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范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

第1篇: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范文

思维模式的不同:中国思维模式是宏观的,使中国人能更好地把握全局,中方一般都比较的注重儒家思想,注重礼义廉耻,在平常的时候比较的含蓄,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更加注重礼节问题。西方善于微观思考,严谨的思考,这是由于微观化的思维模式,也使西方更早地进入科学社会。一般崇尚开放思维,思维方式很直接,思考的方式更加注重一些利益性的问题,略带个人主义。

中西之间的科学文化呈现的文明底色不同:科学文化诞生于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自由民对纯粹知识、对“无用之用”学问的追求,就培育塑造了西方文化中探究自然秘密的好奇心和理性传统。形而上学的建立、发展与完善,为进一步追求建立严整自洽的逻辑体系,提供了有益的思维训练。基督教经院哲学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更是直接酝酿促进了近代科学的诞生。近代科学以求真、实验、证伪、定量等范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传统,逐渐成为科学共同体的伦理规范和精神追求。此后,近代科学以具有强大解释力、说服力的丰硕成果,生动彰显了“知识就是力量”的丰富内涵。

家庭文化的不同:中国社会极为注重家庭概念,家国同构可谓是其典型特征。中国更加重视家庭生活而缺少集体生活,在集体和个人之间有所选择时候,往往以集体理念为重,同构伦理来对社会进行相应组织,也正是因为此,我们国家被称为“伦理本位”社会。西方社会则更加推崇个性发展,坚持以个人作为发展的根基,国家的形成则更加注重契约的作用。西方人比东方人更为注重集体生活,但是对于家庭的概念则相对淡薄,通过宗教来对个人形成威慑、凝聚社会,来确保个人的独立地位与自由权利,所以被称为“个人本位”社会。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范文

(一)历史传统差异就

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来说,历史传统的差异应该是最为明显的方面。由于民族及国家发展历史进程的不同,在漫长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文化群体及文化群体特征。我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为文化及社会意识的主流,且在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儒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较为深刻、深远的作用和影响。以现世文化作为关键的、核心的内容,体现出群体文化基本特征,并且通过多种协调伦理观念及意识来实现文化及文化群体的自我认定,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主要基调。就这一基调来说,可以从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俗语来观察:我国传统文化中俗语的某些部分可以很好地反映我国文化发展的基调。比如“与人为善,吃亏是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都很深刻地揭示了我国文化的主流和基调,很好地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语言内涵的发展动向。西方文化则更为倾向于个人主义及个人英雄主义,宣扬人权至上,追求和实现自我的发展,将自我表现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放在首位,极为重视对于独立、自由的向往和歌颂。诸如英语文学作品中常用到的“individualism”一词,我们将其译为“个人主义”或是“个性主义”。外国著名文学作品《简•爱》就是歌颂了一个个性独立、向往和追逐爱情自由及尊严的女性,通过这一人物传递出西方文化的主流和趋势。所以就中西文化的差异来说,历史传统上的差异,应该是较为突出和明显的一个方面。

(二)生活习惯差异除了历史传统文化的差异外

中西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生活、风俗习惯的差异上。中西方文化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诸如中国人见到熟人,会习惯说:“去哪儿了?”“吃过了吗?”等类似的语句,但是传递出来的意思并不是真正要问对方打算去什么地方或是有没有吃饭,而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问候语。然而在英语文学翻译作品里可以看到,礼貌用语都是一些具有实际意义和真实性的语句,很少涉及到一些形式问候语。在英语文学翻译中,经常会遇到情景对话的环节,在这些情景对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方文化中的问候习惯与我国有明显的差异,作品中的人物如果要进行问候,便是直白简单切合当时情景的表达。除问候习惯的不同之外,中西方礼貌习惯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礼貌习惯的最大特征在于“卑己尊人”,包括孝道等,都是通过晚辈对长辈的谦恭来体现“礼貌”这一行为,并且将这种“谦让、谦卑”的文化当成一种崇高的美德。当别人对我们发出赞叹或是表扬的语句或语气时,我们通常会进行自贬以示礼貌,这一礼貌习俗是中国的一大特殊文化现象。而西方的礼貌习惯与中国恰恰相反。一般情况下,一方对另一方进行夸赞,并且是符合对方实际情况的,受夸赞的一方通常都会接受这一赞美或是赞叹,并对赞扬者说“谢谢你”,以此表示对对方肯定的感谢。由于中西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我们往往会认为西方人比较自信且不谦虚。而作为西方人来说,对于中国人对自己成就的贬低,也表示不理解,觉得中国人不太诚实或是诚恳。因此,对于中西方在文化生活习惯上存在的差异,需要进行更为深刻的探讨和挖掘。

(三)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

从本质上来说,是基于语言而逐步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较为深层的特有机制,并且其具体表现是在语言形式之中。从英语文学翻译作品来看,思维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之一。思维方式的差异是进一步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导致语言差异的重要诱因。从古代开始,我国传统文化就主张天人合一的理念和思想,看中人与天的和谐与统一。因此,相较于西方国家来说,我国的生存意识更为明显,并且在形象思维方面更为突出;与此同时,我国思维方式中,还较为重视抽象思维的发展,对于实证研究及逻辑推论都比较看重。而西方文化在这方面与我国文化有着根本区别,从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框架和逻辑顺序就可以看出:其语言在句法特征、造字、语言的组织、思维的方式、逻辑性以及思维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汉语里如果要对一个事物进行描述,通常都是从大至小,由表及里,从一般到特殊来完成。而英语在这一点上,恰好相反,具体地表现在汉英语句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称呼、位置、组织系统等多个环节当中。诸如在问句“你吃饭了没有?”当中,我国文化所指的吃饭,可以是早饭、中饭,也可以是晚饭,人们往往不需要指明。但是,在西方的文化当中,则必须要具体到早中晚,逐一翻译为:breakfast,lunch,supper。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究竟是什么因素的影响和作用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呢?笔者着重从历史社会根源、社会经济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社会根源的不同

中国经过了漫长的帝王世袭制度的封建时期,而在西方,很早就开始出现民主集中制的苗头,并且在随后的发展中不断更迭交替,直到现在看到的资本主义制度。封建制度背景下,我国国民的思想及意识形态其实没有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皇室及官员在引导着整个社会的潮流,从某个层面来说,在封建社会我国国民是不存在思想自由一说的。而就西方国家来说,自文艺复兴时期就逐步开始了思想自由的“征战之路”,开启了欧洲文化发展的新章程(中国在文艺复兴时期也受到了影响,但是最终却没能在思想领域掀起如欧洲般的大波澜)。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文化精神领域似乎出现了新局面。

(二)社会经济的影响

除了历史社会根源的作用和影响外,社会经济结构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古以来,我国百姓就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人人都在为生计打算,我国的思想家、文学家们大多都是经历过许多的挫折与起伏,才作出了一些耐人寻味、万古流芳的作品。而就西方国家来说,由于社会较早步入工业时代,人们的劳动力价值得到了体现和尊重,基本上可以满足温饱需求,加上西方国家对科技文化的重视,劳动人民基本上都享有创作的机会。所以,西方文学大部分作品的素材都比较贴近劳动人民的生活实际。而在这一点上,中国恰好相反。虽然中国古代也有一些贴近百姓生活实际的作品,但是大多数都是文人为宫廷所做,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三)文化个性的作用

文化个性也是形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要素之一。众所周知,在社会主义制度之前,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制度时期,文化风格通常较为保守。从这一层面来说,社会制度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压制了个人思想的发展,或者说是压制了个性化的发展;而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是一种以资本流动为基础,较为重视财产和人权的社会体制,在这一体制中,比较重视公民的个人权利,赋予了国民很大程度的思想自由,推动了社会文化多元化及多层次的发展。

三、差异视角下推动英语文学翻译工作发展的有效措施

中西方文化交流从很早就开始了,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增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密切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如何正视中西方文化差异,推动英语文学翻译工作的有效进行,是文学翻译界当今热议的话题。

(一)通过差异化进行深度审视

所有事物的存在都具有两面性,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也不例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证文学作品的原汁原味。甚至在接受差异的基础上,对自己进行深度审视,找到不足,谋求发展的主动权。我国的主流文化是中庸及和谐,但是在某些场合或是情景下,这一理念实际上是发挥不了作用的,鉴于此,可以借鉴西方国家近代更为科学的“管理策略”,提高我国的外事能力或是文化引导的能力。

(二)寻找共同点争取主动权,促进文学文化交流

第3篇: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范文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文化差异;交际方式;产生影响

一、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背景

中国经过了漫长的封建统治时期,在传统的历史过程中,儒家思想居主导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人们崇尚自我贬抑,尊崇谦虚的交往方式,反对过分展现自我,其传统文化主要突出群体性的特点,其待人接物上以尊重整体性为原则,反对个人意志凌驾群体之上。西方价值观经过文艺复兴的等运动的改造下,主体呈现宣扬个人主义的特点,鼓励人们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在实际的交往过程中,西方崇尚英雄强者,大多认为社会是弱肉强食的,极大的体现了个人的体制特征,比如个人崇拜主义等等。这种个体特征是将个人凌驾于群体之上,与中方的文化存在实质性的差异,文化差异带来价值观的差异,价值观引导人们进行不同的社会交往活动[1]。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文化差异。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接人待物,举止言谈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影响交际的主要表现方式

(一)日常交际的寒暄和打招呼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一套约定成俗的交际规则,同时还受人们日常社会活动方式的影响而形成固定的习惯。比如中国人在见面的过程中通常以 “你最近怎么样?”或者“你吃饭了吗?”作为常用的打招呼方式,并非实际对你最近生活以及是否吃饭表示关心。同时还会根据聊天人的工作背景以及年龄等进行相关的聊天话题,仅作寒暄使用。然而西方的价值观不同,他们极其注重个人的隐私保护,如果你进行这种询问式的问候,他们会认为自己的私人生活被监视,会遭到西方人的方案,因此,在西方进行日常的打招呼时,需要避免提及与个人生活有关的事情。比如在见面过程中可以说:“Hello/How are you!”,还可以以天气为话题进行交流,避免因为价值观不同造成交际障碍。

(二)人们之间的相互称呼

在西方家庭中,对于长辈可以直呼其名,而且没有表现不尊重的意思。然而在中国,对于老人家必须用尊称,还有对于比自己年长的人需要带上一定的尊称,以此来体现中国人的礼貌性。还有中国在称呼他人姓名时常常带上“小”字,以表达对于人的亲切,然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不礼貌的交往行为,同时在西方国家,对于老人家可以统称老人家以及姓名后带上“老”字,表示其辈分高,然而,在西方,这种称呼是含有贬抑的倾向,无论男女老少他们一律直呼其名。

(三)表达与接受情感

中国人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交往中持有谦虚的态度,通常不能够很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往往在表达方式上过于含蓄委婉,以表现自己的教养素质。然而在西方国家,他们习惯于直接的赞美与表达,通过正面的表扬来表达自己的感,同时又能够坦然的接受他们的赞美。中国人在接受赞美时常常委婉谦虚,不肯直接承认。比如当夸奖一个中国美女很漂亮的时候,中国人会回答“No,no,Where?”,然而西方人会直接说“Thank you.”

(四)分别的方式

中国人的另一大传统是好客,因此在拜访结束后会表现依依不舍的态度,并且强烈的要求多做停留,在送别的时候会将客人送到楼下,主人会对客人表示留恋并嘱咐下次再来,其语言多样化无法翻译成英文,然而西方国家对于客人的拜访结束利用一个手势并且说“Goodbye”只要将客人送至家门口就可以表示主人的礼貌[2]。

三、分析其中西文化差异影响交际的原因

(一)价值观的差异

由于不同的文化历史,长久积淀下来的人文特征出现较大的差异化,主要表现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价值差异上,中国的价值观是强调个体让位与群体,在群体利益下集中,忽视个体化的需求,然而西方主张个人主义的展现,强调人权以及自由。因此,在社会交往中,会影响其待人处事的行为方式。

(二)世界观的差异

世界观的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他关系着对于国际交际之间能否进行深刻的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赋予人们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然而,在西方的文化中崇尚将人与自然分立,主张人权的自由,不受束缚,所以其形成了求新求变的民族特性,而中国则形成了以和为贵的思维方式[3]。

(三)文化语言上的差异

语言上的不同是影响交际的一大因素,由于文化历史构成其语言的体系准则,语言上的差异还包括语音语义上的不同,其集中体现了社会习俗与生活价值观。语言是历史演变的最直接的体现。基于现代各种语言的翻译学习,语言障碍已经不那么明显,但是其中语言的历史底蕴还存在较大的理解差异。比如汉语词典中的“龙”与英语单词存在不同的含义,在西方dragon是贬义的,象征凶神恶煞。然而在中文中,是图腾的象征。

结束语

中西方由于文化差异造成思维、价值观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其文化传统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方式与准则。只有进行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才能更好的进行跨国际交流。

参考文献:

[1]黄耘.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南方论刊,2010,03:111-112.

第4篇: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范文

在全球文化大融合的当今社会,英语使用越来越广泛,阅读能力是高中生今后工作使用英语的主要技能,英语阅读在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英语阅读中,适当介绍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加强跨文化信息的了解,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的积累,加深对世界各国文化的了解,还可以借此借鉴和吸收世界多种先进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同时保证了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稳步提高。

一、跨文化障碍的现象分析

(1)词汇的文化差异。词汇,作为语言组成的基本单位要素,在不同文化中,同样的词汇有时所传达的内涵和意义也是不同的。比如在汉语言文化中,经常用“猫、狗”等词汇形容人性不好的一面,比如“哈巴狗”“走狗”等;而在西方文化中,“cat、dog”更多地传达的是一种赞扬和喜爱的感情。

(2)语法的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带来的思维方式必定有所不同,在英语中客观事物更被重视,而汉语中则更看重主观主体思维。因此,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句式上就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更多地表现在主语是否被省略,语句组成中的主谓宾是否完整方面。

(3)语言结构的文化差异。在英语各种句式语法中,经常出现倒装句,即结果在前,原因在后,将重要的事情、结果放在前面阐述,而相对而言其原因等则放在句尾;在我们传统的汉语言中,则属于恰恰相反,我们更习惯于由次要内容引出主要内容,由原因到结果,将发展情况徐徐阐述而出。

(4)宗教、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和西方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发展到今天所产生的差异较大。比如在方面,西方人对宗教的热爱、对上帝的信仰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偏向于佛教、佛祖等方面的口头语及词汇有时可能较多。由此产生的衍生词汇和典故,则是更加博大精深,需要文化的积累。

二、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介绍西方文化背景知识

(1)通过文化背景讲解,对比不同文化差异。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必要的词汇拓展讲解、句子结构分析之外,加入文化内容的讲解,介绍课文篇章中所涉及的各种文化背景因素、历史发展,并对中英文化差异作出分析,使学生了解生活在不同社会背景中的人们的语言及其文化特征和文化习惯。结合所学阅读内容,引导学生多做一些相关方面文章的泛读,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更可以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这种有意识的训练,可以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探索兴趣。

(2)利用试听材料,增强语境及思维训练。教师可以选用一些原版的介绍英美文化的或与英美文化相关的视听材料,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地给学生提供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等。比如美国热播的校园轻喜剧《生活大爆炸》、反映美国军人间深厚情谊的《兄弟连》。在听到不同人在不同场合,就不同问题与不同人谈话及处理事情的过程中,既进行了语言的实践,又对照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扩展了学生英美文化方面的知识,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探索兴趣。

(3)延伸词汇的内涵,理解文化背后的意义。词汇是语言的组成,同样也是对文化影响中最为敏感和直观的一个层面。不同词汇的背后往往会隐含着很深的文化底蕴,在不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不理解其外延所表达的意思的状况之下,而仅仅把词汇表面意思串联起来,很多时候便会形成理解障碍。

第5篇: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范文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274-01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语言甚至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特点,历史,风俗,习惯等。文化的传播亦靠语言这个重要工具,所以要想学习一个民族的语言,应该先从文化入手。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虽能够对英语有一定的语言基础,但还不免因为对英美文化了解的不够全面而导致语用错误。当学生对英美文化不了解时,他们就会从自己民族的角度考虑问题,先入为主地用汉语思维和语言习惯去表达英语,导致表达出来的完全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即中国式英语。这种现象给我们以启示: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英语,表达流畅地道,不光要单纯地传授语言点,语法,表达法,还要讲解他们的由来,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和中国文化的差异。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运用英语,才能培养出具有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使其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

一、中西方文化中问候语的差异

中国人见面的时候通常会问对方“吃了没有”,“干什么去”,中国人认为这是一种亲切,自然的沟通开始。但在西方这样的问题会使对方感到摸不着头脑,很奇怪你为什么会这样问,使对方产生误解,认为你干涉了他的个人隐私和自由,使对方无法接受。西方人见面的问候语通常会是关于天气或旅游等问题。比如在大学英语口语考试中经常听到外教问学生最喜欢去哪里旅游,喜欢那里的什么等问题。那是因为西方人觉得这个话题比较轻松,随意,但中国人可能认为这个没必要去谈论。

二、中西方文化中称呼语的差异

中国表示称呼的词很多,关系的表达也很复杂。比如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女儿,儿子,姑,姨,舅,大爷,姑父,叔叔,舅妈,大娘等等表示辈分的词,把对方的性别,关系表达的很详细。而英语中通常只用一个词就可以表示多个称呼:例如用grandpa表示爷爷,姥爷;grandma表示奶奶或姥姥;用aunt表示姑,姨,舅妈等;用cousin表示堂兄,堂弟,堂姐,堂妹;用father-in-law表示公公或岳父;用mother-in-law表示婆婆或岳母。在汉语中我们可以在姓氏后面加“老师,经理,主任,校长,院长,工程师”等词作称呼,表明身份。但英语中不可以把这样表示身份,职业的词直接和姓氏连用,你不能说“teacher Wang”,“manager Zhang”等等。

三、中西方文化中话题的差异

中国人喜欢谈论对方的年龄,收入,是否结婚等话题,认为这是关心的一种表现。然而英美国家却不喜欢这样的话题,觉得这是在窥探其个人隐私。所以在英语中对陌生女子的称呼可以用Ms,而不能在不知道对方是否结婚的情况下冒昧的用Miss或Mrs,也不要随便问人的工资是多少。再比如我们中国人在彼此很熟悉的情况下会比较关注对方的胖瘦,认为这样也是一种关心。但英美国家的人对这样的话题会感到你很不礼貌,使其尴尬,无法回答。所以在与外国人交流时,请不要谈论涉及对方年龄,婚姻,工资,信仰等方面的话题,以避免造成误解和尴尬。

四、中西方文化中礼仪的差异

你很少听到在中国的家庭中家人会为表示感谢而对对方说“谢谢”,这样会让人感到关系疏远,不那么习惯自然。而英美人却无论什么场合,人物关系都可以使用“Thank you”,这是被他们所接受的一种礼节。在收到别人送的礼物时,西方人会当面拆开并表示谢意,表达自己很喜欢这个礼物。但中国人会认为当面拆开很不礼貌和难为情。在听到他人对你的赞美之词后,中国人会很谦虚地说“过奖了,哪里哪里”,而西方人却大方地接受并回答“Thank you”。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有细微或明显的差异。如果学生对这些文化差异没有一定的了解,必然会犯语用错误,交际起来不那么顺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把中西方文化差异渗透到大学英语教学当中去。

五、在教学中引入文化信息和文化内涵

在原来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词汇,语法和句子的讲解,只讲解它们的自身含义和用法,并没有将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内涵讲出来。这样导致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必然记忆不深,实际应用起来也很困难。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学量的西方文化,把词汇,句子和文化联系起来渗透给学生,还可以适度地增加关于西方文化的话题。比如在课文中遇到西方节日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西方节日的历史及庆祝方式,把中国的节日和西方的节日进行对比。中国有其特有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等。西方也有其特有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复活节等。而且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中国人也越来越喜欢过一些西方的节日如情人节,圣诞节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树立文化意识,了解西方文化背景。

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增加听说练习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多,学生练习的内容少,学生由于缺乏练习就容易出现语用错误。若要解决交流的实际问题,教师应该放弃固有的教学模式,多给学生交流练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听,说的过程中体会西方国家语言的特色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行对比记忆。同时可以考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电影,幻灯片,图片等使学生能够把教材与英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交际礼仪等知识结合起来。通过观看和对话练习使学生对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有更浓厚的兴趣去了解,自然能够耳濡目染。

总之,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教学的过程更应该是文化了解的过程。只有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注重实际练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际交流运用能力,准确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1):94.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9.

第6篇: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范文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 差异 教学 交际 能力

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的任务里有这样的描述: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事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交际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

一、称呼语

人教社JEFC教材Book3Lesson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现过“I’m sorry to trouble you,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就会感到莫名其妙。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上课时的问候语往往是“Good morning,teacher!”也就相应地把“李老师”称为Teacher Li。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李老师=Teacher Li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别扭。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等。

二、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 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现在这种习惯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接受。)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 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和英语国家人的不同风格。

三、赞美及回答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表现等。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Your skirt looks nice.B:Thank you.而我们对于别人的赞美往往谦虚地说:“没有,没有。”,“哪里,哪里。”不敢喜形于色,以防被人说骄傲。

四、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1Lesson 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 Mrs Read?”“Ah,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国家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五、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六、介绍

人教社JEFC Book 1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就会觉得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七、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这在人教社JEFC教材中有充分地体现,如JEFC Book2 Unit3 Mid-autumn Day和Book3 Unit13 Merry Christmas!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第7篇: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范文

关键词:中西;跨文化交际;障碍;对策;研究

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活动变得越来越多,中西方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日益成为社会热点。在中西方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不同而造成的文化差异势必会给中西方跨文化交际活动带来一定的障碍。因此,对中西方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形成的障碍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1.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文化差异现象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而发生的相互作用。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方的跨文化交际变得日益频繁,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常见的文化差异现象。

1.1隐私方面的差异

中国人表示对别人的关心时往往会关切地问:"你今天好像气色不太好,是不是不舒服呀?""你最近变瘦了,可要多注意身体呀!""好久不见,最近身体怎么样呀?"等等之类的问候语,有时朋友之间还会彼此询问对方的职业、婚姻状况及收入等等。然而,在西方国家,见面寒暄时往往使用天气状况或者体育赛事等话题,谈及对方的年龄、收入、家庭情况及身体健康等等都是侵犯个人隐私的不礼貌用语。

1.2 时间观方面的差异

长期以来,中国人养成了随便走亲访友的习惯,而且在时间上的支配上也是比较随意的,有时往往不事先打招呼而直接去串门,尤其是熟人、朋友之间更是如此。然而,西方人的时间观特别强,在日常生活中一般都会对时间做出精心计划与安排,如果拜访客户或者友人,一般都会提前预约时间、地点,并按时赴约,爽约或者迟到是极为不礼貌的事情。

1.3客套语方面的差异

中国人非常注重谦虚,讲求"卑己尊人",在得到别人的赞扬或者夸奖时往往会说:"没什么,哪里,哪里""您太客气了,这是我应该做的"之类的谦逊语言,这是让西方人极为不理解的地方。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当听到类似的表扬或者赞美时,西方人只会说:"谢谢!",这会让中国人觉得西方人不够谦虚、过于自信。

1.4餐饮习俗方面的差异

热情好客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交际场合或者宴请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总是会彼此之间互相敬烟敬酒,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会客套地说"多多包涵,饭菜一般,大家将就着用餐吧"等等之类的话,令西方人甚是费解。然而,西方人则认为客人吃什么吃多少应该随意与自便,用不着主人为其夹菜倒酒,否则会感到不适。

2.中西方跨文化交际障碍形成的原因分析

2.1 背景文化的不同

中西方具有不同的背景文化,也会使中西方跨文化交际出现某些障碍。中国历来推崇"中庸之道",即凡事折中,不过分凸显个人力量,还要注重集体主义,凡事以集体为中心,然而,西方人提倡"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凡事讲求创新,人人平等、自由,凸显个人力量。中西方背景文化的不同将会造成中西方人们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时形成某种障碍。

2.2价值观念的不同

价值观念的不同也为跨文化交际设下了重重障碍。中国人比较推崇谦虚礼让,倡导相互支持和集体主义的原则,追求随遇而安的生活;然而,在西方的文化中,他们更加注重个人价值至上的原则,崇尚个人奋斗、独立性、自主性、自由发展、追求自我实现,认为随遇而安是懦弱、不思进取的表现,与东方的文化价值观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2.3思维方式的不同

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给中西方跨文化交际带来了较大的障碍。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直线式的,在交流、沟通过程中常常是想什么就说什么,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往往是间接螺旋式的,谈论某个话题时总是"兜圈子、绕弯子",大量篇幅围绕着主题而不直接切入正题,容易引起西方人感到不耐烦,甚至产生一些误解,直接导致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2.4行为规范的不同

由于每个民族的行为规范都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就会使中西方人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一些不快与误解。在中国文化中,有时可能会涉及到工资收入、婚姻状况、等谈论话题,这时往往被当作示意关心的一种表现;然而,由于中西方所依据的社会规范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类似的话题在西方文化中却构成了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和不尊重,自然也会大大影响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的效果。

3.消除中西方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对策研究

3.1 提高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储备和跨文化交际素质

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首先就是要注重自身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储备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这样才能够在其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清晰的认识,并且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计划,丰富英语教学内容,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文化知识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努力消除中西方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存在的障碍。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一些反映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内容的书籍、杂志,参加中西方学术交流活动等来增加自身的国外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降低和消除存在于中西方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语言障碍。

3.2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导入文化要素,树立文化差异意识

在全球多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外语教学过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语音、语法教学以及词汇量的掌握和运用,而是要帮助学生树立中西方文化差异意识,引导学生去接触和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内涵,为此外语教师需要在其教学过程中注重西方文化要素的导入,使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之处。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语言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同时对于学生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具有非常大的帮助,正是由于前期对各国文化不同背景的了解,才能够消除中西方跨文化交际时产生的障碍,实现交际沟通的顺利进行。

3.3创设跨文化交际语境,培养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课堂教学语境的构建对于提高语言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以及课外学习活动中,要注重跨文化交际语境的创设,借助语境条件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情景对话和交际沟通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水平,最终实现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要善于借助外部有利条件以及设施来辅助教学,比如说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就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来帮助学生了解中方文化的差异,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并实现真实场景的模拟构建,加强语言应用实践环节的训练,降低或消除中西方跨文化交际障碍对学生语言学习的影响。

3.4开展第二课堂,建立多元化能力实践环境

开展第二课堂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学习和接触英语语言的机会,由于学生的多数时间远离课堂教学环境,处在国语的母语环境中,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实践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应该建立多元化能力实践环境,开展第二课堂的教学实践是必要的教学手段。开展第二课堂就是要帮助学生沉浸在英语文化氛围之中,同外语学习者或者使用者进行日常的交际与沟通,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更加详细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进一步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对于学生自如地应对跨文化交际是极为有利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活动变得越来越频繁,由于中西方在背景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不同,造成了双方在隐私问题、餐饮习俗、时间观、客套语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也正是因为中西方文化具有许多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习惯,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要及时地向学生讲解清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并积极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来消除中西方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障碍,有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促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畅地进行,更好地为我国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杨东焕.跨文化交际障碍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1,(01).

第8篇: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范文

不同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就语言与文化的而言,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文化对语言学习的影响重大,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对文化渊源的了解。人类文化学和语言文化学认为:单纯掌握一种外语的语言并不能与掌握目标语的人进行交际。古希腊神话和基督教思想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影响着西方文明的发展,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也深深的影响着中国文化。中西方文化无论是在地域上还是在根源上,都有极大的不同,了解中西方方文化,广泛涉猎中美文学作品,对语言学习者是十分必要的。

1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不同表现本文由收集整理

1.1 对待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的异同

在西方文化中,与“自我”相关的观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无所不在。西方人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民主,讲求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认为如果连个人利益都保证不了,更不能谈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在处理各种纠纷与冲突时,他们以维护个人利益为根本,有利个性独立发展;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他人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私欲,反对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讲究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受到的教育是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集体利益为主,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1.2 考虑问题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人同源,却有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人与人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形成了文化文明的差异,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能力,注重理性思维,他们更乐于从物质世界着手,考虑事物之间的逻辑性、关联性,探索和追求事物的本源。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最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注重感性,强调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在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灵魂与肉体之间的关系时都有着更深的思考,偏重于感性思维或抽象思维,探索事物喜欢从情感角度来进行,追求事物的发展及变化性。

1.3 风俗习惯的差异

中西方人的风俗习惯相差甚远,比如从对颜色的好恶来看,中国人喜欢红色,传统的中国人把红色视为“喜庆” “吉祥” “旺运”等的美好象征,在重大节日时穿上红装,挂上红灯笼等,而白色、黑色被视为不祥的征兆,通常在对已经过世人的葬礼上穿上黑或白色的衣服。恰恰相反西方人喜欢白和黑两种颜色。在他们心中认为白色是纯洁的象征,新娘在婚宴上穿上白色的婚纱,参加晚会时外国女性则穿上黑色的衣服,表正式,典雅,由此可见,中国人喜欢红色,黄色,崇尚热情,西方人喜欢白色,黑色,注重理性。又如在生活中西方人注重个人的生活质量,注重对个人利益、个人隐私的保护;而中国人则更多时候会考虑到家人和朋友的处境,讲求亲情,友情。

此外,从造字方法上看,中国人以象形字为主;西方人以“尽量使人明白一个字的含义”为宗旨。这种目标上的差异分明表明中国人注重外形上的美感,而西方人注重内在的实用性。从艺术角度上看,中国的水墨画大开大阖,气势如虹,讲求神似和意境;西方油画注重写实,讲究的却是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这种写意和写实的不同表现出东西方人个性发展的不同:情感与理智。从建筑风格来看,西方建筑以直为主,真冲去霄,线条感强,表现出对天空的向往;而东方建筑则以曲线为主,体现出对大地的眷恋,这种直与环的区别表现出西方人追求征服自然,锐意进取的性格,而东西认则是提倡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之道。

2 文化差异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影响

文化赋予语言丰富的内涵,文化的传播促进语言的发展,在不同文化相互影响作用下语言中大量新词汇和表达法的出现。接触和了解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点,有利于对中西方语言的理解,学习,有利于弘扬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及更多的汲取西方文化精华,从而培养语言学习者的世界意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从词汇学习来说,在西方文化中,与自我相关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学习中我们就不可避免的学到很多与自我相关的词汇如self-confidence(自信),self-image(自我形象),self-cultivation(自我修养),self-admiration(自我赞赏)等。我们受文化的影响,可能认为在西方社会中追求的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及与self相关的词汇多为贬义词,但在他们看来可能追求个性,独立,自我是很重要的,因此对文化的前提了解就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应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的根源,增强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

西方人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西方人重理性,重逻辑思维;而中国人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因此在学习语法过程中注重运用各种关联手段以求句子的完整,组织严密,层次分明。如英语中前后分句必须主语是一致的,否则为错误的。相反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注重理解,以辩证思维为主,故在汉语里这种情况则完全不必要。除此如表达语序的不同,英语由小到大,而汉语由大到小等。

此外西方人直率、热情而东方人内敛、自省,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尝试更多的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及产生的原因,要主动地吸收并融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去。

1、应多涉猎西方文学,从英美小说、影片等外国艺术去了解西方人的思维定式,借以和我们中方文化进行对照,同时把将“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差异自觉应用到实践中去。

2、生活中可以多利用互联网,尝试与外国朋友发e-mail等形式进行交流,沟通,以便更快捷的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还可以多参与英语晚会,英语角等形式的活动,创造机会加深文化知识的应用。

第9篇: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范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旅游英语;翻译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对外经济贸易的大力开展,使得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旅游英语就是随着各国之间的频繁往来应运而生,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思维以及表达方式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只有坚持旅游英语的跨文化意识,才能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旅游英语翻译得到长远的发展。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一)文化背景及习俗的差异

由于长期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我国的文化大体上趋向于礼、智、仁、爱等方面,而西方文化则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的思想,因此其受基督教的影响较为深远。

文化背景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习俗,中西方的两种语言也因此带上了各自国家的风俗习惯与特点。由于在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着差异,使得中西方人们对于同一种表达方式甚至是同一个词的理解也不相同,这种中西方的差异性在待人接物、对待各种利益时表现明显。

(二)社会制度的差异

社会历史制度的差异往往是影响文化差异性的最主要因素,社会制度相似,文化间的差异就不大,社会制度差异很大,文化间的差异也就不能小。比如,在人权方面,中西方就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英国与美国对人权主义的理解和我国不同,因此,正义、自由、民主等一些人权方面的概念,都会因为彼此的立场不同而不同,这种社会制度的差异慢慢的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中西方在民主观念、法律观念、科学观与价值观方面与我国存在差异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旅游英语翻译的具体影响

(一)由文化空缺导致的词汇空缺

词汇的空缺主要是因为原词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在翻译语中没有表现出来,也就是在对应语言方面出现了偏差。词汇空缺主要包括词语的空缺或词义的空缺两种。比如,“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等词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都是我国独有的,“春节”被翻译过来就是Spring Festival,这种只按照字面意思的翻译,就会忽略掉春节时期每家每户放鞭炮、贴春联以及包饺子等传统的文化信息。还有,因此,文化上的空缺必然会影响翻译时的词汇偏差,进而不能准确的向外国游客传达我国的文化信息。

(二)中式英语的出现

“中式英语”主要指的是混合起来的、既非汉语又非英语的一种语言文字,也可以被叫做“具有汉语特色的英语”。中式英语的常见表现是拼写错误、语法不对以及带有中文习惯。中式英语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由于不能摆脱母语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不符合英语语法的语言表述方法,这种中式英语一旦说出来,不但是本国人听不明白,外国人也常常是不知所云。

三、旅游英语翻译中的处理技巧

(一)增译与减译

在我国的很多旅游资料中,其中所涉及到的背景和内容无法在英语中找到相对应的概念,翻译人员想要将这部分信息准确的传达出去,就需要根据外国游客的实际理解力适当的增译或者减译。比如,向外国游客介绍诗人李白,可以适当的对李白的身份、功绩和地位做出良好的补充,因此可以用“a great poet of the Tang Dynasty”来进行描述。这样翻译出来比较适合外国人的理解能力。还有,峨眉山的一块石头上有坡书写的“云外流春”四个字。因为峨眉山的云层壮观,水质也较好,坡才将泉水比喻成云外流动的春天,这句话翻译过来应该是:To its left is a rock formerly engraved with four big Chinese characters“Yun Wai Liu Chun”written by Su Dong-po(1037-1101),the most versatile poet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960-1127).这样的翻译有两点好处,一是向外国游客清楚的介绍了坡,二是让外国游客明白了“云外流春”这四个字的具体所指。

对于减译来说,如果原文中包括的关于历史考证或古地名的内容过多的话,可以适当的进行删减,不然会使外国游客搞不清楚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直译与意译

对于旅游景点的名称,可以采用直译、意译、直译加音译、直译加意译等方法翻译出来,但不管采取哪一种办法,都要求翻译者拥有敏锐的跨文化意识,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指导正确的方向。比如,安徽黄山,翻译过来是“Huangshan Mountain”或“Yellow Mountain”。但苏州的“拙政园”就不能将其翻译成“Zhuo Zheng Garden”,而是应翻译成“Garden of Humble Administrator”。对于我国行政区划名称的具体翻译,基本上采用音译的方法就可以。比如上海(Shanghai)、北京(Beijing)等。此外,对于外国游客比较熟悉的食物,像馒头、宫保鸡丁和麻婆豆腐等,采用音译的方法也完全可以。因此,“海南”就只能翻译成“Hainan”,而不能翻译成“South of Sea”,如果使用完全音译的方式翻译这些名称,还需要增加一些注释以便于外国人能够真正理解。此外,除夕之夜,我国人民在各自的家中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而且饺子一定要在除夕晚上12点之前包好,等到“子时”吃,这是正好是农历正月初一的开始,吃饺子隐含着“更岁交子”的意思,因为“子”是指“子时”,“交”与“饺”谐音,因此,子时吃饺子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预示着未来的一年会幸福美满。如果仅仅将吃饺子翻译成“eat dumplings”,就无法传达出饺子在我国的除夕之夜所特有的意义。为了化繁为简,只取了饺子的拼音“jiaozi”,这一词语目前已经广泛被外国人所接受。

(三)适时变通

从事旅游翻译的人员一定要熟练掌握不同的翻译技巧和方法,熟知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变则通,通则久。针对不同类型的外国游客要给与不同方式的讲解和补充,并在具体翻译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培养出良好的跨文化意识。

四、总结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在具体的旅游翻译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足,作为旅游英语翻译者,一定要重视并掌握中西方的这种文化差异,采取行之有效的翻译方式和技巧,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使得我国的旅游英语翻译更加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进而将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科研项目“黑龙江省旅游景区英文译法规范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12515114。

杨海晶(1980-- )大庆职业学院人文科学系商务英语教研室专任教师,讲师,研究方向为商务英语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明岩,荆怀芳,孙洁.不同文化背景下旅游英语翻译的探讨[J].时代报告,2012(6).

[2]王滨.浅析跨文化交际下的旅游英语翻译[J].中国商贸,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