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所进行的各种运动,以及不同条件下人体产生运动和运动状态改变的力学和生物学原因。因此,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应以体育动作为核心,运用技能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和力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人体运动器系的力学特征和人体运动规律,并根据影响人体运动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寻求人体运动技术的合理性和最佳化,进而为提出有效的训练手段和发展人体运动能力提供理论依据。《运动生物力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由于受到人体运动形式复杂性和实验条件的制约,《运动生物力学》教学中运用视觉传达技术对运动虚拟环境进行模拟显得尤为重要。
1视觉传达和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
【1】视觉传达是人与人之间利用“看”的形式所进行的交流,是通过视觉语言进行表达传播的方式。不同的地域、肤色、年龄、性别、说不同语言的人们,通过视觉及媒介进行信息的传达、情感的沟通、文化的交流,视觉的观察及体验可以跨越彼此语言不通的障碍,可以消除文字不同的阻隔,凭借对“图”――图像、图形、图案、图画、图法、图式的视觉共识获得理解与互动。视觉传达设计(简称VISUAL DESIGN)是指“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设计”.简称为视觉设计。它们把有关内容传达给眼睛,从而进行造形性的表现性设计。
2制作《运动生物力学》课件时要整体设计,统筹安排
《运动生物力学》课件制作时,经常要通过图像、文字、表格等形式讲述体育动作。在体育科学研究中,体育统计图有条形图、线图、直方图和圆形图等,统计表也有单单项统计表、多项统计表和专项统计表,由于用到的表达形式较多,所以图像的形状、颜色、文字、表格等要素上下关联,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各要素前后顺序要统筹规划、整体考虑。对于设计的内容,则可能有多种表达形式,但要严格按照内容需要,不能一味追求形式而影响了整体效果,在课件设计时,具体运用哪种或者同时运用哪几种表达形式,要统筹考虑。
3 色彩搭配要有层次感
授课过程实际是向学生传达信息的过程,课件中不同的颜色搭配体现不同的意境。课件制作时将不同的颜色按照背景或主题的不同进行合理搭配,既显得生动活泼,提高学生的兴趣,有提高课件的美感。但要注意,色彩再好也是形式,是要为内容服务的,所以,色彩体现的风格应与课件主题相关,即要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具体到课堂应用时,不同的图形可采用不同的颜色,形成成鲜明的对比,文字的表达可以用不同的填充色并配以相应的字体颜色,突出内容的重点部分。
4 合理编排文字
在《运动生物力学》多媒体课件中,文字的主要功能是向学生传达教学内容以及各种辅助信息。教学内容主要信息是靠文字体现的,是非常重要的视觉要素。但在具体课件制作中尽量不要整版都是密密麻麻文字,同时文字也要适当通过变化字体或改变衬底背景颜色来提高美感,避免出现视觉疲劳。一般来说,在同一张PPT中,可以运用不同的字体和色彩,但文字的种类和颜色尽量不要超过三种,尽量不用太草的字体,否则版面显得杂乱,喧宾夺主,影响教学效果。
5 巧妙运用设计模板
在《运动生物力学》课件设计中,必须以突出表现内容为依据,从而灵活运用版式设计。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选择不同的模板。配以生动的竞赛图片、鲜艳的文字,创造一个虚拟的体育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直观性和兴趣。在一堂课中,适当选取不同的模板,尽量避免始终使用一个模板,那样显得单调。但模板毕竟是表达内容的外在形式,所以模板选取上既要防止呆板单一,又要防止一版一式,过度花哨。
6 善于运用“超级链接”
作者:闫之朴
掷标枪运动的快速发展(1953-1986年)美国人弗•赫尔德遵循空气动力学原理发明了木质和铝制标枪,提高了标枪的滑翔性能,后来,瑞典人又设计出钢质的“超级爱丽特”标枪,减少了标枪出手后的颤动,进一步提高了滑翔性能,极大地促进了标枪成绩的提高。标枪材料和结构的改变使人们开始从运动生物力学等方面探讨和钻研新的技术。1956年,西班牙运动员克拉克采用一种新式的类似掷铁饼的旋转技术,最好成绩达到112米。但这种技术很难控制标枪的落地方向,容易导致伤害事故发生,不久这种技术就被停止使用了。1980年,匈牙利运动员帕拉吉在最后用力时采用快速的大幅度转体技术创造了96.72米的世界纪录。这种技术使转体的力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著名生物力学专家艾里尔使用当时先进的科技手段得出了一项权威结论:身体各环节相继加速和减速的时机和顺序,在掷标枪时产生生物力学优势[2]。霍缅科夫指出,掷标枪的鞭打动作是有效投掷技能的生物力学核心[2]。从那以后,大量的科研成果开始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分析掷标枪技术特别是最后用力技术,人体运动链理论已逐渐达成共识。掷标枪运动的稳定发展阶段(1986至今)国际田联从1986年开始选用新式标枪,将原标枪的重心点前移4厘米,这样就降低了标枪在空中的滑翔性能,基本确保了赛场的安全和裁判的便利。同年,西德运动员使用新式标枪投出了85.74米的好成绩,首创了新式标枪的世界纪录。新枪问世后,各国的研发人员都相继对新枪的动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研究成果对掷标枪的成绩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掷标枪运动中不得不提的是出生捷克的泽列兹尼,他无疑是掷标枪运动中最耀眼的明星,他是一位天才的标枪运动员。泽列兹尼在22岁时参加了1988年汉城奥运会,并在资格赛中创造了奥运会的新纪录。之后,泽列兹尼连续夺得1992年、1996年和2000年三届奥运会男子标枪冠军。此外,他还在1993年、1995年和2001年田径世锦赛上三次夺得金牌。1996年5月25日,他在德国耶拿创造的98米48的男子标枪世界纪录至今未被打破。在女子标枪方面,近些年来无论是动作技术还是训练的手段和方法都和男子非常相似。在新枪使用前,女子的世界纪录是由前民主德国费尔克在1988年创造的,成绩是80.00米。1999年国际田联决定使用女子新式标枪,新枪的结构和重心稍作了改变,落地时枪尖更容易先着地,给裁判工作和赛场安全提供了保障。
在不考虑空气影响的条件下,掷标枪的成绩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即标枪出手的初速度V0、标枪出手角度、出手高度h和重力加速度g(常量)。在前三个变量中,出手速度V0是决定性因素。因为标枪成绩与出手速度V0的平方成正比。所以,提高出手速度仍是今后掷标枪运动的主要努力方向,无论是改进技术还是力量训练都要始终遵循“速度是核心”的训练理念。继续优化标枪的出手角和冲击角标枪的最佳出手角是指在初速度不变的情况下,能够取得最大远度的出手角度。通过计算机模拟和标枪发射实验证明,男子标枪的最佳出手角度约为42度,而女子约为38度[3]。但以上实验是以初速度不变为前提的,实际上运动员采用不同的出手角度,其出手速度也会相应变化的。所以首先应考虑“速度”这个核心,也就是说采用多大的出手角度才能发挥最大的出手速度,在能发挥最大出手速度的前提下在适当调整出手角度对投掷远度的影响。因此这两个因素要综合考虑。实验表明,男子运动员的最佳出手角约为34度,而女子的最佳出手角在31-35度之间(图略)标枪出手后在飞行的过程中会受空气流体力学因素的影响。通过图2所知,冲击角β是影响标枪在空中飞行的最重要的角量参数。根据流体力学原理,器械在空中飞行的冲击角为正值时(图2为正值),来自迎面的风阻必然使冲击角逐渐增大,飞行阻力会相应地增大,标枪有竖直的趋势。冲击角超过一定角度就会出现失速现象,阻力剧增,飞行远度就会大大折扣。相反,当标枪冲击角为一定范围的负值时,标枪的纵轴在飞行上升阶段会逐渐与标枪重心抛物线轨迹的切线方向一致,将会大大减少飞行阻力,从而增强飞行能力,提高飞行远度。
经实验表明(图略),出手角度不变时,冲击角会存在一个合理的角度,在这个角度上,标枪飞行远度相对较远,相反如偏离这个角度,将会引起飞行远度的下降。一般认为,掷标枪的合理冲击角为接近零度的负角,这既可减少最后用力时标枪自身的形变,也能有效降低出手后的风阻[2]。技术更加流畅、节奏更加明快现代掷标枪技术经过一百多年的沉淀、革新与发展,较以往在多个技术环节上都有了明显的改进和提高,每次重大的技术改进或革新都会带来成绩的巨大飞跃。这是人们孜孜以求、勇于探索的精神写照。当前部分优秀运动员的技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助跑速度快,助跑越快,标枪的预先速度就越快,有利于提高标枪的出手速度;二是投掷步节奏快,特别是最后用力前节奏更快,助跑与最后用力的结合更加紧密连贯;三是超越器械的动作幅度适中,最后用力的动作快速、流畅,力量集中。四是标枪出手的初始状态好,初速度很快,出手角和冲击角合理,飞行阻力小,飞行状态好。所以,从整体上看,要更好地处理紧张与放松的关系,做到张弛有度,节奏明快。因为这种能力和要求对于提高标枪技术的流畅性特别是对于加快最后用力的技术节奏和快速鞭打动作、有效提高最后用力阶段的动量传递、促进和提高人体运动链的末端加速效果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掷标枪技术正处于稳定的发展时期。[3]
摘 要 本文通过对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研究现状的归纳分析,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对完成跳跃类难度动作的三个阶段:起跳、腾空和落地阶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竞技健美操跳跃类难度动作三个阶段的完成,即起跳、腾空和落地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运动员对每个阶段的技术动作的控制都对整个动作的最后完成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 竞技健美操 难度 跳跃 运动生物力学
当前健美操套路中难度动作编排的发展趋势倾向于分值最高的C组跳跃类难度动作,因此对跳跃类难度动作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的研究重心。本文从生物力学学科的角度对竞技健美操跳跃类难度动作进行审视,对整个跳跃类难度动作完成的过程进行生物力学概述,以期给竞技健美操的实践训练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一、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分类
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作为表现难美性项群类竞赛项目的核心,不仅是比赛取得胜利的关键也是健美操运动员体能和技术的表现,更是裁判员对成套动作进行评分的重要因素。根据2005年国际健美操对于难度动作的最新规定,健美操的难度动作可以分为下列四组。A组――动力性力量:俯卧撑类,文森撑类和俯卧撑腾起类,提臀起与分切类,旋腿与直升飞机类开普类;B组――静力性力量:分腿支撑类,直角支撑类,高直角支撑类,水平支撑类,文森支撑类;C组――跳与跃:直体类(垂直、自由倒地、给纳、燕式平衡塔马诺、团身、跳成俯撑);屈体分腿类(科萨克、跳与成劈腿、跃成俯撑、跳成俯撑);屈体类(跳与成劈腿、跳成俯撑),劈腿类(跨跳、纵劈腿跳、横劈腿跳与跃);D组――平衡与柔韧:转体类,平衡与高踢腿类,劈腿与依柳辛类。
二、竞技健美操跳跃类难度动作的特点类型
(一)特点
纵观竞技健美操跳跃类难度动作技术,有以下几个特点:1.整个动作在空中完成;2.有一个或多个空中造型动作:3.空中造型保持的时间长,占腾空过程的大部分时间;4.空中转体的度数不同决定着同一难度动作的分值高低;5.起跳过程是单脚或双脚起跳,落地动作有明显的造型,分为四种:单脚落地、双脚落地、成俯卧撑落地、成劈叉落地。
(二)类型
对2005-2008年国际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难度评分标准进行分类统计,按各动作在规则中首次出现进行排序,分为两种类型:1.单一型难度动作:团身跳、屈体分腿跳、科萨克跳、屈体跳、跨跳、劈腿跳、踢劈腿、帕克、交换腿跳、弹踢、剪踢、剪式变身跳、跳转、击足跳;2.复合型难度动作:空中有转体动作或两个(包括两个)以上造型动作。如:转体180度团身跳再转体180度、侧跨跳成分腿屈体跳等。
三、竞技健美操跳跃类难度动作技术原理分析
(一)起跳阶段
决定跳跃类难度动作的三个重要力学因素是跳跃的高度、时间和转动力矩,而体现这三个因素的是腾空阶段。作为腾空前的准备阶段―起跳过程,在整个跳跃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认为上肢摆动对原地纵跳起着积极的作用,跳跃的高度可以因起跳阶段的摆动动作而提高30%。以此类推,正确、合理的起跳过程是完美完成腾空阶段的先决条件,这为腾空中获得足够的高度和充分的腾空时间作了铺垫。
(二)腾空阶段
从复合型难度动作的腾空阶段分析,迅速有力的起跳和起跳时获得的充分的转动能量为完成腾空阶段动作提供了前提条件。腾空阶段作为跳跃类难度最重要的环节,在腾空高度和腾空时间一定的情况下,转动力矩的获得成为另一个重要的力学因素,这是运动员在腾空后完成转动动作的基本条件。对于整个跳跃类难度动作来看,空中造型的保持尤为重要,如果运动员空中造型的保持时间未达到要求,进而使裁判员无法判别该动作的空中造型,终将导致运动员该动作的减分或动作失败。因此,该阶段对运动员的技术要求为:快速腾空到最高点且迅速达到不同跳跃动作的造型要求,接着放慢姿态变化的速度以此巩固其视觉效果,最后迅速成各种落地造型。
(三)落地阶段
落地阶段作为整个跳跃类难度的后续过程,起跳阶段和腾空阶段的完成好坏直接影响着落地造型的稳定性,同时人体对落地技术动作控制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跳跃类难度动作的完成效果。根据规则对“跳跃”词语的定义――垂直起跳并且落回原地的跳跃类动作。该定义的引申意思即是对“跳跃类”难度动作起跳和落地动作所要求的标准规格的确定。为此,我们可以把起跳和腾空阶段看成是理想水平,可以把前两个阶段的完成理想化。从生物力学角度来看,当完成落地阶段具备的各种条件理想化以后,身体内力对动作的控制和整个动作的完成至关重要。这一阶段对运动员的要求为:加强有关跳跃类难度动作的理论学习,在大脑中形成“标准规格”的动作表象,在训练中尽量用意志去控制动作练习,同时用“完美完成动作”的思想进行反复的练习,最终达到动作完成的最佳效果。
英文名称:Spo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主管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
主办单位:广西体育科研所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3-1359
国内刊号:45-1171/G8
邮发代号:2576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关键词:核心力量练习 中学 体育课 可行性研究
前言:通过分析近三年我校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各项指标发现,初中生身体发育与身体素质协调性发展不同步,这为将核心力量训练引入我校体育课课程提供了极大可能性。
一、核心力量练习的概念
1、核心力量的概念:“核心”是人体的中间环节,就是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是由腰、骨盆、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包含29块肌肉。核心肌肉群担负着稳定重心、传导力量等作用,是整体发力的主要环节,对上下肢的活动、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强有力的核心肌肉群,对运动中的身体姿势、运动技能和专项技术动作起着稳定和支持作用。
2、核心力量的理论基础:
1)核心力量练习的生物力学原理
核心力量练习的生物力学原理包括1、重心与核心部位 2、运动生物链与不稳定支撑练习3、 流体静压强与腰椎损伤预防
2)核心力量练习的运动解剖学基础
核心力量练习的运动解剖学基础包括1、创编多维运动练习的客观依据2、选择联系的必要性
3、核心力量练习的体育课课堂模式
学情分析--课程设计—场地布置—体验与练习—分享经验—总结与引导—改变行为
4、核心力量练习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与项目设置
1)素质练习课堂内容的设置
2)准备活动中核心力量练习的设置
3)专项练习中核心力量练习的设置
4)“课课练”内容中核心力量练习的穿插
5)针对中考科目进行专项练习
二、核心力量训练的主要作用
1)稳定脊柱、骨盆;提高身体的控制力和平衡力;
2)提高运动时由核心向四肢及其他肌群的能量输出;
3)提高上下肢和动作间的协调工作效率;提高身体的变向和位移速度;
4)预防运动中的损伤;
5)降低能量消耗;
6)新课标提出“把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作为构建体育教学内容的出发点和归宿”,我校体育课引进了多种现代体能练习手段,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并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三、研究过程与结果分析
1、学生对核心力量练习了解程度的调查
随机选取我校3个教学班,发放问卷,超过70%学生对核心力量练习了解很少,对体育教师来说要在平时课堂上加强这方面内容的渗透。
2、学生对训练所持态度的对比调查
在通过对照班级一个月的对比练习之后,学生改变了学习态度。87%学生比较喜欢进行练习。由34.8%学生不喜欢力量练习转变为仅仅4.3%学生不喜欢。
在完成一个月的对照练习后,在“进行核心力量练习对哪些运动项目技术学习有帮助”这一问题上,健美操、田径、球类、轮滑等项目都超过或接近半数,体操和武术也占很大比例,说明核心力量练习对技术性项目有很大促进作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前景广阔。
3、我校学生对体育课的满意程度的调查分析(随机选取两个班,发问卷144份,回收139)
我校学生不太喜欢体育课编排内容的占90.6%,而49%学生认为没从学生兴趣出发、28%学生认为体育课形式单一,14.4%学生认为运动量不合理,8.6%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偏重中考考试项目。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渴望变化和在运动中体现自我。青春期的巨大变化(如身高体重等因素),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与发育水平不协调。核心力量练习正是从“协调”入手,兼具健美、塑身功效,提升学生的平衡感和控制力。为我校将核心力量练习引入体育课程教学带了来机遇。
4、对教师的调查
我校体育教师年龄结构均为中青年教师,教龄均为10年以上,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有强烈责任心,这正为核心力量练习的引入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同时随机选择的保定市32名中学体育教师认为核心力量练习有利于对增强学生体质、增强心理健康水平,学生体育习惯养成,丰富体育课的内容形式,减少体育课的运动伤害和提高学生活动积极性,40.6%的体育教师认为核心力量练习不利于课堂组织。
四、核心力量练习作为体育课程内容的意义
1、核心力量练习作为中学体育课程内容符合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2、核心力量练习是体能训练不可缺少的因素,是提高各项素质的重要前提之一。
3、核心力量练习方法、手段多样,形式灵活,能满足学生个性需要,是实现中学体育教学目标的手段之一。
4、核心力量练习作为中学体育课程内容能更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
核心力量练习通过学生参与实践,获得直接的经验,它能培养学生有明确目的的、连续的、有条理的、学习和生活,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
五、结论
1、核心力量练习在竞技体育中被广泛关注,而在中学体育教学应用方面关注不够。
2、中学体育课堂有核心力量练习生存的土壤,核心力量练习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功用,把核心力量练习引入我校体育课堂会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实质。
3、中学生很喜欢“核心力量练习”,将其引入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不仅丰富了体育课的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基本活动能力、身体、心理素质的提高有积极意义,符合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
4、我校学生对现有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喜欢程度偏低,大多数学生渴望得到改善,核心力量练习是不错的选择。
5、通过核心力量练习在我校的试开展情况、我校师资现状及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分析得出,核心力量练习进入我校体育课堂教学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6、核心力量练习在对应中考项目的针对训练中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六、建议
1、积极宣传核心力量练习,提高学生兴趣,增大体育课中教学时数的比例。
2、根据核心力量练习的特点,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条件、教材选用、内容选择、课时分配等实践研究,加快核心力量练习进入我校体育课堂的进程。
3、提高我校体育教师素质,针对体育教师进行全面培训。
参考文献
1、《浅析核心力量训练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苑春雷 辽宁高职学报2009 第6期
2、《现代体能训练:核心力量训练方法》孙文新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0.4
摘 要 核心力量和网球都是体育界两个炙手可热的名词,两者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本文通过对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的总结及其在网球中的运用的分析,为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训练理论分析和方法参考。
关键词 核心力量 训练 网球
“核心力量”曾一度作为一个很流行的体能训练名词席卷全国,为此出现的核心训练方法、核心训练器材、核心训练理论等,也是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网球作为现在国内职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运动项目对体能训练的重视程度也相对较高。通过调查研究和亲自带队训练发现,核心力量训练在网球体能训练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体能训练中占有较高的比例。
一、核心力量在网球技术中的作用
(一)核心区的稳定利于动作技术的完善
众所周知,网球运动中的跑动很重要,“澳洲野兔”休伊特就是凭借着出色的跑动来一次次战胜对手的。然而跑动击球并不是单纯依赖两条腿,从生物力学分析,人体加速起动和制动时,上半身会由于惯性出现后仰和前倾,速度和方向变化越快,这种惯性效应就越明显,这就需要强大核心稳定肌群协调用力,以保证人体像一个刚体一样运动,防止跑动中上下肢的脱节。在青少年和低水平运动员中常常会出现起动时脚腾空“压不住身体”、击球后向前冲出“收不住”的现象,其中一个重大原因就是核心力量缺乏。跑动中上半身需要核心区肌群尤其是腹部肌群协调发力,确保上半身处于人体重心的前进方向上,这样才利于加速和起动。制动时,除了腿部肌群的离心收缩外,核心区背部肌群的协调发力很重要。制动时人体上半身由于惯性向前冲,强大的背部力量能确保上半身处于人体重心前进方向的后方从而有利于更好的减速和维持平衡。网球技术动作很多都是在跑动中完成的,有的甚至是在单脚支撑和腾空状态完成的。优秀网球选手漂亮的底线滑行击球、上网探身截击、场外高难度救球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滑行中重心的平衡、拦截时身体的控制等都离不开强大的核心稳定性,唯有保持核心区的稳定才能在身体姿态明显失衡的状态下维持稳定的身体重心,确保技术动作的完成。没有稳定的核心支撑,手对球拍的控制、拍对球精确击打都无从谈起。
(二)核心爆发力是影响网球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
网球运动是一个速度力量项目,对运动员爆发力的要求很高。发球和底线对打技术是网球运动最核心的两个技术,这两个技术对运动员的核心爆发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网球中发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发球的速度和角度以及旋转程度是评价发球好坏的指标。其中,角度和旋转度是可以通过技术训练来完成的,而发球的速度更多的依赖先天素质和爆发力训练。从生物力学角度来说,腿部的发力,髋膝踝的蹬伸只会造成身体重心的向上和向前移动,而球的运动轨迹是向斜下方运动,靠手臂和手腕的力量是远远满足不了对球速的要求的。只有通过核心区快速地、爆发性地转动和屈伸来传递、转换和主动发力以使球拍获得足够的向前下方的挥拍速度。在发球慢动作回放中也能看到髋关节明显的蹬转、躯干大幅度的后伸、腰腹快速的前屈。所以,核心区的爆发力对发球速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核心区爆发力的作用在击球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击球动作是通过下肢的蹬地配合挺髋、转体、旋肩,击球后收臂完成的。手臂在击球过程中主动发力所占比例是很小的,主要依靠腿部的快速蹬地和核心区的扭转爆发来完成加速。其中,核心区的扭转爆发力是衡量一个网球选手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国家队和专业队也经常采用反映核心爆发力素质的转体抛实心球,前、后抛实心球来测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二、方法举例
由于核心力量在网球运动中的重要性,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中对其进行了专门性的训练。在此,简单介绍一些常用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
(一)核心稳定性训练
稳定性训练更多的针对脊柱周围小肌肉的练习,以维持运动中脊柱的稳定和平衡为目的,但是也包括大肌群的参与,这种参与更多的是以等长收缩的形式出现。常用的训练手段有:八级腹桥、单、双脚的脚外侧着地侧桥、单、双脚外侧着地侧桥、“俯卧超人”、单、双腿着地仰卧挺髋、坐姿“V”字、瑞士球坐、瑞士球跪撑、瑞士球上站立、瑞士球上单双手俯撑、瑞士球上侧桥、瑞士球上仰卧挺髋、平衡盘上单、双腿静蹲、平衡盘上燕式平衡、平衡盘上腹桥、平衡盘上侧桥、平衡盘上仰卧挺髋、悬吊腹桥、悬吊侧桥、悬吊仰卧挺髋以及各种器械与徒手结合、器械与器械结合等静力性核心练习[1]。
(二)核心力量训练
这里的核心力量训练指克服自身体重的或者抗阻的慢速动态核心练习。简单举例:仰卧起坐、仰卧举腿、“V”字侧摸脚、仰卧蹬车、“V”字直叉、悬吊直腿上抬、背起、俯卧一头起、俯卧旋转背起、俯卧对侧起、斜躺负重仰卧起、坐位负重弯腰、俯身提拉、组合器械抗阻收腹、组合器械抗阻伸背、组合器械抗阻侧屈、坐姿推拉滚轮、站姿推拉滚轮、悬吊俯卧撑、瑞士球俯卧撑、仰卧瑞士球上动态挺髋、瑞士球上收腹等等。
(三)核心爆发力训练
指核心主要参与的爆发式的训练。站立实心球后抛、站立实心球前抛、站姿实心球侧抛、跪姿前抛实心球、跪姿后抛实心球、跪姿关闭式侧抛实心球、跪姿开放式侧抛实心球、半蹲位挺髋直臂前抛实心球、仰卧收腹推球、屈腹快速拉弹力带、向前转体快速拉弹力带、向后快速转体拉弹力带、快速提拉杠铃等[2]。
三、结束语
核心力量是网球运动员一项不可或缺的素质能力,对网球技术的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教练员和运动员可以根据技术缺陷找出影响其发挥的核心力量因素,针对性的选择核心训练手段,加强对应的核心区能力的训练,为技术的修正和进步作支撑。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骨关节炎;含水率;软骨;筋骨失养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核心病机为本痿标痹,以肝肾亏虚、筋骨失养为本,以腠理空虚易感风寒湿邪为标,主要病位在软骨[1]。关节软骨中的水分在软骨细胞与富含营养物质的滑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有利于营养物质、废料及气体的弥散,部分水与细胞外基质(ECM)中的胶原纤维及蛋白多糖结合成凝胶状,参与软骨组织中的流体静压力的形成,同时维持关节软骨的正常结构。当关节软骨受损时,软骨中水分含量发生改变,以调节软骨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维持软骨的生物力学性能,从而起到保护组织细胞的作用[2-3]。软骨ECM降解在软骨退变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阻断软骨ECM降解发生,有可能促进退变软骨修复,从而减缓OA病理进程[4-5]。软骨含水率变化与软骨ECM降解及软骨退变密切相关,提示调控软骨含水率是防治OA筋骨失养的潜在有效途径
之一。
1 关节软骨含水率变化与OA筋骨失养的关系
1.1 关节软骨退变是OA筋骨失养的必经阶段 OA的主要病理特征为软骨退变、骨赘形成,软骨退变属于中医“痿”证,骨赘形成属于中医“痹”证。其中关节软骨属中医“筋”范畴,骨赘属中医“骨”范畴,筋和骨相连,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人体的支架结构,具有负重和维持运动的功能[6]。根据中医骨伤的病机演变规律皮-肉-筋-骨,筋痹是OA发展的必经阶段,筋痹继续发展成为骨痹,骨痹是OA的最终表现形式[7]。力学研究表明,软骨的退变可引起关节生物力学稳态失衡,为维护关节力学结构而导致骨赘形成,骨赘是发生于关节边缘的骨和软骨性新生组织,是生物力学失衡的代偿性改变,但因骨赘改变了关节原有的结构,导致关节失稳,又进一步加重了软骨退变[8]。
1.2 含水率变化促进关节软骨退变 软骨ECM的过度丢失对OA软骨退变的病理进程起至关重要的作用,ECM主要由水、蛋白多糖聚合体以及胶原纤维构成,由于蛋白聚糖中的GAG是多阴离子化合物,结合K+、Na+等阳性离子,引起渗透压升高,从而吸收水分子;同时糖的羟基具有亲水特性,因而基质中的蛋白聚糖可以吸引、保留水分,形成水凝胶,容许小分子化合物自由扩散,阻止细菌通过,起到保护ECM的作用[9-11]。
软骨退变早期,软骨内固有的胶原纤维和蛋白多糖同时发生退变,而蛋白多糖在降解的同时代偿性地合成新的蛋白多糖,此类蛋白多糖分子量较小,分子结构也有所改变,难以与水分子结合形成蛋白多糖聚合体,蛋白多糖的生物学性能下降导致水合作用降低,表现为软骨含水率的下降[12]。
软骨退变发展期,软骨结构破坏,进一步导致胶原纤维结构的改变和胶原纤维含量的下降,上述改变导致ECM渗透压持续增高,引起高渗吸水,ECM含水率增加;此时组织损害加重,电荷密度、应力改变和组织渗透性增加引起炎症介质释放,软骨细胞合成和增生作用下降,蛋白多糖聚集体减少,小分子量单体增多,软骨内渗透压持续增大,导致含水率增加[13]。
软骨退变后期,代偿性合成胶原纤维和蛋白多糖进一步增多,但与软骨退变早期一样,新合成的蛋白多糖分子量较小,分子结构改变,难以发挥其水合作用的生物学性能;此时,炎症反应降低,软骨中炎症介质减少,ECM渗透压降低,软骨含水率逐渐减少[14]。
2 关节软骨中水的存在形式 关节软骨中的水可分为大部分的结合水和少量的游离水。结合水是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成分,可以稳定大分子结构,结合水与胶原纤维和蛋白多糖的阴性离子呈非共价键结合,主要依赖胶原纤维或蛋白多糖的水合作用形成;自由水主要通过渗透作用由关节腔进入,游离于软骨细胞和滑膜之间,因此关节软骨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蛋白多糖的数量[15]。结合水和自由水共同维持关节软骨营养物质、废料及气体的弥散和交换。
关节软骨水分的1/3在细胞内,其余的水分与ECM结合。软骨中缺乏血管分布,软骨细胞成行或成群分布,因此软骨细胞通过渗透作用传递代谢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渗透作用即血浆中的营养成分透过滑膜内的毛细血管壁滑膜进入滑液,通过滑液将营养物质扩散入ECM供应给软骨细胞。滑液包括细胞和液体两种成分,其中约95%是水。软骨细胞存在于一个高度可变的离子和渗透压环境,并且对这种变化非常敏感,当细胞内外环境中离子和渗透压改变时,软骨细胞会通过调节体积来应答。在细胞体积调节的过程中,水是重要的因素之一[16]。
3 调控关节软骨含水率的机制探讨
3.1 炎症促进软骨ECM的降解 细胞因子是介导OA发病最主要的炎症介质,对关节软骨的退变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在OA病理过程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是介导关节软骨退变的主要细胞因子,它们显著增加软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如MMP-3、MMP-9和MMP-13)、聚集蛋白聚糖酶(ADAMTS,如ADAMTS-4、ADAMTS-5)的表达,破坏ECM的合成与降解平衡[17-18]。
OA发生时,蛋白多糖的降解大于合成,软骨弹性和承受负荷的能力丧失,以致关节软骨厚度变薄。其可能的机制是,网络结构的胶原纤维构成了关节软骨的支架,大量高能嗜水性的糖蛋白分子团分布于上述复杂的纤维网架中,TNF-α和IL-1通过激活MAPK通路、一氧化氮(NO)途径和核转录因子-κB通路等,诱导MMPs和ADAMTS的表达,引起胶原纤维网架的局限性破损,造成糖蛋白膨胀以及带负电荷的离子暴露,使关节软骨内含水量增多;此外,蛋白多糖分解后在软骨ECM内产生了更多的小分子单体,增加了ECM内的分子浓度,渗透压持续增大,导致高渗吸水[19-21]。
IL-1β可以激活一氧化氮合氢酶(iNOS)在软骨内产生大量NO[22]。同时,OA患者关节滑膜中含有大量的NO,诱发滑膜组织损伤和血管扩张,导致滑膜肿胀、充血,并且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而引起渗出等,造成关节腔积液;NO进一步促进炎症介质的释放,上调MMPs活性,促进胶原纤维的降解,引起关节软骨肿胀[23]。
3.2 水通道蛋白调控软骨细胞内外水分子的转运
水通道蛋白是一类选择性高效转运水分子的特异孔道,广泛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细胞膜上,自由水的被动跨膜转运受该蛋白介导,对软骨细胞保持内外环境的稳态平衡起重要作用[24]。研究表明,水通道蛋白与OA密切相关,主要表达于关节软骨细胞和滑膜细胞,参与调控细胞的形态和体积,维持滑液分泌的稳定[25]。水通道蛋白受离子浓度和渗透压调节,其启动子区包含渗透压反应元件,水通道蛋白在高渗环境中表达量上升[26]。OA发生时,滑膜的上皮屏障破坏,引起关节腔滑液蛋白增加,关节腔内渗透压升高,此时水通道蛋白在滑膜中表达上调,促进滑液分泌,关节腔积液;软骨ECM降解,细胞周围离子浓度和渗透压改变,水通道蛋白在细胞膜上表达升高,水分子从ECM转移到软骨细胞,导致软骨细胞肿胀破裂,OA进一步加重[27-29]。
4 小 结
软骨退变是OA筋骨失养进程中重要的病理变化之一,而含水率在软骨生长发育、维持关节内外渗透压方面发挥关键的调节作用,调节关节软骨含水率变化具有延缓软骨退变的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30-31]。蛋白聚糖对基质内水分的调控具有重要作用,IL-1、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和透明质酸等通过诱导蛋白聚糖的降解,引起ECM中内外水分失调,有效抑制ECM中蛋白聚糖的降解,调控软骨含水率水平,从而对关节软骨退变进程进行控制,对OA的发展起延缓作用,为研究OA防治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5 参考文献
[1] 李西海,刘献祥.骨关节炎的核心病机――本痿标
痹[J].中医杂志,2014,55(14):1248-1249,1252.
[2] Sharma S,Lee A,Choi K,et al.Biomimetic aggrecan reduces cartilage extracellular matrix from degradation and lowers catabolic activity in ex vivo and in vivo models[J].Macromol Biosci,2013,13(9):1228-1237.
[3] Roughley PJ,Mort JS.The role of aggrecan in normal and osteoarthritic cartilage[J].J Exp Orthop,2014,1(1):8.
[4] Sharma S,Lee A,Choi K,et al.Biomimetic aggrecan reduces cartilage extracellular matrix from degradation and lowers catabolic activity in ex vivo and in vivo models[J].Macromol Biosci,2013,13(9):1228-1237.
[5] Zhang Q,Lu H,Kawazoe N,et al.Pore size effect of collagen scaffolds on cartilage regeneration[J].Acta Biomater,2014,10(5):2005-2013.
[6] 李西海,刘献祥.补肾壮筋汤干预肝肾亏虚型膝骨性关节炎软骨退变的机制探讨[J].福建中医药,2011,42(5):58-59,61.
[7] 韩清民,王跃辉,黄旭东,等.膝骨关节炎从筋论治思路探讨[J].新中医,2009,41(1):5-6.
[8] 陈后煌,邵翔,马玉环,等.骨关节炎骨赘形成的机制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6,5(5):36-38.
[9] Foster RJ,Damion RA,Baboolal TG,et al.A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tudy of water in aggrecan solutions[J].
R Soc Open Sci,2016,3(3):150705.
[10] 杨文芳,周惠琼.蛋白聚糖异常代谢在关节炎损伤机制中的作用[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5,4(1):49-53.
[11] Nia HT,Han L,Bozchalooi IS,et al.Aggrecan nanoscale solid-fluid interactions are a primary determinant of cartilage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ies[J].ACS Nano,2015,9(3):2614-2625.
羽毛球运动核心力量训练
0前言
20世纪核心力量训练被广泛运用于康复保健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0世纪90年代逐渐被西方运用到竞技体育项目的训练中,运动成绩得到显著的提高,到21世纪核心力量训练逐渐被我国竞技体育训练界认可和推崇。迄今,核心力量训练越来越被体育界内的专家和教练员们认为是力量训练的一个重要部分。现阶段对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体系还不是非常完善,对各个运动项目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处在摸索阶段,特别是羽毛球项目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的人数还非常少。本文就核心力量训练的实质,作用以及在羽毛球项目训练中的运用进行阐述。
1研究目的
文章通过对核心力量训练和羽毛球项目训练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确定核心力量训练在羽毛球运动中的重要地位。核心力量训练最近几年在竞技体育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关于核心力量的研究在国内学术界还属于一个比较新的课题,大家都还处于摸索阶段,特别是羽毛球项目的核心力量的训练,研究的专家和学者也是为数不多。通过总结归纳其概念和作用,强调其在羽毛球训练中的重要作用,为当前竞技羽毛球训练以及为当前从事此方面的学者和专家提供参考性建议和意见。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索有关核心力量训练的和羽毛球运动特点方面的资料,深入了解核心力量训练在羽毛球项目中的重要性。
2.2逻辑分析法
对羽毛球运动中的核心力量训练的本质进行逻辑分析,阐述核心力量训练在羽毛球运动中的意义。
2.3专家访谈
通过对专家的访谈,充分了解核心力量训练在羽毛球项目中的重要性以及日常训练的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核心力量训练的释义
对于核心区概念界定国内外学者有着自身的见解。国外的IanHasegawa以腹部、臀部、腰骶部、胸部和背部上的肌肉称为核心肌肉[1];Travis Brown则以位于腹部和脊柱附近的大肌肉为核心肌肉,其中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和竖脊肌等是最主要的核心肌肉;而Paul J・Goodman以联合体上的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胸腰筋膜、腰方肌、髂腰肌、臀大肌、臀中肌和竖脊肌等29块肌肉称为核心肌肉[3]。MARJORIE,JOHN D WILLSON, JEFFREY M WILLARDSON, KIM MSAMSON等学者将核心肌群确定在腰椎-骨盆-髋关节部位,认为核心部位的顶部为膈肌,底部为骨盆底肌和髋关节肌。KATHLEEN R LUST学者认为核心肌群包括胸廓和整个脊柱,将整个躯干视为人体的核心区域。
从上述对核心区概念的界定,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大体相近,他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界定的。从上述可以看出,核心区是腰、骨盆、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是指人体的中间环节,具体是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所包含的肌群有背部、腹部和构成骨盆部的所有肌群。
3.2羽毛球运动员核心力量分析
核心力量在羽毛球运动中运用的具体表现:羽毛球运动是一项灵活多变的体育运动,在比赛中需要长时间的场上蹬、跨,挑以及上肢的连续击球。作为维持身体的稳定性的核心区――躯干对这不停奔跑的下肢和不停挥动的上肢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躯干是作为四肢近端的附着点和固定点,给予四肢运动发力的支撑,是一种根基。
羽毛球运动员往往在比赛中并没有表现出最大力量能力,而是在激烈的对抗下,身体重心不稳定时,爆发力也无法得以施展,这时,羽毛球运动员表现的力量能力不完全取决于运动员的肌群力量,而肌群间的协调性和稳定性对力量发挥的影响程度较大。羽毛球比赛中,运动员的大多数技术的发挥都离不开核心肌群的发力:如跳起扣杀,就需要核心肌群的发力来维持全身的稳定,把力量从腿部通过核心区传递到最后发力的手腕上。场上的各种步伐的移动同样需要核心力量来维持其稳定,保证步伐到位的同时能稳定的击出球。特别在场上的身体失去平衡处于被动的情况下击球,核心力量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3.3核心力量训练在羽毛球运动中的意义
3.3.1加强羽毛球运动员在运动中的脊柱和骨盆的稳定性
核心区域就像是衔接上下半身的桥梁,其重要性就如同房子的地基一般,不但会影响四肢的动作,更负有控制全身姿势正确与否的重责。
羽毛球运动员在比赛中要不断的跑动,及时的转向,跳起来扣杀以及上肢的连续击球等,要想让击出去的球即稳定又有力,就必须让四肢协同配合好,更重要的是核心区域的稳定,为其他肌群或全部肌群提供稳定的支点。所以只有加强核心力量训练才能确保羽毛球运动员在赛场上能稳定的发挥技术动作,从而为赢得比赛增添了砝码。
3.3.2增强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
核心力量的训练常常采用瑞士球作为训练器材,在动动态中让运动员进行各种核心力量的训练,以增强运动员核心区的力量,也符合比赛的特点。这样经常性的在不稳定的环境下进行训练,就能迫使机体不断的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使机体产生适应性变化,从而能提高神经肌肉本体感受。
3.3.3提高运动员的能量输出
在羽毛球运动中,全身协调发力的一致性要求较高,就需要核心肌群发挥其能力,更好的链接上下肢,完成力量传递的一致性.通过核心力量训练可以提高运动时由核心部位向四肢及其它肌群的能量输出,提高上下肢和整个动作间的协调工作效率,提高了力量传递的速度从而减短了击球整个过程的时间,从而降低能量的消耗,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使技术动作更富有经济性和实效性。
3.3.4提高肢体协调工作效率
有强大的核心力量作保证,躯干能够得到稳固的支持,四肢的应力也能够随之减小,由此肢体能够游刃有余的进行更加协调的技术动作。如羽毛球中的跳起杀球,强有力的核心力量能够保证身体在空中的姿态,维持在空中的稳定性,并能保证落地时的稳定性。特别是核心肌群中的小肌群扮演了稳定肌的角色,强大的核心肌群与深层次的小肌群协调合作,使得羽毛球运动员完成了精准到位、衔接流畅的击球动作。
3.4核心力量的训练方法
核心力量训练是指针对身体核心肌群及其深层小肌肉进行的力量、稳定、平衡等能力的训练。稳定是核心前期训练的主要目的,核心力量训练是其他运动能力,诸如速度、灵敏、协调等素质训练的基础。
核心力量训练不同于传统的力量训练,它使下背部与腹部的肌肉群在训练时同时做功,就如同使上、下半身同时做功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所有的体育运动都必须与核心部位共同做功来完成,只有极少数的肌群是孤立的,相反,必须要使全身成为一个整体。核心力量的训练就是要努力使整个机体协调起来,确保运动员在做动作时让核心区域肌群起到稳定躯体,传输能量的作用。
3.4.1徒手练习法
此类练习适用于核心力量训练的初始阶段,目的是让运动员认识到核心肌群的发力和学会控制身体。这种类型的练习得到了大多数专家的认可和肯定,普遍认为是最基础的核心力量练习的手段。这种练习方法很多,如:(1)单膝跪地弓背支撑,(2)仰卧抬腿,(3)仰卧两头起,(4)俯卧背伸等训练手段。
3.4.2简单器械练习法
在练习过程中,除了最基础的徒手练习,运动员一般还要进行在简单器械上的核心力量训练如最常用的瑞士球,平衡板,平衡球等。如(1)仰卧举腿左右绕球,双脚置于平衡球上,然后用腰部力量带动脚左右绕动,保持身体正常位置不要随意移动,保持双脚不从球上滑落。(2)双手撑地双脚撑球,双脚并拢置于平衡球上,双手撑地,手臂与身体成90度夹角,脊柱保持正常位置,与地面平行,控制身体不改变任何夹角;保持均匀的呼吸,不要憋气。如果要进一步加强动作难度,可以采用单手支撑、在瑞士球下放置半球式平衡球等手段。(3)单腿撑于平衡球上的旋髋练习,动作方法:平躺垫上,一腿置于瑞士球上,抬起上体呈一直线,双臂伸展置于地面上;另一腿绕身体做内收外展的旋髋练习;保持均匀的呼吸。
3.4.3使用综合器械进行训练
这类训练有很多种方法例如:单、双足站立于平衡球上,做各种上肢持轻器械举、推、拉,下蹲,躯干扭转等多种形式的练习;躺在瑞士球上做各种持械练习。这种练习是让运动员在不平衡的状态下完成持有其他器械的练习,他通过机体不断的调节不稳定的身体状态,让神经肌肉产生适应性机制从而提高本体感受的能力。如:(1)坐立球体侧上拉,(2)仰卧球体单臂飞鸟,(3)坐立球体体侧平举持铃片转体,(4)跪立球体肩负重侧屈等各种其他训练手段。
3.4.4闭眼的各种站立和蹬立练习
这种方法主要锻炼运动员肌肉的本体感受控制能力,人体在睁眼的时候能够很轻松的进行单足站立和蹬立,但人体一旦闭上眼睛,失去了参照物就很容易失去重心,找不到感觉。所以多进行闭眼的站立和蹬立能有效的提高核心区肌肉的力量。若要增加难度可闭眼跪立在瑞士球上。
3.4.5核心训练指南
下表摘自黎勇明《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旨在提供正确的练习指南,使运动员和教练员能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结论
4.1核心区是腰、骨盆、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是指人体的中间环节,具体是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所包含的肌群有背部、腹部和构成骨盆部的所有肌群。
4.2核心力量是羽毛球运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力量能力,与其他力量能力一起完成整个羽毛球运动。
4.3核心力量训练在羽毛球运动中有着非常显著的意义,他能够加强羽毛球运动员在运动中的脊柱和骨盆的稳定性、增强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提高运动员的能力输出、提高肢体协调工作效率、衔接上下肢,承上启下以及预防伤病。
4.4核心力量的训练方法上列举了徒手练习、简单器械练习、综合器械练习以及闭眼的各种站立和蹬立。
5建议
5.1羽毛球运动员要把核心力量训练当成日常训练的必练项目,特别是教练员要重视这方面训练,研究出更多种训练核心力量的方法。
5.2教练员要根据运动员的特点制定合理的核心力量训练计划和恢复措施,不能一概而论,要因材施教。
5.3羽毛球业余爱好者也要经常从事核心力量的训练,为的是避免运动伤病。但在训练时要注意方法要正确,计划要合理。
参考文献:
[1]《运动生物力学》编写组.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黄继珍,赵嗣庆.核心力量训练的实质及在我国竞技体育的实践[J].体育学刊,2010,17(5):74-76
[3王保成,等.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内容[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3(13):38-46.
[4]郑钦凯.初探核心稳定性和核心力量及其作用[J].科技信息,2009(9):484.
关键词:游泳训练;技术创新;现代竞技
一、改革和创新训练方法
所谓训练方法,是指为了完成训练任务,迅速提高运动水平所采用的多种多样的练习手段方法。它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不同种类的训练形式,二是专项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与手段。任何竞技项目要想取得优异成绩都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成功的训练方法创新,常表现出鲜明的特征
(一)体现项目特征
如中国游泳优势项目蛙泳,总结了快、灵、巧的技术特点。仰泳以轻、漂、柔作为选材对象加以指导和训练的方法。
(二)体现个人特征:
运动员的身体条件、运动素质、技术掌握程度和智力水平不尽相同,任何具体的训练方法、手段都应适合个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方能收到理想的训练效果。
(三)适应专项比赛的特征
各专项比赛都有自身特定的代谢特征、动作形式的表现特征、视对手表现而定的战术特征等。
中国游泳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在技术细节方面追求不够。
二、游泳运动的技术创新分析
运动生物力学、流体力学、程序设计等方法,为游泳技术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诊断方法,提出了游泳技术训练与技术研究可操作的程序化模式,搭建了游泳技术研究与高科技结合的应用渠道,保障了运动员的技术训练与技术创新。
(一)重视“核心力量”的训练及身体协调用力在技术中的运用
“核心力量”训练即专项力量的训练是当代游泳力量训练的核心,发展专项力量不仅应采用负重的专项技术练习,更重要的是改进力量训练的理念,使其在练习形式、负荷和力度上尽可能接近游泳专项要求。
(二)流线型概念的建立
游泳过程中全过程要注意始终保持身体流线型,游泳的流线型就是指“平、直、尖、紧、高”。人们逐渐认识到游泳应当始终把提高划水效率和减小阻力放在首位,减小阻力也就是说在游泳全过程始终保持身体流线型。平,指身置,通过手积极的前伸和积极的打腿,来保持良好的身置,特别是好的打腿能力是保持良好身置的基础。直,指在游进过程中身体尽可能保持直线的概念,直线要求游泳过程收腹和低头。
(三)能量传递概念的形成
能量传递的概念是指游泳的用力过程是一个能量传递的过程。目前,核心力量的观点被各体育运动项目所认同。划水首先是腰部的发力,通^身体的滚动,逐步向肩、臂、手传递的过程;打腿也是腰部首先发力,通过髋向大腿、小腿、脚传递的过程。因此,游泳项目对运动员各关节柔韧性的要求非常高。良好的关节柔韧性能为完成技术提供方便,如高肘加上具有良好柔韧性的肩,能使运动员移臂放松、划水路线加长、抱水到位、划水有力。踝关节的柔韧性更是重要,不仅能增强腿打水的效果,而且能减少身体后方的旋涡阻力,保证能量的向后传递。游泳用力的概念主要是力量的传递过程。
三、重视心理训练、充分运动员个性
现代运动训练日益重视运动员个性的培养西方训练理论中的“等边三角形原理”形象地阐述了技能训练、体能训练、心理训练三者之间的关系,紧密融和于整个训练的全过程。同处一线、出发台上的世界级选手实力十分相近,其胜败已不只取决于训练水平的高低,还取决于谁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有效的情绪控制能力。谁的综合能力强,谁就有可能获胜。另外,比赛的胜负还在于心理素质的抗衡。
四、加强营养和训练恢复的针对性研究
现代训练比赛,其负荷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机体的疲劳必须采取有效合理的营养和恢复手段加以消除,以保证比赛和训练的正常进行。目前国内各运动队依然盛行自助餐,花样繁多、色香味俱全。其标准也是按照水平分出档次,但仍不能细致到根据项目特点、长短距离而分别搭配。
五、高原训练
在高原环境下,大气压力随海拔高度增加而下降,使得单位体积中的氧减少。在这种环境中进行训练,给运动员额外地增加了负荷。研究发现高原训练可视为一种承受高乳酸的训练,在同样游速、距离条件下,高原训练的血乳酸值明显高于平原,但是这种增高,可以逐周逐次的下降;承受高原强度训练的适宜高度为 1890 米;高原训练提高了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效率;高原训练的超量恢复从乳酸――速度曲线右移,心血管功能的改善,血红蛋白的回升,提示为运动成绩提高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林洪,阎超等.游泳运动技术优化与创新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4):40~56.
[2]陈武山,甘清瑛.中外优秀游泳运动员“训练泳式构成”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3):416~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