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生儿黄疸护理诊断问题范文

新生儿黄疸护理诊断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生儿黄疸护理诊断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生儿黄疸护理诊断问题

第1篇:新生儿黄疸护理诊断问题范文

【摘要】目的:探索新生儿黄疸蓝光疗法的最佳护理方式,分析以患者及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效果。方法:选择住院的60例蓝光疗法患儿按首次住院的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单号为观察组,双号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实施一般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以患者和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缩短,且不良反应大减少。结论:以患者及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提高了医疗,降低了医疗成本并减少了法律纠纷,对探讨新型的、现代化的护理方式是一种有益尝试。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 以患者及家庭为中心的护理(Patient and Family Centered Care) 蓝光疗法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新生儿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仅为成人的1%~2%,易出现黄疸,若不及时治疗,其高胆红素血症可造成新生儿的神经损伤。光疗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一种简便、疗效好、见效快的方法。为探讨蓝光疗法时新的护理模式,2011年1月至6月,我院在对蓝光疗法患儿实施常规的护理的同时,选取了30例患儿给予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收到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黄疸患儿。诊断标准:出生后24 h内出现黄疸,黄疸过重,持续日久,足月儿黄疸持续>2周,早产儿>4周;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05.2μmol/L,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6.3 μmol/L或每日上升超过85 μmol/L,黄疸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26 μmol/L。60例患儿均符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其中男28例,女32例;日龄2~28 d;血清胆红素150~225 μmol/L 36例,226~340 μmol/L 24例;其中溶血性38例,母乳性22例。按首次住院的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单号为观察组(N=30),双号为对照组(N-30),两组患儿情况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实施一般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以患者及家庭为中心的护理。

1.2.2 一般护理方法:① 准备用物:蓝光箱。护眼罩。尿布。记录单。②在蓝光箱内水盘中加入清水,接通电源。病室内洁净、通风良好,配备中央空调,保持室温24℃~26℃,湿度55%~65%.光疗箱清洁、完好,调试箱温30℃~32℃,(一般根据患儿体重调节)并以软棉布覆盖、固定于箱内准备放置新生儿头部的一侧,防止新生儿活动后撞伤前囟及耳、面部。蓝光床另外。③测患者生命体征一次,观察记录黄疸程度。(包括黄疸部位及胆红素值)戴护眼罩,系好尿不湿,至于蓝光床中。④ 每两小时测生命体征1次。根据胆红数值决定总疗程(根据医嘱)。⑤结束后测体重,沐浴,检察皮肤有无破损及眼部感染情况,记录灯管照射时间。⑥保证足够静脉补液量。⑦若单面光照,每4小时改变1次;双面光照可以不翻身,但要注意骨突处皮肤受压情况,并给以积极处理。⑧要正确记录蓝光灯使用时间,一般300个小时需要更换新灯管。使用中要注意灯管及反射罩的清洁度。有灰尘遮挡会降低照射效果。⑨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向医生汇报。

1.2.3 以患者及家庭为中心的护理:①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以患者及家庭为中心的护理。②设立患儿及家属同住的家庭式病房,设置合理的病房结构,营造安全温馨的病房氛围,提供便利服务设施。③对所有医护人员进行以患者和家庭为中心护理的培训,保证以患者和家庭为中心的护理观念深入到护理实践的各个方面。④搭建医护人员和患儿家属充分沟通和使用医疗信息的平台。通过口头宣读、约谈、随谈、发放小册子、光盘、建议簿、网络等诸多形式一方面让患儿家属充分了解患儿医疗信息,消除紧张、恐惧等心理,积极的参与并愉快地配合治疗,另一方面也让医护人员充分关注患儿家长的需求,关注患儿因生病住院引起的行为和情感反应,满足家长的支持需求,关注及满足家长信息的需求。⑤让患儿家属参与制定护理方案。⑥实行主治医生查房,家庭成员在场的规章制度。⑦让患儿家属协助护理,如针对新生儿刚出生不久处与父母相互认同情感连结阶段而光疗使亲间情感连结中断会影响新生儿心理社会发展需要护士便鼓励新生儿父母新生儿烦躁或哭闹时以轻柔语调与之讲话,并通过对新生儿头部、背部或部皮肤抚触避免“皮肤饥饿”现象使新生儿安静达到心理上满足与舒适。⑧与患儿家属一起制订出院计划:告诉患者家属日常活动的范围与程序;复诊的时间及需要就医的症状和体征; ⑥患儿出院后通过上门访视、电话咨询热线等平台延伸到患儿家庭。

2 结果

所有患儿采用温箱加单面蓝光治疗48-72 h,住院时间2-5d。6例血胆红素值在照射24 h后恢复至正常范围,20例照射48h恢复至正常范围,其余72h后恢复正常范围。

3 讨论

始于上世纪60年代以患者及家庭为中心的护理(Patient and Family Centered Care)模式近年来在国际护理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开展“以患者及家庭为心的护理(PFCC)将成为“儿童护理的方向”。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开展以患者及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作用:

3.1 PFCC效果显著上升。观察组的30例患儿光疗48小时后,血清胆红素值为162.24±24.76,明显好于对照组的190.48±28.75。

3.2 PFCC患儿副作用现象明显减少,护理问题发生率大幅降低。观察组皮疹2例,发热6例,腹泻1例,而对照组皮疹5例,发热6例,腹泻4例。护理问题发生率观察组为10%,对照组为30%。

3.3 PFCC极大地提升了患者家庭人员的满意度。本次实践的60例患儿家庭问卷的调查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满意率为98%,对照组的满意率91%,观察组高出了7个百分点。

3.4 PFCC有助于改善临床护理的决策。患儿家属全程参与到护理方案的制定、护理措施的落实、出院计划的制定等过程中,极大的加强了临床护理决策的有效性和可执行性。

3.5 PFCC能够增进医护人员对患儿家庭力量的认识,了解患儿家庭的需求。通过这次实践研究,我们充分地认识到了“照护者不知道所有正确答案,患儿父母不知道所有正确问题”这句护理学名言的真正含义。

3.4 PFCC能较大提高医疗护理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医疗成本,缩短住院时间。本次实验的六十例患儿对比研究结果表明,PFCC模式的运用节约了科室15%左右的护理成本,降低了患者家庭10%左右的医疗成本。

3.5 PFCC在改善医患关系的同时极大的减少了医患纠纷。在本次实验中,观察组的30名患儿家庭与医院关系良好,无一医疗纠纷。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PFCC)模式的终极目标是“建立患者、家庭及医护人员之间的协作关系,获得最好的结局,增加医疗护理质量和安全”,其核心理念是“尊重患者及家庭,传送健康信息,尊重患者选择权,强调患者、家庭及照顾者之间的协作,给予力量及支持,有弹性、授权”。在完善这种新型的、现代化的护理模式道路上我们还将继续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 陈荣华,徐建星,邓崇德.儿科护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97-99。

[2] 彭文涛 建立家庭护理服务中心[J].医院管理论坛,1989,3.

[3] 沈宁,何萍萍,楼建华.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现状调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17,042.

[4] 王伟,苑记清.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儿科健康教育现状[J].天津护理,2006,03,043.

[5] Cheryl L.Hoying Linda Workman Susan Allen,郑显兰,张玉侠.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探讨及安全管理[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9,4,(6):481

第2篇:新生儿黄疸护理诊断问题范文

【关键词】 新生儿败血症患儿;护理干预;治愈出院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33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60-01

新生儿败血症患儿感染易扩散,病情危重,变化快,死亡率高,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早诊断采取有效治疗和护理措施是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关键,护士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10――2013年,收治新生儿败血症患儿11例,其中男孩7例,女孩4例。年龄5天-28天患儿均符合诊断标准,如:李晓妹,女,十天,2010年10月2日早上10:30分入院。患儿系1孕34周2天,早破水七天,臀位,在隆阳区医院妇产科行臀抽产娩出,体重1.85kg,Apgar评分1分钟6分,5分钟8分,出生后患儿一直呼吸不规则阵发性暂停,面色苍白青灰,阵发性青紫,口周青紫,不吃不哭,不动,,尿少,反应差,呼吸不规则,暂停几次2天出现黄疸,总胆红素13.45mg,9天患儿口吐咖啡色样物,不吃不哭不动,,尿少急送入本科以新生儿血症住院,经过三十天抗感染治疗及制定护理计划并认真落实,患儿转危为安,2010年11月2日早上10:00治愈出院。

1.2 方法 向患儿及家属了解患儿情况取得第一次资料,根据患儿情况进行整体护理。入院后护士配合医师及时进行抢救。立即将患儿置开放式暖箱,清除口鼻分泌物,必要时呼吸机的应用,给患儿持续吸氧建立静脉通道,认真执行医嘱,书面病危通知,协助医生做血气分析,血培养,肝肾功能、电解质、交叉配血,心肌酶、血糖等化验、完善各种检,认真书写抢救记录,生命征监测。制定护理计划并认真落实,使患儿身心得到全面护理。

1.2.1 注意体温变化,患败血症的新生儿,多见发热,体温在38度左右,或高达40度以上,可持速不退,也有的表现体温不稳定,发热达38.5度以上,忽而降至36度以下,还有长期低热,体温在37-38度之间,当病情严重,机体反应低下时,常表现体温不升,四肢冰冷,遇有高热时应物理降温,如体温不升应给予保暖。同时补充足够的水分和营养。

1.2.2 呼吸及面色的观察:患儿可出现呼吸不规则,气急,屏气或呼吸困难,紫绀者有并发肺炎的可能。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氧气吸入。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灰,同时伴有呼吸表浅,心音低钝,体温不升时,可能发生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或休克,应通知医生及时抢救。病理性黄疸是本症的重要症状之一,系细菌感染产生的溶血素,造成红细胞破坏增多或毒素损坏肝细胞所致,如黄疸进行性加重,要预防核黄疸的发生。

1.2.3 消化系统的改变,表现有食欲减退,吮吸力弱或拒乳,并有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

1.2.4 神经及精神症状的观察 若感染未及时控制,则进一步发展,并发化脓性脑膜炎者并不少见,常表现为烦躁不安,易激惹或精神萎靡,嗜睡甚至昏迷,如有,屏气,尖叫,两眼凝视或抽搐,更应引起重视,应及时作脑脊液检,以便早期明确诊断,早期治疗。

1.2.5 注意出血倾向,患儿感染严重者可见患儿皮肤皮下脂肪硬肿,同时因毒素刺激,使毛细血管受损,也可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导致出血倾向。皮肤粘膜有出血点或大小不等的瘀斑,吐咖啡色液体或血,肺出血,同时可有便血。应注意观察出血部位,出血量。发生吐血时,注意侧卧,清出口腔呕吐物,防止窒息,并给止血药或输新鲜血及血浆。

1.3 效果评定 患儿面色青灰苍白,口周青紫、呼吸不规则,阵发性暂停,有咖啡样物流出,由于及时发现并给对症处理及时抢救,患儿于2010年10月7日转危为安,10月22日治愈出院。

2 结果分析

新生儿败血症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通过广普抗菌素应用及采取综合疗法,病死率下降,护理人员做到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协助早诊断,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和积极配和抢救预防并发症发生。

3 讨 论

新生儿所以易患败血症,主要与新生儿所特有的解生理特点有关,由于新生儿皮肤粘膜柔软嫩且薄,血管丰富,似一个的大创面,容易破损感染,未愈合的脐带又是细菌入侵的门户,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当受到细菌感染时,屏障机能弱,淋巴结内细菌易随着血液扩散到全身,而发展成败血症。另外母亲患细菌感染性疾病或羊膜腔感染,可通过胎盘血液循环传给胎儿。分娩过程中如有羊膜早破、产程过长,污染羊水及产道感染,或有窒息如吸入羊水、胎便等,其次助产过程中消毒不彻底或因急产未按无菌操作原接生均可导致新生儿感染,产前、和产后感染血症发生较早一般产后3天内发病,产后感染在出生3-5天以后,由于医院护理用具消毒不严或工作人员带菌亦可通过皮肤、粘膜呼吸道泌尿道传给新生儿疾病。

临床实践表明:优质整体护理的应用可使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身心得到全面的护理,及时抢救,制定护理计划,使之转危为安,痊愈出院。

参考文献

[1] 殷磊.护理学基础(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 仲剑平.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第4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77-279.

[3] 洪黛玲,主编.儿科护理学[M].第1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26-227.

第3篇:新生儿黄疸护理诊断问题范文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科的常见病,临床发病率相对较高。分析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可知,由于新生儿体内的胆红素水平过量聚集而引起血液胆红素水平上升,进而导致皮肤、巩膜以及组织粘膜等出现黄染症状致病,若未能及时得到有效处理[1-2],可能会导致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后果。如何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护理干预、帮助改善预后,已经成为了临床研究重点。为了更好解决有关问题,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方法,研究具体效果和临床应用可行性。具体内容整理后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10月-2015年11月我院接诊的新生儿黄疸患儿58例进行分组,得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优质护理)各2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诊断标准[3],无误诊病例。对照组中男性16例,女性患儿13例,患儿日龄1-12d,平均日龄(6.43±3.19)天;早产儿8例,足月儿21例;观察组患儿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4例、15例,日龄2-14d,平均日龄(7.29±2.87)天;早产儿10例,足月儿19例。采用相关统计学软件对两组的基本资料予以分析,显示均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性高。研究内容均被所有入选者及家属充分知晓,且均自愿参与,符合相关伦理学要求。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包括常规生命体征监测和对症输液等。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优质护理:(1)基础护理强化:根据患儿依从性选择接受程度高的输液模式,在输液过程中进行生命体征实时监测,对呼吸困难、精神萎靡、生理反射反应等临床症状进行及时评估,并告知主治医师予以处理;(2)心理安抚:通过抚摸、拥抱等形式,与患儿进行沟通和精神抚慰,提高患儿的安全感,同时采用专业途径对迷走神经进行刺激,促进患儿胃肠吸收能力提升;(3)感染预防性护理: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进行各类护理操作,在脐带护理方面更需尤其注意,每日对脐部予以消毒并清理渗出液,维持脐部干燥,同时维持病房内环境清洁、温湿度适宜等,确保患儿最大舒适度;(4)蓝光治疗中的护理:在蓝光治疗前做好光疗箱消毒工作,注意对患儿的眼睛、以及会阴等私密部位加强保护,在光疗后做好水和能量补充工作,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1.3 观察指标[4]

对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进行测量并记录;同时自制满意度量表(百分制)调查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分数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并对患儿家属的黄疸知晓度进行评价,满分10分,分数越高知晓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将SPSS17.0作为本次研究中的数据统计学分析软件,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的组间对比分别予以卡方检验和t检验,构成比(%)表示计数资料,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当P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和黄疸知识知晓度对比

调查后发现,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和黄疸知识知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通过统计学分析后发现存在显著意义(P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观察组的血清胆红素与对照组比相对更低,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显示有明显意义(P

3 讨论

第4篇:新生儿黄疸护理诊断问题范文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是严重危及新生儿生命及易造成后遗症的常见病。本文回顾分析了我科病房自1994年1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182例HIE的临床资料,就其诊断与治疗的临床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一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全部病例符合1989年济南会议HIE诊断标准「1。

1.2 一般资料:本组182例轻度窒息156例,重度窒息26例,男110例,女72例,胎龄<37周24例,37-42中周148例,>42周10例,入住我科时间:生后24小时以内108例,24小时-72小时80例,出生后1分钟评分4-7分156例,0-3分26例。

1.3 临床表现及CCT结果:激惹状1例,肌张力减弱72例,肌张力消失24例,呼吸暂停26例,惊厥96例,呼吸不规则170例,反映差哭声弱98例,前卤张力增高72例,呕吐108例,口吐白沫98例,哭声尖直76例,头颅血肿60例,黄疸114例,硬肿26例,呼吸增快18例,点头样呼吸18例,全部病例在出生后24小时-7天内行CCT检察,其中有低密度表现124例,由低密度及高密度表现58例,其中合并硬膜下血肿25例。

1.4 治疗方法:酌情给予吸氧,保持体温,常规护理,支持疗法(葡萄糖、能量合剂、Vitc、VitB6、ATP、CoA、细胞色素C、维生素E),镇定(鲁米那纳、安定),降;颅内压(甘露醇、速尿、地塞米松),改善微循环,营养脑细胞(东莨菪碱、复方丹参、胞二磷胆碱、脑活素),纠酸(碳酸氢钠),抗生素抗(防)感染,住院时间7-16天。

二、 结果

轻度窒息的全部治愈,中毒窒息的治愈18例,死亡12例,转院6例,其中住院后三年内来院随诊的132例,均未见后遗症表现。

三、 讨论

HIE十围产期窒息缺氧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临床出现一系列脑病的表现,脑组织以水肿、软化、坏死和出血为主要病变、重症者常有后遗症。随着诊疗水平的提高,而日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通过对本组织182例患儿的临床特点,CT所见,诊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有如下几点体会:①患儿的反复吸吮动作,打“哈欠”实际上十脑缺氧的常见表现,并均为轻度窒息患儿,本组轻度窒息患儿反复吸吮,打“哈欠”的108例占69%,而重度窒息患儿中无一例出现;②口吐白沫是新生儿窒息或HIE的另一早期常有的表现,而不能依次诊断新生儿肺炎,这时应予注意呼吸是否增快,本组伴有口吐白沫者98例,占48.4%,均出现在生后6小时以内,仅有18例同时伴有呼吸增快,点头样呼吸而诊断并发新生儿肺炎;③新生儿抽搐方式不典型;尤其是早产儿,临床上出现轻微短时的口角、面肌抖动、皱眉、睁眼凝视、阵发性青紫、呼吸暂停等往往都是新生儿抽搐的特殊表现形式,本组有24例是因窒息复苏后出现阵发性青紫而请我科会诊后确诊,这时的抽搐是HIE的表现之一,而抽搐又加重了脑HIE的程度,对此应重视更观察,及时发现予以止痉处理,以阻止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的恶性循环;④HIE病发黄疸的特点是程度轻、消褪快,本组织合并黄疸114例,占62.7%,全部表现如此特点,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认为与HIE的患儿多在3天内,黄疸出现前或黄疸出现同时,多种治疗方案的提前介入所发生的退黄作用有关;⑤CCT检查问题:由于HIE有生后病变继续进展的特点,检查脑实质缺氧缺血性损害及脑室出血,以出生后4-10天检查为宜「2。这样做在提高了CCT阳性率的同时也减少了急性期可能因为搬动而造成的危害,这是值得一提的是本组织曾有30例在1-3月内复查CCT,报告均提示蛛网膜下腔增宽。对此我们的考试是否与此阶段颅骨发育而脑组织发育慢,两者不同步引起的生理性变化。如同小儿脊柱与脊髓的发育不同步的生理特点一样「3。西点应引起高度重视,不应一味认为系HIE的后遗表现,或脑发育不全,脑积水等等,以避免因此而重复治疗带来不要的经济负担和机体的伤害。此观点因复查CCT的病例较少,尚需今后进一步总结探讨;⑥鲁米那的应用问题:鲁米那有镇静止痉,降低氧耗与细胞代谢率,诱导活化肝酶,清除氧自由基等多项功能,且新生儿对此药耐受性好,安全范围广,在此病的治疗中使用鲁米那钠能有效止痉使患儿渡过急性应激期,我们建议不管有无抽搐,均应常规应用,而不应该在出现抽搐后再予使用;⑦吸氧问题:及时正确的吸氧对HIE的顺利康复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此病生后病变继续发展的特点,临床症状也以48-72小时程度最重,表现最明显「4。故建议吸氧的时间上应维持3天为宜,以充分减少脑水肿,降低HIE的继续损害程度;⑧胞二磷胆碱与脑活素的疗效比较:国内许多学者曾就此做过比较研究指出:两者单用或合作在疗效上无显著差异。本组虽未做详细统计,但临床观察疗效上无显著区别,且胞二磷胆碱货源充足,价廉物美,建议放心使用。出生后24小时以后应用,疗程10-14天。临床使用尚未发现副作用。以上几点拙见愿请同道指教。

参考文献

[1] 韩玉昆,虞人杰,卜定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临床诊断依据和分度,中华儿科杂志,1990:28(1):31

[2,4]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依据与临床分度,中华儿科杂志,1997:35(2):99

第5篇:新生儿黄疸护理诊断问题范文

妊娠期胆汁淤积综合征(ICP)是一种常见的妊娠合并症,又称特发性黄疸,它以妊娠期瘙痒及黄疸为主要特点,易引起早产、胎儿宫内窘迫、死胎、死产、产后出血等。ICP病因不明,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雌激素升高是引起ICP的主要原因[1],目前已引起广泛的重视。因此,加强对ICP患者的护理,是减少并发症,提高围产儿成活率的关键。现将我们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16例ICP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16例ICP患者,平均年龄26.7岁;分娩孕周平均(37±2)周,初产妇12例,经产妇4例;主诉孕期出现皮肤瘙痒并实验室检查符合诊断者13例;无自觉症状,实验室检查符合ICP诊断者3例,均为剖宫产,无新生儿死亡。

1.2ICP诊断标准 ①血清甘胆酸升高(≥6 μmol/L);②妊娠中晚期出现皮肤瘙痒,伴有或不伴有黄疸;③肝功能检查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升高;④患者无明显食欲不振、厌油、乏力等症状;⑤妊娠终止后,瘙痒、黄疸消退,血清甘胆酸及转氨酶逐渐下降至正常[2]。

1.3 胎儿电子监护 无负荷试验(NST)孕35周前每周监测1次,孕36周以后每周监测2~3次,出现异常情况随时监测。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 ICP患者为高危妊娠妇女。为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整体化、动态化、人性化的临床护理和积极有效的心理安慰是护士的工作要点。ICP的孕妇多有焦虑、自责、自卑、紧张、担忧等心理问题。过度的瘙痒干扰和由于担心妊娠结局及药物治疗会影响胎儿正常发育或使胎儿畸形,患者会产生焦虑、紧张甚至恐惧的心理。护理人员应加强与孕妇及家属的健康教育使其了解ICP相关的知识,减轻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负担,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并辅以适当的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缓解患者的焦虑心理。 主动与孕妇及家属交流,取得他们的理解,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给予孕妇积极有力的支持,使孕妇在健康愉悦的心情中度过孕期。孕32周来院待产。

2.2 孕期护理

2.2.1 加强产前孕期检查 大力宣传产前检查的重要性。在产前检查中,应详细询问孕妇的自觉症状,加强肝功能和胆汁酸的检测。将临床确诊为ICP的患者视为重点护理对象,进行系统的监护。详细讲解孕期的注意事项。增加产前检查次数,指导孕妇自数胎动,正常情况下12 h内胎动不得少于10次,并将此作为正常值的最低界限。

2.2.2 营养支持 由于ICP孕妇中晚期有轻度的肝损伤,影响营养的摄入消化和吸收。孕期要多注意休息,加强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和足量碳水化合物饮食,多吃牛奶、新鲜蔬菜及富含维生素B1、C、K1、瓜果、鱼类,并给予氨基酸、葡萄糖及能量合剂以利于组织的构成与修复。

2.2.3 皮肤护理 ICP孕妇因胆道分泌功能减退,胆红素升高,刺激皮肤而引起全身皮肤瘙痒,应做好卫生宣教,保持床褥清洁干燥,勤换内衣裤,剪指甲,忌用碱性肥皂水或热水烫洗皮肤。皮肤瘙痒用炉甘石洗剂涂擦。

2.2.4 治疗 除给予保肝治疗外,对于病情较重者给予强的松降低血雌激素和胆酸水平,以尽快消除瘙痒症状,改善肝功能,抑制子宫肌收缩[3],减少早产的发生。孕周较小时给予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地塞米松,静脉点滴能量合剂、复方氨基酸,以促进胎儿宫内生长发育。遵医嘱给予小剂量镇静剂(如苯巴比妥0.03 g)睡前口服以利睡眠。

2.2.5 积极主动的母胎监护 由于ICP会造成早产、胎儿窘迫和胎死宫内等不良后果,所以加强产前监护、适时终止妊娠是改善ICP围产儿预后的重要手段。患者入院后,密切观察胎心变化,每2 h测胎心,每日2次给予低流量吸氧30 min,左侧卧位。在确定胎儿良好的情况下,尽可能维持到36~37周之间,如胎心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并做好剖宫产术前准备,防止胎死宫内。

2.3 分娩期的护理 分娩期的护理包括:①ICP患者行剖宫产术时,可根据患者的孕周和胎儿具体情况,助产士提前进入手术室进行新生儿抢救准备工作;②对于准备阴道分娩的ICP患者应加强动态观察,持续母儿监测,一是观察产程进展、破膜情况和羊水颜色变化;二是加强胎心变化监测,防止发生胎儿窘迫,以便及时处理。

2.4 产褥期防止产后出血 ICP孕妇由于胆汁酸分泌不足,维生素吸收减少,使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而导致产后出血。所以分娩前预防性应用维生素K1 10~20 mg/d,这样可以减少并防止产后出血。胎儿娩出后及时应用缩宫素以加强宫缩,防止产后出血。

2.5 做好新生儿护理 由于ICP孕妇娩出的新生儿早产儿率高、低体重儿较多,因此特别要注意新生儿保暖并做新生儿的抢救,新生儿给予吸氧,提高血氧含量,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给予维生素K15 mg肌肉注射,1次/d,连续3 d,预防颅内出血。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到及时到位的护理。

2.6 回乳护理 根据具体情况,对于产后需回乳者,应采用大剂量维生素B6口服或麦芽煎茶饮,配合皮硝外敷,1次/d,或根据具体情况增加外敷次数,但禁用苯甲酸雌二醇等雌激素类针剂注射回乳,因应用大剂量的雌激素可造成并加重可逆性胆汁淤积。

2.7 出院指导 ICP患者终止妊娠后大多数在2~7天内瘙痒症状减轻或消失,2周内黄疸消退,个别可持续至产后1个月。应向产妇讲明,ICP在下次妊娠时还可能会发生,应遵医嘱定期产前检查,做好自我监护,严防胎死宫内的发生。并指导产妇产后不宜选用口服避孕药作为避孕方法,因其含有雌激素成分,可诱发肝内胆汁淤积征的发生。指导产妇对新生儿正确喂养。

3 讨论

ICP是一种严重妊娠期特发性疾病,加强孕期保健,自我监护,对ICP做到早期诊断,早期及时治疗,适时终止妊娠是降低围产儿死亡和产后并发症的关键。本文通过回顾性的总结,医护人员对其不仅加深专科新知识的掌握。而且配合医生积极采取防范措施,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淑芸.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发病原因.实用妇产科杂志,2002,18(1):4.

第6篇:新生儿黄疸护理诊断问题范文

【关键词】 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全自动连续换血;护理方法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3.145

在对严重高胆红素血症进行治疗时, 换血疗法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 溶血病通过换血疗法能快速换出致敏和抗体红细胞, 使血清胆红素降低, 溶血减轻, 对核黄疸进行有效预防, 而且还能对贫血进行纠正, 对心力衰竭进行预防[1]。要让换血全过程有效实施和完成, 就需要加强换血期间的临床护理。本院在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全自动连续换血中应用循证护理, 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20例, 全部患儿均符合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诊断标准, 光疗失败;并排除治疗期间发生拒奶表现和死亡的患儿。全部患儿中男11例, 女9例;早产儿6例, 足月儿14例;胎龄30~37周, 平均胎龄(35.7±3.6)周;体重1.6~4.0 kg, 平均体重(2.5±0.9)kg。将全部患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10例。两组患儿在胎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新生儿外周动静脉连续换血的常规护理, 包括术前对患儿的病情进行评估, 对护理计划进行制定, 禁食, 术中对患儿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进行严密观察等。实验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 具体内容如下。

1. 2. 1 确定问题 对患儿的基本资料进行收集, 并全面评估, 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 对患儿及其家属的要求进行了解, 对相关资料进行查阅, 并根据临床医生的治疗计划找出询证问题:动脉置管失败、动脉留置针置管滑脱、动脉通路不长、血液内环境和生命体征改变、呕吐等。

1. 2. 2 证据收集 结合提出的问题查阅相关文献, 查找实证。文献检索的内容和范围包括全部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全自动连续换血疗法、护理措施、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不良反应等。

1. 2. 3 分析和评价检索结果 通过检索对新生儿换血方面的经验和研究进行综合查找, 对检索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级, 并评价和分析证据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根据患儿的临床具体情况和患儿家属的实际需求, 制定护理措施。

1. 2. 4 具体实施 ①准备环境, 严格执行病房的相关消毒制度, 患儿放置在辐射保温台上面, 同时要在辐射保温台上铺设无菌治疗巾, 将患儿的皮肤温度设定为36.5℃, 并加强监护。②对多功能监护仪进行连接, 患儿的体温、经皮血氧饱和度、呼吸、血压和心率等进行记录, 15~30 min记录1次, 血糖30 min测量1次, 在换血前、换血中和换血后要留取血液标本来进行血常规检查、血生化检查和血气分析, 换血期间要对患儿的生命体征、反应、肤色、输排血通路状况等进行仔细观察[2]。③结合患儿的具体情况来对泵速进行调节, 尽量在2~3 h内完成换血;患儿在换血的整个过程中都应给予常规喂养, 术前和术后不禁食。

1. 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的重新置管情况和换血时间进行观察记录。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实验组患儿在术中给予常规喂养, 患儿表现安静, 并没有出现留置针脱落引起重新置管的情况;对照组患儿术中出现比较严重的哭闹、呕吐现象, 有3例患儿出现导管脱落需要进行重新置管;实验组患儿的重新置管率(0)显著低于对照组(30.0%),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利用换血疗法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治疗时, 换血时间非常关键, 如果换血时间较短, 那么胆红素降低的速度也就越快, 污染血液的几率也就越低。在换血期间如果患儿四肢乱动、烦躁或者哭闹, 就可能引起管路扭曲或者留置针脱出, 进而导致重复穿刺, 延误换血时间, 而且也会对患儿造成疼痛刺激[3, 4]。循证护理的基础是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并根据自身的经验和专业技能, 并结合患儿的实际需求制定出科学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

本研究中, 对照组患儿给予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全自动连续换血的常规护理, 换血前4 h和术中患儿禁食, 术后仅进食1次, 而实验组患儿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给予循证护理, 患儿在治疗期间给予常规喂养[5, 6]。结果显示实验组患儿治疗期间表现安静, 并没有出现留置针脱落引起重新置管的情况;而对照组患儿术中出现比较严重的哭闹、呕吐现象, 有3例患儿出现导管脱落需要进行重新置管;实验组患儿的重新置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在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全自动连续换血中应用循证护理, 能有效降低重新置管率, 缩短换血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丁敏, 芦玮玮, 张晓兰.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效果观察及护理.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2):55-56, 72.

[2] 陈开永, 刘照平, 代红燕, 等.新生儿换血中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中外医疗, 2014(18):158-159.

[3] 杨艳红.外周动静脉全自动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体会.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 2011(7):742-743.

[4] 曲颖波, 张敏 . 外周动静脉全自动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30):3648-3650.

[5] 王素琴, 孟小芸, 常琳, 等 . 新生儿原发性免疫缺陷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护理.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03, 24(1):78.

第7篇:新生儿黄疸护理诊断问题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 高胆红素血症 换血治疗 研究进展

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并且是出生后第一周入院的主要原因,发病率居于新生儿住院病例的首位,近年来我国新生儿黄疸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1]。新生儿黄疸主要包括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通常情况下,临床大约有60%的足月新生儿和80%的早产儿在出生后会出现黄疸[2]。由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的新生儿黄疸,可能因胆红素毒性而引起不同类型的并发症如异常精神运动、神经后遗症和死亡[3]。早期对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选用合适的干预治疗,如光疗、换血、药物等,可预防或减轻胆红素对神经系统的损伤,并使不良预后、死亡的发生率下降。其中换血疗法应用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中,可使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快速下降,有效去除致敏红细胞、母体抗体等[4],有效遏制溶血和阻止黄疸的进展,被认为是一种迅捷可靠的治疗方式,但换血治疗存在一定的风险[5],需严格掌握其适应症。本文就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治疗的临床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1.1 判断标准:

新生儿出生后的胆红素水平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在诊断高胆红素血症时需考虑其胎龄、日龄和是否存在高危因素。对于胎龄≥35周的新生儿,目前多采用美国BHUTANI等[6]所制作的新生儿小时胆红素列线图或美国儿科学会(AAP)推荐的光疗参考曲线作为诊断或干预标准参考。当胆红素水平超过95百分位时定义为高胆红素血症,应予以干预。根据不同的胆红素水平升高程度,胎龄≥35周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以分为: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即血清总胆红素(TSB)峰值超过342 µmol/L(20 mg/dL);极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即TSB峰值超过427 µmol/L(25 mg/dL);危险性高胆红素血症,即TSB峰值超过510 µmol/L(30 mg/dL)[7]。

1.2 常见病因: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复杂,表现多样,主要病因有患儿的胆红素生成排泄因素、围生因素、感染因素、母乳因素等[1,8-10]。现围生因素已超过感染因素成为引起新生儿高胆素血症的主要因素。TAVAKOLIZADEH等[9]研究认为新生儿胆红素的水平与母亲年龄、怀孕次数、产程等母体因素密切相关。丁国芳等[8]研究发现母乳喂养、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出生体重下降和出生后红细胞压积增高对正常新生儿早期血清胆红素水平有显著影响(P<0.001),而母亲年龄 、分娩方式、 第二产程时间、催产素使用时间、出生体重等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崔花淑等[10]认为感染也为重要致病因素,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容易引起感染导致红细胞膜的破坏出现溶血。同时感染可造成肝脏功能障碍,抑制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大大降低肝脏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导致血中未结合胆红素的增高。

还有一些对需换血治疗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研究表明,常见病因还有新生儿溶血病(HDN)、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缺乏、感染和原因未明等[5,11-13]。王晓娇等[13]回顾性分析1996~2013年北京儿童医院85例新生儿换血患儿中,新生儿母子血型不合溶血病 81例(95.3%),其中 Rh系统血型不合溶血病(Rh-HDN) 71例(87.7%),ABO系统血型不合溶血病(ABO-HDN) 9例(11.1%),Rh合并ABO系统血型不合溶血病1例(1.2%);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G6PD)共 1例,占1.2%;不明原因的高胆红素血症共3例,占3.5%。YU等[12]对重庆地区614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治疗的婴儿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368例(59.9%)为ABO血型不合,103例(16.8%)为病因不明。BUJANDRIC等[5]分析了塞尔维亚17年398例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患儿情况,发现母婴ABO和Rh血型不相合是患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MICHAEL SGRO等[11]研究认为母婴ABO-HDN和G6PD酶缺乏是患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还有近25%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不能明确其病因。能够导致严重HDN的同种免疫性抗体还有Kell血型系统的抗-K和MNSs血型系统的抗-Mur等;其他可引起HDN的抗体还包括Rh血型系统的其他抗体,Duffy血型系统中的抗-Fya、抗-Fyb,Kidd血型系统的抗-Jka、抗-Jkb,以及MNSs血型系统的抗-M、抗-N、抗-s、抗-S等[14]。

1.3 主要危害:

高胆红素血症是由于胆红素的产生和消除不平衡而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超过正常范围引起。生理浓度的胆红素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功能,不仅可以抗自由基,还能够抑制炎症、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同时它还具有抑制血小板活化的功能,能够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15]。但超出一定范围的胆红素极易在全身多个脏器内沉积,导致不同程度的损伤出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多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其表现形式,若不及时处理,血液中过高的胆红素越过新生儿血脑屏障,轻者表现为急性胆红素脑病,重者表现为核黄疸,死亡率较高,即使存活也会引起不同程度的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害。DEY等[16]的前瞻性研究显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听力损伤相关,亦有研究报道胆红素的升高也可引起多脏器的损害,造成心、肝、肾的损伤[1]。

1.4 临床干预和治疗方法: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需要尽早发现,及时干预,避免胆红素脑病或核黄疸的发生。新生儿高胆红素治疗主要有光照、换血和药物治疗3类方法[7]。光照疗法在临床上广泛使用,方法简单有效,对于多数足月新生儿黄疸,光照疗法为首选干预方法。在光的作用下,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的4Z、15E异构体以及结构异构体,直接经过胆汁和尿液排出,进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早期研究发现光疗会造成新生儿发热、腹泻等短期不良反应,但近年来研究显示光疗可通过氧化应激、DNA损伤等机制增加病死率,并与儿童期肿瘤、黑色素痣、过敏性疾病及癫痫有相关联系[17]。药物治疗起效慢,起辅助作用。常用药物治疗有肝酶诱导剂、白蛋白、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微生态制剂以及中药等,可有效缓解患儿的黄疸症状。抚触疗法可以增强患儿的机体免疫能力,促进患儿神经系统、肌肉发育等。同时抚触可以增加排便次数,达到间接去除胆红素的目的[18-19]。换血是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最迅速有效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去除体内过多胆红素,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但同时具有一定的风险,通常用于重症患儿。

2 换血治疗

换血治疗是给患儿输入成人的新鲜混合成分血液,从患儿血管抽出血液废弃,可以短时间快速清除患者血中游离胆红素、致敏红细胞、抗体,一般2 h就可以使胆红素降低50%左右,可有效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20]。但换血治疗也属于大量输血的一种,存在输血治疗所具有的风险,因此换血治疗通常用于重症患儿,且不可滥用。

2.1 换血指征:

国内换血治疗指征主要参考2014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组制定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7]。具体如下:(1)出生胎龄≥35周以上的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可参照2004年美国儿科学会推荐的换血参考标准[21],出生体重<2 500 g的早产儿换血标准可参考以上共识[7]。在准备换血的同时先给予患儿强光疗4~6 h,若TSB水平未下降甚至持续上升,或对于免疫性溶血患儿在光疗后TSB下降幅度未达到34~50 μmol/L(2~3 mg/dL)立即给予换血。(2)严重溶血,出生时脐血胆红素>76 mmol/L(4.5 mg/dL),血红蛋白<110 g/L,伴有水肿、肝脾大和心力衰竭。(3)已有急性胆红素脑病的临床表现者无论胆红素水平是否达到换血标准,或TSB在准备换血期间已明显下降,都应换血。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还可以B/A(TSB与白蛋白比值)作为换血决策的参考,如胎龄≥38周新生儿B/A值达8.0,胎龄≥38周伴溶血或胎龄35~37周新生儿B/A值达7.2,胎龄35~38周伴溶血新生儿B/A值达6.8,可作为考虑换血的附加依据。

2.2 换血途径与方法:

传统换血途径是脐静脉推注法,操作简便且管径较大,但常引起平均动静脉压升降的变化,降低心输出量和静脉回流量,影响组织器官灌注,可能造成插管性心律失常、肠穿孔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目前传统换血方法已被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所替代,主要选取股动脉、肱动脉、桡动脉、腋动脉抽血保证出血速度,再同步从外周静脉注血,这一操作十分简便且创伤较小,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效防止局部缺血坏死、栓塞出现,已普遍应用于临床[22]。

2.3 换血血液的选择:

根据致病的免疫机制进行血液组分的输注选择,一般同型换血是主要原则,对于ABO-HDN,血液首要选择O型红细胞和AB型血浆;对于Rh-HDN,通常选用Rh血型同母亲,ABO血型同患儿或O型血;对于相对少见的其他血系统(如MNS系统)HDN,选择ABO血型同患儿或O型,且其不规则抗体对应的抗原为阴性的红细胞。为尽量减少患儿输血的巨细胞病毒等感染风险、高血钾影响以及避免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推荐新生儿换血宜使用洗涤或去除白细胞的红细胞,红细胞要“新鲜” (储存期5 d内) 且最好辐照[23],但辐照后红细胞应立即进行换血,以防止高钾血症的发生。但加拿大的ARIPI研究观察分析显示188名低出生体重早产儿(VLBW)应用 “新鲜”红细胞(储存期5.1±2.0 d)和189名VLBW应用常规储存期红细胞(储存期14.6±8.3 d)输血对其临床结局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该研究观察的主要结局包括了整个ICU住院期间(最长90 d)患儿的NEC、视网膜病、支气管发育不良、脑室出血与发病率和死亡率,次要结局主要观察其院感发生率[24]。

换血时红细胞与血浆的比例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双倍血容量换血较为常见。沈玉才等认为2.5∶1球浆比例换血后贫血发生率更低[25];也有研究指出患儿没有贫血可选择2∶1的血液换血,若需要换血的患儿同时存在贫血,则应该选择3∶1的血液为宜。如换血目的仅为纠正贫血时,采取单倍血容量换血(80~100 mL/kg);如用于纠正高胆红素血症时,可采取双倍血容量换血(160 ~ 200 mL/kg)[26]。

2.3 换血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预防和治疗:

换血治疗过程中患儿的内环境处于极不稳定状态,可导致不良反应及结局,进而影响治疗顺利开展。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不良反应及结局主要有高血糖症、低钙血症、血小板减少、代谢性酸中毒和换血后输血等。王晓娇等[13]回顾性分析北京儿童医院85例新生儿换血患儿中,经换血治疗后,总胆红素换出率为48.0%,间接胆红素换出率为47.8%。换血后血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B/A值较换血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换血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儿共77例,占90.6%。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高血糖症61例(79.2%)、低钙血症46例(59.7%)及低钾血症33例(42.9%),血小板减少症28例(36.4%)及代谢性酸中毒l5例(19.5%)。YU等[12]对重庆地区614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治疗的婴儿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换血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包括血小板减少(54.6%)、高血糖(42.8%)、呼吸暂停(3.3%)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3%),未有换血相关死亡的报告。BUJANDRIC等[5]研究了塞尔维亚398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治疗的患儿中,低钙血症和血小板减少症是常见不良反应,有1例新生儿发生呼吸衰竭。KIM等[27]的研究发现韩国23例换血患儿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7.8%,发生在换血期间和/或24 h内,其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低氧血症和低血压[27]。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后常见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治疗对改善患儿预后非常重要。首先,医护人员在换血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7]:(1)换血过程中应注意监测生命体征(体温、心率、血压和氧饱和度),并做好记录。严格注意无菌操作。(2)注意监测血气、血糖、电解质(含血钙离子)、血常规。(3)换血时需等容量匀速地抽出和输入血液。输注时间一般控制全程在90~120 min内。(4)换血后可发生TSB反弹,应继续光疗,并每4小时监测TSB。如果监测TSB超过换血前水平应再次换血。其次,医护人员要对换血治疗中出现的常见不良反应(高血糖症、低钙血症、血小板减少、代谢性酸中毒等)及时对症处理[28]。(1)高血糖:患儿换血后出现高血糖可能与换血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对胰岛素产生拮抗作用以及静脉输注含糖液体有关。换血过程中避免输入糖浓度≥10%的液体,且须密切监测血糖动态变化,尤其是对患有胆红素脑病的高危患儿,换血治疗前中后、治疗后12 h内每3 h以及治疗后3 d内每12 h监测血糖变化,根据血糖动态变化适时调整进糖浓度,防止因新生儿高血糖未及时处理造成严重后果。(2)低血钙:换血治疗后出现低血钙考虑与换血采用的血源可能含有枸椽酸抗凝剂,而抗凝剂枸椽酸能与血液中的离子钙结合,以及换血前所有患儿均曾接受蓝光照射使钙离子流失等因素有关,因此密切监测血钙至关重要,尤其是对日龄7 d内的患儿,换血治疗前中后分别监测3次,且换血治疗后6 h内每2 h监测以及治疗后3 d内每天1次监测血钙水平,并观察有无抽搐等表现,静脉补钙时严防液体渗出。(3)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与换血血液为洗涤或悬浮红细胞与血浆的混合血,几乎不含血小板成分,而置换出的全血中含大量患儿自身血小板等有关。大部分血小板减少为无症状的暂时性血小板减少症,由于血小板生成速度快,一般可自行恢复正常,不必常规输注补充血小板。(4)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发生主要与血源保养液中含枸椽酸导致碳酸氢根降低、 大量碳酸氢根在换血时随着血液排出等因素有关,换血治疗全程及治疗后积极监测血气,尤其对合并有胆红素脑病的患儿,予换血治疗前中后分别监测血气,且治疗后6 h内每2 h监测及治疗后3 d内每天监测血气,及时补充碳酸氢盐纠正酸中毒。

3 总结与展望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干预和诊断标准因患儿种族、病因等差异而有所不同。换血治疗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一个快速且有效的方法,可使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迅速下降,但换血治疗仍有一定的风险,其安全性仍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需要充分掌握换血指征,评估风险,谨慎选择换血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也应当重视患儿内环境变化,密切监测。换血治疗的方法和途径也在不断地进步,目前国内有关新生儿换血治疗的前瞻性研究尚少,新生儿换血对其成年后的长期影响研究几无,因此大样本和多中心的系统地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治疗的研究仍有必要。早期发现和治疗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范思聪,何昕.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肝脏损伤的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9,34(13):3133-3136.

[2]HOSSAIN M,BEGUM M,AHMED S,et al.Causes,management and immediate complications of management of neonatal jaundice?A hospital-based study[J].J Enam Med Col,2015,5(2):104-109.

[3]ZAHED PASHA Y,ALIZADEH-TABARI S,ZAHED PASHA E,et al.Etiology and therapeutic management of neonatal jaundice in Iran: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World J Pediatr,2020,16(5):480-493.

[4]KAKKAR B,AGRAWAL S,CHOWDHRY M,et al.Exchange transfusion in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a single Centre experience from Northern India[J].Transfus Apher sci,2019,58(6):102655.

[5]BUJANDRIC N,GRUJIC J.Exchange transfusion for severe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17 years' experience from Vojvodina,Serbia[J].Indian J Hematol Blood Transfus,2016,32(2):208-214.

[6]BHUTANI V K,JOHNSON L,SIVIERI E M.Predictive ability of a predischarge hour-specific serum bilirubin for subsequent significant hyperbilirubinemia in healthy term and near-term newborns[J].Pediatrics,1999,103(1):6-14.

[7]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14,52(10):745-748.

[8]丁国芳,张苏平,姚丹,等.正常新生儿黄疸与围产因素的调查[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1(2):99-101.

[9]TAVAKOLIZADEH R,IZADI A,SEIRAFI G,et al.Maternal risk factors for neonatal jaundice:a hospital-based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Tehran[J].Eur J Transl Myol,2018,28(3):7618.

[10]崔花淑,朴爱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60例病因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9):85-86.

[11]SGRO M,KANDASAMY S,SHAH V,et al.Severe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decreased after the 2007 Canadian guidelines[J].J Pediatr,2016,171:43-47.

[12]YU C F,LI H F,ZHANG Q N,et al.Report about term infants with severe hyperbilirubinemia undergoing exchange transfusion in Southwestern China during an 11-year period,from 2001 to 2011[J].PLoS One,2017,12(6):e0179550.

[13]王晓娇,王亚娟,邵芳,等.新生儿黄疸换血疗法对新生儿内环境的影响[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6,37(2):136-140.

[14]吴远军,隗伏冰,杨勇.胎儿及新生儿免疫溶血性疾病研究进展[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20,23(1):44-51.

[15]廉银珠,张聘聘,秦秀娇,等.胆红素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6,44(1):76-79.

[16]DEY S K,ISLAM S,JAHAN I,et al.Association of hyperbilirubinemia requiring phototherapy or exchange transfusion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among admitted term and late preterm newborn in a NICU[J].Mymensingh Med J,2020,29(2):405-413.

[17]冯霄,童笑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光疗不良反应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20,38(9):711-715.

[18]迟春昕,侯海萍,陆丽华,等.经络抚触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治疗依从性和生长发育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8,29(4):589-592.

[19]赵红梅,关丽婵,石国燕,等.抚触对新生儿黄疸影响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0):772-773.

[20]OLUSANYA B O,IMAM Z O,EMOKPAE A A,et al.Revisiting the criteria for exchange transfusion for severe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in resource-limited settings[J].Neonatology,2015,109(2):97-104.

[21]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Subcommittee on Hyperbilirubinemia.Management of hyperbilirubinemia in the newborn infant 35 or more weeks of gestation[J].Pediatrics,2004,114(1):297-316.

[22]唐熙.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疗法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7,15(18):2211-2213.

[23]NEW H V,BERRYMAN J,BOLTON-MAGGS P H B,et al.Guidelines on transfusion for fetuses,neonates and older children[J].Br J Haematol,2016,175(5):784-828.

[24]FERGUSSON D A,HÉBERT P,HOGAN D L,et al.Effect of fresh red blood cell transfusions on clinical outcomes in premature,very low-birth-weight infants:the ARIPI randomized trial[J].JAMA,2012,308(14):1443-1451.

[25]沈玉才,黄维本,巢伟聪,等.不同球浆比例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7):50-51.

[26]杨丽莎,郑显兰,何华云,等.单双倍血量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研究[J].重庆医学,2017,46(19):2618-2620.

第8篇:新生儿黄疸护理诊断问题范文

【关键词】 黄疸茵陈颗粒; 毯式光疗; 小儿高胆红素血症

中图分类号 R722.1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0131-03

doi:10.14033/ki.cfmr.2016.2.074

小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早产儿血清胆红素>10 mg/dl或足月儿血清胆红素>15 mg/dl的一种现象,小儿高胆红素血症作为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病与多发病,较常发生于新生儿早期。若患儿的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及结合能力低下,便会使肠-肝循环增加,从而影响到小儿的生长发育,因此,采取有效方法治疗小儿高胆红素血症,也是临床面临的重点问题[1]。目前,临床上对小儿高胆红素血症多采用光疗法,可取得理想的效果,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在小儿高胆红素血症毯式光疗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黄疸茵陈颗粒治疗,临床疗效更加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5月-2015年2月收治的小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30例,作为对照组,男78例,女52例,日龄3~28 d,平均(13.00±5.49)d;出生体重2200~4100 g,平均(3100±520)g;患儿的总胆红素(STB)水平在108~395 μmol/L,平均(262.00±25.17)μmol/L。同期选择130例小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作为试验组,男70例,女60例,日龄3~31d,平均(15.00±6.39)d;出生体重2000~4200 g,平均(3080±610)g;患儿的总胆红素(STB)水平在114~392 μmol/L,平均(266.00±29.95)μmol/L。两组患儿均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2],且在临床资料比较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纳入标准:胎龄在37~42周之间,体重≥2000 g;血清总胆红素值≤308μmol/L;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者。(2)排除标准:呼吸困难、重度窒息、重度感染、重度畸形、胃肠功能障碍等原发疾病者;不能配合本次治疗研究者[2-3]。

1.3 方法

两组小儿高胆红素症患儿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包括口服肝酶活性诱导剂、抗感染、补液支持、白蛋白营养支持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130例患者行毯式光疗:应用美国OHMEDA公司生产的毯式黄疸治疗仪,以治疗仪上的毯子将患儿躯干部包裹(毯与患儿可直接接触),然后再用棉被包裹患儿全身,开启仪器,每天照射12 h。毯式光疗期间,严密观察患儿临床症状与体征变化情况,包括每小时对皮疹、脉搏、体温、大便性状等情况的观察;每隔4小时经皮胆红素仪测量胆红素一次,评价患儿的治疗效果。

试验组130例患儿行毯式光疗的同时再应用黄疸茵陈颗粒治疗:患儿均在采血后开始退黄综合治疗时服用黄疸茵陈颗粒,黄疸茵陈颗粒每次应用5 g,于喝奶前冲服,3次/d,疗程为7 d。

1.4 观察指标

两组均在连续治疗3 d后,观察患儿的总胆红素(STB)水平;采用目测法,观察两组患儿的黄疸消退时间;治疗期间观察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总胆红素水平与黄疸消退时间比较

试验组患儿总胆红素水平下降平均值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122,P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8%,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1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8.7326,P

3 讨论

小儿高胆红素血症属于新生儿常见病和多发病,小儿因胆红素过高,会造成蛋白激酶的磷酸化过程被抑制,并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对神经系统造成不良影响。此外,高胆红素血症若不及时干预治疗,还有可能抑制海马长时程增加的形成,从而对小儿后期的记忆与学习能力造成影响。基于上述因素,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治疗小儿高胆红素血症,也是临床面临的重点。

目前,光疗对小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效果已得到肯定,其机制是:未结合、脂溶性的胆红素在蓝光作用下,从IxaZ型转换成为异构(水溶性)的IxaE型,这种异构体便可经患儿胆汁排泄到肠道或是从尿中排出,以此来起到降低高胆红素的作用。而临床上常用的光疗照射方法有传统蓝光箱照射、蓝光床照射、毯式光疗等,大量的临床实践资料证实,蓝光箱、蓝光床照射与毯式光疗均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说明光疗法均是比较有效、合理的。但结合其他方面特点综合考虑,还是毯式光疗较其他光疗法更具优势,具体体现在如下几点:(1)毯式光疗仪的体积较小,只包含一个主机与一个光疗毯,占用空间较小,因此也具有移动方便、置放灵活等优点,同时其也不用像蓝光箱或蓝光床那样需要监测环境的湿度、温度,从而减少的患儿的护理工作量。(2)患儿采用毯式光疗仪进行治疗时,不必将身体全部,也不影响母乳喂养,适用于母婴同室。(3)采用毯式光疗仪时,光源主要位于主机内,光毯几乎不产热,不用担心毯温过高对患儿肌肤造成伤害,且因为光毯不用直接照射于患儿面部,故对患儿眼睛无刺激、无伤害。(4)蓝光箱与蓝光床治疗小儿高胆红素血症虽能起到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较大的副作用,患儿在治疗同时也容易发生呕吐、腹泻、皮疹、烦躁、发热等不良反应,而毯式光疗的副作用相对来说较低。如在沐永俊[4]的研究中,应用蓝光箱、蓝光床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便明显高于毯式光疗组。由此可见,临床在小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中,应该优先选择毯式光疗法。

为能进一步提高小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效果,临床在应用毯式光疗的同时还会采取其他的辅助治疗对策,包括常规应用的抗炎、补液与蛋白营养支持等。在此基础上,很多医院还会应用其他一些对小儿无毒副作用的药物来辅助治疗,例如临床较常应用的中成药黄疸茵陈颗粒,对治疗小儿高胆红素血症便能起到显著疗效。中医认为小儿高胆红素血症属“胎黄”范畴,是由于患儿湿热郁结肝胆,致使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发,而黄疸茵陈颗粒中有茵陈、黄芩、甘草、大黄等中药提取物,多药结合,共奏清热、利湿、保肝之功效,最终达到降低患儿血中胆红素的目的[5]。此外,黄疸茵陈颗粒作为一种中成药,不仅患儿服用方便,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用药安全、可靠的优点,值得作为毯式光疗的辅助用药。

总而言之,黄疸茵陈颗粒对降低血中胆红素有显著作用,且不良反应低,将其联合毯式光疗治疗小儿高胆红素血症可获得更加理想的疗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田鸾英,陈俊,常利利,等.加强光疗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3,20(2):182-184.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17-218.

[3]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1,39(3):184-185.

[4]沐永俊.三种光疗方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2007,2(3):189-190.

第9篇:新生儿黄疸护理诊断问题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 高胆红素血症 蓝光照射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者可发生胆红素脑病而致残,甚至危及生命。蓝光照射作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治疗手段,在实施光疗过程中,对出现的护理问题进行积极于预和有效应对,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06~2010.04我科收治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的病例58例,其中男34例,女24例。年龄出生后20h~28d。均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1.2 方法

入院后除对因治疗外,患儿均采用蓝光箱(双面或单面)治疗。将清洁光疗箱,箱内湿化器水箱加蒸留水到2/3,接通电源,调整温度至32.5℃(早产儿根据胎龄、日龄、体重而定),相对湿度50―60%。患儿全身,双眼佩戴黑色的眼罩(自制,用纯棉黑布制成,类型为眼镜状),以防蓝光照射对视网膜造成损伤,用一次性尿布遮盖会,放人预热的光疗箱中央,记录照射时间,我科多采用间歇照射方法,根据病情照射6―12 h/d。

2 结果

痊愈出院36例,占62.06%,好转出院19例,占32.75%,自动出院1例,占1.72%,转上级医院继续治疗2例,占3.45%。出院护理满意度测评达95%,无护理投诉及纠纷。

3 光疗过程中常见的护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3.1 患儿哭闹不安

光疗时尽量选择患儿安静状态,光疗期间监测体温、箱温和室温。一般患儿人箱后因环境的改变而出现哭闹不安,护士要判断哭闹不安的原因,首先应满足生理需要:检查有无尿湿、饥饿、体温、箱温是否过高或过低,有无发热和腹胀等情况,并及时予以处理;其次是满足安全需要;光疗时无依无靠,失去了安全感;再次是满足爱的需要。由于新生儿已经具有了视、听、嗅、味、触、本体感觉。其中听、味、触觉已经十分敏锐,可采用通过听觉和触觉给予安慰,用温和的语言与其说话,并给予躯体、四肢的抚触,使患儿感到安全、舒适。改变患儿:侧卧,使患儿四肢有了依靠,轻声安慰,以保持患儿安静。减少哭闹,降低消耗,使患儿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完成光疗。对于哭闹剧烈,精神极度疲乏的患儿,主动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3.2 患儿呕吐、窒息的可能

将患儿裸放于床中央以获得最佳照射效果,头偏向一侧,防止溢乳呛咳,导致吸入窒息。光照治疗下的患儿易哭吵及手足舞动,新生儿胃的解剖位置呈水平的关系,新生儿反射能力差,呕吐时的胃内容物易呛入气管引起新生儿窒息,因此喂患儿进食时采取45。角,喂食的速度不能太快,进食后30min内给予头部稍抬高,用柔软布类固定患儿右背部使其呈右侧卧,这样使奶汁尽快进入十二指肠,减少奶汁在胃内过长时间的停留,且此在新生儿发生呕吐时,奶汁易吐出口腔外。如患儿哭吵较剧,暂不喂食,因吸入过多的空气而容易引起呕吐。单面光疗时2 h翻身1次,顺序依次是仰卧―左侧卧―右侧卧―俯卧。新生患儿俯卧时要使头偏向―侧,以免捂住鼻孔。睡醒后应予仰卧,防止膝盖擦伤。接触患儿前必须洗手、戴口罩,凡有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及传染病者不能接触患儿。

3.3 患儿失水增加

由于母婴分离,光疗导致患儿失水增加,如何给患儿及时补充能量及营养物质。策略;配方奶加母乳喂养,足月儿每3h喂奶1次,早产儿每2h喂奶1次,对吮吸无力等新生儿要耐心细致喂养,哭闹易发生呕吐引起窒息,患儿进奶30min内头部稍抬高,右侧卧位,光疗期间患儿哭闹、出汗,有时会出现呕吐、腹泻等加重不显性失水,应及时补充水分并记录出入量,如在2次喂奶间加喂适量糖水予以补充水,必要时给予静脉补液,防止水、电解质的紊乱。给患儿适当补充钙剂,避免发生低钙惊厥。

3.4 患儿稀便和排便次数增多

光疗可以引起患儿稀便和排便次数增多,对新生儿皮肤刺激大。策略:光疗期间和光疗结束后均观察患儿有元腹胀、腹泻和大小便的量和颜色,皮肤有无发红和皮疹,每次便后用湿巾清洁臀部,待干后再用鞣酸软膏涂于臀部给予保护,勤换尿片,每天温水浴1次。

3.5 蓝光影响护士肉眼观察

小儿在光疗箱里,由于有蓝光影响护士肉眼观察,如何正确观察以及做好护理工作?策略:因为治疗的特殊性,护士尤其需要加强巡视以及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颜面及口唇有无青紫,黄疽程度和部位变化,黄疽有无减轻,有无四肢颤抖、惊厥、哭闹、呕吐、吸吮力有无变化等,注意眼罩以及会遮挡物是否全部遮蔽,注意可能的皮肤损伤以及注意观察输液部位皮肤有无外渗及针头滑脱等情况。经皮监测胆红素仪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较为准确地估计胆红素的数值,判断黄疽的程度,且可避免侵袭性损伤以及医源性的失血等。光疗期间定时测量体温,根据测量的体温随时调节光疗箱的的设置温度.控制患儿体温在36.7―37.3℃的中性温度。如果有发热,切勿使用布洛芬来退热,国外有文献报道,使用布洛芬增加了胆红素升高的危险性以及延长光疗的时间。

3.6潜在损害DNA

在临床上光疗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患儿间接胆红素的高低,较长时间的光疗对于患儿有可能产生DNA等方面的损害。策略:多次翻身,如每小时轻翻身1次,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减少了潜在的损害,如果需要连续照射,每治疗12h后间断1―2h再进行照射。

3.7 家属缺乏理解和配合

家属普遍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缺乏必要的认识,他们对疾病的病因、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了解甚少,导致存在家属对于小儿病情的不正确联想,以及对于干预治疗的误解。在光疗时新生儿要放在光疗箱内,母婴分离,由母乳喂养暂改为人工喂养,喂奶方式的改变。策略:在光疗前和家属进行沟通,实施专人负责,诚恳相待,耐心解释,介绍新生儿黄疽的基本知识,讲解治疗的目的和注意事项,消除家长顾虑,尽量得到家属积极配合。我们认为:到位的健康教育导致了良好的依从性,而良好的依从性是和谐治疗并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3.8 蓝光灯管的使用时间

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蓝光灯管使用300h其能量减少20%,900h减少35%,2000h减少45%,此时再使用后,效果相对较差。策略:累计900h及时更换新灯管。同时每日清洁灯箱及反射板。有灰尘则会影响照射效果。在治疗Rh溶血病等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时,应及时更换新灯管,外罩蓝布遮挡以增加反射光增强疗效。光疗结束后解除眼罩并检查眼睛有无感染,察看全身皮肤颜色及有无破损,给患儿洗澡,观察患儿光疗后皮肤黄疸有无反跳现象,同时交接班加强床位护士的病房巡视。消毒清洁蓝光箱,记录照射时间。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