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治理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污染 噪声 固体废物 汽车尾气酸雨 治理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城市存在的主要污染问题
水资源短缺,水污染问题严重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水资源短缺与需求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生活污水排放量却迅速增长。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使水环境恶化, 七大流域河段都形成明显污染带,还有一些饮用水源也受到污染。而水资源也日趋短缺,在我们北方地区今年来地下水位可以说是逐年下降,而且下降速度也是越来越快,不少地区都形成了地下漏斗区,引发不同程度的地面下沉。地下水开采过量,地面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我们不仅要考虑留给后代充足的水,而且应该是清洁的水,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人类依赖水而生存,水环境亦需要人类的保护而完成循环,两个方面相互依存。保护水环境、珍惜水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二)生活垃圾未得到妥善处置
随着城市人口的逐渐增多,每天产生的垃圾也越来越多,它对整个社会的危害也日趋严重。如果垃圾问题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着环境卫生和人民的身心健康。及时清理和处理城市垃圾,已成为建设优美整洁的现代化城市不可缺少的条件。
城市生活垃圾是指日常生活中和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包括一般性垃圾、人畜粪便、厨房废物、污泥、垃圾残渣和灰尘等固体物质。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与日俱增。
(三)以北方城市颗粒物和南方城市酸雨为特征的城市大气污染依然比较严重
全国相当多的城市仍以煤炭为主要民用燃料, 大量燃煤造成煤烟型污染, 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占21%。许多城市受到酸雨侵害, 城市地面多、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不规范、渣土垃圾粗放收运使得城市空气中颗粒物常年居高不下。在全国重点监测的338 个城市中,63.5%的城市达不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二氧化硫等致酸污染物引发的酸雨,是我国大气污染危害的又一重要方面。酸雨是大气污染物与空气中水和氧之间化学反应的产物。酸雨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建筑设施都有直接和潜在危害,还可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对森林、植物危害也较大,常使森林和植物树叶枯黄,病虫害加重,最终造成大面积死亡。
(四)大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越来越突出
我国已成为世界汽车第四大生产国和第三大消费国。近几年由于机动车数量上涨很快, 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在增加。交通干线两侧一氧化碳严重超标, 部分城市的大气污染类型已经由煤烟型转变为复合型。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危害甚大,由于机动车尾气低空排放,恰好处于人的呼吸带范围,对人体健康影响十分明显。此外,汽车排放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的照射下会在大气中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其污染范围更广,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的危害更大。
(五)噪声污染已成为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环境问题。
交通、社会生活、建筑施工是主要的噪声污染源, 目前, 交通对城市噪
声污染占70- 80%。在开展交通噪声监测的214 个城市中, 31.3%的城市处
于中度或较重污染水平。在开展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的176 个城市中, 55.6%
的城市处于中度或较重污染水平。噪声是一种环境污染,它被认为是仅次于大气
污染和水污染的第三大公害。它是一种致人死命的慢性毒素。
二、治理城市污染的对策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要从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整体功能出发, 运用综合的对策来整治、保护和塑造城市环境, 以达到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采取多方面措施, 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持生态平衡, 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 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 以协调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合理规划, 完善城市功能
遵循生态规律, 从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保证能力出发, 制定和实施城市总体规划, 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发展方向, 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逐步解决城市功能区混杂问题,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二)治理城市水污染
对于污水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 资金、行政、法律保障措施
(1) 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2) 政府的支持是后盾
城市水系污染治理涉及面很广,需要市政府的强力支持,市政府也需要中央政府的支持。没有一个强大政府的支持,许多强制性措施就难以行得通。
(3)污染治理需要法制
法律法规是人们共同遵守的准绳,应制定保护城市水环境的地方性法律,让水系管理部门有法可依,依法行政,这样一些事情做起来会容易一些。
2.水资源调控措施
水资源不足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河水不流,水质就会恶化。应加强水源调配方面的研究,如何既节约水源又保护水环境是必须研究的课题。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厂,应加强处理水的应用,处理厂与输水管道应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将处理后的洁净水引入河道,这样既节约水资源又可保护水环境。
3.公众参与措施
(三)治理城市大气污染
提高城市清洁能源比例, 改善能源结构, 大中城市要建设高污染燃料禁燃区, 在人口稠密的市区逐步取消直接燃用原煤。加快城市供热、供气能力建设。禁止在城市的近郊区内新建燃煤电厂和其它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企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鼓励开发和使用清洁燃料车辆, 逐步提高并严格执行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大中城市以及城市群地区要综合控制城市大气污染物的相互影响。按照生态要求进行绿化、美化、硬化, 加强建筑施工及道路运输环境管理, 有效控制城市扬尘。建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和重点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制度。
(四)治理城市垃圾污染
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综合利用、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等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储运和处理系统, 在优先进行垃圾、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基础上, 推行垃圾无害化与危险废弃物集中安全处置。建立废旧电池回收处理体系。
(五)治理城市噪声污染
加强对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限制机动车、火车市区鸣笛, 对造成敏感建筑物声环境超标的交通重负荷路段, 采取降噪措施, 控制交通噪声污染。
(六)做好重点城市环境保护工作
综合考虑城市规模、性质、区域分布和环境状况等因素, 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继续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 提升模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完善公众、社区和媒体参与城市环境管理的机制, 建立城市环境污染应急响应系统。
三、结语
我国城市环境污染一直比较严重。近年增长迅速、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等综合因素来,在各级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的作用,城市环境保护面临极大的压力,改善下,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城市环境质量的任务十分艰巨。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城市水和大气污染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垃圾处理水平低,噪声污染较重,城市环境保护工作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环境保护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增加环保意识,将我们的城市创建成为一个环保干净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吴文伟 《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科学出版社2003年
2、蔡维瑾《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污染与处理现状及其对策探讨》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01年
3、宗凯孙建业《城市生活垃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0年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 公司治理 银行治理
一、公司治理概述
法码和詹森(fama and jRosen 1983)认为公司治理研究的问题是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前提下的“人问题”,如何降低成本是公司治理要解决的问题。科克伦(phlipl.Cochran 1988)和沃特克(Steven L.Wartick 1988)在《公司治理――文献回顾》中提出:公司治理问题包括公司高级管理阶层、股东、董事会和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具体问题。而英国牛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Myer则将公司治理解释是一种制度安排。
国内学者吴敬琏教授则认为:“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有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及高级经理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三者之间形成一种制衡关系。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给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解雇及奖罚的权利;高级经理人受雇于公司董事会,组成在公司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并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而李维安则认为公司治理应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去理解。狭义方面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主要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广义的公司治理则不局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而是涉及到广泛的利害关系,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集团。公司治理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害关系者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决策的科学化,制度化,从而维护各个方面的利益。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历史回顾
城市商业银行成立和发展过程有其特殊性,是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指导下,在合并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由地方财政、企业、居民投资人股并共同发起设立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主要是为所在城市中小企业和居民提供金融服务。自1995年初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一深圳城市商业银行建立以来,作为我国商业银行新生力量的城市商业银行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先天不足,城市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诸多缺陷,如在城市商业银行的设立初期,银行的大部分职能是在融合地方组建过来的信用社,处理信用社时期形成的不良资产和存贷款纠纷,组织架构比较复杂,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仅仅是按照《公司法》、《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等文件初步搭建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在具体运作和规范操作上还远远没有达到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质性要求。并且在成立之初,城市商业银行面临如何将众多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规章制度长短不一、人员素质高低不同且自成法人的城市信用社整合为一家商业银行的复杂问题,大多商业银行用了2--5年的时间才把银行内部的人员整合、不良资产处理以及存贷款纠纷等重要问题处理完毕。与此同时,公司治理结构也在搭建中。但仍处于探索和调整过程中,这些缺陷现在已经成为制约其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的瓶颈。
三、城市商业银行的现状及问题
(一)股权结构不合理,存在“一股独大”的问题
1995年国务院要求撤并城市信用社组建城市商业银行,允许地方财政以预算资金参股,最高比例为总股本的30%。同时,按照人民银行的要求,单个企业入股比例不得超过总股本的10%,个人不超过2%。这一比例到目前为止发生的变化也不是很大,于是,地方政府事实上形成了“一股独大”的地位。
(二)公司治理架构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没有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支持又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几乎所有的城市商业银行,它们主要的经营层基本上都由政府直接选聘、派出。同时,很多董事会和经营班子或者法人代表和经营负责人都是合二为一的,而这样的治理形式显然是违反《公司法》要求的。
(三)对经营管理者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主要表现在:1、收入分配激励机制设计不合理,激励约束制度不健全,缺乏对部门以及对个人科学合理的工作绩效考核办法。2、现行激励制度下,经济激励落后于行政激励,行政激励标准又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3、过分强调股东的利益,没有充分考虑到经营管理层、员工、存款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导致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的监督失效和经营管理者行为短期化。
(四)关联交易集中、贷款风险大
根据2007年银监会对外公布,按现行银监会的有关规定,商业银行对单一客户的贷款集中度不得超过其资本净值的10%,前10家客户的贷款额度不能高于50%。但实际上,几乎全国所有的城市商业银行,对单一客户的贷款都大于10%。有30多家大于10%,有的甚至达到了30%,这意味着一个客户出现问题,这个银行就会面临灭顶之灾。
四、原因分析及对策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认为相当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不完善,内控制度流于形式,是造成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通过股权对于其的绝对控制。要规范和完善城市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就要求城市商业银行主动加快进行股份制改造,使得股份多元化,股份制改造是城市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和完善的基础和关键。应由行政化向民营化过渡,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运作机制的逐层规范和完善,使权力基础相应地向内转变。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对策:
(一)设立公司治理架构,即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等机构为主体的组织架构
股东大会是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决策机构,经理层是执行机构,监事会是监督审计机构,这几个部门分工协作、相互制衡,保证城市商业银行决策的正确性、经营的高效性、监督的有效性,风险得到及时的关注和控制,城市商业银行才能够稳健经营。
(二)调整股权结构
尽可能使股东持股比例分散化,并通过引入国际上知名的外资企业人资,以提高股东的整体层次。通过提高股东的整体层次,将有效规范和完善股东大会各项规则。
(三)制度化城市商业银行的决策体制
城市商业银行本质上作为金融类企业,其银行决策体制面临公司化和市场化。银行决策体制的核心实际上是协调和规范城市商业银行各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使银行内部运营优化、均衡。它包括股权结构、董事会、监事会、委托关系、授权授信行为、风险控制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等。为确保城市商业银行董事会运行的独立和决策科学,就必须重新调整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和经营体系,实行扁平化管理,而不能再按照行政的构架来衡量。
(四)争取城市商业银行尽快上市
上市有两个根本性目的,即建立起常态的资本补充机制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城市商业银行上市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治理结构的有效性:银行在建立激励机制方面的自有所加强,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后,能够引入现代企业制度所需要的制度框架,为进一步提高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股份制改造与上市不是城市商业银行的终极目标,只是改制转轨实现市场化的一个工具或路径,另外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还是不能通过上市来规范自己的管理运作。城市商业银行的问题绝不是经过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就能自动解决的,关键仍是要通过资本市场这一平台,不管是何种途径的股权多元化,最终达到改善城市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目的,促使城市商业银行改造为现代金融企业。
(五)建立金融企业标准,重新塑造业务流程。调整组织机构,健全内控体系,建立制衡机制与激励机制
以上市金融企业标准梳理现行各项制度、办法,保证银行在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符合国家的法律规定。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信息化的提升所带动的产品和运营提升,并且随着产品的创新,风险也变得越来越大,利率与汇率的频繁变动,使得财务管理的任务更加繁重。因此,建立银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健全内控体系,强化内部审计监督,以科学的发展观进行岗位配置,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保证城市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城市环境;汽车尾气排放;工业三废;生活垃圾
中图分类号:X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28-0125-03
伴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重金属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工业污染,此外还有交通污染和生活污染等,简而言之,主要是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汽车尾气的排放和日常生活垃圾中重金属的污染。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影响是对大气、土壤和水体等带来了很严重的污染,危害了人的健康。针对这种污染现状,应该减少或切断重金属污染源,控制土壤和水体的重金属污染,减轻对于人体健康的危害。
一、城市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及具体问题
(一)地面扬尘中重金属超标,空气质量变差
由于汽车尾气的排放,很多重金属颗粒进入空气中,如铅、汞等。此外城市土壤也受到了严重的重金属污染,导致了地面扬尘直接被人们呼吸进体内。针对颗粒物来源的有关分析表明,在重庆,城区道路的地面扬尘对大气TSP的贡献比为5%~13%,长春空气颗粒物的来源中土壤占到36.7%。北方地区的春季容易刮大风,每年沙尘暴天气常常发生。相关研究发现当沙尘暴发生时,来自土壤的元素和离子的浓度会迅速增加,主要污染的重金属元素Pb,zn,cd,cu在沙尘暴发生期问的浓度会比平时高3~12倍,而且TSP和PMl0的质量浓度相当高,显而易见,通过这样的数据分析,我们能够认知到地面扬尘中的重金属超标,导致空气质量变差,进而通过人们的呼吸进入人体,给健康带来了很大的隐患和威胁。
(二)土壤重金属含量过高,城市郊区的蔬菜不合格
郊区土壤重金属含量过高的主要源头就是城区,城区庞大的交通量带来的尾气污染和大量的工厂的“三废”排放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郊区土壤重金属含量。郊区是城市蔬菜食品的最主要的供给点,由于郊区土壤受到了污染,蔬菜食品中的重金属含量也会上升。一些蔬菜中某些重金属含量甚至已经超出了上百倍,而这也是癌症患者越累越多的原因之一。2003年乌鲁木齐市蔬菜重金属含量的调研表格,如下:
根据上表的分析得知,污染严重程度已经严重超出了国家的安全标准,对人们的生活健康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三)水体的重金属污染,对于城市水体环境造成很大的威胁
城市水体是居民生活和生产的基础,对于城市自身环境的调节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大量的工业用水、生活污水排入了城市水体,导致了城市水体的重金属积累越来越多。一些专家针对长江沿岸的近水域中沉降物的污染元素含量进行研究,发现近岸水域沉降物中某些重金属污染物的含量水平相对较高,超国家二级标准的0.7~68.3倍,此外沉降物中的沉淀物污染轻于悬浮物。其污染顺序为:zn、Pb、cd、cu、Ni、As、co、V、Ti、cr、Fe、Mn,其中zn的污染最严重。此外一些专家针对广州城市水体和上海滨岸的水体沉积物中的重金属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上海滨岸潮滩表层沉积物中cu、Pb、zn和cr的平均含量均远高于当地和邻近苏州河中沉积物的各种重金属元素的背景值,它们分别是背景值的5、2、4和3倍,这些元素中zn的污染毫无疑问是最为严重,同时广州城市水体中重金属含量也是zn的最高,然后依次为cu、cr和Pb。显而易见,我国的大中型城市的水体重金属含量均超标,污染现象严重,对城市水体环境造成很大的威胁。
二、城市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对策及具体应用
(一)严格控制工业“三废”排放,减少和切断重金属污染源
工业“三废”即废水、废气、废渣,它们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元素,当排入道环境后,会在人、植物和动物的体内富集,从而对环境和人的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针对废水、废气和废渣中重金属的排放问题,工厂必须采取一定的处理方案。首先,针对于工业废水中重金属的处理,通常会采用中和沉淀法、硫化物沉淀法和铁氧体法三种化学沉淀的方法。工厂应该积极引进这些科学的方法进行废水的综合治理,避免这些废水进入城市水体中,对于城市的水体环境造成污染。其次,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含Pb、As等重金属的废气,工厂可以采用椭圆式喷淋吸收塔和双塔式喷淋吸收设备,用氧化剂及碱液吸收的治理方法,在排放出去之前做一些净化处理,分理出重金属元素,避免排入空气中,形成颗粒状污染物,对城市居民的健康造成威胁。最后,对于在工业生产中含重金属的废渣的处理,应该采用碱石灰、粉煤灰、活性炭和有机质对重金属元素废渣来进行一定的吸附,以防止工业废渣中的重金属元素会在土壤里扩散和迁移,给城市的土壤造成严重污染,特别是郊区的一些工厂,应该对于工业废渣的处理有严格的流程。众所周知,城市的蔬菜食品主要是郊区供给的,控制好重金属对郊区农田的污染意义重大。如果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超标,会在蔬菜食品中富集,进而进入人体,带来健康威胁。我国很多的工业区的环境监制工作存在很多的缺陷,对于工厂废水、废气、废渣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了很多工厂随意排放,使城市的重金属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对于一些工厂的“三废”处理设备落后和缺失的,有关部门应该强制工厂进行安装和完善。只有严格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减少和切断重金属污染源,才能维持城市环境的良性发展,减少人们的健康威胁。
(二)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鼓励清洁能源的应用
伴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汽车也逐年递增,同时汽车尾气的排放量也猛增。汽车尾气主要的重金属元素就是Pb,过去,车用汽油是以四乙基铅作为防爆剂的,即含铅汽油,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排放的尾气中会含有较高浓度的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从1999年7月1日开始,国家明确规定要在全国范围内禁止使用含铅汽油,由含铅量为0.013g/L以下的无铅汽油来代替。但是随着汽车越来越多,汽车尾气的排放量也大大增加,重金属元素对于空气的污染依然严重。
针对汽车尾气中重金属元素对于空气的污染,应该采取一定的治理途径:第一,就是最有效和最终的途径,即改变汽车的动力。比如说,开发代用的燃料汽车以及电动汽车等。这种途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汽车只产生很少气体或者不产生。第二,改善现有的燃油质量和汽车动力装置。采用改善燃烧室的内部结构、设计更加高效的发动机、提高燃油的质量、开发新能源等都能使汽车的尾气污染程度降低。第三,也就是现在被广泛应用的汽车尾气的净化技术。通过采用先进的机外净化技术来对 汽车在行驶中产生的废气进行净化来减少一定的污染,此外,在汽车的排气系统中来安装净化装置,采用物理的和化学的方法减少尾气的重金属污染物,主要分为催化器、热反应器和过滤收集器等。实验表明,甲醛树丁醚也具有很好的抗爆性,作为汽油的掺合剂,不仅不含铅元素,还能降低其他碳氢物的排放。在发达城市和地域,倡导和鼓励人们乘坐公共交通出行,从汽车数量上面来减少尾气的排放量,防止其中的重金属元素在空气中形成颗粒物,污染空气,并沉降在地面,污染土壤。
(三)生活垃圾应该分类处理,避免重金属对土壤和水体污染
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各种垃圾,也不同程度的含有重金属成分。比如说武汉市几种垃圾成分中重金属的含量,如下表:
显而易见,电池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元素zn。因此对于日常垃圾,我们应该进行相应的类处理,来防止重金属对城市土壤和水体造成一定的污染。如果生活垃圾中的Hg、cd、cr等重金属含量超标时,应该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将印刷制品、电池、塑料包装物、尘土与其他的垃圾进行分开存放。处理垃圾时,应检查Hg、cd、cr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是否超标,只有在标准范围内的情况下,才可进行堆肥、填埋和焚烧处理,不然就要单独处理。此外,政府应当制定相关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法规,明确配套的实施细则,建立完善的立法体系,创建真正意义上的仲裁机构,明确相关法律的责任,同时加大相关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垃圾分类的意识。由此看来,生活垃圾应该分类处理,避免重金属对土壤和水体污染,在收集、运输和处理过程中,要加大相应的垃圾分类力度,确保垃圾中的重金属成分能合理的回收和处理,降低重金属对于城市的污染程度。
【关键词】城市噪声;城市交通;城市轨道交通
近年来,随着对城市工业污染源的综合整治,城市噪声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人身健康。城市噪声主要是指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其中交通噪声是一种非稳态、不连续的流动声源,影响范围广,时间长,危害程度大。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辆迅速增长。从1992年起车流量每年平均以16%的速度增长。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一、城市交通噪声污染的分类
(一)城市道路交通噪声
城市道路交通环境污染已成为各国城市发展的共性问题,城市道路交通环境污染主要有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据测定,汽车在行驶中的噪声为80~90,在城市快速道路上高速行驶的车流噪声接近100。
道路交通噪声计算,要根据交通量、平均行车速度、重车百分比、道路坡度和道路路面材料等因素得到一个基本的噪声计算值,然后计算由于传播、反射、吸收和屏障等影响所产生的修正,最终得到交通噪声评价值。现在还用一种叫机动车噪声污染分析处理系统的。该系统包括系统机动车噪声源强分析模块、路段噪声分析模块、交叉口噪声分析模块、环境噪声预测模块、环境噪声评价模块。其功能是:根据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提供的交通信息数据,分别处理路段两侧和交叉口周围的噪声强度等级,综合背景值,做出噪声预测。根据环境质量标准,做出换环境污染指标(噪声污染指数)。将处理结果进行储存和更新。
(二)城市轨道交通噪声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日益增多,目前的交通状况已不能满足要求,发展轨道交通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轨道交通由于其运量大速度快、乘坐舒适、安全、稳定、占地少及空气污染小等诸多优点,在城市交通建设中独占鳌头。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主要有地铁,地面包括有轨电车、高架轻轨、城市铁路等形式。城市轨道车辆由于运行在城市中,其运行速度较低,一般情况下不允许鸣笛、且新的钢轨一般用焊接长钢轨,所以城市中的轨道交通噪声主要是以下四种:轮轨滚动噪声、牵引电机噪声、齿轮转动噪声及空压机噪声。地铁交通除列车运行噪声外,还有风亭及冷却塔噪声。高架轻轨噪声除轮轨噪声、车体辐射噪声、动车组牵引电机噪声外,还有桥梁结构噪声,与地面轨道交通相比,其噪声辐射面大,影响范围广。
(三)城市公路交通噪声
城市中对外公路交通噪声是指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所产生的噪声,交通噪声在现代生活中是很普遍的、最难避免的噪声源,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交通噪声污染的防治越来越受到道路设计者和使用者的重视。
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摩擦碰撞、汽车自身零部件的运转(如发动机、排气管等)以及偶发的驾驶员行为(如鸣笛、刹车等)都是产生噪声的原因。交通噪声是宽频带的,即含所有可听范围频带的能量。交通噪声分析应考虑车辆产生最大噪声的交通条件,和最干扰公路两侧居民的交通条件,通常选用昼高峰和夜高峰两个时段来分析交通噪声的影响。
二、城市交通噪声防治措施
城市交通噪声的防治措施针对交通噪声的声源、传播及受声点3个关键环节,有多种措施可降低交通噪声对受声点的影响,在此我们称之为降噪措施。
(一)针对声源的降噪措施
选用低噪声路面。一般来说,汽车行驶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比行驶在水泥混凝土路面噪声要低1~3。近年来欧洲许多国家相继开展了对低噪声路面的试验研究,外露集料表面的低噪声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降噪特性可与传统的沥青路面相媲美,而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的降噪效果更为明显,可降噪2~8。因此,使用低噪声路面可有效的降低公路交通噪声污染。运用交通管制措施禁止鸣笛,某时段内禁止大型车辆在敏感路段通行,调整交通信号使交通流顺畅因而车辆不需经常停顿等交通管制手段对城市道路的降噪效果较为明显,也易于采用,但这些措施不宜于野外公路,以免明显降低车辆速度和道路使用的方便性而影响野外公路的使用。
(二)针对噪声传播途径的降噪措施
在公路与受声点之间设置声屏障。声屏障是一个降低公路噪声的重要设施,也是道路设计者经常采用的降噪措施,对距公路200范围内的受声点有非常好的降噪效果。声屏障是一个明显干涉声波传播的阻挡物或部分阻挡物,它可以阻挡声的传播而形成一个声影区,其降噪效果随声程路程差的增大而增加。声屏障的形状和材料种类多种多样,可以用土、砖、混凝土、木材、金属和其它材料来构筑,修建声屏障除考虑其降噪作用外,还要注意其经济实用,并与其所处环境相协调做到视觉满意。
(三)针对噪声受声点的降噪措施
在公路受声点之间种植绿化林带。有关资料表明,非常稠密的树林(在声源与受声点之间
没有清楚的视线),且树林高度高过视线4.5以上时,树林深入30可降噪5,如树林深入60可降噪10,树林的最大降噪值是10。种植林带除具有降噪作用外,还兼有绿化美化环境的功能,但会大幅度提高公路用地范围,当公路经过荒山丘陵地区时,该方法较为实用,由于我国耕地紧张,所以当公路途经耕地时,该措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增大公路与受声点之间的距离。在公路选线时,应充分考虑公路交通噪声污染问题,尤其对《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中规定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2类标准的学校教室、医院病房、疗养院住房和特殊宾馆等噪声敏感点,应先估算其噪声声级,如通过设置声屏障无法解决噪声污染问题,就需考虑调整线位,增大线位与敏感点之间的距离,降低敏感点的噪声声级。
(四)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噪声
城市轨道交通的噪声防治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主要应从声源降噪和传播途径降噪两方面考虑,特殊情况下对受声点加以防护。噪声防治应从降低噪声源开始,尽可能降低列车动力系统噪声。首先从车辆构造设计上加强防振、吸声措施,采用阻尼车轮及盘式制动,车辆踏面整修和车辆两侧架设防声裙等。其次,在轨道及桥梁结构上采取减振降噪措施,如用超长无缝钢轨代替标准钢轨,以减少车轮对钢轨的撞击引起的噪声和振动,可降噪23;在承台上设置弹性聚合物砂浆垫层和配有弹性扣件的整体道床,以利吸收振动波,该整体道床与普通整体道床相比可减振降噪10;定期打磨钢轨,增加钢轨的平顺度,降低车轮与钢轨的摩擦、冲击、不均匀磨耗引起的轮轨振动与噪声,可降噪35。
三、解决方案
以上我们了解了几种城市交通噪声,虽然各自都有解决的方案,综合来说,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对噪声严重超标的车辆应限期治理,车辆的年检应增加噪声检测项目。严格执行国家《汽车报废标准》,对达不到要求的车辆,该报废的必须报废,不得延用,加快旧车淘汰;
2.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环境噪声污染的控制管理,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合理布置临街建筑物,可采用设置吸声墙面、隔声门、窗,实行立体绿化,或使临街建筑物为商店、楼亭等,尽可能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影响;
4.建设现代化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要对交通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提出严格要求,明确规定城市规划部门在确定建设布局时应当根据国家噪声环境质量标准和民用建筑隔声屏障设计规范,合理划定建筑物与交通干线的防噪声距离。与此同时,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要求,有可能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应当设置声屏障或采取其他有效的控制环境噪声污染的措施;
5.增加城市绿化面积,降低空气污染度为使城市居民远离交通噪声,要致力于在道路两侧修建斜坡,加宽沿街住宅的缓冲绿化带,并利用有限地带开发立体绿化,增加植被面积,充分发挥绿色植物在降噪和净化空气污染物中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大气环境;治理;创新模式;治理方法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改善,城市中存在的空气污染问题引起人们以及国家越来越多的重视。当前我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尤其处在取暖季节的北方城市,雾霾以及颗粒物等空气污染物质使得能见度大大降低,不但威胁道路交通安全,而且对人体健康也会产生很大损害,极易引发一些呼吸道以及皮肤类疾病。然而,目前我国的城市大气环境治理仍然存在数据分析不客观以及预测性低等缺陷,所以非常有必要对城市大气环境治理模式以及方法进行创新改革,从而使我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1城市大气环境治理的创新模式分析
对城市大气环境治理的模式进行创新,环境管理方法的创新是关键。国家政府的环境管理行为能够对环境治理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而方法得当且有效的环境治理能够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更加平缓,说明在经济增长同样的条件下,环境治理手段的实施能够使环境代价有效减少。在当前雾霾等大气污染问题频繁爆发的情况下,人们的生命健康以及社会的安定和谐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促使有关专家学者和媒体以及人民群众等社会力量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来推动相关人员对大气污染问题给予关注,国家环保部门也陆续出台了很多城市大气治理技术性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同时,还对全国PM2.5监测时间表以及浓度限制等给出明确规定,从而为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全面和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近几年,国家政府以及环保部门对相关工作做出了重大改革,多项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以及法律规定等陆续出台,各个地区也做出快速回应,制定了适合本省的大气治理方案以及计划等,而管理-经济-环境系统循环结构是当前城市大气环境治理的主要创新模式。
2城市大气环境治理的创新方法
2.1综合利用城市大气监测技术
城市大气环境污染主要是由高浓度的空气污染物引发,所以必须对这些空气污染物质进行监测。按照监测方法来划分,大气监测可分为化学监测和物理监测以及生物监测等监测方法。其中,化学监测所采用的方法为实验,通过实验来对污染物质进行定性以及定量等会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但是其监测结果往往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真实性。物理监测主要是通过仪器设备等进行污染物质的监测,此方法不需要准备化学实验药品等,操作简便、监测效率高,可以在城市大气监测中大范围使用。生物监测主要利用动植物与城市大气污染物接触的状态来判断大气环境质量,此方法具有较高的环保效益。
2.1.1气态物质监测技术
对于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来说,气态污染物质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分之一,所以气态物质监测技术是当前城市大气监测的主要技术方法。针对不同的污染物质来说,其监测方式不尽相同。例如,城市大气中的氮氧化物需要利用化学实验以及相关仪器设备来进行监测,SO2物质的监测则可以利用紫外荧光分光光度法进行监测。
2.1.2固体颗粒物质监测技术
目前,国内一些较为发达的地区已经开始对固体颗粒物质自动监测技术进行研究,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有关部门应采取合理的措施来促进固体颗粒物质监测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并加强离散型颗粒物浓度监测等方法的利用,从实现对固体颗粒物质的有效监测。
2.2建立污染源和治理预警机制
首先,大气环境治理部门应充分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来建立大气污染源以及应急治理预警机制并将其完善,并且有关科研机构还应对常规治理技术进行创新和改进,改善城市大气环境治理现状。其次,大气环境治理部门应加强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利用视频等实现对可吸入颗粒物质以及气态污染物等物质的实时监控和监测,从而使城市大气环境监测向自动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促进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城市 互联网 信息差距 治理
[分类号]G203
1 引言
国内研究主要分析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信息差距及其社会影响。而新近的调查发现,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差距超过信息差距的总水平…,同一城市中的不同群体间存在显著的互联网信息差距,而且还呈现出加剧的倾向。需要从城市信息贫弱群体的信息需求与认知能力出发,结合我国的互联网发展模式与特征,探讨治理差距的对策职称论文。
本文首先区分互联网信息差距的不同层次。在此基础上,具体阐述我国城市群体间互联网信息差距状况与成因,以促进就业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明确治理差距的政策思路,基于我国城乡二元分割的具体情境,提出分阶段的治理措施。
2 互联网信息差距的三个层次
虽然已有文献尚未明确划分其过程的层次性,但可以从中发现,群体间互联网信息差距涉及接入、使用、获益能力差距三个层次。
2.1 第一层次——接入差距
以欧盟的互联网调查和美国商务部的系列调查为代表,许多研究根据创新传播理论分析了互联网接入的发展过程。研究发现一国的不同社会群体开始接入互联网的时刻、饱和率水平都有显著差异,可以用图1所示的分层模型来表述:
群体A属于信息富有者,是一国最先接入互联网的群体,该群体中的个体接入比例最高;群体C是信息贫弱群体,开始接入互联网的起始时刻最晚、群体中仅有较低比例接入互联网之后就不再有新增的采用者。
2.2 第二层次——使用能力差距
不同群体的互联网使用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使用能力包括基础性技能、结构性技能两个层面。基础性技能即对网上文献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英文水平,主要是通过基础教育取得的;结构性技能是使用互联网收集信息、加工数据等方面的能力,包括使用超文本以及各类软件等工具的能力,建立在基础性技能之上,主要通过信息技术培训与学习取得。参与网络游戏、浏览网页与设计图文、开展网上交易之间的技能差别是显著的。基础性技能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结构性技能持续变化。
2.3 第三层次——获益能力差距
互联网使用能力在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的辅助下,形成获益能力,即运用互联网支持工作、改善个人生活等方面的能力,是在信息社会中生存的一种战略性能力。综合已有研究,本文认为互联网使用能力、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和获益能力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获益能力差距最难以缩减。由于掌握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差异,即便在使用能力等同的条件下,图1中的群体C从互联网使用中获得的收益也低于群体A和B:
3 我国城市互联网领域的信息差距现状
3.1 我国互联网发展模式与信息传播特征
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互联网发展建立在政府推进和外来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政府一信息服务组织一用户”自上而下的信息服务体系。自2005年后,我国互联网快速普及,正处在快速扩张初期,开始向农村渗透。2009年普及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截至2009年12月已有网民3.84亿,成为人口最多的网民国家。区别于发达国家的一个关键性变化,是产生了多样化的互联网应用方式创新。除电脑之外,手机、游戏机、电视机等,都已具备网络接人能力,手机和电脑共为互联网信息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互联网随身化、便携化趋势日益明显。持续更新的互联网媒介,推动了我国信息传播向分众化、个人化方向发展。
3.2 我国城市互联网信息差距
我国城市信息贫弱群体主要包括城市户籍的无业与失业人员、在业低收入人员等以及农民工两类。
3.2.1 城市互联网接入差距
根据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2008~2010三年中,我国总体互联网接入率在持续增加,网民城乡结构对比基本没有变化;而城市信息贫弱群体的接入率远低于平均普及率,其中农民工的接入率明显低于城市户籍信息贫弱群体的接入水平,几乎没有提高,如表1所示:
3.2.2 城市互联网使用差距在以上海、广州和北京为代表的大城市及其周边城市中,同一城市中的不同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互联网使用差距。以互联网发展全国领先的北京市为例,包括流动人口、郊区农民在内的各群体的信息化水平可分为高端、中端、低端三个层次,所占人口比例分别是9%、37.6%、53.4%。各群体之间在收入水平、电脑拥有率、互联网接入、上网时间长度、网络应用方式等方面差距较大。高端群体网络接人率近100%,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广泛使用电脑和网络,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超过30小时,网络应用水平高;中端群体电脑拥有率超过五成,网络接入率近50%,平均每周上网时间13小时;低端群体电脑拥有率低,几乎不能上网、没有邮箱。占人口半数以上的低端群体包括城郊农民、下岗与无业人员、残疾人、家庭妇女以及农民工,传统媒体仍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虽然缺乏国家层面的量化数据,北京市的互联网应用结构作为一个参考,部分反映了城市信息贫弱群体的数量以及该群体与其他群体间的互联网使用差距。
3.2.3 城市互联网获益差距城市信息贫弱群体的网络应用产生的价值很有限。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制度环境缺乏稳定性、组织机构快速变迁、个体流动性大幅提升,城市信息贫弱群体的信息服务需求主要涉及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生活服务等方面,而利用互联网提供上述服务,在我国仍处于初始阶段。第24次CNNIC互联网调查指出,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因回避社会现实而上网的倾向,超出主动的互联网应用,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者、企业管理人员等则与之相反;农民工与办公室职员在网上教育、网络银行、电子商务等应用的普及率上有巨大差距。第25次CNNIC互联网调查发现,与我国整体网民相比,手机网民中农民工和城市无业、失业人员所占比例更高;而手机上网中使用率最高的应用是聊天,达到71.5%,信息贫弱群体从互联网应用中获得的利益十分有限。
4 我国城市互联网差距成因与治理
4.1 群体间互联网信息差距的成因
在个体层面,低教育程度、职业状况、收入水平以及对互联网的有限认知是我国城市互联网接人与使用差距的四个主要成因,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对产生互联网获益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CNNIC历次调查发现,个人不上网的两个主要原因依次为:缺乏上网所需的技能、不具备上网条件。国家统计局的《2009年农民工监察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外出农民工中初中文化程度比重占64.8%,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3.5%,以从事低收入的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月平均收入为1417元,几乎没有在岗位上获得信息技术培训,制约着该群体对互联网的使用。我国市场化定价的互联网接入费用每户平均77元/月,网吧上网费用平均44.8元/月(第22次CNNIC互联网调查),网络接入价格占收入水平较高。城市户籍的信息贫弱群体的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略高于农民工,但是也难以支付市场化的信息技术培训和网络接入费用。信息贫弱者获取信息的途径以先赋性社会关系为主,链合关系短缺,导致其社会支持系统薄弱,难以通过使用网络获得利益。
在社会层面,农村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城市公共信息设施的难以获得性,是造成农民工、城郊农民这两个细分群体低接入率的两大外部主因。信息资源供给存在制度性缺失,是城市信息贫弱群体获益少的主要原因。信息贫弱群体对信息服务的类型和定价决策以及信息内容和传播形式没有实质性影响,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对符合信息贫弱群体需求的信息资源整合不足,未能支持这一群体的就业、学习、生活事务。
4.2 治理互联网信息差距的政策视角
城市信息化的本质是建立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良性互动,改善城市交通、教育、安全与公共卫生、社区服务等,促进城市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公众的深度参与。我国城市信息贫弱群体数量庞大,与其他群体间存在较大的互联网信息差距,城市信息化进程缺少坚实的社会基础。在缺乏外部干预的情况下,现存差距将会加速扩大,互联网差距会与既有的多种社会分化相互渗透,导致信息贫弱群体难以参与信息技术手段支持的社会活动,加剧这一群体在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劣势。
已有研究发现,仅采用技术性思路,例如改善互联网基础设施、降低互联网接入费用、提供网络技能培训等技术性措施,不足以缩小群体间的互联网信息差距。自2000年以后,相关政策设计开始转向社会性视角,在采用技术性政策措施的同时,从信息贫弱群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发展障碍出发,通过社会政策,向这一群体赋权,使之形成自我发展能力。治理我国城市互联网信息差距涉及教育、就业政策与信息化政策等多个领域,需要提高信息贫弱群体的信息使用能力和职业技能,增加其社会资本,完善公共服务,使这一群体获得更多利益。一个有效的途径是通过公私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共同治理互联网信息差距。
5 治理我国城市互联网信息差距的思路
需要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建立一个社会矫正机制,缩小我国城市群体间的互联网信息差距,改善信息贫弱群体的就业与生活状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5.1 治理我国城市互联网信息差距的战略目标
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社会基础还较为薄弱。本文认为,我国治理城市互联网信息差距的目标应具有阶段性,以提高接入率为基础,设定近期和长期目标,见表2。
5.2 治理城市互联网信息差距的对策
5.2.1 近期的治理措施
·改善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可获得性。应加强城市公共网络端口建设,将学校、图书馆、社区学习中心等接入互联网,使信息贫弱群体能够接触网络。建议以民政部门的社区信息化建设、各地区的社区学习中心为依托,通过社区、居委会统一管理,借助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向各类信息贫弱者提供廉租或捐献电脑、免费或低收费网络服务;各地区应探索将城市公共网络资源向农民工开放的模式,改善他们对网络的获得。应融合网络与传统媒体,整合从中央到地方的已有信息资源和服务,向信息贫弱群体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渠道。
·提高互联网使用技能与收益。目前面向信息贫弱群体的信息化培训存在多方投入、多头管理、缺乏整体规划等问题,应鼓励信息技术培训机构、用工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以及开展就业支持计划(例如国务院扶贫办的“雨露计划”)的政府部门进行合作,结合就业需求(无论是正式或者非正式就业)设计教学内容,使信息贫弱群体通过培训提高信息使用能力,增强这一群体在就业市场上的灵活性。
5.2.2 长期的治理措施
·强化信息化的社会基础。应推进竞争政策和普遍服务政策,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互联网接入费用;根据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把握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趋势,为本土产业技术创新形成包容性空间,继续推进信息无障碍标准,增强缩减信息差距的技术基础;借鉴国外经验,重视全民信息技术教育,避免信息差距的代际传递。
·提高信息服务质量。采取措施促使各类信息服务主体承担社会责任,要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中文网络等媒体对信息内容加强自律管理,创建符合信息贫弱群体需要与认知能力的信息内容。重点是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公共信息服务的用户导向性,使城市信息贫弱群体能够获得关键性的公共信息服务。
·形成长效信息培训运行机制。信息技术培训需要进行平台建设,吸引地方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的长期投入,对培训项目进行科学的评估和改进。在实践中,一些跨国公司联合公益性、非营利性组织和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建立了面向城市信息贫弱群体的社区学习中心,项目设计和管理的规范性高,重视培训师资和当地的骨干力量,产生了规模效应,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社区学习模式。
·增强城市信息贫弱群体的社会参与能力。我国在较长时期内不会改变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中高级蓝领短缺的就业市场状况会延续。城市信息贫弱群体就业以蓝领职业为主,而当前的教育体系和就业选择、社会资源分配不利于蓝领。国家应提高职业教育的成效,创建更为多元的文化环境,使蓝领在社会参与、经济与文化资源分配中获得更为公平的机会,提高收入和职业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新红,中国数字鸿沟报告2008,电子政务,2008(11):25-43
[2] Empirlca Work Research Centre (Ireland) , University of Bath.Thematic Study to Analyze Policy Measures to Promote Avcess to ICT as a Means of" Combating Social Exclusion. Luxembourg: Eu-ropean Union, 2006:33-42.
[3] Steyaert J. Inequality and the digital pide: Myths and realities//Hick S, McNutt J. Advocacy, activism and the lntemet. Chicago:Lyceum Press, 2002 : 199-211
[4]Bonfadelli H. The Interact and knowledge gaps: A theoretical andempirical investig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2, 17(I): 65-84
[5]邱林川,信息社会:理论、现实、模式、反思,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5:71-99
[6]Cartier C, Castells M, Qiu J L. The Infomaation have - less: Inequali-ty, mobility, and translocal networks in Chinese cities. Studies in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at, 2005, 40(2) : 9-34
[7]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北京市数字鸿沟研究报告(2005)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8] Van Dijk J, Hacker L. The digital pide as a complex and dynam-ic phenomenon. Information Society, 2003, 19:315-326
[9]刁松龄,城市化进程中外来农民工信息服务研究——以珠三角为例,图书情报工作,2009。53(4):136-139
[10]李曙光,我国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现状与对策,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68(2):67-70
[11] McClure R, Jaeger P.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olicy research: Im-portance, approacbes, anti realitie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i-ence Research, 2008, 30(4): 257-264
[12]周宏仁,国家信息化优先领域和推进策略,中国信息界,2009.1:36-43
关键词:交通拥挤;一城一交;城市布局
中图分类号:U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心区域交通需求旺盛,交通发达,从而产生的交通拥挤问题也随即显现出来,特别是在北京等特大城市,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已经成为困扰群众出行的大难题。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文章从“一城一交”的中心城市大交通管理模式的构建、完善城市交通法律体系、合理布局城市住房等三个方面展开研究,致力于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
1“一城一交”的中心城市大交通管理模式的构建
所谓的中心城市指的是我国的四个直辖市、27个省会城市以及深圳、青岛、大连、厦门等东部沿海较为发达的城市,这些城市或因为其特殊的政治地位,或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到了国家及各个省份的大力支持,经济发展迅速,规模庞大,城市交通也越发的显得拥挤。我国汪玉林提出了“一城一交”的中心城市大交通管理模式。
所谓的“一城一交”的含义是每个中心城市的交通由某一特定的部门来进行统筹管理,打破了我国大多数城市采用的市政、城管、交通、城建、公安等多个部门交叉管理的模式,交叉管理模式给交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诸如分工不明、责任不清、应急反映低下、城市交通规划不力、交通管理不畅等,而“一城一交”的大交通管理模式则很好的避免了这些现象,能够将交通管理的时效性发挥到最佳。目前我国部分城市已经实行“一城一交”的管理模式,如:北京、成都、重庆、深圳及广州。
“一城一交”的大交通管理模式的构建,首先需要建立新的城市交通管理单位,将原城管单位、原交通管理单位、原城市交通规划单位、城建单位中的交通部门等统统划归于新的城市交通管理单位进行统一管理,这样一来,有利于管理组织的统一、交通管理职能的统一、交通网络建设的统一、交通运输管理的统一,从而有效的对城市交通进行统一管理,理顺了各部门的职责,避免了交叉管理带来的混乱,而且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与配合。其次需要实现决策、执行与服务的分离,决策部门从宏观上对城市交通的管理进行统筹规划,制定宏观决策,同时对各个部门的工作进行协调管理;执行部门则依据宏观决策进行具体工作的实施,包含交通综合执法、安全监管与建设质量的控制、公共运输管理以及基础设施的管理等;而服务部门则在城市交通管理单位的统一协调下,为交通部门的管理系统,信息采集等提供服务。最后理清规划部门及交通部门的具体职责,两者分工负责各自工作,同时又相互制约,共同为交通规划及城市规划的协调创造良好的基础。
以深圳交通委员会的机构设置为例,简单的介绍“一城一交”的中心城市大交通管理模式的构建部门:决策层为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深圳市港务局),下设13个直属单位,3个直属机构,8个派出机构,六个直属事业单位,以及13个社会团体。其中13个直属单位分别为空港处、港行管理处、智能交通处、公共交通处、物流发展处、安全管理处、建设管理处、发展技术处、规划设计处、综合法规处、财务审计处、人事处、秘书处(办);3个直属机构为市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支队、市交通公用设施管理处、市轨道交通建设办公室;8个派出机构为应急指挥中心、客运交通管理局、龙岗交通运输局、坪山交通运输局、光明交通运输局、宝安交通运输局、西部交通运输局、东部交通运输局;6个直属事业单位为深圳港引航站、市交通运输规费征收总站、市智能交通中心、市交通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市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市交通公用设施建设中心;13个社会团体为公共道路协会、集装箱拖车运输协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协会、航空运输业协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行业协会、汽车摩托车维修行业协会、国际货运协会、出租车汽车协会、船舶协会、道路运输协会、港口设施保安协会、港口协会、海运协会。深圳市的“一城一交”大交通管理模式可以作为其他中心城市改革的借鉴。
2合理布局城市住房缓解城市交通拥挤
城市住房和交通两者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交通的拥挤,商业圈、医院、学校等过分的集中于城市中心,而居民住房则大都分布在城市周边,如此的布局造成了上班时期集中入城,下班时期集中出城,这就成了上班难走下班亦难走的现象。所以需要重新考虑城市住房的合理布局。其实城市住房的布局可以借鉴“单位群居式”布局,即以单位为中心,衍射其单位职工的住房,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布局大多如此,这中上班近下班也近的居住模式,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减少居民出行的次数与距离,对于缓解城市拥挤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当然,这种居住布局只是理想化的,随着我国房屋价格的居高不下,居民选择住房的因素以不单单是上班距离的问题,是一个夹杂着房价、工作、子女上学等一系列因素的集合体,同时许多单位也没有能力为职工提供足够的住房,所以这种单位式的城市住房格局的形成有着较大的难度。但随着城市长期的发展与城市功能的逐步完善,在日后的城市住房布局规划中如能渗透着单位式的群居思想,对于缓解我国城市的交通拥挤还是有着一定帮助的。
3城市交通法律体系的完善
中心城市的城市交通法律不应单单的依靠《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还应当制定更为详细的一系列的法律体系,从而避免城市交通执法过程中出现的、杂乱无章、乱收费、乱罚款等一系列现象。加快城市交通的执法效率,加大城市交通的执法力度,避免由于交通执法不畅所带来的人为拥堵。同时在完善城市交通法律体系的同时,要加大交通法规的宣传力度,执法目的不在于处罚,而在于督促市民更好的遵守交通法规,提高全民素质,共同缓解城市交通拥挤。总而言之,要缓解交通拥挤的问题,就需要完善城市交通法律体系,在各项法律法规的保障支持下,在广大人民的支持和赞同下,才能使治理交通拥挤的各项举措依法有序实行,彻底实现对城市交通拥挤的治理。
4结语
中心城市交通拥挤问题以及严重影响着居民的出行以及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而缓解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的主要途径在于采用“一城一交”的中心城市大交通管理模式的构建,同时构建与完善城市交通法律体系,此外还需合理的城市住房布局。从上述三个方面着手解决中心城市的交通拥挤问题,可以得到良好的缓解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组织.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 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60-271.
[2]陆化普,袁虹,于建伟.北京交通拥挤对策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 87-92.
[3]陈来荣.城市道路拥挤收费关键问题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4]范冠峰.如何破解中国大城市交通拥堵的困境[J].理论界,2009(2): 196.
[5]张天培.关;F优化交通资源配置的思考[J].综合运输,2006(12): 15.
1有害生物的现状
号称松树“癌症”的松材线虫在广东、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地每天都有新的疫点发生,其蔓延之势已覆盖了我国5亿多亩森林。
危害100多种植物的美国白蛾在辽宁、山东、河北、天津等地并未“扑灭”,而且新疫点频频出现,现对北京已成包围之势,正在敲响北京的大门。
国槐的蛀干害虫锈色粒肩天牛,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一直以河南、山东南部为根据地,局部为害国槐、栾树,九十年代中期向东、西、北三个方向出击,成为蛀干害虫的优势种,如今已成为北京市树“国槐”新的重要蛀虫。
从未过长江的北方蛀虫臭椿沟眶象,在本世纪初,跟随寄主千头椿大举入侵上海市,形成严重危害。
日本松干蚧是一种毁灭性害虫,遍及华东各省,如今又向东北扩散,吉林省1994年首次发现受其侵害,至2002年发生面积已达27万亩,成灾面积13.5万亩,4万亩松林在虫口下濒死或枯死。
杉树、柏树的重要蛀干害虫双条杉天牛向北已蔓延到沈阳,大有向东北扩散之势。
光肩星天牛的危害面积已达50万公顷。
青杨虎天牛在黑龙江哈尔滨周边地区再度暴发成灾。
蔗扁蛾是我国新发现的一种鳞翅目钻蛀性害虫,危害香蕉、甘蔗等经济作物,防治难度较大,如今已遍及华东、华中、华北、西南、东北等各地城市园林,危害植物达22科之多,除巴西木、发财树、绿萝、一品红、棕竹、鹅掌柴外,全国各地尤其是城市园林许多木本、草本花卉被其侵害。
杨树烂皮病1999年春在东北全部及华北、内蒙古部分地区流行,被害致死柳、杨等绿化树木近15万株。
松枯梢病在山西、陕西、辽宁大发生,大连沿海地区的大片黑松患病死亡。
银杏大蚕蛾仅在陕西就发生2万公顷,东亚飞蝗在西北、华北再度暴发成灾。
2003年春,长春市因冻害死亡杨、柳树2万余株,由冻害引发病害,严重染病的树木3万多株。
原产南美的水葫芦,学名凤眼莲,作为畜禽饲料、观赏和净化水质的植物被引入并推广种植,后逸为野生,以极快的无性繁殖,形成单一的优势群落。在云南已成“喧客夺主”的心腹之患,占据了滇池10平方公里的水域,破坏当地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堵塞交通,给渔业和旅游业造成重大损失,严重地破坏了生物间生态平衡。
2问题分析
2.1绿化格局的调整改变了原有有害生物的结构
园林植物是城市建筑物、道路之间互相联系并使之成为一体的纽带。国外园林风格不断传入我国,植物配置和种植方式更加多变,如疏林草地、规则绿化等,打破了我国传统园林格局。园林植物种类、数量以及绿化面积大幅度增加,改变了城市中原有有害生物的种类、结构和危害。如今,蛀干害虫、“五小害虫”(蚜、螨、蚧、粉虱、蓟马)和生态性植干病害成为城市园林植物的主要病虫害。
2.2绿化植物的不合理配置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先决条件
害虫与寄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协同进化关系,可以说植物一栽下去就决定了病虫害的发生程度,不合理的种植结构是病虫害严重发生的源头。
2.3城市生态恶化为病虫害的发生开启了方便之门
城市环境是由人工建造起来的特殊生态系统,地上部分往往是空气污染严重、光照条件不佳、人为破坏频发;地下部分往往是土壤坚实、透气性差、土质低劣、缺肥少水、生长空间狭窄,这些直接导致了有害生物的大发生。当某种生态因子达到灾变程度,而养护管理又长期相当不力时,生态平衡将被打破,园林植物病虫害就暴发成灾,发展成为自然生物灾害。
2.4园林植物检疫环节薄弱,外来病虫猖獗
随着国际间植物交流的频繁,侵入型害虫不断传入我国,而我们当地天敌尚不能马上跟踪适应,这些自然控制因素的丧失使侵入型害虫比我国本地害虫具有更大的危害性。严重危害100余种花卉植物的毁灭性食叶害虫美洲斑潜蝇和前面提到的蔗扁蛾就是近年从国外传入的,并在短短两年时间就遍及我国22个省区。
2.5气候异常促使城市园林病虫害大发生
在城市恶劣的生态环境下,园林植物生长势极弱,这时气候方面的因素则变成决定性影响因子。
1999年柳树烂皮病大发生,国家林业局专家组确定为灾变性气候引起。2003年春长春大量树木死亡也是由灾变性气候引起。
3对策:
3.1加强抗性植物品种的选育及应用
植物材料的选择应以植物区系分布规律为理论基础,以乡土树种为重点,以适应城市生态环境,如抗干旱,耗水少,耐瘠薄和土实,抗污染,抗冻害,抗病虫,耐粗放管理等7个方面为树种选择的首要标准。
3.2从规划设计着手,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
从尊重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出发进行园林规划设计,遵循生物共生、循环、竞争的原则,以乔木为主,实行乔、灌、藤、花、草多种植物合理混配的林荫型绿化,造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园林植物群落,形成一个多品种、多层次、互促共存、遮阴效果好的复层种植结构。
北方冬季景观随季节的更替而发生变化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大可不必一味追求完美的绿色,去与自然规律进行无谓的抗争。
3.3加强养护管理,减少有害生物的发生
加强养护管理就是人为地调整适合目的植物生长,而不适合有害生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使目的植物能健康、茁壮地生长,有害生物很难侵入,也不能大量繁殖,对目的植物构成威胁。从根本上解决植物衰退病这一难题。
【关键词】城市河道;污染治理;研究
1.前言
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生产需要都离不开水源的正常供应,因此水源水质的高低就会严重制约人类的生活质量。作为城市文明繁荣载体的河流在重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却成为制约人类发展一大因素,为确保人类生活质量的高低,以及经济的发展需求,应该重视城市水源污染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综合防范。河流综合治理的进行不仅能够提高河道排水、防洪、排污工作开展的高效性,还能重新规划城市的建设,美化城市的生活环境。
在进行城市河流的综合治理时会涉及到很多的内容,比如环境科学、城市交通、河流景观、生物化学、水利工程等。因此在开展此项工程时一定要遵从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文、生态发展的需要,社会效应发展的需要等可持续性的发展角度出发,进行河道污染的综合治理。
2.河道的发展现状
在早期的河道治理工作中虽然已经开展相应的内容,但在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上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具体的内容如下所示。
2.1河道的护岸工程不完善
在河道的护岸工作中往往采取的措施只考虑到河道所具有的防洪性能以及相应的稳定性,因此通常采取的措施是混凝土护岸、浆砌护岸、预制的混凝土块护岸、干砌块石护岸等措施,在开展这些护岸工程的建设时经常忽略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因素[1]。对于河岸开展硬化工作便将水土的关系割裂,影响整个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河道周边的景观环境也没有进行利用,割裂人类生活和河道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
2.2河道防洪性能不足
从实地勘察的结果和相应资料的查阅中,城市的部分河道的堤身较为单薄,因此河道具有的防洪能力较低;一些河道的河岸上根本就没有开展任何的护堤防范措施,另一些河道由于较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进行过较为大型的检修工作,因此河道的淤泥较多、河堤的残缺症状也比较严重。所以一到雨量充足的季节,就会面临较为严重的防洪问题,脆弱的河道很难承受雨水的冲刷和洪水的冲击[2]。
2.3污染问题严重
从大多数的城市建设问题中,城市水源的污染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一项重大问题,此现象的出现不仅会制约城市的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会影响经济的发展。这个现象出现原因是城市生产的污水总量超出城市河道污水治理的能力,而另一些城市的污水治理体系又相对不足,致使水源不断被污染,而且越来越严重。
3.城市河道治理的综合手段
3.1增强河岸的绿化建设
开展河道的绿化工作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的自然景观,还能增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在河岸绿化工程的开展中也应将河岸的护岸工作考虑到其中,保证河岸的防洪质量。加固河道的堤岸,避免在雨水充足期造成水土的流失致使河道堤岸变薄,降低其防洪能力。在目前的河岸绿化建设中常用的方式,在河岸上种植草坪、杨柳、小乔木、开花的灌木丛等,建设亲水平台或者设立阶式的驳岸等。在河岸的周围还可建设利于市民休闲活动场地,将河岸工程的维护和管理以及气候因素考虑在内,再进行建设。河岸旁的景观设计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精神后,再开展河岸生态建设。开展此项建设不仅能够美化河岸的景观,还能满足市民的休闲精神需要。
3.2加强河道的污染治理
河道的污染治理可以定期对河道进行淤泥的清理工作,此项工作的进行不仅能够促使沉积在河道中的淤泥进行顺畅的排泄,扩还能增整个河道的蓄水泄水量,从而提升河道水源的自净能力,避免过多的污染物停留在河道到中,在河道蓄水的纵向深度上得到较好的控制,增强防洪的能力[3]。截留是河道治理的另一套有效的工序,主要是对污染源进行切断工作,将在城市中进行生产的所有工厂产生的污水进行囤积,避免其在未经过污水治理之前就排入河道,加重河道的水源污染。此外还可向市民宣传相应的河道防污知识,提高市民最城市污水治理的认识程度。污水的治理工作的开展还能从对雨水的分流中实现。
3.3应用生态技术进行河道的整体修复
构建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才能有效的提升河道的自我修复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因为较好的河道生态系统就能拥有较好的自我恢复能力、自我生产能力以及良好的生态多样性等[4]。生态河道建立的主要内容有:
(1)对河道增设生物滤床,生物滤床的制作可以应用人工填充的材料或者河床上附着的水藻等水生物来开展污染物的过滤和降解工作。
(2)在河道的附近增设人工湖,将污染物流入河道中的数量减少。还可增设人工湿地,应用微生物和水生物的影响来开展水源的净化工作。
4.进行河道综合治理的意义
河道治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不仅能够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便利,还能为自然生态中的防洪排涝工作做好防控准备,确保城市居民的居住安全,此外河道的整个生态系统还能为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营造较好的活动场所,提高居民的居住质量。在进行河道的综合治理后还能增加额外的经济收益,综合治理中在河道的附近增设滩涂,进行相应作物的经济种植,便能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
4.结语
在城市的规划中开展城市的河道基础建设,便能够改善城市的整体生态质量,为市民的生活提供相应的便利,还能改善整个城市的景观,而且河道自身所具有的防洪排涝功能也能得到提升。治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可以将河道在市民心中脏、乱、差的形象彻底颠覆。在进行河道的治理时一定要联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尽可能保持河道原有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生态环境的基础,实现城市居民与河道的和谐相处、经济与环保的共同进行。通过对河道的综合治理,为市民营造出一个更好的人文生态环境,确保市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国培、楚万强、张玉昶.城市河道综合治理措施分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03):69-70.
[2]赵德金.现代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生态景观型河道的建设[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37(05):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