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作物栽培与管理范文

农作物栽培与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作物栽培与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作物栽培与管理

第1篇:农作物栽培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作物栽培科学;微山县;农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S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100-1

农业在微山县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处于基础地位,在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生活必需品时,也有利的推动其他部门的发展。当前,在微山县农业发展过程中,注重发展农业科技,成为解决微山县农业发展的基本任务,而作物栽培科学正满足了这一需求[1]。

1 作物栽培科学的优势

作物栽培指的是使用优质农作物品种,对土地、肥料与种子等基本的生产资料,加以科学利用,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的转变过程,还受到生产条件、科学技术水平等多个方面的制约。

1.1 利于把握农时,因地制宜

农作物生产要受到光、热与降水等季节方面的影响,作物栽培科学有利于这几个方面的把握,利于掌握农时。另外,环境条件在农作物生产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由于基本环境资源在时间、地域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还受到社会经济、生产条件与农业技术水平等多个方面的差异,因此,把握好作物栽培科学能够充分把握好农作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做到因地制宜。

1.2 处理协调好多类因素的关系

农作物生产和制约的影响是受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影响的,比如环境、生产措施等,因此,在进行农作物生产的过程中,从作物栽培科学注重系统的角度出发,进行统筹兼顾,综合使用农作物栽培技术,处理协调好多类因素的关系,确保农业生产发展的可持续性[2]。

2 作物栽培科学和农业科技进步之间的关系

2.1 作物栽培科学能够模拟农业生产系统

作物栽培科学上的模拟指的是,作物科学中引入系统分析与应用计算机之后的研究领域,其针对作物生育与产量之间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农作物生育动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模型,在计算机上对特定环境下的作物进行模拟,加以指导实际的农业生产。

2.2 农业科技进步将促进作物栽培科学的发展

农作物的产量与农作物的品质主要是由农作物本身的遗传性与生理过程中的内在基本因素来加以决定的,其产量与品质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由生产环境、作物栽培基本条件、作物这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来决定的。农作物栽培的任务,本质上是采取有力的措施去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并积极创造条件,为农作物的遗传潜力创造条件。

3 作物栽培科学在微山农业生产中的运用

3.1 模式化栽培技术得到推广

微山县农作物主要包含大豆、玉米、地瓜、小豆等。例如农作物栽培科学中的“春玉米套种大蒜技术”,要选取恰当的时间来播种,大蒜尽量选用紫皮大蒜,一般是选择5-6瓣的品种来作为蒜种,玉米品种一般情况下选用中单2号、掖单13号等,大蒜尽量实行早日播种,一般在日平均气温达到3摄氏度以上时,就可以进行播种。播种的深度控制在3cm左右,蒜株距之间的距离在12cm左右,一般选在5月初来进行播种,玉米株距之间的距离为30cm左右。在进行田间管理的时候,大蒜应该做好三水一肥管理,而玉米则在5叶前后进行定苗。

3.2 农作物施肥技术得到大量应用

农作物栽培科学能够有效指导农作物施肥技术,优化施肥的基本技术,以期大面积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比如“春玉米套种大蒜技术”中的田间肥水管理技术,对于大蒜应该进行“三水一肥”的管理,大蒜在4个叶子时,应该结合浇水亩施加硫酸铵30千克左右;在第二次对大蒜浇水是在大蒜在8个叶子的时候,促进蒜薹能够迅速抽出;在蒜薹抽出达20cm时,再浇第3次水,确保大蒜头能够快速加以膨胀。假如施肥出现不足的话,可以在第三次浇水的时候,再次使用适量的化肥。而玉米在长出5片叶子的前后就应该定苗。一般情况下,在每年的6月中旬左右,长到7片叶子的时候,每亩玉米追加硫酸氢铵25公斤左右。在玉米长到了14片叶子左右时,每亩施用70公斤左右,实行肥料与水并进,能增加玉米的产量,并且看土壤墒情浇好水[3]。

3.3 地膜覆盖技术得到应用,提高产量

农作物栽培科学中的地膜覆盖技术,在微山县得到大面积使用,其有效提升了土壤温度,尤其是春季低温使用地膜覆盖技术,在白天经过阳光照射之后,10cm左右的土壤可以有效提升1-6℃。在进入高温期之后,假如没有遮阴的话,地膜下面的土壤温度在五十摄氏度左右,但在地膜表面有土时,其土壤温度只是比地温高1到5摄氏度左右,土壤潮湿的时候,土温比露地低1摄氏度左右。地膜覆盖所产生的增温效应由于地膜覆盖的时期、方式等的差异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黄瓜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黄瓜在微山县栽培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微山县的栽培数量比较多,可以开展多季栽培,并且产量高、收效快。在微山县进行黄瓜地膜覆盖时,一般是采用温室或者是拱棚来进行育苗,在长到四片真叶时进行定植,比露地栽培早熟15天左右,产量提升在30%上。黄瓜在微山县除了春季进行地膜栽培技术之外,还在夏天、秋天与冬天等使用地膜覆盖技术,能起到良好的效果。需要指出的是,夏天播种时,在播种前期地表温度较高,但是由于土壤潮湿,并不会出现高温危害,黄瓜秧苗在长到一定高度时,能够为地面遮阴,地膜起到了确保土壤适宜温度的作用,进而能有效保护秧苗。

参考文献

[1] 王加勤.浅谈作物栽培科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吉林农业,2011,(6).

第2篇:农作物栽培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无公害农作物;栽培;问题;对策

近几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越发意识到了食品安全问题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强化了人们对于无公害农作物的研发意识,提升了农产品的食用安全性。同时,在作物种植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发现应用先进栽培技术可以使农作物的生长更高效和迅速,切实地保障了农作物的生长安全性。无公害农作物是指农作物产品尧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等层面都满足无公害农作物管理的相关技术标准。经由专业部门的质量检测之后,符合无公害食品的食用标准,现阶段我国农作物的经营管理人员最注重的问题就是要对农作物实施无公害栽培,特别是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也意识到了无公害产品的食用优势,在进行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应用到先进的技术栽培方式。

1无公害农作物栽培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无公害农作物虽然在栽培环节符合相关的技术标准,但是它在运输尧销售尧生产和存储等环节,都会由于外界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出现细菌滋生等问题,对无公害农作物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甚至会给人身安全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此过程中,要应用切合实际的控制方案,高效解决这些问题,使最终的无公害农作物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保障人们健康。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就呈现着迅猛的发展态势,同时也面对着诸多的发展挑战,人们对于食品的食用需求不仅仅是单纯的数量追求,更多的是质量追求,以及营养的追求。但是,当前的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常常出现质量缺乏保障的问题,有害物质超标也是极为常见的现象,给人们人身安全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在当前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越发重视的社会背景下,农产品质量问题和农药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农产品市场中的热点问题。要想对农作物污染问题进行把控并逐步解决,就应当借助技术手段,强化技术研发力度,将研发重点放在无公害农作物研发层面,逐步解决农作物质量问题。

2对策

2.1控制农药的使用

我国在农作物栽培这一产业链中,使用化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已经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方式,这一方式给种植区域内部土壤以及环境都带来了诸多负面作用,甚至会给下一年的农作物生长带来阻碍。因此,在进行农作物种植的过程中,应当控制肥料的使用量,不可仅使用传统的种植方式,应当对种植方式进行改革,结合当地的种植情况,不仅要对肥料的使用量予以控制,还应当实施切合实际的改革方式,通过技术把控措施,逐步避免应用肥料或是化学药剂促进作物的生长,防止出现养分流失等问题,相应的也可以降低土壤的实际承受压力。在此过程中,可以使用农家肥替代化学肥料,最大程度上降低使用化学肥料给农作物造成的污染[1]。

2.2治理土地污染,优化栽培环境

在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环境会对其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大批量种植农作物之前,必须对当地的环境进行考察,全面监测当地的土壤,并对周围存在的污染较大的工厂进行处理,防止因工厂排放的污染物对无公害农作物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应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考察,主要观察周围是否存在较大的垃圾场,如果存在需要将全部的污染源进行处理,防止空气尧水等被污染,从而对无公害农作物造成影响。在选择农作物栽培场地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土壤进行重点检查,应选择污染较小以及无污染的环境进行栽培,同时建立无公害农作物专属种植基地,并对农作物实施专业化的管理,最大程度上保证农作物在污染以及无公害的环境中生长[2-3]。

2.3选择优质的品种,开展绿色种植

农作物在进行无公害栽培的过程中,对农作物品种的选择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品种的要求也比较高,在实施无公害栽培技术的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农药以及化肥的用量,很多农作物都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因此,在农作物选择的过程中应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农作物,如玉米尧小麦等。在农作物选择的过程中,选择优质的农作物品种,不仅能够使农作物的安全性得到保证,同时也能够增强农作物的抗病性[4]。

3结语

第3篇:农作物栽培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农业;作物生产;作物栽培科学;农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034-1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最基本的必需品,是其它部门发展进步的基础。目前,坚决贯彻农业方针是解决农业问题的基本任务,特别是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应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方法,实现其现代化、科学化、工业化。而作物栽培科学正适应这一需求,那么如何将其应用到在农业生产中呢,首先要充分理解作物栽培科学的特点及其与作物生产的关系。

1 作物栽培科学的特点

作物栽培指选用优质的作物品种,科学利用各种生产资料(如土地、种子、肥料等),将无机物质向有机物质的转化的生产过程,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如生产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及科学技术水平等。

1.1 季节性强烈

由于光、热、降水的供应具有季节性的变化,作物生产也应与其相适应,农业生产时应把握好农时。

1.2 地域性严格

环境条件是作物生长重要方面,但环境资源在空间、时间及地域之间都存在差异。同时生产条件、社会经济及技术水平的各异则产生了作物生产的地域性。所以,农业工作者在进行农作物栽培时,应符合自然规律,并且因地制宜。

1.3 紧密的连续性

人类不断发展,依赖作物生产也具有连续性,所以,作物生产也应之相适应。农作物的各个生产周期,上下茬作物均相连紧密,相互制约。因此,农业生产者需从长远出发,落实前季为后季,季季为全年,年年增产持续。

1.4 对土地的依赖性

在作物生产中,土地为其空间基础及无以取代的生产资料,土壤肥力对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起直接影响作用。所以,必须合理开发利用土地,保持土地的持续性。

1.5 系统综合性

作物生产的影响与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作物、环境与人为措施等。所以,在作物生产中,我们应以系统的角度为出发点,统筹兼顾,综合应用栽培技术,正确处理与协调各类因素的相互关系,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 作物栽培科学与作物生产的关系

在新世纪的发展下,对作物生产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作物生产的目标需在优质、环境、效益方面兼顾。

2.1 满足粮食需求

现阶段,我国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但人均资源紧张、耕地少等因素制约了作物生产。同时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城市建设占用大量土地的影响下,耕地资源也会逐渐减少。其次,耕地质量退化严重,如土地污染、水土流失等。此外,气候的反复无常,尤其是全球变暖导致的干旱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小的危机,因此必须加强作物栽培科学在农业上的应用。

2.2 增加供给的多样性

过去阶段,我国农业结构较为单一化。在新时代中,大农业除了种植农业外,可发展水产养殖业与畜牧业,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生产模式转变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这极大的调整了种植业的结构,改善人民生活的食物构成。因此,作为现代农业应通过作物栽培科学研究出更加丰富多样的作物种类。

2.3 保障食物安全

食物安全要求为人们提供充足数量及质量合格的各类食物。此外,对食物生产环境质量也提出要求,创建无公害的生产基地,生产出优质、无害的农产品,同时加强环境保护,保证食品的持续供给。因此,农业工作者应加大作物栽培科学的应用,为人们提供充足的,优质的粮食储备

通过上述对作物栽培科学的特点与其在作物生产的关系的深入了解后,则可更好地探讨作物栽培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与今后的发展趋势,为现代农业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3 作物栽培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1 作物栽培科学及农业科技进步

3.1.1 智能控制系统在作物栽培上的应用 通过对智能机器进行自主驱动而实现作业目标,不需要工作人员的干预。如水果收获、间苗等作业中农业机器人的适用;安装智能控制系统于播种机上,在播种中便可对排种机构进行自动调节,获得最优播量。

3.1.2 生物高新技术的研究 栽培条件、环境与作物的相互协调对作物产量与质量有着紧密关系。因而,进行条件创造、环境改善、发挥遗传潜力是作物栽培的任务。如对叶片的吸光性进行改变,对CO2固定酶加以改良,可以使光合效率得到提高,促进作物的快速生长。

3.2 作物栽培学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成就

60年代侧重研究种植制度,作物多熟制配套栽培技术;育苗移栽技术的推广;研究肥水管理技术;不同作物在各个地区、各异的肥料水平下、各类品种下的适宜密植范围;研究作物生产中如干旱、霜冻、病虫害等自然灾害。我国作物栽培技术在70年代以后有了新的发展,广泛推广规范化、区域化、模式化栽培技术;大面积应用地膜覆盖技术;创建相关化控技术体系,多种作物叶龄模式及应用配套的器官促控技术等。

4 结语

总之,要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就需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方法。如作物栽培科学,农业工作者要认识到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掌握其应用方法,促进农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启源,周上游,邹应斌.作物栽培科学的新发展―从作物化控到物化栽培工程[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4):27-32.

[2] 郝建平.对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的想法[J].高等农业教育,1986(4):67.

第4篇:农作物栽培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种植业;作用

农业种植业作为我国的重要产业,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守护好我们“饭碗”的重要保障;是促进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措施。虽然近年来,国家相应政策的出台以及各地区对于农业种植业重视程度的日益提升,我国农业种植业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伴随着我国农作物规模化、集约化栽培模式的日益形成,其农业种植业逐渐向精细化方向发展,传统的农业种植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我国当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现代化农业推广技术可以依据当地农作物栽培、管理的现状,针对农业种植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从而为农作物的科学栽培与管理提供依据,促进农业种植业的现代化升级。

1农业技术推广的内涵

农业技术推广是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针对本地区农作物的栽培种类、种植面积,进行现代化技术与现代化设备在本地区合理推广与应用,为农作物的科学栽培与管理提供依据。农业技术推广包括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应用推广实验,科技示范园的建设,对农作物种植进行现场指导以及技术咨询等措施。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一项基本的技能,相关技术推广人员要将自己作为田间地头的“农博士”,在农作物的栽培、管理过程中,扑下身子,切实解决农民在种植农作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农业技术推广的意义

2.1完善农业种植业结构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农作物种植的环境条件差异较大,再加上我国的农业种植业主要以“家庭小规模”为主,农作物种植种类较多,各类农作物的产量与市场需求的匹配性有一定差异性,导致其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严重影响农作物经营者的收益,制约我国农业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合理推广与应用,可以通过进行市场调研后,针对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进行农产品栽培种类以及面积的合理规划,完善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供求关系,稳定农产品的物价。针对本地区盛产的农产品,相关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进行农业资源的合理规划,打造现代化农业种植业的服务链(囊括农产品的生产、再加工以及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从而塑造本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显著提升农民的经济效益。

2.2加速农业种植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现阶段,部分地区的农业种植业仍以“传统方法”为主,虽然一些地区进行了农业种植技术的现代化升级,但是也往往只是部分技术的升级,而未形成基于“现代化技术与设备”为支撑的“农业现代化综合种植集成体系”。农业技术推广,是涉猎农作物的栽培环境(土壤土质以及气候条件)、水肥管理、病虫害的防治以及农产品的种植、加工与销售等多个环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可以依据农业种植过程中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应技术的精准化升级,从而建造完善的农业种植体系,加速我国农业种植业现代化的进程。

2.3提升农产品品质与产量

近年来,由于我国的种植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农药、肥料超标使用,农作物种植连茬现象严重以及近年来自然灾害(旱灾、水灾、冰雹、霜冻灾害等)频发等问题,导致部分地区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农业技术的推广可以通过在农作物栽培、管理中合理引入现代化设备和技术,促进农产品品质的升级与产量的提升。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措施:科学规划农作物的栽培时间,使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有效规避霜冻、洪涝等气象灾害;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合理引入生物天敌技术(比如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利用蚜茧蜂防治小麦蚜虫)、无人机喷施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技术对农作物的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合理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农产品的品质,而且可以有效缓解农药过量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合理布局现代化灌溉设备(包括微喷、滴灌、水肥一体机),对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组织部位进行精准施肥和科学灌溉,以满足农作物对营养和水分的需求。总而言之,农业技术的推广可通过对现代化农业种植技术所需要的设备进行合理的引进,从而有效改善农产品的品质、增加农产品的产量。

2.4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

与其他产业相比,我国的农业种植业收入一直比较低。农业技术的合理推广与应用,可以通过提高农产品栽培、管理过程中的工作效率,增加农产品的产量,以及打造高端农产品等措施,显著提升农民的收入,为加速农村现代化、打造美丽乡村以及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基础。

3完善农业推广技术的具体措施

3.1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的科学服务体系

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体系,是保证农业技术推广各项措施得以被农民接受和落地实施的关键。因此,当地的相关部门应依据本地区农业种植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服务体系的完善。第一,建立现代化服务队伍。伴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农业种植业的应用技术已经涉猎农作物栽培与管理技术、植物保护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现代化机械技术等多方面的学科。因此,相关部门应通过采取对农技推广的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合理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完善人才结构,以及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等措施,建立科学的、适宜本地农业种植业发展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团队,以保证农业技术在推广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第二,加强农民培训。当前阶段,我国农业种植业的经营主体普遍存在老龄化严重、受教育程度较低等问题,极其不利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因此,应在农闲时节加强农民现代化农业种植技术的培训,借助抖音、微信等新媒体手段,进行农业技术应用“小妙招”的普及,全方位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

3.2进行农作物的集约化种植,加速现代化进程

当地的相关部门应依据当地农作物种植现状,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村民进行农耕田承包,加速土地流转,促进粮食种植大户的形成,实现农作物的集约化、规模化种植,提高无人机、大型拖拉机、病虫害智能监测设备等价格相对昂贵、普通农民无法接受的现代化机械设备的普及率,加速农业种植业现代化的进程。

3.3进行惠民补贴

第5篇:农作物栽培与管理范文

1、《作物栽培学》的现在教学现况

1.1学生的就业情况

大部分毕业于农学系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不能与社会的新技术、新农业接轨,因此,毕业之后到基层参加工作的现象十分普遍。另外,由于很多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实践经验,参加工作之后,无法胜任本工作。

1.2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情况

上课用到的教材以及所讲的知识陈旧。现在课堂上讲的依旧是传统的大田作物诸如大豆、小麦、玉米等等。老师并不能借助于学校所提供的设施使讲课达到课程所要求的目标诸如采用视频讲学、到农田进行实地考察等。因此,课堂沉闷、学生不感兴趣,求知欲望不强是现在这门学科教学上的“通病”。

1.3实践环节情况

学校依然采用传统的实践环节,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实习。这虽然使学生对这门学科的认知知识进行了加深和巩固,但不可否认的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甚少,这种“不走出去”的方式必然会使学生毕业之后不能尽快地融入社会。另外,现在学生在实际操作能力方面和创新能力方面依然是实践环节的“诟病”。

2、学科改革

2.1教学内容改革

课堂上所讲的内容要根据自然界的规律以及现在情况的改变有所调整。并且课堂上所讲的内容要与区域经济进行挂钩。我们上课时涉及到的农作物可以是效益较好的例如草莓、西瓜等等。比如上课时可选择5-7种区域型农作物作为自己讲课重点,其中3-4种粮食作物,2-3种经济作物。这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丰富了该学科的教学内容。另外,《作物栽培学》这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安排应包括两部分:理论和实践。既然该学科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应该加大实践比例。老师要精心提供实验的内容,争取培养出理论较强、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最后,教学内容应该与时俱进。作为老师,除了把课本上的内容讲完之后,可以在课堂上补充一些近年来本学科的走向以及社会所推崇的农作物品种等等。甚至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需要查阅相关资料的任务,来丰富他们的知识。作为学校,为了使学生了解学科知识的前沿和发展趋势,可以邀请本学科的权威人士和功成名就的毕业生到学校做学术报告或者带学生到典范的栽培区进行参观。

2.2教学方法的改革

有时,教学方法的改变往往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可以改变原有的课程考核方式,使现在的考核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学校的课程考核方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理论部分的考核,这部分的考核要从纯粹的卷子评估改为包括学生上课的表现、出勤情况、作业情况,以及最后的卷面成绩情况。实践部分的考核要从最后递交的实习报告变为实习过程表现和最终的实习成果两部分。这两部分的成绩比例应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来分配。这种分配方式更侧重了学生过程中的表现。实习过程表现包括实习期间的出勤情况、表现、实际操作能力等。另外,老师上课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像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式、循环引入法等。比如,当要讲的内容是嫁接和病虫防害治理时,可以将班级进行分组,每个组负责一块地。每个组的管理过程有湿地、播种、嫁接、病虫治理等。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时,老师可以自己的教学方法从纯板书向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转变。多媒体授课方式具有提供视频教学等优点,打破了上课的沉闷,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最后,老师可以尝试与学生换位的上课方式来进行上课。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和热情,更使学生之间有了一种竞争意识。老师也作为受益者,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待问题,发现自己在讲课过程当中的缺点与不足,及时进行弥补,并且这种方法也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不管怎么样,先进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教学手段的应用都应该会提高教学水平。

2.3实践环节的改革

从实习内容上来看,所安排的实习内容和时间要严格遵循农作物的生长规律,达到现场教学和实物教学一体化。根据不同的季节,安排不同的实习内容。春季可以安排垄作、播种等。秋季可以安排收获等实习内容。夏季可以安排田间管理等实习内容。冬季可以安排设施栽培等内容。从实习的方式来看,一要强化自己本校的实习基地的实习,二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在本校的实习基地过程中,学生可以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在学生的参与中,会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另外,有老师的辅导,在理解方面,更透彻。学校要带学生去参观一些权威知名的企业,并且通过与企业的交流和合作,可以安排学生到该企业进行实习。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技能,而且建立并并巩固了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这种方式使学生较早地接触社会,感受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差异,为以后自己的工作能力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从实习的对象来看,作为老师,选择要实习的科目要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实习的机会毕竟有限,不能浪费这些机会。作为学生,要为了使自己在实习的过程中有优异的表现,要提前从网上搜集相关的资料,查阅自己要实习的对象和企业,了解该科目的相关研究水平和成果,了解该企业的背景,方便以后自己尽快融于这个企业。要做到知己知彼,只有这样,自己的实习才会成功的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第6篇:农作物栽培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糜子;新品种;齐黍1号;栽培;选育

中图分类号:S516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种禾本科黍属在栽培品种,糜子作为一种农业粮食作物在我国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因其有着较强的土地适应性,耐盐碱、耐干旱、耐贫瘠等特性,成为了一种旱作农业的高产农作物;成熟后经加工可以制成粘豆包、黄米饭等,这些都是东北地区现居人员特别喜欢的传统美食。据相关调查显示,自1980年开始至今,黑龙江省糜子的土地种植面积正呈现不断缩减的趋势,由于种植面积的下降,针对此类品种的科学栽培、种植及选种的力度的大大缩减,新型品种的选种栽培速度也远远达不到生产针对品种的要求。日常生产说种植的品种出现较为严重的混杂退化现象,粘性大幅度下降,经多方技术改进,未见产量提高等一些列问题,为了科学有效的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现如今的方案只能加大科研力度,加快高产、优质的糜子新型品种的选育,从而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要求。

1 齐黍1号的选育过程

任何物种的栽培都需要一套完善的选育过程,并挑选适合的选育材料,这样才能保证新品种的优良特性。在糜子新品种齐黍1号选育之前,主要在1994年采用62绿1作为选育的母本,并将标准作为选育的父本,在此基础上利用人工有性杂交的先进技术来获取先关的材料。在这些准备工作结束以后的下一年入选中圃,并按照防治病虫害、选取优良物种等目标来选取物种进行培育,在2001年获取新品种的代号012~097进行决选。在之后的5a中通过科学研究完成新品种产量的鉴定试验,并于2007年和2008年在黑龙江试点研究、2009年开展生产试验。2010年经过黑龙江省有关农作物生产研究的委员会审定后,正式开始推广。

2 齐黍1号的主要特征和特性

齐黍1号的叶片和茎秆都为绿色,每株植物的高度都在160cm左右,并且茎秆十分坚韧,不容易出现折断或倾倒现象。穗长度约为40cm,穗柄部的中间较长,两侧分布着散穗,这些穗基本一单粒的形态存在。颖壳一般为橙红色,千粒的重量为6.8g,米粒呈黄色,属于糯性。通过对这一品种的化验得知,其中含有的粗蛋白成分占了15%,碱消值约为3.2,粗脂肪成分占了3%,支链淀粉含量占有99.59%,胶稠度达到18mm,容易发生黑灰病的几率为3%。这一品种具有良好的抗病虫害、抗倒伏、抗旱和抗落粒能力,筋性较强。

3 齐黍1号的产量评定

2008~2011年对齐黍1号的年产量进行评定实验,产量均数达到4672kg・hm2,与同期年丰5号品种进行对比,产量增值提高17个百分点;2007年通过区域试验活动的比较,5个试验点都比以往品种的产量有所增加,大约增产了16.2%左右。在2008年黑龙江省的相关试验中,5个试验点的品种都有所增产,比其他农作物的产量高出16.6%左右。2a平均产量为4898.6・hm2,比其他农作物的产量高出16.4%左右;在2009年参加的农产品生产试验中,6个试点地区的产量都处于增长趋势,其平均产量可以达到4.267.8kg・hm2,这比其他品种的农作物增加了12.9%左右。

4 齐黍1号的栽培技术要点

4.1 选地、整地

在栽种齐黍1号时,一定要将其栽种在土壤肥力大的平川或岗地上,豆茬中含有豆类作物3a轮作周期,其产量比不含豆类作物的多出8%左右,在整理土地过程中,切记不能出现迎茬、重茬现象,并且保证整理土地的质量。

4.2 播种

在播种子以前,需要做好晒种、药剂拌种和侵种的工作,这样既可以促进种子的发芽生长,也能最大程度的减少病虫害。在播种前的7h以内,应该做好晒种工作,保证种子能够均匀晾晒。浸种能够加快种子的生长速度,可以使用清水加500倍磷酸二氢钾的方式浸泡12h。如果种植地是黑穗病的高发区,可以采用“拌种双”或“甲拌磷”来拌种。在播种的过程中,要找到适合的播种时间,由于这种作物比较喜温,所以不能将其和谷子一起种植应该尽早播种,并保证播种的温度达到12℃以上,齐齐哈尔可以在5月中旬进行播种。在播种时应该保证播幅一致,并保持4~6cm的深度,如果当地的大风干旱较严重,就应该尽量进行深播。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农作物栽培和种植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当地的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和生长条件来考虑栽种方式,最重要的是选择最为优良的种植品种,这样才能保证农作物的高产增收。以上主要介绍了糜子新品种齐黍1号在选育、特征、产量和栽培技术方面的相关问题。通过这些内容可以得知,糜子新品种的产量远远高于其他农作物,而且在其他方面也优于其他品种,这就表明,齐黍1号适合在齐齐哈尔地区种植,并且能够为当地创造较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车代弟,吴晓蕾.齐齐哈尔地区匐枝委陵菜的应用及其栽培养护管理[J].防护林科技,2013(5).

[2] 马波.栽培因素对粳稻垦稻12产量和群体结构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2(2).

第7篇:农作物栽培与管理范文

作者:蒋桂英,罗宏海,樊华

农学专业农学实践基础教学质量《农学实践基础》课程是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认知实践的重要一环,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通过认知实践实现,其教学体系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的好坏左右着学生对农学专业的兴趣和职业规划。因此,加强《农学实践基础》课程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锻炼和提高创业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借助《农学实践基础》课程的改革,可有效地改善教师知识结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推进实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丰富认知实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石河子大学《农学实践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20世纪80年代中,借助于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农事操作课程的学习,石河子农学院(石河子大学前身)农学专业将其必备的教学环节――专业劳动,改名为《农学实践基础》,学时数50学时,主要给各班配置1亩地,种植新疆主要的粮食、经济作物,如棉花、甜菜、油料作物、小麦、玉米等,学生负责从种到收的全部农事操作环节,最后的产品也归自己。另外,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专业教师的科研工作。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教师教学的随意性大,自由度高,这种教学模式一直延续了20年。2009年,农学专业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了达到“厚基础、重实践、强应用”的目的,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农学实践基础》课程增加到64学时,依据作物四大部门九大类别分类标准种植不同类型作物,观察和了解大田作物的形态特征和生长发育情况,由浅到深逐步加深理解,使同学们对农作物有一定的感性了解,增强同学们对农作物的兴趣。起初这一设想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但随着棉花种植经济效益的持续稳步提高,棉产业逐渐成为新疆种植业的主产业,目前为该课程分配的实验田只种植棉花这一种作物,64学时的农学实践基础课程纯粹成了学生挣班费的场所,达不到“认知实践”的目的。

《农学实践基础》课程虽然被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列为必修课程,但学生学习《农学实践基础》课程之后,很多教师发现,在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等课程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实践能力较差,学生对作物播种、田间管理、作物形态识别等基本技能都不太了解,更不用说掌握了。这些知识的不足,使得学生对学习作物栽培学、耕作学、作物育种学等课程特别困难。尤其是从1999年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大大增加了,同时,农学专业中来自城市的学生比例在不断增加,这些学生对农业生产常识不了解,即使来自农村的学生,也很少接触农业生产实践。这就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差了,暴露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薄弱,也大大影响了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质量。这个问题如不解决,必将降低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利于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提高《农学实践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举措

(一)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

在形式和操作内涵上高度重视,编写课程指导书、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以便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和对专业不熟悉的教师)和学生明确整个课程的要求和内容,增强教与学的知情权和透明度。要求教师按2~4学时编写教学日历和教案,任课教师按照作物从种到收整个环节安排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如播前土地准备技术、种子处理技术、播期选择、精量播种技术、田间管理、标本制作等,以便加强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计划性。

(二)规范教学内容

规范课程教学内容是为了保证教师易于教,学生易于学。主要包括对作物新品种、栽培新技术、新型农具、新型灌溉技术及农业信息新技术等讲授和参观学习,提高学生对现代农业的感性认知,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感;适应新疆现代农业要求的作物播前准备工作,如规模化生产下的工程性整地技术、精量播种下的作物种子包衣技术、作物gps导航精量播种技术等;结合专业劳动课和农学实践基础课程,把作物形态学观察纳入到农事操作环节中,创新“农事操作”环节,这样,在专业核心课程《作物栽培学》课程实验中,均安排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而不像现在《作物栽培学》课程实验中50%的学时为作物形态观察类的验证性实验;建立“作物形态学观察实验室”,有计划地进行农作物生产实践的“启蒙教育”(如包括作物形态辨识,种植主要作物高产田等),使学生对主要农作物有个大致了解,使学生能结合一年级植物学综合实习所掌握的技能,对作物的形态学进行系统了解,实现实践教学从植物学到作物学的科学对接;在实验田种植大面积难以见到的一些小作物,制做作物标本,使同学们对农作物有一定的感性了解,增强同学们对农作物的兴趣,确保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兴趣的同步提高。

(三)以学生为中心,着力推行自主式学习方法

以分析、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为平台,以师生互动和同学合作为形式,将学习知识与研究问题相结合,推行研究性学习方法。面向教师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挂图与实物有机结合认识作物形态器官、解剖结构;利用多媒体课件对主要实验内容、记载标准、操作过程等进行详细说明;利用教学片直观动态介绍生长发育、演示操作过程;教师充分准备教学材料,使学生通过讲述与观察,掌握作物特征特性与动态;教师演示后,学生现场实地动手实际操作,并进行观察与记载,学生通过全过程的操作,系统掌握研究方法及操作技能,并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面向学生采用自主式学习。

按兴趣和能力组成科研训练小组、高产创建小组、标本制作小组等,要求学生以案例形式完成一次大作业或讨论课。让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题目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问题,再通过和组员协调完成从资料收集、内容组合、幻灯制作及内容的讲解等过程。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即是听众又是点评者,通过这种形式,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为学生提供了一次极为有益的实战锻炼机会。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办法

农学实践基础课由于其上课时间长、持续的周期也长(4~8月),上课的环节多、实践形式多样化,而且多数是在实验站进行。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考核评价指标含糊,成绩评定随意等问题,不能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实践积极性,限制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标准,不仅有助于引起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实践技能的操作要点,便于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农学实践基础考核方式应包括4部分:(1)平时成绩。根据出勤、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及作物生产情况进行评定,占总成绩的20%。(2)作物营养器官或生殖器官标本制作,占总成绩的20%。(3)田间管理要点总结。学生对自己种植的小区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及管理措施进行总结,占总成绩的20%。(4)年终生产实践总结。占总成绩的20%。在作物收获、测产、销售后,结合所记录的数据资料,对自己作物种植管理情况进行系统的总结,提交课程论文,避免了以闭卷考试确定学生成绩的片面做法。

第8篇:农作物栽培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 耕地;地力评价;农业生产;利用模式;测土配方施肥

中图分类号 S1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254-03

Application of Farmland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Results in the Guidance to County Territor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LUO Qun-sheng

(Lechang Agricultural Technical Extension St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Lechang Guangdong 512219)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carrying out soil testing and formulated fertilization subsidy programs implementation and using farmland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results for years,feasible utilization models of farmland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results were put forward:using soil nutrient testing data and field fertilizer experiment data of farmland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results,the technical index system of soil testing and fertilizer recommendation of grain,vegetables and staple crops were established;farmland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results were also used to put forward suitable planting district,soil type,soil nutrient,major evaluation factor and modified direction of different crops;using yield regression equation of the technical index system of soil testing and formulated fertilization,yields of staple crops were estimated.Therefore,through using the soil available nutrients test data and spatial data from soil fertility evaluation system,usable range of crops fertilization index system was extended,operability and intelligent degree were increased;using fertilization mathematical model from the crops fertilization index system,target yield of crops can be estimated through soil fertility evaluation system,accuracy of evaluation content of soil fertility evaluation system was also improved.

Key words farmland;productivity evaluation;agricultural production;utilization model;soil testing and formulated fertilization

2005年农业部在全国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以来,各地项目实施县开展了大量的土壤测试、肥料效应田间试验,在此基础上大部分实施县完成了县域耕地地力评价,各地在利用县域耕地地力评价成果指导测土配方施肥、改良中低产田、调整农业生产布局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应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的过程中,各地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主要提出:粮食、蔬菜或当地大宗特色农作物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题报告、改造中低产田或农业生产布局专题报告。在结合各地自然、社会条件提出适合当地实际的耕地地力评价成果的利用方式的同时,也存在利用方式随意、标准不一、效果差别大的问题,不利于全面应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1]。

本研究在乐昌市多年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及利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可操作性强的耕地地力评价成果利用模式:利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中的土壤养分测试数据和肥料田间试验数据建立粮食、蔬菜和大宗特色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体系;利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提出不同农作物的适宜种植区、土壤类型、土壤养分、大权重评价因子及主要改良方向;利用测土施肥配方技术指标体系中的产量回归方程估算主要农作物的产量。

1 建立粮食、蔬菜和大宗特色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体系

1.1 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

根据耕地地力评价成果,选择不同地点、不同肥力的耕地,设置不同农作物田间肥料试验,对施肥量、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和农作物相对产量等试验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并求取相应的回归方程,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以此建立不同农作物的土壤有效养分丰缺指标和不同肥力土壤的推荐施肥量指标[2-4]。

测出试验地基础土样的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根据“3414”田间试验中基本处理的农作物的产量数据,计算出缺氮、磷、钾处理小区的相对产量(不施氮、磷、钾区农作物产量占施氮、磷、钾区茄子产量的百分比),用土壤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与田间试验相对产量分别配置对数方程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模型求相对产量分别是50%、75%、95%时土壤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的含量,将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按相对产量分别在95%的范围定为极低、低、中、高等几个等级。

将每个试验的产量与施肥量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农作物氮、磷、钾肥的肥料效应函数,根据产量和肥料价格通过边际分析计算每个试验点的最佳施肥量。并将每种养分最佳施肥量的计算结果与相应土壤有效养分测定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并分别求取相关性数学模型,根据公式分别计算出各级等级水平推荐施肥技术指标。从而建立超级稻、辣椒、茄子、柰李、香芋、马蹄施肥指标体系[5-8]。

1.2 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体系

1.2.1 按上述方法建立乐昌市不同农作物施肥量回归方程。按照耕地地力评价成果划定的粮食、蔬菜及其他大宗农作物的生产区域,在不同年份选择高、中、低肥力地块,进行“3414”田间试验,并对每种作物的试验结果进行每种养分最佳施肥量的计算结果与相应土壤有效养分测定结果的相关分析,并得出乐昌市超级稻、柰李、辣椒、茄子、香芋、马蹄等主要农作物推荐施肥数学模型[9-11](表1)。

1.2.2 按上述方法求出乐昌市主要农作物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计算不同年份、不同地力水平的农作物“3414”试验缺素相对产量,用土壤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与田间试验相对产量分别配置对数方程数学模型,确定不同作物的养分丰缺指标,再把根据各种主要农作物推荐施肥模型计算出不同土壤养分含量的推荐施肥量(表2)。

2 提出耕地适宜性评价

为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根据地力评价成果、乐昌市大量农作物栽培试验数据和实践经验,提出不同农作物的适宜种植区、土壤类型、土壤养分、大权重评价因子及主要改良方向(表3)。

3 利用测土施肥配方技术指标体系中的产量回归方程估算主要农作物的产量

在提出乐昌市主要农作物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主要农作物的适宜区域、土类、土种、有效养分适宜含量匡算出主要农作物的适宜种植面积,再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体系中的产量回归方程估算主要农作物的产量,为农业产业布局提量依据,从而提高农业产业规划的科学性[12-14](表4)。

4 结语

利用地力评价系统提供的土壤有效养分测试数据和空间数据,扩大了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的使用范围、提高了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应用的可操作性和智能化程度;利用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提供的施肥数学模型,地力评价系统可对规划的农作物进行目标产量的估算,提高了地力评价系统评价内容的准确性[15-17]。本研究在建立乐昌市主要农作物施肥体系及利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提出当地农业产业规划的参数过程中,均采用人工计算,因为当前各地使用的测土配方数据管理系统及耕地地力评价系统均未开发相关的数据处理功能,笔者认为在今后的测土配方数据管理系统及耕地地力管理系统的升级过程中应增加相关数据功能,以方便基层更好地应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

5 参考文献

[1] 田有国,辛景树,栗铁申.耕地地力评价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6.

[2] 陈新平,张福锁.通过“3414”试验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体系[J].中国农业技术推广,2006,22(4):36-39.

[3]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壤分析技术规范[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4] 高详照,马常宝,杜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5] 张福锁,陈新平,陈清,等.中国主要作物施肥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6] 张桥,黄旭,梁友强,等.广东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氮素指标体系研究初报[J].广东农业科技,2010(4):19-23.

[7] 黄旭,张桥,梁友强,等.广东省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的磷钾指标研究[J].广东农业科技,2009(9):76-80.

[8] 古子怀,魏伟谦.优质高产超级稻五优308的引种示范与抛栽高产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0):105-106.

[9] 伍胜华,彭雄文,魏均明.超级杂交稻五优308在龙川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广东农业科技,2011(10):15,25.

[10] 刘怀珍,黄庆,陆秀明,等.施氮量和插植密度对超级杂交晚稻天优998产量的影响[J].杂交水稻,2010,25(1):41-44.

[11] 温皓,张景文,黄晓凤.天优998无公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6):87-88.

[12] 潘惠玲.超级杂交稻天优998引种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广西农业科学,2010,41(11):1181-1183.

[13] 赵永志.果树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12.

[14] 陈杰忠.果树栽培学各论:南方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5] 吉艳芝,关楠,张丽娟,等.氮磷钾配方施肥对李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J].北方园艺,2008(9):25-28.

第9篇:农作物栽培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杂草;病害;危害

中图分类号: S545 文献标识码: A

杂草的防除是保证农业增产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全世界早在1972年曾经因杂草而造成的农作物减产高达204亿美元。以美国为例,每年由于病、虫、草害所造成的损失可达120亿美元以上,其中病害占27%,虫害占28%,线虫占3%,而杂草则占42%。在我国每年因草害所造成的作物产量损失几乎是以亿斤计算。以上这些惊人的数字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基层的农业工作者更应该加以注意。

1 农田杂草的危害

农田杂草是指生长在农田中非意识栽培的植物。它们的生存是长期适应的结果,农田杂草的危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1 吸收大量水分

据研究得知:生产1kg小麦干物质需水256.5kg,而藜和猪秧秧形成1kg干物质分别需水329kg和406kg。杂草之所以能吸收如此大量的水分,是由于其具有庞大的根系。如燕麦草根长可达2m,田蓟3a之内根深可达7.2m。

1.2 杂草根系吸肥力很强

杂草根系吸肥力很强,据调查,若每平方米有杂草100~200株,收获时每667m2可使谷物减产50~100kg,即每667m2可吸走氮4~9kg,磷1.25~2kg,钾6.5~9kg。

1.3 干扰农作物生长

杂草生长不仅占据地上空间,而且也占据地下空间,严重地阻碍了作物根系的下扎和扩展。杂草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地上部非常茂密,和作物争夺日光,同时严重影响了通风、透光性。使地表温度降低,抑制了作物生长。

1.4 增加了病害的繁殖和传播

田间许多杂草都是作物病虫害的中间寄主。主要作物病虫害的寄生杂草各不相同。棉蚜病虫主要寄生在苦芡菜、夏枯草、毛地黄、紫花地丁上,主要危害棉花作物。红蜘蛛病虫主要寄生在苣荬菜、旋花、苍耳、荠、毛地黄上,主要危害棉花、大豆、苜蓿、瓜类等作物。稻苞虫主要寄生在芦苇、酸模上,主要危害水稻。粘虫主要寄生在狗尾草、稗、马唐上,主要危害禾谷类作物。潜叶蝇病虫主要寄生在稗草、三棱草、蒲草、大叶张上,主要危害水稻。

1.5 增加管理用工和生产成本

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大田除草用工约占田间劳动的1/3~1/2,如草多的稻田和棉田每667m2用于除草往往超过10个工。

1.6 降低产量和质量

据实验证明:每穴水稻夹有1株稗草时可减产35.5%,2株稗草可减产62%,3株时可减产88%;一般杂草造成减产为10%~15%。同时,作物的品质也有所下降,如使春小麦籽粒蛋白含量降低0.9%~2.3%,向日葵籽粒中脂肪含量降低1%~2%。

1.7 直接危害人畜

田间有些杂草,种子中含有有毒物质,如麦仙翁种子中约含6%~7%的配糖体。混于作物种子面粉发生苦味,刺激鼻膜而不能食用。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农田杂草也有其有利的一面,很多杂草和芦根、茅根、兔丝子、列当等都是中草药中的药材;杂草也可以当作有机肥料;保护益虫。总之,我们要从整体上认识杂草,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思想,处理好人、作物和杂草的关系,学会人、作物和杂草共存。

2 农田杂草的分类

农田杂草种类繁多,为了防除的方便,我们在此对其进行归类,主要是从防除的观点出发,并结合我地区实际情况,重点将旱田杂草进行分析研究,将田间众多的杂草按照他们的生育特点加以分类。

2.1 旱田杂草的防除分类

主要包括:

2.1.1 1a生杂草

这类杂草其生活史中开花结实1次,种子繁殖。是农田中的主要危害者,如灰菜、蓼、稗、马唐、狗尾草、苋菜等。

2.1.2 越冬杂草

秋季发芽出苗形成叶簇,次年夏季抽苔、开花、结实。种子繁殖。如荠、遏兰菜、附地菜、看麦粮。此类杂草主要分布于华北地区的麦田区。

2.1.3 2a生杂草

要经过两个生长季才能完成其生活周期,种子繁殖。多分布于华北地区,如飞帘、益母草、香蒿、野胡萝卜等。

2.1.4 多年生杂草

一般能生活3a或更多年,一生中可多次开花结实,种子繁殖和无性繁殖都进行,根据地下器管的特点,又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根茎杂草:地下根上有节,节上的叶退化,条件适宜时,每个节上可长出芽形成新枝,如问荆、狗牙根等;根芽杂草:根系较深,根上大量生芽,进行繁殖。如苣芡菜、田蓟、旋花等;直根杂草:以主根生长为主,带有许多小侧根,主根下扎很深,根茎处生出大量芽,进行繁殖,但这类杂草多以种子繁殖为主。如车前、羊蹄、蒲公英;球茎杂草:在土中形成球,以此繁殖,如香附子、水莎草等,种子繁殖能力很小;鳞茎杂草:在土壤中形成鳞茎进行繁殖,如野蒜。

2.1.5 寄生性杂草

相关热门标签