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的文化发展范文

城市的文化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的文化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的文化发展

第1篇:城市的文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发展;重要性

一、“城市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总和。文化一词的内涵丰富、外延宽广,包含多个阐释维度。文化既是净化心灵和思想启蒙的方式,也是历史传统的综合载体,还是特定时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经验的集中体现。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从人类学角度对文化做出界定:“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人类社会中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只要能够用普遍适用的原理来研究,就都可成为适合于研究人类思想和活动规律的对象。”[1]在泰勒看来,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人类活动的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属于更为普遍的大众和更广泛的领域,文化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城市文化是城市文化精神、市民文化素质和城市文化氛围等多个层面的综合体现。城市文化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具体来说包括文化机构(团体)、文化设施和市民文化素质三个重要部分。文化机构是指举办文化活动,引领文化风尚的部门,如教育机构、文艺组织、广电集团、出版社等。文化设施是举办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包括博物馆、体育馆、图书馆、影剧院、公园、带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通过文化机构的组织和文化设施的承载,城市就会形成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受到这种氛围的熏陶,市民的文化素质会得到大幅度提升,一座城的文化最终会通过市民素质得到集中体现。

二、城市文化的特征

城市文化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通过各种文化样式表现出来。城市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逐渐凸显出以下几种显著特征。

(一)城市文化具有积淀性和整体性

城市文化的形成不在一朝一夕,而是慢慢累积的过程。经过实践检验和时间证明了的、最终被保留并被传承下来的就成为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城市文化的培育、被认可和发扬都是一个需要时间的浩大工程。张胜冰认为:“城市精神的特质隐含在她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和地域性文化底蕴中,凝聚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与民风民俗,体现着市民对城市生活价值的内在认同感和趋同意识,因而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城市精神展现的不仅仅是现在的文化风貌,还将充分呈现出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未来图景。”[2]城市文化的整体性是由具有影响力的众多文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体。

(二)城市文化具有独特性和包容性

每座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都会积淀出一定的城市文化,这是城市发展的共性。但是每个城市的传统历史、发展模式、发展优势等又不尽相同,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比如巴黎这座城市的文化代名词是时尚、浪漫;柏林是严谨、精致。所有这些关键词构成了城市独特的文化气质,这种城市文化慢慢会影响这个城市市民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风格等,一方面人们的日常生活凝聚成了城市的文化,另一方面城市的文化也熏陶感染着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人的气质,在这种相互影响下,城市文化的特色便彰显出来。城市文化的独特性必然导致文化的多样性。如果每个城市的文化都雷同单一,也就意味着城市文化生命力的衰退。

(三)城市文化具有稳定性和变易性

不仅不同城市的文化风格不同,就连同一个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也存在差异。因为城市文化本身就是动态的发展过程,时间、空间、自然、社会、变革等因素都会带来文化上的改变。尽管变化是常态,但文化传统也具有传承性,城市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积淀成市民的集体意识,内化为先在性的意向结构,在深层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结构。

(四)城市文化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域、自然条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不同的城市呈现出不同的风土人情。比如,中国的南方和北方,不仅仅是地理的分界,也是人文的分界、不同的文化风格的分界。南方自然条件温和湿润,形成了水乡田园生活,养成了南方人细腻平和的性格,影响了南方温和、感性等城市文化特征。北方气候寒冷干燥,土地广袤,生活环境严酷,养成人的粗犷豪迈的性格,也影响北方实际、保守等城市文化特征。欧洲文化也有南北之分。斯达尔夫人在1800年发表的《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的序中对南方文化特征和北方文化特征做了有趣的比较:以德国为代表的北方文化带有忧郁和沉思的气质,这种气质是北方阴沉多雾的气候和贫瘠的土壤的产品;而以法国为代表的南方文化则耽乐少思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一致,这也与南方的气候和风光密切相关,这里有着太多新鲜的意象、明澈的小溪和茂盛的树林。自然的美丽使得南方人有更多的生活乐趣和较少的思想深度。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影响文化发展的社会因素是种族、环境和时代。种族指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的先天、遗传的倾向,这种倾向是文化生产的原动力。环境包括地理和气候条件,是影响文化的外部压力。[3]而时代则是影响文学的后天动量,它是一种既定的推动力。需要强调的是,文化毕竟不是植物,不能完全用泰纳所谓的植物学的方法来研究。自然地理的因素是通过与人的实践活动结合而作用于文化,自然透过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气质性情的塑造作用影响了地缘文化的形成。

三、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的重要性

城市文化品质是考察城市精神品位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维度。城市文化品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改革开放的程度、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既是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建设生态宜居环境、提高市民幸福感指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之举。

(一)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是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城市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生活居住的空间,也是我们的精神和心灵栖居之所。纵观城市的发展历史,城市要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根本目的从未改变过。关于城市的论述,我们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认为,“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城市设计的初衷就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到21世纪,联合国人居组织的《伊斯坦布尔宣言》强调,“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好生活的地方。”城市要给予人们幸福感的使命又被再次强调。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4]。纵观城市的发展历史,城市要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根本目的从未改变过。美国城市学家乔尔·科特金也说道:“早在发轫之初,城市区域就已扮演三种不同的重要功能:构建神圣的空间;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拥有一个商业市场。”[5]所谓的构建神圣的空间,在古代指的是城市的宗教设施,这反映了当时宗教生活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对人类社会早期城市精神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到了现代社会,城市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城市的功能也逐渐走向实用和功利。从这个角度来看城市的功能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以高墙壁垒为基本形式,主要发挥安全防卫的功能。其次,随着商业往来的密集,城市又成了商业贸易、工业生产的中心,城市又具有了创造经济价值的功能。最后,发展到现阶段,城市是人口密集的区域,城市在规划建设方面逐渐注重以人为本,把人的感受、需要放在最核心的地位,所以城市的功能又增加了文化、舒适、休闲、宜居等内涵,总体来说就是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能够过上有文化品位的高品质生活。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就要既提高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水平,又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就是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用文化刺激拉动经济的增长,形成供给侧,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全面需求。

(二)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是城市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随着物质财富逐渐增多,市民对城市发展也有着更多的期待。人的需要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复杂结构。在金字塔形的需要层次结构中,处于最底层的是生存需要,这个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虽然处于最底层,但是对人的生存来说却是最迫切的,尤其是生产力不发达阶段人们的这种生存需要最强烈。比如,当市民的普遍收入都较低时,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就较为迫切,家庭的支出用于购买基本的生活用品,很难产生文化和审美的需要。随着经济发展,人均收入越来越多,人们便会产生更高级的认识需要、审美需要等。这类高级需要会促使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整个城市的消费结构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即逐渐由温饱型向享受型消费转变,市民开始注重生活环境的改善、生活品质的提升、功能设施的完善、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等。并且这种文化精神需求随着经济的发达程度会更加迫切,城市的功能不再仅仅是生产功能,更多地体现在要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所以提高城市的文化品质是顺应城市经济发展规律、推动城市转型升级、满足人们高品质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

(三)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文化,一座城就是一种特色文化的积淀,这种文化积淀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每一座城市都有着不平凡的奋斗历史,在城市建设初期亦或是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都需要文化的支撑。这种文化或是让城市发展的成果及时转化惠及民生,或是提升城市的生态文化和人文环境。总之,城市建设要以提升城市文化品质为目标,科学定位,全面谋划,整合资源,重点推进,打造闪光的城市名片,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城市的竞争力。综上所述,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是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建设生态宜居环境、提高市民幸福感指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之举。

参考文献

[1][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2]张胜冰,马树华.青岛文化的历史文脉对城市文化精神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5.

[3]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238.

[4]好的城市更新:要和更多的普通人发生关系.[2019-08-29].

第2篇:城市的文化发展范文

(贵阳医学院 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9)

摘要: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以人文本”发展城市文化是当代城市发展的方向与要求,其中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发展有益于增强城市文化品位,丰富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在新型城市化发展趋势下,城市居民对精神文化需求迫切,特别是对休闲体育的需求,促进城市文化休闲化。城市休闲体育文化化,建设城市休闲体育文化,丰富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文化生活理应成为城市未来发展、建设、规划与管理的指导思想及目标。

关键词:体育文化;休闲体育;城市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1-0042-03

Development of Urban Leisure Sports Culture in New Urbanization

SU Jin

(Sports Medicine and Health Dept., Guiyang Medical School, Guiyang 550009, China)

Abstract: City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and culture is the soul of city. Human orientation is the direction and requirement of modern city development. The urban leisure sport culture can enhance the cultural taste of he city, enrich the spiritual life of the urban residents and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the urban residents have urgent need for spiritual life, especially the leisure sport. The paper propos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leisure culture, establish urban leisure sports culture and enrich the leisure sports life for the urban residents which should be the guideline and goal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plan,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city.

Key words: sports culture; leisure sport; urban culture

1城市休闲体育文化及其结构体系

1.1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演变

城市休闲体育文化从古至今都有,它是与生俱来的。据城市最早的市场交易、军事防御功能来分析,在“市”中就已经具有了休闲、娱乐的功能,如:宗教节庆活动、杂耍、歌舞等具有休闲娱乐的民间活动,这即可成为古代的市井休闲体育活动(文化)。在工业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休闲体育作为劳动力再生产与城市居民生活、学习、工作之余的健身、娱乐方式逐步受到重视并形成城市休闲体育文化。在经历了二战以后,由于各国经济的发展和复苏以及“城市病”的出现,城市休闲体育文化再次被推向,城市旅游特别是城市休闲体育旅游得到了世界广大人民的青睐。我国休闲(体育)文化在20世纪的90年代才得到迅速发展。

1.2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结构体系分析

城市休闲体育文化并不是简单的城市与休闲体育或者是城市文化和休闲体育文化的简单相加,它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综合体。第一,从构成要素来看,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既包含城市居民的休闲体育思想、休闲体育规范、休闲体育行为等非物质性要素,而且还包括了休闲体育活动的相关体育设施、环境等物质化的要素。第二,从休闲体育活动的空间场所来分析,城市休闲体育文化主要是由家庭体育、社区体育、市区或者郊区体育等构成的层次分明的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空间。第三,从组织开展情况来看,城市休闲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主体是多样的,比如有: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体育俱乐部、个人等,也决定了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享有具有了公益性和有偿服务,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不同收入的城市居民的需求。第四,从类型结构上来看,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活动包括各类的休闲体育项目,还包括户外游憩、体育旅游等。

2城市休闲体育文化对城市化转型的作用分析

2.1城市休闲体育文化与新型城市化的关系

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有利于丰富城市和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有利于增强城市居民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社会资本存量。为此,城市休闲体育文化与新型城市化是一种包含的关系,甚至可以理解为也是一种互动关系,因为城市休闲体育文化属于新型城市化的基本内容之一,新型城市化为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平台,有力地支撑和推动了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2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有利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城市文化是其在不断发展的历程中所形成或积累的,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和,其具体包括了居住、交通文化、行业文化、休闲(体育)文化。现代城市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其文化的竞争,它是城市的灵魂,更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文化学角度来看,城市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休闲体育或者城市休闲体育文化亦是如此;城市休闲体育文化影响着城市中的每一个居民的生活方式甚至是城市的发展规划,一个城市的休闲体育文化实际上所体现的是该城市的文化品位中某一重要的方面。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是众多文化中独具活力的文化因素之一,是城市文化品位中重要的文化构成体系,它对于突出特色,最大限度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2.3城市休闲体育文化能够有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说到竞争力,衡量竞争力强弱的标准主要有两个,分别是硬件设施条件和软件(柔性)条件。城市竞争力也同样如此,城市竞争力一方面是其硬性的城市建筑、产业发展情况;另一方面是其软件(柔性)的城市文化底蕴,特别是最具活力的城市休闲体育文化。一座城市的休闲体育文化展现的是其“休闲时代”的城市发展特色和趋势,为城市休闲体育文化产业提供了平台,有利于城市硬件设施条件的提升;再者,同样能为广大城市居民营造一个美好的城市家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型城市化标准,为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提升了城市软(柔性)实力。

城市休闲体育文化建设并不是简单地去宣传或者营建各类的休闲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其重点是休闲体育文化理念的灌输和休闲体育文化方式的教授及参与休闲体育的自觉力。实践告诉我们,积极、快乐、健康的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文化生活不但可以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沟通,还有利于身心健康,有利于创建和谐城市、和谐社会,提高城市竞争力。

3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建设与规划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社会和城市居民已逐步进入休闲时代。面对城市居民消费和新型城市化的休闲化发展趋势,如何建设与规划管理好城市休闲体育文化,丰富、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便成为当前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3.1科学合理地开展城市休闲体育业与其空间的发展规划

休闲体育城市的打造其实就是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建设,其首要的就是要面向广大城市居民,在满足其对休闲体育文化生活的追求和需要的基础上来发展规划城市休闲体育。城市休闲体育的发展规划是城市休闲体育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纲要,必须在城市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下来发展,以休闲体育文化和现有的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实际情况、目标作为基础,从而形成符合实际的、有个性特色的城市休闲体育文化发展规划,有效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以此最大限度地将城市有关规划和城市休闲体育文化发展规划进行互动并有效融合。具体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落实。

第一,注重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行业规划。在城市休闲体育文化行业规范中又可以从其结构和性质两个方面来考虑:在结构上,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行业大致可以分为城市休闲体育服务业、工业;在性质上,城市休闲体育文化行业包括了城市休闲体育事业和城市休闲体育产业。因此,城市休闲体育文化行业不但要明确界定其行业界线,努力扶持发展新兴的城市休闲体育文化行业发展,以及较为传统的城市休闲体育文化项目;而且与此同时还要对政府宏观管理行为和市场机制调节行为,以及社会发展需求进行合理的考虑,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有效保障城市居民享受到公共休闲体育文化活动,丰富城市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城市休闲体育文化事业的蓬勃健康发展。第二,注重城市休闲体育项目的开展和开发及空间的规划。城市休闲体育文化项目的开展和开发应紧紧基于围绕城市本身固有的休闲体育文化项目来开展,有利于城市居民的参与和认同;在开发上可以引进当前社会上较流行的休闲体育活动项目。在空间上,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周边山地、公园、社区等公共城所,便于城市休闲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及管理。

3.2加大对城市休闲体育文化项目的投资建设

城市休闲体育文化项目、组织开展、设施、活动空间等是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的载体,其项目种类繁多,项目组织开展、设施、活动空间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要想发展好城市休闲体育文化就需要大量的投入。对于资金的投入来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在大的资源投入渠道中可以借助于有关政府在财政上的支持,如城市公共休闲体育设施建设、休闲体育技能的教育培训、社区休闲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等。其次可以鼓励、支持社会资金来承办各种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活动,具体可以通过社会上的非盈利组织、各类企事业单位、个人捐助的方式来获取资金。最后,可以通过政府的引导与协调有效地对政府资金和社会资金进行整合。不论是上述哪种资金投入渠道,都必须明确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活动项目的投入主体和明确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的服务主体(或对象)。

3.3建立健全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相关政策和管理

建立健全的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相关政策和管理是有力保障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活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其政策和制度的建设一方面要完善、健全;另一方面又必须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执行,切实维护、保障城市居民享受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的权力,正确引导、规范城市休闲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1)在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引导方面,要提倡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休闲体育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如正确处理好日常工作、学习和休闲之间的关系。(2)在参与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的时间保障上,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工作与休息时间、节假日时间、带薪休假制度,工作之外的闲暇时间是保障城市居民参加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的基础前提条件之一。(3)在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空间的保障上,活动空间即活动场所,各类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相关的体育场地设施。在城市化发展迅速的今天,城市空间可谓是寸土寸金,为此,要从政府层面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制度,保障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空间。(4)在城市休闲体育文化产业政策上,在确保城市居民基础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的权益后,大力推进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其产业化、社会化,有效形成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多元化供给。(5)在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上,一切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组织与管理首要的前提就是安全和合法,杜绝一切危害人生安全和不健康、不合法的休闲体育文化活动。

3.4加大对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宣传和休闲体育的教育,形成文化自觉力

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规范化、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宣传和休闲体育教育。现代社会是一个传媒和休闲体育文化高速发展的社会,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力。信息和传媒其本身即是一种文化休闲形式,也是引导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加强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的宣传有利于城市居民养成正确的休闲体育理念、态度。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还必须加强休闲体育文化活动项目技能的教育培训工作,只有城市居民充分掌握了相关的体育技能,才能参与到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活动中来。对于休闲体育教育培训主要可以通过学校、体育有关组织(包括体育局、俱乐部、民间体育组织等)进行开展和普及。只有当城市居民充分了解和掌握了有关休闲体育文化项目的技能时,才能形成积极参与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的文化自觉力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内驱力。

4结束语

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出现和发展对促进传统城市化的转型升级具有积极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力,二者是包含和互动的关系;从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角度看城市化的作用和地位是积极的,也是一种新思路、新角度——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提升了城市的软实力。为此,促进城市文化的休闲化、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有利于打造形成具有活力和特色的城市文化;有利于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有利于满足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的需求,也为政府部门制定城市规划提供了新思路、新角度。研究新型城市化中的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林生.“文化城市”理念的历史语境及理论内涵[J].城市科学,2014(4):18.

[2] 刘少和.基于“宜居城市”建设的城市休闲游憩系统优化研究[J].城市,2014(5):8-10.

[3] 郑华.后奥运时代我国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发展趋势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9(2):21-23.

第3篇:城市的文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保护

我国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义是保存了丰富的文物,且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经有关部门审批获准的城市。这些城市一般文化底蕴深厚,传承了悠久的文明,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一、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历史文化名城资源属于该城市的高等级资源,一般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即独特性、垄断性、稀缺性、脆弱性与不可再生性。在该城市的古建筑和历史街道上有最明显的表现。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是这座城市历史文化不断发展延续而共同构成的,例如曲阜的《杏坛圣梦》,历史文化名城在各个时期都有清晰的文化线索,各个时代地区的人都对这些历史文化名城有高度的兴趣,也都能够从中找到自己崇敬的艺术品与临摹的对象。

(一)全面保护和特色突出相结合的原则

1. 保有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特色

城市的出现和发展是物质和精神结合的产物,同样也是在一定的区域内经济和政治文化的中心,其所反映的是所处的时代的一种生活方式、科学技术、人文体系等各方面的内容。其是一种具象化的艺术形式,城市的特点伴随着本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本区域内的任务社会活动而出现。历史文化名城相比于其他的城市,文化特色更加的浓厚,要想保护好文化名城的个性特色,就需要先了解清楚该地区的历史文化与自然发展线索。我国地貌广阔,各个城市的特色也不尽相同,例如山东曲阜,其主要的文化特色就是文物古迹,包含了孔府、孔庙、孔林,属于世界首屈一指的家族宅第,是曲阜最有历史代表的精华部分。

2. 合理开发和有续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历史文化名城之中一般保存有大量的文物古迹,这些记录着历史信息实物的印记必然要实施保护的方式。但是历史建筑除了有纪念价值以外,同样有使用价值,在使用的状态之下,保护和更新就显得更加重要。历史文化名城同样如此,其具有一般城市的所有特点,其是鲜活的,同样历史是相对的,城市不应该永远保持着过去的样子,因为事物总是在发展的,每一个时代都会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印记。在尽可能的对这些时代作品做保护的同时,也要让城市继续发展。基于此,历史文化名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样还需要遵循着合理开发与用续利用的原则。

二、促进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一)强化历史文化名城社会经济与生态建设的发展

1. 坚持科学发展观

城市的管理人员和建设人员不要一味的追寻经济的发展,需要将经济发展与人文建设和生态特点相结合。人才是可持续发展中的主体,其内在核心就是社会的永续发展。因此要求人们坚守着人本主义的理念,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城市作为城市的发展原则,尽量的满足人们的发展需要,尤其要高度关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要求。

2. 促进名城经济持续发展

我国大部分的历史名城都有卓越的区位经济优势,属于区域经济的核心。完善名城经济与产业的构成,合理有序的发展名城的产业经济和特色经济,构建一个历史名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经济模式,有效促进历史名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3. 促进名城的文化持续发展

一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文化,因此需要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强化文化交流建设,促进名城文化的积淀与发展。在进行城市开发的过程中,对城市的文化内涵要做重点研究,合理有效的明确城市地位,认清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绵延城市文化表现特点,不断的充实文化名城的底蕴内涵,才能够不但的强化地区的发展能力,因此促进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强化其文化力度的建设。

(二)创新文化发展投资机制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背景之下,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保护、遗迹保护、实物修复等等保护措施需要巨大的投入。资金缺乏和来源单一已经成为了文化名城保护发展过程中受到的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从而造成因为缺乏外力的支持,而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需要创新名城的投资建设机制,构建全新的历史文化保护报站投资模式,结合政府、银行与私人等投资主体的力量,加大对名城保护的投入,进而有效的促进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历史文化名城见证的是在特定的历史过程中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特点,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价值与经济社会效益,这不是单纯的经济价值能够估量的。因此强化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性意义。

参考文献

[1] 安定.西部中小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保护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1.

[2] 郭朝阳.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及其发展策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

第4篇:城市的文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城市化 文化产业 相关分析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10YJC79015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2)01-0041-04

[作者简介]李玉红(1973―),女,河南三门峡人,石家庄铁道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自1996年起,我国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成为经济增长的推进器。城市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场所,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我国城市化的质量,因此,研究城市化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一、城市化水平

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本文用每年城市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历年的城市化水平,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如图1所示。

本文选取了1996~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来代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该数据来自于《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1》,如图2所示①。相关分析是借助统计软件SPSS16.0完成的。

(二)肯德尔相关分析和斯皮尔曼相关分析

根据图1、图2与图3,我们可以发现1996年至2000年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一直在200亿元上下徘徊,而城市化水平从30%上升到36.22%,文化产业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城市化水平;从2001年至2005年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稳步增长,从210亿元增长到389.71亿元,而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从37.6%上升到42.9%;从2006年至2010年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急剧增长,从446.84亿元增长到1105.2亿元,而城市化水平同时保持快速提升态势,从43.9%上升到49.68%。整体而言,从1996年至2000年期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和文化产业发展均为上升趋势,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根据图3,由于城市化水平和文化产业增加值呈现出非线性相关关系,本文利用统计软件SPSS16.0对城市化水平和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进行肯德尔(Kendall)相关分析和斯皮尔曼(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和表2。

如表1所示,1996~2010年城市化与文化产业的肯德尔(Kendall)相关系数为0.810, P值(即表1中的Sig.)为0.000026,表明城市化水平和文化产业发展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样,如表2所示,1996~2010年城市化与文化产业的斯皮尔曼(Spearman)相关系数为0.914, P值(即表2中的Sig.)为0.00000185,说明城市化水平和文化产业发展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有显著的、密切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当城市化水平提升时,文化产业也随之发展,城市化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由于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化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文化产业对中国城市化发展具有正向拉动作用。

二、城市化水平与文化产业

发展之间的协调机制

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产业结构,形成了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职业阶层。城市是文化产业产生、发展的场所和基础。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解决快速城市化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促进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协调与互动机制见图4。

1. 城市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城市是文化产业存在与发展的主要载体,提供了文化活动所需要的环境。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与城市化过程中的文化创意人才、文化资源以及制度与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伴随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旧区的复兴、文化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以及开放性、多元化、包容性的文化环境,更多的文化创意人才、资本、文化企业被吸引到城市来,文化与节庆活动、旅游项目和体育赛事等文化活动相继涌现,加速创新的产生。中国城市化为文化产业的兴起提供了动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提升的。

2. 文化产业对城市化发展的推动作用。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知识、文化成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文化产业正是提高城市化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化产业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提高城市生活和人口质量等方面。一是通过文化产业聚集,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文化创意人才的集聚,一般带动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文化企业为了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也随之集聚。文化产业具有文化展示的作用,可以促进城市文化的传播,提高城市认知度。文化产业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渗透,文化产业可以改造传统产业,拉长传统产业的生命周期及其价值链。文化产业的发展改善城市的人力资源结构,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有助于城市形成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二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城市功能的升级,推动城市功能再造。文化的价值观和影响力影响城市的发展理念、发展规划、制度设计和实施行为。文化产业整合城市的文化资源、资本、科技,把城市的文化资源逐渐转化为核心的生产要素。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一些国家或地区城市复兴的路径。发展文化产业可以推动城市功能再造,为城市规划提供新思路,创造新的城市文化氛围。

三、政策与建议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发展进程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是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关系。学习、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制订和完善相关的政策与法规,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提高中国城市化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制定与实施文化产业带动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首先,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体制。建立城市的文化产业领导小组、部门联席会议和联络员协商等制度,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纳入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指导和规划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制定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明确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及支持方向,及时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指导和协调各部门推动文化产业各项政策的执行。其次,推行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先供地政策。对符合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指导目录鼓励类的项目,实行审批“绿色通道” ,减少行政审批,简化办事程序,实现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基本同价。优先安排国家和省政府已经明确扶持的文化产业用地计划和指标。

2. 兴办文化创意园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文化产业在城市空间的布局中,一般以产业集聚的形态出现,即文化创意园区。 政府需积极培育文化创意园区的,实现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借鉴国外文化创意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挖掘、开发具有城市特色的名人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旅游文化、商业文化等资源,建立文化创意园区,享受经济开发区同等或类似优惠政策。

3. 建立完善文化企业的投融资机制,拓宽文化企业投融资渠道。首先,建立各项专项基金,并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文化产业。中国各市政府应设立文化产业引导基金以及文化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支持本市文化产业发展,主要用于支持关键共性技术、文化原创产品的创作以及城市文化信息库的建设;支持文化产业基地、文化创意园区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国家和市级重大文化项目建设等。其次,积极拓宽文化企业的投融资渠道。支持金融机构对文化企业以重点支持,对文化产业基地、公共平台、产学研项目建设和关键共性技术产业化等加大扶持力度。文化企业的主要资产是版权、专利权、专有技术、设计图纸、产品外观设计、文化作品创意等知识产权。允许人力资本和文化事业单位长期积累而形成的艺术特色、品牌、声誉,以资本投资形式直接参与文化投资。完善文化企业的担保机制,为中小型文化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各商业银行和担保机构对文化企业的授信、贷款、担保等,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优先、利率下浮和收费优惠。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文化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大力支持文化信息服务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

4. 发挥税收政策的引导作用。中国文化企业主要涉及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府应该降低税率,下调文化企业的增值税适用税率,免除营业税,降低文化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减轻文化企业的税收负担。

5. 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实施数字化版权保护战略。创意、创新和创造成为增强文化产业竞争能力的关键,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非法盗版必然增加文化产业投资的风险和成本,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力度。鼓励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的发展,建立知识产权信用保证机制。建立城市版权数据库和版权交易中心,完善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协作网络。完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通报制度,降低文化企业的维权成本。

6. 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机制。建立健全多层次的文化创意人才保障体系,对引进、聘用的高层次的文化创意人才,在户籍办理、子女入学、入托方面提供支持保障;积极引进海外人才,落实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政策待遇,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创办文化企业。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鼓励中国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开办相关专业课程,建立院校与文化企业的人才合作培养机制。鼓励高级文化创意人才在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自由流动,使得人才在良性互动中文化创意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保障。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人才激励机制,如设立政府文化创意人才特别贡献奖,并选派一定数量的文化创意优秀人才纳入每年的高层次人才出国培训资助计划等。

[参考文献]

[1]李国平,谭玉刚.中国城市化特征、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11(02):106-110.

[2]厉无畏,王如忠.创意产业―城市发展的新引擎[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5.

[3]丹增.发展文化产业与开发文化资[J].求是,2006(01):44-46.

[4]Hall Peter.Creative Cit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J].Urban Studies,2000,37(4): 639-649.

[5]胡彬.创意产业促进城市发展的内容与途径[J].城市问题,2007(07):4-7.

[6]申国军.发达国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税收政策及其借鉴[J].涉外税务,2010(04):57-60.

[7] 苗建军.城市发展路径―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8]Florida R.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M].New York:Basic Books,2002:125.

[9]Clifton N.The“Creative Class”in the UK:an initial analysis[J].Geografiska Annaler,Series B:Human Geography,2008,90(1):64.

[10] Miles M.Cities and Cultures[M].London:Routledge,2007:122.

① 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数据来自“2010年文化产业1000亿元增加值是如何突破的”,经济日报,2011年10月9日。

Urbanization and Cultural Businesses: Coordination in Mechanism and Policies

Li Yuh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 , Hebei Shijiazhuang 050043)

第5篇:城市的文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城市竞争文化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TU984.11+9文献标识码:A

文化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精神,它可以直接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因此文化软实力是一种具有基础性的力量,已经成为全球认同的衡量城市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成为各城市竞争的一个新兴领域。

一、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在城市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一个城市要想发展与进步,必须要坚守自己的文化根基,避免文化同化与文化侵略。复旦大学孟建教授提出了关于城市软实力的五大关键词: 形象传播力、文化号召力、政府执政力、区域影响力和城市凝聚力;深圳 2009 年的文化蓝皮书对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作了相关论述,将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定义为价值创造力、文化创新力、城市文化辐射力、城市凝聚力、城市影响力、城市识别力。他们从不同的侧面解析了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城市文化软实力内涵的探讨使我们一方面可以据此来对城市之间的文化软实力进行对比,来衡量各城市在这一领域竞争力的强弱;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指引方向。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本文认为城市文化软实力至少应该包含以下五项内容: 文化整合力、文化创新力、文化凝聚力、文化发展力、文化影响力。

二、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的困境

1、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

西方思潮的涌入,极大的冲击了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传统价值观,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思想文化基础被削弱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公民的情绪波动,思想混乱,减弱了对国家的忠诚感和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

2、传统文化缺乏现代性因素

城市文化软实力发展缓慢或者滞留不前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保持传统文化还是抛弃传统追求现代化这一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民族凝聚力的发展,影响中国文化国力的提升,从而影响了城市的文化建设。

3、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大多城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软硬实力发展极不均衡。秦皇岛市经济发展虽然迅速,但是在对外的经济交流中,企业力量小,缺乏文化品牌,没有话语权。特别是环境污染严重,公民道德水平有所下降。文化的低速发展越来越威胁到整个城市文化的生存空间。

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一些拥有权力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破坏党政原则,把权力作为商品进行钱权交易。这些行为破坏了党纪党风,触犯了法律,还大大损和政府部门在群众中的威信。

4、网络文化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

如今网络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和文化维护的重要工具。但是西方霸权主义利用网络传播西方文化挑战其他文化的,同时也有很多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影响社会主义文化的正常发展。网络还催生了各种低俗文化、腐朽文化、快餐文化,诱发了民众拜金主义和主义的滋长,这对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都是极大的挑战。

三、竞争背景下加强秦皇岛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路径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秦皇岛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引领作用。

现阶段,秦皇岛民众的思想和生活呈现多样化,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也日趋多样化。在思想文化领域,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共同存在,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交融,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并存,健康的思想与腐朽的思想同时并存。在这样的局面下,想要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快文化软实力发展,就应当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复杂矛盾,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真分析各方面的矛盾变化,揭示各种思想文化形成、传播的客观规律,对群众思想中存在的各种疑惑作出有力的解答。

加强对民众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使民众能够准确的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民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认知。对于不同的群体要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对于党员干部,要强调对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要求他们深刻的理解其内容,用自己的行为感召、带动群众,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青少年,要加强学校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逐渐培养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理论认同;对于普通民众,要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使之逐渐渗透到群众的心灵中去。

2、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扩大城市文化的对外影响

我们应该突出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这些纳入城市形象的整体构建中,准确制定文化对外的战略规划,使我们的价值观念与发展模式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影响并引起认同。想要提高秦皇岛市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就应该以周边城市为依托,增进彼此了解和信任,提高威望,树立独特的城市形象。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就要善用我们自有的文化资源,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催生出新的文化品种,开发出符合当代市场需求的文化娱乐产品。同时要完善和落实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措施,培养对外的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中介机构,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努力扩大秦皇岛市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国家文化市场上的份额。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自信。

3、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首先要对城市传统文化进行准确定位。在这个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认为传统文化就是封闭排外,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封建糟粕视为精华。二是把中国传统文化定义为中国封闭落后的愿意,把传统文化说的一无是处。

4、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研究

缺乏传统文化素养致使城市文化的发展出现无力的状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迫在眉睫。大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了解。尤其是文化发展中的断层致使许多文化需要我们去重新认识、发掘和梳理,赋予现代的解读方式。

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社会文化体制改革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创新。文化管理体制的创新需要科学有效的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及创新管理,

通过管理的加强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理清文化管理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业事业单位和市场中间组织的关系,加强政策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推进文化市场的综合执法,解决职能交叉等

总之,早日将秦皇岛建设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旅游名城是我们每个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段水雯.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张鸷远.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困境及对策[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0(5).

[3]郭继文.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软实力与传统文化的发扬---析“和谐世界”[J].菏泽学院学报,

2007(8).

第6篇:城市的文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英语;文化;旅游

文化和旅游是密不可分的。旅游不仅仅是外地或外国的游客来本地观光,更重要的是体会感受当地的文化风俗。要想打造国际旅游城市形象,不仅要求导游甚至所有民众熟知当地文化习俗,而且要对目标文化有一定了解,尤其对于国际友人,了解他们的文化才能更好地为其服务,让其感受到本地的魅力。国际语言——英语语言文化的传播与普及要借助学校,尤其是高校的平台,高校教学中英语文化的介入又涉及到英语教学。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现代英语文化,从而再将来实现英语文化的普及,借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带来更多更全更跟进时代的文化,将此种文化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又会极大地促进教学。

1 英语文化发展对承德市旅游业的促进作用。

借助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避暑山庄”,承德市每年都会迎来大批的外国游客。导游如果只会用英语来介绍景点,而对其文化背景不慎了解,则很有可能会造成交流方面的不愉快,从而影响其对本地风土人情的评价,降低其对本座城市的好感,甚至会在外国友人中留下不好的口碑。因此,外国文化,尤其是英语文化的普及至关重要。

普及英语教育,全民讲英语,这在当代是一个城市素质的体现。现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从小学起便开设英语课,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一想法将得以实现。现在承德市不仅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就开设了英语课程;除了正常的课程之外,很多学生还参加了课外辅导班进行强化,而且更多地注重了口语的练习。由此可以看出,政府以及家长都已深刻了解了英语知识普及的重要性,无论其出发点如何,都会对旅游业起到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

高校英语教学中渗透英语文化知识,加快英语文化的普及传播。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呢?初中英语用的教材是新目标 ,这套教材涉及的话题很多,文化知识面很广教材在反映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也注意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 中外文化交织在一起,充满了跨文化交际的信息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再适当地拓宽,培养学生的跨 文化意识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在英语教学中加大英语文化渗透的力度,不仅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也可以通过对文化的理解而更加得心应手地应用语言,在与游客交流的过程中涉及到他们的民族文化和语言文化会加大游客的好感,从而成为旅游业兴旺的潜在推动力。

2 旅游业的发展对英语文化传播的促进作用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各国各地区都格外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国外学者Donald (2004)等人根据波特的产业集聚理论从产业链和提高竞争优势的角度来界定旅游产业集聚,提出了“旅游竞争集聚”的概念(见图1),他们认为:旅游集聚是由有效的旅游供应链组织起来的一系列旅游活动和旅游服务,其目的是旅游目的地所有单位协同作用以便提高目的地的竞争力。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会带来更多的游客,随之而来的将是不同的语言与文化,这会极大地丰富当地文化,使其更有发展潜力,也会给当地人民带来更多更新的文化讯息。调查发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西方化。在避暑山庄内看到外国游客,再也不会像以前一样围着他们、盯着他们,指手画脚,好像在动物园里看热闹。更多的时候,人们会报以微笑或微微点头,还有些青少年会用英语和他们打招呼。这一方面是全民素质提高的体现,但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旅游业的发展使人们对外国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人们也越来越接受这种文化,实现了旅游的国际化。

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有效地渗透此类文化讯息,则能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使其切身感受到英语语言的实际用处,从而为培养综合型英语人才做一定的贡献,从而推动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

简而言之,本文从以上方面对英语文化和承德市旅游业之间互相推动的动态关系作以客观调查和研究,从而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最大限度地发展承德市的旅游业,打造国际旅游城市形象,并同时改进高校英语教学,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金萍. 浅谈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的渗透[J].《教育革新》,2011年01期。

[2]朱苏芬. 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浅谈如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J].《新课程(教研)》,2011年03期。

[3]黄绍梅. 承德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发展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1期。

[4]赵波. 发展承德旅游业的几个问题,[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5]吴金莲. 文化与旅游,[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35期。

作者简介

第7篇:城市的文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西部城市;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是各种经济活动的聚散地。由于我国曾有较长的时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中,城市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中,许多大、中城市对城市资源进行整合、配置,经过大胆的探索与实践,获得了很大成功,这也为西部城市的发展做出了榜样。

一、西部城市发展的途径

当前,我国西部城市普遍处在现代化发展的大规模建设阶段,建设资金普遍紧缺。发展城市、建设城市,必须坚持全方位开放的大思路。合理发展大城市,优先发展中等城市,优先发展中等城市,加快发展小城镇。提高西部城市化水平加快发展小城镇。提高西部城市化水平从中国的国情和西部城市目前发展的状况分析,西部城市的发展必须结合实际,突出重点,走出一条合理发展的路子,进一步提高西部城市化水平。

1、合理发展大城市,充分发挥大城市经济聚集效益和辐射能力。

发展大城市可以节省大量建设资,我国百万以上人口城市的较高产出水平是在较低投入水平下实现的,而西部地区恰恰在这方面暴露出它的不足。据相关统计,城市规模与城市效益呈正相关的态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参数区间,城市规模大,则城市效益高。发展西部大城市可以尽快缩短东西部差距。西部地区经济不可能同时发展,而必须以经济基础较好的大城市为生长点和增长极,从而起到龙头作用,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经济的腾飞。这是缩小东西部差距的最佳途径。

西部大城市的发展不应以控制为主,而应以合理发展为主,以大城市的经济聚集效益和辐射能力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尽快缩小东西部地区的现实差距。

2、优先发展中等城市,促进西部城市体系合理化。

在西部,陕西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首位型城市体系,甘肃则形成了以兰州为中心的首位型城市体系,此外新疆、宁夏、的城市首位型也十分突出,在特大城市和中等城市之间缺乏大城市这个中间环节,城市规模结构极不合理,不利于带动区域的整体发展。所以,对那些条件较好的中等城市,如宝鸡、天水、庆阳等应给予政策和资金的倾斜扶持,有利于完善西部城市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加快发展小城镇,提高西部的城市化整体水平。

浓缩小城镇发展,重点抓好大中城市的卫星、小城镇和县(区)中心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在数量上不求多,在质量上求水平,不断完善西部城市体系,提高西部城市化水平,这是西部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二、优化整合城市资源,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实现西部城市现代化发展

城市作为有价值的客观存在,不单纯是投入对象、建设对象和管理对象,而且是可供开发利用的主体。现代城市不但要求建设好、管理好,而且要善于经营。西部城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紧跟现代城市发展步伐,走经营城市的路子。

1、提升城市品牌效应。

像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在这种情况下,品牌名被相对固化在一处地理名称上。其实,城市品牌化的力量就是让人们了解和知道某一区域并将某种形象和联想与这个城市的存在自然联系在一起,让它的精神融入城市的每一座建筑之中,让竞争与生命和这个城市共存。相比东部城市和世界城市而言,中国西部城市缺少自己的明确定位和发展战略,没有形成自己的个性、灵魂和理念。城市品牌是历史、人文、风情、经济等各个要素的综合体,是城市发展的驱动力。西部城市的发展必须立足实情,精心塑造自己的品牌,以品牌求得发展,以品牌展示形象,以品牌提高竞争力。

2、促进城市资本整合。

城市是重要的资本,弥补西部城市建设资金,就是要用市场经济的规律把城市作为重要的资本来经营。西部城市应把城市资源经营作为推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充分认识城市的资源现状和特色优势,把握未来城市发展趋势,明确城市资源经营的重点领域和重要方面,运用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手段,发挥城市资源经营在城市发展中的主导和基础作用,在整个城市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容量和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形象,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一是整合有形资本。特别是对土地、水域、矿产等传统有形资源要建立储备制度,盘活存量。政府先拿出一部分资金,采取收购、征集的办法,从社会和民间把有形资源纳入管理,在城市建设的重要时期以拍卖、租赁的方式投放二级市场,为城市建设积累资金。二是开发无形资本。从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着眼,开发城市形象、信息、网络、品牌、文化、民俗等现代城市资源,对部分广告设置权进行拍卖,对部分基础设施冠名权实行有偿使用,综合利用城市的品牌资源,包括名人品牌、企业品牌等,发展城市会展、旅游、文化、商贸等服务业。实现从主要依赖传统的有形城市资源向大力开发现代城市无形资源转变,谋求城市资产的整体升值。三是吸纳社会资本。积极鼓励社会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营,实行城市公共服务公开招标,提高城市维护保养水平。

3、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城市的主体是人,因此,西部城市环境建设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方便生活,有利生产。一是要建设适宜创业发展和生产生活的居住环境。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变化,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城市住房、绿地、环境质量的提高,从生产型城市向生活型城市转变。二是要改善城市的软环境。主要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简化办事程序、改善服务态度,真正为市民排忧解难,充分体现政府的亲和力。建成服务型政府。三是动员市民主动参与城市环境建设。

4、推进城市管理创新。

规范而高效的城市化管理,是确保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和城市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在经营城市的过程中,要按照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断推进城市管理创新,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要彻底改变以往管理中条块分割、权责、不清、多头管理、随意执法的现象,建立和完善切实可行、科学严谨的机制,做到依法管理,把城市规划建设、市场整治、社会稳定等各项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用畅通、快捷、高效的信息网络合理配置和调动城市资源、人才等各类要素,保证城市管理秩序的井然。改变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管理的.单一局面,放开城市经营领域,让企业、公司、私人、社会团体参与到城市管理的过程中,用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的机制,改进城市管理的方式,提高城市的社会化管理水平。

结语

总之,推进西部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要从长计议,要充分开发利用现有资源,谋求城市发展。城市的现代化过程是立体、多面的,它包括物质、制度、思想多层次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心态多方面,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力量存在于发展主体的内部,而不是外部。西部城市要赶上东部城市的发展水平,必须走超常规和多元的发展道路。坚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找出城市的优势和弱势,实现西部城市的现代化城市的转型。

参考文献

第8篇:城市的文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企业文化;石化企业文化

一、我国石油石化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

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在几十年的艰苦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油味”的优秀文化传统。其中,“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胜利精神”、“三老四严”等为代表的企业精神和理念,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石油人,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并在国内外产生过重大的影响。集团公司总经理苏树林在谈到企业文化建设时,意味深长而又一针见血地说:“三老四严”就是我们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要体现石油石化的敬业精神和精细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石油石化企业文化建设更是蓬勃发展。很多企业在新形势新环境下提出了一些新的精神和理念,进一步丰富了石油企业文化的内涵,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精神动力。例如,赋予了中国石化企业文化的新内涵,其核心内容是“竞争、开放、规范、诚信”。竞争,是企业活力的源泉,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代表了中国石化永不满足、争创一流的自我追求,反映了中国石化追求公司利润最大化和股东回报最大化的进取意识。开放, 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反映了中国石化不断学习、广泛合作的胸襟和突破市场空间和体制结构,实现更大范围扩大资源、扩展市场和优化资本的信心。规范,体现了现代企业制度和国际通行规则的规范要求,反映了中国石化依法经营、严谨投资、严格管理、一丝不苟的经营管理标准和员工行为准则。诚信,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基础和从业的基本道德,反映了中国石化内部紧密团结的思想基础、亲密融洽的宽松氛围,外部回报投资者、服务全社会的坚定信念,树立起守信誉、重承诺的良好形象。中国石化“竞争、开放、规范、诚信”的企业文化内涵,已逐渐渗透到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的具体工作中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使之成为广大员工的共识,成为中国石化良好形象的一面旗帜,成为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强大动力。

在竞争更为激烈的今天,石化集团站在新的起点上,面临着巨大挑战与发展。发展、创新企业文化是石化适应新的形势而必须采取的一个重要的经营战略。但如何发展,如何创新?要把握的关键就是不能失去企业的本性,不能忘记历史,不能丢失“三老四严”这样宝贵的文化传统。“三老四严”文化传统的核心是高度的敬业精神和科学严细的管理风格。创新和发展企业文化要建立在合理地继承“三老四严”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把这个优秀的传统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然后注入新的文化因子,以保持和发展具有石化特点的石油石化新文化。

二、石化企业文化优缺点分析及建议

1.优点

(1)组织机构健全,工作优势突出。在石化行业,国企占了绝大部分,而国企的优势在于党、政、工、团组织机构健全,具有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工作基础,这就使企业文化建设具有良好的工作优势,行动能够迅速统一。

(2)员工保障健全,人力资源丰富。石化企业具有行业优势,比较注重员工的各类保障,员工有归属感,人才流失较少。

(3)制度健全,运转有序。经过多年的积累、沉淀,石化行业已形成了生产运行、组织管理、市场营销等多环节的完善的制度及工作流程,能够保证企业分工协作,有序运转。

2.缺点

(1) 企业文化深植力差,共同价值观不强。石化行业存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良好基础,但却缺乏文化深植力。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培育员工共同的价值观,石化行业由于属于资源加工企业,具有一定市场优势,因而缺乏主动服务、开拓创新意识,企业共同愿景不明确,员工较安于现状。

(2)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缺乏互动。石油石化的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发展战略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目前,还有不少石油石化的企业文化建设处于无序、盲目发展的状态,没有相应的组织和必要的制度建设,没有与企业战略相匹配。

(3)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石油石化行业和企业的独特个性。在现实中,我国很多石油石化企业的企业文化缺乏行业和企业特色,脱离实际, 没有从实际出发,内容空泛, 随意嫁接,流于形式, 盲目效法,没有反映出石油石化企业独特的经营理念。

3.建议

(1)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意识。“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人力资源是企业的各类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也是可塑性最强的资源,有效利用好这一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潜能,企业的发展则可事半功倍。石化行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不仅要依靠科学的目标管理,还应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了解员工、尊重员工,创造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企业的内聚力、向心力。

(2)实行战略管理,创建有石油石化特色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应该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形成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并且成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驱动力。要使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形成互动,一是应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产经营、企业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二是要立足于企业实际,将企业文化的创新与企业改革的深化紧密结合,从自身实际出发,对企业内部现有文化基础和文化条件、企业外部文化环境及企业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全面、详细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文化进行整体设计,创建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体系;三是不断强化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发挥其渗透功能,促进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的深度融合,把全体员工认同的文化理念用制度固定下来,使之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以促进企业文化与本单位工作思路、发展目标的有机融合,实现管理制度与文化理念的对接,使员工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

(3)培养共同价值观,建设有生命力的特色文化。企业文化的结构一般分为物质文化表层、中间制度文化层及核心精神文化层。前两种文化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而企业的精神文化层是企业的核力,是特色企业文化之精髓,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要想获得员工的认同,并不断的规范员工的行为,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石化企业具有一定的资源及市场优势,但并不等于说可以高枕无忧了,我国目前的石化企业大部分为资源粗加工型,对于高附加值的精细产品与国际知名公司还有很大距离。因此,石化企业首先应当调整市场观念,树立危机意识、树立品牌文化;其次应当分析自身资源,找准市场方向,确立战略目标;再次应当根据战略目标制定近期目标,确立企业经营宗旨,培养核心价值观念;最后应将核心价值观念灌输到每个员工,成为员工的一种精神动力及行为准则,与企业共命运,才能使企业在实现新的战略发展目标时立于不败之地。

三、加强石油石化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意义

第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石油石化企业实现“两个转变”,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跨国企业集团的迫切需要。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外市场复杂激烈的竞争形势,集团公司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方面易于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将有力地促进管理的现代化。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把石油石化企业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第9篇:城市的文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冬奥背景;承德;冰嬉运动;旅游文化

冰嬉运动在古代俗称为“清代冰上运动,源于满族习俗”[1],是满族地区遗留下来的民族文化遗产.承德属多民族地区,满族人口达到一百多万.承德的气温、空气质量、冰质、冰期在华北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冰雪文化与皇家文化、长城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在承德传承融合、交相辉映,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承德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为冰嬉运动的传承和保护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长期以来,承德冰雪旅游仅是刚刚起步,这些资源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冰雪产业开发滞后,冬季旅游也显得“冰冷”.2016年1月,河北省体育局、河北省发改委联合印发的《河北省冬季运动发展规划(2015-2022)》中提出,支持承德大力发展以冰为主的冰雪产业,着力打造“皇家文化+休闲体育”冰雪产业基地,对承德发展冰嬉旅游文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借助2022年冬奥会之势,努力打造中国“冰嬉之都”城市品牌形象,使承德成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冬季旅游的首选之地,成为文明世界的国际冬奥旅游城市,带动承德冬季旅游经济的大发展.

1冰嬉运动概述

冰嬉运动的由来已经很早,主要是居住在北方的民族,是他们在生产、生活、军事等需要中创造出来的,主要包括抢等、抢球、转龙射球[1].据《宋史•礼志》记载,当时的皇帝就喜欢冰上的娱乐活动,“幸后院观花,做冰嬉”.明朝时期,冰嬉运动就成为宫廷体育活动;清朝时期,使冰嬉运动进入了黄金时代,从宫廷到民间,冰嬉运动广为盛行,因此有“国俗”的称号[2],冬季避暑山庄内就常举行抢等(速度滑冰)、堆雪人、挂狮象等冰嬉活动.而且,每年冬季皇要在北海、南海等地检阅八旗滑冰.但是到了清代中期以后,尤其是嘉庆之后,日益衰落,到了现代冰嬉运动已处于衰落边缘.然而,现代的北方地区还保留着一小部分的冰嬉运动,承德作为冰嬉运动能够存在的主要城市,在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的背景下,无疑会带动承德的冰雪运动发展,挖掘冰嬉运动的文化底蕴,为冰雪运动提供储备,同时还有利于开展承德冬季体育健身活动,提高冬季旅游文化发展,增加客流量和经济收入.

2发展冰嬉运动,提高承德旅游文化的内在机制

2.1承德的区位及季节特征

承德位于河北省东北部,东与辽宁省朝阳市接壤,东南与秦皇岛市、唐山市为邻,西南邻接天津市和北京市,西接张家口市,北靠锡林郭勒盟和赤峰市.承德市有滦河、潮白运河、辽河、大凌河四大水系.滦河是河北省第二大河,是承德市最大河流,也是承德市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2].承德气候类型是从暖温带向中温带、从半湿润向半干旱区过渡的大陆性季风型山地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冬季时间长达4个月,年平均气温8.9℃,年均无霜期160天,年均降水量536毫米,冰期长达150天[2].因为承德冬季气候寒冷,四面环山,积雪不会融化,因此具有天然的滑雪场、滑冰场,还会制作出具有代表性的冰雕作品,供市民和游客观赏.

2.2承德冰嬉运动保留至今

承德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与旅游产业并存的名城,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承德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和特殊的地形气候特征.承德四面环山,冬季气候严寒,使护城河———武烈河创造了独特的河面,即冰面,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滑冰场,其冰面冰冻情况十分结实,可以承受众人在其上面玩耍,如冰车、滑冰、冰爬犁、抽冰嘎、冰球等项目.冰嬉运动从宋代一直流传到今天,也属于被保留下来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娱乐性强,有益于大众休闲健身,以普适的、自娱自乐的消遣性与游戏性特征迎合民众,参与者可以在这些活动中得到较直接的、令人愉悦的主体情感的抒发和宣泄,使它自然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吸附了大量的观众[7].

3承德冰嬉旅游文化发展现状

承德避暑山庄湖区、武烈河及各县区橡胶坝群等室外大型天然冰场,各冰场的个体经营居多(除学校冰场外),开展的冰嬉运动项目以滑冰车、滑冰、(羊拉)冰爬犁、抽冰嘎、冰球等为主;参加冰嬉运动的人群平时多以老人和儿童活动为主,青年和中年人在休息日以速度滑冰、冰球运动为主,客流量基本为本地居民,而且对具体的冰嬉运动文化也存在着严重的认知不足.从助力申办冬奥到申办冬奥成功至今,发展很快,承德•避暑山庄冬季冰上系列赛事活动接连不断,2016年12月24日承德避暑山庄内上演的“皇家冰嬉”盛会,赏清代皇家冰嬉大典,体验冰嬉运动的乐趣,承德的冰终于掀开了她的面纱,河北省冰上运动项目训练基地落户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接待的市民及游客数量持续增加,2016年12月1日至2017年1月12日达七八万人,上年度同期则是4.5万人,更早些年同期最多时不足3万人.

4承德冰嬉旅游文化发展模式

承德这个以避暑胜地闻名的城市,正借助冬奥契机谋求以冰上运动为特色的发展之路,唤醒“沉睡”的冰雪资源优势,打造“皇家冰嬉之都”.张承冰雪一条龙的运动休闲产业模式,是承德发展冰嬉旅游文化的先决条件.对比承德周边区域及东北、华北发达区域发展的先进模式,结合承德市冰雪产业发展的实际现状,探索适合于承德冰嬉旅游文化的发展模式,和合承德,提高承德旅游经济发展,提高承德人民生活水平.承德市及各县区,应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各自特色,既是独立经营,又有统一规划,从经营形式到项目内容相互互补,深入挖掘冰上资源优势,加快整合,形成一定的稳固发展模式.比如在避暑山庄内硕大的冰面上,除了设置供市民和游客自由游玩的区域和冰嬉项目外,规划设置每天上、下午定时上演似“2016年12月24日清代皇家冰嬉大典”的小型演出和冰上板鞋竞速,单人、双人(混双或父子、母子)滑冰车、冰上拔河、两人三足、冰上自行车等趣味项目的比赛,比赛并不强调专业性,而是侧重趣味及整体的配合或亲自互动,让市民和游客到冰面上活动,体验冰嬉运动的内涵和快乐,从中领略冰嬉文化,更多的吸引国内外游客.同时还要依托各级学校教育为冰嬉运动带来的发展,学生是一个城市最主要的存在主体,受教育程度都很高,可以推动冰嬉文化的发展,并将冰嬉文化带到全世界,并带动人们保护和发展冰嬉文化.当然冰面的保护以及安全保护措施是十分重要和不容忽视的.承德的冰嬉旅游文化虽然还处于初始阶段,但得到了河北省体育局和承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对于冰嬉运动这项从原来的宫廷贵族观赏,行军打仗转变成的热门民族传统体育,我们要遵循“尊重历史,立足现实,依托大众,面向未来[3]”的发展原则,规范管理冰嬉运动,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加强社会的团结协作和不断创新,开展冬季休闲旅游体育产业,加大宣传与推广冰嬉运动,使承德的冰嬉旅游文化进入更为广阔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冰嬉[M].

〔2〕胡汝波,赵艳玲.承德历史与旅游[M].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1-6.

〔3〕刘永莎.潍坊风筝运动的传承与发展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4〕陆岚,陆雯.试析满族冰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8):125.

〔5〕唐云松,国梁.满族传统体育项目———八旗冰嬉的历史考证[J].满语研究,2007(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