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土壤缺氧的原因范文

土壤缺氧的原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壤缺氧的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土壤缺氧的原因

第1篇:土壤缺氧的原因范文

1、香樟树叶片发黄大多数情况是缺铁性黄化病,主要原因是土壤碱性较强,影响了土壤中铁等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吸收能力大大下降,造成叶片缺少铁等微量元素,叶绿素合成受阻,造成叶片发黄。

2、解决方法:首先进行根外施肥,补充微量元素,令叶片恢复绿色;其次改良根际土壤,从根本上解决发生黄化病的根本原因。详细方法请查询香樟黄化病研究中心的相关网页。 此外,还有少数叶片黄化是因为根际土壤表面突然被封闭,造成根系缺氧,引起黄化,比如在樟树周围进行土面浇筑混凝土,这样的黄化就很难治理,除非中间树穴留有足够的空间。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土壤缺氧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 水稻秧苗;生理障碍;症状;原因;预防;补救

在水稻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病虫害和某些不良外界条件影响,或者管理措施不当,都会产生生理障碍,影响水稻正常的生长发育,严重时造成水稻生产损失。秧田期水稻秧苗时常发生生理障碍,轻则影响生长,重则秧苗死亡。因此,了解水稻秧田期秧苗生理障碍发生种类,并进行正确诊断,分析发生原因,采取必要的预防和补救措施,对打好水稻高产稳产基础十分重要。 

1发生种类及症状表现 

(1)烂种。种谷尚未发芽或刚发芽就腐烂,谷壳颜色常转为深黑至暗红色。 

(2)烂芽不扎根。早田芽谷生长停顿,长期不能扎根或扎根入土,时间太长,逐渐死亡;迟田芽谷不能扎根,或在扎根中途死亡,种芽不伸长。 

(3)翻根倒芽。芽鞘伸长但根不入土,有时横向或倒长,头重脚轻,种芽向下弯曲或斜着倒向秧根。 

(4)黑根烂芽。种芽从根尖开始,逐渐腐烂,不长新根,种芽枯黄或变黑,有臭味。 

(5)绵腐病烂芽。芽基部稻壳裂开处长出棉絮状菌丝并发霉,有时菌丝上粘附土粒、氧化铁或藻类,呈泥土色、锈褐色或污绿色。 

(6)白化苗。有2种情况,第1种是零星散发,开始就发生全叶白化或部分叶长条形白色,其中全白的苗大都三叶期枯死;第2种是叶色从黄到白,常自叶尖开始,当采取灌水、施肥等措施或天气转暖后,仍能恢复生长。 

(7)节节白(花苗)。新生叶片出现一节白一节绿的现象。 

(8)缩脚死苗。秧苗过密受挤,生长滞后、株矮、叶数少、根弱、黄瘦。 

(9)黄枯死苗(剥皮死)。在一叶一心至三叶期间,从脚叶向心叶,从叶尖到叶基,逐渐黄萎枯死。拔起秧苗,基部易断离。 

(10)青枯死苗(枯心死、卷叶死)。在二叶至三叶期间,从心叶开始卷起呈污绿色,然后扩展全株,萎缩枯死,拔起秧苗,基部未断裂。 

2发生条件及原因分析 

(1)烂种。因晒种不透,种子贮藏不当,损伤了发芽力;浸种不透、换水不勤或种子消毒措施不当,使种谷在催芽时生活力消弱;催芽时发生过烂芽、发粘等事故,损伤了种子生活力以及未出芽的“盲籽”落田;谷壳破损,米粒裸露,病菌侵染;秧田泥浆过烂,塌谷过深,谷种深陷窒息;秧板表层施肥过多、肥料过浓等都可引起烂种。 

(2)烂芽不扎根。播种过早,遇长期低温、阴雨天气,在遭受冷害情况下,再加上秧板过硬、过烂,长期淹水或高低不平积水所致;或者播种过晚,遇高温强日照天气,秧板不平积水,局部水温过高,烫伤或秧苗缺水晒干所致。 

(3)翻根倒芽。一是在扎根未稳时淹水,种谷下陷或土壤通气不良而缺氧引起;二是鳃蚯蚓、稻摇蚁幼虫及藻菌类危害引起;三是灌排水时冲击引起。 

(4)黑根烂芽。土壤内有机酸过多或施用未腐熟有机肥过多,在淹水缺氧条件下产生硫化氢有毒物质,使秧苗中毒。

(5)绵腐病烂芽。低于15℃,秧苗遭受冷害,抵抗力削弱,绵腐菌乘虚侵染。 

(6)白化苗。第1种零星散发属遗传性性状;第2种是受低温伤害,引起叶绿素分解。 

(7)节节白。叶片生长时期,气温低于15℃,叶绿素形成受阻,如连续几天昼夜温差大,易形成节节白。 

(8)缩脚死苗。催芽不齐、播种不匀和播种过密等综合原因。 

(9)黄枯死苗。秧苗生长不良、长期低温阴雨、病菌侵染等综合原因。 

(10)青枯死苗。低温冷害和昼夜温差剧变、病害或土壤毒害、秧苗素质差等综合原因。 

3预防和补救措施 

(1)烂种。一是精选种子:浸种前做好选种、晒种,使种子纯、净、健,以提高种子活力;二是浸种消毒:浸种时要吸足水分,消毒时要掌握好药液浓度、药液温度及浸泡时间,及时清水漂洗,以免影响出芽;三是掌握好催芽温度:催芽温度35℃左右,并及时翻堆,以免烧芽或出现“盲子”;四是下种:秧田稍晾,以落谷不陷为准;塌谷时以泥浆粘住种谷为宜,不能过深。 

(2)烂芽不扎根。应及时发现,盖1层细土,使根芽与土壤结合,不外露,保持秧板表面潮湿。 

(3)翻根倒芽。同“烂芽不扎根”。如有鳃蚯蚓、稻摇蚁幼虫及藻菌危害,可退水晒田,或撒施石灰,防止危害。 

(4)黑根烂芽。主要是退水晒田,促进土壤通透,减少秧苗受还原性物质影响而中毒,同时洒施稀薄人粪尿促进秧苗正常生长。 

(5)绵腐病烂芽。发现绵腐病烂芽应换清水灌溉2~3次,同时用5 000倍敌克松或2 000倍硫酸铜喷施,喷施前秧田排水落干,并用适量草木灰或稀薄人粪尿施1次。 

(6)白化苗。首先是科学管水。播种后至现芽前以通气供氧为主,秧田畦面应保持湿润,以利长根扎根;二至三叶期,以保温防冻为主,可浅水勤灌,防止死苗;三叶期以后,可寸水护苗,根据情况管好水。其次是及时追肥。齐苗后施“扎根肥”,二叶期早施“断奶肥”,可用稀薄人粪尿或淡尿素液洒施,促进发根和长叶。 

(7)节节白。主要是加强水肥管理,如连续阴雨、气温较高时,应排水露田;气温较低时,应寸水护苗;天气转暖气温稳定时,浅灌或适当排干水,并及时追肥,促发根长叶。 

(8)缩脚死苗。按烂秧及白化苗预防和补救措施进行。 

第3篇:土壤缺氧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玉米;渍涝;土壤微生物;产量

中图分类号:Q945.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3-0505-03

目前,随着全球环境恶化,极端异常天气频繁出现,造成洪涝等自然灾害出现的概率增多,对作物产量影响很大。在豫中南夏玉米生长期间,特别是后期易遭受渍涝灾害,渍涝灾害造成一系列次生伤害,如根际缺氧,影响根系生长,进而影响玉米产量。另外,玉米植株遭受淹水缺氧,产生一些对细胞和蛋白质有毒的物质;一些酶类如SOD、POD等活性下降,导致细胞受到伤害[1]。土壤水分过多易产生涝害,影响植物生长发育,严重时烂根死苗[2]。渍涝时间越长,根系受害越严重,甚至腐烂变黑,叶片衰老,光合作用下降,产量损失严重。同时,淹水导致土壤中CO2浓度增加,根际微生物数量发生变化,造成玉米青枯病的发生,给玉米产量造成很大的损失。渍涝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在国内研究薄弱。本试验采用人工模拟淹水处理,研究后期淹水对夏玉米产量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以及夏玉米青枯病的发病情况,以期掌握淹水后夏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变化情况,为玉米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玉米材料为漯玉336(抗青枯病)、浚单20(易感青枯病)。

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1年在漯河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进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等行距种植(行距为67 cm),密度为60 000株/hm2,以淹水前为对照;试验于6月15日播种,17日浇蒙头水,于小喇叭口期施用玉米专用肥,施肥量为750 kg/hm2,在大喇叭口期用辛硫磷颗粒防治玉米螟。其他管理参照大田管理。在玉米授粉20 d后采用人工淹水,水深5 cm,淹水1 d。

1.3 调查项目及方法

1.3.1 叶面积指数 叶面积测定采用量测法,测定时间为授粉后20 d、淹水后10 d、淹水后20 d,在小区内随机取5株,测量叶片的长度和最宽处,按照 “叶长×叶宽×0.75”计算单株叶面积,再计算叶面积指数。

1.3.2 淹水前后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 微生物功能群用平板计数法测定。细菌采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真菌采用马丁氏培养基培养;放线菌采用高氏1号培养基培养[3]。

1.3.3 产量 收中间2行,单收、单脱、单晒、称重。

1.4 数据分析

利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淹水对漯玉336和浚单20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不同玉米品种在同一生育期进行淹水对夏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并不相同,淹水对漯玉336和浚单20的叶面积指数影响较大,能加速叶片衰老,其中对浚单20叶面积指数的影响比漯玉336大。

2.2 淹水对漯玉336和浚单20根际土壤细菌数量的影响

由图2可知,淹水后漯玉336和浚单20根际土壤细菌数量均增加,但浚单20淹水后根际土壤细菌数量大大高于漯玉336,这可能是浚单20淹水后,叶片全部干枯,根系受影响严重的原因。渍涝易造成土壤细菌数量大量增加,少量灌水也易造成此现象[4]。细菌有很强的适应性,在大量水分存在的情况下,很多微生物具有渗透调节机制,通过一系列作用来保持作物体内的水势与外界环境相对平衡[5]。淹水后土壤细菌数量快速增加,但是对于不同作物根际土壤细菌数量的多少也不相同。

2.3 淹水对漯玉336和浚单20根际土壤真菌数量的影响

由图3可知,淹水使漯玉336根际土壤真菌的数量减少,使浚单20根际土壤真菌的数量增加,且浚单20根际土壤真菌的数量高于漯玉336,这可能是造成淹水后浚单20易感青枯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真菌中的镰刀菌和腐霉菌是造成玉米青枯病的主要菌类,浚单20淹水后根际土壤真菌的数量高可能就是镰刀菌和腐霉菌的数量多,进而造成其淹水后易感青枯病。

2.4 淹水对漯玉336和浚单20根际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影响

由图4可知,淹水使2个玉米品种根际土壤放线菌数量增加。淹水前漯玉336根际土壤放线菌数量低于浚单20,而淹水后浚单20低于漯玉336。

2.5 淹水对漯玉336和浚单20产量的影响

由图5可知,淹水使玉米产量降低,且淹水后漯玉336产量高于浚单20,下降幅度低于浚单20,说明后期淹水对浚单20影响较大。原因是浚单20淹水后易感青枯病,而漯玉336感青枯病相对较轻,青枯病是生育后期危害玉米产量的重要病害,其造成淹水对浚单20影响较大。

3 结论与讨论

在黄淮海夏玉米区,降雨分布不均匀,生育后期降雨量偏多,易导致青枯病大面积发生,玉米产量不稳定。本试验采用人工模拟淹水研究渍涝后夏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变化,明确渍涝与青枯病发病的关系。通过试验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1)土壤淹水后,玉米叶面积指数迅速降低,不抗青枯病的品种下降较快。原因可能是在长时间内淹水引起玉米叶片气孔关闭,CO2扩散的气孔阻力加大,光合速率降低,光合产物的运输不畅[6],从而加速叶片衰老。

2)淹水后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发生变化,细菌数量增加,抗青枯病的品种根际周围真菌的数量较少,放线菌数量增加。在长时间渍涝的条件下造成玉米根际环境的低氧,易产生一些厌氧的细菌,进而对根系造成伤害。淹水时间越长,玉米植株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导致玉米根系变黑腐烂。易造成青枯病的大面积发生,从而给玉米带来次生危害,引起玉米产量大幅度下降。建议在低洼地带种植玉米时,选择抗渍涝、抗青枯病的品种,起垄种植,排水设施要保证,玉米受渍涝后要及时施用增氧肥,保证玉米根系氧气的供应,降低渍涝对玉米造成的影响。

3)在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生产上一要选择抗渍涝玉米品种,搞好田间排水工程[7],如遇较大降雨,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排除积水,尽量缩短渍涝时间,尽可能减少玉米产量损失;二要选择抗青枯病的品种,青枯病的遗传是数量遗传,其抗性接近双亲[8]。因此,建议在品种选育过程中,选择抗性好的亲本作为材料,以便筛选出高产、稳产、广适、多抗的优良品种。

参考文献:

[1] FAN T W M, HIFASHI R M, LANE A N. An in vivo 1H and 31P NRM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 of nitrate on hypoxic metabolism in maize roots[J]. Arch Biochem Biophys,1988, 266:592-606.

[2] 赵可夫.植物对水涝胁迫的适应[J].生物学通报,2003,38(12):11-14.

[3] 刘红杰,习向银,刘朝科,等.深翻耕和连作对植烟土壤养分及其生物活性的影响[J].福建农业学报,2011,26(2):298-303.

[4] NORTON U, MOSIER A R, MORGAN J A, et al. Moisture pulses, trace gas emissions and soil C and N in cheatgrass and native grass-dominated sagebrush-steppe in Wyoming, USA[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08,40:1421-1431.

[5] SCHIMEL J P, BALSER T C, WALLENSTEIN M. Microbial physi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ecosystem stress response function [J].Ecology,2007,86:1386-1394.

[6] 晏 斌,戴秋杰,刘晓忠,等.玉米叶片涝渍伤害过程中超氧自由基的积累[J].植物学报,1995,37(9):738-744.

第4篇:土壤缺氧的原因范文

绿萝是喜热的植物,最适宜的生长15~25℃,冬季不能低于10℃才能安全过冬。当温度过低时,根部的生长会受到抑制,容易烂根。

2、浇水过多

绿萝喜水,但并不代表要多浇水。土养和水养的不同,水养的经常换水,保证水中有足够得的氧气即可。土养浇水是单纯的为植株的生长提供水分,当浇水过多时,土壤中会缺氧,根部得不到氧气,发生腐烂。

3、真菌、病菌感染

细菌感染是无法避免的,在湿热得到环境下,植株很容易受到真菌的侵袭。

4、水质较差

烂根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水质较脏,水中存在大量的细菌,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根部的生长得不到足够的养分,很容易烂根。

5、土培的绿萝烂根一般都是积水造成的,你需要做的是为绿萝按个新家。准备好新的土壤,多加些泥炭等大颗粒的泥土,把绿萝烂掉的根部剪掉,清洗干净,重新栽种。如果原株真的烂到无法挽救,只能剪取枝叶重新扦插了。

第5篇:土壤缺氧的原因范文

1 症状

该病多以新梢顶端叶片开始,并渐向基部发展,一般叶片在长大前就表现症状,发病初期叶肉先发黄而叶脉及其两侧仍保持绿色,致使叶面呈绿色网状。后期随病情发展失绿加重,以至整叶变为白色,叶缘枯焦,叶缘、叶尖出现锈褐色坏死斑点或斑块,叶片侧脉也变黄,新梢顶端枯死,中上部叶片早落。发生严重时造成树势明显衰弱,影响花芽质量、桃产量和品质,发展下去还会导致整棵树死亡。

2 发病规律及原因

在盐碱地、有机肥施量少、偏施氮肥、土壤板结、生长势较旺、病虫防治不力的桃园,相对较重。尤其是在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同期并进的敏感期,更为严重。

发病原因:该病的发生,是铁元素缺乏或铁吸收受阻等多种因素引发的生理性病害。

(1)营养失调:有些因多年不施有机肥,大量施入化肥,土壤中镁、锰元素过多,也会导致铁元素缺乏,引起黄叶,应注意配方施肥。

(2)土壤盐碱化:在盐碱化的土壤中可溶性二价铁转化为三价铁而不易被树体吸收利用,致使果树表现缺铁,如钙质土、土壤偏碱、水质偏碱;天气干旱,水分蒸发,盐分上升到土壤表面;低洼地,地下水位高,盐分积于地表等,所有加重土壤盐碱化程度的因素,都可导致该病的发生。

(3)土壤缺氧:如土壤黏重、排水不良、土壤湿度大、有机肥施量少等,凡是影响土壤通透性的因素都可加重该病的发生。

(4)施肥不当:因桃树毛细根主要分布在上表层,对外界因素较为敏感,如施用未经腐熟的人粪尿、偏施氮肥,施入含氯的肥料或城市垃圾肥料等,都可对根造成伤害,影响根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引起黄叶。

(5)修剪不当:对于幼旺树,不注意夏剪和调控,导致果园郁闭,通风不良,造成黄叶。反之过重回缩也会叶片黄化。

(6)病虫防治不力:病虫防治不及时、不到位的果园可削弱树势,加重病情发展,尤其是受到根腐病、根癌病、流胶病和桃红颈天牛等病虫危害后都会影响桃树生长发育,引起黄叶。

(7)品种选择不对路:栽种了易感黄叶病的品种。

(8)检疫把关不严:引种了带病虫的苗木。

(9)重茬栽培:没避开原种园地,就地栽培。

3 防治措施

(1)改良土壤。在盐碱地种植绿肥,间作豆科植物,增施有机肥,挖沟排碱,掺砂改黏等。

(2)补充铁元素。发芽前,距树干1米左右,顺主枝挖15厘米深的放射沟,每棵树用0.5~1千克国光施它绿与15~20千克水溶解后,倒入沟内,水渗完后填土,或在秋季与有机肥混施更好,每亩施用20~30千克。在生长期叶面喷施硫酸亚铁溶液300倍,每15~20天喷1次,共喷3次。或喷0.1%~0.2%螯合铁溶液,每7天1次,共喷3次。

(3)增施有机肥。增施腐熟的农家肥,以增加土壤通透性,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农家肥大多呈酸性,可使碱性土壤得到改善,降低土壤对铁元素的固定。施肥时间一般在9―10月份,亩施量5000千克。禁止使用含氯肥料和垃圾肥料,肥后要浇水。花后至硬核期一般不要浇水过勤,如不是十分干旱可不浇水,花后过旺树不浇水。

(4)搞好中耕松土。为增加土壤通透性,生长季节搞好中耕松土,每次浇水后都要松土。尤其是雨季或发生涝灾时,及时搞好排水,同时采取捣土不动土的方法增加土壤通透性。

(5)打开光路、增加树体通透性。尤其是幼旺树及时搞好夏剪和调控工作,打开光路,避免郁闭,搞好通风透光。

(6)搞好病虫防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及时搞好病虫防治,尤其是蛀干害虫红颈天牛,一旦蛀入树干,可用敌敌畏或磷化铝熏蒸,具体方法,用布包住药片,放入虫孔内,然后加水,用土埋住不跑气即可;或用菊酯类药加水后用针管打入孔内,用泥涂口就行。

第6篇:土壤缺氧的原因范文

一、低温障碍落花

1 病因

西红柿开花期对温度反应敏感,尤其开花前5~7 d和开花后3~5 d,要求白天气温20~30℃,夜间14~16℃,低于10℃,氮、硼、锌等决定花粉管伸长的元素就供应不足,致使花粉管变粗变短,不能伸出花药囊,影响授粉受精而落花。

2 预防措施

(1)选择耐低温、耐弱光的品种,如长春早粉、毛粉802等。

(2)临时加温,采用多用烟道、小型水暖锅炉等补充热量。

(3)浇足水,因水分比空气的贮热能力强,散热慢,在降温时选择晴天浇足水。

(4)增施有机肥,提高地温,保证土壤养分平衡供给。

(5)叶面施肥,喷施硼、锌、钙营养液,促使花粉管伸长喷施米醋与葡萄糖液,提高抗寒能力。米醋浓度100~300倍液,葡萄糖浓度100倍液。

二、高温障碍落花

1 病因

棚室气温白天高于35℃,夜间高于20℃,或白天40℃以上高温连续4 d,尤其是花前5~9 d,致使花器发育不全而落花。

2 预防措施

(1)采用遮阳网降温。

(2)傍晚浇水降温,降低呼吸强度,便于积累营养,促使花粉粒饱满。

(3)喷施光合微肥,提高对强光、高温的忍耐能力。

三 干旱落花

1 病因

干旱缺水雄蕊花粉粒干瘪、花粉管细弱;雌蕊柱头变褐,表层细胞死亡,即使健壮的花粉落到柱头上也不能正常萌发导致落花。

2 预防措施

(1)低温期覆盖地膜,保温保墒。

(2)控制合理密度,防止田间干燥。

(3)开花期干旱浇小水,忌大水漫灌。

四、高湿落花

1 病因

冬季早春外界气温低,不便通风排湿,棚室空气湿度达85%以上时,花粉粒因吸水而膨胀破裂或因湿润不能正常从花囊中散出,影响授粉而落花。

2 预防措施

(1)不特别干旱不浇水。

(2)晴天棚室内气温达30℃时打开通风口放风排湿,夜间室外最低温度达11℃时打开通风口通风1 h,12℃时通风2 h,13℃以上时昼夜通风排湿。

五、光照不足落花

1 病因

西红柿开花授粉时光照强度为4万~7万1x,连阴雨雪天,光合作用减弱,碳水化合物供应不足,使雌蕊萎缩或花粉生命力降低,引起落花落果。

2 预防措施

(1)采用新的无滴膜,要保持膜的清洁度,增加透光率;在不影响室温的阴天,揭开草苫让植株多接受散射光。

(2)在后墙挂反光膜,可明显提高棚室内北半部的光照量,并有增加地温、气温的效果。

(3)补充光照。用白炽灯、荧光灯、高压水银灯、金属卤素物灯等。由于成本高,只作改善棚室内光照条件的应急措施。

(4)叶面喷施生物菌剂或硫酸锌700倍液,以提高花粉粒的活力。

六、土壤养分含量高落花

1 病因

番茄正常授粉受精土壤养分含量为氮100 mg/kg、磷30 mg/kg、钾240 mg/kg,若超过两倍或土壤养分总量达7 000 mg/kg,就会出现肥害僵苗,锌供应受阻而落花落果。

2 预防措施

(1)每667m2施腐熟鸡粪、牛粪各2 500~3 000kg,防止磷多果小,氮多秧肥。

(2)肥害僵苗可施菌肥,或每667 m2施1 kg硫酸锌,解害促长。

七、缺钾、硼落花落果

1 病因

钾是番茄果实膨大的大量元素,其中69%的钾元素被花器、果实吸收;硼是果实膨大和柱头伸长的微量元素,钾、硼不足果实早熟,花器早衰脱落。

2 预防措施

(1)番茄自第1花序坐果至果实变色期吸收钾元素量占总吸收钾量的29%,这是两个吸收钾元素的高峰。施钾应根据番茄生理需要进行,一般基肥施用量为每667 m2用腐熟猪粪、羊粪等有机肥3 000~4 000 kg,生长期间可在两次需钾高峰期分别每次施50%硫酸钾20~30kg。

(2)高湿、低温期和膨果期叶面喷施0.2%硼砂液。由于硼砂必须在40℃才能溶解,配制时用60~70℃热水溶解。

八、缺氧.碳落花落果

1 病因

碳、氧是西红柿的气体营养,土壤耕作层含氧低于19%,西红柿体内含养量难以达到45%;土壤有机肥不足,空气中二氧化碳达不到500mg/kg,会导致落花落果。

2 预防措施

(1)增施粉碎秸秆(含碳45%,含氧54%)、腐熟牛粪(含碳45%~54%,含氧39%)。

(2)浇施微生物菌肥分解有机碳,保花增产。

(3)深耕地,防积水和土壤缺氧。

九、2,4-D药害落花

1 病因

使用2,4-D药液浓度和方法不当。一是2,4-D浓度过高,二是重复抹花,三是不分时间均用同种浓度,均会引起“烧”花伤果。

第7篇:土壤缺氧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赤枯病;症状;发病条件;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5.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078-1

水稻赤枯病也叫缩苗病、红锈病、僵苗病,有些地方也叫“脱裤。赤枯病是一种生理病害,从分蘖到抽穗都可发生,常因土壤条件不良、通透气不好或缺乏某种元素造成水稻生理功能失调而引发。是当前盐碱地、低洼冷凉地、土质粘重地水稻主要病害之一。

在水稻赤枯病的防治上,要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以保障水稻丰产丰收、优质高效为核心,突出监测预报和前期预防,做到及时有效、经济安全地控制病虫为害,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积极引导发展病虫防治专业化组织,增强病虫灾害防控应急能力,切实提高防治效果、效率、效益。

1 症状及表现

1.1 缺锌型赤枯

一般在秧苗移栽后15-20天开始出现症状。先从新叶向外表现褪绿,逐渐变黄白。叶片中部出现小而密集的褐色斑点,严重时可扩展到叶鞘和茎。下部老叶下披,易折断。重者叶片窄小,茎节缩短,叶鞘重叠,不分蘖,生长缓慢,根系老化,新根少。

1.2 缺钾型赤枯

一般在水稻分蘖期开始发病。发病期表现植株矮化,叶色暗绿呈青铜色,分蘖后中下部叶片尖端出现褐色斑点,组织坏死枯黄。老叶软弱下披,心直,茎易折断倒伏。重病株根系发育不良,呈褐色,有黑根甚至腐烂,叶片干枯。

1.3 中毒型赤枯

移栽后返青迟缓,株型矮小,分蘖很少。根系变黑或深褐色,新根极少,节上生迈出生根。叶片中肋初黄白化,接着周边黄化,重者叶鞘也黄化,出现赤褐色斑点,叶片自下而上呈赤褐色枯死,严重时整株死亡。

1.4 缺磷型赤枯

多发生于插秧后3-4周,能自行恢复,孕穗期又复发,初在下部叶片叶尖有褐色小斑,渐向内黄褐干枯,中肋黄化,根系黄褐,混有黑根、烂根。

2 发病条件

2.1 土壤条件

2.1.1 盐重地块发病多 土壤PH值高,常常伴随着粘性强、通透性差的特点,并且碱性越强(碳酸盐含量越多)粘性越大对根系影响和对某些养分的固定能力越大。如土壤PH值>7.5时,土壤有效磷就有不同程度的固定,PH>6时锌有效性降低;土壤粘性越强对磷、钾的固定也强。

2.1.2 低洼冷凉地及缺乏锌钾元素地块发病多 土壤的温度直接影响肥料的转化和根系生长发育。土温低就抑制磷、钾的分解及有效性(如铁铝胶体吸附的磷在30℃左右才能活化),在15℃以下根系呼吸能力及生长能力明显减弱,吸收营养水平也极大降低。锌钾肥缺乏,加重此病的发生。

2.2 栽培技术条件

2.2.1 水管理不科学易发病 不及时换水、排水,常导致水矿化度提高、碱性增强、水浑而影响根系正常生理生长。

2.2.2 施肥不平衡易发病 过分偏施磷肥,少施钾肥,常导致营养不平衡或产生拮抗(如磷肥施用过量常诱发缺锌症)而易发病。

2.2.3 不及时中耕易发病 长期淹水不及时中耕、挠秧、晒田,导致土壤有机酸(如丁酸)过多、缺氧、发臭,使根系被毒害、呼吸功能减弱,无法发挥吸氧功能而发病。

3 防治方法

赤枯病发生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但最主要原因还是土壤条件不良,必须加以改良。在栽培技术上,虽然都主张配合施肥,但总的看来,氮磷偏大,钾肥不足,在中耕及水管理上,也缺乏相应配套设施及科学管理。

3.1 土壤改良

采用以沙压减、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善土壤颗粒状况。一次或分几次(年)在地面上铺一层5厘米左右厚的沙土,施入有机肥一起耕翻,这样可以改良土壤质地,培肥地力,降低土壤PH值,增加土壤通透性以及保存养分能力。创造有利于根系良好生长的环境。

3.2 加强田间管理

首先要科学管水,确保以水调温、以水调肥、以水调养,同时采取其他措施,如晒水池提高水温等。其次要在田面泥烂、发臭时,趁阴天或夜晚适当晒田,同时加强中耕挠秧,既可以增加土壤中肥料利用率,又可以提高根系呼吸能力,促进根系良好发育。

3.3 合理施肥

适当提高钾、锌肥用量,增加土壤养分供给能力。本田期每公顷施硫酸锌25-30,移栽后若发现有赤枯病现象,0.2%-0.3%硫酸锌每公顷25进行叶面喷雾。如果是缺钾型赤枯,用草木灰作底肥或每公顷施75-100硫酸钾或氯化钾。

参考文献

[1] 王源岷.水稻赤枯病研究纪实[J].农业新技术,1990年02期.

[2] 众长.水稻赤枯病的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J].北方水稻,1991年04期.

[3] 沈厚兴.早稻赤枯病的发生与防治[J].江西农业科技,

1980年05期.

[4] 辛连登,彦廷太,冯玉芳,王秀芳.水稻赤枯病及其综合防治[J].吉林农业,1996年10期.

[5] 高兆宁.我区水稻赤枯病发生原因的分析[J].宁夏农林科技,1980年02期.

[6] 苏清实.水稻赤枯病的发生与防治[J].湖北农业科学,

1973年04期.

[7] 王玉巧,王春红,张安存.水稻赤枯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村百事通,2011年11期.

第8篇:土壤缺氧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银杏 水分 林分密度 生长

水分对于银杏树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构成要素,经测定,银杏枝、叶、根中的水分大约是总重量的2/5~1/2,水对于银杏树体各物质的形成和转化都很重要,对于维持细胞膨压、溶解土壤矿物质营养和平衡等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银杏能不能茁壮的成长关键要看降水、空气湿度、土壤水分和地下水位是不是保持恰当的数值,若银杏生长期内的平均降水量达不到40毫米,空气相对湿度达不到70%,且气温有点高,大于28摄氏度,那么就会产生银杏叶不按时节落或者会枯黄的现象,也不能使幼苗、幼树。银杏不能够承载过多的水,如果降水比较多的话,水分就会囤积的比较多,再加上没有充足的光照,很可能造成授粉不良和生理落果的情况,使果树减产。

银杏的根系呼吸量较大,无法在缺氧的条件下中更好地生存,相对来说,干旱比洪涝更适合银杏的生长,土壤如果积水的时间比较长,那么就会导致其根系没办法进行呼吸,就会造成银杏的生理萎蔫,因此,要想银杏能够更好地生长,土壤水分不能太高,要保持适中。

1 银杏的蓄水功能

1.1 银杏树冠的截留量。我们要研究银杏树冠的截留量,就一定会涉及到林分密度,二者的关系十分密切,林分密度的差异决定着降水产生的截留作用的差异,在林内,降雨在还未落地的时候,树冠层的截留使降水产生第一次分配,降雨落地后进行再分配,很快的就会被地被物截留并逐渐渗透到土壤中去,这种截留作用可以使林下径流量变小的同时,还能一定程度上延缓产流。现依据三种15年生不同林分密度的截留量列表1。

表1 银杏不同栽植密度(15年生)树冠截留量

表1看出,最大的林分密度其树冠截留量最大为17.4mm,最小的林分密度其穿透雨量最大为47.2mm,中间的林分密度其树干截留量最大为3.6mm。这表明林分密度与降雨的截留分配紧密相连,若林分密度是最佳的,那么树干、树冠的截留及穿透雨量的效果都很好。

1.2 不同林分密度土壤物理性质及持水量。林分涵养水源的主要是通过土壤蓄水,而土壤能不能很好的蓄水与其物理性质紧密相关,特别是土壤的渗透性,雨水入渗并贮存土壤时间随渗透系数的增大而缩短,经测定结果见表2。

表2 银杏不同密度土壤物理性质及持水量

从表2可以看出,林分渗透性以密度4140株/h㎡最好,土壤含水量最高。

1.3 银杏树干茎流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联。要研究银杏树干茎流,就必不可少的需要研究效辐射、气温、相对湿度、降雨量这些气象因子,他们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天气晴朗的时候,树干茎流基本上与太阳辐射的变化是一致的,早晨开始茎流和开始太阳辐射的时间基本上是一致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能控制气孔的活动。那么,当出现多云天气或者降雨的时候,由于太阳辐射不强烈,茎流速率也不高。

天气晴朗的时候,气温大约在早上五点最低,然后太阳辐射就会慢慢产生,时间大约比树干茎流晚半个小时左右,大约在下午三点气温最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气温和树干茎流之间的关系,那么就不难理解相对湿度和树干茎流之间的关系了,二者刚好是相反的。气温的波峰和相对湿度波谷与树干茎流的午后高峰大体上是完全一致的,这个时候太阳辐射越来越低,气孔重新打开,受温度和湿度两方面的影响,增加了叶内外的蒸汽压差,能更好的保证水分从叶内逸出,最大限度的发挥蒸腾作用,使树干茎流速率升高,当太阳辐射越来越弱时,茎流速率并没有马上变小,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可能是气温和相对湿度与太阳辐射的变化不一致。经过上图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风速上,白天较大,晚上较小,这跟树干茎流的变化是有某种程度的联系的,但风向与树干茎流的关系还有待深入探讨。

阴雨天茎流速率比较低,在降雨时茎流速率迅速下降,降雨停止后其速率很快又会回升回来,出现一个较大波谷,由于降水的原因,使空气相对湿度值变高了,使叶片气孔内外的蒸汽压梯度变得非常小。

2 小结

2.1 林分密度与降雨截留分配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若林分密度是最佳的,那么树干、树冠的截留及穿透雨量的效果都很好。

第9篇:土壤缺氧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果树;缺钙;修剪

中图分类号:TQ44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4-0318-01

一、苹果缺钙症状

钙在果树体内易形成不溶性钙盐沉淀并被固定,属于不能转移或不能再度利用的营养元素。因此,苹果缺钙症状首先表现在新生组织上。

1.根系;形成多分枝短粗根群,群众称“扫帚根” ,严重时根尖端死亡,引起根腐病等病害,影响吸收能力。

2.枝叶;结果树新梢过早停止生长,幼叶卷曲,叶边缘发黄,叶中脉有坏死斑点。整个植株生产缓慢,枝条节间较短。

3.果实;苦痘病和痘斑病都是因为缺钙引起的果实生理病害。二者的区别为:痘斑病最先变褐发生在果肉里面,从里面向外面坏死、变褐,果肉有明显的苦味。糖蜜病,即在果心周围的果肉组织内产生水渍状、不规则、半透明斑块,病部果肉组织变硬,略带酒味。果实中山梨糖醇在缺钙条件下不能被转化而在细胞间隙积累所致。裂果病主要发生在梗洼和果肩处,胴部较轻,萼洼部位极少。果实生长期间土壤水分供应不平衡,是影响苹果裂果的重要原因,缺钙也会造成裂果的严重发生。

二、苹果缺钙的原因

1.内因。

钙离子在植物体内移动很慢,从土壤中补钙也是一个非常慢的过程。钙在木质部内的运输依赖于叶片的蒸腾作用,成熟叶片蒸腾作用强而钙较为丰富。顶芽、弱芽及内膛、下层光照较差的枝,因蒸腾作用弱而缺钙。钙在韧皮部内的运输很弱,成熟叶片中的钙基本上不能被幼叶、根尖、枝条生长点和果实再利用。因此,苹果植株缺钙,首先表现在根尖、生长点、嫩叶和果实的新生组织上,这是造成苹果缺钙的内在原因。

2.外因。

(1)土壤肥力、酸碱度、含水量等影响钙的吸收。土壤瘠薄,缺乏有机质,易板结,根系吸收养分的能力弱。弱酸性土壤,大量氢离子的置换作用会引起钙的流失。土壤含水量过大或过小,均易引起果树缺钙。果园积水,根系缺氧,无新根形成,难以吸收钙元素;土壤长期干旱,不但影响根系生长,而且叶的生长受阻,蒸腾作用减弱,抑制钙向果实运输。

(2)施肥不合理导致的营养拮抗。大量施用氮、磷、钾,对钙产生拮抗作用,抑制对钙的吸收;水溶性磷过多对钙产生固定作用,有效钙降低,造成缺钙;微量元素缺乏,特别是硼的不足影响根系发育,不利于钙的吸收。氮磷过多,导致树体生长过旺,枝叶与果实竞争钙,果实易出现缺钙症状。

(3)修剪过重促使枝条旺长,从而与果实争夺钙,加剧缺钙症状。

(4)果个过大。果实缺钙是果实中钙的浓度过低所致。实践证明,低负载树果实以及个大果实缺钙症状明显,因此应合理负载,生产适宜大小果实,以减轻缺钙症状的发生。

(5)苹果套袋易缺钙。苹果套袋后,由于改变了果实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小气候条件,进而影响到果实生长发育过程,蒸腾量减少,对钙元素的吸收减少。而套膜袋的果实果个相应增大,进一步降低了果实中钙的浓度。果实套袋越早,幼果蒸腾越弱,含钙量越低,越缺钙。

三、补钙的措施

(1)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理化性状,促进根系发育,提高对钙的吸收能力。有机肥以秋施为好,宜早不宜迟,越早效果越好。施肥量应根据果树单株产量而定,每产100kg果施有机肥100-150kg。对于沙壤土、酸性土等易缺钙的果园,应通过施入生石灰来调节土壤PH值。干旱时及时浇水,雨季搞好排水,保证根系发育,提高吸收能力。

(2)土壤补充钙、硼。结合秋施有机肥株施硝酸钙1-2kg,3月份根系第1次生长高峰前期,株施磷酸钙0.25kg。适量的硼素可促进碳水化合物向根系运输,促发新根,有利于钙的吸收。结合施有机肥,加入少量硼肥,如硼砂0.1-0.15kg。

(3)叶面喷钙。苹果需钙全年有2个高峰期,一是苹果花后2-6周是果实吸收钙的高峰,在此期间连续喷三四次氨基酸钙300倍或氨钙宝液肥800倍液,每隔12-14d喷1次,可明显增加前期果实对钙的吸收。二是在果实第2次膨大期,即苹果采收前30-40d,再喷一二次氨基酸钙300倍或氨钙宝液肥800倍液。此期若遇到长时间的阴雨连绵,要抓住其中无雨之日,抢时间喷布氨基酸钙300倍液。效果比较好的钙制剂有氨基酸钙、钙宝、黄金钙等。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