环境的要求,是随着个人的物质文化提高而不断变化的。提出环境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当今设计发展和进步的标志,也是对环境设计的必然要求。对于环境设计而言,人是设计的主体和服务对象,环境设计是以满足人和生产生存活动的需要为核心的。环境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设计构思、施工工艺、装饰材料、陈设到内施、定额法规及施工管理的协调等诸多问题来实现的,环境设计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最终目的是创造出空间环境,来满足人们对当时社会的流行时尚、美学观点、社会经济和风格文脉的追求和向往。这就要求环境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能是为人和人的活动服务。
三、如何实现在环境设计中的“以人为本”
(一)人体工程学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以前的设计师在研究问题时,时常会把人和物、人和环境分开来说,孤立地对待,认为人就是人,物就是物,环境就是环境,让人们去适应物和环境而不是让这些去适应人。现代环境设计日益重视人与物和环境间,以人为主体的具有科学依据的协调。因此,环境设计除了依然十分重视视觉环境的设计外,对物理环境、生理环境以及心理环境的研究和设计也已予以高度重视,并开始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人体工程学联系到室内设计,其含义为: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心理计测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合理协调关系,以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标应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适。人体工程学与有关学科以及人体工程学中人、室内环境和设施的相互关系。
(二)环境心理学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关于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设计的关系,一本书中曾提到:“不少建筑师很自信,以为建筑将决定人的行为”,但他们“往往忽视人工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损害,也很少考虑到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以往的心理学“其注意力仅仅放在解释人类的行为上,对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未加重视。环境心理学则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对环境进行探讨”,即是在人与环境之间是“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使我们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对怎样创造室内人工环境,都应具有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
环境心理学从总体上既肯定人们对外界环境的认知有相同或类似的反应,同时也十分重视作为使用者的人的个性对环境设计提出的要求,充分理解使用者的行为、个性,在塑造环境时予以充分尊重,但也可以适当地动用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引导”,对个性的影响,真正实现环境设计的“以人为本”。
关键词:环境设计;素描;空间表现;研究
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关注空间表现,准确把握空间虚实层次分布,帮助其恰当处理视觉形式问题的同时,使其能够将自己的设计意图加以创造性地体现。因此,教学实践中在学生对理论知识扎实掌握的基础上,教师应注重空间表现知识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提高空间各要素的正确、灵活处理能力。
一、基于环境设计设计素描及与空间表现的关系
设计素描借助三维空间观念、透视规律、比例尺度以及形体内部结构剖析等各方面表现的造型手法和视觉传达,用以对设计预想图绘制能力的训练,是表达设计意图的专业基础课程。基于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受环境设计专业特点影响,设计素描更多地关注对人居住空间以及居住感受等方面内容。众所周知,人们的生产生活处于不同的空间中,设计素描与空间表现的关系也因此越来越密切,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设计素描为空间表现提供灵感
基于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通过空间中各种事物线条的勾勒、光影的敏感处理以及黑白灰的巧妙应用,为空间表现提供灵感。当前社会发展迅速,人们对空间的要求远不止工作、生活的需求,而是上升到精神层次的需求,这一改变无疑给空间表现提出更高要求。而设计素描的出现,可给空间表现提供不同的设计灵感,尤其通过设计素描可将空间的各种元素直观地加以呈现,通过对设计素描作品的深入分析与空间表现需求的对比,给空间表现提供灵感,通过对细节空间的细节优化,使得空间表现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二)设计素描为空间表现提供依据
基于环境设计专业的空间表现往往给人们的感官带来直接刺激,进而对人们的情绪产生影响,因此,符合人们审美标准的空间表现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诉求。为获得更为惬意的空间表现,需对空间结构、空间中存有的事物、空间明亮变化加以深入分析,而设计素描不仅能够将影响空间表现的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呈现出来,还能够通过修改给人们提供多次尝试机会,提高空间中事物、光线、黑白灰等色彩布局的合理性。换言之,基于环境设计的设计素描能够为空间表现的具体实施提供可行的依据,防止空间表现与人们的意愿出现过大偏差,从这一层面分析,设计素描能够降低为实现某一特定空间效果的经济开支。在当前设计行业中,设计素描的这一作用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设计素描源于空间的抽象感知
基于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给空间表现的实施提供灵感与依据,反之,空间表现同样给设计素描带来影响。即,基于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与其他素描不同,其源于对空间的抽象感知,而忽略与环境设计空间中无关的其他事物,从而更好地为空间表现提供参考。众所周知,设计素描的作品呈现基于对空间的观察与反思,通过数次训练才能掌握一定的素描技能,而训练中需要空间提供素描的范本。不同的空间有着不同的表现,给人的感觉也大不相同,这就要求设计素描训练中关注不同空间表现的独特特点,不断提升设计素描技能。由此可见,基于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与空间表现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前者为后者预期效果的实现提供灵感与依据,而后者作品的呈现需从空间中加以提炼,两者的相互作用使得设计素描与空间表现均有所提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设计素描与空间表现的共同关注,切不可顾此失彼,给设计素描相关技能的掌握带来不良影响。
二、基于环境设计设计素描空间表现
基于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素描与空间表现关系密切,其往往通过空间线条、光影、黑白灰的布局对空间表现带来影响。为更好地展开教学,有必要对其影响加以逐一分析,使学生更好地通过设计素描掌握空间表现手法。
(一)线的空间表现
室内设计中线的表现力较强,可促进设计师设计构想的直接传达,尤其室内的空间分布、空间的透视关系,借助简单的线条便可加以呈现。因此,教学实践中,为提高空间表现效果,教师应将透视描绘、形体结构描绘当做教学训练的重点,使学生深刻理解与掌握线的不同空间表现。例如,教师可从速写线条出发,训练学生的速写构图能力。即,要求学生在透视强烈的室内环境中进行感受与写生。线条的空间表现,如空间疏松、纵深等可从疏密程度中加以体现,并且通过装饰线、结构线的描绘促使画面的形式感更为丰富,尤其借助线条可排除空间光影的影响。即,学生对客观事物加以认真观察,从中提炼与概括出相关线条元素,在把握客观事物基本特征的同时,将重点放在空间构成上,通过构成原理的有机融入,提高作品的空间结构关系。总之,线在环境设计空间表现中的合理应用,可将设计师的空间感受、空间布局传达给欣赏者。因此,设计素描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适当增加线表现空间方面的教学内容,在环境设计中提高学生运用线表现空间的能力。
(二)光影的空间表现
环境设计中光影的作用不容小视,其往往对空间的形式造成显著影响,丰富空间色彩,改变人们对空间的认识。环境设计素描空间表现内容讲解中,教师应注重考虑光影明暗在空间中发挥的分割作用,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感悟光的灵动之美。众所周知,在不同的空间中,光的明暗程度有所不同,空间与光明暗的融合,使得光的明暗更富有表现力。设计素描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内心感受这种美,鼓励其应用到设计作品中。不过应该引起关注的是,对空间光影效果的捕获,并非在作品中对光影再现,而是利用光影实现对空间的划分,构建环境空间体系。因此,教学中教师除要求学生做好传统光影训练外,还鼓励学生注重光、影作用的深入研究,巧妙地运用反影、倒影、投影实现对空间表现的强化,突出画面的层次感。通过分析室内设计稿不难发现,其主要由各个空间构成,因此,光影训练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室内的床、柜子、椅子、沙发等在室内的光影表现入手,借助写生、默写的方法加以呈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室内外空间架构。这种循序渐进、逐渐深入的教学方法,不仅符合学习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光影在空间中的布局关系,为其在设计中的灵活运用奠定基础。
(三)黑白灰的空间表现
现代艺术为环境设计提供很多可参考的表现形式,如现代绘画中应用的色彩、块面、构图等可被应用于平面图中的表现元素,以体现个性,提高艺术设计的独特性。通过对室内效果图设计成稿进行分析不难发现,黑白灰的简洁处理一定程度上反映设计师对空间的整体把握状况,尤其通过合理、理性的处理,会增加空间的跳跃感,使得空间节奏变化更为丰富,使欣赏者能够感受到空间中场景的灵性。因此,设计素描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对空间层次整体把握的训练,尤其注重讲解空间中黑白灰的布局内容,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在关注景的同时,更应注意空间关系的处理,将影子看做用于分割画面的因素,通过白色、灰色、黑色塑造出光影更为丰富的层次,借助明度层次的适当处理,更好地表达纵深以及空间的结构关系。如此,在比较熟悉的场景中融入理性的构成思维,可增加画面的理性感。教师对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会促使学生空间表现更为自由,对画面的理解逐渐趋于单纯与抽象,设计也因此变得更为自由与简单。同时,面对空间,学生逐步使用抽象的思维加以审视,处理空间时更加注重秩序感的体现,最终促使设计能力得以无形的提升。另外,为提升画面语言的丰富性,增强可读性,在对原有明度元素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将线的表现因素融入其中。线条的组织方式、疏密变化改变着空间层次,使得设计感得以提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对线之间相互交织形成新的空间关系,以及相同明度下形和量之间关联的引导,促使学生加深对空间的深层次理解以及表现,借助不同的空间量感给欣赏者带来视觉的冲击。不过,考虑到设计是一个整体,环境艺术应将环境当做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因此,要求学生应注重关注主体附近的环境,并重新设计画面上的空白部分。设计期间,处理光影、空间关系、黑白灰等元素时可适当融入主观能动色彩,实现对画面黑白灰空间布局的准确把握,对空间加以合理布局,变化更加丰富,使得画面空间和周围环境的融合更为巧妙,层次感更加突出。
三、结语
基于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素描与空间表现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探讨得出以下结论:其一,基于环境的设计素描可给空间表现的实现提供灵感与实施依据,减少在空间表现不同方案尝试中的经济开支。反之,各种空间表现为设计素描提供训练素材,设计素描实施中通过对不同空间的观察,促进素描专业水平的提升。因此,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学生正确处理两者间的关系。其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理解空间表现,掌握空间表现的相关因素,灵活处理不同因素的搭配,增强空间的层次感,使空间更富有表现力,是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尤其线、光影、黑白灰等在表现空间上有着各自的特点,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其关注这些元素,并加强相关训练,使学生从中有所感悟,掌握扎实的处理技巧,更好地应用在设计作品中。
参考文献:
[1]赵中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体系研究[J].艺术研究,2008,(04):96-99.
[2]邓忠.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的思考[J].艺术教育,2014,(08):252-253.
[3]张刚,赵艳梅.环境艺术专业的设计素描教学[J].艺术研究,2011,(01):100-101.
[4]周云霞,余俊,姚岚,梁丹妮.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97-98.
关键词:应用型;专业特色;课程实训
J506-4
立体构成课作为专业基础课,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不仅体现课程体系的衔接过渡,还注重能力培养践创新。当前,为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根据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对课程模块和学时进行调整,强化专业课程建设,突出强调专业应用性,逐步加大实训比例,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成一直是我们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立体构成”教学现状与不足
环境设计专业开设的立体构成,结合应用人才培养,还存在许多不足。第一、授课模式流于形式,欠缺应用类指导。讲授理论结合案例和作品展示,内容与形式表面化,缺少对推导方法的展示探究,内容抽象不便学生对知识得掌握。第二、课程训练空泛,专业方向认知不清。在课程训练中,往往将主题式的立体形态创作局限于技巧的传授,对生活的启发不多。造成学习中与专业缺乏联系,忽视学生兴趣和应用培养。第三、材料认知书本化,制作材料单一。训练过程中, 材料的认知多来源于课本介绍,对材料性能及构架特点缺少了解,多采用简单易得的纸质材料,造成学生对材料的认知具有局限性,能力得不到系统的训练。
二、“立体构成”改革的方向与思路
结合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我们划分出基础、核心、拓展三个能力培养阶段,鉴于该专业实践可操作性强的特点,立体构成兼顾基础与能力培养并重的角色。
1.课程体系建设
立体构成结合环境设计的室内、外空间环境特点进行理论的研究与建设,凭借构成课的基础作用,依托室内设计原理、设计概论等核心理论课程,将其拓展到具体空间设计的核心应用课程,辅助以建筑模型制作、光环境设计课程,形成课堂训练、项目训练、创意训练、竞赛训练与材料应用、创新思维与制作工艺的内在结合。
2.理论知识为载体的应用教育培养模式
教学方式是教育思想的重要载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今素质教育环境下研究的主题,如果不在课堂教学观念和方法上下功夫,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将无法实现。根据《立体构成》课程特点和专业体系的要求,我们尝试以下教学方法的探索。
第一、 探究式学习。作为以激发学生学习潜力的教学方式,立体构成的形态造型训练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任务明确训练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通过研究学生能自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材料的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创造性思维。通过收集资料,市场调查,再进行全面比较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自己当做设计师,能准确的感受作为设计者、研究者和使用这的多重身份的体验。
第二、 讨论式学习。在立体构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多提倡讨论式教学,主要由老师提问,学生分组讨论,再通过提问,学生解答,达到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整个课堂学习角色交互,气氛活跃。这种方式要避免老师的思想为主导,让学生各抒己见,其目的是解决学习中的知识运用及方法。老师扮演引导者,设问一部分问题,尽可能留给学生在教学目标中发现问题加以解决。
第三、 自学式学习。与传统的自学看书不同,这里的自学是老师根绝教学目标将知识分化为几个单元,并将单元的具体化目标从造型训练、激发训练、综合表现等若干个细节做出具体细化,让学生在课前和课中完成。老师需对学生提供一定的资源以启发学生学习。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思考问题,通过书本、资料搜集、实际操作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第四、 竞赛式学习。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学习动机呈多元化,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和不稳定性。竞赛式教学可促使学生重新认识自身能力,激发学习主动性。在技能实训环境中,通过组别的竞赛,既可以显示团队合作精神、技能熟练程度、个人在团队内的作用,又能暴露问题,进行修正与总结。
三、立体构成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的教学实训探索
1.构成要素实训与环境设计结合的主题性探索
环境设计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光环境的灯具设计到家具陈设,从空间组合到空间划分,都属环境设计研究的范畴。在立体构成要素训练中,教师应根据造型设计的特点,选取生活中简单常用的物品为训练课题,如以线的表现力决定造型方向,设计骨骼结构。通过造型的实操训练,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陈设造型的概念、方法、应用范围;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开展有目的的学习。同时,设计的作品还能够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被使用,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
2.数字模型实训与环境设计结合的主题性探索
数字模型实训主要为发挥软件的优势作用,为弥补成果难以实现的不足,鼓励学生大胆创意。扭转传统的模型或作品因工艺、材料难以成形,构思过早被抹杀的问题。数字模型可以打破材料、施工、结构搭配等诸多因素的限制,顺利完成草模作品,研究实现立体空间形态塑造的可行性。
3.材料构成实训与环境设计结合的主题性探索
材料创意是环境设计的生命。传统材料创新应用、新型材料开发使用,一直是环境设计不断尝试的创意之路。材料实训环节中,应引导学生理性理解和大胆尝试材料性能,经过实训探索,立体构成作品才会更加具有生命力。如室内设计中坐的方式,隔断的样式,空间的过渡与分隔方面的设计处理,使设计既具使用功能,也能满足审美价值。在设计的实施中,材料选用合适才能体现造型的效果,合理实现材料与造型的结合,增强实用功能与工艺特性,才能体现材质美的应用价值。
四、小结
立体构成的学习注重的是构成要素与美学法则相结合,将材料、工艺技术应用于形体创意的探索。教学实训的成果不以形式感为目的,而是能将设计创意在训练中灵活应用到专业领域的大胆尝试。理论知识为载体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在启发、互动、寓教于乐中,探究主题性的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价值,,将枯燥的训练融入学生的生活意识,将课堂交给学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环境设计 启发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法 趣味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Method Reform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Major
ZHANG Wenwen
(Huashang Colleg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Business Studies, Guangzhou, Guangdong 511300)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environmental design major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have appeared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in the light of these problems, the author combined with his own teaching experience, put forward the heuristic teaching experience type teaching interest type teaching method is introduced into environmental design ideas of the classroom.
Key words environment design; heuristic teaching; experience teaching; interest teaching
环境设计是国内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包括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等主干课程,涉及到社会科学、环境科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随着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设计在教育教学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例如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脱节,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不对接等。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将启发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趣味式教学法引入环境设计课堂的设想。
1 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是指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思想指导下,采用提问、讨论、联想、设疑等教学方法,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其独立思考的一种教学方法。将启发式教学法引入环境设计专业的授课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灌输式”的授课方式,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从对学生“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完成了从“施教者”到“引导者”角色的转化。笔者在启发学生方面做了以下尝试:在新知识讲授的过程中,将抽象、晦涩的概念理论与具体化的事物发生关系,诱导学生去联想和思考。在《中西方建筑史》授课过程中,笔者把希腊三种柱式与人体比例结合起来讲授,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希腊人选择人体比例作为柱式尺度的标准,从而使学生了解了希腊柱式产生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内涵。在案例分析的教学环节,笔者设置问题,启发学生多维度的思考,锻炼学生把具体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景观课程中,笔者提问:“作为未来的景观设计师,如何解决环境恶化的问题”,引起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然后从生态角度分析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这一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借鉴生态设计,做出解决环境问题的低碳设计方案。在问题讨论环节,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学生之间互相启发,进行某种意义上的头脑风暴,为解决某些设计问题提出一系列创造性的设想。在彼此思想碰撞的火花中诞生的,大部分学生能设计出相对成熟、创意较好的方案。从教学结果来看,笔者的启发式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 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需要求出发,引入实际的或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体场景、氛围,在学生的亲历体验过程中,生成知识与经验的教学方法。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体验式教学法能使他们迅速地掌握所学知识。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不少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对尺度概念模糊不清,对数字只是概念上的认识,对某一数值在实际空间中代表多少却一头雾水。像是有些同学忽视尺度、比例,将小空间按大空间的尺度来设计,10平方米的卧室设计100平方米的豪华总统套房。根据这些情况,笔者安排了实地调研、实地考察、实地测绘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熟悉尺度的概念。特别是在《人体工程学》授课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带着尺子测量人体各部分的基本尺寸及肢体活动的尺寸,然后测量教室中桌椅、过道、讲台等尺寸,通过个体的体验,让学生对书本上的人机工程学的数值有一个明晰的记忆与理解。在《展示设计》的练习中,笔者让学生采用制作纸质模型的方式,同比例缩放某一展示空间,做出三维的立体效果,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人与设计直接对话,展示设计的空间、比例、尺度等直接融入到个人体验中,成为经验的一部分。著名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对于以形象思维见长的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体验式教学法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情绪和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趣味式教学法
趣味式教学法是在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形式下出现的一种素质教育方法,它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造力为目的,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一个枯燥的过程,而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趣味式教学法旨在“寓乐于教”,多见于幼儿、小学等儿童教育中。在90后大学生为主导的高校里,有趣的老师更受欢迎,学生们也更愿意听这些老师的课,对环境设计专业来说,适当地引入趣味式教学法是必要的。教师可以将所授课程的知识点与时下青少年关注的一些话题、身边的设计案例、漫画图片等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巧妙结合在一起进行讲授,这样可以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习的热情。笔者在《家居空间设计:设计为人》一章中,采用趣味式教学法,将大学生喜好的COSPLAY(角色扮演)形式引入课堂。首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家庭结构模式下的“业主”与“室内设计师”的角色。在预先设置的场景中,通过问答、观察的方式,使“设计师”了解“业主”的年龄、性格、喜好、收入、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等方面的信息,设计师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合事先准备好的原始图纸,做出草图,然后双方共同讨论,修改方案,设计出相对合理、且满足业主需求的最终方案。学生在角色扮演与后期讨论过程中,理解了“设计为人”的真正含义,并简单了解了家居空间设计的作业程序。这种COSPLAY的教学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很好地完成了这一章节的教学任务。
一个简单的教学活动中,知识的掌握、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的实现,不可能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根据课程特点、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对象、教学场地等条件,把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在一起,使其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文中谈到的三种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趣味式教学法也不例外,需要配合其它传统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这样才能保证较高的学习效率,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环境艺术设计以满足人的需求为主要目的。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关注环境带来的舒适感,使环境设计的市场需求发生变化。这要求设计者具有丰富的设计经验,较强的设计能力,实现环境设计与自然的结合。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培养专业设计人才的任务,因此专业改革以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同时,我们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已成为普遍现象。而对学生艺术感悟能力和审美观念的培养则常被忽视。这一现状激发了其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导致学生的设计能力偏低,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虽然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不断扩招,但我国环境设计人才依然大量缺乏。总之,市场需求与环境艺术设计之间相互联系紧密,为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必须进行改革,并在改革中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基于市场需求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基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我们对现代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改革的具体步骤分析如下:
(一)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上,应减少理论课内容,理论课教学要做到精炼、直接。同时要增加实践课程内容。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辅助工具,提高学生的设计功底。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采用项目设计教学法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项目,结合创新观念设计具有特色的教学内容,以使环境设计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文化特色的理解对设计师灵感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还应增加相关历史文化教学,使学生了解各地文化。其次,在教学设计上,高校应明确教学培养目的,体现自己的教学特点。从而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全面性的和多方位的人才。在在这一过程实施中,教师应始终坚持以人文本的教学方式,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以提高其设计能力、激发其设计灵感为目标。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设计知识,还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经济知识。使其在设计过程中能够合理进行预算,满足设计需求。另外,法律常识是学生必备的知识之一,只有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组织管理制度的基本原理,才能拓宽其视野,使其设计具有社会性,以提高设计能力,培养其设计思维。最后,在专业课设计上,应强调实用性。结合该专业的教学特点,增加教材中的实际案例内容,确保环境艺术教学课程内容的唯一性,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在教学中,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需求对设计教学内容进行顺序调整,保证知识之间的连贯和统一,使专业课程教学具有针对性和唯一性。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改革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助于实现环境艺术教学的目标。
(二)教学方式改革
在环境艺术教学中,教师占据了主导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讲解较多,而实践教学较少。为了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应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改革中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针对其实践性强的特点,高校应建立专业的绘图工作室和模型制作工作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专业绘图工作室的构建要求环境艺术设计教师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辅助设计工具,为学生构建完善的设计平台。而模型制作工作室则可帮助学生客观认识环境设计,培养其设计思维和设计灵感。在教学中,教师还可实施项目教学法,构建合理的教学任务,与模型工作室相结合,使项目设计贴近工作需求,实现环境艺术技术教学与实训教学、实践教学的结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总结
(1.阜阳师范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2.阜阳师范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摘要:建筑模型是设计成果的重要展示手段,同时也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是集空间结构、形体比例、材料运用、色彩搭配、展示效果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在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下,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本文探讨了建筑模型制作在环境设计实践教学中的新思路,以期能够提升环境设计实践教学效果.
关键词 :建筑模型;制作;环境设计;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49-02
建筑模型是用于表达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思想的一种直观、形象的艺术语言[1].是运用方便加工且又便于展示建筑质感并能充分烘托出环境气氛的材料,严格按照方案设计图纸、设计构思,以适当的比例制成的缩样小品[2].在环境设计实践教学中,设计方案主要通过平面图、立面图、透视图来表达.但是,要让学生完整的理解地形、建筑比例及材质色彩等方面的内容,仅仅通过图纸的表达是不够的.这就需要结合模型制作,让学生既能将设计意图表达出来,同时更有效的理解方案的空间布局、形体比例、各景物之间的体量大小.
1 建筑模型发展历程及特点
1.1 建筑模型发展历程
最早的建筑模型见于汉代,中国汉代的陶楼,作为一种“明器”,以土坯烧制而成,外观模仿木构楼阁,十分精美(仅仅是一种随葬品)[3].
根据记载,人类最早使用模型进行建筑设计创作记录在哈罗多特斯《达尔菲神庙模型》一书中.但是一直到十四世纪,欧洲才开始将这种创作手段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教堂等[4].从早期文化复兴时起,建筑模型较广泛地应用于表现建筑和城市设计构思,主要体现在以防御性为主的城堡,典型代表如15世纪的卢昴圣马可教堂、1502年雷根斯堡的斯赫恩·玛利亚教堂和约1744年维尔泽哈林根的朝圣教堂等.
目前国内外模型主要包括以分析现状、推敲设计构思、论证方案可行性的方案模型和以展示设计师的最终成果为主的展示模型两种[5].
1.2 建筑模型制作的特点
1.2.1 直观性
建筑模型是通过按比例缩小实体的方式来展示设计的,建筑模型可以仔细、深入的推敲方案设计,并且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使设计更具体.模型制作可以以直观实体的形式展示在三维空间中的效果和形象,方便人们更深入的推敲方案细节,以完善整体方案设计.模型的直观性还体现在能够完整的模拟出设计构思,能够让观众近距离的通过模型来欣赏设计、评价设计.
1.2.2 时空性
模型制作的时空性主要体现在能够为观众提供模拟真实方案设计的直观欣赏机会.观众在欣赏模型的过程中,能对设计的功能形态、空间结构划分、空间环境组合等关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为人们提供了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的平台.
1.2.3 表现性
建筑模型的表现性主要体现在真实、形象、完整等几个方面.相比于其他形式,模型的形象化特点更加明确,模型的真实性主要是它通过立体的形式表现,真实的存在于人们的视觉中,即便没有任何专业思维的观众也能够直接地进行欣赏和评价.完全不用担心由于不懂分析平面图、立面图而不敢对设计方案进行评论和建议;模型的完整性主要体现在它能完整的表现设计对象的实体空间,而区别于只能单纯表现设计一个面或几个面的二维平面表现形式.
2 建筑模型制作教学现状分析
2.1 模型制作注重表现却忽视结构
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往往过分强调模型的表现力,却忽视了对建筑结构的理解.大部分学生制作的看似结构复杂的模型外观表现都不错,但是内部的结构基本是空白.这种华而不实的表现很难让学生全面的理解建筑空间及内部结构.
2.2 理论讲授形式单一,课程作业趣味性不够
课堂理论讲授大多依靠PPT课件演示,学生对模型制作具体需要用到的材质和工具缺乏具体的认识.学生课程作业基本以临摹建筑作品为主.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完成模型制作的积极性.
2.3 模型制作工艺及风格缺少多样性
建筑主题材料大多使用ABS板和亚克力板,不能很好的体现设计风格的多样性.应该让学生多尝试不同工艺,进而做出风格多样的作品.
2.4 模型制作不够精致
学生对不同材料的使用和认识不够,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对于细节不够重视.需要进一步启发学生对材料的认识,多去建材市场实地调研,结合不用的材料,让模型制作的细节更充分.
3 模型制作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模型制作不仅起到展示最终设计成果的作用,同时也是完整展示出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方案构思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手段.在环境设计实践教学过程中,各类型的模型制作应该贯穿其中,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锻炼落实到实处.
3.1 基础教学课程中结合模型制作
在《建筑设计初步》课程中结合模型制作,通过不同体块的组合、穿插及交错,让学生对建筑空间的尺度、比例、空间构成等方面形成直观的印象,有效的启发和锻炼其空间思维能力,初步对模型制作的基本材料、类型和方法有所了解.
3.2 史论课程中结合模型制作
《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大多采用PPT演示的方式,学生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学习兴趣不够浓厚.教学手段的单一,也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会相应的打折扣.把模型制作和《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根据讲解的中外建筑风格内容,按照中外建筑风格,让学生动手制作相关模型.这样能促使学生自觉的去收集、整理相关素材和资料,并加以研究分析,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热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模型制作所需的常用材料.
3.3 工程类课程结合模型制作
《园林工程》等课程结合模型制作,可以让学生对整体的地形和地貌形成直观的认识,从整体上把握园林空间的布局,并能有效的理解较为复杂的结构,大处着眼,细节入手,养成良好的空间思维习惯.
3.4 设计类课程结合模型制作
《景观设计》、《风景区规划》等课程一般都要求学生利用电脑完成相应设计图纸及效果图并展示最终设计成果.学生在构思阶段可以结合概念模型,反复推敲设计思路,草图阶段结合设计图纸深化模型制作,可以更好的调整各部分空间布局、形体比例、深化细节等.最终方案完成后,可以结合模型充分展示其设计成果.
3.5 毕业设计结合模型制作
毕业设计作品是学生在校四年期间所学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通过设计方案施工图、效果图展板展示、三维动画漫游场景演示和模型制作相结合的手段,让作品展示手段更加丰富.
4 模型制作成品评价机制改革措施
目前,衡量模型制作最终成品效果的标准大多以模型制作是否逼真,制作工艺是否精良为准.因此,很多学生为了让自己的作品脱颖而出,不惜购买昂贵的材料及配景,却忽视了对前期设计方案的推敲和重视.针对上述这种普遍的情况,可以引入新的评价机制,评价形式由传统的单一教师打分,改为根据模型不同的制作阶段分别由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教研室审定的多重评价.具体评价内容由之前的单一根据模型成品评价,调整为结合前期设计方案及图纸、具体制作过程、答辩等阶段性成果.最终提交的成果除了模型成品,还要提交PPT演示文档,其中PPT内容要包含设计理念及设计分析、模型制作的具体过程.在进行PPT汇报时,其他学生可以提出相关问题,进行互动交流,以衡量模型制作者是否进行系统、完整的分析.整个过程可以加强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从而使成果评价更公平、客观、合理.
5 应用实践效果
经过近年教学实践及学生就业反馈信息显示,建筑模型制作对环境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获得很大的提升,同时提高了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2、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生从方案设计到最终完成模型制作成品的整个过程,通过收集素材、选择材料和模型加工等具体环节感受到动手实践的趣味,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创新,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进一步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创新思维及能力的提升起到了显著效果.
3、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及快速融入工作岗位的能力.通过实践教学的应用研究,确立了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通过分工合作,加强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各项教学板块及相关内容的实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结语
模型制作是环境设计专业中不可或缺的课程内容,将其与各类设计课程相结合能有效避免教学中单一的理论教学、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与实践脱节等一系列问题.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设计人才将脱颖而出.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师更应结合各类设计课程,科学合理的规划好设计与制作内容,让模型制作成为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孟春芳,王子夺,丁岚.环境模型制作[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8.
〔2〕郭红蕾,阳虹,师嘉,杨君.建筑模型制作[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6.
〔3〕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