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岩土工程设计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问题;技术
中图分类号:K826.1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许多工程建设项目及现代化高层、超高层建筑物不断兴建。由于现代工程建设项目的基础形式越来越复杂,基础跨度越来越大,建筑物高度越来越高,因此工程建设项目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范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其应按工程建设各勘察阶段的要求正确反映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查明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精心勘察,提交资料完整、评价正确,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勘察资料,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安全,提高工程投资效益。
2 岩土工程勘察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目前,勘察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通常是多个勘察单位同时为一个项目进行勘察方案的编制和报价,而且许多勘察单位由于种种原因低价承接勘察业务,承接项目后由于价钱低不愿意采用先进勘察手段和先进勘察设备,还是采用老一套的勘察方法和勘察手段进行勘察施工。由于设备简单,手段落后,无法保证勘察质量,因勘察资料不准确而出现建筑设计、施工问题也日益增多,从而影响工程质量。例如广西曾经就有这样一个案例:某房地产公司开发商委托一个勘察单位对其开发的住宅小区进行岩土工程勘察,设计部门根据勘察单位提供的地质资料提交了楼盘基础设计,可当基坑开挖后对基础持力层进行人工插钎时,场地内的大部分地基段都有软弱土层,而且厚度较大,而地质勘察报告中提供的地层只是局部地基段有软弱土层,软弱土厚度也很薄。由于实际地层与勘察资料提供的地层存在较大差异,开发商只得委托设计部门重新进行设计,既拖延了施工时间又增加了施工投资,开发商差点要与勘察单位打官司了。因此,只有不断的提高岩土工程勘察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
根据最新《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有关条文,要提供准确、合理、经济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任务,本人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地层界面划分问题:不同的岩土体和面划分,不同风化程度的岩面划分,地质构造和软弱结构面的判定划分,不良地质界面、不明地下物体、空洞(土洞)、溶洞及其分布形态、埋藏位置和埋藏深度的确定等。在上述事例中,由于桂林的地层岩溶较发育,地层中软土、土洞较普遍,因勘察手段单一,勘察精度不高,故对软弱土层界面及范围无法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从而存在偏差。
2.2 地下水的埋藏情况、地下水类型、水位及其变化等论述不充分,资料收集不完善。
2.3 岩土参数选定问题:勘察资料中提供的岩土设计参数数值不完整或不具代表性,很容易造成设计部门计算偏差。
2.4 综合能力问题:由于现在是市场经济,很多勘察单位为了节约成本,经常是一个勘察工地只安排一到二个勘察技术人员,而部分技术人员对现场勘察重视不够,野外勘察和室内原始资料的整理、分析能力不够强,对同一场地资料收集不完善,缺乏辨别真伪、归纳总结的能力,也缺乏建筑、结构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经常造成勘察的目的性不明确,针对性不强,提供的资料无法满足设计需要。上述案例中,当时在现场进行勘察施工的总共有6台钻机,而现场只有2个编录技术人员,钻机工人只追求进尺,钻孔测试少,土层变层时技术人员刚好可能不在旁边,从而使地层分层不明确,技术人员对此没有足够重视,对附近相近地层资料收集不完善,出现偏差也就在所难免。
3 如何解决工程勘察工作中的主要技术问题
3.1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完善,加强工程勘察技术人员的再教育和技术培训,形成定期的培训制度,与时俱进,促进其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换代。
3.2 勘察过程中要采取综合的勘察手段,提高勘察精度,保证能全面反映勘察场地各种地质体的形态、界面、物理力学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在方法上,不能只依靠传统单一勘察手段,目前是属于高新技术信息时代,应综合采用工程地质测绘、钻探、坑探,合理地选择、运用工程物探技术,重视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勘察中的应用等。
3.3 要加强岩土测试及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很多野外无法确定的数据(内聚力、内摩擦角、压缩系数、压缩模量等)是需要经过土工试验才能得出,从而确保所提供的岩土工程设计和施工参数的可靠性。
3.4 岩土取样和原位测试在岩土勘察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岩土工程勘察结果的重要数据来源,也是解决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的重点。如果没有完整、可靠的测试数据,一切的分析、评价都是假的。岩土工程设计计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决定于计算模式和计算参数,计算参数比计算模式更重要。由于岩土工程测试的难度比较大,在钻探取样、样品制作过程中,总会有一定程度的扰动和受环境影响产生的差异,对测试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岩土体是非均质体,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因此要求测试结果应具有代表性。上述案例中,由于场地中大部分地层为粘性土,而其采取的原位测试为重型圆锥动力触探,测试方法就不合理。另外,按规定测试杆件为42钻杆,而现场直接使用50钻杆进行原位测试,测试长度也不按规范要求进行,使用触探头一直往下钻探,由于摩擦力越来越大,本来软弱土层也变成了硬土层。
3.5 目前地质钻探在岩土工程勘探中仍然是最主要、最有效的勘察手段之一。因此,在进行岩土工程地质钻探过程中必须根据不同的岩土体、地层条件和取样、测试要求对钻孔进行全程控制,以达到既能满足技术要求又能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按照技术规范,每台钻机要配备1名编录人员。上述案例中,由于2名技术人员同时对6台钻机进行编录,根本无法对每个钻孔的钻探过程进行全程控制,也就无法提供准确的钻孔地质资料。因此,地质钻探在岩土工程勘探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控制好地质钻探,提供更准确的钻孔地质资料,才能保证工程质量。
结语
岩土工程勘察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地质调查工作,其涉及到结构、力学、工程等各方面的知识。随着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不断发展,很多勘查技术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但在实际工作中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与解决,要有效地解决岩土勘察技术问题,需要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水平,认真负责,严谨细致,提交真实准确、评价合理可行的勘察资料,以保证工程建设安全、高效运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施工资料的收集、分析则更加重要,是对前期报告的复核、验证,是提高今后勘察水平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晨,李晓元,刘博.浅谈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11).
[关键字]岩土工程勘察 地基 均匀性 稳定性 评价分析
[中图分类号] TU4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4-132-2
0 引言
建筑工程地质勘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查明建筑施工现场及其附近是否存在对建筑物产生影响的不良地质因素,勘察的内容包括明确施工场地的底层时代、结构、岩性以及具体分布情况,此外,还需要对施工现场的地下埋水条件以及其腐蚀性做出科学的评价,在明确地质情况的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地基应对措施来保证建筑物质量要求。现场勘察工作本身必须遵循相关抗震以及勘察设计要求,通过结合建筑物的各项性质,采取多种方法如井探、钻探等进行综合勘察与评价,确保各项数据的准确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从而为建筑工程的基础设计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 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及意义
1.1 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
岩土工程勘察在工程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是各项工程建设前提,没有对岩土进行勘察,就不能进行接下来的工程设计以及施工环节。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拟建工程场地的地质情况,经过对地质进行分析,从而为接下来的工程设计、施工环节提供场地的各项地质参数,并通过运用一些勘察测试手段及方法,对拟建工程场地进行调查,通过分析,判断出修建某种工程所需要的地质条件要求,并确定此工程建设过程中对自然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除此之外,通过岩土工程勘察,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地基在施工过程中不至于产生过大的沉降变形。最后,岩土工程勘察能够为工程的基础设计以及施工提供地基加固所需要的各种岩土工程资料。
1.2 岩土工程勘察的意义
岩土工程勘察通过运用岩土工程的技术及方法,分析及评价拟建工程场地的地质环境特点以及岩土工程条件。岩土工程所涉及的专业很广,它综合了气象、水文、岩土力学、地质学、工程学、化学以及环境学等学科,从这个方面来讲,岩土工程是一门及其复杂的学科。目前,我国对岩土工程学科的研究还比较浅,对岩土工程需要用到的仪器及设备也比较短缺,正因为如此,我们所采用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还比较落后。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我国的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比较高,同时,岩土工程所遇到的问题极其复杂多样。进行各种工程建设前,我们必须对拟建工程场地的地质情况进行测定,确定该场地的各项地质参数,一旦遇到不良工程场地情况,可以提前采取措施以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在投资所占比重方面,岩土工程勘察所占的比重很低,但是却能够为接下来的工程设计、施工提供可行的依据以及指导意见,这样能够充分利用一些有利的条件,尽量避免不利的条件,从这方面来讲,岩土工程勘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程的后期费用开支。综合以上内容可以得出岩土工程勘察在工程建设中起着重要的预防及指导作用。
2 地基均匀性评价范围的确定
地基均匀性评价范围是一个立体性的概念,它的评价对象是针对地基下层岩土体的主要受力层,评价范围的确定主要考察两个指标,即平面范围指标以及深度范围指标。
2.1 平面范围的圈定
平面范围指标的圈定主要是依据单个建筑物所占据的面积作为评价范围。
2.2 深度范围的圈定
根据建筑物的不同基础型式,深度范围的圈定应该从以下五方面进行讨论确定:
(1)利用经验法,确定条形基础范围大约为基础底面宽度的3倍且大于5米的范围;(2)利用经验法,确定独立基础的深度范围为基础底面宽度的1.5-2.0倍且大于5米的范围;(3)利用变形比法,将压缩层的深度作为条形基础或独立基础的深度范围,另外,应该参照GB 50007-2011中的相关规定计算出变形深度,然后将基地与变形计算深度作为深度的范围;(4)利用变形比法,参照GB50007-2011计算出变形计算深度,然后按等效实体基底至变形计算深度作为深度的范围。
3 地基均匀性判断方法
地基的均匀性判断可分为定性及定量两种方法,定性判断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地质的构造、地貌单元以及岩土的分布情况等特征对地基的均匀性进行判断;而定量判断则是通过计算压缩模量以及相关参数的计算来对地基的均匀性进行判断。
3.1 定性判断
首先从地基的层顶标高以及厚度方面进行分析,底层的起伏性不能太大,坡度应控制在0.1-0.15范围内为宜,其厚度的变化也不能过大;另外主要通过考察底层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评价,一般来讲,物理指标变异系数越小则说明地基的压缩性指标越大。
3.2 定量判断
(1)通过分析地质剖面图,当相邻钻孔压缩层的内层岩土界面的坡度大于10°时,则说明为不匀性地基;
(2)将建筑物钻孔压缩层内层压缩模量的最大加权值以及最小加权值之间的比值作为评价地基均匀性指标,在此基础上,通过结合该工程岩土厚度的统计变异系数对地基的均匀性进行评价。符合表1 中各项系数的地基均为不均匀性地基。
4 不均匀性地基的稳定性评价方法
现以某天然地基建筑物为例,对不均匀性地基的稳定性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地基均匀性评价方法可以分为按土体单元评价以及按总体评价两种,如果按总体评价来分析,本文上述案例则属于不均匀性地基,其中建筑物东侧的强风化泥岩持力层和西侧的中分化石灰岩持力层工程强度差别很大,再加上风化程度的影响使得工程的强度差异进一步增大,由此可以判断该地基属于不均匀性地基。如果地基上面覆盖的土层厚度不够,那么西侧可以用中风化石灰石作为地基的持力层,作为独立基础;东侧用微风化泥岩作为地基的持力层,并设置桩墩,地基的不均匀性的具体评价方法及流程见图1。
5 不均匀性地基设计时应采取的措施
(1)础选型角度考虑:果选用的地基较软,但是仍具有一定承载能力的话,应该根据地质勘查报告,优选考虑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加入地基的承载能力较差,则应该考虑梁板筏型基础。
(2)地基的处理角度考虑:该优选考虑墙下条形基础以及复合地基,然后再考虑桩基。
(3)当地基的局部负载较大时,则天然地基很难满足建筑物变形及强度的需求。因此采用复合地基为宜,复合地基的处理方式可以采用CFG桩法或混凝土搅拌法。
(4)对于那些不存在滑坡等情况的较稳定地基,则没有必要对地基做特殊处理,只需要利用筏板基础换填一定深度即可,两层建筑对地基的承载能力要求较低,不容易产生不均匀性沉降。
(5)对于山区地基,地基稳定性设计问题则应该在勘察报告中明确指出,一般来讲,山区地基都要进行稳定性处理,以防止地基滑动事故。
6 结语
地基均匀性及稳定性评价作为岩土勘察的重要环节,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基础选型以及结构措施选择的方向,因此对保证建筑物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在探讨岩土勘察目的及意义的基础上,对地基均匀性及稳定性评价方法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希望本文的提出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相关人员继续这方面的研究,为做好地基均匀性及稳定性评价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应旋.地基均匀性及稳定性评价[J].建材与装饰,2007(9):276-277.
关键词:毕业设计;创新思维;岩土工程;毕业选题
现代社会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构建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必须在教育体制、教育方式、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有创新性发展,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提供人才和知识支持。本科毕业阶段的实践环节,即毕业设计(论文)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通过该阶段训练能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练习,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也是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近年来,许多高校进行了毕业设计阶段的改革与探索,从毕业设计教学创新体系建设、立题和过程管理、毕业设计全过程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1-3]。
一、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认识
创新思维不同于常规的模仿思维,具有跳跃性、发散性、独创性等特征。它主要利用已有认识和知识为基本素材,采用非常规思维来认识未知世界。新的科学原理的发现、市场欢迎的产品的研发、优秀艺术作品的创作、有效的企业管理模式都是创新思维的结果。所以,从学校教学教育入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对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4]。创新的关键在一个“新”字,从工程学科角度看,所谓新,既包括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创新,也包括工程方法、手段的创新。所以,应该针对学生学习成绩、兴趣等,有不同的要求,更要允许学生大胆突破传统,在已有基本概念基础上开拓思维、发展新理论,创新新方法。而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未来主要从事实际工程问题,应以解决工程问题为目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工艺、设备等角度进行改进、创新,这样日积月累,也可以产生大的理论创新。以岩土工程为例,由于岩土体的特性,虽然主要理论体系已形成,但其中许多理论和工程实践仍带有很大的经验性,在工程实践中需要综合判断。这种现状为该学科理论创新提供了很大空间,比如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及有效应力原理、土的本构理论等,远没有达到理论完善,工程应用中往往将计算结果做为参考,而经验判断仍然十分重要。在目前岩土工程中常见的基坑支护及基坑稳定性、高填方工程工后沉降及稳定性等方面,不管是理论基础还是工程方法都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些说明,创新的空间存在于学科任何知识点,关键是在平时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对学科和未知世界的兴趣,继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毕业设计方式创新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整个教学效果的检验和综合应用。毕业方式创新包括选题环节、设计过程环节、评价环节等的创新。从选题环节看,目前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大都采用指导教师指定设计题目、学生按照毕业设计指导书进行设计、指导教师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辅导或检查,最后进行毕业答辩的过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注重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这个环节,而是直接给学生某一问题让他去解决,而这个问题本身可能并没有多少科学价值,毕业设计方式也显得单一[5]。要创新,首先要能发现问题,不能发现问题也就不可能有发明创造。目前,学生选题都流于形式,由指导教师直接指定,这是由于目前大学教育评价方式决定的。重科研轻教学,老师没有时间、也不愿意在这方面耗费精力。毕业设计阶段应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调研、查阅资料、和老师交流等方式,发现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科学思路和方法。这个时间段甚至可以更早些,可提前数周就让学生准备。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细心指导,多沟通,最终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这个方式进行选题的,但这个过程毫无疑问对学生是个锻炼和培养。有些虽形不成科学问题或没有形成解决的具体方法,但可能成为以后发现或解决科学问题的基础。创新的基础是思维创新,需要轻松的环境,也需要有一定的压力。所谓环境轻松,主要是要给学生思考的自由,敢于挑战现有理论和权威,要有和老师进行自由讨论、辩论的环境,而这是我们的教育最缺乏的。对于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奖励,对通过自己思考发现了重要科学问题并选择毕业设计题目或方向的学生,其结果不一定是圆满的,或者有可能在有限的时间中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对于这种情况,应该在教学规定上给予指导教师一定灵活度,比如延长毕业设计时间,或者达到某一程度也可认为达到毕业要求等。给学生压力也是必要的,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大,不专注于毕业设计。因此,指导教师应严要求、勤检查,对学生和社会负责,没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严格按照规定处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培养创新。创新首先是思维创新,要从基本概念上下功夫。在某一学科的创新是一个逐渐形成、完善的过程。在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可以在具体、细节的某一点进行改进、创新,如计算方法、应用原理、设备或工艺、程序方法等的改进。为此,指导教师要让学生首先理解毕业设计中遇到的现有规范、手册、教材中各种规定或方法的原理、机理。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发现其中不完善、甚至错误的东西,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对问题的认识,把年轻人的活跃思维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学生的不同观点和认识,老师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通过分析、讨论达到共识,若达不到统一认识,可留待以后继续研究。此外,我们强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在毕业生设计中一定要有创新性成果。每个学生基础知识水平不同、长期形成的思维模式不同、个性不同,毕业设计水平自然不同。对大部分学生,首先是培养一种创新意识,对以后工作和人生起到良好作用。毕业设计中能满足正常任务要求,达到工程设计等目的就是合格的。
三、毕业设计选题创新
除了前述让学生参与或自主选题的要求外,毕业设计题目本身对毕业设计的效果十分重要[6]。毕业设计所包含内容可以覆盖较多知识体系,也可以集中在某一点。在岩土工程专业或方向毕业设计中,可以完成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包括上部结构和岩土工程部分,后者可以是地基基础、基坑支护、边坡支护等;也可以全部进行岩土工程的内容。具体选择可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对已确定工作单位的学生,还可以依据可能的工作性质等确定。从毕业设计内容上看,我们在近几年实践中,岩土工程方向毕业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勘察是岩土工程的基础,通过该内容毕业设计,可使学生具体掌握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法、步骤、内容,增强对岩土体的认识,让学生充分理解土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指标的获取方法、用途和相互关系,学会从勘察的角度对建筑场地和地基进行评价,认识工程勘察与工程设计、施工之间的关系。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毕业设计对学生以后工作和学生在岩土工程学科进行创新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岩土体性质的不确定性非常突出,因此,对其认识方法、手段和评价显得非常重要,而目前的工程和科研实际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正确认识这些问题,有利于学科创新。岩土工程勘察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但由于条件和时间限制,完成整个过程的勘察是不现实的。为此,我们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相结合,比如,现场描述和土类命名主要通过正在进行的工程的实习完成,由现场技术人员讲解。毕业设计任务中提供的现场描述和室内试验、原位测试数据都是实际工程原始数据。学生根据原现场描述和土工试验对土进行分层,然后进行各分层土性指标的统计和评价等工作。2.地基基础设计。根据我校地处西部特点,主要进行黄土场地地基基础设计,包括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CFG地基处理、桩基础等。上部结构的结构形式、传至基础顶面的荷载等都是由设计院提供的实际工程案例。学生根据自己完成的岩土工程勘察数据或者指导教师提供的土层工程特性指标和相应的规范进行相关设计。进行地基基础设计时,地基基础选型是很重要一环,既要满足安全要求,还要经济可行。比如高层建筑的CFG桩复合地基、桩基础和与筏板基础之间的选择,要通过承载力、变形和经济指标的比较才能确定,既涉及到岩土工程特性指标的合理选择、地基基础基本概念的正确理解,也与工程实践中施工、造价等有关。通过多环节分析、设计,既可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和认识水平,也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为学科提高和创新发展创造条件。3.基坑工程设计。在岩土工程方向课程设计中已进行过基坑支护设计,但其基坑深度较浅,通过土钉墙或单排锚索+排桩即可达到支护目的。毕业设计中完成的基坑工程深度较深,设计计算明显复杂。学生可完成基坑支护或基坑降水设计。前者通常为3~4排锚索+排桩支护,后者为井点降水。4.边坡治理。设计任务书中,建筑场地位于边坡底或顶部,要求学生完成边坡的安全性评价和加固处理设计。以上几部分内容之间可组合为一个完整的毕业设计。而以下内容可分别单独为一个毕业设计。5.地下结构设计。一般为地下车库、商场、地铁车站等,因为此部分设计包括功能要求,所以需配备建筑学专业的指导教师。该设计内容包括了建筑学、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6.动力机器基础设计。对于大型机器设备,如发电机组等,其不同于一般建筑物地基基础,基础设计有其特殊性。设计题目取自于设计院的实际工程,通常设计内容包括动力荷载计算、动力基础框架结构设计和桩基础设计等。7.隧道设计。对取自实际隧道工程的题目,让学生完成隧道围岩分级、围岩压力、围岩支护设计与施工等。8.其他。除了以上内容外,根据实际情况,我们还有学生依托老师的科研或生产项目进行试验、计算、理论分析等,完成毕业论文。结语在毕业设计中培养创新思维,是一项需要长期探索的系统工程。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我们初步建立了一套既能满足正常专业培养要求,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有所创新的毕业设计模式,以针对具体情况,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但为了适应未来形势的要求,还必须与时俱进,继续探索,以使工科学生毕业设计不断创新,使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高琪,李位星,廖晓钟.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全过程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1(32):393—397.
[2]彭秀英.立题和过程管理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保证[J].中国大学教学,2012(3):75—76.
[3]童乐为,罗烈,刘沈如,等.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创新体系建设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2(19):111—114.
[4]蒋太岩.培养创造性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0(4):40—41.
[5]姚直书,宋海清.提高岩土工程专业方向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措施[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17):43—45.
关键词:高等土力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实践创新能力;课程思政
1引言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满足特定社会行业、职业实际工作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了进一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增进对工程类专业学位类别的理解和认识,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近期国务院学位办公布了土木水利、材料与化工、电子信息、机械、能源动力、资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8种专业学位类别专业领域指导性目录。其中,在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类别下设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海洋工程、农田水土工程、市政工程、人工环境工程6个领域,相关培养单位可依据社会发展需求、自身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实际情况,参考此指导性目录设置专业领域。在2020年8月出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中明确指出,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包括以高等土力学为主的岩土工程理论与应用,必须发挥课程学习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的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高等土力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涉及各类土工与模型试验原理及方法、本构模型的选取与参数确定、土坡稳定性计算、渗流与土体固结分析等。该课程与工程实践紧密相关,除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较高之外,对工程经验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要求很高。但是一直以来,受资金、场地条件和传统思维等因素的限制,该门课程的教学组织主要以理论讲解为主,存在着与岩土工程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对于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的章节,如现代土工试验的操作、软土地基固结及处理、本构模型的选用等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只能靠想象,缺乏与实际工程的有机融合,这难以激发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必说提高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简单地列举几个工程实例是无法克服这一问题的,只有将系统、真实、典型的案例库资源与传统教学范式结合,才是培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国内一些高校教师对于相关案例库的建设与实践进行了有益探索。邵光辉[1]通过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案例教学的需求特点,探讨了案例库的建设方法和应用特点,并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提供参考。王迎超等人[2]针对《岩石力学》课程内容的特点,探讨了岩石力学工程案例库建设方案及思路,可为后续基于案例库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王超等人[3]建立了“边坡工程学”工程伦理教学案例库,并综合采用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教学法开展教学实践,为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发挥了作用。孙建渊等人[4]分析了以WordPress网页开发平台与多媒体为基础的案例库开发技术,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等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案例库建设方法。蔡国庆、蔡靖[5,6]也分别分析了高等土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验教学改革体系。虽然上述教学研究通过组织开发与编制等措施,积累了一些教学案例。但是,目前国内全面具备真实性、系统性和典型性的高等土力学案例教学资源库还不是非常丰富。因此本文着重探讨高等土力学案例库建设的思路、方法和教学应用,为其他课程案例库研发提供参考。
2案例库建设思路
高等土力学案例库架设内容主要包括案例收集、遴选、分类、案例数据库开发等。
2.1岩土工程案例收集
案例可以通过三个渠道获取:一是通过企业设计与施工的实际岩土工程进行提炼与加工;二是课题组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依托工程;三是网络资源,包括期刊及学位论文中的岩土工程案例,可以通过Python语言编程,实现Web信息抓取从而辅助案例库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注意文档、图纸等资料的收集,也要尽可能收集现场有关照片及视频录像等信息。对于工程遇到的主要难题及采取的相应技术措施要着重收集,如针对深厚软土地基,需要综合采用哪些技术方法来解决哪类特殊问题,取得的成果对类似工程是否可以推广等。
2.2岩土工程案例遴选
2.2.1入库案例要具有真实性在建设过程中要保证每个入库案例及依托工程不是凭空编造的,要对案例进行客观的描述[7]。这是高等土力学案例库遴选案例的基本条件。2.2.2入库案例要具有系统性遴选的案例必须服务于教学需要,为了适合特定的课程章节而选编,因此每个入库案例都应具有教学目标,能有力配合对应的教学知识点。2.2.3入库案例要具有典型性遴选的案例要尽量依托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工程,以及在岩土勘察、设计、施工和科技研发方面有特色的工程,如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软基上大圆筒结构工程、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填筑工程等大量涉及高等土力学应用的工程案例。这种案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精神,培养学生从工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7]。
2.3工程案例分类
岩土工程案例分类方式可采用如下几种:一是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本校所用的《高等土力学》教材,根据不同章节的不同要求,进行案例分类,并进行收集。二是按照课堂的教学顺序进行分类,如课堂引导案例、课堂讨论案例、课外思考案例。其中课堂引导案例要做到引人入胜,充分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进入本节课;课堂讨论案例要注重再现真实案例情境、案例问题的多解性,在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过程中,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问题;课外思考案例要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综合采用已学的知识来分析案例,提交学习报告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注重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创新能力。三是按照案例发挥的作用分为基础知识案例库和科研前沿案例库。其中,基础知识案例库主要对高等土力学基本理论、土工试验技术、岩土工程设计施工技术与方法等问题,借助工程案例与多媒体手段进行讲解,从而提高内容的生动性,加深理解。例如,现场平板载荷试验过程及方法、复杂本构模型屈服面的展示,可以通过工程施工影像、三维动画技术来模拟和展现。科研前沿案例库体现了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主要区别。随着工程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的研究热点与科技成果将会不断涌现。因此,选取前沿的行业科技成果,并通过工艺图、过程框图、动画等简洁易懂的形式展示给研究生,是建立高等土力学科研前沿案例库的重要内容,从而使研究生紧跟科研前沿,锻炼实践创新能力。2.4案例数据库开发采用Access数据库,开发高等土力学案例库软件系统。工程案例库的功能包括案例录入、查询、修改、删除、下载等,充分满足老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要求。案例查询可以按照岩土工程的名称、修建时间、主要技术方法等进行检索。高等土力学案例库的整体构成是按照不同的岩土工程进行分类构成,主要包括工程的名称、地点、主要地质条件、结构类型、遇到的主要工程问题、采用的主要技术、工程管理方面的经验、设计施工的难点、相关科技研况等。
3案例库特点与应用效果
3.1教学案例库主要特点
3.1.1案例库建设坚持产教融合、问题导向案例库建设团队应由具有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博士和企业工程师组成,便于沟通交流、收集工程案例。而且工程案例从实际工程中来,坚持以解决实际的复杂工程问题为根本,能结合实际工程问题,把案例编写和工程问题诊断及解决方案有机结合,实现产教融合的目的。3.1.2案例库建设实行案例研究与教学案例并举高等土力学案例库的开发建设宜按原创案例和现有案例并举的方式进行。原创案例立足国内企业,来源于工程实际,把实际工程项目和科研项目提炼为教学案例,争取提高原创案例比重。同时搜集国内外典型案例充实案例库,把能充分反映高等土力学应用本质特征和具有普适性的案例运用到高等土力学课程教学中,同时要注意将这些素材根据理论教学进度加以系统性编排和再创造,从而更加符合课堂教学规律与特点,引导学生透彻理解高等土力学相关理论与应用条件,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8]。
3.2案例库应用效果
3.2.1有力贯彻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近年来,我国港珠澳大桥、大兴国际机场等一系列世纪工程的建成,雷神山、火神山医院从决定建造到交付使用仅用时十天,这些工程奇迹都离不开工程师家国情怀的传承。同时,在这些工程案例中处处可见土力学知识的应用,从而使研究生感受到岩土工程科技的力量,并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党的报告指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工程技术人员的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在高等土力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帮助学生树立诚信意识、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和职业道德。近年来,土木行业中的“豆腐渣”工程、岩土勘察材料的伪造、土工试验数据的乱编,对人民大众的安全和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违背了工程师的职业道德。通过实际工程中积极和反面的案例,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工匠精神。3.2.2促进产教融合,推进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对高校和企业而言,高等土力学案例库的建设是彼此之间联系的纽带,师生可以通过案例了解企业的需求,企业也可以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通过案例库的建设,进行技术和人才交流,进一步探讨产教融合新模式,建成一定数量的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3.2.3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强化实践教学条件通过高等土力学的案例教学和成果推广,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将改变,教学技能和工程意识得到提高。通过与其他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及资源互换,可以将零散的优质教学案例资源进行融会贯通,建成内容齐全、便于共享的专业教学案例库,为高校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更为关键的基础。3.2.4紧跟工程前沿,提供科技研发指导高等土力学案例库收集来自于工程实际和学术研究成果,并不断随着工程的建设与研究的深入而更新。通过案例可加速信息传递,了解企业最新技术需求,掌握学科最新动态。高等土力学案例库可为本领域教师、研究人员和企业人员提供学习和研究的参考,作为土木水利专业研究生校内实践、现场实习及今后工作的指导用书。
4结论
教学案例库的真实性、系统性和典型性对于加强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高等土力学案例库建设的思路、方法、特点和应用效果分析,可为其他课程案例库研发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邵光辉.专业学位研究生地基处理新技术教学案例库建设与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9(05):47-49.
[2]王迎超,靖洪文,耿凡.“岩石力学”试题库与工程案例库建设思路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11):135-136.
[3]王超,张成良,刘磊,等.矿业工程研究生“边坡工程学”工程伦理教学案例库建设[J].教育现代化,2019,6(70):126-128.
[4]孙建渊,涂坤凯.基于“互联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案例库建设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03):21-25.
[5]蔡国庆,李舰,刘艳,等.高等土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44):93-94.
[6]蔡靖.基于CDIO的“高等土力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03):296-298.
[7]王志斌,安永林,岳健.隧道工程案例库建设研究[J].智库时代,2018(51):131,152.
关键词:水利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结合岩土勘察规范的具体要求,通过具体案例的详尽分析得出,在岩土勘察工作中抓住几个主要问题开展勘察工作。对于相关技术人员而言,这是最基本的工作要求也是一个迅速提高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假设岩土勘察获得的结果不能够符合建筑的具体要求,那么就会被退审。退审后需要进行补充勘察,并且重新编写勘察报告。所以水利工程勘察中,紧紧围绕勘察中的主要问题开展岩土勘察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水利建筑中岩土勘察工作的分类
勘察所要获得的数据一般指自然界状态之岩土体的强度、均匀性、稳定性三个方面的物性特征,即指岩土体的结构强度及均匀性、分布厚度、分布范围几个方面的表现特征。
1.在平原地区,由于由松散堆积物构成的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大,所以勘察设备以轻型钻机和静力触探为主,但要根据实际地层或场地条件来确定使用哪一种或两种设备同时使用。如在以中密一密实程度的砂性土和硬塑一坚硬状态的粘性土构成的地层中应以轻型钻机和标准贯人原位实验为主进行勘察,而在以稍密程度的砂性土、软塑一流塑状态的粘性土、新近沉积土和人工填土及海湖相沉积的淤泥和淤泥质土构成的地层中,则应以静力触探设备、十字板剪切或轻型动力触探实验为主进行勘察。
2.在由岩石组成的地层中,除强风化地段岩石的强度低而近似于土质地层可以采用常规的勘察手段外,由于原位测试手段和常规的土工试验手段不再有效,所以只能采用岩芯钻探钻进工艺,试验数据则采用岩石的压、剪、折三项物性指标。强风化岩石地层,由于其尚存在一定的强度,除钻进可以采用常规的轻型钻探设备外,由于取不到原装试样,常规的室内土工试验亦派不上用场,所以只能采用重型原位试验来取得该类地层的力学实验数据。
3.在卵砾石地层中,由于原装试样更难取得,且钻进过程中孔壁的稳定性较差,漏水使回转钻进工艺不能使用,所以只能采用冲击跟管钻进工艺或泥浆护壁牙轮钻头回转钻进工艺实现成孔,并分段进行重型原位触探试验取得该类地层的力学实验数据。
二、关于水利建筑中岩土对水利地质勘察影响的要点分析
1.工程所在地历史上有过多次非常剧烈的地壳变动,因为曾经出现过规模较大的岩浆侵入和岩浆喷发现象,北东成带形成。在北西分割带则构成了虽然复杂景观。可以说对于本区域的形成,北东向构造体系发挥了主导型的作用,断裂带主要是伊兰―伊通断裂带。按照历史资料的显示,区域内在历史上一共有三次三级以上震级的地震发生,而三级以下的地震则有10多次。1966年发生过一次震级达到5.1 级的强烈地震,区域位于应力集中的地方。按照资料察看活动构造带和构造复合的地方,可以发现在近晚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一定的活动性。但是活动的程度有限,相对而言还是比较稳定的。地貌形态上属于第二松花江支流伊通河支流伊丹河阶地,形成于华力西晚期的花岗岩构成了基底,覆盖层达到了6~7m这样的厚度,主要为夹杂了圆砾夹层的粉质粘土。
2. 地形属于半湿润-半干旱类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不同季节的气候情况大体如下:春季多风,非常干燥;短暂的夏季多雨,而且比较温暖;漫长的冬季非常的寒冷,一年内的平均气温介于4.3℃~6.7℃之间,7月份的时候区域内的平均气温大约为23℃,1月份的时候区域内的平均气温低达-14℃。冬天多刮西北风,夏季则是南风,春天盛行西南风。随季节不同,风速变化非常的明显。春天的时候,风速的平均水平达到了每秒3.8 m,最大的时候每秒有30m。年均降水量介于471.5~878.6 mm 之间,降水不是很稳定,不同季节之间有很大的变化,年内分布非常不均匀。汛期通常是从6 月~9 月,这段期间的降水量占据了全年的76%,一年内的日照时数一共大概有2589h。
3. 对地基做出分析勘探结果告诉我们,整体上结构简单,可塑粉质粘土层呈连续分布的状态,厚度上变化比较大。但是圆砾层在分布上则是不均匀的,软塑粉质粘土层呈连续分布,厚度变化很大。全风化泥岩层分布稳定,厚度也比较平稳。依据场地的具体地层结构的不同,与工程特点紧密结合,选择的基础地基为桩基或者天然地基,这两个都适合。支护基坑边坡以及工程降水地基选择的为天然的,基坑深度介于6~7m之间,对基坑通过边坡支护确保其稳定性,支护方法选择是土钉与钢筋网喷混凝土相结合。因为底板在地下水面以下,所以开挖基坑之前,首先要降水,降水的具体方法选择的管井式。这个过程中需具相关资质的单位才能够承包相关的工程,包括设计以及具体的施工环节。
三、关于水利工程中岩土工程勘治理的有效措施
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利用物探技术来连续增加测量点,以获得连续的地质界面,可以有效的规避传统钻探以点带面的地质分析方法的不足,提高对地质岩土工程的检测精度,如对地下洞穴的探测、对断层结构的探测、对不明物体的探测等,同时工程物探技术在使用成本及耗时上对地质条件的限制较少,又能够提供较高的勘探精度,为此,在合理的选择和应用工程物探技术是赢得勘察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实际工程勘察中,弹性波技术是应用比较广泛的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它利用不同介质对弹性波的传递特性来揭示出地下的物体界面,当地下物体的界面物性发生较大变化时,就会对弹性波表现出动力学和运动学不同的异常特征,并以此来判断地下介质的物性和特点,其次电磁波技术和电法技术的应用,利用对地质进行雷达勘探和高密度电法技术,也可以实现对建设工程场地的地质条件的进行详细的动力参数分析,从而获得对建设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的有效依据,在水利工程勘察工作中,岩土对水利工程地质勘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地下水位对水利工程地质勘察的影响。因为地下水位的升降关系到岩土工程是否安全可靠,进而关系到水利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的需求量也在与日俱增,这也是为什么要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原因,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为因素引起的局部性地下水位升降变化的幅度远远超出了天然变化,给岩土安全和岩土治理带来严重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对水利工程中的地质勘察与岩土治理问题来越重视。因此,为了提高工程的勘察质量,在水利工程勘察中,不仅要求查明与岩土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及其影响,更要提出预防及治理措施的建议,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必要的水文地质资料,以消除或减少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危害。总结出水利工程中地质勘察与岩土治理问题,并进行了浅入的剖析。
参考文献:
[1] 艾则孜江.山区水利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斜坡勘察探析[J].科技与企业,2012,(10):145-148.
[2] 张云霞.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水土保持方案及工程设计[J].民营科技,2010,(11):156-159.
[3] 蔡汉辉.对于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的一些看法[J].科技风,2010,(20):133-136.
[4] 尧林,彭小平,朱启龙,陈柳柳,曾昌海.深部位移监测技术在不稳定斜坡勘察中的应用[J].交通科技,2012,(2):140-143.
[5]王辉,高福华.隧道工程中的水文地质勘察与预测[J].交通标准化,2010(7).
[6] 陈利伟.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及控制措施[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1):55-57.
关键词: 水文地质; 勘查; 措施
1. 概论
在岩土工程问题中,地下水问题属于重点研究内容,完善水文地质勘查工作,对地下水位仔细研究和分析,有利于持力层的选择和建筑工程的基本设计,对预防和治理工程地质灾害的很多方面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工程勘察内容可能会有些孤立和单一,没有根据基础设计和施工需要来综合研究地下水对于岩石工程的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所以,很多地下水问题造成的建筑物裂开和建筑根基下沉的质量事故经常发生。这些过往的实践告诉我们,在以后的水文地质勘查活动中,一定要研究岩土的水理性质,系统真实地评价建筑工程施工区域的水文地质问题。
2. 水文地质勘查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作用
地下水上升和下降的具体原因一方面是人为的,另一方面是天然的,无论哪种原因造成,当地下水的高低变化到达临界值的时候,都会对项目带来非常严重的损失,下面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地下水位的变化造成的危害:
2.1 水位上升造成的危害
水位升高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比较常见的地质影响因素有系统岩性产状、含水层结构,常见的水文气象因素有气温和降水量等,像施工和浇灌等人为因素也会对水位上升起到作用。潜水面上升会对岩土工程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例如河岸、斜坡等岩土体出现崩塌和滑移的恶劣地质情况;例如地下室或者洞穴被水淹没,建筑物失去平衡、基础物件上浮;例如造成粉土和细沙饱和液化,产生流沙和管涌的情况;例如一些岩土体的结构遭到破坏、软化,出现山体滑坡等。
2.2 地下水位下降造成的危害
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会造成地面下降、塌陷以及地裂等严重的灾害,也会引发水质恶化和水源枯竭的生态问题,严重影响了建筑物和岩土体的稳定性,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非常恶劣的后果。
2.3 地下水位的升降变化造成的危害
地下水位的升降程度能够造成膨胀性的岩土发生不规则的胀缩和变形的情况,地下水位长时间不规则地升降的时候,会使得岩土不停地膨胀和紧缩,同时也会使得岩土的膨胀和紧缩的幅度变得更加大,最后变成了地裂,使得建筑物尤其是轻型建筑物遭到损坏。
3. 关于水文地质勘察的优化措施
3.1 划分水文地质类型区
区别水文地质类型一定要遵守全面和整体的规范。在开发和使用地下水资源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研究出最好的调用方案,以此来体现全面和整体的原则。划分水文地质类型的时候,可以根据地下水的地质和地貌的相似度来区分,区分的时候需要参照地下水在流动区域内的分布和移动特点。水文地质所呈现出的类型特点有它独特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具备一定的内在联系。区别水文地质类型一定要按照特定的区别规范来进行,可以把地下水的资源判断内容和水文地质类型区域的勘察联合起来分析。同时,水文地质类型区的划分命名应该非常简单好记,避免操作中出现名称混淆。除此之外,地质类型区的划分也应该遵循舍小求大的规范,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勘察岩层透水性和介质类型等方面。^别的时候也应该综合分析自然环境、地貌环境以及地质环境的影响,系统分析水文地质特征的勘测办法和判断办法,把地貌类型和含水介质相联系,以此作为区别水文地质类型的参考依据。
3.2 关注对于水文地质问题的评价
在过去的工程勘测材料中,因为少了对于施工设计和基础设计的判断,少了关于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作用和危害的判断,造成了很多地方发生了质量事故。一些山区经常因为强降水而导致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这些现实中的案例告诉我们,在以后的工程勘测中,一定要注重判断水文地质问题,全面的判断内容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地下水对建筑物和岩石体的作用和风险进行具体判断,预估或许会发生的岩土工程损失,以此来加强预防工作;二是根据建筑物地基的基本类型需求,查找相关水文地质问题,找出适合选型的水文地质材料;三是研究地下水在天然条件下的作用,预估和探究地下水在人为的工程活动中会产生的结果,和对于建筑物和岩土体的反作用。
按照工程的视角来分析,根据地下水对于工程的不同作用和危害,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分析和判断地质问题:一是深埋在低于地下水位的建筑物根基中的水对于砼和砼中的钢筋的侵蚀性;二是选择强风化岩、软质岩石、膨胀土以及残积土等岩土体来当作基础持力层的建筑场地,重点研究和评价地下水活动对这些岩石体可能造成的崩解、软化以及胀缩等影响;三是在地基基本压缩层的区域内或许会有饱和、松散的粉土和粉细沙的时候,应该提前预估一些会发生的潜蚀、管涌、流砂以及地震液化等情况。
3.3 关注对于水文地质的勘查分析
水文地质的勘查工作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防止因地下水下降而造成的损失。如果地下水位的升降达到了临界值,就会导致粉细砂和粉土的饱和液化,最终产生管涌和流沙等问题,也会引起土壤沼泽化和盐渍化,最终严重腐蚀建筑物。在勘察水文地质环境的时候,要非常密切关注和研究地下水位的条件和升降情况。自然环境中,地下水位一般是季节性的变化,这种升降的幅度比较小,同时是区域性和渐变性的。而在城市中因为一些人为因素造成的地下水位部分区域上升和下降一般会比自然变化的幅度大,会对岩土工程带来更加严重的损失和危害。研究和统计岩石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以及原位测试数据,客观评价和分析岩石参数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对试验中的取值标准和操作方法进行详细说明,同时比较各种测试方法所得到的结果,按层次区分每项统计指标的范围值(最大值和最小值)、样本数量(参加统计的数据的个数)、变异系数、标准差、岩土参数的设计值和标准值以及平均值等。
其次,防止因为地下水动水压力作用而产生的损失。地下水动水压力的影响在自然情形下特别微小。而在建筑工程活动中,因为地下水天然动力平衡的环境变化了,在动水压力的影响下,会对岩土工程造成重大的损失,比如流砂、基坑突涌以及管涌等,应该重点做好这方面的勘察和研究工作。在采用桩基的时候,应该先研究桩的适用性,针对桩的直径、平面布置、类型、长度等提出建议;论证桩尖持力层的寻找办法;提出单桩承载力的建议;在大面积堆载和欠压密的区域,应该分析庄周土对于桩的负摩阻力;探讨和论证预制桩和沉管桩的可能性;探讨钻孔桩、冲孔桩以及挖孔桩的成孔工艺,研究和预估成孔过程中或许会产生的问题,并找出相关的技术措施;分析桩的施工质量的控制办法和需求;针对桩基工程设计、监测、检测以及施工的更多相关建议;可以提出以桩的静载荷试验验证或者确定单桩承载力的建议。
在一些典型内陆气候的区域,地下水严重缺乏,即使有少量的地下水,也不会得到均匀地分布。在一些矿产资源相对富足的地方,比如新疆的吐哈盆地的煤田就严重缺乏地下水,这对开发资源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除此之外,在一些陡坡地段和中上游沟谷经常发生地质灾害。渠道因为渗漏和黄土湿陷的原因被反复治理;在建设一些基础设施的时候,经常会碰见冻土、边坡、挡墙、防渗以及地基不稳等各种问题。如果想要很好地发现和治理地质勘查中的水文地质问题,就应该客观和仔细地测量岩体中的真实水位,清晰地知道地下水位的具体高度,可以使用分段钻进的方法来测量水位,以找到岩层的透水带。每次完成钻进工作以后,应该及时抽干钻孔中的水,在以后_钻之前仔细查看地下水位,以此来查看是不是含有水。
4. 小结
地质勘察工作中,对于水文地质问题的发现和预防是重中之重。国内工程建设的步伐在不断地前进和加快,在这种背景下,相关单位和个人更应该注重水文地质问题对工程建设所带来的作用和危害,不断细化勘查工作,用认真的态度研究问题,用谨慎的态度分析问题,提前预估和评价水文地质中的问题,以此来完善整个勘察工作,确保工程建设的稳定进行。
参考文献:
[1] 齐永志.水文地质问题在地质勘察中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3).
[2] 钟硕祺.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与施工中水文地质问题探析[J].江西建材.2014(03).
[3] 郑河.关于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的探讨分析西部资源,2014(6).
【关键词】XK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一、问题缘起
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突飞猛进地进行,社会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呈上升的趋势,而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对实践能力要求极强的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甚至制约了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培养质量的提升。在此背景下,教育部于2009年开始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范围,据统计,2010年全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已达到了11万名左右,占全年招生总数的24%,目标是到2015年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基本持平。作为一所以工科见长的教学研究型大学,XK大学早在1959年就开始招收5年制矿井建设专业本科生,1979年开始招收矿山建设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2001年获得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2008年已经完成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估,发展历史悠久,专业学科完善,近年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在国家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数量和提升质量的背景下,对于具有一定研究生教育基础的地方省属重点发展的大学来说,既是一个转型性的挑战又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发展机遇,现以该校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为例进行探索与分析。
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调整工程硕士培养方案,提升工程硕士科研实践能力
(1)培养目标方面,明确提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具体要求是:培养从事建筑设计、结构工程设计、岩土工程勘察与设计、市政工程设计、结构工程加固与检测、工程监理等方面的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要求掌握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技术知识,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及较强的协调能力;掌握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现代技术手段,同时具有较强的现场沟通能力;掌握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相关管理知识,为从事工程建设项目的咨询与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及工程实践应用能力,这与教指委制订的《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是一脉相承的。
(2)课程设置方面,在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突出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尽可能紧密结合企业和部门的实际需求。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课程学习和工程实践实行学分制,所修的总学分要求不少于28学分,其中学位课18~1分,必修课5学分,选修课5~7学分,以达到专业学位工程硕士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
(3)教材建设方面,科学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教材体系,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现有8门核心课程教材,教材突出基础理论、工程案例、领域前沿三者的有机结合,如:高等岩土力学、岩土塑性力学、岩土工程锚固技术与应用、结构鉴定与加固等课程,为配合教材改革建设,积极开拓案例教学,加强教学研讨,努力提高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水平。
2、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搭建提升工程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1)创造条件建设稳定的专业实践基地,主动联系具有较强工程研发与设计实力的企事业单位或科研院所共建专业实践基地,这样不仅能够长期为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提供工程实践环境条件,同时也能促进了校企联动。另外,规范已有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借鉴学科评估的相关内容,对已有的专业实践基地进行考察和评估,督促其改善基地环境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2)过程管理方面,在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手册中明确规定专业实践的时间为半年到一年。集中进行或分段安排,实践前制订专业实践计划,实践过程中解决有研究意义、有一定难度且主题明确的实际问题,同时深入企业,体验企业的文化和运作方式,如岩土方向的专业实践环节在企业或实践基地完成,因各实践基地进行的项目自然环境不同,测算的数据和结论也不尽相同,学生通过这样由浅入深,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系统培养,提高了认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校也在科研方面,如:寒区岩土工程灾害发生机理、秦巴山区公路隧道围岩破坏机理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3、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切实落实工程硕士双导师制
(1)为了健全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在研究生实践期间设立工程硕士与企业导师联系考核制度,要求以规定的时间和形式,保质保量提交实践成果,同时也督促校外导师切实参与进来。
(2)聘请校外高水平专家来校兼课,或以讲坛的形式讲授相关学科的前沿信息,以及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情况,拓宽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知识视野,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另外,学院从科研经费中分拨一部分设立优秀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实践报告专项基金,立项资助、遴选出适应需求且有创新价值的实践报告,激励其做出高水平的有创新、实践价值的成果。
4、建立工程硕士的国际化联合培养模式
(1)在国际交流合作不断加大的背景下,积极与国外的专业相关科研高校建立联系,互通有无,通过学术讲座、报告交流等形式拓宽工程硕士的视野。
(2)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为我所用,逐步建立起国际化的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三、思考与展望
对于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是适应社会多样化人才需求的一种尝试,在重新审视和定位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以期推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的深刻改革,使其在全球化浪潮中起到积极的先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研[2009]1号.
[2]张海英,张锦绣.美国工程硕士教育模式观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6)67-71.
[3]陈玉芬.对研究生导师制度的分析—基于马丁•布伯哲学的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12(4)29.
[4]张志红,潘紫微.全日制专业硕士产学研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32-136.
[5]张金鲜,刘燕萍.构建高校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合力育人共同体[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273-276.
关键词:地下水,基坑设计,影响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问题的提出
无数工程实践表明,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开挖深基坑,坑内外通常存在水头差,地下水在坑内外水头差作用下发生渗流。地下水渗流引起坑内外孔隙水压力和有效应力的改变,不仅影响作用在围护结构上的水压力、土压力及侧压力计算,还影响基坑周围地表沉降和坑底回弹变形计算,甚至可能引起管涌和流砂等灾害。大量的基坑工程实践表明,渗流作用对基坑工程的影响非常明显。
2、关于地下水性质
由于地下水始终处于运动状态,尤其是大雨或大悍期,地下水位会有明显的升降。地下水位骤升会产生强大的浮力。地下水的运动会和各种岩土相互作用,岩土中的可溶性物质随水迁移,使地下水溶液通常具有温度、颜色、导电性等物理性质以及Cl-、HCO3-、Na+、K+、Ca2+、Mg2等离子。
水中所含离子、分子及化合物的总量称为水的总矿化度,低矿化度的水中常以含有HCO3-,中等矿化度水常含有SO2-4;高矿化度的水常以含有Cl-为主。高矿化度的水往往会造成混凝土强度降低、腐蚀钢筋等。当水中游离的CO2的量增加时,水溶解碳酸盐的能力就相应的增强。当水中含有一定数量的HCO3-时,必须有相当的游离CO2与之保持平衡,这游离的CO2一部分与新生的HCO3-相平衡,另一部分则消耗于对碳酸盐的溶解,这后一部分的CO2就被称之为侵蚀性CO2,对混凝土有一定的影响。
3、地下水对基坑工程的影响
(1)出现水浮力作用:地下水位的变化,对建筑工程有很大的影响,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对地下结构物有浮托作用,使地基承载力降低。其实就建筑物本身而言,若是地下水位在基础底面以下压缩层内发生上升变化,水浸湿和软化岩土,因而使地基土的强度降低,压缩性增大,建筑物则会产生过大的沉降,导致地基严重变形。合肥市某污水处理厂,因抗浮处理不当,导致整个沉淀池浮起,为整个工程带来经济、效益上的巨大损失,也成为当地反面教材的案例。
(2)导致基坑涌水现象:这种现象发生在建筑物基坑下有承压水时,开挖基坑会减小基坑底下承压水上部的隔水层厚度,减小过多会使承压水的水头压力冲破基坑底板形成涌水现象。涌水会冲毁基坑,破坏地基,给工程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
(3)根据上述地下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地下水对混凝土、石材、管道等材料有侵蚀性,在工程上带来很大的危害,往往会改变各种建筑材料的使用预期;在饱和的砂性土层中施工,由于地下水水力状态的作用,使土颗粒悬浮于水中,形成流沙,会造成大量的土体流动,致使地表塌陷或建筑物的地基破坏,影响到建筑主体结构的稳固。
4、地下水治理的基本原则
在基坑设计过程中,治理地下水的基本原则是疏堵结合。堵主要用于地下水为潜水、包气带水或者是承压水水压不太大的情况下,指通过有效手段在基坑周围形成止水帷幕,将地下水止于基坑之外,如粉(浆)喷桩帷幕、高压旋喷桩、沉井法、花管注浆、灌浆法以及地下连续墙等。
4、基坑工程中防治地下水的措施
(1)水文地质勘测。要详尽了解最高地下水位的标高、水质、流量、流向、渗透系数、压力、降水量、蒸发量及地层冻结深度等技术指标,这是合理确定工程防水标高、防护要求与地下水防止措施的前提与保证。
(2)防水设计。采用合理结构形式:应根据防护要求、使用功能结合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能短的不长、能整的不散,避免结构突变(或断面突变),尽量使结构选型规则、整齐,借以提升结构的整体刚度。
(3)降排水系统设计。在基坑周围设置排水沟及集水井,用抽水设备不断将基坑中的渗水排除,疏干开挖土方及基础施工的作业面,随排随挖,并结合人工降水,即强制降低施工面地下水位,常用的降水方法有喷射井点降水、轻型井点降水、电渗井点降水,具体方法,要结合工程实际,根据含水层特性确定。
(4)抗浮设计。主体工程采用天然地基时,单层地下室或裙房地下室可采用加大恒载抗浮。如,国家体育馆在建设时,由于地基位置较深,且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对场馆产生较大浮力。经过专家组反复研究,最终选用近10万吨旧钢渣回填。
5、结束语
地下水是地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最为活跃。在许多情况下地质环境的变化是有地下水引起的,因此地下水是影响地质工程稳定性的重要条件。地质体内的地下水可以由于开挖而涌出或突出;也可以由于人类活动而向地质体内充水,增加湿度,提高地下水水位。同时地基土中的水能降低土的承载能力,地基涌水不利于工程施工;地下水又常常是滑坡、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一些地下水还腐蚀建筑材料,这些都可以引起地质灾害。因此在地质工程设计或地质灾害防治设计中都必需慎重地考虑地下水这个因素。
总之,只有我们充分认识、理解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及危害,深入了解、掌握防治措施,加强施工管理,真正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处理有方。
参考文献
1、李精英,欧健,陈新民。地下水对基坑工程影响的数值分析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S1期
2、颜於滕,浅析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09
3、王树旺。地下水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分析[J].岩土工程界,2006年04期
关键词:冲孔灌注桩施工工艺施工问题解决方法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bored pile technology has been rapid development, and bored pile as a form of bored pile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modern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project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technology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bored, and puts forward the solving method,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similar engineering.
Keywords: bored pil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problems; solutions;
中图分类号:E9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 引言
冲孔桩施工是一种常见的施工方法,已经是一套很成熟的工艺,但是施工时经常还会碰到新问题,困扰大家。本人根据近年施工经验,结合《珠海粤裕丰钢铁有限公司焦炭储运车间冲孔灌注桩桩基工程》,总结冲孔灌注桩施工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并就一些常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法。
1 工程案例
1.1 工程概况
拟建珠海粤裕丰钢铁有限公司焦炭储运车间位于广东省珠海市高栏港经济区,由珠海粤裕丰钢铁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设计,桩基础类型采用φ800mm水下冲孔灌注桩。
1.2 设计说明
1.2.1本工程设计标高±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5.500m。
1.2.2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弱侵蚀性。
1.2.3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及上部结构布置情况,本工程基础拟采用钢筋混凝土冲孔灌注桩。桩直径为φ800mm,有效桩长为35~39m。桩端持力层为第⑧泥盆纪中风化砂岩层。嵌岩深度800mm。工程桩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6000KN。
1.2.4钢筋采用HHRB335(φ20、φ16)及HPB235(φ10)。
1.2.5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混凝土的水灰比为0.50,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50mm。
1.2.6桩基施工应严格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的有关规定执行。
1.3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1.3.1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本工程根据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的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其地基土自上而下分层的工程特性指标如下:
1.3.2场地地下水特性:
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有弱腐蚀性,地下水深度为0.00-1.00米,长期浸水时,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弱腐蚀性;干湿交替时,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强腐蚀性。
2 施工工艺
2.1开工准备:施工组织设计报审,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报审,单位资质报审,工程定位报验,施工进度计划报审,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报审,开工报审。
2.2冲孔前准备:测量员要对施工的桩号进行测量;机组人员进行护筒埋设;测量人员对护筒中心坐标、护筒标高进行复核,并形成资料报验;桩机就位,做到锤头中心、护筒中心和桩位中心三点一线,桩机水平稳固。
2.3冲孔:冲击成孔,参照地质勘探资料控制落锤冲程,宜低锤密冲,每成孔50cm-100cm置换一次泥浆,将孔内粗颗粒排出。如发现落锤时不稳定,应向孔内抛填石块,填至孔底平缓方可继续冲击,这样能避免偏孔,保证桩孔的垂直度。另外进入基岩要检查锤头直径,如锤头磨损应及时补焊,保证桩孔不缩径。机组人员必须及时真实填写《冲孔桩成孔施工记录》,原则上入岩前不超过6小时记录一次进尺数,入岩后不超过4小时记录一次进尺数。预计进入中风化岩层及时捞取岩样,由当班施工员上报岩土工程师判定入岩并完成签字留样手续。
2.4终孔:终孔后,下探孔器,测量桩的倾斜度。由施工员复测孔深并报监理工程师和岩土工程师签字确认,即可进行第一次清孔。
2.5钢筋笼制安:一清完成后,由施工员上报监理工程师对泥浆比重、含砂率,沉渣厚度,孔深等数据进行验收;合格后,即可安放钢筋笼,并填写《钢筋笼安装隐蔽验收记录表》。
2.6安放导管及二次清孔:安装导管和二清完成后,施工员上报监理工程师和总包工程师验收,测泥浆比重、含砂率,符合施工组织设计的技术要求。填写《钻孔桩隐蔽验收记录》。
2.7浇筑混凝土:二清验收合格后,立即进行水下混凝土浇筑;施工员必须全过程监督指挥,通知监理旁站,由专人负责混凝土灌注记录,及时用测绳测控混凝土面深度,及时提升、拆除导管。浇注前提交《混凝土理论配合比报告》、《混凝土浇注通知单》报监理审批,现场测定混凝土塌落度,并及时填写《水下混凝土灌注记录》、《混凝土坍落度检测记录表》。混凝土浇注完毕,要专人负责确定新鲜混凝土是否达到护筒口。同步认真做好混凝土试块,填写好标记,并按要求进行养护和试压。
3 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3.1 偏孔
主要原因:锤体偏心、掉齿;泥浆浓度太大;桩基在施工中逐渐移位;受地质条件的影响,如岩面坡度大、桩位下岩层一边软一边硬、或遇孤石或其它障碍物等。
解决方法:使用合格、状态良好的桩锤;保持桩机平稳,对场地坑洼或软基地面要在就位时处理好;正常情况下,每进尺5米,应测定一次桩孔垂直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增加测定次数,并采取纠偏措施;开工前尽量了解清楚地质情况,遇孤石时应事先制定施工方案,可用高低冲程交替冲击,将大孤石击碎或挤入孔壁或采用百米钻机引孔,而后再冲击钻进;遇孔内一边有孤石时,可向孔内抛入适量块石,然后低锤轻击进行纠偏。
3.2 卡锤
主要原因:桩锤不圆或偏心;锤体呈蒜头形;桩孔呈梅花状;换锤后锤径比桩孔大;遇障碍物如探头石或孤石等;卡锤后掉下的石子等。
解决方法:偏心过大及不圆的锤不能使用;齿部磨损的锤要及时修复;入岩后冲程不能过小,冲锤顶部的活动栓能自由旋转,防止出现梅花孔;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施工,开工前尽量了解清楚地质情况;若存在孤石应事先制定好施工方案;卡锤后打捞时不要使物具掉入孔内。
3.3 掉锤
主要原因:卡锤、吸锤时强硬拔断钢丝绳;钢丝绳因磨损或打结而断裂;施打空锤时导致钢丝绳断裂;其他机械故障引致钢丝绳断裂。
解决方法:采用打捞钩进行打捞,施工前检查桩锤、钢丝绳、机械等是否完好,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钢丝绳一股中断丝10根以上或出现打结的要及时更换新绳;卷扬机滚筒上的钢丝绳要排列整齐;对桩锤及其连接件要经常检查,不得出现严重破损或裂痕;施工中不得施打空锤;卡锤后不要硬拔而需巧拔。
3.4 堵管
主要原因:砼在导管内停留时间过长,灌注砼时,因供料系统故障,砼不能连续补给,导致不能及时提升导管而造成堵管停浇;导管埋入砼太深。成桩过程中,导管埋深及管内外砼高差控制不严,造成未能及时提升导管;还有少数施工操作人员怕提升导管后,拆卸工作麻烦,而减少提升拆卸次数,造成导管埋没过深而堵塞;砼性能不良坍落度太小,致使砼下料不畅堵塞导管;初凝时间太短,按国家标准规定水泥初凝时间不应小子45mm,如使用初凝时间短(但是合格)的水泥配制砼,很可能造成堵管;砂率太低,砂率低造成砼流动性差,不适宜用来浇注水下砼。
解决方法:当导管堵塞而砼尚未初凝时,可采用下列两种方法:1.用桩机起吊设备吊起一节钢轨或其它重物在导管内冲击,把堵塞的混凝土冲开。2.迅速提出导管,用高压水冲通导管,重新下隔水球灌注砼。灌注时,当隔水球冲出导管后,应将导管继续下降,直到导管不能再插入时,然后再少许提升导管,继续灌注砼,这样新灌注的混凝土能与原灌注的砼结合良好。
3.5 坍孔
主要原因:泥浆比重不够,起不到可靠的护壁作用;护筒埋置大浅,下端孔坍塌;孔内泥浆面低于孔外水位;遇流砂、软淤泥、松填土或松砂层,冲孔速度太快。
解决方法:探明坍塌部位,将砂和粘土(或砂砾和黄土)混合回填到塌孔位置以上1~2m,待回填物沉积密实后再重新冲孔;提高泥浆面,使之高于孔外水位;如塌孔严重,可将粘土、泥膏投入孔内,待孔壁稳定后,再低速重新冲孔。
3.6 钢筋笼掉笼、笼体上浮或倾斜、偏心等
主要原因:钢筋笼固定不牢;混凝土配合比不符合要求或坍落度过小,把钢筋笼顶上;提升混凝土导管时挂拉钢筋笼;灌注混凝土时间过长,使其顶面形成硬盖;桩孔扩孔过大。
解决方法:采取有效措施固定钢筋笼,在制作保护层混凝土垫块时,建议采用小直径短钢筋插入并与钢筋笼焊牢代替铁丝绑扎;混凝土配合比和坍落度应符合规范要求;采用抱箍式接头的混凝土导管;在混凝土中添加塑化剂以延长初凝时间。发现钢筋笼上浮时,要立即加固护筒并将其与护筒固定,必要时附焊在桩机底盘上克服上浮力;导管缓慢提、插几次以扰动硬盖。建议对于深度大、钢筋笼设计为孔深1/2或2/3的桩,产生上浮够机率会增大,其有效措施是将部分主筋加长,让桩下截混凝土对钢筋笼产生握裹力从而拉住钢筋笼。
3.7 桩身夹泥、夹渣,断桩
主要原因:拔管太快,导管埋深不足或脱出混凝土面;导管有孔隙产生渗水渗浆;操作不当,导管反复拔起和插入,将泥浆带入混凝土中。
解决方法:所用材料要按规范要求检验;按配合比试验确定的标准计量投料;搅拌时间应符合规定;使用商品混凝土应控制运程时间和初凝时间关系,充分做好混凝土灌注施工的准备和组织工作,做到施工不停顿;控制混凝土灌注时间,下管前应检查每一节导管有无孔隙,并应做闭水压力试验,锈蚀严重或焊口不牢的导管应禁用。采用抽芯法、动测法等测定桩身夹泥或夹渣的范围及严重程度,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处理。夹泥、夹渣在地面下3m内的,可开挖桩周土进行凿补;若部位较深,经静载试验承载力满足要求时,一般还应作灌浆处理。若承载力不满足要求,则应补桩或用加大承台等方法进行补救。
3.8 桩底沉渣过厚
主要原因:灌注前泥浆质量差,孔底沉渣未彻底清除,或清孔后至灌注混凝土的间隔时间过长,泥浆中的残渣下沉至孔底;开槽混凝土灌注量不足,下落混凝土的冲力不足,使桩底沉渣冲翻不上来;导管底与孔底距离过大;桩径过大而只用单根导管作业。
解决方法:清孔的泥浆指标和清孔操作要符合规范要求,清孔后要尽快灌注混凝土,若间隔时间长,灌混凝土前应探测孔底沉渣厚度,超过标准应重新对孔底循环换浆;开槽的灌注量一定要经计算足量;控制管底至孔底的距离;对桩径≥2m的桩应采用双导管灌注措施。沉渣在15cm以内的,若桩端四周为微风化岩层,经设计方同意可不作处理;采用压力灌浆法。
4 结束语
对于偏孔、卡锤、掉锤、钢筋笼掉笼、笼体上浮或倾斜、偏心等;桩身夹泥、夹渣,断桩;桩底沉渣过厚等问题的处理,只要经过全面细致分析准确控制,均能得到合理的处理结果。冲孔桩施工虽是一套成熟工艺,但也含有风险,不能马虎行事,出现新问题时,只要我们经过认真分析准确控制,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就能避免损失或者减小损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