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工电子技术发展史范文

电工电子技术发展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工电子技术发展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工电子技术发展史

第1篇:电工电子技术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技术;发展措施

自动化技术的产生及发展为我国其它的技术发展带来了有利的条件,包括计算机、网络通信以及电子技术等。通过融入自动化技术能够改善技术原本的应用效果,使其在更多的领域中发挥出有效的作用。而当前电子信息工程中自动化技术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为了使电子信息工程的智能化水平提升,应对电子信息工程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进行不断地完善,为电子信息工程相关行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提升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水平,促进工业现代化发展。

1自动化技术概述

1.1自动化技术的概念。自动化技术作为综合性较强的技术,与信息论、控制论等理论内容有着一定的联系,受到了计算机技术应用及控制理论的影响。作为当前的工业产物,自动化技术的产生能够为工业发展提供相应的动力,由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范围较大,能够满足不同行业的发展需求,尤其是电子信息化工程设计。利用计算机来代替人工模式,使程序具有自动化功能,可节省大量的时间及资源,还可避免人工操作失误造成的影响。通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使企业在市场中获得更多的优势,还可使设计人员的思维能力等得到提升,给技术的应用带来保障。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实现更多的功能,在一些难度较高或者内容单一的工作中起到有效的作用。1.2自动化技术的重要性。自动化技术在生产及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能够与多种技术相互结合改善应用的效果。在工业生产领域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提升生产的水平,使传统生产模式得到改变,为工业生产企业的经营带来了良好的条件。在工业生产中,需要借助自动化技术控制生产机器及设备,提升机器操控的自动化水平,还可加强管理的效果,使制造工作得到优化。此外,在生产中涉及到了危险性较高的环节,应用自动化技术可保障生产的安全性,避免不良的影响。而部分生产环节中是单一的工作,具有较强的机械操作性特点,在进行这些工作的时候,对人员的技术要求比较低,仅仅需要进行重复操作即可,如果采用人工方式会使人员产生厌烦的情绪,还会影响工作的效率及准确性。应用自动化技术可使生产稳定地进行,保证了准确性及效率,大大提升了生产的水平,还可保证最终的生产质量。因此,自动化技术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应将其有效应用在不同的领域及行业之中,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优势,提升社会经济效益水平。

2我国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发展中获得了一定的成就,也为电子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持,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改善。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中,涉及到了多个领域,这些技术已经成为了人们工作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电子技术的发展水平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应重视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但是当前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应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改善,对技术的发展有着不良的影响。我国对电子信息工程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但是效果仍然不理想,由于单一的研究模式难以发挥作用,理论缺少实践的支持,这使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发展受到了阻碍。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能够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因此,应加强对自动化技术的研究,使其能够得到充分的应用,提升社会生产效率及工作质量。

3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实践

3.1在设计方面的应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设计作为主要的内容,在社会的发展下,人们对设计有了更多的要求,需要针对设计方面的需求对技术进行改善。在自动化技术的支持下,能够使设计相关问题得到解决,使人们的需求得到满足,为多个领域提供了有效的帮助。由于大部分工作内容都需要以设计为原理来实现,当设计中产生了问题,会对之后的工作造成影响。传统的设计中人员基本通过人工方式来完成工作,包括图表绘制、数据记录以及分析等,这些工作以人工方式来进行会产生较多的疏漏失误问题,导致工作量增加,效率比较低。因此,根据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实际需求进行分析,应利用自动化技术改善这种传统模式,使设计工作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为设计提供良好的条件。自动化技术的融入能够使基础设计工作的人工操作模式被取代,实现自动化设计,提升工作的效率。使用计算机进行设计及检测,不仅可保证设计的效果,还可提升工作的精确性,使设计工作得到全面的改善,并且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使其高效地完成设计工作,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其他项目中,为其他工作的进行带来帮助。其中,CAD软件作为一种重要的产物,在设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利用计算机即可完成复杂的设计工作,使设计草图转化为完整的工图,应用其他类型的软件进行处理保证了设计的精确性。运用自动化技术能够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工作,例如三项电路及互感电路等,在技术的支持下可使电路得到有效的改善。另外,电子信息工程自身的设计也需要自动化技术的支持,通过对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保证设计的效果,使工程的水平得到提升,为其应用带来保障。自动化技术自身的优势能够提升数据的处理效率,满足多种设计工作需求,减少了人工的投入,可使复杂的操作得到简化。在当前的不同行业企业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可降低投入成本,为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帮助,不仅能够提升工作的质量,还可实现企业的智能化发展,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3.2在制造及办公方面的应用。在电子信息工程发展中,制造方面的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制作中一般涉及到了软件及硬件相关方面内容,硬件指的是生产所使用的设备,软件是计算机控制的系统程序。在传统的制造工作中,硬件及软件的制造都采用人工操作的方式来完成,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人的压力比较大,工作量也比较繁重,会使其产生厌烦及疲劳的问题,难以保证制造的质量。应用自动化技术能够改善这种问题,使软件及硬件的制造流程得到优化,还可实现智能化的操作,建立计算机控制程序及数据库,为设备制造提供有效的支持,使制造的精确性得到保障,提升了制造的水平。运用这种模式能够减少工人的工作量,还可利用计算机自动收发工作数据,进行合理的排序。使用计算机能与其他功能的设备之间建立联系,加强了不同设备的协作能力,使产品生产的效率得到提升。在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技术辅助下可进行产品质量检测,使人员及时发现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对其进行改善,为产品的生产带来保障,使生产达到实际的要求,避免对产品的使用造成影响。在办公方面,自动化技术也可发挥出有效的作用,由于办公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文件,采用人工的方式处理文件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导致工作效率降低,也会造成失误问题。应用自动化技术可对工作文件进行自动记录,对文件进行排序,并且完整地保存下来,避免文件被损坏或者丢失,便于人员进行查找使用。在自动化技术的协助下,可保证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及效率,降低了工作的难度,节省了大量的工作时间。当在工作中产生了信息错误的情况,会对之后的工作造成较大的影响,还会带来严重的损失,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因此,应合理应用自动化技术,为制造及办公领域带来有效的帮助,提升各项工作的质量,使工作顺利完成,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进而发挥出自动化技术的优势。

4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技术支持及发展趋势

4.1数控技术的支持及发展趋势。在技术的创新发展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技术应用发挥了更多的优势,可使传统生产模式得到改善,使用后台程序进行智能化生产。为了实现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生产模式,还需要外源技术的支持,也就是数控技术。该技术指的是借助现代计算技术向生产设备发送指令,使设备能够根据收到的指令开展生产工作,可见数控技术是自动化技术发展应用中的核心技术支持。数控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技术未来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实现控制的智能化功能,这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准确处理各项数据及系统,有效控制机械数据及电子化系统,保证了机械电子工程的整体性能,以满足生产工作的需求。另外,在智能化发展趋势下,包装机械应具有多功能化的特点,例如食品包装等,使用电脑智能仪器来进行包装控制,可实现自动化生产的目标。4.2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及发展趋势。计算机网络技术是未来发展趋势下的重要技术,当前社会的生产及工作都需要网络技术的支持,而电子信息工程建设发展也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将两者融合可使网络技术与电子设备连接起来,使信息传输的效率得到提升,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沟通条件,对人们的工作及生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的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技术在未来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向着结构设计标准化、模组化方向发展,为更多的行业提供有效的支持。

5结语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及社会的生产运行,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电子信息工程建设中,应对技术进行不断地更新,使其发挥出更好的作用,其中自动化技术逐渐得到了应用,为各项生产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将其应用到电子信息工程中能够实现生产自动化,提升了生产的质量,为电子信息工程未来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条件。

参考文献

[1]张镭.电子信息工程中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信息记录材料,2019(3).

[2]翟斌,李登辉,周达明.电子信息工程中的自动化技术分析[J].电脑迷,2018(1).

[3]孔维禅.电子信息工程中的自动化技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20).

第2篇:电工电子技术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探讨;现代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1、电子信息工程及其现代化技术必要性

1.1、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作为运用计算机等技术的信息处理及电子信息控制学科,对信息获取及处理,以及信息统计及电子设备的设计、开发、集成与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目前电子信息工程覆盖了社会很多领域,像手机对我们声音及图像的传递,电话交换局中对各种电话信号的处理,以及现代军队里信息传递的保密技术等,这些都会涉及有关电子的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应用,并且随着电子信息工程在我国广泛应用,已出现了和其它行业现代化技术相融合及交叉现象,并且参与产品开发及应用部分不断增加。

1.2、现代化技术必要性

我国有关信息工程及其现代化技术发展是比较快的,通过研究之后看出,尽管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比较广泛,可真正核心技术是不够的,我国也没有属于自身电子信息工程及其现代化技术发展体系,很多先进技术是直接引进发达国家成果的,这种情况给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及其技术长期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及阻碍,没有核心的自主研发技术或者产品是不能在电子信息工程长期发展里立足的,网络技术发展,使得电子信息工程成为现代社会的驱动者,并且在社会各领域里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大,尤其是电子商务领域,一些优秀的企业已实现了信息的公开化,且建立了网络化、数字化及智能化的管理平台,实现了工业化及信息化步伐的融合,带动了产业升级及战略性产业发展,并且能够有效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加强了国家安全的防御力量,电子信息工程已成为社会发展不可取代力量,加强其现代化技术研究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2、加强电子信息化工程中的现代化技术措施

2.1、加强政府政策支持

电子信息工程要想获得良好发展,就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加强政府对电子信息工程投资力度,对良好信息建设项目发展给予扶持,从而促进电子信息工程里的现代化技术更好发展,这需要政府不断拓宽融资及投资渠道,且建立有关的工程基金,确保电子信息工程发展。同时还应该对移动通信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给予引导,并加强电影推广、数字电视、软件信息服务及互联网应用等相关工程研发,有效促进自主研发及技术创新的顺利开展。

2.2、加强产品及服务创新,实施新增长点培育,促进相关技术发展

要想促进电子信息工程良好发展,就要不断加强产品及服务的融合创新,进行新增长点的培育,随着国际竞争不断加剧,尤其是后危机时代到来,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就要不断推陈出新,作为电子信息产业要想获得更好发展,就要加强与工业制造业合作,建立把企业作为主体技术创新的体系,从而加强我国相关现代化关键技术的研发制造能力,实现我国产品技术创新,并增强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了更有效满足企业的现代化需求及竞争力增强,电子产业要向数字化及智能化转变,加强经济领域中的产业技术发展,对信息服务、通信设备及技术等领域的新增长点进行培育。

2.3、推动企业技术改进,加强自主产权的保护意识

企业要想在现代社会竞争中生存及发展,就要加强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发展,对投资结构进行优化,对电子信息现代化的关键技术突破给予支持及保障,推动自主创新战略发展,对国际相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动态要及时跟踪,并且支持企业运用市场化利益的共享机制及相关重大电子信息项目来组建技术创新的联盟,从而提高有

关电子信息工程产品及服务的总体水平,有效实现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确保我国现代化技术的良好发展,不仅要加强技术及产品的自主研发力度及能力,还要加强相关知识产权战略,进行产权知识的普及,从而提高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并且还应该完善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并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从而提高信息技术创新者的创造热情。

2.4、加强企业环境优化,创新人才的培养

电子信息工程要想实现现代化技术及其良好发展,人才是关键,尤其是创新人才是不可或缺的,21 世纪是人才竞争的社会,作为最前沿的电子信息产业,要想获得更好发展,也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加入及支持,要想使人才更好发挥自身创新潜能,就要创造有益于人才创新发展的环境,树立以人为本的氛围环境。企业需要培养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电子信息领域拔尖人才,拓展及完善企业技术团队,加强企业创新,建立公正、公平及公开人才竞争的环境及机制,另外,要不断完善有关激励机制及人才评价机制,加强相关技术人才及管理人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从而激发相关人才竞争意识,能够适应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并且企业也能够达到优秀人才选拔的目的。同时,企业还应该加强国际交流,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交流与合作,闭门造车在现代社会是很难行得通及发展的,仅有开展多方合作,在不断交流及合作中,认识我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差距,才能更有目标及针对性地开展技术领域的研发,减小甚至赶超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还应积极参与国际中的不同技术活动,加快我国相关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发展,并大力支持有关海外人员能够回国创业,却提供相关的优惠政策及措施,减少海外人员的物流及商检费用,让具有丰富海外管理及经营人才加入到我国现代化技术及电子信息工程发展当中来,加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及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应支持具有先进技术的国外企业在我国生产规模及投资范围的扩大,对我国的产业环境不断优化,提高我国公共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

3、结束语

随着网络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的驱动力,其电子信息产业也成为我国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及先导性的支柱产业,我国企业要想在现代社会经济中发展壮大,就要加强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投入研发,与企业自身产品进行融合,并优化了企业的产业结构,从而提高现代化技术的同时,还加强了企业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第3篇:电工电子技术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质量管理方案;电力变压器;发展机遇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2.131

1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现状

随着现代工业领域体系的日益健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不断得到应用,这满足了我国现阶段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力信息化技术方案不断更新,这有效促进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满足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为了适应电气工程自动化工作的要求,电力工程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工作素质,进行新型管理模式及技术模式的应用。为了适应日益复杂化的工业经济发展局势,进行电气工程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及调整是必要的,做好工作数据变化的分析工作,根据实际工作状况,进行数据处理环节及数据分析环节的协调,实现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有效性发展。

2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发展问题

2.1 节能问题

现代工业的发展与电气工程自动化体系密切相关,通过对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实现现代工业体系工作程序的优化,实现各个工作步骤的高效性。为了确保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稳定运作,必须进行稳定性能源的供应,在这个环节中,如果不能为电厂提供充足性的能源,就会影响电气工程的稳定发展。在电气工作实践中,有些温度控制模块依旧使用固定数值的控制技术模式,这种模式没有实现电气工程各个工作步骤的智能化控制。

由于缺乏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控制技术,导致其难以进行各种工作环境的考虑,不能根据外部施工环境、气候环境等进行工作模式的动态性调整,这就导致一系列工程能耗问题的产生,导致工作流程整体能耗成本的提升,不利于大型电气设备的有效性使用。在电气工程工作中,有些企业没有进行同收装置的安装,导致一部分能源白白流失,也不利于进行环境污染的控制,不利于电气企业综合效益的提升。

2.2 网络架构问题

整体来看,我国电气自动化体系尚不健全,虽然已经实现电气工程自动化、智能化系统的应用,但是依旧存在很多的工作问题,比如网络架构问题,由于缺乏完整性的网络架构体系,导致电气自动化系统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在电气自动化工作模块,其需要进行企业及商家的产品交换,企业及商家的电气工程程序接口缺乏统一性的规划标准,导致两者对应上的问题,不利于企业间数据及信息的有效流及传递,不利于企业间信息共享环节的正常开展,导致企业间出现一系列的合作问题,难以发挥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真正作用。

2.3 系统集成化问题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系统具备复杂性的特点,其内部工作程序较多,结构比较复杂,工作涉及范围广。为了确保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进行电气系统管理模块的整体性把握,进行健全的、高效的、信息沟通流畅的管理方案的制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进行系统集成化方案的优化。但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电力系统的各个管理程序是相互分离的,这就难以实现输电变电环节、电力安全维护环节、电力分配调度环节等的协调运作。

由于管理系统内部程序的分离性,其程序间信息交流不流畅,如果一个程序出现问题,就无法及时反馈给其他程序,从而不利于电力系统的整体性发展。整体来看,我国电力企业电气自动化体系尚不健全,其系统集成化程度比较低,不能进行电气自动化系统功能的充分性发挥,不利于我国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工作的正常性开展。

3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发展策略

3.1 节能水平的提升

为了适应我国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工作要求,必须进行新型技术方案的应用,进行能源消耗问题的解决,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进行电气自动化技术方案的优化,实现系统自身节能水平的增强,实现仿真技术模块及智能控制技术模块的协调,提升电力系统的整体监控效益,这需要根据实际工作要求,进行电力系统运行模型的建立,做好模型的推演工作,进行电力系统故障的及时排查及解决,进行各个程序工作参数信息的及时性分析及动态化整理。这需要进行智能控制工作策略的优化,确保系统内部各个模块运行环节的协调,向各个工作程序进行不同种控制指令的,进行电力故障问题的解决,实现电力工程资源利用率的控制,实现电力工程整体节能性的增强。

3.2 增强系统集成化程度

通过对系统内部管理程序的协调,有利于促进电力企业的稳定性发展,这需要进行科学化、高效化系统管理模式的应用,实现电气自动化系统整体集成化的增强,实现各个管理程序间的协调,确保不同管理程序信息沟通的实时性、流畅性。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任一管理模块出现问题,能够进行故障问题信息的及时性反馈,系统控制中心会发出相应的工作指令,实现故障排除模块及机械设备维护模块的协调。为了实现系统集成化程度的增强,必须进行电气自动化集成技术的应用,实现电力系统不同模块间管理程序的协调,实现各种管理方案的优化,进行力系统运行参数的搜集,通过对以外网的利用,做好数据传输及数据交换工作,实现信息数据处理效益的增强,提升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效益。

3.3 网络结构的优化

时代的发展对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业发展局势,必须进行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网络结构的优化,满足各个管理模块中数据信息交换的要求,实现电气自动化工程工作安全性的增强,实现不同电力企业间的交流及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及传递效率的增强,满足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工作的要求,充分发挥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方案的工作优势。

4 结语

为了满足现代化工业经济的发展要求,必须进行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方案的优化,通过对科学性工作方案的应用,解决电气化工作中的问题,满足我国现阶段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黄承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低碳世界,2016(32).

第4篇:电工电子技术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广播电视工程;数字音频技术;原理;应用

在当前经济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广播电视工程的发展是十分迅猛的,在整个行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手段就是接地技术,这项技术的出现可以促进抗扰力度的进一步提升,将其应用在广播电视工程的发展中,能够进一步保障人们的工作环境更加安全,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这项技术的应用已经变得愈发广泛了,并且能够促进设备更加安全的运行,在稳定性方面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让传输质量变得更加高效,下面笔者将对这项技术进行详细的分析,希望有助于今后广播电视工程的发展。

1 数字音频技术的基本原理

1.1 采样

在数字音频技术中,主要采用的方式是对信号进行模拟,以便进行信息的传递,在对信号进行传输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指令才能发现波形的变化,这一环节是采样的环节,如果是具有相同的时间间隔,那么就能掌握到波形的变化,并且对其进行捕捉,并且在内部运算的方式下将信息采集起来,在间隔时间出现变化以后,相应的频率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不同信号传输的声音频率是不相同的,在采样的过程中,通过对频率传输特点的分析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调整,这样才能进一步满足使用的要求,同时也能有效的预防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出现丢失的状况。

1.2 量化

采用量化的方式主要是对信号予以进一步的转化,这是将连续取值进一步转化为可靠性离散取值的过程,在进行音频传输的过程中,如果不对其加以有效的处理,那么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信号丢失现象的出现,让读取环节出现不正常的情况。在将信号逐渐数字化的过程中,音频的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不但清晰度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相关的噪音也得到了降低,噪声也没有了。在信号出现的过程中,同时还会出现干扰的情况,所以才需要进行量化处理。

1.3 编码

在数字音频技术发展的过程中,编码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对传输信号加以进一步的分解,让信号得以有效的转化,使其能够成为可识别的信号,这一处理方式可以通过信号处理器完成,并且能够保证两项任务共同完成,不会耽误各自的进度。在进行编码的过程中,应该将采样以及量化过程中产生的相关参数进行计算,并且确保在信号传递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准确性,这样才能在存在缺失的前提下,保证不会影响到编码的正常工作。

2 数字音频广播(DAB)与其它广播方式的比较

2.1 与世广(world-space)卫星多媒体广播方式的比较

在卫星统一轨道的基础上,实现了世广广播的传输与接收,数字音频广播技术主要具有大范围的覆盖面积,能够在偏远地区进行普及的特点,并且能够让信号更加稳定的传输。在信号进行传输的过程中,其不足之处在于音频传输的任务是无法得到实现的。即便是在偏远地区中,能够保证传输效果的稳定性,但是因为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较多的高楼大厦,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传输的强度,还会造成频率丢失的现象。在数字音频技术出现以后,便不需要再担心类似的问题了。

2.2 与数字AM系统的比较

数字AM系统的传输容量有限,而且只能传输声音和部分数据,并且AM系统的使用需要全球统一标准。此外,由于它的使用会涉及现有的模拟广播系统,所以启动会比较慢。而数字音频广播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传输容量比数字AM大得多,传输内容更加多样化,能够进行多媒体广播,而且通过频率划分可以使启动时间非常短。另外,数字音频广播在本地范围内优势突出,更为实用。

2.3 与数字地面电视(DVBT)的比较

数字地面电视的有效传输距离有限,而且对来自电机的脉冲干扰比较敏感,对发射机的功率要求高,保护间隔降低了频谱的效率和带宽的比特率。而数字音频广播则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比数字地面技术有更大优势。

2.4 与网上音频广播的比较

网上音频广播分为流媒体播放技术和下载播放技术,前者可以实现即时播放,可以直播或多播,但是当网络带宽低于流媒体带宽或出现网络拥塞时都会造成声音播放不正常,后者可以实现反复播放,能够分段多次续传下载,但是下载时间较长,而且不能够实况直播和多播。与数字音频广播相比,网上音频广播的音质和便捷性都不太理想。

3 数字音频关键技术及其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

3.1 AES/EBU接口协议

AES/EBU是指音频工程师协会/欧洲广播联盟,现在已经成为专业数字音频的普遍标准,许多专业的广播电台设备,如CD机、DAT、数字调音台等都支持该协议。AES/EBU接口协议无需在均衡的状态下就能传输100米的距离,如果在均衡模式下就能够传输得更远。专业的模式状态位格式包含的内容很多,比如采样点数和字节长度等,而消费模式里的内容就很少,但是它具有相关的拷贝保护信息。

3.2 数字音频编码技术

数字编码技术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波形音频,一种是MIDI音频,还有一种是CD音频。第一种是电子化的声音。属于重要的音频种类,主要采用了存储波形信息的声音,但是在存储的过程中需要较大范围的应用空间,因此这种的类型只能在短时间内进行声音的存储。第二种是多媒体的音频类型,能够和电子乐器相互结合在一起,在对音乐处理的过程中,可以记录下编码,然后再通过一定的合成方式以实现演奏的效果。第三种CD音频主要是在计算机基础上实现的一种音频格式,在这种类型的音频中,具有较高的质量,但是正是因为质量较高,所以如果存储空间不足就会对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3.3 数字音频嵌入技术

在电视信号的模数转换和传送的过程中,由于视频和音频的处理方式不同导致视频的进度跟不上音频,因此,我们可以利用音频嵌入技术,使二者可以达到同步。电视音视频的时差可以通过测量加以确定,然后通过在系统中加入数字音频延时器,对音视频进行调节,达到音视频的协调一致;或者通过多工复用技术,把数字音频和其他辅助数据进行传送,然后把它们嵌入相关位置实现音视频的统一。数字音频嵌入技术是一个划时代的技术,解决了电视广播的一个重要难题,在电视广播历史上的地位不可替代。

结束语

在进行广播节目的制作过程中进行数字音频技术的引用,对于声音在录制、后期制作的过程中都带来了非常多的方便。数字音频技术将前期录制工作中的科学性展现出来,并且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也显示出了非常大的功能,使得广播节目中的音频真正实现了数字化。虽然数字音频技术还有着缺点,数字音频技术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广播电视中必然会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5篇:电工电子技术发展史范文

信息产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是共生同长,相辅相成的。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信息技术的推动,而信息产业茁壮成长反过来为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持,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又为信息产业发展开拓了市场,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然而,我国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和广泛,传统产业的装备能力还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市场“短缺制约”和“需求制约”并存,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力度和深度还不够,信息技术产品,特别是软件和大型应用系统开发生产落后于应用需求,信息化建设的支撑环境也不适应传统产业提升发展的需要。

就电子信息产业本身而言,由于产业自身的外向度高,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这对产业的稳定增长已经并继续带来不利影响。要实现中央提出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发展”的目标,必须在稳定出口的同时,努力扩大国内市场需求,通过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化和普及,创新业务模式和应用模式,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新应用和新需求带动产业的新增长,夯实产业发展后劲。要达此目标,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信息技术应用提供支撑。要精心组织实施“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产品”以及“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工程,加紧实施集成电路升级、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培育、平板显示及彩电工业转型等6大重点工程,突破中高端通用芯片、嵌入式软件、基础软件、关键元器件等核心技术,加快整机产品结构升级,为信息技术应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二要落实扩大内需政策,为电子信息产品和技术加快推广应用创造条件。要积极开拓国内市场,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家电下乡、农村信息化建设以及一揽子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拓展电子信息产品的应用空间。培育潜在市场,通过实施政府信息化促进计划,拓展国产软件产业发展空间。通过大力培育国内光伏发电市场与半导体照明市场,给太阳能电池与半导体照明产业提供新的市场空间。

三要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融合。要以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等关键环节为突破口,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开展多层次的合作,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提升设备利用效率,促进资源节约型生产方式的形成,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进一步融合。

四要把信息技术应用落实到企业技术改造之中。技术改造就是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实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生产经营水平。信息技术、产品、系统和装备是企业技术改造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要抓住国家推进技术改造的有利时机,继续实施信息技术应用“倍增计划”,大力发展应用电子技术、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提供有力支撑。

五要加速行业解决方案的开发和推广。要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组织开展行业应用试点示范工程,支持RFTD、应用电子、工业控制及检测等产品和系统的开发和标准制订。选择一批基础好的企业和地区,开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试点,以典型引路,以成效示范,尽快取得成效。

六要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大力推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网络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建设服务“三农”的综合信息平台。广泛培训农村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加大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各环节中的应用。

第6篇:电工电子技术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电气工程技术;电气学科;发展史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一、电气工程技术的发展史

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是现代科技领域核心学科之一,传统的电气工程定义为用于创造产生电气与电子系统的有关学科的总和。21世纪的电气工程概念已经远远超出这一范畴,如今电气工程涵盖了几乎所有与电子、光子有关的工程行为。电气工程的发展程度直接体现了国家的科技进步水平,因此,电气工程的教育和科研在发达国家大学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

1.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及通讯技术的发展

大自然中的雷电使人类对电有了最早、最朴素的认识,天然磁石吸铁是人类对磁现象的最早观察,然而,人类对电磁现象的研究始于16世纪的英国,1663年德国科学家盖利克发明了摩擦起电的仪器,1729年英国科学家发现电荷可以通过金属传导等等,这是人类对电的早期实验,之后又出现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与发明。

(1)库仑定律。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通过扭秤测量静电力和磁力总结出:两个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它们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它们所带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这就是著名的库仑定律。这一发现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标志着人类对电磁现象的研究从定性阶段进入了定量阶段。

(2)“伏打电池”。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经过反复实验发现把任何潮湿物体放到两个不同金属之间都会产生电流,一年后伏特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电池,自此人类对电的研究由静电扩大到了动电,开辟了电学研究的新领域。

(3)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和安培右手定则。1820年奥斯特偶然发现通电铂丝周围的小磁针发生轻微晃动,之后他经过反复实验证实了这一发现。其后安培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右手定则,发现了电流方向与磁针转动方向之间的关系。安培还通过实验发现了两个通电导体和两个通电线圈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从而奠定了电动力学的基础。

(4)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是第一个成功完成磁生电实验的人,并归纳出产生感应电流的五种情况:一是变化着的电流;二是变化着的磁场;三是运动的稳定电流;四是运动的磁场;五是在磁场中运动的电线。法拉第把这一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电磁感应的发现使生产电成为可能,至今,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都是运用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

(5)麦克斯韦建立电磁场理论。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总结了前人的一系列成果,用数学方程式表示电磁场,建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体系,揭示了光、电、磁本质上的统一,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1873年他出版的电磁场理论经典著作《电磁学通论》是里程碑式的自然科学理论巨著。

任何科学发明与发现都是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不懈努力的成果,德国物理学家欧姆、高斯、赫兹,美国物理学家亨利,俄国物理学家楞次等等都为电磁理论的形成作出过贡献,本文不在一一类举。

电磁理论的建立为无线电通信揭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世纪通信技术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先后发明了有线电报、有线电话和无线通信。

2.电工技术的初期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以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为标志,以机械化为特征,中心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中叶,以工业生产电气化为主要标志,其成果是电力、钢铁、化工“三大技术”与汽车、飞机和无线电通信“三大文明”,其中心在美国和德国;第三次工业革命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初,以社会生产、生活信息化为特点,又叫新技术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是从电工技术初创和应用开始的。

(1)直流发电机的诞生。1831年英国企业家研制出了史上第一台发电机――蒸汽动力永磁发电机;1832年法国科学家匹克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直流发动机;1866年西门子发明了自激式励磁直流发电机;1870年格拉姆发明了实用自激直流发电机,结构可靠,电流稳定,输出功率大,被各国广泛采用作为照明灯电源。

(2)远距离输电和电力工业技术体系的初步建立。1875年法国巴黎火车站建成世界上最早的一座火力发电厂。爱迪生不仅发明了灯泡,他还在1882年建立了美国第一家直流发电厂,装有6台直流发电机,通过电缆输送照明用电,不过当时的最大输送距离只有1.6km。之后爱迪生还建立了一座水电站,形成了电力工业体系的雏形。

(3)交流发电机电荷电动机的诞生。1876~1878年俄国人亚布洛切科夫成功试验了单相交流输电技术。1885年,英国工程师菲尔安基设计的第一座交流单相发电站建成。同年,美国人威斯汀豪率领的团队完成了交流发电、供电系统,并创建了交流配电网。1883年,美籍电气工程师特斯拉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感应电动机,5年后他又发明了两相异步电动机和交流电传输系统。1888年,俄国工程师德布罗夫斯基和德尔伏发明了三相交流制。1891年,德国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台三相交流发电机,并建成了第一条三相交流输电线路。自此,三相异步电动机得到了广泛应用,电能逐步取代了蒸汽成为动力源,电力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3.电工理论的建立

(1)电路理论的建立。关于电路的早期研究有:1778年伏特提出了电容的概念,给出了导体上储存电荷的计算方法Q=CU;1826年欧姆发表了欧姆定律;1831年法拉第提出了电磁感应定律;1832年亨利提出了磁通量计算公式。

1845年德国物理学家基尔霍夫提出了关于任意电路中电流、电压关系的基本定律:电流定律(任意时刻电路中任何一个节点的各条支路电流的代数和为零);电压定律(任何时刻电路中任意一个闭合回路的各元件电压的代数和为零)。这两个定律发展了欧姆定律,奠定了电路系统分析的基础。

1853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推导出了电路震荡方程,并得出了莱顿瓶发电过程中电流在反复震荡且不断衰减的结论,并计算出震荡频率与R、L、C参数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动态电路分析的基础。1855年,汤姆逊还建立了长距离电缆的等效电路模型。

1893年美籍电气学家施泰因梅茨提出了计算交流电路的方法――“相量法”,其实用、易懂,至今在分析正弦交流电路时依然沿用此法。

其间,赫尔姆霍兹提出的等效发电机原理、基尔霍夫建立的长距离架空线路参数电路模型、亥维赛德找出的求解电路暂态过程运算法、傅立叶用数学方法建立的热传导定律等等都对电工理论的丰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2)电网络理论的建立。通信技术的兴起推动了电网络理论的发展。1924年,福斯特给出了电感和电容二端网络的电抗定理,建立了由给定频率特性设计电路的电网络理论。

1945年美国科学家伯德总结出了分析线性电路和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方法。1953年梅森创建了采用信号流图分析复杂回馈系统的方法,并被广泛应用。20世界50年代美国科学家达默制成了第一批集成电路,从此电路理论中增加了对含源器件的电路分析和综合。20世纪70年代在L.O.Chua等科学家的努力下,器件建模理论逐渐日趋完善。20世纪中期计算机的出现使电网络的计算机辅助分析和设计成为电路理论研究中的基本手段。

4.新技术革命对电气工程技术的推动

20世纪中叶开始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又称为新技术革命,以核能、宇航和电子计算机这三大技术为主要标志。这个时期的主要理论是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这三大理论的创立为通信工程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科学方法。

(1)计算机的升级换代对电气工程技术的推动。自19世纪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计算机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社会从此走进了信息时代。1952年出世的第一代计算机使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不仅体积巨大,而且耗电量惊人。1959年~1963年生产的第二代计算机用晶体管替代了真空电子管,大大提高了运算速度,减少了耗电量,减小了体积,运用在了军事和科研领域。1964年~1970年生产的第三代计算机用集成电路替代了晶体管,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运算速度而且降低了成本,计算机开始进入到了普及阶段。1971年至今生产的第四代计算机使用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计算机普及到了个人。计算机的升级换代推动了控制技术的发展,形成了计算机管理生产系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技术手段。20世纪通信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生活也由此发生了巨大变革,人类从此进入信息时代。

1920年人们发现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有反射作用。1935年人们发现了雷达并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通信领域。1964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地球同步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突破了大气层对无线电波的屏蔽,实现了宇宙范围的无线电通信。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立使人们开始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20世纪80年代以后寻呼机和移动电话逐步得到广泛使用,现今信息服务业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行业之一。

电气工程技术发展史再次印证了这样两个真理:一是任何理论的创立和技术的进步都要靠众多科学家甚至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而实现,特别是在学科相互融合交叉的今天。二是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导致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五、电气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按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划分,电气信息学科类属工学门类(门类编号08),其下设五个一级学科: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编号0808)、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这五个学科有着相同的学科基础,都是研究电磁现象及其应用的基础学科与技术工程的综合,电能的突出优点在于:它既是易于传输的工业动力,又是非常可靠的信息载体。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都是从电类专业派生出来的弱电学科,在19世纪末电工科学技术已形成了电力与电信两大分支。

我国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下设五个二级学科:电机与电器(二级学科编号080801)、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080802)、高电压与绝缘技术(080803)、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080804)、电工理论与新技术(080805),电气工程包含的专业基础理论有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数字电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电磁理论、MATLAB仿真等。专业理论有电力系统及其暂态分析、电力电子、电机学、高电压与绝缘、电力拖动、输配电、工厂企业供电、电力市场等。

19世纪末欧美大学先后设立了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专业,100多年来,其名称虽然没变,但内涵已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过去欧美的电气工程专业是以电力工程为主,现在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已成为该专业的核心,美国一些著名高校甚至已不开设电力工程研究方向。有些大学把计算机技术从电气工程系分离了出去,单独成立了计算机科学系。

我国的电气工程始于1908年上海南洋公学的电机电工学科,就是上海交大的前身,距今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了。1917年该校的电机专科设立了电讯门,即我国最早的无线电专业,如今的电子信息及计算机专业群都是由此发展演化而来的。1932年,清华大学设置了电机系。建国后,我国建立了一大批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其中大多设立了电机工程系。1977年以后,大部分高校的“电机工程系”陆续更名为“电气工程系”,近几年来,部分高校又把“电气工程系”发展成为“电气工程学院”。我国的电气工程虽然与国外名称相同,但内涵有很大区别,我国大学一般都是强弱电分开,即电气类与电信类分设在不同的学院。

100多年以来,电气工程学科已发展成为覆盖多门类交叉学科、应用领域广阔的完善的学科,形成了强弱电结合、软硬件结合、机电结合的学科特点。

六.国外发达国家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呈现以下趋势:

(1)在学科中融入大量信息技术知识。在全球信息化的当今,信息技术以指数速度进步,它曾对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还将为电气工程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工具与技术支持,对电气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作用。国外发达国家的著名大学(如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大都把电气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工程放在同一学院,以利于在电气工程学科中融入大量的信息技术知识。

(2)与其他学科不断交叉融合,拓展了研究领域,大量的研究都是在跨学科领域开展的。

(3)与企业联系密切,科技成果转换能力强,引领产业技术更新。

七.电气技术的发展趋势

与电气工程学科相关的产业主要有电力工业、电气装备制造业以及几乎所有使用电力的行业,电气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主要集中在这些行业。

1.可再生能源技术

199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仅占一次能源的18%,预测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要占一次能源的22%,21世纪,光伏技术、风电技术、生物质发电技术等得到了快速发展。下面着重介绍人类的未来能源――氢能。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把氢能作为人类未来的能源,氢能有其他能源无与伦比的优势:

(1)清洁。其反应后的生成物为水和氮化氢,对环境没有污染。

(2)储量丰富。地球上的海水所含的氢用来发电就够人类用数亿年。

(3)热值高。单位重量的发热量叫热值,氢的热值是汽油的3倍,煤炭的4倍。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正在斥巨资研究这一能源,但目前还处在实验室阶段,距工业应用还有一段距离。

2.输电信技术

超导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已成为发展趋势。

(1)超导储能系统。将电能转换为电磁能,利用超导线圈储存起来。超导储能系统是除电池储能系统之外的又一储能系统,其使用将提高电网的安全性。

(2)超导故障限流器。利用超导体超导与正常状态的转变特性,快速限制电力系统故障短路电流,保障电网安全。

(3)超导大容量电缆。可大大降低输电过程中的电耗,提高能源效率。

第7篇:电工电子技术发展史范文

通过本文的写作,希望能为青岛开发区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产业集群;青岛开发区;发展策略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Qingdao Development Zone, after 20 years of carve, has grown into a good investment environment, open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health, social undertakings flourishing region. The new period to obtain new competitive advantag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industrial cluster own is a try of the road. Therefore, 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industry cluster theory in Chinese development zones, has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rough this writing, the author hoping to make some useful explora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cluster in Qingdao development zone.

Keywords: industrial cluster; Qingdao Development Zone; 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D922.299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开发区经过 20 多年的艰苦创业,已成长为投资环境良好、开放型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日益繁荣的区域。随着2008年新税法的实施,国家级开发区将不再具有税收等外部优惠政策,要想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发展适合自己的特色产业集群是一条可以尝试的道路。目前,青岛开发区已经基本形成了六大产业集群,各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本区域内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但各产业集群发展不均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青岛开发区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和劣势何在?青岛开发区又该如何推动本区域内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于某一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并且具有专业化的特点。产业集群内的相关企业共存于某种特定产业(部门)内,有可能不仅如此,而且相邻于相关支撑产业。它有比市场稳定比层级组织灵活的特点,因而它实际上是一种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新型产业组织形式。

一、青岛开发区产业集群现状

1、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情况介绍

青岛开发区198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1985年3月动工兴建,区内有国家级保税区、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省级凤凰岛旅游度假区。中国商务部2006年公布的全国49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总指数和经济实力排名中青岛开发区列前5强,其中社会及环境指标位居第1位。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74亿元;工业总产值3500亿元;辖内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8亿元;外贸进出口91.5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20元。青岛开发区以占青岛市不足3%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市近1/5的GDP和实际到账外资、1/4强的工业总产值,成为青岛的经济重心和开放重镇。

2、开发区产业集群现状

青岛开发区发展速度快、质量好的重要原因就是产业集群带来的核心、雄厚的区域竞争力。经过20 多年的培育,家电电子、港口物流、造船及海洋工程产业成为全区三大优势产业集群。

(1)家电电子产业集群已形成规模效益,以海尔、海信、澳柯玛等工业园为依托,以新都理光、三洋电机、日立空调、瑞智机电、东菱电工等大项目为龙头,中小型配套企业集聚发展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并且是国家家用电子产品产业园和中国北方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截至2010年底,全区拥有家电电子企业近百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1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12个。2010年,规模以上家电电子企业完成工业产值691亿元。围绕海尔、海信、澳柯玛三个工业园,众多相关配套企业集聚在周围。

(2)港口物流产业集群依托青岛开发区的天然良港迅速发展。青岛港2011年的全港吞吐量达到3.7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300万标箱,口岸进出口货值1510亿元。同时在全球港口的总排行中,排名世界港口第七位,国内第三位。2010年董家口新港的建设将使青岛开发区的港口优势将更加明显。依靠港口便利,青岛太平货柜、中集集装箱制造等集装箱专业生产厂商就地生产,就地销售。2010年青岛开发区集装箱产量为891.19万立方米,约占全国产量的8%,其中标准钢制冷藏集装箱全国占有率超过30%,位居世界第一。

(3)造船及海洋工程产业集群包括船舶产业集群和海洋工程集群。海西湾船舶产业集群是青岛市政府和中船重工集团全面战略合作的成果,项目规划占地面积约600公顷,总投资210亿元,预计全部建成后将形成年销售收入达600亿元的巨大经济规模。目前产业集群主要包括港口及船用机械、船用柴油机曲轴、武船重工海洋工程、船用柴油机等项目。现在,海西湾船舶产业集群5个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0多亿元,2011完成产值157亿元。

海洋工程以中石油海洋工程基地、中海油公司海洋工程基地、中船重工海洋工程基地三大海洋工程项目为龙头。中海油公司海洋工程制造基地总投资约17.5亿元人民币,分三期建设,一、二期工程已投入使用,占地90万平方米,岸线长1208米,码头水深-10~-12.4米,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海洋石油工程制造基地。整个海洋工程基地项目占地近2.5平方公里,总投资80多亿元,全部建成达产后,将实现年产值180多亿元,美丽的海西湾将成为亚洲第一、世界重要的海洋石油工程装备制造基地。

二、青岛开发区产业集群的特征与劣势分析

1、产业集群发展特征

总体来说,青岛开发区几大产业集群经过20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和自身优势,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1)以产业集群为主导的大工业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近年来,青岛开发区坚持“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战略,形成和引进了一批引领集群发展的龙头企业和大项目,加快了产业集群的发展速度。产业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占规模全区工业产值的72.2%。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益已占据开发区工业的大半江山,对开发区国民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依目前来看,以产业集群为主导的开发区大工业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成为未来全市GDP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2)以名牌企业为核心,使产业集群的发展充满了生机。

青岛市是中国品牌之都,拥有诸如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青岛港等海内外知名的企业品牌(上述企业的主要生产、运营基地均在开发区)。这些名牌企业利用自身的吸引力与海内外大公司合作,将产业链拉长。以家电电子产业集群为例,截至2010年底,海尔已将76家供应商吸引到青岛开发区,其中三洋、爱默生、瑞智等海外知名大企业20家;广州冷机等国内龙头企业24家。海信与松下、日立、三星、LG等国际大公司合作;澳柯玛与海内外著名企业企业合作在自身周边所形成的产业集群企业达到110余家。家电电子产业集群的集群化不仅可以有效地保证青岛家电电子技术的领先性,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保持自己的发展优势,更具产业意义之处在于,这些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集聚平台,拉长了青岛开发区乃至青岛市的制造业产业链条。

(3)市政府的重视和城市区位优势,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

2010年1月,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建设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2012年1月10日,青岛市委常委(扩大)会议通过了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发展规划。明确了在青岛开发区建设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市政府在人才引进、建设用地、政策配套等方面都注重向开发区产业集群倾斜。随着山东经济的崛起,世界一些著名跨国公司以及日韩企业纷纷来山东投资,半岛制造业基地也日渐成型,作为半岛龙头的青岛开发区正迎来绝佳的发展机遇。

2、青岛开发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劣势

产业集群对促进开发区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明显的,但青岛开发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有自身明显的劣势和不容回避的问题,主要如下:

(1)吸引产业集聚的首要因素是区域政策优惠。纵观开发区家电电子、造修船等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是依靠开发区在税收、土地上的优惠政策吸引过来的。海尔、海信、中船重工、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上汽通用五菱、丽东化工等大项目的进驻,更多的是靠青岛开发区较其它竞争区域较为优惠的政策,促进了这些龙头企业的进入,从而吸引了其上下游配套企业及相关研发机构的跟进。

(2)自主创新能力低,高端研究人才不足。尽管海尔“环保双动”洗衣机和海信“信芯”彩电视频处理芯片成为我国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代表,但从总体上来看青岛开发区甚至青岛市制造业普遍存在“点高面低”的现象,与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相比,产业集群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尤显不足。包括: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相对较少,高端产品在技术和档次方面竞争力较弱,缺少能应对国内外同行业激烈竞争的高端技术储备。大多数企业没有自主的核心技术,只是停留在低水平的往返式生产上,抗风险能力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打造环境吸引高端人才积聚,由于收入水平和个人发展环境等因素影响,青岛开发区尚难以吸引足量的高端研究人才。同时高层次管理人才和高级技工人才也满足不了需求。产业集群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在青岛经济发展史上是没有的,本地有限的教育培训机构和人才供应能力也难以适应和满足这种发展,出现了高层次管理人才和技工短缺。尤其是造修船、海洋工程、汽车制造、石化等人才严重缺乏,难以支撑集群未来的快速扩张发展。

(3)本地配套率低。几大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链的转递带动了青岛开发区乃至青岛市一大批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与我国南方的一些产业集群相比,青岛开发区产业集群的本地配套率却明显较低。以家电产业集群为例,多家大型家电企业为发展配套产业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但现实情况是,由于青岛开发区配套企业零配件及配套件的开发与创新进展缓慢,家电电子产业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些龙头企业的原材料很大部分还是在华东、华南采购,其中核心配套件和主要电子元器件本地配套率只有5%左右。

(4)服务行业的短缺制约了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青岛开发区和全国大部分开发区一样,属于移民城市,本地金融、投资咨询、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高档酒店、高档商贸等服务行业发展缓慢,与发达的工业发展相比明显滞后。

(5)“产学研”合作机制尚不完善。主要表现是教育科研力量薄弱。青岛本市高校不少但科研力量与北京、上海等城市比有些薄弱,与开发区产业集群联系紧密的专业少,形不成产业集群创新的外溢来源。有限的科研资源与企业未能建立实质性的合作关系,校企共建、共同发展、和谐共赢的互动模式尚未建立。只有少数企业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例如澳柯玛在山东科技大学冠名商学院,合作培养管理人才,韩国企业丽东化工在中国石油大学设立奖学金,鼓励在校生到企业实习,表现好的还可以留在企业。这一类的校企合作都是比较初级的,像合作开发新技术,探索新领域等一类的深层次合作还比较少。

(6)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竞争激烈,缺少合作。青岛开发区产值最大的产业集群家电电子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海尔、海信、澳柯玛产品线类似,竞争激烈,在共同引来了众多配套企业的同时,彼此间的合作非常少,三家企业在研发等方面基本上都是独立完成,这不利于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

(7)没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青岛开发区成立较短,区内的行业协会也比较少,各协会只能在有限的领域发挥各自的作用。在青岛开发区运转最好的行业协会是韩企协会和日企协会。这两个民间组织在员工培训、信息交流、行业监督、政企沟通方面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比如现在韩国企业来青投资首先就会找到当地的韩企协会,了解当地的工人情况、市场情况、政府服务情况等,以决定是否投资。但像这样的行业协会太少。

三、青岛开发区发展产业集群的策略选择

应该说,青岛开发区发展还不太成熟的产业集群,或者说是处于初级阶段的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提升开发区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青岛开发区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既是点上,同时也折射出全国开发区面上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将开发区发展产业集群的策略用理论和实际从以下三个层面提出策略建议。

1、政府层面策略建议

在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曾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例如规划和建设各具地方特色工业园区、专业化市场等。但是由于政府对产业集群形成动力机制、发展过程与模式等认识的不足,导致没有加以有效培育使其发挥活力,甚至实施不正当的行政干预,阻碍了集群的发展。因此,政府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提供有利于集群形成与发展的环境基础。

政府应该从集群整体观念角度发展开发区,培育高级资源要素,对开发区内交通、通讯、网络、水电等设施进行持续投资和改造,优化集群结构,引导市场行为,提供有利于集群形成与发展的环境基础。应通过培训和引进并重培育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适当引导集群的规模,增强集群总体的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率,扩大集群的知名度,提供基础设施、大学、研究机构等公共产品,为市场的平稳运行创造有利条件。引进行业内竞争力较强的企业或一些咨询机构、智囊团体或公共机构以改善集群的结构,积极引导集群内企业的市场行为,规范竞争,促进合作。为集群内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制定共同的规则,提供恰当的激励方案,并担当网联和知识交流的促进者和调节者,以促进正式和非正式的知识交流,使集群成为高效率的竞合型网络组织。在市场引致的集群形成过程中,政府应从直接的干预向间接诱导转变,促进网联过程并为集群提供合作激励的制度环境。

(2)创立风险投资机制

风险投资是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商品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工具。目前,很多国家都通过创立风险投资机制来促进企业的自主开发研究工作。各国风险投资的来源和支持的方向也有所不同,但有一通用的做法是,风险投资主要在高新技术企业创立阶段以参股的形式投入,以支持企业的发展。投资者除了一定时间内获取风险企业的利益分成以外,还要靠风险企业创办成功后,在股市或产权交易市场上出售风险企业的股份,收回投资。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还不健全,依靠上市和产权交易回收风险投资有一定的难度。故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

2、企业层面策略建议

企业是产业集群的主体,产业集群要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就必须保持和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1)培育共同的制度文化以发挥集群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具有根植性,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该区域的制度文化基础上的。判断产业集群的重要标准,是区域内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间具有高度的内在联系,即企业在一个区域内相邻而结网,产生信任和合作的愿望。因此,对于那些还没有形成地方优势的产业集群的区域,重要的是培育区域内的企业家和有利于创新的制度文化氛围;对于已经形成地方优势的产业集群区域,也要重视制度文化的创新,以发挥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2)重视技术创新,增强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企业要保持长久的竞争力,就必须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增强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总的来说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突出主业,增强主业的技术优势;与国外拥有先进技术优势的大企业建立技术发展联盟,使双方的技术优势形成互补;根据国际产品市场变化发展的趋势来改进技术,不断推出新的技术产品。

(3)加强国际营销体系的建设、重视“品牌优势”。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做全就必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增强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能力,重视国际营销体系的建设,把自己的产品从国内市场推向国际市场,而在此过程中,产品的“品牌效应”就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良好的品牌有利于产品的国际化,以形成国际化的竞争优势。

(4)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提高企业的国际化管理水平。技术创新的前提是要有大量的技术人才,而技术人才的获得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必须增强技术创新资金的投入,加强对企业已有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其次还必须广泛的引进国内外的高级人才。企业在积累了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资源、销售网络等的基础上,管理就显得十分的重要,良好的管理可以使企业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分配利用、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益、降低产品的成本、增强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因此,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的国际化管理水平。

3、行业协会层面策略建议

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活动以保证企业自主经营、平等竞争为前提。出发点是行业企业的共同利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以提升我国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1)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行业协会作为民间性的非盈利组织,和政府、企业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甚至还和国外的相关行业协会、产业集群保持着业务关系,因此其行业信息极为丰富,行业协会可以分析预测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熟悉国内外相关产业的科技发展水平、行业技术标准、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等等,因此,行业协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引导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管理水平,从而增强集群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2)发挥行业协会应对技术贸易壁垒的作用与优势,帮助企业解除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强企业产品出口的能力,拓宽出口市场。

(3)发挥行业协会的监督职能,加强行业自律,防止不正当竞争。

(4)发挥行业协会的培训职能,行业协会可以把大量中小企业的职工集中起来,再聘请本行业国内外著名的专家来为他们进行培训,这样以来不仅可以为单个企业节约大量的培训资金,也可以将最为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等传授给集群内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