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道德与素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竞争情报分析员 职业道德 规范素质培养 从业资格认证
1前言
1.1竞争情报分析员的定义及其产生背景
“信息化、网络化、科技化、全球化”的发展使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以“企业自身及对手、环境、竞争策略”为要素的企业竞争情报,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背景下对广大企业来说也就有了非常特殊的意义。而随着企业竞争情报活动的增多,竞争情报分析员这一职业也应运而生。它是指“围绕本企业或组织机构的竞争战略,收集、整理相关信息,通过分析研究,提升为竞争情报,直接或间接服务于决策的专业人员。”根据他们的职业定位,要求他们要具有专业的情报采集能力,归纳提炼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一般项目的分析工作。竞争情报分析员不仅要对原始情报资料进行鉴别、剔选、整理、存储,而且还要根据企业情报内容的需要对企业宏观环境进行正常性分析,根据要求对某些问题进行专门的分析和挖掘,从而为企业决策做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1.2竞争情报分析员的作用和地位
情报分析员是OS(竞争情报系统)的主角,有价值的情报最终离不开系统和专业人员。因此,在建立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时,要选择合格的情报分析人员。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企业情报活动愈演愈烈,范围愈来愈广,作为CIS主角的竞争情报分析员也受到极大重视。竞争情报分析员作为企业高级管理决策阶层的一员,直接向最高管理决策者负责,在企业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目前,我国的情报人才往往被限定在政治、军事或图书馆等狭小的领域,企业中真正拥有竞争情报系统的还很少,企业的“情报”与“反情报”意识相当薄弱。很多企业甚至对是否开展企业竞争情报工作仍处在观望、徘徊当中,为实现精简机构、减员增效,将企业竞争情报工作部门搁置一边,其工作由销售、物资、厂办等部门取代,或与标准档案、经营、甚至后勤合并在一起。据专家称,我国企业竞争情报工作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79.86%已有竞争情报部门的企业存在竞争情报人员不足的问题,另外,情报行业的薪酬待遇呈纺锤形,从业人员中高薪人群很少。
1.3竞争情报分析员职业道德规范与素质建设的必要性
(1)竞争情报自身具有对抗性特点,即在对方不协调,甚至反对的情况下,去了解、分析对手信息,如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目的是最终战胜竞争对手。由于这一特点,许多缺乏职业道德素养的从业人员就很容易将正当、合法的竞争情报活动与不正当的“工商间谍”活动相混淆,导致工作中可能会出现违背道德的行为。
(2)一个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各界发生业务联系,这虽然增加了商业秘密所有人对其保护的困难,但同时也给竞争情报分析员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竞争对手情报的途径,而从多渠道收集、分析情报资料就要求情报分析人员具有更高的从业素养。
(3)因特网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更加便利的信息获取渠道和丰富的信息资源,但同时也滋生了非法和不道德行为的出现,一方面对情报的控制降低,从而出现虚假信息、劣质信息,给情报人员的情报收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另一方面情报获取可能采取更多的不道德甚至非法方式,如通过监视、跟踪竞争对手邮件,恶意攻击对方网站,获取对方情报资料等行为。
2竞争情报分析员的职业道德与素质现状
2.1国外发展现状
目前在英美等一些竞争情报活动开展较早的国家已经出台了有关竞争情报的职业道德准则。如在美国,1998年组建了竞争情报专业人员协会(SCIP),该协会对其成员发表了有关竞争情报职业道德的准则。2002年4月1日,英国图书馆协会与英国情报科学工作者协会合并,成立了英国图书馆情报专业人员特许协会(CIUP),CILIP也为其成员指定了职业道德准则。另外,国外也先后出现了一些专门提供竞争情报服务的公司,如著名的美国Fuld&Company公司,他们也经常通过一些研究调查活动对竞争情报相关道德问题做出分析。
CIUP和SCIP有关职业道德的准则在对一些基本的行业要求和道德规范上具有一致性,具体表现在:(1)重视信息行业的良好声誉,持续努力地增强对本行业的认识和尊敬;(2)对相关机密和隐私的保护;(3)在信息分析、处理过程中坚持公平、公正性原则;(4)在履行个人责任时应尽量避免利益冲突,如努力寻找实际或潜在客户需求与雇主合理性要求之间的平衡。
关键词: 爱心 爱心文化 职业道德
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是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爱心校园文化对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探索爱心校园文化建设及其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功能和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传承爱心文化,夯实职业道德建设基础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不论是为人民服务这个核心,还是集体主义这个原则、“五爱”基本要求都有一个核心要素——爱心。
爱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特有的情感体验。爱心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它是人们对人和事物表现出来的以关心、爱护他人为重点的积极的、稳定的心理体验与思想感情。爱心是人的道德品质体系中道德情感的核心和灵魂。因此,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特别注重爱心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重要性,形成了以爱心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孔子把“爱”理解为“仁”的本原,孟子具体提出“人要有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和辞让之心”。儒家“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的思想正是这种美德的源头。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规范中对于爱心的价值评判和普遍性的倡导,是我们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取之不尽的宝贵源泉。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誉观精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党的优良作风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誉观的有机结合。
作为道德领域重要组成的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服务对象也无高低贵贱之分。职业道德的基本要素就是“爱心”二字,包括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爱,对岗位荣誉、职责的爱,对服务对象的爱,对人民群众的爱。“爱是一切美德的源泉”。有爱心才会有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才能爱岗、敬业、乐业;有爱心才会有忠诚,才能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有爱心才会讲奉献,才能有甘于奉献、乐于奉献的精神和行动。只有用爱心去浇灌,才能培养出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
二、发挥爱心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强化职业道德品质培养
爱心校园文化以“爱”为核心,以“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为原则,以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互相友爱、互相帮助为基本要求,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爱学习、爱职业、爱岗位为自我价值追求,培养学生爱心素养。爱心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素养,表现在职业道德品质方面,就是具备自觉践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爱心素养犹如是一根红线贯穿于职业道德品质的知、情、意、行四个要素当中。
大学生在校期间是由学生向职业人过渡的关键时期,是职业道德品质的启蒙时期。道德认识是指对职业道德的含义、重要性,以及职业道德价值、原则和规范的认识和理解。学生的职业道德认识源于对所学专业的爱、对未来从事职业的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加强对学生的爱心教育,逐步培养他们热爱自己所学专业,热爱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才能激发他们学习职业道德原则、职业道德规范的积极性,主动掌握职业道德知识,提高职业道德评价能力和坚定职业道德信念。
每一种职业都要形成相应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从本质上来说,职业道德就是为了调整这种利益关系,使从业人员做到克己奉公、奉献为民。职业道德情感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对于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所产生的内心体验。这种内心体验的外在表现主要是对良好的行为产生敬仰喜好之情,对不道德行为产生厌恶憎恨之感。社会主义社会职业道德情感应集中表现为对“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职业活动的最高追求。只有按照“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基本要求加强爱心教育,才能培养学生的积极道德情感与对真善美的道德追求。
职业道德意志是指在实践职业道德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克服障碍、战胜困难的毅力和决心,以及对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在职业道德的实践中,特别是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过程中,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只有具备坚强的职业意志,才能在职业实践中克服各种困难,才能在工作实践中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才能认真履行职业道德义务,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大学生是一个正在成长中、身心尚未成熟的群体。作为一个准职业群体,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同时缺乏在职业岗位中实践的磨炼。因此,职业道德意志的培养更加依赖于通过爱心教育,把职业道德认识和职业道德情感转化为培养坚强道德意志的基础。
职业道德行为是指在一定的职业道德认识、情感、意志支配下所采取的职业道德的自觉实践。职业道德认识、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只有通过职业道德行为才能表现出来。因而在职业道德品质培养中,加强职业道德行为和习惯的训练与培养是最重要的一环。俗话说,知之深,才能爱之切,爱之切才能行之果。只有用爱心贯穿于起来的职业道德知、情、意,才能外化为自觉的、坚定的职业道德行为。
三、加强爱心校园文化建设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孺子牛”精神的民政社会工作人才为主的特色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和构建了爱心特色校园文化。广大师生在积极参与各种爱心活动中弘扬爱心文化的精髓,并将爱心素养潜移默化到职业道德的知、情、意、行里去,逐步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
1.用“爱众亲仁,博学笃行”校训精神来指导师生的为人、为学,强化爱心在校园文化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中的核心地位。
民政事业是党和政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事业,它“在乎民生,关乎民心”。民政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的工作,受助者多是社会上的老、弱、病、残等社会弱势群体。在民政社会工作领域,扶贫济困、救助弱者不仅仅是奉献爱心,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爱心在广大民政和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中显得尤为重要。正因为如此,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将爱心文化作为特色校园文化来抓,用“爱众亲仁,博学笃行”校训来精神来指导师生的为人、为学。
“爱众亲仁”语出《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为文”。孔子用这句话来告诫弟子:“一个有道德、有品格、有德行的人,首先必须爱人重人,不爱人者不成其为人,更不能成为仁人。”从这个角度来看,“爱众亲仁”是立身、为学的最高境界。“博学笃行”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笃行”包括“审问、慎思、明辨”在内的,由“博学”而“笃行”的内在统一、相连互动的过程。民政人以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天下大同”为己任,非有过人之本领无以担此重任。以“博学笃行”为做学问之道,方能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爱众亲仁”才不至于流于口号,流于形式。不论是新生的入学教育,还是新教师培训,第一课都是请专家讲“爱众亲仁,博学笃行”深刻含义,讲爱心文化与我校校训精神的内在联系,使每一位师生都深刻懂得“爱心”的深刻含义和重要作用。
2.以课程建设为依托,把爱心教育渗透到每一门课程之中,促进爱心文化“三进”。
根据人才培养特点,学校把校本特色课程《民政与社会工作》作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占2个学分、共开设38个课时。在该门课程的学习中,广大学生将在逐步深入了解民政工作“在乎民生、关乎民心”,“为国分忧、为民解愁”,“爱心助人、公义务实”的深刻涵义中,领会爱心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爱心素养在个人道德修养中的重要性。同时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爱心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党课、讲座等形式,组织学生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准确领会和把握爱心精神实质。学校还把爱心教育作为一项硬指标,渗透到开设的所有课程之中去,利用各门课程的德育渗透功能,全方位强化爱心教育。通过这样一些措施实现爱心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目的。
3.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推动爱心校园文化活动深入持续开展。
学校从2004年开始,参与了启动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制;从2007级学生开始实施了学分制改革,2008年制定了《素质拓展学分实施细则》和《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实施办法》,将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和爱心活动纳入素质拓展认证和学业学分(占2个学分)。两项制度的实施为推动爱心校园文化活动深入持续开展创造了条件。
4.以社团活动为平台,培养奉献爱心的自觉行动,强化职业道德实践,坚定了职业道德行为。
学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爱心社、夕阳之春助老协会、红丝带等80多个学生社团,发挥专业特长把服务社会与锻炼自身紧密结合起来,在校内外开展了一系列爱心活动。
一是关爱孤残学生,让孤残学生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成长。从2008年开始,学校与国家民政部和中国收养中心共同启动了“中国孤残儿高等教育助学工程”,每年面向全国孤儿机构招收孤残学生。学校目前共有400多名孤残学生,是全国孤儿群体最多的高校。学校特别重视对孤残学生群体的关爱,克服各种困难为孤儿学生成长创造条件。关爱孤残学生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
二是关爱家庭贫困学生,全方位构筑贫困生绿色通道。学校除充分利用国家政策为贫困学生做好奖、助、贷以外,从1997年起,每年教师节学校都组织教职员工为贫困学生募捐,建立“教职工爱心助学基金”,用于资助家庭困难新生。已累计募集100多万元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学校在校内食堂、总务等部门设立贫困助学岗,用各种方式资助贫困学生。
三是爱心接力,长期开展爱心敬老、助残等关爱弱势群体的活动。学生长期坚持联系长沙市第一、第三福利院、聋哑学校等机构,关注弱势群体,采取志愿者与帮扶对象“一助一”、“多帮一”结对,形成接力机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从2000年开始,连续10多年组织助残志愿服务小组帮助家住岳麓区教师村一位小儿麻痹症后遗症患者。2004年10月15日湖南省第一所盲人图书馆开馆,每周派出志愿者前往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开展“做残疾人的眼睛”系列活动。2005年4月开始,青年社会工作者协会与长沙爱弥尔智障儿童康复训练中心联合开展“星城社工,温暖社会”的活动。
四是进入艾滋病村、麻风村,弘扬社会公益精神。志愿者们深入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艾滋病村落实施艾滋孤儿关怀行动,援助当地居民建立关爱艾滋孤儿的“关爱之家”,并宣讲艾滋病防治知识;深入湖南郴州汝城县麻风村,为麻风病患者送去过冬物资,开展康复医疗及相关调查,将被边缘化的人群拉回到社会大家庭。
五是发挥专业优势参与四川理县、青海玉树灾后重建,彰显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在“5·12”地震发生后,学校迅速地组建了社会工作志愿服务队奔赴抗震救灾的最前线,开展灾情调查、心理危机干预等志愿服务,并于2009年3月在四川理县成立了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队,长期坚持在灾后重建第一线。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队工作成为了湖南省对口援建理县的品牌项目。2010年9名师生组成“玉树花开,情溢高原”志愿服务队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结谷镇孤儿学校开展为期三年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
六是积极组织“三下乡”、“四进社区”,参与城乡和谐社会建设。志愿者每年在湘西凤凰、古丈县、常德石门、益阳安化农村开展了科技扶贫、助弱帮困、法律援助、信息服务、文化宣传、支教扫盲、心理辅导、康复医疗、环境保护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从2006年开始,卫生志愿服务小组、法律志愿服务小组、家电志愿服务小组等一直坚持每周二下午到“三湘社区”、“雅塘社区”等周边社区开展奉献爱心活动。
爱心特色校园文化像和煦的春风一样飘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到师生学习、工作、做人、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渗透到师生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科学发展,提高了师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威.爱心教育.道德素质培养的关键[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1999,(4).
[2]陈三俊,林德操.高校培育“爱心文化”的理性思考和实践[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12).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道德;公务员
公务员应当是道德的先行者,其德行操守对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务员这一职业本身具有的稳定性、地位性,吸引了众多社会各界人士应考,其中应届大学毕业生数量庞大。作为公务员队伍中的中流砥柱,大学生职业道德的缺失会严重影响大学生就业以及社会信任度,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将直接决定着公务员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加强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不仅对大学生的择业、就业有着重要作用,也将对公务员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一、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内涵和现状
国家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是公务员在行政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共同的行为准则及价值理论和思维方式的总和。公务员职业道德通过道德规范,控制公务员的公务行为且可以检验,它是公务员在执行公务中保持共同的行为准则、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处理问题方法的基础。国家公务员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代表国家和政府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组织管理各项行政事务,肩负着“治国”的历史使命。当前公务员道德状况,从总体上看,主流是积极的、上升的,但也确实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1)公仆意识淡化,认为自己是“官老爷”,处处高人一等,办事脱离群众,脱离实际。(2)个人利益至上,。利用手中的权利为自己和家人谋私利,官员腐败的案例时有见诸报端。(3)不思进取,认为捧着了“铁饭碗”,于是过着安稳日子,在工作上不思创新,不思突变,害怕担风险。
二、应届大学生热衷于报考公务员职业
近些年,公务员报考热中报考者以应届大学生居多。2011年6月,沈阳日报网举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志向是什么”的调查结果显示,愿意报考公务员的占61.40%。大学生选择公务员作为自己的职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公务员社会地位较高;二是公务员五险俱全,工作环境和条件好等;三是现在很多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衰退,追求稳定,害怕冒险,也成为公务员报考热的一大因素。而很多报考的大学生对于公务员职责、工作特点并不了解,在报考时本着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思想的大学生更是少之又少。
三、当前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职业道德的现状
现代社会各种诱惑增加,社会化生活越来越频繁,大学生职业道德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个人利益至上,功利化趋势严重。诚信意识淡薄,毁约现象时有发生。忠于职守、敬业奉献精神缺乏。2004年末,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向北京、上海、广州等地600多家用人单位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发现,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指标中列第一位的是“敬业精神”,可这一点却被用人单位视为当今大学生最欠缺的。
目前,有些大学生不按照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协议办事,总是“一山望着一山高”,把刚毕业找到的工作当成是跳板,遇到薪水待遇更高的工作就毁约甚至一走了之,给用人单位造成不少工作和经济损失。还有些大学生毕业工作后仍然不改其上大学时的散漫作风,上下班不遵守时间,迟到早退,也不遵守规章制度,或是不遵守工作的操作规程,不服从工作调动安排,工作如果稍不顺心,就到处宣传消极言论,影响其他人工作。
2.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对消除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给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其次,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他们既看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更看重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再次,许多高校和大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与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职业道德素质的高度关注形成巨大反差。大学生是今后各类高级人才的后备军,担负着整个社会的期望,对大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不仅对于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完善自身人格有着积极的作用,还关系到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重大问题。
四、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首先,大学期间是人生方向逐渐确立、个性品格逐渐形成的时期,大学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憧憬和期望,对未来事业道路也有相对明确的计划。因此,积极引导使学生确立合理的道德观念,是使其形成良好道德素质和道德修养的关键,是个人能力全面提高的关键。其次,培育学生诚实信用的品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是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点。在实际的两课教学活动中,多结合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违背职业道德的实际案例,启发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去分析判断,明辨是非。在专业课教学中,专业教师也可结合专业特色,从职业规范的角度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
2.让学生走出校园,在实践中感受真实的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是高度角色化和实践化的道德,只有让学生到实践中去体验、感受职业道德,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一是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特别是寒暑假多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社会兼职,感受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等优秀的职业道德对于企业等发展的重要性,以及这些优良品质的具有,会给他们自身的发展带来什么。二是利用专业实习期间,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感受不同行业的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如医生、教师、财务人员、记者有什么不同,让他们树立起“职业人”的概念。道德不同于法律,它对人们行为的约束通常是凭借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这些方式实现的,而不是依赖于国家的强制力。因此,社会大环境对于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3.重视家庭对学生职业道德形成的深远影响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始发站,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举足轻重。虽然读大学期间大部分学生远离父母,但长期的的耳濡目染、父母的行为和道德选择对孩子的影响是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父母应该在生活中表现出高尚的职业道德,引导孩子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如果家长见利忘义或损公肥私,其对子女的正面教育的作用必然荡然无存,这就要求家长在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能够以身作则,充分发挥表率和模范作用,通过言传身教让子女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4.加强行业规范,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考核机制
在社会转型期,法制化是强化职业道德规范性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年来,不同行业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各自的特点,纷纷制定了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但往往流于形式,未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非常需要用法律这种“硬”约束机制来填补因惯常道德约束机制弱化而留下的空白,以控制和干预各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
【关键词】就业导向,职业学生,职业素养
当前社会中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亟需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就从源头上来看,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在于大部分企业都认为大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并不具备职业素养。也就是说,学校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在当前以就业为基本导向的社会形势下,职业院校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社会提供职业型的人才,而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学生的就业。因此,将职业素养培养作为学生培养的关键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精准定位
职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是指学生在通过日常学习及锻炼的过程中,在从事某种工作时所具备的专业技能与职业操守。职业素养中除了包括对岗位要求具备雄厚的知识基础与实践技能之外,还包括创业潜能及专业智能等等。
二.通过对职业学生职业素养的调查研究,归纳以下几项问题
(一)社会在认知上存在误区。在我国倡导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前提下,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也愈来愈大,特别是随着媒体对职业教育有些失真的夸大报道,使长久以来人们在脑海中形成了这样不正确的认知:只要有技术,就能拿高薪。在相关调查中,对用人企业调查对“当前职业学生职业素养处于怎样的状态”时,虽然大半的企业认为当前学生的职业素养处于总体上较好的状态,但是近半数的企业仍然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存在忧患。
(二)院校在认知上存在误区。职业技能就是职业素养,这就是院校长久以来在职业教育中对职业素养的认识。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院校的课程体系上得到验证,并且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也成为职业院校中职业培养的单一目标。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仅仅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授与学习。不可否认,在这样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一定程度上确实培育了很多掌握着高超专业技能的技术工作者,可同时,它也在很多方面有着很大的不足和缺陷,主要表现在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忽略了学生素质培养,比如职业道德、职业创新等方面,而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了某些职业技能。学生走出学校之后仅依靠仅有的一点技能基础是远远不够的,严重缺乏的职业道德及学习。由于院校对学生培养存在的认知误区,导致学生进入到社会之后久而久之社会便也会对职业学生形成一种偏见,这种偏见主要表现在职业学生的社会地位降低、就业岗位不好、薪资待遇欠佳等等。
(三)学生在认知上存在误区。有优异的学习成绩就一定会找到优秀的工作,这是绝大部分学生的想法。由此,学生在校期间多是注重对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并没有认识到职业素质的培养,更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优秀的成绩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就业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却不是全部。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院校对于好学生的评价与社会对好学生的评价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往往企业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在校内外活动中表现活跃、有丰富实习经验、善于沟通的学生。
三.以就业导向为基础,探索职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几种方法
(一)在职业素养培养中,注重社会氛围的营造。有相关研究表明,在当前新的社会形势下要求企业员工应具备怎样的基本素质。研究结果表明,位列第一的是:员工对待工作的热情与兴趣,其次是丰富的工作经验及职业责任心。不管是企业用人单位或者是职业学生,两者的需求都表明社会舆论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大培养既掌握高超的专业技能又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职业学生,营造“有着良好职业素养的学生才是社会发展需要的真正人才”的积极氛围。
(二)在职业素养培养中,提高院校的重视度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大本营,想要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主张职业活动。按照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将职业学校中的一些专业教学活动进行转变。积极引入社会中企业的工作流程到专业教学实践中;改革教学方法,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职业教学活动中分角色扮演,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在提高学生的服务竞争意识的同时,促进自身更好的掌握专业职业技能,以就业为导向开展的职业活动。
2.开设职业素养课程。通常在职业学校的职业素养课程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以各专业特点为基础进行开发的职业素养课程,比如说会计、管理以及证券投资专业可以开设我国国有银行的发展史等课程,深化学生对自身专业的了解,培养其职业情感;第二是开设沟通技巧、礼仪等类似的通识类职业素养课程。为了更好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辅助学生在学习期间正确的认知社会、认知职场,这类课程更好的选派职业素养专家来进行授课。
(三)校园文化中应注重企业文化部分。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部分。所以职业院校在教学培养过程中,应不断扩宽其校内外的实训,最大化运用其专业的便利性。这也就是指向学校引进企业的实体,将专业实训基地设立在企业,也就将企业文化信息带到了校园文化中,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这样的活动互动,可以在促进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同时,提高自身职业技能水平,而且可以更有效的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四)在学生职业规划中,做好积极引导工作。在校学习期间是学生对职业生涯探索的最重要阶段,如果学生在这个时期能够很好地落实自身的未来职业发展,对其今后的成长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但据专家指出,我国约有80%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并没有清楚的职业规划,因此在就业时很容易产生职业压力,对自己的发展感到迷茫,并不充满就业的信心。基于此,要求职业院校才学生初入学时,就强调对其职业规划的教育,让学生重视职业规划,并确定培养目标,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结束语:以就业为导向,是需要学校、社会、企业的多方有效协作,只有积极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不断提高学生自身职业素养,才能使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才能培养其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立体通道构建;联动培养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的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确保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哈尔滨现代公共关系职业学院近年来积极探索和实践“岗位主导式”和“项目带动式”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瞄准职业岗位能力开展教学, 通过项目实施培养学生职业素质, 在教学管理上实行两年在校完成理论课学习, 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的“2+1”模式, 收到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本项目小组成员根据自己从事高职教育几年的经验和一些研究, 特别是结合学院公共关系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 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新形势下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指人们从事相应的工作所具备的个性心理品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人自身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具体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文化、职业技能、职业心理等。职业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职业素质教育立体通道的实施与构建
(一)全学程实施,确保职业素质教育统筹规划、整体推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可分为新生始业教育、技术技能学习、校外顶岗实习三个阶段,教学内容各有侧重,各阶段以制度的形式明确教学目标、工作内容、部门职责等,做到各个阶段相互衔接,顺利实现学生从“高中生”到“职业人”的进化过程,达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1.始业教育主要是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进行,以专业思想教育为主线,实现从高中生向高职生的转变。该阶段是学生树立职业思想,适应高职院校生活的重要时期。
2.技术技能学习 第二至第五学期的在校阶段,以企业用人标准教育为主线,实现学生向“准职业人”的角色转变。该阶段是学生职业素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可利用、讲座、课程、活动等形式,强化职业素质教育。
3.顶岗实习 第五、六学期为校外顶岗实习阶段,以企业文化教育为主线,实现从“准职业人”向“职业人”的转变。该阶段是学生职业素质全面养成的阶段,重点进行岗位规范、责任感和爱岗敬业教育。
(二)全员参与,确保职业素质教育责任到位
首先,建立中层干部全面负责、辅导员包年级、班主任包班级的“纵横交错”的包保工作网络,把各层面的考核结果与评职、评优、奖励挂钩,激发教职工做好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其次,实施班主任“第一责任人”制度。建立班主任考评机制,明确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以学生成人、成才和充分就业为出发点,围绕全体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开展各项活动,变宏观管理为微观指导,变整体化教育为个性化指导,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高职院校与家庭之间的联动培养
“家庭道德环境对个体的教育和影响比社会环境的教育和影响更根本,内容更丰富,家庭道德环境对个体的教育作用是学校、社会无法代替的。”
以往强调家庭教育,更多是强调在小学、中学阶段的家校互动,而完全忽视了在大学阶段的互动,忽视了家庭在学校素质养成方面的教育,其次,父母自身如果能够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以及爱岗敬业、忘我奉献的工作态度,势必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生身上,家庭是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大学必须建立起社会、家庭、学校多元互动的职业素质教育网络结构,增强社会、家庭、学校三者间的协调沟通力、教育影响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四)高职院校与社会之间的联动培养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大学生并不是离开了家庭就在学校封闭的环境中与世隔绝,其实作用于学生身上因素很多。从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和空间距离来看可以把大学生周围的社会环境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宏观环境(国际社会、国内政治)与中观环境(国内环境特别是大学生所在省市地区的环境)不是大学所能够左右的,大学只要发挥好对宏观和中观社会环境影响的“过滤”及“调控”功能,就能保障微观社会环境,而微观社会环境才是与在校学生联系最为紧密,影响最为直接的。因此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高职院校的着力点应在微观社会环境。
(五)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动培养
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工学交替培养计划和顶岗实习等途径,建立产学合作联盟,实现企业求实、学校求真的互动教育体系。
1.全方位的校企联动
高职院校重视企业的需求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关键地位,整个人才培养环节均以企业的需求为标杆,通过校企联动准确把握企业岗位的人才需求标准,通过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联合编写教材、共同实施岗位培训,把企业岗位对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都体现在了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不仅保证了学生所学的为企业所需,也保证了企业文化与职业教育理念深度融合以养成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2.全过程的校企联动
(1)学生校内学习阶段的校企联动
走出去。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专业见习、岗位见习、社会实践、到企业去访问、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从企业精神文化、企业制度文化和企业物质文化等方面深入企业,加速了解企业文化,以提高企业适应能力。
请进来。企业的优秀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是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一笔宝贵财富,他们是高职院校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生动教材,他们可亲、可敬、可感,为学校进行职业素质教育提供了人力资源,所以高职院校应该聘请企业优秀人才作为兼职教师,让他们参加教材编写、参与教学实施,参与学生校内实训指导、参与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来。
(2)学生校外顶岗实习中的校企联动
顶岗实习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从学校到企业需要完成一系列角色转变:学生―职业人―企业人―社会人。作为职业人,学生“要遵守职业道德,培养职业情感,完成职业任务”;作为企业人,学生“要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掌握企业的专业技能,融入企业的主流文化”;作为社会人,学生“要遵纪守法,与人和睦相处,体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通过“学生―职业人―企业人”角色的承担与思考,学生不断地检查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通过体会、比较,他们的职业认知的以具体,职业行为得以规范,职业情感得以深化,职业责任得以提升,职业素质得以升华。
立体化职业素质培养通道应该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家庭、社会、企业为要素组成的全方位立体交叉系统,是由各个要素按一定方式互动作用、有机衔接贯通的动态系统。高职院校如能主动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文化资源,开展家庭与学校、社会与学校、企业与学校的协同育人,强调正是与非正式场所的学习,将学生的各种校内外经历完整的整合起来,使学生获得多样化的教育,必然会达到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总之,只有坚持在各类教育活动中突出职业素质教育的思想内涵,积极探索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才能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俞步松.以能力本位为核心培养和谐职业人[J].辽宁教育研究,2007(2)76-78.
[2]张亚成.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实践探索[J].科技信息,2007(1):158.
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在追溯汉代儒家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因素,也可以看到统治者和政策的因素,更可以看到儒家思想自身的包容性、内化性和开放性。尤其是其所涉及的关于职业道德的一些内容和要求,比如要求领导者要带头率先示范、刚正廉洁、诚实守信等,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关于职业道德的要求有很多相似之处,研究汉代儒家思想道德教育中关于职业道德的要求对推进现代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汉代儒家思想道德教育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要求
客观地说,儒家思想道德教育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延续、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形成等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道德在教育体系中,有很多内容仍然闪烁着现代光芒,尤其是关于职业道德相关要求。
(一)遵纪守法
儒家历来都强调统治者或管理者应当严格遵纪守法,做好带头示范作用。对此,孔子曾指出“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邓禹是汉武帝建立大汉王朝的重要功臣之一,后被封为高密侯,位高权重。尽管如此,他还是遵循儒家思想道德要求,强调子孙的法纪教育。 “教训子孙,皆遵法度,深戒窦氏,检敕宗族,阖门静居 。”\[2\]616历史对此评价是“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法。” 而其后代也严格遵守其教导,并延续了数代,结果造就了“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东京莫与为比。” \[2\]619
(二)廉洁刚正
东汉儒家代表人物杨震,自幼勤奋好学,成年后又博览群书,被誉为“关西孔子”,先后担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等官职。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严格遵守儒家道德规范,为官时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大公无私。生活上艰苦朴素,出门从不坐轿子,坚持步行,子孙经常食野菜。他的子孙们深受这种廉洁刚正的作风的影响,都以他的作风为榜样,传习数代。他的很多做法在当时并未被理解,一些同僚曾劝他应该多为子孙购置产业,他却认为:“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2\]619后来,虽然他因上疏批评中常侍樊丰等人,被诬陷罢官后自杀。但是,他廉洁刚正的作风给子孙们树立了榜样,也给后世留下了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三)以身作则
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汉代儒家十分强调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如陆贾就十分强调当权者要以身作则,他认为统治者在品德方面的一言一行,对老百姓的德行会产生上行下效、潜移默化的影响。他指出:“夫王者之都,南面之君,百姓之所取法,故其举措动作,不可失法则也。昔者周襄王不能事母后,出居于郑,而下多叛其亲;秦始王骄奢靡丽,好作高台榭、广宫室,则天下豪富制屋宅着,莫不仿之。” \[3\]陆贾认为,当权者坏的作为、不良的行为都会严重影响社会风气。当权者应当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坚持为政以德,以促进社会风气的优化。纪武昌,喻长友:汉代儒家思想道德教育对现代职业道德塑造的启发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第25卷第3期
(四)言行一致
思想道德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单纯的说教层面上,要通过各种具体实践将其展现出来,用道德行为来检验教育的效果。儒家传统道德教育主张“知行合一”,特别强调要躬行实践。他们认为躬行是内在道德品质在具体行为中的体现。通过实践,最终达到“道术兼修、内圣外王”的境界。因此汉代儒家士人非常重视自我修身和自我道德实践,主张在道德实践方面展现个人道德品质的优劣,通过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这些对我们如何提供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很有启发意义,当前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面对诸多困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让受教育者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首先,我们在制定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时,要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和特殊的要求,因人而异,要使教育具有可行性,尽量避免那些抽象的假、大、空的内容。其次,还要采用科学的思想道德教育考察方式,不能单纯根据其言语或文字描述衡量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德高低,而要将言行结合起来,综合考察。
二、汉代儒家思想道德教育对现代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
在《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一文中指出:“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既要重视和不断加强、改进文化知识教育,又要重视和不断加强、改进思想道德教育。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敬业爱岗和服务质量意识,养成既讲竞争进取、又讲团结合作的风气。” \[4\]
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加注重职业道德建设,比如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
(一)坚持依法治国,主动学法守法
社会主义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绝不允许有任何违法乱纪践踏民意的行为,一经发现必将严惩。当前有些人认为违法乱纪能够捞到好处,不惜铤而走险,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玩火行为。那些最终受到法律严惩的人,最初都毫无例外地怀有侥幸心理,总以为自己可以逃脱法律的惩处,甚至将自己凌驾于法律之上。当正义的宣判来临之际,才开始悔恨、自责,但悔之晚矣,只能警示后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不同意识形态的思想潮流涌进,一些领导干部放松了自身的学习,忘记了党的宗旨,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置之脑后。放任不良思想侵蚀自我,享乐主义、弄权思想尘嚣甚上。他们将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权力当作为自己牟利的工具,大搞权钱交易,阿谀奉承,放弃原则,为所欲为,严重败坏党的形象,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二)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要求
当前是知识经济爆炸的时代,世界各国都在建构终生学习型社会,我们也应顺应时展的要求,学习中国特色社会理论知识,夯实自我本职工作所需的经济、法律等理论知识。尤其要结合纪律教育学习,切实加强自身修养和自我约束,牢牢守住思想道德防线和党纪国法防线,讲操守、重品行,管住自己的嘴,不该吃的东西不吃;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东西不拿;管住自己的脚,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涉足,能够抵制各个方面的诱惑,真正做人民的公仆。正确对待和行使手中的权力,做到权为民作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确保权力在服务人民、服务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最大的效能和作用。
(三)领导者率先垂范,清正廉明
2012年3月16日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讲话中指出:“有些领导干部之所以走向违纪违法、腐化堕落的深渊,从根本上讲是世界观、人生观这个‘总开关’出了问题,丧失了拒腐防变的能力。他强调,领导干部务必时时、处处用党的纯洁性要求对照自己、检点自己、修正自己、提高自己,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带头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以自己率先垂范的实际行动充分体现党的纯洁性。” ①反观当前有些领导者对下属、对别人,严格要求,强调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并制定出若干规章制度约束他人,要求他人严格遵守,而把自己游离于这些制度之外,有时甚至带头破坏相关管理制度。长此以往,各种管理制度形同虚设,领导者无威信,没有号召力,不良社会风气滋生,严重影响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作为领导或管理者在严格要求别人前,先要检查一下自己是否做到了。只有自己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方可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四)根据现实需要,进行现代化转换
现阶段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与汉代儒家所提倡的思想道德教育相比,本质不同。但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道德教育,在很多方面是可以借鉴并加以吸收的,我们应积极使儒家思想道德教育体现现代化和时代性要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现代化转换,使其与当代思想道德教育实现良好的融合,走出一条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儒家思想道德教育现代化之路。
首先,我们可以根据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职业规范的要求,吸收汉代儒家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中的关于职业道德要求的合理部分,比如关于刚正廉洁、淡泊名利等要求,将其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将其合理的内容纳入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体系,丰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内容。而且,我们还可以有效借鉴汉代儒家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优化社会主义职业规范道德教育方法。
其次,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建立,市场经济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综合国力得以增强等,其优势是很明显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市场经济本身也有缺陷是难以克服的。比如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利益的驱使,导致市场主体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诚信,片面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了国家、集体的利益,诸如此类的弊端正日益凸显,严重影响着我国市场积极的健康发展。对此,我们也可以借鉴汉代儒家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通过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引导作用,积极促进良好社会职业道德的形成,构建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良好职业道德体系。
总之,汉代儒家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我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坚持用的观点和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合理的、适应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的东西,我们要积极吸收并加以转化,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所用。对反映封建专制需求、糟粕的、与社会主义进步和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我们要坚决的予以抵制,深入地批判。在批判中借鉴,将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古为今用。
[参考文献]
[1] 十三经注琉\[M\].北京:中华书局,1980:2507.
[2\] 范 晔.邓禹传附孙骘传\[M\]//范 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5.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素养教育改革素质教育途径
[作者简介]王金萍(1969- ),女,山东威海人,淄博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车辆工程、教育教学与管理。(山东淄博255314)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7-0103-0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越来越迫切,高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理论和实际出发,进一步提高学生素质,建立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是提高高职学生素质、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1.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背景。职业素质是劳动者从事该职业所必备的综合素质,包括品格素质和专业素质两方面。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职场变化日新月异,使得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当今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不足和现实社会的需求矛盾越来越突出,毕业后要面临的问题逐渐增多。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人群自身能力明显欠缺,诸多学生职业技术能力过关,但不一定职业素养过关,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聘用这样的人,这使得毕业生就业率急转直下。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需求数量增加,对高职毕业生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以计算机类技术应用人才来说明问题,见表1。
当前社会对于技术型人才有大量的需求,教育部对高职生投入的教育事业经费也能说明这一问题,以我国主要城市高校在校生生均预算教育事业费来分析,见表2。
可以看出,我国主要城市对于高校生均预算教育事业费投入巨大,由于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逐渐增加,使得社会和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很多能力都做出了相应要求。
2.高职学生需要培养的职业素养。在人际交往能力中,毕业生能否与客户成为可以长期合作的朋友,能否与他人互相沟通、合作,相互支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保持良好的团队气氛,能否灵活、有预见性地解决不同矛盾,是考验一个毕业生能力的主要方面。
在团队发展中,是否善于同他人沟通合作,能否在团队中起领导带头作用,有效地促进工作的完成,说话是否有说服力,能否很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和愿望,能否说服对方听从自己的建议,让对方感同身受;在应变能力方面,待人接物的方式是否灵活,能否较快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都是考察一个毕业生是否具有全面能力的重要考量标准。一个优秀的毕业生,在与客户、领导、同事沟通过程中,能够简明扼要地对话,善于抓住事情的本质,具有亲和力,可以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倾诉。在谈话过程中,能抓住重点,善于表达阐述自己的意思,具有脉络清晰的思维与条理。
在决策能力上,能够看清楚事情的本质,设立长期和短期目标,工作中不断有新的想法出现,善于创新,敢于提出新的意见和工作方法。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迅速看穿事物本质,又快又准地抓住问题关键,并提出解决方法,有预见性地看出问题,并对其做出良好的判断与评估。善于在合适的时候提供决策,能够权衡利弊,对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计划和执行能力上,能够按计划执行任务,并且每一步都少有错误。工作效率高、质量高,能够节约时间,分清主次,保证完成工作任务,能够根据公司的实际做出完美计划,指挥下属完成任务,优化资源配置。
在接待客户方面,善于与人沟通,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客户的需求,并与之成为朋友,建立良好的关系并推销产品。具有高效、合理、科学的客户管理思想,抓住客户的期望,关注客户的信息,进而促进交易的完成。具备良好的谈判能力,主动靠拢客户。对现代市场动态判断敏锐,具备优质的市场拓展能力。
除了上述的基本素质外,社会需要的人才群体中一定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见表3。
通过对比不难看出,过硬的职业技能固然重要,但在踏入社会的过程中,职业素养的高低是决定一个员工是否优秀的关键标志。因此,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是当前高职院校广泛关注的问题。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面临的问题
1.缺乏忠诚度。当今社会的浮躁风气日渐盛行,对于刚踏入社会的学生来说,忠诚度的高低是一个企业是否选择他的重要考量标准。如果企业选择留下这个毕业生,在用心培训一两年后,因为其品格的缺失,甩手不干或者跳槽,企业不但损失了一名优秀的员工,还搭进两年的时间和金钱,可谓是人财两空。
2.缺乏团队协作精神。众所周知,企业的持续运营并不是靠着一两个人的努力,而是需要一个团队的相互协作。当前许多高校毕业生以自我为中心,盲目顾及自己的利益,不能顾及他人,从而损失了公司利益,在遇到比自己能力强的前辈时,不能虚心学习,而是处处与其作对,突出自己的能力,在团队中钩心斗角,上演一出出“宫心计”,让自身能力与企业难以健康发展。
3.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当前诸多院校为了实现自身发展,一心扑在招生工作上,每学期不断地扩招,但对在校生的期末考察工作却难以上心,使得大部分学生未能真正获取有用的知识,降低了学习兴趣。毕业生在学校中混了三年,找工作时却发现自己具备的能力根本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4.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许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能执行企业的安全生产规范,安全意识淡薄,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忽略安全生产规范,给自身、家人和企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措施
1.加强各专业学科教育的管理,培训学生的职业素质。各院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形象、职业道德等做出明确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偏科的现象比较严重,这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每一门学科的存在都有其自身的学科价值,高职院校应注重学生多学科管理,让学生全方面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设立专门的专业考核制度,或者开展融多学科知识的知识竞赛,鼓励学生参加比赛,加强学生多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多学科的知识竞赛中找到乐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2.增加院校期末考核的内容。学校教育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还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但德育教育并没有相应的考核方式,可以在各专业的期末考试测试中,相应地加入德育考试题目,各专业要在每学期期末加入德育考核的内容,将学生的德育考核评估工作贯穿整个考试过程,一方面能够测试学生的德育水平,另一方面能够让原本没有考核方式的德育有其相应的考核评价方式,这有利于学生的德育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职业素质的提高,期末考试不仅仅要有针对本专业的理论性试题,也要有针对本专业的实践性试题,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可以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整体职业素质。毕业时要将学生的职业素质、思想政治表现做出全面评定,并计入学生的成绩册,让学生能够了解自己在校期间各方面的成绩。
3.培养一支强有力、高效运行的教育管理队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路途中的引路灯,要想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必须要有优秀的教师团队。对于优秀教师的选择,学校应该设立和培养一支强有力的、高效运行的教育管理队伍,为学生选择最好、最合适的教师,这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对于教师的管理,学生可以设立优秀教师的评价标准,选择合适的教师教授合适的课程,也可以让教师定期进行培训,使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时俱进,整体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教职人员是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教师群体之间要进行资源合理配置,确保队伍整齐,定期开展教育研讨会议交流,不断提升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管理水平。院校要定期进行教师队伍素质的综合评比,有助于发挥出人才激励作用。
4.完善素质教育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素质。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所以学校对教师和学生都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无论是对教师的教态要求还是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都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使学生和教师都能按照规定办事,使整个校园的工作能够和谐进行。同时,在院校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思想。在对学生的管理上要规范,有计划,有强制性。从每周一的升国旗制度到早操和例会,学校必须监督学生按质按量地完成,升国旗有助于激发师生的团体凝聚力与集体荣誉感,学生例会要每周或每半个月举行一次,有助于学生干部将一段时间内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在经过商讨总结经验和教训后,做出有效反应,确保每个学生个体能够健康发展。完善素质教育制度不仅仅包括学生素质培养的制度,还包括学生德育意识培养的制度,德育制度包含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等多个方面,学校的教学目的是育人成才,要让学生不仅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还要有良好的道德表现,成为一个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5.实施心理健康跟踪计划,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高职院校要针对当前学生心理问题逐渐严重的趋势,实施心理健康跟踪计划,在校园中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工作。对每个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定期回馈跟踪,帮助学生找到心理问题的宣泄场所,让心灵得到解脱,找到归宿,进而以健康心态来面对生活、学习,培养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坚持树立远大理想,并为其奋斗。
就业是民生之本,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长久以来被政府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知识经济时代的高职毕业生教育应该做到以人为本,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相统一。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关键在于激发他们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热情,在人才培养的创新工作中,要重视对学生应用实践知识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关注程度。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增加德育教育的力度,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更为社会提供优秀人才,推动社会进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李逸凡,邹宏秋.职业素质教育的成功探索[J].高等教育工程研究,2010(2).
[2]程华宁,庞力萍.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意识养成教育之新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10(5).
论文关键词:职业素养;课程设计;措施
职业素养是指社会人完成和发展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意识、能力和知识的集合,反映了从业者在从业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和能力水平。职业素养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前三项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又称为隐性职业素养。而职业技能(又称为显性职业素养)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
现代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具有客观要求,近年来用人单位也非常重视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智联招聘副总裁赵鹏所言:“现在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成绩、知识和经验的欠缺,而是职业规范和职业意识等职业素质的缺乏。”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地方或区域经济,服务于一线生产、管理部门,要求大学生具备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利于提高毕业生择业就业的竞争能力、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和立业创业的创造能力。否则,不但就业理想不能实现,可能还会面临就业困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高职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教师应该把教育工作融人到学生的整个学业的指导中,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让学生树立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严谨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求索精神。基于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对我们基础课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贯穿职业素养教育,让学生毕业后更好地企业、社会接轨。因此,笔者挑选了文秘、会计两个专业进行专业调研,希望以此为契机,寻找基础课增强职业素养方面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一、高职文秘专业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调查
11月5日至11月20之间,本人针对高职文秘专业需具备的职业素养进行了综合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有文秘专业的老师、公司企业的负责人、已经毕业了的文秘专业学生。调查的地点分别是学校、校外一些公共场所及网络。
文秘专业教师在谈到培养学生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时强调:我们培养的文秘学生既要具有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职业素养,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让企业单位放心。在制定专业培养方向和课程教学目的的时候都是以这个为指导思想。
在和企业人员进行了解的过程中,企业认为高职文秘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个性特质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如自信、细心、热诚、稳重、诚信、宽容、乐观、严谨,诚实守信、严谨踏实、朴实大方、思维敏捷、应变能力强;责任意识、保密意识、服务意识、团队意识强,主动的沟通协调、处理与解决问题的意识;亲和力、能与人和睦相处、合作共事。但是,他们认为最需要培养的个性特质主要是服务意识、保密意识以及灵活性。一位医药公司老总说正准备辞掉他公司的一位文员,笔者追问其原因,他的回答是:“这个文员的工作态度太不认真了,经常迟到,工作时间如果没有太多事情做的时候,没有认真的学习了解业务,而是在上淘宝网,经常会听到她接快递的电话声音,这样的员工要尽快地炒掉。”由此可知,企业需要的人员并不是说要求有多高深的知识技能,更加重要的是要有基本的职业道德。
对已经毕业了的文秘专业的10位同学做了调查,几乎100%的学生在回答“你认为在你的工作中,什么品质是最重要的?”这个问题时,答案是“勤奋、认真”放第一位,可见,职业道德的第一条“爱岗敬业”的重要性,75%的毕业生认为职业道德中第二重要的是“诚实守信”。50%的毕业生认为在工作中需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想在工作中升职必须和领导同事搞好关系。一位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说出一定要有责任感
。
二、高职会计专业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调查
11月5日至11月20之间,在开展文秘专业调研的同时,进行会计专业的调研工作。调查对象主要有会计专业的老师、公司企业的负责人、已经毕业了的文会计专业学生。调查的地点分别是学校、校外一些公共场所及网络。
会计专业教师谈到他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主要是向社会输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毕业生,能胜任基本会计工作岗位和会计电算化岗位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作为会计工作从业人员基本的诚信和需要认真仔细的从业态度。
在和一些相关企业的人员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企业对于会计人才的职业素养有:诚信意识、职业技能和职业判断力、协调能力、敬业精神和对工作的责任心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持续学习能力等。尤其是内外协调能力,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对会计人员的对外协调能力方面的要求也较高。从一定角度讲,企业与工商、税务、银行以
及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与供应商、经销商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财务、会计方面与他们的关系。如果会计工作者不具备这些环节的协调能力和技巧,就会影响企业发展。一个企业的老总说他公司不招应届毕业生,问其原因,他说:“应届毕业生傻乎乎的,不会和其他部门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由此可见,我们在培养会计专业的过程中一定要走出误区,认为会计人员就是老老实实算好几个帐就可以了。
在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调查结果发现,学生们的意见100%认为作为会计从业人员诚信放在了第一位,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勤奋、认真也是必须的。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会计专业的学生普遍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追求继续深造学习的渴望,也就是持续学习,这是和会计本专业的特点决定的,很多的同学都想拿更高一级的证书,会有更好的工作待遇,这样提醒我们在培养会计专业职业素养的时候需要有意识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的能力,这样更有益于学生职业发展。
通过开展以上两个专业的调研工作,笔者对于如何更好地把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来也有了更深的体会,结合课程第四章的内容: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在课前充分了解所教学生的专业背景,学生毕业后将从事工作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如文秘和会计虽然是比较接近的专业,同属于管理类,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也有一些区别,搞清楚其中的异同,对我们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上课更受益。
(二)具体课程设计
导入:以两个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职业素养的案例入手,案例可以是从正反面反应出不同的职业素养会有不同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职业道德,由此扩大到道德的含义。
1、结合课前的案例讲解道德的主要功能和社会作用。
2、例举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的案例,讲述从古至今在职场上都需要过硬的职业素养,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始终不能放弃,到今天对同学们修身、齐家、治天下依然非常有用,如“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职业素养 技工院校 德育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64-02
技工院校旨在为社会培养各方面的技术人才,长期以来,我国的技工院校多是注重实践技术的教学,将重点完全放在学生技术的培养上。现阶段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技术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也渐渐得到关注,通过改革德育课程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对于技工院校的教学十分重要。
一、德育课程与职业素养培养
(一)职业素养的含义
职业素养是指从业者在工作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一个从业者的职业品德。包含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意识等,职业素养的培养除了对技术的训练之外还体现在从业者的道德修养上,而对于从业者来说,职业道德的培养比职业技能的培养更加重要。
(二)德育课对于职业素养培养的意义
从教学内容来讲,德育课程主要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进行教育,教材从心理、道德、法律等方面出发,旨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德育课程的教学对人的一生都是有影响的,职业素养的培养依赖于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德育课程为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给学生传授了基本的法律知识和道德标准,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二、现阶段德育课程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技工院校的教学中,德育课程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还不能完全发挥作用,德育课程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技工院校长期以来将提升学生的技术水平作为目标,对于学校的教学和学生的考核都是以技术水平为标准,而对于德育课程的教学更多流于形式,不能给予重视。这就导致了学校的学生走上社会以后职业技能达到标准而素质却达不到标准,也使得德育课程的教学水平严重下降,导致德育课程在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中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二)教师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要想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对于教师的职业素质也有着较高的要求。相对技术类课程雄厚师资力量,技工院校的德育课程师资力量薄弱很多,大多数教师并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德育课程教学培训,在课程的教授中对于知识的讲解过于浅显,并不能教给学生实质性的东西,导致德育课程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三)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技工学校的德育教学普遍缺乏创新,一方面体现在教材上,教材的长期不更新使得德育课程的教材内容已经跟不上当前社会的变革,与当下学生的性格特点并不匹配,以至于并不能给学生带来实质性的教育和帮助。二是课程中的理论并没有与实践良好的结合,内容上存在滞后性和局限性,因此对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并没有很大的作用。三是没有针对性,对于不同技术专业的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也不相同,而技工院校的德育课程对于不同专业课程设计都是相同,并没有针对性,以此对学生的教学效果也不好。四是德育课程的教学还长期停留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并没有与学生的专业技术相结合,也没有带入到企业当中进行实践,无法与学生将来就业的职业相结合。
三、德育课程的改革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技工院校需要对德育课程进行改革以便于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下是针对德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些对策:
(一)重视德育教学,加强德育课程师资建设
对于德育课程的改革首先需要学校转变教学理念,学校应该认识到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能将教学重点完全放在对学生技术的培养方面,对于德育课程的教学也应该引起重视。重点建设学校德育课程的师资力量,招聘专业德育教师,教师的质量水平直接决定着德育课程的教学水平。同时定期对教师开展相关培训,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只有职业素养达标的教师,才能教育出职业素养较高的学生。
(二)将教学内容与专业良好结合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目标进行德育课程的改革,就要求德育课程的内容能良好的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学校应该针对不同的专业课程对德育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整,将德育课程的教学带入到专业课程当中去,将不同职业的职业素养标准为学生做一个良好的分析,然后有方向性的进行教学,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对德育课程的学习中渐渐培养出职业素养。
(三)将德育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的职业素养主要体现在学生将来的就业中,因此仅仅有理论的学习并不能很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技工学院一般都与相关技术企业合作关系密切,可以在对学生德育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体验。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职业素养,以及职业素养对于自己今后职业生涯的影响。
(四)创新德育课程的评价方式
德育课程的评价方式更多还是停留在对于考试的分数评价上,这样的评价方式只能体现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上,并不能全面的考核到学生德育水平以及职业素养。在德育课程的改革过程中,评价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也很重要。
四、总结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德育课程的教学对于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很大的帮助。学校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课程的改革,将德育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的今后的职业相连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够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带来巨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