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政服务市场发展趋势范文

家政服务市场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政服务市场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政服务市场发展趋势

第1篇:家政服务市场发展趋势范文

林小芳(1992-),女,四川内江人,四川理工学院外语学院2011级学生。

罗晓青(1993-),女,四川宜宾人,四川理工学院经管学院2011级学生。

邓胜文(1991-),男,四川南充人,四川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2011级学生。

指导老师: 李爱民、李学琴,四川理工学院经管学院副教授和讲师。

摘要: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和城市化等的加剧,社会对家庭服务人员的需求日益提高,由此高级保姆即将也必将成为未来家庭迫切需求的服务项目,具有巨大的市场开发前景。同时,随着客户对家政服务人员需求的变化,家政服务这一行业正在发生由低端向高端的“蜕变”。本文简单介绍了高级保姆的定义、高级保姆的发展空间、高级保姆发展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发展规范高级保姆的创新点等方面以期分析创建高级保姆公司的可行性。

关键词:高级保姆;家政服务人员;市场开发前景;家政服务行业

据中研普华家政服务行业分析专家领衔撰写的《2015-2020年中国家政服务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研究分析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员工制家政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了560亿元,2014年将逼近700亿市场规模。一线城市普遍家政需求缺口在10-20万人之间,春节前后的一个月时间,会有30%-50%的从业人员缺口。预测到2020年我国员工制家政服务业营业收入将达到2500亿元。从《分析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家政服务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定义

保姆: 旧社会俗称的“家佣”“丫环”“管家”,又叫家政服务员,她们是专门根据要求为所服务的家庭操持家务,照顾儿童、老人、病人,管理家庭有事务的人员,用户要求保姆不仅要有一定的技能,还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但在传统观念的潜意识里,人们常误解保姆工作为“低人一等”的工作。不过庆幸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保姆”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高级保姆:高素质、高技能、高知识、高层次。不仅可从事一般家政,小到料理东家的衣食住行,大到东家的家庭理财,还可对孩子进行教育,如特长培养、良好行为养成、家庭急救技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传授、民族知识、中国国粹了解等,服务范围广。同时,还具有服务意识强、职业心态佳、卫生习惯好、环境适应能力和专业服务技能强等综合素质。与传统的保姆相比,更加注重保姆的综合能力。

家政服务业,相对农业和工业而言,新兴的家政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政服务业渐渐地走进了大众的生活,到20世纪60年代后在发达国家得到了长足发展。家政服务是指将部分家庭事务社会化、职业化,由社会专业机构、社区机构、非盈利组织、家政服务公司和专业家政服务人员来承担,帮助家庭与社会互动,构建家庭规范,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以此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二、高级保姆的发展空间

第一,对高级保姆的需求在逐年递增。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整个家政市场的规模为8000亿,而到2014年,规模已经突破万亿,每年呈现20%的成长。由此也可看出,用户对高级保姆的需求逐年递增已然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第二,用户的家政意识不断改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用户意识到了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人忙于工作,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家务打理,因此雇佣人帮忙整理成了一条捷径。而潜意识里,客户反而更愿意花多点钱聘请高级保姆进行管理,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纠纷,也能在高级保姆的打理下享受更温馨舒适的环境和状态。

第三,用户对家政服务员的要求更加多样化。简单地说,用户更希望聘请的家政人员不仅会做饭、保洁、维修、洗衣,甚至还希望他们能照顾产妇、辅导孩子、特护老人等。而这种要求,只要高级保姆才能实现。

第四,将家政与家教充分结合。现代社会孩子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了家庭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业成绩或为训练孩子某项技能聘用家教老师,同时还报名参加各类家教中心、辅导班、晚自习辅导机构、家教中介等等机构,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然而,这一切问题,有了高级保姆就可以解决了,花一份请高级保姆的钱,不仅切实提升孩子的能力,还能为家庭减轻负担。

第五,合理引入男性家政服务员。目前的家政服务行业里,尤其是高级保姆,男性的数量是极少的,但现在很多男性也在开始咨询病人护理,照顾老人等工作,许多家庭也希望找一个男性护工,这也为高级保姆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打破了传统观念。

三、高级保姆发展现在所面临的问题

第一,目前家政服务业缺乏有权威的文件指导,对高级保姆的定义、发展、要求、待遇等方面还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从事家政服务行业的人,尚未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受“侍候人”、“低人一等”等旧观念的影响,常被社会上一些人看不起。因此人们对高级保姆的认识和接受度还需要一个过程,如果有相关的条文规定,在“高级保姆”盛行之期也能更好地保证高级保姆们的权益,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

第二,市场需求与家政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很多家庭中的老人、病人和独生子女需要照顾。此外,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都市的“上班族”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料理家务。由此对高级保姆的需求也就迫在眉睫了,而遗憾的是市场需求量过大,而高级保姆却人员短缺。

第三,中介型公司占主体,管理混乱。在走访了四川自贡、宜宾、成都、南充、湖北武汉、北京、上海、深圳等多个城市的家政公司后,我们发现,家政人员很多时候达不了客户的要求,因此出现了客户抱怨、中介费高、员工抱怨、客户刁难的现象。

第四,高级保姆人员的技术还有待提升,综合素质也须再培养。现代社会对高级保姆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毫不夸张的说,家庭需要的高级保姆是一个万能者。而目前市场上真正能让用户满意的“万能者”却屈指可数。因此,加强多高级保姆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五,家政行业权益保障机制急待健全。由于家政服务供求双方、家政服务公司与家政服务员和用户之间签订的服务协议有的不规范,有的甚至没有签订服务协议,由此可能导致双方权益保障没有依据,发生纠纷时难以处理。

四、发展规范高级保姆的创新点

第一,彻底调查了解家政服务市场,建立家政服务公司的体系,使得高级保姆管理有系统、有制度。

第二,通过加强高级保姆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定期回访,上门指导,培养有监管的服务标准化、职业化、规范化的服务机构。以公司化的运作模式,逐步树立高级保姆应有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第三,充分利用男性保姆市场和大学生保姆市场,迈出第一步,创建与众不同的家政服务氛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21世纪这个人才竞争的时代,大多数人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忙碌的工作和学习中去,没有太多时间顾及家庭照顾和管理,因此对家政服务的需求急剧了增加。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培养高级保姆,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还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服务需求,未来必将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家政服务业道路,高级保姆也能得到更为广泛的重用。(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

指导老师: 李爱民 李学琴

该学术论文获得四川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郭立杨,大学生当保姆不值得大惊小怪[J]《商》2011(7):12

[2]赵树海,吴爱萍,王蕾.我国家政服务业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红旗文稿》2010年第18期

[3]沈强,李国华.关于推进我国家政服务业健康发展的思考[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06期

[4]赵勇敏,归鸿倩.关于天津市家政服务业的调研报告[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02期

第2篇:家政服务市场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改革尝试良性发展精干高效以人为本根深蒂固资源配置环境意识规模效益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管辖的油田、炼油化工企业属于典型的独立工矿企业,由于社会经济、地理环境和生产的特点所决定,承担着沉重的社会负担。炼油化工企业多建在远离城市的郊区,生活区往往自成体系,石油企业由于油区分布广,居民区分散建设,没有城市依托,企业不得不建设自我封闭、包罗万象的社会服务系统。到2000年底,石化集团社会服务系统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00多亿元,从业人员20余万人。物业系统是社会服务部分的主要内容,拥有居住面积4300多万平方米,住宅总数超过66万套,各类物业公用基础设施和文体娱乐活动设施等超过4万个,资产原值超过20亿元。从事物业管理工作的人员达到近8万人。

1998年经国务院决策,石油和石化两大行业进行了重组,实现了上、中、下游业务一体化经营。为了适应国际化竞争需要,寻求更大发展,1999年开始,石化集团对内部业务和资产进行了重组。将核心业务中的优良资产从集团公司剥离出来,改制成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0年10月在纽约、伦敦、香港三地成功上市。占从业人员60%的非核心业务和大量的不良资产作为存续企业留在了母体,主要包括专业化施工、生产后勤辅助、多种经营和社会服务四部分。在过渡期,对存续企业实行关联交易、限额亏损、定额补贴的经营管理政策。社会服务部分的改革目标是将来与企业分离,在条件成熟时最终移交政府、回归社会。国家关于企业办社会的指导方针和企业体制的重大变化对物业管理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像石油石化这样缺乏城市依托的独立工矿区,物业管理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应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和对策?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粗浅的探讨。

一、石化集团物业管理的探索和实践

伴随着石化集团重组改革的进程,作为社会服务部分重要内容的物业管理系统也进行了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是形成了专业化的物业管理队伍。按照石化集团重组改制的总体要求,企业办社会部分的人员、资产从原来的主营生产单位分离出来,组建了专门的社区管理和服务机构。例如,在油田企业管理层设有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分片设立若干社区管理中心(二级单位),下设物业管理公司或物业管理站,负责居民小区的日常管理工作。二是物业管理的覆盖面大大拓宽。目前小区物业管理和服务涉及的内容包括房屋的维修、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管理,小区环境的综合治理,治安、环卫、绿化、交通、消防管理,向居民提供日常生活服务,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康乐活动,丰富社区文化生活等。三是按照关联交易的原则物业公司形成了新的经营运行机制。物业管理公司做到了经费来源规范、成本明晰、费用开支透明。物业管理费支付结算实行业主(即主营单位)与服务方(即物业管理公司、站)共同签认制度。物业管理单位实行了独立核算,实行以满意率指标为主的综合考核。四是形成了合理的服务定价机制。定价是业主和委托服务方关注的焦点。为了体现公正、公平、公开的精神,服务价格确定的原则是;有国家定价的按国家规定的价格执行,无国家定价的按市场价格执行,既无国家定价又无市场定价的按照实际成本+合理利润定价,以上情况都不适用的通过双方协商定价。

物业管理改革的实践证明,对独立工矿企业的居民小区实行物业管理,得到了主营单位和广大居民的支持拥护,总体效果是好的。一是矿区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居民的生活质量、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广大职工更加安居乐业。二是矿区的城市化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实行物业管理,解决了过去长期存在的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状态,为居住小区统一规划、集中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创造了条件。物业管理工作进一步拓展了社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快了矿区城市化的进程。三是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国家级、省级和城市文明居住小区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物业管理工作是创建文明居住小区的重要内容。在创建文明居住小区的过程中,通过居民的参与,有利于塑造他们的文明意识、环境意识和健康向上的行为规范。四是解放了主营单位的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实行物业管理,实现了企业生产经营与社会服务系统的分离,主营单位彻底摆脱了生活后勤方面的后顾之忧,便于集中精力抓好生产经营。同时,物业管理系统与主营单位在资产、资金、人员上做到了三个分清,明晰了成本,有效地解决了过去存在的生活后勤挤占生产成本问题。

石化集团虽然已经开始了物业管理的实践和探索,但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完全摆脱行政型、福利型的运行模式。物业管理经费的来源主要是行政性补贴,个人支付的费用很少。物业公司的造血功能不足,尚未建立起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自立生存的良性发展的机制。由于职工的收入水平不高,居民的支付能力不足,加之根深蒂固的福利观念的影响,在矿区还没有形成足以支撑物业管理公司自立生存的服务市场。从物业管理队伍本身看,也存在着总体素质不强、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

二、独立工矿区物业管理的定位和基本思路

物业管理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这一行业在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迅速崛起和迅猛发展的事实证明,物业管理在我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独立工矿企业推行物业管理,是符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呼映职工群众对改善居住环境质量要求、促进矿区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大举措。推行物业管理的目的,是向业主提供有效且经济的服务,最大限度的提升和发挥物业的使用价值和最大效用,为居民提供优美、舒适、宁静、快乐、健康的生活环境。物业管理联系着千家万户,物业管理活动既是物业公司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获得合理报偿的企业经营行为,同时又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政治高度认识和看待物业管理工作,把物业管理与建设文明矿区,塑造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的公民,创造温馨、和谐、安居乐业的良好氛围结合起来,促进物业管理工作向规范化、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健康轨道发展。

根据独立工矿企业的特点、社会发展趋势和物业管理本身的发展规律,独立工矿企业物业管理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以产业化发展为目标,以提升物业价值和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为根本出发点,从独立工矿企业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分步运作,努力促进物业管理方式从行政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服务性质由职工福利型向市场经营型转变,经费来源以单位支付为主向居户支付为主转变,服务方式由内部封闭型向社会开放型转变,实现物业管理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协调发展。

独立工矿企业的物业管理应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专业化管理。将企业内部的生活服务系统与生产经营系统相分离,成立专门的物业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按事业性管理,按合同制和甲乙方方式运作,通过物业管理的专业化提高服务质量。第二步,实行模拟企业法人运作。物业管理公司经济上独立核算,经费来源以产权单位支付为主、个人缴纳为辅,实行经费补贴、模拟法人经营和市场化运作。第三步,实行产业化发展、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在住房制度改革到位、房屋产权归个人所有的基础上,物业管理费用暗补改明补,进入个人工资总额,由个人支付物业管理费用。在居民收入、支付能力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物业服务市场比较发育,服务价格到位,物业公司以优质的服务获得合理的报酬,实现自立生存,自我发展。

三、独立工矿企业物业管理发展模式探讨

石化集团大多数石油化工企业的物业管理已经迈入了第二步,预计还需要经过较长的服务市场发展发育过程,才能跨入第三步。在向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笔者认为,独立工矿企业的物业管理应采取以下的发展模式和策略:

1.走“建管一体化”之路,形成以建养业、以业促建的良性发展机制。对房地产项目从开发建设、销售到售后管理,实行一体化运作是许多开发商采取的成功做法。通过良好管理和优质服务创造开发商信誉和品牌、以提升物业价值、进而促进商品房的销售、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反过来再为物业管理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这是以建养业、以业促建的良性发展机制。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到位,在独立工矿企业取消实物性分房、实行货币化分配之后,住宅建设必须按房地产开发的方式运作,这必然面临房屋销售的问题。借鉴城市开发商的做法,将商品房开发和物业管理相结合,实行建管一体化模式是独立工矿企业物业管理发展之初的必经之路。

2.走“一业为主、多元化经营”之路,广开财源。服务市场不发育、物业管理收入来源不足是独立工矿企业物业公司生存发展的最大障碍。拓宽收入渠道,弥补经费不足,必须实行“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的经营策略。独立工矿企业物业公司开展多元经营有许多有利条件,特别是发展居住小区的社区服务业大有可为。独立工矿区因远离城市,许多社区服务项目无法依托城市供给,因此物业公司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家政服务、养老服务、餐饮服务、商业服务、教育培训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文化体育服务、家庭装饰服务、房屋出租等内容,既可以方便居民的生活,又能增加收入来源。

3.走精干高效之路,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服务方式社会化。在实行物业管理的初级阶段,物业管理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含量不高、以自我服务为主。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物业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尤其是信息化已经开始渗透到各个领域,物业管理行业也不例外。在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形势下,物业管理如果不摆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管理模式,不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手段,仍然采取封闭式的自我服务方式,物业管理公司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就难以生存。因此,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管理手段,走社会化服务、精干高效管理之路,是独立工矿企业物业管理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

4.走规模化发展之路,是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管理成本的必然选择。像石油企业这样的独立工矿区,居住区分散、规模相对偏小,物业管理机构往往按居住区设置,造成物业管理资源分散,成本偏高,形不成规模效益。随着服务市场的发展、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竞争,通过兼并、重组,走向集约化、规模化是物业管理发展的趋势和生存之道。深圳、上海等地的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独立工矿企业必须适应规模化发展的要求,对物业管理机构有计划的进行合并重组,以发挥规模效益。

5.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努力造就高素质的物业管理人才队伍。独立工矿企业物业管理的人员大部分是过去从生产一线分离出来的老弱病残和闲散人员,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已不能满足新形势要求。工矿企业物业管理必须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和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重视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素质优良的物业管理人才队伍。

新世纪里,市场意识和市场竞争,对于物业管理行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物业管理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走进市场参与竞争。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在国内物业管理规章制度不断健全、物业管理市场容量不断扩展的机遇下,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理念,不断创新服务平台,才能获得市场。总而言之,物业管理企业,要想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为参与市场竞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竞争中,赢得市场、占领市场。

参考文献:

1、杨文士,张雁.管理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20

2、王芳华,现代企业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86-102

3、郭西强,名牌发展战略理论与实践.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9.27-36

4、迟福林,国企改革与产权.北京:外文出版社,1998.124

第3篇:家政服务市场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第三产业;现状竞争;内部结构;市场化;发展特征

一、第三产业理论概述介绍

第三产业,又称第三次产业,是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1935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它是指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报告上对我国三次产业划分的意见,我国第三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具体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流通部门: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二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管理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三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四是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但在国内不计入第三产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由此可见,这种第三产业基本是一种服务性产业。

二、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经济全球化仍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激烈竞争的范围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宽领域的特点。谁在竞争中能够抢占先机,与市场、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竞争的成败,因此,当今世界经济呈献出“产业化”趋向和“三产推动型”的重要特征。从第三产业比重来看,三产产值与GDP的比重,低收入国家大都在3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在50%左右,高收入国家在70%以上。另据统计,全球500家大企业,前10席中三产就占7席,前10个行业257家公司,三产占59%,亚洲前10名企业中有9名为三产企业。也就是说,第三产业的发展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取得的成绩

1..企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近年来,在国我连锁经营、超级市场、仓储商场等现代化流通业态异军突起,企业组织化程度和流通效率迅速提高,实现了经营技术共享,取得了较好的规模效益。

商品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我国商品市场建设按照大市场、大发展、大开放的原则,不断调整市场结构,在抓好大市场、骨干商品市场上档升级的同时,积极培植新市场,逐步形成了一条以产业兴市场,以市场带产业滚动发展的路子。

加强行业扶持和引导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家政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等新兴产业有了新的发展,服务功能日趋完善。

存在的问题

1. 生产业发展滞后

目前我国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却集中于社会服务业,生产业处于落后状态,其具体表现为:现代物流业滞后,技术研发的市场化程度低,中介咨询服务业国际化程度低,职业教育为制造业输送人才的能力较弱,生产业对外开放程度低,产业集团化程度低、规模小,对服务业整体发展的拉动力不够。可以说,解决不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问题,再怎么调整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也是事倍功半。

2. 制度因素制约服务业的发展

由于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仍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为了追求短期的GDP 增长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一些地方通过降低税收、扭曲劳动力价格和土地价格的方式吸引外资,对外资长期给予优惠待遇,造成内外资待遇的不平等。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地方纷纷仿效,结果导致产业结构雷同,相同行业供给过剩,效率下降。同时各地为了保证本地区粗放的经济增长,排斥优势互补,没有形成差异性分工,也间接地影响到服务业要素的流动和分工聚集。

3. 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弱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继而向第三产业转移。我国政府也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已通过一些社会服务行业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但第三产业中真正能够有效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就业的行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还未被挖掘出来。

4. 国际竞争力较弱

加入WTO 后,我国服务市场的扩大开放,吸引了国际上众多的服务型跨国公司的进入,原先已经进入的公司也进一步拓展新业务,开辟新市场。这些公司大多是国际服务市场竞争中的优胜者,具有雄厚的财力、先进的技术与服务管理水平、完备的营销网络以及深厚的服务理念。相比之下,我国服务企业无论是在组织规模上还是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

四、加快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克服片面认识,树立新的产业观

克服只知道工农业是产业的片面认识,树立现代产业包括有形产业和无形产业的新产业观。第三产业概念反映的是全人类共同的经济发展趋势、产业兴旺发达和需求层次满足的顺序;第三产业生产的服务产品已成为世界生产体系中比重远超过工农业产品比重之和的重要部分。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忽视第三产业和服务产品的存在和发展,将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提高对第三产业战略地位的认识

通过对产业结构高级化趋势的分析,可以理清第三产业发展的逻辑思路,促进其理性发展。从生产的动机看,人类生产为的是满足人的需要,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赢”:生产者出售产品获得体现生产者利益的价值;消费者购买产品获得满足需要的使用价值。生产要顺利进行,必须按社会需要的质和量及其动态变化进行资源配置。对消费结构的研究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工农业产品的需求相对下降,对服务产品的需求相对上升。既然如此,就必须顺应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趋势从事三次产业发展,在工农业生产有了较高水平发展的阶段上,投入大量资源重点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3.提高对推动服务经济发展的认识

不少干部由于对三产业日趋增长的发展趋势缺乏认识,观念还停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实物经济的旧轨迹上。但实际上,服务业因提供的服务产品具有生产消费的同时性、非存储性、非移动性等非实物属性,在生产上既与实物经济有很多共性,又有不少特性。因此,必须按服务经济发展规律来发展。就广东而言,要通过服务业体制创新和供给创新,扩大服务业发展空间;坚持生活服务业和生产服务业并举,提升传统服务业、拓展新兴服务业,实现数量扩张和质量提高;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推进服务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全面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马智利、任秋蓉.重庆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中国商业.2009年第05期

[2]董玉辉.近几年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概况.吉林教育科学.2000年第S1期

[3]王华.我国西部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24期

第4篇:家政服务市场发展趋势范文

一、上海户籍人口老化问题现状

我国人口老化问题日趋严重,且呈现总量大、程度高、速度快、不平衡、高龄化等特点。1999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达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2%,超过了联合国规定的10%的老龄化社会标准。至2016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6.7%。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增至2.55亿,占总人口的17.8%。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程度正呈高速发展态势。1979年,上海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超过10%。资料显示,至2016年底,上海户籍人口1449.98万,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457.79万,占户籍总人口的31.6%,比上年增长5%;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79.66万,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17.4%,占户籍总人口的5.5%,比上年增长2.1%。到2020年,全市户籍老年人将达540万,老龄化程度高达36%,为全球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人口老龄化出现早、速度快、程度高,老年人数量庞大,少子女化、空巢化问题较为严重。以合并前的老静安区为例,60岁以上的户籍老人占到全区总人口的33.9%,人口老年化率全市最高。在浦东潍坊、上钢等街道,部分老旧住宅小区的老年人口已超六成,上钢新村街道80岁以上老年人多达2000人。随着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养老资源紧缺,养老床位供给不足、养老服务不够专业、护理人员严重缺乏等问题凸显,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大幅增加。

二、上海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分析

我国老龄人口体量巨大,人口老年化发展趋势迅猛,养老服务已成为重大的社会和民生问题。

(一)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上海进一步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9073”养老格局,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至2016年底,上海共有养老机构702家,床位13.28万张。其中社会投资开办的养老机构347家、床位5.94万张,承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职能的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488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34家,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633个,社区助老服务社202家,覆盖全市30.55万老人,占上海户籍老年人口的7.3%。全市有13万困难老人领取居家养老补贴,服务社区居家养老人员30万以上。

(二)养老服务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虽然上海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但社会养老机构缺乏、居家养老缺少支撑、养老服务人员短缺也是不争的事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到2020年,全国社会养老床位数要达到每千名老人35-40张。上海民政部门的《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显示,到2020年,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总量为15.9万张。而《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市养老床位数要达到每千名户籍老人30张以上。“十三五”期间,上海每年至少需要新增养老床位7000张。即便这样,上海养老所需床位数量,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上海540万户籍老人的期望还有较大距离。据调查,长宁区仙霞街道辖区内共有3家养老机构,提供床位500余张,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要。不少老人说,机构养老费用不低,不是所有家庭都能负担得起的,更别说床位有限,有钱也不容易进。

三、居家养老产业市场前景研究

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社会机构养老是我国传统的三种养老模式。上海作为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在2006年率先提出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9073”养老服务发展框架,即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养老机构养老。如今,“9073”已变成全国推广的养老模式。上海市妇联与复旦大学社会性别发展与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上海有70.6%的老年人将居家养老作为首选。居家养老产业有着很好的市场发展前景。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测算,目前中国养老市场的商机在4万亿元,到2030年可能会增加至13万亿元。浦东新区“十三五”期间每年投入1.5亿元到1.7亿元资金,用于养老服务发展。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最近的一份民生民意调查显示,70.8%的市民希望居家养老。以本市老旧住宅小区为例,上海共有9720万平方米老旧房屋,涉及162万户居民,共567万人,其中老人为170.1万。在170.1万老人中,如果有七成老人参加居家养老,那么119万老人所带来的消费规模非常可观。上海2016年5月1日开始实施老年综合津贴制度,具有上海市户籍且年满65周岁的老年人可以享受老年综合津贴,标准按照年龄段分为5档,从65周岁一直到100周岁以上,每人每月可享受75-600元不等的补贴。截至2017年3月,上海已累计发放津贴48.46亿元,受益老年人累计达311万。上海城乡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享受全额养老服务补贴,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照护等级对应的服务时数分别为每月30小时、40小时、50小时。照护等级为轻度、中度的服务单价按每小时19元执行,重度的服务单价按每小时20元执行。按照现行上海居家养老服务补贴人均每月773元测算,居家养老服务年收入可达9.2亿元。目前,上海居家养老主要依靠街镇或居委会组织的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由家政公司提供的单一家政服务、志愿者或社区互助组织介入的助老活动,队伍规模小,服务内容少,专业素质低,质量不稳定,收费不规范,时间受限制。护理人员,康复师,营养师,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养老服务人员匮乏。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偏低。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短缺,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较低。据调查,上海享受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仅占7.3%,81.5%的老人对家庭照料问题存在担心,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仅为27%。有位老人的护理等级被定为“中度”,可以享受免费20小时单位、自付20小时单位,总计每月40小时单位的养老服务补贴。老人喜出望外,没想到街道委派的护理人员每天上门仅仅是烧饭、打扫房间,而老人最需要的洗澡、擦身等护理服务却不能提供。因此,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四、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优势

居家养老产业市场前景看好。调查显示,有意购买上门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占调查人数的58%,未来会考虑购买的老年人占50.9%,希望在家里接受护理的占61%,但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不足、专业人员缺失也是不争的事实。物业企业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服务、场所、信誉、人员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物业服务企业如在构建居家养老体系中有所作为,就能在养老服务市场上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变目前人工成本逐年递增、经营管理费用不断上涨、物业费收不抵支的生存窘境。

(一)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有其必要

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有以下益处:有助于社区的和谐稳定,推动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可以履行物业管理行业的社会责任,彰显物业服务企业的社会价值;符合企业转型发展的战略要求,可从满足居民需求出发,立足住宅小区现有资源,挖掘潜在市场机遇,延伸和整合物业服务链条,创新社区商业经营模式,力推物业服务转型升级,实现传统物业管理向现代服务业转化;有利于拓展物业服务市场,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推进物业管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优势独特

截至2017年4月,上海共有物业服务企业3492家,居住房屋建筑面积6.42亿平方米,物业管理覆盖率达96.9%,从业人员为83.9万。物业管理已基本实现全市住宅小区全覆盖,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有其独特的优势。物业人员工作在住宅小区,与居委会干部、业委会成员和住户关系密切,能够得到居民的信任,对住户家庭情况比较了解,可在上门走访慰问、收缴租费和维修房屋的同时,为居民提供房屋维修、生活护理、餐饮配送、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物业服务企业可以依托社区力量,整合小区文化教育、医疗家政、房屋维修、保洁保安、绿化养护等资源,开展以居民家庭为核心的养老服务。对现有经营管理、保洁保安、房屋维修、绿化养护、设施设备维护等专业人员实施转行培训,可组建一支居家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利用专业化的运营能力,对企业经营的会所、活动室、健身场地等设施设备和服务资源实施改造,建设老年人活动场所。发挥拥有24小时服务的应急抢修队伍的作用,可随时为老年人解决房屋维修、设施检修、花卉整理等急难愁问题。沪上不少物业企业已尝试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上海万科物业公司整合社区资源,拓展经营业务,开展幸福驿站建设,开办“第五食堂”、“万物仓”等业务。新长宁集团仙霞物业公司打造居家养老、家政服务等新业务,依托政府购买服务成果,收到了明显成效。

五、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路径探讨

面对居家养老服务这个新兴的潜在市场,物业服务企业要从战略高度思考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企业转型升级与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发展新路。

(一)健全居家养老联席会议机制要发挥政府在养老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快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民政、财政、税收、物价、公安、房管、街镇等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动,对居家养老服务实施业务指导和监督考核。由民政局、房管局、街镇、派出所、房产办事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共同组建社区居家养老管理委员会,委托物业服务企业实施居家养老服务,探索“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家庭承担费用、物业企业实施”的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完善居家养老管理委员会职能,研究出台居家养老服务推进措施。加大养老资金投入,扩大政府出资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成果覆盖面。对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物业企业实施资金补贴,推出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以保证物业服务企业有一定的营利空间。

(二)加快养老服务紧缺人才培养

从业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技能较低、缺少业务培训,使得居家养老服务面临严峻挑战。据统计,上海养老护理人员不足5万,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仅占17%,计划到2020年,全市新增养老护理人员7.8万,但仍与社会需求相去甚远。上海的一项统计发现,护理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不到整个养老机构人员的1%,30岁以下人员不足1%,有专业背景、经过一定训练的人不到10%。物业服务企业要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必须着眼于长远发展,加快养老服务紧缺人才培养,构建多形式、高标准、严考核、重素质、有激励的人才培养体系。物业服务企业可从现有经营管理、保洁保安、房屋维修、绿化养护等专业人员中,选拔一批乐于从事养老服务的从业人员实施转行培训,组建一支居家养老服务专业队伍。组织居家养老业务技能专业培训,着力培养管理学、老年医学、护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定期对居家养老人员开展业务技能比武、劳动竞赛,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通过企业自培、市场引进、公开竞聘、挂职锻炼等途径,培育一批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的专业人才,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后备库,对后备干部的素质要求、选拔程序、带教方式、考核办法、提拔途径等作出严格规定,建设一支具有战略头脑、善于管理、业务较精的高素质、职业化团队。据测算,上海物业管理行业从业人员达到83.9万,如有10%的从业人员转行从事居家养老服务,再加上从社会上引进的专业人才,可建一支近10万人的居家养老人员队伍。

(三)设立专项基金,加大资金投入

上海居家养老服务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但由于资金渠道单一,养老经费短缺,社会力量参与少,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举步维艰,制约了居家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要解决居家养老经费短缺难题,除了加大政府财政支出、增加政府养老补贴外,还应拓宽养老资金筹措渠道,通过接受国内外企业和个人捐款等途径,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专项基金。按照“社会公益、自主经营、政府补贴”的形式,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并对物业服务企业给予建设、运营等补贴。对物业服务企业提供的居家上门服务、嵌入式照护服务、日托服务及助餐服务等,由政府向物业服务企业购买养老服务成果,给予物业服务企业一定补贴。浦东新区对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每餐实际供应量达到设计供餐能力70%以上的,由区财政每年给予2万-8万元不等的补贴。参照老旧小区物业管理的做法,对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成绩突出的物业服务企业,由政府给予适当的奖励,从而激发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积极性,形成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良性循环。

(四)财政税收优惠扶持物业企业

虽然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有其优势,但由于物业企业自身经营入不敷出,再要投入资金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确有不少难度。因而要从财政税收上对物业服务企业进行政策扶持,建议:保留原有直管售后公房租金免税政策,延续对企业部分收入减免税收等优惠措施;加大对老旧住宅小区财政补贴力度,对政府购买物业服务成果支付给企业的资金补贴,实施税收减免;对参与居家养老的物业服务企业上缴的税收实施“先征后返”,以解决物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对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项目,工商、民政、房管、卫生等部门应建立相关准入制度,使其享受养老机构优惠政策。据预测,浦东新区户籍老年人口将从2015年底的82.3万增长到2020年的100万,老龄化率将由28.2%上升至32.8%,《浦东新区“十三五”养老服务发展财政扶持意见》提出,“十三五”期间,预计年投入资金1.5亿-1.7亿元,提高养老机构和长者照护之家的开办费补贴标准、护理员岗位补贴标准、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标准、90岁老人补贴标准等,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参与为老服务设施的建设、运营、管理,对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给予建设、运营等补贴,对提供居家上门服务、嵌入式照护服务、日托服务及助餐服务等的各类机构给予补贴。

(五)鼓励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

《上海市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提出了以构建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目标,这对物业服务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政府部门要鼓励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而物业企业要积极投身居家养老服务。物业企业要发挥拥有小区设施和活动场所、熟悉住宅小区情况、与居民关系较为密切的优势,主动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依托社区居家养老联席会议这个平台,联合街镇、居委会、业委会等社区力量,利用其专业化的运营能力,对小区会所、活动室、健身场地等设施设备和服务资源进行改造,增设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养老服务场所;整合住宅小区文化教育、医疗家政、房屋维修、保洁保安、绿化养护等资源,开展以居民家庭为核心的养老服务;以物业企业为主,组建由居委干部、社区医生、物业人员、小区志愿者参加的养老服务队伍,推出走访慰问、上门维修、义务劳动、定期体检、文化教育、文化娱乐等活动;启动居家养老信息平台,通过智能穿戴设备,实现GPS定位、SOS紧急呼叫、跌倒报警、电子护栏,全天候守护老年人健康和安全;实施助餐、助浴、助医、助洁、助急全方位预约上门服务;由物业企业提供包括房屋维修、生活护理、餐饮配送、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内容的“家庭式”居家养老服务,政府或个人出资购买服务成果,让老年人不出家门便能享受全方位、专业化的居家养老服务。浦房集团管辖着197个住宅小区,有居民24万户,涉及70多万人,旗下七家物业企业均开办了职工食堂。如能在保证职工用餐的同时,整合资源,扩大规模,形成物业配送、集中就餐的服务体系,就能为辖区20万老年人提供送餐服务。如果就餐的老年人能达到总数的50%,用餐规模可超过10万人,加上其经营所得、政府居家养老补贴、税收减免,企业由此获得的经营利润相当可观。

(六)探索居家养老服务全新模式

第5篇:家政服务市场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

一、“互联网+”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老龄化发展趋势呈现出复杂的状况。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高龄老年人数量多,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特征明显。预计到2020年,中国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28%左右。①在供需矛盾日趋紧张的现实情况下亟待开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社区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是缓解养老压力的一个具有生机和活力的途径。但是在当前的社区居家养老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传统养老模式难以克服的现实问题,其表现为:第一,社区养老服务供需信息沟通渠道单一。社区老人的诉求只能通过社区反映,但社区因掌握供求信息不对称使服务缺位与服务资源闲置现象并存。第二,社区资源配置能力以及社会化程度低,多数社区存在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社会化参与程度低的问题,过于依赖政府供给而使得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以及家庭参与积极性不高。第三,社区养老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偏低,由于信息不畅导致的管理效率低、服务评估不全面等问题,影响服务质量,同时又由于缺乏有效人员培训途径和个体参与途径而无法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在此背景下,201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一方面要求加快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对接供求信息,提供助餐、助洁、助行、助浴、助医等上门服务,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明确提出要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创新,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与养老服务业结合,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②2017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提出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系统集成,对接各级医疗机构及养老服务资源,建立老年健康动态监测机制,整合信息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智慧健康养老服务。③将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放置于大数据时代下意味着,养老服务的供给越来越需要政府部门、医疗机构、社区、企业组织、社会组织的协同参与。通过多元主体在养老服务供给中基础数据的统计,有利于政府部门掌握老年人健康数据、老年人口数据、地域分布数据、消费数据、需求数据等。在此基础上,利用老龄群体大数据可用于进一步明晰老年群体分化的特征,如老年人经济状况分化、健康状况分化、养老需求分化等。与此同时,基于大数据信息平台建设有助于合理配置社区资源以及进一步整合养老服务产业资源。以大数据平台为基础,将为我国养老服务向科技化、智能化、数据化发展方向提供新的模式。因此,“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互联网+”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作用

在大数据时代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超越社区本身的狭小空间和内容,真正体现其服务能力和质量,还需要充分考虑“互联网+”的道路,充分利用现有的、发展成熟的互联网、物联网和移动通信网,“三网合一”以强化互联网的集成和优化作用,解决现实矛盾。第一,“互联网+”解决信息不通畅导致的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在“互联网+”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下,可以通过资源共享与信息传递系统,实现服务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首先通过互联网技术收集老年人服务需求并对其进行大数据分析,掌握社区老人的主要需求,从而为社区调配服务资源、确定补贴对象奠定基础。例如通过社区普查为每一名老人建立电子档案,通过前期走访登记、线上访谈、调查问卷等手段,经由大数据分析得到老年人需求的基本状况数据。其次建立服务供需对接系统。供需系统的建立可以依靠手机终端,将社区老人或其监护人加入手机APP平台,一方面手机APP平台可以实时提供社区(或周边)的养老服务提供情况(上门医疗、看护、家政、餐食等),另一方面社区老人可以进行“点单式”服务申请,从而真正实现一对一服务,第二,“互联网+”有利于缓解养老服务资源整合程度低的问题。在“互联网+”的养老服务模式中,针对养老服务资源社会化程度低、整合程度低等问题可以采用信息分类化处理方式,将所辖区域内所有的服务设施信息集中到养老信息中心平台上,并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第一类:服务资讯可按服务项目分类,如上门医疗、看护、家政、餐食等。第二类:服务设施可按地域及收费情况分类,分为免费共享型、低收费服务型、按市场价格收费型等几类,方便老人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和需求状况选择服务。第三类:服务实体按功能对接分类,建立起与医院、社保、民政、家政公司等的联网,实现信息的及时互通,可及时合理调配服务资源,帮助老人就近、就快解决困难。第三,“互联网+”模式有利于提高服务效率。在“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社区养老管理中心不仅可以准确掌握老人信息,同时还可以缓解服务人员欠缺的问题进而提高养老服务供给效率。传统的服务人员供给缺乏对老年人需求的瞄准性机制,信息对接不及时进一步加剧了服务人员短缺的问题。而“互联网+”概念的引入既可以增强老年人寻求定向服务的准确性,同时也可以引入市场化原则增强养老服务人员提供服务的主动性。此外,在老年人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中,互联网可以通过网络课堂的方式实现对服务人员的线上培训和管理,可通过网络课堂等方式,提升其服务素质,助其形成较高的职业能力。

三、构建“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路径

第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横向及纵向的基础数据库系统建设。基础数据库是“互联网+社区养老”的基础条件,其功能或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主管部门对养老服务项目的设置、养老补贴发放对象的信息记录,也是养老服务提供机构进行服务信息接收的基础,另外还可以根据服务接受者反馈的信息进行服务效果评价。同时,接受服务的老年人及其家属能够了解和选择服务内容、参与服务评价和促进数据积累。在基础数据库建设方面,必须坚持以完善大数据为中心,所需的软件由相关企业通过政府购买开发提供。通过纳入大数据的核心信息来构建四大基础信息数据库:一是辖区内社区老年人的个人基本信息子数据库;二是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潜在的需求信息子数据库;三是为社区老年人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子数据库;四是养老服务资源情况子数据库。以上数据库需专人维护并适时更新,还应确保该数据库能便捷地与相关部门的数据库实现数据的横向交互联通,纵向要逐步实现社区、街道、区县、市、省乃至全国的养老服务信息网络的交互利用。第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信息系统建设。服务信息系统的设计由社区管理子系统、医疗服务子系统和一般民生服务子系统三个部分组成。社区管理子系统主要实现的功能包括养老服务信息的,整合供需信息,对社区养老资源进行整理和配置,同时为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主体提供信息支持;医疗服务子系统通过与医疗机构和其他健康护理机构(如体检机构)的联网,满足老年人诊疗预约挂号、诊疗信息记录查询、老年人体检预约、健康养生咨询等健康服务需求,对于不便出行的老年人还可以组织专业人士提供远程医疗诊断服务和健康状态监测等服务;一般民生服务子系统主要服务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娱乐需求,通过该系统可以提供大量老年人需要的诸如订餐、家政、外出辅助等日常服务,还可以组织老年人外出参加社区集体活动。该系统通过与物联网技术联结,还可帮助老年人应对紧急事件,进行老人居家安全管理监控以及进行社区居家老人亲情关怀服务。第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功能操作系统和软件开发。为更便捷高效地提供养老服务,还要开发两个操作系统作为信息载体和桥梁。一是提供给服务供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营业务终端,另一个是面向服务需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个人终端。前者主要供社区居家养老管理中心(站)、家政服务机构以及医疗保健机构等服务提供主体接收服务信息,主管部门还可以通过系统的监测评价功能,掌握社区老人日常服务情况,及时安排服务,和对服务机构及人员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可以向社会和接受服务的老年人公布。服务承接方能更迅速地接收服务信息,进行服务细分和业绩考察,也可以根据老年人及主管部门反馈的信息提升服务质量;个人终端主要供老人或其亲属操作,主要利用电脑终端软件和手机APP等终端设备,完成养老服务搜寻、紧急事件呼叫、提交服务订单、事后服务评价等操作,两个平台通过数据交互中心各取所需。

参考文献:

[1]韩艳.中国养老服务政策的演进路径和发展方向———基于1949-2014年国家层面政策文本的研究[J].东南学术,2015(4).

[2]李志明.中国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思路———构建“立足社区、服务居家”的综合养老服务体系[J].学术研究,2016(7).

[3]童星.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应对老龄化[J].探索与争鸣,2015(8).

第6篇:家政服务市场发展趋势范文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人口大国崛起过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严峻的国家,而“未富先老”已成为我国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将加速发展,在2025年之前,老年人口将每年增长100万人,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7%;而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4亿。面对我国社会老龄化发展的迅猛势头和严峻挑战,党的十作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战略部署,养老问题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关注、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而随着社会转型、产业调整和经济的转轨,养老观念、方式的转变也成为必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空间日益扩大,社会养老事业与产业协调发展必将成为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战略选择。

1 雅安市老龄事业发展现状

1.1 人口老龄化现状

雅安地处四川西部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是一个人口小市,资源大市,经济欠发达市。雅安市早在1997年就开始迈入老龄社会行列,近年来,雅安市老年人口仍持续增长,据2012、2013年数据统计显示,全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6.12%、18.5%。从近十年发展趋势分析,雅安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全省水平,而且老龄化将逐步加重。预计在2025年前,全市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1/4以上,而在2035年前,全市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1/3以上。近十年来,雅安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为现代型,总体看,雅安人口率先进入一个“三低”时期,已形成了“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现代型人口再生产类型,且先于全省完成转变。雅安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面临老龄化的压力和挑战也将越来越大。

1.2 养老服务机构现状

由于雅安社会经济欠发达,养老服务发展缓慢,养老机构主要是以国有为主的单一格局,民办养老机构起步晚,基础差。从数量上看,雅安市养老机构大多数分布在农村,主要为农村敬老院。截至2013年2月,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42个,其中农村敬老院30个、公办社会福利院11个,合计床位3622张,“民办民营”养老机构只有1个,床位60张。由于“4?20”芦山强烈地震造成全市38个养老机构不同程度受损,使养老服务的提供受到了影响。目前雅安每百名老人拥有床位1.3张,按照省上“十二五”时期每百名老人拥有床位3张的目标,全市老人需养老床位8484张,缺口达4802张。

由于受财力、物力、人力资源的限制,不同养老机构之间的基础设施存在较大差异,全市公办城市福利院建设不足,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滞后,总体不能满足雅安市不断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社会福利院基础设施较齐全、环境优美、管理规范,老年人对国有养老机构信任度比较高,入住率较高,有些社会福利院出现供不应求、预约及排号入住的现象,如市社会福利院“一床难求”,目前至少有100多人等候入住。但农村敬老院,主要是为“五保户”提供日常的生活供养和照料,各方面的条件都较差,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资金短缺、院舍陈旧、设施简陋、医护缺乏等方面的原因,入住对象精神慰藉、保健康复、文化娱乐等方面严重缺乏,普遍存在着入住率低、床位长期闲置、资源浪费的现象。

1.3 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现状

雅安市养老机构总体呈现出工作人员数量少、城乡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素质差别较大的主要特点。目前,全市公办养老机构的管理服务人员与集中供养对象之比为1∶6,远高于省三星级(最高等级)敬老院1∶10的标准。据统计,截至2013年2月,全市41个公办养老机构共有管理服务人员409人,其中在编165人,临聘244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占41.8%。在编人员多为乡镇机构改革分流安置人员,临聘人员多为“4050”人员。管理服务队伍整体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较低,现有在编管理服务人员大部分无养老职业资格证书,临聘人员也只能从事清洁卫生等后勤工作,同时这部分人员流动性相对较大,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管理能力、医护水平相对较低,为老年人提供心理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难以开展。

2 当前老龄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保障体系不健全,老龄事业基础薄弱

快速发展的老龄化进程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相交织。从全国范围来看,现阶段的养老保障水平较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对老龄事业投入严重不足,老龄产业起步晚,一些地方对老龄工作重视不够,机构人员力量薄弱,推动老龄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现有养老制度基本上还是“补缺型”的框架,主要保障“三无”和困难老人的基本生存,服务面相对狭窄,尚未形成系统化的、惠及全体老年人的服务体系。而当更多的养老服务机构进入养老产业之后,养老机构的管理以及服务标准亟待规范,行业的监管作用亟待加强。

2.2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区服务功能不足

家庭养老中无微不至的照顾、时刻体现的亲情给予老年人的精神寄托是社会养老无法替代的,长期以来,中国社会最主要的养老模式是家庭式养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家庭规模的缩小和结构变化,中国全面迎来“421家庭”时代,城市“空巢家庭”越来越多,城乡“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比例接近50%;与此同时,中青年人紧张快捷的生活节奏和越来越重的工作压力,客观上造成家庭成员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更多更好地照料老年人,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随着社会工作的加快发展,社区照顾模式作为社区工作的一种专业方法正逐步得到推行,但我国社区建设尚不成熟,社区基础设施不完备,社区机构功能发挥不足,客观上造成社区养老服务功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2.3 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快速增加,现有养老服务供给能力离巨大的需求还有不小差距,主要体现在养老设施总量供不应求。据统计,截止2012年底我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为4.4万个,床位数416.5万张,平均每千名60岁以上老人拥有床位22.4张,而实际上很多地方的公立养老机构出现千人难求一床的尴尬局面。而民营养老机构却呈现床位空置率高,营运不佳的状况。从全国总体来看,养老机构和配套设施缺乏、养老床位不足、现有资源亟待整合优化,养老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2.4 养老服务项目、水平及医护专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目前,大部分养老机构只能给入住老人提供最基本的养老服务,养生康复、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其他方面的服务内容很少。过于单一的模式,不仅影响养老机构的社会经济效益,不能有效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也会影响到老龄事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养老机构的专业护理人员缺乏、护工年龄偏大、素质不高、专业技能缺乏及流动频繁,不少养老机构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工作人员只能既当管理人员又当护理人员,身兼数职,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社会上还存在着对养老服务人员的偏见,导致养老机构工作人员队伍不稳定。

2.5 养老产业发展滞后

从现实看,我国有消费能力的老人数量其实是庞大的,消费市场是存在的,养老市场规模巨大。国家有关扶持老龄事业的政策、规划虽然陆续出台,但地方政府实施的细则、配套的制度在具体落实上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各地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不够,具体的优惠政策和措施还比较缺乏,可操作性不强,所以养老产业还一直处于被“观望”的境地,进展缓慢。与迅猛发展的老龄化进程相比,养老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养老产业规模小,形式陈旧,结构单一,数量少,由于养老产业主要集中在经营养老院或生产老年用品上,而从事老年用品的生产企业、消费场所普遍规模不大、产品不多,无法形成联动,没有形成产业链条,不能满足老年群体的消费需求。现阶段我国养老行业发展较为分散,行业准入标准还不完备,行业规范与监管也相对薄弱。

3 加快养老事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3.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面对社会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地方党委政府要把老龄事业看作长期的战略性问题、重大的民生问题,把发展老龄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养老公共服务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雅安要抓住灾后恢复重建契机,充分利用优质的生态资源、生态环境,加快推进养老事业社会化产业化发展,走多元化、特色化、生态化之路。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多方参与、统筹规划,推进城乡、区域之间老龄事业发展,着力构建以政府投资和普通服务为特征的机构养老、以社会投资和中高档服务为特征的专业社区养老、以居住分散和服务分散为特征的居家养老这三种方式。建立与雅安市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统筹城乡、适度普惠的老年福利制度和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3.2 加强科学规划,加大政策扶持

政府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制定养老服务规划、制定养老服务扶持政策、加大基本养老服务投入以及养老机构规范管理等方面。一是要按照统筹考虑、合理布局、超前规划的原则,在科学分析本地老年人口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制定全市养老机构发展总体规划,科学统筹养老服务机构布局,为未来养老服务事业发展预留空间。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将养老机构设施建设项目纳入绿色审批通道,对养老产业在简化和规范程序、土地划拨、税收优惠、减免费用、精神鼓励、财政补贴、信贷优先、吸引外资等多方面制定支持政策。三是提高财政对新增养老床位的补贴力度,对新增养老床位的补贴范围、标准、补贴申请和下拨办法进行具体规定,使对新增床位的财政补贴能够落实到位。同时要结合地方实际切实落实国家关于养老体系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

3.3 加大专业人员培养,加强养老机构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应有计划地增设与养老服务相关的专业或课程,开设老年医学、老年护理学、营养学以及心理学等课程,加快培养老年服务管理、医疗保健、护理康复、营养调配、心理咨询等实用性专业人才。二是以医药卫生类专业为主要优势的雅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建立全市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基地,对养老机构的管理、服务人员进行培训与轮训,逐步建立养老机构院长资质培训和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制度,不断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三是鼓励和吸引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社工专业、护理专业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养老机构工作,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发展环境,提升养老机构专业化管理水平。四是完善专业人才与志愿者、社会义工相结合的服务队伍,为老年人提供科学的志愿服务。

3.4 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完善社区服务平台,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

养老机构已从传统意义上仅为孤寡老人提供抚养和生活照料的老年福利院,向覆盖全体老年人,为他们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复护理、医疗保健、健康教育、体育健身、文化娱乐、权益维护等全方位的服务转化。而家庭养老功能趋于弱化的现实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迫切需要社区参与到养老服务业中。要超前谋划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划,把社区养老服务站、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项目建设列入政府民生工程,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步伐,以社区服务中心为核心,以社区医院、社区调解中心、社区敬老院、社区托老所、社区老年学校、社区婚介所和家政服务中心等为依托,以社区志愿者为补充构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电子政务、社区服务信息网、热线电话等形式,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合理确定政府购买服务的标准、范围和方式,依据不同情况为老人提供有偿、抵偿或无偿的养老服务。

3.5 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一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养老保障制度模式,重点解决农村老人“养”和“医”的根本问题。二是探索医养结合,引导医院与养老机构对接挂钩、开设全科门诊和派驻医务人员等,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及时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定点范围,并逐步建立政府为困难、空巢、失能老年人购买服务的养老服务补贴制度。三是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养老保险体系。四是建立全市高龄老人补贴制度,对年龄在8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实行享受高龄生活补贴,按年龄段制定适当的补贴标准按月发放。

3.6 大力发展民办养老产业,丰富组织形式与运行模式

雅安经济还比较落后、财政困难、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公立养老机构远不能满足社会养老服务需求,而大力支持和发展社会力量举办专业化养老机构是切实解决养老难题的有效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变我市养老机构数量少、服务类型单一的问题,缓解养老服务供需失衡的状况。雅安要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按照灵活适用的原则,探索多种经营模式,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租赁等方式,兴办养生养老公寓、老年康复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建设养生养老基地等高、中端生态养老服务机构。引导民间资本、企业投入养老产业,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发展老年旅游产业,在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方面进行重新组合,有针对性地设计老年旅游产品,配套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餐饮服务中心、文化娱乐场所、老年大学、老年运动中心等,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3.7 规范养老服务管理,加强行业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