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政服务管理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南宁市人力资源服务管理办公室顺应时展,依托南宁人力资源市场,主动作为拓展功能,于2016年3月10日开设南宁家政服务市场,成为广西首家公立一站式家政服务市场,为群众提供了便捷的家政服务新场所,为求职者提供了丰富的家政就业新岗位,为家政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规范发展新平台,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可靠的家政服务大数据,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从2016年3月10日至9月30日,南宁家政服务市场共吸引雇主1059人次,求职者13621人次,达成服务意向659宗,达成就业意向8319人,折射出在二胎化和老龄化时代的大背景下,家政服务需求旺盛,发展前景广阔,家政行业日益成为服务业重要分支,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
家政行业吸纳就业能力强
从求职者进场人次及达成就业意向数据来看,众多求职者选择家政服务作为就业方向,反映出家政行业具有很强大的就业吸纳能力,这也是南宁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家政服务需求旺盛的必然趋势。
国家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现阶段有40%的家庭需要社会提供服务,可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就业容量和发展潜力十分巨大。尤其重要的是,家政服务业吸纳的劳动力主要来自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贫困劳动力等社会弱势群体,成为这些劳动力摆脱贫困、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甚至不乏进入家政服务业而创业成功者。
南宁家政服务市场有力拓展了求职者的就业渠道,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了更多就业出路。
母婴及养老护理持续升温
在家政服务需求中,母婴及养老护理成为雇主需求的热点。据统计,母婴护理达成服务意向177宗,养老护理达成服务意向154宗,一般家务达成服务意向147宗,保洁达成服务意向48宗,病患护理达成服务意向29宗。反映出随着二胎化和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母婴及养老护理需求已经成为家政服务领域两大板块,也是雇主相对集中的板块。
求职者方面,一般家务达成就业意向2688人,母婴护理达成就业意向2635人,养老护理达成就业意向1448人,保洁达成就业意向874人,病患护理达成就业意向360人。母婴护理和一般家务受到求职者的追捧,成为家政就业的大热门,“月嫂”成为家政就业的高频词。一般家务主要是家庭餐等钟点服务,在求职者看来,压力相对较小,工作时段较为灵活,技能门槛也相对低一些,因而成为许多求职者进入家政行业的首选。求职者从事保洁工作的意愿高于从事病患护理。
雇主需求和求职意向有落差
从上述统计数据来看,雇主需求意向和求职者就业意向存在一定落差,薪酬待遇、技能水平、求职心态等都是造成落差的原因。
薪酬待遇是影响求职者就业意向的主要外因。雇主需求最大的母婴护理,也是目前雇主最舍得花钱的家政服务项目,综合市场入驻企业的交易价位,聘请一个月嫂,包吃包住,需支付月薪4000至8000元,聘请一个育婴师,包吃包住,需支付月薪2500至5000元。这样的薪酬待遇吸引了大量想从事家政服务工作的求职者。
技能水平跟薪酬待遇相辅相成,是影响求职者就业意向的另一外因。入户从事家政服务工作都需要经过相应的培训,母婴护理、养老护理、病患护理相较一般家政、保洁等工作而言,所需技能更专业、更精细,雇主的要求也更高,属于中级的“知识技能型”家政服务,一般家政服务、保洁等则属于初级的“简单劳务型”家政服务,高级的“专家管理型”家政服务在南宁尚属空白。
目前从事家政服务工作的求职者以进城务工人员和下岗职工为主,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的求职者对需要接受培训、存在责任风险的“知识技能型”家政服务项目存在畏难情绪,更愿意从事家庭餐、保洁等门槛低、风险小的“简单劳务型”家政服务。因此,想从事养老、病患护理工作的求职者比想从事一般家政的求职者要少很多。尽管母婴护理属于“知识技能型”家政服务,需要接受专业的培训,但在很多生过孩子、坐过月子的女性求职者眼里,都自认能够轻松胜任,加上待遇较好,所以母婴护理仍然成为求职者最热衷的家政服务工作。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刻不容缓
据统计,我国现有家庭服务从业人员2477万,家庭服务机构65万家,家政服务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巨大作用日益显著。
然而,国内服务业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一方面,国内家庭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大多缺乏系统的、规范化的职业培训,很难适应现代家庭生活的服务需求;另一方面,要满足当前家庭服务需求,我国家政从业人员至少要扩大到5600万,这就意味着还存在着3100万的行业需求缺口。
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张文范会长在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年会上指出,中国家庭服务行业人员整体素质差、服务技能普遍低,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提高家政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国际培训认证项目助力行业规范化
为此,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决定与美国家政协会开展战略合作,成立“家庭服务业中美合作交流中心”“中美国际培训认证项目办公室”,引进美国斯塔基国际家政管理学院认证项目,在全国全面推行家庭服务行业的规范化、职业化、专业化和标准化试点工作。中美国际培训认证项目办公室即将开展的项目包括:通过引进美国家政协会所开发的相关认证项目,并在将其汉化暨本土化的基础上,结合全国家庭服务行业办公室和中国家政协会颁发的《家庭事务管理服务标准》,通过与北京大学的密切合作,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级管家、高级家政服务员和涉外家政服务员;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安排全国各地家政企业的管理人员参加项目培训,适时地打造一批适应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中国家庭服务业的管理团队等。
关键词:农村养老;居家互助养老;服务储蓄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083-01
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外出务工青壮年的增多,广西农村正面临着严峻的养老问题。传统的家庭养老已难以发挥原有的作用,而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广西农村,机构养老显然与经济水平不相符合。选择一条既满足老年人需求又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道路就显得迫在眉睫。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隆福乡隆帮屯2012年初建起广西首个居家养老互助站,通过群众志愿者互帮互助,探索出了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新模式—居家互助养老模式。
一、广西居家互助养老站情况
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隆福乡隆帮屯地处石山地区,全屯共有125户461名村民,屯里60岁以上的老人共有63名。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下许多留守老人。都安县政府根据当地农村老人的需求,建起了广西首家居家养老互助站。该站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理念,将撤点并校后的原有校舍进行充分利用作为活动场地,通过吸引屯内的年轻人作为志愿者,为留守老人提供娱乐、医疗、家政等各类帮扶活动。另外还聘请了一名家政服务管理人员,并配备一名村医,为老人提供专业服务。村里还成立留守老人互助协会和志愿者协会,负责组织开展集体帮扶、文化娱乐等活动。在占地面积大约有1000平方米的互助站中,设置有康复护理室、家政服务室、娱乐活动室、农家书屋,室外还有运动场所及相应健身器材。居家养老互助站以居家养老为主、集体活动为辅,自助为主、救助为辅,互助为主、志愿者服务为辅,无偿服务为主、有偿服务为辅,目的是为了实现留守老人心灵相互慰藉、生活相互关照、困难相互帮助。以高效优质低成本的方式解决了广西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乡村和谐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居家互助养老模式面临的问题
目前在都安的居家养老互助站采用的管理模式是一种聚集互助方式,它是以政府牵头,老年人自愿的方式聚集在一起,老年人相互帮扶,相互救济,是一种道德层面的互助,这种模式在相对年轻且身体好的老年人占大多数的情况下比较适合,但这种相互帮扶救助是出于伦理道德,没有强制约束力,且存在服务内容单一、管理权限不清晰、运营资金没保障等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养老服务项目偏少。居家养老互助站目前还在探索阶段,老年人仍旧居住在自己家中,一般选择在家用餐后来互助站娱乐健身,而卧床不起生病在家时则无法照顾到。这与真正意义上的养老相距甚远
(二)内部管理体制不顺畅。都安的居家养老互助站是政府改造废弃学校建成,建成以后由政府投资改善相关设施建立成,财产产权归政府所有,但具体的内部管理主体不明确,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涉及到各类活动安排、矛盾纠纷处理等具体事务很难协调起来。
(三)维系互助站运营的资金缺乏保障。目前,维持居家养老互助站运转所需的资金都由政府拨款而来,部分文体设施由捐赠获得,互助站内聘请了一名家政服务管理人员,配备一名村医,互助站内设有娱乐活动室、家政服务室、康复护理室,在康复护理室内配备有基本药物和床位,给家政服务人员、村医的薪酬,药品的补充,文娱活动设施设备的维护以及用水用电等费用都是困扰养老互助站持续健康运营的主要问题。
三、加强居家互助养老站的建议
(一)逐步增加和完善服务项目。目前的养老站仅能提供娱乐及简单医疗的现状是受当前农村经济状况及居民习俗影响,最主要因素还是投入及机制问题,随着投入力度的加大,设施的不断完善,应分三阶段逐渐推进。首先提供简单娱乐及医疗阶段。第二阶段能提供就餐服务。第三阶段能提提供床位及与之相配套完善的服务,由“居家”向“居村”过渡。不断加强投入和管理,完善相关服务,使其成为集养、医、乐为一体的互助组织。
(二)建立规章制度,完善内部管理。应加紧建立和完善居家养老互助站的规章制度,主要应包括资产管理制度、服务制度、议事制度、财务制度等,内部选举产生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在村两委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理顺清楚与家政服务人员、村医、志愿者的关系,做到规章制度健全,各类关系理顺,内部管理和谐。
(三)建立服务储蓄制度。人到老年容易产生孤独、失落和被遗忘的感觉,如果有力所能及的工作可承担,不但能驱除空虚,还能够使老年人有成就感,觉得生活有盼头。在村屯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身体尚健康,除了能料理自己的生活及照看土地外,还有精力和时间做一些志愿服务,帮助照顾生病及年老行动不便的老人。互助站的管理委员会要有专门的人根据相关的规定登记这些劳务服务的时间,并定期公布。建立完善的服务储蓄制度,即为互助站付出多少服务,在自己年老不能自理的时候,也能相应获得站内其他成员提供的服务,变目前的出于伦理和道义的互助为一种规范制度下的互助服务。志愿者在帮助本站成员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将来储存服务。使自己在不能自理的阶段相应得到组织成员精心的照料,在奉献力量的同时为自己储存服务,真正做到帮人帮己。
(四)明确财力保障,确保运转顺畅。新建的居家养老互助站应该主要考虑当地的老年人的数量,充分利用废弃的学校等公共用房和用地改建成。居家养老互助站的建立和运转所需要的土地、房屋、设备设施、工资支出、水电费用、药品耗材等相关费用的支出,主要应依靠政府的财政补贴,应由民政部门在做年度预算的时候充分考虑进来,同时也需要积极引导慈善基金和社会捐助,在一些特殊项目可以考虑向本站的老年人及其子女收费以使得整个机构正常运转。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作者简介:贺清(1983-),男,湖南宁乡,广西财经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农村养老、住房保障。
参考文献:
[1]庞革平.广西都安:留守老人居家养老其乐融融[N].人民网,2012,01.
[2]夏军.广西建起首个居家养老互助站探索养老新模式[N].广西电视网2012,02.
[3]黄富峰.志愿互助改善养老质量[J].老年人,2001,05:6-7.
社区服务业是指在政府的倡导、扶持和推动下,以满足社区成员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宗旨,以基层街道(镇)、社区为依托,各类社会主体创办,具有公益性、地缘性、福利性、经营性的多元化服务。*年,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黄字〔*〕14号)下发后,我市社区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社区服务业开始起步,但发展很不平衡,产业化、社会化程度低,而且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社区服务网络体系很不健全。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对于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对于加强城市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进一步加快我市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重要思想、党的*大和*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省关于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有关要求,不断提升社会福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社会保障服务水平,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优化服务结构,提高服务质量,规范行业管理,加快发展步伐,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创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新型社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目标
第一阶段,*年起到*年底,社区服务业的数量和覆盖范围有明显扩大,规模和档次有明显提高,手段和方式有明显改善。社区服务业硬件设施不断完善,服务队伍不断壮大,网络体系初步形成。
第二阶段,*年到*年底,基本实现从提供物质生活服务向物质生活服务与精神生活服务相结合转变,从福利服务型向福利服务与市场经营型相结合转变,从政府主导投入向政府倡导支持与市场化、社会化运作相结合转变。
第三阶段,2009年到2010年底,全市基本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建设、产业结构提升相适应,多种经济并存、社会互助经常、群众参与踊跃、服务手段先进、覆盖范围广泛和服务功能完备的社区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的社区服务新格局。
(三)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以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社区服务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作为首要任务,把满足社区成员普遍而又迫切的需要作为拓展社区服务业的工作重点,促进社区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2.坚持社会化的原则。创新服务模式,实行社区服务业市场化运作、实体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大力倡导和鼓励民营企业投资社区服务业建设,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
3.坚持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的原则。凡属公益项目,以政府主导、公共财政保障为主;凡属经营性项目,以民营、私营或其他社会组织创办为主,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从各区县、各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既注重整体推进,又强调根据不同的功能定位突出重点、突出特色,防止追求面面俱到;既体现政府支持,又量力而行、防止包揽。根据社区服务业的不同类型和居民的不同需求情况,采取不同方式,给予不同的扶持政策。
二、主要任务
(一)发展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构建组织健全、设施完备、程序规范的就业帮扶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企业退休人员自管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使下岗失业人员、企业退休人员及特殊困难群体的劳动保障服务更加优化。积极创办社区就业实体。大力开发与社区居民生活相关的社区环境建设、卫生保洁、安全保卫、设施维护、停车管理等公益性就业岗位,开发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后勤社会化服务岗位,广泛吸收和援助低保、下岗失业人员、“4050”人员、企业干部、退役士兵和现役军人家属中有特殊困难人员以及有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就业,鼓励他们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加大再就业培训工作力度,增强再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再就业能力。社区内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再就业培训的比例达到60%以上,再就业率达到60%上。
(二)发展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服务。积极构建覆盖社区各类弱势群体的新型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完善市、区县、街道(镇)和社区四个层次的帮扶救助保障服务,做到工作有队伍、经费有保障、办公有场所、服务有制度。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形成科学规范、“三位一体”(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镇特困居民临时救助制度、社会互助制度)的社会救助制度,各区县建立“社会捐助接收中心”,各街道(镇)设立“社会捐助接收站”,社区设立“社会捐助接收点”,开展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广泛接收社会捐赠物资和资金,为兴办社区慈善超市提供条件,充分发挥社会捐助站点和慈善超市在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工作平台中的重要辅助作用。
(三)发展社区治安法律服务。健全治安防范、社区警务、人民调解、处理等制度,建立由公安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辖区单位支持、社区居民参与的群防群治队伍,健全以公安机关为骨干,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辖区单位防范工作为基础的社区治安防范体系。全市“平安社区”达70%以上。积极开展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为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积极开展社区矫正服务,健全组织,明确职责,完善措施,规范运作,加强对失学、失业、失管青少年和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加强对吸毒、赌博、、盗窃、打架斗殴等有劣迹行为人员的教育和监控管理。
(四)发展社区文体科教服务。加强街道(镇)、社区文体科教骨干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居民喜闻乐见的科教、文体等进社区活动,并形成制度。建立居民学校,构建社区教育体系,开展经常性的居民教育活动,创建学习型社区。加大政府投入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加强社区文体科普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文体科普设施向社区开放,实现资源共享。鼓励、支持社会和个人兴办各种社区群众性文体组织,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培育、发展以社区体育健身、文化娱乐和竞赛表演为重点的体育文化市场。
(五)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和社区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基本形成设置合理、设施完善、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95%以上。积极开展以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开展健康知识进社区和医疗专家进社区活动,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80%以上,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0%以上。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技术、设备市场准入、管理和监督制度,建立较为完备的社区卫生服务政策体系,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业。
(六)发展便民利民服务。加快社区各类便民利民商业网点、餐饮业和新型服务业网点规划建设,努力培育和发展连锁化、品牌化、规范化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企业,支持和鼓励各类便民利民服务企业在社区开展就地服务、上门服务、网上服务,促进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网络化、市场化、产业化。不断完善服务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方便居民日常生活。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等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创办社区托幼、托老、助残服务机构和服务事业,积极探索政府鼓励、社会创办、自主经营的福利服务社会化新路子。
(七)发展家政服务。依托街道(镇)、社区服务中心,建立家政服务信息网络,重点培育规模较大的社区家政服务公司开展家政服务,鼓励发展家庭保洁、烹饪、婴幼儿保育、老年人和残疾人护理等多种类型的社区家政服务。加强培训,提升家政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逐步推行社区家政服务持证上岗制度。
(八)发展社区物业管理服务。新建住宅区全部实施物业管理,积极探索和推进旧小区物业管理。建立业主委员会与物业企业双向选择机制,鼓励规模大、档次高的物业管理企业进入小区实施物业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物业管理专业人员的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市、区县、街道(镇)、社区四级社区服务组织领导体系,健全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和工作协调机制,及时研究、协调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的重大事项。各区县政府和市民政、劳动保障、卫生、文化、体育、教育、科技、公安、司法、商务、房管等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分别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社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通力合作,各司其职,为社区服务业发展提供指导和保障,逐步推进社区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快社区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鼓励发展并规范管理社区民间服务组织和非营利服务组织,建立对社区民间服务组织和非营利服务组织的评估机制,促进社区民间服务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健康有序发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调动社区非营利服务组织提供社区服务的积极性。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服务能力。加强社区服务业从业人员岗位职业培训,提高执业水平。
(三)建立社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各级政府要采取财政投入和多渠道筹措的办法,建立社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专项用于对社区公益项目的建设和扶持,用于社区组织承担行政服务工作的经费补助。
(四)完善配套政策
1.持*市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从事社区服务业的,按照市委、市政府黄字〔*〕12号和黄政办〔*〕36号文件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政策优惠。
2.社区组织创办的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凡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并签订1年以上劳务合同的,每吸纳1名下岗失业人员,每年可享受企业所得税*元定额税收扣减优惠,当年不足扣减的,可结转下一年继续扣减,结转期可延续2年。
3.执行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97号)的有关规定,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福利性、非营利性老年服务机构的,免征企业所得税和老年服务机构自用房产、土地、车船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政府有关部门向福利性、非营利性老年服务机构的捐赠,免缴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4.对社区新建福利性非营利机构的,免收城市增容、规划咨询等费用,渣土管理、放线测量等费用给予减半优惠,散装水泥和墙改费实行先缴后返。社区非营利性机构开展福利的,社区辖区单位向居民开放内部设施的,其用水用电按居民用户价格标准收费。
5.社区托幼、托老、助残等非营利利机构提供育养服务、婚姻介绍、殡葬服务的,其收入按有关文件规定免征营业税。
6.属于价格主管部门定价范围的服务项目,价格主管部门要本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区别不同服务对象,建立标准有别的社区服务价格体系,对老弱病残等福利性的服务价格实行优惠。
关键词:农村居家养老服务 管理体系 规划体系 组织体系 监督体系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老年型国家日益增多,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老年型国家纷纷开始探索符合国情的养老模式,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养老压力。在美国,主要的养老方式有老年公寓“半托制”机构养老和社区互助的居家养老。在瑞典,目前的养老方式主要有三种:居家养老、养老院养老和老年公寓养老。在亚洲国家中,日本、新加坡等因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一方面汲取西方社会福利养老的特点,充分赋予老年人优厚的社保;另一方面,基于传统东方家庭观念的延续,致力于开发家庭养老的功能,让老人回归家庭。由此看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养老模式多以“居家养老”为主。
而我国政府,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以“居家养老”为核心的养老模式。1995 年,在上海浦东新区开始探索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模式;2003 年以来,北京、无锡、南京、杭州、宁波、长沙等各地方政府探索向民间组织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到2011年9 月,《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要“重点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做好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就此,我国多个城市展开实施居家养老服务。然而由于城乡经济、制度发展不平衡,城乡养老水平差距过大,居家养老服务在我国城市普遍实施的同时,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却未被覆盖,只有少数地区零星试点实施,受惠人极其有限。
为缩短我国城乡养老差距,探索出符合我国农村的居家养老模式,我国政府印发了一系列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通知。就浙江省而言,2013年3月26日浙江省民政厅印发了《浙江省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三年推进计划》通知,要求把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纳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局,实现重点倾向和同步发展。那么,在政府鼓励政策的基础上,农村该如何发展居家养老服务,需要构建怎样的管理体系来完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的构建缺乏理论指导与支撑。因而,本文就以浙江省临安市平山新村为例,探索出符合农村的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
二、临安市及平山新村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分析
据调查显示,截止2011年,临安市60岁以上老人共8.17万人,占总人口的15.5%;80岁以上的老人共1.2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5%。面临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临安市政府立足市域实际,整合优化养老服务资源,加大公办养老机构投入,探索创新居家养老模式,初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格局。在推行居家养老服务时,临安市政府主要实施“机构进家庭,居家机构化”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引进企业参加居家养老服务。在2011年,已成功引进1家家政服务公司,成立了民办非企业单位“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集中对城镇11个社区的老年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
第二,丰富了居家养老服务形式。目前,临安市基本形成了三种服务模式:第一类是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站、照料中心、老年食堂、托老所,推行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中心向社会开放,建设村级老年公寓。据调查统计,截止2012年临安市政府累计建造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182家、创办老年食堂81家。第二类是组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居家养老服务站助老队,对高龄、孤寡、失能、空巢老人等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对有条件有需求的老年人开展低偿、有偿服务,拓展居家养老服务市场。据调查统计,2012年临安市政府为2484名老年人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第三类是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和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档案,开通养老服务专线,为老年人提供高效、便利、优质的居家养老服务。
第三,推动群众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重点发挥两只队伍的作用:一支是包括社区义工、党员干部在内的志愿者服务队,通过党员进社区、“银龄互助”、结对帮扶等活动,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另一支是村级老年协会队伍,老年协会通过村集体房出租、酒席餐具出租、集体山林开发等形式,为推行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资金支撑。
第四,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向农村连锁经营。目前,以於潜镇、昌化镇两个副中心城市为试点,开展“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连锁经营试点工作,探索养老服务机构的市场化运作,努力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规范、更专业、更广泛的居家养老服务。
综上得出,临安市政府正在努力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就规划、组织、监督三个方面,政府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支持。而关于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的建设,临安市政府也在不断明确服务内容、完善各类制度。
就此环境下,深入展开对临安市平山新村的养老调查。调查发现,临安市平山新村养老体系仍未健全、养老模式单一。该村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主要为家庭养老结合村集体补贴。村集体补贴具体内容为:第一,村内60岁以上村民可获补助100元/月。第二,平山新村为村民交纳医疗保险150元/年。第三,对于村内孤寡老人,村集体每年赠予物资慰问。第四,由于平山新村为股份制经济,所以该村村民每年可获得分红2500-3000元。就老年人而言,所得分红作为养老资金使用。
那么,是何原因导致平山新村的养老模式单一,养老水平远低于临安市整体水平?调查得出,平山新村的经济体制为股份制经济,村民以入股形式,将自己的土地交至村集体统一管理。村集体以出租、开发等方式统一经营村内所有公用土地,每年将所获利润按股份分给村民。为获取更多的利益,村集体充分利用每一分土地,而村民作为利益既得者,基本不会反对村集体的做法。与此同时,村民的养老观念相比城市人而言较为落后,对于居家养老服务认识较为缺乏。因而,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平山新村里,村集体即使未对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土地支持,致使村内无法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村内老年人仍可延续农村原始的养老方式继续养老生存。
然而,随着老龄化不断加剧以及临安市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村内的养老矛盾会不断增加,该村的发展水平也会与临安市整体水平相脱节。为应对日益加大的养老矛盾,为追赶上甚至引领临安市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平山新村需要建立健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
三、构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的对策
通过充分认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现状,明确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以浙江省临安市平山新村为例,构建符合我国农村的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体系构建的基本内容为3W1H,即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在哪里实施(where)、由谁来实施(who)、主要做什么(what)以及如何做(how)。根据这一内容框架并结合法约尔划分的管理五大职能,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分为规划体系、组织体系、监督体系三个部分。
1.规划体系的构建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规划体系的构建,主要划分为:建设目标规划,服务资金规划,服务机构、设施及服务内容规划,服务人员的规划四种。
建设目标的规划。首先应该从政府出发。由政府根据老年人养老需求,合理制定政府养老工作的总体目标,并将目标层层划分,落实到不同层级部门。
服务资金的规划。第一,应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根据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按照老年人不同经济、身体等情况给予相应补贴。第二,服务资金来源的规划,除政府拨款支持外,应该拓宽服务资金来源渠道。鼓励社会捐赠,争取企业、机构、团体、个人对于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的资金帮助,以补给服务资金。积极开展资金自筹,如出租村内部分公共设施或公共用地以获取利益来支持居家养老服务。
服务机构、设施及服务内容的规划。首先,服务机构的规划,是要明确服务机构位置、用地规模。以保证合理用地、满足服务规模及方便老年人来往。服务设施的规划,应该注重人性化,反映出对老年人的关怀,体贴和尊重。服务内容的规划,要将生活照料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精神慰藉服务、权益保障服务、文体娱乐服务五方面整合一体。在生活照料服务方面,可以做到向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顾和生活护理方面的服务,如定时探望、日托、助餐、保洁、洗浴、洗衣、理发、陪护或代购、代卖、代办等服务。在医疗保健服务方面,可以通过村卫生室,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心理卫生等,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在精神慰藉服务方面,可以为老年人陪聊、陪医和陪读等服务。在权益保障服务方面,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在文娱服务方面,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文化、体育、教育活动场所,搭建活动平台,组织开展各类文娱活动。
服务人员的规划。首先是服务队伍的建设,包括专职服务人员、志愿者和老人互助。其次是对服务人员的专业性进行规划,如对专业服务人员进行专业护理培训,根据不同护理水平颁发等级证书,实行持证上岗制。对于志愿者实行老人回访制,在志愿者为老人服务完之后,询问老人对其满意度,以衡量志愿者服务水平及确定志愿者是否有再次服务资格。
就临安市平山村而言,规划体系的构建方式如下:
第一,平山新村要在临安市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建设目标中,提炼出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如临安市政府在2012年提出统筹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总体目标:到2015年,建成农村托老所(日托所)20家,30%的村(社区)建有老年食堂,100%的村(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和“银龄互助”活动,享受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人数达到老年总人口的6%。平山新村应根据这一整体目标并结合村内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本村居家养老服务建设目标,为后续建设发展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起到宏观指导作用。
第二,在资金方面的规划。平山新村应结合村内股份制经济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村集体资金。例如成立村居家养老服务小组,由村委会及村民共同讨论分配适宜股份给该小组,每年小组所得分红将作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资金。其次,平山新村应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建设村居家养老服务站、老年食堂等。与此同时,平山新村可以根据村老年人的失能和经济困难程度帮助他们申请政府发放的“居家养老服务券”。除去政府扶持以及村内自主资金支持外,平山新村还可以争取社会、市场投资,以保证资金多元化筹集,满足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需求。
第三,服务机构建设的规划。首先平山新村应该合理规划村内公共用地,为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及老年食堂的建设规划出一片土地。村公共土地是为村民服务,不管是用以经营获利还是用以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对于村民来说,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面临村内养老压力的日益增大,平山新村的发展不可只顾经济利益,更应协调发展,以防止短板效应出现,阻碍发展。
第四,平山新村对于村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规划。首先,要成立村老年协会,将村内老年人组织到一起。以起到“银龄互助”、结伴帮助的作用。其次,可以召集志愿者为老年人服务。最重要的,是聘请专业服务人员为老年协会成员、志愿者进行定期培训,以提高居家养老服务质量。
2.组织体系的构建
第一,明确政府角色。政府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是一个管理者、监督者、推动者,而不是具体执行者。所以,应该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总体思路来组织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第二,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在开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第三,成立老年协会,实现老年人自制。
就临安市平山村而言,组织体系的构建方式如下:第一,建立起临安市政府主导,政策扶持,村集体参与,市场推动的组织框架。第二,在市场方面,平山新村可以与临安市在2011年引进的家政服务公司“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联网合作,使村内老年人享受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展的养老服务。第三,平山新村应成立专门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明晰管理职责,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与此同时,组织村民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例如建立村级老年协会,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
最终形成组织体系:临安市政府——市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平山新村——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村级老年协会——志愿者,贯穿平山新村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
3.监督体系的构建
要提高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质量,首当其冲要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而实现有效的监督、量化监督标准,则需要由完善的制度来保障。第一,要制定养老机构资格认定制度和服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第二,要制定服务标准和服务评价制度。第三,建立奖惩机制。最终形成服务前、服务中、服务后的监督制度,保证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全程监督。
就临安市平山村而言,监督体系的构建方式如下:第一,平山新村要配合民政部门对村内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进行机构认证、评级、年检,监督养老服务机构落实设置标准、服务规范、技术规范等行业标准。第二,平山新村应对本村居家养老服务管理部门进行绩效考核,明确责任,落实工作任务。对服务人员进行服务质量评估,如成立村服务监督小组、发挥老年协会作用,回访老年人对服务的满意度等。对服务管理部门及服务人员制定相符的奖惩机制,将服务质量与工资薪酬相结合,激励服务人员敬职敬业,确保服务质量。
伴随着居家养老服务成为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进行研究。本文主要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调查,认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并以浙江省临安市平山新村为例,从规划、组织、监督三个方面构建与农村相符的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一方面为发展平山新村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理论建议,另一方面为我国学者研究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提供基础的参考价值,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淑君,刘芳.完善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35)
[2]熊炜.服务型政府视角下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李若琳.试论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1)
[4]孙慧峰.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政府的责任定位研究[J].兰州学报,2010(4)
[5]王秀花.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重庆大学,2012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方针,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培育社会服务组织,鼓励连续经营,支持规模发展,构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区支持体系和社会化发展机制,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各具特色、整体推进的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格局,不断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二)工作目标。不断提高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在年全市建立和完善21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的基础上,继续全面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队伍建设、服务网络及信息化建设。到2012年,实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全覆盖,农村社区(村)依托社会福利中心、乡镇敬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活动中心(室)、老年学校等现有场所,增加服务功能,完善服务内容和形式,开展以村民互助和各类志愿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力争到2015年,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覆盖城市所有街道、社区和80%以上的乡镇、50%以上的农村社区,形成服务设施不断充实完善,专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的队伍不断发展状大,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服务运作长效机制更加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对象不断增加的格局,不同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得到基本满足。
(三)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从老年人实际需求出发,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高质量、人性化的服务。二是坚持依托社区。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在社区层面普遍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的机构、场所和服务队伍。三是坚持因地制宜。紧密结合实际,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社区(村)人文环境和老年人需求相适应,符合各地实际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四是坚持社会化方向。实行政府主导与社会兴办相结合,无偿服务、低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业的积极性,提高养老服务的社会化水平。
二、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主要任务
居家养老服务要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导向,以日间照料和上门服务为主要方式,服务项目上坚持基本服务和选择相结合,为老年人提供日托照料、护理陪伴、代购代办、配餐送餐、家政服务等,同时兼顾老年人的多种需求,提供疾病防治、康复护理、安全救援、法律维权、文体娱乐、学习教育、心理咨询等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方式:子女应为居家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对子女确定无力照顾的老年人,政府鼓励和帮助采取机构服务、专业组织服务、志愿者服务、义工服务、邻里互助服务等多种方式实施居家养老服务。
(一)建立和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网络。
在城市社区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建立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养老服务机构协调运转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着力构建居家养老“十五分钟”服务圈。农村地区要创造条件,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便捷服务。大力推动专业化的老年医疗卫生、康复护理、文化娱乐、老年教育、信息咨询等服务项目,不断完善为老服务网络,充实服务内容。
1、加强社区生活保障性商业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养老服务、家政服务、餐饮服务等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通过选拔、招标、签订协议等方式,把服务质量高、服务信誉好、实力强的社会服务机构确定为居家养老服务和政府购买服务的定点单位。有条件的社区可通过开设托老所、老年人餐厅,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卫生、优惠的配餐、送餐服务。
2、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实施“社区医生进家庭”制度,建立健全城乡老年人健康档案。“十二五”期间,城市社区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85%以上、农村社区达80%以上。切实加强与改进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预约的上门随访、送医、送药、康复护理等服务,扶持发展老年护理院,支持有条件的医院开设老年专科,逐步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康复服务。开展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加强保健知识普及工作。采取积极措施,尽快解决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空巢老人的医保问题;逐步扩大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家庭病床纳入医保范围;针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加对象中60岁以上老年人,适当扩大门诊特殊病种的医疗机构范围,让老年人能就近在社区医疗机构就诊。
3、为老年人提供社区文化娱乐、教育学习、体育健身、精神慰籍等服务。切实改善城乡基层和社区老年人教育学习和文体娱乐活动的设施条件,组织和指导老年人进行文化娱乐和科学健身活动,不断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精神关爱,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服务;帮助老年人协调家庭关系、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老年群体的社会问题,积极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及维护老年人赡养、财产和婚姻等合法权益的服务。到2015年,全社会老年人入学率达到18%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在城市达到60%以上、农村达到45%以上。
4、组织志愿者、义工开展助老服务。组织志愿者或义工开展长期结对帮扶服务、企业助养贫困老人等活动,对空巢、高龄、失能等老年群体,采用定期或不定期上门服务,努力解决这些特殊老年群体在养老方面存在的困难。对确有需要的老年人,组织家政服务机构或专业服务人员上门进行生活照料;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可采取专人上门包户的方式提供服务。有条件的社区可开设老年人日间照料室,及时为老年人提供便捷服务。
5、建设全市统一的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在鼓楼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试点,并确保年底前建成,在2012年底建成全市统一的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同时,依托城市社区信息平台,普遍建立为老服务热线、紧急救援系统、数字网络服务系统、邻里互助系统等多种求助和服务形式,建立起覆盖城市社区,与老年人沟通便捷、服务及时的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服务网络。
(二)建立和完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根据老年人日益增多的实际,把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作为发展社会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统筹规划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合理配置资源,探索适应当地特点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1、将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力争到2012年实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在城市社区全覆盖。新建城市居民区和旧城连片改造居住区,应将居家养老服务用房作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规定的配置指标纳入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由建设单位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同步验收,验收合格后及时交所在地街居使用,所配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用房不少于80平方米。现有老城区没有居家养老服务用房或设施不能满足需要的社区,由各区政府负责,通过盘活利用社区资源,新建和改扩建、购买、租赁等途径解决。
2、合理整合现有各类为老服务资源。各部门设立在社区(村)的卫生服务机构、文化站(点)、劳动保障工作站等为老服务机构,在社区(村)统一安排下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政府兴办的公共服务设施应优先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社区内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资源优惠向老年人开放,以满足老年人就地、就近学习、活动的需要。
3、农村社区应紧紧依托老年福利服务中心、乡镇敬老院、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积极推进县级社会福利中心、乡镇敬老院以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特别是对列入省、市民生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大资金保障和项目建设协调力度,确保项目如期建成。
4、认真贯彻省有关技术规范,确保新建市政道路、公共建筑、住宅和养老服务设施无障碍率达到100%,加快推进与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公共建筑、养老服务设施、居住小区的无障碍设施改造,积极支持旧住宅增设电梯。积极探索建设集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学习教育、休闲购物于一体的适合老年人特点的老年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安全、便利的生活环境。
(三)加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
1、建立专业服务队伍。对居家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实行全员培训持证上岗,考试合格的发给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合格证书;参加培训人员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与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县(市)区民政、老龄部门及街道(乡镇)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相应的工作人员负责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每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可根据本中心(站)情况决定是否配备一名助老协管员,若需配备,所需经费由中心(站)的运转补助经费中列支。
2、建立志愿者和义工服务队伍。以开展“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为载体,积极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组织,不断完善志愿者招募制度和定向、接力服务制度;动员、鼓励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居民、大中专院校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
3、建立低龄健康老年人公益服务“时间储蓄”制度。本着自愿和量力而行的原则,组织低龄健康老年人开展各种公益服务,对其服务时间和内容予以记录,采取时间或劳务储蓄的方式,作为以后转换相应时间为自己免费居家养老服务。鼓励老年人采取自愿结合的方式,开展家庭式互助养老,或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为依托的社区式居民互助养老。
(四)规范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管理机制。
1、着力培育社会养老服务组织。积极支持社会养老服务、餐饮服务、家政服务、物业管理、教育文化等机构通过签订协议的形式参与承办专业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扶持发展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的服务模式。对新设立的以居家养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机构,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程序,实行备案制度,创造宽松发展环境,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
2、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制度。按照“区分对象、突出重点、适度普惠”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榕政综〔〕234号文件关于政府购买服务的政策,政府购买服务补贴统一采用居家养老服务券的形式支付,并逐步扩大服务券使用范围。适当提高政府购买服务补贴标准,将无偿服务提高到每人每月400元,低偿服务提高到每人每月200元。适当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活动经费,人均标准提高到每年40元。
3、规范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监管、考评、奖励机制。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快制定各类标准,规范服务、收费等行为,引导老年人与服务机构通过签订协议、合同,明确管理机构、服务机构和服务对象的权利、义务、责任,确保服务质量和安全。
三、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科学制定规划,持续有序推进。各级政府要将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业发展和社区(村)建设的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居家养老服务的目标任务,科学制定每个年度推进的工作计划,不断完善推进发展本地居家养老服务的措施,做到统筹安排,有序推进,持续发展。
(二)完善政策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各级要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主导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带动社会力量的投入和有效参与,逐步形成居家养老服务投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十二五”期间,市、区两级财政每年继续按1:1配比落实安排居家养老服务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一次性补助和运营补助、政府购买服务补贴等。同时,各县(市)区政府要根据实际任务,安排相应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经费。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扶持养老服务业优惠政策,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在用地、用水、用电、用气、数字电视开通以及税费等方面按居民使用价格政策执行或给予优惠。就业困难人员从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按照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政〔〕18号)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等就业扶持政策。就业困难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办居家养老服务经济实体,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贴息优惠政策。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还要与已出台的有关社区建设、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医疗保健等政策措施的衔接,让老年人受益。
(三)建立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在区、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受政府委托负责本辖区内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施与管理,其主要职责是:建立老年人信息库,对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老年人资格进行评估;全面掌握并及时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信息,引导为老服务机构和组织适时调整服务内容;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相关资格进行审查,接受服务对象的信息反馈,检查监督服务质量;指导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和服务站开展工作,定期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进行检查。市老龄、民政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要适时对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情况进行评估,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端物业,物业管理,国际管家
我国的物业管理从沿海开始起步,在市场需求与主管部门引导下逐渐向内地扩散。如何搞好物业管理是很多房地产公司越来越重视的课题,市场竞争中水平参差不齐的物业管理公司混杂,因此在各相关市场主体间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业主对物业公司很不满意,认为物业公司服务质量不高,所收费用与其服务价值不成正比,自己的权益没有得到保护,花钱买罪受;物业公司也牢骚满腹,认为物业管理本来是既不辛苦又不讨好的行业,而要做高端物业,更是难上加难。总之,国内物业管理行业整体水平急需提升。而我们的高端物业管理品牌就应当起到领路人作用,把自身的优势与经验与行业分享,为物业管理行业树立起标杆与准则,推动行业的良性快速发展。
一、高端物业发展进程
引进国际管家源于“以人为本”的不懈追求,那么高端物业需要引进国际管家,其一是为了更新物业管理理念,进一步提升物业管理水平。为业主营造出一个和谐、舒适、写意的生活环境。其二是探索出一套有中国特色的高端物业管理模式。这并不是否定常规的物业管理,而是对传统的传承和延伸;是建立在常规之上的更加精致、合理、高效的物业管理形式。国际管家引人,将让更多人的生活与国际接轨,也给高端物业的管家服务注入了更多新的思路。在香港、内地均拥有多个大型建筑项目建设以投资开发高档物业为主并有其高标准的物业服务管理模式。例如香港嘉里品牌物业30多年来长期服务于高端住宅与写字楼,在为高端人士提供居住、办公服务方面具有最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高端物业服务模式、服务理念和执行力。国际管家针对不同业主提供的个性化服务是收费项目,而国际管家将会通过合理、高效、优质的服务使业主的付出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
目前在我国南方地区某楼盘通过引进服务过五位美国总统的Robert先生为管家顾问,为业主提供忠诚管家的体贴和周到,致力于打造高品位的全新生活。国际管家是一个高水准服务团队的统领(将由以Robert先生为首的六位管家和六十个后勤服务人员组成),有着完美的组织技能。从服务的角度来看,是更注重人和生活本身,更重视物业设施的科学管理和维护,更注重礼仪和礼宾关系,也更注重服务的细节和品质,体现了一种更人性化的关怀和亲情的服务理念。国际管家的服务包括:为业主提供商务助理、日程安排、旅行安排、物品收藏、物品采购、宴请宾客等全方位的服务。一言以蔽之:一切非隐私事务都可以交给管家打理。
二、实施“管家式服务”的关键性要素
要素一:“管家式服务”更贴近业主个性化需求。?物业公司工作人员“管家式服务”的责任范围涵盖所有日常物业管理与服务项目、家政服务及特约服务,具体工作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全面负责所辖区域内业主的档案建立、管理工作,并负责与业主的日常沟通;第二、负责责任片区内日常管理服务工作,包括安全护卫、清洁、绿化、公共设施维护的安排、落实、巡检和监督工作;第三、为小区业主提供私人化服务,如提供医疗保健咨询、为业主接送家人亲朋、代买收取各类物品、代订服务和各类清洁绿化专业服务等。业主在享受服务的过程中并不需要支付额外的费用,同时要求“物业管家”从受理业主的服务要求开始,必须一直跟进服务直到业主完全满意为止。这类服务都由点对点的专人完成,其方便快捷程度相当于业主生活中多了一个管家和贴身小秘书。
要素二:建立全面、专业服务网络,惠及每位业主。贴心管家之所以能够提供各种无微不至的个性化服务,是因为其背后拥有一个庞大的服务网络支持,其中包括工程维修、家政服务、医务资讯等部门。贴心管家服务是一次物管服务的升级,其结果必将惠及每一位业主。在小区设立“物业管家”后,减少了服务环节,管家和业主之间建立的将是“一对一”的服务关系,不仅提高了服务质量,而且也提高了服务效率。一些成功的“管家式服务”架构雏形基本上是以50-100户业主配一个“物业管家”,这位“管家”的手机24小时开机,他所服务的业主若有什么事情可以随时与他联系,再由这位“管家”将工作分配到其他部门。不过前提是处在“管家”职位上的人手中要有一定的权力,可以直接向维修、客服等部门的经理调派人力,也有权在业主与物管公司的各具体部门之间进行协调。
要素三:全面筹划管理服务涵盖内容,突出创新意识。“管家式服务”与普通物业管理相比,还表现在为业主提供服务过程中追求的是一种较高的境界,它往往是建立在认识、了解、理解业主,为业主提供全面、持续满意服务的基础之上对于服务文化的建立。一种鲜明的文化气质在物业管理的各个角落、在服务的各个环节都能体验到,对业主来讲应该是一种身心的享受。比如,在高档的物业管理中,可以根据物业类型和服务对象的特点,结合企业服务的核心价值,在大堂、电梯厅、走廊、公共平台等公用区域强力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同时,让物管企业服务的核心价值在企业CIS中得到集中体现。此外,服务环境的好坏,往往直接影响到业主在接受服务过程中的心情、情绪以及对服务水平的认知。随着物业管理行业的纵深发展,物业管理已经开始突破传统意义的服务范畴,从发展的趋势来看,知识、技术密集型最终将取代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经营服务型亦将逐步取代传统的管理型,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业主的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
“一星期三次,每次都是两个小时。”
“都做些什么呀?”
“帮着整理房间、洗衣服,冬天还帮老头子洗澡,都是免费的。”
今年8月12日,杭州市上城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视察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时,南星街道美政社区88岁的赵奶奶紧紧拉着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丁晓芳的手说:“我们老年人生活在上城区,真当是有福气啊!”
据了解,自上城区政府推出系列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后,上城区已有2000多名老人,跟赵奶奶一样享受着由区政府买单的居家养老服务,安逸地过着他们的晚年生活。预计到“十二五”末,上城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受惠老人将达6000余人。
而他们之所以能过上如此安逸的晚年生活,与上城区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持续不懈的监督是分不开的。
数万老人无处养老
近年来,上城区的老龄化、高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十一五”期间老龄人口年均递增3%以上,成了全省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区之一。
养老问题,一直困扰着上城区委、区政府,虽然也推出了系列养老政策,但始终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我们敬老院40个床位,申请入住的老人却有上千人,真是一床难求啊!”上城区小营巷第二敬老院院长陈娟英说,小营街道70周岁以上的老人有2万多,他们现在只能让85岁以上的老人入住。
据了解,上城区作为杭州的“老、小”中心城区,寸土寸金,养老设施建设资源贫乏。2008年底,全区共有12家养老机构,床位数仅633张,最小的敬老院只有22张床位,根本无法满足社会养老需求。这些养老机构除了规模小,市场化运作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也不成熟。结果致使一些国家、福利机构投资管理的老年公寓,供不应求,甚至出现了“千人求一床”的现象;而一些硬件设施、环境较好的民营养老机构,由于社会信任度相对较低,收费较高,又常出现入住率不高的现象,部分民营老年公寓经营初期的入住率仅30%左右。
为破解养老场地紧张和养老资源缺乏的困境,2006年,上城区在全省率先推出了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尝试打造一座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可由于居家养老服务尚处起步阶段,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仍然难以满足广大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乏专业服务知识,无法为老年人提供较专业的服务。”在2009年的人代会上,贺晓卿代表直接指出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不足。
全面摸底养老现状
人大代表的强烈呼声引起了上城区人大常委会的高度关注,社会化养老问题被列入常委会2009年度的专题调研课题。
2009年上半年,上城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深入全区6个街道的社区老年食堂、星光老年之家和老人公寓,进行了一次全面摸底调研。
在横河公园旁的益寿园,调研组成员走进一位老人的房间,发现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里,竟然放了三四张床铺,再加上多数老人的生活起居需要有人陪护,结果这么小的一个房间里竟然要住六七个人。“人一多,屋里的空气就差。”住在四楼的王大爷说,“有时候想出去透透气,又走不动,要是有电梯就好了。”当调研组成员问及:“住在这儿,还有哪些不方便?”老人勉强地笑了笑说:“能住进来,已经很好了。要说有什么不便,最大的不便还是如厕问题,因为公共卫生间里都没有坐便器,年纪大了要蹲下去如厕有点困难。”
调研组了解后才得知,原来上城区的很多敬老院都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其他建筑物改建而成的,房内基本上没有单独的卫生间,配套设施不齐全,老年人生活很不便。
在与街道、社区以及养老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座谈交流时,他们也都谈到了养老服务设施少、散、档次不高,服务水平低,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等问题。“上城区现有的养老院、敬老院,不仅数量少,规模也偏小,已远远不能满足辖区内老人在家门口就近养老的需求。”调研中,民政部门有关负责人直言不讳。
调研时,上城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文成指出,“破解机构养老床位不足的关键在于投入,政府要下决心拿出一部分资源用于养老机构建设,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本、民营机构来投资经营养老院、敬老院”。
针对调研时发现的养老事业发展缺少规划,养老机构档次不高,养老服务社会参与度低等问题,调研组向上城区政府提出了统筹规划养老机构建设,加大对养老服务设施的投入,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养老机构,逐步扩大特殊困难老人的养老服务面等建议。
收到区人大常委会的调研建议后,上城区政府高度重视,立即研究制定了推进养老机构社会化的实施意见,通过政策扶持,积极引导老年人福利事业向“投资多元化”方向发展。意见指出,凡社会投资兴办养老机构的,在每个床位给予一次性补助2000元开办费的基础上,还将发放每人每月60元的床位补贴,并在房屋租赁、水电气煤等方面给予优惠。
通过政策引导,一批“面向社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民办养老服务实体相继在上城区成立,社会办养老机构所提供的床位数占全区总量的70%左右。
监督催生养老新路子
“社会化养老任重道远,要依托区情,发展上城特色的社会化养老模式,让老年人共享上城区作为高品质中心城区的发展成果,这是政府和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2009年11月,在区人大常委会对民政工作的评议会上,养老服务工作再次成为评议的热点。
评议会后,常委会向区政府提出了“迎难而上,突破瓶颈,积极推进社会化养老事业发展”的评议意见,并决定将跟踪监督评议意见的整改落实情况,将社会化养老事业发展情况列入2010年区人大常委会专题审议内容。
2010年7月27日,上城区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区政府关于社会化养老事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养老服务事业发展要有一个科学完善的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要求,引导社会化养老事业发展。”
“目前一些零散的养老设施,是否可以通过资产置换,将小的集中置换成大的,或是通过一室多用来提高资源利用率。”
“养老也要分层管理,政府要重点关注80岁以上老人的养老保障服务。”
“可以考虑建一些中高档敬老院,主要面向那些‘以房养老’、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群。”
“要加强对养老服务管理工作人员的人才培养,为养老院配备专业服务人员。”
…………
会上,常委会组成人员、列席会议的人大代表共提出了20多条意见建议,最后整理成科学制定区“十二五”养老服务发展专项规划、加强养老服务基础建设、丰富养老服务内涵等五方面审议意见交由政府办理,要求破解养老资源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的矛盾,推进养老事业发展。
为落实常委会审议意见,上城区政府结合实际情况,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居家养老全覆盖工程,并制定出台了《居家养老服务与管理规范》,走出了一条符合区情、极具特色的养老新路子。随后,有关部门还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制定了统一的“菜单”,包括生活照料、医疗服务、家政服务、司法维权、精神慰藉、紧急救助等6大类50个项目。同时,引进了一批信誉好、服务优的中介服务实体,培训了250余名专业护理人员,使养老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据了解,2010年共有15807人次享受了上城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经调查统计,老人们对服务“很满意”的达82%,“一般满意”的为15%。
目前,上城区已被国家民政部确定为“全国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试点区”。
上城夕阳无限好
今年8月12日,上城区人大常委会再次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部分人大代表,就居家养老全覆盖工程进行了一次专题视察。
“只要老人一按‘居家宝’,20秒之内信息处理中心即可接到信号,了解老人的需求后,再转接到服务网点,第一时间为老人提供上门打扫卫生、买菜、送餐等各类服务。”在上羊市街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处理中心,负责人金涛边演示边介绍说,这个信息平台好比一个中心枢纽,上面既有所辖区域内服务老人的信息,包括居住地址、饮食喜好、家属联系方式、定点医院、健康状况等,也有家政服务、煤气站、法律援助服务队等各类服务单位的信息。
目前,上城区已为所有60岁以上的老人建立了一人一档的《养老服务对象信息表》,将分批向他们免费发放“居家宝”,通过养老服务信息处理中心连接后,这一“电子保姆”将可为老人提供24小时服务,有效破解了上城区区域面积小、养老机构扩张受限的困境。
另据了解,近两年通过政府投入、吸纳民间资本等方式,共投入6000余万元资金用于养老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床位200余张,改造提升星光老年之家71个,建立“日托所”65家。
“在这儿蛮好的,一楼有卫生服务站,看病配药很方便。二楼是文化活动室,可以和社区居民一起唱唱歌,写写字,有的时候还能画上一幅,日子过得很舒心。”在水一方老人公寓的傅肖云老师说,他们在这里住得很安心,也很舒心。而益寿园的老人们,也如愿用上了电梯和坐便器,天气好的时候都能下楼到横河公园走走。
视察组成员充分肯定了上城区的养老服务工作,尤其是信息处理中心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快“全覆盖”进程,争取让更多的老人享受到便捷的居家养老服务。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社区服务;服务创新;应用系统
1 引言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旧城的不断改造,城市居民的居住空间和家庭结构功能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逐渐减少,单身家庭、空巢家庭、丁克家庭越来越多,家庭原有的经济功能、养老功能、托幼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维系功能开始弱化,并逐渐转移到社区中去。
社区服务需要接受由居民和家庭转移来的多项社会功能并加以系统化,使本身的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壮大,社区服务功能逐渐达到“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孤有所扶,学有所教,残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需有所供”的新境界。
“十二五”时期,全国各地民政及相关部门明确了社区便民服务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社区服务体系中的重要性,社区便民服务信息化应用系统已成为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实践证明,加强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基础工程。
2008年1月19日,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也是目前我国破解养老服务难题的根本出路。《意见》还要求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求有条件的地区都要建设信息化养老服务平台,提供一键通救助服务。
2011年1月,民政部公布了《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在社会养老方面,提出了要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的建设力度正在不断加强,社区信息化能够解决政府最重视的社会管理问题,集领先的社区管理和服务理念、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打造智慧化社区服务。
截至 2012 年3 月底,全国已有20 多个城市的市政府在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已经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可以看出,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热点。智慧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是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而“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智慧社区”,国内目前虽无统一的定义,但综合各地正在进行的“智慧社区”建设,其内容大致为综合运用无线网络、物联网技术,建立社区公共数据资源中心,综合开发利用社会各类信息资源,从而实现社区管理、政府职能以及社会服务的智慧化。
经过长期调研,当前国内外智慧社区建设都在试点、示范和摸索中,尚未有成熟的建设模式,应用系统功能比较单一,提供的社区服务也缺少统一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各种社区服务应用系统进行充分整合,并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手段来解决社区服务应用系统中的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2 建设智慧社区应用系统遇到的问题
智慧社区是在智慧城市的构建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提出的,作为智慧城市组成的基本单元。智慧社区的构建领域零散,应用水平也不高,没有形成“面”上的整体推动态势,从而导致没有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且存在以下问题:
2.1 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缺少统一标准
目前,国内运营商在社区信息化建设上都各有计划,应用领域分化严重,只有专门的解决方案,没有集成的解决方案。在其他应用终端上,从行业到企业,各自都有自己的标准,相互间的兼容性差,这样就造成宏观上把握不清,信息孤岛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相关资源不能整合应用。
2.2 社区覆盖层面较窄
首先,在智慧社区试点过程中,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机制尚未建立。其次,地区间经济发展速度不同,经济实力存在差距,阻挡了智慧社区在更大范围内普及的步伐。
2.3 缺少合适的商业模式
智慧社区需要社区、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平台开发商密切合作,但是社区运维和管理都主要集中在社区物业管理处。由于物业管理公司的资源有限性,仅限于提供基础的社区服务,无法进行商业元素的融合,如社区电子商务。同时,也由于智慧社区提出的时间较短,有效的商业模式仍是整个产业链的参与者需要探索的问题。
3 智慧社区应用系统分析
3.1 国内外智慧社区建设的概况
3.1.1 上海陆家嘴智慧社区
陆家嘴“智慧社区”建设重点主要涵盖社区综合管理、社区生活质量水平、社区经济和商业活力、社区内个体发展水平四方面内容。具体建设内容为“一库、一卡、两平台、多系统”。其中,“一库”指民情档案综合信息库,包括区域内人、物、房、事、单位、楼宇等动态信息;“一卡”指开发“智慧城市炫卡”,有了一张“智慧城市炫卡”,社区居民就不必再带门禁卡、购物卡、银行卡,甚至到社区医院预约门诊也可以“轻松一刷”;“两平台”指社区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多系统”指以平台为基础开发的各类具体应用系统,包括智能健康管理中心、多功能电子公告栏、停车智能导航系统。
3.1.2 无锡万家便民服务中心
无锡市便民服务中心依托24小时全天候应答的96158市级便民服务呼叫平台、便民服务网站和社区服务站,以信息化为手段,以居家养老为切入点,以实体服务为支撑,为无锡市民提供信息化居家养老服务、家庭生活服务和民生商品配送等便民服务,致力于为无锡市民搭建一个需有所应、困有所助、难有所帮的综合性“门对门”便民服务平台。
无锡市便民服务中心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造覆盖全市、服务全民的市级便民服务平台,按照高规格、高科技、高起点的原则和“覆盖全市、服务全民”的思路,重点建设了96158市级便民服务呼叫中心、96158便民服务网站和96158社区便民服务站,并且与民政业务平台、政务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业务联动。
3.1.3 美国迪比克市智慧社区
高科技武装6万人社区—— 迪比克市以连接城市所有资源(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为目标,将能源、水务以及交通三大系统建设作为优先发展领域。主要利用数据传递装置、分析软件和网络等高新技术让政府和市民即时监测和调整他们用水、用电及交通出行的方式,以打造真正节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建设的第一步是安装数控水电计量器到户、到店,其中使用了低流量传感器技术,防止公共设施和民宅水电泄漏;同时搭建实时可持续发展综合监督平台,对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和展示。迪比克市希望通过这一计划,使城市的资源使用状况一目了然,并智能化地做出响应。
3.1.4 韩国松岛u-city计划
松岛智慧城市计划是由韩国政府、美国地产开发公司Gale、韩国钢铁集团POSCO E&C与LG合作推动,于2000年开始执行,预计2014年全面完工。其中,作为社区建设部分,提出建设智慧的、绿色的生活环境。
所谓智慧绿色生活,就是以无所不在运算环境以及环境感知元件为基础,发展智慧家庭、智慧建筑与智慧卡系统。未来在松岛生活的居民将会有全新的生活方式,出门仅需携带智慧卡,就可进出家里大门、搭乘大众运输与消费等,在家使用设施都可以语音操控,智慧型机器人帮忙打扫环境,智慧型冰箱会根据食物状况自行调节,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3.2 应用系统特点
从上述国内外智慧社区建设的内容来看,都是以建设信息平台为主,其功能服务主要体现在便民服务、绿色节能和低碳环保上,实现便民服务、建筑节能、环境保护、可再生资源利用,重点体现智慧社区低碳、环保的特色,突出社区服务的便捷、高效。
应用系统在特定领域体现自身的功能价值,比如远程医疗系统,主要服务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智慧城市炫卡,主要应用在社区门禁、社区购物、社区消费;便民服务门户网站和呼叫中心则应用在社区便民服务方面。而像韩国松岛社区,规划在交通、家居方面实现智能化。
经过这些案例分析,类似整合在一起的集成应用系统能够实现的服务功能要远远多于单个应用系统服务的功能,也是未来智慧社区应用系统的发展方向。
4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建设策略
经过以上分析,现有的应用系统在社区服务中仅仅起到辅助作用,还需要进行过多的人工干预和操作,为此我们提出建设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想法,希望改变现有应用系统功能单一、模式混乱的情况,使得应用于社区服务的应用系统真正成为智慧社区的特色。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在建设策略和实现功能上,能体现出自己的优势。
4.1 基本策略
在未来的建设中,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可以将社区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显化,使之成为可以方便服务、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系统。
4.1.1 统一的建设模式
形成信息共享的机制,制定好信息交换的内容、信息交换的流程和信息安全规则,制定业务协同的流程和制度。这些都是基础性工作,只有统一标准,才能对资源进行合理化的利用,实现整合。
目前社区服务应用系统的建设都是零散的、独立的、简单的,很多子系统功能已经在使用,但是无法做到信息共享,管理成本高,维护不方便。创新应用系统的建设方案可以利用现有的信息系统,在其功能基础上进行整合。这种建设模式不仅把旧的系统利用起来,对于投资者、管理者来说,也是节约成本的好方法。
4.1.2 统一的实施规划
社区服务信息化如果没有统一的实施规划,根本不可能完成社区信息化建设。每个社区智能业务都有自己的系统,都要求社区建立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信息系统,其结果是社区信息系统建设孤立分散,信息共享困难。所以社区服务信息化的建设一定要有统一的规划,将各部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成为高效强大的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
4.1.3 多方互动的体系
投资主体由政府独家可能要转变为政府、企业、专业投资机构共同参与。建设运营主体由街道、信息主管部门可能要转变为政府、居民、商户等共同建设,服务主体也可能由原来的政府扩展为政府、商户甚至居民自身。所以,由政府牵头的社区信息化系统最后就会演变成一个多元主体共同投资、构建和运营的“大服务信息化平台”。
4.2 建设内容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是一个综合的运营平台,基于物联网技术,将功能不同的子系统整合起来,把传统的社区服务内容进行分类,充分发挥统一管理、业务互动的优势。图1所示是一个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架构图
系统中的感知层包括采集信息的智能终端和传感设备,负责采集信息、传输及前期的处理,由室内终端、单元终端和公共终端组成,包括通讯设备、安防报警设备、监控设备、数字点播设备、健康监测设备等。
网络层是智能终端和管理平台之间的信息通道,进行信息传输的链路,以通讯网络为主,建设方式可以无线加有线互为补充,建设一张无处不在的“泛在网”是智慧社区建设的基础。
数据层用来统一存储、管理感知前端采集的数据信息。采用最新的云计算架构搭建数据中心,将海量的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按需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服务;消除地域的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和调度,增强运维能力,信息安全管控能力提高,获取服务更加便捷。
管理层将采集的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并对基础软硬件管理,主要负责大规模基础软件、硬件资源的监控和管理,为云计算中心的资源调度等高级应用提供了决策信息,是云计算中心操作系统的资源管理的基础。
应用层是平台提供的一系列服务类应用,同样基于云计算技术,具备能力融合、接入灵活、开发简单、管理规范、部署高效等特性。平台具有灵活的可扩展性,同时具备定制开发和第三方集成能力,使得各种应用的部署更加灵活和快捷。
呈现层是综合管理平台向社区居民提供的各类智能应用的方式,包括社区网站互动、手机短信、语音通信、电视点播、电子公告屏等,为居民提供多种呈现方式。
4.3 实现功能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在社区服务上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不仅可以保持各种系统的原有功能,还可以根据服务需求,整合系统之间的业务,达到服务效果最大化。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功能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便民服务管理、养老服务管理、安居服务管理。
4.3.1便民服务管理
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管理,把普通市民的生活服务与热线呼叫、报警运营、电子商务、短信互动等进行互通,形成了生活服务“信息化”模式,可以通过呼叫中心和社区门户网站为社区居民提供可视化的服务。
根据服务对象对家庭生活服务需求的不同,分为大类和小项。例如,可分为家政保洁服务、为老护理服务、医疗保健服务、家电维修服务、水电维修服务、电脑维修服务、法律咨询服务、心理慰藉服务等。可根据当各地实际情况在家庭生活服务管理系统中实现分类设置,增减和调整等功能。
实现对社区服务机构、服务人员基本信息和服务信息的电子化管理。通过本系统,运营单位可以将社会上零散的服务机构,通过严格的、标准化的准入流程,整合到本平台,形成全面的、动态的、分级别的民生服务行业数据库,便于政府从宏观层面进行监督、引导和综合利用。
4.3.2 养老服务管理
为居家老人提供必要的日常生活服务,对居家老人、空巢老人进行主动关怀,通过智能终端了解老人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突破原有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的模式,建立更人性化、具有实施性和可持续运营的养老模式。
借助智能终端中的健康监护设备实时监护老年人的健康指数,实现对居家老人尤其是患有各种隐性疾病老人远程进行心率监测、血压监测、跌倒检测等,紧急情况自动电话呼叫,减少突发事件对老年人健康的威胁,能够实时有效地对老年人的健康与安全状况进行监护。
4.3.3 安居服务管理
对社区公共环境、公共安全、居民家庭财产安全、个人安全进行监控管理,提供安全的社区生活空间和丰富多彩、高品位的居家文化生活。
对社区公共区域进行的视频监控、环境监控,包括居民居住的楼宇、电梯、逃生通道、社区店铺、社区道路等,来保障社区居民生活安全。同时,为社区居民家庭提供安保服务,在居民外出时,通过监测设备,实时监控住宅内的情况。另外,创新应用系统能实现联动功能,如接收到触发报警,社区管理中心将自动接报警、显示其具置,并弹出客户的详细地址、客户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及时提醒保安人员进行出警服务,保护社区居民的财产安全。
5 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老龄化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社会化养老及便民服务和信息化的消费模式日益成为主流的现代化都市生活需求。由全国老龄办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和护理服务两项,2010市场容量约1 300亿元,到2020年将超过5000亿元。“十二五”期间大约每年增加150亿元,2010年至2020年每年增加约370亿元。
除了居家养老外,基于社区的服务需求更大。据保守估计,社区服务的整体需求将是社区养老服务的3倍,未来将成长为一个万亿规模的市场,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收益途径主要有3个:
(1)新拓展业务带来收益,包括家政服务和服务商管理费用;
(2)通过试点应用的收益,可以获得政府相关的扶持资金和政府相应的购买服务;
(3)试点应用后,转化为产品进行复制和推广带来收益。
5.2 社会效益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可与三级(区、街道、居委会)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心)紧密结合,既为信息化居家养老提供了服务载体,又为政府提供了强有力的业务指导和管理手段,可全面提升居家养老和社区便民服务的服务水平。
社会价值主要体现为如下6个方面:
(1)为民政部门建立一套完整的便民服务管理及协调机制,并为社区内的老龄人群和服务机构建立准确详实的数据库及服务电子档案。
(2)以居民数据库、呼叫中心及智能终端产品为基础,构建紧急救援、生活帮助、主动关怀三大服务方式,丰富了服务手段和项目内容。
(3)构建了“公益化为前提、社会化为基础、市场化为补充”的信息化、智能化的虚拟敬老院运营模式,可有效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行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4)通过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推广适合社区居民需求的信息化手段,提高居民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整合包括家电维修、水电维修、电脑维修、开锁服务、快递服务、搬家服务、上门理发、汽车租赁服务、家政服务、保洁服务、母婴护理服务及以粮、油、蛋、菜、水为主的民生商品配送服务,并通过建立覆盖全市社区的服务站实现与市民的零距离服务。通过信息化改善社区管理,维护社区安全。
(5)根据各政府部门传送的数据以及深入社区调查得到的数据,通过数据挖掘算法分析,得到一系列社区居民生活数据,供政府职能部门作为制定政策的参考依据。
(6)作为一个综合型的公共事业服务系统,与社区居民生活紧密相连。系统数据库内有居民生活相关的各类详细信息。因此,在出现突发紧急状况时,系统可以与相应指挥中心共享基础数据,以联席成员的身份参与应急指挥,提高应急指挥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