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保护视力的方法范文

保护视力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保护视力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保护视力的方法

第1篇:保护视力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电力客户;继电保护;供电;管理;动作正确率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前言:电力客户内部继电保护的快速可靠动作,直接关系到客户生产经营等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由于城市电网电源点有限,同一路电源往往串带多个高压用户,提高电力客户继电保护装置正确动作率,真正做到用户内部故障“不出门”,将成为电网可靠性提升和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

1 客户配置继电保护装置的必要性

以某地区全年继电保护动作情况分析,全年该地区10千伏电力线路因故障引起的继电保护装置动作共计319路次,其中造成停电影响的动作90路次,未造成停电影响的动作229路次。根据故障原因统计,因用户原因引起的线路故障跳闸123路次,占比38.56%;受天气等自然因素影响引起的线路故障跳闸51路次,占比15.99%;因社会施工、树线矛盾等原因引起的线路故障跳闸86路次,占比26.96%;因电力设备本身质量问题引起的线路跳闸44路次,占比13.79%;因运行人员日常维护不到位引起的线路跳闸7路次,占比2.19%;受设计施工影响引起的线路跳闸1路次,占比0.31%,其它因素影响7路次,占比2.19%(见图1)。

图1:某地区线路故障跳闸原因分析

由图1所示,用户内部故障影响电网动作次数约占全年电网动作次数的三分之一,客户内部加装继电保护装置,确保第一时间将用户故障从电网隔离,将对电网安全可靠运行意义重大。

2 加强客户继电保护管理的方法

2.1 建立电网公司与电力客户沟通的良好渠道

对于新入网的高压客户,建立供电一对一服务机制,积极为客户解决发电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做好客户供电服务全过程管理。对于入网后的电力客户,建立用电检查一对一服务机制,对电力客户在设备运行及操作等方面提供有效帮助,做好各类监督、检查和技术支持等工作。

电网公司应及时向电力客户联系方式,采用定期对电力客户进行回访等方式,以保证信息渠道的通畅。电力客户也可以定期向电力公司反馈情况,以寻求专业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当电力客户或是电力公司的沟通渠道发生变更时,需及时向对方说明,避免沟通不及时或是无法沟通带来的问题。

2.2加强电力客户运行管理,确保客户电力设备健康运行

2.2.1 建立继电保护动作统计分析管理台账

电力客户应建立完善的继电保护装置动作统计分析管理台帐,台账内容包括故障发生日期及时间、调度号、设备名称、装置厂家及型号、动作具体情况及次数统计、不正确动作原因分析等。台账的建立对分析继电保护设备运行分析提供依据,也为继电保护设备升级、改造或是更换提供依据。

2.2.2 加强继电保护基础资料的管理

继电保护图纸是指导保护现场工作的重要依据,图纸必须正确、完整。电力客户应有专供图纸存放的空间,图纸应与现场实际接线一致,不一致的地方应及时改正留存。图纸不全或丢失,必须及时补齐。与继电保护有关的现场工作结束后必须随时进行图纸的整理归档,进行核对。

2.2.3加强继电保护设备定期校验

电力客户应根据季节特点、负荷情况合理地安排年、季、月的保护装置检验计划。校验工作中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程规定有关要求,复杂的检验工作事先应制订实施方案。对继电保护装置进行检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元器件损坏。负责继电保护装置校验的部门应配备专用仪器,整组试验装置,检验用仪表的精确等级及技术特性应符合规程要求,以确保检验质量。

继电保护检验结束后应及时整理检验报告,按照规定逐项完成并符合技术要求。报告试验项目应齐全完备。验收报告需长期保存,检验报告保存到下一次校验报告完成。

当保护装置发生不正确动作后,应及时进行事故后的现场检验。检验项目根据不正确动作的具体情况确定,找出不正确动作的原因,并制订对策。

2.2.4 做好备品备件管理

为了及时消除继电保护装置缺陷,电力客户应做好备品备件的存储和管理工作。继电保护装置备品备件的软件版本应与现场一致。备品备件保存数量,需根据设备故障率和备品备件的使用情况制定。

2.2.5 定期对继电保护设备巡视,做好监视、检查工作

电力客户应安排人员定期对保护装置及其二次回路进行定期巡视、检查,如发现可能使保护发生不正确动作的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安排继电保护专业人员处理。

2.3加强电力客户定值管理,确保上下级严格配合关系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是一个有机整体,在继电保护定值上应保证上、下级严格配合。上级继电保护专业需更改定值时,电力客户应积极配合,防止出现故障越级的情况发生。下级保护部门改变分界处定值时,应及时告知上级继电保护部门,做好继电保护接口定值管理。

2.4 提升电力客户管理水平,积极学习继电保护相关知识

电力客户运行人员应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水平,积极学习电力相关知识,平时注意专业知识的积累,达到保护动作后能正确判断故障情况的水平,从而正确快速恢复客户供电。

3、结论

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是保证电网安全运行、保护电气设备的主要装置,是组成电网整体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保护装置配置使用不当或不正确动作,将引起电力系统事故或使事故扩大,损坏电气设备,甚至造成整个电网崩溃瓦解。电力客户应加强继电保护管理水平,确保继电保护装置快速、可靠地动作,从而达到供电高可靠性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凌立德;金少辉;;继电保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水平的提高[J];电力安全技术,2008,(5)

[2] 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与实用技术。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3] 天津市电力公司,变电运行现场操作技术。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第2篇:保护视力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历史文化景观;空间结构;建筑

认识自然之子,现代人基因中遗传着祖先对自然环境的记忆。选择适宜的自然环境进行生活,在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的生活生产方式都是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地方的历史文化背景将成为决定地区城市在新格局中重新定位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保护我国的传统城市文化景观,就必须保护地方传统城市格局及其周边环境的空间结构关系。

本文通过对喀什噶尔古城文化景观的内涵和价值的探索,并提出宏观层面空间结构保护的城市设计方法。

一 喀什噶尔古城的文化景观价值

喀什市地处中亚大陆中心地带的喀什噶尔河系三角洲中上部,由喀什噶尔河水系形成的冲击大平原,是新疆塔里木盆地西缘最古老、富饶的绿洲之一,自古就以“气候和畅,风雨顺序”、“稼樯殷盛,花果繁茂”《大唐西域记》而著称。喀什市整体地形北高南低,海拔最高点1502米,最低点1264米,城区中心海拔1285米。南有克孜勒河流过,境内河流长约14 公里,年径流量20.59亿立方米,由帕米尔冰川融雪及沿途泉水汇聚而成,水量丰富。泉水型河流吐曼河延市中心区东侧折南而流汇入克孜勒河。城市中心区位于两河怀抱中,地势高敞,景致优美。

1986年12月20日喀什噶尔被宣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喀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有别于其它城市的特殊风貌,喀什噶尔古城原为东汉中期的恰萨城,古城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相互融合,构筑了极高的建筑艺术价值。现在的喀什噶尔古城老城区范围内保留了部分有价值的古建筑,如阿帕霍加墓、艾提尕尔清真寺、汗勒克莫德力斯(古经学院)等,对古旧的优秀民居建筑进行了改建。在区域范围内,自然景观与古建筑构成了空间认知的标识。重要建筑和经典的选址布局,都和自然景致有着精妙的关系。古城景观尺度和著名景点的距离都有着严谨的尺度控制。

二 喀什噶尔古城宏观空间结构设计方法

现今,喀什噶尔古城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随着喀什市建设量的增加,传统的城市文化景观面临着结构性的挑战。一方面城市用地延四周自然蔓延,部分地段的改建影响着当地的地形地貌。另一方面一些新增建筑突破高度限制,影响原有的历史建筑与周边自然景观的视线联系,这些建筑的风格、色彩也与历史建筑相互不协调,在一定的程度上主观影响了古城风貌。从历史、艺术和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环境景观等几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通价值和单体或连体的建筑群的价值。

近现代文化遗产保护方法的认识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从1964年的《威尼斯》到1972年UNESCO大会在巴黎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都标明对文物体的保护。在我国现行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也偏重对于保护区内历史要素的保护。在现今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城市化飞速发展,对遗产环境产生重大冲击,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代的城市设计在宏观层面上利用绿地系统来控制城市生态环境,利用视线和建筑高度来塑造城市景观视野和轮廓天际线,我们可借鉴此类方法,对喀什噶尔古城的空间结构进行梳理和控制。

2.1 绿地空间系统的整合

研究在明确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地势水体景观保护高程、坡度、土地承载力和现状土地利用等要素的影响,进行土地适用性分析,限定影响传统文化景观的可建设性用地范围,减少城市建设对周边自然环境的破坏。例如,喀什徕宁城规划了环状的绿色自然景观,城前开辟游园,既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又保护了自然景观,是古城呈现出一片生机。

2.2 建筑高度控制规划

为了保护喀什噶尔古城的整体风貌,规划对于古城区以及古城外风貌协调,控制区的建筑高度都应该做合理详尽的规定。古城的建筑高度控制规划主要依据保护范围以及建筑高度对古城风貌、自然景观的影响而制定。重点保护的历史街区内的文物古迹、传统民居等应维持原高,古城墙保护带应为绿地和道路。

老城核心区的传统风貌协调区内建筑高度控制在2层以下,屋檐高度控制在6米以下;老城新修建边缘区就是一般控制区,建筑高度应控制在3层以下,屋檐高度控制在9米以下。在艾提尕尔清真寺风景名胜区和东湖公园的规划范围内,原则上只能新建园林景观建筑,建筑高度依其详细规划而定。注意控制建筑高度、色彩、材质和屋顶形式,做到自然景观与古城建筑的有机结合。

三 结语

喀什噶尔古城的特色在于历史文化名城的环境要素,更在于自然景观与古城风貌的有机结合。因此保护规划中将老城区与新城区结合,开发东湖公园、高台民居风景名胜区,以扩大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范围。

针对喀什噶尔古城整体格局保存较为完整的特点,通过对街巷格局保护,建筑高度控制和风貌景观等方面的规划控制措施,实现古城的整体性保护。针对亚瓦格和恰萨历史街区内的重点历史建筑等文物古迹,对其规划制定针对性的建议,能更好有效的保护与整治古城的规划。

参考文献

[1]应天士.今日喀什[M].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社,1992

[2]张松.历史城市保护规划与设计实践[J].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3]张胜仪.新疆传统建筑艺术[M],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6

第3篇:保护视力的方法范文

摘要:本文拟在分析现有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结合的指导思想、技术方法、行政管理体制的局限和不足基础上,通过借鉴香港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探讨两者结合新的思想和方法。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资源分配;环境价值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一、环境影响评价——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的传统理论和方法环境影响评价(EIA)概念最早在五十年代的美国产生,其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普遍使用的环境保护技术。我国在这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成绩显著。从197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至1990年国家环保局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程度》,十几年的环境影响的环境影响评估实践,将整个社会的城乡建设,基本纳入了规划的控制之下,改变了无序发展的状况,但是高速发展的城市系统和日益复杂的城市环境问题,使EIA这一理论和手段,越来越暴露出其局限性。1.1  对于环境问题,EIA只着眼于单个项目的环境影响,而未能顾及环境的次生影响和积累影响。

1.2 EIA对项目的约束作用受行政管理体制影响。

1.3 实质上,城市环境保护包括公害防治和自然环境保育两大部分,后者的保护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事实上,城市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城市有限的资源和城市活动对其的过度消费的矛盾上。要解决环境保护的问题,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环境规划,都应该将环境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作为发展衡量尺度和限制性因素。那么,环境资源分配和使用的合理性的界定,是以什么为准则,界定的手段是什么,技术路线又是怎样 ?二、环境资源的分配——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结合的新部位2.1 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分配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正是源于人类对环境资源过度消耗的忧虑,它的含义是:在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前提下,追求一种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需求的模式,它提倡任何地区和国家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的发展能力为代价,当代人的发展,也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便是资源的分配,既包含了不同代之间的时间上分配,又包括当代不同国家、地区、人群间的分配,它涵盖了需要、限制、平等三个概念。延伸到城市这一特定区域时,城市各种发展计划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合理与否的界定的准则,便是这种发展的资源代价,不会影响到城市下阶段(同代)和更长远时期(代间)的发展能力。2.2 环境价值及价值评估——界定的手段 环境(包括自然资源)具有价值这一属性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的价值观所排斥,直到环境危机的出现,人们才意识到,环境对于人类而言,不再是俯拾皆是的无价物品,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等)有价值,不同的环境要素组合状态也是有价值的。环境的价值可划分直接和间接两大部分,前者是指能直接进入消费和生产活动的部分资源的价值,比如矿产和土地资源,后者是指支撑当今的生产和消费的正常运作的服务价值如生态功能、水环境质量,这部分可用各种污染所引起的损失或为了治理这种污染所付出的代价来衡量,如某市政详规中,为了应付今后20年出现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将用17个亿建设污水管道和污水处理厂, 那么这17亿元人民币,便体现了环境价值。但至今为止,环境和资源的价值没有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也没有计入城市发展的成本里,正是由于城市无偿或低价地提供土地和环境容量资源,才使城市聚集超过了其应有的限度,出现环境恶化的现象。从这一意义上讲,城市也有边际环境成本,即由于城市环境容量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一限度之后,每增加一个人、一辆车、工业增长每一个百分点,都会令其它所有的人、交通工具和城市建设的成本增加。那么可以通过研究对城市发展的承载力,比较边际环境成本和社会效益产生,来确定资源利用的合理性。至今,这方面的研究尚不成熟,但环境承载力和城市发展的边际环境成本两概念的提出,已经为此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和理论上的准备。2.3 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结合的技术路线以现时的技术手段,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将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结合更深入一步。第一,在城市总体规划或次区域规划层次上,确立环境限制是城市或区域发展限制性因素之一的观念,并通过对主要的环境限制因素及潜在的污染源的分析,合理界定城市的规模,选择适合的用地和人口分布交通运输方案。第二,在改造和城区重整规划中,尽一切可能改善环境质量,包括完成基础设施的配套,降低太高的容积率和人口、居住密度,增加城市空间和绿地,消除用地布局不当如工业与居住相邻引起的环境干扰。第三,在郊区发展中,通过对非建设性用地的功能区划,确定生态保护区和敏感区、景观敏感区,保护其不受城市化的不利影响。第四,在市政详规层次上,将污水管网的设计、污水厂与环境 响评估结合起来。在这一问题上,香港的城市规划思想与管理模式都值得我们借鉴。三、香港的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香港对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结合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1978年香港建立了第一个环境保护机构——环境保护小组,1981年改名为环境保护局(即后来的环境保护署),全面负责环保政策法规的制定和环境监测工作。但在以后几年环境保护工作中,香港政府意识到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的脱离,使政府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而且城市资源的储备和可动用性对城市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关键,正是基于以上原因,1989年香港的环境保护署归到了规划署的环境地政司,以加强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的结合。这一认识过程的转变还反映在历次“香港发展策略”(相当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的修订上。60年代香港发展策略首次制定,着重在各类用地和人口分布方面。1980年为了配合华南地区的发展,首次修改并制定了首份全港土地用途——运输规划大纲,但环境的限制仍未被意识。直到最近一次的香港发展策略的修编,环境才被列为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1993年对全港发展策略检讨中,明确提到本次修改的主要目标是“制订一个整体的、长远的土地用途——运输——环境规划大纲”,以便政府能在“资源许可的情况下,按照大纲的建议,提供必需的土地和基础设施”,为香港谋求一个“较美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策略中评价一切发展的计划,都从环境的整体承受能力,就可动用的资源和对环境的影响两方面加以衡量,无论是运输系统的建立还是新市镇的发展规划,评定的依据是能否配合香港的环境,而不会加剧或构成重大损害,尤其留意现时的空气已受交通的高度污染。至今,环境问题的考虑已自始至终的贯穿在城市规划的各层面,表现在:3.1 在城市规划布局上充分考虑环境问题。如新机场地址,选在远离市区的大屿山,其考虑的因素之一是减少噪音污染对城市居民的影响。启德机场关闭之后,约有50万人可以免于机场噪音的干扰。此外,把新工业区向西转移,以减少原中心区的人口密度和工业过度集中带来的许多环境问题。3.2 在旧城改造规划中(都市计划)首要目标是降低建成区的建筑密度,尽量提供绿地以改善环境素质,并将污染大、具有潜在危险的工业迁往中心区以外的适当地区;广泛设置舒缓景区,使居民免受来自交通干线的噪音和黑烟滋扰;对近郊受采石场影响的地区加以整治,改为康乐或适当的社区发展用途。3.3 为了保护郊区发展免受城市化的不利影响,通过立法和严密的规划,将非建设用地严格控制保护起来。在建设新市镇和拓展市区的过程中,为保留新拓展区风景优美的环境,香港政府曾专门责成规划部门制定了一个环境美化大纲,它包括环境美化策略和相应的设施规划和设计。3.4 建设郊野公园并通过《郊野公园法》确实保护。自1981年至今,香港已经陆续建成了21个郊野公园,占全港面积的40%,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息场所,同时也保护了郊区山地的自然生态环境。3.5 修改早年颁布的《城市规划标准和准则》中有关内容,将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纳入其中。

第4篇:保护视力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生态保护 利益补偿 限制开发 禁止开发

“十一五”时期我国提出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推进形成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其中,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与国外的各类生态保护区域相似,系统深入地了解国际上关于各类生态保护区域利益补偿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实践,对于实施我国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利益补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国际上关于生态保护区域利益补偿的相关理论

国际上关于生态保护区域利益补偿的理论发源,伴随着西方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直接来自于各类生态保护区域利益补偿的实践需求,最初萌芽于上世纪初欧美等国家,上世纪中叶以来逐步兴盛,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监管的重要理论支撑。

(一)现代西方财政理论

根据现代西方财政理论的基本原理,具体到对生态区域的补偿可以根据其受益范围的大小来决定由哪一层级的政府来提供,对于关系全国的生态区域补偿应作为国家事权,对关系地区的生态区域应作为当地政府事权。但由于生态环境作为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其产生的效益外部经济性及其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可改变性从而产生了多个区域共享生态利益而本区域承担环境保护成本的不现实性问题,需要财政转移支付这样一种协调机制和均衡制度来解决地方公共产品外部性问题。据此,对生态区域的利益补偿通常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作为中央事权由中央财政直接拨款来解决;二是作为地方事权通过转移支付手段来解决。现代西方财政理论中对于财权与事权对应的论述,成为世界各国加大对生态保护区域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理论依据。

(二)外部性理论

1910年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经济学原理》中首次提出外部性问题,但外部性理论没有给出一个将外部成本内部化的有效方法。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Arthur Pigou)在《福利经济学原理》中发展了马歇尔的外部性理论,首次提出市场机制无法对经济运行主体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副产品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挥作用。这种以危害自然为表现形式的外部性成本(也称社会成本)发生在市场体系之外,庇古称之为“负的外部性”。为了克服“负的外部性”所导致的边际私人成本和边际社会成本之间的差异,他认为政府应当采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实施干预,而税收作为政府的经济干预手段,对保护环境是不可或缺的。美国著名财政学家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Riehard A.Musgrave)在《比较财政分析》中提出“谁受益谁付费”的思想,为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外部性理论明确提出应该对生态保护区域存在的外部性进行补偿,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

(三)公共产品理论

政府最主要的职能是提供公共产品,而公共产品根据其受益范围的不同是分层次的。从效率的角度说,不同层次的公共产品应当由不同层级的政府提供,即承担相应层次公共产品的支出责任。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当政府之间的职责权限及支出责任界定清楚之后,需要给予各级政府相应的财力保证。税收是公共产品的价格,即税收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所支付经费的补偿来源,具有公共产品的受益者为自己付费的性质。由于公共产品所具有的层次性,因而税收也相应具有层次性,需要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实行分级分税的制度。但即使实行了较为彻底的分级分税制度,各级政府的支出需求与收入来源之间的不均衡仍是一种客观存在,需要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这样一种协调机制和均衡制度去解决纵向和横向财政不平衡问题(穆斯格雷夫,1987)。公共产品理论明确界定生态区域的生态功能是一种公共产品,需要各级政府提供财政支出来保障供给。

(四)生态资本论

自然资源的稀缺性理论、效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级差地租理论等都从不同角度阐明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是有价值的,其价值的载体称之为生态资本。生态资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直接进入当前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的自然资源,即自然资源总量(可更新的和不可更新的)和环境消耗并转化废物的能力(环境的自净能力);二是自然资源(及环境)的质量变化和再生量变化,即生态潜力;三是生态环境质量,这里是指生态系统的水环境质量和大气等各种生态因子为人类生命和社会生产消费所必需的环境资源。整个生态系统就是通过各环境要素对人类社会生存及发展的效用总和来体现其整体价值。生态资本论首次提出生态功能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具有价值,其基本原理为生态保护区域的利益补偿提供了可以对比和量化的理论基石。

二、国际上关于生态保护区域利益补偿的相关方法

世界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一些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在对不同类型的生态功能区域进行利益补偿方面探索实施了多种方法,有的侧重于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有的侧重于经济社会发展分析,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方法体系。

(一)生态功能服务价值法

环境资源的价值包括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选择价值)和非使用价值(存在价值)。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概念类似于环境资源的间接使用价值,包括从环境中提取的用来支持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各种功能而间接获得的效益。评价的基础是人们对于环境改善的支付意愿,或对于忍受环境损失而接受赔偿的意愿。具体评估方法有市场价值法、疾病成本法、机会成本法、人力资本法、生产成本法、置换成本法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市场价值是确定生态补偿标准的最好依据和建立生态服务功能市场的最好基础,但由于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只有小部分能够进行定量化评估而进入市场买卖,大多数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无法进入市场,因而难以运用到具体政策设计中。目前,只有森林、草原、湿地等一些生态系统进行了生态服务功能的初步评估,也只是局限于部分生态链条和因子,缺少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综合评价和定量评估的方法。

(二)边际机会成本法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假定生态服务功能有价并且可以自由进行市场交换,只要考察生态服务功能这种商品或外部性的生产过程以及边际成本和收益的情况,就可以推定出生态补偿标准的依据:一是外部经济性的计算。包括生态建设和保护的额外成本以及发展机会的损失两部分。前者较难区分,后者可参照国家或地区的平均利润率、平均GDP增速、保护者的生活水平与受益者的生活水平差距等指标来确

定。实际过程中,可依据受益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实际致富意愿、保护者的需求通过双方博弈确定。二是外部不经济性的计算。包括恢复和治理那些开发者无法治理和恢复的、或者是历史上形成的大规模生态景观及其生态功能破坏的费用,以及由此对当地居民生活和发展造成的损失。在现实的生态保护区域利益补偿中,边际机会成本法往往更具有可行性,尽管一些机会成本同样难以精确定量测算,但是可以通过利益相关方的协商和博弈来确定。

(三)政府公共政策补偿方法

这是目前各国最主要的一种补偿方式。即政府运用公共财政或基金、国债、国际援助等金融手段购买生态环境服务,再提供给社会成员,以对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中的公益劳动行为给予不完全的报酬支付,对因保护生态环境而牺牲自身利益的人们给予不完全的补偿。但政府很难掌握每一种生态系统或生态服务的机会成本,往往会出现支付成本过高、经济效率低下的问题。另外,官僚体制本身的低效率、寻租腐败的可能性以及政府预算优先考虑领域的转移,都可能影响政府公共政策补偿方法的实际效果。尽管存在这些问题,多数国家制定各种公共政策对生态保护区域进行补偿,并且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加和生态保护区域生态功能的改善,及时调整公共政策的重点和手段,确保适应生态保护区域在全国的功能和地位要求。

(四)市场机制配置补偿方法

这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补偿手段,非政府组织和地方政府可以在生态补偿实践中发挥作用。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式:一是自组织的私人交易补偿他称自愿补偿。指生态环境服务的受益方与支付方之间的直接交易,适用于生态环境服务的受益方较少并很明确、生态环境服务的提供者被组织起来或数量不多的情况,一般是一对一交易。二是开放的市场贸易。当生态服务市场中买方和卖方的数量比较多或不确定,而生态系统提供的可供交易的生态服务是能够被标准化为可计量的、可分割的商品形式,可以进入市场进行交易。三是生态标记。生态标记是间接支付生态服务的价值实现方式,一般市场消费者愿意以较高的价格来购买经过认证是以生态友好方式生产出来的商品,那么消费者实际上支付了商品生产者伴随着商品生产而提供的生态服务。这些市场配置为导向的补偿方法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部分领域获得广泛推广,近年来在发展中国家发展迅速,日益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

三、国际上关于生态保护区域利益补偿的相关实践

世界不少国家包括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都在生态保护区域的利益补偿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层面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案例,同时也留下了一些值得思考的深刻教训,这为我国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实施利益补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选择和参考。

(一)明确国家公园保护和管理的经费来源和法律保障

国外一般根据公园受益范围的大小和重要程度,划归为不同级别政府的支出责任。如日本将公园按照其受益范围大小分为国家公园、都道府郡公园、市町村公园,不同的公园其维护和运转经费由不同级别政府承担。韩国国家公园的经费基本上是1/2国家支出,1/2靠门票和社会捐助。美国黄石国家公园跨越几个州,但是其管理部门直接隶属联邦政府,依据联邦法律进行保护,各州法律无权干预。至于公园运转所需经费来源一般包括联邦政府拨款、私人捐款、门票收入。其中,管理人员薪金全部由国家财政拨款,保护经费基本上是由国家财政拨款,企业和个人的捐款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门票收入比重较小。同时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门票收入可给公园留用80%,但不能用于日常开支,只能用于特殊项目'如对游客的教育、考古等专门用途。

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建立了国家公园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有关法规法律,以强化其权威性。如美国制定《美国国家公园基本法》规定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的基本职责。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制定三个层次的指令性文件体系:一是制定管理政策,为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和国家公园局各项计划的管理提供指导并规定决策的相关程序;二是颁布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令,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管理政策;三是形成相关技术性文件,规范和指导对国家公园的保护和管理。国家公园专门性法律及管理机构的建立和加强,进一步保障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各类生态保护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成为得到普遍应用的生态管理模式。

(二)建立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生态税收及补贴体系

世界不少国家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地方性公共产品,通过转移支付尤其是纵向转移支付对生态建设者进行补偿。如,美国用于补偿生态区域的转移支付资金有相当一部分是从生态税收中获得的。1971年美国国会曾提出过对排放硫化物征税的议案,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税制中尚无专门的生态税收。从80年代初政府把税收手段引进环保领域至今,美国已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生态税收政策。美国的生态税收和其他税收一样,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缴入财政部,财政部将其分别纳入普通基金预算和信托基金,后者再转入下设的超级基金。超级基金是美国以环境保护为专项内容的最大一项基金,由国家环保局负责管理,对于美国的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瑞典政府在1972年斯德哥尔摩环保会议之后,开始重视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从国家政策和财政上支持各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治理工作。瑞典政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行业开展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对于自愿开展荒溪治理和农田保护的,由政府和欧盟各出资50%予以支持。农业生产中规定开展生态农业粮食生产的,政府给予产量成本50%的补贴。对私有林业主的补助有两种:一是对某些具体林业活动的补贴,如:荒地造林补助50%;严重的病虫害防治则业主可得到100%的补贴。二是私有林区的道路建设,国家负担一半以上的费用。同时国家资助林场主将低价、低产林改造为高价、高产林,对诺尔兰地区(北部地区)实行特殊林业补贴鼓励企业在当地发展林业生产。

(三)突出加强农业生态保护方面的补贴和扶持

1956年美国政府推行保护性退耕计划,又称土壤银行计划,即鼓励农场主短期或长期退耕一部分土地,存入土壤银行,银行付给一定的补助,对按照计划退耕的农场主给予农产品价格补贴,引导农场主把退耕土地用于土壤保护。1961年又制定了紧急饲料谷物计划,为减少饲料谷物的库存和产量,鼓励农场主停耕20%的耕地,即可以从政府取得停耕土地正常产量50%的现金或实物补助;如果停耕土地超过20%,补偿比例可提高到60%。1965年又实施了有偿转耕计划,进一步细化了退耕休耕的生态补贴。1985年进一步实施了“保护性储备计划”。

欧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扶持农业环保:一是价格补贴与环保措施挂钩,主要通过采取休耕、种植可再生原料、实施严格的载畜量规定等措施,引导农民自觉保护环境;二是通过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如减少化肥和植物保护剂的使用、把农田改作粗放型绿地、降低每块饲料田的牛羊载畜量、使用有利于环境和资源的其

他生产技术等,以此来减少环境污染;三是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对农户在农用地上的绿化给予一定补偿;四是调整农业结构,减轻环境压力。

1992年瑞士修订了《联邦农业法》,对三种农业发展类型分别提供了财政补偿:一是支持保护特定的物种;二是支持更高生态标准的保护性农业活动;三是支持有机农业。具体的政策措施主要体现在生态补偿区域计划和生态税改革计划之中,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效益的改善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四)设立专项基金促进矿区复垦与整治

1977年8月3日美国国会通过并颁布了第一部全国性矿区生态系统修复法规《露天采矿管理与(环境)修复法》。颁布后出现的矿区生态破坏,一律实行“谁破坏、谁恢复”,由矿山主100%进行修复;法律颁布前已破坏的废弃矿区,则由国家通过建立治理基金的方式组织恢复治理。美国国库账册中设有“废弃矿恢复治理(复垦)基金”,每个州也都设有该州的废矿恢复治理基金。另外在资源开发过程中,美国将开采许可证制度与生态补偿和修复挂钩,并实行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在开采许可证申请得到批准但尚未正式颁发以前,申请人先交纳恢复治理保证金,该保证金在采矿者不履行恢复治理计划时用来支付恢复治理作业的费用,完成恢复治理且验收合格后予以返还。

德国对新老矿区采取不同措施,确保矿区复垦得以顺利推进。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老矿区,专门成立矿山复垦公司负责此项工作,复垦所需资金由政府全额拨款,并按联邦政府占75%、州政府占25%的比例分担。对于新开发矿区,根据《联邦矿山法》的有关规定要求,矿区业主必须对矿区复垦具体措施并作为审批的先决条件;必须预留复垦专项资金,其数量由复垦的任务量确定,一般占企业年利润的3%;必须对因开矿占用的森林、草地实行等面积异地恢复。在开发和复垦的过程中,政府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并经常进行专项检查,确保复垦工作落到实处。

(五)利用政府、企业等为主导的自组织私人交易加强水资源保护

美国纽约市90%的水来源于上游卡茨基尔河和特拉华河流域,20世纪80年代后微生物污染日益严重。由于新过滤净化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成本远远高于对上游改善流域内土地利用和生产方式的投入,纽约市决定投资购买上游的生态服务,资金的来源为政府对水用户征收的附加税、纽约市公债以及信托基金。纽约市为该流域内采取最好管理措施的奶牛场和林场经营者提供4000万美元,促进其采用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来改善水质。

法国的Perrier公司为了能获得持续的清洁水源,投资约900万美元购买水源区1500公顷的农业用地,在比较敏感、脆弱的渗透区培育森林,资助农民建立现代化设施,鼓励农民采用有机农业技术来保护水源。

1959年哥伦比亚政府设立了考卡河流域(简称CVC)公司,主要负责考卡河流域内不同用户间的水资源分配,同时负责上游流域的坡地管理。由于CVC公司没有足够的财力解决水短缺问题,水稻与甘蔗种植者就自发组织成立了12个水用户协会,自愿在原水费基础上增加1.5到2美元,列入一项独立基金,由CVC用于支付那些改善河流流量的必要活动。

(六)探索特定生态因子和指标的开放的市场贸易

澳大利亚东部Mullay-Darling流域的土地清伐,尤其是麦夸里河流域的土地清伐加剧了水的盐渍化程度。1999年10月,麦夸里河流域食物与纤维(MRFF)协会(一个由600个灌溉农场主组成的协会),与新南威尔士州林务局达成协议,将植树造林作为一种成本上有效的策略给予资助。该协会根据麦夸里河流域上游新建的100公顷森林的蒸腾水量,向州林务局购买盐分信贷,即下游使用水灌溉土地的农场主向林务局支付“蒸腾作用服务费”。按照每100万升水交纳17澳元的价格来支付,或按每公顷土地85澳元的价格来补偿,支付10年。州林务局再用这些资金在上游种植脱盐植物、栽植树木或多年生根系植物等来改善水质。

哥斯达黎加政府通过“温室气体抵消单位”(CTO)贸易从国际市场上寻求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财政支持。1996年,哥斯达黎加做成第一笔CTO碳交易,以2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挪威20万个CTO单位(相当于抵消20万吨碳排放)(Gamez,2002)。同年,哥斯达黎加还启动了“森林环境服务支付”(FESP)项目,规定要对植树造林支付一定费用作为补偿,所植树木要以国际标准严格认证。支付标准每年都要调整,2002年的支付水平为5年每公顷支付530美元,支付费用主要来源于政府成立的“碳基金”(Carbon Fund)和从化石燃料中征收的销售税。

(七)积极针对绿色产品推广生态标识

欧盟于1992年出台了生态标签体系,以推动欧盟各类消费品的生产厂家进一步提高生态保护,确保产品从设计、生产、销售到使用,直至最后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都不会对生态环境带来危害。生态标签同时提示消费者,该产品符合欧盟规定的环保标准,是欧盟认可并鼓励消费者购买的“绿色产品”。如果生产商希望获得欧盟生态标签,必须向欧盟各成员国指定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完成规定的测试程序并提交规定的测试数据,证明产品达到了生态标签的授予标准。

欧盟森林工作委员会(FsC)制定了一套进行森林管理的国际标准,并且授权第三方组织根据这一标准对森林的管理者和林产品的生产者进行认证。FSC的标志对于那些进行良好森林管理的组织提供一种国际认可,并使消费者认识到那些产品是值得信赖的。国际社会指定公认权威机构对于产品进行生态认证,一方面鼓励生产企业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投入,同时引导消费者对生态标识产品进行付费,作为生产者生态保护投入的回报。

四、国际上相关理论、方法和实践对于我国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利益补偿的启示

全面总结和客观评述国际上各类生态保护区域利益补偿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实践,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目前所处发展阶段,针对国家“十一五”期间提出的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战略思路和基本要求,从机制、手段、主体、层次等多方面得出今后我国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进行利益补偿的几点重要启示。

(一)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补偿机制至关重要

我国虽然关于生态补偿理论、方法和实践的研究已经开始起步,但现有的研究远滞后于实际需要。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仍是制约中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的生态保护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特别是亟需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我国当前的生态补偿政策在现有的相关环境资源法和环境保护法中缺乏明确规定,东、中、西部没有形成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生态税费制度还不完善,扶贫工作没有与生态补偿有机结合,这迫切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和结合国内实践进行补充和完善,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国基本国情的生态补偿机制,这对于我国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保护和发展更是当务之急。

(二)财政转移支付应承担更加重要和主导的地位

综观世界各国对生态区域的利益补偿实践,财政转移支付承担着主导性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多数国家都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地方性公共产品,由地方政府承担主要的支出责任,而转移支付可以有效地解决公共产品的外部性问题。因此,设计我国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利益补偿机制,应明确将财政转移支付作为对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利益补偿的主要工具,进一步强化和规范财政转移支付的规模、来源和使用。在强调中央对地方纵向财政转移支付为主导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依托大江大河流域上下游之间、重要自然保护区、工矿区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充分发挥财政转移支付在加强和引导生态保护上的支撑作用。

(三)扩大因素公式分配法在财政转移支付中的应用范围

世界各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制定和调整过程中,采用公式分配法是各国均衡性转移支付的普遍趋势。公式分配法是根据某种数学公式和相关数据,确定有资格的补助对象和金额,一般通过许多具体项目下拨,涉及众多领域,类型各异。每一个项目都有与之对应的补助公式,公式的基本组成涉及因素选取、数据确定、管理该项转移支付方案的相关成本和限制条件等。目前我国考虑各种因素的公式分配法覆盖面较小,只在一般性转移支付中有所涉及,仅占全部转移支付规模的10%左右,绝大部分转移支付都缺乏对各地公共服务供给成本差别化的考虑,从而在客观上加大了各地间的财政差距。因此,应针对影响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财力因素,逐步扩大按因素法分配转移支付资金的范围,促进各地财政的均衡发展,加快这两类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

(四)采用现金补偿和实物补偿相结合的利益补偿方式

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主要位于我国的西部地区,对这两类区域的利益补偿实际上就是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补偿。应尽快界定补偿资金的来源,包括规定生态补偿基金的财政拨款方式、支付周期、核算方式、区域生态补偿基金的保值、增值方式和捐赠资金的管理机制。另外,建立生态利益补偿捐助机构等社会化补偿手段,可以接受来自社会的各种捐赠以及发行生态补偿彩票等,多方位尝试进行资金筹措。除资金形式外,利益补偿还可以配套采取一些其他形式,比如发展空间补偿或发展权补偿,广东、浙江等地率先实行的“异地开发”式利益补偿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补偿方式。

(五)进一步完善生态利益补偿标准和定价机制

国际上的生态补偿标准通常有两种思路:一是根据生态环境系统所提供的生态环境服务价值确定;二是根据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的机会成本确定。从目前看,我国生态补偿标准应综合考虑以上两种方式,适时、适地探索适应区域发展实际的补偿标准,近期可考虑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以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等指标为依据,确定合理可行的补偿标准,并保持动态的调整。同时,加快探索如何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定价机制。一是对于产权比较容易界定、受益主体较为明确的生态和环境产品,有关部门应鼓励受益方和生产方通过双边协议加以解决。二是在确定补偿标准时,可以引入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学习借鉴美国的经验,在部分领域开展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来制订补偿标准的试点,并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加以推广。

(六)积极培育包括政府、企业、民间机构等多元化的生态利益补偿主体

制定和实施生态补偿相关政策要遵循“损害者付费,受益者补偿,保护者受益”的原则,有利于保护地区与受益地区共同发展。所以只有实行补偿主体多样化,才能构建起完善的生态补偿网络。为此,一要坚持以政府部门,如民政局、财政局、环保局等作为区域生态补偿的主导力量。二是要动员区域金融事业单位介入区域补偿网络,打破区域金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落后观念。三是要推动民间组织、环保社团、民间基金会等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利益补偿网络,切实反映和加强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和协商要求。最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及民间组织还要加强合作,形成生态利益补偿的联合体。

(七)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利益补偿体系

深入考察国外的生态利益补偿机制和政策体系,大多采用政府手段和市场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并且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分工重点。因此,我国应探索多渠道的利益补偿方式,政府应该在利益补偿政策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切实强化生态、资源和环境管理部门的责任,进一步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并采用综合生态管理(IEM)的方法指导生态保护与建设活动。除生态融资、财政补偿等政府行政手段外,应根据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积极探讨培育和引进市场机制,率先在部分地区和领域进行大胆试点,借鉴国际上相对比较成熟的方法和指标,促进利益补偿体系的差异化和多元化实现。

(八)建立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利益补偿中的合理分工

第5篇:保护视力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腺苷 心内直视手术 腺苷预处理 心肌保护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myocardial protective effects of adenosine preconditioning in patients undergoing intracardial surgery under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ECC). 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non- cyanotic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or rheumatic heart disease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four groups (n=15 in each group). Group A: adenosine was intravenously injected from jugular vein. Group B: adenosine was put in St.Thomas cardioplegic solution. Group C: adenosine was infused from jugular vein and put in cardioplegic solution. Group D: control group. Other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were the same. The level of plasma cardiac troponin T (cTnT) and malondialdehyde (MDA) were measured in each group respectively before ECC,30 minutes after the aorta clamping,15 minutes after the aorta declamping and 24 hours after the operation. RESULTS The level of plasma cTnT and MDA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all groups, however, it was notably lower in group A, group B and group C than which in group D (P<0.05). At the stage 24h after operation, the expression of plasma cTnT in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C (P<0.05). CONCLUSION Adenosine precondition can imitate the effect of myocardial preservation like ischemic precondi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open cardiac operation under ECC. All adenosine precondition methods used here can protect myocardium from myocardial 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e. So we can select the method flexibly which is the best for cases.

Key words: Adenosine;Open heart operation;Adenosine preconditioning;Myocardial preservation

实践中认识到,损伤性应激过程本身毕竟是一种创伤,如缺血预处理(IPC)时间太短不足以诱发保护机制,而IPC时间过长,则在其过程中的缺氧与代谢废物积聚、能量消耗和再灌注引起的过氧化等,都有一定的细胞损害作用[1]。在IPC作用机制的不同学说中,内源性腺苷介导的心肌保护作用最受重视。为此,我们比较了不同腺苷预处理方法对成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分组 选择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外科进行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心内直视手术的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CHD)及瓣膜病患者60例,术前心功能Ⅱ-Ⅲ级,男36例,女24例,随机分为静脉腺苷组(A组)、停跳液腺苷组(B组)、静脉腺苷+停跳液腺苷组(C组)和空白对照组(D组),每组15例。各组男、女比,非紫绀型CHD、二尖瓣置换(MVR)、主动脉置换(AVR)比见表1。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静吸复合麻醉、中度低温、中度血液稀释,采用STOCKERT-Ⅲ型人工心肺机,进口膜肺。A组通过颈内静脉插管直接输注腺苷到靠近右心房的上腔静脉,以保证心脏局部有较高的浓度,滴速为50~150 μg/(kg·min),总量1.5 g/kg,滴注完5 min后开始转流;B组采用 St.ThomasⅡ停跳液+1 mmol/L腺苷,主动脉阻断后由主动脉根部灌注15~20 ml/kg;C组为A、B组中两种方法结合;D组直接灌注冷St.ThomasⅡ停跳液。

1.3 检测指标 分别于ECC前、升主动脉(AAO)阻断30 min、心脏复跳15 min、术后24 h采血测定心肌肌钙蛋白T(cTnT)和丙二醛(MDA)。cTnT采用双抗体一步夹心法测定(试剂盒购自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MDA用TBA比色法测定。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

2 结 果

2.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四组患者均由同组手术医生、灌注师、麻醉医生完成。各组患者年龄、体重、AAO阻断时间、ECC时间和手术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术后心脏复跳及辅助循环情况 心内操作完成恢复心脏血供后,心脏自动复跳A组12例、B组10例、C组10例、D组6例,A组、B组和C组较D组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应用小剂量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辅助循环D组8例、A组4例,B组3例、C组3例。

2.3 cTnT比较 ECC前和阻断30 min各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再灌注15 min,A组、B组、C组与D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 h,A组、B组、C组与D组有统计学差异(P

2.4 MDA比较 ECC前各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阻断30 min、再灌注15 min、术后24 h,A组、B组、C组与D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3 讨 论

腺苷全称腺嘌呤核苷,是由腺嘌呤和戊糖结合而成,腺苷既是腺嘌呤核苷酸的前体又是其代谢产物,腺苷受体属特异性嘌呤能受体。目前至少有4种,即A1、A2A、A2B及A3受体,其中以A1、A2A、A3受体与心脏关系最密切[2]。A1受体分布在心肌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中;A2A受于中性粒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和血小板中[1];A3受体存在于心脏组织中,可能在心肌和心脏的血管内皮细胞上[3]。表1 四组一般临床资料对比表2 四组各时点cTnT、MDA检测值的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比*P<0.05,**P<0.01;与C组比较#P<0.05

蛋白下调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刺激ATP敏感性K+通道开放。可使胞内K+外流,导致心肌细胞膜超极化,减少钙内流[4]。另外,A1受体还参与心肌IPC的触发过程[5]。用腺苷或A1受体激动剂代替缺血预处理(诱导预处理效应的短暂缺血)也可激活预处理双时相保护效应的信号传递级联反应,调动内源性防御机制,从而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6]。A2A受体的功能:A2A受体兴奋后,通过激活性G蛋白可增强腺苷酸环化酶活性[7]。导致血管扩张,抑制中性粒细胞(PMN)对心肌和冠脉内皮细胞的毒性损伤。已知在再灌注期间PMN粘附内皮细胞是心肌损伤性炎性反应的始动环节,抑制其就可减轻再灌注损伤[8]。A3受体的功能:与A1受体相似,也是抑制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刺激蛋白激酶C转位。初步研究发现,A3受体激动剂具有抑制PMN粘附于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上的作用[9]。近年研究证实,A3受体也参与心肌预处理触发过程。A3受体激动剂预处理能增强低温停跳液的心肌保护效果,进一步改善缺血后心功能[10]。

cTnT是心肌肌钙蛋白复合物的成分之一,它与骨骼肌的TnT源于不同的基因编码,有不同的蛋白质结构,因此有高度的免疫特异性。 由于cTnT的高度心肌特异性、高敏感度、具有诊断的早期性及很宽的诊断窗口期,它已被认为是一种接近理想和全能的标志物。MDA的高低则提示了脂质过氧化的程度、内源性抗氧化的能力。

我们在本研究中发现各种腺苷预处理方法均获得了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提示在心内直视手术中可以根据客观条件灵活实施不同的腺苷预处理方法。我们在本研究中还发现腺苷停跳液组与静脉腺苷结合腺苷停跳液组cTnT值在术后24 h有显著性差异,是否为剂量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Suzuki K,Miura T,Miki T,et al.Infarct-size limitation by preconditioning is enhanced by dipyridamole administered before but not after preconditioning:evidence for the role of interstitial adenosine level during preconditioning as a primary determinant of cardioprotection [J].J Cardiovasc Pharmacol,1998,31(1):1-9.

[2] Murry CE,Jennings RB,Reimer KA.Preconditioning with ischemia:a delay of lethal cell injury in ischemic myocardium[J].circulation,1986,74(5):1124-1136.

[3] Linden J.New insights into the regulation of inflammation by adenosine[J].J Clin Invest,2006,116(7):1835-1837.

[4] Yao Z,Gross GJ.A comparison of adenosine induced cardioprotection and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n dogs[J].circulation,1994,89(3):1229-1236.

[5] Mubagwa K,Flameng W. Adenosine,adenosine receptors and myocardial protection:an updated overview[J]. Cardiovasc Res, 2001,52(1):25-39.

[6] 尹晓清,伍硕允,吴炎豪,等,腺苷预处理对体外循环术后心肌钙蛋白变化的影响[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0,7(2):86.

[7] 胡志斌,严志焜.三磷酸腺苷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与心脏保存液[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04,2(4):251-253.

[8] Wei M,Kuukasjarvi P,Laurikka J,et al.Cardioprotective effect of adenosine pretreatment in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J]. Chest, 2001, 120 (3): 860-865.

第6篇:保护视力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电梯 日常使用管理 维护保养

中图分类号:TG807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中高楼的迅速增加,电梯已成为人们日常频繁使用的交通工具,但电梯的事故时有发生,就目前现状绝大多数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电梯的日常使用管理(以下简称日常管理)和维护保养(以下简称维保)不规范产生的。我们在日常检验中发现,电梯日常管理和维保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电梯的安全、平稳运行。

1 存在的问题

1.1 使用单位

一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 》(以下简称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以下简称规则)缺乏了解、认识,对电梯日常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二是电梯安全意识不够,认为电梯已使用了好多年,都没有发生过安全事故。

三是责任意识不强,没有按相关规定配备持证的专职或兼职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出现以维保代替日常管理,缺乏对电梯维保工作的监督和配合,依赖维保单位,造成电梯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未执行,日常检查不到位,建立“一机一档”不规范,申报检验不及时等问题。

1.2 维保单位

一是电梯维保市场混乱。《法》规定:电梯的维保应当由电梯制造单位或者依照本法取得许可的安装、改造、修理单位进行。目前电梯维保单位参差不齐,有的技术力量雄厚,建立健全完善的质保体系,仪器设备齐全,对技术人员要求严格,经常进行技术培训,保证了电梯的维保质量。而有的却是不过几个人的小公司,没有相对固定的办公场所,这些小公司靠挂靠其他比较大的维保单位弄个资质,必需的设备没有,技术力量贫乏,更不用谈建立质保体系和保证维保质量,依靠社会关系、降低维保费用或包揽维保一些散的、远的电梯,由于成本低或降低维保费,造成维保行业恶性竞争,使得电梯维保质量根本没有保障。

二是维保人员素质不高。在检验中发现由于维保单位维保业务广泛,电梯品种繁多,但专业人员缺乏,有的在社会上找一些社会人员或临时人员参与维保,这些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这样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还有的维保人员知识面不广,认识电梯单一,面对各式各样的电梯,出现了问题往往无从下手,只有打电话请教或搬“救兵”,不能及时的排除故障,耽误了时间。

三是维保不规范。《条例》规定:电梯应当至少每15日进行一次清洁、、调整和检查。但维保人员不能定期对电梯进行维保,这个问题很普遍,有的维保人员一个月去一次,有的是去一次填写两次维保记录,有的根本不到现场或电梯已坏才去修理,把维保当成维修。有的到现场就知道加机油,从来不去轿顶和底坑,敷衍了事,认为电梯只要能运行就平安无事,不注重电梯的保养,完全不按照《规则》中规定的28个半月维保项目进行,至于按要求对电梯进行的季度、半年、年度维保更是不可能了,这种维保方式达不到电梯维保的目的,认电梯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四是电梯救援不及时。《法》规定:电梯的维保单位应当对其维保的电梯的安全性能负责,接到故障通知后,应当立即赶赴现场,并采取必要的应急救援措施。《规则》规定:维保单位设立24小时维保值班电话,保证接到故障通知后及时予以排除,接到电梯困人故障报告后,维修人员及时抵达所维保电梯所在地实施现场救援,直辖市或者社区市内,抵达时间不超过30分钟,其他地区一般不超过1小时。显然当电梯出现故障困人后,维修单位应该及时到达现场排除故障解救被困人员,这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有些维保单位没有制定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更不用说按《规则》规定:每半年至少针对本单位维保的不同类别(类型)电梯进行一次应急演练。而是接到电话后就临时找些维保人员去故障现场,耽误救援时间,由于平时维保工作没有做好,结果往往不能迅速排除故障,延缓了救援进度,甚至可能造成了电梯事故。

2 解决方法

2.1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部门加强对维保单位的管理,提高准入门槛,对维保单位的质资状况,、人员状况和维保设备状况登记在案,定期对维保单位开展巡查。严厉打击、取缔非法的维保公司,逐步淘汰一些管理水平低下,技术力量薄弱,人员少的维保单位。主管部门制定维保行业的维保收费标准,统一规范维保费用,杜绝维保单位为拉业务恶性降低价格的行为,建立和谐相对稳定的维保市场。

2.2 是加强电梯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大量宣传国家制定的电梯相关知识,提高使用单位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督促使用单位建立健全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并切实执行,按“一机一档”规范的建立设备档案,加强重视电梯的维保工作。使用单位安全管理人员还要学习电梯的基本专业知识及维保知识,了解电梯工作原理,不但可以解决电梯的常见小故障,而且还能更好的监督和配合维保工作按照《条例》和《规则》要求的内容进行维保,还要每天对电梯的使用情况作日常检查记录,发生异常立即通知维保单位来处理。这样才能有效的保障电梯安全运行。

2.3 使用单位在选择电梯维保单位时,应选择一些实力雄厚,有信誉的维保单位,要求维保单位认真履行维保合同,严格让维保单位执行《规则》中规定的维保项目,进行全面的维保。保证电梯的维保质量。

2.4 维保单位要加强对维保人员专业技术知识学习,招收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维保人员,建立维保人员技术档案,对维保质量进行不定期的检查评分,将维保质量与他的奖金挂钩,建立工作负责制,“谁保养,谁负责”,提高维保人员的责任感,认真维保,让电梯真正有个好“保姆”。

2.5 《条例》规定:电梯轿厢滞留人员2小时以上的就属于一般事故。另外今年8月11日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局以国质检特〔(2014)433号〕文件形式了《关于推进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可见国家对电梯事故非常重视。我认为对于使用单位应该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和应急救援演习制度,专人负责电梯事故的救援,保持电梯对外紧急报警装置有效,以便发生事故时和电梯里被困人员能进行有效沟通。对于维保单位,也要根据各种类别(类型)的电梯制定有效的救援预案和应急措施,派人24小时接听电话,接到事故报警电话,立刻组织专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抵达现场,及时救出被困人员。维保单位和使用单位配合,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救援演练,这样才能在紧急时候及时救出被困人员,防止事故的发生或事故的扩大。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

第7篇:保护视力的方法范文

近年来,由于学生不能正确地预防近视,防治近视已越来越为老师、家长及社会所关注。保护视力,预防近视是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因此。我校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特制定我校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计划。

二、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全校师生要充分认识做好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工作的重要性。要把"预防近视"工作作为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之一,高度重视这项工作。

学校将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学生预防近视眼基本知识与要求》,在师生及家长中,广泛、深入开展视力保护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板报、墙报、班会、宣传单等多种形式,经常性宣传科学用眼、预防近视等眼保健知识,培养学生爱眼、护眼意识,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和用眼卫生习惯。教师要懂得防治近视眼的知识,熟悉有关制度和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用眼卫生习惯。向家长宣传保护视力的重要性和预防方法,积极争取和动员家长及社会的参与,扩大宣传效果,形成全社会都来重视并参与预防近视工作的良好局面。

为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了"预防近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组成如下:

组长:叶生魁

副组长:陈艳萍

成员:王群于兰玉张滨芳

三、建立制度,强化保健

学校制订"预防近视"工作实施方案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强化"预防近视"工作深入有效开展。建立学生用眼卫生的管理制度,强化对学生眼保健操的检查,随时纠正学生读写姿势,促使学生培养良好的读写习惯和用眼卫生习惯。合理安排好课程与活动,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建立定期视力监测制度。建立家校联系制度,把每学期视力检测结果通知家长,督促家长一起教育与培养学生注意用眼卫生,形成良好习惯。每天眼保健操检查结果纳入班级一日常规考核之中。做眼保健操应注意双手干净,做到穴位准确、手法正确、力度适当。

第8篇:保护视力的方法范文

保护学生视力的措施多年来,学校在这面旗帜的指引下,不断发展壮大,办学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学校建有分校一所。现有教学班52个,在校学生3257名,教职工204人。学校致力于全面质量的提高,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是四平市最大的窗口学校,也是四平市首批素质教育示范校。近五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四平市模范集体、省文明单位、省体育项目传统校、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校、全国少儿平安示范校、全国德育科研先进校等70多项荣誉。

学校一直重视防近工作,几年来在保护学生视力,促进学生健康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1、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管体卫艺副校长为副组长,主任、班主任、健康教师为主要成员的防近领导小组;制定《六马路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同时完善相关预防近视的制度;形成了“学校统一领导、年级全力支持,班主任积极配合、健康教师具体实施、任课教师全员参与”的五级管理格局;让全校的老师和学生都充分意识到做好预防近视保护视力工作的重要性。树立了打造健康特色品牌学校的目标,保证了防近工作扎实开展,顺利实施。

2、成立了六马路小学学生卫生值日小组,每个小组由各个班级的体育委员以及眼保健操指挥员组成,专门负责班级的防治近视工作。具体的工作内容为体育委员督促该班同学在课间时走出教室看看远处的绿色植被或者远眺。眼保健操指挥员则协同体育委员工作并认真带头做好每天的眼保健操。

二、制定制度,加强宣传

为了强化师生以及家长们对预防近视的重视,在全校范围内形成“爱护眼睛,提高视力,以珍惜视力为荣”的舆论氛围。

1、结合学校工作特点,实施了七个一工程

(1)将开学的第一个星期定为防近宣传周。按照学生不同发育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将保护视力的有关内容及培养学生用眼卫生习惯,作为学校卫生保健教育的重要任务,设立咨询台积极宣传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落实。

(2)每个月进行一次防近讲座。将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眼球发育的特点、发生近视眼的原因、近视眼的危害、近视眼的预防和矫治等方面的卫生知识,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各有侧重地进行教育,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

(3)每个学期开展有关《爱眼、护眼》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使学生在搜集制作过程中掌握了解正确用眼,保护视力的重要性。

(4)每一期板报有防近宣传角。讲述一些关于保护视力的小故事以及漫画。生动形象的让学生知道保护视力的重要性以及视力不好带来的各种坏处。

(5)每一次家长会有防近内容。家长会时,老师向家长反映学生的视力保护情况,指导家长做好学生的视力保护工作。向家长宣传保护视力的重要性和方法,使家长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督促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并且给家长印发学生用眼卫生及保健操说明书,方便家长能更好地配合学校近视眼的防治工作。

(6)每一个爱眼日有全校行动。爱眼日当天我校会以校园文化为载体,通过学校宣传橱窗和黑板报宣传“爱眼日”主题,营造“爱眼”的良好氛围。同时张贴宣传《中小学生预防近视眼守则》并发给学生做到人手一份。同时举行“守护心灵之窗”等相关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加深刻的明白保护视力的重要性已经如何保护视力。

(7)上好一节课堂礼仪课。我校开设了礼仪课,课堂礼仪是其中的重点,就上课时阅读姿势(书立、腰立),书写姿势(三个一),用眼卫生(直视)及每节课间教师组织眼睛放松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和讲解,提高防近技能。 每一个学期还利用广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经常性宣传科学用眼、预防近视等眼保健知识,培养学生爱眼、护眼意识,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和用眼卫生习惯,期末学校组织进行防近经验总结及交流工作。从真正意义上起到预防作用。

2.制定视力检查以及眼保健操的评比制

我校制度规定每个季度全校学生必须检查视力一次,全年共检查四次,以进行视力监测,抓好“临界视力”和“轻度近视”的矫治、降低发病率和患病率。同时学校广播站用广播乐曲统一指挥全校学生在课间眼保健操时间做眼保健操,并且各个班级进行做操的记录,把

其当做作学校进行“文明班”评定的一项评定内容。在做眼保健操时主任、校医进行巡视,随时矫正学生的动作,保证学生做眼保健操的质量。

3.制定全校学生座位的调整以及全校师生的体检制度。

各个班级的班主任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身高,每个月合理的调整学生的座位一次,降低固定座位会给学生们带来斜视与近视的可能性。同时根据相关的规定组织全校师生每人每年体检一次,对已患上假性近视的学生认真进行矫治(由卫生导师每天集中使用矫正仪进行矫治)。对已患上近视眼病的则通知家长带到医院检查配戴眼镜。

三.加大投入,后勤保证

为了更好的做好防近工作,我们六马路小学根据《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中对用眼卫生和相关环境的具体要求,竭尽所能的改善各年级教师的课桌椅配置,提高教室内的照明和采光,并且及时更换黑板等课堂设备。具体行动如下:

(1)学校每个学期都会更换、调整课桌椅,确保每班有两种型号的新桌椅。一年级采用可调桌椅。近三年来共计更换桌椅500余套。最大程度上保证课桌椅的安全卫生标准,确保了学生的需要。尽最大可能的使桌凳的高度和学生高度比例能够相称,并且安排每个年级每个班每月调换一次学生的座位。

(2)在去年暑假,我校投入20余万更换了楼内用电线路,学校每个教室内按国家标准配备了13盏灯具,改善了室内采光条件,提高了教室内照明度的分布均匀度。

(3)为了保证了黑板无破损,无眩光,三年来我校及时更换黑板,到今年共更换了24块高塑脂黑板,从而让教室内学生都能清晰的看到黑板的内容。

四、丰富活动,确保效果

1、 注重培训,引导学生用眼卫生 号召全体任课老师将培养学生良好用眼卫生习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随时纠正学生不良读书写字姿势,做到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写字一小时要休息片刻,不躺在床上看书,不在行进的车中看书,不在暗弱或强光下看书、写字。

2、活动促进,缓解学生视力疲劳

通过开展各种比赛,例如眼保健操比赛等,提高学生学习如何爱护眼睛的能动性。并将比赛中成绩优异的同学给予奖励,以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为了更好的保护低年级学生视力,我们还在一二年级课堂中间穿插1分钟课堂律动环节,并开展了“魅力教师,激趣表演”大赛,老师们创作的《大家一起喜洋洋》《小木马》《小手拍拍》《数字歌》等深受孩子们喜爱。对缓解孩子长期用眼,解决视力疲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五、 降低压力,增强体质

各个年级的老师根据各个年级的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减轻学生们的学习压力,各年级体育老师认真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合理安排学生的作业量和课外活动,使学生用眼的负担适当,有劳有逸,得到合理的调节。具体内容如下:

1.保证学生的课间和课后休息时间。改进教学方法,通过专家讲座、光碟报告、外出学习等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培训。教师创新引路课、校本教师展示课、青年教师竞赛课、教学设计展示、激活课堂小活动展示、精品教案展评、粉笔字比赛、魅力教师激趣表演风采展示等提高教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切实做到不拖堂。布置合理的家庭作业,低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中年级的学生作业时间不超过半个小时,高年级的学生不超过一个小时,从而保证学生每日睡眠时间。同时减少考试测验的科目和次数,不任意增加课时或在节假日补课 ,降低学生们的学习压力。

2.保证体育活动的时间和质量。采取多种形式广泛认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每年召开运动会,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强健的体魄不仅可以避免全身性疾病而且也有利于眼球的正常发育。

由于我们防控得力,今年主校2970名受检学生中视力不良检出率为9.96%,明显低于吉林省视力不良检出率(21.52%),所以就我校学生的视力不良发病率看,目前还处于省市较低水平。

我们的防近工作走到今天,可以说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仍会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地方。我们将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不断的挖掘创新,使它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地发展,并把它作为我校特色教育的有益补充,以此来推动学校整体工作的深入开展。

保护学生视力的重要性一连串触目惊心的数字:

我国现有近视患者已超过三亿人,占世界近视人数的33%,远远高于世界平均22%的比例。我国每年会出现新盲人大约45万,低视力135万,即约每分钟就会出现一个盲人,三个低视力患者。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到20xx年我国视力残疾人数将为目前的4倍,估计会达到5000余万。全国近视眼发病人数位居世界首位,发病率仅次于日本,占世界第二位,每年新增近视眼约为6%。视力损害已成为我国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我国学生近视发病率早在1998年就已经排名世界第四;20xx年时迅速上升到了世界第二,仅次于日本。7至12岁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32.5%,初中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59.4%,高中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77.3%,大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80.0%,学生视力不良发生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学生近视眼的形成原因相当复杂,概况起来不外先天遗传原因和后天环境因素。前者占20%,后者占80%,父母双方若有一方为高度近视,子女遗传率为56%,若双方都为高度近视,遗传率为100%。

1、用眼距离过近。据有关资料报道,学生近视眼以长期用眼距离过近引起者为多见。青少年眼睛的调节力很强,当书本与眼睛的距离达7-10厘米时仍能看清物体,但如果经常以此距离看书,写字就会使眼睛的调节异常紧张,从而可形成屈折性(调节性)近视,所谓的假性近视。如果长期调节过度,使睫状肌不能灵活伸缩,由于调节过度而引起辐辏作用加强,使眼外肌对眼球施加压力,眼内压增高,眼内组织充血,加上青少年眼球组织娇嫩,眼球壁受压渐渐延伸,眼球前后轴变长,超过了正常值就形成了轴性近视眼,所谓真性近视。正常阅读距离应是30-35厘米。

2、用眼时间过长。有的学生看书写字做作业,看电视等连续3-4小时不休息,甚至到深夜才睡觉休息,这样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而且使眼睛负担过重,眼内外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而得不到休息,久而久之,当看远处时,眼睛的肌肉不能放松而呈痉挛状态,这样看远处就感到模糊而形成近视。有的学生过了一个暑假视力就明显下降就是这个原因。一般主张连续看书写字或看电视40-50分钟就应休息片刻或向远处眺望一会儿。

3、照明光线过强或过弱。如果光线太强,如阳光照射书面等,会引起强烈反射,刺激眼睛,使眼睛不适,难以看清字体,相反,光线过弱,书面照明不足,眼睛不能清晰地看清字体,头部就会向前,凑近书本,以上两种情况均能使眼睛出现疲劳,眼睛的调节过度或痉挛而形成近视。

4、在行车上或走路时看书。有的学生充分利用时间,边走路边看书或在行走的车厢里看书,这样对眼睛很不利。因为车厢在震动,身体在摇动,眼睛和书本距离无法固定,加上照明条件不好,加重了眼睛的负担,经常如此就可能引起近视。

5、躺着看书。许多学生喜欢躺在床上看书,这是一种坏习惯。因为人的眼睛应保持水平状态看书,使调节与集合(辐辏)取得一致,减少眼睛的疲劳。如果躺着看书,两眼不在水平状态,眼与书本距离远近不一致,两眼视线上下左右均不一致,书本上的照度不均匀,都会使眼的调节紧张而且容易把书本移近眼睛,这样可加重眼睛负担2-3倍,日久就形成近视。

6、睡眠不足。当睡眠不足时,第二天精神不振,头昏脑胀,大脑没有充分休息,疲劳未能消除,加重眼睛负担,促使近视发生。睡眠不足是近视眼的形成原因中很重要的一条。

7、课桌不符合要求,写字姿势不正确。若桌椅太低,使头前倾,脊柱弯曲,胸部受压,眼睛调节相对紧张。或桌椅过高,双脚悬空,下肢容易摆动,不能保持正确姿势,都能使眼睛发生疲劳,久而久之就容易发生近视。所以桌椅调节合适后定期换座位时桌椅随人动。

8、空间的射线的影响。长时间看电视,很易使眼肌疲劳;电脑操作时间过长引起眼的干燥和疲劳易引起近视,均需适当控制使用时间。

近视的危害1、造成营养不良:

近视学生眼部长期疲劳,会导致所耗血氧供应不足,所需要营养物质无法及时满足眼睛所消耗营养,引起营养不良。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的近视患者都有:“电线杆”或“小豆芽”的称号。

2、思维受到限制:科学家做过实验,发现人的思维只有在无束的状态下才能发挥出正常的水平,而当患近视的孩子架一副眼镜,同世界有了镜片这一层隔离,思维就会受到限制,直接表现就是反应迟钝,学习效率底下。

3、对自己不自信,适应环境能力差,不自信、缺乏主见、自理能力差、过分依赖父母、缺乏独立性,还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

4、手持高分,却上不了理想的大学:在我国,程度不同的近视患者受到限制报考的专业达48个,视力低于1.5的,不能报告飞行技术、航海技术、消防技工程、刑事科学技术、侦查等专业;镜片度数大于400度的、不能录取到海洋技术、海洋科学、测控技术与仪器、核工程与核技术、生物医学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服装设计等专业;镜片度数大于800度,不能录取到地质矿产类、水利类、土建类、动物生产类、水产类、材料类、能源动力类、化工与制药、军工类、农业工程类。林业工程类、植物生产类、森林类资源类、环境生态类、心理学类、环境与安全类、环境科学类、电子信息科学类、材料科学类、大气科学类,及地理科学、测绘工程、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等专业。

近视的预防措施从小培养学生养成保护视力科学用眼的习惯。

1、培养他们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不要趴在桌子上或扭着身体。书本和眼睛应保持一尺。

2、看书写字时间不宜过久,持续1-1.5 小时后要有一个短时间的休息眼睛:向远眺,做眼保健操。(电脑的使用距离与读书写字差不多,所以也要注意使用时间。)

3、写字读书要有适当的光线,光线最好从左边照射过来。不要在太暗或者太亮的光线下看书、写字,保证课间10分钟休息,减轻视力疲劳。

4、积极开展体育锻炼,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

5、教导学生写字,不要过小过密,更不要写斜、草字。

6、认真做好眼保健操。做好一日两次的眼保健操,规范学生做操动作,真正起到保护视力、防治近视的作用。

7、看电视时要注意高度应与视线相平;眼与荧光屏的距离不应小于荧光屏对角线长度的5倍;看电视时室内应开一盏小的电灯,有利于保护视力;在持续看电视1-1.5 小时后要有一个短时间的休息眼睛向远眺,做眼保健操。

8、应多吃些含维生素较丰富的食物:各种蔬菜及动物的肝脏、蛋黄等。含维生素B,对眼睛有好处;多吃动物的肝脏可以治疗夜盲。

近视患者普遍缺乏铬和锌,近视患者应多吃一些含锌较多的食物。食物中如黄豆、杏仁、紫菜、海带、羊肉、黄鱼、奶粉、茶叶、肉类、牛肉、肝类等含锌和铬较多,可适量增加。补锌最好服用蛋白锌。

第9篇:保护视力的方法范文

3月份的车厘子有营养吗?

还是有营养的。

车厘子的铁含量很高,每100克樱桃含铁高达59毫克,在水果中排名第一。它的维生素a含量是葡萄、苹果和橙子的4-5倍。胡萝卜素的含量是葡萄、苹果和橙子的4-5倍。此外,切里兹还含有维生素B、C、钙、磷等矿物质元素。

车厘子水果的维生素A含量是葡萄、苹果和橙子的4-5倍。这是一种保护视力的好水果。

车厘子含铁量高,是所有水果中的第一种。经常吃芝士可以补充体内对铁的需求,促进血红蛋白再生。它不仅能预防缺铁性贫血,还能增强体质、大脑和智力。

车厘子营养丰富,比苹果和梨含有更高的蛋白质、糖、磷、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经常食用车厘子不仅可以改善美貌,使皮肤红润、嫩白。

车厘子任何季节都有得吃吗

一年四季都有。

车厘子因产地不同而在不同的时间成熟。基本上,全年都不会有窗口期。美国车厘子成熟,夏季上市,8月份上市。然后,智利车厘子开始接管市场,并出现在市场上。因此,一般来说,人们一年四季都吃车厘子。

车厘子的颜色是深紫红色,直到深紫色,接近黑色。颜色因品种而异,但一般来说,同一品种的车厘子颜色越深,越甜。此外,还要注意观察水果的果皮。完整、干净、有自然光泽。如果太干,皮肤会收缩,如果太长,皮肤会变色变软。这种车厘子不适合购买。

更直观的方法是观察果茎。如果肉眼可以看到许多果茎已经脱落,那么车厘子和被采摘之间的距离可能会很长。同样,深色柔软的果梗也表明它们不够新鲜。

吃车厘子有什么好处

1、保护视力

车厘子的维生素a含量是葡萄、苹果和橙子的4-5倍。长时间在办公室或家里使用电脑很容易引起近视,所以七叶树是保护视力的好水果。

2、美容养颜

车厘子营养丰富,比苹果和梨含有更多的蛋白质、糖、磷、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经常食用车厘子不仅可以美容,使皮肤红润、嫩白,消除皱纹和斑点;常用车里子汁来擦拭面部和皱纹,它还可以使面部皮肤红润、嫩白,去除皱纹和斑点。

3、抗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