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女生心理健康表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1
一、高校女生的心理特点
女生进入大学阶段已进入青春期,她们具有旺盛的精力、蓬勃的朝气,能较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这个时期由于内分泌活动发生了变化,性腺活动加强,使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在心理方面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处于不稳定和不成熟的时期,他们的情感比较内向、含蓄敏感、自尊心强。在意志上表现为畏难,经受不起失败的考验。在体能上个别表现为情感内倾、懒动、对疲劳的耐受力差,自我表达与自我表现欲不强,对不喜欢的事物情绪反映强烈,表现为胆小、怕苦、怕累、怕别人嘲笑等等。大量的研究与统计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健康的弱势群体,大学生的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和适应不良、人格障碍、精神病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在21-30%之间,女生比例比男生要大。
二、高职院校女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适应能力不强,独立意识不高。经历了激烈的高考竞争后,进入大学开始全新的生活和学习,在各方面都发生了改变。面对新的学校环境、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由于个体适应能力的差异,一些女生不能适应这些变化,进而情绪低落,出现心理问题。面对当前多种文化、多种价值体系的抉择及激烈竞争,高职院校女生往往会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甚至误入歧途。很多女生受到“找工作靠关系”、“工作好不如嫁得好”等思想的影响,只想混个文凭,缺乏独立奋斗的意识,由此产生烦闷、空虚等不良情绪。
2、自信心不足,学习方法不当。其一,来自理想的学校与现实的学校之间的矛盾。其二,很多高职女生认为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就业竞争力不强,由此产生自卑。其三,一些高职女生与家庭富裕的同学相比时,日常生活压力较大,自卑感油然而生。另外,对自己的身高、长相不满,学习成绩不好,等都会导致高职女生的自信心不足。一些女生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甚至有厌学情绪,学习成绩低下。有的女生虽然学习刻苦,但由于学习方法不当,考试结果总不理想。面对学习成绩不好甚至不及格,需要补考、重修、考虑到今后的毕业、就业等问题就会产生焦虑、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正常生活。
3、人际关系不良,感情处理不当。由于种种原因,如害羞、恐惧、自卑,交际能力不够,交往技巧缺乏,言辞表达较差等,导致高职女生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大学生正处于性发育成熟期,在面对单恋、三角恋、失恋等感情问题时,会有幼稚、任性、悲观、焦虑、抑郁等表现,影响情绪,进而影响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有的女生接受不了失恋的打击选择自杀作,有的女生对性的态度不正确,性心理不够成熟,因此,对产生的不良后果担心、焦虑、恐惧,这些都会引起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导致心理障碍。
三、高职女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高职女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①生活越不规律,心理健康问题越多。上网、睡眠不足、不吃早餐、不按时进餐和无体育锻炼等现象在女生中比较普遍。另外,女生的身体发育已经成熟,渴望与异往,如不能正确处理与异往时出现的一些矛盾和冲突,则会导致焦虑、抑郁,影响心理健康。②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不和睦、意见分歧或者家庭不完整,会使高职女生的情感受到伤害,形成抑郁、孤僻等消极心理。③高职院校的学习生活环境与中学有显著的不同,她们要独立面对学业上的压力、生活上的琐事,还要面对来自不同地方、性格各异的同学,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等。这些压力使有些高职女生感到很不适应,长此以往,必将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③新的社会环境中的一些格调低下、观念错误的影视报刊、网络资讯,对高职女生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了消极影响,严重阻碍了她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四、加强高职院校女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机构。为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这一机构的职能范围较广,主要有: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并建立学生档案,做到早发现、早干预;积极开展心理课程、讲座之类的教育活动;成立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等学生社团并组织活动;开展心理咨询咨询活动;组织心理辅导人员的培训工作,开展学术研究和对外交流活动,提高心理辅导队伍的整体水平。形成有效的危机预警机制,防止恶性事件发生。
2、设置并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高校应设置并逐步完善相关课程,通过专门的选修课进行系统指导,加强对女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挫折教育,使大学生明确心理素质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缓解心理冲突,克服心理的缺陷,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迎接未来的挑战。加强专兼结合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保证高职女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3、准确地把握女生的真实思想状态。作为女生的辅导员,要针对她们的这些不同情况,充分挖掘其内心世界,引导她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步入正常的学习轨道。要掌握她们的个性特点、真实的思想状况和学习情况,建立详细的个人档案。当女生中出现偶发事件时,辅导员要在第一时间内赶到,并迅速地拿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4、帮助女大学生发展健康的自我意识。要帮助女大学生加强对自身角色的理解与明确,把握女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了解自己的期望与追求。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激发她们的成才欲望与进取意识,树立真正的自尊、自爱、自强的精神,使更多的女大学生立志成才。同时,也要使女大学生认识到,未来的发展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女大学生要成就事业,必须付出更多的艰辛与努力,引导他们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帮助她们正确认识自我,善于肯定自己,消除自卑心理,克服自我价值的危机感,确立生活的信心,勇敢地面向现实。
5、根据高职女生的特点,开展具有女性特色的活动。要开展针对高职女生的专题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相关选修课程,扩大高职女生的知识面,引导高职女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恋爱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还要激发高职女生的参与积极性,开展健康向上、符合女生心理特点的活动,如女生健康演讲比赛、情景剧表演、女性风采大赛等,培养高职女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增强其自信心,使她们在活动中了解自我,发展自我,学会与他人相互合作。
参考文献
[1]常小莉.高校女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甘肃教育,2008(2):13.1
关键词 财经类 本科 专科 UPI 比较
1 对象
广西财经学院2011级财经类本科新生1844人(其中男生564人,女生1280人),专科新生1234人(其中男生389人,女生845人)。
2 理论工具
(1)工具:大学生人格调查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简称UPI)。它是为早期发现、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精神健康调查表。具有简便易行、信息量大及筛查效果好等特点,能较好地评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筛选标准:UPI。具体包括:Ⅰ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①UPI总分在25分(包括25分)以上者;②第25题做肯定回答者(想轻生);③辅助题中同时至少有两题作肯定回答者;④明确提出咨询要求且属于心理问题者。这类学生可能有较明显的严重心理问题,需要尽快得到咨询与指导;Ⅱ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①UPI总分在20分至25分(包括20分,不包括25分)之间者;②第8、16、26题中有一题做肯定选择者;③辅助题中只有一题作肯定选择者。此类学生可能有某种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Ⅲ类:不属于第Ⅰ类和Ⅱ类者应归为Ⅲ类。此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3)方法: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本科新生和专科新生三类筛选率比较
据调查数据统计显示,财经类本科新生Ⅰ类的筛选率(22.29%)高于专科的(17.99%);而Ⅱ类和Ⅲ类的比率分别为33.24%和44.47%,低于专科新生的33.39%和48.62%。
3.2 本科和专科男女新生筛选率差异比较
财经类本科新生和专科新生的差异呈现较明显的特点。Ⅰ类上本科男生、女生都比专科略高,本科男女生分别为6.40%、15.56%,专科为4.38%、13.05%。Ⅱ类上本科男生低于专科男生,分别为10.68%、11.51%,但本科女生高于专科女生,分别为22.56%、21.8%;Ⅲ类本科男生、女生都低于专科,本科男女生分别为13.5%、31.29%,专科男女生分别为15.64%、33.63%。
从男女生比较中可知,财经类本科生“可能有较明显的严重心理问题,需要立即约谈咨询”的人数高于专科生,而“可能有某种心理问题,但能够维持正常学习和生活”的本科男生低于专科男生,本科女生高于专科女生,“Ⅲ类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本科生要低于专科生。总体而言,专科生的心理状况相对本科生来说更良好些。
3.3 本科新生和专科新生四个关键题筛选率比较
UPI问卷共有60个题项,表1中的四个关键题被公认为要引起重视的重点题项,它可能反映神经症状及自杀倾向。从测查结果来看,专科生的四个关键题中有三题的比率均高于本科。
3.4 本科新生和专科新生主要心理问题表现
对UPI问卷的60个题项选择率进行排序,前十位的心理问题表现如表二,从中可知,本科新生和专科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大体一致,主要表现在:①人际交往障碍:在乎别人视线,总注意周围的人等;②强迫症状倾向:对脏很在乎,对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③气质性格问题:爱操心,缺乏耐性,缺乏决断能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④认知思维障碍:思想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父母期望过高。
4 讨论
此次调查结果表明,20.58%的财经类新生“可能存在较明显的严重心理问题,需尽快约谈咨询,进一步排查确认”, 33.30%的学生“可能有某种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46.13%的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良好。财经类专科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总体上比本科生稍好,两个培养层次的学生主要心理问题表现基本相同,主要集中在强迫倾向、人际交往障碍、气质性格问题和认知思维障碍,在“关键问题”上专科生的比率要高于本科生。
财经类本科生和专科生呈现的心理特点及差异,一方面由于入学要求不同。本科生的录取分数比专科生高得多,他们在学业的基础和期望不同;另一方面因为本科生的自我要求和自我期望较高,因此自感压力较大。
5 措施建议
(1)树立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发展性教育的对象是正常大学生,任务是使他们最大程度地发挥原已存在的潜能,形成更强的素质和能力,最终成长成才。校园中大部分属于健康人群,树立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为大多数学生提供成长成才所需的教育资源,为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
(2)构建教学、科研、第二课堂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一要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在努力实现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基础心理知识的基础上丰富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二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究,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三是完善校园活动体系,开展新颖活泼、寓教于乐的校园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四是开展女生教育,帮助女大学生完善自我、珍爱自我,树立健康的性别角色、社会角色。
平远县职业技术学校广东梅州514600
摘要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职业教育开始面向群众发展。与此同时,由于低分学生成为中职学生的主力,传统意义上的“问题学生”几乎统治了中职院校。中职生在求学的过程是生理、心理不断发育与成熟的过程,随着社会阅历的不断增长及以不断面临的择业、就业的压力,这些孩子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问题。与男生相比,中职女生们的心理矛盾更多、更复杂。
关键词 体育锻炼;中职女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中职女生们的健康成长,女生作为一个思想情绪起伏都比较大的特殊群体,比男生们更容易遇到心理问题。因此借助中职体育教育来促进中职女生心理健康发展是一条值得探索的可行之路。
1 中职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1 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是中职女生最大的心理问题,包括了与同学、父母、教师三个方面的人际关系。
与同学交往时,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女生是渴望交友的,但人际关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所有的女生都能拥有好人缘。自卑和心胸狭隘的中职女生存在着交友问题。
中职女生多处于叛逆的青春期,那么一旦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理解不够时,就会导致难以调和的冲突。一部分中职女生认为父母对自己管教的太严,总是不信任自己,这些想法常常给她们带来消极情绪。对于中职教师而言,平易近人的态度是缓和师生关系的良药。
中职女生相对男生而言内心比较脆弱,如果教师以冷漠、不屑的态度来对待,可能会伤害到学生的心理。
1.2 早恋问题早恋问题是青少年群体经常出现的问题,不仅仅是中职女生,普通高中学生中也存在着很普遍的早恋现象。在这个年纪,青少年们开始对异性感到好奇,如果心理疏导没有及时跟上的话,早恋很容易发生。早恋问题是一个影响范围很广的问题,在早恋开始前,可能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注重外表等问题;早恋时,可能出现夜不归宿、怀孕等问题;而早恋失败后,又可能面临着抑郁、自杀等消极事件。
1.3 学习就业问题在学习上,中职生似乎有一种与普通高中生截然不同的超强自卑感。他们对待课堂的态度十分消极,课堂表现因教师而异,考试也以及格为终极目标。在就业上,学历的限制和部分行业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给中职女生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2 造成中职女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2.1 性格因素在目前中职女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情况来看,性格因素是一个重要原因。天生内向、忧郁的人比开朗、外向的人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进入中职院校学习,一方面远离父母和亲人,容易滋生孤独感;另一方面,很有可能面临外界的舆论压力,加之十五六岁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种种因素结合可能会发酵出焦虑、苦闷等负面情绪。
2.2 家庭因素在高中教育广泛普及的今天,选择中职教育的学生们大多数家庭条件有限。在脱离了父母控制的学校,女生们的攀比心理日渐滋生,她们渴望变得光鲜亮丽,父母又无法给予足够的经济支持,这也是中职女生心理走向极端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学生的成绩不符合家长的期望时,家长采用训斥打骂的方式会对学生已经存在的心理冲突造成雪上加霜的局面。学生们在享受家长关心的同时又抗拒家长的过度干涉。
2.3 青春期心理中职女生大都仍处于青春期,对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身心都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心理普遍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她们情感丰富却又难以自控,容易冲动行事,有强烈的交友心理却又封闭自己。在青春期,中职女生们开始对异性产生了朦胧的好奇感,她们渴望接触异性的同时又有一种羞涩的抗拒。她们的爱情观还处于懵懂状态,充满着无限美好的憧憬,拥有爱情等于拥有一切,为了爱情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留下无尽悔恨。
3 在体育锻炼中解决中职女生心理健康问题
3.1 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影响的作用是最直接的,体育以其特有的形式在给参与者带来充分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的同时,也为学生的情绪发泄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团体项目的进行还能有效的促进学生们相互接触,增加彼此的了解,增强团队凝聚力。学生们在参与的过程中享受运动的快乐、品尝成功的喜悦、体会团队的力量。体育锻炼的过程也是学生们个性塑造的过程,学生们在锻炼中忘记烦恼,在锻炼中激发潜能,在锻炼中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
3.2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于一些存在着一定心理健康问题的中职女生而言,她们有一个共性,就是不爱锻炼,她们宁愿整整一天都待在屋子里而不愿出门走动。对于体育锻炼,她们的态度是消极的,甚至有点排斥。众所周知,人在锻炼中排汗的过程也是排毒的过程,身体是良好情绪的根本,体质增强精神才会抖擞,精神好了才会有积极的心态。因此,督促中职女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促进中职女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
3.3 兼顾体育锻炼中的集体性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要特别注意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女生们的体育项目,比如体育舞蹈、健美操等。女生们在这类项目中更容易融入进去,在运动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忘记生活和学习上的痛苦和烦恼。而这些对团队合作有要求的体育项目也能让中职女生们迅速熟悉集体,感受到集体带来的温暖和同学们之间纯粹的友谊。对那些存在着人际关系问题的学生来说,这一点非常有效。
此外,中职学校应当对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定期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按测试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按照分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 结语
越来越多关于中职女生的负面报道是一种警示,中职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从中职女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出发,分析中职女生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并就如何借助体育锻炼来促进中职女生心理健康发展进行了探讨,以期能为中职女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妥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古海翔.浅谈中职女生参加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2(22).
[2]潘月芹.中职校女生心理健康调适策略[J].文理导航(上旬),2010(12).
〔关键词〕温州地区; 高二学生;性心理健康;现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1)06-0020-04
一、引言
罗素讲过:一切的无知都是令人遗憾的,但是对性这样的事无知,则是严重的危险。这些年来,许多青少年极端事件的发生究其原因都与性问题有关。
虽然当前青春期的性问题、性健康教育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但有关青春期性心理的研究大多数都是经验性的描述和采用自编问卷小范围地对青春期性心理的状况进行调查,其科学性不够高。同时,性心理健康状态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地域性,而高中生处于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后期,研究高中生能全面地了解性心理健康状况。
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研究其根本目的是要通过考察高中生性心理健康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寻找有效的干预措施、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来促进青少年性心理健康,从而提高其一生的生活质量。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对温州地区内3所高中,包括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共计510名在校高二学生进行调查。样本分布于温州的市区、平阳和苍南,重点高中162人,普通高中129人,职业学校180人,其中男生222人,女生249人。共发放份问卷510,剔除回答不完整的和随意作答(4对测谎题得分不一致)的问卷,剩余471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2.3%。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高中生性心理健康调查包含两个问卷,问卷1采用西南师范大学骆一编制的《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问卷》,该问卷把青春期性心理健康分为三个维度:性认识方面(生理知识、性知识)、性价值观方面(性观点、性态度)、性适应方面(社会适应、性控制力、自身适应)。问卷包括46个项目,其中有4对测谎题,17个反向记分题。问卷采用5点评定量表,从“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不确定”“基本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给予1到5分的评定,反向记分题相反,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问卷2是围绕上述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三个维度设计的自编问卷。
3. 研究程序
采用男女生分开的大团体施测方法,由校外专职心理老师担任主试。发下问卷后,主试先指导学生正确填写量表,强调测验以不记名方式进行,仅用于科学研究。主试在确认被试理解施测要求后开始施测,并当场收回问卷。
4.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统计方法有描述统计、T检验和F方差分析。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温州地区高中生性心理健康的总体现状
表1 温州地区高中生性心理健康的总体特征
对温州地区的高中生性心理健康问卷结果进行总体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从中可见,三个问卷的平均分大小的顺序依次为:性价值观>性适应>性认知。各分问卷平均分大小次序为:性认知问卷:生理知识>性知识,而性知识得分低于3分;性价值观:性观点>性态度;性适应分问卷:自身适应>社会适应>性控制力。
2. 温州地区高中生性心理健康的具体特点
表2 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和
不同子女数高中生性心理健康的差异分析
注:*P
经T检验分析发现,除性价值观维度外,温州地区高中男生和女生性心理健康的各维度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其中男生的性态度和性控制力低于女生,其余维度得分均高于女生;同时,高中生性心理健康不存在生源地差异;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性心理健康水平在性观点和性控制力上存在差异,自身适应、性适应和总体水平存在差异非常显著,且都是独生子女好于非独生子女。(见表2)
表3 不同学校高中生性心理健康的差异分析
注:*P
经F方差分析发现,温州地区高中不同学校类型学生的性心理健康状况,除了性知识和性认知两个维度没有差异外,其余维度都有显著差异。运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发现,重点高中学生的性观点、性价值观、社会适应、性控制力、自身适应、性适应和性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均高于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学生,且差异非常明显;重点高中学生的生理知识好于普通高中;重点高中的性态度好于职业高中的学生;普通高中学生的性态度、性价值观和社会适应明显得分都高于职业高中的学生。(见表3)
表4 不同学业成绩高中生性心理健康的差异分析
注:*P
在学习成绩这一因素中,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划分为中等偏上、中等和中等偏下3组,对这3组学生的性心理健康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成绩在性认知、自身适应、性适应和性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的主效应显著。多重比较发现,学习成绩偏下学生的性认知高于学习成绩偏上和成绩中等的学生;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自身适应得分低于学习成绩偏上和学习成绩偏下的学生;在性适应维度中,学习成绩偏上的学生高于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学习偏下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总体水平高于学习中等的学生。
四、讨论
1.温州地区高中生性心理健康的总体现状
本调查表明,温州地区高二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处于中等水平。学生对性的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基本能够适应由性引发的变化并表现出基本恰当的行为;学生对有关性问题的各种知识的认识很一般,尤其表现出对性知识缺乏科学的认识,性认识滞后于性适应、性价值观;虽说性价值观可以指导性认知、提升适应,但如果没有科学的性认知为基础,性价值观也可能是无水之源,这也提醒我们要对现在高中生性价值观的成熟度有一个理性的思考。
这可能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所获得的性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就慢慢形成了一些对性问题的看法,而且这些对性问题的看法也会不断地发展、调整;其次,受性传统观念和性开放态度两种思想矛盾冲突的影响,高中生对性问题的态度倾向和性适应也常常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中,学生在面对外界探问时也可能表现出防御机制,倾向于“标准答案”;再者,由于家庭性知识教育的缺失和学校性教育的回避态度,使得学生性认知发展缓慢,远远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
2.温州地区高中生性心理健康的具体特征
(1)性认知
研究发现,温州地区高二学生性认知水平偏低且表现出性别角色、学业成绩差异,其中男生性认知水平高于女生,尤其女生对性的各种问题的认知水平偏低;成绩偏下的学生性认知水平高于成绩中等和成绩偏上的学生。同时,农村和城市高中生的性认知水平的差距在缩小,性认知水平不受生源地、学校和家庭子女数的影响。
在生理知识方面,男生对生理结构、生理功能等了解多于女生,职业学校的学生好于普通高中的学生;高二学生的性知识水平偏低,其中男生对有关避孕、性病、性骚扰、性心理等的认识好于女生。
原因分析:
其一:温州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较快,学校的硬件设施基本上没有差别,学生获得性信息的渠道基本上没有差别,在性认知上就不存在很大的差异。
其二: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还影响着性认识水平。认为女生应是被动、顺从、依赖的;男生应是主动、有支配力的。传统文化对女生性方面的限制要比男生严格得多,应加强对女生性认知的教育。
其三:成绩偏下的学生性认知水平最高,可能是这部分学生精力转移并拥有更多的时间关注性知识所致。这也提醒我们应给予这部分学生更多关注并积极引导,不然他们将更容易成为“危险”群体。
(2)性价值观
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个性价值观看,温州地区高二学生处于中等水平且存在学校差异,职业高中学生性价值观水平最低;从性观点上看,男生性观点较女生准确,重点高中学生性观点较职业中学和普通高中学生准确,非独生子女学生性观点好于独生子女;而女生性态度好于男生, 职业学校学生的性态度最差,所以教育者应特别加强职业学校和女生的性价值观引导;同时现在一部分男生和女生存在功利型性价值观,近 9%的学生认为爱恋是为了寻求刺激或性可以作为换取自身利益的一种手段,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原因分析:
其一:以往性教育偏重于性知识方面,它使青少年对自身生理变化有了正确的理解,对青少年的性观念和看法也产生了某些积极的影响,尤其对男生的影响较大。
其二:高中生对性问题虽有了一些看法但还正处在不断的发展、调整中,自编问卷的调查结果表明同伴观念、社会环境和媒体信息等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而职业高中学生关注这些因素的时间和精力最多,加之高中生思维的片面性和极端性特点,可能导致职业高中生性观点和性态度更容易产生偏差,重点高中生则相反;还有可能是在保守性观念和开放性观念共同影响下,女性仍然比男性在性问题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而且保守的性观念对女性的影响更大一些,这可能是性问题的态度倾向上出现性别差异的原因,而女生对爱恋、性解放等的态度相对比较理想化,较注重感情,态度也更加积极,相反男生的性价值观有待提高。
(3)性适应
研究发现,温州地区高二学生性适应水平处于中等程度,男生性适应水平好于女生,重点高中学生性适应水平好于其他两类学校的学生。在自身适应方面男生好于女生,独生子女学生对自身变化的适应要好于非独生子女,重点高中学生和成绩偏上的学生的自身适应也要分别好于其他两类情况的学生;在社会适应方面男生好于女生,重点高中学生对社会文化道德的适应好于其他两类学校的学生;在性控制力方面女生好于男生,重点高中学生对有关性活动的控制和调节要强于其他两类学生;其中有10%左右的学生不大认同自己的性别角色,近11%的学生缺乏对性冲动的控制能力,这些都提醒我们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分析其原因:
其一:由于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并趋于稳定,高中生对自身身体的变化有一定的统合能力,对社会道德也形成了自己的观念,同时也能够对自己的进行一定程度的监控。
其二:青春期女生的生理变化要大于男生,这就对女生的角色认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三:由于两性社会化过程中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被要求是独立、果断、自控力强的,而女性则被要求是服从、谦和的,性别角色的刻板化对男女心理差异、行为差异都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这也会对性控制力产生影响。
其四:青春期产生性冲动和渴望接近异性是很自然的,不受成绩、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但重点高中学生当出现性冲动、望的时候,可能更多地能将精力转移到学习中去,从而使能量得到宣泄或升华,说明性的好奇心与其他各种好奇心一样,一旦满足或者找到恰当的出口,很快就会消失。因此,防止青少年出现性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尽量按其要求,告诉他们关于性的一切事情并提供支持、引导是关键。
参考文献:
[1]骆一.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问卷的初步编制[J].心理科学.2006,3.
[2]王慧遐等.浙江省中小学生青春卫生课状况调查 [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0.
[3]李晓天.中学生青春期性教育的探究[J].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2006,5.
[4]冷剑丽.瑞典中学性教育的实践及启示[J].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2006,6.
[5]谢己红.青春期性健康教育―青少年德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J]. 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2000.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一、引言
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在给农村经济带来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产生。我国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很多,但是大多数研究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高中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如何,此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本研究范围限定农村高中阶段的“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以定西市通渭县马营中学为例来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
二、对象与方法
1.对象
用方便取样法抽取了定西市通渭县马营中学6个班280名学生。其中抽中男生137名,抽中女生143名,发放问卷280份,回收问卷271份,剔除其中信息缺失及年龄≥18周岁的和按规律作答的无效问卷32份,最终有效问卷239份,回收率85%,其中男生127人,女生112人。根据全国妇联对“留守儿童”的界定“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筛选出农村“留守儿童”共有123人,达到了被试总体的51%。在农村“留守儿童”中,男生55人,女生68人。
2.方法
采取自陈格式,按照测试规定,用统一书面指导语,在规定时间内答题,提交问卷。
测量工具:采用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由60个问题组成,分为10个因子,分别评价心理健康的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和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内容涉及情绪、思维、意识、人际关系等方面。该量表采用5级评分制,1、2、3、4、5分别表示“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一次评定约需20分钟。量表总分或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或在某方面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数据分析工具:用SPSS15.0软件包等对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状况描述及分析
表1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比较
■
注:P
从表1可知,马营中学学生(包括“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比较乐观(M3)。问卷的计分标准为得分在2分以下的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得分在2~3分之间的说明存在轻度心理不适。总体而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比较乐观,这刚好支持了我国学者肖善香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抽样与思考》中的研究结论:“留守儿童”并非“问题儿童”,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总体发展态势良好。
2.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和分析
从表1可知,马营中学“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较,在敌对和情绪不平衡两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
3.农村“留守儿童”中男生与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比较和分析
表2 “留守儿童”中男生与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比较
■
从表2可得出,在“留守儿童”中,男生和女生相比较,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表现得比女生稳定。其中,在抑郁、焦虑及心理不平衡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四、讨论与结论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选择外出打工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由于情感上缺乏沟通与交流,将导致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失去了儿童正常生活的心理环境,很多时候都会产生情绪不平衡,对教师、同学的态度多变,学习热情忽冷忽热,情绪不稳定。家庭结构完整性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安全感丧失,常常感到心理不平衡,不能对周围的人做客观的评价。很多时候,他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容易激动。在学习方面压力较大,他们想用更好的成绩来回报父母,以便引起父母的关注,同时外出打工的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更高,也是“留守儿童”学习压力大的原因。在人际交往方面,他们觉得别人不理解自己,对自己不友好,感情易受伤害,不信任别人,多疑。
总之,定西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乐观;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在敌对和情绪不平衡两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在偏执和心理不平衡两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在人际关系紧张和敏感因子和学习压力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留守儿童”中,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表现得比女生稳定,其中,在抑郁、焦虑及心理不平衡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样的数据统计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还是值得学校、家庭和社会关注的。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莫瑞,主编.关注留守儿童――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叶敬忠,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关键词】精神卫生;压力;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6)09-0777-02
心理压力(简称压力)指内外刺激事件对人在心理上所构成的困惑或威胁,表现为心理紧张或不适。当压力长期不能解除或缓解时,健康就会受到损害。为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以便采取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措施,笔者于2003年对杭州市9所中学的学生及部分家长进行了相关内容的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按照所属地区等级、学校等级的好、中、差3层,抽取杭州市3个区9所中学,其中初中18个班,高中18个班,职业中学6个班;共1902名中学生(男生929名,女生973名)及中学生家长2957名。
1.2方法采用中国7城市与美国南加州大学合作控制吸烟项目组编制的调查问卷,问卷在预试调查中,采用2次调查所得分数的组内相关系数衡量其重测信度,计算重测信度ICC为0.712,属良好。中学生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父母的管教程度、中学生心理压力及处理、中学生身体和学习状况、家庭经济状况等,其中心理压力及处理包括15个问题;家长问卷包括基本情况、工作情况、心理压力状况等,其中心理压力状况包括15个问题。2种问卷除基本情况外,其余项目均采用量化方式,即每一项内容包括若干相关问题,每一问题的选项采用等级有序形式编排,且方向一致,并以1,2,3……表示程度的渐进。每一项内容得分由其包括的所有相关问题的总平均分构成,得分越高表示该项内容程度越深。学生问卷在班主任监督下随堂完成,家长问卷由学生周末带回填写后周一上交。
1.3统计分析用EPI 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调查数据采用双输法录入,数据转换后,以SAS 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影响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元回归法,检验水准为0.10。
2结果
2.1 中学生心理压力影响因素分析共线性诊断,条件数为16.853 2l,提示宜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以中学生心理压力得分为因变量(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压力越大),性别(1为女生,2为男生)、年龄、父母管教程度、学习成绩、家庭经济水平、自感健康不佳、学业负担、生活负担、父母亲的心理压力、父母亲的文化水平等项目得分为自变量(得分越高相应程度越高)进行逐步回归。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F=3 337.85,P=0.000 1),R2=0.962 3。性别、父母管教程度、学习成绩、家庭经济水平、学业负担、生活负担、母亲的心理压力、父亲的文化水平、自感健康不佳等变量有统计学意义(表1);除性别外,其余变量与中学生心理压力均为正向关系。
2.2 男、女生心理压力影响因素分析。男、女生的心理影响因素不完全相同,家庭经济水平、学业负担、生活负担、自感健康不佳是他们共同的心理影响因素。父母的心理压力越大、父亲的文化水平越高的家庭,女生心理压力越大,并且母亲的心理压力比父亲的心理压力对女生的心理影响更大;对于男生则除了4个共同的影响因素之外,家庭管教越严、学习成绩越好的男生心理压力越大。
3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学业压力是杭州市中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的最主要因素,与我国其他城市的调查结果一致。因此在中学教育中,如何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如何开辟有效途径减缓学生心理压力,是关系到中学生心身健康发展的关键。
女生的心理压力较男生更大,与北京、成都、济宁等城市及国外有关心理学研究结果一致,可能与女生生理成熟早于男生,以及女生情感更丰富有关,也可能与社会和家庭对男、女生的不同态度及要求有关。提示在实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充分考虑性别的差异,因人施教。
此次研究表明,女生更容易受家庭的影响,尤其是母亲自身的心理状况会对女儿的心理状况有较大影响,其原因可能与我国传统的家庭观念有关。在我国,通常母亲担任着“相夫教子”的角色,母亲对子女的关心与子女对母亲的心理依赖程度往往超过父亲,从而造成母亲对子女的心理影响力比父亲更强。国内关于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的研究显示,单亲家庭中学生随父亲生活者更少地体验到温暖,而随母亲生活者与双亲家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李晶等也证实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母亲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正向相关关系,而与父亲的心理健康水平无相关关系。因此,重视母亲的心理健康维护,是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尤其是促进女生心理健康发展不容忽视的因素。
关键词:女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刍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091-02
女性心理学是女性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又是心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所揭示的女性心理现象及其产生发展的规律,不仅对完善女性心理学的学科体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女性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也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1]。关爱女生,做女生的心理保健是大学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在校女生一般年龄在18周岁至24周岁之间,已是成年。青年时期是女性一生中最为宝贵的时期,也是学习和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正是女性求学,充分展示自身魅力和走向社会、开创事业的重要阶段。作为一个高校教育工作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女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
一、了解女生青年期的生理特征
青年时期女性的身体发育已基本完成,身高的增长已基本停止,体重和各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基本稳定下来,由于第二性征已发育成熟并发生身体的变化,加上女性激素对身体的影响,使女性的形体逐渐变得丰满而富有曲线美,表现出女性所特有的体态,随着性意识的萌芽和成熟,青年女性为两性生活和生育子女做好了生理准备。
二、明确女生青年期的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可分为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2]。女生在青年期的心理现象中具备以下的心理特征。
1.比较成熟的内心世界。青年期女生比少女更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剖析自己。她们较注重自己的内心世界,当学习、生活和工作出现问题时,能够静下心来思考。随着学习的提高,知识经验的累积,青年女生的理想则已逐步现实,如果说少女的理想还带有梦幻色彩的话,那么青年女生的理想就更加务实,她们对自己的生活、将来从事的职业和未来规划都能与实际相联系,并付诸实践。
2.比较坚定的意志和丰富情感。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她们心理上的特点也逐渐明朗化。她们情感丰富,爱憎分明,对家人、朋友和同学都能友好相待;热爱生活,热爱美好事物,追求高级的社会性情感。青年女生的意志力较之少女也有进一步的发展。她们能注意锻炼自己的意志,对生活、学习和未来的工作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能够在理想的支配下克服各种困难,创造性地完成各种活动,表现出较为顽强的毅力。
3.比较高峰的智力发展阶段。青年期的女生,已经具备良好的智商(IQ),一般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在素质,思维迅捷,反应灵敏,所谓“心灵手巧”。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思维活动中占了明显的优势,而且正在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尤其在语言能力上比男性更具优势。女性在一般学习中掌握语言较快,语言表达清晰、流畅,另外,在外语、阅读、精巧手工制作等方面也比男生略高一筹。思维的独立性明显增强,不再轻信于人,喜欢“三思而后行”,喜欢发出疑问,并追根朔源。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青年女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想象能力急剧发展起来,并且在思维中占了主导地位,为她们而后的学习、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剖析女生青年期恋爱心理特征
随着女性第二性征的出现,意味着性机能的逐渐成熟。生理的变化也带来了心理的变化,在恋爱方面表现为:
1.恋爱冲动盲目,动机简单
许多女生只是需要爱和被爱,没有考虑到恋爱的对象是否适合自己,不清楚自己应选择怎样一个终身伴侣,一旦发现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便不顾一切敞开心怀,追求当今时尚的“闪婚”。
2.自主意思较强
表现在个性突出,重感情、易冲动,不受传统习俗的局限,部分女生在确定恋爱关系前,或在确定恋爱关系后,一般都不征求双方父母的意见。
3.自控力与受挫力较弱
女生一旦陷入热恋之中,往往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任感情随意放纵,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对恋爱对象过分依赖,稍有波折就痛苦万分。一旦恋爱受挫,即会情绪失控,无法自拔,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4.情感丰富,情绪不稳定性
当前女大学生的恋爱,人数呈上升趋势。一年级就开始谈恋爱的已不是个别现象,有的学生甚至一进校就谈恋爱。由于社会阅历浅,思想单纯,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需要,还没有一个很清楚的概念。在择偶标准上,只重外表,轻内在;在恋爱方式上,只重形式,轻内容;在恋爱行为中,只重过程,轻责任。她们富于幻想,易于被感动,被吸引。常常会为某一个人、某一段感情而悲伤哭泣。她们的情绪常常表现为不稳定,不成熟,容易激动,造成在恋爱问题上简单、幼稚不稳定。这种恋爱问题上的不成熟,加之在就学期间经济上尚未独立,恋爱过程中感情和思想易变,缺乏妥善处理恋爱中情感纠葛的能力,极易造成恋爱的周期性中断,或对恋爱对象的选择漂泊不定,恋爱只是一种形式,成功率很低。
四、做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师益友
高度重视当代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做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师益友,让她们懂得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每个社会人都应当讲心理健康,注意个人心理卫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心理保健。
1.充分认识心理疾患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
心理疾病是生物、心理、社会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对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应同时兼顾心理、身体、社会等多方面。在治疗的过程中让患者懂得心理疾病与多方面的关系,改变对疾病的态度,树立对生活的信心,遇事保持乐观并早日求医、配合治疗,就能降低个体心理疾病的发生率。懂得心理疾病或者有可能“不医而愈”;或者经过医治,根除疾患而恢复原有的适应行为和健康心态。
2.充分面对现实,认识现实
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必须与现实保持一致,才是正常的表现,才不至于脱离和逃避现实。一个女生在她的青年期充满了理想和幻想,但人的理想和幻想,必须以现实为基础才能实现。这就必须认识现实,了解和分析自己的理想是否适应社会需要,是否具备取得成功的主观条件和客观环境。如果不认识现实,只是做些脱离实际的空想,结果就会一无所成,这便会给自己心理上带来创伤。同时,人生活在现实中,挫折和困难是在所难免的。最近,江苏卫视台推出一档节目:职来职往。每一位应聘者必须面对十八位优秀的企业达人,并回答他们提出的关于职业技能各种犀利的问题。其中有一位硕士毕业于英国某大学电子商务专业的漂亮的女生,最后被所有企业拒绝,这就是社会现实。面对现实,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以坚定的意志去克服困难,才是健康的心理。那位女生我看见她求职失败后仍然从容淡定,坦然接受各位老师的意见,微笑离开招聘现场。所以,改变受挫情境,不在挫折和困难面前悲观失望,消极逃避,把握好心理落差,才能创造更好的未来。
3.开展自身心理的行为训练,锻炼意志
女性的心理健康是女端正的保证。人的行为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所谓行为端正,就是适度的行为反应。而适度的行为反应来自健康的心理。因此,只有女性的心理是健康的,才可能有端正的行为。正确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点、缺点、能力、兴趣等,这样就会在任职、择友、成家的过程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且增加成功的机会。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就会在现实生活中感到怀才不遇,因而愤世嫉俗,狂妄自大,给自己带来烦恼和悲伤。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报道的钢铁战士—刘琦为抢救战友的孩子而不幸被大面积烧伤,五官俱失,双手残废仍以惊人的毅力从事文学创作,写出了震撼人心的作品——《去意徊徨》。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刘琦意志的美丽!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让女生明白,奋斗是美,拼搏是美,坚强的意志是美,成功是美,甚至问心无愧的的失败也是一种美。接受自己,承认现实对自己的不利,即使自己在某些方面有些缺陷,甚至这种缺陷可能是无法改变的,但也不要自卑,因为除了有缺陷外,还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锻炼自己的意志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样会取得成功。
4.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协调人际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身心健康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社会支持作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社会因素,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引起了研究者的浓厚兴趣[3]。因此,正常的人际沟通,在身心疲惫之时,取得社会的支持,对于个体来说,也是生活中不能缺少的行为。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保持人与人之间充分的思想交流是保证个人心理健康成长所必需的。乐于交友,朋友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支柱。真正的朋友使人感到安全,能够欢乐同享;苦闷同诉,消除积存心中的郁结。所以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交往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更多的朋友,以沟通思想,交流感情,使自己拥有乐观的心境,健康的心理。自然,也就是心理健康的人。
5.引导性心理健康发展,正确对待恋爱、婚姻
正确认识获得科学的性知识,能促进性心理的健康发展,改变对性的愚昧无知状态,破除对性的好奇感和神秘感,为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打下良好的基础。伴随着女生身体形态的变化和第二性特征的迅速发育,她们的独立意识、性意识和性情感开始萌发,她们渴望与异往,希望了解性知识,但又惟恐被别人发现或讥嘲。身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青春期性教育往往被忽视,学生们常常会因为得不到科学的指导而陷于迷惑、焦虑甚至冲动之中。近年来颇为世人关注的青年犯罪案件中,性犯罪案件占18-25%,并呈现出继续上升的态势。青春期性教育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严峻课题,不能有效开展性教育,将为大学校园男女学生的心理品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所以作为高校教育者在女生青年时期注意将性科学知识教育与伦理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传授。引导男女同学正常相处。在着装上,女大学生应避免皮肤大面积暴露而给男同学带来视觉上的感官刺激;要正确对待性刺激,增强心理的承受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交往常识,提倡男女同学广泛接触,友好相处,不能首先把性别作为可否接触的前提,更不能人为地设置影响男女同学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心理障碍。广泛开展集体活动,如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文体活动等,让男女同学在集体活动中互相了解,沟通情感,避免因互不接触,互不理解而造成的隔阂。引导男女同学建立亲如兄弟姐妹的友谊关系,男女同学单独相处时,一定要冷静理智,光明磊落,女生尤其要自尊自爱,自重自强,慎重对待恋爱、婚姻,使她们的性意识发展走向健康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宋岩,崔红丽,王丽.男女有别的心理观察[M].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寄宿生活;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G8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4 — 0139 — 03
随着中国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学校布局的规划调整,寄宿制学校的数量快速增加,以寄宿方式就读的学生越来越多,寄宿生的成长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教育和心理学界研究的焦点之一。综观已有研究,承认寄宿生活对学生成长有一定积极作用的报道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在提高学生自立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和学习成绩等与应试教育有关的外在目标方面;大部分研究则关注寄宿生活对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影响,考察这些差异的表现和造成差异的原因。对处于8-14岁年龄段的中小学生来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安全意识尚未基本形成。这一时期学生对家庭、父母的生理和心理依赖很强,离开家庭的寄宿生活,对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深入研究寄宿生活对学生成长尤其是心理发展的影响,对于确保学生健康成长,促进义务教育模式的改善和提高,显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拟就寄宿生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核心对已有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为从学校社会工作方面解决这问题提供研究铺垫。
一、关于寄宿生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寄宿生活在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主要还是消极影响。近些年来这些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学生的社会化及社会适应
通过对低龄寄宿对农村小学生社会化影响的研究,刘先丽(2007)发现,低龄寄宿对农村小学生的社会化有积极影响,但也存在着不容人们忽视的问题,寄宿生活使学生离开了家庭,他们在性格培养、行为习惯养成和价值观形成等方面受父母的指导很少,他们的社会化更容易产生偏差。王芳、杨培(2008)借助青少年社会适应性问卷对寄宿制与非寄宿制高中社会适应性调查显示,寄宿制与非寄宿制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在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非寄宿制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寄宿制学生,寄宿学生在社交性、内抑性和人际信任方面得分均显著高于非寄宿学生。
2.寄宿与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
王春平(2011)通过农村小学寄宿生和走读生的焦虑对比研究表明,农村小学寄宿生焦虑状况不容乐观,焦虑水平和焦虑障碍筛出率都显著高于走读生,焦虑水平在性别方面未呈现显著差异,但年级间差异显著,私立学校寄宿生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公立学校。走读生焦虑整体水平较好,但也呈现出显著的年级差异。肖利敏、陶芳标等(2008)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安徽省农村小学五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3834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寄宿生抑郁症状检出率(52.7%)高于走读生(46.2%),寄宿生焦虑症状检出率(27.7%)也高于走读(2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寄宿是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1〕。
3.寄宿与学生的孤独感
关于这一议题,昝旻(2011)通过对寄宿与非寄宿制小学生自尊和孤独感差异研究发现,寄宿制与非寄宿制的小学生的孤独感差异显著(T=2.419,P=0.016
4.寄宿与学生的人际交往
刘朝军、田素英等(2004)使用SCL—90量表对寄宿生和非寄宿生进行了测评,发现寄宿制学校男生人际关系、敌对因子得分高于非寄宿制学校男生,女生人际关系因子得分也高于非寄宿制学校女生〔4〕。李宇青(2006)通过对寄宿制高中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的研究发现:97.6%的寄宿生认为生活的寝室有矛盾,55.2%的学生认为是生活习惯的差异导致,42.4%的学生认为是个人言行不当,37.6%的学生认为是生活琐事所致〔5〕。
5.寄宿与学生行为偏离
李璧、罗昭逊等(2003)使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用)对贵阳市789名学龄寄宿儿童和普通儿童进行测评,结果显示:寄宿儿童的问题行为检出率为27.55%,明显高于普通儿童的17.37%;寄宿儿童的违纪行为、行为与神经质行为问题检出率均高于普通小学儿童〔6〕。王玲、李崇勇等(2008)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3-5年级寄宿儿童和普通儿童进行调查发现:寄宿女生在活动情况上较非寄宿女生差,在社交退缩、体诉、多动、违纪因子分以及总量表分比非寄宿生有相对多的问题〔7〕。唐慧琴、杜亚松等(1999)用 YSR 对上海市某寄宿制重点中学 765 名初中生进行测试,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9.8%,其中男生有行为问题者 47 例,行为问题检出率占 13% ,女生有行为问题者 28 例,行为问题检出率占 6.9%,男生行为问题检出率大于女生〔8〕。
二、关于影响寄宿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关于寄宿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这一问题,现有研究主要围绕家庭、学校和寄宿生自身三个方面,其中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是影响寄宿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 家庭因素
董树梅(2006)在其《影响城市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家庭原因探析》一文中指出,家庭原因对寄宿生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表现是:亲子沟通缺乏,导致寄宿生情感缺失;父母期望值过高,导致孩子压力过大;特殊结构家庭,导致孩子遭受心灵创伤 〔9〕。
王玲、李崇勇(2008)对寄宿制小学生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表明,家庭教养方式对男生的影响不显著,对女生的行为有显著影响,父亲的过分干涉、严厉惩罚与寄宿女生的抑郁、多动、社交退缩、违纪、攻击等均成正相关〔7〕。
储小庆(2009)通过对农村寄宿小学生学校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发现,重庆市31个县区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家长与孩子交流时,关心学习情况的家长占97%,关心孩子生活情况的为77%,关心孩子身体状况的有65%,只有23%的家长关心孩子的内心烦恼,2%的家长关心孩子的业余爱好,没有家长关心孩子的课余活动〔10〕。
2. 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相关研究表明,寄宿制学校重视学习成绩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安全管理的管理理念,忽视学生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发展,使得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缺乏丰富的课余生活。
叶敬忠、潘璐(2007)在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情感世界研究中发现,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管理还处于看管为主的低水平,“不出事为原则”的低要求,对学生的心理状况缺少关注和引导,加之封闭式的严格管理,容易造成学生性格内向和封闭〔3〕。
吴霓、廉恒鼎(2010)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活动综述中指出,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比较贫乏。主要表现为:课余生活以学业为主,存在超负荷学习的现象;学校组织的课余生活形式单调,以体育活动为主;学生自主开展课余活动的能力不够,主要内容都与学校有关;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缺乏有效管理;寄宿制学校缺乏组织学生课余生活的软硬件设施〔11〕。
杨润勇(2009)通过对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的调查发现,寄宿制学校教师普遍存在“身兼数职”——除了教学,还要承担保障寄宿生人身安全和照顾其生活起居的重要责任。超负荷工作的教师往往难以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寄宿制学校生活十分没意思”;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除了课本、练习册之外,既没有课外书,也没有课外活动”。这些情况均会对寄宿生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12〕。
3. 寄宿生自身的因素
寄宿生自身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格特质、自我意识、性别方面。神经质人格特质者,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自我意识水平较低者,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寄宿女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于寄宿男生。
从人格特质来看,申自力、陈力(2012)在寄宿与非寄宿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指出,神经质人格倾向的个体,其心理特征表现为焦虑、担心,常常郁郁不乐、忧心忡忡,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和不理智的行为。正是神经质人格倾向的个体因其在情绪管理、为人处世等方面存在的这些缺陷,导致其在应对学校生活压力时会比他人有更多的困难〔13〕。
从自我意识方面来看,唐慧琴、杜亚松(1999)对寄宿制重点初中学生自我意识、情绪状态与行为问题的研究发现:765名寄宿制中学生中,11.6%的学生自我意识水平降低,9%的学生有抑郁情况,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9.8%,学生中自我意识水平降低者,有情绪抑郁者,他们的行为问题各因子得分都高于正常组,因此应该加强中学生自我意识评价的辨证性,防止和减少学生抑郁情绪,提高心理素质〔8〕。
从性别差异看,董树梅(2006)在分析影响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家庭原因时指出,寄宿女生中60%在心理健康测评中至少有一项因素出现焦虑倾向;在总量表标准分最高的10人中,女生占8人;各因素的检出率除冲动倾向外,寄宿女生均高于寄宿男生〔9〕。杜亚松、唐慧琴等(2001)对寄宿制重点中学男女生心理卫生状况比较研究表明男女生行为问题存在极显著差异,男生在抑郁、攻击、违纪和不受欢迎五个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女生,而女生在思维障碍和躯体诉述这两个因子上得分高于男生。
三、关于解决寄宿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梳理文献发现,已有研究主要从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来探讨解决寄宿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学校方面
要改善寄宿生的成长环境,就学校方面学者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要完善学校设施,保障后勤生活,加强制度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二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寄宿制学校老师必须真诚关怀、充分理解学生,用真诚的情感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14〕。三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让学生在不同领域达到自我实现,获得赞赏与肯定,使其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15〕。四是构建心理咨询、疏导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挖掘学生潜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心理需要,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休闲中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控制自我〔16〕。
2.家庭方面
关于改善寄宿学生的家庭教育和成长条件,研究认为:一是家长应不断学习,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正确的人才观,对学生的期望值应符合学生实际〔16〕。二是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与孩子的交流,了解其心理状况,认识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会对其未来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15〕。三是要加强家校沟通,让家长和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发展成长。
四、简单述评
在人们对寄宿制学校及寄宿生的高度关注下,在人们对寄宿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思考中,有关寄宿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已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指导寄宿制学校和寄宿生家长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改善办学理念和教育模式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对城镇化迅速推进的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的学校教育来说,现有研究的局限性仍然是明显的。这些局限主要表现在:
第一,就对象来看,现有研究大多只局限于对某一时期寄宿生心理特点的横断性研究,而缺少对该群体心理发展的纵向追踪研究。
第二,从方法和内容来看,现有研究多运用国内外成熟的心理量表对寄宿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调查分析,且多以描述性研究为主,研究方法单一;在内容方面,未考虑到中小学寄宿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忽略了家庭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关于寄宿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并未从学生安全感这一角度看待问题,仅从家庭结构、教养方式等方面寻找原因。
第三,从寄宿生活的影响方面看,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却缺乏对这一对相反作用的量化分析,从而会产生莫衷一是的效果。吴拉、朱丽莎指出寄宿生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而李宇青等人的研究则表明寄宿生容易产生人际交往问题。面对两种互相矛盾的观点,笔者认为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第四,从解决对策方面来看,已有研究主要是从学校和家长两个角度来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在寄宿生心理问题干预方面,多从心理学角度进行,而很少认识到寄宿生问题实际上是转型时期中国社会问题的某种反映,需要从社会工作角度来解决。在寄宿制学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不仅可以解决寄宿生心理问题,而且对这一问题的产生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上仅仅是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对寄宿生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所做的一个粗略的文献梳理,目的在于厘清问题,更深入、更细致的工作有待新的研究来深化,并为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必要的证据支持。学校社会工作是以专业理论为指导,秉持助人自助的理念,运用专业方法和技巧,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发掘学生潜能的专业活动。该工作可以为政府、学校和家长提供专业咨询和指导,共同为寄宿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参 考 文 献〕
〔1〕肖利敏,陶芳标,等.安徽省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抑郁焦虑症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
(09):785-787.
〔2〕 昝旻.寄宿与非寄宿制小学生自尊和孤独感的现状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
〔3〕 叶敬忠,潘璐.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情感世界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7,(09):29-31.
〔4〕 刘朝军,田素英,等.寄宿制和非寄宿制学校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临床康复,2004,(27):5782-
5784.
〔5〕 李宇青.寄宿制高中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6〕 李璧,罗昭逊,等.寄宿制小学儿童感觉统合及行为问题分析〔J〕.中国校医,2003,(01):16-18.
〔7〕 王玲,李崇勇,等.寄宿制小学生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07):494-495.
〔8〕 唐慧琴,杜亚松,等.寄宿制重点初中学生自我意识、情绪状态与行为问题〔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04):228-230.
〔9〕 董树梅.影响城市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家庭原因探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6,(04):38-40.
〔10〕 储小庆.农村寄宿小学生学校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11〕 吴霓,廉恒鼎.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研究综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12):32-35.
〔12〕 杨润勇.关于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08):32-36.
〔13〕 申自力,陈力,等.寄宿与非寄宿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2,(08):38-42.
〔14〕 陈泊蓉,李贵安,赵微.陕西省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陕西教育,2011,(09):12-13.
关键词:中学生 情绪智力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88-01
1 引言
近年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普遍重视。有关研究表明我国有10%~30%的青少年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1],因此,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而查阅相关文献可知,以往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多集中于对某一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调查[2-4]、影响因素及相应的培养措施的探索,也涉及到心理健康与自我概念、父母教养方式、社会适应、应对策略等因素的相关,但考虑到情绪智力的文献很少。情绪智力最早由Mayer和Salovey于1990年提出[5],一般被定义为个体适应性地知觉、理解、调节和利用自己及他人的情绪的能力[6-7],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健康[8]。作为正处在青春期阶段的中学生,他们具有很多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对其进行情绪智力的培养和提高,将有助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学生情绪智力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求为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提供相关资料。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遵义地区四所学校的1200人进行调查。
2.2 研究工具
中学生情绪智力量表由黄辛隐教授编制,共有37个项目,包括八个因素。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由王极盛教授1997年所编制,由60个项目组成,分为10个分量表。
2.3 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3 结果
3.1 遵义市中学生情绪智力的一般特点
经描述性统计可知,中学生情绪智力总分得分在46-115之间,平均数为83.66,标准差为12.05。对数据进行次数分布统计,中学生情绪智力的八个因素和两个维度上的得分都近似正态分布,其总分也呈近似正态分布状态。
3.2 中学生情绪智力在男女性别上的差异
经独立样本T检验,在性别维度上,中学生在情绪智力的八个因素、两个维度和总分上都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并且所有的差异性都表现为女生得分要显著高于男生得分。
3.3 中学生情绪智力在不同生源地上的差异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在不同生源地维度上,中学生在情绪智力的八个因素、两个维度和总分上都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体现为城市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得分。
3.4 情绪智力不同水平下的心理健康差异分析
参照高低分组法,将情绪智力得分划分为高、中、低三组,对其进行心理健康差异性的研究,经方差分析,不同的情绪智力水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非常显著(F=32.78,p
4 讨论
4.1遵义地区中学生情绪智力的一般特点
通过次数分布统计,中学生情绪智力的八个因素、两个维度及总分上的得分都近似正态分布,说明遵义地区中学生的情绪智力及各因子的发展处于正常状态。
4.2 性别差异
在性别维度上,女生的情绪智力总体好于男生,在处理“自我情绪”和“他人情绪”的各种能力要明显好于男生。这是由于男女生自身心理发展的不同特点所决定的,女生的情感相对男生比较细腻,内部心理反应比较敏感,此外,女生的角色被社会要求更加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理解他人,注重生活细节;最后,女生相对比较善于表达自己的内心的心理活动,情感上容易得到宣泄。
4.3 生源地差异
在生源地维度上,城市学生情绪智力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原因在于,首先,城市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高于农村,从事的职业的多样性,对教育子女的方法也呈现多样性,从而在提高子女情绪智力上提供了先决条件;其次,在家庭环境上,城市学生大多数处于良好的环境中;第三,在教育程度上,城市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所受到的重视程度高于农村,因此,城市中学生情绪智力的发展水平要优于农村学生。
4.4 相关关系
由前文可知,情绪智力三个等级两两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很显著,说明情绪智力的发展状况,对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客观上,情绪智力比较高的中学生,由于善于认知自己和对方,因而能很快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和谐;在主观上,情绪智力高的人在情绪及情感上能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把握,能够经常持平和心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有效的情绪处理,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想提高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情绪智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景英.中学生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2007,(5).
[2]叶曼.湖南省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湖南:中南大学学报,2008,(5).
[3]周春兰等.寄宿制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广东医学,2009,(9).
[4]邓厚才等.贵阳市城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9,(8).
[5]MAYEP·JD, GEHER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emotion [J].Intelligence.1996,(2).
[6]Salovey P, Mayer J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19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