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标志范文

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标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标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标志

第1篇: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标志范文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预制;施工;发展

一、装配式建筑的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

砌块建筑:用预制的块状材料砌成墙体的装配式建筑,适于建造低层建筑,提高砌块强度或配置钢筋,还可适当增加层数。砌块建筑适应性强,生产工艺简单,施工简单方便,造价低,还可利用地方材料以及工业废料。建筑砌块有小型、中型、大型之分:小型砌块适于人工搬运和砌筑,工业化程度较低,灵活方便,使用较广;中型砌块可用小型机械吊装,可节省砌筑劳动力;大型砌块现已被预制大型板材所代替。砌块有实心和空心两类,实心的较多采用轻质材料制成。砌块的接缝是保证砌体强度的重要环节,小型砌块还可用套接而不用砂浆的干砌法,可减少施工中的湿作业。

板材建筑:由预制的大型内外墙板、楼板和屋面板等板材装配而成。它是工业化体系建筑中全装配式建筑的主要类型。板材建筑减轻结构重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建筑的使用面积和抗震能力。板材建筑的内墙板多为钢筋混凝土的实心板或空心板;外墙板多为带有保温层的钢筋混凝土复合板,也可用轻骨料混凝土、泡沫混凝土或大孔混凝土等制成带有外饰面的墙板。建筑内的设备常采用集中的室内管道配件或盒式卫生间等,提高装配化的程度。大板建筑的关键是节点设计。在结构上保证构件连接的整体性。在防水构造上要妥善解决外墙板接缝的防水,以及楼缝、角部的热工处理等问题。大板建筑的主要缺点是对建筑物造型和布局有制约性较大;小开间横向承重的大板建筑内部分隔缺少灵活性。

盒式建筑:从板材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装配式建筑。建筑工厂化程度很高,现场安装快。不但在工厂完成盒子的结构部分,内部装修和设备也都可安装好,甚至连家具、地毯等皆安装齐全。盒子吊装完成、接好管线后即可使用。盒式建筑的装配形式有:全盒式、板材盒式、核心体盒式、骨架盒式

骨架板材建筑:由预制的骨架和板材组成。其承重结构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柱、梁组成承重框架,再搁置楼板和非承重的内外墙板的框架结构体系;另一种是柱子和楼板组成承重的板柱结构体系,内外墙板是非承重的。常用于轻型装配式建筑中。骨架板材建筑结构合理,可以减轻建筑物的自重,内部分隔灵活,适用于多层和高层的建筑。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骨架板材建筑有全装配式、预制和现浇相结合的装配整体式两种。这类建筑的结构具有足够的刚度和整体性的关键是构件连接。柱与基础、柱与梁、梁与梁、梁与板等的节点连接,应根据结构的需要和施工条件,通过计算进行设计和选择。

升板和升层建筑在底层混凝土地面上重复浇筑各层楼板和屋面板,竖立预制钢筋混凝土柱子,以柱为导杆,用放在柱子上的油压千斤顶把楼板和屋面板提升到设计高度,加以固定。外墙可用砖墙、砌块墙、预制外墙板、轻质组合墙板或幕墙等;也可以在提升楼板时提升滑动模板、浇筑外墙。升板建筑施工时大量操作在地面进行,减少高空作业和垂直运输,节约模板和脚手架,并可减少施工现场面积。升板建筑多采用无梁楼板或双向密肋楼板,楼板同柱子连接节点常采用后浇柱帽或采用承重销、剪力块等无柱帽节点。升板建筑一般柱距较大,楼板承载力也较强。

二、装配式建筑实现建筑部件化、建筑工业化和产业化

在日益紧张的能源与环境形势下,城市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正在加快转型。绿色建筑是一场建筑业的工业化绿色革命,体现在建筑节能、装配式住宅和低碳实践区等方方面面,是一个全产业链体系的概念。特别是装配式住宅,区别于传统的人工建造方式,是一种标准化、工业化的建筑生产模式,可以实现“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推动建筑工业化,可以将建筑的非承重部分所有配件在工厂流水线上进行标准化加工预制,之后再在建筑工地上进行配件的装配,把原来的建筑工人转变为机械操作工人,实现无粉尘作业,大大节约人力、时间和能耗成本,又可以提高建筑质量。

随着建筑工业化的要求,世界发达国家都把建筑部件工厂化预制和装配化施工,作为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装配式建筑工业化是世界性的大潮流和大趋势,同时也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迫切要求。在我国建材工业和建筑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传统建筑方式人们开始逐渐发现已经不再完全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对于日益发展的我国建筑市场,现浇结构体系所存在的弊端趋于明显化。面对这些问题,结合国外的建筑工业化成功经验,我国建筑行业必将掀起装配式建筑工业化的浪潮,使其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并将促进建筑领域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所生产的产品可以根据建筑需要,在工厂加工制作成整体墙板、梁、柱、叠合楼板等构件,并可在构件内预埋好水、电管线、窗户等,还可根据需要在工厂将墙体装饰材料制作完成。

装配式建筑构件在工厂生产,有固定的模具,使产品精度高,产品更加标准化、规范化、集成化,而且技术标准易于统一,即以模数化构建标准化;由于装配式建筑构件标准化、工厂化生产,运送到工地就可以装配施工,可以像设备安装一样进行现场安装,即以标准化推动工业化;工业化不断发展摸索过程中,逐渐形成装配式结构体系,即以工业化促进产业化。装配式建筑是绿色、环保、低碳、节能型建筑。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使施工现场作业量减少、现场工人就可以大大减少,使施工现场更加整洁并大大节约了人力资源。装配式建筑由干式作业取代了湿式作业,现场污染与建筑垃圾大大减少。同时可以提高施工效率,进而又缩短了工期。另外在建筑拆除后,大部分材料可以回收利用。因此装配式建筑低碳、节能。装配式建筑需要的构件一般在工厂车间生产,不受季节限制,特别有利于冬季施工。装配式建筑抗震性能高、耐火性好、隔音效果好。装配式建筑偏差减小,精确度大大提高。

装配式建筑,采用大开间灵活分割的方式,分割成大厅小居室或小厅大居室,其核心问题就是要配套相应的轻质隔墙,而轻钢龙骨配石膏板或其它轻板恰恰是隔墙和吊顶的最好材料。使用不燃或难燃材料,防止火灾的蔓延或波及;大量使用轻质材料,降低建筑重量,增加装配式的柔性连接,长期使用不开裂、不变形、不褪色;为厨房、厕所配备各种卫生设施提供有利条件,改扩建、增加新电气或通讯设备创造可能性。

第2篇: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标志范文

关键词:玻璃幕墙 优缺点 节能

1、建筑工程采用玻璃幕墙的技术优点

1.1建筑物自重轻

某机场航站楼工程玻璃幕墙的自重75吨/m2,比普通混凝土单位体积重量为2 600 kg/m3、轻质混凝土、普通黏土砖单位体重量为1 700 kg/ m3、花岗石材板,加气混凝土为600 kg/ m3~800 kg/ m3 等制成的外墙都轻。折算至单位面积外墙体自重约为520kg/m2,408 kg/ m2,160吨/ m2一120 kg/ m2,是玻璃幕墙的2—8倍。该机场航站楼工程高度35 m、四周1 500多米长特大建筑的护系统,采用玻璃幕墙取代传统混凝土、砖等材料,则可减轻建筑物外墙自重约5倍多。如取外墙均值为320 kg/ m2,建筑物传统外墙自重可达2 x 320 X 35 x 1 500= 15 360 t,而玻璃幕墙自重为2 x 75 x l 500 x 30 = 2 880 t,采用其他材料的外墙是玻璃幕墙的4.3倍左右。因外墙自重减轻带来建筑物总体自重减轻。因而可节约水平运输、垂直吊装次数,为建筑地基基础工程节约10 t/ m2左右。

1.2建筑物杭震性能好

玻璃幕墙钢结构之间全部采用焊接,整体性能好,玻璃与铝框之间为胶粘,柔性好,而且比混凝土、砖砌体等重质外墙轻,由于轻再加上悬挂结构、浮动节点、层间变位适应性好等,使建筑护系统抵抗地震的性能十分优越,这是大型建筑非常重要的安全性能,是城市防灾的一个重要视点。仅就水平地震荷载计算,两者相差5倍多。例如,按:度抗震设防估算,水平地震力Qe =5.0×0.08×0.06=0.24kPa, Qe=5.0×0.08×3.20=1.28 kPa。

1.3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技术保证

建筑施工、现场安装,要求简约化、快速化、文明化。因此建造过程做到设计标准化、构件预制化、安装机械化是一个前提条件;玻璃幕墙全单元体系工艺可以做到这一点。单元板片的标准化程度可达80%—90%;现场人工操作工作量很低,90%以上的工作量在工作内(榆次高新区)完成;预制品加工质量高、精度高;工厂内和施工现场工人劳动生产率高;施工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小;施工安装不用脚手架,工地文明清洁简约;建造用工少,工期短等。全单元幕墙体系较规范的安装速度可达到130个/班标准单元板片(3×1.8=5.4 m2/片),约合700 m2。建筑工业化是建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归结为节省社会人力资源、节省实会时间的一个重要标志。

1.4便于建筑物长效管理、有利维护维护

在建筑物管理中,玻璃幕墙单元之间互不影响,在日后的使用或维修中都不存在牵挂。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玻璃幕墙系工业化的全单元体系,板片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方式简约清晰,拆装方便,使用清洗体系吊篮可与检查、维修相结合。一个小组,一个班可以维修,拆换约20—30个板片100 m2—150 m2。因此,对于幕墙工程竣工后进入使用阶段的长效管理、维护维修、拆换板片都较简便。

1.5玻璃幕墙的主要材料重复利用

钢结构、铝合金、玻璃等建筑材料发展迅速、应用广泛,是建筑时代性的标志之一。钢、铝合金框架和玻璃板片均属于可回炉再生循环利用的绿色建材。每平方米幕墙使用玻璃约40kg、铝合金型材约10kg, 一个大型建筑玻璃幕墙以10万m2计算,就使用近4 000 t玻璃,1 000 t铝合金材料。这一大宗建筑材料的回收、再生、利用、循环,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绿色建材的发展间题。

1.6自然采光可满足人性的建筑材料

建筑护系统的一个基本功能,是满足使用者通透、采光、视野的要求,而只有玻璃材料才能达到这一人性化要求。

1.7节约能源

使用LOE8十16+8中空玻璃,充分利用太阳能,保护室内外温度不交换,达到室内热环境舒适,比护结构耗能低,夏凉冬暖。玻璃幕墙轻质性隔声性能较好。

2、玻璃幕墙的缺点

2.1环保方面

太阳光照射玻璃幕墙引起的反射光,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负面效应。

2.2安全方面

全钢化玻璃板片有可能自爆和高处散落的危险性。

2.3健康方面

第3篇: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标志范文

关键词:公共租赁住房、可持续发展、日本、新加坡

1.引言

国家为解决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及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条件,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培育住房租赁市场,于2010年由七部委联合了《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 公共租赁住房是对住房困难人群的过渡性的解决方案,旨在为不属于低收入人群但住房困难的人员提供住房帮助。

按照意见精神,公共租赁住房 按照以下原则建设: 1政府组织,社会参与。 2因地制宜,分别决策。3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限定户型面积(严格控制在60平方米以下)按优惠租金标准向符合条件的家庭供应的保障性住房。未来几年这一类型的保障性住房会有快速的发展,对其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意义重大。

2.目前国内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及发展现状

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是总理在 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2010年 6月,七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住建部又于2012年5月 28日了《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对公共租赁住房的管理、分配、运营与退出机制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使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和管理逐渐步入了规范化的轨道。

目前国内公租房房源通过新建、改建、收购、在市场上长期租赁住房等多方式渠道筹建,新建公租房以配建为主,也有相对集中建设。因此,目前市场上的公租房户型种类繁多,除了满足必须的面积和装修标准外,其它方面如平面布局,外装修标准等均各不相同,急需进行标准化和规范性户型设计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3.亚洲其它国家地区的公租房(类似住房)发展情况

3.1日本

3.1.1日本的住房以产权的分类来看,分为自有住房、公营住房、企业员工住房、民间住房等,其中公营住房中与我国公租房类似。公营住房是日本政府为城市低收入者提供的住房保障模式,以出租为主。由国家拨款补贴地方行政主体(都道府县或市町村)建造管理的低标准公共住宅,以低租金向本地区低收入居民和职工出租。

2008年统计数字为日本全国总住房5759万套,家庭户数4997万户,其中公营住房209万套,公营住房的面积标准为51平方米。

3.1.2公营住房中采取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1延长住房使用寿命。首先在结构体系上,日本先后开发了W-PC(装配式大板结构),WR-PC(装配式大板框架结构),框架结构等以实现工业化生产和高精度的建造。同时,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日本的"部件化"发展,也就是对内装的部品进行标准化,通用化的设计和生产,并提出了SI住房体系(骨架+填充体住房)百年住房体系(CHS)。

2实施《节能法》。节能法提出二点措施作为业主的"努力义务"来实行。若建筑达到一定规模(2000平方米以上)就有义务向所属行政厅报告节能措施。

3实施《建设再利用法》,以促进建筑材料的正确使用和资源再利用。规定对于一定规模的建筑物,施工者必须将建筑材料分类拆卸。然后,对分类好的特定废弃物进行资源再利用处理。

3.2新加坡

3.2.1

新加坡是世界上住房问题解决的最好的国家之一。

新加坡住房从总体上分为两大类,即私有性住房和保障性住房。

私有性住房面向高收入阶层(家庭月收入8000新加坡元以上),由市场提供。

保障性住房(组屋)面向中低收入阶层(家庭月收入8000新加坡元以下),由政府投资建设并实行有偿提供的住房,包括供出租的廉租房和供出售的廉价房两种。新加坡建国初期面临严重的住房短缺,1960年政府成立建屋发展局,对住房市场全方位介入,采取了"居者有其屋"组屋计划,"组屋更新计划","邻里重建计划"等计划,有效的解决了住房问题。从当年只有9%的人口居住保障性住房,发展为2011年约82%的人口居住其中。

新加坡保障性住房的主要特点:

1是完全由政府主导。

政府不仅设立了专门的行政管理机构,构建了完善的保障性住房法律体系,而且建立了包括公积金在内的金融支持体系,以及完善的土地供应保障措施等。

2是统一的运作机制和封闭管理的保障方式

由政府设立的建屋管理局统一规划、建设、分配和管理,并且针对不同群众提供不同标准的保障性住房,实行封闭管理方式,有明确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并用相应的惩罚制度确保其效力。政府每2-3年会对保障性住房的购买者的家庭收入重新审核。新加坡组屋的自有率很高,但组屋的出售和转售过程均在建屋管理局严格控制的封闭式管理下进行。

3是针对不同时期和不同群体的保障性住房政策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政府推出不同的保障性政策。在住房短缺严重时期,大量兴建住房以出租为主。随着房屋荒的解决,政府逐步开始推行住房自有化政策。同时,针对一些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提出了"老年公民计划"和"孤儿计划"等。

3.2.2.保障性住房中采取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①由国家出台"绿色建筑标志"评价体系,通过国家扶持,扩大认知等手段分阶段推进"绿色建筑标志"的认证和节能减排。

②住房建筑工业化的推广

共进行了三次工业化尝试,第一、二次以失败告终,第三次取得了稳步发展,总结二点主要经验,①工业化不一定适合所有工程项目。②工业化需要大量可建造工程数量,以降低成本,同时建筑工业化最重要的是保证预制构件的生产和现场工作计划的协调

4.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从日本和新加坡的保障性住房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这两个相对发达的国家也经历了住房短缺的历程。并且均以国家作为保障性住房的主力,对环保和节能都有相应要求,有相对完善的住房政策和产业化发展规定。对我国的保障性住房有较大的借鉴意义,特提出如下建议:

4.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管理体系

通过政府的主导作用,保障公租房的低建造成本,分布的多点式和合理性并确定完善的日常维护。建立合理和严格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在可控的体制内实现公租房的流通,实现居者有其屋,可借鉴新加坡的经验,使部分人拥有公租房产权。

4.2完善市场配置与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供应体制。

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现在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府没有能力也不可能承担起多数家庭的住房保障任务。住房发展规划要着眼于"政府保障基本需求,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政策体系。

4.3完善土地供给和金融支持体系

建立优惠的土地供给制度和稳定的金融支持体系及其长效机制是保障性住房成功建设的关键。土地供给应采取多种方式,鼓励集体土地入市。金融支持方案可借鉴新加坡经验,增加公积金比例,让金融机构参与等方式。

4.4推进产业化发展,实现户型设计标准化

实行标准化设计是,提高产业化水平的前提,在保证户型设计多样化的条件下实行户型标准化设计。从我国目前的建造水平来看,提高工业化率可有效提高住宅的建造水平,延长住宅的使用寿命,建议逐步推广结构和室内装修,设备分离的技术,在延长结构体系的使用寿命同时提高室内装修和设备可变性 ,以技术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4.5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倡建设再利用

目前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对节能环保有明确的要求,下一步应加强对实施和管理的要求,并对建设过程中的资源再利用提出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第4篇: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标志范文

关键词:住宅产业化 发展现状 优势 对策

1 概述

我国的建筑工程始终是以现场施工为主,到了20世纪70年代试图通过借鉴前苏联的预制大板房技术改变施工方式,但由于这种粗糙的预制板技术存在着许多缺点,如保温隔音性能差,防水防渗性能差等,到了80年代就逐渐淡出了市场,目前我国仍然是以现场施工为主。传统粗放的建造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如生产效率低、产品品质差、资源消耗高、建设过程中造成的污染程度高等,而产业化的建造方式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住宅品质、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污染程度。我国为推进住宅产业化做了很多工作,1998年7月成立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次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建设部等八部委局《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的文件,即“72号文件”。文件明确了我国发展住宅产业要走工业化、标准化之路,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1]。由于推进住宅产业化的过程中缺少技术标准、市场认同度低等问题,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一直比较缓慢,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2]。为改变粗放的建造方式,建设更多节能、环保、安全的住宅,推进住宅产业化,加快住宅升级换代迫在眉睫。

2 住宅产业化的比较优势

产业化的生产方式相比较于传统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2.1 全面提升了住宅品质。我国房地产产品年开发量大,但质量参差不齐,鉴于以上情况,住宅产业化从提高部品、部件的工业化水平入手,将重点放在如何生产出高质量、高性能的部品部件,促进了产品系统配套与组合技术的系统集成。同时,标准化、系列化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使其加工精度和品质都远远超过现场手工操作的方式,这就有效避免了传统施工方式存在的安全隐患,为提升住宅品质提供了有效保障。

2.2 缩短了工期,提高了生产效率。目前,我国住宅建造周期长,与发达国家相比,同样建造一栋300平方米的别墅,我国需要5-7个月,是发达国家的3-5倍。同时,劳动生产率低,我国整个产业的人均年竣工面积为28m2左右,仅为发达国家建筑工人劳动生产率的1/4-1/5。而产业化的建造方式使得施工现场大都是组装构件,减少了施工现场湿作业,加快了工程实地建设速度,从而使施工周期缩短了1/3以上,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2.3 实现了节能减排及资源节约。目前,我国住宅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与发达国家相比,卫生洁具的耗水量高出发达国家30%以上。相同气候条件下,住宅能耗为发达国家的2-3倍。同时,城镇人均建设用地增长幅度大。而住宅产业化通过研究开发出一系列成套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能源转化和传导的效率,属于高效节能住宅设备与部品,从而保障了建筑节能减排的实现。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使得住宅产业化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方面效益显著。尤其是在节地方面,能够有效改善我国土地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现象,北京万科对其北京项目建造全过程中,对物耗、能耗进行了统计,与传统建造方式进行了比较,结果如下:

数据表明,产业化的生产方式与传统方式相比,资源消耗方面的优势显著。

2.4 促使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与传统的生产方式相比,住宅产业化采用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使得大量的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现场施工人数比原来减少2/3。住宅生产方式的转变也会引起其他相关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与此同时刺激了就业,从而为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提供了有利条件。

2.5 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据专家测算,我国在住宅业上每增加1亿元投资,其它23个相关产业会相应地增加1.479亿元投入;其中,建材、冶金、农副业和机械部门共投入0.7亿元。被带动的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产业有50多个。

2.6 培育了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住宅产业化将带来建筑行业新革命。据专家测算,我国住房建设(包括其带动作用)每投入100元的资金,可以创造相关产出170-250元的需求,能够拉动GDP增长约1个百分点。

归根到底,我们更关注的是住宅产业化的成本优势。可以看到,住宅产业化不仅具有企业成本优势,在社会成本和消费者成本方面的优势也逐渐显现出来。

一方面,产业化的生产方式决定的标准化生产实现了建筑生产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的转变,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再加上规模化采购,规模化生产和规模化运输等环节的直接成本的下降,产业化住宅的企业成本优势会逐年显现出来。

另一方面,住宅产业化要想得到大幅度的推广,其优势必须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否则将难以推广。首先,住宅产业化采用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这一优势能够极大的提高住房的质量,这样就不会出现在房子交付使用后,消费者不得不因为房屋的质量差而为其买单的现象。其次,住宅产业化大大降低了建筑施工的失误率,从而保证了房屋质量。同时,住宅产业化实现了土建装修的一体化,这样就为消费者节省了二次装修的费用。并且产业化全装修的模式避免了毛坯房二次装修时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这几点都体现了住宅产业化的消费者成本优势。

最后,相对于传统的建造方式,住宅产业化使现场施工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大大减少。产业化的住宅建筑实现了建筑垃圾的减少,材料耗损的减少,可回收材料比例的增加,更好的实现了建筑节能以及住宅节水性能的提高等。可见,住宅产业化在减少建筑对环境的污染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而体现其社会成本优势[3][4]。

经过专业人员测算,当建造量达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下,产业化生产的综合成本将比传统生产方式下降5-10%左右。这样看来,在保证房屋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产业化的生产方式是降低工程造价的唯一出路。

3 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

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建设部等八部委局《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的文件,住宅产业化才算被正式提出,但当时响应者寥寥。目前为止,产业化住宅占房屋开发总量的比例仍然很小,尚未形成规模,而规模过小又导致成本过高。显然全面推广住宅产业化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房地产企业支持力度过小。虽然住宅产业化被提出很多年,但目前采用产业化的方式建造房屋的开发商及项目并不多。这是因为住宅产业化还尚未形成规模,导致产业化住宅的成本远远高于传统住宅。开发商不愿冒着增加技术和提高额外成本的风险去开发产业化住宅,面对新技术、新材料可能导致的成本的增加、风险的加大,大多数开发商仍然抱着犹豫、观望,甚至“坐享其成”的心态。住宅产业化是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光凭着某一个地产公司的力量是做不起来的。并且我国目前的房地产产品性能低下,工程质量低劣,还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住宅质量需求。

3.2 消费者对产业化住宅持怀疑态度。我国目前尚未大力推广产业化住宅,作为一种新型的建造模式和经营方式,住宅产业化还未深入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消费者对住宅产业化的概念还很模糊,对其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成果还不了解,而且也没有切身体会到产业化住宅所带来的好处。消费者对产业化住宅持怀疑态度。这就不利于住宅产业化的发展[5]。

3.3 政府的推广力度不够

3.3.1 政府在制定土地、财税、金融、技术等相关政策上的失职。目前,我国在土地、财税、金融、技术等方面还缺少完善的优惠政策,这就导致了开发商不愿全身心投入到住宅产业化的浪潮中来,使住宅产业化在我国难以推广。而国际经验证明,住宅产业化的推进得益于适当的金融和财政政策的支持。只有政府的经济政策支持做保障,才能更好的推动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3.3.2 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消费者是市场需求的载体,只有让消费者真正地认识到产业化住宅的优势所在,才能保证住宅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而提升消费者对住宅产业化的信心是与政府的宣传力度息息相关的。

3.3.3 政府在推进住宅技术标准的过程中存在职能缺失。目前,配套政策法规和机制不完善;产业链不成熟,缺乏整合配套,各自探索发展分散;标准和技术体系不健全,技术单一,无论是结构的预制组装技术、接口安装技术、部品集成技术,还是施工技术、性能认定技术、节能技术,都没有形成一个集成化的体系。而标准化体系的建立是住宅产业化的基础,只有加快建立住宅的标准规范体系,才能建立住宅产业技术保障体系,从而提高施工效率,保证施工质量,降低住宅价格。然而,我国政府在推进住宅技术标准的过程中存在着职能缺失。目前我国住宅产业市场的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比较混乱,在使用审批的部分新材料之后出现了住宅产业化进程中几个基本环节的研究问题,但此时政府却不能提供技术支持。新材料的开发和新技术的应用都遭遇到了障碍。与此同时,国内在引入一部分在国外已经相当完善的产业化技术之后,却面临着无标准可依的局面,这就妨碍了先进建筑体系和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因此,发展住宅产业化,政府首先应当推动技术标准的制定,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推广、建设和改革新型材料以及新型结构体系。

4 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对策

4.1 建立完善的建筑(住宅)部品体系,实现部品开发、生产和供应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是实现住宅产业化的重要标志。从国际经验来看,凡是住宅产业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其部品体系都相对较为完善,部品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程度也比较高。如何完善我国的建筑部品体系?首先,统一模数协调标准是部品部件工厂化生产的前提条件;其次,开展部品认证是提高住宅品质和性能的有效方法,即可以通过对部品的标准性、通用性、节能性、环保性等性能进行评估,从而淘汰落后的技术和产品,大力推广通用部品的生产和先进成套技术,有效促进住宅部品的发展[6]。

4.2 建立完善的建筑体系和标准化体系。我国的住宅建筑体系大都是单项技术,虽然种类多,但并没有标准化、配套化技术,这就限制了住宅产业化的发展。而成熟的成套建筑体系(如轻钢建筑体系、木结构)和与之配套的成套技术能够大力提高住宅产业化的程度。因此,要想更好的促进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就必须首先建立适合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建筑体系[7]。

4.3 鼓励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建设,促进产业链形成,优化整合资源。培育和发展一批龙头企业,拓展建筑产业链,带动行业健康发展,促进符合“四节一环保”(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要求的建筑工业化成套技术与建筑体系在我国的研发、生产、应用,逐步提高我国建筑工业的标准化、工业化水平,促进建筑建设方式的转变。同时,发挥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促进产业集聚,从而全面提升我国建筑工业化整体水平。

4.4 制定一系列利于产业化住宅生产和消费的相关税收和金融政策。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经验,从税收和金融两方面分别制定有利于产业化住宅生产和消费的税收和金融政策。税收调节等财政政策是有力手段,可以明确规定如消费者购买符合国家政策以及技术规范要求的住宅,不但可以申请低息贷款,并且在还贷期间,可在个人所得中自动扣除还款的数额等等。充分发挥金融支持作用,一方面可以提供优惠的信贷支持,即对符合条件的住宅项目优先提供开发贷款、降低开发贷款利率或适度放宽负债率限制,对购买该类型住宅的消费者降低首付要求或降低按揭贷款利率等。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研究出台与“土地招拍挂”挂钩、与绿色建筑发展挂钩、与建筑建造过程中税费挂钩及工业化产品减免税的相关政策。只有有效的经济政策支持,才能更好的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持续发展。

4.5 房地产企业亟需调整升级。住宅产业化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房地产企业应放眼未来,充分认识到产业化住宅的优势所在。面对新的市场竞争,房地产企业还应该提高管理、开发、施工的能力,积极投入到住宅产业化的浪潮中。

4.6 培养消费者产业化住宅的消费理念。市场需求的载体是消费者,但目前消费者对住宅产业化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其表面意思上,更加关心的只是地段、房型、环境等问题,并不十分在意住宅的整体使用性能,而对于工业化住宅运用新技术所带来的实际好处缺乏亲身体会。并且,相对于传统住宅,产业化住宅的成本较高,这也是不利于产业化住宅推广的原因。所以除了制定以上相关金融优惠政策之外,政府还应该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把房屋建筑设计知识、产业化住宅新技术新材料以及产业化住宅的优势等普及到广大消费者中来,从而积极推动产业化住宅的消费。同时,针对我国住宅产业化现阶段的发展状况,政府应积极开展相应的预测和调查工作,如:对住宅产业发展前景的预测、对我国住宅市场现状的调查评价、对住宅需求额的预测、对住宅建设技术的评价和预测等[8]。

参考文献:

[1]聂梅生.住宅产业化路在何方――中国住宅产业化十周年思考[J].中国房地产,2004.05.

[2]李忠富.住宅产业化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王丽丽,王丽萍.住宅产业化经济分析[J].山西科技,2003(6):23-24.

[4]阙小虎,宋秀奎.住宅产业化成本优势“显山露水”――解读万科中粮假日风景项目经验[J].城市开发,2010(22).

[5]欧阳新.中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6.

[6]娄乃琳.中国住宅性能认定制度的实践与发展[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3.1.

第5篇: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标志范文

【关键词】土木工程;现状;发展

目前,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土木工程业也是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技术的进步,现代建筑物的规模、造型、功能日益的复杂化、大型化、多样化。需要的材料、设备也都日新月异,要求的结构技术与施工技术也不断的提高。节能技术、生态技术与信息控制技术等不断地与建筑技术结合,以求创建出更加适合居住或办公的建筑物。

一、土木工程的内涵与特点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工程、技术与科学的总称。 土木工程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指的是与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有关的各类工程设施,比如建筑工程、局坝水电和水利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铁路工程、隧道工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程等。另一方面指的是建造工程设施中需要用的材料、设备以及土地上进行勘察、设计、施工等工程技术活动。多年的发展,土木工程的理论与实践都已发展到一定的高度,不论是结构的力学分析还是结构设计的方法或施工的手段,都有很大的进展。但是,土木工程领域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的进一步研究。

现代土木工程为建造大跨度、大规模、大型、精密、轻型、设备现代化的建筑物,又必须符合高经济效益的标准,土木工程必须感受各类工程建设高速发展的步伐。所以,现代土木工程的特点是:

(一)高强轻质新材料的不断涌现:新型的高强轻质材料,例如铝合金、镁合金以及玻璃钢等已经开始广泛的使用,在提高钢材与混凝土强度与耐久性上取得了显著地效果,并且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

(二)工程地质与地基的勘察技术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建设地区地质与地基的构造,以及天然状态下应力情况与力学性能,直接决定了工程的基础设计与基础施工,也有关到工程设施选址、结构体系与建筑材料的选择,影响最大的就是地下工程的开展了。目前,我国的勘察方法是现场钻探取样与室内分析实验,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国急需发挥现代高新的科学技术来创造新的勘察方法来满足现代化大型建筑的需要。

(三)土木工程的总体规划需要进一步完善:往常的总体规划是借助于以往的工程经验提出不同的若干方案,在其中选取较适合的一种。土木工程日益扩大,必须运用系统的工程理论与方法来提高规划水平。

(四)现代土木工程的设施、理论等日益现代化:土木工程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工程的施工工具、设备、机械等向着品种多样化、自动化、大型化等发展。组织管理也应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日益科学化。

二、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势

(一)原材料向高性能材料发展

土木工程的原材料向着韧性好、可塑性高、可焊性强的方向发展。例如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钢材规范是屈服点为700N/mm2以上。高性能的混凝土以及其他材料也越来越向着高强、轻质、韧性好的方向发展。

(二)土木建筑工业化

建筑长期停留在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上,即使是在解放后建筑业向机械化发展,但是总的来说与其他工业部门的工业化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所以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

(三)土木工程将向太空、海洋、荒漠开拓

海洋面积占据整个地球表面的70%左右,目前陆地的面积已经被大部分利用,所以首先想到的就是向海洋发展。向海洋开拓已经开始了,如:中国的澳门机场。

三、土木工程的未来发展

(一)加速发展高层、大跨结构的土木工程。 大跨结构体系及以及关键的技术,向着大型复砸结构体系现代化发展;比较研究高层钢结构体系和布置、结构的可靠性评价、结构的动力特性、各种设计荷载和钢结构可靠度;研究开拓巨型网格结构体系与各种杂交空间结构体系;研究各种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实用分析方法;改革创新大跨空间结构的施工方法;研究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震设计;研究钢结构的抗火设计与防腐设计。

(二)防震抗风和减灾等大型复杂结构的设计奖更长、更高、更软。大型复杂结构体系与抗风抗震的设计理论将被进一步的关注。结构振动控制技术将牢牢关注抗震思想,现代振动控制的研究方向是智能控制、适应控制、吸震减震技术的进一步加强。

(三)创新与发展预应力混凝土材料以及技术预应力,并推动新技术、新理论、新材料以及新设计方法的涌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混凝土不断向高强、高性能发展,结构中试用密筋混凝土、免振混凝土;研制生产大截面、大直径钢绞线,采用镀锌、环氧涂层钢胶线,轻质、耐久高性能的纤维加强塑料筋,玻璃纤维加劲塑料、碳纤维加劲塑料、芳纶纤维加劲塑料等;开发与应用新型无粘结预应力筋、体外预应土木工程论文力配筋;研究设计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火、抗爆、抗震、耐久性等性能;结合预应力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推广及发展现代预应力空间结构体系。

(四)着重发展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具有易灌实、不离析、易密实、长期保优等优秀的力学性质。因此,采用可持续发展的,并且对环境无害的混凝土技术研制高性能混凝土是必要的。

(五)开发地下空间,改变地层的原始分布状态,进而改变层内部及地面环境。但是在开发低下空间,必须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水文地质的改变,地下空间结构的改造,影响地表的植被生长。2、地下空间的开发破坏原有动植物的生态环境。3、地下空间的开发影响地面建筑物的安全。

(六)进一步研究拓展岩土锚固技术的应用领域。岩土锚固技术不但在边坡工程、地下工程、深基坑工程、结构抗浮工程中有良好的发展趋势,在桥梁工程、重力坝加固工程及抗倾覆、抗地震工程中的地层锚固中也有很大的发展趋势。

(七)土木工程的优化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和论证;2、工程系统的结构与组成选型;3、工程系统全局的优化;4、以可靠度为前提的多目标复杂结构优化设计;5、工程系统和结构实施规划以及施工力学;6、工程系统科学管理与维修;7、工程经济学和设计的心理学。

四、结论

我国现代土木工程的某些方面在世界上已经处于先进行列,但在设计、施工与理论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土木工程建设将会有不断的新的成就。在对土木工程研究发展的方面,不但要加强新型结构、新型建筑材料、新型技术手段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还要加强土木工程二级学科理论与技术的融合和渗透,以求土木工程的进一步突破。

参考文献:

[1]祝彩霞,刘慧浅.析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15期

第6篇: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标志范文

关键词:土木工程;现状;发展趋势

引言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建筑物的规模、功能、造型和相应的建筑技术越来越大型化、复杂化和多样化,所采用的新材料、新设备、新的结构技术和施工技术日新月异,节能技术、信息控制技术、生态技术等日益与建筑相结合,建筑业和建筑物本身正在成为许多新技术的复合载体。而超高层和超大跨度建筑、特大跨度桥梁及作为大型复杂结构核心的现代结构技术则成为代表一个国家建筑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土木工程的涵义

土木工程是指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总称。土木工程的含义可从两方面去理解。一层含义是指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有关的各类工程设施,如建筑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局坝水电和水利工程、铁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程等。另一层含义是指为了建造工程设施应用材料、工程设备在土地上所进行的勘察、设计、施工等工程技术活动。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土木工程的实践和研究已取得显著成就,无论是结构的力学分析,还是结构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结构的施工手段,都有了非常大的突破;特别是近若干年,在高层、大跨结构和钢结构方面成绩尤其惊人。但展望未来,土木工程领域中仍然有许多课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二、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

据有关统计,我国已建成的高层建筑,20层以上的多达10000多栋。其中,超过100m的有500多栋,200m以上的有50多栋,甚至有20多栋的高度超过300m。而我国目前最高的高层建筑是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于2008年8月29日竣工,整体设计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SRC结构)和钢结构(S结构),其建筑拥有95层,主体高度为492.5m。

就公路和铁路事业而言,已处速发展的状态。虽然我国的高速公路起步较晚,但是于2010年新建2.4万公里,使全国高速公路的总里程约达7万公里,稳居世界首位。

而铁路于2010年已达到8.5万公里的营业里程,特别是青藏铁路的开通对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目前,铁路建设主要为城市轻轨和地铁两方面的建设,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已实现地铁的开通,其开通的总长度为215公里。在桥梁建设方面,我国已建造过各种材料不同类型的桥梁,而其中的某些成果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就世界跨径前十位的各类桥型中,在斜拉桥中我国占6 座,在悬索桥中我国内地占2座,实现了我国由桥梁大国向桥梁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并使其成为展示我国综合国力的窗口之一。

三、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势

(一)高性能材料的发展

钢材将朝着高强、具有良好的塑性、韧性和可焊性方向发展。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已经把屈服点为700N/mm2以上的钢材列人了规范;如何合理利用高强度钢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它复合材料也将向着轻质、高强、良好的韧性和工作性方面发展。

(二)计算机应用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普及和结构计算理论日益完善,计算结果将更能反映实际情况,从而更能充分发挥材料的性能并保证结构的安全。人们将会设计出更为优化的方案进行土木工程建设,以缩短工期、提高经济效益。

(三)环境工程

环境问题特别是气候变异的影响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土木工程与环境工程融为一体。城市综合症、海水上升、水污染、沙漠化等问题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又无一不与土木工程有关。较大工程建成后对环境的影响乃至建设过程中的振动、噪声等都将成为土木工程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四)建筑工业化

建筑长期以来停留在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上。解放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推动了建筑业机械化的进程,特别是在重点工程建设和大城市中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总的来说落后于其他工业部门,所以建筑业的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正确理解建筑产品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尽量实现标准化生产;要建立适应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科学管理体制,采用专业化、联合化、区域化的施工组织形式,同时还要不断推进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

(五)空间站、海底建筑、地下建筑

早在1984年,美籍华裔林铜柱博士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即在月球上利用它上面的岩石生产水泥并预制混凝土构件来组装太空试验站。这也表明土木工程的活动场所在不久的将来可能超出地球的范围。随着地上空间的减少,人类把注意力也越来越多地转移到地下空间,21世纪的土木工程将包括海底的世界。实际上东京地铁已达地下三层:除在青函海底隧道的中部设置了车站外,还建设了博物馆。

(六)结构形式

计算理论和计算手段的进步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为结构形式的革新提供了有利条件。空间结构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不同受力形式的结构融为一体,结构形式将更趋于合理和安全。

(七)新能源和能源多极化

能源问题是当前世界各国极为关注的问题,寻找新的替代能源和能源多极化的要求是21世纪人类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这也对土木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此外,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还不发达,基础设施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所以在基本建设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并且在土木工程的各项专业活动中,都应考虑可持续发展。这些专业活动包括:建筑物、公路、铁路、桥梁、机场等工程的建设,海洋、水、能源的利用以及废弃物的处理等。

参考文献:

第7篇: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标志范文

针对传统建材的能源消耗巨大、环境问题的日益突显和资源的严重匮乏,当前亟需降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加强绿色循环体系建设,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是能够实现这一绿色循环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加强绿色建材在建筑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是我国建筑和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走道路。本文简述了绿色建材在建筑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质量控制的途径。

【关键字】

绿色建材;可持续发展;施工;质量

传统建材行业具有高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高污染的特点[1],而我国某些传统建材产品如水泥、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的产量已经居于世界第一位。牺牲能源、环境以及资源而得到建材行业的飞速发展,造成极大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建材行业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从注重节能、环保、可循环建筑材料的科学研发和应用开始。早在201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和科技司就协力推进绿色建材标准体系建设,指出:“绿色建材应是在全生命周期内可减少对天然资源消耗和减轻对生态环境影响,本质更安全、使用更便利,具有节能、减排、安全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2]。可见,实现建材行业可持续发展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在建筑施工中,对绿色建材的质量控制也就更为重要。

1绿色建材产品的特征

绿色建材与传统建材的区别在于其原料选用范围扩大、生产过程科学,其核心理念是具有“健康、环保、安全”品性。传统建材与绿色建材在资源能源和废物的关系上的不同,如图1。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⑴使用非不可再生资源,能够充分利用废弃物,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⑵采用低能耗、少污染甚至不污染的生产技术,对生态环境不产生不良影响。绿色建材在满足国家对环境的强制要求基础上有更高的标准。⑶绿色建材不得含有超标物质,可循环利用,且具有良好的功能性、耐久性和安全度,使用周期较长。

2绿色建材的发展现状及建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20世纪初,德国、加拿大、芬兰、冰岛、日本等国家开展环境标志计划,为绿色建材认证工作提供统一标准。我国在1994年也已开展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工作,并已在建筑施工领域应用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绿色墙体材料等绿色建材,同时采集包含建筑卫生陶瓷、水泥制品和玻璃制品材料等绿色建材对环境负荷的信息数据[3],在取得了部分成绩的同时,仍具有一定局限性。目前,我国绿色建材的发展相对不够成熟,还要继续完善对绿色建材认证制度和绿色建材产品质量。与绿色建材先进的国家相比,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影响绿色建材的质量问题出现在:

2.1对绿色建材认识不清或不重视一些建筑单位对原材料要求不严格,没有进行筛选,导致一些生产厂家利用传统建材产品冒充绿色建材,滥竽充数;有些绿色建材产品仅由供货商检测,材料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并未达到国家标准要求;或者采取不正当手段竞争工程,施工单位压低成本以牟取高额利润,采购到不合格的绿色建材产品以次充好。

2.2施工现场未履行监管职责施工方未履行其职责使用劣质的建材原料;从业人员未经过培训即上岗,绿色建材施工不规范而出现问题未及时发现并纠正;未按施工方案执行施工,导致绿色建材未达到使用效果,降低其质量。

2.3绿色建材评价体系不完整绿色建材仍没有在我国广泛普及推广,其重要的原因是认定、评价体系混杂不完整,在施工过程中绿色建材的质量参差不齐,从而导致绿色建材质量不稳定。

3绿色建材在建筑施工质量控制途径

为进一步加强绿色建材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应该从如下方面着手发展绿色建材:⑴加大绿色建材产品科技创新力度,大力发展节能减排与再生循环类建材,加大废弃物的利用以缓解环境负担。⑵严格按照国家对绿色建材的规定标准执行绿色建材产品的采购和施工,并在施工过程中及时抽查绿色建材产品质量,确保使用已认证的绿色建筑材料。正确使用绿色建材,如绿色混凝土,环境友好型涂料、防水和密封材料等[4]。⑶提高建材行业电子信息自动化。建立绿色建材电子追溯系统,出现问题及时明确责任源,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用以保障建筑施工中绿色建材的质量。⑷在建筑施工中需因地制宜,明确绿色建材应用的相关要求[5]。对极端气候地区进行模拟测试,严格按照施工方案使用绿色建材。对气候差异较大的地区选用合适的绿色建筑材料,延长其使用周期。⑸加大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教育力度,转变施工从业人员对建筑材料的价值观念。加强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对绿色建材的认识以及施工技术,对使用不合格绿色建材产品的负责人员作出相应处罚,以督促和加强对绿色建材产品的重视。⑹加强绿色建材监管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制定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建立绿色建材应用试点,对其设置评价体系,进行监测并与普通建材建筑比较,分析对环境因素指标的差异,充分发挥和展示绿色建材作用,深化对绿色建材作用的认识。

4结语

建材产品产量常年居高不下,而传统建材的发展模式又决定了其能耗的越来越高,绿色建材集清洁生产、有效利用资源、低能耗、污染小于一体,符合时代要求,是弥补传统建材生存和发展劣势的主要措施,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手段。因此,加强绿色建材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及质量控制,将是实现建筑绿色施工、建筑工业化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崔震宇.绿色建材及其发展方向浅析[J].建材发展导向,2008,(3):32-35.

[2]侯文虎,赵静.绿色建材评价体系构建概述[J].中国建材科技,2015,(5):26-28.

[3]白媛丽.浅析绿色建材的发展现状以及可持续发展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4,(04):91-92.

[4]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J].建筑节能,2015,(5):6-9.

第8篇: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标志范文

关键词:商品混凝土 施工 质量 管理

商品混凝土,是由水泥、砂子、石子、水以及外加剂、掺合物等按一定的配合比,经过集中拌制、商品化供应的混凝土拌合物。具有保护环境、优化资源、提高生产力等优点。

商品混凝土的应用量比例的大小,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混凝土生产工业化程度的高低。自20世纪80年代混凝土以商品形式在我国出现后,至今商品混凝土一般占混凝土工程总量的70%~80%以上。

目前石家庄市及近郊区已经建立起多家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市建工、市一建、众诚、凯嘉、太合等砼搅拌站等,从大型建筑及交通、水利等工程,普遍采用商品混凝

土。

我国商品混凝土的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与国家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当前制约我国商品混凝土发展的因素很多,为此,基于商品混凝土质量稳定、产量大、减小环保污染等优点,针对影响商品混凝土的质量因素,从商品混凝土的拌合物的质量控制、施工过程控制和管理等多个方面采取措施进行综合控制,对商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和管理给出合理化建议,确保混凝土工程的质量。

1 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控制

商品混凝土的质量要求包括和易性、凝结时间、塑性收缩和塑性沉降等。国家标准GB/T50080-2002《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规定,其试验为:稠度试验、凝结时间试验、泌水与压力泌水试验、表观密度试验、含气量试验和配合比分析试验。其中比较重要的指标有稠度、含气量、配合比分析(水灰比、水泥用量)。

检测稠度以坍落度法为主,适用于坍落度大于10mm,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不大于31.5mm的水泥混凝土的坍落度测定,坍落度试验的同时,可用目测方法评定混凝土拌合物的下列性质,并予记录。拌合物的和易性主要就是取决于稠度。稠度是重点控制的质量指标。

骨料对混凝土拌合物含气量的影响主要由骨料性质决定,其颗粒级配、石粉含量是影响混凝土拌合物含气量的主要因素。可通过控制骨料质量、调整引气剂掺量等措施提高混凝土拌合物含气量。含气量的多少应根据骨料的质量加以控制,其最大值不应超过规定的值。

通过对拌合物进行配合比来分析出拌合物的水灰比、水泥含量,两者都会影响混凝土的和易性,又会影响强度等重要质量指标。所以,水灰比、水泥含量都应该符合设计的要求和规范的规定。

2 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

混凝土施工质量对建筑物的安全有很大影响,所以要加强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

2.1 混凝土浇筑振捣过程是混凝土质量控制的主要环节。浇筑振实成型是主要的环节。在混凝土浇筑成型时,由于没有振实所产生的外观上的气孔、麻面、蜂窝、孔洞、裂隙等质量问题,易引起重视,但由于振捣不良,容易忽视所产生的内部蜂窝、孔洞所导致的内在质量问题。而混凝土内在质量缺陷,同样引起混凝土结构物的破坏。混凝土振捣应引起施工人员足够重视,使混凝土振捣良好。

混凝土浇筑的一般要求:模板在混凝土浇筑前要全面清理干净;混凝土施工缝面结合良好;浇筑应按一定厚度、次序、方向、分层进行,且浇筑层面平整,浇筑墙体时应对称均匀上升;混凝土浇筑应先平整后振捣,避免振捣时间太短或过长,严禁速度过快;浇筑应连续进行,施工缝留置必须遵守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

2.2 混凝土受各种因素影响而产生变形也要引起足够重视。①设计上要注重容易开裂的部位,如深基与浅基,应考虑到由于地基的差异沉降或结构原因引起开裂的薄弱环节,在设计中加以解决。②施工方案主要是确定浇筑量、施工缝间距、位置及构造、浇筑时间、运输及振捣等。③有合适的配合比,不仅要满足强度要求、施工要求,还要从防止产生裂缝的需要出发,适当地选择好水灰比。

2.3 养护。养护是使混凝土正常硬化的重要手段,目的是使混凝土强度增长过程不受或少受外界影响。养护条件对裂缝的出现有着关键的影响。施工现场成品养护关键是设法使混凝土温度慢慢下降到接近外界气温,缩小降温过程中的温差,阻止裂缝的产生。常规养护方法是淋水和覆盖,对一般混凝土结构,减小表面收缩,防止龟裂是可行的。尽量晚拆模,拆模后要立即覆盖或及时回填,避开外界气候的影响,对有外加剂的砼养护期为14天。强度未到达一定强度时,不能践踏或安装支架等。

3 对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和管理的建议

要保证商品混凝土质量,搅拌站和施工方两者相互配合才是关键。建议供应方和施工方应重点采取以下技术措施保障质量:①商品混凝土供应商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资质和营业执照。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应到货源现场勘察、考核合格后,方能与供应商签订供应合同。施工前,供应商应向工地提供混凝土配合比试配报告,提供混凝土强度资料及水泥出厂合格证、砂石检验报告、外加剂合格证等相关资料进行备案。②工地对进场的商品混凝土应进行记录,混凝土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均匀无离析地从搅拌车内排出,搅拌车的排料速度应与输送泵速度一致;混凝土试块的取样应分别从车载混凝土总量的1/4和3/4处获取,并进行坍落度试验,坍落度之差不能超过±20mm。③每100m3混凝土应取样做试块,每组试块应分别有一组标准养护及同条件养护试块。拆除模板应分别按7d、14d的混凝土试块强度值进行各结构部位控制。④浇筑混凝土时,除对混凝土施工班组进行专门的技术交底外,还应安排相关各班进行检查和保护。一旦发生变形和位移等异常情况,要及时纠正或处理。浇筑应注意事项前文已有所述,主要都是以防止混凝土收缩时产生裂缝。⑤加强对气象资料的掌握,气温高于30℃时,须掺入一定量的缓凝剂,保证混凝土的和易性。低温施工时,应掺入一定量的防冻剂。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对构件进行保湿。

4 结论

商品混凝土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原材料、强度、配合比、技术措施控制是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除了上述注意事项外,人的质量意识也是很重要的。人是指直接参与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人作为控制的对象,是要避免产生失误。作为控制的动力,是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导作用。为此,除了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劳动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健全岗位责任制外,还需要根据工程特点,从确保质量出发,从人的技术水平、人的心理行为、人的错误行为等方面来控制人的使用。为了切实解决问题,还从技术措施和管理制度约束有关部门和人员。总之,要用人的质量保证混凝土的质量。预拌混凝土的发展适应了建筑工业化的要求,质量控制和管理是一个连续和系统的过程,重视配合比,重视原材料,严格按照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施工,才是保证获得优良的混凝土性能的前提。

参考文献:

[1]袁凌云.试论混凝土建筑结构中裂缝的成因及控制措施[J].价值工程.2012(24).

第9篇: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标志范文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现状;发展;创新

土木工程建设在我国已经有超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了,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先辈用他们的智慧与勤劳为我们积累下了丰富多样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我国的土木工程现代化建设开始进入飞速发展的时期,众多新结构、新技术以及新材料在土木工程建设中的运用,使得土木工程更加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我国城市化不断发展的当前,城市的规模、生态以及发展理念的变化开始对土木工程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对其施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和有意义的。

一、我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现状

土木工程施工是将设计者的创意、理念以及构思转化为工程实体的过程,无论是乡村的民居民宅还是都是的高楼大厦都需要通过“施工”这一过程来塑造。目前,我国已经运用现代化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建成了一大批标志性的土木工程,比如说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广州电视塔、北京“鸟巢”体育馆、青岛跨海大桥等等。当前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施工方法以及施工工艺方面

目前我国在深基础施工方面的主要施工技术包括:降水与回灌、土壁支护、地基加固以及逆作法施工、托换技术等;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浇筑方面的施工技术主要有大模、滑模、爬模以及粗钢筋连接、混凝土真空吸水等技术;而在钢结构施工方面的技术主要有:框架整体提升以及网架安装两大类。

(二)新材料使用方面

在混凝土方面高性能混凝土、防水混凝土的使用,混凝土外加剂以及轻骨料的使用等等;在装饰材料方面高档金属以及薄型石材的使用、复合材料、新型涂料的使用等;在防水材料方面高聚物改性沥青卷材、合成高分子卷材的发明与使用、涂膜的发明与使用以及堵漏技术的改进与创新等等。

(三)施工机械化、高科技化以及工业化方面

当前施工机械化所包含的技术主要有自动化搅拌站、混凝土输送泵、新型塔吊以及钢筋连接等技术;在高科技化方面的额主要施工技术有计算机的使用、激光技术的使用以及自动控制和卫星定位技术的使用等等;建筑工业化方面的施工技术主要有建筑体系化、设计标准化、构建生产的专业化以及现场施工的机械化等众多方面。

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未来发展分析

从上面我们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现状进行的分析与论述中不难看出,随着人们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工程建设理论的不断发展,未来工程施工的机械化、高科技化、智能化以及低碳化将会成为施工技术最主要的发展方向。

(二)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成为施工技术发展的重点方向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旧城改造的大力实施以及国内建筑土地资源的日益匮乏,使得高层建筑正在成为建筑工程事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需要深基坑支护技术、高强度混凝土技术以及消防工程安装技术、电气设备安装技术等多方面技术的综合性发展做支撑。此外,高层建筑工程施工在施工设计方案、施工技术方案以及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机械设备的性能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促使建筑工程各环节、各要素向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这同时也表明了目前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开始向着综合性的方向上发展。

(二)绿色施工技术将会是未来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土木工程作为人类较为复杂、大型的劳动创造活动,其对于资源的需求和环境的危害也是非常明显的,随着人类低碳环保理念的增强以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土木工程环保节能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更为重要的是当前世界低碳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土木工程建设事业只有与社会及经济的发展保持一致才能确保发展的正确性、科学性。当前工程节能环保技术在世界与我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说保温技术、空心砖(如图1)、加气硂以及各种节能板材、保温建材等在建筑工程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在此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土木工程环保节能技术的推广与创新还有待于全社会人类的共同努力。

(三)钢结构施工技术预示着施工技术正在不断地融合发展

自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以后,“鸟巢”以及“水立方”等标志性建筑向人们展示了现代建筑的魅力以及现代工程建设技术的先进性,同时这也掀起了国内的钢结构工程建设热潮。如果将钢结构施工技术进行细分,我们会发现其并非是一种单纯的工程建筑技术,它是融合了生物工程技术、建筑力学技术以及计算机虚拟建设技术之后的综合性产物。虽然工程施工本身就是人类多种智慧以及多样技术的综合体现,但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其他先进技术进行融合发展的速度明显正在不断加快,这不仅在钢结构工程中能得到体现,在许多大跨度、超高层的工程建设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无不都说明工程施工技术正在向着与其他技术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大步向前。

总结:关于建筑施工技术未来的发展分析,本文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论述,具体的内容可能因为我们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总的来说,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现代化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人类共同努力的客观结果,在具体的操作上,却是需要我们从工程建设的各细分环节以及各要素综合性的入手,同时还要充分结合当前的各项相关先进技术,才能不断科学、高效地促进其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伟强.试析建筑混凝土的施工技术[J]. 科技资讯. 2010(30).

[2]吴磊,沈建强,李俊.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及创新[J]. 科技资讯. 2012(08).

[3]候德义.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和展望[J]. 科技风. 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