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类文明交流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三(16)班
郭海玲
时间:某年某月某一天
地点:世界人民法院
人物:被告“网络”、原告、网络受害者、法官、网络辩护人等
场景:法院外烈日炎炎、空气沉闷,法院内庄严、肃静
(帷幕拉起,法官宣布开庭)
法官:你为什么要状告网络?有何凭据?
原告:是他将我们人类引入歧途,以前我们都是工作认真、学习努力的好公民,但是网络游戏令我们几度沉迷——我们误了学业,丢了工作。曾经有位医生就因为在“开心农场”上为“种菜、收菜、偷菜”而奔波,廷误了病人手术时间以致丧失人命,是它让我们荒废前途、受舆论谴责。
辩护人:法官大人,原告所说不属实。首先,网络作为一个交流平台,主要用来交流、放松和学习。他们一再沉迷网络游戏是他们意志力薄弱以及轻重好坏不分的结果。网络游戏旨在开发智力、娱乐放松,正如“开心农场”这道奇特的网络风景一样,“开心农场”以培养大家对农作物的了解和认识能力为目的,而不是单纯为娱乐游戏而设计,是他们自己不能控制自己,并不是网络的错误。
原告:法官大人,我要状告网络,是他让非主流横行、让火星文爆炸。作为90后年轻一代,懵懵无知的他们被网络感染,他们张口闭口“偶”(我)、“稀饭”(喜欢)、“酱紫”(这样子),QQ上用生僻字,动不动来个非英非汉非繁的火星文,有辱人类几千年来的文明成果,他们整开顶个爆竹头,学生没个学生样,员工没个员工样,简直是社会中的人渣。
法官:原告请保持冷静
原告:对不起,我情绪太激动了
辩护人:法官大人,针对原告的诉讼我想补充几点:科技在进步,人的思维也在转变,思维定式最终导致落后。90后的他们是个性张扬的一代,特立独行是他们的徽标,他们喜欢非主流,喜欢火星文,这是他们张扬个性的行为方式,是他们思维独特的写照。他们是时代的代言人,他们青春活力、快乐无忧,这是国家昌盛、世界繁荣的前景。
原告:法官大人,我要状告网络,是它让人们精神错乱。什么“网络红人XX”“网络选举XX”“山寨版XX”都有是对人类文明的亵渎,人们利用网络恶搞,把各种各样的“雷人”事件当作时尚,把山寨文化当作人类文明的主流,所谓的“网络红人”更是他们茶余饭后的笑料,是网络让他们糊涂、愚蠢、可笑的。
(台下议论声一片,质疑声、赞成声交织)
辩护人:法官大人,我要强调一点,网络作为科技进步的标志,在生活日益重要,它是人们互动的平台,是知识、文化传播的桥梁,是色彩与线条交汇的殿堂。网络恶搞纯粹是无聊的人整天无所事事而抄作出来的局面,是他们不思进取,“弃其精华,取其糟粕”,这怎么能怪网络呢?
原告:法官大人,我要状告网络,是他虚无缥缈,不切实际,让网络暴力在生活中再现。他让人们冲破法律法规、以身试法,是他给人们上演了一出武术闹剧,让犯罪的种子撒在思维的田地,他是祖国未来与希望的刽子手。
辩护人:法官大人,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他的思想素质,这正是教育的目的,“暴力”在生活中发扬光大,依赖于那些对现实不满、甘愿堕落的人,他们的犯罪倾向是他们内心的定向映射,网络只是一个互动平台,并不是人类思维的引导者。
法官:我们根据法律法规,在酌情思考后,宣判如下:
网络诠释了“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内涵,网络的普及传递着科技发展的诉音。网络作为交流的平台,不但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加强了人们的交流,更促进了人们的个性发展。因此,宣判网络继续承担为人类服务的义务,原告等人应回家反思,重新认识网络的优势,力争成为社会的栋梁。
(帷幕落下,人们带着舒心的笑容走出法院,阳光下闪耀着温暖则快乐的光芒)
【关键词】:术语 术语标准化 术语研究
中图分类号:H0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209-01
一、英国早期的术语学研究
英国历史悠久,术语工作源远流长。英国早期著名的科学家早就认识到科学语言对于人类文明和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英国早期著名的哲学家培根曾经指出:由于文字的语义或概念的含混不清给人类的认识造成了障碍或误导。英国另一位著名的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也详尽地分析了文字和概念的混乱状态。逻辑学家莱布尼茨认为语言概念上的混乱造成认识上的偏差,引起许多不必要的争议。进而提出了人工语言(科学语言)的大胆设想。受其影响,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罗素提倡理想语言,主张对日常语言进行逻辑分析。提出了形式语言的设想,这种语言是与世界同构的语言,它可以避免使用日常语言所导致的错误。英国著名的科学史家惠威尔也指出:没有规范的技术术语,就不可能有可靠的不断发展的知识。可见,惠威尔早已认识到科学语言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它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现代术语学正是在英国的哲学家和思想家的启蒙之下应运而生的。
二、英国术语的特点
英语是世界上词汇最丰富的语言之一。英语术语渗透着浓厚的西方文化气息,交织着其他民族的巨大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旧的语言逐渐衰亡,新的语言不断产生。术语是民族的一面镜子,它包含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及其生活,思维的方式等众多的信息。英语术语的形成受到英语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发展,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英语术语源远流长,有很强的表现力和鲜明的民族色彩。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增多,迫切需要对英语术语研究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这对于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际起着重要作用。
三、英国术语学研究的现状
虽然英国在语言学研究方面非常成熟,不乏资深的老前辈。但对术语学的研究则起源较晚。我们在灵格斯(Lingoes)词典中难以找到terminologist (术语学家),事实上,英国没有专门从事术语学研究的人员,术语研究目前主要由翻译,各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从事语言和翻译教学的教师来完成。英国的术语学研究受欧洲其他国家如:德国,法国和西班牙的影响较大。英国早期术语学论著大多是译著或编著。例如:1999年terminology theory,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问世。这本书由曼彻斯特理工大学胡安卡洛斯例Juan C. Sager教授编辑出版的一本译著。虽然国际上术语组织有很多,但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术语研究机构除了英国标准化协会(BSI)很难寻找英国国家级的术语研究机构。语言机构可能会使用一种以上的语言。语言学学院可能涉及60至80种语言。威尔士大学,斯旺西大学有威尔士语,加泰罗尼亚语和盖尔语翻译;威尔士语言管理局有威尔士语翻译,英国皇家海关也如此。剑桥语言服务有限公司提供包括亚洲语言在内的翻译服务。但没有说明国家(几)种语言。该公司商务语言进行翻译和教学工作,但没有说明涉及的语言。英语作为当前世界上最通行的语言之一,已逐渐成为中性的信息媒介。英国人在信息交流和国际交往中不会像其他语种那样遇到的种种困难。一般来说,多语言国家和移民国家由于交流的需要,对术语学的研究较为广泛和深入,而单语制国家对术语的研究则相对较弱。
四、英国术语学研究的特点
能量概念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全日制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能量”是内容标准的主题之一,“能量”作为主线之一,也是存在整套教材之中。本章在前面学过的各种能的知识的基础上,对能源知识作为常识性的介绍,对能量概念进行了简单回顾和总结。
由于各种能源的广泛利用,促进社会的巨大进步,伴随这种进步,人类对能源需求“越来越大”,本章从“能源家族”人手,介绍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各种能源,介绍了“核能”和“太阳能”,介绍了人类历史不断进行着的“能源革命”,以及能源的大量使用给人类带来的环境问题。
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本章教学打破了常规课时安排的教学要求。在课前让学生按兴趣选择探究内容,并充分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如进行社会调查,上网查找资料,并把学习结果展示给大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与人合作、交流能力,并建立节约能源的意识和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能源、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生物质能的概念;
(2)了解核能、裂变、链式反应和聚变的有关知识及核电站常识;
(3)初步认识太阳结构,大致了解太阳能的利用方式;
(4)常识性了解能量转化技术为人类带来的便利,认识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知道节约能源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社会调查,上网查资料,分类总结,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配合进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能源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2)引导学生关注能源与环境保护关系,增强学生热爱和平、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乐于探索自然现象,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
1 探究能源家族
(第一小组利用 powerpoint,通过图片、文字资料向大家介绍了化石能源、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生物质能、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总结:通过观摩**同学这个小组的探究成果,我们了解到能源家族是一个大家族,它分为化石能源、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生物质能、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我们国家地广物博,但是我们要知道,我国每年各种能源:如煤、石油,消耗巨大,折合标准煤20亿吨,20亿吨是什么概念?如果把这些煤堆成1米高,1米宽的堤坝,长度将达1 000 000 km,这个长度接近地球到月球距离的3倍,我们国家对能源的需求量很大,而能源供应常常跟不上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国家着想,提高节能意识,现在就从自身做起,无论在家、在学校,还是在公共场所,都要提倡节能。但是,大家想一想,如果长期利用这些不可再生能源,肯定会发生能源危机,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用量少、放出能量多的能源呢?
第二小组同学举手回答:能!这种能源已经找到了!它就是我们小组探究的“核能”。
2 探究核能
(学生利用powerpoint,通过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向大家介绍了原子核的组成、核能的定义、核裂变、链式反应、核聚变等知识。)
总结:对于核问题,在同学们的头脑里,这部分知识几乎是一个空白,刚才**同学介绍了核能、裂变、聚变、链式反应等概念,这些均涉及到核反应堆的知识,这对于我们初中同学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但是通过这组同学的探究成果,我发现他们的成果比较简单,通俗,而且采用了恰当的比喻及视频文件来帮助大家理解,这是难能可贵的,证明这一小组的同学下了工夫,费了力气,值得我们学习。
3 探究“太阳能”
(学生利用powerpoint,通过大量图片、文字资料向大家介绍了关于太阳的知识以及太阳能的利用。)
总结: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太阳,了解了人类现阶段对太阳能的利用,太阳能是一种天然能源,不污染环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虽然目前人类所消耗的能源的70%来自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但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给地球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使人类生存空间受到了极大威胁,例如:温室效应已经严重导致地球气候紊乱,科学家预言,尽管化石燃料能源未来仍将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其统一天下的局面将逐渐结束。因为地球上2亿年形成的化石燃料,大约只够人类使用300年,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和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广泛,太阳能是可再生的能源,它是未来人类最合适、最安全、最绿色、最理想的替代能源。当然,太阳能虽然巨大,但它太分散,不容易聚集,而且受地球自转、气候、季节的影响,不稳定,给正常、连续使用造成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克服困难,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大规模利用太阳能是肯定可以实现的。
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人类生活的一切活动都需要能源,能源的广泛使用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进步,能源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交通的便利,生活品质的提高,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对能源的概念,能源的分类,能量的转化均有一定的认识,人类历史上不断进行着能量转化技术的进步,下面请第4大组的同学带我们一起感受能源革命为人类文明带来的进步,以及怎样让能源可持续发展,谈一谈他们的意见。
4 探究“能源革命以及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利用powerpoint,通过图片、文字资料向大家介绍了三次能源革命、21世纪的能源趋势、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分析了未来的理想能源)
总结:通过4个小组的探究,我们了解到人类由钻木取火开始,就已经直接利用自然界提供的能源了,后来发明了蒸汽机,大规模地利用化石燃料,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发电机的发明和电能的广泛利用,人们又进入了电器时代,核能、太阳能的发现和利用,人类又开始进入了核能、太阳能时代。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历史,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方面不断前进的历史,世世代代的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师、革新家为人类利用能源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天我们认为核能和太阳能等是新能源,今后会不会发现其它新能源呢?今天还不能充分利用的新能源,明天会不会发现一种新办法而利用更充分呢?这些都不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与人类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也希望我们班也有同学能为能源的发展为人类作出贡献。
一、博物馆在社会文化中的重要性
1、博物馆具有典型的社会公益性质
2007 年8 月,在维也纳召开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1届全体大会通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中,对博物馆的定义是:“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盈利的永久性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博物馆作为服务社会并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承担着重要的社会使命。
作为公益性社会文化机构,其性质决定了博物馆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全民为服务对象,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博物馆建设并充分发挥博物馆在公众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力,对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人自身的发展及人的精神与体魄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博物馆具有社会教育的功能
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和文化机构,既是科学与文化知识的宝库、人类社会文明教化的殿堂,还是促进人类精神与体魄和谐发展的大课堂,承担着传播、传承文明、促进和谐、增进国际文化交流和培养先进文化的责任。博物馆是一个高层次的学术研究机构,通过专业的藏品研究及其学术成果的展示,能够提升博物馆的学术水平。
博物馆具有社会教育作用,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并不只是古老文化的收藏场所,它对我们这个文明古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发生的巨大变化更具有强大的说服力。爱国主义也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爱国主义的培养正是建立在对国家、对家乡、对城市的深刻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博物馆以实物为基础的陈列极为直观和生动,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的社会道德正处于深刻的转变期,在目前学校教育体制还存在着一定不足的条件下,博物馆作为培养社会道德最理想的人文环境之一,以其丰富的资源大大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
3、博物馆具有“以物说话”的教育方式
博物馆是人类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宝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橱窗。其丰富的藏品是人类智慧的凝缩,其中不仅保存着人类创造力的成果,也蕴含着人类对未来发展的天才构想。以其特有的“以物说话”方式,真实纪录了人类社会不同领域的演变进程;承载了国家、民族、城市和它所在地的血脉和灵魂,承担着让人们面对过去认真思考现实与未来的社会责任。
一座博物馆就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系统研究和解释藏品中的智慧宝藏,不仅使人们获得丰富的知识,更有助于人们掌握探索和发现的方式方法。博物馆藏品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具有不同背景的人们都可从中发现和获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这使博物馆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社会大课堂。
4. 博物馆在“社区文化活动” 中的位置
博物馆是社会生活的重要伙伴,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博物馆本身具有地域性特点,分布于一定区域内的博物馆是社区的组成部分,参与社区文化塑造,是博物馆服务社会的重要体现。在当前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关注高尚的精神追求。博物馆具有无可比拟的实物优势,它推出的展览等活动能丰富群众的生活内容、繁荣社区文化、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社区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博物馆正积极参与到社区文化塑造和优化社会发展环境的建设中去,努力使自身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阵地和宣传本地区文明成就的重要窗口,对社区文化建设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二.博物馆服务社会文化的欠缺
当前,博物馆在联系社会,容入社会,服务社会的基本功能定位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一些博物馆和管理部门仍将博物馆看作是文物藏品保护和研究机构,认为自身是国家文化遗产的守护人,只对政府管理负责,对学者研究负责。一些博物馆习惯于坐等参观者上门,对自己的展览宣传不够,社会民众对博物馆信息和活动了解很少;一些博物馆仅根据文物藏品特点来确定所传播的知识与信息,对观众的需求与关注热点反应迟缓,从而在公众心目中形成博物馆“保守、刻板,迟钝 ”的印象,缺乏必要的亲和力以及凝聚力,没将博物馆文化融入到社会文化的发展中,没有使博物馆真正成为“产生意义”,体验快乐的地方。
三、多层面加强博物馆社会服务建设
1.推进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精品工程。
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思想和服务理念,从观众的需求出发开展工作。根据不同人群的需要,有计划的实施展览和服务,使展品的历史和审美价值得到恰如其分的展现,完成文明传承与交流的使命。尽可能地运用文物、场馆、设施、技术等自身公共资源,为游客提供优异的展览,实现博物馆公益性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2.完善社会职能,服务公益事业。
举办各种活动,让观众参与,培养观众的兴趣的同时吸引人们成为博物馆的长期支持者。为大众提供免费信息,如网站咨询,资料查询等,还可以提供展览设计,文物修复,文物摄影等专业的服务。这些服务都不应以营利为目的,通过这些服务活动,积极推动博物馆向文化平台和社区活动迈进。
3.整合社会资源,提供多元化文化产品。
依托自身在馆藏、学术、技术、服务以及声誉等方面的公共资源,联合社会上的企业、媒体、民间组织和个人的力量,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打造多元的公共文化产品,激活文化事业的创造力,以公益为终极目的,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展览和服务。
4.创新博物馆文化传播手段。
充分运用信息,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手段,通过数字博物馆,远程教育网络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博物馆的文化成果。
[关键词]基层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26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4-0061-02
博物馆是传递和继承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和再现了真实的历史,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社会教育和推动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基层博物馆建设,提高基层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必然要求。基层博物馆以教育推广、休闲娱乐为主要功能和发展目标,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基层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
(一)基层博物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
博物馆收纳的藏品和展览品众多,包括从生活用品、艺术作品和各种历史遗迹。通过巧妙的展示和陈列,为广大群众再现了历史场景,加深了群众的文化记忆和历史认同感。博物馆作为非营利性公益组织,早在2008年,、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四部门联合下文,要求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免费开放。其中,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暂不实行全部免费开放。基层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后,让更多的群众有机会走入到博物馆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和启迪。在这个过程中,无形地增加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群众的思想文化水平和素养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二)基层博物馆承载着社会教育的功能
一方面,博物馆作为保护和展示文化、自然遗产或遗址的重要公益性组织,主要通过采取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展示和陈列文物来发挥教育功能,这种教育形式与简单、单一的书本教育不同,博物馆以更贴近历史本来面貌的形式来“重现”历史,给群众以更生动、更直接的触动和教育。另一方面,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吸纳的人群更加广泛和丰富,从幼儿园孩童到老人,从国内的群众到国外友人,各种不同的人群都可以通过走入博物馆,接受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有利于更广泛地开展社会教育,达到全面教育和提高广大群众文化素质的目的。三是博物馆不仅通过展示和陈列馆藏来倡导社会主义新风尚,同时在展览的同时也提醒人们要保护和爱护历史文物,形成历史文化遗产人人爱护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三)基层博物馆发挥着文化交流的作用
高度重视博物馆的建设,总书记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要让博物馆的丰富馆藏“活”起来,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交流作用。博物馆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聚集地,可以从中集中反映出这个国家的文化。博物馆不仅是本国文化的展示,同时也承载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博物馆通过承办邀请国外展览、赴外展览、互换展览等形式,使不同国家的博物馆之间通过介绍和传播自身的文化传统,达到了文化交流的目的,博物馆已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
二、当前基层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十分薄弱
当前,困扰基层博物馆发展的重要问题是资金短缺导致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这是各地基层博物馆普遍存在的问题。基层博物馆基础设施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馆藏文物少。由于资金短缺,基层文物工作部门的文物征集工作十分艰难,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很多有价值的文物被民间收集,文物流失严重,导致基层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在数量和质量上不达标。众所周知,馆藏是博物馆的生命所在,只有丰富多样、价值较高的馆藏文物,才能吸引广大群众走入博物馆,而目前大多数基层博物馆馆藏十分有限,虽然实行免费开放,但对广大群众的吸引力不强,无法调动群众参观的积极性。二是基础设施陈旧。大多数基层博物馆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博物馆建起来但后续的管理和维护跟不上,库房、柜架、展示厅等设施经年失修,设施十分简陋,安保措施落后,文物存在损毁和流失等问题隐患。
(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实行免费开放后,博物馆成为广大群众休闲娱乐、学习熏陶的去处之一。但在开放的过程中,博物馆的服务水平不能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一是人性化服务滞后。虽然目前有些基层博物馆已经注重对老年人、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照顾,但人性化服务仍很欠缺。比如只有少数的基层博物馆提供了残障人士通道和休息区等基础设施,针对盲人等残障人士的数字化读音等设备十分有限。还有一些博物馆在陈列展示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到特殊群体的特殊需求,降低了博物馆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二是博物馆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博物馆里的藏品是无声的,如何更好地展示藏品的术价值,讲述藏品背后的故事,就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宣教队伍,宣讲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博物馆宣传教育的效果。而目前基层博物馆受经费和编制的限制,人才十分匮乏。工作人员有限,很多工作人员都是“身兼数职”,没有精力和时间进行培训,业务素质水平十分有限。
北京奥运发扬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宗旨,促进了“和平、友谊、奋斗”的目标,达到了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
北京奥运是世界给中国的机遇和信赖,也是中国对世界的奉献。熊熊燃烧了十六天的圣火,见证了北京奥运会的每一个精彩瞬间,记录了北京奥运带给全世界的每一个惊喜。
在强手如云的奥林匹克赛场,我国选手顽强拼搏,不少项目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雄踞金牌榜首,为国争光,取得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五星红旗一次一次地在赛场升起,国歌一次一次地高奏,人们的爱国激情如浪滚翻。
竞技场上运动员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奋斗精神。鲁迅说过:“胜利者固然可敬,但那些落后而仍跑到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这正是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这令人难忘的十六天,来自世界204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在28个大项、302个小项奉献了精彩的技艺,让世界人民共享体育竞赛和文化交流的饕餮盛宴,共享人类文明发展的硕果。各国各地区的体育代表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体育无国界特色越来越鲜明。北京奥运给中国和世界体育健儿留下了永恒的遗产。
北京奥运的成功,说明世界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界。北京奥运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交往,让更多的人走进中国,认识中国,看到了伟大的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
“世界给我十六天,我给世界五千年”,“有特色,高水平”,“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这些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中国完全信守承诺,完满地实现了承诺。国际社会满意,运动员满意,各国人民满意。热情的接待,周到的服务,微笑的面孔,蓬勃的朝气,开放的心态,文明的举止,博大的胸怀,这一个个潜移默化的“中国符号”,构成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国表情”,征服了世界人民。
请记住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开幕式说的话:“北京,你是今天的主人,也是通往明天的大门”。
文化自觉的含义在整个学术界都是一个非常受重视的话题,经过对众多文化自觉的含义进行综合的分析发现,先生对与文化自觉的表述最为具有代表性,经常被大家所引用。甚至有的学着这样表述,我们所说的文化自觉,其实就是中国著名学者在其晚年时的一个重要的学术思想,即先生主张每个民族都要通过文化自觉对自己的文化以及他人的文化进行重新的审视,从而找到自己民族文化的立足之地,并且最终达到各美其美、天下大同的境界。老先生自己也对文化自觉的含义有理解,那就是文化自觉主要是只在一定的文化中的人要对文化的自知之明。在我国的学术界对文化自觉也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这主要是在文化多元化、文化碰撞以及文化全球化等诸多条件下,民族文化发生的回应。对于文化自觉来讲,其主要有以下两点性质:(1)具有较为深刻的理论关怀;(2)具有较为强烈的实践想。从文化自觉的产生来讲,其并不是在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理论,作为一种人类的认识以及实践,文化自觉是跟随文化的出现而出现的,并且随着文化的发展逐步的发展,所以文化自觉是一个历时性的概念,只不过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显现出一定的迫切性。大多数人都有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因为西方的文化在全球文化领域中处于一种强势的位置,并显露出对其他文化的影响。这种西方强势的文化状态表现出了对本土文化的挤压以及影响,这就导致了在两种文化发生碰撞以后作为本土文化需要捋顺今后的发展方向。并且在这过程中需要用理性的思维来看待这种强势文化的来袭。
2、作者对文化碰撞有这样的理解,在不同性质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这种矛盾根据发生碰撞的两种文化的不同,其具体的表现为冲击与反冲击
有一些文化研究人员总是在强调文化的差异,但是很多的文化差异都是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出现的,如果没有文化差异的出现,那么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就失去其意义了,同时也正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在交流的过程中才会有文化碰撞的出现。一般情况下来说,文化碰撞是以文化交流为基础的,如果没有文化的交流就不会出现文化的碰撞。文化碰撞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为显性的形式,另一种为隐形的形式。可以认为,举凡文化交流,必定伴随文化碰撞,只是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由来已久,且呈现出一个历史性的过程。文化自觉的历时性属性亦缘于此。就规模而言,明季清初的“西学东渐”可视为中西文化碰撞的序幕,肩负复杂使命、怀有各种目的的耶稣会传教士成为最早认真研习中国文化的西方人,完成了“中西文化之间第一次实质性的对话”。由于当时的“天朝大国”闭关锁国,对各种异质文化、外来文化一概拒斥,视西洋为蛮夷之邦,其文化自然难成气候,所产生的文化碰撞根本谈不上挤压、冲击。在这场文化交流过程中本土文化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文化权。
3、“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在相互借鉴、相互补偿中得到发展提高的,这是文化发展的规律,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关键词:城市建设 雕塑 发展
中图分类号: J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党的十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标志着我国城市建设己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而城市建设除了做好完善的城市规划及其建筑体外,公共环境也要跟随社会发展及人们的美好追求不断进步和美化。而城市雕塑在环境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雕塑艺术不仅仅是城市建设环境的组织部分,而且还是对公共环境艺术的解释和拓展。在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环境全方位的协调,体现了公共环境艺术的文化整体性。随着人类进入环境时代以及在设计领域人文关怀的回归,城市雕塑艺术在城市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日趋明显。
城市的出现与发展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向前发展的必将结果。城市作为比乡城镇更高级的聚落,更发达的所在,汇聚了尖端的科技与工业文明,前沿的信息与精神文明,汇聚了素质更高的人口群体,更先进、便捷的基础设施与生活、服务设施。城市作为一个载体,它体现着该地域的独特的人文地理和历史文化,而这些在建筑和城市公共艺术上得以体现。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存在形式有着或依附于建筑,或依附于街道、广场、绿地、公园等特质形态,并与之构成整体的城市环境。城市雕塑是公共艺术,公共性体现在公共环境和公共欣赏。一件好的城市雕塑必须满足两个环境条件,一是自然环境,雕塑安放的自然环境,地形,树木,树种等等;二是人文环境,历史,文化,习俗以及人们的欣赏水平等。
城市设施首先满足功能的需要,城市雕塑是城市功能满足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一种城市灵魂的艺术。城市雕塑是公共交流的艺术,雕塑家与材料的交流产生作品,雕塑与环境的融合丰富景观,城市雕塑与广大观众的交流陶冶情操。城市雕塑在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活跃、繁荣热闹的现代城市可作为亮丽的城市风景线,是城市的旅游观光景点,可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在欧洲许多国家,城市雕塑都是该国城市人文景观的重点,成为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如巴黎、雅典、罗马、米兰等,都以其独特的城市风格和雕塑,在旅游方面,给国民收入带来可观的一笔。
城市雕塑既可以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标志和象征,又可作为该民族文化积累的产物。雕塑述说着民族发展的历史,凝聚着民族的精神和传统,代表着每一历史时期的精神面貌,反映着自古至今,人们的无限追求与执着信仰,展现价值观念及审美情趣。城市雕塑,城市建筑等,都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最直观、最集中的表现。
雕塑作为人类文化创造的一种模式,由于人种、地域、文化沉淀,审美取向的差异,有着千差万别的风貌。而城市雕塑是将艺术家个人的精神世界与作品所处的环境、空间、民众心理相融合的综合艺术。其设计思想更多地考虑人们的心理因素,将不同环境,不同场合,不同的民众因素加以分析,使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环境协调统一。城市雕塑作用在于美化市容、丰富市民文化,与特定环境条件相结合而构成的一个形象整体的设计方法和语言特征。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空间内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也是城市性格特点的表现。它有着以下四个特点:
1.城市雕塑记载人类文明
城市雕塑之所以能够立足于那个时代的城市,是因为它比其他雕塑作品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而且从创作态度上,它比其他类型的雕塑要严肃得多,它是城市雕塑家同建筑师在充分认识城市雕塑所具有的反映社会,表现时代精神,记载人类文明的社会职能之后,通力合作艰苦创作而成的。
2.城市雕塑是历史的见证
一座成功的城市雕塑必须是由特定因素决定并为特定含义的地点而创作的。特别是表现特定人物、特定事件的城市雕塑更不能离开这种历史关联性。
3.城市雕塑必须与城市环境相融合
城市雕塑,顾名思义,是与城市密切相关的,它是城市社会公共环境这个有机整体的重要部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不少城市雕塑就单体而言尚属佳作,但同其具体环境却难以协调,有一些让人觉得画蛇添足,又有一些却让人觉得喧宾夺主。投资浩大的城市雕塑一旦完成,便会因种种原因难以拆除,因而往往城市规划、城市雕塑设计中的点滴疏漏,都会被遗憾地留在我们的城市生活中,成为公共环境和城市建设中的败笔。
4.城市城市雕塑必须满足视觉条件的特殊性
对于一般的室内陈设城市雕塑可以比较自由的放大或缩小。城市雕塑是在先行选定的地址以及有了具体的总平面设计的条件下进行创作的,这就预先确定了人们将在多远的地方、什么角度来欣赏城市雕塑,这样就决定了城市雕塑只能有一种最佳的尺度与体量。
与其他公共环境艺术相比,城市雕塑可以说是现代城市建设画龙点睛之笔。城市雕塑艺术必将积淀到城市的历史文化之中,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之中。
[1]应力国.城市雕塑. 2002-9-1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礼仪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在人际交往中,礼仪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它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是和谐人际关系,改善交际生活的重要手段。因此,礼仪在社会交际、个人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社交礼仪的内容很广泛,很深刻,它直指着我们文明修养,蕴涵着我们的文化素养,解读着我们的人格和心态,标显着我们的人生品味。
人类礼仪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礼之产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自从有了人,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礼仪便产生和发展起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来看,礼仪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来看,礼仪源于人类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
社交礼仪是人们行为的准则,是相互交往的规范,同时也是社会道德的一种载体。在社会生活中,社交礼仪有其重要的功能。
(一)信息传递的功能。信息交流、传递是时代的特点。交际过程中,是信息双向交流、传递、互动的过程。社交礼仪作为人们内在涵养、素质、意向、心态的外在显现,无不传递这样或那样的信息,被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利用,成为互相了解、认识的一种手段。社交礼仪首先传递出交往个体自身形象的信息。在社会交往中,尤其是初交,形成最初印象的因素主要是认知交际对象的外部线索和资料,这通常经由语言和非语言的途径获得,并且以非语言为主。而所有这些信息,大多数可通过社交礼仪传递出来。而秘书在交往中的信息传递作用尤为重要,他既要负责纵向的上下级的信息传递,又要有横向的公司间的信息传递。社交礼仪也能传递出对彼此关系、合作和利益的暗示或承诺的信息。
(二)感情交流的功能。感情是维系人们相互关系的黏合剂。在社会交往的大多数场合,施礼并非纯粹的礼仪之举,而是借以表情达意的方式。交往中,人们也常常有意无意地由他人对社交礼仪的遵照履行以及自己所受到的礼遇,来分析和判定这其中折射出的对方的心态、情感和意向,而后便会产生一定的情绪体验。
(三)行为调节的功能。社交礼仪侧重反映人们的外在行为规则,对交际行为具有规范、调节的功能。在社交礼仪形成、演变过程中,任何礼仪的出现都是以现实社会中最符合当时价值标准的模范行为为原型,以此加以衍化,从而发展成为一套具有普遍意义的行为程式;任何形式化了的礼仪,又反过来规范、约束人的行为,从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文明人。可见,行为调节是社交礼仪的重要功能。
社交礼仪不仅在信息传递、感情交流、行为调节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而a且在人们的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过程中,是一项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对个人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社交礼仪是道德的示范。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社会道德都体现了当时人们判别是非、好坏、善恶、荣辱、褒贬、尊卑的标准,它通过社会舆论、教育宣传等手段,形成一种无形的确是强大的力量,调整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使人际的社会交往活动更加规范化。社交礼仪正式伴随着人类频繁的社交活动而产生,属于这个庞大的道德规范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社交礼仪是行为的准则。社交礼仪是人们社会交往中行为的标准和规范,它通过评价、劝阻、示范等教育形式纠正人们不正确的行为习惯,倡导人们按礼仪规范的要求去协调人与人的关系,维护社会的正常生活。在社会交往中,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就可知道这个人的道德品质,正所谓反映道德,行为代表礼仪,礼仪自然是行为的准则了。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多地熟悉和掌握社交礼仪,严格用各种符合多数人意愿的礼仪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在交往对象心目中保持良好的形象,赢得尽可能完美的社会信誉。
社交礼仪是交往的枢纽。社交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剂,是沟通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社会交际是人们相互接触、加深了解、沟通意见的一种最普遍、最常见的行为方式。社会交际十分重视人际交往效应,社会心理学用人际心距来研究人际交往程度,认为人际心距增减的因素有交往的有效性、交往品质、交往的需要度,这三者,无一不联系着人际交往的礼仪。人与人进行交往,双方第一个见面礼是握手问好,面带温和笑容,彼此从眼神中传递、流露出诚意,此即为构成人际交往的首要礼仪条件。
社交礼仪是文明标志。社交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和环境,遵守社交礼仪的状态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人格,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和有无教养的尺度之一。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施行礼仪,是以对他人的尊重为前提,以自重、自尊、自强为基础,以满流知识与信息、寻求友谊和理解的需要为目的。为此,我们必须坚持文明的生活态度,坚持最为一个社会的人的责任心和义务感,重视社交礼仪,讲求文明礼貌,培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风范,蕴成举止得体、谈吐优雅的仪态、从而有益于保持人际关系的纯洁性,有助于人类的文明进步。
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的人际交往关系的好坏,对一个在事业上或生活上的成功与否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际关系是走好人生的关键,也是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途径。所以,在社会的发展中,为了个人的得到充足的发展,有必要提高个人的礼仪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