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预防医学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益气活血;放射性肺损伤;中医药疗法
放射性肺损伤(RLI)是胸部恶性肿瘤(肺癌、食管癌、纵脯肿瘤等)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后所出现的并发症,因其发生率高、治疗困难和危害性大而成为临床一大难题。中医学者普遍认为其病因病机当属热毒内侵、灼伤肺络、伤津耗气、血络瘀阻。笔者以益气活血为主,在不同时期辨证配合养阴润肺、清热解毒、补肺防治RLI,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1 放射性肺损伤发病机理及防治研究现状
肺癌的发病机理为痰湿凝聚、毒热内结致肺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为正虚邪实之表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不足是肺癌发生的根本原因。肿瘤形成后,由于其生长、发展的速度超过了正常组织,消耗了机体大量正常组织赖以荣养的气、血、津、液,引起正气的进一步损伤;肺癌血瘀与正气不足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两个病理机制。“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虚不行血、气不摄血或统血则成为瘀血之原因。而血瘀形成之后,有形之物阻滞经络,使五脏六腑赖以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经气无法正常传递,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表现为正气内虚之象。正气虚可导致瘀血内存,瘀血又进一步损伤机体的正气,两者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机体免疫力低下是肺癌发病的主要原因,免疫力低下,免疫监控功能失调,癌基因发生突变,形成肿瘤。免疫力低下加速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转移。肺癌患者高凝状态、多血栓,血栓形成参与肿瘤的进展、血管生成和转移。活血化瘀药物能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但肿瘤患者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后是否增加肿瘤转移目前尚有争议,有学者认为与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剂量和相关配伍药物有关。活血化瘀药物的剂量超过正常量的2倍以上有增加转移的可能,与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攻毒化痰药物配伍有增加转移的可能。如何解决活血化瘀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益气药物有其独特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益气药物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肿瘤转移,调节机体内分泌功能,增强骨髓造血及免疫功能。因此,益气活血药物即能治疗肺癌患者的高凝状态,又能减少转移,起到相辅相成作用[l]。
一般认为,RLI病因病机当属放射线热毒内侵、灼伤肺络、伤津耗气、血络瘀阻。具体治法主要有养阴清肺法、活血化瘀法、清肺化痰法、解毒散结润肺法等。所用方剂有百合固金汤、沙参麦冬汤、清燥救肺汤、参芪补肺汤、小青龙汤、贝母瓜蒌散、千金苇茎汤、桃红四物汤等。对此,刘氏等[2]曾作了详细整理。目前的文献资料一方面显示出中医药防治RLI有改善症状、疗效肯定、毒副作用轻微的优势;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其缺乏系统的证候学和理、法、方、药的综合研究,治疗带有很大的经验性,疗效评价亦欠规范,评价指标单一,缺乏理化及分子生物、细胞学等指标进行佐证。近20年来,中医对RLI的研究报道显示,中医多是某一法或某一方的小样本的疗效分析或个案报道,或对RLI某一期的治疗观察,不系统、不规范。故有必要从RLI基础的证候学入手,对其进行系统的、规范的研究,辨证论治,为大规模开展中医药防治RLI作前期准备。
现代医学对于RLI防治的研究多集中于:①具有活性氧清除作用的化合物和酶的开发利用。具体药物有巯基化合物阿米福汀(Amifostine,WR2721,氨基丙氨乙基硫代磷酸脂)、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其类似物、褪黑激素(MelatoninM)、一氧化氮、辅酶Q10、硒制剂、氟伐他汀、维甲酸、多糖类药物;②细胞因子抑制剂的研发与应用。具体药物有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等,但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药物用于临床。
放射治疗造成机体免疫力进一步低下,使正气更加虚弱。RLI渗出期病理为血管内皮损伤,血流减慢、肺泡肿胀为血瘀之象;炎性期是在渗出期基础上合并感染;增殖期为纤维组织增生,血管闭塞,也为血瘀之象。因此,气虚血瘀贯穿整个疾病过程。机体免疫力下降更易遭受热毒之邪损伤,诱发肺炎发生,加重肺纤维化,形成血瘀阻肺。正气足,热毒之邪难以入侵,肺络不瘀使肺宣肃平衡,宣降平,则痰浊消,缓解痰湿瘀生热伤阴耗气之病机。即使入侵,也能阻止其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益气活血;放射性肺损伤;中医药疗法
放射性肺损伤(RLI)是胸部恶性肿瘤(肺癌、食管癌、纵脯肿瘤等)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后所出现的并发症,因其发生率高、治疗困难和危害性大而成为临床一大难题。中医学者普遍认为其病因病机当属热毒内侵、灼伤肺络、伤津耗气、血络瘀阻。笔者以益气活血为主,在不同时期辨证配合养阴润肺、清热解毒、补肺防治RLI,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1 放射性肺损伤发病机理及防治研究现状
肺癌的发病机理为痰湿凝聚、毒热内结致肺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为正虚邪实之表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不足是肺癌发生的根本原因。肿瘤形成后,由于其生长、发展的速度超过了正常组织,消耗了机体大量正常组织赖以荣养的气、血、津、液,引起正气的进一步损伤;肺癌血瘀与正气不足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两个病理机制。“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虚不行血、气不摄血或统血则成为瘀血之原因。而血瘀形成之后,有形之物阻滞经络,使五脏六腑赖以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经气无法正常传递,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表现为正气内虚之象。正气虚可导致瘀血内存,瘀血又进一步损伤机体的正气,两者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机体免疫力低下是肺癌发病的主要原因,免疫力低下,免疫监控功能失调,癌基因发生突变,形成肿瘤。免疫力低下加速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转移。肺癌患者高凝状态、多血栓,血栓形成参与肿瘤的进展、血管生成和转移。活血化瘀药物能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但肿瘤患者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后是否增加肿瘤转移目前尚有争议,有学者认为与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剂量和相关配伍药物有关。活血化瘀药物的剂量超过正常量的2倍以上有增加转移的可能,与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攻毒化痰药物配伍有增加转移的可能。如何解决活血化瘀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益气药物有其独特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益气药物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肿瘤转移,调节机体内分泌功能,增强骨髓造血及免疫功能。因此,益气活血药物即能治疗肺癌患者的高凝状态,又能减少转移,起到相辅相成作用[l]。
一般认为,RLI病因病机当属放射线热毒内侵、灼伤肺络、伤津耗气、血络瘀阻。具体治法主要有养阴清肺法、活血化瘀法、清肺化痰法、解毒散结润肺法等。所用方剂有百合固金汤、沙参麦冬汤、清燥救肺汤、参芪补肺汤、小青龙汤、贝母瓜蒌散、千金苇茎汤、桃红四物汤等。对此,刘氏等[2]曾作了详细整理。目前的文献资料一方面显示出中医药防治RLI有改善症状、疗效肯定、毒副作用轻微的优势;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其缺乏系统的证候学和理、法、方、药的综合研究,治疗带有很大的经验性,疗效评价亦欠规范,评价指标单一,缺乏理化及分子生物、细胞学等指标进行佐证。近20年来,中医对RLI的研究报道显示,中医多是某一法或某一方的小样本的疗效分析或个案报道,或对RLI某一期的治疗观察,不系统、不规范。故有必要从RLI基础的证候学入手,对其进行系统的、规范的研究,辨证论治,为大规模开展中医药防治RLI作前期准备。
现代医学对于RLI防治的研究多集中于:①具有活性氧清除作用的化合物和酶的开发利用。具体药物有巯基化合物阿米福汀(Amifostine,WR2721,氨基丙氨乙基硫代磷酸脂)、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其类似物、褪黑激素(MelatoninM)、一氧化氮、辅酶Q10、硒制剂、氟伐他汀、维甲酸、多糖类药物;②细胞因子抑制剂的研发与应用。具体药物有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等,但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药物用于临床。
放射治疗造成机体免疫力进一步低下,使正气更加虚弱。RLI渗出期病理为血管内皮损伤,血流减慢、肺泡肿胀为血瘀之象;炎性期是在渗出期基础上合并感染;增殖期为纤维组织增生,血管闭塞,也为血瘀之象。因此,气虚血瘀贯穿整个疾病过程。机体免疫力下降更易遭受热毒之邪损伤,诱发肺炎发生,加重肺纤维化,形成血瘀阻肺。正气足,热毒之邪难以入侵,肺络不瘀使肺宣肃平衡,宣降平,则痰浊消,缓解痰湿瘀生热伤阴耗气之病机。即使入侵,也能阻止其进一步发展。
2 分期及治疗
2.1 渗出期
此期发生于放射治疗开始3~4周、放射剂量达30~4O Gy后,于放射治疗结束后1个月左右停止,持续1.5~2.0个月。个别患者放疗后进行化疗时出现“回忆效应”。此期为早期放射性肺损伤或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病理可观察到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分泌减少,Ⅱ型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肺泡腔内可见渗出液和出血,支气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CT表现为肺野内出现与照射野形状基本一致、均匀“片状云絮样”影或“毛玻璃”样改变,有时也可为正常CT表现。此期临床症状表现为乏力纳差,面色白,自汗盗汗,干咳,少痰,气短,胸疼,咽干口燥,午后潮热或五心烦热,舌黯红,苔少,脉细弱。此期患者没有肺部感染症状及体征,部分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中医认为,放射线为热毒之邪,进入体内,损伤正气,灼耗肺阴,脉络失濡,此期为气虚血瘀,肺燥阴亏,治疗以益气活血为主,加以润肺养阴。益气活血基本方药如下:黄芪3O g,太子参3O g,丹参18 g,鸡血藤2O g,桃杏仁各1O g,地龙1O g,香附4O g,苦参4O g。润肺养阴药物沙参25 g,麦冬3O g,生地黄12 g,百部25 g,百合2O 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2次服。自放疗开始3周后服用,至放疗结束后1个月停止。笔者应用此中药方剂预防早期肺损伤的发生,118例治疗组患者中只有12例发生肺损伤(炎),对照组109例患者中有35例出现放射性肺损伤(炎),肺受损伤面积服用中药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2.2 炎性期
部分患者出现此期。发生于放射治疗后期或结束后,在渗出基础上合并肺部感染即急性放射性肺炎。此期持续时间不等,多为l~3周,病理表现为在渗出期基础上合并感染,血管渗透性增强,内皮细胞水肿,炎症细胞浸润,纤维栓子形成,肺泡间质水肿基础上合并感染,造成气体交换障碍。CT表现肺野出现与照射野形状基本一致或超过,均匀或不均匀片状致密影。证见乏力纳差,面色白,自汗,咳嗽痰多,气短,胸疼,发热口苦,舌黯红,苔黄,脉弦滑而数。病机为放射线与外来毒邪犯肺,灼耗肺阴,脉络失濡,肺气不宣。此期为气虚血瘀,热毒壅肺。治疗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中药治疗以益气活血、解毒宣肺为主。用上述益气活血方加桔梗2O g,鱼腥草、金银花、瓜蒌各3O g,黄芩15 g。自出现炎症开始服用至肺部感染症状消失后1周结束,服用方法同前。笔者应用此方药治疗55例放射性肺炎,其中应用此中药组21例放射性肺炎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15.28±6.9)d,而对照组患者症状持续时间为(21.33±5.3)d,有明显差异(P
2.3 增殖期
所有患者均出现此期。本期发生于放射治疗3个月后,渗出或炎性病变停止,转为纤维组织增生,其病理表现为因渗出及炎症刺激,氧自由基分泌增多,各种细胞因子分泌增多,血管内皮破损,形成不同程度的进行性血管硬化及肺实质纤维变。此期CT表现为肺野出现与照射野形状基本一致,均匀或不均匀片状致密影,多为条索状。临床症状有乏力自汗,咳嗽痰少,心慌气短,活动后加重,胸痛,舌黯红或瘀点瘀斑,苔少。此期病机为肺脏脉络受损,气虚血瘀。治以益气活血为主,化瘀补肺为辅。用上述基本方加用蜂房2O g、鼠妇15 g、土鳖虫10 g、百合2O g、五味子6 g。笔者应用此方剂防治肺损伤后的增殖期,从肺CT值、放射性肺受损体积相比,应用此中药与否,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6]。陈氏[7]应用此治则防治放射性肺纤维化及放射性肺炎取得相似的临床效果。
2.4 纤维化期
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均不同程度地出现照射部位的肺纤维化。此期发生于放射治疗0.5~1年。临床表现血管闭塞,正常肺组织、肺泡消失,各种细胞因子渐至正常,纤维组织形成,机体进行适应性调整。CT表现肺野出现与照射野形状基本一致、体积较少、边缘陡直密度较高的条索影,同时伴有照射部位的胸膜肥厚。此期患者多为劳累后感气短,时有咳嗽,偶有胸痛。此期患者仍以气虚血瘀为主,治疗多以益气活血为主,但临床观察治疗效果不理想,是否进行药物治疗,临床观察无明显差异[3]。因此,此期治疗多以扶正祛邪,防治肿瘤复发为主,或减轻其它治疗所带来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中医药防治RLI的机理包括以下几点:①抗氧化与清除自由基。如黄芪、黄精、人参、天花粉、灵芝等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从而减少射线造成的过氧化损伤,减少成纤维细胞的增生,上述药物均为益气补阳之药;②活血化瘀与抗肺损伤。活血化瘀药当归、赤芍、鸡血藤、丹参、川芎等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血管痉挛、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从而起到抑制胶原纤维合成及抗纤维化作用;③细胞因子与中药抗肺损伤。细胞因子是介导放射性肺损伤重要因素,中医药是否通过影响这些细胞因子的水平或活力而发挥抗损伤作用正在进一步的研究证实。总之,益气活血中药对放射性肺损伤各期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炳胜,刘秀芳,张 海,等.益气活血方对肺癌细胞株E-CD表达及侵袭能力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10):33-35.
[2] 刘艳娥,王若雨,李 曼.中西医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的研究[J].医师进修杂志,2001,24(7):56-58.
[3] 王炳胜,张秀丽,彭东长,等.益气活血养阴方对急性放射性损伤防治作用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6):53-54.
[4] 张 新,孙 华,唐春荣.恶性肿瘤放射性肺炎的中医治疗[J].新中医, 1999,31(9):45-46.
[5] 王炳胜,刘秀芳,李永申,等.益气活血方治疗131例放射性肺炎[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10):58-59.
1.从心理学的角度谈有效注意
在心理学中,“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前者是指自觉的、有预定目的、需要经过意志努力,主动发起的注意。后者是指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注意的两个基本特性——指向性和集中性统一于注意过程中,保证了注意的产生和维持。”在有效的课堂上,学生们的心理活动应当指向教师组织的各项教学活动,只有在正确指向的基础上加以集中,才能使学生清晰、完整、深入地理解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本文中所谈的是有效注意是包括了有意与无意两个方面的注意。
2.引起有效注意的重要性
随着近年来课程改革的不断提出,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一再更新以及教材的更新改进,社会和教育的呼声逐渐将陈旧课堂中的“教师怎样教”变为崭新课堂中的“学生怎样学”。校内课程节数安排时间的减少,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增多、课业负担的减轻,都对学生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向课堂要效率”。引起学生有效注意正是实现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学生充分发挥潜能、自主学习的的重要保证。
根据当代中学生具备的特点来看:生理成熟期提前、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不高、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自我意思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心理问题增多,影响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因素越来越多。怎样在课堂上抓住有效时间,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的有限时间,在符合学习规律、记忆规律、注意规律的基础上做到每堂课都能够有所收获,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者的教学相长面临的迫切问题。
因此,“注意”本身对于学生学习知识,了解文化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都对教与学有深刻的影响。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刺激,从而引起他们的“注意”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
3.探寻引起学生有效的有意注意的方法
3.1教师独特的导入让学生更快的进入课堂
调查表明:“小学生对于英语的感兴趣程度超过了语文和数学等学科,而初中生对此的兴趣呈逐学年下降趋势。”英语作为外语,学生一开始总是存在一定的兴趣和新鲜感,从课业负担不是很重的小学英语到初中阶段,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心理转折,尤其是到了初三,大部分教师以应试为导向,灌输知识,使学生养成“被灌输”的思维模式,进入英语课堂时,没有任何期待,从而缺乏了“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
教师应保持学生的轻松感。现在英语课本的编排多是按话题归纳总结的,因此在上每一个章节之前都有相应的话题准备,教师可以在每一个章节之前布置一定的口语任务,在新课开始后,当学生遇到熟知的内容后,能够更好的注意所学内容。这时,教师展示话题相关的图片或实物,述说相关的故事,介绍背景及东西文化差异、风俗习惯,将刺激学生了解更多信息的欲望,为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也将学生的注意有效的转移到与本节课课堂相关的内容上来。
3.2合理创设模拟环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
模拟环境不仅应包括日常对话的模拟,还应包括表述性的阐述观点。例如,在上仁爱版初中英语七年级Unit4Topic2时,讲到不同国家奇特的风俗习惯时,笔者联系整个单元的背景和学生需要复习的Topic1天气气候的特征和预习Topic3的内容不同国家的传统节日,布置学生创办自己的“模拟旅行社”。全班学生被分为六个小组,每组六位同学。每小组作为一个旅行社,以某个国家或地区为主,介绍该地的天气、风俗习惯、旅游时的注意事项、独具地方特色的节日以及最值得观光的地方等。每个旅行社的目的在于说服作为游客的其它同学去他们所介绍的地方旅行。剩余扮演游客的学生也可以畅谈自己选择去某个国家旅行的理由。这样的模拟环境的创设,不仅仅有日常对话的练习,更加具备了让学生锻炼口语、听力、收集整理信息和团队学习的更高要求,同时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也将有意识的注意到前面学习的内容和预习后文材料,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将很自然的将注意力转移到大家的课堂表现上来,也将对课文内容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总结和预习作用。如果只是机械性的语言环境,例如例行的背诵出课本的对话,则很难保证学生有长久的注意力。
3.3充分利用学习动机调整学生学习时的有效注意
“Learned motives refer to the satisfied psychological state of mind after watching other people do things and get rewarded.”学习动机涉及到人们在看到他人做出表现并得到奖励时想要试图模仿并满足自身的心理状态。许多孩子希望在中考中获得好成绩,或是因为他们知道好的成绩意味着他人的夸奖,意味着将来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或是他们更长远的明白这意味着更好的将来。当看到他人成功的案例时,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这些人的行为。教师可以在平时树立那些课堂注意力集中从而用巧力学习的学习典型,并适时更新。初中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身对学习追求的内在动力,但并不持久。在不断更新的内外动机下,延长学生学习动机发挥作用的时间。
3.4校内教师的评价将会影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有意注意
初中生具有承前启后的特质,相对小学生,他们具备了更多的思考能力和自我思想;而相较于高中生,他们又相对缺乏自主探究和自觉学习的能力。教师课内外对一个学生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该科目的兴趣和对该科目的注意程度。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而作为主体的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与教师在提问或课堂活动后对学生的评价有很大关系。“学生评价的功能分为诊断功能、导向功能、发展功能和管理功能。实施评价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过程,强调学生评价的形成性。”这种评价是在课堂内外都不断产生作用的。根据学生评价的不同特点和类型赖看,当教师对学生评价带有启发性,则让学生思考得更加全面,更加深刻;评价带有鼓励性,则让学生拥有成就感以及“自我认同”感,从而更加积极地愿意加入课堂;评价带有公正性,则让学生在公平、平等的环境中感受好的学习氛围;当遇到没有明显对错而见仁见智的问题时,教师可以采取引导性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让学生有自我思考和自我发展的空间,以完善学生的个性和自我完善。教师的适当评价,能够将学生的情感天平倾向自己,使学生“爱屋及乌”,引起学生对教师评价的关注,从而将有效的注意力转向课堂。
3.5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与安排让学生的注意有始有终
“一个运作良好的课堂是建立在一个充分设计的计划基础之上的。”课堂间的差异在于细节,这些细节正是教师需要精心安排,引起学生注意的关键点。教师除了在把握教学内容上的重点、难点以及课标要求上下苦工之外,还应当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思维规律。在上课一开始的几分钟内,学生的注意力是很难马上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的,这时需要教师在合理有效安排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兼顾到学生注意力的特点,在适当的时间和时机有效的对学生的注意力进行刺激,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有始有终。例如用班级里刚发生的事情,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等开始课堂之后,学生的注意力将会有一个短暂的兴奋点,此时教师适时的抛出新的知识点、重难点,能够很好的利用到学生的有效注意。而在新课开始的约二十分钟后,学生的注意力将出现部分倦怠,这时如果教师的教学安排仍然是一味的灌输,学生将对课堂失去原有的兴趣,也就将注意力慢慢的转移到自己的另一个兴趣点。如果这时能够让学生的思维稍做休息,做些轻松的朗读、操练等,既能够为后面的口头、笔头练习做准备,又能够很好的把“游离状态下”的“脱离工作岗位”的注意力拉回课堂的英语环境中来,从而达到有始有终。
4.结合教育学、心理学谈引起学生有效的无意注意的方法
现时讨论较多的是课堂上如何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而对于在潜意识下产生的“无意注意”、语言无意识的渗透,和无意注意对于英语教学的影响没有过多的探究,从而使英语语言的学习过多的限制于课堂的45分钟,或者课后没有过多实际意义和效果的小组活动,甚至很多老师采取增加作业的方式延长学习英语的时间。这样不仅让学生疲于应付老师书面的作业,而且也没有达到及时巩固英语实际应用或者掌握重难点的作用。一些“无声胜有声”的做法往往能够取得最佳的效果。
4.1布置和安排特殊的教室环境
我们通常会发现,人们在外漫无目的地闲逛时,会无意的注意到街上新出现的建筑或商店,也会无意的注意到他人脸上的特殊的表情。我们的学生大多的学习时间都在教室,而现在一般的教室布置整齐、规范,也使得英语的教学相应失去了感官上的轻松。英语是一门特殊的语言学科,相比于其他的基础学科,英语更像一种大家用来认识不一样的世界的工具。在遵循学生基本学习规律的情况下,特殊的教室环境的布置和安排能够使学生恢复对英语的无意注意。比如,在教室的角落定时的更新大张的英语图片,在窗沿挂上一圈近期学习过的或即将学习到新词汇的单词卡,利用班级的板报划定类似英语角这样的小角落,或者每天每人做好一张有重要句型和例句的卡片、图片、食物随机的放在学生的桌面上或其他教室内随处可见的地方,可以让学生每天一到学校就有一份期待和惊喜,在长期的无意注意中加深学生的印象。长期的坚持也将使学生养成观察生活中英语的习惯,使无意注意成为长期帮助学生英语学习的好帮手。
4.2创造与众不同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第二课堂,学生在家庭里的时间较之学校学习更加的放松。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了一天后,向家长简单的阐述一天学习的内容,既帮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又让学生在轻松聊天的过程中知道自己的缺漏,明白自己哪些方面是无法准确表达出来的,哪些是已经轻松掌握了的。家长可以成为其中的参与者,与孩子一起学习,也可以成为其中的监督者,帮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还可以制作“喜报”等将学生在校在课堂的优异表现向家庭反馈,家校联合的英语学习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无意的记住或使用一些常用英语,对于英语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有很大的帮助。
4.3建立理想的师生关系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有些孩子的学习完全依赖于对某个教师的喜好程度。罗森塔尔等人(R.Rosenthal,1968)的实验证明了教师态度对师生关系的直接影响。当师生关系出现问题时,学生对于教师的基本情感依赖也将部分丧失,甚至出现抵触心理。当抵触心理占据上风时,学生将把有效注意转移到对教师的不满与对抗上,更不用说由教师去唤起学生的有效注意了。
另外,在理想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各种言辞和肢体动作常常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可能是某个好笑的动作,或者是某个教师习惯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些许教师甚至会有学生热心整理出的“教师语录”。只要没有不雅和恶意,让某个夸张的微笑、独特的语言、优美的语音或别致的动作成为一个老师的代用语也未尝不是一个唤起学生注意的好方法,也是最为直观和最为长久的方法。
4.4赋予英语独特的生活气息
英语是一门语言,准确的说,是一门学生在学习的但是目前没有过多语言环境可以应用的外语。因此,赋予英语独特的生活气息显得格外重要。只有与生活接轨,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学习材料、教学内容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的日常课堂用语和选择的阅读材料必须有鲜活的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在教学中,常常能发现,学生有意无意脱口而出的不一定是老师经常强调的内容,而是“Long time no see.”“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Give you color see see.”等等,虽然后两者是错误的说法,但是学生还是当作口头禅一般的乐此不疲。教师可以介绍其他一些地道且不难的英语说法,比如“Give me a hand”“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或者引领学生去寻找中英文之间的差异。不仅达到引起学生注意的目的,而且也让部分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生回到课堂,参与课堂。
根据美国学者尼勒(G.F.Kneller)的分类,知识可以被分解为天启的知识,直觉的知识,经验的知识和权威的知识。“而经验的知识强调的是通过观察与发现来获得的。经验知识的最高形式就是‘科学知识’,而最低形式则是‘生活经验’。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的重要性。”大家在有较长的假期时,可以发动学生在外出旅游时,假期休闲时,多发现身边的英语,可以是寻找身边的“错别字”,充当“啄木鸟”的身份把这些英语中的错别字纠正出来,教师可以收集学生拍摄下来的有错别字的照片,在一定范围内展出,与大家共勉。也可以要求学生找出地道的英语表达,与大家分享。生活中的细小发现有时比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地纠正学生写错的单词或者用错的表达方式更让人印象深刻。“语言存在的目的是表情达意,交流信息。”让学生在闲谈中边学边用,以无意注意带动有意注意也会是个有效的办法。
5.总结
英语是一门相对特殊的学科,有着语文的韵味、数学的严谨、政治的时效、历史的内涵、哲学的深思、理化的实践和地理的趣味,但是没有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而仅仅把它作为一门学科,将失去体味英语魅力的机会。作为教师,有很多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有意与无意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英语的学习殿堂。以上的方法仅给大家参考,具体的实施和更好的方法仍有待改进。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87页。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70页。
[3]邱耀德:《英语学习心理——实用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44页。
[4]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31页。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 林江涛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而普通感冒是由其他各种呼吸道病毒所引起。所以说流感和普通感冒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呼吸道传染病,是由不同的呼吸道病毒所引起。一些人简单地认为流感就是“重感冒”,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也容易导致对流感的忽视。
流行性感冒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极易变异,往往造成爆发、流行或大流行。上世纪以来就有四次世界性大流行。因此,流行性感冒的特征也突出了它的“流行性”,具有突然发病、传播迅速、播及面广的特点,并且人群普遍易感。当今交通发达,更容易造成流感流行。而普通感冒常年散发,健康成年人每年平均可患2-4次。
临床症状上两者也有很大的区别。流感通常起病较急,全身症状较重,有畏寒或寒战、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全身不适、头痛、乏力、周身酸痛,而上呼吸道症状较轻或不明显。普通感冒起病比较缓慢,通常无发热,而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如鼻塞、流涕、打喷嚏、咽痛、流泪等。另外,流感病后常有较长时间的疲乏或虚弱,而普通感冒恢复较快。
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流感并发症发生率高,如果没有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易发生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鼻窦炎,甚至循环功能衰竭、死亡。年老体弱、婴幼儿、合并有其他疾病者,为流感易感人群,更应引起重视。流感引起的症状重,持续时间长,易出现并发症。
还有一点就是流行性感冒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普通感冒是由于不同种类的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致,因此无法制备疫苗进行预防;而流感则可根据流行病毒株来制备疫苗,预防接种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效果。普通感冒尚无“特异性”的针对病毒的治疗方法,临床处理上主要是多饮水、休息,服用一些解热镇痛等对症药物;而流感已经有了针对流感病毒的“特异性”治疗方法。如新近开发的达菲可以抑制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的活性,有效地减轻流感症状,缩短症状持续时间,降低流感的传播,并能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只有很好地区别流感和普通感冒,才能做到早期诊断流感,更好地处理流感,把流感的并发症降低到最低程度,同时也能起到早期“预报”、早期控制流感流行的作用。
10类高血压要防肿瘤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教授 孟凡江
嗜铬细胞瘤是人体分泌系统中一种常见的肿瘤,在此病患者中,95%临床表现为高血压,其中阵发性高血压为26%,持续性高血压为60%(其中50%出现高血压危象),在这种高血压危象的掩盖下,70%的嗜铬细胞瘤往往被误诊。
嗜铬细胞瘤误诊率高,原因有多方面:一是嗜铬细胞瘤临床常以罕见的高血压危象特征出现,极易掩盖其真面目。二是患者在就诊时仅以高血压为主诉,其他症状易被忽视。三是有些医师临床经验不足,对嗜铬细胞瘤与高血压缺乏鉴别能力。
当出现下列十类高血压,应考虑是嗜铬细胞瘤:
1.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的高血压。
2.初发高血压或其病程短,但呈显著升高。
3.血压波动范围大,甚至出现低血压休克。
4.持续性高血压伴严重阵发性加重。
5.血压升高时伴有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和代谢率增高。
6.高血压病程较短,但病情进展迅速,其心、胸、肾脏功能受损。
7.与普通降压药物治疗无关的阵发性高血压。
8.对普通降压药无明显疗效,并呈反常升高的持续性高血压。
【关键词】 预防医学教育;重要性;实用性;趣味性;素质教育
预防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医学领域中有着较特殊的地位,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及现代医学的发展,预防医学在医学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而学生对预防医学往往有片面的认识,认为这一学科不重要,没有临床学科实用。因此,为了使这门课真正让学生掌握并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就要加强预防医学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1 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预防医学的重要性
针对医学生普遍存在重视临床医学的学习而忽视预防医学学习的情况,应自始至终反复强调此学科的重要性,尤其要高度重视第一次绪论课的教学。教学中,可通过一些例子强调预防医学在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例如强调如果没有预防医学这门学科及其不断的发展,恐怕我们的卫生工作到现在还处在与传染病做斗争的第一次卫生革命运动中[1]。反应停这种致畸率很高的药物还会被孕妇滥用,特别是曾威胁全球的SARS也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也会在全球肆虐等等,从而引起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学科的高度重视。同时让学生看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老龄化趋势,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加强预防卫生工作,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需掌握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社区保健调查研究的方法和疾病预防控制的措施等预防医学的理论知识。做到不仅会治病、更要防病。启发学生要想适应新形势下卫生工作的需要、成为高素质的卫生工作者,不仅要学好临床医学,更要学好预防医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2 教学过程中体现预防医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预防医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就让学生充分认识预防医学是一门涉及面相当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就业并非一般人理解的只有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其它象环保部门、城乡建设、建筑行业、饮水管理、食品工业管理、气象局、职业病防治所、学校卫生管理等行业都需要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就业途径相当广泛,从而意识到学好预防医学大有作为。在教学中突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就在身边,很实用。例如,讲到三级预防的[2]内容时,就可以结合国情适当举例。在我国SARS流行期间,可结合当时SARS疫情,给学生讲明,造成SARS疫情的病源是人群普遍易感的,一旦有传染源存在,极易造成大范围的传播和流行。因此,为了控制疫情,必须做好SARS的三级预防工作,特别是重在防止疾病发生的第一级预防措施,如室内定期消毒、通风、注意个人卫生、适时戴口罩、适当体育锻炼、改善饮食等以及重在早发现以控制疾病发展的第二级预防措施,如每天组织学生监测体温等。这样将学校制定实施的SARS防治具体措施用三级预防的思路一一列举、讲明,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能自觉主动地做好SARS的预防工作。在授课中也可以适当运用一些趣味性的表达和例子来调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介绍自我保健的内容时,就可以夸张地介绍说:“等大家都有了很好的自我保健能力,咱们医务人员就该失业了,各家都有齐全的诊疗设施,所有的健康问题在家就可以解决了,这多好啊!”学生一听就笑了:这不太可能吧?这时就可以接着指出,自我保健是一种有局限性的非专业性的卫生保健活动,要求“多依靠自己,少依赖医生”,强调的是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自我保健来有效地防止疾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将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而并非“全依靠自己,不要医生”,对于这样的小知识点,大家在笑声中掌握会更加牢固。
3 将素质教育贯穿到预防医学教学全过程的始终
医学生的素质决定着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注重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素质教育,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如预防医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环境与健康[3],在授课过程中,就可以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环境、群体意识及爱国思想。结合现在环境污染的状况,让大家观察身边那些不环保、不文明的行为和现象,如随地吐痰、自来水管一开就没人关、食堂里剩饭剩菜随处可见、一下课教室里粉笔头乱飞等等,体会自己身上有哪些可能增加环境负担的不良行为,教育学生环保行为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意识到热爱环境就是热爱生命。另外,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相关理论内容又恰恰在预防医学中有所涉及。那么在课堂上除了进行相应理论知识的讲解,也可以结合不同篇章对学生实施适当的健康教育。如在饮食与健康的关系中教会学生如何制定自己的食谱而做到合理膳食;在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的关系中,教会学生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稳定情绪,才有利于健康,以及控制身心疾病在自己身上出现等各方面自我保健的知识[4]。总之,素质教育不是经过一时一事能提高的,必须从小做起,而且确实可通过教师在传授专业技能知识的过程中进行,这种点滴的渗透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可起到巨大作用。
在当前社会和医学发展的大趋势中,预防医学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作为预防医学的专业教师更要认清形势,在教学中注意突出预防医学的重要性,体现出预防医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预防医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随时总结经验,不断进取,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全身心、高素质的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吉武.预防医学[M].3版.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5-97.
[2] 钱宇平.流行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4-152.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育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为预防医学课程的学时数偏少,课程设置不合理,预防医学课程作为独立的课程存在,与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脱节,预防战略思想没有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3]。沿用多年的医学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整体医学观念,重治疗,轻预防。另一方面临床医学生认为预防医学与临床工作相差很大,对今后的工作没有用处,对预防医学不重视,常常是为了考试而应付了事[4]。另外思维差异,缺乏实践教学也是影响预防医学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5]。
正是由于目前在临床医学专业存在着上述预防医学教育的薄弱环节,许多医学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的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也取得了一些成果[6-8]。
我教研室在多年非预防专业学生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上述不足也有较深刻的体会,也试图通过教学过程改变临床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看法,为了了解这种教育的实际效果如何,以及了解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真实态度,我们对本校临床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随机抽取三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87人为调查对象。在完成防医学课程教学后,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授课前后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②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水平;③对预防医学课程设置的意见,对哪部分课程最感兴趣;④在临床工作中是否有意识运用预防医学知识等方面等。
调查发现,我校三年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讲授预防医学课程之前,84%的学生没有或仅是偶尔接触过预防医学的概念或知识,95%以上的学生认为很少有其它学科的老师会主动介绍一些预防医学的知识。在上预防医学课程之前大部分同学的态度是“可能以后会用得到,掌握一些总比没有好”占56%,10%的同学认为一点也不重要,因为是考试课才学,只有34%的同学认为该课程是“对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认为比较重要”。此项调查结果显示,我校临床专业学生预防医学观念教育也不容乐观。首先临床专业的学生很少有渠道去了解预防医学,从入学开始没有相应的预防医学的系统性教育,使学生更局限于临床医学的知识学习,对预防医学产生心理上的排斥。另外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在整个临床专业的传统教学体系中,预防医学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预防医学被剥离在了临床医学的知识体系之外。在临床医学的教学目标中,预防医学只是一种附属知识。由于教育者对其重视不足,才会导致学生产生这种预防医学知识不重要,学不学都行的态度。
因为这种预见性的结果,我们在预防医学的授课过程中,除了知识的介绍,更多的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给学生传输一种现代医学的理念,通过现实的案例介绍临床与预防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同学们认识到临床医学生掌握预防医学知识对今后临床工作的支撑作用和重要性。
课程结束后的调查发现,78%的同学部分或完全改变了对预防医学课程重要程度的看法,这虽然很值得我们欣慰,但在这78%的同学中,看法完全改变的只有6%,另外72%的同学只是部分改变了对预防医学课程的看法。这也让我们意识到,由于长期只注重临床专业的学习,强调所谓主课的重要性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学生心中造成的这种预防医学无用论的影响是持久而强大的,不是一两个教师能在短时间内改变的,需要整个教学体系的调整和努力。
个人认为这种教育体系的调整涉及到两个核心问题:一是,预防医学教育的早期介入,二是明确早期介入的实施者。早期介入即从医学生入学开始就要开展系统的预防医学教育,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强调现代医学是一个“完整体系”,注重临床与预防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不要让学生过早地形成狭隘的专业思维定式。明确早期介入的实施者即由谁来完成早期的预防医学观念的教育。目前的预防医学课程大都在三年级以后才开设,失去了预防医学教育的最佳时间。而且在一个学期要把预防专业的6、7门课程用很短的课时讲授完毕,更加使学生加深了预防医学不重要的印象。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将预防医学的课程提前致一年级或与医学专业课开始的同时讲授,选择那些对临床医学背景知识要求不是很高的课程,如食品卫生与食品营养,环境医学,卫生统计学课程,并与临床专业课程之间形成交叉和联系,会起到较好的预防医学观念启萌的作用。那些对专业知识要求较高的课程如职业医学、毒理学、流行病学等可以在更高年级完成,甚至可以在五年级时完成。通过这样与临床课程之间的的同步和密切关联,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预防医学在整个医学过程的地位和掌握预防医学知识的重要性。
预防医学早期教育的实施者,除了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师以外,相关课程的临床专业课程的老师也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相比较而言,学生可能更相信和易于接受本专业老师的一些观念。如果临床专业课程的老师能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将预医学的知识引入和联系,会对学生生产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我们的调查还表明,近60%的学生认为预防医学课程的讲授与临床之间缺乏联系,也是临床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兴趣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要求预防专业的教师也要掌握一定的临床知识。然而在当今专业越来越细化的时代,让教师掌握非自己专业的知识,这将是对教师师提出的新挑战,也是现代医学教育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我们的调查还发现,就预防医学课程本身,也有进一步改进的必要。有近70%的同学认为预防医学课程实习偏少,尤其是现场实习,象职业医学、传染性疾病、食品营养等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实习专业。50%以上的同学希望能给予1个月的预防医学现场实习锻炼,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预防医学授课后,60%以上的同学希望今后继续学习并及时更新预防医学知识;70%以上的同学会将学习到的预防医学知识应用到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并会有意识的参与到公共卫生领域的工作中去。
在现代医学模式下,识别、评价和控制各种不良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掌握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预防措施,从而在工作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将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控制坚持一、二级预防范围内,不仅是公共卫生医师的责任,也是临床医师的责任。
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2009年的H1N1甲流、2014年的埃博拉(Ebola)病毒的爆发对我国的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在传染性疾病的早期阶段具有高度的传染性。由于缺乏适当的医疗设备和卫生训练,疫情的大规模流行往往发生在那些没有现代化医院和训练有素的医务人员的贫困地区。在出现疫情时,感染风险较高的人员为医务人员。医务人员在救治传染病病人时与其直接接触,若没有穿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就可能增加被感染的机会。卫生系统各个层面(医院、诊所及卫生站)的医疗卫生工作人员都应当了解传染性疾病的性质及传播途径,并严格遵守所推荐的感染控制防护措施。我国的基层医生很少参与到传染性疾病的防护演练中,大部分医生认为穿白衣戴口罩就算防护了,然而当传染性疾病疫情发生时,患者首先被送往医院,而不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这也大大增加了没有防护观念的临床医生被感染的机会。综上所述,在预防医学的教育过程中,应让学生掌握疫情发生后,如何进行个人的防护及应采取哪些措施防止疫情的迅速扩散。国家培养一名医生要付出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然而在我国所经历的几次疫情中大量的优秀临床医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使国家损失了大量医疗人才。为了防止悲剧再次重演,在临床专业学生本科预防医学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预防观念变的尤为重要。因此,在预防医学实践课中,应该组织学生去当地相应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加疫情防控演练,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传染病的爆发是一场无声的战争,我们要时刻做好迎战的准备。
2增强临床医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公共卫生事件是一项重大的社会问题,关系到人群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既关系到公众的健康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已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医院环境下,常见的公共卫生事件包括大规模的食物中毒、不明原因的群体疾病、重大意外事故等。因此,临床医生在短时间内接诊大量的患者,工作量及工作难度剧增。很多医生面对如此情况,常常出现混乱、工作无秩序等问题,使患者没能得到良好的救治,没能充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甚至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3临床专业学生预防医学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
由于临床医生直接接触患病群体,能够获得较为的可靠的患者健康相关资料,并且患者在回答医生问题时较为认真,因此相关资料的可靠性较好,临床医生对病人的健康指导也具有权威性,若能将我国的临床医生纳入到实施疾病预防保健的群体中来一定会收到更好的健康干预效果。长久以来我国临床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育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具体表现在学生不重视预防医学课程,认为该课程对其今后的工作应用程度不大,预防医学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与临床医学课程存在一定的脱节,预防观念没有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我国多年的医学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临床医生缺乏预防观念,更重视治疗,轻视预防。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临床学生认为预防医学与临床工作相差很大,对今后的工作用处不大,因而对预防医学不重视,常常是为应对考试而学习,没有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在预防医学的教学体系中缺乏实践教学这一重要环节,是影响预防医学教学效果的一个主要原因。许多医学院校正在尝试探索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的教学模式的课程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果。6临床专业学生预防医学教育改革的探索通过对临床专业学生预防医学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通过教学过程培养临床专业学生的预防观念尤为重要。为了了解这种教育的实际效果如何,以及了解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体系的建议,我教研室对我校临床专业学生进行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问卷调查,并随机抽取往届120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座谈,听取他们对学习预防医学课程在学习过程的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将讨论结果与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系统的整合形成一套详细的改革方案。具体的改革方案包括:
(1)理论授课过程中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增添TBL、PBL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给予学生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
(2)在理论教学中增添案例教学,讲授预防医学如何应用于临床工作中。
(3)教育者应端正教学态度,才会致使学生更加重视预防医学课程,改正学不学都可以的态度。
(4)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拘泥于书本知识,还应增添预防医学专业最新的发展动态,让学生深入了解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给学生传输现代医学的理念。
(5)不断在教学中渗透临床工作与预防医学的紧密结合的重要性,促进学生预防观念的形成。
(6)将预防医学课程分成7大模块:包括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食品营养学、慢性病管理、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学、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等内容。
[关键词]高职医学教育;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
高职医学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才的重要途径,以培养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保健机构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从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疾病预防、保健、疾病康复、计划生育及健康教育等方面工作。随着医学模式以及疾病谱的不断变化,加之各种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以及越来越多慢性病对人民健康的严重威胁,我国的卫生服务更加注重预防的重要性,对基层医务人员在疾病防控、人员管理、技术指导、康复复诊、健康管理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1]。因此,新形势下高等职业医学教育必须认真审视和深刻反思,加大公共卫生与防疫医学等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适应新形势下的基层医疗机构对卫生人才需求的挑战,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一、明确预防医学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中的地位,引起学生的重视
预防医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互渗透,与临床医学相比较,预防医学具有更加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作为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教育的重点是培养面向农村、面向社区的助理全科医生[2]。因此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临床专业知识,还要知晓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等理论和技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由于医学模式和疾病谱的变化,各种慢性疾病对我们健康的影响越来越严重;而且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我国的卫生服务工作越来越注重预防的重要性,强调临床与预防的结合,因此,基层卫生机构对“六位一体”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3]。目前,大多数临床工作者对预防意识表现淡薄,给高职医学教育提出思考课题。而且,在传统上,对临床专业学生的培养更多的是强调临床专业技能,反而忽视对预防技能的培养。作为基层医疗机构的后备军,高职临床专业的学生必须接受足够的预防医学教育,掌握必要的预防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树立大健康、大卫生和预防为主的观念,真正做到防治结合。在课程教学的不同阶段,加强思想政治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将思政教育、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宏观的预防理念,提高预防医学知识在今后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价值。因此,要帮助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明确学好预防医学的重要战略意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对基层医学人才的挑战。
二、加大临床与预防医学课程整合,培养新型基层医学人才
为了培养预防与诊疗、保健与康复等综合服务能力为一体的新型“防治结合型”基层医学人才,在“以健康为中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思想指导下[4],结合预防医学课程在临床专业的特点,加大临床与预防医学课程整合。针对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如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的心脑血管疾病、营养与代谢性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脏病以及心理与精神障碍性疾病等,开设基于案例的临床与预防医学交叉整合课程。根据我国基层卫生机构对人员岗位能力的要求,适量增减、整合教学内容,更好地体现宏观和微观的结合。适当增加利用社会医学的手段进行初级卫生保健,实施个人和群体的防病、保健等内容;增加有关基层卫生服务、健康宣教、健康促进的内容;增加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策略,以及各种新发传染病的防治。课程内容涵盖各种慢性病的流行病学概况、病因及危险因素、社会危害与经济负担、早期诊断、多学科防治的融合,通过对诊疗技术、预防保健技术、保健康复技术和心理干预技术等方面的技术整合,达到综合干预措施的目的。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课程整合更好地在课程教学中体现以“健康为中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帮助学生树立“医生不仅要医病,还要医人,更要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预防疾病”的观念[5]。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服务于基层医疗机构,针对基层工作主要特点,教学应以基层卫生服务、新发传染病控制、各种慢性疾病预防以及食品安全等为主,形成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更加符合“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的宗旨。
三、强化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临床医学专业中有关预防医学的内容体现在多个方面,很多内容较抽象,对高职学生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可以针对一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选取典型案例,激发学生兴趣。讲授事件相关基本理论,教学过程中引入标准化病人(SP),鼓励学生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典型事件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教学[6]。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如卫生统计学,可以利用在线上直接教学,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快速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课后利用多种渠道及时布置练习以巩固课堂知识,达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针对基层常见疾病健康教育和慢性疾病的管理,在教师指导下,鼓励学生结合临床知识对疾病进行健康教育和预防,对糖尿病患者给予饮食指导、高血压患者进行危险因素的评估及健康指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可充分利用学院自身的实习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半理论半实践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进入社区,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开展社区实践活动,开展健康教育、营养指导、慢病管理等社区活动。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自行设计方案,教师进行适当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进入社区工作奠定基础。除此之外,带领学生积极开展涉及家庭成员健康的临床服务,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预防医学在临床职业规划中的重要性[7],依托临床知识对社区开展预防医学教育,更加深入地对临床医学生进行预防医学的理念教育,让学生认识到预防医学对家庭乃至社会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利用课堂所学知识,依托学院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开展学生的科研创新力培养,鼓励学生结合临床知识、综合预防知识及所学多学科的知识方法,自己参与选题,尝试社会性比较强的健康管理和促进内容,再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依靠省级或校级的科研项目资助,开展设计性、综合性调查研究和实验,并协助指导学生撰写相关综述或调研性论文。鼓励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参与专业教师的课题和项目,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转化,让学生体会和理解疾病预防的理念。
【关键词】预防医学;实践;技能;培养模式
现代社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严重导致生态环境失衡。在这样的情况下,各种传染病和突发性疾病爆发的几率越来越高。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动化设备的大量运行,人们对抵抗病菌的抵抗能力明显下降。这造成社会对复合型、实用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面对这一情况,各个高等医学院校加大了对预防医学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忽略了实践技能的重要性,导致当前很多高校预防专业人才理论知识由于而实践能力不足,严重阻碍了疾控事业和有关工作的展开。
1当前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技能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对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师生实践技能认知方面的误区针对近年来非典、禽流感等突发性传染疾病爆发的现象,人们普遍意识到预防医学专业应急技能培养的重要性。但是,想要成为一个具有独立能力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合格人才,却并非通过学校教育能够做到的。这不但需要充足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还需要通过长期的临床经验才能够做到,而当前高等院校很难做到这一点。同时,应急技能不同于实践技能,应急技能的要求较实践技能要更加全面,对于个人能力的要求也更高。
1.2预防医学教学中有实践能力的教师不足我国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都有自己的附属医院,任课教师都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级以上医师,这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然而预防专业的授课教师却大多没有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从业经验。这类教师多数都是从事与理论研究的教学人员,自身缺乏现场控制的能力和相关的临床经验,自然无法满足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技能教学方面的需要。同时,当前在高校教师的工作质量评估和职称评审体系中,重理论建设也造成了教师可以忽略了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这大大制约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1.3教学内容与实践工作脱节当前高校教材多数都是由从事于高校教学的教师编写。而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师由于自身实践能力有限,在教材的编写和选择方面自然忽视了实践技能教学这一环,使得教学的内部与现实工作的要求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教学内容滞后、应用不足等现象严重地制约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1.4教学方式问题我国的教育存在着一个通病,即重理论而忽略实践,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国民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个学科。尽管教育改革一再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但是却收效甚微,灌注式的教学依然是当前的主导。重视理论教学没错,但是教师在教学的出发点方面却犯了一个明显的错误,他们错误的将理论当作是学习的目标,而事实上理论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各个实际的问题。
2转变原有实践技能教学模式的措施
2.1转变人才培养目标高等医学院校不应该也不可能把直接培养出具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的专业学生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应应对实际,从基础做起,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有关知识的实际认知能力。在高校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对常规场所或者是基础场所所需技能的能力。让学生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能够有效地将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在不断实践中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
2.2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技能由于目前教师自身实践技能的缺乏是制约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所以首要人物就要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技能。当前不断爆发的各种突发性疾病在给人们生命健康带来巨大危险的同时,又何尝不是为预防医学教育人员实践技能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该专业的教师在兼顾教学的情况下,可以积极参与到疾病控制以及相关药物研发工作的各个过程中,在提供自身丰富的理论知识帮助的同时,对相应的实际解决措施和各个环节进行吸收和消化,从而在在实践中不断吸收和学习经验,并将所学实践技能通过合适的教学方式传授个相关专业的学生。
2.3结合相关科研活动指导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开展有关课题的研究工作时,可以鼓学生大胆参与到科研项目中。通过对导师的观摩学习和自身的实际工作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导师在科研活动中要创造必要的条件给学生,使其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这样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自豪感,从而提升他的学习和实践热情。
2.4增加实习时间,采用双师制度实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在预防医学教学的各个阶段完成后,都要安排师生到疾控中心或者是各大医院的相关科室进行实践学习。疾控中心或者医院的工作人员要积极扮演导师的角色。通过这种阶段性的实习教学,不但能够有效促进相关专业知识的吸收和应用,也能够使广大师生更多的参与到医疗卫生行业的实际工作中去,从而分阶段、有针对性地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师生的整体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晓,贺莉萍,周勇,周少平.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09(06).
[2]王丽.预防医学专业实习生疾控中心现场教学实践与问题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11(10).
1.1教学时数少,学生理论知识基础不扎实
高职高专的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在对各专业教学时数进行安排时,通常会因为教学任务重、时间紧等原因,使得教学课时偏重于临床学科,忽视了对预防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开设。大多数学校在临床学科专业中并没有对预防医学课程进行开设,即使开设了预防医学课程的专业,其学时也仅为38~96学时。紧凑的学时与繁重的教学任务产生矛盾,使得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预防医学的相关学科知识面广阔,并且教学内容较多,在学时方面不能给予相应保障的情况下,预防医学的教学实践就无法得到深入,许多重要内容无法得到相应的强调,并且重点很难突出。因此学生对预防医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不扎实,并且很难形成预防医学理论知识完整的知识体系。
1.2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许多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在教学方法中,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并且教学内容的展示也大都是教材内容,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而且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内容无法深入人心。在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只是简单的统计学联系或者是职业病和食物中毒等案例的相关分析,其他的重点实践课程因为学时和设施条件的限制,无法取得相应的开展,并且因实践课较少,无法让学生对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有更全面的了解。
2高职高专预防医学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加强学生的思想观念转变
高职高专医学类院校应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预防医学的重要性提高到战略高度,并在教学目标中树立预防为主的工作思路。将预防医学的战略思想贯穿在医学教育之中,并且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学科的预防角度出发,对教学内容加以分析,体现出群体、社会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整体观念,从而实现预防、治疗和康复相统一的教学体系,以此来改变学生对预防医学的原有思想观念,并通过加大宣传,使得学生对预防医学的相关课程有充分的重视,加强学习积极性。
2.2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合理安排
对高职高专预防医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应对教学时数进行合理安排,并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教师应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优化教学内容,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树立起与自身专业相符合的预防观念,并对实用性较强的知识点重点讲解,而对教材中相关的基础知识或重叠部分章节进行简要介绍,以此来转变学生对预防医学枯燥、乏味的印象。
2.3加强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方法
在预防医学的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新的教学方式,比如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发挥指导作用,对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充分发挥,让学生在自学中得到相关知识,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这种PBL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从而寻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相关题材以及国内外预防医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将这些内容充实进教学实践之中,让原本的教材内容更加的生动形象,从而加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并且还可以对学生在课余时间浏览相关网站的做法进行鼓励,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此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能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充分领悟预防医学的相关知识,以此提高高职高专预防医学的教学质量。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